高中地理气候习题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气候习题(精选9篇)

高中地理气候习题 篇1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与天气不同,它具有稳定性。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高一世界地理重要知识点:气候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 ,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气温、降水、风力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许多国家很早就有关于气候现象的记载。中国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气候一词源自古希腊文,意为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以及海洋、陆地、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按水平尺度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与小气候。大气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区域的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等;中气候是指较小自然区域的气候,如: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山地气候以及湖泊气候等;小气候是指更小范围的气候,如:贴地气层和小范围特殊地形下的气候(如一个山头或一个谷地)。

一、东亚:

1、东部沿海:季风气候显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西部内陆: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二、东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大部分、菲律宾群岛,北部夏季高温多雨);

2、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常年高温多雨);

三、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印度半岛大部分);

2、热带沙漠气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热带沙漠为主);

四、中亚:

1、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五、西亚和北非:

1、热带沙漠气候为主;(770多万平方千米);

2、小部分为地中海气候;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热带草原气候(世界第一);

2、热带雨林气候;

3、热带沙漠气候;

4、地中海气候;

七、欧洲:

1、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注:生成原因:①终年西风;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湿增温;③地形因素;④大陆轮廓破碎,利于西风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气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气候;

4、中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温带大陆性气候(俄罗斯);

九、北美:

1、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2、狭窄的温带海洋性气候(40°N-60°N);

3、狭窄的地中海气候;(30°N-40°N);

十、拉丁美洲:

1、热带气候,雨林、草原气候为主;

十一、大洋洲:

1、热带为主,呈半环状:大分水岭(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①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压;

②东南信风来自于暖流;

③地形因素:处在大分水岭迎风坡;

2、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控制);

3、热带沙漠气候(被南回归线穿过;西澳大利亚寒潮);

4、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30゜-40゜);

十二、南极:

1、酷寒:

①纬度高,热量小;

②海拔高,降温幅度大;

③冰川对太阳的反射极强;

2、干燥: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小;

②终年受极地高压控制,下沉气流;

③陆地面积大;

3、烈风:平均18m/s,最大达100m/s,一年中8级以上风天达300天以上;

十三、北极:

1、没有南极寒冷(海洋面积大,大部分终年封冻);

2、降水比南极丰富(气温较高,海洋面积大),年降水量为100mm-150mm;

高中地理气候习题 篇2

关键词: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随着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该目标是通过课程实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在课程中有效地引进灵活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把地理教学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活动形式“选材施教”。基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校本课程就开始酝酿与编纂了。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意识和能力,满足不同学生地理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2.课程目标(1)学生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2)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学生能调用知识,分析判断地理现象背后的成因,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课程内容

在课程理念和目标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本课程内容具体安排如下内容:

第一部分天气,气象,气候的自我介绍

第二部分气候与节气文化

第三部分气候与诗词创作

第四部分气候与服饰

第五部分气候与美食

第六部分气候与建筑

第七部分天气、气候与中医文化和健康

第八部分气候与农林牧业

第九部分气象、气候与旅游

第十部分气象、气候与灾害

4.课程实施对象和安排

本教程安排在高一年级。需要12个课时。利用第九节课进行选修。

二、内容分析

《杂话气候》课程内容的设置浅显,通俗,感性知识和联系实际生活的文字占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自拍的一些图片让学生们有亲近感和熟悉感。很容易走进学生心中,增加了可读性。课程内容围绕着“有用的地理”“趣味地理”“实用地理”编写文字材料,图表信息。具体分导言(教师寄语及美文)、正文、插图(景观图、自拍照片、表格、专业图)、阅读(学习方法与窍门)、活动等几个板块。其中活动板块形式有调查(发现问题)、板报、手抄报、论文(成果展示)、宣传(社会实践,走出去)、演讲、辩论赛(交流完善)等。每部分都根据内容配有音乐或舞蹈,带领学生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从感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县级高中,大部分学生是从农村来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他们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开阔。加上中考不考的缘故,从情感态度上,对地理学科轻视,这样长期学科歧视导致了学生们对地理有种懈怠与消极,出现难点难突破,重点不重视的现象。出现马太效应。面对这样的学生就要不断强化地理信息,在头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摆脱恶性循环局面,逐步学好地理知识和技能,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人数随时调换授课地点。授课时,学生们围坐在一起,改变在教室里的座法,座位也可以随时调整,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宽松的环境。学生们对新鲜事物和变化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这种心理让他们产生愉悦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就会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这是一种高层次缓慢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长时间坚持下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高中地理气候习题 篇3

关键词:图文结合法;高中;地理;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34-0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读图和用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图文结合法可以有效地将教学知识点串联成线,进而串联成一个知识网,形成地理知识系统。而高中地理中“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整个地理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采用图文结合法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快速记忆。

一、图文结合法的作用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图”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逐渐培养学生用文字来解释图片,和用图片简化文字的能力。用文字来解释图片,也就是“以文释图”,把图表或者图像中的内容利用语言描述出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用图片简化文字即“以图释文”,就是把知识内容转化成图片或者图表的形式,把零散的知识放在一个系统下,使得知识点直观、生动形象,有效的提高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图文结合法的使用,对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能增强学生图文转换能力,拓展自己的思维,不断增强自我思考的能力。

二、图文结合法在“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教学中的应用

(一)增强了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情况对教材进行提炼,然后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地图,将知识点和地图进行巧妙的加工和设计,在涵盖所学的知识点的同时,突出地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把难以理解的知识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对地图的解读,来锻炼自身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洋流对气候的影响”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哥伦布两次横渡大西洋的线路图。然后讲述这两次路线,第一次横渡大西洋选择的是北侧的短的路线,到达了北美洲的东岸,第二次横渡大西洋选择的是南边的较长路线,但是反而比第一次使用的时间短了半个月,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学生对洋流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观察课文上给出的洋流图,并结合课文对于洋流形成的原因和分布规律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洋流的分布图。如图一所示,从而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提高了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二)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洋流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讲述这个重要的部分时采用图文结合法,让学生在观察和了解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大大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还提高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讲述“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时,老师让学生根据课本洋流分布图或者学生自己动手画出的洋流分布图,再结合各地气候的分布图,发现气候变化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假设。最后老师在使用图文结合法对学生发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的假设进行分析,最终解决洋流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不断的引导,让学生观察洋流分布规律和气候分布图的时候,老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先让学生观察洋流对大陆气候的影响,如图二所示,在暖流经过的地方有什么影响,寒流经过的地方又有什么影响,寒暖流交汇的地方会出现什么现象。通过老师问题的引导和学生图文结合法的使用,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了课堂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内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时,老师想让你每个小组的同学观察世界洋流分布图,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海区或者某个半球的洋流,老师不断的设计问题,比如第一个小组通过读图思考太平洋区域,南北半球中低维度海洋区域的大洋环流方向是什么样的?第二个小组负责观察南半球洋流的运动特征。然后每个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对比不同海区或者不同半球的洋流分布,从而寻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在洋流分布图中归纳出一般的规律,最后绘出洋流分布的模式图。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图文结合法对于高中地理知识“洋流对气候的影响”的学习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以及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图文结合教学法的过程中,老师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引发学生结合图片和文字对有关洋流的知识提出质疑、进行讨论、总结规律,让学生在图文结合的教学中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 隆凤.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探究[J].未来英才,2014,(2).

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知识点 篇4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洋流和人类活动等。

1.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源。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同一地区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随时间变化的结果。

地表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同一个地区冬冷夏热的气候变化也主要是由于冬季获得太阳辐射少、夏季获得太阳辐射多的缘故。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在气候的形成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各地气候;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三圈环流不断地把纬度较低地区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地区,调节和平衡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的热量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量的影响很大。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及其移动对中纬大陆西岸气候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气候特点。

季风环流是大陆东岸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一种大气环流,同时季风环流本身就是一种气候——季风气候。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的陆风比较干燥,降水较少。

3.地面状况: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

比热容主要影响到气温变化的大小、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温差大小;地形因素影响水热分布;地面反射率影响着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

4.洋流: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起增强作用;秘鲁西岸由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在这里分布着世界上最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

另外,暖流对马达加斯岛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5.人类活动:人类影响和改变了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从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分布。

另外,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垫面性质,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形成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如城市热岛效应等。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加剧了地球上的温室效应。

一个地区气候的形成是各个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个影响因子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决定着一地气候的特点和成因。只有对影响气候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地确定一地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也才能更加准确地判定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在分析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中,要特别注意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因为大气环流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在太阳辐射相同的条件下,大气环流成了决定一地气候的基本因素。这也是近些年高考中考查的重点内容。

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造成气候的非正常变化。因此,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别

我们通常依据“以温定带”和“以雨定型”的方法对气候类型进行判别,也就是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来判别。

但以下几种气候类型在判别过程中容易混淆,下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1.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从气温来看,这两种气候都是全年各月均高温;从降水来看,两种气候都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此较难区分。

我们对其进行判别可主要依据以下三点:

一是降水量的多少。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多,且降水最多的月份可达到600mm以上;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相对较少,降水最多的月份在400mm以下。

二是雨季集中的程度。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有突变现象;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有渐变现象;

三是气温差异。热带季风气候温度波动较小;热带草原气候在雨季到来之前有明显的热季。

2.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这两种气候类型的共同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对其进行判别可主要依据以下两点:

一是看最冷月气温。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

二是看雨季长短。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

3.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依据以下两点对二者进行判别:

一是看最冷月气温。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

二是看降水的季节分配。

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分配较均匀,冬雨稍多;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各月降水较少。

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考查通常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给出气温图和降水图,要求读图分析判定其类型、特点、成因和分布;

高中地理世界气候类型的测试题 篇5

下图是非洲赞比西河流域水系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该流域的气候特点之一是

A.终年炎热B.冬暖夏凉C.终年寒冷D.冬冷夏热

2.该流域气候干湿季分明,典型树种为适应干旱而形成的显著特征有()A.根系不发达B.叶质坚硬,树皮厚C.板状根大,树干长D.叶面宽大,多气孔

3.图中20°纬线大陆东西两岸景观差异显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B.洋流性质C.距海远近D.地形差异下图为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4~5题。4、读图所示气候类型可能位于()①亚洲②非洲③北美洲④南美洲⑤大洋洲A、①②④C、①③④

B、②③⑤D、②④⑤

5、该地1月份气温比11月份低,其主要原因是()

A、太阳高度角较小B、白昼时间较短

C、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强D、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

读“某地年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回答6~7题。

6.对该地气候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气温年较差小B.最冷月气温大于18℃C.降水季节分布均匀D.夏季降水丰富

7.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数据,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读下图,回答8~9题。8.图示地区主要属于()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

9.导致该地区气候类型与同纬度主导气候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辐射B.洋流C.地形D.大气环流

和20夏季奥运会分别在雅典和北京举行,下图是两地的气候资料。读图回答10~11题。

10、雅典所属的气候类型,适宜生长的水果是()A、柑橘

B、香蕉

C、椰子

D、荔枝

11、与雅典8月相比,北京9月的降水与气温特点是()A、降水较多,气温较高C、降水较少,气温较高

B、降水较多,气温较低D、降水较少,气温较低

下表为四个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12~15题。

12、城市①平均气温最高月最有可能为()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13、城市②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4、城市③可能是()A、广州

B、珀斯

C、布宜诺斯艾利斯D、洛杉矶B、温带落叶阔叶林D、温带草原

15、城市④1月降水多于7月的原因是()A、1月气旋活动频繁

C、1月空气对流旺盛,多对流雨

B、1月台风活动频繁

D、1月受夏季风影响,多锋面雨

读下图中的I、II两图,回答16~17题。新课标第一网

16、图I中,②陆地东西两岸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距海远近不同B、地势高低不同

C、纬度差异D、大气环流不同

17、当①海岸在图II中的甲时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②陆地东岸正值小麦播种季节C、③海洋上副高西进北移

B、④处小麦正处于生长旺季

D、由⑤海洋驶向①海域船舶顺风顺水

读甲、乙、丙、丁四个地区的气温雷达图和降水柱状图,回答18~20题。

18、四个地区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

19、四个地区中,冬春季节农业生产易受干旱、寒潮、沙尘暴影响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

20、四个地区中,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

1~5、ABBDC6~10、CCBCA

11~15、BDCBA16~20、

高中地理气候习题 篇6

题组1 地图三要素

1.[2014北京文综卷,8,4分]图a为某校地理小组设计的校园景观指示牌,图b为校园图局部。指示牌在图b中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2014重庆文综卷,12,4分]下图示意某GIS软件显示的某校部分建筑分布的地图窗口及其属性(如用途、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的浏览窗口(面积单位:m2;高度单位:m)。若在该GIS软件中量算到学校局部用地的长为300 m、宽为220 m,要将此用地的平面图用1∶1 000的比例输出,则选用纸张幅面最小的是()

A.A4纸(29.7 cm×21 cm)B.B4纸(36.4 cm×25.7 cm)C.A3纸(42 cm×29.7 cm)

D.B3纸(51.5 cm×36.4 cm)题组2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017江苏地理卷,9—10,4分]我国东南沿海某地拟修建一座水位60米的水库。下图为“拟建水库附近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建设成本最低的水库大坝宜建在()A.甲

B.乙

C.丙

D.丁

4.水库建成后能够

()A.改善航运条件

B.开发河流水能

C.增加径流总量

D.消除地质灾害

[2016江苏地理卷,3—4,4分]5月初,几位“驴友”到我国东南部某山区旅游。下图为该山区地形示意图,图中①—⑥处为露营和观景的备选地点。读图回答5—6题。

5.最适宜作为露营地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6.最适宜观日出的地点是()A.③

B.④

C.⑤

D.⑥

7.[2015福建文综卷,10,4分]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2015江苏地理卷,11,2分]新疆牧民季节性地转场在冬、夏牧场之间。下图为新疆某地冬、夏牧场分布示意图。图中四条转场线路最合理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15上海地理卷,15—16,4分]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貌特征,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

9.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 A.山脊 B.陡崖

C.断块山脉

D.峡谷

10.图中310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①崩塌堆积物 ②突出小基岩 ③河中的沙洲 ④低矮的山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2014山东文综卷,11,4分]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根据图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图a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013四川文综卷,7—8,8分]下图示意我国黄土高原某地林木的分布状况,图中相邻等高线之间高差均为30米。读图回答12—13题。

12.林木生长与土壤水分条件相关,图中林木密集区位于()A.鞍部 B.山谷 C.山脊 D.山顶

13.图示区域内东、西两侧最大高差可能是()A.156米

B.178米

C.220米 D.255米 题组3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2014上海地理卷,18—19,4分]读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和地形剖面图(单位:m),回答14—15题。

14.左图中剖面线AB和MN的交点在右侧两剖面图上所对应的位置分别是()A.①和③

B.②和③ C.①和④

D.②和④

15.若该区位于一个拟建水库的库区内,当最高蓄水位达海拔150米时,图示范围内将出现()A.一个岛

B.两个岛 C.三个岛

D.无岛

[2013天津文综卷,2,4分]某中学地理小组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考察。读图回答下题。

16.在同学们绘制的地形剖面图中,依据图中甲、乙两处连线绘制的是

()

题组4 等值线图的判读

17.[2014北京文综卷,11,4分]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冶炼厂周边土壤中污染物铜含量等值线图。土壤铜含量()

A.因河水稀释而逐渐变小 B.从冶炼厂向北递增幅度小 C.高值区沿盛行风向延伸 D.在居民点大于200 mg/kg [2013大纲全国卷,10—11,8分]某种生物的种密度指单位面积该种生物的个体数量。下图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种动物的种密度等值线图。据此完成18—19题。

18.H、K、Q、R四地中,该种动物的种密度可能相等的两地是 A.H、R B.Q、R C.Q、H

D.H、K 19.该种动物的种密度与年均温的空间分布呈正相关的地区是 A.Q、R之间

B.N、M之间

C.S、R之间

D.S、K之间

()()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为某风景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1.若图中急流段高差为55 m,则甲地与丙地的高差可能为()

A.355 m B.400 m

C.445 m D.490 m 2.某日一登山者到达甲地,他可看到()A.山顶悬崖峭壁林立

B.急流段漂流者向西漂去 C.湖畔乙地游人戏水

D.丁地地势最低

三叶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向阳、年降水量800—1 000 mm、排水良好的环境,平均根深20—33 cm,最大根深可达120 cm。下图示意非洲西北部某风景区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潜水位海拔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分布状况,景区内有一较大溪流发育,该溪流径流量季节差异明显。景区内广泛种植三叶草。据此完成3—5题。

3.纯天然条件下,该区域三叶草生长最为旺盛的地点最可能是()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4.图示区域()A.①④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为3 m B.较大的溪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C.③地可开发一个瀑布观景设施

D.③地夜晚可看到电视塔顶的指示灯 5.此时图示地区()A.日落时塔影和溪流大致平行 B.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C.河流挟带泥沙量较小

D.三叶草种植区需注意排水

坡面的垂直高度和水平宽度的比叫作坡度,可以用坡角(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的大小来表示。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地区等坡度(以坡角表示)线图。据此完成6—8题。

6.图中河流,流速最快的河段是 A.甲

B.乙

C.丙

D.丁 7.图示区域

A.丁地地表最平缓

B.河流流向为甲→乙→丙 C.适宜发展林、果业

D.Q地位于背风坡,土壤水分条件较差

8.沿河道甲—丁绘制的河床地形坡面图可能为

()()

()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玉米为喜温农作物,春玉米一般在春季中后期播种,夏季末收获。下图为某地区春玉米生育期(作物播种到成熟所需的天数)等值线图。据此完成9—11题。

9.图示区域春玉米生育期的大致分布规律是 A.海拔越高生育期越长 B.自东向西生育期变长 C.降水越多生育期越长 D.自南向北生育期变长

10.M、N两地春玉米生育期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 B.地形 C.土壤 D.洋流

11.该地区春玉米生育期内,我国海口昼长的变化规律是 A.逐渐增长 B.先减短后增长 C.逐渐减短 D.先增长后减短

()

()()答案

1.B 结合比例尺、校训碑等图例与指示牌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指示牌应在图b中的②处。2.B 由题干可知,平面图所采用的比例尺表示图上1 cm代表实地距离10 m,故该学校局部用地的长和宽在图上的长度应分别为30 cm和22 cm,对比各选项即可判断出B选项符合要求。3.A 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及海拔可以判定,甲乙一线为河谷,甲地位于峡谷处,在该地建设水库大坝成本最低。丙地位于鞍部,海拔比甲地高,不适宜建设大坝;丁地位于鞍部外侧的山谷中,在此地建坝无处蓄水。

4.B 水库建成后,可以利用水库的落差,在甲地大坝处开发河流水能,B项正确。水库建成后,甲乙一线河流的落差还存在,水流湍急,不利于发展航运;水库蓄水,可以调节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但不能增加径流总量,更不能消除地质灾害。

5.B ①地位于河岸,易遭遇洪水;②地海拔较低,且平坦开阔,适宜露营;③地位于陡崖下,易遇滑坡、崩塌;④地位于河流源头附近,海拔较高,且交通条件较差,露营条件远不如②地。6.D 5月初,太阳直射北半球,图示区域日出东北。③地东北方向有高耸的陡崖,看不到日出;④地位于山地的西坡,看不到日出;⑤地的东北方向有海拔较高的山顶挡住视线;只有⑥地处于山地东北坡,适宜观日出。

7.B 如果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c河支流的河水注入a河。图中a河由①处流向②处,因此②处的流量显著增加,①处和③处的流量不变,④处的流量有所减少。

8.C ①线路北部等高线很密集,坡度很大,不利于牧民转场;②线路南部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不利于牧民转场;③线路等高线较稀疏,经过坡度较缓的山谷,有利于牧民转场;④线路北部要翻越山峰,不利于牧民转场。

9.D 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处以陡崖的图例进行标注,则两条等高线之间为两侧陡峻的峡谷。10.A 310米等高线位于图中陡崖下方,部分与图中代表陡崖的图例重合。图中灰色部分是310米等高线与陡崖图例断断续续分开的原因。此灰色部分应是陡崖崩塌后的堆积物或突出的小基岩。

11.B 由图b中信息可知,该观测点位于甲山西南,且高程为120 m,图中①②两地位于甲山西南,而①地海拔低于100 m,②地海拔为100—200 m。

12.B 林木密集区应是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黄土高原地区以干旱、半干旱气候为主,山谷土壤水分条件较好,为林木密集区。

13.C 由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区域林木分布在山谷地区,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因此该区域西高东低。由材料可知图中相邻等高线之间高差均为30米,假设图中西侧海拔最高的等高线数值为x,则西侧最高处海拔大于x米,小于(x+30)米,东侧最低处海拔应小于(x-180)米,大于(x-210)米,故图示区域内西侧与东侧的高差大于180米小于240米,故C项正确。

14.D 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可知,AB剖面线与MN剖面线的交点海拔为200—250 m,对应于右图中的②点和④点。

15.D 若该区位于水库的库区内,当最高蓄水位达海拔150米时,图示范围内海拔低于150米的地区将会被水淹没;由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可知,该地的中部将被淹没,中间的水体将该地分成南北两部分,但没有岛屿出现。

16.C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一般需要考虑两个端点的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及其他地势起伏转折点的位置和海拔。根据等高线的弯曲规律可以看出,从甲处向乙处依次经过山谷、山脊、山谷、山脊、山谷,其中从甲处向乙处的第一个山脊坡度和缓,高度略低于400米,由此可以判断C项正确。

17.C 读图可知,由河流上游至下游,土壤中铜含量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并不因河水稀释而逐渐变小,排除A项;从冶炼厂向北,土壤中铜含量呈递减趋势,排除B项;土壤中铜含量的另一个高值中心出现在冶炼厂的西北部,且等值线的走向以东南—西北走向为主,与我国北方盛行风的风向基本一致,C项正确;居民点附近土壤中铜含量在150至200 mg/kg之间,排除D项。18.A H点外围等值线数值可能为180,也可能为200,如果是180,则160

19.B 从图中可知Q、R两地纬度相当,两地之间气温变化不大,动物种密度不同,不符合题目要求;从图中可知S、R两地位于不同纬度,两地之间纬度越高,平均气温越低,但种密度也越大;从图中可知N、M两地位于不同纬度,两地之间,纬度越高,平均气温越低,种密度也越小;从图中可知S、K两地纬度相当,但动物种密度不同,不符合题目要求。

1.D 根据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判断出两地的海拔范围,再计算出高差。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判断,甲地海拔为800—900 m,若图中急流段高差为 55 m,则丙地海拔为300—345 m。故甲地与丙地的高差为455—600 m。

2.B 位于陡崖上面的甲地,不能看到悬崖峭壁,且悬崖峭壁位于山腰,A错;结合指向标可知,急流由东向西流,在山顶甲地可以看到急流段漂流者向西漂去,B对;乙地在凸坡下,从甲地无法看到该地的景象,C错;根据等高线的递变规律可知丁地海拔为500—600 m,D错。

3.B 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可知,②位于山脊(凸低为高)的阳坡,符合三叶草生长所需的温暖、向阳、排水良好等特点,B正确。①位于阴坡;③位于山谷(凸高为低)的阴坡,光照条件差;④地海拔为763—764 m,而潜水位为761—762 m,地下水埋深为1—3 m,由于三叶草平均根深20—33 cm,所以该处不适宜三叶草的生长,排除A、C、D。

4.D 根据“凸低为高,凸高为低”的判断规律可知,③地位于山谷,电视塔位于③地旁边的山脊上,透视性好,因此③地夜晚可看到电视塔顶的指示灯,D正确。读图可知①地的高度为761—762 m,④地的高度为763—764 m,因此①④两地的相对高度大于1 m小于3 m,不可能是3 m,A错误。溪流发育在山谷中,流向应为从东北向西南,B错误。瀑布应发育在断崖处,图中无断崖,因此无瀑布发育,C错误。

5.C 在图中山谷处垂直于等潜水位线方向从高值指向低值作出地下水的流向,由此可知当地地下水补给河水,河流应为枯水期,河流流量小,含沙量小,C正确、B错误。根据降水量及位于非洲西北部特点可知当地为地中海气候。河流枯水期为夏季,降水少,三叶草种植区需注意灌溉,D错;夏季日落于西北,塔影朝向东南,与溪流方向不一致,D错误。

6.A 据材料可知,坡角越大说明坡度越陡。据图可知,甲处数值最大,说明坡度最陡,河流流速最快。

7.C 由图可知,丁地不是最平缓的地区,A错误;该图为等坡度线图而不是等高线图,所以无法判断河流的流向,B错误;仅从坡度无法判断Q地位于迎风坡或背风坡,D错误;该地区有一定坡度,适宜发展林、果业,C正确。

8.B 该图无法体现海拔的变化,但能体现坡度的陡缓。据图可知,甲处数值大,说明坡度陡,丁处数值小,说明坡度缓,据图可知①③正确。

9.B 由该区域春玉米生育期等值线的分布可知,越往西,春玉米生育期越长,说明自东向西生育期变长。

10.D 由经纬度可知,图示地区为非洲南部,M地位于西海岸,受沿岸寒流(本格拉寒流)的影响,降水少,气温低,春玉米生育期长;N地位于东海岸,受沿岸暖流(厄加勒斯暖流)的影响,水热条件好,春玉米生育期短。

高中地理气候习题 篇7

一、课堂习题的作用

(一)选做习题,承前启后

通过选做课堂习题,架构起新旧知 识之间的 桥梁,既可以复习回顾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做准备,引出新知,又可以学习巩固新知。所以说,习题选做,是对所学 地理知识的一种巩固,一种拓展,一种延伸。因此,选做习题,可放在一节课的开始,导入新课;也可放在课中知识点的转承处,自然过渡;还可放在一节课的结尾,总结所学地理知识,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使地理教与学的进行连贯流畅,不显呆滞,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选做习题,知识具象

对于高中地理的一些基础知识、基本 原理、基本规律,学生在学习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选做相应 习题,使之具象化,可以对其加深理解,是掌握知识、形成相关知识体系的必要手段之一。在具体选做中,选做每个习题都是一个个具体知识点的再学习和再巩固,采用习题选做的知识具象方法,就能在分解知识点以掌握原理规律上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选做习题,激趣乐学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堂地理好课也是如此。选择习题,穿插于课堂之中,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一反教师讲到底、灌满堂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规避学生视听疲劳感的出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使地理课堂变得灵动,有韵律感,也使得学生从中获得极大的学习乐趣。

(四)选做习题,巩固反馈

选做习题是理解消化和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选做适宜的地理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相关的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让学生结合习题对前面的认知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成为课堂教学的补救措施之一。

(五)选做习题,教学示范

选做习题,教师并非把宝贵的教学 时间交给 学生,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盲目地让 学生泛泛 做题,以做代讲,而是作为课堂 教学活动 可调控的 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 作用,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挖掘出习题所体现的主要知识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揭示习题的解题规律和体现的地理思想,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和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方法。

(六)选做习题,提能升养

解决地理问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活 动。习题所提 供的问题,需要学生有效地运用所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 本规律进 行探究,多方面培 养学生的 观察、分析、判断、归纳、比较、推理以及表达等诸能力。通过习题选做,也给予学 生施展才 华、发展智慧 的机会。选做地理习题是学生再学习的一个过程,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不断提高能力的关键措施之一,是提升学生地理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选做课堂习题的要求和做法

(一)选做课堂习题要具有针对性

课堂习题选做是师生互动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如果习题选择或设计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的效果,甚至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课堂习题的选择或设计要紧扣地理新课程标准、考纲、考点,与课堂教学的内容、任务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地理水准相适宜,要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切忌盲目性。通过选做课堂习题,在学生对教材的认知过程中,使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地理思维方法得到有针对性的巩固,切中“要害”,从而达到准确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目的,确保知识迁移、能力提升。

(二)选做课堂习题要适时、适量、难度适中

选做课堂习题服务于地理课堂教学,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解题基本方法、规律为目标,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节奏和 过程等穿 插其间,因此要适 时。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课堂习题的选做要适量,重在“选”字上下工夫,不应该奉行“拿来主义”,未经筛选地盲目让学生去做大量习题,搞题海战术。要精 选,重质量而不是数量。还应在做题过程中,注重思维 发展,让学生弄清楚各类题目所涉及的地理知识以及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避免费时耗神。同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做课堂习题,避免难度过低,缺乏必备的“含金量”,难以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避免起点过高,难度过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选题难度要适中,对于难度大的习题,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有一定梯度的多个小问题,使之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层次性,做到难易适当,利于学生“步步登高”,树立解题的信心。

(三)选做课堂习题要新颖、多样

地理课堂与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中学地理教科书中就有大量知识涉及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如日月星辰、山川湖海、天气与气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还有许多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以及全世界都关注的人口、资源、经济、自然灾害等社会热 点问题。若在准确解读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把握地理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将身边的地理适当引入课堂,将丰富的人类生产、生活素材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创编新颖的课堂习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某种现象或解决某一问题,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加深学生对有关地理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以致用,强化自身地理学习的需要。同时,选做新颖的课堂习题并不排斥常规习题、典型习题,因为这些习题对接纳地理新知识的学生来说仍具新鲜感。但,最好与时俱进,对旧题进 行“包装”,使之有所“变脸”,呈现知识的价值,这样学生就能学得活泼生动、积极主动。

(四)选做课堂习题要及时反馈

课堂习题选做是师生双方有效信息传递的过程 之一。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及时的评价,不仅限于对与错的评定,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的方法和过程等都应是教师的点评内容。学生在获得学习自我评价的同时,也从他人处获得评价,从而知晓自己的学情,满足自己学习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分析做题过程中暴露出的教学弱点和不足,以及学生知识掌握不佳、审题不细、表达不清、书写不规范等问题,及时地把需 要重现、强化、纠错等信息再反馈给学生,调控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补偿性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高中地理气候习题 篇8

关键词:胶州地理;气候变迁;百姓生活

胶州,地处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北岸。位于北纬36°00′~36°30′,东经119°37′~120°12′。胶州南部、西南部为丘陵地区,海拔在50~229.2米之间,面积466.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7.1%;北部、东部为平原地区,海拔3~50米,面积792.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2.9%。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由229.2米降至3米。东临胶州湾西岸,境内有八条河流直接汇入大海。

据史料记载,今日胶州,夏、商时期,胶州为莱夷之地。周初至春秋,胶州东为莒国,西为介国之属地。秦置琅琊郡黔陬县。隋以胶水取名置胶西县,汉置祓国及计亓、柜、邞、黔陬等县,晋置城阳郡,北齐置平昌郡,隋置胶西县,唐改板桥镇,北宋重置胶西县,元至清设胶州。1913年撤胶州改为胶县,1945年析置胶南县。

几千年来不仅胶州境内的行政名称、区划有所变化,而且山川地理、气候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胶州45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至今仍保留着新石器时代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于一体的大庄遗址、赵家庄遗址、三里河文化遗址等。从赵家庄遗址与三里河遗址的考古发掘来看,当时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在赵家庄遗址的窖穴中发现了370粒炭化稻米。虽然年代久远,但稻米纹理清晰,大小不一,有的残存稻壳。另外,还发现了可能与稻作有关的遗迹,如蓄水坑、纵横交错的水沟等。在高纬度地区发现几千年前的水稻,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大量炭化稻米和稻作遗存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距今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胶州地区已经开始大量种植并食用水稻。

直到20世纪40年代,胶州西南的丘陵地区还种植穇子这种喜湿作物,这说明即便是70年前的胶州地区降水较多。另外,胶州北部和东部的平原地区因为雨水太多,多种植高粱;因高粱桔长、耐涝,浸在水中也可生存。与胶州北部相邻的高密东北乡,因雨水多,地势低洼而遍植高粱,这也为莫言的写作提供了乡土素材。随着降水的减少,胶州除了海边滩涂上近些年作为稀罕物种有水稻之外,其他地方无论水稻还是穇子早已不见踪迹,高粱也日渐稀少。

在县城南郊的三里河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贝壳、鱼鳞及鱼骨,并在胶州西南三十里的杜村丘陵地区发现的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海蛎子皮,这都说明当时海产品是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考古发掘以及地质考察说明,当时的海岸线比现在近得多,所以人们方便到海边捕捞和采集。可以推测出,进行近海采集与捕捞应该是胶州先人当时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如今,随着海岸线的不断后退,除了直接临海的乡镇之外,胶州其他地区的经济活动与海关系不大,食用海鲜的数量也不太多,只能算作日常餐饮的点缀而已。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历史上胶州的气候变化与当地农业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的变迁对胶州经济社会影响可谓大矣。

明朝以前胶州湾的西海岸线直抵胶州县城。据历史记载,在宋元祐三年,也就是1088年,板桥镇(今胶州县城)成为胶西县治所,并设立了密州板桥市舶司,主要负责山东半岛与南方以及高丽的海上贸易事宜,成为北方唯一的海口要地。《宋史》记载:“胶西当宁海之冲,百货辐辏……时互市始通,北人尤重南货,价增十倍。全诱商人至山阳,以舟浮其货而中分之,自淮转海,达于胶西。”当时千船万帆云集胶州湾,在胶州湾北岸的板桥镇码头上进出口的货物堆积如山,市舶司衙门前外国客商进进出出,酒肆、旅店随处可见,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自唐设立的板桥镇,倚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到宋代已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和商贸重镇。明清以来,随着胶州湾的不断淤积,海水外移,河道淤塞,胶州城的港口地位被据其东南20里的海边地点塔埠头码头所取代。塔埠头港在烟台、青岛开埠之前,为山东的主要港口之一。直至清朝末年,进出的船舶主要来自宁波、福建、浙江和江苏等地,成为胶东一带重要贸易集散地。1900年后,随着胶州湾的进一步淤积,帆船很少来港,海岸线后撤,先是板桥镇港口消失,然后清末塔埠头码头消失,码头附近渐渐变成滩地。胶州海运贸易彻底消亡,胶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受影响。胶州之兴败皆因港而致。由此可见,地理变迁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之大。

综上所述,胶州境内的气候、地理等的改变,这对于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故而,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家园,就是延续生存,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张绪良,张朝晖,徐宗军,等.胶州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及环境效应[J].地质评论,2012(1).

气候的威力 习题 篇9

气候的威力习题精选

阅读测.试题一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①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②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温度;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在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③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6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5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6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路程时,突然刮起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才把机上人员抢救出来。值得庆幸的是,8名人员全部脱险。实际上,在南极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出南极气候的特点。

2.找出选文中的过渡句。

3.指出三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南极气候的特点是:⑴风大,风速常达到每秒55.6米。⑵严寒,最低曾有过―94.5℃。⑶天气变幻莫测,常常出人意料。

2.大风的直接后果则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面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

3.第一段: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第二段:举例子、列数字 第三段:举例子 列数字

《气候的威力》阅读测.试题二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其实,南极的重要性还远非如此。它不仅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而且还储存着足以使大部分人类陷入灭顶之灾的“武器”!

众所周知,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都为冰川所覆盖,全球95%以上的永久性冰川都储存在南极,这些冰川占全球淡水总量的72%。这是多么具有诱惑力的数字啊!巨大的冰盖固然雄伟,所藏的淡水资源固然可观,但你可曾想到,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这其中也暗含着某种危机。因为,地球上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沿海80千米范围以内的地区。而在16个10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13个是沿海城市。因此,如果南极冰盖完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将会上升60―70米,这将使全世界90%以上的大城市都被淹没,成为水下宫殿。到那时,全球的陆地面积将会大大减少,耕地面积几乎为零,工厂淹没,那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景!

1.“这是多么具有诱惑力的数字明”。“这”指什么?

2.“这其中也暗含着某种危机。”这种危机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3.最能概括选文内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你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谈谈人类应如何控制南极冰盖融化。

参考答案:

1.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都为冰川所覆盖,全球95%以上的永久性冰川都储存在南极,这些冰川占全球淡水总量的72%。

2.如果南极冰盖完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将会上升60~70米,这将使全世界90%以上的大城市都被淹没,成为水下宫殿。

3.它不仅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而且还储存着足以使大部分人类陷入灭顶之灾的“武器”。

4.提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防止温室效应,扩大地表植被面积,改善环境等。

上一篇:沧州市标准化小学验收汇报材料下一篇:07学年教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