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的排名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国大学的排名

英国大学的排名 篇1

2.清华大学

3.浙江大学

4.复旦大学

5.上海交通大学

6.南京大学

7.武汉大学

8.北京师范大学

9.华中科技大学

10.中山大学

11.中国人民大学

12.南开大学

1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4.吉林大学

15.四川大学

16.西安交通大学

17.山东大学

18.哈尔滨工业大学

19.厦门大学

20.天津大学

38.华中师范大学

42.中国地质大学

56.武汉理工大学

60.华中农业大学

7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全国一本大学综合实力排名: 清华大学 2 北京大学 3 南京大学 4 复旦大学 5 浙江大学 6 上海交通大学 7 南开大学 8 中国人民大学 9 中山大学 10 武汉大学 11西安交通大学 12 华中科技大学 13 厦门大学 14四川大学 15 东南大学 16 吉林大学 17 中南大学 18 山东大学 19 西北大学 20湖南大学 21兰州大学 22 暨南大学 23 重庆大学 24 苏州大学 25 云南大学 26 上海大学 27 辽宁大学 28 山西大学

2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30安徽大学 31 郑州大学 32汕头大学 33 内蒙古大学 34南昌大学 35河南大学 36 江南大学 37 江苏大学 38 湘潭大学 39 扬州大学 40广西大学 41延边大学 42 青岛大学 43湖北大学 44河北大学 45华侨大学 46深圳大学 47 黑龙江大学 48北京工商大学 49 新疆大学 50贵州大学 51 宁波大学 52浙江工商大学 53沈阳大学 54大连大学 55烟台大学 56聊城大学 57江汉大学 58渤海大学 59 南华大学 60石河子大学 61广州大学 62五邑大学 63三峡大学 64长江大学 65 集美大学 66济南大学 67宁夏大学 68哈尔滨学院 69中北大学 70南通大学 71海南大学 72咸宁学院

齐齐哈尔大学 74北华大学 75北京联合大学 76吉首大学 77西藏大学 78佳木斯大学 79苏州科技学院 80温州大学

81内蒙古民族大学 82西华大学 83潍坊学院 84襄樊学院 85德州学院 86南京晓庄学院 87 黄河科技学院 88仰恩大学 89湖南文理学院 90延安大学 91青海大学 92攀枝花学院 93 河北北方学院 94肇庆学院 95宜宾学院 96重庆三峡学院 97皖西学院 98嘉兴学院 99浙江万里学院 100西安文理学院 重庆文理学院 韶关学院 孝感学院 长春大学 105 宜春学院 嘉应学院 合肥学院 茂名学院 井冈山学院 110 惠州学院 大理学院 三江学院 丽水学院 河西学院 塔里木大学 上海杉达学院 昌吉学院 118 绥化学院 黑龙江东方学院 邵阳学院

英国大学的排名 篇2

一、世界主要大学排名简况

目前,全球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区域性和世界性的大学排行体系,大学排名可谓名目繁多,“品种”齐全。根据样本代表性、资料可获取性及排名的影响力, 本文选取世界上8个大学排名对其基本信息进行简要介绍,如表1-1所示。

资料来源: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ARWU) 官网 (http://www.shanghairanking.cn/resources.html) 及各。

在指标体系方面,由于各大学排名具有不同的排名目的、理念、原则及方法,其指标设置及权重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共性特征。有学者将大学排名的质量指标归为七类:新生质量、教育投入—师资、教育投入—资源、教育产出、最终成果、科研及声誉。[2]

二、大学排名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大学排名对地区及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

尽管大学排名自产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赞成与质疑之声并存,但大学排名已无可辩驳地被一些国家及地区视为建立一流大学、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及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工具。

1.大学排名对地区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

大学排名对地区高等教育的影响在欧洲表现尤为突出。尽管现代高等教育起源于欧洲,但欧洲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却一直处于不利地位,与美国相比更是捉襟见肘。 如在2013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只有3所欧洲大学进入前20名,而美国有17所, 在前50名中,美国有35所,而欧洲仅有11所。[3]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20132014世界大学排名中,欧洲大学也处于劣势,仅有4所欧洲大学跻身前20名,而美国有15所。[4]欧洲高等教育在全球的表现引起了欧盟朝野的一片震惊,欧盟早已对此作出了回应。在高等教育战略规划方面,欧盟发起了一项高等教育交流计划——伊拉斯谟世界计划 (Erasmus Mundus Programme),其目标是提高欧洲高等教育质量、加强欧洲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推动国际合作及第三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欧洲于2002年成立的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 (LERU) 也不断扩大其成员,使更多欧洲大学跻身世界一流的行列;另一个主要但稍有争议的策略是建立欧洲理工学院 (EIT),使其成为欧洲的“麻省理工学院 (MIT)”。在财政预算方面,“里斯本战略”提出将研发(R&D)经费及高等教育资助分别提高到GDP的3% 和2% 以提高高等教育绩效;最近的预算分配包括向欧盟第七框架研发项目提供为期7年、总额为500.5亿欧元的预算,成立欧洲研究理事会以向创新、突破性基础研究提供长达7年、总额达75亿欧元的预算。[5]

2.大学排名对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

大学排名尤其是世界大学排名对各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学者指出,一些大学排名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并被政策制定者视为“国家成就的象征”。[6]如法国总统萨科奇不满于法国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的地位,指出高教部的目标之一是使两所法国大学能跻身世界前20位,10所能够跻身前100位;[7]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发起了“卓越计划”(德国大学科技研究和学术创新计划),资助特定的杰出大学以提高德国大学的国际地位;韩国政府加大了对国立首尔大学、高丽大学等公私立大学及韩国科学技术院 ( KAIST) 的经费投入,以期改善韩国大学在特定领域的国际表现;日本政府也设立了一项旨在集中投入研究资源的“世界顶尖大学计划”;[8]英国和新西兰分别引入了研究评估制度 (RAE) 和基于绩效的研究资助 (PBRF) 以对卓越的研究进行鼓励和奖励;瑞士也在考虑建立一个精英系统,加强对大学的资助力度以保持他们的地位并提高质量;澳大利亚政府为应对排名,提出了研究质量框架 (RQF) 计划。[9]由此可见,大学排名对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各国在大学排名中的表现影响着政府的高等教育规划及资源配置。

(二)大学排名对高等院校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大学排名会对高等院校的发展战略与规划、资源配置、人事招聘、 组织形式、招生及收费政策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在此仅探讨大学排名对高校发展战略与规划、人事聘用及招生政策的影响。

1.大学排名对高校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影响

大学排名正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决策和规划过程,各大学为了提高在排名系统中的位置而制定政策和发展战略。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目标是到2015年跻身世界研究型大学前25名;[10]沃维克大学校长明确提出了大学的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建校50周年时进入世界大学前50名,并制定了相应的战略措施;[11]美国新兴大学克莱姆森大学的特色是汽车教育与研究,该校公开宣称的战略目标就是进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立大学综合排名前20名。哈泽考恩(Hazelkorn)在2006年就 “大学排名对高校行为的影响”对高等教育领导者和高层管理者开展了一项国际调查。 结果表明,分别有93% 和82% 的领导者意欲提高其国内国际排名;70% 的被调查者希望本校处在国内前10%,有71% 希望处在世界前25%;63% 的高教领导者会采取战略、组织、管理或学术行动;50%的受访者会将大学排名作为宣传工具;仅有8% 的受访者未对大学排名采取任何行动。[12]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 (HEFCE) 对91所英国大学进行了类似的在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众多大学已经将排行评估的绩效指标用于制定自己的战略目标并推动机构内部改革。总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学排名会影响高等院校的战略规划与政策制定。

2.大学排名对高校人事聘用及招生政策的影响

大学排名会对高校的人事决策产生微妙的影响。首先,大学排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领导者的聘任,如马来西亚最古老的研究型大学之一马来亚大学因其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排名中下降了80名,直接将其副校长解聘,而实际上其名次的下滑是由排名方式变化所致。[13]其次,大学排名也会影响教师的招聘,例如,由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将教师薪酬列入其排名指标,所以诸多高校以较低的待遇雇佣更多的全职讲师承担教学任务,以节省资金提高终身教授的薪金;[14]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指标包含“获诺贝尔科学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且这一指标占20% 的权重,英国和爱尔兰的大学纷纷招聘诺贝尔奖获得者;[15]另外,某些大学排名 (如THE排名)将“国际性”作为排名指标,大学也随之鼓励雇用国际教师以提高其排名和声誉。

由于许多大学排名将生源作为评估大学的指标之一,因此大学排名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的招生政策。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将“新生选择性”和“学生保持率” 列入其排行指标,大学招生处面临降低录取率和提高持续注册率的双重压力,这使得许多大学通过提前录取、提供大量优才资助、大力投资满足学生利益的设施项目等措施来提高其“学生选择性”,进而提高其排名。[16]

(三)大学排名对学生与雇主的影响

随着大学排名的不断流行与影响力的扩大,其对学生择校决策与就业前景的影响也日渐凸显,下面从学生择校与雇主招募两方面进行分析。

1.大学排名对学生择校的影响

当今社会在看重“学历”的同时更注重“名校”,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受众和受益者,对“名校”的向往不言而喻,而大学排行则为他们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新生调查数据表明,在影响学生择校的21个因素中,大学全国性排名的重要性位居第10,这说明学生已将排名作为择校的主要参考工具之一。其他研究得出的结论更加明显,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61% 的英国学生在择校时参考了大学排名,70% 的学生认为大学排名重要或者非常重要;92% 的国际学生认为英国的大学排名对他们做选择是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CHE)报道有60% 的准大学生“知道大学排名并将其作为参考信息之一”;在瑞典, 有1/3的国际学生将大学排名作为信息源;[17]我国有关志愿填报的调查也显示,绝大多数考生和家长都会把大学排行榜作为填报志愿的参考依据,甚至有45. 8% 的考生和50. 5% 的家长会把它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18]

另外,排名的变化也对申请者和学生的入学决定起着重要影响。还有研究表明,“职业”专业的学生比“学术”专业的学生更有可能使用排名,拔尖学生比后进生更有可能参考大学排名,[19]这说明大学排名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成就的学生产生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但无论如何,随着大学排名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其对学生择校的影响也与日俱增。

2.大学排名对雇主的影响

尽管社会对于学习成就与能力孰轻孰重争议不断,但事实已证明名牌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就业竞争力要优于一般院校。大学排名能够影响雇主对毕业生潜能与资质的判断,雇主们往往偏好排名靠前的院校毕业生。如美国一些知名的律师事务所会参照美新周刊的排名来设定面试标准;英国苏克赛斯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雇主十分重视大学的声誉,而声誉的判定是依据《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大学排名, 有25% 的被访招聘负责人将排名作为判断质量的主要参考;[20]我国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也明确要求毕业生来自于“985”“211”院校,这无疑与大学排名有关;一项对美国和英国的雇主调查也显示,大学的声誉是雇主招聘毕业生时最先考虑的八大因素之一,随着全球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毕业生是否来自一个国际认可的高等教育机构成为辨识申请者的一个标准。[21]

(四)大学排名的消极影响

大学排名自产生以来能蓬勃发展说明其具有自身的合理性。大学排名能为学生、 家长、雇主及其他关心高等教育的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填补高校与公众之间的信息空白,大学排名还能促使高校通过战略规划和组织变革提高高等教育绩效。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学排名也不例外,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首先,大学排名会加剧高等教育的不平等。大学排名往往采用一套指标体系对职能、定位、特色迥异的大学进行评价,其本身就值得质疑。由于不同的大学排名都侧重于某些排名指标,这些指标只有利于某些高校,因此大学排名本身就不是一个公平的竞技场。由于英语是国际学术界的通用语言,所以英语国家的大学比非英语国家的大学更容易融入国际学术界,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将“在《自然》(Nature)和《科学》 (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排名指标不可避免地有利于英语国家的大学;另外,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仅强调科研标准,这对注重教学而科研不突出的高校极为不利;《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指标明显不利于美国的公立院校,美新排名也从未把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社区学院列为排名对象;大学排名亦造成了学科间的不平等,大学排名(特别是一些国际性排名)更多地使用自然科学的文献引用指标,这对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的研究不利。同时,由于大学排名会影响政府高等教育政策及资源分配,因此,大学排名会加剧不同国家、不同高等教育机构及不同学科间的不平等,造成高等教育的层级化和“马太效应”。

其次,大学排名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大学排名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会加剧高等院校间的模仿性竞争。各大学为了提高其在排名中的位置,往往采取改变发展战略、调整组织结构、重新分配资源等措施来竞相模仿排名靠前的“顶尖”院校,这将严重影响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如有学者指出,排名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会失去自由和独立性,排名将高等教育机构限定于一个模式中,会影响机构的多样性,从而影响高等教育机构内和机构间的运作方式。[22]

最后,大学排名会招致高等院校的不良行为。排名的流行和影响力导致高校企图对排名活动施加干预,人为操纵重要信息与数据。如美新排名所根据的数据由各校自行提供,基本上未经核实,美国一些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排名,故意虚增SAT分数和毕业率;俄勒冈州里德学院院长科林 · 戴弗说:“追求排名可能导致学校不惜改动数据或采取一些不合规矩的做法。”[23]另外,根据国际知名的传媒机构2009年底对30个国家350名大学师生的在线调查,有71% 的被访者认为“一些院校为了提升排名位次而操纵自己学校的数据”。[24]

大学排名虽招致非议但仍蓬勃发展,虽然社会各界对大学排名的批评屡见不鲜, 但大学排名的发展大势已不可逆转,并且,随着排名机构和类型的渐趋多样化,其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强。大学排名对地区及国家、高校、学生及雇主等利益相关者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排名在直接或间接提高高等教育绩效的同时也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作为高等教育评估的一种新形式,大学排名只能作为参考而不是唯一依据,因此, 各利益主体应以理性的态度应对大学排名,既不过分依赖也不盲目排斥。然而,如何根据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柏林原则 ( Berlin Principles) 科学合理地设置排名的指标体系并审慎地使用排名结果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还有待于各国进一步探讨和求证。

摘要: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学排名对地区及国家高等教育政策、高校发展战略、人事聘用及招生政策、以及学生择校及雇主招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此同时,大学排名也会产生诸如加剧高等教育不平等、影响高等教育多样化等不良影响。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学排名的消极影响,提高大学排名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是当前各国及全球大学排名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

英国大学的排名 篇3

据QS统计,今年中国内地共有48所大学有一个以上的专业位列世界200强。同时,有95所中国大学发表的学术论文在至少一个专业中被其他国际学者引用。据悉,该专业排名考察了全球2858所大学的学术声誉、雇主评分、学术论文引用以及其他关键指标,对包括土木工程、经济学、法律、计算机科学以及许多其他主流30个专业进行了综合评测,选出了各项专业全球最顶级的200所大学。

理工专业排名快速上升

从专业看,中国大学在理工、科学、数学等方向的专业排名快速上升,有更多大学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的大学在材料科学、化工、机械、电气和电子工程、土木工程,以及数学、化学、统筹学、农学和环境科学上有超过10所中国大学得到世界认可,位居世界200强。其中,中国大学在材料科学上实力最强,有20所大学名列世界前200名。与去年相比,仅材料一个专业,就有8所中国大学新入选世界200强,增长2/3。此外,中国大学的化工专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也令人惊叹,仅今年一年世界大学200强中就新增7所中国大学,比去年增长88%。电气与电子工程以及环境科学各自有4所中国大学分别跃居世界200强,年增长率分别达到44%和67%。

文科综合表现有待提高

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教育学和历史学的排名中,每项排名仅有不超过3所中国大学达到世界200强水准。在社会学中,中国仅有北京大学一所院校入选世界200强,今年全球排名仅有64位,与去年相比(37位),下降了27位。

专业排名还看北大清华

TIMES英国大学的排名 篇4

TIMES英国大学排名发布啦!虽然英国各种大学排名很多,但是基本上,最有影响力的一个(也是国内雇主大多看的一个)就是要算TIMES这个。

综合排名:

剑桥第一,牛津第二,帝国第三。

前10名的.整体变化都不是特别大。

圣安因为王子和英国人心目中地位的关系,一直稳居前5.

G5里的LSE和UCL在TIMES里不很受待见,这一次调到了第九和第十。

变化大的几个Sussex从25到了19,Kent从30到了23,莱斯特从20掉到28,亚非学院从31调到44。

至于KCL和曼大一直都是每年的泪...英国排名=世界排名的代表。

香港大学的排名 篇5

360教育集团介绍:港大创校以来一直采用英语教学。在法律、心理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等领域在世界声誉崇高。例如,港大研究队伍为全球第一个成功鉴定及上报冠状病毒(非典型肺炎病原体)的研究单位。另外,此院校也培养了多名香港社会名人,包括法、政、科学与医学等学术圈的成员。

香港大学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多年来一直秉承优良传统,提供卓越的师资及世界级的科研发展,致力培育社会领袖人才。为香港最重要也是世界最顶尖的大学之一。

香港大学排名:

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3):世界第201-300位之间,香港第2-3位;

QS世界大学排名(2013/14):世界第26位,亚洲第二,香港第一学府;

QS亚洲大学排名(2013):亚洲及香港第二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声誉排名(2013):世界36位,亚洲第五,香港第一;

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大学排名(2012-13):世界第43位,亚洲第3位,香港第一;

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2013):两岸四地高校中排第4位,香港第一;

香港大学已经连续三年(2010/

英国大学的排名 篇6

一、世界大学排名对科研的测评

排名离不开评价指标体系, 每一套世界大学排名都伴有根据不同指标及其权重构成的指标体系。从世界主要大学排名版式看, 其信息资料基本上都源于如下三个渠道:第三方来源如政府数据库;高等教育机构;对学生、教职工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调研数据。然而, 由于具有可共享的跨国比较性资料的局限, 这些国际性大学排名只能从现有的可利用资源中更多地选择对容易量化的科研指标进行评价, 而非高等教育机构的全部学术活动。他们大多利用国际通用的Thomson-ISI或Elsevier-Scopus开发的文献计量 (bibliometric) 和文献引证 (citation) 数据库, 即通过同行评审杂志中的论文数量和科研论文影响因子对科研能力予以评价。如上海交通大学主要强调在世界最权威杂志《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论文量和高等教育机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其他国际主要奖获得者数量。在排名体系中, 校友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数量占评价指标的10%, 教师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数量占20%, 高引用科学家人数占20%, 在世界顶级刊物《科学》和《自然》上发表的论文数占20%, 被SCI和SSCI收录的论文数占20%, 人均指标占10%。排名所采用的数据都来自第三方, 如诺贝尔奖和国际数学联合会的官方网站、国际性的论文数据库、各个国家的权威教育统计机构等, 排名不采用任何由学校直接提供的数据[1]。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QS世界大学排名采取6项指标: (1) 学术界同行评价 (Peer Review) , 主要通过调查学者和专家对各大学的评价, 占总分的40%; (2) 雇主满意度评价 (Employer Review) , 占总分的10%; (3) 师生比例, 占总分的20%; (4) 教师科技论文引用率 (Citations/staff) , 占总分的20%; (5) 国际教资比例, 占总分的5%; (6) 国际学生比例, 占总分比例5%。可以看出, 第一和第四项基本都是对大学科研的评价, 共占60%[2]。

西班牙教育部高等学术研究委员会的Webometrics全球大学排名中测评大学的四个网络指标, 以“网站规模” (即使用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搜索到大学的网页数量) 、“网站搜索能见度” (只用雅虎搜索, 大学网站的全部链接数) 为主。其中网络搜索能见度 (Visibility) 占总分的50%;网站规模 (Size) 占总分的20%;“资料丰富度” (Rich Files) , 即对学术和出版行为评估, 并把网站中不同的文件出现形式也纳入考虑, 占总分的15%;“学者或研究人员” (Scholar) , 即该大学能搜索到的发表文献和被引用的文献, 占总分的15%[3]。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中, 充分考虑了开放科学的国际化趋势, 即根据高等教育网络呈现的规模对大学科研进行评估, 每一个指标中主要呈现的是科研指标。这套对科研的测评体系主要采用网络计量学方法。

台湾高等教育评估与认证委员会的《研究型大学科技论文绩效排名》所用的指标和权重为:科研能力, 即过去11年的论文数量 (10%) 和当年的论文数量 (10%) ;科研影响度, 即过去11年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总和 (10%) , 过去2年被引用次数总和 (10%) , 过去11年间教师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 (10%) ;科研卓越, 即过去2年高引用率 (20%) , 过去10年高引用率论文量 (10%) , 当年高引用率期刊论文量 (10%) , 强势学科数量 (10%) [4]。

由此可见, 在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 科研指标权重最大。这说明, 学术研究是衡量世界大学水平的核心指标, 直接影响着大学排名。从数据搜集与分析看, 主要以可量化的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 (被引次数) 展开对大学科研定量分析。

二、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的国际影响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其日益增长的市场化导向, 使得学生、家长、雇主、研究机构、政府对大学的声誉、质量、投资回报率等越来越感兴趣。大学排名通过对大学间可比信息的加工处理, 以直观的结果显示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各界对世界大学了解的需求。因此世界大学排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1. 引发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调整。

世界大学排名指标对科研的强调, 促使许多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 通过加强科研能力提升国际学术竞争力, 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于是, 许多国家开始更多地强调在表现卓越的研究型大学投入更多科研资金, 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和博士生教育项目建设。

在世界大学排名中, 美国大学具有明显的优势, 而一些传统上著名的欧洲大学和亚洲国家并不看好, 这就引发了这些国家政府对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和科研经费投入的反思。牛津大学校长在英国议会科学委员会上就曾提出:“世界大学排名看起来相当可信, 但结果表明欧洲大学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5]欧盟委员会教育专家简·费格尔 (Jan Figel) 指出, 如果不采取行动, 欧洲大学会被中国和印度的大学所超越。法国教育部门领导和高校校长也普遍认为, 法国大学规模不大, 资源分散, 政府对大学干预过多, 缺乏专项科研投入, 导致了法国大学的国际排名和国际竞争力下降。正如西方著名学者马丁 (Enserink Martin) 所言:“在世界大学排名中, 法国大学表现不佳, 从而引发了法国关于大学体系的全国性辩论, 并于2007年7月出台了新教育法, 赋予了大学更多的自治权。”[6]此外, 德国等多个国家对本国高等教育体系都进行了反思和科研资源配置战略的改革。在我国, 近几年国家强力推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以及近期 (2009年12月9日) 中央教科所发表的《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估报告》对我国一批重点大学投入和产出绩效做出的评估,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世界大学排名做出的反应。

就世界范围看, 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调整的选择上存在两种模式:第一类是新自由主义模式。该战略模式目标是, 将世界大学排名作为自由市场机制, 将少数精英研究型大学提升为“卓越”级别的研究机构, 从而增强这些大学在世界的学术竞争力。这类模式的代表国家主要有法国、日本、韩国、德国、俄罗斯、中国等, 它们强调通过对“卓越中心”和研究生院的竞争来提升国家科研能力, 从而创建一小批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第二类是社会民主型模式。采取这类模式的国家如澳大利亚、英国、挪威等国。其战略目标主要是建立具有不同类别而非层级的世界级高等教育体系, 而非强调通过“竞争”实现精英化“卓越”。这类战略的典型特征是, 并不依赖精英研究型大学跻身于世界一流之列, 而是强调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横向类别和使命差异。如澳大利亚努力通过建立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制, 使全国所有学生都能在所有高等教育机构获得世界一流教育。再如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2009年11月发表的《崇高志向:知识经济中的大学未来》 (Higher Ambitions:The Future of Universities in a Knowledge Economy) , 提出了确保英国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 提升英国大学整体学术竞争力的五项战略构想, 但重点强调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如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加强国际科研合作等[7]。

2. 引发各国大学自身战略规划的调整。

一项由经合组织和国际大学协会联合发起的全球大学校长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调查发现, 大学的管理者经常使用大学排名, 70%的被调查对象希望自己的学校能够排在国内前10%, 71%的被调查对象希望自己的学校能够排在世界前25%;研究还显示, 占63%的被调查者指出, 他们已经在大学发展战略、组织、管理和学术上采取了重大改革, 而仅有8%的被调查者未采取改革行动[8]。世界大学排名也影响到大学学科和课程的优先发展战略, 同时在重新制衡教学与科研、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的关系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更多优质科研资源流向科研成果突出的学科领域和研究生教育。

在应对世界大学排名中, 国际上通用的策略是, 一味追求高水平科技论文的产出量。如绝大多数非英语国家高等教育机构激励教师在高影响因子的英语语种刊物或高水平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另外, 由于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指标通常倾向于具有医学院的传统大型综合性大学的科研产出, 因此大学科研规模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应地, 国际上比较普遍的做法是, 重组和联合大学体系, 特别是在科研领域, 如通过专项投资扩建研究院和研究生院。许多大学也开始通过聘请国际学者, 开发和扩展英语语种科研资源, 加大对高水平论文的奖励力度, 提升英语语种科技论文产出能力。由此, 正在引发新一轮的国际学者与科研声誉的学术竞赛。根据西方学者海泽尔昆 (Hazelkorn, E.) 的研究结果显示, 从国际上看, 不同大学应对世界大学排名的策略选择主要体现在科研产出、科研机构和组织、课程设置、学生、教师和学术服务几个方面 (详见表1) 。

三、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的缺失

从几家影响力较大的世界大学排名及其对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可以看出, 科研成为影响世界大学排名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环节。但随着大量新兴、交叉学科和知识社会分配趋势的出现, 以学科独尊、兴趣驱动、大学为基地的传统科学知识生产方式正在向新兴的跨学科、应用情景、异质性和多样性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转型。正如吉本斯等学者于1994年著的《知识新生产: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研究动力学》指出的:我们正经历着科学、社会和文化知识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 传统的以理论独尊、试验性科学、学科内部驱动、以大学为核心的知识生产模式 (即Mode-I) , 正在被新知识生产范式, 即Mode-II所取代。这给目前的世界大学排名的科研评价方法论提出了质疑[10]。在以模式II主导的当代大学科学知识生产环境下, 目前的世界大学排名对科研的测评有诸多缺失。

1. 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的知识领域过于狭隘。

由于跨国比较性数据资料的欠缺, 上海交通大学和台湾的大学排名主要运用Thomson-ISI或Elsevier-Scopus开发的文献计量 (bibliometric) 和文献引证 (citation) 数据库的定量资料, 这些标准和数据最能记录医学和生物科学的表现, 这就意味着大学排名不可避免地过分强调传统科研产出, 而艺术和人文社科等领域容易受到伤害, 诸如工程、商学、教育学专业学科没有很强的同行评议出版的传统, 它们也面临着压力。比较上述两套排名体系, 泰晤士QS试图评价更广域的大学学术活动, 将同行评估和调研相结合, 但同行评估主要是对科学研究的声誉进行评定的, 并且仅限于英语国家。毫无疑问, 这些科研评估指标只能是“学科”评价性的, 难以测评跨学科学术研究成果。然而,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下和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跨部门和跨国科研合作日益加强, 如何评价这些合作性科技论文是目前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指标的一大难题。

另外, 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指标过分强调传统知识产出, 即强调不同学科的同行评议期刊论文和被引次数, 也就是说, 它们只强调了学术论文在学术同行之间的影响。因此, 这种评价方式仍然体现的是传统科学知识质量监控模式, 即新知识的有效性和合法化都要经过学术共同体认可, 并主要以学科内部相关同行以引证、评论和应用等不同形式的评价进行检验, 主要以学术价值为评价的核心指标。然而, 这种传统评价方式对当前新知识生产方式下的科学知识无能为力。同时, 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世界各国的科技创新政策普遍强调“科研、创新和商业化的生态系统”建设的发展战略, 而传统学术评价方式显然与之背道而驰。因此, 这不但给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指标体系带来新的挑战, 同时也给一味地依照世界大学排名对国家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战略做出不合时宜的调整提出了反思理由。

2. 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囿于传统基础研究。

传统上, 莫顿的“科学规范”和“布什范式”将科学研究二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在这种二分法指导下, 大学科研人员不受社会经济利益约束, 具有高度自主的科研空间, 主要从事基础研究, 大学的基础研究的实施不考虑实际结果, 基础科学一旦受命于不成熟的实际应用目标, 就会断送它的创造力;而产业部门主要从事应用研究[11], 结果使得大学与产业之间形成明显的科研鸿沟。而在以技术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社会,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界限日趋消解, 并出现了如斯托克斯所述的“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12]。尽管基础研究仍然是当代大学科研的根本取向, 但应用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已经成为大学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上大学基础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科技论文, 而应用性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和强调创新的技术开发等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 科技论文仅是这些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 其他如专利、生物材料等非论文形式的科研成果所占份额不断增加。而当前的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主要以数据库期刊论文作为评价依据, 这就意味着基本上都是对传统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 而对如专利性知识难以测评。另外, 如上海交大采取的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作为评价指标, 也说明这些评价指标主要指向基础科学研究, 因为这些奖励基本上都是基础原创性研究成果。因此, 盲目的以世界大学排名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依据, 不可避免地导致重归传统“象牙塔”境遇, 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3. 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导致片面强调一流大学创建。

我们知道, 世界大学排名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兴起的, 其评价指标自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世界大学排名的兴趣, 并做出了战略性的回应。与此同时, 世界大学排名就是要通过排名定位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 从而将世界一流大学从世界大学体系中分离出来。然而, 由于各国大学体制、类型和文化传统的不同, 运用一套单一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对不同国家大学进行比较, 其可信度显然难以保证。另外, 面对世界大学排名, 许多国家政府采取了新自由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即重点建设一批精英式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从而将其与大众化的教学型大学区分开来。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 世界一流的科研并不一定只存在于世界一流大学, 同时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研究者也不一定只存在于世界一流大学。受世界大学排名的影响, 学术界普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如果没有基础科学卓越研究, 如果缺乏在国际刊物上的论文, 就不可能开展可持续性应用研究或产业相关的研究。这种理解表面看似乎合乎逻辑, 然而这显然是传统上的线性创新思维方式, 即20世纪40年代美国万尼瓦尔·布什提出的“由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生产经营”的基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二元分离”的思维模式。另外, 过分强调世界一流大学发展, 可能会削弱国家科研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服务能力。因为, 地方或区域大学, 特别是一些行业特色大学, 在区域创新系统建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The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EB/OL].http://www.arwu.org/RankingResources.jsp. (2010-01-01) .

[2]Times Higher Education.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EB/OL].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story.asp?Storycode=408908. (2009-12-20) .

[3]CSIC.Webometrics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EB/OL].http://www.webometrics.info/about.html.

[4]The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Accreditation Council of Taiwan (HEEACT) .Ranking of Scientific Papers for World Universities[EB/OL].http://ranking.heeact.edu.tw/en-us/2009/Page/Indicators. (2009-12-20) .

[5]Guardian.Chris Patten’s speech[EB/OL].http://education.guardian.co.uk/students/tuitionfees/. (2009-06-12) .

[6]Enserink Martin.Who Ranks the University Rankers[J].Science, 2007, 317 (5841) :1026-1028.

[7]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Higher Ambitions:The Future of Universities in a Knowledge Economy[R].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Skills, November2009.

[8]Hazelkorn E.The Impact of League Tables and Ranking Systems on Higher Education Decision-Making[J].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2007, 19 (02) :87-110.

[9]Hazelkorn E.Rankings and the Battle for World-Class Excellence:Institutional Strategies and Policy Choices[J].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2009, 21 (01) :47-68.

[10]Gibbons M, Limoges C, Nowotony H, Schwartzman S, Scott P and Trow M.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4:18.

[11]Bush V.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R].Washington, DC: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945, reprinted in1990) .

亚洲大学排名公布等 篇7

5月,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公布了亚洲各大学的最新排名,香港大学蝉联排行榜第一。香港科技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别夺得“榜眼”和“探花”席位,北大、清华则分列第12位和第16位。不过,北大、清华和复旦在“学术同行评议”的指标中都获得了满分(100分),它们也被认为是同专业领域中的最好大学。

今年有41所中国大学进入世界前200强,比去年多了两所。中国大学在“单位论文引用”指标中的得分也高于往年,这意味着,中国一流大学的研究水平,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不过,排名也显示,中国大学还有许多地方值得努力,比如在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和增加教学资源上。

据了解,Qs亚洲大学排名是Qs世界大学排名的延伸。Qs世界大学排名始于2004年,是世界范围内被引用最多的大学排名。

高二男生研究“男孩危机”建议学校“因性施教”

美国《商业周刊》有篇文章写道:“在美国各地,女生在学习方面似乎建立了一个罗马帝国,而男生则像古希腊一样日趋衰败”。虽然带有调侃味道,但“男孩危机”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现实。一些学者甚至认为,男孩在学业、体质、心理等方面遭遇“全线危机”。

真是这样吗?上海复旦附中高二男生李申儒对“男孩危机”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花了数月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写就了一篇8000多字的论文。结果发现,“93.01%的男生认为存在‘男孩危机’这种现象。高速99%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今的学校教育有利于女生发展。76.48%被调查者认为,当今学校教育压抑了男生的发展。‘男孩危机’主要表现为学业危机,其背后是教育危机和评价危机。”

作为治理“男孩危机”的手段之一,李申儒认为必须改革现行教育评价体制,以综合评价取代学业评价,以能力评价取代试卷评价,以动态评价取代静态评价,“男孩危机”的解救,更需要男孩自身力量的发挥。

中学生异性亲密接触男生家长甘做“鸵鸟”

国际跨文化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大会于近日公布了一份对上海五所初高中1508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与异性接触属于正常现象,被调查学生认为与异性亲密交往的目的主要为摆脱孤独压抑感、减轻学习压力和满足好奇心。

在调查中,专家们发现,家长对孩子和异性亲密交往采取不管不问态度的占了不少比例,尤其是高中男生的家长。有近1/3采取“鸵鸟政策”,总是避而不谈,唯恐教坏孩子。而老师们对异性亲密交往的态度则处于两难的状态,“想管但又不知道如何去管”。为了避免矛盾,只要在校园内不出现不规范行为,很多老师采取不过问的态度。

针对中学生异性交往过密的现象,包括格致中学、光明中学等在内的一些学校纷纷开始探索青春期教育新方法。自由联想、角色扮演、同伴互助……校方希望通过此类开放式教育形式帮助同学们形成积极健康的性观念。

女中学生受邀参观美国馆重温历史

从134年前的美国费城世博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113名中学生大使通过一次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般的纪念活动,完成了中美两国在世博会上的又一次“握手”。

5月8日上午10点,113位中国女孩走进了世博园,成为上海世博会美国馆的特邀嘉宾和“中国学生大使”。此举是为了纪念134年前,113位中国男学生以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身份,参观美国举办的费城世博会。“就像历史转了一个大圆圈,中国和美国在世博会上又相聚了”。

英国大学的排名 篇8

作者:排行老三发布于:2011-5-9 1:37 Monday 分类:大学最新排名

近日,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2011年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报告显示:中国高校离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正在缩小。在国内排名第一的北京大学,在全球高校中居第100名,比2009年的排名“前进”了55名。

这是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连续第4次对世界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评价研究。评价结果显示,在国内排名第一的北大,居全球高校第100名,清华、浙大分别居109名、110名。在“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中,中国大陆有91所大学进入,台湾有41所进入,香港有6所进入。前600名大陆占有28所,台湾有9所,香港有6所,占总量的7.2%,我国大学科研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进入世界科研竞争力排行榜前600名的大学来看,世界上优秀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多集中在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和意大利这6个发达国家。附:2011世界大学排名前十位的学校

1.哈佛大学(美国)

2.斯坦福大学(美国)

3.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

4.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5.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6.华盛顿大学[西雅图](美国)

7.牛津大学(英国)

8.东京大学(日本)

9.密歇根大学(美国)

英国大学的排名 篇9

TOP1

哈佛大学

毕业率:97%

在校生总数:28147人

哈佛大学采取的是学期制教学,本科生在每个学期(也就是半个学年中)需要完成四门指定的科目,且每个学期都要维持这个报读率,才能保证自己作为全日制本科生的资格。此外,每个主修科目均提供基础课程及高级课程供学生选择。另外,每个学期第一礼拜为shopping period,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以随意听课,一个礼拜后再确定自己的class。

TOP2

耶鲁大学

毕业率:96%

在校生总数:11906人

耶鲁大学非常重视本科教育,因此耶鲁学院是耶鲁的教育核心,所有的教授都开设了本科生的课程。虽然耶鲁十分尊重传统教育,但并未对学生设置特定的课程要求,也没有所谓的核心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宽松的选课制度。耶鲁要求学生的学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有深度,即学习专业课;有广度,即需要进行三个领域(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三种技能(写作、定量推理、外语)的学习。

TOP3

普林斯顿大学

毕业率:96%

在校生总数:7975人

受老牌名校威廉玛丽学院的荣誉制度影响,普林斯顿大学也传承了这项伟大的制度,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学生都要签署被称为“荣誉规章”(Honor Code)的学术诚信的保证。因为实行无人监考,所以学生在每一次考试时都被要求写下“我以我的人格保证我没有在这次考试中违反荣誉规章”的誓言。课外作业虽说不在荣誉规章的管辖范围内,但学生也经常需要在作业上写下绝无作弊行为的保证。

TOP4

宾夕法尼亚大学

毕业率:96%

在校生总数:24725人

宾夕法尼亚大学自创立之日起便以勇于创新、善于开拓而著称于美国高等院校,创下了众多“第一”。学校拥有大量不同种族与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近年录取的新生里有39.2%为亚洲裔、西班牙裔、非洲裔或印第安人。宾夕法尼亚大学用于资助本科生的助学金预算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时也并未因此缩减。该校目前仍在不断增加助学金和奖学金项目的投入,以实现让更多国际学生受益的长远目标。

TOP5

达特茅斯学院

TOP5毕业率:96%

在校生总数:6277人

达特茅斯学院实行一种叫“达特茅斯计划”的学制,一年分四期。学生可以任选三期在校学习。这就使得许多学生可以更灵活地安排自己在校或到外校,甚或外國去短期学习的时间。

达特茅斯的本科人数是常春藤盟校中最少者之一,这也意味着小班授课更能够与教授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英国篇

TOP1

剑桥大学

毕业率:98.9%

剑桥大学的辍学率到现在仍是全英国最低的,在它的课程设置中有3个重要概念,即Triposes、Parts和Modules。Triposes即三年制或四年制的本科学位教育,与学科专业有关。每个Triposes包含不同层次的两个部分(PartⅠ和PartⅡ),每部分包含数个模块(Modules,亦称options或papers)。每个模块包含井座(Lectures)、课堂(Class)、研讨(Serminar)及其他一些学术活动。一般课程模块的容量是每学年54个讲座,或每周三个讲座上三个学期(第三学期只上前两周)。学生想要拿下某一个Tripods的学位需要分别从第一部分(PartⅠ)和第二部分(PartⅡ)中选择2-10个课程模块,某些专业可供选择的模块可达70个。

TOP2

牛津大学

毕业率:98.9%

牛津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导师制”。学生的导师由品学俱佳或在一定领域卓有建树的研究人员担任。导师制要求学生每周与导师见一次面,把自己一周内研究和撰写的论文向导师宣读。此外还有许多讲座,每个讲座不论是导师还是学生,不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都可以自由发言,平等讨论,当然讲座结束后还要以作业形式提交。在向导师宣读一周内研究和撰写的论文时,如果论文质量不行,答辩结果不理想,将会对学生的成绩甚至毕业造成直接影响。

TOP3

圣安德鲁斯大学

毕业率:98.9%

圣安德鲁斯大学的新生一般会遵从一个独有的传统,即从高年级的学生中寻找一位作为引导自己学术和社交事务的非正式的导师,这些导师一般是从三年级的学生中进行挑选。如此一来,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更容易建立紧密联系的情感纽带,这样友好的关系往往能持续整个学生时代乃至毕业之后的人生。

TOP4

帝国理工学院

毕业率:97.1%

帝国理工学院在英国可以说是和剑桥牛津三足鼎立,“文科牛津,理科剑桥,而工程当属帝国理工学院”。当然,它授予一等学位的比例和每年的淘汰率也是十分引人瞩目。在这里上学,你会发现你的导师可能就是这个领域数一数二的专家,你刚看过的某篇建树性的论文可能就是给你上课的老师所写的,你会经常看到UBS、麦肯锡BCG等知名企业的CFO、CTO、CEO来做guest lecture。

TOP5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毕业率:96.3%

目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每门课程都主要以“专题讲座(lecture)+课堂教学(class)”或“研讨班(seminar)+课堂教学(class)”的方式开展,具体选择哪一种方式取决于每门课程的特点。讲座开始前,教师会列出讲授提纲,包括需要学生阅读的书目、章节、相关的政府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等。在讲座中。教师主要讲授关键的概念、理论、方法和研究进展,引导学生思考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如果学生事先没有认真阅读参考书目和论文,就可能根本无法理解讲授内容。课堂教学配合专题讲座开展,是对讲座主题和疑难问题的拓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围绕这些问题高度互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的表现将会计入期末成绩。学生要想顺利通过一门课程,必须在课下花大量时间阅读文献和撰写研究报告。研讨班发挥着类似专题讲座的作用,但主要是针对选修学生较少的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程度也比专题讲座要高。

上一篇:葫芦丝教学下一篇:交通补助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