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精选8篇)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篇1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十八届三中全会,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大门”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又一次全局意义上的战略性深化和革命。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是改革开放35年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实践和创新的结果,更将是新时期“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跃升至“制度自信”新境界的现实来源和指导纲领。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坚持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注重深化改革的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全社会的力量更好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部署上来。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篇2

1 强化学生德育教育,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德育教育是人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教育内容, 特别是高校学生,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应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古语云:“天行健, 君子以厚德载物。”由此可见,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而对于大学生进行德育, 与高中学生相比较有着特殊的要求, 其内容必须强调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道德判定、道德认知等, 丰富学生的的与修养,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以高尚的德育修养、崇高的人生境界行为处事。另外,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的社会行为及其行为认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重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教育, 对于学生的成才教育, 及其专业能力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中, 务必重视和渗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教育,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并能以优秀的学者、科学家、伟人为榜样, 树立远大的目标, 勇于奋进, 积极进取, 实现自己的理想。

2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的文化教育活动, 着重培养学生爱国教育, 以饱满的热情与远大的志向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

高校是高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 担负着人才培养与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高校中的教育文化活动较多, 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文化活动, 对于学生的文化教育、爱国教育、思想教育据用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我院派出十名优秀大学生和一名带队教师, 参加陕西省教育厅组织的“通过人文相见-韩中青年论坛”, 奔赴韩国, 与中韩两国的专家学者、大学生们进行交流, 同样的文化熏陶下, 却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传承和文化表达, 从而造就了差别较大的文化影响力。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向善于运用文化的韩国借鉴经验, 汲取营养, 传承中国文化, 启发学生爱国热情, 积极投入到学习讨论中来,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再如我校为更好增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提升校园文明品质, 增强学生的爱校、荣校观念, 积极开展“爱我校园清洁校园”活动;我校学生志愿者参加咸阳市“文明城市齐创建, 团员青年当先锋”志愿者文明交通劝导启动仪式;2013级新生军训汇报表演大会;校2013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 这些活动也正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感受活动带来的生活体验与感受, 重心灵深处得到启发与教育。从而影响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勇于开拓创新的人生志向, 并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社会建设的大潮中, 为国家发展与科技进步奉献自己的力量。

3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突出高校教育特色, 有利于高科技人才、创新人才、社会适应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成长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也是高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实施科技兴国、人才创新战略的重要保障。对于我们学校来说, 积极利用公共基础课程实施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 并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投身到活动之中, 感受活动带来的感召与教育, 并实施开展学生教育专题活动, 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 学校还利用现代网络新媒介, 加强学校网站建设, 利用校园网及时报道思政教育活动, 宣传思政教育成果, 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自己的思政教育, 促进学生的思想觉悟。与此同时, 积极加强党课教学, 充分利用各系党支部建设, 发挥党支部的积极作用, 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与觉悟, 促进学生专业学习与能力提高。从而有利于国家高科技人才、创新人才、社会适应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8szqh/index.htm)

[2]王戈.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创新[J]华章2012年09期

[3]李兴才.大学生管理与思想教育浅议[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篇3

[关键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精神;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 D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1-0007-04

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就会看到,其改革精神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改革紧密地与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阐述的奋斗目标体现的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具有以下特点:

(一)将改革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远大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决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1]中国梦的改革精神不同于以前的改革:

一是它不仅仅局限于追求富强,而是“强调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这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包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也包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还包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期不远。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使得我们追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也日益接近,充满希望。

二是它不仅仅局限于当前的发展,中国梦思考实际上贯穿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时空。近代以来,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凌,领土主权不完整、经济上被掠夺、社会畸形发展、人民痛苦,一度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个中国人想起那段历史,都会感到心痛”[3]。中国梦的提出,将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统一起来,昭示了党和国家的宏伟图景,不但反映了中华民族每个人的心愿,也展示了中国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良好愿望。明确提出实现中国梦,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和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担当。

(二)将改革与实现中国梦的原则有机统一起来,为全面深化改革并取得胜利明确了政治前提、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找到了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第一次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三大要素统一起来,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全面深入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原则。

一是中国的改革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我国经济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位,民主法制、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道路自信,并在《决定》中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必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做了具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4]

二是中国的改革必须要有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侧重于中国梦的国家理想和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侧重于中国梦的社会理想和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侧重于中国梦的个人理想奋斗目标。这三个目标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内在的,相互促进的,是分不开的。同时,这些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又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为民族精神是团结的纽带;改革创新思维时代精神是动力。中国精神包含了理想、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领导和动力。正如《决定》所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三是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实现中国梦的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实现中国梦。《决定》贯穿了人民性的特征,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7]。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内在、相互促进的。有了正确的道路、有了一往无前的精神、有了力量源泉,改革的成功就有了保障。

二、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具有鲜明的辩证性

全面深化改革深刻地贯彻了唯物辩证法思想,体现在:

(一)三个“解放”使改革更加体现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决定》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8]这里,不但第一次提出了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将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与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紧密联系起来,突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也就是说,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些年来我们都很重视,我们过去的改革,主要侧重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体制以及政治体制的改革,这些改革是必要的、重要的,虽然也对社会管理有所改革,但改革的时间不长,也不够深入。如果要将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如果缺乏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如果没有全社会的积极性,改革就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如果是这样,改革就不全面,不深入。对此,《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的“治理体系”,指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国家与社会的改革互动起来,包含着国家与社会协商、协调、协作、协同等多层意义。《决定》专门用了一部分讲“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出三点新精神:第一,体现出系统治理的思想。《决定》提出“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9]这里明确了“领导”、“主导作用”、“参与”各自的角色以及党和政府对社会参与的“鼓励”、“支持”态度以及“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目标。第二,提出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改革方向。《决定》提出“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10]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将有力促进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

(二)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改革方法,这是改革实践方法论的科学总结。

一是它将感性与理性、特殊与普遍、实践与理论、微观与宏观、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自觉能动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摸石头,就是要通过实践,找到不同事物发展的各种特殊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际解决问题。顶层设计,实际上,就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找到普遍规律,在道路、方向、精神、力量等问题上提供指导;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经验的形成过程,而顶层设计主要体现的是经验的升华并指导实践的过程;摸着石头过河侧重于遵循客观规律,里面蕴涵着能动性,顶层设计侧重于能动性,里面蕴涵着尊重客观规律;摸着石头过河有基本原理、道路、方向的指导,顶层设计通过摸着石头过河得到丰富、完善和升华。如,我们党在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就在摸着石头过河,先是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后来,逐步增加了政治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摸着石头过河并不是没有顶层设计的,在改革伊始,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结合中国实际的过程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们看到,后者又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得到了丰富完善和发展并指导着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是相互内在的,不可能将二者截然分开,割裂开来就是错误的。作为一个生产力落后、人口众多、国情独特的东方大国搞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在这个复杂时代充满挑战的全新事业,对重大改革措施加强可行性研究,坚持试点先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这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二是它高度概括了35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这样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的不断积累过程,就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摸着石头,着重讲的是局部、微观、战术;顶层设计,着重讲的是全局、宏观、战略。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统一,就是坚持辩证法。

三是它的运用有坚实的基础。实际上,党的十八大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成功的顶层设计。其中的一些具体的制度实际上是摸着石头过河取得的成功经验,比如,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这方面就有具体的制度要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第四,《决定》从各个方面贯彻了这个方法。《决定》的十六部分就是一种顶层设计;每一部分的原则也是一种顶层设计,而每一部分的具体要求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提出和摸着石头过河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一种顶层设计,而“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又是摸着石头过河提出和摸着石头过河要解决的问题。再比如,其中的第九部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规定:“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这个顶层设计的指导下,“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这既是摸着石头过河提出的问题,又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解决的问题。《决定》的其它部分都是这样。

(三)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决定》从指导思想到各方面改革,共十六个部分。改革表现了整体推进的特征:《决定》的二、三、四、五、六、七部分阐述的是经济改革;八、九、十部分阐述了政治建设;十一阐述的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十二、十三部分阐述的是社会建设;十四阐述的是生态文明建设;十五部分讲国防和军队改革;十六部分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每一方面的内容也很全面。因为上述部分是紧密联系的,只有整体推进,才能更好地局部推进,这是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观的体现。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有重点、重点突破。就“五位一体”来看,经济是重点,它在《决定》中与其它部分比较也占了最大篇幅,在《决定》的十六个部分中,经济占了六个部分。《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1]重点是经济,重点中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突破点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因此,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有了方向:如“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支配,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12]《决定》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13]等等。

二是《决定》在具体改革内容方面有重点,有鲜明的针对性。如在第二部分里提出“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进一步打破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14]又如,第五部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中“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15]再如,第十三部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在支持和发展这类组织上,“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16]等等。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积极,又稳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极大地推进改革全面深入。

三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清晰。《决定》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7]以发展经济为牵引力,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也是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的总结,又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实际经验的总结;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证明;既有清晰的逻辑,又有切实有效的部署。

三、改革精神表现出全面性、坚定性和自信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有以下特点:

一是它突出了全面改革的精神。全会《决定》十六个方面,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军事、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这表现了中央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求真务实、实干兴邦的精神。

二是它表现了改革的坚定决心。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当前,需要改革的深层问题还不少: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科学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强,产业结构还是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较多的体制机制障碍制约着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很艰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突出,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居民收入分配较大的差距还没有真正解决;社会矛盾有增多的趋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有一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有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还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有少数党员干部缺乏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侈浪费问题的解决还须要下大力气,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面对攻坚期和深水区,三中全会明确强调:“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8]全党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19],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20]首先,我们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充分看到了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其次,因为实践的发展和思想的不断解放,所以,改革开放是不会停止的。这里就明确了改革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次,紧密地将实践、解放思想、改革统一起来,又进一步发展了党的十八大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党中央的这种决心和勇气是中国古代、近代一切改革运动所没有的。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这种决心和勇气,他们的改革不能攻坚克难,往往因阻力半途而废。党中央有这种决心和勇气,因为,第一,党深刻地认识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重要性。三十五年的实践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种决心和信心来源于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来源于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巨大的成就,绝不是空中楼阁。第二,党中央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21]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他强调:“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有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摒弃任何私心杂念,把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鞠躬尽瘁。”[22]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

三是它对改革具有充分的信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23]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之前没有多少实践基础,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了35年丰富的实践基础。

四是它注意改革精神的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就为落实改革措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5][6][7][8][9][10][11][12][13][14][15][16][17][18][20][2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6.32.39.3.49.50.5.6.11.10.19.50.5.7.2.2.

[2][3][4][19][21][22]何毅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4.22.3.8-9.9.

作者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篇4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首先要准确把握十八大的基本精神,这

是学习和贯彻的前提。“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则是十八大的灵魂。“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八大简介十八大报告十八大观后感十八大思想汇报党代会制度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继续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继续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专题研讨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要把握好报告的主题和灵魂,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全体移动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上来。要采取“紧扣主题、分层实施、联系实际、强化落实、加强监督”等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做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

就我们移动而言,联系实际就是要运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和推动

移动各类规章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以提高对客户的走访服务质量;加强移动队伍的作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增强公司的竞争活力, 不断适应日趋竞争激烈的市场,以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真正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所提出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当中。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深化改革要做到“三个坚决”即“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持革除”。我们要坚决遵循这些教导,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视讯市场的发展规律,不畏艰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创进取。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好干部队伍,要加强党性修养、廉洁从政、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为我们新时期的移动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要求我们按照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通过学习准备、落实贯彻和总结提升三个阶段性工作,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工作目标、任务、思路,从思想上改变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紧紧围绕“六个方面的重点教育”,切实提高移动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要求,为开创移动通讯新局面奠定基础。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提纲 篇5

会议指出,创新方式,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是惠及人民群众、深化社会领域改革的重大措施,又是加快服务业发展、扩大服务业开放、引导有效需求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事、政社分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要放开市场准入,释放改革红利,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有效解决一些领域公共服务产品短缺、质量和效率不高等问题,使群众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

会议明确,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

一是各地要在准确把握公众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并试点推广。

二是政府可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购买公共服务。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程序,竞争择优,确定承接主体,并严禁转包。

三是严格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管理,在既有预算中统筹安排,以事定费,规范透明,强化审计,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用到刀刃上。

四是建立严格的监督评价机制,全面公开购买服务的信息,建立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评审机制,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

五是对购买服务项目进行动态调整,对承接主体实行优胜劣汰,使群众享受到丰富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会议认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薄弱环节,顺应了人民期盼。既可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又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造福广大群众、提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要按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等原则,在保障政府投入,加强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促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尤其是与棚户区改造配套的基础设施,这会释放巨大的市场需求。会议确定以下重点任务:一是加强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完善城镇供水设施,提升城市防涝能力。

二是加强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十二五”末,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90%左右。

三是加强燃气、供热老旧管网改造。到2015年,完成8万公里城镇燃气和近10万公里北方采暖地区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任务。

四是加强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增强城市路网的衔接连通和可达性、便捷度。加快在全国设市城市建设步行、自行车“绿道”。做好城市桥梁安全检测和加固改造,确保通行安全。

五是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推进电网智能化。

六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城市绿地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等功能。会议强调,要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在科学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在建项目施工,加快新项目开工。坚持质量第一,严禁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滋生腐败的“豆腐渣工程”,真正做到建设为民、惠民,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深化改革,领导干部是关键(新论·学者说改革)

编者按

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已启。如何把握这一轮改革的目标、方向?怎样理解改革举措、改革任务?重点领域重点突破,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群众关切,干部热议。

今天起,《新论》将推出特别策划“学者说改革”,约请部分学者专家,围绕改革《决定》,提供专业解读、拓展背景视野。他们中的一些人曾走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堂,一些人曾参与《决定》起草,一批人长期关注中国改革。尽管解读角度各有不同,但他们的看法可以为我们提供观察的视角,以更好地理解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凝聚改革共识,激发奋进力量。

有的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希望别人先改、自己晚改,对自己有利的快点改,对自己不利的慢点改。要防止这种从局部利益出发的“选择性”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指导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件,也标志着中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越要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改革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在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改革攻坚战中,各级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决定》的主力军,以果敢、坚忍、苦干、实干的精神和高超的智慧,做勇于改革的先锋和善于改革的表率,是时代赋予各级党员干部的责任和要求。贯彻好、落实好《决定》,各级领导需要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

第一,处理好改革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决定》是我国历史转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体现了“五位一体”统筹考虑和系统谋划。一方面,这一蓝图是各个领域改革的有机统一体,另一方面,各领域改革相对独立;一方面,改革到了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另一方面,各领域改革又必须抓准主要矛盾,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全局有全局的重点,条线有条线的重点,块块有块块的重点,制订各个领域、地区改革的路线图成了当务之急,能否重点突破也是保证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上世纪90年代财税体制、外汇管理体制、国有企业等重大领域改革的突破,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体改革的推进,值得借鉴。

第二,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更大程度地解放生产力,但解放生产力并非片面追求高速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更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我国资源、能源、生态及生存环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已深刻表明,通过深化改革实现有效益、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刻不容缓。

第三,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深化改革必然要调整现有利益格局,调整的幅度与改革的力度正相关。《决定》着眼于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最优化,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各级领导能否从大局出发,勇于推进涉及本部门、本地区不合时宜的既得利益改革,对改革全局至关

重要。有的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希望别人先改、自己晚改,对自己有利的快点改,对自己不利的慢点改。要防止这种从局部利益出发的“选择性”改革,保证全面改革顺利实施、改革目标如期实现。

第四,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关系。本质上,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关系,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根本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着眼于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激活发展活力、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社会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立公平、正义、法治的社会发展方式,着眼于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让社会更加和谐。对中国目前发展阶段而言,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但社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所引发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也要高度重视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缩小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公平正义。

第五,处理好政府转职能与干部转作风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的根本症结主要在于政府干预过多与监管缺位并存。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可谓“药”对其症。但要“药”见其效,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切实转变作风是关键所在。那种习惯于朝南坐等人求的不良作风,那种“眷恋审批权、把住不放”的贪权意识,尤其是那种贪财图利的腐败行为,已为时代所不容。各级党员干部必须把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取得的成果与政府转变职能密切结合,用政府转职能促进作风转变,用作风转变保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胡建淼: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着力点

2013年11月16日12:30来源:人民网

中国改革向广度深度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将启动全面深化的改革。说它是“全面改革”,是因为改革内容覆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六大领域;说它是“深化改革”,是因为它是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一轮改革,这是对中国35年来的改革开放的总结和深化。

建设法治中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方向和目标。“法治中国”是今年年初习近平同志在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问题上的一个重要批示中首次提出的一个法治建设新目标,它是自党的十五大以来,有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版”、“升级版”和“综合版”。“法治中国”是将法治的共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自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方略的新提升,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综合体。这次全会,不仅将“建设法治中国”被正式写入《决定》,而且还将它单设一个部分,确立为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方向和工作方向,这标志着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建设法治中国的两大支柱。建设法治中国应当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设法治中国应当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其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建设法治中国的两大“抓手”。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条件,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实现公正司法的前提,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司法保障。

行政体制改革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着力点。继续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是我们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内容。行政体制改革关键是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把握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和方向。行政执法体制是行政体制的核心内容,是指我国行政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履行行政职能、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机制和方式的综合体现。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高效便民,实现公平正义,达到有效的政府治理。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为了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建立公正司法,就是要彰显文明,惩处邪恶,不让诚信者吃亏,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建立高效司法,就是要树立群众观念,方便群众诉讼,在合理的期限内做到案结事了;建立权威司法,就是要确保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能够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让每一项司法裁决都能得到执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篇6

------两河镇魏家桥完全小学杜长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会是我党历史上新的里程碑,是改变中国面貌的又一个重要关键节点。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公报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等十五个方面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用“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等“三个解放”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全会公报既承继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又不乏新的视角和立意。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党员,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公报既承继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又不乏新的视角和立意。尤其是发展新在教育有了更加彻底改革的态度。公报将教育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中三个“最”,既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也体现出了改革的创新。比如,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可以展望,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

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通过学习,深刻体会到,如今,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研究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改革新措施,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事业新局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是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括性的、方向性的论述。相关的配套改革具体措施,将在今后陆续推出。这是改变中国面貌的又一个重要关键节点。新,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视野和路径,也表明着中国的未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中,要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教育改革”主线,立足本职工作和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深感到教育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必须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施教,踏踏实实育人,发扬求真务实作风,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

力。学校是传播文明的场所,教师是播种文明的使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到文明执教。育人为本,是学校办学的宗旨,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尊重和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情操引导学生,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成人成才。

2.教育关系学生的未来,系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要克服急躁情绪,从细微处做起,从点滴做起,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对待学生有耐心,特别对于问题生,要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给予改过机会,用发展的眼光看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精心营造和优化育人环境。教师要有堪为人师的人格和品德,有着对学生无私的爱心。

3.加强师德修养。树立良好师德形象,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心育人。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毕生献给党的教育事业。让我们一起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努力追求教育之于生命的最高境界---带着对生命的了知、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珍贵的金子般去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教育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4.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教育改革实践,关注细节、追求和谐的教育价值观,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落实到工作中,就是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工作岗位上严以律己,认真履职,注重落实,切实有效地上好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篇7

这里, 我围绕全会提出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 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几点要求。

第一, 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 再有30年的时间, 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次全会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我们之所以决定这次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 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 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 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 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 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 相辅相成, 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 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实际上, 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 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 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 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 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 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 不断探索这个问题, 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 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 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说明, 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 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相比人民群众期待, 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 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还是要靠制度, 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 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 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 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 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 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第二, 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会决定提出的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 又是改革的条件。解放思想是前提, 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没有解放思想, 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十年动乱结束不久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开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没有解放思想, 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 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思想,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 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 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 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 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死水一潭不行, 暗流汹涌也不行。

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 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这就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 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第三,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会决定用“六个紧紧围绕”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

当前, 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 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 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 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 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 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 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

第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20多年来, 我们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 推进经济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 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飞跃, 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 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

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 市场发育还不充分, 特别是政府和市场关系还没有理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受到诸多制约,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 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主要涉及经济体制改革, 但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 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第五,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 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 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 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

中央全面审视和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态势, 认为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 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 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 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这次全会决定强调,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 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 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 改革就失去意义, 也不可能持续。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不同发展水平上, 在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思想认识的人, 不同阶层的人, 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诉求也会不同。我们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就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 多从社会发展水平、从社会大局、从全体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 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 是能够通过不断发展, 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的。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把“蛋糕”做大, 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

这样讲, 并不是说就等着经济发展起来了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 发展水平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高的问题, 发展水平不高的社会有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蛋糕”不断做大了, 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我国社会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 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 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 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 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 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 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要抓紧解决, 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 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第六,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全会决定归纳了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群众首创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 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 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就没有越不过的坎。我们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 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 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汉代王符说:“大鹏之动, 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 非一足之力也。”就是说, 大鹏冲天飞翔, 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 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 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篇8

报告会上,李勇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入手,紧紧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结合国情、教育实际,分别就全会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坚持原则和党的建设,以及全会精神可能会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深入浅出的解读。

报告会还结合罗平县情实际,围绕罗平县委、政府近年来的工作成效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部署,重点对罗平县获得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烟叶生产第一大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县等名片的成功经验,以及全县打造新兴能源基地、生物资源加工出口基地、石文化产业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国际国内知名生态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和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五地一城”的发展思路,向参会人员进行了介绍宣讲。

上一篇:计量合同部岗位职责下一篇:做合格幼儿教师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