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4-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精选12篇)

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

一、从“说”切入,以说促写

口语与作文具有许多的相通之处,都是对人的思维的表达,只是一个以口头语言为介质,一个以书面语言为介质。因此加强口语交际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如叙事、议论、表情、达意等)的提高。人们的口头表达凭借语言去驾驭思维,并将思维条理后的文字读出音来反映。从人类历史的进化过程看,口头语言远早于书面语言,就一个人的语言发展过程来看,同样也是先有口头语言,后有书面语言,所以说,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书面语言是口语的发展,是根据必要性对口语作的文字记录,两者相辅相成。吕淑湘先生指出:“语言教学从口语训练入手,是顺乎自然,事半功倍的;放过口语训练,孤立地教学书面语言,是违背自然,事倍功半的。”说与写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具有比书面表达更广泛、更灵活、更及时、更便捷的特点,在训练中能提高学生快速构思和语言运用的能力,取得省时、增量、实用的效果。口语表达更注重焦急环境的制约,在语言中加入了仪态、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因素,使语言的内涵更丰富,表现力更强,运用的技巧更多样,学生在训练中对语言的感悟也就更真切。所以,口语训练是活生生的语言实践,是行之有效的语言实践。

藏族学生生性豪放、淳朴,但有一部分学生害怕用汉语与他人交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源于他们不太流利的汉语口语表达。为此,必须扫除学生心理障碍,加强他们的汉语口语训练,从而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宁说不写。而听、说、读、写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可以以“说”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写作文时也有话可说。如果能在语文课堂上重视学生口头训练,同时进行说写结合的训练,这无疑是具有新的教学意识的突破性改革。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这是为完成作文教学总体目标的奠基工程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谚语的机会,让他们不惧于任何场合,在任何情况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向别人倾吐出来,而且有意识地把学生功能的口头表达与书面作文直接挂钩,由观察到说话,由说到写,说写结合,以说促写,不断协调说与写的关系,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稳步提高。

二、增加阅读,以读带写

自然环境海阔天空,社会生活瞬息万变,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的材料,只能是凤毛麟角,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钱谷融先生在接受中学生关于语文学习的采访时就十分强调现代学生需要大量的阅读,增加“识度”,这是击中肯綮的。“腹中有诗书气自华”,学生阅读面狭窄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严重失误,也是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写好作文需要有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和阅读的积累;写好作文需要有底蕴,包括文学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蕴;写好作文还需要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

藏族学生的作文,往往容易写得索然无味,语言贫乏,词汇量小,反映出知识面狭窄,甚至是语言不通顺等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广博的知识来源于读书,丰富的词汇来源于读书,良好的语感来源于读书。多给学生独立读书、背诵、品位的时间,对学生功能喜爱的教材篇目,可多学精学,适时将课外的美文佳作引入课内,作源头活水;注重感悟,重视阅读的整体性和文气文脉。教师要激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空尽情翱翔。语文教师可每周用一两节课让学生自己读书,或干脆定期将学生带入图书馆或阅览室,拓展学生自我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生兴趣、产生动力、开发智力,在广泛的涉猎中,真正学会读书,体会读书的乐趣。

语文教师还要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报,进行知识积累,充实学生文化底蕴,可要求学生准备摘抄本,摘抄优美词句段落,也可用剪贴的形式进行专题积累。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舌功能主动阅读,另一方面要避免阅读的盲目性,让学生多读一些有较高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作品,特别是中外名著(国家教育部有中学生阅读的推荐篇目,且要求中学阶段每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80—100万字),组织学生畅谈读书体会,使学生成为一个“好读书、乐读书”且品位情趣高雅的人。要搞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如图书借阅制度、心得交流制度等。这些制度有效地保证了课外阅读健康有序地进行。课外阅读交流看起来只是一种阅读信息和经验的交换,其实这项活动所覆盖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一个阅读阶段下来,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了,有些方面远远超出了我们预想的结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非从阅读开始不可。

三、关注生活,叙写生活

张孝纯先生在《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语文本身源于生活,人们又时时借助语文来参与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改造生活、创造生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人一旦脱离了社会生活,头脑就会空虚,思想感情就会枯竭,语文能力也就丧失了生活的土壤。”语文教学如此,作文教学更是如此。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对于写作方面的要求,新课标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2

这些,给我们透露了一 个信息———阅读,对我们每个中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阅读思想、阅读方法等的改善与否、提高与否对他们的影响很大,有时甚至可能直接决定他们的学业。

一、中学阅读中令人深思的问题

各个方面的信息都告诉我们,阅读教学的好坏决定了教学的成败。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现状怎么样呢?调查发现,各个学校的学生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阅读不良行为。经过总结,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不知读书”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30℅的学生对阅读一无所知,他们每天围着转的就是一本现行教科书,有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都没有翻过。问及原因,学生倒也坦然:不是没有书,省“五配套”给每个学校都配备了大量的图书,只是没有读。在对两所初级中学学生的普及调查中显示:每周阅读 时间超过2小时的仅 为26.7℅,而阅读时间不到1小时的却有近50℅。其数据令人揪心,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追究有二:

首先,大部分时间被所谓的有效作业无情挤占。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施行多年,教育制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素质教育早被提上台面。可是有关的考试机制却相对滞后,滞后的考试机制将所有的老师和学生推上了应试的“战车”,身处这趟车的人,注定了必须走两条路,要么是凯旋而归,要么是万劫不复。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战斗”,他们整天埋头于题海之中,哪还有时间顾及其它。在对学生的访谈中,有学生埋怨:“现在的作业太多了,语文、数学、英语试卷,再加上其它的作业,我们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时间都用上了,可还是时不时被‘抓典型’,在班级批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在对课外书的看法中表示了十分或非常喜欢看课外书,但又只能无奈地放弃。为什么呢?被大量的作业压着,哪有时间看课外书呢?学生的时间已经被那些所谓的有效作业挤占、或说霸占一空。

其次,阅读思想不正确。基于学生上学的根本目的,很多家长都不赞同孩子看课外书,因为考试时,课外书不能帮太大的忙,对于这一点,有的老师与家长的意见是一致的,所以就有了“课外书无用”论。

2、“不会读书”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近60℅的学生在读书时毫无选择。他们的阅读是“海马吃草”式的阅读,即有什么书看什么书。所以,他们所涉及到的书五花八门,有小说、有诗歌、有散文,有励志的、有凶杀的、有色情的。

读好书有益,这无可争议,读坏书的害处也不可小视,我们有很多学生思想的滑坡都是从读不健康的书籍开始的。最近就有老师反映:有不少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突然变得“油腻烦人、不伦不类”。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近一段时间内流行于我们校园的书籍入手来查找原因。从2007年底开始,有一批网络书籍流向校园,大体有以下几种题材:一是“盗墓派小说”;二是“校园江湖类小说”;三是“少年情怀类小说”。这些小说的现身,给我们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这一波冲击下,有不少学生无法控制自己,情不自禁地将自己放逐到小说的情节中去了。有一篇关于中学生盗墓案件的报道中所述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法,竟与一本名叫《鬼吹灯》的小说中主人公的盗墓手法如出一辙。另外,当下中学生“谈恋爱”的比率空前的高,其前卫程度也另人瞠目结舌。他们的思想也多来自那些所谓的“文学作品”中。

二、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阅读的重要已然清楚,阅读的现状依旧堪忧。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状况,是听之任之,还是迎难而上?教师的职责让我们不得不去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又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1、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笔者认为,中学生阅读现状的尴尬,很大程度上应该问责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我们老师、学生对阅读的认识都严重不足。

首先,我们的教师就没有对阅读教学形成足够重视。阅读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所成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这就是它的“长效性”。而我们教师所带的学生,一般情况下是一个学年一变,也就是说,你进行有效阅读教学所能维持的时间也就是一年。在一年的时间里,进行阅读的系统教学,时间太仓促;不进行系统教学,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因此,很多老师就干脆不提阅读,反正一年后有别人接着,索性把本来应该属于阅读的时间都挤出来,以做它用。其次,学生的阅读思想也不够端正。在老师的影响下,学生似乎也觉得阅读无足轻重,他们认为,只要我的成绩好,别的一切都不重要。所以,他们也就心甘情愿地将时间都献给了试卷,献给了分数。

其实,以上两种思想都是不对的,它割裂了阅读与学习的关系。阅读不但不会影响其他的学习,而且能在最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的学习。什么叫“语文”?语文即说话和作文。吕叔湘先生早就作过精辟的论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由此可见,语文就是用语言实现自我表达的工具;也有人说:语文是学生学习完美地运用语言,并以之实践生活的学科,这些都突出了语言的重要性。可是如何使我们的语言完美呢?笔者认为是阅读。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就是促成学生恰当地、完美地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动他人的方法传授。我想离开了阅读的指导、影响,语言就不会准确精练,更不会优美润泽。

2、热切期望,心灵感悟

思想认识使学生能正确理性地对待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时不走弯路,但这两点还不足以使学生亲近阅读、喜欢阅读,因为他们在学习中少了一点动力。这好比一台机车有了完好的机体和正确的行进路线还无法前进一样,我们必须给它加油,那阅读的油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就是阅读期望。

教师能否通过对一个学生的所作所为提高期望而使其成绩突出呢?贬低学生是否可能使学生成绩低劣?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学生是如何反应的?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在一项研究中探讨了这几个问题。研究是这样进行的,告诉一所小学的教师说他们学生中的某些人经过一个特定测验被划定为“即将绽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习冲刺”的潜力。然而,这些小学教师和学生并不知道,“即将绽放的花朵”的选择是随意进行的。经过一个学年,期末测验的结果显示,“即将绽放的花朵”所获得的分数比一般学生的分数要高得多。研究者解释产生这—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教师的态度,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期望传达给“即将绽放的花朵”。这种期望在“即将绽放的花朵”身上产生激励的效应,从而促使这些希望的花朵“盛开”。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一研究证实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 名的“罗 森塔尔效 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这就是笔者为什么提出“阅读期望”的原因。

其实,不仅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同样也可激励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往往就是这两种期望反复作用的结果。

对中学合唱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3

目前,各中小学很少成立合唱队,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汇演要求,草草上马,成立临时合唱队,这些合唱队也可以自称之为“齐唱队”根本没有声部变化,一个好的合唱队要求是非常高的,中小学的合唱活动,受条件限制少且易于开展,我们音乐教师应把它看作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加强合唱训练,有利于增强学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个性发展。

一、合唱歌曲的艺术处理

合唱与正常音乐课中齐唱是有区别的,合唱歌曲的艺术处理较齐唱更为细致复杂,要求也更高一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唱要求合唱声部本身声音的整齐,统一是合唱团体谐和与均衡的前提和基础。应要求音高、节奏准,演唱方法(呼吸、发声、咬字吐字、连音、非连音、断音唱法、分句、停顿及换气等)统一,音色融合。

谈到音色融合,作为中学的音乐教师要了解各声部的年龄特点,学习合唱首先接触的第一问题,就是声部划分的问题。由于人们性别、年龄的不同,声音可以分为童声、女声、男声,又因为人们在歌唱时的音色、音域的不同,声部基本上可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对于中小学教师要了解各种声部的特点,比如:女高音音色秀丽柔和,女中音声音丰满、宽厚;男高音坚实、饱满,男低音低沉、浑厚,根据这些特点,结合中小学学生声音特点,有针对性选择歌曲。那么了解这些特点后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讲解如何使合唱声音均衡、统一,而对于齐唱,它是单声部歌曲演唱形式之一。人数不限,共同演唱同一曲调,这同合唱相比是较简单的一种演唱形式。

第二:要了解合唱中各声部所处的地位与功能不同,应做不同处理。一般地说应在均衡协调的基础上突出来占主导地位的旋律,其他辅助性旋律相对地要弱一些,但各声部线条应当清楚,在教学中绝不能只注意歌曲的主旋律而忽视辅助性旋律,毫无疑问,突出主旋律是必要的,它处于中心位置,它的中心位置是相对而言的,如果离开了其它辅助声部,主旋律的所谓中心位置就不存在。

第三:合唱音准的技术处理比较复杂,要取得声部相互结合时声音和谐,就要从许多方面努力。对少数音准差的队员,需要进行单独辅导,克服合唱音准上的个别难点。

个别辅导在合唱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不影响其他队员,反之,教师花大量时间解决个别学生音准,其他学生听了会显得很累,或者会产生歧视差生的心理。

如何才能达到合唱声音和谐,各声部音准较准确呢?有条件的一方面听原唱录音,另一方面要做到层层深入,各自练习自己的声部,要求单独练习,克服本声部音准难点,然后再交叉配合训练,最后几个声部统一训练,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教学。

第四:深入分析作品的题材内容、结构特点及风格,使合唱队员充分理解作品,自觉地按照作品规定的速度、力度与表情要求去演唱。

开始先介绍歌曲的作品、创作过程、时代背景及表现主题,讲解乐曲的有关情节符号,歌曲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内容,演唱情绪应如何。其次,讲解歌曲结构特点以及旋律发展规律。音乐可以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和声音色调的变化,在运动中表现情感的变化发展,这是任何语言艺术所不能企及的,所以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这些特点,对学生进行美育。人们总是把它同美育连一起,确实音乐本身就富于美感,它具备了美感一般的三个特征:一个就是它的直觉性。第二个就是美感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音乐结构形态来说,音乐与情感同进在时间流程中展开、变化;其次,在体验的形式上由于音乐可以给人急驰、缓行、高涨、低落、放松、增强、减弱的感觉,因而与人的情感活动形式、情绪状态体验具有同构关系,具有一定频率、振幅等性质的音响刺激所引起的心理体验中的高低、强弱、节奏紧张度等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音乐引起人的情绪体验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第三个就是想象活动。所谓想象活动,就是把过去的认识材料和经验重新组合后,所产生的新东西。

比如《蓝色多瑙河》这首乐曲优美、典型、灵巧、工整,丰富而不艰深,流畅而不粗浅,清新酣畅,给人以美的感受,各层次的欣赏者都能接受。所以,在向学生介绍音乐作品时必须剖析音乐内容,挖掘美的内容,介绍美,提高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二、合唱教学的德育功能

1、合唱教学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比如《国歌》无论唱多少遍,每一遍都能使我们血液沸腾,不能平静。如在教唱《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时先向学生介绍诗人光未然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及背景,歌曲所表现的基本主题—抗日和爱国,让学生从理性上把握这部大合唱要表现的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革命精神,中华民族巨人般的形象及必胜的信心。然后,值得注意的是,合唱活动不能搞成政治课,应当按照音乐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的渗透去感染学生。适于合唱的歌曲大都具备音乐形象鲜明的特点。《黄河大合唱》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段舒展、开阔的歌声。这里改变了节拍、速度、拉宽了节奏,核心单调听起来平静、优美,接着歌曲很快就进入尾声。密集的节奏及切分音的使用等,再加上很快的速度,表现了船夫们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然后,由近到远、由强到弱、表现出人们要不断地斗争下去,歌曲以黄河船工们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大无畏精神,象征中国人民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首合唱曲不是一首单纯的劳动歌曲,而是一首惊心动魄的战歌,像这样的歌曲能不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的自豪感吗?

2、合唱教学能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守纪意识。同唱一首歌,要求学生要善于同时演唱,掌握整齐的节奏,要求全体学生在歌曲演唱中能够以同样大声或同样小声不演唱,个别人在众人中不能突出,保证声音的清晰和整體音响力度的均衡,达到协调、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那么,通过参加合唱活动及在活动中对整体要求的接受和实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总之,我们要借助于合唱艺术,这种底蕴丰富的艺术活动形式,把道德品质的教育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完善学生的思想品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合唱的情感与氛围

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和创新性极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成功的作文教学能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失败的作文教学不利于人才素质的培养,必然失去语文课程的奠基作用。经过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调查、实践、学习和分析、研究,我认为:创新是农村语文教学的生命线,创新是农村作文教学的力量之源。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村初中的一名语文教师,结合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有着一种比较清醒的认识。虽然有不少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尝试和改革,在快速作文、自能作文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农村地域经济的滞后和学校基础条件的薄弱以及环境条件的制约,作文教学依然走不出误区。仍然停留在写写练练、讲讲评评之中,仅仅表现为一种教学常规或模式。学生的写作水平总是提不高,往往为作文而作文,更谈不上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认真分析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滞后根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缺乏系统、全面的素质教育之作文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培训,走不出应试教育的巢窠。作为作文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主导者的语文教师,不管是近年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还是有着数十年教龄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从根本上缺乏系统、全面的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和培训。观念陈旧、教法呆板,加之受质量压力的影响,作文教学往往只是重复于大量的写、练、评,局限于审题、立意、选材的讲评和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应试训练而已。如此的训练,自然只能培养机械的作文,为了考试而作文,谈不上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更谈不上创新。

2.经济滞后,基础条件差,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和阅读教学跟不上时代步伐,难以满足作文教学的要求。作文教学本身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需要师生增加知识的储备量,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但由于农村经济落后,一般学校办学条件差,图书存量少。要么图书陈旧,要么适应性差,图书室、阅览室开出率低,而学生也因家庭经济条件差,很难添置满足阅读需要的书刊。在信息教育方面,也因农村环境差,上网遥遥无期,自然限制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和信息的获取与储备。

3.生活空间狭隘,视野狭窄,立意、选材难以出新。农村师生生活在乡村,不是平川便是山区丘陵地带,受生活环境的制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加之,校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相对集中,一般来说都走不出校园,走不出学校、家庭这个生活区。出门少、阅历浅、视野窄,对外面的精彩大世界缺乏了解,无法感知日新月异的周围世界和新人新事。其结果,导致学生作文的素材贫乏,只能局限于校园师生或学生之间或家庭之中。基于此,也只能完成一些《师生情》或《父母情》等这样的限题作文,对社会新闻只能望洋兴叹,无动于衷。

作文的立意、选材自然难以出新。

4.教学粗放,训练呆板,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学生作文难以提高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必然围绕考试这个纲,加大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训练力度。在教学中往往是对同一题材或体裁作文的反复训练,以求在多练中总结经验、以多取胜。在技巧的训练中,也只能蜻蜻点水,点到为止,如扣题、点题、议论、抒情等。学生长期受累于“技巧点拨式”的训练之中,受制于教师的点拨,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只能机械作文或填鸭式作文,根本谈不上自主作文,失去了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重形式,不重内容;重环节训练,不重写作积累;重技巧训练,不重基础训练,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正确使用,语言贫乏,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和美感。

(二)、作文教学的重点和几点教学实践尝试。

透视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能力的现状,对照课程说明的相关要求,不难看出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除进行常规的程式训练和技巧点拨、指导之外,而应把学生素材的积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式的改革作为教学重点,籍此解决学生作文视野狭窄、材料陈腐不新、思维呆板、作文结构形式不新、课外训练少、课堂教学效益差等弊端。

在农村初中,也有不少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作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他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不同形式激发学生情趣,调动学生的作文灵性,变机械作文为自主作文,取得了较大成功,在一定范围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洋县退休教师张定明老师的自能作文

(三)、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改革方向的思考。

正因为农村经济滞后,办学条件差,小农意识强等方面原因束缚和制约,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也像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一样,收着基础条件和人文地理因素的制约。但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是本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因此,农村初中作文教改应克服先天条件的不足,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条件,大胆创新,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以提高写作水平。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推进作文教改:

1、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扩大生活范围,主动积极地感知社会生活,提高社会积累,不但解决积累素材、丰富内容的问题,还是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相结合。

2、创造条条件,利用现有条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拓深学生得知识层次。可以开设阅读课和新闻课等,让学生通过书刊或影视教育去了解社会,增进学生的知识储量。

3、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自能作文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进而柔化作文难度,培养学生作文的自主性。

4、强化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增

进学生作文的独创性。

5、重视传统文学和当代美文的阅读、诵记,扩大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进学生作文的文学性和语言美,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6、改进传统的作文批阅方式,指导学生自改或互改,鼓励为主,多角度地激励

对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几点思考 篇5

摘要:

素质教育的提出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了国家对学校基础教育设施的大力投入和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和文化素质得到了整体提升。然而,近几年来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统计结果,却不得不让我们承认学生身体素质连年下滑的现状。肥胖率、近视率、脊柱侧弯率,高血压等一组组数据带给我们该是怎样的思考呢?在全国上下倡导素质教育,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活动情况下,我们该怎样去平衡学生的学习与锻炼,使学生的锻炼时间真正得以保证,锻炼效果得以保证,我想这些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

关键词:

健康、制约、思考、提高

正文:

一、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必将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

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一直推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力争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全面型人才。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环境还是家庭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实施都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一些学校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仍然将主要精力放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上面,甚至有的时候,一些小科课程要给主科课程让路,毕业班学生则取消一切非考试科目课程等,应有的体育课、健康课都被挤占他用或者取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休息,无形中也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社会方面,各类补习班,提升班遍布大街小巷,而相反的全民健身设施场所少之又少,可供学生免费健身活动的场所就更难寻觅。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们更是将学习成绩看做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别无选择地将孩子推上了升学的独木桥,忽视了孩子的身体健康教育。

二、学校领导者的教育理念制约着学生体质的提高

很多地方学校执行的是校长交流制,在这种体制下,作为学校的领导者,首先想到的则是在自己的任期内如何提高政绩,而升学率则是学校成绩最直接乃至最有力的说服力。上级领导要看升学率,学生家长也将升学率视为评价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诸多方面的舆论压力,造成了这种唯有学习至上的氛围。

虽然政策法规始终在强调素质教育,相继出台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倡导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丰富大课间生活,落实学生 “体艺2+1”活动等措施,但基层领导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落实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政策法规变成一句没有执行力的空话。体育课内容空洞,体育器材

少的可怜,场地更不用说。这些不仅制约了学生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没有强健的体魄哪来祖国的强大。“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我们这些领导应站在更高层次去审视一下自己的观点,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体为代价来抓政绩。

三、体育教师的责任影响学生体质的提高

体育教师首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而现在有一种现象:“宁可不上,不能出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学生体质能力下降导致了运动意外伤害事故的频繁发生,在很多学校都有摔个跟头,崴个脚都骨折的情况发生,使得家长怕孩子运动时受伤,学校怕担风险,体育教师怕担责任。为了避免所谓的“体育安全事故”,所以就不断取消一些竞技性、对抗性项目。学生在校稍有个磕磕碰碰,家长就不依不饶。为了安全起见,教师不敢给学生安排强度稍大或安全系数较小的运动项目。“稳稳当当”地上体育课,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也许是学生体质下降的另一个原因吧。体育教学改革多少年,体育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快乐学习”,确立了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管什么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都不能忽略技与能的教学和正确的评价,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了学生的体能发展,完全放开就是放羊式教学,统的过死,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每节课还需要一定的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体育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过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体能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这条经验是万万不能丢的!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水平,是我们每位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国家之需要,民族之需要。实际上体育不仅强壮了身体,而且也健康了心理,和谐了关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健康人格自然要以健康体质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把“身体好”确定为教育的第一目标。

四、学生的片面认识影响自身体质的提高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很喜欢体育课。然而,他们的喜欢仅仅体现在体育课的随意性上,把体育课作为学习之余的一种完全放松的场所。他们通常认为自己“体质不错”没有锻炼的必要,或有的只喜欢某一项运动,对其他内容不感兴趣;有的认为体育课“毫无意思”不想上等等。另外,现在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学校对他们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有所忽视,致使他们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怕苦、怕累的思想较为普遍。在体力劳动明显减少的同时,体育活动时间在减少,体育活动的强度也不够。体育课上,天气稍热不愿意动,天气稍冷便不出来,以各种理由请假。体育锻炼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要想有强健的体魄,并非一朝一夕。教师应该让学生树立运动强身的观念,将运动融入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体育老师还应该从自身的专业素养出发,认真的执行学校交给的任务,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体育教师丰富的理论知识,高超的运动能力,优美的示范姿势以及恰当的教育语言,都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另外,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也能唤醒学

生对体育课的重新认识。

综上所诉,我认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不能只是口头上的、形式上的,而应该落到实处。首先,我们要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氛围。唤起全校师生对健康的关注,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科学指导。其次,要改善办学条件,师资能力,提高保障水平。从实际出发,完善必要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以满足广大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使专职的体育教师能够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只有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才能得到发展与创新,才会使体育教育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最后,应该以活动促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创设阳光体育运动快乐健康的大舞台,利用这些大型体育比赛和娱乐活动作为有效载体,培养学生运动健身理念,激发他们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兴趣。只有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素质教育的转变,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教师网/学生体质

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产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新课程理念的形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打破了传统教育评价只重视选拔功能的倾向,更强调发展性、整体性、多元化的评价。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真正落实发展性学生评价呢?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注重活动的过程、方法,展现自我。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了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中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中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即“不以成败论英雄”。

在评价学生的活动表现时,应揭示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及解决问题采取的方法,也许活动结果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但也要看到学生的努力,并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参与后与他人进行平等的交流,把自己的感受、得失、经验与他人共享,在展现、交流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观察法,即教师、家长、同伴、学生自己等活动相关人员在活动过程随时观察并记录下每个学生每个细节的表现,及时总结、不断自省、不断改进,达到即时、即兴评价。其中成果记录袋,就可以引导学生随时积累相关资料,达到体现过程、方法,展现自我、共同分享的目的。

二、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形式都具有多元的特性,而活动评价渗透在整个活动开展过程中,所以它的评价方式也具有灵活性、多元性。在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参观、访问等多种活动展开过程中,评价也伴随着这些方式出现,再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展现出来,可以说是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

在评价过程中,要发挥教育评价的功能,真正起到教育的目的,“教是为了不用教”,达到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目的,让他们在活动中随时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情感、态度、意志、习惯等方面有所觉悟,形成认识,并在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从而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平时的作业、活动的记录、计划和相片、小报、录音带等多种形式的资料是评价的重要依据。还可以引导学生随时记录下对活动的认识、感受,作为评价的依据。

三、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个性结构是由多侧面、多层次心理特征所组成的,具有个人特点的复杂整体,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正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先天基本条件和生存的环境存在差异,造就了思维、行为习惯等思维因素的不同。教师应充分尊重这些差异,引导学生自己制定“自我参照”评价标准。采取观察法与激励法相结合,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评价,也可采取观察法与追踪法相结合,长期关注学生的成长,促进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真正做到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四、重视学生的态度、情感,促进能力的发展。

在以往的学科课程评价中,成绩首先被推上了评价的历史舞台,无论是平时成绩的测验,,还是期考试,都以是否掌握了知识考到了高分为中心,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更少顾及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世界著名的足球教练员米卢曾经多次强调“态度决定一切”,可见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态度、情感的发展,主要涉及行为所反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状况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还有学生各种良好思想意识的发展状况,如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安全意识等。

教师应通过对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对探究结果的表达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学生与人交往、沟通、合作的愿望、技巧和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来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途径、技巧及对信息的辨别反思能力来评价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作品的创意、设计方法、制作过程及作品的表现形式对学生进行设计与操作技能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

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7

困境之一:家长不重视语文学习,学生缺少阅读积累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轻文观念,很多家长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学好也没什么大用,不如把时间用在学习数理化英上。从雨后春笋般的辅导班可见一斑,补习数学、理化、英语的辅导班炙手可热,而语文却无人问津。这就看出语文的地位低下,不被重视。我听到不止一个家长说过相同的一句话:“语文有什么好学的,写写字背背书就行。”说得轻描淡写,殊不知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坚持的过程,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最后才能厚积而薄发。家长的认识不到位,言语间却影响了学生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们缺少了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语文随之被打入“冷宫”。

我们都知道,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而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语文知识。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语文的根基在课内,功夫在课外。我认为此话说得非常到位,没有课外大量的阅读,哪有语言的积累和情感的沉淀。阅读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可现在农村孩子学习语文的现状是:除了课本,练习册,同步读物外,很难再看到其他课外书籍。为了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养成读书的习惯,本学期我决定每周必上一节阅读课,让孩子们把家里的课外书拿来课上阅读。阅读课上我真是“大开眼界”,哭笑不得,学生拿来的读物大都是作文、漫画,甚至是一些不健康的网络书籍,一本正儿八经的优秀中学生读物都没有。此情此景,我不仅唏嘘,我们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相比,缺少的不是聪明智慧,不是学习态度,而是读书的意识和读书的习惯。每每去市区听课,城区孩子那灵动的语言、张扬的个性、独特的见地和深邃的思想,无不让我惊叹和羡慕。再看我们的孩子,课外知识的不足,课堂语言的贫乏和单调,表述的肤浅,无不显示着我们与城区的孩子在读书积累上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又是我们难以逾越的鸿沟。

困境之二:学生阅读量少,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不够,作文言之无物

农村的孩子,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加上阅读的肤浅,经历的简单,对生活对社会缺少应有的关注,思想比较单纯,眼界比较狭隘,作文内容也往往不够丰富多彩和富有特色。

孩子们的作文大都语言不够简洁通顺,说话翻来覆去,拖泥带水;选材陈旧,千篇一律;立意老套,难脱窠臼。一个班的作文,极少有让人看后感到眼前一亮的。

我曾经让学生写过一篇命题作文《捡拾幸福》,我班学生大都写母爱让自己感受到了幸福等等之类的作文。这样写当然不错,但选材太陈旧、俗气,毫无新鲜感可言。作文内容无外乎自己病了,母亲病床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抑或是考试考砸了,母亲非但没批评自己反而给予了鼓励等等,这类作文让人读后感到索然寡味,味同嚼蜡。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朋友女儿的同一题目的作文,先不说那娟秀的字体、流畅的语言,单新颖的选材、深刻的立意就深深吸引了我。小姑娘从一次出游写起,在观荷叶,赏荷花中,感受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好品质,让自己浮躁的心灵趋于宁静,捡拾到一种宁静的幸福。作文感情细腻,表达清晰,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灵气。才初一的小孩,就能写出如此优秀的文章,不得不让人称赞。我问小姑娘怎么会从这个角度写作,小姑娘很腼腆地告诉我,看书看多了,写作就很容易了。另外,爸爸带她去看荷花,她在观赏时内心确实因荷花的美而受到了触动,感受到了幸福。这是一个多么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小姑娘啊!而抒真情不正是我们学生所缺失的吗?由于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区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出去旅游的机会也比较少,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眼界的狭小、阅读量的狭窄,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于是他们的作文就出现了假,大、空的现象,语言贫乏,不够生动;情感虚假,没有真情;内容拼凑,言之无物。任凭老师大讲特讲,都不能取代学生的阅读感悟,不能填补学生空白的生活经历,作文教学也因此异常困难。

困境之三:教师疏于引导,学校受到限制,没有营造好学习语文的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学习就会变成轻松和愉快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上,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在教学风格、言谈举止、学识修养上,都可能影响学生对语文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而我们绝大多数语文老师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已,尽管我们都很敬业,对学生都很负责,但却不能以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遗憾。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还需要开展一系列的语文活动,比如,朗读比赛、演讲比赛、古诗词背诵、汉字听写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丰富多彩,培养他们对语文的热爱,但由于这些活动耗时费力,加上农村学校条件有限,老师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活动开展比较少,语文学习只局限在课堂、书本上,日常生活中缺少学习语文的氛围,让语文学习变得单一而乏味,学生不能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不能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让语文学习变得被动。

另外,由于政策的限制,学校三令五申禁止老师向学生推荐书籍,家长不知道孩子学好语文需要看什么书,老师们知道却不敢贸然向孩子推荐好书。学生们只好叹息着,无奈着,仅捧着课本学语文。

对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03-01

中学历史是中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是探索和总结人类以往活动的一门科学,具有强烈的鉴古知今的作用。早在几千年前,埃及卢克索神庙法老像上镌下了“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的名言,是人类的先辈站在哲人的高度告诫后人不要忘记历史的警示。但在历史教学的现实中,教育者常常会遇到与英语、数学等学科不同的难题:轻视历史的压力!教材和课时安排的频繁改动、选修课的如同虚设、分数上的削减、历史学而无用等等,致使中学历史教师的历史教学举步维艰。其实,作为历史教师,只要充分认识到历史、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所探索的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怀,对历史充满着这般的敬畏与热爱,一定能对这一门学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生涯之中,取得辉煌的成就。

一、端正对学科教学思想的认识,落实课程设置的主体职责

学科教学思想是学科现实教学目的的指导思想,具有登高望远之功效。中学历史教育不仅要完成认知目标,还应完成情感的、意志的、道德的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目标。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对个体和社会的责任感的培养,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怀,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首要关注的内容。为此,中学教育设置历史教学课程正是为学生认识过去、展望未来,培养良好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而服务的。作为历史教师充分认识历史事实,以历史为据,让学生理解对自然科学和人类自身力量的盲目崇拜,轻薄历史付出的惨重代价,感知社会,认识生活。教师正确对待“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和个性需求,正视历史人物,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教学,克服消极因素、教师个性差异和应试教育压力的不良因素,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以关怀和培养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明确任何一个伟大人物的生平和品格,无不是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和良好的个性基础之上的,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的重要阶段,伟大人物的生平和品格正好为中学生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同时,正确处理人民群众与个人在历史中的关系,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实,落实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认知目标;让学生从历史事实及其人物生平和品格中得到情感、意志和道德的修炼,从而养成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个体健康科学成长,以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二、明确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落实学科教育的本质作用

中学教育设置历史课程是为落实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健康成长的教育目的,不可小视。虽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所轻薄,但“机关虽小,作用巨大。”虽然教材调整频繁,课时变换灵活,甚至分数不如语文、数学、英语那样夺人眼球,但它也是决定学生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教育改革、考试改革和招生制度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者自身要明确历史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引导学生不要小看历史学科在自己成长中的作用,认识历史上的伟人或名人成长历程会激发自己前进的动力,也会从他们身上学到自己成功的方法和技巧,以促进自己健康成长,历史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原动力,加强学习,作用巨大。再有,无论选修还是必修,分数的多少,它同样是学生成败的关键因素,道理很简单,谁对历史学科感兴趣,谁就能比别人多一份成功的可能,谁的历史考分高,谁就比别人成功的概率高,哪怕它只有10分,毕竟它也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一门学科,高度重视不会吃亏。教师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正确对待历史教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落实学科教育的本质作用,更能促进学生健康科学成长。

三、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落实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

教学态度是教师职业道德所要求的必备素质之一,也是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要素。学科教学又有其各自的专业性,作为历史学科的教材,以真实为其专业特性,教师应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切忌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一切真的、善的都是美的,历史学如果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他的美,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当下社会正走入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的历史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并且和教师处在同一个平台。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成人感特别强,逆反心理也强。一旦假话伤害了他们的感情,后果是及其严重的。教育也将失去对学生理性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失去对他们正确价值观培养和引导的最佳时期。

那么历史教师该如何处理和把握历史教学的真实和最佳培养时期,落实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呢?笔者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培养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引导学生准确表述历史,定能很好的落实历史教学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历史的表述的认识,不外乎有再现历史事实和价值评论两种类型,正确处理其表述类型,引导学生认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再现历史事实要真实,不附加主观色彩。所谓再现历史,就是让历史事实重新展现出来,不得有虚构、和编造,如中国近代史中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关于南京国民政府30年代的经济建设、对日抗战等问题,在教学时,一方面要避免对领袖人物高大全的阐释,又要避免对国民党的全盘否定,实事求是的做出大众都易于接受的公正评价,以坦诚地、不割裂地把历史的本来面目呈现给学生,只有真实才能养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9

2011年8月和县一中招收24个班级的高一新生,我担任高一(3)班主任。经过第一学期的新生入学教育—军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安全教育,绝大多数学生意识到要争做高素质的一中人,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勤学好问,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由于班内有十多名议价生,导致我上学期的班级管理工作不尽如人意。本学期进行了文理分科之后,情况有所好转。通过对期中考试的成绩分析,几乎每位学生的成绩都有较大进步,基本上能够达到年级部下达的高考二本指标分解数。

最近我常感叹于班内一些学生的不好管理。所以了解和探究当代高中生的行为心理,就成为我们有识教育之士的当务之急!兹举数例如下。

一、逆反心理

青春期是一个心理叛逆期。空洞的说教,要求学生必须这样那样,往往会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甚至反感。例如我班唐汉生、刘振振两位同学蓄养长发,我隔三差五地找他们谈要注意和县一中学生的样子,要“剃发”而不是“剪发”效果欠佳。再如陈张浩、耿阳阳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还停留在初中生的层面上,学习毫无计划可言。我耐心地加以引导,老师苦口婆心,学生却岿然不动。

二、敌对心理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每个家庭中是“小太阳”,家庭成员都围绕他(她)转,造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敏感,人际关系差。遇到一点小事,常推卸责任,存在敌对心理。例如我班实行“一日班长制”,由班干部在班级日志上详细地记录班级一天内卫生纪律等情况。在一次班会上,一部分学生提出班干部官官相护,只记录非班干不遵守纪律的情况。某位同学直接了当地责问“谁记录了他?”副班长说:“我记录的。”另外一名同学便怂恿说他威胁你!试图制造矛盾,造成敌对心理,使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紧张。

三、挫折心理

我校是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一新生大部分是全县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学习方面没有受过多大挫折。面对高一上学期陡增的学习任务,很多学生感到高中各科学习无论从知识的深广度,还是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不同,没有心理上承受挫折的思想准备。因而他们当中很多人害怕困难,遇到困难退缩不前,成绩相对初中急剧下降,学生苦恼,家长不满意。

四、依赖心理

如今的有些学生不仅在生活上依赖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上更是依赖老师,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老师没讲的题目空着不做,讲过的题目也不及时补做,学习缺乏主动性。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跟不上大部队。不要说两年后考二本,三本也与他们无缘。

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0

苏州市第十二中学徐伟

【摘要】分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它首先明确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按差异施教,是对素质教育方法的新探索,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简单根据成绩分的分层教学对于过于感性化,易给学生贴标签而难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就分层教学中怎么“分”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科学的综合分层标准,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将分层贯穿于教与学的全部过程,从而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和主体性教育原则。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综合分层

一、“分层教学”中“分”的思考

所谓的分层教学,比较集中地被强调了几点:①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②分层次③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使教学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中的易变因素,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可能性相适应,通过对学生实行异质编组或同质编组,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 以达到各类学生产生共振效应,使各类学生的素质达到分层目标的教学方法。简言之,分层教学,就是针对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经过努力得到最大发展的教学策略。了解了什么是分层教学,我们不仅要发问:

1、分层的原因是什么?: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要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那么艺术的、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层就成为了分层教学的关键,如果简单的、教条的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其实就是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一刀切的分割就不是分层而是分流,是人为的给每个孩子打上了A、B、C的标签,是人为的规定死了每一类学生的发展空间,那将让教师如何去为所有学生“最大发展”而努力呢?因此,分层教学的成败,关键是怎么“分”

2、分层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说,中考指挥棒下语数外等中考课目的分层不管教师如何科学、艺术,连每个孩子自己都会不由自主的用“考试成绩”这把唯一的尺子去衡量、去分层的话,作为非中考科目的初中生物学科就有了更多的选择——综合分层:第一,同一环节多标准分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根据不同标准提出不同的分层,让一个学生在不同标准下处于不同的层次,这个标准层次较高的那个标准可能层次就落后;第二,同一标准下也淡化不同层次的优劣,如果说根据成绩分,A类同学肯定比B类同学自我感觉优越的话,那么根据兴趣、根据技能熟练的阶段等标准来分,就算是C类的同学恐怕都不会有什么自卑感了吧,同时这才有可能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理解了这两个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分层教学是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后在课堂教学上提出综合多样化的分层标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针对性的备课、引导;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并针对性的评价。而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实际,在不同的场景中自主地将自己代入到教师设定好的层次中学习、实验、探究、作业并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分层教学”中“分”的实践研究

根据初中生物教学的特点,结合分层教学理论,笔者就怎么“分”这个课题在教学的几个环节进行分层教学实践研究:

1、激发学习动机的分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不同的学生喜欢生物、至少不排斥生物呢?因此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学习态度优、良、差分层的基础上,同时可以根据兴趣的多寡可将学生分为:A、对生物科学充满了兴趣(成绩有好有坏)B、因生物学不是中考科目而无所谓(大部分成绩很好)C、对所有的学习都报厌恶态度(成绩基本不好)。

初中生物的第一课“走进生命科学”的内容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精彩一点的话,当然可以牢牢吸引住A类学生,也可能吸引一部分B类学生的注意力,但C类学生可能仍与己无关。这时适当的谈谈高中理科选修生物的学生比例和成绩比较、生命科学作为最前沿学科的前景和展望,立刻可以让大多数B类同学成为生物课堂的忠实听众,同时也可以让A类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动机;再谈谈水果的保存啊、宠物的饲养啊、盆载的养护啊、减肥啊、美容啊、健身啊一些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后,即使是C类同学在生物课也不再是“陪读”了。

2、明确教学目标的分层: 作为教师心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确立分层教学目标:C类同学至少应该达到知识目标,B类同学应该进一步得到一定的能力训练,而A类同学应该更进一步得到一定的情感体验并对今后的学习有更高的促进。

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综合的评价自己:兴趣昂然的同学不一定是学习认真的,因此他们情感目标应该不难达到,但能力目标就有点难度了,而知识目标说不定反而达不到;学习认真的同学不一定是有兴趣的,知识目标肯定没问题了,能力目标教师重视度高点可能也没问题,情感目标嘛就比较麻烦了;一般厌学的同学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肯定问题很大,但能力目标说不定是他们最先达到。因此,每类目标都可能分为三个层次,处于不同目标的不同层次的现象,就会让每个同学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优先发展区”,然后再指出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应该就会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发展都有所触动。

3、布置课后作业的分层:

这里的作业是狭义的作业,即生物学科的《同步探究》和《补充练习》的书面作业,从此类作业的编撰来看,已经进行了分层:知识梳理应该是A类了,拓展提高应该是B类和C类了。如果再换一个标准呢?根据学生的兴趣、学习态度、课堂学习效果等情况综合进行作业完成方式分层:一边翻书一边做、先进行复习后再独立完成、先根据课堂学习完成作业然后再翻书检查修改。这样不管选择哪类完成方式的同学都达到了知识巩固的要求,三类完成方式既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同时也是不同学习习惯的选择,如果再加上课堂经常进行作业完成方式的辅导,可能每个同学的学习习惯都会有长足的改善。

4、指导分组实验的分层:

初中生物是初中最早进入实验室的科目,在完成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结果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建立实验态度、训练实验技能。作为新的学习模式,除了学习态度会影响实验进程外,还有接受能力的快慢、动手能力的好坏和实验条件的制约、对实验对象的好恶等诸方面因素影响着实验过程。因此一般可这样分层:在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和要领后,一类同学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讲一步做一步,第二类快一点的同学就可以不必等大家都完成步骤而直接先自己完成以后的实验步骤了,最后在实验结束后还有第三类的一部分同学能进一步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并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或者独立设计类似的其他实验步骤。解剖实验慢的同学可能显微镜观察又快又好、显微镜操作好的同学会发现自己的绘图还不够好,实验操作遥遥领先的同学又不一定能完成分析拓展实验,因此针对不同实验或同一实验的不同步骤,这样的分层也是综合的,有目的的分层实施教学对每一类学生的不同实验技能都能有所促进,并使之不断进步。

5、进行科学探究的分层:

新课标实施以来,初中生物教学增添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科学探究,从教材的体系就可以看出,从一开始的教材详细给出问题、假设、计划,到只给出探究计划而问题、假设的个性化,到最后让学生自行设计探究计划,教材已经给出了三个明确的层次,因此从探究教学的组织上就可以对学生作出三个分层的目标要求:第一类能实际动手操作完成探究过程就应给予肯定、第二类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第三类能对探究过程进行分析整理并能自行设计同类探究。例如:初一一开学的“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就可以做如下分层:对全体同学的基本要求是至少完成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的探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完成4组的全部探究过程,在完成探究交流结束后,再进一步提出对“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探究活动,让有条件的同学在课堂外,进一步自行设计、操作、分析、结论,并给他们充分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成果,让所有同学都能分享他们探究的乐趣和成功。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差异,既表现在认知方面,也体现在情感方面。教育专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均衡的。笔者认为这就给分层教学科学、综合分层提供了可能和依据,分层教学本身就是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上,而综合分层是更进一步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差异,使“好”同学发现自己也有“高枝”没够到,“差”同学也能发现有自己够得到的“高枝”;并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分层实施教学,因人施教,鼓励学生勇攀自己的“高枝”。综合分层教学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有适合自己吃的东西,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阎承利:《教学最优化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3]周俊肖婵婵《分层导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学数学研究>>2000年第6期)

对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1

一、农村学生的学习现状

1.数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恰当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较差的重要因素。数学课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几何知识抽象难懂,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按照课本编排教学,课堂学习气氛沉闷,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的交流,致使学生不会学习,无法增强学习兴趣。

2.社会就业形势的影响,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推动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但依然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就业形势、金钱的诱惑、知识贬值等现象使中学生产生困惑,时间长了他们便认同了读书无用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

3.学生家庭的因素,制约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信心。农村的中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而且多数家长学识不高,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或者由于家庭生活所迫,及早让孩子外出打工,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新的观念和思想

新观念中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教学生会学。如在多边形内角和证明的教学中,我重点教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分析,如何利用三角形内角和180°来证明多边形内角和。学生在证明时只注重连接对角线而忽视了其他几种证明方法,如在内部取一点或者在外部取一点,还可以在其中一边上取一点,将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加以证明,其结果相同,使学生学会了用不同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

2.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搞好数学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把一些教学内容转化为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对已解决的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首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把熟知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算出三内角和为180度。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已经学得的知识中哪些知识能推出结果为180度?学生讨论得出平角为180度,还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等。怎样与三个角形各内角联系起来呢?学生纷纷想办法,最后把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条直线上,看是否构成平角,从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否为180度。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并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的过程,学生明白需要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就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0。再提问怎样完成角的转换?原来需要添加平行线,学生很快明白了添辅助线的方法,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定理的证明。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4.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1)教育学生明确目的,端正态度

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目标,不知为“什么”而学习,于是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有其自身特点,我们应该抓住其家庭的特点,特别是抓住其家庭的弱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亲情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我们要善于发现那些学习态度有所好转的学生,并不失时机地给予他们评价和表扬,以巩固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2)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好各学科的有效方法之一,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依据所要学的新内容提前阅读和思考,以便熟悉内容,弄清楚重点、难点以及自己在哪些地方不明白,从而引起上课的注意和重视。

(3)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复习的方法有很多种,按课复习是在上完每堂课后要找时间将老师课上讲的知识复习一下,把不懂的弄懂,并克服遗忘;按章复习是每学完一章后要对整章的内容做复习,包括对该章的知识做归纳,把握本章知识的重点要点等;整体复习是学完全书后对整本书的内容做整体归纳。通过复习还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促进其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发展。

4.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学生互相配合能解决的问题,增进他们的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如在讲到灯光与影子和太阳光与影子时,将学生带到室外让他们分成小组,互相配合测量房屋的高度、大树的高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主要靠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2

关键词:中学数学,成绩,责任,信心,兴趣,方法

目前,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 城乡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差距明显, 致使不少家长把自己的孩子纷纷送到市里高中就读, 从而使农村中学面临着生源数量的严重短缺与学生综合素质低下的困境。面对这种现状, 农村中学要生存, 那就要靠成绩去赢人。中学数学教师更肩负着重任, 在困难面前我们要不懈努力, 相信一定能改变现状。我认为作为一名农村的中学数学教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认清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责任的重要性

作为数学教师, 首先要熟知自己的科目, 这种“熟知”并不是指仅仅熟悉教材, 而是要懂得“更多”一些, 比如数学发史、数学应用知识、新的数学分支等。这里特别要指出教师掌握数学应用方面知识的重要性。曾经有一个叫克莱因的科学家说过这样一段话:“唱歌能让你换发激情, 美术能让你赏心悦目, 诗歌能使你拨动心弦, 哲学能让你增长智慧, 科学能改变你的物质生活, 但数学能给你以上的这一切。”这句话描述了数学科目的重要性。如果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差, 工作能力不到位, 在教学生涯中耽误的是无数个学生的前程, 耽误的是无数个家庭的幸福, 犯下的是不可弥补的罪过。教师这个职业很重要。教师要把自己的工作看做一种事业, 而不是一种职业。在工作中, 事业是需不懈追求, 不断创新的。在工作中没有取得突出的成绩, 不是学生无能而是教师没有找到挖掘学生能源的钥匙。我的座右铭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二、要送给学生三把走向成功的钥匙

(一) 走向成功的第一把“钥匙”———自信

自信心的培养, 是素质教育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有了自信, 才有了学习的动力, 才有了走向成功的希望。很难想象, 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良好的自信心理, 对一个人成就事业十分必要的。一个人只要有信心, 想干成一件事, 确实能把自己的潜力挖出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寻找自信:例如每次上课的前三分钟都出几个小知识点, 进行以填括选择的形式测验, 百分之八十的同学得满分, 其余的也都能及格, 使他们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实行轮流小组制, 让每个学生都有“管理者”的机会。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 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管理者, 在数学活动课中, 充当教师的角色, 帮助同学, 互相讲解, ———只要教师给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的钥匙, 相信他们都会打开属于自己的一把锁。

(二) 走向成功的第二把“钥匙”———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在教学中发现, 中学生对很多学科兴趣来源于教师。一个人对教师印象好, 学习兴趣就有了, 拼命都行。若是对教师印象不好, 就不想学了。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实际的内部驱动力, 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就会注意, 从而为参加与学习提供最佳心理准备。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 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 觉得难, 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 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由“厌学”转为“爱学”, 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首先, 要做到多表扬、勤鼓励少批评。一个眼神胜过一顿批评。有句话“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人人都愿意得到别人的赞扬, 渴望得到成功。人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成功, 对形成巩固发展学生兴趣有特殊作用。一个人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 就会激发他一百次追求成功的欲望, 对青少年来说, 这样的效果则更加明显。“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使青少年学习的欲望。”在教学中, 教师需要善于鼓励表扬学生, 让其充分感受成功的愉快, 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身边解题。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参加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总之, 激发学生学习的深厚兴趣, 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 走向成功的第三把“钥匙”———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晚睡早起, 但学习成绩不佳, 而恰恰相反, 有些学生看不到课下下功夫, 学习成绩却遥遥领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在于学生课上的学习效率, 关键在于是否拥有适合自己的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没有最好的, 只有最适用的, 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 帮助学生寻找更适合他们个人的学习方法, 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要适时给每一个学生一个定位。每一个学生都想知道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 都想贴近教师, 都想让教师时刻关注自己。若考教师与每一个同学去交流, 必定是有局限性的, 但可换一种方式。教师可在每次批作业与练习时都尽可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写出适当带有有鼓励性的语言,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例如:“相信你是最棒的”“相信你能写得更好”“继续努力, 希望你能有更大进步”……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用的一颗爱心去融化他们、感染他们, 知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忙, 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 才会乐于学习。

我相信广大农村教师只要做到以上几点, 就会进一步改变农村中学的现状, 就会把农村的学生激活, 使他们变为一只只欢快的小鸟, 他们也会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飞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3 (8) .

[2]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1 (7) .

[3].竺仕芳.激发兴趣, 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3 (4) .

上一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下一篇:国内金融市场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