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练习试题(精选5篇)
1.《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中,须实施进境动植物检疫的商品的“检验检疫类别”应包含代码()。
A.M
B.N
C.P
D.Q
2.以下关于自理报检单位的权利和义务的表述,错误的是()。
A.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对报检的真实性负责
B.按规定选用报检员,对报检员的报检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C.应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办理报检手续
D.有权要求检验检疫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提交的有关商业单据予以保密
3.出入境关系人应自检验检疫机构开具收费通知单之日起()日内,交清全部检验检疫费。逾期未交的,须按规定交纳滞纳金。
A.10
B.15
C.20
D.30
4.关于自理报检单位的权利,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根据检验检疫法律、法规规定办理出入境货物的报检手续
B.可办理代理报检业务
C.可要求检验检疫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所提供的报检资料予以保密
D.对检验检疫结果有异议的可按规定申请复验
5.出境货物经检验检疫不合格并出具不合格通知单的,申请人应按收费额的()缴纳检验检疫费。
A.100%
B.80%
C.70%
D.50%
6.某商品的“检验检疫类别”为“P.R/Q”,该商品出境时应实施()。
A.商品检验和食品卫生监督检验
B.动植物检疫和食品卫生监督检验
C.动植物检疫
D.食品卫生监督检验
7.某企业进口一批货物(检验检疫类别为M/N),经检验检疫合格并取得()后,方可销售、使用该批货物。
A.入境货物通关单
B.入境货物调离通知单
C.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
D.检验检疫处理通知书
8.以下关于申请实施绿色通道制度的企业应具备条件的表述,错误的是()。
A.信誉良好,诚信度高
B.年出口额500万美元以上
C.已实施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
D.半年内无违规报检行为
9.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证单一般以()作为签发日期。A.报检日期
B.实施检验检疫的日期 C.检验检疫完毕的日期 D.领证日期
10.在《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中,“成套设备”对应的“检验检疫类别”为()。
A.A/
B./D
C.M/
D./s
11.《出境货物通关单》的有效期,一般货物为()天。
A.60
B.30
C.21
D.14
12.以下所列,不属于检验检疫类别代码的是()。
A.B
B.1
C.Q
D.R
13.某公司进口一批非法定检验的货物,通关后发现质量不合格,需对外索赔。该公司应向()申请索赔证书。
A.检验检疫机构
B.海关
C.工商管理部门
D.保险公司
14.《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由()制定、调整并公布实施。
A.全国人大
B.国家质检总局
C.海关总署
D.商务部
15.产地检验、口岸报关出境的货物,企业应向产地检验检疫机构申请出具()。
A.出境货物换证凭单或换证凭条
B.出境货物通关单
C.出境货物调离通知单
D.检验检疫处理通知书
16.法定检验检疫货物的通关模式是()。
A.先报检,后报关
B.先报关,后报检
C.既可先报检也可先报关
D.报检与报关应同时办理
17.根据《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须实施出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的商品,其商品编码对应的“检验检疫类别”应包含代码()。
A.M
B.Q
C.R
D.S
18.取得《报检员资格证书》的人员,应由所属企业向()检验检疫机构申请报检员注册,取得《报检员证》后方可从事报检工作。
A.企业工商注册地
B.进出口口岸所在地
C.报检业务发生地
D.外贸业务发生地
19.自理报检单位的()变化时,应重新申领《自理报检单位备案登记证明书》。
A.经营范围
B.注册资金
C.工商注册地址
D.联系电话
20.《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中的“检验检疫类别”代码“R”和“Q”分别表示()。
A.进口商品检验;进境动植物检疫
B.进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出境动植物检疫
C.出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进口商品检验
D.进境动植物检疫;出境动植物检疫
21.进出口企业应向()检验检疫机构办理报检单位备案登记手续。
A.工商注册地
B.货物生产地
C.报检业务发生地
D.报关口岸
22.下列不属于检验检疫机构实施的检验检疫方式的是()。
A.抽样检验
B.型式试验
C.符合性评估
D.仲裁评定
23.装载法定检验货物的进境集装箱与进境货物一次报检,一次签证放行,海关凭()放行。
A.集装箱检验结果单
B.入境货物通关单
C.集装箱检验通知单
D.集装箱检验放行单
24.在检验检疫机构签发检验检疫证单后,报检人要求补充内容的,应当办理申请手续,填写(),并出具证明材料。
A.报检申请单
B.补充申请单
C.变更申请单
D.更改申请单
25.邮寄植物种子进境,未依法办理检疫审批手续的,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应依法进行处理,如下表述错误的是()。
A.由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做退回、销毁处理
B.没收邮寄物
C.做销毁处理的,签发有关单证交寄件人
D.做退回的,在邮件及发递单上批注退回原因
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C 2.B 3.C 4.B 5.A 6.C 7.C 8.D 9.C 10.C11.A 12.A 13.A
14.B 15.A 16.A 17.D 18.A 19.C 20.B21.A 22.D 23.B 24.D 25.B
二、多项选择题
26.办理自理报检单位备案登记手续须提供的材料有()。
A.自理报检单位备案登记申请表
B.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C.组织机构代码证
D.企业税务登记证
27.以下所列货物,应向检验检疫机构报检的有()。
A.来自检疫传染病疫区的货物
B.进境动植物产品
C.进口成套设备及其零配件
D.进口的食品包装容器
28.以下所列,在申请办理自理报检单位备案登记时须提供的有()。
A.自理报检单位备案登记申请表
B.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C.税务登记证
D.组织机构代码证
29.以下所列,属于报检员的义务和责任的有()。
A.负责本企业的报检事宜,并按规定缴纳检验检疫费
B.向检验检疫机构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C.传达和落实检验检疫监管措施和其他有关要求
D.向本企业传达并解释检验检疫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30.关于民用商品入境验证,以下表述正确的有()。
A.检验检疫类别中含有“1”的商品,需实施民用商品入境验证
B.报检时应提供有关进口许可的证明文件
C.检验检疫机构可对货证的相符性以及认证标记进行查验
D.检验检疫机构验证合格后,签发《入境货物通关单》
31.以下所列入境货物,属于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报检范围的有()。
A.食品包装容器
B.食品添加剂
C.食品包装材料
D.食品加工设备
32.关于出入境快件报检,以下表述正确的有()。
A.快件收发货人可以直接办理报检手续
B.快件收发货人应当委托快件运营企业办理报检手续
C.快件运营企业应当以收发货人的名义办理报检手续
D.快件运营企业应当以自己的名义办理报检手续
33.以下关于通关单的表述,正确的有()。
A.通关单是检验检疫机构准予法检货物出入境的凭证
B.《出境货物通关单》是出境法检货物检验检疫合格准予出境的凭证
C.《入境货物通关单》是入境法检货物检验检疫合格准予销售使用的凭证
D.通关单是办理法检货物报关手续的必要凭证
34.某报检员领取《出境货物通关单》后,由于推迟发货而对通关单的有效期进行了涂改,以下表述正确的有()。
A.该报检员的行为违反了检验检疫有关规定
B.该报检员将被暂停报检资格
C.该报检员将被取消报检资格,并被吊销《报检员证》
D.如果该批货物尚未出口,该报检员可不受处罚
35.关于检验检疫证单的法律效用,以下表述正确的有()。
A.是出入境货物通关的重要凭证
B.是海关征收或减免关税的有效凭证
C.是履行交接、结算及进口国准入的有效证件
D.是办理索赔、仲裁及诉讼的有效证件
36.以下进口货物,应在卸货口岸实施检验检疫的有()。
A.大宗散装货物
B.易腐烂变质货物
C.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D.已发生残损、短缺的货物37.关于法定检验的出口商品,以下表述正确的有()。
A.应在规定的地点和期限内向检验检疫机构报检
B.应在商品的生产地或指定的地点申请检验
C.未经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不准出口
D.实施出口商品注册登记管理的,必须获得注册登记证书
38.某商品的检验检疫类别为“M.P.R/Q.S”,进口时应实施的检验检疫内容有()。
A.商品检验
B.动植物检疫
C.食品卫生监督检验
D.民用商品入境验证
39.以下所列,属于报检员义务和责任的有()。
A.负责本企业的报检事宜,并按规定缴纳检验检疫费
B.负责提供实施检验检疫必要的工作条件
C.参加检验检疫机构举办的有关报检业务的培训
D.协助所属企业完整保存各种报检单证资料
40.以下所列商品,检验合格须加贴验讫标志的有()。
A.出口一次性打火机
B.出口烟花爆竹
C.进口汽车
D.进口旧机电产品
41.报检员出现以下行为,将被取消报检资格、吊销《报检员证》的有()。
A.提供虚假合同、发票
B.买卖检验检疫证单
C.伪造检验检疫证单
D.涂改通关单
42.为了进一步加快口岸通关速度,国家质检总局实施检验检疫绿色通道制度。以下所列情况,将被取消绿色通道资格的有()。
A.企业出现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B.采取换货、掉包等方式将未经检验检疫货物报运出口
C.管理水平下降,无法保证产品质量
D.因产品质量问题被国外退货或索赔
43.李某是某电机厂的报检员,以下情况中,李某的《报检员证》应被注销的有()。
A.电机厂派李某到口岸办理本厂出口电机的换证报检业务
B.电机厂停止进出口业务不再办理报检手续C.李某不再从事报检工作
D.李某从电机厂辞职
44.关于自理报检单位的义务,以下表述正确的有()。
A.应遵守法律、法规规定,对报检事项的真实性负责
B.应加强本单位报检员的管理,并对报检员的报检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C.应落实检验检疫机构提出的检验检疫监管及有关要求
D.应对检验检疫合格放行的出口货物加强批次管理
45.关于进出口商品收发货人办理报检手续的方式,以下表述正确的有()。
A.可以自行办理报检手续
B.可以委托代理报检企业办理报检手续
C.采用快件方式进出口商品的,可以自行办理报检手续
D.采用快件方式进出口商品的,应当委托出入境快件运营企业办理报检手续
参考答案:
26.A、B、C 27.A、B、C、D 28.A、B、D 29.A、B、C、D 30.A、B、C、D
31.A、B、C、D 32.B、D 33.A、B、D 34.A、C 35.A、B、C、D
36.A、B、C、D 37.A、B、C、D 38.A、B、C 39.A、B、C、D40.A、B
41.A、B、C、D 42.A、B、C、D43.B、C、D44.A、B、C、D45.A、B、D
三、判断题
46.检验检疫机构对自理报检单位实行备案登记和审核制度。()
47.代理报检单位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规范其报检员的报检行为,并对报检员的报检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48.《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中检验检疫类别为“M/N”的进出口商品,均须向检验检疫机构报检。()
49.自理报检单位的报检员可在注册地以外的检验检疫机构办理本单位的报检业务。()
50.已取得《报检员资格证书》的人员,须由其所属企业提出报检员注册申请。()
51.法定检验检疫货物的报检手续应在报关前办理。()
52.遗失《报检员证》的,在办理补发手续期间,可凭所属单位出具的遗失情况说明办理报检手续。()
53.检验检疫证单签发后,报检人要求更改或补充内容的,应向原签发证单的检验检疫机构提出申请。()
54.法定检验检疫的出入境快件的报检手续应由快件运营人办理。()
55.实施绿色通道制度的出口货物,口岸检验检疫机构不再核查货证,直接签发《出境货物通关单》。()
56.未列入《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的商品,检验检疫机构凭货主或其代理人的申请实施检验。()
57.对外贸易合同、协议规定以检验检疫证书为交接、结算依据的进出境货物,应向检验检疫机构报检。()
58.食品添加剂是非法检商品。()
59.《报检员资格证书》是办理报检业务的有效凭证,不得转借、涂改。()
60.取得《报检员证》的人员,最多可兼任两个公司的报检工作。()
61.办理报检业务的人员应当依法办理报检从业注册,并实行凭证报检。()
62.出入境检验检疫收费是国家行政收费,收费办法和收费标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共同制定并颁布实施。()
63.《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的“海关监管条件”栏目中有“★”标记的,表示是国家禁止出境商品;有“☆”的,表示国家禁止入境商品。()
64.报检人申请更改检验检疫证单,应提交更改申请单,交付有关证明单据,并交还原检验检疫证单。()
65.代理报检单位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规范其报检员的报检行为,并对报检员的报检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66.检验检疫机构对代理报检单位实行备案登记和审核制度。()
67.成套设备未列入2010年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中,可以认定为非法检。()
68.某公司进口一批非法定检验的货物,货到后发现质量不合格,该公司可向检验检疫机构申请证书对外索赔。()
69.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流程包括强制性产品认证环节。()
70.入境货物经检验检疫不合格的,检验检疫机构签发《入境货物不合格通知单》。()
71.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出境货物换证凭单》以标明的检验检疫有效期为准。()
72.检验检疫机构检验检疫的特殊物品,海关一律以《特殊物品检验检疫证明》放行。()
73.报检员有权拒绝办理所属企业交办的单证不真实、手续不齐全的报检业务。()
74.《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检验检疫类别”栏目中,标有“w”,表示进境卫生检疫。()
75.代理报检单位注册登记条件中要求有不少于10名取得《报检员资格证书》的拟任报检员。()
76.取得代理报检单位注册登记资格须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
77.需实施通关前查验的入境货物,经查验不合格又无有效处理方法,需作退货或销毁处理的,签发《检验检疫处理通知书》。()
78.申请直通放行的企业向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提出申请、审核批准后,报企业所在地直属检验检疫机构备案。()
79.通关单联网核查比对,要求出口货物报关单上“申报日期”在出境货物通关单有效期内。通关单的有效期一律为60天。()
80.《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共涉及《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20类。()
判断题参考答案:
46.× 47.√ 48.√ 49.√ 50.√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61.√ 62.√ 63.× 64.√ 65.√
一、设计思想:
本文语言简练,句式长短相继,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诵读教学。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风,然后披文入理,这样文与理协,理解、识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布置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二、课时安排:
本文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
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明确:层进式论证。
(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由六名学生讲故事。
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讨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
(三)初读第二段,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学生串讲第二段,教师订正后提问:“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明确: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学习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论述层次。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六)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见“扩展资料”部分)
(七)讨论: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树立什么样的忧患意识。教师总结讨论情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古汉语知识;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
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背诵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解说:以上材料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篇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1、抽背《鱼我所欲也》。
2、简评背诵情况,引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朗读磁带,小组内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文中有哪些语句难于理解?
(2)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3)这篇文章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
2、班上交流以上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1)抽生译文,重点引导学生翻译文章第二、三两段,着重点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过”、“入”、“出”、“敌”、“生”、“死”等词的用法。
(2)要求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言之成理即可:如“居安思危”、“发奋图强”等)
(3)明确:本文先摆事实(以六个古代名人的事例为证),再着重讲道理,最后在结论中用对偶句来揭示中心论点。
三、深入探究
齐读课文,思考讨论:(师生互动)
1、哪些语句读起来带劲?为什么?(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体味排比、对偶等修辞的妙用及孟子语言磅礴的气势)
2、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感悟力)
3、哪一段最富哲理?主要讲的什么道理?请用最简明的语言归纳。(苦尽甘来;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4、第三段给了你哪些启示?(言之成理即可)有几层含义?(两层)层次之间是何关系?(教师点拨:前者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一番挫折、困苦,才会发奋图强;后者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将中心论点隐含其中)
5、最后一段与前面三段是什么关系?(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6、对比本课两文,说说两文各自的论述重点是什么?两文语言上有何共同的特色?(明确:前者着重论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广施仁政定安邦”,后者着重论述“久经千辛长才干,常思忧患求生存”,即“困境出人才,居安应思危”的道理。孟子语言的特色是气势磅礴,语句流畅,善于雄辩,善用骈句中的排比来增强说理的气势,善用对偶句来揭示主旨)
7、两文中还有不懂的吗?(据实解决)
四、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本节课学习要点
(学生学习情况总结椐实而论)本课启示:仁者天下无敌;居安思危。
五、指导理解记诵。
六、拓展练习
联系生活实际,就本文感兴趣之处,写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在500字以上。
复习知识点:
1、文学常识
2、读文填空
3、解释翻译
4、理解思想内容
5、写作方法探究
6、完成相关拓展 复习重点:知识点3、4 难点;知识点5、6 复习策略:自学、讨论、练习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1文选自《
》,作者(),()时期邹国人。
2、“四书”是指:《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二、基础回顾,解释词语。
(1)亦:也(2)欲:想要(3)兼:同时具有(4)舍:舍弃(5)取:选取。(6)甚:超过(7)于:比(8)故:所以,因此(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10)恶:厌恶(11)患:祸患,灾难(12)辟:通“避”,躲避(13)如使:假如,假使(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15)莫:没有(16)则:那么(17)凡:凡是,一切(18)得生:保全生命(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20)为:做(21)而:但是(22)是故:这是因为(23)非独:不只,不仅 非:不 独:仅(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25)是:此,这样(26)勿丧:不丧失。丧:丧失(27)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28)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29)则:就(30)弗:不(31)得:通“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32)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33)与之:给他(吃喝)(34)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35)蹴:用脚踢(36)而:表修饰(37)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38)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39)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40)宫室:住宅(41)奉:侍奉(42)得我:感激我(43)得:通“德”,感激(44)与:通“欤”,语气助词(45)乡:通“向”,从前(46)已:停止,放弃(47)本心:本性,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3、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6)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9)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
10)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三、课文理解。
1、归纳段意:
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2、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或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而为之。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见利忘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7、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拓展连接。
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历史上有哪些人物表现了这种思想?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3、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5、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批评的是怎样的人:
6、《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舍生取义的人物,其中“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又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哪个人物?该人物冒杀头危险义释了谁?
参考答案:
1、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4、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5、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6、关羽;曹操。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
复习知识点:
1、文学常识
2、读文填空
3、解释翻译
4、理解思想内容
5、写作方法探究
6、完成相关拓展 复习重点:知识点3、4 难点;知识点5、6 复习策略:自学、讨论、练习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1、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2、《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三、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标出易读错的字词并解释: 畎(quǎn)亩 :田间水沟
曾(zēng)益:同“增”,增加
拂(bì)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fú)乱:违反、阻挠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出题检查掌握情况:(学生圈点勾画出颖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A、词类活用。
1、苦:使-----受苦
2、劳(使动词,使......劳累)
3、饿(使......饥饿)
4、空乏(使....穷困缺乏)
5、所以:用这些方法
6、动(使......惊动)心
7、忍(使.......坚韧)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8、人恒(常常)过
9、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10、入则、出则(在国内、在国外)..B、古今异义词。
1、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2、举于士
(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C、多义词。
3、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给)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4、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5是:于是人也(这样的)
今义,判断动词
6、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7、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3、齐读课文,翻译。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阅读解析
(一)分析课文第一段
1、请一学生示范朗读第一段,并请另外一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2、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六个,都出身低微,作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4、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二)分析课文第二段
1、第一段是记叙,那么第二段属于什么?(议论)
2、请一学生示范朗读
3、作者在这段中议论的观点是什么?
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加才干。简单的说:(人才要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练造就)
4、背诵第二段(采用抽查一两个学生的形式)
(三)分析课文第三、四段
1、一学生示范朗读,另一学生翻译
2、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
3、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五、归纳总结
1、本文的论证方法。(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2、本文写作特点。
(正反对比论证,排比手法。)
六、拓展训练
1、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你从历史或现实中,列举一个经受艰苦磨难,终于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物事例。(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人物:,事迹:,2、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出师表》复习
复习知识点:
1、文学常识
2、读文填空
3、解释翻译
4、理解思想内容
5、写作方法探究
6、完成相关拓展 复习重点:知识点3、4 难点;知识点5、6 复习策略:自学、讨论、练习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出师表》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二、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三.字词解释(一).重点词语
1.崩殂: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2.秋: 时 3.殊遇:优待.厚遇。4.光:发扬光大 5.恢弘: 发扬扩大.6.引喻: 称引譬喻 7.义: 适宜.恰当 8.臧否: 善恶 9.陟:奖 10.昭:表明,彰显 11.理:治 12.简拔:选拔 13.遗:给予14.咨:询问.15.裨:弥补.16.性行淑均: 淑: 善.均:平17.驱驰:奔走效劳.18.不毛:不长草的地方。19.攘除:排除,铲除.20.损:除去.21.益:兴办.增加 22.慢:怠慢.疏忽.23.彰:表明.显扬 24.咎: 过失.25.诹: 询问26.效: 实现.27.诚: 确实(二)通假字
1.简 通拣: 挑选
2.阙 通缺: 欠缺.不足.缺点(三)古今异义词
1.卑鄙: 古义: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 品质低劣.下流 2.痛恨: 古义: 痛心遗憾;今义: 十分憎恨 3.感激: 古义: 感动今义: 激动感谢
4.开张: 古义: 扩大今义: 指商店开始营业
(四)成语归纳
1.开张圣听:打开圣明的听闻,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意见 2.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3.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5.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6.斟酌损益: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兴革7.感激涕零:形容感激得留下了眼泪
8.不知所云:不知道说些什么
9.三顾茅庐:用来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10.亲贤远佞:亲近贤臣.疏远奸邪小人
11.计日而待:数着日子等待.指马上就要实现
12.危急存亡: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13.裨补缺漏: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四、翻译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4、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5、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
6、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7、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
8、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9、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10、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11、性行淑均,晓畅军事,12、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1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4、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6、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èn)达于诸侯。
17、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18、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9、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îu)一年矣!
20、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1、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2、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23、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5、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26、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27、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五、课文理解
1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中向后主刘禅陈说了什么请求和愿望?)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计划得以实现。
2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哪一条是主旨所在?为什么? 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主旨是:亲贤远佞
这样才能让后主认识到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使命。(只有以广开言路为基础,用赏罚分明的手段,方可达到亲贤远佞的目的。)3.全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希望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成实兴复汉室的大业
4.本篇开篇有何特点?(为什么先分析不利的客观条件,再分析有利的主观条件呢?)
本文开篇分析不利的客观形势,起笔凝重,予以人警醒,在分析不利的形势后又引出有利的主观条件,即使后主意识到形势的危急,又树立兴复汉室的信心
5.诸葛亮为什么要自叙本志和白帝城托孤? 表现刘备的知遇之恩和对他的极度信任,说明了创业维艰,表达了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情希望后主支持北伐。6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自叙本志和出身的? 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刘氏父子的效忠之情 7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为全篇议论作铺垫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其中“报先帝”一语呼应上文哪两件事?
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
9“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说明了什么内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10如何理解第六段是以陈情的方式为下文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了突出先帝的三顾之恩,而“出师北伐,”“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报答先帝的深恩,由此自然引出下文.12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这条建议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刘禅是一个怎样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刘禅亲小人远贤臣,宠信宦官,昏庸无能,不辨忠奸。
14、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六、课堂小结:(参全解)
七、训练测评:
(一)课文默写
1.分析蜀国(益州)当时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2.作者分析当时有利的主观条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3.表达蜀国形势危机,令人担忧的语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4.形成有利主观条件的原因是: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5.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1)开张圣听(广开言路)(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
(3)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6.作者提出“开张圣听”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7.“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造成的结果是:以塞忠谏之路也 8.体现“赏罚分明”的句子(第二段):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9.《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本文中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0.强调依法办事的语句(如何具体执行,”赏罚分明”):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11.第二段中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12.作者认为先汉兴隆的原因是(本段的中心句)“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14.作者提出”亲贤远佞”建议的原因是:(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历史经验教训的句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5.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16.(1)写作者生活恬淡,无意于功名利禄的语句(表明作者的志趣,抱负,品格高远,生性超凡脱俗.不求功名,默默为蜀汉效力)(2)作者自述心志,表明自己志趣淡薄,无意于功名的名句
(3)诸葛亮《诫子书》中有一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表现了作者恬静寡欲,但又志趣过人,由此可联想到<<出师表>>中的一句话
(4)与”人到无求品自高”一句,表达了一种旷达高远的人生境界,意境相同的句子
(5)表明作者“静以修身”“淡泊明志”的过人志趣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7.概述”三顾茅庐”的故事即”感激”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8.成语”三顾茅庐”出自于<<出师表>>中的原句(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写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其中第一句在本文中的原句是):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9.作者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愿为先帝奔走效劳的句子: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0.(1)写作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语句(临危受命,写尽作者一生的千古名句):(2)诸葛亮深情回忆追随刘备创业时期处境艰难的句子(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
(3)刘备被曹操战败,诸葛亮临危请命,出使东吴,以图联吴抗曹大计,在本文中自述为
(4)本文形容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挑重担的句子(赞美那些力挽狂澜的传奇人物的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1.体现”白帝城托孤”的句子: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22.受命以来的心情是(北伐的思想基础):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3.受命以来的行动是: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24.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出师前的有利物质基础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25.诸葛亮提到“先帝临崩寄臣以大事”,“大事”指(写出师表的战略目标,自己的职分的句子)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6.表达作者思想情感,贯穿全文的句子(诸葛亮一切行动的情感基础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7.作者对汉室刘氏父子衷心,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为:报先帝,忠陛下 2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希望是: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二)解释翻译(见文言文全解所划)
(三)拓展训练:
1、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的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 “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
2、请写出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体会:今天,我们仍要坚持以德服人。生活中对于小的缺点或恶劣的坏事要防微杜渐,因为小错不改,慢慢会变成一种恶习,而不断的积累善行,却可以铸造成优秀的品质,形成高尚的人格,最终赢得人们的尊重。三.谈谈亲贤远佞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莫运晓
学习要点: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或比喻来说明事理的方法(重点)2了解并正确评价“舍生取义”、“与民同乐”的观点3掌握文言虚词“之”、“也”、“则”等(难点)
导入:1由分析题目入手:标题中的“章”能否换成“则”或“篇”?古代记述言论的文章,有的标题为“则”(如《论语》),有的叫“章”,有的叫“篇”,“则”是“条”的意思,“章” 是“段落”,“篇”是首尾完整的诗问或成部著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所节选的是段落,所以不能叫“则”或“篇”。 2作家、作品:孟子名轲(前372~前298),字子舆。鲁国邹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大师)、散文大师。孟子在儒家学说中形成一个唯心主义的体系,对后来的儒家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地方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孟子的观点最主要有两点:性善论和仁政(民本主义:邦国之权在民、政事以民为归宿、用人以民意为准,国君以保民为职分、施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内容是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 3复习并导向新课:其实,对大家来说,孟子并不陌生,初中学过他的《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成语都是从中而出。这二章除了给人深刻教益之外,还可从中领略孟子文章的磅礴的气势和滔滔的雄辩。
鱼我所欲也
本章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主要阐述“人性”的问题。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固有的美德,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他在《尽心上》里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仁、义、礼、智,根本心也。”本章里说的“义”就是说人要有羞恶之心。作者借此宣扬了他的性善论。
课文讲析
第一段 1字词 ①欲:喜爱(的东西)②不可得兼:可能;同时并有 ③舍:放弃 ④取:选取 ⑤甚:超过、胜过 ⑥(凡可以)得生者保全生命的方法 ⑦由是:因此 是:代词,可以得生者(可以避患者)⑧丧:丧失
由是可以避患而不有不为也:因此有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开祸患却不采用的人
2解释下列概念的含义 ①义②甚于生者③甚于死者④是心⑤本心(在下文第三段):除了③指“不义”(即无耻)外,其余均指“羞恶之心”,本章是以“羞恶之心”贯穿。
3本段论述“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的道理。可分为三层:
①(……舍生取义者也)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 文章从“所欲”入手,先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为喻,说明人在“所欲”发生矛盾冲突时,应采取一个原则的态度去对待,要进行正确的抉择、取舍。“舍鱼而取熊掌”也正是说明要选取更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人之常情,进而引出生与义发生矛盾、不可得兼时,理应“舍生取义”的观点。
②(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避)分析舍生取义的原因。 紧承上文进一步分析人们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避的心理。文章从生、死的角度提出了为了正义决不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义无返顾,进一步强调“义”的价值和作用。
③从反面论述“义”的价值和作用。 这一层从反面指出: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凡是可以苟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得出来,但事实上常有舍生取义、不避祸患的人,这种舍生取义之心是人人都有的,贤明的人更能存之不失。
第二段 1字词 ①豆:量词,可译作“碗” ②羹:用肉或菜汤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汤的食物 ③蹴:践踏,可译作“用脚踢过去”;④行道之人:路过的人
2内容分析:本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作者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指出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们都把“羞恶之心”放在首要位置上。施与的人如果态度轻蔑无礼,那么甚至连乞丐也拒绝接受。从而说明人虽然饥饿仍将“义”看得重于生命,甚至可以宁死不食。
第三段 1字词 ①为( 宫室之美):为了 ②穷乏者:走投无路的穷困者 ③向(过去)为(是)身(自身、自己)死而不受,今(现在)为(为了)宫室之美而为(做:接受)之 ④是(代词,这)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动词性结构,作谓语,要带宾语)失其本心:这难道不可以停止不做了吗?这就叫做失去了他的本心
2本段篇末点题,强调“义‘的广泛存在。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蒙蔽,“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的行为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因为它使人丧失了羞恶之心。
总结 1中心论点:生和义不可兼得的时候应舍生取义
2论证方法:⑴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论证舍生取义,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理论浅显化 ⑵正反对比论证:①(正)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反)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反可以得生者何不为用也……和何不为也--结论: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正)向为身死而不受→(反)今为……而受之--结论:此之谓失其本心 通过正反对比,增添了文章的`逻辑性和论证力量 ⑶举例论证:第二段,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庄暴见孟子
本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 孟子有个著名的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前学过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这一思想的折光。本文通过孟子和齐宣王谈音乐这件事情,阐明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和施行“仁政”的主张。
课文讲析
第一段 1字词 ①见:庄暴见(jian ,见到)孟子 ;暴见(xian,被……接见)于王 ②未有以(之,代“话”)对:用来,回答 ③王之(连词,可译为“如果”)好乐甚(补语,可译为“非常”),则齐国其(表揣测,译为“大概”)庶几(差不多)乎? 2这一段庄暴和孟子的对话,是全文的引子,引出“齐王好乐甚”及孟子对“乐”的见解。为下文围绕“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的论述做了铺垫。
第二段 1字词 ①独乐(yue,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乐(le,感到快乐),与人乐乐(yue le),孰乐?②不若与人(乐乐)③而相告(互相议论)曰 ④好鼓乐:喜欢击鼓奏乐 ⑤至于此极也 极:极端痛苦的境地 ⑥今(如果)王与百姓同乐 ⑦吾王庶几(大概)无疾病欤(吧) 2本段写孟子如何与齐宣王讨论欣赏音乐的问题。分角色朗读,思考:孟子如何抓住齐宣王的心理进行论辩的?讲析:①先见到齐宣王就“好乐”之事向其发问→齐王的反应“变乎色”是因为他对“乐”的意义并不理解而觉得理亏,既有羞,又有怒,只好用“直好世俗之了”作为托辞为自己辩解、掩饰→二人话不投机。②孟子因势利导,借题发挥,转换内容,把“好乐”与治国自然联系在一起(“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引起齐宣王的兴趣,缓和谈话的气氛。③在以上谈话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论辩很有灵活性,吸引对方,便于进一步说理。④提出两个常识性问题,引导齐宣王否定“独乐乐”、“与少乐乐”,肯定“与人乐乐”、“与众乐乐”,自然将谈话纳入自己的轨道,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⑤两个层次的正反对比说明不“与民同乐”百姓处于痛苦的境地,则口出怨言;反之,“与民同乐”则百姓“欣欣然有喜色”,对比鲜明,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切入话题、打破僵局,巧妙提问、请君入瓮,假设场景、形象说理,水到渠成、提出论点。
讨论、归纳这一章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1比喻论证:“独乐乐……不若与众”由“独”不如“与人”,“少”不如与“众”,步步推进,潜藏的结论自然是愈众愈乐。用欣赏音乐作比,给中心论点提供了依据。 2对比论证:“今王鼓乐于此……何以能田猎也?”这一段里对百姓说的话既有内容(语言描写)又有形象的神态描写,两个层次语言中一再反复,辅以百姓或怨或喜的说话语气的摹拟,尽管没有明确说出自己的看法,但褒贬之意已现于字里行间。
总结:这两篇散文可看出孟子文章的特点:1主要运用正反对比和比喻的方法进行说理,说服力强;2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有论辩力量。
【孟子二章练习试题】推荐阅读:
孟子两章中考试题10-23
《孟子》05-30
《孟子》教案10-28
《孟子》的说课稿12-09
谈谈对孔子孟子12-14
我心中的孟子12-20
孟子经典励志名言名句09-21
读孟子的读后感11-03
孟子两章复习教案12-18
孟子《民为贵》教案(高二选修)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