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小小少年说课稿

2024-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音版小小少年说课稿(共3篇)

人音版小小少年说课稿 篇1

《学堂乐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学堂乐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中第二十六节的内容。本节课分别通过欣赏及鉴赏四首学堂乐歌:《送别》、《体操—兵操》、《黄河》及《祖国歌》,要求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通过对作品的聆听,相互的探讨,自己的思考,最终得出相应结论,即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歌曲特点,并开辟“歌曲串串烧”互动活动环节,目的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培养学生对音乐、对歌唱、对创作的热爱。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学情:

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结构比较完善,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与想法,开始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课堂,如果教师所选的教材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认知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所想要的不仅仅只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和教师单一的口头传授,更希望了解他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接触到的歌曲且能够参与在其中的音乐作品。但是他们虽然喜欢唱、听歌曲,却不能自主、大胆的进行创作与展示,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展示,相信学生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鉴别与实践,他们的审美判断力,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一定会逐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定位为依据,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四首学堂乐歌,使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

以学习“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为教学重点。及运用“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为教学难点。

五、说学法:

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对比、鉴赏及K歌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思考、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提升品味。

六、说教法: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1、创设情景教学法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比式、参与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作品和掌握知识,并独立地进行音乐的再体验。

3、分发挥欣赏教学的“通感”,引导学生进行多渠道参与和感受音乐。

4、媒体辅助教学,将视、听结合起来,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七、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活动:

①提问:在小学或者初中的音乐课上,老师教唱的哪首歌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 教师聆听,点评,总结; ③引出并宣布课题。

2、学生活动:

①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②思考完之后分别展示; ③展示完后师生共同总结。

3、组织与教法:运用提问式及参与式两种教法。

(二)基本部分:分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教学内容——《送别》

1、教师活动:

①播放学堂乐歌《送别》;

②提问:你对作品的旋律熟悉吗?比较词与曲哪个你更熟悉? ③介绍《送别》歌词、曲调作者; ④提炼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2、学生活动:

①聆听音乐作品《送别》;

②独立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带着问题来聆听、欣赏; ③对于音乐作品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鉴赏,最终提炼学堂乐歌的特点。

3、组织与教法:运用探讨式及鉴赏式两种教法。第二版块:教学内容——《体操——兵操》

1、教师活动:

①播放学堂乐歌《体操——兵操》;

②提问:这首歌曲适合在哪个场景下运用较为合适?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③ 总结:学堂乐歌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之一:富国强兵。

2、学生活动:

①聆听音乐作品《体操——兵操》;

②独立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也可带着问题来聆听、欣赏; ③以《体操—兵操》的歌曲为背景音乐,学生展示相应符合情境的动作;

④ 师生共同总结学堂乐歌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之一。

3、组织与教法:运用参与式及合作式两种教法。第三版块:教学内容——《黄河》

1、教师活动:

①播放学堂乐歌《黄河》;

②提问:在听作品的同时请浏览作品的歌词不仅描绘出黄河的滚滚气势之外还有什么?

③.总结:学堂乐歌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之二:保家卫国、抵御外辱。

2、学生活动:

①聆听音乐作品《黄河》;

②独立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也可带着问题来聆听、欣赏; ③学生自己独立总结学堂乐歌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之二,将音乐的鉴赏方法潜移默化的运用在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

3、组织与教法:运用探讨式及陶冶式两种教法。第四版块:教学内容——《祖国歌》

1、教师活动:

①播放学堂乐歌《祖国歌》;

②提问:在听作品的同时请你留意歌曲的最后一句歌词,学堂乐歌主要内容的升华;③教师聆听学生的自主总结。

2、学生活动:

①聆听音乐作品《祖国歌》;

②独立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也可带着问题来聆听、欣赏; ③学生自己独立总结学堂乐歌内容的升华,将科学的音乐鉴赏方法潜移默化的运用在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它成为一种习惯。

3、组织与教法:运用启发式及陶冶式两种教法。第五版块:教学内容——歌曲串串烧

1、教师活动:

①指定曲调,指定诗词,师生共同进行歌曲串烧演唱;②指定诗词,学生即兴创编或套用曲调;

③教师将学生合作或独立创编的成果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

2、学生活动:

①思考创编内容和预设作品效果; ②将思考的作品进行实践并能大方展示;

③用正确的鉴赏方法聆听并营造自评于他评的氛围。

3、组织与教法:运用参与式及鉴赏式两种教法。

(三)结束部分:教学内容——拓展于探究

1、教师活动:

①总结学堂乐歌所具备的特点一及二,让学生继续补充; ②作业:搜集我国还有哪些学堂乐歌,并说出它们所反映的主题与时代思想,提高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力;

③教师自己串烧歌曲展示,结束本节课。

2、学生活动:

①补充和总结学堂乐歌还具备哪些特点; ②记录作业并聆听教师展示。

3、组织与教法:运用探讨式及合作式两种教法。

八、说课后反思:

新教材步入课堂已有三年的时间,课本涉及的内容既有“面”又有“线”还有“点”,教材的安排内涵很深,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个人发挥的空间,教师可以保持自己的教学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教师可以在教材的选择方面比较自由,围绕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展开教,通过反思,总结经验与不足。

本节课通过聆听《送别》、《体操—兵操》、《黄河》及《祖国歌》等学堂乐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其风格特点和重要意义。并且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怎样选曲填词,尝试“学堂乐歌”编创活动,感受创作、实践的乐趣。

人音版小小少年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全一册)第一单元《学会聆听》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琵琶曲《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以及讲授音乐的基本要素。①《草原放牧》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由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作曲。斯基创作的,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思想情绪,感受音乐的形式要素,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②初步学习和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

①通过欣赏作品和对音乐的理解,学生能够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艺术作用的。

二、说教法说学法

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部分:首先播放腾格尔《天堂》的音频,配合草原风光图片导入,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②之后我将提问学生“从他的歌声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最后我来总结“腾格尔把大草原,他的家乡比喻成天堂,可见他对大草原的热爱,接下来我们再听一个发生在大草原上的故事,这个故事很特别,是用琵琶来讲述的” ③完整聆听《草原放牧》之后,问学生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富有生机和朝气、天真、活泼)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联想到美丽的草原和放牧的生活情景)。然后介绍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②乐曲表现的是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抗严寒、斗风雪、保护集体财产的内容。

④接下来我将有请本班学习舞蹈的同学配合《草原放牧》的音乐,展示几个蒙古族舞蹈动作,意图是加深音乐记忆,培养和激发持久兴趣.,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与作曲家的性格特征,⑤然后欣赏《第六悲怆交响曲》让学生从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维度中感受音乐的旋律特点和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下面有来了介绍柴可夫斯基:(④书上第 6 页)

⑥接下来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和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通过对音(⑤书上第 8 页)之后再次聆听

《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乐的理解,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哪种音乐形式要素发挥艺术作用的”讨论最后总结

四、拓展

③聆听管弦乐曲《森吉德玛》,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及意境,分析其形式要素上的主要特点及其变化。

五、总结

通过欣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谢谢评委,说课完毕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二节 高亢的西北腔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全一册)第二单元《腔调情韵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多彩的民歌》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②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

①引导学生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

二、说教法说学法

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部分:首先播放阿宝《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音频,配合西北风情图片导入,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②之后我将提问学生“《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曲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民歌;哪位同学能够用几个词,形容一下这首歌曲的旋律特点”学生回答,我来总结“之所以西北民歌的旋律高亢、辽阔、悠长,这与西北人民长期在高原山川之上演唱有着很大的关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北,去感受(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感觉” ③完整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之后,分小组讨论: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让你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下面我来介绍“花儿”。①“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基本特点是: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④接下来在欣赏《脚夫调》之前,我将有请音乐课代表为大家朗诵《脚夫调》的歌词,由我来介绍“脚夫”这一职业。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脚夫调》的音乐。②“信天游”是流行在情绪是怎样的)去聆听歌曲。之后我来介绍“信天游”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西北 ⑤最后再次聆听

《上去高山望平川》和《脚夫调》民歌的基本特征,我来引导学生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

四、拓展

课后聆听歌曲《黄土高坡》。思考为何这首歌曾红遍海内外,家喻户晓,震撼了一代人的心灵。

五、总结

通过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和《脚夫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谢谢评委,说课完毕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三节 独特的民族风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全一册)第二单元《腔调情韵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多彩的民歌》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内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西藏民歌《宗巴朗松》和新疆民歌《牡丹汗》以及讲授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特征。(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

①欣赏几首代表性的民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②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聆听这三首民歌,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征。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进行比较,认识三个民族的音乐特征。

二、说教法说学法 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部分:首先我将播放刀郎的《敖包相会》、王洛宾的、韩红的《天路》《掀起你的盖头来》这三首歌曲的片段,配合三个民族的风景图片导入,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②之后我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分别代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让他们对本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讨论。然后选出一位代表为大家讲解。③下面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完整聆听后。我将提问:这首歌曲在旋律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这是属于“长调”歌曲还是“短调”歌曲?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后,我来总结《辽阔的草原》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①长调的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如,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④之后老师带你们欣赏一首由才旦卓玛老师演唱的西藏民歌《宗巴朗松》。听后我将提问:同学们对西藏歌曲了解多少?给同学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下面我将介绍西藏民歌的特征:西藏被称为歌舞之乡,②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宗巴朗松》属于民间音乐的歌舞音乐,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

囊玛曲调典雅,节奏舒展,与急速热烈的舞曲形成强烈的对比。下面来请同学们列举知道的藏族歌曲:如《唱支山歌给党听》、《北京的金山上》,《高原红》、《青藏高原》等。

⑤接下来欣赏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让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该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学生回答,我来总结:该曲是一首描写爱情的歌曲;主要的演奏乐器冬不拉和手鼓:歌曲的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歌词寓意深刻。

⑥最后再次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三首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征。我来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进行比较,认识三个民族的音乐特征。

四、拓展

③聆听歌曲《嘎达梅林》,判断它是属于长调还是短调。

五、总结

通过欣赏《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三首民歌,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谢谢评委,说课完毕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全一册)第二单元《腔调情韵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山东民琛兑省嗖实拿窀琛返谒慕凇洞己竦闹性稀访缮叫〉鳌泛秃颖泵窀琛睹辖蕹こ恰芬约叭鲜睹窀栌氪醋鞲枨涞那穑私饷窀璧囊衾痔氐恪#ㄍ越滩牡姆治觯业慕萄勘晡韵铝降悖?.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②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二、说教法说学法 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①导语部分: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让我们首先来了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我会让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欣赏后谈感受)1.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

2.前句的最后一个音就是后句开头的音,在音乐的创作中叫做什么?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我来总结: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的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②下面我将请一位学生讲述《孟姜女》的故事。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

带给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之后我将对学生提问:惨的命运。接下来完整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曲的旋律、伴奏和演唱风格有什么特点? ③最后再次聆听《沂蒙山小调》和《孟姜女哭长城》由师生共同归纳民歌的(中原地音乐特点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②书上第 31 页教师补充总结: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体裁:小调最丰富;调式:徴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音阶:六声、七声为多。)

四、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①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五、总结

通过欣赏《沂蒙山小调》和《孟姜女哭长城》两首民歌,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谢谢评委,说课完毕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五节 飘逸的南国风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全一册)第二单元《腔调情韵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云南民歌《弥——多彩的民歌》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渡山歌》和浙江民歌《对鸟》以及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了解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②聆听并分析两首民歌的音乐特征,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对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原因进行探究,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①一聆听《弥渡山歌》、《对鸟》两首民歌,感受、体验相同地域、不同风格民歌的形成和特点。②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二、说教法说学法

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部分:首先播放《小河淌水》和《放马山歌》的音频,配合南方的风景图片导入,营造氛围,将两首不同风格的民歌进行对比,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②之后我将提问学生“《小河淌水》和《放马山歌》这两首歌曲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民歌;哪位同学能够用几个词,形容一下这两首歌曲的旋律特点” 学生回答,我来总结“南方民歌的旋律多表现的婉转、流畅、细腻、抒情”,之后,分小组讨论: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让 ③接下来完整聆听《弥渡山歌》你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

④总结:①《弥渡山歌》的歌词共八句,前六句或兴或比,直到最后两句才切入主题,极具南方的含蓄色彩。歌曲的旋律婉转、飘逸,富有南方山歌的独特风格。⑤接下来我将提问:学生中有没有会说或听过浙江方言的同学。哪位同学能够说上两句。聆听《对鸟》,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尝试用浙江方言演唱歌曲,同时解释乐曲中一些专有名词,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

⑥最后再次聆听《弥渡山歌》、《对鸟》两首民歌,由师生共同归纳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认识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②书上第 37 页)

四、拓展

③分析《对鸟》旋律与当地方言和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并讨论其他地区的民歌中有无此类似情况。

五、总结

通过欣赏《弥渡山歌》、《对鸟》两首民歌,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谢谢评委,说课完毕 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六节 鼓乐铿锵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全一册)第三单元《鼓舞弦动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民间乐曲《锦——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鼓乐铿锵》、鸡出山》《滚核桃》和《童谣》。①《锦鸡出山》是依据湖南土家族“打溜子”改编的一首器乐曲,乐曲表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②《滚核桃》是根据山西绛州鼓乐改编的一首作品,表现了农民丰收时的喜悦心情。(④书上 44 页)(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

①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②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打溜子”。(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合奏等艺术实践,从中体验其乐趣,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说教法说学法

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部分:首先播放视频,《鸭子拌嘴》,进行导入,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②之后我将提问学生“你们听出了几种民族乐器?学生回答,我来总结:乐器有 小钹、钗、钹、大锣、木鱼、云锣六种乐器(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之后,分小组讨论: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③接下来完整聆听《锦鸡出山》让你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然后初步引导学生,听辩曲子中的乐器。在复听全曲之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节奏特点。根据《锦鸡出山》的演奏乐器和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总结出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打溜子”。

④下面我来总结:③打溜子通常用马锣、大锣、头钹、二钹四件乐器演奏。乐曲内容多描绘动物形象及劳动生活情景。

⑤过渡语言:我国浩瀚的民族器乐曲中有很多丰富的民族打击乐形式,下面再欣赏一首山西绛州的民族鼓乐《滚核桃》。之后引导学生了解、感受乐曲的节奏特点,模仿拍打乐曲节奏,感受乐曲的头、身、尾三部分的不同技法,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农民劳动的情景画面及喜悦心情。下面我来介绍鼓吹乐(⑤书上 45页)。

⑥接下来聆听北京民间乐曲《童谣》,之后提问学生:同学们能听出来这首乐曲是根据北京儿歌转化而来的吗?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欢快、活泼、诙谐)它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吹歌)。下面我来介绍吹歌:(⑥书上 45 页)。

四、拓展 完成书本拓展与探究中的第四题:⑦“按下列曲谱练习打击乐合奏”

五、总结

通过欣赏《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民间乐曲,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谢谢评委,说课完毕 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七节 丝竹相和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全一册)第三单元《鼓舞弦动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江南丝竹《中——丰富的民间器乐》第七节《丝竹相和》花六板》和广东音乐《娱乐升平》。①《中花六板》是民间器乐曲牌《老六板》的放慢加花,其旋律清新悠扬,富有浓郁的江南色彩。②《娱乐升平》既保持、发扬了广东音乐的传统特色,又借鉴了一些欧洲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技巧,从而在风格上有所创新和突破。(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艺术魅力,体会其和谐、谦让的社会文化内涵。

②了解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体验其音色特点。(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

能听辨、区分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

二、说教法说学法

人音版小小少年说课稿 篇3

王小芳老师上的这节音乐课《粉刷匠》,特别适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里特点,生动,有趣。这节课她把学生的丰富想像力、创造力和教师的引导示范教育结合,把音乐知识转化成游戏,使教学过程零而不散,玩中感受,其乐融融,教学活动多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感受。

一、以“小手”为主线,通过音乐律动和图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老师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前先做律动《我有一双万能的手》引出劳动,为歌曲的情感做铺垫。歌曲表演唱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创设律动,为歌曲伴奏舞蹈,再一次体会手的作用和劳动的光荣。这样就将歌曲的教学和模仿、律动、游戏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使课堂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乐,体验其中的快乐。

二、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一堂节课是否精彩,除了看教师的教,还得看学生的学。本课积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于音乐世界。例如:王老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几个动作为歌曲表演做准备。在“粉刷匠”这个词,学生有叉腰站立的,也有模拟手拿刷子在刷墙的„„ 而唱到“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时,学生有挤眉弄眼的,也有用手指着自己小鼻子的,还有竖起鼻孔互相对视的„„ 可以说学生在这片欢乐声中收获了对歌曲情绪的体验,对歌词的体验,对生活的体验。

三、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方式多样

王老师的基本功扎实,主要体现在歌曲的范唱和律动的创设当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较好地把握了歌曲欢快的情趣和轻巧地演唱技能。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也让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体验。如开始学唱歌曲时,以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为主,学习高位置演唱,学习用“轻巧”地发声演唱。接着在律动、舞蹈动作创设中,再次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欢快情绪和劳动带来的快乐、满足。

上一篇:血库制度下一篇:猜猜她是谁_人物作文500字_三年级写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