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日记(推荐10篇)
今天,妈妈说快过年了,他给我50元钱,让我给全家人送一份礼物,不能超过50元。
小姨和姐姐拉着雪橇,我坐着雪橇来到超市,超市里人山人海,商品琳琅满目,我看得眼花缭乱,我想该给每人送一份什么礼物呢?先挑选谁的礼物呢?噢,我突然想起来了,应该最先给姥姥买礼物,因为姥姥是我们大家的`长辈,我想起来姥姥最喜欢打羽毛球,所以就给姥姥买了一桶羽毛球。买完了姥姥的礼物,下面该给妈妈选礼物了,因为妈妈的刷牙杯子坏了,就给妈妈买了一个喜羊羊的刷牙杯,再下来该给小姨选礼物了,我想起来小姨的洗脸毛巾掉毛,所以就给小姨选了一条带花边的毛巾。姐姐是个小馋猫,给她买了她最喜欢吃的火腿肠。最后给我自己买了一包我最喜欢吃的果酱夹心棉花糖。
什么样的礼物最好呢?
——揭秘“完美”礼物的三条标准
一个周六的下午,冯建亮应约来到张结海的实验室,一进门,他就迫切地问道:“张老师,听说你们已经找到完美礼物的标准了?”
是的,“完美”礼物的三条标准依次是:
第一,礼物要有高度的独特性,名牌只是独特性的一种,但是独特不等于名牌。
第二,礼物适合摆放在眼前,这样接受礼物的人就能常常看见,也就能常常想起你这个送礼的人。
第三,礼物无法被转送或者出售。
“有新意!不过……”冯建亮停顿了一下,“恕我直言,以我外行来看,应该增加最基本的第一条,礼物必须是对方喜欢的,我们不是一直说送礼要投其所好吗?”
“你有打火机吗?我送你一个打火机你要吗?”张结海没有回答他,而是胸有成竹地反问道。
“我有一抽屉的打火机,我不需要打火机了。”
张结海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打火机,“这个打火机每次打火,火苗里都会出现一个性感美女。你想要吗?”“真的假的?有这样的打火机?”“同样的道理,扫地的扫帚你需要吗?”张结海指着地上的一个纸箱子,“这个装置可以让你不在家时把你家打扫得干干净净,
你想要吗?“告诉你吧,这个问题我是想了很久,不是需求不重要,而是独特性可以创造需求。”
“张老师,你不是让我们给每个大经销商送一个打火机和一个扫地的机器吧?”冯建亮赶忙问。
“当然不是,因为它们不符合‘无法转送或出售’的法则。实际上,我给你的建议是,请人给每个大经销商画一幅油画肖像。”
“高!实在是高!”冯建亮猛一拍大腿。
花500多块买一件普通的毛衣,不如300多块买一条名牌围巾!
——礼物,独特性很重要!
礼物的独特性是最重要的,独特性可以创造需求,独特性也可以带来炫耀性。
宁选鸡头,不选凤尾。花500多块买一件普通的毛衣,不如300多块买一条名牌围巾。
你可以先告诉对方你要送他(她)一个礼物,隔一段时间再把礼物给他(她),前提是这个礼物是对方很喜欢的,也就是独特性很高的。比如,你可以先打电话告诉他(她),你要请他(她)在一个高档饭店吃饭,饭店位于中山公园人造湖的湖心亭二楼,由于订位的人太多,排队排到下个月的8日。这样对方有一个月时间期待。
如果你计划送出一笔价格不菲的礼物,你可以把它拆成几次送。比如,你想送一个价值2万元左右的礼物给某个人,你可以拆成3个6000左右、或者2个8000以及1个4000左右的礼物密集地送出。
这里的心理原理有两个:第一,随着数字的增大,人类越来越不敏感,比如我们很容易感觉100和200的差异,但是很难感觉到10000和10100之间的差异。第二,边际效用递减,你很渴的情况下,第一杯水很解渴,第二杯水比较解渴,第三杯可喝可不喝,第四杯再喝就撑了。也就是随着数字的增加,起的作用越来越小了。
2过节的时候还可以送领导自己家乡的特色产品,比如海边的可以送海鲜,山边的可以送林货,例如:厦门原生态土特产吉锦凤梨穗桂圆桂圆干,吉锦凤梨穗桂圆干是桂圆干的极品。但是送的时候要注意,最好不要超市里面可以买到的,感觉很泛滥。
3还可以送一些通用的礼物,最常见的就是送烟和酒,或者送一些比较高档次的营养保健品、食品等。
4因为过年一般都可以放假,所以还可以送给领导去某些旅游景点游玩的票,如果领导有孩子,可以送他们去某些主题游乐园的票,如果领导只是夫妻二人,可以送他们去浪漫一些的景区旅游。
5还可以送给领导比较有收藏意义或者对该节日来说比较有纪念价值的礼物,比如龙年春节可以送给领导生肖龙票邮册,或者是雕刻精致的工艺品龙,比如端午节可以送给领导做工精美的扇子,还可以送高档一点的办公用具,比如钢笔。
“微腐败”,是相对收受贿赂的“硬腐败”而言的,它的隐蔽性较强,利益动机被包裹在“人情”和“礼俗”等糖衣里面。近日,中央出台《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对公务接待中暴露出的部分“顽疾”逐一开出药方,旨在重拳整治“三公”消费中的“微腐败”。“微腐败”有哪些表现形式?其危害在哪儿?如何根治?本期“思与辨”进行探讨。
“微腐败”有着形形色色的表现形式
主持人:《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旨在重拳整治“三公”消费中的“微腐败”。在大家看来,“微腐败”有哪些表现形式?
刘国强:“微腐败”的表现形式,有“以公对公”的形式,如逢年过节,去上级部门和主管领导那里串串门加深感情,检
查考核,请检查考核人员提前来“指导工作”,在公务往来中超规格接待,赠送纪念品;有“以公对私”的形式,如领导家有红白各事,以单位的名义送礼;还有“以私对私”的形式,把个人交往作为工作关系的延伸,私底下以各种手段拉关系套近乎。“微腐败”在工作作风上,表现为拉帮结派,当老好人,该管的不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得罪人。“微腐败”名目繁多,花样也不断翻新,不胜枚举。一些人已经对“微腐败”见怪不怪,甚至在心底有一种认同感,认为它是工作中必需的一部分。
张涛甫:“微腐败”不是大数额的金钱交易和挑战底线的利益输送,其腐败行为尚未触犯法律红线,而是一种“非罪”腐败。近年来,“微腐败”呈扩大化趋势,经常表现为“人情腐败”。比如,一些单位年终岁末为上级单位和领导送些“土特产”;中秋节送送月饼票等等,这些“轻量级”的“小意思”,一般不会触犯刑律。它以“人情往来”的名义,行权力交易与利益交换之实,而且花样翻新,防不胜防,毒化社会风气,侵蚀公权力根基。
陈家喜:“微腐败”是指那些情节轻微、界定模糊、影响
面较小的腐败行为,比如超规格公务接待及职务消费、打招呼、走后门、搞裙带等等。这些微腐败由于情节轻微,也被看成灰色腐败、微腐败,容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泛滥开来。“微腐败”比“硬腐败”更具持久、深广的毒性 主持人:“微腐败”为何一直得以存在,与“硬腐败”相比,“微腐败”的危害在哪儿?
刘国强:“微腐败”的存在有各种复杂的原因,它与我国重视人情往来、盛行送礼之风的文化传统有关。也反映了对权力监管上的不力,或者是因为权力运行不公开,不透明,对各种违规的“微腐败”缺少监督,或者权力异化被默认。一些人认为只要不贪不拿,不要不占,即使吃了,喝了,用了,送了,也算不上腐败。
“微腐败”发生面广,影响直接而深远。它严重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和公信力,败坏了社会风气,也成为滋生“硬腐败”的温床。如不能遏制“微腐败”,公正清廉的政治风气就无从实现。
陈家喜:我国“微腐败”有其滋生的土壤,如公共财政支出不透明、人大预算监督乏力、反腐制度缺乏细则以及重人情的社会习俗等。
“微腐败”同样是一种腐败行为,并且由于其较为细微而不易被察觉,更容易滋生、效仿、蔓延和扩散,久而久之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党政干部大吃大喝、讲特权、谋私利,必然会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微腐败”也会蔓延到社会,进而破坏社会风气。当社会盛行走后门、找关系、送礼办事的规则时,无疑会增加公共活动和社会交往的成本。张涛甫:“微腐败”作为一种“非罪”腐败,危害性不可低估,若不下猛药根治,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都可能是灾难性的。它直接发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眼皮底下,直接触碰群众的神经,实实在在地损害了政府和党的形象。
“微腐败”是“硬腐败”的“潜伏期”。很多“硬腐败”就是从“微腐败”升级而来的,同时,作为一种“人情腐败”,它严重毒化了社会风气,像扩散的癌细胞一样,四处吞噬社会良善,以“人情”的面目腐蚀人心,它比“硬腐败”更具有持
久、深广的毒性。
轻罪重罚,确保制度威慑力
主持人:那么,应该如何根治“微腐败”呢?
张涛甫:我认为,根治“微腐败”需重典,也少不了“灵魂深处的革命”。得在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拧紧发条,尤其对那些手上掌握公权力和公共资源的人和部门,需要拉紧思想的缰绳,扎紧制度的笼子。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推行八项规定、反“四风”等举措,重拳反腐,最近又推出《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这些都对公权力腐败,乃至“微腐败”构成了雷霆万钧般的威慑。针对防不胜防的“微腐败”,仅靠一时的急风暴雨还是不行的,需要触及灵魂的观念革命,需要长效的制度坚守。此外,应该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和广度,让一切腐败,包括微腐败,在阳光下无处藏身。陈家喜:根治“微腐败”,需要做到三个层面:一是制度监督细致入微,不留缝隙死角。牛栏关不住猫,如果反腐败的制度设计过粗过泛,缺乏可操作性,则很容易为腐败分子形成可乘之机。二是轻罪重罚,确保制度威慑力。新加坡反腐口号
不能送人形礼物,也不能送酒、雕塑和女人的画片,因为他们认为酒是一切万恶之源。
英国人
一般送价钱不贵但有纪念意义的礼物,切记不要送百合花,因为这意味着死亡,收到礼物的人要当众打开礼物。
美国人
送礼物要送单数,且讲究包装,认为蜗牛和马蹄铁是吉祥物。
法国人
送花不要送菊花,杜鹃花以及黄色的花,不要送带有仙鹤图案的礼物,不要送核桃,因为他们认为仙鹤是愚蠢的标志,而核桃是不吉利的。
香港人
不能送钟,毯子,白色与红色的花,这意味着不吉利,礼物数目不能有4,而以8、6、9为最好。
俄罗斯人
送鲜花要送单数,用面包与盐招待贵客,表示友好和尊敬,最忌讳送钱给别人,这意味着施舍与侮辱。
日本人
生活中难免会有朋友搬新家,身为朋友的的你,可以选择一份礼物作为庆祝的礼物。有些地方的习俗搬新家跟结婚一样热闹,要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吃饭,还要放鞭炮……在这样热闹的场面你更加要注意了。不管是因为什么送礼,都有其规定的禁忌。中国人送礼的规矩很多,当然禁忌也很多,所以想要应得大家的欢迎,了解乔迁送礼的相关禁忌也是有
必要的。
那么乔迁送礼有什么禁忌呢? 刀、剪
当你朋友乔迁时,千万不可送刀、剪等利器,这样会让人产生无谓误会,以为你不友善。如果你想送一些比较实用的日常用品,可以选择茶具、烹饪书、门前踏步垫等日常用品,或者送一套厨房配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睡衣、浴衣
大家都知道,一般祝贺主人乔迁之喜的礼物可以是生活用品,也可以是食物、鲜花等等。但要注意的是,送生活用品不宜送刀、剪这些利器,以及睡衣、浴衣这种隐私物。这样会让他们很不舒服的,尤其是关系一般的情况下。
粽子和甜粿
在中国的习俗中是禁忌送粽子还有甜粿的,因为这些食物是丧家做的食物,如果到朋友家做客用这些食物做为礼品赠送是非常不礼貌的,还会引得对方的误会,怀疑自己暗指对方是丧家,这绝对是礼品中的禁忌。
直至离开时才提起礼物的事是不合适的
很多人到友人家里去做客,到要离开时才提起送礼的事情。主人当然会因为不好意思跟你推脱、客套,在门口拖拖拉拉的,非常不雅观。因此送礼的最好时机是,刚进大门口时跟主人寒暄时就奉上,这样既不显做作又不唐突。
其实送礼说白了就是为了对对方表示自己的心意,你可以想想你原本是好意想送礼,但是却因为送了一份让对方认为不吉祥的礼物,结果就是惹得双方都不开心。送礼本来就要顾忌到对方的感受,这也是基本的礼貌,如果不能顾忌,还比不如不送得好。
——以陕西省旬阳县茨坪村为个案
作者:秦巴蝈蝈
摘要: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崇尚往来,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在农村,农民历来对人情礼俗看得很重,注重婚丧大事以及其他礼俗上的你来我往,这种纯朴的礼尚往来曾经一直为社会所提倡,然而,现在的农村,人们在人情礼俗上的往来,由过去的讲感情型向讲排场型快速演变。应该看到,目前节日送礼、随份子已逐渐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交流亲情的目的,其背后蕴涵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增添了更多互相攀比和日益浓厚的功利色彩。尽管中国农民收入连续多年稳步提高,但“人情往来”过程当中愈演愈烈的“人情消费”却让农民大感吃不消。甚至成为农村人经济、家庭、心理甚至是生存上的沉重负担。提倡和引导农村人们树立正确的“人情消费”观念,从经济理性的角度出发合理对待“人情”,是当下急剧升温的与农村普遍生活实际不相符合的高昂“人情消费”的农村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人情 现状 维系 原因
正文:在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时时处处充满着人情与人情往来,尤其在农村。适度的人情往来能满足人们情感需要、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农村人情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情已不仅仅是作为维系情感的纽带这么简单,人情扮演着越来越多的角色,人情消费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甚至成为农民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农村的人情往来状况怎么样?农民的态度如何?农民是否会从经济理性的角度出发放弃金钱维系下的人情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什么是人情,翟学伟认为,人情是一种由“亲情”延伸出来的世情,体现了一种交换关系,是中国人际关系基本模式(人缘、人情和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核心[1]。李伟民认为,“‘人情’包含的意义可分为三种:人之情感,所谓喜、怒、哀、乐之类;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互动和交往时与对方进行交换的资源(可以是物化、有形的,也可以是非物化、无形的);人与人交往相处所应遵守的规范准则,即人与人相处之道。”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中的‘人情’既是一种社会情感,也是一种可以用于人际交换的资源,是中国人人际互动的纽带和准则。文中所使用的“人情往来”就是在‘人情’定义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具体是指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情感物质的交换。由于人情与礼物交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情往来往往伴随着礼物的赠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情往来就是通过礼物的交换来实现。
一、关于礼物的研究 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研究礼物之流。他从经济交易的角度出发,认为礼物交换是一种互惠性关系。列维-斯特劳特以及萨林斯延续了这一传统,并提出了互惠的三种类型,即一般互惠、均衡互惠和否定性互惠,并且强化了互惠原则的可计算性。关于中国礼物交换的研究,大都是和人际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尤其关于礼物在维持、再造和改变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如“关系”、“人情”、“面子”、“权力”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杨美惠对中国城市的礼物交换和人际关系做了系统性的研究。
关于礼物交换的动机,我想有很多社会学精英都做过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时过境迁,人情往来也会出现一些新变化。我现在试图通过对陕西省旬阳县红军乡的一个村庄——茨坪村的“人情往来”的具体分析,并初步分析人情在农村生活中的影响及后果,并对“农民能否逃避人情往来”作出进一步分析和思考,期望在此基础上对“人情”理论有一个更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茨坪村位于陕西省旬阳县红军乡,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村庄四周是农田和群山环绕,毗邻的村子都不超过2公里远,现有住户200来户,以传统自给自足耕作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村民收入主要依赖家庭劳力外出打工获得,户均年收入不足两万元。村中青年人几乎都在外务工,基本上处于“空壳”状态,是一个典型的西部农村小村庄。
二、农村人情往来的现状(一)人情往来的基本特点
人情长期以来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社会,对我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产生过特殊作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至高的地位,注重情感是人情的文化生命基因。尽管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为基石的人情节节败退。但在农村,尤其市场经济还不很发达的农村,农民的人情却是以坚如磐石之韧劲死守“农村根据地”,农村人情在市场经济的浸袭下,仍然保有其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的人情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动态过程
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生于此,长于此,死于此”的社会,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有着亲密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的血缘关系,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的和长期的,因此在人情往来之间无法一笔一笔地清算。首先,生命仪式等时间的差距决定了人情往来的长期性:这次A家生日,B送礼了,而A家不能马上还礼,必须要等到B家办事的时候,才能还礼;其次,人情的偿还也很忌讳 “即时”,那样会显得很“见外”,交换性质过于直露。所以人情的来与往总是有一个时间差,成为一种“延期交换”,总有一方处于“欠情”状态,并且还债的过程中,礼物的价值总要高于当初收礼时的价值,这种有来有往节节高攀的人情往来就会一直延续下去,使人情成为一个长期的连续过程。在茨坪村,只要某家“办酒席”,大家就会相互告知,以免错过人情,村民中甚至还有村民的“生日薄”,特别是在村民“36、49、60、以及70往上”的生日的时候,总会有人凑份子,于是这些就理所当然成为人情消费的时空载体。有些村民不在老家,还叮嘱邻里,有“喝酒”(即送礼——在本村多半指儿女结婚出嫁时的“喜酒”。但更多的还包括丧失、盖新房、移居新居、生小孩等等等等„„),的机会一定要记得告知,并想方设法请人代送礼,甚至有的时候一天要赶好几场酒席,生怕错过未来得及还的“人情债”。如此年复一年,通过这种“办酒”和“喝酒”维系着村民间的联系。该村一位村民的话就能很好地对此作出诠释:
‚你生活在这里,就必须得随大流。在农村,谁家没有个事得求人的啊,要是平时不与人联系,求人的时候,谁都不会理你。谁叫你临时抱佛脚啊?!那屋里的(此处是指村里的一家,家里老人多,缺乏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收入,承担不起高昂的‚人情消费‛,没有再参与送礼)现在不送礼,到时候死了都没人抬。在某种意义上,大家也是靠着这种‘办酒’的机会联络情感。平时不‘走动’,一旦有事,你怎么求人,别人都不会理你。‛
2.回礼只增不减
村民也是“经济理性人”,在“办酒”和“喝酒”的时候,也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人们会在适当的时机“办酒”来收回曾经送出去的人情。而且,人情一旦送出去之后,总希望有点“回报”,这个“回报”就体现在每次送礼的数目上,每次送礼时都会在他人送礼的基础上,稍微加一点。
‚要是别人送了你100元,下回人家有好事,你回100元,一是自己不好意思,二是人家会不高兴,感觉吃了亏,觉得你这个人小气,下次,人家就不来了。所以必须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20到一百元才算‘还礼’。‛
在茨坪,村民们一致认为,一个懂人情世故的人应避免将人情往来视为还债。最通常的解决方式就是略增回礼的价值。如茨坪村张某在头一年12月女儿出嫁时,她姐姐送了1000块钱的礼金,第二年4月份她姐姐的儿子娶媳妇儿结婚时,张某送了1500块钱。张某认为,要是只送1000,还不如不去呢。因为这两次往来时间相隔很近,如果处理不好,便让人感觉你在还债。笔者曾经问自己因为“还礼”而为难的父亲,为什么不定个大致的标准?没有标准怎么知道回多少礼啊?父亲的回答是:
‚各家之间的人情厚薄不一样,怎么定统一的标准啊?要说完全没标准也不是。其实还是有潜规则的:看人家怎么送给你,反正比他来的稍微多一点就是了。少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了,谁愿意做亏本的生意啊,何况吃亏也是一回,下回人家不和你来往了。你下回出去见着人家你回无地自容的。
3.人情圈较为固定
所谓人情圈是指与某一农民家庭有人情往来的家庭的总称。之所以称之为“圈”,一是因为它有相对固定的边界,哪几种关系可以被纳入人情圈,是有讲究的,一般是以一个家庭为中心,按照血缘关系由近及远向外推。就如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即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2]26。很明显,差序格局在中国农村的人情圈中依然灵验,中国农村的人情圈是一个“熟人”社会,较为固定,一般都是包括姻亲、血亲,父方亲戚、母方亲戚。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交通通迅事业的进步,现在部分年青人已越出亲属关系建立了新的私人网络。对他们而言,除了既有的亲属关系外,朋友、同学、同事也随其交际的拓展而纳入人情圈,趋向扩大之势。
‚我总不能不和老丈人、小舅子、小姨子他们来往吧?他们生日什么的,他们的子女结婚、生子之类的,我要是不送礼能行吗?下次怎么见面啊?再说,我老婆还不跟我闹翻天去!送少了还不行呐!我父母、兄弟姐妹能不送礼吗?父母都还活着,老舅舅、舅妈要是过生日,我敢不去呀?我父母还不把我骂死去!这些都是至亲啊,不和他们来往还和谁来往,别人背地里还会说你这个人出卖了老祖宗,六亲不认了!有时候要托人办个事什么的,得靠朋友,朋友怎么来呀?不靠平时联络,临时抱佛脚,谁理你?事办完了,就不来往了,人家会说你这个人瞎眼,不值得帮。还有,现在经常去外地打工,交往的人也多了,一起打工的朋友,在外面玩得好的,大家都玩熟了,有什么好事,邀请你,你能不去吗?‛
4.人情往来的互惠性与不均衡性
“互惠原则”仍然作为一个抽象原则存在于中国农村人情往来中。在茨坪村,每一家族中都会有一本“人情簿”,记载家里每次办酒席时,亲朋好友、街坊邻居所送的礼钱数目,诸如“XXX壹佰元整”、“XXX伍拾元整”等,“还有XXX被套一床、茶几一个这和人民币三百元整”。当某家办酒席时,便拿“人情簿”看看是否与此人有人情来往,如有则按原有金额并根据当前送礼钱的上涨情况,送礼钱到对方家。“人情簿”还要传递——当老人去世后,“人情簿”就交给下一代,让下一代继续未完的人情往来。由此可见,人情往来的双方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在进行人情交换,即互惠原则——村民们本着“有来有去”亦即“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通过送人情传递感情,维系并巩固着既有的亲属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但这种互惠性并不是绝对的,由于权力和权威的渗入,许多人情往来已不再是均衡的,即“否定性互惠”——一方收到人情却不履行回偿的义务,而是在合适的时候利用职权为送礼者的工作或升迁等提供机会,也就是单向送礼。单向送礼在严塘村主要有三种形式:村民向干部送礼;低层干部送给上级;村民送给城里的亲戚。这种非对称性人情往来增加人情的功利性,工具理性越来越明显。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陕西农村人情往来的新变化
虽然农村人情依然保持着其基本的特点,但市场经济的风吹雨打还是使农村人情发生了某些变化。在茨坪村,现在人情状况与以前相比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情单次消费金额不断上升,送礼名目不断增多
以农村婚宴礼金为例,20世纪80年代2~20元,90年代上涨到50~100元,而今,200元不算多,关系亲密的亲戚朋友所送礼金高达1000~5000元。压岁钱也从过去的5元上升到现在的100~500元不等。家庭富裕的甚至达上千块之高。不仅礼金大幅度上涨,送礼名目也逐年增多:20世纪90年代,只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才会送礼,现在,除了这些基本的场合外,参军升学、生日满月、工作调动、职务升迁、甚至连购买车辆、家用电器都要有所表示。特别是春节期间,压岁钱、红包、拜年用的烟酒糖等等五花八门的人情消费让农民苦不堪言。人情单次消费金额的上升,送礼名目的增多,使农民人情消费总额迅速猛长,农民明显感觉到人情负担的加重。很多村民认为,人情消费已成为他们的经济负担。
2.人情消费的数量越来越多,占居民总支出比例上升
在茨坪村,近些年来,人情消费占总支出的比例是越来越大了。对村民们来说,“办酒”也是一种仪式,是一种显示财富、势力、地位的形式。所以一旦有机会,一定要办得够面子。为了办得体面,有面子,农村办红白喜事的规模越来越大,过去,只是请亲朋好友聚一聚,而现在为了显示热闹,能请的人都请,全村的人都可参加。同时,宴席场面也越来越大,由过去的两三桌扩大到现在几十桌,在比较富裕的家庭四五十桌也不足为怪。酒席的菜单也越来越奢侈,一桌酒席价格从几百到几千都有,很多高档酒也出现在农村的酒桌上。一次酒席下来,要好几千,甚至上万。严塘村村民说,过去一次丧事只需两三千,现在已近两万,越阔绰,似乎就越能显示孝顺,在村里就越有面子,铺张浪费很严重。酒席办得越贵,村民们送的礼也就不能太寒碜,用村民的话说是“总不能让人家亏本”。而且现在,请客送礼名目也多,总的支出也就多了。茨坪村属于一个中下等发展水平的村子,但许多人仍为人情所攀比:一年中人情支出最少的一千元,多的竟达万元,甚至有些经济困难的家庭因人情而大借外债。此种状况,由茨坪村村民A从2002年到2009年间人情支出的情况(表1)可见一斑。
表一 村民A经济往来记录 2002——20009年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3.人情往来的功利性明显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渗入与发展,“情感”型人情逐渐退居次席,“工具目的”型比例不断上升。日常生活中的人情,最初是建立在血缘、亲缘基础上的,这种情感也是人们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人们之间相互走动就是为了联络彼此感情,增进了解,表达自己对他人的良好祝福。而处于转型期的乡村社会,农民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方式多元化,人们的交往变面广,对象相对拓宽,但交往的深度却持续弱化,感情也随之转淡,甚至人与人之间呈现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景象。交往双方的真情实意更多地被表面的虚伪与客套所代替,乃至把感情商品化。有人以“人情交往”为藉口,把“礼”与钱财划等号,把钱财置于感情、友情之上。甚至还有人把这种“初级化”关系往来的方式推广到“次级”社会组织交往中去。同乡之间、村干部与群众之间、村与村之间都要以“礼”往来,否则就会被误解为不通“人情”,就会逐渐被人淡漠。“在农村,不请客不送礼很难办成事”,这是走访中不少村民的感叹。人情往来成为一些人借以办事敛财的工具,农民在感受到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又感到生活质量的下降及社会风气的日益污浊。
三、人情维系的原因
人情往来只是一种形式,人们追求的是人情往来所凝聚的感情及其所创造的关系与关系网络的培养。既然人情负担已不堪忍受,农民为什么还要无休无止地赶人情?
(一)人情往来是农民获取社会资本的最便利方式
农村人情往来是构建社会关系网络、获得社会资本的一种方式。人情关系的中止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人际关系的中止。农民文化水平低,获取资源的途径也很少,农民个体的生产、生活等保障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其家庭和人情交往的“圈子”。所以,农民就会千方百计寻找
日常消年收入
费品 7050 8700 9200 14000 14500 19500 21000 25000
1400 1500 1700 1850 1600 2050 2800 3300
农业 生产 1200 1300 1100 800 0 0 0 0
教育 支出 1500 1500 1800 2000 12000 12000 11000 15000
人情消费
人情
占收入比
花销
重
800 11.35% 1100 12.64% 1250 13.59% 2050 14.64% 2180 15.03% 2950 15.13% 3250 15.48% 3960 15.84% 机会建立和维持更广阔的人际圈,扩大交际范围,结交更多的“关系”。而建立这种“关系”的方式就是“人情往来”。建立在人情往来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在为人们转移经济危机、政治与社会风险提供了支持,为人们能顺利适应社会提供了方便。譬如提供工作职位、交换信息等。如在农村尤为常见的是农民间的日常互助。
农村对其关系网络的严重依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在农忙时节,劳动强度高,季节性强,这时相互帮助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这些人人皆需的常规性互助场合,如果农民要做生意或从事种小麦、玉米、水稻等劳动密集型、规模较大的作物生产时,则要请更多帮手,这时候的互助尤显重要。盖房子也需要帮工。那些没有众多人情关系的农民,有时候会遇到巨大的困难。近年来,虽然把建房承包给专业建筑队已成为解决盖房子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但这只适用于房子的主架,仍有许多其他工作要靠帮工完成。
“如果你不顾面子,硬是不送礼,你就会断了很多人情,会少很多朋友,像建房子、农忙时得请人,你在村里的名声不好,是很难请到帮手的,到那时真的是寸步难行。所以,就算你再困难,经济再拮据,轮到赶人情时,借钱都得把人情送上。人情是不等人的。像一些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尤其需要亲朋好友及邻居的帮忙,人情往来就更不能随随便便了。”
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相互借贷资金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时候,拥有关系好而又比较富有的亲友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村民们很少向银行贷款,他们认为银行的利息太高,而且不容易贷到手。特别是在只是暂时性资金缺乏时或所需资金不多时,亲戚朋友之间在资金上的互助,就显得格外重要。可见,人情往来在农民生活中承担了无可代替的作用,农民需要它,纵使已负荷重重,亦无法从无休无止的人情往来中抽离出来。
总之,在一个关系紧密的乡村社会,私人网络在许多情况下比物质或金钱更珍贵;互助的需要强化了人情往来的习俗和人际关系的培养。
(二)道德约束的影响
农村的人情往来是一种典型的农村传统文化,村民受文化惯性的影响,潜意识里会自觉地遵守它,缺乏巨大的变革动力,尽管它已变质。农民受道德义务的约束,不会轻易终止人情关系的往来。在农民们看来,赶人情是义务而非权利,无钱履行这一义务会觉得很羞愧。如果没有理由地中止这种人情关系,便会受到诸如“不懂人情世故”等言论的非议和村民们的蔑视,就会受到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的指指点点,在自己本来的交际圈里失去地位而导致孤立无援。“生在农村,这是没办法的事,亲戚办酒席时你就得送,不送的话,你在人前就再会没面子了,况且,你请酒席时人家送过了,人家办酒席时,你却不送,这怎么好意思啊,别人会说你这个人小气,不通人情,不懂道理,不会做人。” 一方在某次人情场合如果没有表达应有的人情,而事后又没有做出补偿,就会导致双方人情往来的中断。而这个后果还很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农村邻里信息传播很快,该家庭的逃礼行为很快会被更多的人知道,与该户有往来关系的其他农户一般也会调低对该户还礼的预期,从而导致该户的“人情口碑”迅速下降,成为“不重视情礼的人”,久而久之,该户人情圈将大大缩小,社会融入度、认可度大为降低。因此,农民惟有尽量避免逃礼,甚至尽可能避免减少出礼的金额。另外,面子在人情往来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摆酒请的人多意味着认识的人多,越多越有面子,摆酒也就成了相互攀比、满足虚荣心的途径。于是请来请去,接踵而至的请柬弄得人们疲于应付,勒紧裤带过日子。当某家操办丧事时,有些人参加葬礼只是为了在朋友中维护自己的形象,让朋友不至责备他,轻视他,只是为了履行道德义务,维护自己的面子,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表示哀悼。道德义务的参与更使农民陷入其中而无法摆脱人情交换。
四、引导农村文明人情往来的对策
人情礼往之初,是为帮助单个家庭应对娶妻生子、安葬亲人等大事,各家捐献出物资、人力的一种互助互济行为。但是,人情礼往逐渐由自愿的支出行为变成一种负担和无奈,催生出若干人情往来的误区进一步加重人情负担,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精神生活上,都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亟待矫正,需要通过各方面努力,还原农村人情的本来面目。
1.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农民之所以陷入这种无止境的人情往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农民需要人情往来带来的人际关系网络帮助自己脱离生活、生产困境,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对农村公共设施应进行改革,建立与完善农村服务体系,改进农村公共管理,为农民创造不过分依赖私人关系的客观条件。如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完善农村医疗制度、奖励制度、就业政策以及优惠政策等;拓宽农民集资渠道,充分发挥好农村信用社的作用;加快农村信用社的建设与完善,简化农村借贷款手续,并提供多种优惠政策,丰富可供农民选择的集资类型,改变农民一有问题只能求助于私人人情关系的现状。
2.加强农村的廉政建设
村干部及党员是改革的带头人,首先要严于律已,发挥好表率作用。应制定政府干部廉政政策,严令禁止干部摆酒宴收一些“关系”人情。在农村,与农民生活最密切的村干部往往是“人情风”的来源。村干部大摆人情宴,相互赠送大笔礼金,农民在无形之中就会被这种不正之风感染,以村干部作参考对象,用超出自己负荷的资金去大摆酒席。农民尽管不情愿,又都在无奈中趋之若鹜,谁也不愿意从自己做起改变这种风气。所以,村干部应首先从自己做起,不收礼、不请客,走在农村改革的前沿,还原农村人情的纯朴之风。
3.改革农村的人情风俗习惯,树立正确的人情消费观
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简化风俗仪式、缩小规模,宣传大办人情的危害,逐步改变大操大办的人情风俗。如民间组织的介入可能比政府更适合这项工作。政府应提供相应的资金、人员、社会资源等帮助。民间组织则开展广泛的调查访问,详细了解农民的现状和需求,询问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人情消费的标准——随礼的规模和收送的范围等,借助媒体和基层政权的帮助广泛宣传,可以选择婚丧嫁娶的主办者为突破口。另外,简化风俗仪式也很重要,人情债不只体现在金钱的繁重负担上,还要浪费大量时间——在茨坪村,结婚所费时间一般要三天,丧事少则三五天,多则六七天,而其中一些仪式封建成分居多。因此,化解人情债,也应重视将不合时宜的风俗仪式进行简化、取消,从风俗仪式、送礼金额等方面树立合理的人情风俗习惯。
参考文献:
[1]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P80-86; [2]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3]黄玉琴.礼物、生命仪礼和人情圈——以徐家村为例,社会学研究,2002年 P88-101; [4]朱晓莹.“人情”的泛化及其负功能——对苏北一农户人情消费的个案分析。2003年,P28-30;
1,为什么在婚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
答:古时候,盎格鲁撒可逊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不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子站在自己的左边,一旦敌情出现,就可以立即拔出佩带在左手的剑,英勇击退敌人。
2,为什么钻石订婚戒指要戴在左手无名指上?
答:古人认为左手无名指的血管直通心脏,中古世纪的新郎把婚戒轮流戴在新娘的三支手指上,以象征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最后把戒指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于是,左手无名指就成为所有英语系国家传统戴婚戒的手指。
3,为什么新娘要戴手套?
答:在中古世纪时,准新郎要送象征爱的信物,以稳定心上人的心。当时许多绅士送手套给心上人表示求婚,若对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时戴着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经答应求婚。
4,为什么新娘要抛花球?
答:新娘抛花球意味着谁接到谁就快要结婚了,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一群欣喜若狂的年轻人等待着新娘手中抛出的花球。
5,为什么新娘穿白色礼服?
答: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着爱情。在1850 年到1900 年间,白色也是富裕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代表纯洁的意义已远超过其他。
6,新郎也要抛东西吗?
答:新郎抛袜圈同样寓意谁接到谁就快要成新郎了。
7,为什么在婚礼上要有结婚蛋糕?
答:古罗马时代一对新人多在婚礼举行时,把蛋糕放在新娘头上敲碎来享用象征把婚礼的气氛推向高潮,更祈愿道贺的亲友分享到新人的幸福和喜悦。这种象征意义一直延续到今日。
8,什么时候开始舞会?
答:在宴会上,甜点吃完后,舞会便开始。如果招待会是在下午举行的婚礼之后,菜会晚上一会儿,在新婚夫妇入座前跳舞之后。在自助餐招待会上,新郎和新娘从迎宾队列中退出,休息一会儿就开始跳舞。新娘新郎跳第一支舞时,所有人都观看并鼓掌。新娘的公公请她跳第二支舞,然后是新娘的父亲。当新郎和伴娘跳舞,引导和傧相跳舞时,客人才可以加进来。如可能,所有男性都应该积极的要求和新娘跳一支舞。当跳舞的次序变得非常复杂时,新娘和新郎跳第一支舞后,大家就可以随便跳了。乐队或DJ 更换曲子,婚礼参与者加入到新郎新娘的舞蹈中,所有的人都知道此时每个人都可以跳舞了。
9,为什么新娘要戴面纱?
答:最初,新娘的面纱象征青春和纯洁,很久以前,基督徒的新娘戴着白色面纱表示清纯和欢庆;或戴蓝色的面纱,以示如圣女玛丽亚的纯洁。据说,当年玛纱.华盛顿的孙女妮莉.华乐斯在结婚时别出心裁地蒙着白色围巾,掀起一时风尚,据说源于妮莉的未婚夫见她站在蕾丝窗帘后,美貌惊人,赞叹不已。这给了她在婚礼时戴白纱的灵感。这也就是今天新娘戴白色面纱的习俗的由来。
10,为什么结婚蛋糕回是一层叠一层的?
日本人送礼时,往往送对受礼人毫无用途的物品,于是受礼人可以转送给别人,那个人可以再转送下去。日本人喜欢名牌货,但对装饰着狐狸和獾的图案的东西则甚为反感。到日本人家里作客,携带的菊花只能有十五片花瓣,只有皇室帽徽上才有十六瓣的菊花。日本在世界上是最重送礼的国家,礼品要注意包装,用宣纸做包装纸表明有高尚的审美观,那些容易引起话题的礼品常受人欣赏。但送礼时不要给人造成措手不及,不要让对方因没有现成礼物回赠而感到窘迫,送礼时应尽量显得自然、诚恳。
日本人认为送礼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体现,礼不在厚,送的得当便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如能注意以下三点,在日本一般就不会花了钱而不讨好:
第一,礼品应有包装。例如乌龙茶风靡日本,男女老少均爱饮用,在中国国内选购时一定要选有塑料薄膜包装的,若在名店购买,请售货员用印有店名的纸包一包,则这盒茶叶将会身价倍增。
第二,若送字画,一是画面要小,二是毋需装裱好。画面小是因为日本的住房空间不大,无处可挂中国式的大挂轴,一般以2 尺长、1 尺宽为宜。不需裱好是因为日本的装裱技术比我们的好些,不少爱画的日本人即使买了中国裱好的字画回国后也重裱过。
第三,礼品不在贵重,而在于有中华民族色彩。切忌送尚未为一般日本人所了解的中国特产,如东北人参虽然很贵重,但并未被日本人所认识了解,送了效果未必好。
2月14日的“情人节”,就是送礼的日子。据说,世界各地在这一天都是男人给女人送礼物,唯有日本,在这一天是只能女士给男人送巧克力,而男人要等到3月14日才能还礼给女士。2月14日那天,男人如果给女人送礼物就是犯忌。
还有,在日本送礼的时候,礼品盒要用硬纸绳捆绑,这种硬纸绳一般是5根一组,也有7根、9根的。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日本人认为奇数是阳数,象征吉祥,偶数是阴数,象征凶事。因此,一般都用单数。这样,使用双数的硬纸绳打点礼品盒也是一忌。
这种硬纸绳分为红白和黑白两大类。红白表示吉祥喜庆,黑白表示凶事。室町幕府时代,日本和中国的贸易往来比较热络,当时从中国进口的商品箱子上都绑有红白两色的绳子。这在中国原来只是出口商品的标记,日本人却以为是吉利喜庆的象征,那以后的喜庆礼品的硬纸绳就改为红白两色,而非喜庆礼品就绑黑白两色的硬纸绳。这个习俗是不能搞错的,否则就是犯忌。
说起日本送礼中的忌讳,还有不少。比如,对年长的人,不能送钟表、书包,因为那样做意味看不起人家,暗示人家应该多学习。给对方送礼不能送拖鞋、袜子,因为这存在着要把对方“踩在脚下”的寓意。
在日本送人领带,就是让对方去自杀。不仅领带不能送,项链也不能送。估计日本许多男人因为民俗里有这一忌而节省了不少钱。
据说,日本还有这样的习俗,把蔬菜、鱼、鸡以及鲜花等作为礼品赠送的时候,只能送到主人的家门口。如果是送现金,一般都要装在信封里面,最忌讳直接用手递钱。而装钱的信封也都是有正反面的。为喜庆的事情送钱,要把纸币有人物的一面与信封正面相吻合,如果是为丧事送钱,就要把纸币有人物的一面面对信封的背面。
此外,到医院探望病人的时候,不能送载在花盆里面的花,也不能送菊花,前者含有盼人早死的意味,后者是在葬仪上使用的。
对于新娘子,不能赠送茶叶。中国有“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的俗语,日本则有“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茶”的俗语,送新娘子茶叶,犹如叫新娘子从此不再回家一样。对新婚夫妇,还不能送厨房使用的刀具以及瓷器。刀具含有切断婚缘的意味,瓷器易碎,夫妻关系当然是越牢固越好,因此也就远离瓷器礼品。
目前,许多人在出国时,都带上国产的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工艺品、小食品或书籍、画册及日用品等。如中国的陶瓷品、丝织品、书画等。在国外购买礼品送人,一则是价格太高,二则是也不吸引外国朋友。有一位先生告诉我,送给外国人一件时髦的衣服,不论如何贵重,还不如送给他们一组十二属相的小陶瓷品或中国的纯苏洲丝织手帕更能令其高兴。一些外国商人,尤其对中国的国画和工艺品感兴趣。
一般说,应邀赴外国朋友私人宴会、新年会等都要为女主人带些小礼品,出席官方或集体组织的酒会、招待会一般可免于送礼。
给外国人赠礼,一定要把礼品包装上,即使礼品本身有包装也要包上。送的礼品要当面呈给主人,然后主人当面开包欣赏一下,这时应向主人简要介绍一下礼品。如果在国外收到了别人给自己邮寄或派专人送来的礼品,应复一名片和信件表示感谢。
世界各国民俗不同,送礼也要注意有所区别。同法国人打交道,第一次不要送礼。与法国女士打交道,一定不要送香水之类的化妆品。在法国不能把玫瑰花送给主人,因为此花是专门用来送情人的。在阿拉伯国家,送礼不要带酒,因为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有明文禁酒令。在拉丁美洲,不能送手帕,因为那里的人们将此物与眼泪相联。
【送礼日记】推荐阅读:
送礼的礼仪常识10-28
春节送礼送什么11-21
给领导送礼技巧12-01
商务送礼的礼仪12-06
购物卡送礼问题10-16
中秋节送礼的广告语11-20
感恩节送礼贺卡祝福语11-22
结婚纪念日送礼物的祝福语10-19
关于父亲节的作文:父亲节怎么送礼物?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