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反思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教学反思(共10篇)

1教学反思 篇1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但繁忙的日常工作和各自的狭隘经验,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理论视野,使教学成为开始时承袭他人、后来重复自己的一种机械运动。如何走出这一怪圈?教学反思犹如一位向导,引领教师走出机械运动,走向专业发展。而找准教学反思的十个“ 着力点”,是教学反思成败的关键。

1、反思成功预设

课前教师精心预设,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资料、备练习、备可能出现的意外等为课中有效生成。反思成功预设就是将达到预设目的、引起教学共振的做法,如巧妙的新课导入、形象贴切的比喻、合理的时间分配、机智灵活的回答、典型新颖的案例、默契的合作交流、精辟的归纳概括、完美的课堂小结等精彩片断回放、记录,以备后用、改进提高。

2、反思失败之处

课堂教学复杂多变,难以准确无误地预设,教师也不是圣人,不可能保证每堂课不出一点失误:预设目标脱离学生实际,不成功的演示实验,处理不当的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讲到某问题时被卡住,教具准备不充分,表达不清、令人费解,举例不当等。而我们就要反思这样的失误,引以为戒。

3、反思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探究、体验、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客观上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教师选用是否恰当之别。选用什么样的教法、怎样指导学法,取决于教师的理解、领悟、驾驭、实施能力,因师、因生、因时、因教学内容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可以不断探究、反思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4、反思教学机智

课前预设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思维活跃,不可能总被老师牵着走,冷不丁冒出一个你怎么都想不到的问题、突然间闹个恶作剧等,都需要教学机智。不回避又合理巧妙地解决问题,教育影响往往更大。

5、反思学生表现

个性迥异的学生带着各自独特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常常会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见解,拓宽教师思路。另外,学生的失误、偏差、疑问、困惑,是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了构建知识过程的障碍。教师应从课堂发言、提问、讨论、练习、作业、检测、考试等过程中,寻找学生表现出困难的蛛丝马迹,整理记录,对症下药。

6、反思教学细节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对教学细节的处置,蕴含、折射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文化底蕴、教育策略和人格魅力。提出问题指向不明,“误导”学生;认为“拖堂”是无足轻重的“小事”;教师“是不是,对不对,就是说,什么”等简单、低层次问题,看似活跃的课堂,其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啊、啊,嗯、嗯”等口头禅,频频看表,摸鼻尖、摸嘴唇等小动作,教师的“美丽”因此而打“折”„„这是师生共同的遗憾。

7、反思媒体运用

成功的多媒体运用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将原来说不明白的问题说明白,难以观察、体验的知识或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将静态的对象变为动态发展的对象,并留给学生探究和交流的机会。但并不是所有的多媒体运用都能做到恰到好处的。

8、反思板书设计

运用书面语言、画图、记录表等形式将教材内容分类、编码、重组,提纲挈领地展示给学生,便于理解、掌握。板书不是教材内容简单的缩写摘录,而需要对教材内容高度精炼和浓缩,根据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层次、因果关系,短小精悍地呈现出来。

9、反思习题设计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但大量机械、单一的常规练习,学生学会的只是“复印”知识,高分低能。新课程强调训练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因此,常规练习要适量,问题设计应有开放性,富有新意、真实生活气息的问题应更多进入课堂。

10、反思再教设想

1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片段】

师:1平方分米有这么大 (实物展示) , 老师将1平方分米的纸片对折剪开, 拼接成一个长方形。 (师出示下图)

师:现在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吗?为什么?

生:长方形面积不是1平方分米了, 因为它不是正方形! (大部分学生持这种观点)

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回答, 主要是对1平方分米的概念理解不正确造成的。“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平方分米”, 学生将这概念误解成“只有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 面积才是1平方分米”。

师:哦?不是1平方分米, 那它的面积是多大了呢?同桌试着分析或者借助手中的学具来研究。

生:通过测量讨论, 我们认为长方形面积还是1平方分米, 因为1平方分米的每条边都能摆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也就是1平方分米里有100平方厘米, 现在平均分成了两份, 每份都是50平方厘米。拼成长方形后, 有2个50平方厘米。因此还是100平方厘米, 也就是1平方分米。 (自发掌声)

师:太棒了, 借助1平方厘米的测量推算得出了一个与原先不一样的结论。

生:我们也认为是1平方分米, 我们组不用测量就推算出来了, 因为剪开后又拼接, 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因此还是1平方分米。 (自发掌声)

师 (困惑神情) :为什么刚开始大部分同学认为这个长方形面积不再是1平方分米了呢?

生:因为我们看到图形形状变化了, 以为面积也变了。后来通过讨论才知道, 面积没有发生变化。

师:太棒了, 通过测量讨论, 我们发现了一个数学上很重要的真理:等积变形。也就是说形状变了, 面积却没有变化。……

【课后反思】

1.此环节设计巧妙。教师常常会让学生知道 (甚至背熟)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概念, 就认为学生理解了概念, 认为1个面积单位的实际空间观念已经建立。实际上, 这对学生概念的正确建立是没有帮助的, 甚至会成为思维桎梏。为了检查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概念理解, 笔者设计将1平方分米的纸片对折剪开、拼接, 发现了理解上的瓶颈, 问题也得以暴露。

2.教学策略得当。遇到问题, 教师没有苦口婆心地解释、给出答案、纠正误解, 而是充分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合作、交流、探讨, 问题一辩则明。这样的“绣球”抛还给学生, 学生的智慧得以展示和涌现。

3.提炼精确得当。在学生明晰了变形后面积还是1平方分米后, 教师并不就此止步, 而是进一步让学生比较为什么一开始大家都觉得不是1平方分米。从而体会数学中变与不变的精妙, 理解等积变形的实际事例, 为今后探究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1教学反思 篇3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2年级下册第3单元“方向与路线”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学生已学会辨认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个方向,扩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辨认方向是学生后续学习“路线”“直角坐标”“极坐标”“力学”等内容的基础,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很有帮助。教材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我生长。本教材安排了认一认、试一试、练一练与实践活动4个部分的内容。我把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重组加工,从农村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了实践活动的空间。

学生分析:

郊区学生对很多建筑都不太了解,所以要准确地辨认出生活中不同方位的建筑物与平面图中的方位有较大的困难。所以,我用学生熟悉的学校作为中心,制作了平面简易图,这一具体鲜活的生活素材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7个方向,并能用方向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初步体验方向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的7个方向,并能用方向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学会“设身处地”地想问题(首先确定“参照物”),根据指定中心参照物熟练地找到其他方向的事物。并能变换参照物准确确定方向。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旧知复习。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课件出示:庆丰小学教学楼图片。)

生:我们的学校!

师:如果我们以庆丰小学为中心,钢厂、居家、玉米地、村委会分别位于庆丰小学的什么方向?(出示课件。)

…………

【评析:复习旧知,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学校入手,复习学过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为学生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2.调动原有知识经验,初步感知新方向。

师:同学们都说对了,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庆丰村领导决定在学校周围再建设一些建筑物,这是建筑物的草图。(出示课件。)

师:你们想知道它们都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辨认方向。(板书:辨认方向。)

师:同学们,除了东、南、西、北这4个方向外,你还知道哪些方向,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知道东北是一个方向。因为我妈妈经常说我们东北冬天天气很冷,这大概是说黑龙江在中国的东北方向吧。

师:你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对,黑龙江的确在中国的东北方向,所以称我们是东北人。

生:我还知道西北,电视在播天气预报有时说西北风3级。

师:你更棒,能从电视节目中获取数学知识,大家回忆一下天气预报中还说过哪些方向?

生:西南、东北、东南。

师:了不起,了不起,从你们的发现中看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啊!除了东、南、西、北这4个方向,还有西南、西北、东南、东北这4个方向。现在你再来看大屏幕,说一说邮局、移动通信、书店、卫生所在学校的那个方向?

生:卫生所在学校的东南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它在东和南的中间。

师:真聪明,善于从细节中发现问题。

师:老师考考你们,看谁反应最快。在东和南之间是什么方向?在东和北之间是什么方向?西南在谁和谁之间?西北在谁和谁之间?

师:还有谁想说一说其他建筑物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生:移动通信在学校的西北面。

生:书店在学校的西南面。

生:邮局在学校的东北面。

师:同学们不仅认识了东、南、西、北,还通过努力自己认识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4个新的方向。真为你们高兴!

师:同桌再互相说说即将建成的新的建筑物都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评析: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他们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中找到与新知的连接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制作方向板

1.动手操作。

师:我们来比赛,给你一个方向,你能不能很快地找出其他的7个方向,把它贴在方向板上,看谁的动作最快。

(教师组织学生拿出课前发的标有北面的空白方向板和8个方向的词卡,让学生试着找一找、贴一贴。)

2.成果展示。

师:把几个同学的方向板贴在黑板上,请大家对这几名同学成果进行评价。

…………

师:说说你自己做得怎么样,还需要怎么改进。

…………

【评析:将学生脑海中模糊的方向,通过制作方向板抽象到纸上,能看、能记、能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从而实现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三、辨认方向

1.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师:如果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连一个方向都不知道,同学们会怎么办?

生:可以向当地的人求助。

生:可以看太阳所在的方向。如果是早上,太阳所在方向是东面;如果是傍晚,太阳所在方向是西。

生:我在书上还看到过这样的知识,可以观察树木,长得茂密的一面是南面。

生:可以利用指南针帮助我们……

师:同学们真棒,遇到问题就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而且办法还真不少。

2.根据一个方向辨认教室的其他方向。

师:大家试试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能辨认出教室的8个方向吗?(每个学生都在尝试辨认。)

师:大家一起说黑板位于教室中心的什么方向。

生:东方。太阳每天都从那边升起。

师:现在知道了一个方向,其他的方向同学们能说出来吗?和你的同桌试一试,如果有困难你们可以利用方向板来帮忙。

(小组内探究学习。)

3.小游戏。

师:同学们这么能干,老师和你们一起到操场上去做个关于方向的游戏,好吗?

师:全班分成8组,每4人一组(前后桌4人一组),到操场时以小组为单位站成一排,老师先站好(中心位置),各小组同学分别站在8个不同的方向。在操场上要听从老师的指挥,看那小组表现最棒。按照下图找到自己的位置。

【评析:2年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都是在老师指导下在教室中进行的。由室内到室外不仅空间有变化,周围事物也变化了,学生好奇感较强,如果不在教室分配好,要求到位,到操场就很难顺利进行活动。】

师:我们面向操场,操场在我们的哪一面?(确立北面,把事先做好的大方向板北面和实际方向对准。)游戏开始。

师:我来说你来做,在老师南边的同学拍拍手,在老师西边的同学跺跺脚,在老师东边的同学敬个礼,在老师北边的同学点点头。增加难度了,在老师东南边的同学举左手,在老师东北边的同学请跳一跳,在老师西南边的同学请蹲下,在老师西北边的同学请拍拍肩。

师:(指第7组同学)老师在他们的哪一面?

师:(指第3组同学)老师在他们的哪一面?

…………

师:为什么同样是老师,一会儿在第3组同学的西南面,一会儿又在第7小组的东北面呢?

生:因为每一次的中心不同,第一次是以第7组同学为中心,第二次是以第3组同学为中心,所以我们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真是能干,善于琢磨、善于总结,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师:在观察和判断方向的时候,我们都要先确定是以什么为中心。

师:再进行一次游戏,请各小组按顺时针方向移动到下一个位置,指一名同学到中间重复上面的游戏。

师:玩了两次,你们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小结:在观察和判断方向时,我们首先要确定以什么为中心,确定的中心不同,相对的物体的方向就不一样了。

【评析: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通过提问,引发知识矛盾点,让学生充分地探讨,最终得到结论。给学生再次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再次经历思考、判断、调整、校正的过程。】

师:大家面向教学楼站好,教学楼在我们的哪一面?(北面。)如果以教学楼为中心,你能说说操场上各个方向都有什么吗?给大家两分钟时间随便走走找到一处建筑物说说在教学楼的哪一面。(校园内有篮球架、单双杠、宣传栏、大门等。)

(生汇报,其他做评判员。)

【评析:变换不同的参照物,让学生充分体会物体方向的相对性,再一次经历从抽象到的具体过程。】

4.形象感知,物形结合。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如果让你把大门、单双杠、篮球架、宣传栏教学楼放在方向板上,你能准确地找到他们的位置吗?谁想给大家一点提示?

生:我想提示大家应先确定以谁为中心,再找其他方向的建筑物。

师:谢谢你,这也是我要提醒大家的。

…………

四、拓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一张学校未来规划图。校园的各个方向有什么,画下来,比一比谁设计的更合理、更美丽、更有创意性。课后去完成,有信心吗?

五、总结

师:这节课老师很开心,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主学习中发现新知,在合作中探究新知,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新知,在交流中总结新知。每个同学都很棒,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上注重了3个方面:

一、关注已有知识,创造性运用教材

由于教材第22页的“认一认”出示的是某街区的平面地图,少年宫、图书馆等建筑物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并没有循规蹈矩,把教学内容逐一呈现出来,而是进行了大胆地改编。我先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复习4个基本方向到探究另外4个新方向,再感知生活中的这8个方向。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绘制方向板,从而引领学生完成了从生活中辨认方向到平面地图中辨认方向的抽象过程。然后,再进行辨认方向的训练。这样能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注重低年级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安排

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新知,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教学过程不应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应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充满丰富思考的数学活动过程。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设悬念——辨方向——小游戏——自由探究。如:1.在教室里指认方向,说一说自己不同方向上的同学。2.绘制方向板,在校园内辨认方向。3.绘制学校平面图等一系列的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去体验、感受、思考,从而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实现认知的自我生长。

三、注重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从而经历学习全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不足,由于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安排时间活动比较费时间,致使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扬长避短,再上新台阶。

评析:

在“活动中探究,在生活中运用”是本节课的基本表现形式。教师能积极地创造适合操作的学习环境,设置适合探究的学习问题,选择适合运用的学习形式来体现。其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从学生熟知的环境学校入手,复习旧知,设置悬念“除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以外,在生活中你们还听说过哪些新的方向”,自然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这一提问,充分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在陌生的地方靠什么辨认方向?”学生通过探讨得出了多种方法:利用指南针,请教别人,观察树木、太阳等,这些探讨解决了学生在生活中很多可能遇到的问题,而且让大家感受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办法。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生活中的确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多种实践活动:(1)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的8个方向;(2)到操场感受8个方向,扩大学生的视野;(3)自制学校地图等。这些实践活动都是围绕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的活动,效果好。

2.体现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知识并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感受,引发思考、判断、争论,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由此,知识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并不感到陌生、难记,因为这都融于他们的生活,是他们自己悟出来的。比如实践活动二:在操场的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以“多个人为中心,变换参照物”的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获得对方向的体验。

3.注重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

2年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都是在教室中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由室内到室外不仅空间有变化,周围事物也变化了,学生好奇感较强,如果不在教室分配好,要求到位,到操场就很难顺利进行活动。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增强活动实效性,教师作充分的准备工作,班级共有32名学生,马老师把他们分成了8个小组,以“老师”为中心,在操场的8个方位分别设置了8个小组。要求学生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这为今后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教师注重评价多元化。

教师在评价上体现了多元化:即评价方式多元化。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把几个同学的方向板贴在黑板上,请大家对这几名同学成果进行评价。“说说你自己做得怎么样,还需要怎么改进。”简单的两句话包含了师生间的评价、生生间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的多种评价方式。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评价语言多元化;你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你更棒,能从电视节目中获取数学知识,了不起,了不起……这些激励性的语言无不促进学生再次思考的信心。从对知识的启发上,从学生的品格特点上,从学生的思维发展上,从调动学习积极性上,都蕴涵着教师的启迪、鼓励、鞭策……尤其最后的总结颇具特色,不仅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认可,同时提出了希望,以掌声结束,恰到好处。

教学反思1 篇4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面对着新教材、新课标、还有学生的新面孔,一切都很新鲜,对工作也充满期待和热忱。工作一学期,担任高一四个班的生物老师,从开始的稚嫩到现在的从容,感觉自己在教学上一天天成长。对于一学期的工作是应该好好总结,好好反思的时候了,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把一学期的经验所得积累下来。对此我有如下体会:

从新课程理念和教师方面出发,注重如下三个方面:

1、教师改变观念,从灌输知识的工具变成向导和顾问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生物教师肯定会注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于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2、教师在备课中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3、教师充分合理地开发新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每章节后面都编排了些习题,这些课后练习和章检测题比以前要求高了,增加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练习题,特别是增加一些活题,如技能应用、拓展题,有一定难度,既有思维拓展,也有知识用,还有某些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等。对于这类习题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 自的观点,再由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最后由老师加以点评,从而使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课堂教学和学生出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从教学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再进行点拨。我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着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自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大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使合作进行讨论交流较普遍地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例如,郭志荣老师在《细胞核》的教学中,这节课需要分组讨论,教师让每个小组分工合作,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由组员协调完成。这样,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做出思考,教学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也得到充分运用,尤其在生物课上,老师常常运用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3、注重课堂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

孩子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操作、去试验、去讨论,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在实践中,可以欣喜地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从依赖性向独立性,从孤立性向合作性,从他主性向自主性,从接受性向探究性,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在不断地上升,教师的作用在逐渐地下降。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慢慢地学生将实现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责任的根本转移。

4、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分子与细胞》中有四个探究性实验,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动,我们确实很是费了脑筋。怎样开展这样的课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的能力有限,结果定是一片混乱、一无所获;还是像传统验证性实验一样给个经典的套路,直接告诉答案,死记硬背下来?那样的话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些课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经过我们备课组的共同探讨,我们对探究性实验采取两种手段:一是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发有价值的课堂交流。二是营造复合型、多元化的课堂交流氛围。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和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学生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问题的答案,有了问题之后老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 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设计探究方案,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5、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而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性、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的,这些个性品质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为了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和有创造力的人接触。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6、注重多元化地评价学生

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不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而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经过备课组的多次研究,本学期我们的评价内容包括模块考试、单元测试、实验技能和平时表现(包括预习作业、课后作业、课堂表现)。

识字1教学反思 篇5

这篇课文的教学是识字教学的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重要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依据我以往的经验,学生对写字没有基础。

为了我的教学顺利些,我利用了每周一节的书法社团课,从开学一开始,就开始教基本笔画,教田字格的结构,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各方位小格。本课写字时,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字形引入笔画:“一”。出示课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指导书写。再引入“二”的书写,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而“三”的写法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板书,让学生体会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并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其中,“四、五、九”是写字难点。教学“四”字时,我对学生说先让儿子进去然后关门,简单渗透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规则,这样,学生在写这个字时笔顺就不容易错了。

教学反思:1 篇6

这节课,我使用了小棒,教学反思:1--5的认识。上课使用小棒的时候,有的孩子用好了就会乱放,或者手上拿着停不下来。这时候,就需要用统一的指令性语言——“把小棒放到桌子的左上角”或“推成一堆放在一旁”等。这样做不仅不会造成学具的丢失,还能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加强对“数”的强化和深化。这节课学习的是“ 1—5的认识及书写”,那么对于数1—5需要进行强化和拓展。比如,在教学“1”的过程中,我用课件里的图片,让孩子们说出“1个太阳”,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5的认识》。其实孩子们都知道“1”,因而对于“1个太阳”的认识肯定不在话下。所以,郭老师给我的建议是可以从“1个太阳”说到班级里的“1个小朋友”,再到“1群小朋友”。。最后到“1根小棒”。这样的知识拓展与延伸,不仅使得学生对“1”的认识从直观到抽象,还能让我的教学顺利而又自然地得到过渡。在课堂语言方面,我需要更多生动的元素。是的,只有丰富生动的语言才能唤醒孩子们求知的心灵,才能使教学达到满意的效果。比如,今天学习1—5的认识时,我们可以说“数字宝宝1.”等,还有“数字王国,动物乐园”等等。

1教学反思 篇7

《1.1 正数和负数》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第一节的内容, 是在小学学了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 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 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学习, 从智力与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来看, 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转折期, 因此, 我们选择其身边的生活事例作为学习素材;从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 虽然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小学数学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数的基础, 但负数与他们从具体的事物数量中得来的观念并没有共同点, 这是具体数学向形式数学的第一次转折, 因此, 让学生理解负数的意义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其积累大量的经验后逐步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回顾正数和0是怎样产生的,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负数的必要性;了解什么是正数和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学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具体含义, 感受分类思想, 学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数产生的历史, 感受正数、负数与生活的联系, 享受学习的乐趣, 培养数感与符号感。

教学环境与准备

配有多媒体网络的教室, 计算机、手机等媒体工具, 以及QQ、微信、贴吧、论坛等社交平台。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1) 观察图1, 回顾小学学过了哪些数?

(2) 观看动画 (如下页图2) , 飞机在海平面以上80m, 潜水艇在海平面以下50m, 怎么记录海平面以上80m、海平面以下50m呢?可以把海平面以上80m记为+80, 海平面以下50m记为-50, 其中, +80还可以省略“+”, 写为80。

制作要点:本微课程的设计是基于概念教学为主导的新授课, 微视频借助Smooth Draw软件进行图片呈现, 呈现生活、生产中的事件随数发展的情境, 飞机与潜水艇的Flash动画采用Camtasia Studio后期制作画中画来完成。

设计意图:用一张图片概括出数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能让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生活中存在自然数、0、分数等, 并回顾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 再通过飞机与潜水艇的Flash动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感知负数的存在与必要, 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2.建构活动, 渗透负数

(1) 观察图3, 温度计上的零上与零下, 把零上33.5℃记为————, 把零下2℃记为__________。

(2) 观察图4, 存折上的收入与支出, 把收入50元记为————, 把支出1012元记为__________。

(3) 观察图5, 产量的增加与减少, 把产量增加3.7%记为———, 把减少5.7%记为__________。

制作要点:微视频借助Smooth Draw软件图层呈现图片, 借助数位板, 手写出各个数的表示方法, 使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性和必要性。

设计意图:微课程设计选取了温度计的零上与零下、存折的收入与支出、产量的增长与减少等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让学生体会正数和负数在生活中的存在性和必要性。根据数的性质符号进行分类, 从而引入负数的概念, 拓展学生对数的认识, 同时兼顾到概念建构、内化和简单应用的过程。

3.数学概念, 内化认识

像+80、80、+33.5、+50、3.7%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像-50、-2、-1012、-5.7%这样正数前加“-”的数叫做负数。

制作要点:微视频借助Smooth Draw软件、数位板, 手写出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微课程设计时, 我们借助问题串引导学生归纳出正数与负数的概念, 利用数位板边讲解边书写, 让学生边思考边学习。动态的显示效果能引导学生感受分类思想, 拓展对数的认识。

4.例题讲解, 数的分类

师: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7、-9、、-4.5、998、、0。

生:+7、、998是正数;-9、-4.5、是负数。

其中, 0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

制作要点:微视频结合数位板, 借助Smooth Draw软件的操作, 将例题直接以图层形式呈现, 将简要的分析用符号语言和图形标注提示出来, 以便学生边思考边学习。

设计意图:在微课程设计时, 例题主要巩固对正数、负数的分类, 对概念进行巩固和内化, 规范解题的过程。教师使用数位板边讲解边书写, 用动态的显示效果强化数学解题的严谨性, 以巩固概念。

5.小结思考, 形成检测

小结: (1) 正数、负数的概念。 (2)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 正数和负数能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温度的零上与零下、存折的收入与支出、产量的增长与减少等。

请学生完成形成性检测。

评价与反馈: (1) 扫描二维码, 完成自我检测, 将学生的完成情况通过QQ、微信、学校网站平台等方式反馈给教师。 (2) 将学生的错题、困难与疑惑等反馈在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中。

制作要点:微视频结合数位板板书梳理小结出微课程的主要内容, 小结既要兼顾知识的形成性讲解, 也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 以便学生边思考边学习。之后的形成性检测更要注重学生的反馈与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回顾、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完成课堂小结, 让学生慢慢积累经验, 留给他们接受知识的时间, 自主观看微视频完成形成性测试题来巩固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利用扫描二维码来完成自我学习评价, 以达到自我检测的目的。

教学反思

负数的引入是具体数学向形式数学的第一次转折, 是从现实生活到数学的一次提炼过程, 本质上是一个数学抽象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之后, 有几点值得我们反思。

1.创设问题, 是微课程的重中之重

从设计思路来看, 国际著名教育技术和教学设计理论家M·戴维·梅瑞尔为改进在线教学、多媒体教学中只重视信息呈现、忽视教学效能的弊端, 提出了五星教学原理, 这表明只有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 微课程设计把创设问题作为重点, 使问题成为推动学习者去思考和探究的纽带, 成为其他教学环节顺利开展的中心和保证。但在设计这节微课时, 问题的创设略显不足。从数学科学思维训练价值角度来看, 数学教学要带领学生“再创造”, 即要求数学教师灵活运用教材, 通过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将其间的冰冷气氛美化为学生火热的思考。因此, 微课程即便课微, 也不应失去数学教学的本质, 如何以问题引导教学是微课程设计的重中之重。

2.探究互动, 是微课程的改进之点

微课程相对于直白的事实性知识的学习有着便捷、精准、聚焦、到位的优势, 但其探究环节逊色不少。因为在微视频中, 程序已定, 只能通过讲解落实教学目标, 它更大程度地表现为教师预设思路的一种播放。相对于课堂而言, 微课程缺了现场互动, 少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情感的交流难以展开。因此, 改善微课程的弊端一直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只有将微课程真正服务于课堂, 服务于学生, 才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 发展并提升他们的思维。

3.丰富语言, 是微课程的调味之剂

从语言来看, 微课程教学只运用口头语言和屏幕语言来完成教学, 与传统教学相比, 它缺失了板书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辅助。在这节课中, 学生切实感受到微视频中教师与自己的对话互动, 教师也适当穿插了激励性的语言, 如“你做对了吗”等。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 教师的语言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力求幽默、风趣、灵活多样, 甚至可以借鉴相应年龄段的儿童语言、适当的网络语言等, 适当地通过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的变化, 通过音视频效果的变化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总之, 教师要有对话交流意识, 要有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

设计亮点

1.微课程设计, 彰显数学本质

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 不是单一的视频, 而是整个教学资源包。因此, 制作微课程设计文稿、微课程实施方案和微视频三个内容能帮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正数和负数,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微课程的设计始终围绕数学的本质, 一方面从微视频到形成性检测, 再回到课堂, 另一方面从生活到数学, 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数感、符号感等数学素养。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要实现真正的数学教育, 必须从根本上以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 否则是不可能的。”

2.视频制作, 凸显技术整合

微课程中的重中之重是微视频的制作, 我们摒弃了一般的PPT加配音的方式, 借助数位板、Smooth Draw软件, 利用计算机、耳麦和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制作画面清晰、播放流畅的微视频, 再现教师的讲解和板书过程,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 使重点更加突出。同时, 将题目分析用符号语言和图形标注出来以便学生边思考边学习。利用数位板、结合Smooth Draw软件记录手写痕迹, 用Camtasia Studio等录屏软件来完成微视频, 可以再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 将整个画面停留在一个画面中, 这样的方式更适合于数学微视频的录制, 能较好地改变部分学生听课跟不上的被动局面。

3.评价反馈, 激励改进教学

语文教学的“1+1+1>3”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自学 评价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2)09-068-01

语文课的本色是什么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现如今,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似乎承载了大多的非语文的东西。与之相反,有的课堂又似乎太过平乏,教师没有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至于学生索然无味,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这样的两个极端走向,都与语文的本色是格格不入的。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心童真。下面谈谈本人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第一,课前自学是课堂高效的“前奏”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告诉我们的。怎样达到这一境界呢?捷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语文来说,我认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主要的方法是教给学生读书。

比如:我教《杨修之死》时,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因此不但弄懂了曹操为什么把杨修杀死、为什么又要厚葬等问题,并且对《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上他们滔滔不绝地互相答辩,有声有色地复述故事情节,不厌其烦地研讨《三国演义》,在两个单位时间内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与重点,而且还有充足的时间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重要典故,拓展了有关《三国演义》的谚语和歇后语,课堂学习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求知欲非常强烈。相反,有的老师认为不预习也能上课,结果,课堂上学生第一次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用了半节课,学新字生词又花了半节课,对课文的理解又花了一节课,结果两节课后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很肤浅,没时间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研讨和拓展了。

课前预习是教师预设课堂生成、把握课堂训练重点、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重要铺垫。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是学生加深读文本理解的基础,是课堂中更好地进行深层训练的“通行证”,是课堂中更好地拓展知识的深度、广度的有力保证。

第二,当堂训练是课堂高效的“高潮”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完成,学生的在校时间80%在课堂里,学生在课堂里的生活是学生在学校中的主要生活。因此,学校课堂生活的质量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成效。

“当堂训练”就是指当堂练习和当堂作业,学生练习后由教师点拨和纠正。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当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举一反三,基本实现课堂揭示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既当堂完成了作业,老师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课后的作业辅导打下了基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目标要求也得到了落实。如:《故乡》的训练重点是见到故乡时的描写与记忆中的故乡有什么不同。这样定好训练点,便于课堂中能很好地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练到点上。

此外,利用课堂练习竞赛、学生互出错题卷、年级阶段性检测、学校期中期末考试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定量检测,这个检测还是以教师所定的学案为蓝本,对学生学习过程全程监控,起到评价、诊断、反馈、预测和激励的作用。

第三,有机拓展是课堂美妙的“乐音”

1. 让经典诵读成为课堂的“伴奏”

经典,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通过经典诵读,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它是加强记忆,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的良剂,它直接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轻松诵读5分钟”是我们班课堂的开场白,它真正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2. 让延伸拓展成为课堂的“余音”

由于教科书的内容只是“引子”,内容有限,我认为如果惟其为载体,仅靠它来承载提高学生学能,培养语文阅读思考表达创造等综合素质,难充大任,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注意拓展和知识的延伸,拓展更多的词汇、更多的美文、更多的诗词……如学《天净沙秋思》,我们拓展余光中的《乡愁》;学习《散步》,我们拓展毕淑敏的《孝心无价》等,只要你用心挖掘,都能有可拓展的素材,如果坚持下去,学生每一课所学的知识就更多了,思维就更广、更活了。

教学反思1 篇9

首先,我以课堂活动guessing gae作为导入。我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了一个不完整的小狗,并向学生提问“Is it a panda?”,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各抒己见,但只能用简单的es/N来回答问题。在第一个孩子做出肯定或者否定回答之后,我会说出“es, it is./ N, it isn’t.”,并在黑板上板书问句和回答方式,但没有故意强调。同时通过猜测的方式教授了新单词ne/ nster, 在活动进行了几轮之后,部分孩子们已经能模仿我的答案,将句子说完整。

然后我再用一部分孩子们的照片做成了PPT,每次PPT会以非常快的速度闪出一个孩子的照片,孩子们都忍不住去猜测这是谁。这时候我会主动向孩子提问“Is it Ms. Xu / Zhang ianlin?/ Zu zhilin…?”, 请孩子们用句型“es, it is. /N, it isn’t.”来单独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根据孩子们的掌握情况来带读和操练句子es, it is. /N, it isn’t。

然后互换角色,孩子们用来提问“Is it …?”,我来做出回答,如果他猜测正确,就能得到Big sticer!此时是孩子们第一次开口说“Is it …?”,他们对发音不是很熟悉,is和it经常混淆,但是都能理解此句型的意思。我要根据孩子们站起来发言时的情况,来纠正和操练这个句型。

最后是巩固环节。进入课文,和孩子们一起感受课文情境与学习课文内容。

《识字1》教学反思 篇10

一、读音

我是在孩子们先学的基础上教学的。课堂上我重点让孩子们读读后鼻音的字,这部分,因为方言的影响,读得还不够到位。

在第二课时朗读的时候,我重点指导孩子们读出画面。韵文本身给人的感觉特别有诗意,词串的最后一个词语也非常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词串中的每一个词语就是一个风景,朗读的时候边读边想象画面,使词语的意境更深远。

二、写字

本课中有三个带有“火”字偏旁的字,它们的位置也有所不同,有左也有右。同时出示三个火字旁的字,通过观察发现,火字旁位置不同,火的最后一笔书写也不同,教师通过示范,感知这一笔的正确书写。另外通过观察“火”字旁与另一部件之间的位置,尤其是起笔的位置架构好整个字形。

三、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读读词语在韵文中找找图片,对于那些不很明显的词语,如水乡、烟波等教师再通过介绍帮助理解。生字词,我继续采用扩词的方式帮助理解。

四、写话

上一篇:清洁卫生管理执行标准下一篇:六年级上册英语教学与法制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