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第一课时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猫第一课时(通用12篇)

猫第一课时 篇1

一、导入

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猫的知识

二、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只猫,这只猫可不是一只普通的猫,而是大作家老舍家里的猫,它到底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呢?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同桌交流,同桌不能解决的举手请求老师的帮助。

2.快速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幻灯)课文共有()个小节,第()到第()小节写猫(),第()小节写满月的小猫()。

板书:性格古怪

满月更可爱

三、品读悟“古怪”

(一)自由读1-3小节,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或句子概括说说猫性格古怪表现在哪些方面。

交流板书:老实 贪玩 尽职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

胆小 勇猛

(二)学习第1小节 1.指名读“老实”的句子 结合自己说说,怎样叫“乖”。读乖的句子。

2.指名读“贪玩”的句子 “任凭”意思

猫贪玩出走后,会有谁用什么方法呼唤呢? “任凭„„也”说话练习

3.指名读“尽职”(品“屏息凝视”)A.什么是屏息凝视 B.是不是不呼吸?

C.朗读指导:几乎听不到声音,那读的时候应该怎样读呢? D.体验:我们找个目标屏息凝视15秒。E交流感受。

F.一连几个钟头,就按三个钟头算,几分钟?(180秒)又是多少秒?(10800 1 秒)是我们十秒的多少倍呀?(1080倍)。

G..朗读、小结

(三)学习第2小节

1.读,哪些句子具体写出猫高兴和不高兴时的表现,划出来。2.品读“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小梅花。” “蹭”: A.理解意思; B.师动作(重重); C.同桌做动作; D.如何朗读。

3.品读“它还会丰富多腔第交换,长短不同„„变化多端。” 师:这叫声背后一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想像。A.师:也许我们的猫同志刚吃饱喝足,心满意足地长叫一声——

B.师:也许,我们的猫同志刚听到主人的召唤,它会干脆利落地短应一声 C.师:也许,我们的猫同志在外面贪玩,碰到一只势力相当的猫,要打架 了,它会粗吼一声——

C.师:也许,我们的猫同志正伸出脖子来让主人给它抓痒,会恳求地细叫 一声——

师:我们猫的叫声真是美妙极了,让我们把这种美妙带到朗读中去吧!

四、总结

多么可爱的小猫,然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板书:

老实 贪玩 尽职

性格古怪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

胆小 勇猛

猫第一课时 篇2

一、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出了什么问题

1.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模糊。在我们在观摩各种级别的展示课、观摩课和优质课时,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是这样一番景象:既有字词的学习也有全文的初步感知, 既有把课文读通读顺的要求也有对全文的深度解读, 一节课把全部课文上完了。在会场我们经常会情不自禁发出这样疑问:这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教学?这样设计小学生能消化得了吗?这样教学效果肯定是字词掌握不了, 课文也理解不透……一线教师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出现了“乱花迷眼”的局面,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相对固化。为了改变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的局面, 有的学校和地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采取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 教学模式相对“固定化”, 只解决了一些共性问题, 忽视了阅读教学中的个性问题。

二、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确立教学目标需要遵循什么规律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尊重学生实际, 遵循实际的生长规律和读书学习的规律。

1.要深刻认识到小学生的“小”字。我们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 他们学习语文的规律基本是按照“字——词——句——段——篇”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进行的, 而且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加, 对段、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逐渐增强。所以, 在阅读教学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 遵循他们语文学习规律, 恰当定位阅读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2.要清楚认识到深度阅读的规律。我们读书一般可以分为如下有三个步骤, 一是读通、读顺句子。二是初步感知文章。三是细读理解。只有这样, 才能把文章学好, 记牢。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那么我们小学的阅读教学难道不应该遵循这样的学习规律吗?

三、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如何确立

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实施应该有其合理的路径, 其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具体来说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确立应该走好以下几步:第一步, 清晰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第二步, 确定不同选文的第一课时教学价值;第三步, 明确“这一篇”第一课时的可为之处。以上三步走通, 才可能据此设计该文第一课时的抓手和路径, 即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三个步骤可以分别简称“定位”“定值”“定法”。教学策略的选择一方面依赖于教学内容的确定, 另一方面也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中, 不同年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文本特性也是教学策略选择的重要依据。

四、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应该做些什么

1.导入新课, 读题质疑。第一课时主要是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 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从这个角度来看, 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 解决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 读出疑问的问题。中高年级的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第一课时教学时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同时, 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建构阅读话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 引发他们的疑问与猜测, 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

2.初读感知, 学习字词。首先放手让学生试读,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整体的形式入手的, 然后再到关系和结构的认识, 并逐渐逼近事物的本质。在初读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进行字词学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要抓住关键词句学习, 让初读扎实有效。

3.梳理脉络, 理清思路。阅读教学中“复述”和整体概括目标的落实尤为重要。在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 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章的教学引入上, 通过给课文分段、概括大意, 来梳理文章脉络, 理清思路。针对不同的文本特点要有的放矢。同时, 还要抓住课始激起的阅读期望,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内容, 解决一部分可以通过初读解答的问题。

4.写字教学, 强化练习。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中, 要重点指导难写、易错的字, 注重书写姿势和习惯的巩固和行款格式。指导书写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生字的字形,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生字的间架结构再添资格中的位置安排, 要求写正确、写美观。当然, 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应当根据教材、教者、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变通。

我看第一课时 篇3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关于程序教学的论述中认为:“一种编制合理、使用恰当的程序,可以有助于学生直接体验到满足感,掌握知识内容,理解学习过程,以及增强自信心,感到任何内容都可以学会的。” 当然,罗杰斯同时也认识到程序教学的不足:“(程序教学)倘若它成为思维的替代物,或成了强调事实性知识比创造性知识更重要的例子,那就会构成真正的危险。”因此,我想,第一课时应该有一定的范式,但是也要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教学价值取向,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也就是说,从大教学的角度来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仅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重新审视我们所谓的第一课时,便会发现许多新问题。

一、第一课时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现象之一:僵化。

【场景扫描】引入新课,出示课题,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学习生字新词,分析课文。

【共性问题】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文,却使用同一种方法展开教学,这会使第一课时的教学陷入僵化,步入模式化。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将会失去激情,学生的学习将会失去兴趣。

现象之二:错位。

【场景扫描】

1.启发谈话,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生登台演示,或说,或画,或唱……热闹非凡,资料一个又一个地呈现。

2.教师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指导书写,从字的结构、笔画、笔顺等方面逐一指导,学生逐字描红临写,写字教学挤占了太多的教学时间。

3.教师导入揭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反复诵读。而教师置身事外,不做任何指点、引导,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效果如何,是否出现困难,教师不得而知。

【共性问题】语文课变成了单纯的资料展示课、书法指导课、放羊式的朗读课……第一课时学生远离文本,游离于文本之外,教师主导偏离,指导缺失,教学没有了重点,失去了重心,随意性很强。第一课时失去了语文课堂的本真、产生了错位,课堂不再是语文的,不再是师生共有的。

现象之三:越位。

【场景扫描】1.教师导入课题,扣题引导学生质疑,抓住主要问题让学生读书,扣住重点或精彩段落,师生共同研讨,深读课文。2.揭题导入,初读后即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然后逐段分析讲解或学生自读感悟,直面文本……

【共性问题】学生不能充分读书,只读一、二遍课文,有时甚至一遍不读即去理解、感悟文本,探究文章内涵,品味语言文字,结果学生书读不正确、读不流畅,也就无法深入文本,理解课文,体会情感。为了出彩,把第二课时的事全做完了。如此的教学与学生学习,越位了,早熟了。

“第一课时虚脱现象”的存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文第一课时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

二、科学确立教学目标

那么,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才是做好了第二课时教学的铺垫?才最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呢?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作为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和教学的发展方向,作为课堂教育来说,字、词、句是关键,针对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年级来说,各学段的学习要求也应有所不同。

1.低年级

低年级的学生都处于刚接触学习的阶段,对于汉字的学习刚起步。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进行接触性的、情境性的学习,对汉字有一定的认识。并且,通过学校的学习,能够借助拼音读汉字;对于阅读上,引导低年级的学生爱好阅读,喜欢自己去试着读一些文章。并且,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2.中年级

中年级是处在三、四年级的学生,这时候的学生已经过了低年级的接触阶段,要引导他们喜欢学习汉字,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拼音去认识一些生字;指导学生在写字的时候要按笔顺规则一笔一画地写,激发学生对汉字有很重的求知兴趣,尤其是在进行阅读的时候,遇到生字,有兴趣想去认识它;在阅读上面,要求中年级的学生除了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外,还要能够对课文中的观点、意思进行简单地分析,能够去欣赏文中的优秀片段,学会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中年级的学生还要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陈诉文章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联系上下文,收集文章中的资料,给出自己的解答。

3.高年级

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已经进入了另一个阶段,课文中的知识和老师的讲解知识渐渐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一般都要求他们在上课前,能够去预习和收集下一次课文中的有关资料,并且自己了解课文,探寻文章中的深层含义,能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性、探究性阅读。

在识字上面和阅读上面,高年级学生学习的能力大大加强,有了很强的汉字学习能力,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一些生字。阅读也是如此,开始去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并且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

当然,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如一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较高,自学能力较强,学生预习时遇到的词、句障碍较少,就不要把字、词教学作为重要目标,不妨提出稍高的要求。反之,则以字、词教学为主,允许有一个“逐渐逼近”的过程。另外,不同的文体,也应该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识字、写字量大的一般记叙文要偏重字、词教学;感情强烈的诗歌、散文要偏重朗读训练;简单的说明小品文、历史故事,可以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的基本构架,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此外,第一课时,还应随课堂偶然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目标。预设和生成是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学生的文化和智慧往往在预设和生成中获得积淀和发展,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

三、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在对学生的教导中,应当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开始,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学习的环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嬉戏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具体的有以下几点。

1.学会把握关键部分

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带动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多读,多想,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阅读,让学生在课文中能够抓住关键部分进行文章的分析,找准文章的中心句子。

2.学会交流性朗读文章

在进行课文教学的时候,多让学生在课文学习的时候进行朗读是一方面,更多的是要带动学生去多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解决问题。在这基础上,教师可以抛下话题,引发悬念。这样既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3.学会正确的生字学习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处于学习生字的关键阶段,小学的时候如果不养成好的生字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语文学习就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生字的时候,一定要从写字的结构笔画开始,引导学生正确地去写字,减少写错别字、笔画混乱的现象。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第一课时并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只有把握好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各阶段具体情况进行教学,优化环节,步步落实,求新求变,才能引领学生走好进入文本的第一步,提高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阅读第一课时的教学呈现别样的精彩!

(责编 钟 岚)

猫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重点词句了解小猫的淘气可爱,体会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难点:体会“人爱猫,猫亲人”这一情感,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看大屏幕,猜猜这则谜语:八字胡,往上翘,说起话来喵喵叫,光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学生猜出谜底:猫),随机引出课题板书。

二、复习回顾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猫的?

生回答。(师板书:猫的性格古怪 小猫淘气)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小猫淘气这一部分,这节课我们来看看猫的性格古怪这部分是怎么写的。

二、学习课文,体会古怪。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表示猫古怪的重点词语。

2、提问:“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一句特殊在哪?(中心句)讲解中心句的特点和作用。

3、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

(1)分析:老实。哪些词表现出猫的“老实”?

(2)分析:贪玩。讲解关联词“任凭„„也„„”提问:“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用到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反问)(3)分析:尽职。提问:“屏息凝视、非„„不可”表现出猫的什么心理?(有决心)

(4)请学生用关联词把猫的表示猫性格古怪的词语连成一句话。(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第二个方面

(1)除了前面总结的这点,还有哪个方面体现出猫的性格古怪?快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交流总结: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3)提问:哪些动词表现出了猫高兴时的表现?“无论„„也„„”和前文中的哪一组关联词意思一样?

(4)请学生模仿猫不同心情的叫声。

(4)总结: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第三个方面

(1)这一段描写的猫的性格存在什么矛盾?(2)猫害怕时是什么样子的?(3)总结:猫既胆小又勇猛。

4、全班一起总结:猫的性格古怪,主要表现在: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三、学习方法、体会情感。

1、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具体事例描写的方法)

2、作者对猫有怎样的感情?用自己的话总结。引导说出:人爱猫。(板书)

3、猫对作者又是怎样的情感呢?引导出:猫亲人。(板书)

四、课堂小结

作者运用具体事例的描写方法,营造出一种“人爱猫,猫亲人”的氛围。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也能借鉴这种方法。

五、作业布置

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反思:

优点:在本堂课上我让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说说自己的发现、收获、疑问;自己体会老舍对猫的情感;以问题贯穿本课教学,学生在思考中理解文章重点。课堂上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发现、质疑,在这些过程中,学生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绽放精彩。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篇5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3、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等内容的探究,体验教学的探究过程。

【学习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预习导学】

1.想一想:你能回忆起曾经见到的燃烧实例和现象吗?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如 用来煮

饭用的煤炉火、_。

其中能为人类带来好处的燃烧实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燃烧是一种的的化学反应。

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物质具有;

(2)可燃物要与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

3.议一议:可燃物完全燃烧的条件是:氧气要。优点:燃烧得,放出的热

量。不完全燃烧带来的弊端有:燃烧,放热,生成________和小的等物质。

【课堂学习研讨】

引言:同学们,说到燃烧你会立刻联想到什么?那么火给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同学们,看了这一段录像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请发表你的看法。

一、燃烧的条件:

结论: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变化。

思考:(1)、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给出一些物质,选择可以燃烧的:木条、蜡烛、小煤块、小石子、纸张、酒精、玻璃、棉布

(2)、能燃烧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燃烧吗?

(3)、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作物质的着火点。同学们实验探究,然后交流讨论,分析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思考:这三个条件是需要同时具备还是只具其一既可呢?

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演示实验:蜡烛的不完全燃烧。(引出可燃物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1、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但燃烧时,氧气的充足和不充足,可燃物的燃烧情况是不同的。现在我们以碳燃烧为例:

完全燃烧 :氧气充足、燃烧快,放出的热量多;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燃烧慢,放出的热量少

2、一氧化碳气体是家庭所使用的煤气的主要成分。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化学性质:可燃性,毒性。

3、一氧化碳的毒性介绍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吸入人体内的一氧化碳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氧的功能,人体就因缺氧而窒息死亡。(毒性是化学性质)当发现家中煤气泄漏,应该马上打开门窗,切记不能打开电灯、排风扇等电器,防止电火花引起火灾。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来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的尾气、煤气泄漏等。启示:我们要认识到燃料的完全燃烧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讨论】

1、万一发生火灾,你应采取什么措施?多媒体播放课件:火灾现场逃生的视频。

2、火灾会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1)如果我们的住房着火,是否要打开所有的门窗,为什么?

(2)从火灾中逃生时,常用湿手巾捂住鼻子和嘴,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3、补充演示实验:

白磷和红磷的自燃的实验。(先简介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

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放出大量的白烟;而铜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都没有燃烧起来。白磷的着火点:40℃左右;红磷的着火点:240℃左右

实验结果:铜片上的白磷;铜片上的红磷;

开水中的白磷;将氧气通入杯底的白磷。思考:请学生分析实验,针对燃烧的三个条件,逐个分析。

【总结归纳】

谈一谈本节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课堂达标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就能燃烧

B、凡有发光、发热现象产生的都是燃烧

C、不是所有的物质与氧气接触,且提供足够的热量都会燃烧

D、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都能产生燃烧现象

2、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梗着火点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3、下列因素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无关的是()

A、可燃物本身是不是易燃物B、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C、周围氧气的浓度D、可燃物与空气接触面积

4、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汽油燃烧,轮胎爆炸B、湿衣服晾干,酒精挥发

D、铁制成锅,在晾干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

6月中旬以来,俄罗斯中部地区和伏尔加河岸流域,出现罕见的炎热天气,白天最高气温高达40摄氏度。俄卫生与社会发展部部长戈利科娃8月5日表示,据最新统计数据,俄罗斯境内的火灾共造成50人死亡,458人受伤。由于大面积干旱,防火形势极其严峻。目前共有1900多栋房屋被烧毁,3000多人无家可归。

(1)、燃烧的条件:、、。

(2)当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方法灭火?

①家用电器线路老化短路而发生火灾。

②炒菜锅中食油起火。

③在实验室不慎碰翻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着火。

④档案室、图书室失火。__________

⑤大片森林发生火灾。_____

【课后思考作业】:

1、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因为在人员密集,高速行驶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或爆炸,极易造成巨大的危害,以下物品: ① 蔗糖 ② 酒精 ③ 烟花鞭炮 ④ 汽油、煤油不准随身携带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钠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它可以和冷水直接反

应生成氢气,但是它与煤油不会发生反应,把一小

块银白色的金属钠投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如图

a可以看到钠浮在水面上,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

放出的热量使钠溶化成小球,甚至会使钠和生成的氢气都发生燃烧,如果在上述盛蒸馏水的烧杯中先

注入一些煤油,再投入金属钠,可以看到金属钠悬浮在煤油和水的界面上,(如图b)同样与水发生剧烈反应,但是不发生燃烧。

(1)在a实验中钠和氢气燃烧是因为;

水第一课时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中三个场景的概括,理清课文脉络。

3、学习课文第一小节的学习,感受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水是生命之源,在缺水的地方,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请同学们看一段画面。

2、看了这些画面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他们的生活很艰辛 他们那常年干旱

3、他们那苦不堪言的生活都是由于缺水造成的,此时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水,板书课题)

4、让我们大声地呼唤出这种内心的渴望,齐读课题。5作者马朝虎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缺水的地方。让我们打开课文,静下心来读读课文,把字词读准确句子读流利。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课文读完了,这些词语会读吗?

出示:水窖 储藏 膝盖(1)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2)从窖字的字形结构,你看它像什么?(洞或坑)那水窖有什么作用呢?你能到课文中找出答案吗?(渗透学习方法:联系上下文)

(3)理解了水窖,再来看储藏,储藏是什么意思?(贮藏,储存,保存,找近义词)

(4)最后一个词膝盖的膝不仅在读音上要注意,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把最后一部分写成水,而是竖钩加四点。自己写一写

(5)文中还有两句带多音字的句子,你会读吗?(出示,有错误相机指导)指名读句,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这是个缺水的地方,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景,默读课文找一找,并用一句话概括。

2、交流:第一个场景在哪里,谁来读?你会概括这个场景吗?谁能用小标题的形式再来概括一下呢? 第二个同上。第三个相机指导:水窖打开后,四兄弟干什么?谁把这个场景完整地读给大家听听。谁会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场景。谁也能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

板书: 小泉眼取水 下雨天洗澡 一勺水冲凉

四、整体感知

1、课文读完两遍,你觉得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什么?(用个词语来说说你的感受:艰辛、苦涩)

2、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1)出示:记得那时侯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3)默读这段文字,(除了艰辛你们还体会到什么?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苦)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了生活的苦,默读抓住关键字词谈谈你的理解。

一个村子:吃水的人之多;

十公里之外:离取水处路程之远;一处很小:泉眼之小水流量是很有限的;

一个小时:排队时间很长; 一担:取到的水数量很少;

(4)相机指导朗读句子,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刚才读的这部分除了十公里之外感受到生活的苦,还有哪个词也让你感受到生活的苦,你也来读读这部分。(5)透过这段文字,你会看到怎样的画面?能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吗?(周围的环境、长长的队伍、很小的泉眼、取水的人、人们肩上的那一担水。。。。)(6)教师渲染:炎炎的烈日,长长的山路,漫长的等待缺水让村里人的生活苦不堪言,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来体现这份苦。(先自己练读,再指名读,再配乐齐读)(7)“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这是村里人常说的一句话,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呢?((缺水)喝酒是一种享受,但缺水让村里人对水的需求远远所超过了酒。这更能体现缺水之苦。)

四、小结

1、除了这两处文字,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是描写缺水之苦的。找一找。读一读。(找出一句出示一句)这苦涩的生活成了作者挥之不去的记忆,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这些句子。(分组读四句话)

2、缺水除了给村里人带来了苦,还带来了什么呢?下节课继续探讨。

教学反思:

1、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是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在教学中,我能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生不断地研读文本。组织学生自由阅读文中关于水的三个场景,抓住能让我们真切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字、词、句认真阅读,交流体会。

2、以文为本,关注文本的深刻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我在组织学生学习时,始终紧扣文本,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句进行。从“排队挑水”场景中的“一个村子”、“十公里”等数量词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3、以读为本,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以读为本,正是在读的重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教学中,我在组织学生感悟文本的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采用了各种形式的读:快速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引读„„而且指导学生读时也注意到了层次性:如让学生在交流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时,老师先让学生读给大家听,这时并不作具体的要求,但随着学生的独特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碰撞,迸发火花时,教师及时地说“请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此时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在读时自然会更加地声情并茂。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这才是真正的以读为本。这样一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也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了。

精彩在第一课时绽放 篇7

一、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江苏省盐城市教科院陈小平所长强调:第一课时, 目标定位要准, 要与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 还应该紧抓字词的教学, 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 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要强化文体意识, 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 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我想, 这应当是我们第一课时教学的总体目标。

二、第一课时教学的模式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一篇新的课文, 至关重要的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真心想学, 真心去学。《剪纸的学问》是一篇情理交融的科普故事。学生大都看过剪枝, 里面的学问是什么, 学生知道得很多。课始教者就利用课件播放各种剪枝的图片, 一幅幅精致的画面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同时也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有一句赞美眼睛的话:“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 谁还能欣赏光亮?”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 准确鲜明, 引人入胜, 提示文章内容, 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引导学生阅读, 首先要学会读题目。因此教者又引导学生反复读课题, 以一句“有疑就要问, 有问就要学, 剪枝的学问都藏在课文里呢”开头, 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 点击学情, 识字学词

学习生字新词, 落实识字任务, 完成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我们要舍得拿出一定的时间, 把识字教学抓细抓实。我们经常把阅读教学与培养兴趣放在一起, 但是识字教学中的兴趣却不同于阅读教学中的兴趣, “识字和兴趣, 兴趣和识字”是辩证统一的。阅读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而识字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 但正是因为有这种特点, 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地巧妙教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者能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识字写字的教学, 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 接着引导学生自主识记字形并通过当堂书写的形式, 再根据学情对个别难写的生字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同时还要在会写的基础上把字写美观。我们要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依靠教师的智慧帮学生总结规律, 记准记牢, 这样, 我们就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 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著名教育专家张庆、高万同老师常说, 阅读教学要“强化初读, 延迟开讲”;还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基础, 是“保底工程”。书面语言是怎么学来的?是读。语感是怎么培养的?还是读。在这方面花时间是值得的。课文新授, 首先要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所谓“书不读通不开讲”, “读通”也是第一课时的重点, 应放手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朗读课文, 让他们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试读中, 教者不放过任何一点错误, 不达到正确、流利的目标, 决不罢休。做到这一点不容易, 但只要我们严格要求, 严格训练, 多多鼓励, 人人都可做到。教师还有对朗读技巧的指导, 如长句子中节奏的划分, 句中固定词语朗读指导等。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评价, 标准是“正确、较流利”, 读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以增强读书同学的自信心;读得不好的地方明确指出, 以便及时改正。

4. 变换形式, 了解大意

叶圣陶说:“阅读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 知道文章之大概。”在学生通读全文之后, 我们要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应该包括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对课文脉络的揣摩。因此,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应当落脚在这第四个环节上。当然, 我们也知道, 前面的三个环节扎实有效则是这个教学环节的良好基础。

中年级正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 这一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把文章由厚读薄, 即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呢?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困难, 但只有把握住了课文的内容, 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 深刻理解课文, 才能达到精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目的。

从“第一课时现象”说起 篇8

如何走出“第一课时”的怪圈,上好每一节常态课呢?

一、 要提高思想认识,端正教学态度

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都上过公开课,在上公开课之前都要花几天的时间找资料、写教案、做课件,但在上常态课时,你到底花多少时间来钻研教材、准备教具、制作课件呢?

其实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展示、上公开课、成名,而是让学生每天能轻轻松松、扎扎实实地学好知识。要达到这个目的却并不容易,这需要老师克服各种困难,每天要挤出很多的时间,认真备好课,充分准备好上课的各种教具、学具。端正教学心态,让我们的教学少些急功近利,多些实实在在。

二、教研引领,让每节课都很精彩

每学期里,都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校级公开课、县级观摩课,等等。如果在每次教研活动中,把研究的主题向第二课时(或第三课时等)倾斜,那么就会促进教师对教材的每篇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对自己的教法进行反思。有利于教师建构完整的教学理念。比如我校在每周的集体备课中,着重讨论下一周的课怎么上,集思广益,让智慧相互碰撞,然后确定一位老师主备,其他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与修改,加入自己的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这样,每节课都能上得扎实、高效。

三、加强检查,科学管理

在日常教学中,学校领导应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检查,特别是要加强对教师平时上课的检查。看看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否与时俱进了,学生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有效,从而引导教师重视对每节课研究,提高每节课的实效性。学校可以不定期地进行推门听课,这有利于领导能真实的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有利于领导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现状,从而想办法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质量。

最近,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案例:一名青年教师小吕,常常在省、市、县的课堂教学中获奖,被评为“县优秀教师”。这时,她认为只要上好公开课就能“名利双收”, 因此,在后来的教学中,她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展示课、竞赛课上,对于任教班级中的常态课显得较为懈怠。后来,在县、校教学工作抽查中多次发现其上课的质量与其称号不相符,最终被取消了“县优秀教师”的称号。

是啊,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精彩的“第一课时”。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春第一课时 篇9

1.总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写的方法

3.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写评析

教学用具

[三分钟演讲]

一、检查复习:

学生打开作业本,老师检查完成情况,再请两位公布自己的答案.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同学按上节课分析春花图的形式口头即兴分析春花图。

大家评价由此进入本节课学习的情境。

三、共同分析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1.学生分析春风图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风的?(结合以前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春雨图抓住了春雨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3.迎春图中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什么用意?

以上三题要求学生列出发言提纲,后抽查任几个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小结。

四、指导朗读结尾三段

1.齐声朗读,感受语句的优美及其中的蕴义,创设情境。

2.思考:这三个比喻句各写出春天的什么特点?

<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文。

六、堂上练习:

1.堂上交流课后练习第二大题,教师抽查部分学校后教师归纳。

(A类)

2.口头做阅读理解训练(A类)

3.课后练习四:写一段话描绘春景的。(A类)

《猫》第一课时 篇10

《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吕萍

--------------------------------------------------------------------------------

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生字、生词,弄清“枝折花落”和“屏息凝视”两词中多音字的正确读法。

二、阅读课文,了解猫长大后和满月时的特点,并运用朗读与想像相结合的方法深入体会满月时小猫的天真可爱。

三、借助课外阅读,品读课文内容,感受老舍先生的爱猫情怀,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和勇于创新的激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设情感。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麻雀》,让我们感受到动物身上那种和我们人类同样伟大的母爱;学习《雪猴》《鸟情》,我们又感受到人与动物朝夕相处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依然要走进一个由“情”编织的世界,去读读老舍先生笔下的“猫”。

二、用心读文,整体感知。

1.读文解难: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字找出来。

(通过查字典,结合语境,重点弄清“枝折花落”“屏息凝视”中“折sh锓屏bǐng”的读音。)

2.初识内容:

你觉得老舍先生家里养的是怎样的猫?

(学生各抒己见,将猫的各种性格一一谈出,暗含“性格矛盾”之处,利于老师进一步启发。)

3.理清脉络:

老舍先生到底写了几只猫,出示两幅挂图。

文中哪部分写了长大后的.猫?哪部分写了满月时的小猫?

(学生从文到图再到文,自然理清了文章脉络。)

三、情趣激发,自选内容。

两部分中,同学们想先学哪部分?

(自由选择,统一想法――学习“小猫”部分。)

四、品读想像,情感共融。

1.读读想想,小猫满月时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从文中感受到什么?

2.遇到印象深的或感受深的句子,不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一下。(学生或读中体会感情或在书上点注或想像文中片断。)

3.小组交流。

4.品读想像,激发学生爱猫之情。

①小猫玩鸡毛、玩线团的情景。

②小猫抱着花枝打秋千的情景。

5.欣赏“养花”片断,体会老舍爱猫的情怀。

①出示“养花”片断,谈谈感受。

“养花”片断――我得天天照管他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心他们。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

②对课文此部分中哪些句子有感触?(读一读)(从“爱花”之感深到“爱猫”之情切。)

③想像表演,体会至深:试想一下,老舍先生面对他钟爱的花,又面对破坏了花的那么天真可爱的小猫,会是什么样子?

6.师生共读此段。

7.感悟写法:为什么读着老舍先生的文章,我们的心理涌出了这么多的情感?为什么读着老舍先生的文章,我们的脑海中涌现了如此丰富的画面?为什么老舍先生将大家熟知的小猫写得这么生动有趣?

(学生小结:仔细观察,充满爱心。)

五、欣赏精品,激励共鸣。

1.现代大作家冯骥才也曾写过一篇类似文章《珍珠鸟》,和老舍先生的《猫》有异曲同工之妙,想欣赏一下吗?

2.其实,不论是大作家,还是我们普通人,都有过与小动物朝夕相处或亲密接触的经历,只要我们像老舍先生那样仔细观察,充满爱心,我们也一定能写出同大作家一样精彩的文章。

3.课后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观察日记。

熟读,第一课时教学的关键 篇11

那么,第一课时如何设计才能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呢?

做好预习检查,为第一课时做铺垫。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中年级的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需要对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学生充分的预习会给第一课时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对预习进行充分地检查、反馈,又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会预习,培养其预习习惯。

预习中,学生会有一些疑难,例如教学《白鹅》一课,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发现一些词语很难理解,如“净角、堂倌、窥视”等,于是我引导学生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在阅读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他们会有成就感,那阅读的兴趣也就会得到提高。接着,我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难理解的词,学生就读得很有兴趣,不会觉得枯燥无味,进而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辅垫,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乘兴而来,让第一课时开门红。第一课时往往是学生对新知识最感兴趣的时候,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策略时,要确切地理解学生的“兴奋点”,这样针对性才强,学生兴趣才会更浓,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学生接触新的文章时对“内容”是最感兴趣的,标题又是文章的眼睛。标题会让学生产生很多遐想,很多疑问。这种对新内容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渴望,就是教师进行第一课时教学的最佳时机。如讲授《巨人的花园》时,学生的脑海里就会想象:“巨人的花园是怎么样的呢?和我们平时的花园一样吗?”这时,教师应顺势利导,让学生去读一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花园的句子、词语,学生自然就会兴致勃勃地学起来了。

当然这种新鲜感是非常短暂的,老师要把最新鲜、最有趣的内容安排在“新鲜感期”内。在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要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最迫切的问题,让学生乘兴而来。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让第一课时张弛有度。“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的,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进行。

如在教《去年的树》这课,生字都不是很难,就可以简单读过。但是,对于“伐”字的讲解是很容易出错的。在这里要穿插讲解“伐”字的发展史,让学生深刻地记住“伐”的意义和字形,感受汉字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文中树和鸟儿的友情是重点学习的部分,要让学生慢慢感受,为第二课时体会它们分离后还信守诺言的品质做好铺垫。

不过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的注意力涣散。

教学版块有机整合,让第一课时简单务实。很多老师反应,第一课时在解决生字和读通课文上花费的时间多,节奏慢,内容乏味,整节课显得不充实。如果我们适时地将一些教学板块给予合理的整合,就可以节省出时间,使教学内容更加充裕。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我出示了两组词语:

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鲜果飘香阳光明媚草翠花开

狂风大作雪花飞舞鲜花凋谢树叶飘落冰雪覆盖

我让学生读一读这两组词,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学生就在读和想的过程中认识并理解了生字。接着,我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了巨人的花园中”展开思考,学生的求知欲被点燃,在接下来找和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轻松地理解了这些词语,同时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将词语的教学和理清脉络进行了整合,为其他部分的学习留足了时间,课堂学习就变得饱满充实。

《学会合作》第一课时教学4 篇12

1.体现文体的特点。

《学会合作》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演讲稿。课文以“合作”为话题,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起, 阐明不论从事什么职业, 不论在何时何地, 都离不开与他人合作的道理。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能够卓有成效地合作, 必须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学会合作”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介绍课题后紧接着介绍文体的特点, 以便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 再通过问题引路, 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层次。

2.让学生学会学习。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方法, 悟得规律, 发展思维能力。学生学习也讲“套路”, 也要得法, 也应注重学习规律。教师教学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 培养基本技能, 还兼有向学生传授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方面的有关知识, 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学习品质等重要职责。建构主义教学认为: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 不在也不可能传输知识;学生必须主动建构, 不能被动吸收;学生学什么必须与怎样学相结合。通过本课的教学, 力求使学生在学会合作的同时, 悟得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明确作者的观点, 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4.学习第2自然段的表达方法, 仿写一段话, 并用上“总之”。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第二自然段的表达方法, 仿写一段话。

教学资源:

尝试学习单;搜集有关合作的成语、名人名言、名人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熟悉文体

同学们, 今天老师来和大家上一堂语文课, 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板书:合作) 对于“合作”一词, 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谁来说说什么是合作呢? (合作就是互相配合, 共同把事情做好。) 那我们今天的合作就是要———把课文学好。希望每个同学都学会合作。 (板书:学会) 齐读课题。

讲解:《学会合作》是一篇演讲稿。演讲通常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 借一个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逐步阐明事理的活动。这篇文章跟我们学过的《学与问》《说勤奋》这些说理性的文章结构差不多。

【设计意图:课标在高年段的阅读中有了明确的要求: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 能抓住要点, 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对于演讲稿的特点, 学生不一定很清楚, 在上课伊始便通过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告之。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在上课开始的5~10分钟内注意力最集中, 此时对教师的讲解印象最深, 所以, 选择这个时间段介绍文体的特点, 易于被学生接受。】

二、交流展示, 了解学情

在学习课文之前, 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课前尝试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出示:孤立顾名思义卓有成效

典范悠扬倾泻和谐协作牺牲一幢房子

情不自禁分内指缝钥匙

1. 指名读准字音, 教师及时正音, 尤其是第三组中“禁”“分”“缝”几个多音字的读音。“匙”读轻声。

2. 交流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尤其是“顾名思义”中“顾”的一字多义。

3. 指导生字的书写。让学生提醒注意点后当场描红练习。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是第一课时不可忽略的一环, 如何教才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且牢牢不忘?这就需要学生感知参与, 经历词语学习的过程:参与读, 读准每个词语的音是第一步, 读的过程中还要能分辨多音字;参与说, 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是帮助记忆的好方法, 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图片与声音或学生的生活经验等都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我们可以因学情而定;参与抓, 词语学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需要平均用力, 应该抓住重点, 有针对性地记忆, 这样便能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目的。】

三、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

字词没有障碍了,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 没有标小节号的标上小节号, 看看课文围绕“合作”这个话题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出示隐藏的板书, 并指出“只有学会合作, 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是本文的论点。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第一课时的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但朗读又是有层次的, 每一遍读都有它的目的。这一遍读意在巩固生字的读音, 理清文章的脉络。】

四、熟读课文, 朗读展示

课文的脉络十分清楚, 课文的语言既准确规范又形象生动, 让我们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一同感受。

出示合作“小贴士”:

1. 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2. 小组长确定一个自然段, 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朗读。

小组朗读展示, 及时评价。挑战朗读, 重点段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朗读能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以小组的形式朗读, 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安排学生在小组自由朗读后的全班展示, 是学生激情澎湃的时候, 每一次展示都是小组集体智慧的显露, 每一次展示都能更好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五、问题导学, 感受合作

过渡:刚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很好的合作。在尝试学习过程中, 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淤人与人之间为什么离不开合作?

于合作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过渡: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 相信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的1耀3小节, 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 请大家默读课文1~3小节, 在重点词句上做上记号。

2援出示第2自然段。

哪些句子是说人与人之间离不开合作?为了说清楚这个道理, 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这样的句式使得说理更周密, 也增强了演讲的感染力。让我们再感受一下。

3援除了学生、工人、军人离不开合作外, 你觉得还有哪些人也离不开合作?你也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准备一下。

指名回答。

4援再看这一段在构段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总分总) 用这样的方式说理, 使我们对作者要表明的观点一目了然。你也能用这样的构段方式向我们讲明一个道理吗?可以自由创作, 也可以参考老师的提示:

淤课间, 同学们的活动可真是丰富多彩。 ()

于春天的花园真是美不胜收。 ()

5援第一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 第二个问题你们找到答案了吗?

出示:小合作有小成就, 大合作有大成就, 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畅所欲言。

小结:“小合作有小成就, 大合作有大成就, 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语句啊!让我们牢牢地记在心里。

【设计意图:以学定教、顺疑而导是帮助学生习得语文学习方法的最佳途径。阅读本是一个“得意得言”的过程, “得意”即读懂内容, 理解语言, 体验情感;“得言”即读懂形式, 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生的疑问往往侧重于了解文章的内容, 即得“意”。而教师则应在此基础上相机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 帮助学生得“言”。“言意兼得”才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正确选择, 也是一个合乎言语习得规律的“全阅读”。】

六、留下悬念, 引发期待

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已经清楚了什么是合作以及合作的重要意义, 那么, 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下节课老师将和大家继续探讨。

上一篇:山东文物考察下一篇:一人(自然人独资)有限公司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