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半期考试试卷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半期考试试卷(共6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半期考试试卷 篇1

教育科学学院(院系)班级10级学前学号2010408207姓名王慧得分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题。)中共第一次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C)

A 中共七大B 遵义会议C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D 中共七大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B)

A 新民主义B 毛泽东思想C三民主义D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依据是(B)

A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B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C 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D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最主要的是(B)

A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B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D 买办阶级和工人的矛盾解放思想意味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C)

A 从根本上不能统一B 可以达到绝对统一

C 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 两者不相关正确处理党内矛盾,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一个好的形式是(C)

A 密切联系实际B 批评与自我批评 C 理论联系实际D 整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是(D)

A 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阶段的政治纲领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C 三民主义D 新三民主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各民主党派的性质是(C)

A 新民主主义政党B 各阶级的联盟

C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联盟D 资产阶级政党在我国,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C)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B 全国大陆的统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 土地改造的完成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是(A)

A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 什么是解放思想,怎样坚持解放思想

C 什么是实事求是,怎样坚持实事求是

D 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实施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D)

A 改革了生产关系 B 建立了经济特区

C 扩大了对外开放 D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2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C)

A速度至关重要B以人为本

C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D全面协调可持续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是指以改造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14认识国情,最主要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D)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D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

15在党的基本路线中,“一个中心,两个基点”是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AA基本途径 B奋斗目标 C根本立足点 D施政纲领)

1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C)

A实现国民生产的总值目标 B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

C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D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17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D)

A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B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C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D在中共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C)

A.具体内容 B.方针政策 C.指导思想 D.行动纲领1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19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仍然要提倡集体主义,提倡集体主义就要反对(D)

A.个人利益 B.物质利益 C.按劳分配 D.极端个人利益和利己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

A.生产资料的单一社会公有制(D)

B.多种形式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并存

C.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并存

D.生产资料的个人和公共所有并存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题。)毛泽东思想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除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外,还包括(A、B、C、D、E)A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B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C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D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包括(A、B、D)

A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B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C接收帝国主义资本归国家所有

D保护民族工商业新中国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

A互相尊重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平等互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A、B、C D)A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B有利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C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期稳定

D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中国共产党在农业合作化时期的阶级政策是(A、B、C)

A依靠贫农(包括新中农)B巩固地团结中农

C限制并逐步改造富农 D消灭地主阶级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4题。)近代中华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的关系是什么?

答:中国革命既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又是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两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统一。

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如果不帮助农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组成中国革命的强大队伍而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为什么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半期考试试卷 篇2

目前国内外的无纸化考试软件有十多种。从1996年起, 我国开始着手进行无纸化考试软件的研制和开发, 经过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 一些无纸化考试软件取得了重大突破, 并处于产品化进程, 如北京无忧, 北京朔日科技等开发的考试软件产品, 不过高校使用还不普遍。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无纸化考试系统的推广, 有助于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进程, 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 系统特点

本系统采用C/S (服务器与客户端) 的设计模式, 使用Visual Basic 6.0编程工具开发, 分为考试端和服务器端。考试端主要基于Windows XP Sp2平台, 服务器端采用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 数据库为MS SQL Server 2005。

1.1 方便快捷

针对目前我院学科考试频繁、考试过程复杂的弊端, 本系统基于网络平台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理论考试过程无纸化, 任课老师不需要考前命题, 考后批改, 既可以减少考试中人为因素的干扰, 也可以为学校节省教学资源, 减轻教师工作量, 全面提高考试管理效率, 通过随机组题方式, 试题灵活多变, 考试手段先进, 使考试更加公平公正,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2 系统安全

系统采用了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存储试题, 可以保证多名学生考试时的系统通畅, 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同时利用VB的强大的网络功能, 通过ODBC与数据库相连, 保证数据传输的封装安全等特点, 大大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而且, 系统采用了智能的随机抽题算法, 针对考试设定的条件, 按照题库的题量、知识点分布以及题型随机组成试卷。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学生之间考试作弊,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考试的灵活度, 总体上全面考核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2 程序设计

本系统数据库共包括17个数据表, 其中主要的有Exam_info考试信息设置表、P a s s w o r d_m a n a g e用户权限管理表、Student_inf考生信息表、Student_paper考生考试试卷表、Test_library题库表、Test_type题型表, 其中考试信息表如表1所示。

本软件主要采用VB设计实现的, 其中时间控制只要是用T i m e r时钟控件和DateDiff函数完成, DateDiff函数主要是返回两个日期之间的时间间隔。s表示时间单位, a表示开始答题时间, b表示答题用时。

2 系统难点

2.1 组卷功能

由于题库中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每类题都包含多个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又包含多道题, 以往的固定几套题的方法, 显然不是很灵活。对于体育学院几百人同时参加考试的实际情况, 少数几套题容易使学生摸清题目规律, 无法反馈学生的真实成绩。过多的套题又大大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 也不符合课程的教学实际。那么, 如何在现有题库的基础上随机组成多套试卷, 同时保证试卷中试题涵盖多个知识点, 不存在重复的题目是一个技术难点。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 并实践论证其可行性, 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首先采用随机函数并对其进行一定的修改, 使其符合本系统的要求。然后按照知识点、题型及难点进行分类, 并给每章知识点赋予一定的权重, 最后在每一类中按照系统的设置随机抽题, 同时对题目进行比较, 防止出现重复题目。

2.2 自动评分

自动评分是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 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 客观准确的给出分数。其中难点在于填空题和简答题的评分上, 因为这两类题的答案有时并不唯一, 特别是简答题往往由许多要点组成, 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 这就需要在后台数据库中存储许多可能出现的答案, 并且评分时需要根据答案中的关键字进行智能评判, 真正实现机器的智能化评分。本系统根据人工智能的思想, 利用数据挖掘原理, 通过多次模拟考试, 对学生的试题答案进行分析整理, 丰富了试题库的准确答案库, 提高了判分的准确性。

3 结语

总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研究, 以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切入点, 改革传统纸笔考试方式, 不仅对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发挥推动作用, 而且会极大地减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期末批阅试卷的负担, 降低教学成本, 提高教学质量, 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摘要: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及体育学院学生的实际特点, 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从系统的特点、程序设计及技术难点等方面详述了设计实现细节。本系统的应用不仅为体育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益帮助, 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节约了教学资源。

关键词:无纸化考试,C/S,智能组卷

参考文献

[1]张跃廷.SQL SERVER应用与开发范例宝典 (第2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10.

[2]张孝祥.VISUAL BASIC基础与案例开发详解.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7.

[3]罗天抒.基于Flex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企业家天地, 2009.7

[4]刘洋.浅议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科技创新导报, 2008.1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半期考试试卷 篇3

1、我们党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的会议是(C)A、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六大

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D、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2、培育“四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四有”的核心和精神支柱是(A)A、有理想 C、有文化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B)A、人民民主专政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A)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以按资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辅

C、以个体劳动收入分配为主体,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D、以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为主体,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首要条件是(B)A、理论联系实际 B、一切从实际出发

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是(D)A、资产阶级专政 B、无产阶级专政 C、工农联合专政

D、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7、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A)A、人民民主专政 C、多党合作制

8、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B)A、基础 C、主要内容

9、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C)A、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C、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 D、性质 B、依法治国 D、政治协商

C、坚持执行党的政策方针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有道德 D、有纪律

大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考试 模拟试卷(B)

B、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10、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B)

A、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C、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问题 D、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B、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D、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积累实践经验的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毛泽东所论述的观点是(ABCD)

A、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B、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

C、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D、确立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文化方针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AC)

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B、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的赎买政策有(AB)

A、“四马分肥”

C、公私合营 B、定息 D、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4、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创造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有(ABCD)

A、加工订货

C、经销代销 B、统购包销 D、公私合营

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有(BCD)

A、计划与市场都反映社会基本制度的属性

B、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C、计划与市场可以在同一社会中共同发挥作用

D、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6、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因为(BCD)

A、毛泽东在延安时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B、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C、它是同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D、它是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7、1978年以来的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指(AD)

A、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的讲话《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D、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

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创新中(ABCD)

A、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B、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

C、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9、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是(ABCD)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摆脱单一的苏联模式

B、开始寻找独立自主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探索中正确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创造性的思考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财富

D、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起了指导作用

10、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是指(AB)

A、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

C、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B、把经济建设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D、走信息化道路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最早提出是为了解决香港问题。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20世纪70年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确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第一,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驱逐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第二,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三,中美决定自1979年 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

学构想。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主要内容是(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3)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可行的。

2、当今时代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所谓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判断。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论断。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十大的主题。”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确立的依据何在?

答:(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为还不发达,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到所有制形成,都可以而且应该来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什么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共享害的方式进行,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环境伦理价值观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指南。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的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论述题(本大题1小题,共14分)

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答:统一战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阶级关系和中心任务的变化而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与以往的统一战线相比,其阶级结构和内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有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桥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新时代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半期考试试卷 篇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结课作业

学生姓名 邹祺 学号 201209341560

专 业 工商管理

学习中心

年级层次1209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期末试卷

注意:

本学期所布置的结课作业,请同学一律按照以下要求执行: 1)提交截止时间:2012年12月9日23:59;

2)结课作业课程均需通过“离线作业”栏目提交电子版,学院不收取纸介的结课作业,以纸介回寄的作业一律视为无效;

3)截止日期前可多次提交,平台只保留最后一次提交的文档,阅卷时以最后一次提交的结课作业为准,截止日期过后将关闭平台,逾期不交或科目提交错误者,按0分处理; 4)提交文档要求:提交的文档格式为doc、rar,大小10M以内;

5)必须严格按照每门课程的答题要求完成作业,没有按照学院要求来做的结课作业,将酌情扣分。本门课程大作业由10道论述题组成,每道试题10分,共100分。请仔细阅读题目内容,认真回答。

一、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答:(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三个代表”三句话,党的十六大已将其概括为十六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答:第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要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 一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必须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客观事物。二是做到科学的创新精神与求真务实精神的统一。解放思想是为了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勇于探索、大胆试验的敢闯敢干精神,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一番新的事业。敢闯是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闯”就会到处碰壁。三是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的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二者统一的基础在于社会的实践,实践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也是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不断的实践达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只有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倾听群众的呼声,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新的经验,才能保持思想的活力,防止思想僵化,才能发现新的规律,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关系 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基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使思想和实际、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现这一根本要求,达到主客观相统一,是做到与时俱进的前提与基础。所谓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理论和实践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化,顺应时势,开拓创新,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如果不能从时代变化的实际出发,科学地审时度势,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发展规律,就会把握不到“时”。因为“时”在本质上是客观事物发展中的状态。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科学认识变化中的事物。因此,坚持实事求是是把握“时”的基本方法和基础条件。

由于“时”是发展的、动态的。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跟上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与时俱进。就必须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充分看到时代、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才敢于在新的变化面前创造新的适合时代发展的理论,才会主动地和积极地应对变化,才能与时代“同步”,才能使解放思想成为与时俱进的基础。

其次,与时俱进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和进一步深化的表现。

1.与时俱进反映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在走向新世纪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从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新局面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与时俱进的理念,就是要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当今世界的变化剧烈而深刻,“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与时俱进就是着眼于发展了的社会实际、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其根本用意就在于必须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只有始终处于时代潮流的前头,用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开拓新局面,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从思想方法上提出与时俱进,赋予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鲜明的时代特性。

2.与时俱进深刻揭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品质

与时俱进突出了不断发展的社会实际,强调了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深刻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深刻揭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品格和科学精神。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没有止境,这就决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要始终如一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也就是说,解放思想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也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不可缺少的品质。与时俱进的思想实际上已经逻辑地蕴涵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精神之中,但我们党把它明确的提出来,就更加完整地表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是对思想路线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表现。

3.与时俱进突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新精神

与时俱进思想的提出,其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这是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在目的相一致的。与时俱进则进一步突出了创新在思想路线中的地位。一方面,它强调通过创新来应对时代变化和新的实践的发展要求,通过创新来解决实践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凸显了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揭示了以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创新的创新规律,使思想路线的创新精神和内容更加鲜明,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时,邓小平用简洁朴实的语言深刻地道出了这些科学理论的真谛。他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用“实事求是”来概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种新认识。它反映了思想方法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邓小平理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因此,中国共产党人也从方法论的高度来概括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江泽民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三、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如何认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的巨大贡献?

答: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面对的和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必然之路。

第一,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第二,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中国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毛泽东认为,这些原因和条件,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供了可能性。第三,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因此,中国革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

四、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马克思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1953年,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择其要者: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五、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答:党的基本路线中包括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所谓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这两者是互相区别的,又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一,两者互相区别、各有侧重。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第二,两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如果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来谈改革开放,会失去正确的方向,造成社会**,改革开放就搞不下去;离开改革开放来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可能使我们陷入空洞僵化的教条主义,不能真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今天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破除旧体制和旧观念,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而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不断深入地健康发展,又在于它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反复告诉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它们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六、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发展首先是经济,但不仅仅是经济,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前提,是发展和改革必备的政治社会条件。

七、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答:这是由我国现阶的分配制度,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决定的。

包括按劳分配这个在公有或集体或混合经济体中的分配制度,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每个人付出的劳动价值不同,收入也就会不同。

多种方式即包含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管理要素,信息要素等等,每个人占有的这些要素量的不同,也会造成每个人的收入的不同。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必然会出现收入差距。

八、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规定表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赋予依法治国方略以宪法地位,将加速推进法治,使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获得宪法性的根本保障。(2)意义: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江泽民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九、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强力支撑。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迫切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正确的社会主导价值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整体上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光辉旗帜。我们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迫切需要。社会风尚是指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它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把重要标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还存在着是非善恶界限混淆、美丑荣辱不分的现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阐明了在我们的社会里,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应当受到肯定和褒奖,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应当受到否定和贬斥,有利于激励人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升华精神境界,进而形成学习先进、抵制邪恶的良好社会风尚。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造就时代新人,事关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国家的兴旺发达。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培养千百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继承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思想,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江泽民同志也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并结合发展了的实际,进一步丰富了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思想。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合格公民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指引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行动指南。

十、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答: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一,和谐是人类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理想。

第二,实现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

第四,构建和谐社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具备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是我们党决定用二十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党制定2020年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重要论据。《决定》明确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从国际上看,一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在新世纪,尽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军事干涉主义仍然存在,诱发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各种动因没有消除,世界仍然不太平,但是,各国人民要和平、求稳定、谋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和平力量继续增长,特别是大国关系进入新的一轮相对缓和期,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新实践规律的基础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为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半期考试试卷 篇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问答题/材料题/论述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革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励志笃行铸辉煌,天道酬勤谱华章——07地信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

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

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求真务实。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

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理解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

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零七地信,群英荟萃,奋勇拼搏,勇者无畏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中国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2)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声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开放是国际花痴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随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励志笃行铸辉煌,天道酬勤谱华章——07地信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其都是市场经济而言,两者具有共性; 1)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

4)从宏观层面,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 5)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

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4、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

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成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零七地信,群英荟萃,奋勇拼搏,勇者无畏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辨析题

11.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的花。「答案要点」

如果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来说,它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1分)

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2分)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来看,新民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些胜利也是辛亥革命最后结出的丰硕果实。(2分)

22.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具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答案要点」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从革命阵线上说,它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2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反帝反封建,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因此,它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是,它的目的又不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3分)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答案要点」

(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基于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并不取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及其变化。(2分)

(2)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基本内容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对民族资本主义必须始终采取保护政策。(2分)

(3)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但是,无论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还是脱离革命阵营,中国共产党都不应改变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保护政策。(2分)

44.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两部分。「答案要点」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或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3分)小资产阶级基本上是劳动者。不是资产阶级的组成部分。(2分)

5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过渡时期的所有制结构是不同的。「答案要点」

所有制结构是指社会经济中存在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二是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2分)过渡时期所有制结构虽然也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因而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

6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个人收入分配领域来看,社会财富是唯一地通过按劳分配形 式分配给个人。「答案要点」

励志笃行铸辉煌,天道酬勤谱华章——07地信 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市场经济的存在,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上,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社会财富并不是唯一地通过按劳分配给予个人。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社会财富唯一地通过按劳分配形式分配给个人是一种传统的分配形式,其缺陷是只突出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而没有充分重视其他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应该实行以劳动分配为主体,实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77.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内了警钟。(1分)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3分)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1分)

8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等价交换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答案要点」

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普遍遵循的原则,但不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1分)道德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也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因此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只能是为人民服务。(3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仍要提倡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防止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之中。(1分)

99.坚持以人为本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修正和调整。「答案要点」

(1)所渭以人为本,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依赖于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指导思想。

(2)以人为本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因为要比较充分地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有相应的物质基础。新时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惟一目的就是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健康需要。同时,以人为本与经济发展又是一个相互促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经济发展,以人为本才能得到充分实现;也只有以人为本,依靠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什么“经济至上主义”,“经济至上主义”是见物不见人,为经济增长而增长,既与以人为本相对立,也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的和宗旨。

110.以人为本是与以物为本相对立的发展观。「答案要点」

(1)要注意克服以物为本的发展偏向,所渭以人为本,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依赖于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是发展的主体,又是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宗旨,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指导思想;

(2)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是相对立的,后者以追求物质利益为根本目的,把人作为物来对待,甚至凌驾在人的价值以上,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如马克思批判过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6

零七地信,群英荟萃,奋勇拼搏,勇者无畏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等。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但是也出现过某种程度的以物为本的偏向,如为政绩只追求经济增长指标,为生产而不顾人的安危健康,为赚钱而不择手段等,都是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相背离的。

※材料题

88.阅读下面一组材料。请回答:

(1)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与作用?

(2)什么是经济安全?如何认识外开放与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

(3)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从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公司得到什么启示?(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如何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答案要点」

(1)客观依据(形成原因)

①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市场经济又强调效率优先,是造成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直接原因; ②监管制度不健全,出现相当数量的非法收入,远远高于劳动者的合法收入水平,是人民群众最为不满的焦点问题; 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根本原因。(2)政策和措施

按照全面注重社会公平的方针,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调整,即调整过高收入,保障和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扩大中等收入队伍。具体措施是: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扩大就业,提高福利水平、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差距过大的问题。

(3)相互关系,即解决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以下关系: ①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②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③既要反对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又要反对平均主义。

99.以下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组材料: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1,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②根据材料2,概括我国经济运行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③从材料3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发展带来的变化。

④综合材料1、2、3,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一目标。「答案要点」

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改革。(2分)

②我国经济运行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开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2分)③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迅速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2分)

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这一目标,是因为市场经济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形式。(4分)

110. 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由1000美元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稳定与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

请对本段材料谈谈你的观点。「答案要点」

励志笃行铸辉煌,天道酬勤谱华章——07地信 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互相促进、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2)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离开了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111.材料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肯定了中国过去30年在减贫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2005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为0.755在全球排名85位,比1990年上升了20位。人类贫困指标中国的成绩是12.3%,在103个发展中国家中排名27。然而,报告强调,中国在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却没有使贫困人口受益。特别是没有能够将创造财富和提高收入转化为更快地降低儿童死亡率。在废除了公费医疗体制之后,中国70-80%的农村家庭没有医疗保险,这方面的缺失导致了婴儿的不必要死亡。摘自联合国《处于十字口的国际合作:不均衡世界中的援助、贸易与安全》

材料2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既不符合国情,也会引发各种矛盾,最终难以为继,已经到了需要刻不容缓地加以转变的关键阶段。

摘自《人民日报》2005年10月

材料3中国是一个大国,由于各种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这也是大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对于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意义十分重大。邓小平在深刻总结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80年代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对于解决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请回答:

(1)当前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2)为何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提出的必然要求?实现经济增长方面转变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中,如何处理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关系?(3)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和主要措施。「答案要点」

(1)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已经落后于经济发展,我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转化为非收入方面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提出的必然要求:(1)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客观要求。(2)是我国经济成长新阶段的必然要求。(3)是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客观要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是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要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

速度、结构、效益、质量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首先,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其次,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再次,结构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最后,质量是速度、结构和效益的最终反映。

(3)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8

零七地信,群英荟萃,奋勇拼搏,勇者无畏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112.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2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什么材料1还说“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结合材料3说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3)结合材料3说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什么?36.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请结合相关知识说明上述观点。「答案要点」

(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进展。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改革进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的新阶段,进入经济市场化迅速展开的阶段。此前的改革就主要方面来说,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引入市场机制或市场因素。因此,这10年来改革最大的成功,就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已经确立。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初步建立阶段,在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还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重要原因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3)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13.下面是一组关于国际收支和人民币汇率的材料,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分析说明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结合材料2,你认为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经济运行会产生哪些影响。

励志笃行铸辉煌,天道酬勤谱华章——07地信 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答案要点」

(1)国际收支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主要包括经常项目(即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国际收支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出现顺差或逆差都会对一国国内经济运行和国际经济关系产生不好的影响。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会使货币面临升值的国际压力,产生一系列贸易摩擦甚至贸易报复,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国家关系。同时也会对国内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产生负面影响。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会影响币值稳定,增加通货膨胀和失业压力,同时会大量消耗国际储备,并降低国内、国际对本国经济的信心、出现资本外逃、投资环境恶化,削弱国家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甚至可能出现“危机”。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有效的汇率政策和资本流动管理等手段,保持国际收支的正常和平衡。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坚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应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继续积极有效地扩大出口,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2)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保持宏观经济和物价水平稳定;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等。

114.下面是一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材料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分析说明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你认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2)有人认为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必须带来国有资产流失,也有人认为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实质就是“国退民进”,主张“国有经济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结合材料2、3,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答案要点」

(1)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有利于实现出资人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有效分离,加速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有利于推动国有资本的流动重组,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利于国有企业的重组和调整,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国有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有利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经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加速完善。

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首先是要从整体上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要着眼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质量,不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其次,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的形式。第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2)这几年,在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确实出现了一定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剖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产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产权交易市场不规范、产权交易监管不到位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途径还是继续推进产权改革,建立健全各项产权制度,保证产权转让规范有序地进行。

认为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实质就是要推行“国退民进”的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过程中,要把握“进”与“退”的关系,总的来说,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资本不但要进入,而且要争取做大做强,发挥主导作用。对于非关键性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则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但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10

零七地信,群英荟萃,奋勇拼搏,勇者无畏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进行,决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简单主张国有经济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总之,必须全面准确把握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使国有经济更好地发挥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115.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1解释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

②根据材料2回答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进一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③根据材料1、2、3说明,如何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答案要点」

①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确保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中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在于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逐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以新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核各级干部;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得各种资源的价格充分反映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真实成本,让污染者、资源开发和使用者承担环境和生态破坏的损失、资源耗竭的成本,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116.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1说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②根据材料2,结合环境的现状,说明破坏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③结合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阐述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案要点」

①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②发展经济和环保之间的关系,是短期行为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片面经济利益和全面综合效益之间的关系,是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平衡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关系的时候,不是把经济发展同环境对立起来,而是有机的协调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建励志笃行铸辉煌,天道酬勤谱华章——07地信 1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设的关系。经济越发展,环境越是要保护好。

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

源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

11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说明为什么一些过去农民“想都不敢想”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

(2)通过该示范区的变化,指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答案要点」

(1)农村的改革发展经历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阶段。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植“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时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键在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5分)(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立城乡均等的社会保障制度等。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等。(5分)

118.阅读下面一组材料。

(1)概括说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动的趋势。

(2)应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且分析城乡发展严惩不协调的形成原因。(3)从“注重社会公平”的角度,谈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意义。(4)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答案要点」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增加,居民衣、食、住、行、用等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近年来,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呈现逐步扩大趋势。(2)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必然使个人收入呈现多样化的复杂现象,也必然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

(3)从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提高效率的角度看,这种收入差距的拉大有其必要性。但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又要避免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这是因为,收入差距过大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更与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相背离。因此,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4)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当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5)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支持和引导农民向城市流动;另一方面新时期解决城乡差距又不能只靠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而必须搞好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12

零七地信,群英荟萃,奋勇拼搏,勇者无畏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经具备了较强的实力,能够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总体上就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通过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219.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5分)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5分)「答案要点」

(1)第一,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我国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即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完善和保障人权,包括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着重体现了对公民经济权利保障,体现了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以人为本。

(2)第一,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第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有:保障社会稳定,保证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还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直接关系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它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兼顾不同方面特别是生活有困难方面群众的利益,有助于促进和实现公平正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手段,实现公平正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220.下面是一组关于效率与公平及其关系的材料,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分析说明如何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结合材料2,说明如何认识和看待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拉大趋势问题。面对当前收入差距拉大问题,有励志笃行铸辉煌,天道酬勤谱华章——07地信 1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人认为,这是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必然结果,认为这一原则割裂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降低了公平的地位,颠倒了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与基本手段之间的关系,因而主张用“公平优先”代替“效率优先”,请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3)结合材料3,当前为了解决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要点」

(1)所谓效率,是指人们工作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产出的劳动成果的比率,也就是收入与产出比率的较快提高。效率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所谓公平,主要是提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就是人们的劳动投入、非劳动投入与收入紧密联系,投入的变化应该在收入中得到体现,使收入的变化与投入的变化相适应。公平与效率之间,效率是公平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不能把公平与效率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

中外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单靠市场机制调节,不能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协调,如果任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必然导致收入差距过大,甚至两极分化。因此,政府必须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协调效率与公平这两大社会目标。在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下,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2)对于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应从以下三方面认识和看待:①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是居民总体收入水平提高基础上产生的收入差距,也就是说,是在共同富裕目标下产生的差距,是相对差距而非绝对差距。②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从总体上来看处于开始进入过大区间,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③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现象,是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带有规律性的一个现象。效率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弊端提出来的,是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大战略相联系的。现在,这一体制虽已初步建立,但尚处于完善中,而且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还不能忽视效率,人为地“抹平”差距;但是,注重效率,正视差距,不等于忽视公平,甚至不要公平。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维护社会公平,把社会公平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维护社会公平的体制和机制,讲“效率优先”,不能变成“唯效率论”;强调“兼顾公平”,不能是“能兼则兼,不能兼则弃”。(3)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和贫富悬殊的利益分配格局都不利于社会和谐。收入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的价值目标。当前为了解决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集中精神加快经济发展,进一步做大“蛋糕”。这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基础。第二,进一步完善维护社会公平的政策措施,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以公平为核心编织“安全网”,解决初次分配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第三,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第四,整顿、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221.(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和影响以及解决措施。

(2)针对目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有人认为罪魁祸首是我们实行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从公平和效率关系的角度分析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3)结合材料3,分析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的原因、性质、共性,以及如何看待新阶层的财产?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活力迸发、注重公平的社会,你认为注重公平应该具体处理好哪些方面的关系? 「答案要点」

(1)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以及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主要原因有:

一、现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实施;

二、地域差别、行业差别、城乡差别的存在;

三、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够完善;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零七地信,群英荟萃,奋勇拼搏,勇者无畏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会使经济上比较困难的社会群体产生失落感和心理失衡,容易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影响社会的稳定。同时,收入差距的扩大,也会制约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最终妨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防止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需要采取的措施: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这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基础。第二,进一步完善维护社会公平的政策措施;第三,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第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弊端提出来的,实践证明,坚持这一原则,顺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于冲破平均主义的畸形平等观,鼓励和支持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后富,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初步确立,但尚处于完善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还不能忽视效率,人为地抹平差距;但是,注重效率,正视差距,不等于忽视公平,甚至不要公平。我们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维护社会公平,把社会公平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维护社会公平的体制和机制。

所谓公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及其调整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行为等是否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效率,是指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比率。公平与效率密不可分,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给劳动者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潜力;效率是公平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效率低下,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或难以为实现公平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困。因此,不能把公平与效率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在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下,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述。其中,“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有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标志。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说到底是一个有关社会公平的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也正是市场经济的永恒命题。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讲的实际上正是效率问题,“实现共同富裕”讲的则是公平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本质也体现为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3)新社会阶层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使他们有了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机会)、经济体制的变化(使他们进入了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产业结构的变化(使他们被分流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和分配制度的变化(使他们率先进入先富者行列)。性质:新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共性:主要与非公有制经济相联系。

看待新阶层先进还是落后,主要是看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4)注重公平,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提供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第二,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第三,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社会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半期考试试卷 篇6

一、概论课实践教学特征

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使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 培养学生运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升。

相比其他学科, 该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它既注重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又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 该课程本身也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时效性和实践性, 而且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在教学中, 需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逐渐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感性认识,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理性认识, 促使他们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大局意识和实践操作水平。

1. 教学讲授方法多样性

在进行概论课的教学中, 教师只有把理论体系系统、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理论才拥有说服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因此, 实践教学过程中, 要兼顾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更要有针对性, 对理论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问题, 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讲授。

2. 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强烈的时代性

首先, 概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方案、形式等的选择, 必须结合学生的专业范畴、思想实际及社会需要, 使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地突显职业性特点, 突破形式主义界限。另外, 概论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 各种思潮纷至沓来, 多种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 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本课程教学中的社会实践环节必须讲求时效性, 实践活动紧跟社会现实、行业和地区的发展, 多层次反映专业化发展要求, 体现时代特征。

3. 教学模式主题性

改变以前以课本为纲进行授课的做法, 对教材进行整合, 分专题进行授课。抓住教材重点, 把该课程分为10个专题, 每个专题写出专题提纲, 提纲涉及学生在这一专题所要了解的内容、所要思考的问题、所要解决的方向。这10个专题是:认识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科学体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及其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之一武装斗争, 法宝之二统一战线、台海问题, 法宝之三党的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外交,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等, 这样便明确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概论课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难统一, 可操作性不强

概论课涵盖面很广, 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但从实践教学看, 课程教授内容偏重于理论, 学习起来相对枯燥。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 对现实社会关注度很高, 尤其是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迅速接触社会热点问题, 他们渴望得到正确的分析或评论。然而目前部分教师却不善于联系实际, 对多数社会热点问题缺乏深入了解, 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难以统一。当然, 教材内容广泛, 教师全面把握也有一定难度, 同时也使学生对此课程产生“大、空、乱”的感觉。

2. 教学主题方案观念陈旧, 时代感不强

教学方案设计需与时俱进, 紧密把握时代脉搏。然而部分教师由于不掌握社会进步最新动态, 对时政信息缺乏了解, 在授课实践中难免由于信息量不足, 观念落后, 缺乏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来丰富教学内容, 仍然按自己长期形成的教学体系, 面面俱到, 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另外, 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在教学时很难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和内在联系, 讲授内容显得单薄甚至大而空, 使大学生很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成果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导致大学生对概论课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大大降低。

3. 实践教学考核模式多样性与成绩认定不能科学结合

考虑到这门课的特殊地位, 多数高校目前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在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中, 这种传统方式是最严肃、最公平的考核方式。开卷考试一般是选修课的考核方式, 开卷考试既不严谨, 又衡量不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其实, 这是对开卷考试的误解, 开卷考试不仅能测量出学生水平, 而且是更高境界上的考试方式。该方式对教师出题、评定和学生认知、答卷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 教学方式单一, 实践教学方案落实困难, 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在很多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是粉笔加黑板, 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使得教师讲课辛苦, 学生听课也很乏味。部分教师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却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此外,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多数院校一般都采取大班教学, 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互动活动就相对难以开展, 教师循序渐进、一讲到底, 自由讨论、情感交流等环节缺乏,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充分调动,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5. 学生的知行难以统一

当前大部分学生的基本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思想观点是正确的, 意识形态主体是健康向上的,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重视不够, 对课程学习存在急功近利的情绪与行为, 认为专业课对前途有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对乏味、枯燥, 实用性又不容易体现出来, 因而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另外部分学生认为国家大政方针、意识形态是执政者的责任和义务,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抵触情绪。

三、提高和改进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1.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第一,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 采取多种手段设计教学环节, 要在精讲中多看、多思、多练, 全方位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实际操作中, 可以采取主题演讲、集体讨论、社会实践调查、学术报告会等多种形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 多用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重要知识点, 联系实际, 组织案例教学,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讨论, 最终由教师分析总结。这是一种启发性互动式教学方法, 目的不是单纯要求学生寻求唯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是促使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 运用主观能动性, 增强运用所学理论来解释社会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案例材料的筛选、收集整理, 在组织过程中加深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不仅能从具体案例中获取知识和思维方式、方法, 而且能够有条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思想。

第三, 采取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现实需要, 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通过教师的启发, 引导学生自觉思考, 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相结合, 采取双向发问、有问有答的方式讨论问题, 最后由教师分析总结, 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第四, 有计划地使教学结合社会实践活动, 在身体力行中使学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在假期中多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返校后召开座谈会、汇报会等, 影响、带动周边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这项活动, 在实践中扩大学生的社会知识面, 培养其人文素质。

2.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 开展专题教学活动

第一, 及时关注国内外多种信息的发展与变化, 教学中时刻注意吸收新知识, 引进新内容。概论课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封闭体系, 相反它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中继续丰富与发展。因此, 要不断用新的实践经验和材料去发展这一理论, 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中, 随时注意展示最新知识和理论成果, 并结合课程的理论内涵进行充分解读和论证, 这样才能凸显概论课的时代性,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第二, 统筹理论与现实、理论与历史, 讲好概论课。一方面, 要融入党的历史来讲授概论课, 使大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难历程, 从而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另一方面, 要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现实来讲授概论课, 以提高大学生正确地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自觉地把这一理论运用到指导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去。

3. 进行教学改革, 综合考核学生成绩

可采用开卷考试, 进行教学改革尝试, 另外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出勤、学习和在讲座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最后的考试成绩来综合打分。开卷考试的特点是开放性, 题目灵活, 更加注重知识体系构建, 理清章节之间、问题之间的关系, 注重测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

4. 畅通经验交流渠道,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取人所长、补己之短, 在院校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要经常进行经验交流, 通过研讨会、网络媒体等途径, 使同校、校际之间共同探讨课程教学问题, 交流实践教学经验。经验交流活动不应局限于教师之间, 在师生之间也可以广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设计多种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 必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兴趣所在, 师生之间的交流十分必要。

四、结语

目前, 概论课教学实践确实取得了很多成就, 但仍面临着巨大挑战。概论课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不断研究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从而不断完善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概论课的作用, 使学生全面掌握概论课的相关理论, 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正确面对和分析判断社会问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 实践教学环节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还比较薄弱, 因此, 应努力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提高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分析概论课教学特点, 从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问题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案。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熊晓琳.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10) .

[2]王晶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互动式教学法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11, (5) .

上一篇:清明的一天400字作文下一篇:航空乘务员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