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验第二阶段实施方案(推荐11篇)
课题实验第二阶段实施方案(2001年9月——2002年7月)
(一)教师方面
一、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工作 在上学期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本学期要继续把这项工作引向深入。尊重学生的18条原则和平等对待学生的12条原则,应该具体的操作化,切切实实的把观念的转变化为教育方式、教育行为的转变,而不停留在观念上和口头上。
二、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
1、继续以“教师素质的6条要求和100个项目”为标准,参照标准衡量自己,寻找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2、充分发挥“师生对话卡”和“学校——家庭联系卡”的作用,了解学生和家长对实验教师在日常行为、学生管理及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给学生、家长言行一致的答复。
3、全体实验教师要努力做到“三省吾身”,善于回顾、思考、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做好个案研究,不断积累经验,并对照实验中提出的对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寻找自己的不足。
三、在各实验学科中推广“掌握学习教学法” 有兴趣的实验教师可以根据美国教育家本杰姆.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教学法”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进行教学。掌握学习法的基本特点是单元教学,单 元形成性测验(A、B卷两次测验)以及补习矫正措施。其中的难度并不在于编制两份考试卷,而在于真正的搞好补习矫正工作,既花时间又费力。但也正是这种补习和矫正,使学生学会自我反馈,学会监控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学习方式,使他们受益无穷。如果实验教师能坚持采用这种方法,他的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改进。
四、开展学习方法的辅导
本阶段将在实验班开展学习方法的辅导,辅导内容包括怎样观察,怎样加强记忆,怎样预习和复习,怎样思考,怎样解决问题,怎样准备考试等。各实验教师也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尽可能的把这些指导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使学生学以致用。
五、进一步转化师生关系
实验教师要正确处理尊重平等与严格要求的关系,做到平等尊重与期望值一致。在平等尊重的原则下严格要求,不断提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让学生自觉的完成。
六、树立新教学观:激趣、启思、导疑
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观“激趣、启思、导疑”是对学生深层次的尊重。本阶段应以此为突破口,思考如何在教育教学行为中激趣、启思、导疑,使学生的内在兴趣、内在动机,自发的学习行为,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取得最大的成效。
(二)学生方面
一、进行新学期的学习动员和行为规范强化训练,注意加强外控和引导内控。
二、根据“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心理模式”,积极学习态度中包括认知、动机、情意、行为和反馈五个子系统。第一阶段工作的重点是认知系统,强调知识价值观的教育,本阶段的重点将是动机和行为系统。
1、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动机”。
2、采用“赏识——成功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学习责任心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4、纪律性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三、继续按“教育模式”的结构开展工作(1)课外活动。(2)学习纪律竞赛。(3)先进带后进。(4)系列主题班会。
四、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
实验教师应该逐渐学会把心理咨询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指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正确评价自己的心理状况,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行为方式,培养良好的品质和心理素质,增强耐挫能力。
五、加大班级“干部轮换制”的实施力度 在实验班中继续实施干部轮换制,进行就职、离职演说和中期评价制度,使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 炼。
六、加强个性化教育
初二阶段正是学生开始分化的阶段,班主任、科任老师都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及时发现那些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引导,仔细查找产生消极因素的症结,对症下药,查漏补缺,防止分化,逐步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
七、学生个性、品德教育的自我——他人途径 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配合行为规范教育,开展不同的教育措施和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从爱护自己的财物到爱护公共财物,从珍重自己的心灵到珍重他人的心灵以及履行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的良好社会特性。
(三)时间安排
(2001年9月——10月)
1、按照“机会均等”原则产生第一、二届班委会和小组长。
2、继续使用“师生对话卡”和“学校——家庭联系卡”。
3、年级进行行为规范的强化训练,加强外控,实验班级开展竞赛,引导内控。
4、安排一次《学习方法辅导讲座》,可参考《转型期学校教育研究》上刊载的材料进行。
5、召开《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为主题的班会。
6、召开实验教师、学生、家长参加的会议,成立“三方实验联络小组”。讨论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听取家长的意见,让家长参与实验。
7、实验教师坚持做好实验记录,并注意个案的收集和整理。
(2001年11月——12月)
1、产生第三、四届班委会和小组长。
2、召开一次《为增长才干而学习》或《我最感兴趣的事情是﹒﹒﹒﹒﹒》为主题的班会。
3、安排一次《学习方法辅导讲座》。4、召开 “三方实验联络小组”,讨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问题。
5、继续使用“师生对话卡”和“学校——家庭联系卡”。
(2002年1月——3月)
1、产生第五、六届班委会和小组长。
2、召开以《珍惜自己和家庭的财物》为主题的班会,学生演讲,教师总结,班会要提前布置,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珍惜或不珍惜个人与家庭财物的行为,由此引申到对他人和集体财物的态度。
3、安排一次《学习方法辅导讲座》,由教师主讲,学生谈体会。
4、召开《你了解自己吗?》主题班会,每个学生上讲台,用10句简单明了的句子描述自己,如:“我是一个表面胆大而内心很胆小的人”,“我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等等,要求学生把这10个句子提前写下来,班会直后交给老师,作为本实验的资料。
5、召开实验教师座谈会和实验学生座谈会,分析实验的落实情况,并对照“尊重平等30条”进行整改。
6、继续使用“师生对话卡”和“学校——家庭联系卡”。
(2002年4月——五月)
1、产生第七、八届班委会和小组长。
2、以《我的烦恼和忧伤》为题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由学生演讲,班会要提前布置,鼓励学生说出最烦扰自己的事情,以及自己怎样对待这些烦恼的事。
3、以《了解爸爸妈妈的辛苦》为主题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班会召开之前让学生花半天时间跟随爸爸妈妈到他们的工作岗位观察他们的工作,统计父母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觉的时间,每天干家务的时间,然后在班会上谈自己的资料和感想。以上两次班会有条件的班级可邀请家长参加,进行学生与家长间的沟通。
4、安排一次《学习方法辅导讲座》。
5、进行一次学生问卷调查,让学生评教评学。
6、继续使用“师生对话卡”和“学校——家庭联系卡”。
(2002年6月——7月)
1、产生第九、十届班委会和小组长。
2、让学生围绕自己本学期在培养意志品质方面(或其他方面)的做法及成效开展讨论。3、举行《我是如何复习》的主题班会。4、召开教师座谈会,总结第二阶段的实验情况。
5、安排一次学习方法讲座。
6、使用班教师写出实验总结,收集个案。7、继续使用“师生对话卡”和“学校——家庭联系卡”。
“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是“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发展工程”的一部分, 2012年9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及其他相关文件精神, 加大北京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的培养力度,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发展工程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中明确指出了名师发展工程的培养目标, 即2011年到2020年期间, 从北京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中选拔500名左右师德高尚、专业素养较强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 努力将其培养成为掌握国际国内前沿理论, 在学科专业、教改实践中具有突出教学和研究能力, 能参与国际教育交流, 在北京基础教育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师。
“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依托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作为培养基地, 其中, 北京教育学院承担了体育、语文、数学、美术四个学科的名师培养工作。本次参与研讨活动汇报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的秦志军老师和东城区体育教研员海汶老师是“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培养的首批名师学员, 也是第一批中仅有的2名体育名师学员。对于他们的培养, 既配备了实践导师, 还配备了学术导师, 培养过程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展开, 做到了以理论指导实践, 以实践检验理论, 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创新“共习模式”, 兼顾多元智能发展
在课堂展示环节中, 秦志军老师和北部新区实验学校的王芳老师分别教授了一节小学三年级“篮球直线运球”课和一节小学一年级“仰卧推起成桥”课, 两节课充分体现了“共习模式”的内涵和特点。这里的“共习模式”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 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智能融入到学习过程中进行共同培养、共同发展的思想、过程和方法的总称。就具体课例来讲 (以篮球直线运球一课为例) :
从教学目标来看, 既有发展运动智能的目标—“初步学习小篮球直线运球动作, 使80%的学生掌握直线运球动作方法, 提高灵敏性和力量素质”;有发展运动智能和语言智能的目标—“80%的学生能够背诵规定宋词, 将宋词与徒手操和运球相结合”;也有发展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的目标—“80%的学生能在快慢不同的音乐节奏下完成高低不同的直线运球”。
从教学组织来看, 在准备部分中, 教师安排了“教师领做领说”和“学生边做边说”, 其中“做”即练习、“说”即背诵诗词, 且要求学生大声喊出;在基本部分中, 教师安排了与背诗词结合的分散练习、与快慢节奏不同的音乐结合的练习、“练—赛—总结调整—赛”递进环节的练习等, 不同环节, 促进了不同智能的发展。
从课的目标设定到教学方法的选择, 再到教学步骤的安排与实施, 正如秦志军老师在研讨会上作课题研究 (研究题目:小学体育教学“共习模式”的构建与运用研究) 阶段性报告时所指出, 他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 以体育教材内容为主, 在发展运动智能的基础上, 兼顾了多元智能的发展。对于多元智能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这个问题, 他针对不同的智能运用思路做了详细的阐述, 如, 语言智能在体育课堂中可以通过讲解情境化游戏、喊口令、技能动作要点复述、经典背诵等来发展;逻辑数字智能的发展, 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将简单运算、逻辑推理与身体练习有效结合的游戏或练习, 如叫号赛跑、抱团等进行;发展空间智能, 可以通过体育简化图、规则手势、表象训练、定向越野等实现;发展人际智能, 可以通过在游戏或比赛中设置角色、赋予职责, 使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和努力中锻炼、提升自己, 并有效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品质;发展自我认知智能, 可以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反省技术要点, 并尝试改进技术, 逐渐使学生在具有自我纠错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实现, 如在对抗类体育项目中的自我定位及战术制定。
此外, 秦志军老师还分准备阶段、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固定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五个不同的逐级递进的阶段介绍了“共习模式”的操作流程。他指出, 在固化阶段, 运动智能和其他智能应紧密结合, 并通过其他智能促进运动智能的发展;而在自动化阶段, 学生应能够把各项智能综合运用到一项或几项活动中, 并且能正向迁移到其他单元学习中。对于“共习模式”的课题研究, 他在不同的学校进行了实践检验, 实践初步验证了“共习模式”的效果:学生练习兴趣变得持久, 课堂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学生在课后的练习与交流增多, 教师能力得到提升。
不同角度切入, 多维度探析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
海汶老师的课题研究题目是“中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 在本次阶段性成果的报告中, 海汶老师基于理论的研究, 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后期研究计划等方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与成果。
针对研究过程, 海汶老师重点介绍了针对两个思考点—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其中, 就体育教师层面来讲, 一方面主要从教学准备与反思、教学组织管理与实施、体育教师对自身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设计规范化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 对教师心目中影响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调查, 结果认为, 排在前三位的因素分别是教师的自身素质、体育教师对待教学的事业心和态度、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的态度, 对此, 海汶老师分析认为, 体育教师的素质决定体育的教学成果, 教师对待教学的事业心和态度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质量, 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的积极态度将成为提升体育教学行为质量的有效动力。
而就学生层面来讲, 主要研究了教师的教学态度、学生心目中优秀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教师是否告知学生教学目标的情况、任课教师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情况等四个问题。其中, 基于对东城区的调研, 针对学生心目中优秀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这个问题, 研究得出, 排在前5位的能力分别为: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外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运动技能水平高;着装整洁得体, 仪表端庄。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所认为的比较重要的动作示范正确且优美、教学认真、要求严格等因素却排在后几位。对此, 分析认为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目前体育教师群体整体素质比较高, 学生已经比较认可教学示范等方面;二是学生可以自己从多种平台上找到高水平运动员的动作视频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 所以对教师示范动作要求不那么高, 但是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意识觉醒, 使学生希望有更宽松的课堂氛围, 希望在课上能获得教师更多的关注与尊重。
此外, 在研究过程中, 除了立足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之外, 海汶老师还对多节课堂进行了观察与诊断, 并认为提高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教师还应该做到以下六点:教师应研究教材, 钻研教法, 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要分析每个教材的重点、难点;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并最大化开发多媒体的功能;要注意自身课堂提问、设疑的艺术性;要提高应变能力及对突发事件的预判能力;要关注体育课后的放松与整理环节。在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结束时, 海汶老师进一步介绍了课题后期研究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和计划。
针对“共习模式”及“教学行为有效性”两项课题当前的研究成果, 及这次活动中的两节现场展示课, 培养导师进行了现场精彩点评。实践导师马受良指出:首先, 创新是一个永远都在继续的主题, 学校体育工作也需要创新, 而既然是创新就应该允许个性的发展, 应该允许多种模式共存, 而不应该是按照同一个或者是统一的模式去发展, 就这次的展示课来讲, 由于其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 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观点, 对此, 大家应该抓住问题的本质, 即评价一节课应该以其效果的好与坏、真与实为评判标准;其次, 多学科之间的融合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而且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物理性融合, 而应该是化学性的融合, 相互之间应该发生化学反应, 能够彼此促进, 而这点在展示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这种创新值得体育教师去研究、去尝试。
学术导师陈雁飞教授在点评中, 一是肯定了“共习模式”理论指导下的两节展示课, 她表示这种课是当前极力提倡的;同时分析了两节“共习模式”展示课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原因:授课教师对理论模式的研究与构建运用了多元智能理论, 并对技术动作要素进行了研究, 而这种研究往往是当前体育教师所缺乏的。二是针对“教学行为有效性”这一课题, 表示海汶老师做到了从基础做起, 针对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效, 深入学校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包括调查、访谈、资料和数据的收集等,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的构建和实践的尝试。此外, 陈雁飞教授还对在场的教师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大家都能够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 再深入到实践中去, 解决真正的教学问题, 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体育教学。
课题组:蒋旭新
我校初中物理课题组自2012年5月开始,已进行了近一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本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取得的初步成果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完成情况
(一)继续加强学习
为了课题研究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与学习,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因此我们课题组利用各种形式组织课题组成员主要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学习:
(1)、课程改革理论学习。学习了《物理课程标准》《新课程标本教研》《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教学设计物理卷》等书籍。
(2)、有关学困生的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了建构主义理论、韦纳归因理论、台湾学者刘弘白博士关于心理缺陷的研究理论等。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丰富了教师的科研知识,增强了教师搞科研的信心
(二)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研究学困生转化策略
在课堂上我们通过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要求,每次的课前练习出三组练习分难中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得,对于能够做出中难程度题目的学困生,教师大力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自主学习中,老师要求回答问题或质疑时,只要学困生举手我们就优先;另外我们规定一章学完后每位学困生要出一份试卷并由老师集体收集并交换答卷,要求自己所出的试卷自己改,因此所出题目必须要能熟练的做出来,通过这种在“做中学”使学困生真正掌握本章知识,如果有困难我们还成立了“一帮一”小 组,由一名学习好的同学帮助他,直到他能够完成任务为止。在平时我们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将他们分层分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有效地减少了学困生在学习当中的困难,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下一步地学习。其次,我们适时地召开家长座谈会,一方面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方法进行培训,另一方面与家长沟通交流,积极听取他们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同时实行课堂教学对家长进行开放,共同参与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以促进和巩固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落实。
二、课题研究工作所取得的一些成果
《对新课改下的农村初中女学生物理成绩普遍偏低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的研究》课题的探究改变了教师的学生观和评价观,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
2、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3、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方式有所改变。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虽然课题研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部分学困生的成绩仍然很低,虽然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有畏难的表现,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地结合还未达到更加和谐有效的程度。在学校老师费了很大的心血对学困生加强教育和转化,可是仍有部分家长对孩子上学的观念比较淡薄,虽然老师常去家访做工作,但这些家长的文化程度偏低,情绪化的倾向较为严重,说话不注意,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孩子刚刚建立起来的一点上进心,使得老师和学生的努力前功尽弃;
3、个别指导与教学内容的完成之间的矛盾。在课堂上加强对学 2 困生的指导与帮助,无形中就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这样教学任务就无法按照预期的计划完成;
4、个别教师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非常艰难而复杂的工作,当个别学困生经过老师一次又一次地教育与转化仍不能脱“困”时,个别教师就失去了耐心和信心,从而主动放弃了这部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5、虽然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方式方法上有所改变,但社会环境、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家长等只认成绩,还是以学生的分数为杠杆对学校及教师的教育工作和教育教学能力进行评价,而不注重教育过程,这种落后的评价方式也严重地影响了学校、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的兴趣和投入力度,甚至放弃了对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课题组确定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实验教师的素质,增强课题组成员的信心。
2、深入进行课题研究,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实验,加强研讨,通过对比分析,集思广益,努力解决全面发展与个体指导之间,教师教学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组织教学与转化学困生之间的矛盾。
3、继续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培训与沟通,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学困生教育与转化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
汇 报 材 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们:
大家上午好!
我校课题研究自2012年11月开题以来,得到了区教科室各位领导专家的多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正在扎实有序地进行着,现将本阶段的研究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再次进行明确的分工
为了切实抓好本次课题研究,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课研工作,2013年3月12日,校长管维德结合我校实际,再次将课题研究任务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使得课题组成员人人有事可做,校长亲自参与教学一线研究,撰写论文,积极参加论文评比竞赛,并荣获区级一等奖,教科研副校长赵辉亲自组织协调课研人员的工作,极大地鼓舞了课研人员,调动了他们研究的积极性。
二、课研成员积极参与,潜心研究
由于领导重视,分工明确,课研人员的热情愈来愈高,成员之间互相讨论,确保研究质量,如潘红辉、肖文两位老师为了写好学校领导,老师对课题研究认识的调查分析和学生在实施课题前后的行为认识变化调查分析,他们多次虚心请教,彼此讨论,搜集材料,真正做到了求实,细致,使本
阶段研究在质量上有一个较大的飞跃。研究资料更加规范。
三、课题组外成员主动配合,撰写资料
此次课题研究激发了我校全体老师积极参与课研的热情,他们主动配合课题组成员撰写资料,并把资料中的先进理念带入课堂,推动了我校教学研究的整体性发展。
四、求真务实,搞好课研培训和讨论工作
到目前为止,我校课题研究已进行八次培训活动和八次研讨活动,研讨内容涉及语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的德育渗透,论文撰写,调查报告撰写等方面的内容,全方位地落实了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
五、取得了较好的活动成果
通过本阶段的研究,领导和老师对课研有了进一步认识,学生的思想行为更加规范,有以下同志的教科研论文荣获区级奖励,他们是管维德、赵辉、刘俊玲、潘红辉、刘立、翟红。
总之,在本阶段研究中,我校课研工作比以前更加扎实有序。
姚集中学课研小组
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必备的能力,新课标的实施,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对学生来说又是一大挑战,它既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又体现在课外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自从课题实验开展以来,实验教师不断进行理论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利用最前沿的教学信息指导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不断改进、完善实验方案。
一、加强理论学习
结合课题实验,我们全体实验教师基本掌握了幻灯片、网页、方正奥思、Authorware 6等的制作,基本应用于课堂;学习了《新课标》和《新课程指南》,通过学习,很多老师明确了新课改的必要性、方向性,也更坚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的必然性,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看到了合作学习与创新学习的魅力所在。
二、注重新的教学方式
1、改过去的讲解式为现在的探讨式,改单一的课堂教学为多样化的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我们一直提倡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但我们的课堂教学始终是围绕着教材,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是单
一、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在实验中,教师们一致认为应该打破这种教学方式,提倡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能象原来那样只围绕着教材来备,还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牵线的作用,而真正的主人是学生,让他们学会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自主探索,提高课堂效率,不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在课外多参加一些生物活动,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的激情,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这样将生物单调的教学变为丰富多彩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变学生的厌学为乐学。
2、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改过去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为现在的多样性
以前,我们教师就是依靠一支笔、一张嘴进行教学,近年来,由于多媒体工具的推广,教学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多媒体工具能形象、直观地展示在课堂上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能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直观地展示,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很广,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欢迎。
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我校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电脑“班班”通,我们的老师提倡使用电子备课,上课使用多媒体课件,其目的就是要将城市学生在生活中无法观察到的或者没有很在意的生活现象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让他们不仅学知识,更主要的还要学会生活、学会观察、学会分析与归纳。当然这就给上课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多媒体的使用。
三、本期所做的工作
1、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爱护学校的情感态度,我们带领学生走遍校园,认识校园植物,并给校园植物挂牌,制作校园植物网,教育学生要爱护树木,保护植物,珍惜资源,珍重生命。
2、教师实行电子备课,上课尽量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初二年级教师基本做到节节运用多媒体上课,本期共书写电子教案36个,制作课件20件,本期还进行了一次课题测试。
3、制作课题网页,将实验过程中各学期的计划、总结、教案、课件及所取得的成绩制作成网页,便于老师的观阅。
4、生物的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生物知识,还要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对周边环境的观察、分析,为了更好地普及植物知识,吸引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师生一道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周边常见植物的摄影资料,从师院借来《高等植物》分类书籍,办了一期《绿色植物园》橱窗和一块展示学生课外活动兴趣的《生物园》展板。
5、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每位教师为了学校的创绿工作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组织学生参加环保知识问答,对学校校园内的植物实行命名挂牌。
本阶段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情况进行了解,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随机测试,分析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习惯之间密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明白阅读对生活的意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营造阅读的氛围,为学生借取课外书籍支持阅读(本期在学校图书室为本班学生借五种共30本课外书,全班学生相互传阅)。利用教给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并选取班上阅读习惯好、阅读能力强的同学(重点选了唐果菓同学)作为学习的榜样,让她介绍个人经验,并带领同学进行课外阅读。以活动促进学生积极阅读,本期搞了两次阅读评比活动,在活动中,由读书读得多的同学介绍所读书籍的内容以及读后的感想体会等。搞了一次手抄报比赛,手抄报内容主要来自课外阅读书籍,一次读书笔记展示活动。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课外阅读兴趣正在产生和形成,初步掌握了课外阅读的一些方法,阅读氛围较之过去浓厚了许多,正在形成作读书笔记的习惯。
本课题实验到现在,我认为要让某一课题实验产生较为突出的效果,让实验对象在实验之后发生根本的变化,实验过程绝不能留于形式,停于表面,而是真真切切地在实践中发现,分析,研究,总结,改进。
阶 段 小 结 二 东乡县北港小学
王有玉
本阶段的研究工作从2011年12月开始,到2013年5月止,现已结束。这阶段是组织实施课研阶段:调查研究寻教法、课堂实践证教法、探索规律成教法。一年半来,全体课研教师认真制定课题计划、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教研扎实,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课研概况
1.2011年12月到2012年6月,课题组教师依据制定的课题研究方案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学生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包括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学习认知能力的差异、个性特征的差异、了解学生的现在需要等);根据对学生的调查结果的具体表现差异去寻找选择最佳教法,经过教研实践形成了理论文章,探讨出了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
2.2012年7月到2013年1月,进一步制定了课题研究的教研计划,集体备课,随堂听课,研究总结出了常规数学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定期进行检测,随时掌握情况,及时调控并做好各种资料的存档整理工作;
3.2013年2月到2013年5月,探讨研究了课题效果的检测及评价标准,跟踪了解实验效果,对教案、案例进行了修改;举行了公开课,请教研专家到校听课指导,集思广益,总结经验;全体课题组成员整理材料完善教研,撰写了第二阶段教研总结。
二、课研目标 本阶段的课研目标是:
1.全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有效教学法更加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
2.结合当前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探索各有效教学的要素,形成经验材料,撰写经验文章。3.通过实施有效教学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4.突破教材对教师的束缚,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有效教学创造条件。
5.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使参研教师由“思考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选定班级,以行动研究自主探索和经验总结定期交流为主,以研讨课展示成果为平台,按照分工关注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结合案例分析、个案研究等手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记录,通过对不同阶段研讨课的对比、总结,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促进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同时,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制定不同的教研方案,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和思维训练,有的放矢地进行数学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长善救失,调动起心理上的积极因素,消除其消极因素,使之自觉主动地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全面发展。另外,还辅之以观察、调查、实验记录、谈话卡片、综合分析实验研究对象的发展状态,积累了较为科学的有效教学研究资料。
三、课研感悟
在本阶段的课研中,为了使课研教师对课题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理解,我们利用理论学习会、讨论会及暑期休息时间,组织研究教师反复学习了课题实验方案,使得课研教师对课题的各项工作任务有了充分与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研究任务明了于心。这样,既总结和学习了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又避免了研究教师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迷失方向,大大的提高了第二阶段的研究效率,这从本阶段的研究论文的数量上可见一斑,我们写出了二十多篇研究论文。随着课研的深入,认识的加深,逐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如:“对教材的研究重视不足”,这不仅使我们在有效教学中没有很好的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要求,而且教师因受教材的束缚,教法的选择受到很大限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在教法与学生活动的设计研究上,由于研究分为“准备、示导、议练、诊断和评补”五个方面,条块较多,研究成果分散,不利于形成整体的设计思想模式。因此我们后来十分重视对课题的再修改、再学习,使之更完善,更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的需要,更好的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服务。
在本阶段的课研中,我们悟到只有以先进的理论与思想武装头脑,才能准确地找到课题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修改。为此,我们利用大量的时间,组织课研教师学习了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文章,每周一次小组学习交流(小组成员轮流组织)。如从网上下载学习的《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活动情景,激情激趣导入课题》、《差异教学法理论依据》《教不越位,学要到位》、《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持续发展》等20余篇;除此之外,还学习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活动教学》、《数学教改新探索》、《小学数学新模式典型课例》《讨论式教学法》等专著,这给了课研教师很大的启发与帮助,成了我们研究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和“加油站”。在认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我们于春节与暑期,分两次对课题进行了修改,使研究的对象更清晰——学生、教材、教法,在课题研究中形成了完整的设计思想与模式,这为本阶段的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重视加强对本阶段已有研究成果的学习,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全面了解课题,使自己“站得更高”。
一年半来,我们利用寒暑假及平时的理论学习时间,共分四次组织学习了已有研究成果。一是通过学习以便逐步完成对终结成果的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表述。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逐步提炼和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其过程为:“实践寻找方法——方法中寻找规律——规律中得出模式”。而教师的“微观研究”多处于“实践寻找方法”环节,要形成“最终研究成果”,就应加强对已有的阶段研究成果的学习,使之在学习中“提炼和形成”方法。并用“规律或模式”这根丝线把这些“珍珠”串起 来,最终使阶段研究成果和个人研究成果统一于最终成果之下。虽然研究过程中逐步提炼的“最终成果”与结题时的“最终成果”相比还不完善,还需不断修改补充,但已初步具备了“最终成果”的大多数特征,它对研究教师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为教师指明了今后研究的方向,而且还能使研究教师从中看到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和缺漏,使研究工作不断走向深入。二是要通过学习使研究教师互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心得和成果,相互启发。为此课题负责人及时进行总结、指导,使教师明确了各自研究的内容;对不够深入的还要继续研究,对未研究的内容,要合理安排研究进度;尽量避免出现缺漏和重复,避免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有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基于此,我们初步形成了实施有效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核心,以教材为关键,以活动为依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课题,同课研教师一起,共同确定各自的研究内容,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使研究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本阶段的课研中,我们发现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是课题取得成功的关键。为此,我们一直十分重视锻炼培养队伍,确保研究力量。科研组成员积极参与了学校进行的精品教案工程,大家进行科研的时间更多,对课研内容思考更深入。课研教师坚持以写作促进科研、科研带动教研,使科研、教研、写作——互动;让科研成为写作的源泉,写作反过来促进教育科研;让课题研究组教师的实验成果论文,参加我校一年一次的教育经验文章展评。一年半来,课研教师在校内教师论文教育经验文章展评中有二十多篇论文参评,展开交流,调动了实验教师的积极性,扩大了实验成果的影响;在科研带动教研方面,开展每学期一至二次的教学实践成果展示活动,课题组教师通过上示范课展示成果的形式,组织非课题组教师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从中受到启发,改进自己的教学;平时,让课题组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大胆说、评,将课题组的最新成果迅速传递给其他教师,在全校创设积 4 极参与科研的良好氛围。这样课题组教师的写必学、写必教、写必研,又有力地推动了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中,资料的及时搜集整理是课题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及时做好各种资料的存档整理工作,一直重视相关资料搜集整理。我们从建立课题初至现在,对课题档案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视。资料实行专人管理,王有玉同志既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主研教师,又是资料的收集与管理人员,实验中使用和产生的资料,都由该同志收集管理,并及时填写有关表册,上报课题管理部门。为使课题资料便于教师查找、阅读和打印,逐步完善了资料管理的微机化。还请了教研室领导专家指导课题组的工作,到校听课指导,集思广益,指导帮助教师形成研究成果;分析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加强了对经验的总结提炼;全体课题组成员及时整理材料,完善教研,撰写课题第二阶段研究总结报告。
四、课研成果
有效教学的研究是现代教学研究的新课题,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新教材的推广使用,我们积极探讨本课题实验研究,大胆实践了有效教学的课堂策略,让教学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人。
本阶段课题实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全面发展学生,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
由于实施有效教学,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课题组教师已基本克服了原有的“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等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优化了课堂教学 “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教材创新为关键,以自主活动为依托”。教师在设计一堂课的教学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发展,这是有效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所在。教师不仅重视了学生在一节课中的发展,更重视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不仅重视中等生的发展,也重视差生和优生的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素养的发展,也重视学 生情感、态度、兴趣和行为习惯的发展;在教材的创新上,突破了教材对教师的束缚,体现了创新教材,使教材适应学生的发展的需要,使教材适应教师的教学特色,使教材适应学生自主活动、合作探究是关键;教法设计上,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依托,以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为主导,有效评价验效率。课堂教学的变化,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从少到多、形式从单一呆板到多向互动、生动,从被动发展到较主动和谐地发展。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书面作业,轻实际操作;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的状况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本学期,我撰写了论文《数字的应用》、《低年级认数和计算中如何有效使用学具的思考》案例分析获案例评比一等奖。朱老师《搭配中的学问》、《鸡兔同笼》教学均获得好评。低年级学生没有家庭作业,中年级学生家庭作业20分钟左右,高年级学生家庭作业30分钟左右。这一做法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增加了学生动手动脑、发展特长的活动,学生对考试的恐惧感没有了,对活动课的兴趣浓厚了,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都得到了培养。
(二)提高了教师素养,增强了科研能力
在课题研究中,参研教师坚持不懈的理论学习,提高了综合素质,参研教师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理论素养、研究水平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课题组成员王有玉还被推选为江西省骨干教师。同时,还涌现了李小玲、朱爱兰等新星。课题组成了名师的摇篮。经过第二阶段一年半的实验,参研教师对自己的科研实践认真进行了总结提炼,先后写出了二十多篇质量较高的论文,其中有13篇文章参加了我校的教师论文评选,并有多篇文章获奖。在此基础上,我们初步形成了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教材创新为关键,以自主活动为依托”。
科研带动教研,全员参与,增进了广大教师教研热情、提高了教研水平,促进了全体教师素质的提高。其他教师通过看、听、评等方 式,在科研成员的带动下,积极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探索。不少教师从“安于原状”到“有所触动”到“尝试改进”再到“初尝成果”。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理论水平都有较大提高。
(三)融融的学习氛围,和谐的教学理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满足学生这种需要,我们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首先,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的位置,服务者的地位。热情鼓励每个学生,实实在在营造出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气氛,努力创设让作为主体的学生亲自去活动、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的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探索过程,并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学习中大胆提出问题、异议甚至批评、反驳,正确看待学生的插嘴和错答现象,多宽容、多鼓励、少指责,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期待和鼓励中,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以探索者、研究者的心态进入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
在课题研究中,课研教师们形成了有效教学的新理念。让“告诉教学”变为“唤醒教学”,新课程教育理念要求视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习过程成为张扬学生生命活力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要把知识一下子“灌”、“倒”或“告诉”给学生,(这种教学可以用“3×7=21”来表示)。我们应该是“启发”学生来学,(这种教学可以用“3×7=?”来表示)。但这样做还不够,最好的境界叫“唤醒”,(这种教学可以用“3×7=24”来表示),这是一种创新。是啊,3×7怎么能等于24呢?这明显是教师故意设置的一种谬误,而且是学生在已有判断能力内能迅速觉察到或稍加启发就能觉察到的谬误,以唤醒学生警觉:不对吧。于是大家都会瞪大眼睛去探讨、去思考,从而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投入到纠正错误,探究正确方法即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增强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让“演绎教学”与“归纳教学”相结合,演绎(从一般到个别),归纳(从个别到一般)是两种不同的推理形式。教学过程中采用归纳法还是演绎法,往往是不同的教学理念支配而发生的行为结果。归纳是从具体的下位概念逐步推进到抽象的上位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往往有赖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容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获得知识;演绎是从抽象的上位概念出发,逐步向具体的下位概念发现证据,多角度思考寻求支持,使学生对上位概念的认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越来越落到实处和运用于实践中,这有利于激活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但是,在数学活动中,往往既需要演绎教学也需要归纳教学,二者应该根据教材特点有机结合,使整个教学活动不仅变得生动有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更有实效!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对集体活动中典型课例、典型问题关注多,研究多,而对自己个案的课例、问题关注不够,研究不够,特别是对自己个案实践的分析、积累资料还不够。
(2)教师撰写典型教学设计、典型案例或片断分析不够深入,即使发现了问题,针对性地改进方法比较含糊,缺少可行性措施。有的实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反应效果很好,他们有实际做法,但在资料中没有表述出自己的意图和方法.(3)实验教师的阶段小结中,实例少,虽然小结了自己的实验过程、策略,但这样做的原因及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有何影响,分析尚不到位。
六、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我校目前的科研工作,已从无序到有序、从无规到有规、从无法可循到有法可依,研究思路也从混沌走向清晰,终极成果也在逐步形成,课题组教师看到了研究成果,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不仅打破了对教育科研的神秘感,而且信心倍增,同时认识到目前的探索还不 够,还属“浅层次”的探索。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使课题研究结出丰硕的果实。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坚持结合已有的“自主探索、定期交流”、“展示成果、集体研究”等有效措施,力争再经过近半年的实验探索,形成足够多高质量的经验论文彻底改变原有的灌输式、被动式的粗放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并对实践经验论文进行总结,提炼并构建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教材创新为关键,以自主活动为依托”的有效教学的研究新模式,形成课研成果。
工作总结
马村中学英语课题组
经过本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我校科研课题——“xx英语词汇立体学习法的探究”,已能顺利过渡到课题研究的最后阶段中去,为我们的研究圆满结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我们有更大的信心做好下期的工作。现将本阶段(XX年7月-XX年10月)的工作做一总结:
一.扩大规模,形成理论。
经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我们更加丰富了本课题研究领域的理论。同时,突破了本次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英语构词法的深层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有了可观的收获,积累了大量的实践材料,观点和见解已见成熟,基本上完成了有关深层研究——“缩合词”理论的理论框架。有望形成颇有学术价值的理论论著,指导他人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梳理脉络,系统归纳。
1.在前一个阶段的单词系统归类的基础上,我们就初中六册书的词汇做了梳理,进行系统的归纳。在今年暑假期间,全部分板块进行了微机输入,以便后期编辑排版,形成较为规范的工具书。课题组的每位教师还分工,把初中英语课本一至六册的单词,按照课本词汇表的格式,全部输录了一遍。工作量之大之强令人感叹!
2.相关实验教师根据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实验情况,在暑假中抽出一定时间,筛选上一个阶段中比较优秀的课例进行再加工整理,力争更好地体现实验课题的宗旨。已备后期刻录光盘,既便于本校英语教师的资源共享,也可为自己常年工作的学校留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3.在本阶段的工作中,由于许多工作都贯穿整个初中教材,为了避免终期材料的片面性,我们调整了前两期“分工合作,三线并举”的工作方针,改为“年级交叉,互为补充”。课题组教师的教师分工合作时,按照任教年级不同进行搭配,必要的时候进行全体协商。
三.劳而有获,硕果累累。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厚的回报。苦涩的汗水浇出了累累硕果:
1.理论成果源源不断。随着科研的深入进行,课题组的教师日渐成熟。多数教师利用暑假的机会,把以往的观点和见解进行了会聚和整理,从理论的高度加以论述,形成了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论文。本阶段最有价值的论文当首推王香璞老师的《英语隐性合成词大揭秘》,该论文从严谨的学术观点出发,透彻地论述了缩合词的构词原则和构词方式,并提出了缩合词的学习方法。该理论初步揭了开英语“缩合词“的面纱,将对我国的英语词汇研究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2.单词游戏活动系列幻灯片基本完成。王香璞老师在原有幻灯片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得使得词汇活动幻灯片更加科学、实用。她利用暑期的机会把日常的幻灯片做了进一步整理和归纳,基本达到了系列要求,有望规范的光盘刻录。
3.九年级实验班的学生用“爱迪英语”立体学习法指导自己的单词学习,大大降低了学习强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对英语其他知识的学习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今年的中考中,我校实验班的英语成绩位居我市前列。英语学科的高效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学生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薄弱的学科中去,使得学生的整体成绩明显提高,我校中考再创佳绩。
八、九年级的学生中,实验班学生的整体水平也也大大超过了非实验班,在本学段的期末考试中,实验班学生的的英语成绩特别突出。
四.不骄不躁,夺取胜利。
(02至03学年第二学期)
本学期我校按照学校德育子课题实施方案、本学期德育课题工作计划,在贵阳市实验区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的指导下,开展了德育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1.加强理论学习与培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科研素养
(1)组织全体德育课题组成员摘要学习了“十六”大报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了贵阳市“九五”课题研究成果《整体构建初中阶段养成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文集》中的有关文章;
(2)组织德育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实验区组织的各次德育课题研讨会和培训会;
(3)聘请了实验区课题组负责人雷老师到校参观指导德育活动课和进行德育课题科研专题培训。
通过这些学习、培训,使大家进一步认识了当前德育工作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领会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内容和内涵,学到了更多的从事课题研究的经验、知识和方法,提高了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对开展科研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有了更好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增强了大家的科研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2.继续加强了《德育》读本和《成长册》的深化研究和推广实验 由于《德育》读本和《成长册》的使用得到实验班师生和家长的好评,其他各班师生也纷纷要求实验使用,因此2001年9月我校便在全校所有班级推广使用《德育》读本和《成长册》,将《德育》读本和《成长册》的深化研究和推广实验推向了高潮。在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各项德肓活动中,如何结合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用好《德育》读本和《成长册》,并对《德育》读本和《成长册》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提出符合我校“农村性”、“民族性”特点的意见和建议,是学
校此项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学校德育课题组通过思教处和教科处理问题将此项内容的完成情况列入了班主任等德肓课题实验人员工作考评和科研考评,要求各班每学期必须以《德育》读本和《成长册》为教材,以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或班级建设活动等为形式开展2-4次质量高效果好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德育》读本和《成长册》的教育作用和功能,并为推广使用和修改完善积累经验和提供参考意见。通过《德育》读本和《成长册》的使用,有效地指导了班主任的教育活动,充实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增强了德育实效。
本学期德育课题组成员共完成论文22篇,活动课录像1个,其中7篇论文和活动课录像被送到今年的德育课题工作年会参加评奖
3.积极参加实验区“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目标和内容体系”的构建 在贵阳市实验区“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目标和内容体系”的构建工作中,我校参加了高中部分“二级目标和内容”的构建研究工作,现在贵阳市中小学“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目标和内容(试用稿)”已经出台,我校将在实验区第二阶段的“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体系”的构建的同时,针对学校实际完成 “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目标和内容体系” 的适用于我校的“三级目标和内容”的构建研究工作。
4.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学习在时间和内容上仍然感觉不足,满足不了搞好实验研究、多出研究成果,实现科研兴校的需要;研究工作依然显得十分薄弱;常规工作与科研(包括必要的学习)工作的矛盾没有能较好地解决?
贵阳市民族中学德育课题组
(一)、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6月至8月):
1、调查研究,选择、确定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2 、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及有关著述;
3、搜集文献资料及他人成果;
4、完成个人课题研究前期申报工作。
(二)、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
1、撰写课题实施前期调查报告;
2、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及开题报告等序列工作;
3、实施课题研究,为专题研究准备第一手资料(如读书笔记、教学随笔、经验材料、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等);
4、修改、完善专题研究方案。
(三)、结题阶段(20XX年1月至20XX年6月):
1、主讲一节与个人研究课题相关的优质汇报课;
2、根据个人课题研究实施及准备情况,撰写论文《初探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合作探究方式》;
近年来,我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及时而广泛地开展了“小学生古诗赏析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实验活动,经过近一年来的研究和实践,已初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等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和追求目标一个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教风与学风正在进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自主学习的时空渐趋拓宽,同时,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得到了发展,学生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力求体现如下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寻求一种既易于学生掌握、运用,又不会影响孩子学习热情与自信的方法,初步培养小学生古诗赏析的能力。
1.以美引善:通过教材呈现的丰富生动的美的感性形象,使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引导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
2.以美导真: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主动地、积极地追求真理,获取知识,使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知识结构不断完善。3.以美怡情:以语文学科充满感情色彩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为载体,使孩子们的情感从小受到美的陶冶,对真善美产生由衷的热爱和向往,对假恶丑产生强烈的憎恨和愤慨。
4.以美启智:以生动具体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促进学生各种智能因素的发展。
5.以美润言: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生活,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启发他们去体察语言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大自然、生活中的美怎样用美的语言去表达。
二、课题实验的管理
1、建立领导机制,确立实验班级。
在县教科所的亲自指导下,学校成立由校长、教导、教研组长、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实验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工作的管理、指导及实施工作,并确立了实验班级和实验老师。
2、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学实验
扎实深入进行的基本保证,加强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措施。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第三次全代会精神,学习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增强教师投身教育改革的使命感,提高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组织教师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促使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习观、教学观;鼓励老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老师们全身心投入教学改革之中。
3、重视课题研讨,及时总结经验。
我们要求实验班的老师应围绕一两个子课题进行研究,举行经常性的教学漫谈,认真积累资料,做好个案分析,写好课后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每月份写一份阶段性试验成果报告,每学期举行一次观摩活动,力求辐射一片,使其他老师也能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认真总结经验,撰写成文。
三、课题研究实验采取的策略
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为体现实验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在备课中发掘“美”
要使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由“知学”进入“乐学”的“欲罢不能”之境,还需教师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备课过程中,首先,教师在感知教材时,为教材中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所感动,悠然心会。然后,教师对教材中蕴含的各种美的因素细心品味,蕴涵体察,反复推敲,“搜尽奇峰打草稿”,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美的因素融化到教案中,再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分享这种美。教师善于发掘这些审美教育的因素,就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的确,这一句流传千古的佳话代表了古代诗句诵读的一种思想。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美不胜收。古诗句很好地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少年儿童年龄阶段的认知特征。而不断地诵读,主要是让学生对汉语言的不断的积累,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的审美表现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儿童古诗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的培养外,还要进行审美教育,古诗教学中美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形象,情感去熏陶学生,丰富净化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2.在教学中传输“美”
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是灵魂。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主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美的事物激发人们情感,形成审美体验,唤起情感共鸣,使人在情感中受到陶冶,得到升华。而教师的情感灌注,动之以情,是课堂教学揭示美、传输美,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那么教师首先在钻研教材时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做到通理明情,“入境动情”,设身处地地体味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内涵。这样,教师就具有了一种激情,然后在教学时,通过讲述、朗读等教学手段“以情激情”,利用有关的审美媒介进行“设境传情”,从而把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融为一体,在动人魂魄的情感中,把知识传授不断从感性向理性深化升华,师生之间就会迸发出强烈的美感共鸣,产生共振效应。这样就调动了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感情,紧扣学生的心弦,把他们自然而然地步步引向感情的深处,诗歌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受到强大情感力量的震撼,情感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绘了深秋季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了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深切思念家乡之情。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尝。
3.在领悟中感悟“美”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特点,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情感的熏陶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审美情境对学生不是强行给予的,而是从学生的审美心理自由出发而设定的,它较之单纯的说教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并引起审美情感的共鸣,尤其是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变课文中的“此情此语”为“我情我语”。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情境氛围中,此情此景,拨动了学生的“美感的心弦”,引起了情感共鸣。这样,学生的审美心扉就会洞然开启,带着热切憧憬和再观察再欣赏的审美情感,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进而把课文中的“彼情彼景”转化为“我情我景”,从而更深入地领悟文章构筑的艺术真谛。
过去,我们在教学古诗时只重视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教育。在古诗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从而感受环境的美。
语文教学具有浓厚的人文性、鲜明的形象性、强烈的情感性,这就为语文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供了宽广的天地,小学语文课本每册都选有古诗,这些古诗风格流派各异,有哲理诗,写景诗,也有咏物诗。每一首诗都流淌着生命意识之泉的汩汩清流,起伏着作者诗人丰富的情感。古诗是融音乐美、书画美、意境美为一体的古典艺术,走近、学习和感悟古诗的前提,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而随着学生生命意识的被唤醒,他们对古诗的理解会更深刻,把握会更准确,感悟会更透彻。
4.在诵读中感受“美”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优美的朗读是一种艺术,教师可以通过朗读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掌握好朗诵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韵律、语气管朗诵技巧,具有音韵美的朗诵具有艺术穿透力,使得具有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变得鲜活起来,转化为听觉艺术。优美的朗诵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吟诵朗读是提高文学审美感受力的传统方法。古代文人也十分重视吟诵朗读。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清代学者姚鼐也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熟读”、“疾读”、“缓读”之说都强调了吟诵朗读的重要性。而叶圣陶先生则创造性地提出“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在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先生所谓“美读”,其实就是强调通过音声节奏之美的感觉,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通,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审美境界。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教诗词,不仅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入境”才成。“多读多练”是教学诗词的一个特点。反复吟咏,方能读出韵味来,细细体味诗中蕴含的意境。同时使思维产生发散。如教《朝发白帝城》,这是李白在唐朝元二年春天遇赦,离别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全诗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画面:“清晨诗人辞别朝霞满天的白帝城,乘着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而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山峦叠嶂,夹道相迎……好一幅三峡行舟图啊!”通过听有感情的配乐导读,学生进入情境了:全诗展示了三峡美景,洋溢着诗人遇赦东归时轻松,喜悦的心情。从而与作者思想感情交融,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5.在体会中想象“美”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于文学作品是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虚与实,情与景等的对立统一,和谐综合,所以,在审美过程中,若审美主体只对审美对象作具体状貌和整体形态的感知,那还是浅层的。必须在此基础上产生对先前相关、相似、相反的生活经历或感受的联想、或产生这些方面的合理的新的想象,才能使审美感受趋于深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使课文在头脑中有声有色地活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借偶然事件看到普遍性、必然性,借有限的景看到无限的情。如王维的《山居秋瞑》,诗中有画,描绘了一幅幽静而又充满情趣的山中景物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生动画面,学生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影像,但诗中独特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则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联想力和审美想象力,去细细体会。让学生仿佛看到诗人缓步徐行于山林月色中,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直泻下来,石板上潺潺奔流着清澈、透亮的山泉。顺流而下的渔舟满载而归,河中的荷叶、荷花正在扭动着腰枝。耳边不时传来洗衣姑娘的欢声笑语。这宁静、纯朴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多么令人追求和向往!学生想象的翅膀一打开,就较容易领悟到诗中深远的意境和诗人的理想、追求。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近一年来,我校多数教师接受了“小学生古诗赏析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这一实验课题,并大胆进行课题实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形成了初步的经验,培植了一批优质课,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具有高水平教学和研究能力的学校群体和教师队伍。
2、学生的素质得到发展。通过开展课题实验活动,学生在学习兴趣、知识积累、语言 表达、创新思维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提高,在参加各级各类的活动竞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3、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明显,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主体是凸现的,个性是明显的,创新意识是勃发的;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成为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然实现的过程。
具体、细化地来说,对于培养小学生古诗赏析的能力,我们参研教师基本形成了以下共识:
(一)、带领学生进入欣赏诗歌的心理状态。
1、情境导入
不管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在一节课的开始,先播放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一张与作品内容相关的图片,营造课堂的气氛。特别是在语文课中,创设情境导入对于调整和调动学生的情绪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开始讲授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时,可以播放一段瀑布实景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瀑布的雄伟奇景。这样学生学习起这篇古诗就会比较形象一点了。还有就是在学习塞外诗歌的时候,可以在学习之前就给学生看几张有关沙漠的,新疆这一带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那荒凉的气氛。在选择情境导入的资料时,如果没有直接反应作品内容的音像资料,也可以展示与作品风格相似的图片。这样能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给予了很形象的比喻,直接明了,鲜明生动,自然而然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进入到学习这首诗的状态,教师在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就自然顺畅了。
2、作者的介绍
在开始讲一篇古诗词作品前,对作者的生平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在介绍作者的时候,并不单单只是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而是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而去体会他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思想感情和个性品质。目的是要带领学生进入到诗人的精神状态里,从而知道他当时创作这个作品时的心情。以作者独特的精神境界打动学生,从而产生共鸣,这是在为学生能理解和鉴赏诗歌做的一个铺垫。教师在进行作者介绍时,可以从作者生平做过的伟大事迹开始拓展,分析诗人的个性气质,更应该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来表现诗人的人格魅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先把自己融入到作者的精神境界中去,去感受他的全部情感,才能打动学生。不过教师在介绍作者时不能可以的贬低或者任意的抬高他。要客观的介绍,让学生全面性的认识他。但凡能在文学史上流传世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真情流露沉淀最真实的作品,都表现了他的最真实的感受。这样的作品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3、有感情的朗读
一篇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语文书上,都会要求有感情的朗读,可想而知,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然而古代诗歌跟现代的文学作品不一样,古典诗歌注重抑扬顿挫。教师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诗歌的停顿技巧和感情的投入。有感情的朗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对诗歌做出了诠释,也能调动起学生朗读的热情,从而激发他们欣赏的热情。这个时候教师也要把握好机会,适时引导,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
(二)、对作品的赏析
欣赏一部诗歌作品,首先就是要理解诗歌字词句的意思。但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难题。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诗作,理解浅的字词的意思。先让他们知道主要的字义,才能在朗读中渐渐把整首诗的意思弄明白。学生欣赏诗歌,是与创作者心灵融合的一个过程。所以欣赏诗歌不止是理解诗句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诗人在诗歌里所体现的精神,对诗歌意境的领悟才是关键。要去感受诗人的精神境界。才是真正的欣赏诗歌。
1、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想象
学生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对诗歌的内容产生想象。古代的诗歌不像古代散文那么直白,他是通过赋比兴的诗歌手法表现的。有些诗歌中一个字就能表现整篇诗歌的精神境界了。有些不曾道出感情的,却情深立现。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像这样的诗歌,一定要引导学生想象,通过自身的想象,体会在长江,只有一艘帆船的孤寂。他们就能体会到诗人的深情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住诗歌中的个别字,因为诗人通常会通过一些字来寄托他们的全部情感。还有的诗人,擅长寓情于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呈现出来的景象,然后由景象中体会到作者的全部感情。用自己的感受去体会诗人的感觉。
2、要反复吟唱和品味
古代诗歌都是有韵律的,因此想要读通一篇诗歌,就必须反复的读。诗歌的节奏感特别强,反复的读会韵律十足。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也是经过反复的吟唱、反复的推敲,才有了现在的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几遍,反复的读对学生理解诗人的精神情感也是有帮助的。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陶冶他们的情操。学生是个体的,他们不管是在学习上、情感体验上、艺术欣赏的角度上,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诗歌的特点,立足诗歌的文本,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有独特的情感体验。
五、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验过程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不足的地方,因此,提出如下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改水平。
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加强科研能力的修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改水平,使课题实验顺利进行。
(1)、严格要求,勇压担子。
严格要求青年教师,对他们勇压担子、加砝码,要求青年教师把压力
变为动力,努力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2)、加强培训,促进群体。
鼓励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并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参观、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改革教学,将多邀请教育行家来校讲座、听课、教研,使全体老师都能受益,使课题实验更有利地开展。
2、探索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我校课题虽说已是市级的实验课题,但实验中仍会出现些没有预测到的问题,我们将及时发现、探讨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使课题实验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我们的课题实验目标将更为充分地体现出来。
《小学生古诗鉴赏与审美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材料
【课题实验第二阶段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课题阶段实验报告07-16
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05-26
英语课题组阶段性实验总结06-08
中学实验教学创新研究课题实施计划07-08
语文课题研究第二阶段计划07-10
小学英语课题实验小结06-20
课题实验高中社会实践10-21
重庆市课题第二阶段总结Word 文档09-2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验研究》课题总结报告07-27
“构建高效课堂”课题实施阶段计划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