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章的结构

2024-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分析文章的结构(精选8篇)

分析文章的结构 篇1

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解读考点】

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结构就是思路的体现。分析结构,理清思路包括分析①段内的句与句和段与段中间的层次,②全篇的结构,③把握层次基础上归纳概括。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尤其是解题前的通读全文。所谓“文章思有路,遵路始识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考查角度】

1、结合文章思路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妙处。

例1、2006湖北《从阿尔卑斯归来》“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结合内容和结构分析器作用。①表现了构的忠诚,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密切关系,最后以狗为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是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③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与文章的开头形成呼应。

2、结合文章的思路,理解词句的含义或作用。

例如2006湖北《从阿尔卑斯归来》: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地。“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结合上文写得内容,抓住重点词语“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沉醉”“舞蹈”“活跃的气氛”。可知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和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歌。

3、对作者观点或看法进行分条论述,往往能够涉及到层次和划分。

例如2008天津《敦煌》“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4、直接考查结构和思路。

例如2008、湖北《雾》“本文以雾为线索,请具体分析文章行文的思路” 2009年湖北《书房的窗户》“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做简要说明。【方法指导】

一、分析的前提条件

1、细致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

科学论著注意严密的条理,文学作品讲求立意谋篇,这些都与思路有关。对思路的把握,往往关系到结构层次的分析、内容要点的整理、文章主旨的归纳和表现形式的理解等诸多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在解答阅读试题之前,细致地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尽可能沿着文章作者的思维的轨迹走一遍,以求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入、更准确的认识。这是解答阅读试题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

2、明确不同文体的思路规律

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不同。

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前景如何等。

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等。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如何安排情节与线索,表达了什么感情,用了什么手法等。散文的结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叙事类散文】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叙事、记人、写景三类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贾平凹的《丑石》;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谁是最可爱的人》《项脊轩志》《我与地坛》。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结构特点: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结构特点: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作者是稳重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注意:以作者的行踪为线串联众多景物,移步换景,景不离步;每一步,地点要交代明确,可虚实相间;景物描写要详尽恰当。如《登泰山记》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结构特点: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抒情类散文】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分为托物言志式散文和借景抒情散文

托物言志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我的空中楼阁》、黑塞的《红房子》《树》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从阿尔卑斯山归来》。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以某物为线索串联文章。

常见的结构:

(1)静赏式:进入经典——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注意:赏景的缘由要交代清楚,最好能点题;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2)情索式:(以情味线索来连缀景物)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及人——情的归结

特点:看似写景,实则借景抒情。关键在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方面,从几点上抒情。如《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3)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特点: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卒张显志;篇末点题。如《我的空中楼阁》《病梅馆记》《红房子》《树》

(4)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需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5)叙史式:一语统篇——分述史实——抚今抒情(文化散文)

注意:所叙史实需与现实有某种层度上的契合;感情需真实自然;如《道士塔》

【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如鲁迅先生的杂文《灯下漫笔》、《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内容有三部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结构体式有四种(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哲理散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是针对作品的形式,而是针对作品的内容而言。通过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人生哲理的散文即为哲理散文。这类散文的特点是以文学语言抒发比较含蓄的哲理,一般不使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大多采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段,从具体事物入手借题发挥,所表达的哲理往往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哲理散文因其悟性和灵感的结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如《花未眠 》、《珍珠和泪珠》、《前赤壁赋》《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雾》、《书房的窗子》等。等。

二、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方法

分清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说段内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分析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一般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扫渎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第二步,逐段细读,寻找关键词语及中心句,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标示段意,这一步的作用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从首句入手。很多文章首句往往起到提纲挈领的总起作用,从首句入手,往往能把准文章思路文脉。

②、从标志语入手。其一是语言的标志。为了使行文思路清晰,作者常常会使用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词语,明示段内层次。如结构上有“第一”“第二”“第三”之类序数;层次有“首先„„其次„„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同时”等。其二看标点,作者是行文中经常运用标点区分层次,特别是分号、句号是区分层次的明显标志。,③、从议论抒情入手。在叙述描写过程中作者时常插入一些议论抒情性句子,以对前文的叙写加以概括和总结。

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一般说来,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这里所说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它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摸清这种关系,既是分析结构的需要,也是弄清写作思路的需要。

【答题模式】

【题型1】:1.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怎样的?2.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3.文章的布局谋篇有着怎样的特点?4.文章的行文思路怎样?5.文章在构思上的特点是什么?

6、文章以„„为线索,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解题思路】逐层概括文意,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上的变化、表达方式上的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思考“开头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再思考行文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先抑后扬、逐层递进等。【规范答题】1.先说明行文结构特点。2.具体概括文章内容。3.组织答题顺序:说明行文结构特点十具体解说。

示例

1、(08江西卷)《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示例

2、针对线索分析结构。

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08湖北卷)

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题型2】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规范答题】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1、开头段作用——引起下文:

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呼应下文„„;为„„作铺垫;渲染„„气氛。

2、中间段作用——承上启下:

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晴,事-理等);由„„转而写到„„

3、结尾段作用——总结上文:

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深化主旨,表达„„。

示例:辞世思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记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节选自《子夜昙花》(2002年北京西城区二模)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为:①照应开头,呼应前文②深化主旨,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

【题型3】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

穿插付诸的材料或描写人物,或叙述事件,或摹状实物,或绘制图景,或旁征博引,但都是与主题材料形成了某种特定的关系,更好的增添意蕴,丰满文章,凸显主题。

【解题思路】:

1、对当前语段的内容的作用,2、对全文的作用,3、增加权威性、文学性、文化性、趣味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4、有时要联系写作技巧。【规范答题】:

1、展示美感,伏笔铺垫。

2、构成对照,凸显主题;

3、营造文化氛围,表现文章风格。

4、反向衬托,突出主题;

5、渲染感情,烘托气氛。

示例:(2006江西)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金光里的黄金树》。

分析文章的结构 篇2

针对这一考点, 中考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命题形式或者变式:

1.给文章或段落划分层次;2.归纳文章或段落各层次的大意;3.理清文章或段落的行文思路, 并概括其特点;4.对文章标题或段落的结构、思路特点、效果等作出评价。

下面, 我们就以今年镇江市中考语文两篇阅读理解试题为例来加以分析。

警惕小丑文化的泛滥

马永

(1) 这个春天, 小沈阳太火了。

(2) 有人说小沈阳今天的火, 是因为他的师傅赵本山, 而我认为, 小沈阳今天的火, 源自我们的娱乐视线中已经存在了若干年的“小丑文化”的泛滥。

(3) 在许多反映欧洲宫廷生活的影视剧里, 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小丑”。他们打扮成扑克牌里“小鬼”的样子 (准确地说, “小鬼”的样子是根据小丑的形象创造的) , 或者干脆请一个侏儒, 跟随在皇帝的身边, 不仅仅是插科打诨, 而且他们蹦跳, 他们献媚, 他们发出奇怪的声音……但是这样的小丑存在的时代很早就过去了, 因为随着欧洲人审美情趣的变化, 这样低俗的表演实在不能让人提精神。小丑, 在中国古代宫廷中也有存在, 还有一说它是中国戏曲的发源之一, 并且一直保存在中国戏曲的行当之中, 但被艺术化之后的小丑, 特别是戏曲中的丑角, 因为有了意象化的加工创造, 它已经摆脱了“丑”, 而成为一种艺术的“美”。

(4) 可是, 在我们今天的娱乐形式中, 一种“小丑文化”正悄然泛滥起来, 正扭曲着人们的审美情趣。让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几种表现形式吧。

(5) 二人转正在悄然发生重大变化。曾经有过二人转应该归戏曲艺术类还是曲艺类的争论, 因为二人转具备“以歌舞演故事”这一戏曲特有的艺术特征, 但它的具体表现方法, 却更像是曲艺。也就是说, 传统的二人转形式, 以讲故事为主, 节目多数是与“戏曲小戏”剧目几乎无异的《劈关西》《三盗芭蕉扇》《杨八姐游春》之类, 虽然里面也有很多荤词、粉词, 但主要还是靠了唱功取胜。到了今天, 以赵本山为“代表传承人”的“现代二人转”, 故事趋向荒诞, 我们看到了更多只以男女演员相互调侃、或者是在服装上搞怪之类的形式, 演唱传统曲调退居次席, 唱流行歌曲或是一捧一逗的相声形式成了主流。无论演员是男装女还是女装男, 都是换汤不换药。

(5) 部分小品也在发生类似的变化。例如, 在春晚小品《不差钱》中, 无论是小沈阳的“七分裤”, 还是“丫蛋”与小沈阳的模仿演唱, 都是典型的“现代二人转”。这与赵本山原来的小品差别明显。赵本山曾经的小品多数是经过剧本创作和导演过程中的精细加工, 以故事机巧、幽默表演和语言取胜的。而这个《不差钱》, 据说是师徒几人后台“攒”成的节目, 表现在舞台上, 卖弄技巧在节目中的比重非常大, 已经纯粹是二人转的一个变种。

(7) 这里并不是要批评小沈阳, 更不是要批评赵本山, 本文要提醒大家, 其实这种已经成为“小丑文化”的娱乐节目,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许多在现场插科打诨的节目成了一些晚会的主流, 比如某卫视的“名牌栏目”, 总是好几个主持人一起, 你一言我一语, 或调侃嘉宾, 或相互讽刺取笑, 穿着打扮也十分另类, 绝对接近“小丑”的水平;还有诸个电视台经常推出的选秀节目, 也都是以出洋相取胜, 同样是一种“丑”的展览。

(8) 小丑, 与中国戏曲里的丑角不同, 也与马戏团里主要靠机巧取胜的小丑不同, 是低俗的代名词。低俗也好, 通俗也罢, 如果俗得过了头, 就有可能与“美”的审美取向发生偏离。在快餐文化流行的今天, 对美的判断对美的倡导, 仍然存在审美底线, 我们是不是要容许这样的以“丑”为美的“小丑文化”泛滥, 值得思考, 毕竟它与我们提高大众文化修养的愿望相悖。

12.文中“小丑文化”泛滥的表现形式有哪几种?

13.为什么要警惕“小丑文化”的泛滥?请根据全文内容概括。

姥姥的端午

王瀛

(1) 十余年前的五月, 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 便匆匆离去。

(2) 此后每自清明夜始, 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 临近粽香五月, 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 踱着疲惫的小脚, 轻轻推门, 轻轻走近, 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 为我一掩再掩。

(3) 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 端午, 在童年的期盼中, 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 不知何时, 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 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 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 就在某个清晨, 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 她说, 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 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 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 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 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 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4) 端午粽香, 萦绕岁岁年年童谣, 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 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 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 声渐雄浑之时, 姥姥缓身回望, 却已一笑白头。

(5) 姥姥的端午, 从老家搬到城里, 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 狭窄的蜗居, 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 想念乡间, 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 鸡鸣犬吠, 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 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 想念老槐树阴下, 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6) 最后的端午, 姥姥依旧忙碌, 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 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 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 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 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 关于谁该谈朋友了, 谁该快点结婚了, 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 都没有在意。

(7) 端午后几日, 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 匆匆撒手而去, 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 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8) 次年端午, 凝重在无限哀思里, 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 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 说到童年, 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 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 都不说话, 大弟站到阳台, 低头点起一支烟, 妈妈肩头抽动, 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 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 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 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9) 端午, 翠绿与寂静, 蒹葭苍苍的古韵, 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 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 青衣姗姗, 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 初见有股矜持的冷, 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 柔骨而就、甜而不腻, 那种感觉在长久的凝睇里埋藏, 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10) 娴静的汨罗江, 从远古走来, 走进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 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 走过多少年, 芬芳多少年。

15.通读全文, 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 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

19.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 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

失误展示

以上列出了涉及“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个能力点的四道题目, 下面让我们依次来看看考生在答题过程中的典型失误。

【失误一】题12.答:二人转正在悄然发生重大变化。部分小品也在发生类似的变化。

这类错误可以概括为:思路不清, 搜索不全。

【失误二】题13.答:“小丑文化”如果俗得过了头, 就有可能与“美”的审美取向发生偏离。

这题的典型错误可以概括为:段内结构不明, 缺少层次。

【失误三】题15.答:从老家搬到城里后姥姥的端午;姥姥最后的端午。

这类错误可以概括为:整体结构模糊, 大意失分。

【失误四】题19.答:姥姥的端午既是本文叙述的主要内容, 又是文章抒情的线索。端午的民俗特色在姥姥的身上留下特有的印记, 每到端午就让我们想起了姥姥。

这类错误可以概括为:结构思路与写法脱节, 综合能力不强。

问题辨析

题12:考生应该从第 (4) 段最后一句“让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几种表现形式吧”着手。这句话能够看出作者的思路:先说泛滥的几种形式再说泛滥的危害。所以考生准确地找到了 (5) (6) 两段的中心句, 就答对了两点。但是文章最后一段说泛滥的危害, 第 (7) 段说的是什么呢?考生未作细致推敲, 这里思路不清直接导致了答题的失分。从第 (7) 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一句可以看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在说了小沈阳的二人转和赵本山的小品之后, 进一步列举了其他“小丑文化”的娱乐节目, 如:许多在现场插科打诨的节目成了一些晚会的主流;诸个电视台经常推出的选秀节目, 也都是以出洋相取胜。再加上这两点, 回答就全面了。

题13:考生准确判断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阐述主要集中在第 (8) 段, 也确实在第 (8) 段中找到了很关键的语句来加以回答。问题是, 命题者要求的是根据全文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因而如上的回答就显得单薄, 不全面了。主要问题就在于考生对段内的结构不明了, 缺少对层次的理解。我们来看第 (8) 段, 它有三个句号, 很明显地分成三个层次, 文章依次从“小丑文化”的特征、“小丑文化”的危害性、“小丑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三个层面来阐述为什么要警惕“小丑文化”的泛滥。因此结合这三句话, 适度概括就能回答完整, 得到满分。参考答案: (1) “小丑文化”是低俗的。 (2) “小丑文化”有可能与“美”的审美取向发生偏离。 (3) “小丑文化”的泛滥有悖于我们提高大众文化修养的愿望。

题15:依据第 (5) (6) 段的首句, 也是中心句, 就不难看出“姥姥的端午, 从老家搬到城里, 仍旧初始味道”;“最后的端午, 姥姥依旧忙碌”两个得分点。文章到这里, 结构并不完整, 接下来, 第 (8) 段首句“次年端午, 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实质是写姥姥去世后的端午, 更富抒情气息。而恰恰这一得分点被考生忽视了, 不能不说是大意失分, 实在可惜。

题19:这一题是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标题或段落的结构、思路特点、效果等作出评价的能力的。这里主要是分析标题, 因而能有效测试考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对于这一类题, 考生往往感觉比较难以下手。其实只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 在推敲文章思路结构的基础上从选材、主题、结构、写法等四个角度入手, 依次作答便可减少失分, 甚至得满分。如从写法上, 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使文章笔力更加集中。或者, “姥姥的端午”是个意象, 文章通过这个意象来刻画人物。从主题上看, “姥姥的端午”凝聚着我们对姥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答题指导

总的来说, 解答“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类题时, 一般可以分三步:当然, 熟练之后, 这三步也可并作一步走。

在分析文章的结构时, 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1) 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 (2) 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 (3) 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 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命题者往往就一段或几段甚至全篇出题, 或划分层次, 或阐述层意, 或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等等。这就要依据试题指定的范围去分析试题, 分析材料。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目的在于理出文章本身的意序。在连贯的话语中, 只要能认定为一个意义单位的, 就是一层。如何认定?很多时候, 意义不是空灵无形的, 它常常有自己的“蛛丝马迹”——那就是语言形式和内容上的标志。抓住这些标志, 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分析了。

形式标志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 关联词语;第二, 词汇手段;第三, 话题话头;第四, 相同句式或结构;第五, 过渡句。以词汇手段为例, 词汇手段是指话语中能够起关联作用的某些词语充当的组合手段。主要包括: (1) 顺序词语; (2) 时间词语; (3) 重复地在某一语法位置出现的词语或词语串; (4) “这”“这些”“这样”等指代词语或由指代词语组成的词组; (5) 在不同句子中出现的同一词语、同义词语、上下位词语、反义词语等。像镇江卷第15题“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 在文中第 (6) 和第 (8) 段就有重复出现的结构类似的词语串, 即“最后的端午”“次年的端午”, 抓住这些标志, 就能帮助你准确答题。

内容分析要注意两个方面: (1) 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 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 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 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 从意义疏松处断开。如镇江卷第12题, 第 (7) 段和第 (5) (6) 段联结得仍很紧密, 因而答题时应全盘考虑, 不能与前两段割裂开来。 (2) 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 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 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线。如镇江卷第13题, 只要在第 (8) 段的每一层次中找出中心词语就能够准确答题。

另外, 不同文体的文章, 其结构特点也是不同的:

(一) 记叙文 (包括散文) 的结构特点

1.抓住时空变化划分。时间、地点是记叙文的主要因素, 许多记叙文都是按时空的变化组织材料的。

2.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3.按照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按逻辑关系划分。

5.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方式来划分。

(二) 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1.按逻辑思维划分, 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绪论、本论、结论) 三部分。

2.按篇章结构划分, 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三) 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1.以时空变化为顺序的说明文, 一般按层进式的结构来行文。

2.说明事理和事物结构的说明文, 一般按人们的认识规律和观察顺序安排结构。

3.揭示事物发展过程的说明文, 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进程来安排结构。

4.有的说明文采用分类说明的方式, 故其结构层次往往是并列式的。

总之, 对思路的把握, 往往关系到结构层次的分析、内容要点的整理、文章主旨的归纳和表现形式的理解等诸多方面, 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在解答阅读理解题之前, 细致地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 尽可能沿着文章作者的思维轨迹走一遍, 以求对文章有一个深入、准确的认识。这是解答阅读理解题的重要前提。

实战演练

(一) (2010年江苏盐城卷) 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问题。

去远方

肖复兴

(1) 寒假的时候, 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电子邮件, 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 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 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 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 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的博物馆, 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 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2) 我羡慕他, 也支持他, 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远方, 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 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3)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 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 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 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 我走过去一问, 果然是, 他是来接人的。我们闲谈起来, 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 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 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 他也敢于出来闯荡, 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 异国他乡, 举目无亲, 餐风宿露, 漂泊是他的命运, 也成了他的性格。

(4) 我也想起我自己, 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 驱车北上, 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 天寒地冻, 路远心迷, 仿佛已经到了天外, 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 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 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 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 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 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5) 没错, 年轻时心不安分, 不知天高地厚, 想入非非, 把远方想象得那样好, 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 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 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 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 需要勇气, 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 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 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 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 在我看来, 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 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 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6) 青春, 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 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 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 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 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 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 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

(7)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将带我的朋友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那么, 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 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 才会拥有充满泰戈尔童话般色彩的经历和收益, 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 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选自2009年第1期《读者》, 有删改)

1.文章开头写儿子在美国漫游, 在结构和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分别概括。 (4分)

(二) (2010年上海卷) 阅读下文, 完成问题。

蘑菇转了一个弯

(1) 那一年, 我即将大学毕业, 为了找个单位, 天天出去“扫街”, 但仍一无所获。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 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 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一负责人看着我的简历说, 你读书时, 还获过不少奖, 不错!可是, 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 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吧!等有机会再安排你。

(2) 这番话点燃了连日来积压在我心头的委屈, 好歹我也是个优秀毕业生啊, 让我去干保安, 也太小看人了!我一口回绝了那家公司。那段时间我非常苦闷, 就回了趟老家。

(3) 父亲问我为什么回来, 我便把找工作的遭遇向父亲说了。

(4) 父亲听后笑了笑, 说, 现在像你这样心态的年轻人很多。算了, 别想了。哎, 对了, 这几天山上蘑菇正多, 你不是最喜欢喝蘑菇汤吗?明天咱们去采吧。

(5) 父亲的话引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6) 这天晚上, 我睡得很香, 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 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

(7) 没想到第二天早晨, 当我和父亲来到山上时, 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采了。父亲说, 咱们晚了一步。我听了很失望, 今天蘑菇汤喝不成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 就说, 咱们摘一些山果回去吧, 这里的山果没有打过农药, 也是绿色食品呢!

(8) 于是, 我和父亲就动手采了起来。别看父亲五十出头的人了, 手脚还挺利索, 我明显赶不上他的速度。一顿饭工夫, 我们便摘了满满一麻袋山果, 父亲说, 今天摘的山果太多了, 咱们也吃不了, 这种鲜东西, 搁几天就会坏的, 咱们一起背到镇上的水果店去卖给他们。

(9) 没想到还真卖了不少钱!这时, 父亲让我在水果店等他片刻。一会儿父亲就拎了满满一袋子东西回来了。

(10) 午饭时, 父亲竟然给我做了一锅香喷喷的蘑菇汤, 我很吃惊, 蘑菇不是都让人采走了吗?

(11) 父亲看出了我的疑惑, 说:蘑菇是我用卖山果的钱买的。如今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在山上采摘一些东西去换钱。其实, 当很多人都在抢同一样东西时, 我们不一定能够顺利得到,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走一些弯路, 这是没办法的事, 因为捷径并不多。可是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啊!

(12) 我明白父亲的用意了, 父亲是用这件事来启迪我啊!

(13) 后来, 我还是去那家公司做了保安, 一个偶然的机会, 领导发现了我的才能。当时领导很惊诧地问我, 原来你还是个专业人才, 怎么愿意做保安呢?我告诉他, 我不来公司做保安, 你就不会发现我的才能。

(14) 父亲已经使我学会了, 让蘑菇转了一个弯。

1.小说情节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请在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6分)

参考答案

(一) 《去远方》

1.在内容上告诉读者将要去远方独自旅行, 在结构上点题, 并引出下文中国留学生和“我”去远方的故事。 (2点, 每点2分)

(二) 《蘑菇转了个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篇3

那么,文章思路又是什么呢?张志公先生指出:“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由此可见,思路其实是一个思维过程。它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至本质,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结构体现了作者的思路,作者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来体现的。我们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路了。那么,究竟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呢?

一、分析自然段层次,把握文章思路

自然段,是作者行文思路的自然节奏。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分析自然段的层次,我们可以把握作者为文的一般思路。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紧扣自然段中心意思,把握思路。按照自然段的“中心意思”组合文句,是作者行文的正常思维。阅读自然段,我们务必要弄清楚此段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有中心句的,我们找准就可以了。如汪曾祺先生《金岳霖先生》第2段“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此句便是此段的中心句,此段的文字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如果没有中心句,我们应仔细审视,此段共有几句话,哪些是主体句,哪些是从句。

2.分析自然段层次内容,把握思路。一般来说,每一自然段都会相对集中表达一个意思,这是分段的基本规律。作者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为什么这个先说,那个后说,我们要搞个究竟。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分别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等景物,这是作者按照观察的角度——由上而下、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写的。

3.抓住自然段标志词语,把握思路。有些自然段,作者干脆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句来表示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比较容易把握。比如“首先、其次、再次、最后”,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因此“、“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一些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方位的顺序等,都是我们分析自然段结构的好抓手。

总而言之,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是分析自然段层次的三个关键词,我们要牢牢记住。

二、划分段落层次,把握文章思路

自然段的更高单位,便是段落。划分段落层次,是读懂文章的前提。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思维板块,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那么,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

1.注意每一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这是各自然段衔接点所在。作者由一个自然段写到另外一个自然段,总会有衔接——或契合或转折,这是作者写作思路清晰的表现。如2009年高考湖北卷《书房的窗子》第6段“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就是“重要的文句”——表明文章于此开始由写“窗子的功用”转至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

2.关注文章表达的特别之处或艺术特色。有些作者,为表现构思的匠心独运,在文章中或隐或显地使用一些 “超常规”手段,如排比段、铺陈、对照、对比、反复、虚实、抑扬等。比如严阵《绝唱》中反复出现的“这是一塘荷最美的时候吗”即为“超常规手段”——欲扬先抑,突出下文“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这些“超常规”手段一般都能显示上下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此外,一些特殊词语,如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等,也能体现作者的思维,需要我们阅读文本时仔细甄别。

此外,我们还要掌握一些常见文本结构的惯用方式。如(从整体上看)论述类文本的结构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包括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等4种基本结构;小说的结构一般是:(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散文的结构一般比较散,所谓“形散神聚”,抓住了“神”,也就把握了文章的结构。

人与猴

文/张雪

动物园里,大人指着笼子里的猴对小孩说:“记住,这种动物叫猴,是专门供咱们人类开心的动物。”“何以见得呢?”小孩问。

“不信,你瞧。”大人说着,从包中摸出一颗花生,朝笼子里的大猴背后扔去,只见大猴急转身,略一迟疑,却用嘴接住,然后再用爪子从嘴里取出来,剥开吃掉,显得很滑稽。小孩笑起来,说真有意思。

大人也被大猴的举动逗得很开心,便来了兴致,又将另一颗花生扔进去,还是扔向大猴身后的地方。大猴故伎重演,转身,跳起来用嘴接住,用爪子取出剥开,放进嘴里。大人不断地扔,大猴便不断地这样接住,然后或吃掉,或分给身边的小猴。直到一大包花生全部扔完了,大人和小孩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回家的路上,小孩问大人:“你为什么将花生扔到大猴的背后呢?”大人得意地笑了,说:“猴子翻来覆去地来回折腾才有意思啊,如果直接扔到它眼前,还有这么好玩吗?”

小孩信服地说:“爸爸,你真行!”大人又说:“猴子这种动物自以为挺聪明,其实被咱们耍了,它们还不知道呢,真可悲!”

动物园里,大猴指着笼子外的人,对小猴说:“你知道这种动物叫什么名字吗?”“不知道。”小猴望着指手划脚的人回答。“记住,孩子,”大猴说,“这种动物叫人,是专门供咱们猴子开心的动物。”

“何以见得呢?”小猴问。“不信你等着瞧。”大猴说。这时,适逢有个大人往笼子里扔花生,扔在大猴的背后,大猴急转身,略一思忖,用嘴去接住,然后再用爪子从嘴里取出来,剥开吃掉,显得很滑稽。终于,那大人的一包花生全部扔给了猴子。

他们走后,小猴问大猴:“你为什么用嘴去接扔进来的花生呢?”大猴得意地笑了,说:“如果我用爪子去接,你们还会继续扔吗?”小猴信服地说:“妈妈,你真行!”大猴又说:“人这种动物自以为挺聪明,其实被咱们耍了,他们还不知道呢,真可悲!”

1.从整体上看,本文运用了哪种方法结构全文?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本文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对比。通过人与猴对“喂食”行为不同观照的对比,拓展了故事的寓意,增强了故事的讽喻性,令人深思。

2.(1) 讽刺人类的自高自大,自作聪明。(2)告诫人们,耍人者必被人耍。(3)要学会换位思考,才能避免遗笑大方。(4)每个人头上都有一只笼子,人要学会自爱、自尊,推己及人。

分析文章的结构 篇4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分析作品结构是江苏卷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江苏卷在这一考点上主要命题特点有:

①命题切入口小。试题一般不要求分析全篇结构,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

②命题角度有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直接考,就是直接问某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和内容主旨解析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

二、复习预习

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 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行文线索

(1)明线索。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找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3)析作用。线索在散文中的主要作用有: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三、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

如何整体分析结构、思路和构思

知识梳理

分析结构常常要回答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几个部分各说了什么意思。分析结构特点就是要分析文章在谋篇布局上的“特殊性”,常常用特定的术语来回答,如:①时空式;②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③并列式,层进式;④对照式;⑤线索式(事物、情感、某句话);⑥小标题式,分论点式;⑦欲扬先抑式;⑧首尾照应式;⑨伏笔照应式;⑩卒章显志式。

分析思路有所不同,虽说也得概括内容要点、层次,但它重在突出各个部分的发展和关联,比如“这篇文章按照什么推进,先怎么样,然后怎么样,接着怎么样,最后怎么样”。

分析构思及其特点比较复杂,涉及到“结构”“手法”“主题”三方面的问题。分析构思常用这样的格式回答:这篇文章先运用什么,表现了什么;然后运用什么,表现了什么;最后运用什么,表现了什么。分析构思特点则要分析文章在谋篇布局和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点。比如:这篇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主要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

考点/易错点2

如何分析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知识梳理

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句、段的作用是文章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1)段落的作用

①首段的作用

a.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领起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b.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c.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d.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e.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②中间段的作用

a.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近三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为此类)

b.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衬(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c.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③末段的作用

a.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b.末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c.末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④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

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一般是由特殊的句式单独成段。句子或是倒装句,或是运用了特殊语气,或是后面有省略。这样的段落要分析出使用特殊句式的效果。

(2)句子的作用

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写作常识。

2、能力目标:学习运用这一写作知识,完成练笔。

3、情感目标:感悟亲情和珍惜生活。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精心设计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2、教学难点:合情合理地处理故事情节。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3课时(评讲利用业余辅导)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知识简介

(1)什么是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主要指各部分内容的组织、配合,包括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等。写文章也、须合理地安排好结构。(2)精心设计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应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精心设计。《背影》一文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头,既能使文章围绕“背影”这一中心自然展开,又能吸引读者阅读下文;文章的结尾重现了“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样写不但与开头呼应,而且能帮助读者更深地理解题旨,体会作者的感情。(3)合情合理地处理好故事的情节

《父母的心》故事情节始终围绕着“送子”一事,但其中几经变化,又显得起伏曲折。文章按父母二人心态的变化,一层一层地写来,层次分明,段落清楚。作者在行文中注意了段落、内容之间的过渡照应,所以几次“换子”的变化,都合情合理,虽然一波三折,但读起来十分顺畅自然。(4)做好准备,打好“腹稿”

要使文章的结构安排得合理,一般在写作前应先编列写作提纲,或打个“腹稿”,精心安排各部分内容,从而组成比较严密的整体。

2、明确本次练笔要求(1)写作题目1 现在的家庭,一般由爸爸、妈妈和一个孩子组成,被称为“三人世界”。以“快乐的三人世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2)写作题目2 以“电脑领我走进新天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3、作文题解提示(1)第一题:

“快乐的三人世界”,着力表现的应该是“快乐”二字。构思的方法是:可以从几个侧面,全方位地反映“三人世界”的生活,也可以着重写一件事,围绕这件事来表现中心意思。文章应写出浓浓的家庭生活气氛,表现爸爸、妈妈、我三人之间和谐的关系以及三个人物的不同个性。

此次作文,可尝试搞一次开放式、合作式的写作活动。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和父母共同商讨一下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然后学生执笔成文。文章写成后再征求父母的意见,进一步加工修改。

(2)第二题:

审题时,应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字:一个是“领”字,一个是“新”字。写“领”,要写出电脑对我的帮助,给我的教益;强调“新”,要体现这种帮助、教益是前所未有过的。

4、例文赏析

电脑领我走进新天地 上海 杜窈

四年前,随着个人电脑之风在社会上兴起,电脑先生也携带着全家大小,走进了我家。从此,我的生活便和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电脑为我提供了从未体验到的方便与快乐。

如果要制作一份表格,电脑先生与鼠标太太会倾力协助;如果要写一篇短文,电脑先生排版修改,打印机大哥辛苦忙碌。电脑一家,都是我的好帮手。电脑进我家的四年来,其家族成员也逐渐增多,从以前的电脑先生、鼠标太太、打印机大哥,到如今的多媒体的崭新家庭,喇叭兄弟、游戏机小妹,也一一走进了我家。哇!这下我的生活更精彩了。今天画图画,明天看电影,还有制作贺卡,在PC游戏中闯荡一番,做一回“大富翁”,当一回“小剑客”„„啊!电脑,你的到来大大改变了我的生活。

难道电脑的用途仅仅局限于此?当然不!因为还有他——Internet(因特网),他的出现,使我的生活又打开了更新的一页。

记得有一次,为庆祝香港回归,学校组织小报展。这下我可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突然,我想起了家庭顾问——电脑家族,希望他们能帮我个忙。“找到了,找到了!”当我在电脑一家的帮助下,通过“上海热线”,进入信息网络,找到了许多关于香港回归的资料时,不禁欣喜地大叫。在网络中,不仅有关于香港过去的历史,还展现了今天她那崭新的容颜,那时我的心里除了庆幸以外,还有着对电脑家族的万分感激之情,更让我惊叹的是那电脑所创造出的多彩迷人的信息世界!

电脑载着我,畅游在信息的高速公路上,它领着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简评: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诙谐地称电脑为“先生”,鼠标为“太太”,使读者恍若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全文既真实地反映了作者操作电脑之乐,又一步一步地展示了电脑是怎样将作者“领”进一个个新的天地的过程。布置作业

《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教学设计 篇6

(两篇,学生阅读后交流体会)

例文一

快乐的三人世界

你想认识我的一家,想了解发生在我们家中快乐的事情吗?那就先请你看看这张“全家福”吧。瞧,坐在右边沙发上的那位戴着眼镜的笑眯眯的中年人,是我爸爸;坐在他身旁的那位脸上带着恬静笑容的中年妇女,便是我妈妈。那个手捧一簇鲜花,笑盈盈的小姑娘,不用说就是我了。你从这张“全家福”上看出了点什么?

一个字——“乐”。是啊,发生在我们家的趣事多着呢。我们怎么能不乐呢?你看看吧。

“嗯,真香啊!妈,您做什么好吃的啊?”我一进门,就冲着正在厨房里忙碌的.妈妈大声嚷嚷。妈妈没顾得上和我搭话,爸爸却笑呵呵的接过话茬:“你的鼻子可真灵啊!”“那当然!人家的鼻子是世界第一流的,领导嗅觉新潮流!”我一边放下书包,一边笑呵呵地说。“哈哈!馋猫鼻子尖!”爸爸大笑起来。我向爸爸噘噘嘴,倏地钻进了厨房,不一会又笑盈盈地跑出来,大喊道:“据我观察,今晚的菜十分丰盛。”就在我整理书包拿出作业的时候,听见妈妈喊了一声:“开饭了!”我和爸爸立刻跑了出去。

嗬!明亮的灯光下,一桌鲜美的菜肴摆在面前。我的口水真的要流出来了。桌子中间放着一大碗鲜美的鱼汤,四周摆着各种时鲜菜蔬,像一朵大荷花盛开在餐桌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大米饭端了上来,一家三口围着方桌坐下。爸爸拿起筷子招呼我们:“来,来,吃菜!”说着他夹起一块排骨送到我面前,我笑嘻嘻地递过碗,想去接,谁知那排骨一转,落到了妈妈的碗里。我一愣,继而大笑起来:“对!对!这一顿丰盛的晚餐是妈妈一个人‘制造’的,她是我们家的‘功臣’,这第一块排骨应该给妈妈吃!”妈妈微笑着也夹了一块排骨,递给爸爸,爸爸得意地伸过碗去,谁知那排骨在他面前一晃,落进了我的碗里。爸爸的脸上写满了失望,装着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说:“唉!看来只有我自己夹了。”爸爸的话音刚落,一块排骨掉进了他的碗里。原来是我夹了一块给他。“哈哈!”我们都开心地笑了。

这下,你知道我们的三人世界了吧。幸福快乐的三人世界何止我们一家,发生在我们三人世界中的趣事又何止这一件呢!我愿天下所有的家庭都像我们家一样快乐!

例文二

我心中的那一轮太阳

“啊,多么灿烂,多么辉煌,暴风雨过去后……”耳畔响起了《我的太阳》的美妙歌声。老师,您的形象又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啊,老师,你就是我心中的一轮太阳。感谢您发出温暖的阳光,照射着整个大地,洒进了我的心底!

您还记得那次晨读的情景吧?教室里,同学们都在认认真真地读书,忽然,我感觉有个身影在我的课桌旁经过,我一抬头,桌子上出现了一瓶牛奶,上面有几个字:“喝了长高高。”再朝那个身影望去——只见您乌黑笔直的秀发飘在肩后。作为一个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一个由于营养不够而影响到发育的我,一下子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温暖。老师,谢谢您,谢谢您洒出的阳光,谢谢您无微不至的爱!

您是否还记得那次午休的时候呢?同学们都伏在课桌上睡觉,后来,外面下起了雨,阵阵凉凉的风吹进了教室,吹乱了您的头发,也吹乱了同学们的头发。您坐在讲台旁,正想起身做点什么,突然,您又好像想起了什么,您坐下来——噢!您脱下了您的高跟鞋,轻轻地,轻轻地走到窗户边,把每一扇窗户都关好了。这一切,都被刚刚醒来的我看在眼里。老师,您是怕吵醒了那些可爱的熟睡的孩子们吧!老师,您知道吗,在这冷风袭来的时候,您的举动就像阳光一样照亮了我的心。老师,谢谢您,谢谢您洒出的阳光,谢谢您阳光般的爱!

您还记得那个炎热的夏日吗?那天,我们在楼梯口相遇,我说了一句“老师好!”您微微地笑了,走过来,拉了拉我的衣领:“热不热?”突然,您发现我的脖子上有许多红肿的小疱,您关切地问:“呀!这是怎么回事?蚊子咬的吗?”我点了点头。没想到第二天早上您就给我买来了驱蚊花露水。我又惊讶又感动……啊!老师,谢谢您,谢谢您洒出的阳光,谢谢您阳光般的关怀!

老师,您知道吗?我时常会忆起您,我时常会抱着那花露水瓶子睡觉,我时常会穿着您送我的带着香味的衣裳。我特别希望,长大以后做一个像您那样的人,不断把温暖和快乐送给他人

尊敬的老师,您是一轮不落的太阳,永远照耀着我的心房。您赶走了一个贫困学生内心的郁闷和孤寂,驱走了我内心的阴暗,您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无限温暖、世界的无比美好!感谢您,老师,感谢您的爱,感谢您洒给我的阳光!

五、课堂练习

(片段写作,如写一写习作的开头或一件事的经过等,此步骤视实际教学时间选用)

未知结构:使文章深刻的有效手段 篇7

在此, 最紧要的一个问题是, 要弄清楚什么是“未知结构”。根据余秋雨先生的解释, 未知结构是指一种关于未来或者是未到之时的不可拟性, 是一种超乎文字表象之外的客观思想存在。

对于这个概念, 可以用最通俗的一种生活现象来解释。比如, 一个人两腿正跨在门框之间, 他是要进门呢还是要出门?你无法知道。这个人的下一个行为你是无法在这一刻知道的, 从而引起了你对他下一个行为是什么的思考。

一篇成功的文章, 主题深刻的一种表现就是能引起读者在阅读时或阅读后对社会、人生进行思考, 把大部分的思考空间留给读者, 言有尽而意无穷。读者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来, 对于作品本身而言则是未知的。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 那么这篇文章无疑是成功的。余秋雨先生在评论《红楼梦》为什么成功时就说到了, 《红楼梦》之所以成功, 就是因为它暗含了太多的未知结构。另外, 几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也都是运用未知结构的典范。比如法国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

高中语文课本 (人教版) 第三册《道士塔》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对于这批学者, 这些诗句或许太硬。但我确实想用这种方式, 拦住他们的车队。对视着, 站在沙漠里。他们会说, 你们无力研究;那么好, 先找一个地方, 坐下来, 比比学问高低。什么都成, 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

我不禁又叹息了, 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 然后怎么办呢?我只得送缴当时的京城, 运费姑且不计。但当时, 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 没有装木箱, 只用席子乱捆, 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 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 结果, 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 不成样子。

偌大的中国, 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 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 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 那里也难, 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 然后大哭一场。

我好恨!

……

这是一个运用未知结构写成的经典片段。其结构上的未知无疑是最大的亮点。面对祖先遗留下的优秀文化典籍, 自己没有能力保护;被列强轻易剽掠又于心不甘。哪里才是这些典籍存放的处所?始终找不到答案。所以作者感叹“这里也难, 那里也难, 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 然后大哭一场”。运用这种方式来结构文章, 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非常广阔, 对读者反思那段屈辱的历史很有启发意义, 故而使得文章的主题非常深刻。

怎样才能把这种未知结构采用最具有操作性的方式传授给写作者, 变写作者的无意识运用为主动设计, 变特例为普及, 为更多的人所认识、理解、掌握、运用呢?

在谈未知结构的操作之前, 还有必要来再认识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文章深刻的问题。文章深刻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呢?

深刻, 是就文章的思想高度而言的。2008年高考对文章深刻的要求是: (1)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2) 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3)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具体说来, 深刻指作文的见解深刻。就叙事类文章而言, 要运用形象思维, 通过塑造生动具体的形象, 来达到或深入本质、或揭示原因、或表明意义、或指出规律、或预见发展、或抓住要害、或给人启发的目的。

而未知结构的文章, 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启发人的思考, 使文章具有启发性。因为这种结构的文章, 能够充分表现出人和生活复杂的多面, 从而使作品带有思考的品性, 在两难的未知中永远得不出固定的结论来, 使思考延续到永恒, 在广阔的空间里给人深远的启发。

所以说, 未知结构是使文章深刻的有效手段之一。

最后来讲未知结构要如何操作: (1) 在审题无误的基础上确立文章的主旨时, 要突破传统的单线思维, 在大脑里准备两个对立对等的主旨。例如, 前面《道士塔》中在典籍保存的问题上, 是“自留还是外流”就是两个对立对等的主旨。 (2) 在具体行文过程中, 平行地描绘确立的主旨, 形成对立对等的两个面。《道士塔》本国保留典籍的困惑和被文化入侵者剽掠的心痛, 就是对立对等的两个面。 (3) 在文章收束时呈现两难的态势, 给读者留足充分的思考空间。《道士塔》中写到“这里也难, 那里也难, 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 然后大哭一场”就是如此。

总之, 如果能把未知结构当成一种方法来构建文章, 给人留下充足思考空间的同时, 还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不失为使文章主题深刻的有效方法。

文章结构分析及语言风格介绍 篇8

近年来,在英语高考阅读中鲜有关于文章结构树形图的相关考题出现,但是文章结构分析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都是作者按照一定的脉络体系,糅合想要传递的内容和思想而建构起来的;犹如房子的框架结构一般,起着支撑架构的作用。弄清楚一篇文章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理清阅读题目之间的逻辑关系,解构文章语义,提高做题速度和正确率;掌握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结构,也能使学生在面对书面表达时,要点明确,条理清晰。

1. 语段结构

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有自己的主题句,用于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主题句或是位于段落之首,开门见山;或是位于段落之末,总结概括。而整个段落的内容就是围绕这样的一个主题句来展开的。阅读的主要目的就是检验学生在把握细节的同时是否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每一个段落的主题句集合在一起,就是一篇文章摘要,能够简洁明了地帮助学生明确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脉络结构。写作也离不开主题句,每个段落都需要有主题句作为主心骨,再按照具体的要点展开,这样的文章写起来才不至于神散形倒。

2. 全文结构

了解分析全文结构,是为了极大地提高阅读速度与阅读正确率。常见的文章组织形式有以下三种:总分式结构(总分或是总分总);并列式结构(即几部分相对独立又并存);对照式结构(正反观点对比),其中又以总分和对照式结构最为常见。

按照文章体裁又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说服性的文章或是分析劝导型文章以及书评。记叙文文体按照一定的故事主线发展,对于学生而言,理解操作起来比较轻松。D篇阅读,长篇大论,只要跟着作者给予的故事情节来开展,总不难理解。说明文围绕一个事物介绍信息,经常会涉及到前沿科技的介绍,这类文章的特点是英文生词多,涉及背景广泛。说明文的开篇往往就会亮出主题,或是采取由表及里,或是从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形式展开。说明文跟议论文又有些差异,并不是想要表明某种观点态度,只是为了达到说明陈述的目的。作为常考文体,议论文的文章结构相对来说也比较固定,文章结构由正反方观点构成。由于作者在文章中会竭力保持客观,正反方观点中也会掺杂进作者自己的态度,这个时候就需要在把握文章主体结构的同时,在散落的段落中找到作者自己的观点。说服性的文章主体由两部分组成:介绍某个主题的好处优势及劝导读者如何去做或是引出某个问题,劝导读者采取一定的措施去解决问题。书评类文章或是就一篇文章或一位作者的作品展开评论亦或是对同一主题或时代的作品进行评论,相对来说,结构上比较好把握。

总的来说,不论文章有多么复杂多样,总是万变不离其宗,在这些模式中采用频率最高的是“现象——解释型”型模式。

二、语言风格

无论是英语篇章阅读还是写作,都可分为正式文体和非正式文体。文体的不同对于记叙文,劝导型类文章以及书评的影响不大,但是对于议论文,说明文就需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正式文体的特点是基于事实的,客观的,更加便于读者去推理;而非正式文体当中,需要读者排除掉相当大一部分的有关细枝末节情感情绪类的细节,把握文章主线。

上一篇:小小车模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