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高考复习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咏史怀古诗高考复习(共7篇)

咏史怀古诗高考复习 篇1

一、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二、鉴赏要点:

1、要弄清史实、典故

2、要体会意图、感情

3、要品味技巧手法

怀古诗中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对比、巧用典故、融情于景等方法。

(一)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下面这首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要鉴赏这首词,我们必须弄懂这几个问题:

一是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

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二是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作者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三是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末二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说,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和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

其次,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

如元 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寄寓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兴废、盛衰之慨。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反对兼同对,极高度地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崇高精神。作者行进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句。

(二)要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如:

蜀 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先写景,后写人。诗人幽幽思古,感慨万千,遥念诸葛亮可歌可泣的一生,为他的业绩和精神所感动;盛赞刘备的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深谋远虑以及君臣相契、如鱼得水的情景。结尾两句,诗人想到诸葛亮多次北伐,情系匡复汉室,具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大计,可惜操劳过度,死于军中。对此诗人充满了哀思与痛惜之情。

因此,这不仅是一首咏史诗,而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他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他写刘备的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他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未酬、一生潦倒的悲愤。

小结: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三、咏史怀古诗常见感情分析

(一)感伤兴衰,借古讽今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二)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我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共通之处。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讽汉文实刺唐帝, 怜贾生实亦自悯

(三)别有寓意,启迪后人

题乌江亭

杜牧

夏日绝句

李清照

乌江亭

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生当作人杰,百战疲劳壮士哀, 包羞忍耻是男儿。

死亦为鬼雄。

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多才俊,至今思项羽,江东子弟今虽在, 卷土重来未可知。

不肯过江东。

肯为君王卷土来!

问: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试回答以下问题。第一首《题乌江亭》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第二首《夏日绝句》是从节操(气节)的角度来评价的,李清照认为项羽是有傲气,宁死不屈、铮铮铁骨的一条汉子,死得其所,对其表示敬意。

第三首《乌江亭》是从民心向背角度来评价的,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项羽败势难回,过江也无法东山再起,不死也没用。

四、鉴赏示例(2004年青海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问: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

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五、强化练习:

1、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山房春事(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答: 一二句先从视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再。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

三、四句作者别开生面,从“庭树不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运用拟人的手法,以柳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柳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

(1)这首诗以“台城”为题,其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历史反思?

诗人反思了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原因:奢侈豪华,荒淫误国。

(2)结句“只缘一曲后庭花”显示了这首怀古诗高超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答:诗人借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用听觉形象来代替议论,在野草凄凉中,《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中回荡,使人联想起当年翠袖曼舞的场面,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可听可感的具体形象。

4、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词首句“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答案:(1)首句要表述的是,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2)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答: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主和派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咏史怀古诗高考复习 篇2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与咏史怀古诗出现早期的就事论事,仅是用诗歌复述历史片段,接着就史议论,这种简单枯燥的方式不同,这首咏史怀古诗并没有追述历史,而是撷取了乌衣巷、朱雀桥这两个浓缩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名,并选择了富有丰厚情态的物象———野草与夕阳,勾勒出一幅荒凉落寞的画面,以此来渲染一种沧海桑田递换、人事无常的悲感,同时又抓住了此地一幕灵动的画面,以眼前所见燕子在空间中穿梭的景象,勾连出对过往繁华的追忆与感叹,燕儿无心,它不知道此刻它在其中欢乐嬉戏、觅食筑巢的地方,百年前曾经是历史当中烜赫一时的高门大户“王谢”家族的居住地,而如今已沦落为寻常百姓之家了,今昔对比中写尽了历史进程中的沉痛体味与规律,含蓄精警,耐人寻味。

穿越时空,在今天,《乌衣巷》仍然以其生动的画面、精警的哲思吸引着人们,并屡屡被翻译为英文,称为传播唐诗之美的典范作品,林语堂先生与唐一鹤先生,都曾对此做过翻译,现摘录如下:

林语堂先生曾翻译过刘禹锡的《乌衣巷》:

Now by the Redsparron Bridge wild grasses are growing,

And on the Blackgown Alley the evening sun is glowing,

And the swallows which once graced the Wang and Hsien halls,

Now feeds in common people’s home without their knowing.[1]

唐一鹤先生的翻译:

Wild flowers and grasses are growing,

Beside the Zhuque Bridge over the Qinhuai Rever,

Entrance to the Wuyi lane stands in the slanting sun,

On the south bank of the river,

Swallows that formerly built nests in the front halls of the noble people,

Are now flying into the houses of the common people.[2]

1 两首《乌衣巷》英译的传释比较

细读两首翻译作品可以发现,各有特色、各有侧重,一个是注意到文化传播过程中陌生化语境的解读,而一个则是注意到了唐诗之神解读的重要性。唐诗英译时,若能力求两方面的把握,那么翻译则会尽善尽美。诚然,唐诗英译是一项相当艰难的任务,也往往会顾此失彼,然而若能尽可能的二者兼顾,则会更好地传递中国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做到让国外阅读者既能明白晓畅地进行阅读,同时又能感悟到唐诗之美。

唐一鹤先生的翻译,注意到了对历史空间概念的解读,由于这是一首浓缩有中国特定历史内蕴的咏史感怀诗,由于时空的阻隔,这一概念对没有共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外人而言,它是相当陌生的,若不加以阐释,则会有碍作品的品味,于是翻译过程中,唐一鹤特意对此进行了填充,注明了“朱雀桥”是横亘于秦淮河上的,也说明了“乌衣巷”的位置是在河的南岸。而“王谢”则是又一包蕴有特殊历史概念的名词,对于国外阅读者而言,又成为一道鸿沟,若不加以阐释,也无法深层体味其中的历史悲感,这是两个影响过中国历史走向的高门大姓,然而昔日盛极一时的繁华地,经历历史的沧桑递换,而今却已衰败不堪了。为了对这一概念进行阐释,唐一鹤先生用“the noble people”替换了“王谢”的音译,然而这一替换虽说解决了文化障碍、时空差异所带来的阅读不便,使之变得晓畅明白,却破坏了唐诗精炼浓缩的韵味,破坏了咏史感怀诗,尺幅之中所包蕴的穿越历史时空的魅力,适当解释是必要的,但不应将之删去。

相比于唐一鹤先生的翻译,林语堂先生更注重咏史感怀诗中包蕴的情感色调的翻译,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惯用的移情手法的运用,对此他还做过精彩详细的阐释:“把人类的行为品质和情感赋予自然物体。通过灵巧的隐喻来表现,‘闲花’‘悲风’‘怒雀’等,诗人将自己感情的力量,迫使自然与自己生死相依,共享人间的欢乐与悲伤。”[3]

出于对唐诗精到深厚的鉴赏功底,林语堂先生的确是把握住了唐诗之神,唐诗独有的韵味,并将这种唐诗之美极其到位地翻译出来。其中“graced”与“feeds”

这两个动词用得相当精妙传神,注意到了唐诗里移情手法的运用,燕本无心,无所谓繁华雍容,然而它曾驻留在昔日的大家族里,似乎也着染上了一层优雅韵味,而“feed”一词又将燕儿如今的落魄刻画得惟妙惟肖,离开了朱门大户它也只能为生计奔忙四处觅食了,那还来得什么典雅与荣光。

毫无疑问,相比于其他题材的唐诗,咏史怀古诗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它必须以史为题,在史的背景下,抒发作者的情怀,融入以古鉴今的思想内涵,而好的作品往往能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现实人生的深切感叹,水乳交融地勾连交汇于一体。其次,正是因为其中浓缩的历史追索与人生感怀,使得咏史怀古诗要以凝练深刻见称,而若以绝句形式来表现的话,则更需简净含蓄。这既是其特色,又是解读、翻译、传释的难点。而通过对林语堂先生与唐一鹤先生的两首同题翻译的对比分析,我们则可以探索总结出有关咏史怀古诗的某些翻译规律来。

首先,从形式上看,林语堂先生的翻译基本保持有原作四行的形式,显得精简凝练,而其中“朱雀桥”与“乌衣巷”的翻译,也注意到了原作形式上的对偶运用的巧妙,这组地名对甚至达到在地名与色彩两层意义上对仗精整的地步,而先生的翻译也极尽可能地传释出其中的堂奥来。而唐一鹤先生的翻译基本上采用的是意译的方式,打破了原作四行的形式,对其中的相关地名在音译的基础上,又做了适当的补充、解说,就其具体方位进行了补充交代。

其次,对诗作中传达情思的动词,二人也做了不同的翻译,“乌衣巷口夕阳斜”,林语堂先生翻译作“glowing”,而唐作为“stands in the slanting sun”。两相对比中可以发现,林作保存了原作押韵的特色,于是选用了可以保留原作特色的动词以表现夕阳斜坠的情态,而唐作为了更细致地勾勒出诗作中描绘的夕阳西沉的状态,于是用“slanting”写出夕阳的状态,又用“stands in”写出了夕阳斜坠的那种孤独落寞的状态,它就那么存在着、孤立着。于是尽管唐一鹤先生的翻译未能保留原作的形式,可在把握原作怀古幽思上,可谓深得其韵味。

再看第三句的翻译,两首译作侧重点明显不同,林语堂先生对“王谢”这一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特殊士族代表大姓,并未多做交待与阐释,仅将其音译作“Wang and Hsien”。而唐一鹤先生显然注意到,有必要对这个受时空阻隔已意味模糊的名词,进行意译,并将其替换为“the noble people”。虽说林作保留有更多原作的内质,可是从翻译所搭起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桥梁作用上来看,唐一鹤先生的翻译则更容易使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下的人们,去理解和把握作品,勾起繁华易落的感慨。而对于曾经栖息于王谢堂前燕儿的情态,

最后,有关“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翻译,唐作采用了直译的方式,而林作则将其译作“feeds”,显然比“flying into”更具韵味,因为它“flying into”只是客观传达了在秦淮河畔的王谢故地畅游时所看到的一个客观情境———燕儿飞来飞去的状态,这样的传释并未表达出其中的另一层深意,这里的燕子其实还是历史的见证者,它目睹了人世繁华的起伏变迁,世事之无常,于是它也应是有情的,而“feeds”很显然描绘出原本优雅自适,栖居在高门大户之家无需为生活奔忙,而如今穷愁潦倒为生活四处觅食的燕子那落魄的情态,为燕子着染上一层人之情韵。

2 两首《乌衣巷》英译作品对咏诗怀古诗英译的启示

将两篇翻译作品对比之后,也可以发现虽然两篇作品的翻译各有其独到之处,在某些方面的传释上也较为成功,但仍然存在某些企待完善之处:

2.1 翻译过程中历史名词与意象的适当填充

咏诗怀古诗中,毫无疑问会出现某些历史名词,包括历史地名、时间、人物、事物,而其中的某些名词,经过时间的延续、文化的积淀、作家情感的灌注,已经成为凝注有较丰富内蕴的意象。同时由于时空的距离、文化的差异,这些名词也成为人们阅读时的障碍。于是为了突破这种必然会影响到诗歌正确、有效解读的历史名词所带来的困惑,有必要对这些蕴含丰富的名词,进行较具体的诠释与解说。而作为咏史感怀类诗歌《乌衣巷》当中出现的特殊历史名词:“朱雀桥”“乌衣巷”,就是由于时空阻隔会带来理解困难的历史名词,于是有必要将这一组可能对阅读者而言感觉陌生的凝结有丰厚历史文化内蕴的地名,进行必要的补充、解释,于是翻译时则需要适当交代,指出此处曾经是朱门大户、高门士族、才子佳丽居住往来的繁华胜地,而今却已萧瑟衰败。

而有关这一点,林语堂先生的翻译当中显然并没有解说,作为有着深厚古典文学功力的一代大家,林语堂先生自然能够无需过多阐释,就能把握其中的深蕴,但对于有着时空阻隔的外国人而言,要理解“朱雀桥”“乌衣巷”就不那么容易了,而林一鹤先生虽有补充,但仅停留在对方位的交代上,并没有具体解说其中凝聚的深厚历史韵味,远不足以让人就此对诗歌的咏诗怀古况味产生深刻的认同。于是对于一首浓缩有中国特定历史内蕴的咏史感怀诗,倘若未能填充省略掉的历史空间概念,那么这首诗歌的传释,必然是欠缺的,也不足以唤起阅读时更深厚、绵长的审美体验。

2.2 翻译过程中诗歌情态、历史悲感的有效传达

作为咏诗怀古诗,其中必然借历史片段灌注着一种深沉的历史认知,而历史的起伏无常,也总是让人心生浓重的悲凉感、沧桑感,而这种情感也必然会在其中的物象、景色的描写中得到流露,于是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诗歌情态、历史悲感进行有效传达,否则将无法深层体味其中的历史悲感。基于此,《乌衣巷》当中的“growing”就需要翻译出它的情态,它是依然茂盛的;而这里的斜阳,也应翻译出它带给人的情绪色调,它是惨淡的、落寞的,洒下斑驳的光影,于是结合林语堂先生的翻译、经过情感与历史背景的适当填充,此诗可以翻译如下:

Lushly by the Re dsparron Bridge wild grasses are now growing,

And lonely on the Blackgown Alley the setting sun is glowing

The swallows that once graced in the halls of the noble residence

Now feeds in common people’s houses without their knowing..

钱钟书先生拈出“化境”作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4]这里所说的“原作风味”对应到咏诗怀古诗的英译上,其实指的就是传释出特殊题材作品中那巧妙的构思、凝重的历史深思,解读传递出咏诗怀古诗的深层意蕴,这样才能做到让更多的人来领悟咏诗怀古诗的独特、深广魅力来。

摘要:咏史怀古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源远流长的一类题材,诗人将个人面对逝去悠久历史时的思索,熔铸于诗歌当中,抒发对人事的感怀。通过对《乌衣巷》两种英译在形式、诗作中传达情思的动词以及后两句的翻译上进行比较,该文认为林语堂先生与唐一鹤先生所翻译的咏诗怀古诗《乌衣巷》,各有侧重,一个注意到文化传播过程中陌生化语境的解读,而另一个则注意到了唐诗之神解读的重要性。通过对两首英译作品的诠释对比,对咏史怀古诗英译的臻于“化境”,对原文风格,文化元素以及深层意蕴的传达与诠释,会起到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乌衣巷》,咏史怀古诗,英译,文化障碍,历史意蕴

参考文献

[1]林语堂.My country and my peopl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45.

[2]唐一鹤.英译唐诗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9.

[3]林语堂.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249.

杜甫咏史怀古诗浅谈 篇3

【关键词】杜甫;咏史怀古诗;彰情怀;抒感慨;表仰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唐朝国势因“安史之乱”的爆发由极盛转衰的过程中,唐代诗坛上又出现了一位泽被千古的大诗人,他就是与李白齐名的伟大诗人杜甫。“国家不幸诗家幸”,“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不幸,却也由此孕育成了一位忧国忧民的杰出诗人。杜甫身经唐朝盛极而衰的巨变,连绵的兵变战乱同前期的繁盛唐朝所形成的鲜明而强烈对照及动荡不安的生活给诗人的身心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使诗人留下了大量被称为“史诗”的不朽之作,其中也包含了不少极具特色的咏史怀古之作。杜甫的咏史怀古诗作秉其诗歌的主导特征既表现了他沉郁顿挫之特征,也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这样匡世救民的英雄的敬仰和渴望。但仔细比较起来可分以下几点:

一、借历史人物和历史古迹,彰显自己的情怀和感慨

《咏怀古迹五首》是其咏史怀古作品的代表作品。

其一为: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诗人借咏江陵古迹以怀庾信,因作者暮年境况及生活与庾信颇相似,故而感慨颇深。正如沈德潜所说“此章以庾信自况,非专咏庾信也。”

其二为: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此诗借对宋玉的悲忧穷蹙寄予深深同情,并对其文采风流备为推崇,而对其文章被人曲解颇不平,借此以表作者的怅惘之情。

二、借史议今,抒发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和感慨

《蜀相》便是典型的一首。诗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咏史怀古诗是杜甫因“安史之乱”而避乱成都的第二年所作。诗的前半部分写景,景中含情,为下半部分的抒情做好铺垫。前一句的“寻”字,说明诗人去武侯祠不是寻常的游览名胜古迹,而是诚心诚意前行拜谒的。次句的“柏森森”一语,从诗人眼中的景色显示出武侯祠的庄严肃穆和诗人的崇敬之情。颔联运用“自”和“空”这两个虚字,是有深意的,诗人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未能完成统一大业而深为痛惜,因而祠中草色再美,鸟声再动听,他也无心欣赏,难以改变现实的无限惆怅心情。后半部分抒情,颈联是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概括追述。追述中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写诸葛亮的死和诗人的感慨。诸葛亮身死五丈原,而其辅佐蜀主一统天下之志却未能如愿,这怎么不使后世的英雄为之扼腕叹息,泪流满面呢?而在诗人杜甫心中勾起的还有更为复杂的情感,写作此诗时的中原依然战火遍地,诗人和民众一样流离失所,有家难归;重振乾坤的英雄何在?凭吊诸葛丞相,诗人自然想起的是对当世的担忧,对英雄救世的渴望。这篇吊古之作,语言含情,寄慨颇深,很好的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之风格,堪称杜诗中的精品之作。

三、饱含深情的歌咏诸葛亮的人格和才华,即抒发了诗人对其仰慕追随之情,又流露出诗人对其大业未竟的无限惋惜之心

小诗《八阵图》是杜甫咏史怀古诗中抒发此种情感的代表作品。诗曰: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诗作于代宗大历元年杜甫初到夔州时。全诗借咏八阵图遗迹,抒发对诸葛亮的追怀。前两句从政治到军事极力赞美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军事才能,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为铺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二句,与诗题相合,写八阵图的遗迹依然存在,而与之相伴的还有诸葛亮统一大业未竟的遗恨。虽然八阵图成就了诸葛亮的一世英名,却掩盖不住他事业未竟而终的遗憾。刘备对吴作战,打破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基本策略,遂使统一大业胎死腹中,进而酿成千古遗恨。这是历史留给诸葛亮难以抹去的遗憾,也是诗人杜甫对这位英雄无限惋惜的原因所在,杜甫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咏赞了这位历史上的英雄,同时又对他的历史遗憾给予了深切同情。其实,使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赞颂之情不仅仅体现在《八阵图》一首诗中,在《武侯祠》《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蜀相》《古柏行》中都表达了这种深重而感慨的仰慕之情。

四、引古事以讽今,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之后中兴唐王朝的强烈愿望

《述古三首》这组诗是杜甫引古事以讽今的代表诗,也是诗人用诗表达希望中兴唐王朝愿望的一组专题诗。诗人借对汉代中兴诸臣的追述,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安史之乱”之后中兴唐朝的强烈愿望,突出表达了诗人对匡世救民的英雄敬仰和渴望,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高尚节操,凸显了诗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人抱负和政治理想。

纵观文学史上的咏史怀古诗,其共同的特点是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题材,抒写情怀,发表议论或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杜甫的咏史怀古诗也不例外。但由于其创作的艺术风格和写作手法不同,因而在题材的选取和表达上也有所不同。杜甫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题材更多地表现为关注民生疾苦,关注国家兴亡,借历史人物和事件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情,强烈而急切地表达了自己替君王分忧,替百姓操劳的高尚情怀和伟大抱负,那种不计个人得失,愿为民族兴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精神时时闪现在其所有咏史怀古之作之中。

咏史怀古诗 篇4

《渡易水》

年代: 明 作者: 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隋宫》

年代: 唐 作者: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题乌江亭》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蜀相》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秦淮杂诗》

年代: 清 作者: 王士祯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

《马嵬》

年代: 清 作者: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越中览古》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西江怀古》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净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箠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金陵怀古》

年代: 唐 作者: 司空曙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咏史怀古诗鉴赏方法指导 篇5

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 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朱雀桥在寨淮河上和南岸的乌在巷相邻,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惋再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人的理解蕴涵其中的.诗意。

其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最后披文人情,细致体会。有的诗作怀古用典,作者故意写含蓄蕴藉,不认真体察难以得到诗人的本心,需要读者认真体会,涵咏领悟。

咏史怀古诗高考复习 篇6

【教学设想】

新课程必修四第二单元有三首古诗,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一首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另两首是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三首诗歌都是咏史怀古诗。这类诗歌的特点是运用典故达到伤己、伤今、反思等目的。用典只是手法、过程,而不是目的。学生要学会通过分析表面的典故,理解作者的主旨和用意所在。这一节课,就是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找到用典手法到咏史抒怀的通道,从而达到理解作者感情、读懂诗歌的目的。

【教学目标】

一、能够准确找出咏史怀古诗的古今连接点;

二、理解诗歌内容,说出诗歌中“用典怀古”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找到古今连接点,掌握怀古诗的三个作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练习总结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内容】

一、课堂导入:(课件展示)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

是啊,多少烟尘历史中,多少历史诗歌里。今天,让我们一起伴着诗人的心跳,去感受历史的沧桑,聆听诗歌的回音。

二、方法总结:

1、什么是怀古诗?(课件展示)

怀古诗就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故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2、怎样读懂怀古诗?

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一个接点、三种线索

一个接点:找对接点。读懂怀古诗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等典故,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些典故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的连接点。

3、举例分析,寻找连接点。(课件展示)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是一个对接点,它是个典故,讲的是燕昭王延引人才的故事。它连着重用人才而筑黄金台的燕昭王和多次进谏而不被采用的陈子昂,运用了对比伤己手法。这个对接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一是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挖掘二者连接点(讨论练习):丞相祠(杜甫--诸葛亮)

主旨: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诸葛亮自况。通过对比既表现了对诸葛亮的钦佩与赞美之情,还包括因没有实现梦想而表现出来的惋惜之情。在对比中流露出失落,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

4、概括分析,确定三条线索。(课件展示)

怀古诗中透露的作者的情感线索无外乎三条: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

总结一: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或相反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分类:①对比失落型:古人展抱负,建功业,得遂心愿。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举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贬)

连接点:赤壁-- 同有匡济天下之心的苏轼和周郎。

周瑜:英才年少而令“樯橹灰飞烟灭”。

自己: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已过不惑之年,却“心在天山,身老黄州”。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

②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

例:李商隐《贾生》

总结二:怀古伤今。 古代以寒士为主流的诗人,在心怀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而去关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时,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或是警戒的一类诗歌。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作者身置其中,发一己感慨。

举例: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之所以追念项羽,不仅仅是作者有那种巾帼豪杰之气,还因为当时南宋小朝廷很多人偏安一隅,不思北伐,这让作者想起英雄项羽。这是一个声明,是一种讥刺,更是一种呐喊。对比之下,诗作的含义自然比较明白:竖子苟且偷安,时代呼唤英雄。

分类: ①古盛今衰型:繁华远去,只留荒芜,物换星移,世事沧桑。

举例: 《越中揽古》李白

越王勾践灭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②物是人非型:风景依旧,朱颜已改。 物是人非,讽今伤今。

举例: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总结三:理性反思。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这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怀古诗小结

内容分类 怀人伤己 怀古伤今 理性反思

思想感情 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昔盛今衰的伤感 ,物事人非的沧桑; 借古讽今的感伤。

理性反思,启迪后人。

表现手法 用典

答题方法 找准连接点,把握其作用。

在怀古诗中,咏史怀古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在鉴赏时,只要我们能紧扣住诗中“古”“史”的典故,抓住一个对接点和三条情感线索,就不难解读怀古诗的真谛。

四、迁移练习: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分析:上阕:孙仲谋、寄奴这些京口历史人物建立丰功伟绩 --对比自己,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 怀人伤己)

下阕: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昔盛今衰的伤感 。(怀古伤今)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廉颇--同病相怜,不忘为国效力。(怀人伤己)

答案:1、本词运用了五个典故。

2、作用及思想:引用孙仲谋、寄奴、廉颇,怀人伤己,抒发作者收

复失地、为国效力的决心与抱负以及壮志难酬的感伤。

引用佛狸祠,元嘉草草,封狼居胥怀古伤今,表达昔盛今衰的伤感,借古讽今,以及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和希望他们引以为戒的理想。

迁移练习:2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连接点:京口北固亭 作 用:怀古伤今

怀 古:歌颂古代英雄人物。

伤 今:讽刺南宋统治者。(表达爱国豪情)

五、课堂练习:1、读刘禹锡《乌衣巷》,完成后面题目。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二两句写朱雀桥和乌衣巷的 , 渲染了一种 的氛围,三、四句借 表现 。(怀古伤今、昔盛今衰)

2、《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 的诗。诗的一、二句中 仍在, 成空;三、四句写 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怀,暗寓伤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 )

3、《折桂枝咏史》 阿鲁威(元)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4、《登金陵凤凰台》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连接点:凤凰台----金陵繁华

目 的:怀古伤今,不得重用

怀古伤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哪件物品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答:(1)由铁戟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连接点)

(2)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没错,但诗味没有了。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兴发亡国感慨。

六、结束语:断壁残垣,记录着朝代的兴亡;秦砖汉瓦,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多少雅致的诗句,缅怀着古今风流人物;无数蕴藉的词章,描述着世间沧海桑田。“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人生路上,与诗歌结伴而行,能使我们的心灵充实而富有光辉。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热爱唐诗,热爱传统文化,“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因为我们是屈原的子孙,我们是李杜的后人,我们生在最美丽最古老的国度--中国!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篇7

概述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结论: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特点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情感基调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如何鉴赏: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

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经常出现的古迹有: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①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②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2 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①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②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

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 3 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鉴赏方法指要

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惋再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解蕴涵其中的诗意。

其次,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往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如元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兴废、盛衰之慨。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反对兼同对,极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崇高精神。作者行进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力敌千钧,内涵丰富,感情悲愤,全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罪恶,精譬警策,振聋发聩,闪耀着高度人民性的光彩。因此,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表现了词人为百姓呐喊的勇敢精神,富有战斗性和现实性。

再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如: 越中揽古

李白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杜牧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胡曾诗却是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

过华清宫①绝句 杜牧

[甲]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乙]

新丰绿树起黄埃②,数骑渔阳探使回③。

霓裳一曲千峰上④,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①华清宫:建在骊山上(今陕西临溪县南)的唐代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游乐之地。②新丰:唐县名,在陕西临津东北,离华清宫不远。③渔阳:唐郡名,是范阳节度使所统辖的八个郡之一。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这里用渔阳指代安禄山反叛之地。④霓裳一曲:《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舞曲。两首诗均有炼字精确而语义深沉的特点,试分析第一首的“笑”字和第二首的“破”字有何深意。

“笑”字描写了荔枝到来杨妃的神态,寄寓了作者的讥刺。

“破”字形象地揭示安史之乱产生的后果,象征着苦难而饱含作者的愤慨。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1.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2.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表示推测,实际上是借题发挥。王诗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江山如画,茅檐低凹。妻蚕女织儿耕稼。务桑麻,捕鱼虾,渔樵见了无别话,三国鼎分牛继马①。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注:①三国鼎分:指东汉覆灭后出现的魏蜀吴三国分立的局面。牛继马:相传建立东晋王朝的晋元帝是牛姓的私生子。

1.两首散曲都以写景开头,气势有何不同? 雄伟不凡

平和冲淡

2.试分析“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种“伤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广大百姓在封建王朝兴盛时被奴役,在封建王朝衰亡时做殉葬而伤心。

3.陈作开头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对宁静恬淡的隐居生活的赞美,情趣高雅。

4.两首散曲的结尾句式相仿,但含义不一致,试分析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愤慨

上一篇:产业园发展策划下一篇:教师的职业素养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