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长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精选13篇)

家长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篇1

在儿科,护理对象是0—14岁的儿童。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有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满足这些需要,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在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非常困难,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和目的,甚至还会达到相反的结果。为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我们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家长对护士的不满意可以转化为病儿对护士的愤怒;父母的倾向可以变为儿童的倾向,如不要某护士阿姨打针等等。在临床,我们发现,家长与患儿在许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几乎是相同的,例如家长的恐惧感、悲哀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但家长与患儿对疾病的主体感受不同,又使家长有一些患儿没有的心理表现。

便如希望角色转换,代替患儿接受痛苦的治疗等。在此我们对家长的不同心理表现以及针对这些心理表现进行护理的体会进行探讨。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 焦虑和紧张

1.1.1 人院时对疾病的缺乏认识,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

1.1.2 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耽心遗漏病情变化。

1.1.3 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

1.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1.2.1 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1.2.2 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1.3 怀疑和不信任

1.3.1 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阐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书上的方案为准。

1.3.2 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1.3.3 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1 容忍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欠疚感,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

2.2 依赖感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而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

2.3 同病相怜感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重症或绝症患儿家长;新人院的患者家长有时对老病人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3 根据不同原因进行护理

3.1 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

3.1.1 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

3.1.2 对由于对疾病不了解引起的焦虑,可以通过进行病人教育,介绍病情,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如饮食护理,详细说明哪些食品可以吃,哪些不能等。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并对自己可以为孩子所能做的事情有信心。

3.1.3 对病情变化引起焦虑,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原因,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长对医疗方案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

3.1.4 对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焦虑,应首先向家长目前的困难表示理解,但要强调现在所用治疗方案的必要性,说明中断治疗可能对患儿造成的影响,鼓励家长克服困难,同时与医生沟通,在用药方面,从价格较低并有适应症的药品开始用,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还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使家长有信心坚持治疗。

3.2 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3.2.1 对因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在对家长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以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尤其对慢性病应指出现代科技进步,不要放弃希望;而对病情发展较快的,要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家长,医院会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

3.2.2 如为对患儿进行检查或治疗进行引起的恐惧,应当主动将检查步骤和方法、检查要达到的目的在检查前向家长说明,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我们将会最大程度的减少患儿所受的痛苦。”在做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N/I,)L头皮静脉穿刺,如一次成功,可帮助家长减少恐惧感。

3.3 对家长怀疑与不信任心理的护理

3.3.1 对由于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的对治疗怀疑,可以向病人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而书籍上治疗是针对大多数的人的一般治疗,治疗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通过此类与患儿具体情况相同的治疗方案的分析,从而消除家长的怀疑。

3.3.2 对由于医务人员言行等外在条件引起的不信任,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

3.3.3 对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引起的对医疗水平的不信任和怀疑,可以通过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护理技术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以良好的护理服务来增强家长的信心。

3.4 对其他心理表现的护理

3.4.1 对家长容忍心理的护理要向家长指出一味容忍孩子的溺爱行为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出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希望家长在护士对患儿进行教育时,不要一味袒护。

3.4.2 对家长依赖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家长对护士的依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但不是将家长原本能够进行的对患儿日常护理工作全部交给护士来做。而是教给家长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如怎样正确更换尿布,怎样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如何正确喂养患儿,如何及时添加辅食等,帮助家长独立的进行日常护理,这样做既使患儿得到了正确的护理,也增加了护患感情,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3.4.3 对家长同病相怜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这一心理,向大家推荐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使疾病恢复良好的病例,由这些家长亲自指出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和有利之处,可以使家长能够主动配合护理。但要避免家长间乱传所谓的‘偏方’,一旦发现,要及时制止,并向家长指出这样做的错误和严重后果。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注意的几点

4.1 要具有真挚的同情心,要理解家长由于孩子生病带来的痛苦,只有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才能赢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4.2 要注意观察和仔细分析不同的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家长的需要并满足这些需要。

4.3 要有良好的形象,良好的护士形象是与家长交流的前题,应保持干净整洁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美好的语言,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

4.4 注意沟通的技巧。能够专心倾听家长的陈述,帮助家长更好的交谈,鼓励家长提出疑问,认真解答疑问等,都需要技巧。

总之,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消除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能够主动地配合护理和治疗,并主动影响患儿的心理,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护理,愿与护士进行交流,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进行,护理程序处于良性循环。既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增强了护患间的关系。

家长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篇2

1 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 焦虑和紧张

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陌生及患儿病情变化引起的紧张和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给予诊治。

1.2 恐惧与不信任

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及检查产生的恐惧感,由于对疾病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检查,或找来相关书籍与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

2 患儿家长其他的心理表现

2.1 容忍

他们认为孩子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所以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并对工作人员的制止不满。

2.2 依赖感

对自己的表现缺乏信心,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

3 护理措施

根据不同原因进行心理护理:

3.1 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

护士要做好入院宣教,介绍主管医生及护士,医院环境及病区设施,住院期间的各种规章制度,介绍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以及生活中应注意食物禁忌。

3.2 对家长有恐惧心理的护理

护士要针对患儿的疾病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各种预后进行讲解,使家长有所了解和准备。要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予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应将检查步骤、方法及目的告知家长,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我们将会最大程度减少患儿痛苦”。在操作中提高成功率。

3.3 对家长怀疑不信任的心理护理

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护理技术,以良好的服务来增加家长的信心。对治疗方案与书籍上的差异所引起的怀疑,要向家长解释个体差异的存在,治疗时因人而异,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主动与家长沟通,注意沟通技巧。

3.4 对其他心理表现的护理

要向家长指出对患儿进行教育时不要一味袒护。教给家长正确的日常护理常识,帮助家长独立进行日常护理。这样不但患儿得到了正确的护理,也增加了护患感情,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家长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家长参与 家庭背景 学业成绩 资本

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1-016-03

学校和家庭一直被称为“天然的同盟者”。“家长参与子女教育”已经被广泛证明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变量。西方研究显示,对学生学业成就和自身发展而言,家长的参与比学生的社会出身更加重要。本研究以北京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家长参与的基本特点及家庭背景、学业成绩与家长参与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解决和指导当前家长参与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2所初中的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每所学校的3个年级分别抽取2个班,一个重点班,一个非重点班,由学生将问卷带回家给家长填写。问卷以不记名方式,发放后由被试自行回答,答完回收。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42份,有效回收率为86.78%。

2、方法

2.1本研究采用研究者自编的家长参与问卷,经过预测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问卷对象是学生家长,问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孩子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家庭背景,主要依据家庭结构(家庭情况和人数)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长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来衡量。第三部分是家长参与的主要内容,共23个题目,根据香港学者何瑞珠对“家长参与”的界定,研究将其分为家庭为本的参与和学校为本的参与两方面,前者包括家庭监督、亲子沟通和家庭支持,后者包括家校沟通和家长参与学校事务。

2.2 学生成绩。学生成绩以学生上一学期语文、数学、英语三学科的期末考试成绩为指标。

3、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由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处理。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卡方检验对不同背景的学生的家长参与行

动,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家长参与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结果

1、家长参与的基本特点

让家长对其参与内容的前五位进行排序,分别是学业成绩,思想品德,身体状况,人际交往和老师对孩子的要求(见表1)。 其中179个家庭将学业成绩排在了交流内容的首位,占到70.7%。43.4%的家长将孩子的思想品德选为第二位。在家长参与的途径里,家长会高居第一位,有203个家庭将其选为最主要参与途径,占72.7%。电话联系与到校单独联系紧随其后,分别占到28.5%和19.0%。家长每个学期与学校联系的平均次数为3-4 次,但也有5.5%的家庭每学期与学校的联系次数达10次以上,5.3%的家庭不到一次。从表2中可看出,影响家长参与的最主要因素是时间许可和路途远近。

对家长参与行动的题目采用五级评分的赋值方法求取结果,分为总是、经常、有时、偶尔、从不,分别给予5分、4分、3分、2分、1分。家长参与程度的高低以题目的得分来区分,得分越高,表示参与程度越高;反之,参与度越低。统计结果显示,家长参与的平均值介于2.21-3.68之间,即参与处于“有时”和“偶尔”之间,并较多倾向于“有时”的状态(见表3)。这说明目前家长参与的总体程度仍较低,参与并不积极。

对家长参与的五个纬度两两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家长在五个纬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除家庭讨论与家庭支持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纬度两两间均呈现显著差异(P<0.01)。具体来看,五个纬度从高到底排序依次是:家校沟通,家庭讨论,家庭支持,家庭监督和家长参与管理与政策制定。

2、家庭背景对家长参与的影响

将家庭背景的六项指标同家长参与的五个方面分别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就家庭结构层面,“家庭类型”和“子女数”对家长参与的影响均不明显。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方面,将家长参与各项分别和父母学历,职业及月收入进行卡方检验,发现父母学历对家长参与影响最大。其中,父亲的学历较母亲学历而言,与家长参与的大多数项呈现更显著影响(P<0.5)。同时,父母文化程度对家长参与的影响范围各有不同。母亲文化程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家庭为本的参与”方面。就父母职业来看,主要对“家庭支持”产生较大影响,其中,父母职业与“参观博物馆”,“送孩子参加特长兴趣班”,“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等呈显著正相关(P<0.01)。家庭月收入对“报特长班”,“参观博物馆”,“提供学习空间”等有着显著影响。

此外,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进行分析,发现家庭月收入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和职业都显著相关(P<0.1)。

3、家庭背景、家长参与和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3.1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将家庭背景各项与学生三门学科总成绩平均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除家庭子女数与平均成绩呈现显著负相关外,家庭背景的其他六项与学生平均成绩均无显著关系。鉴于家庭背景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并非十分显著,笔者做了进一步检验。将学生的三门单科成绩分别进行分类处理,即将成绩转化为四等级,60分以下为“及格”,记作“1”;60-80分为“及格”记作“2”;80-90分为“良好”记作“3”;90分以上为“优秀”记作“4”。通过卡方检验三门单科成绩与家庭背景之间的关系,见表5。发现家庭背景的所有项与语文成绩均无显著相关。对数学成绩而言,仅月收入一项对其产生显著相关,其他各项均无显著关系。只有在英语成绩方面,父亲的学历和职业与其显著相关(P<0.1),母亲的职业与家庭月收入与其显著相关(P<0.1)。

3.2家长参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相关分析表明,在家长参与五个维度里,亲子沟通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其中,家庭支持与语文成绩差异极其显著,与平均成绩也出现显著差异。而家庭监督对学生学业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家校沟通和家长参与管理与学生学业成绩出现显著负相关,具体见表6。

三、讨论

1、家长参与的基本特点

整体上看,北京家长参与的主要特点是“以家为本的家长参与”,这种特点不仅存在于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甚至整个世界的亚裔家庭也是如此。根据美国的相关研究显示,与美国白人家长相比,亚裔家长不喜欢参加学校活动和去学校充当义工(Lee,1995)。科尔曼也曾以美国亚裔学生的优异学业成绩为例,指出大部分亚裔父母不积极参与子女校内的活动,但却会为子女悉心安排合适的作息时间以及愿意花时间为子女温习功课。这说明,亚裔父母无论身处东方或西方文化下,均较多的选择为子女提供“家庭为本的参与”。

“家庭为本的参与”也好,“学校为本的参与”也好,各有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基于这一特点建立起有效的家校沟通。从研究结果看,北京家庭的家长参与仍存在些许不足:整体参与程度不高,参与内容集中在学业成绩和思想状况方面;参与停留在较低层次,单向联系多,家长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参与频率低,尽管有部分家长谈到希望与教师多沟通,但受时间或路途的限制而无法做到。这需要学校方面采取多种渠道进行弥补,如建立家校沟通的网络平台,减少时间和路途对家长参与的消极影响。同时教师也要转变态度,支持和鼓励家长参与到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加强同家长之间的沟通,而不是出了问题才找家长,要求家长协调。此外,家长和教师的沟通能力也不容忽视,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再好的意愿也无济于事。

2、家庭背景对家长参与行动的影响

研究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关注子女的成长与发展,进而更加重视对子女的学业参与,这和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就父母分工来看,父亲学历越高,越倾向于检查孩子作业,与孩子交流书籍报刊,校园生活,越乐于进行各种支持孩子学习的行动,如送孩子参加兴趣特长班,购买学习用品等等。受传统社会角色分工观念的影响,往往认为母亲对照顾子女和子女的社会化负主要责任(Huston,1983),父亲很少或几乎不参与子女学习活动。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强调,父亲的学业参与对儿童具有重要意义,如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2001)的研究显示,在所有类型家庭中,父亲的参与正逐渐增多,父亲的参与和子女的优秀成绩呈正相关。这个结论在本研究中得到论证。

此外,父母职业和家庭月收入对“家庭支持”有较大影响,收入越高的家庭,能投入更大的物力资本参与支持孩子学习。这符合拉努的看法,“中上阶层的家长有更多的收入和物质资源,以支付照顾孩子、交通和补习等费用”。

3、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研究显示,家庭背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一定影响,但程度并非如一般人所认为的重要。单科而言,家庭背景对英语成绩的影响最为明显,对其他两学科的影响较小。笔者认为,这与学科的性质和学习环境有关。英语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数学,多数学生是到了学校才开始接触英语,没有相应的语言环境和文化基础。这时,利用家庭资源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就很重要,比如,父母主动用英语和孩子交流,指导孩子学习,购买英语书籍读物,创造环境与外国人交谈,参加英语培训班等等。而这条件的创造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和文化资本的支持,所以,家庭背景较好、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孩子,受到父母潜移默化影响和帮助的可能性更大,在英语学习上也更具优势。

4、家长参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结果显示,并非所有的家长参与对学生的影响都是积极的。比如,家校沟通与学业成绩呈负相关,这一结论看似有悖常情,却又在情理之中。目前,中国大部分家长与学校的联系通常都是在学生成绩或行为出现问题时才发生,这种“问题取向”的家校沟通又集中出现在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学生成绩越差,家长与学校联系越频繁。参考前面关于家长参与内容及途径的调查,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的家长参与仍较被动,且流于形式,这种无效或低效的沟通极容易令家长、教师、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使得沟通与成绩出现显著负相关。在参与学校管理与政策制定方面,本研究和国外相关研究结论不一致,国外多项研究表明“家长参与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对孩子从学前到高中毕业期间的学习成绩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本调查结果显示,二者呈现负相关。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东西方教育观念不同导致的。正如何瑞珠在家长参与子女教育: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阐释提到的:“亚洲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最大分别在于,当我们将家长视为重要的教育伙伴时,不能像西方社会一般,过分强调家长的‘决策者’和‘监察者’角色,这两者容易使校方形成抗拒态度”。在东方儒家文化影响下,父母都倾向于选择为子女提供“家庭为本的参与”,与学校保持一定距离。就学校而言,也不主张和欢迎家长过多的干预学校决策,“家校分工”的传统短期内难以改变。这样的教育观念必然导致家长参与管理的形式化和表层化,家长还无法真正参与进学校管理和政策制定,更谈不上通过这些政策和管理措施对学生学习产生相关影响。

四、小结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除了自身因素的影响外,外界的环境也至关重要。家庭的三大教育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作用发挥影响。如果说家庭背景提供了丰富的经济资本和充足的人力资本,那么有效的社会资本,即家长参与行动的加入将大大提高影响效应。所以,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学生获得学业成功的重要家庭资源,促进和增强了家庭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子女教育成就的影响。换言之,只有父母与子女保持密切联系,积极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子女学业中时,父母拥有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才能有效运转,使子女获益。否则,如果这些资本只是单独运用在工作中或家庭之外的某些地方,无论资本是丰富还是贫乏,都与学生的学习结果没有任何联系。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薛晓源,曹荣湘.全球化与文化资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何瑞珠.家长参与子女教育: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阐释[J].香港教育学报, 1999(2).

[4]王敏捷.社会分层在家校合作中的表现及其影响—美国家校合作的最新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1).

[5]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3).

[6]曹丽.二战后美国家校合作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4.

Abstract:Parental involvement is the hotspot which draws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sociology in recent years.This study chooses two middle schools in Beijing,and 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s to make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Besides,the research also studies its association with family background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students.The result shows the parental involvement is in the comparatively low grade 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focusing on the home-based involvement.And the family background obviously related with the parental involvement.Compared with the family background,the parental involvement made a heavier effect on the students’achievements.

初中生家长教育心得体会 篇4

使孩子们做到:

1、适应变化了的学习环境。初中不同于小学,突出表现为“三多”:课多、书多、老师多。不少孩子感到不习惯,对功课应接不暇。家长要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不要只重视班主任的课而忽视科任教师的课。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养成科学的作息守时、专注的读书听课、积极的勤学好问、独立钻研问题、自我验收的习惯等。

3、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学的学习任务很重,学校把学习方法指导已列入教学内容,家长要积极配合。一般强调五个环节:① 预习② 听课 ③ 笔记 ④ 复习⑤ 作业。

4、明确智力上要“三过渡”,初中一年级与小学高年级在智力培养上既有衔接又有发展,要完成三个过渡:一、在感知方式上,由以听觉型为主转变为以视觉型为主,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二、在记忆方式上,由以机械记忆为主转向以意义记忆为主。三、在思维方式上,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要鼓励孩子学会独立地对学习材料进行综合、判断、推理,发展思维能力。

5、加强意志锻炼。家长要使孩子在不断进步、不断成功的喜悦中增强信心。

二、家长应帮助初二的孩子防止成绩下滑。

初二阶段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容易下滑,如果得不到及时指导,必然导致心理上的厌学情绪,引起学习上的恶性循环,那么,初二学生的家长,应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防止成绩下滑呢?

1、提高孩子对学习的认识。初二所学知识的难度明显比初一加大,功课有9门课之多,只完成每天作业、到考前才临时突击复习,是远远不够的。家长应着重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当天学的,及时复习;单元学的,整体复习;阶段学的,系统复习。

2、改进孩子的学习方法:知识是有规律的,初二的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一些学习规律掌握恰当的方法了。家长对此也应该明确认识到掌握科学的方法比掌握具体知识更重要。

3、排除孩子的学习困扰。有些孩子成绩下滑是有多种原因的,心理因素是其重要的一方面。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和孩子仔细谈谈心,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及时疏泄不良情绪。

三、初中毕业年级的家长,应尽的责任。

1、对孩子进行全面透彻的了解。了解孩子在初三面对大容量的学习任务时的心理状态,使其对学习充满信心,勤奋刻苦,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谈心、教育,并要多与老师联系。

2、关爱、理解、支持孩子。初三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智力各异,学习成绩有差异是必然的。家长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既要督促又不苛求。要鼓励孩子制定出拼一拼能达到的目标,并协助他为之奋斗。生活上关心他们的冷暖。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当好孩子的大朋友。在孩子参加升学考试的前后都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做好稳定情绪的工作。在临考前,家长自己也要保持一种轻松的情绪,不要过分地唠叨,那样容易加剧孩子的紧张情绪。在升学考试结束后,家长要及时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对考场上发挥不好的孩子更应做好安慰工作。

1.初中生家长教育心得体会

2.初中生家长家教心得体会

3.中学生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4.初中生教育家长心得

5.父母教育孩子心得体会

6.教育孩子心得体会

7.孩子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初中学生家长心得体会 篇5

孙宝平教授报告中所说的“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让我眼前一亮。的确如果让孩子爱上学习,培养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将让他人生受益无穷,家庭教育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后我不能再因为工作中的烦恼和不顺心的事情而抹杀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孩子做作业时我有时候为他的字迹不工整、错别字多、数学计算题经常算错而责骂他,甚至为了一道数学奥数题讲了几遍还不会做还动手打过他,这在不经意中严重挫伤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今后我要多一点耐心,对孩子多鼓励少责骂。在温和的气氛中,耐心细致地辅导,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孩子提高学习兴趣,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的卧室离孩子的书房仅一墙之隔,他妈妈在他学习时经常在隔壁房间看电视和碟片,虽然声音开得很小,多少对他有点影响。为此我们决定今后只要他在书房学习一律不准看电视和碟片。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就会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所谓的“润物细无声”。

在孩子日常的行为举止中要要善于发现和了解孩子的兴趣,将孩子的兴趣正确引导到学习中来。如我们发现他喜欢看课外书,但我们发现他的阅读习惯不是很好,每次阅读时间太长太快,我们决定今后和孩子同读一本书,一起把它读完读精,然后大家一起谈谈读书的感受,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提高和保持孩子读书的热情。

二、要把孩子当做朋友一起交流和学习,共同提高。

我们发现采取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在学习中收到的效果并不好。我们原来认为家长是至高无上的,家长的话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否则任意殴打漫骂。然而孩子长大了,他有自己独立思想。有时候他嘴里服从,其实心里不服。后来我

们把孩子当作朋友,经常和他谈心交流学习上的事情,甚至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告诉他我们每天经历的事,也可以问他自己一天经历的事。如果他告诉我们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我们也不训话、不生气,而是多听少讲。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刚开始时,他有点不敢讲,我们就先对他保证不生他的气,他也就敢讲了。

要做孩子的朋友,我们要经常学习他的语言,而不是要求他学习你的语言。如果你不学新知识,不接触新的思想观念,知识匮乏,思想陈旧,你就不能理解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想。我们应该尽量多接触点流行的东西。比如流行的思想,流行的服饰,流行的技术,流行的音乐,以减小代沟,创造彼此信任沟通的渠道。

今后我们决定要多陪陪自己的孩子,无论多么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的谈心。不要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了,一切都是老师的事情,然后回家了就督促做作业。当孩子做了不和自己期望的事情的时候,不要马上发火,先听听孩子的理由。

家长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篇6

初中是学生学习阶段重要的分水岭。众多的家长为让孩子在初中阶段打好基础, 考上好高中, 除了尽力择校外, 还不惜财力和精力安排孩子参加各种类型的培优。培优成为重点初中的学生和学生家长不可避免的话题。由于培优形式的多样化、师资的多元性、学生基础的参差不齐、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导致培优效果或令人满意, 或令人失望, 更多的是带给学生和家长诸多的困惑。

如何让学生和家长能够更加理性、更加有效地选择培优, 是一个普遍的社会话题, 值得社会以及学生和家长深思和调整。为此, 笔者针对部分重点初中学生的培优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从中发现一些问题, 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 以期提醒学生和家长正确对待和选择培优, 减轻学生和家庭的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

二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此次调查的时间为2015 年暑假, 主要利用学习间隙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为武汉市三所重点初中在校学生及其家长, 内容仅限于与中考有关的文化培优, 不涉及艺术类培训。

调查方式是以问卷调查为主, 辅以网络QQ群交流、个别案例走访、随机访谈以及新闻资料分析。

在调查的基础上, 采取数据分析法、归类分析法、联系对比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对培优现状进行反思,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害怕掉队以及从众心理、卸责心理, 导致盲目地选择培优

从调查情况来看, 学生和学生家长对培优的意向从初中入学前或一入学就已形成。

第一, 家长要求培优占主流。由家长主导参加培优的占多数。超过一半的学生是因为家长提出培优而被动参加。

第二, 从众心理占主导。从调查统计中发现, 因别人参加所以自己也参加的有19 人, 占44.2%, 在单独访谈和QQ群聊中, 所有的家长都表示, 别人的孩子都在培优, 自己的孩子要是不参加, 担心会输在培优上。所以, 别人的孩子参加了, 自己的孩子也得参加。

第三, 卸责心理占有一部分。有的家长担心孩子没有参加培优, 一旦成绩不好, 孩子会埋怨父母。所以宁肯花钱去培优, 不管有没有效果, 至少孩子知道家长是舍得投入的。

由于害怕掉队的着急心理、从众心理和卸责心理, 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盲目加入培优大军, “成就”了培优市场, 很多的负面效应也正是源于这种盲目性。

2.学校教学和培优主次颠倒, 造成学生学习的混乱

在调查对象中, 所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参加过培优, 4/5 的学生参加了2~3 门课的培优, 个别学生甚至门门都培优。其中, 以提高辅导为目的的超过半数;补差式培优有7 人, 占16.3%;课前提前辅导有7 人, 占16.3%;单纯复习式辅导有5 人, 占11.6%。

在上述各类培优中, 虽然主观愿望是好的, 但对于不同的学生, 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是学生和学生家长对老师的教学安排并不了解, 在培优中采取了超前辅导, 客观上打乱了老师循序渐进的教学安排, 造成学生学习上的混乱。

而同步辅导的学生, 普遍在课堂学习中“消化不良”, 主要原因是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方面存在不同的问题, 没有解决这些问题, 即使是进行同步辅导, 效果也不佳。过度依赖于同步辅导, 会更加忽视课堂学习, 形成了课堂学习效果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

由表可知, 每周培优上课时间3~4 小时的有21 人, 占48.8%, 5~6 小时的有15 人, 占34.9%, 还不包括路途往返和完成培优作业的时间, 使学生本来很重的负担进一步加重, 只好大大压缩完成学校作业的时间, 甚至随便应付学校作业。

3.培优宣传中的“个性化教学”演变成实际培优中的“揠苗助长”, 导致培优效果适得其反

从调查中了解到, 几乎所有的学生家长都接到过培优广告。培优广告无不包含“一对一”“个性化教学”的宣传。广告宣传虽然很美好, 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

第一, “个性化教学”很难做到。培优老师来源复杂, 由本班任课老师培优的只有9 人, 占20.9%, 其他34 人, 占79.1%。校外培优老师可能对教学内容很熟悉, 但与学生接触较少, 教学时间以小时计算, 而且培训内容又多,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握住学生个性, 往往是“一对一”做到了, 但“个性化”却不存在。

第二, “个性化教学”实际上成了“揠苗助长”。在单独访谈中发现, 部分培优老师的教学, 或大量组织学生做竞赛题, 远远超出考试难度;或组织学习大学英语, 与初中教学相脱节等, 这都违背了初中的教学规律, 实质上是“揠苗助长”。

由于宣传上的“个性化教学”演变成脱离学生实际的辅导, 造成培优效果与宣传承诺相差甚远, 甚至使部分学生在不堪重负和忙乱中成绩下降。

从调查来看, 通过培优后, 成绩下降的有9 人, 占20.9%;成绩持平或稍有提高的有24 人, 占55.8%;而真正成绩进步明显的只有10 人, 占23.3%。培优效果与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值存在巨大反差。

4.鱼龙混杂的培优市场, 使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培优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培优机构的宣传总是让人充满幻想和希望, 其承诺也十分诱人, 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培优效果不好,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学生和学生家长更多地会从培优老师身上找原因。参加培优的学生, 对培优老师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只有13 人, 占30.2%, 不满意、很不满意的有30 人, 占69.8%, 多数学生在单科换过3~4 任培优老师。在个别访谈中, 有一名初三学生的家长谈到, 他花了2万元从培优班买了100 节课, 该学生上了30 节课后, 参加初三调考, 成绩在班里名次下降了12 名。为此, 他对安排孩子参加这个培优班后悔不已。有的学生, 从进入初中到毕业, 不断地更换培优老师。频繁的更换使学生和家长越加迷惑, 特别是学生受到的打击更大, 在时间和信心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培优也使学生家长承受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多数家庭每学期支付培优的经费达到2000~5000 元。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近1/4 的学生对培优丧失信心, 近一半的学生仍然相信培优, 认为效果不好是因为没找对老师, 如果找对了老师, 还是希望参加培优, 这体现了他们对培优的期待仍然存在。

四对学生和家长参加培优的建议

初中生培优虽然效果有限, 有些培优甚至坑苦了许多家长和学生, 但毕竟有一部分培优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由于许多因素的作用, 学生和家长对培优的需求不可能消失。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培优呢?

第一, 摆脱对培优的盲目崇拜和依赖, 充分认识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是学习习惯和方法, 把提高学习成绩的立足点放到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把握上。许多家长一旦学生成绩不佳, 第一反应要么是怀疑老师的教学水平, 要么是怀疑学校班级的学生太多, 老师顾不过来。很少注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不是存在问题, 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

事实证明, 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学习习惯好和学习方法正确。如果学生和家长看不到学习成绩不好的问题本质, 一味投入培优之中, 就会用错药方, 得不偿失。而培优机构往往重于学习内容的培训却疏于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 认清培优的不足, 遵循教学规律, 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 把主要精力放到学校的教学上。

遵循教学规律, 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学校的教育, 是一所学校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 讲究的是系统性、规范化、循序渐进, 追求的是育人与教学相长。这与培优机构零散的、突击性的教学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有着本质区别。学生和家长要相信学校教育, 坚持落实老师要求, 功到自然成。

第三, 理性对待培优, 把培优作为学校教育的适当补充。首先, 面对培优不盲目跟从, 特别是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参加培优。其次, 针对学生特点, 适当选择培优。做到培优不影响学校作业的完成、不让孩子满负荷地学习、不超出教学大纲培训。选择培优内容, 最好请任课老师提供参考意见。最后, 提倡自我培优。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多阅读教学参考资料和课外书籍, 在有精力的情况下, 多接触一些新题型。如此, 既提高了自学能力, 又扩展了知识面。

摘要:初中生培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诸多困惑。通过对部分重点中学初中生培优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培优过泛, 主要是由家长着急心态、从众心理和卸责心理所致。培优的主要问题是:学校教学和培优主次颠倒, 带来学生学习的混乱;“个性化教育”名不符实, 培优效果适得其反;培优市场鱼龙混杂, 导致学生和家长选择混乱, 形成社会问题。建议学生和家长理性地看待培优, 避免盲目培优, 立足学校教育, 合理、有效地安排培优。

家长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 健康教育;社区;儿童家长;计划免疫

社区儿童保健对于整个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社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计划免疫的目的在于提高儿童免疫率,增加全民身体素质,而对于社区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儿童接种率。本文就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随机性在本市10个社区选择的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后的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为提高儿童计划免疫提供有力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性选取本市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10个社区的儿童家长共2000名,0—3岁儿童2034名,其中儿童的父亲、祖父或外祖父共1060名,占53.0%,儿童的母亲、祖母或外祖母共940名,占47.0%。随机将2000名家长分为2组,观察组1000名,对照组1000名。

1.2 健康教育方法 给予观察组儿童家长为期6个月的健康教育干预,根据每位家长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的差异,给予其具有个性化的、灵活的、具有多样性的健康教育。具体方式包括发放宣传单、宣传册,于社区公告栏上张贴宣传画,开展社区周末讲座,提供电话咨询服务等。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计划免疫的概念、计划免疫具体程序、疫苗预防的传染病范围、疫苗接种注意事项、疫苗接种副反应、疫苗价格以及疫苗接种后相关护理等。对于对照组的儿童家长给予其6个月的常规宣传教育,利用日常护理时间向家长口头传授关于疫苗接种的预防疾病类型以及接种时间、接种注意事项等2

1.3 评价标准 本文制定了与计划免疫相关的一份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计划免疫基础知识、免疫程序了解程度、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处理等,所有调查问卷在两组进行健康教育前发放一次,在接受健康教育6个月后发放一次。对比两组在实施不同的健康教育后,对于预防接种的信任感、对医务人员的满意程度、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以及健康教育的总达标率3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与计算,组间比较才有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 果

本次调查2000名家长,男性家长1060名,女性家长940例,年龄为22岁至60岁不等,平均为(29.8±5.6)岁。其中80%为农村户口,20%为城市户口,55%为初中文化,45%为高中及以上文化。对比两组家长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经济情况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对比两组家长对于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知晓率为83.8%,对照组的知晓率为52.0%,P<0.05。对照组家长通过不同的方式接受健康教育后综合知识得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数据,详见表1。对比两组家长的健康教育达标率与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均为观察组更优秀,具体数据。

3 讨 论

根据本文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形式对社区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使儿童家长能够明显提高对计划免疫知识的认知水平,意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还能够调动家长对于儿童接种的积极性,让家长带着儿童自觉到社区服务中心进行接种4。实施健康教育还能够有效地消除家长对于预防接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恐惧与紧张心理,让他们掌握在发生不良反应时该如何进行处理。关于健康教育的上述优点能够提高预防接种质量,达到计划免疫知识普及的目的。

健康教育在增加医务人员工作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其自身素质,使其能够掌握计划免疫专业知识,树立良好的形象。因此由本文研究结果可得,通过健康教育后,儿童家长对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满意度以及对预防接种的信心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综上所述,对社区儿童家长给予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既有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凝聚力与合作能力,又能提高社区儿童家长对医务人员服务的满意程度与对计划免疫的知晓率。因此,为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增强全民身体素质,应在各个社区推行与计划免疫相关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何金红.健康教育在计划免疫工作中的效果评价[J].广州医药,2009,38(3):69—70.

[2] 周爱庆,陈万庚.542名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现况调查[J].中国校医,2010,19(2):48—49.

[3] 吴伟,张立民,朱平安.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分析及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9,13(2):101—103.

初中生家长军训感想心得 篇8

每天早上七点半,孩子在她昨晚背诵的《弟子规》的录音的唤醒中醒来。起床、洗漱、吃饭、准备物品,动作麻利,时间分配合理,完全没有小学时的松散,让我们父母真切地感受到“军训”一词的“军”的含义。短短的六天,孩子有了军队战士的纪律性。每天晚上不论做的什么饭,孩子都吃的津津有味,如《弟子规》中所言:对饮食,勿拣择。“多吃水果、多喝水”这些平常我们父母经常唠叨的事,更是做得非常好,让我们做父母的倍感欣慰。总之,感觉孩子一下子长大了。

晚上回到家,孩子更爱和我们聊天了,说张老师每天军训认真负责非常辛苦;说和班上新交的朋友一起吃饭、做活动、一起开心的事;讲到新班级大家很团结,都努力的为班级争光。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渐渐成熟和快乐。

今天,翻阅孩子所写的学习日志和我的梦想书,看着看着眼眶有些湿润,“班级团结”、“同学友谊”、“克服困难对梦想的追求”,一幕幕真切地让人感受到孩子的成长! 孩子会一步步把小梦想变成大梦想!

1.初中军训心得感想体会

2.2015军训感想

3.军训感想

4.军训的感想

5.军训感想400

6.军训感想500字

7.军训感想100字

8.军训感想400字

9.2015军训感想500字

初中家长会心得体会 篇9

时光如水,生命如歌。眨眼间,我的初一生活已经像浮萍一样随波逝去。回首过去,有许多事像树根一样,深深地扎在我的心中,前几天的家长会后的事就令我难以忘怀。

当我的父亲正在开这学期的家长会时,我的心咚咚乱跳,因为这学期的期末考试我竟然考出了全班第二十一名的成绩,令人难以置信的下降了十几名。记得在那天上午,当班长念到我的名次时,我犹如晴天霹雳一般愣在那里。心里许许多多的疑问油然而生“怎么了?我这是怎么了?怎么会考得这么差劲……”当老师给前十名和有进步的同学发奖状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向他们投去了羡慕的目光,而我却深深的低下了头,像压断的小枝一样,怎么也抬不起来。我想这次开完家长会,我一定会挨批的。想着想着,突然有人敲门,敲门声震耳欲聋。我打开门,只见父亲走了进来。我想这下完了,可是父亲却什么也没说。我小声嘀咕着:“这是怎么回事?我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父亲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说:“这次,你考得的确不好,不过我想你也尽力了。”我刚叹了口气,父亲又严肃地说:”关键就在这个假期,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制定一下计划。你可一定要努力!”“我一定会的!”我连忙答道。父亲的嘴角也露出了一丝微笑。

这次家长会后,我并没有受到严厉的批评,更没有肌肤之痛,但却记忆至深。

家长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篇10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初中生;羞怯;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羞怯是指在人际情境下对自己的过度关注和对他人评价的担忧引发的不自在的情感和行为倾向[1]。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个体在婴儿后期(2~4岁)就应形成自主性,战胜羞怯。如果过了这个时期还因为羞怯不能与人正常交往,则会形成社交障碍,影响正常生活。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体验着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羞怯的个体由于不敢表达自己,易被同伴排斥,在班集体里难以找到归属感,因而易长期处于烦恼、压抑、孤独的心境,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可见,羞怯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心理学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2]。积极心理学认为,完整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不仅包括传统心理学对人性消极一面的关注,通过对心理疾病的修复来使人达到心理健康,更应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挖掘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达到自身潜力的充分开发,从而更加快乐幸福地生活。

国内已有对羞怯的干预研究表明,以心理成长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方案是改善大学生羞怯的有效方式[3]。遗憾的是,已有研究缺乏对初中生团体辅导效果的验证,而且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发展性辅导研究甚少[4]。本研究将尝试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团体心理辅导中,探讨其对初中生羞怯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 研究对象

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选取安徽省淮南市某中学羞怯水平较高的学生30人,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5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6人;对照组15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7人。

2. 研究工具

羞怯量表:该量表由Cheek和Buss修订,共13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羞怯水平越高。量表的Cronbach’α的值为0.90,条目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39,45天重测信度为0.88。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由王极盛编制,包括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波动性、心理不平衡性10个维度,共60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得分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

团体辅导活动效果调查表:该调查表由黄月霞编制,由6个单选题目和3个开放式问题组成,Cronbach’α的值为0.75。

3. 研究方法

实验组成员参与每周1次,每次1.5小时,共7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不作处理。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分为创始、过渡、工作、结束4个阶段[5],采取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设计,以“去问题化”的视角看待每一个成员,从积极认知、积极品质、积极情绪、积极行为四个方面对成员进行干预,以达到他们潜能的最大发挥。具体活动设置见表1。

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三、研究结果

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前的差异比较

表2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羞怯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各个维度及总均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被试具有同质性。

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后的差异比较

表3显示,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的羞怯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的总均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在强迫、偏执、人际关系紧张敏感、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五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3. 团体心理辅导效果成员自评

表4显示,所有成员对团体辅导活动的效果都是比较满意的,没有人对团体辅导做出否定评价,都喜欢参加本次团体辅导,认为参加此次团辅增加了对自己和别人的了解,使自己更能融入到班集体中去,并能够将所学到的技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愿意介绍别人参加这个团体。

调查表还包括三个开放式问题,分别对“我最喜欢心理辅导哪一点”“我最不喜欢心理辅导哪一点”“从辅导活动中我学到了什么”这三个问题加以回答。在“喜欢心理辅导哪一点”上,成员谈到喜欢的是团体辅导的氛围,这么多人可以在一起讨论,有辅导老师的指导,团体游戏活动非常有趣,并且认识了新朋友。在“最不喜欢心理辅导哪一点”上,成员谈到活动太短,希望能多开展几次,每次时间再长点。成员在回答“从辅导活动中的收获”时,谈到了敢于主动开口讲话,不像以前那么担心了,学会了更乐观地看待问题,知道了怎样和别人交往等。

四、讨论

本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干预下,被试降低了羞怯水平,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验证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性。对实验组在干预前后取得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支持方面,团体辅导方案坚持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以心理资本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以“去问题化”的视角看待每一位成员,促进他们的积极成长,重视从他们身上挖掘优势。每一次辅导所设计的各种积极心理小练习,比如“优点轰炸”“快乐回忆”等,都有助于成员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设计方面,团辅方案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设计。活动注重趣味生动性,各个活动又遵循着由浅入深的自然发展。被试都是有着同样羞怯现象的学生,他们之间有许多共同语言,产生一种“原来他人和我一样”的感觉,有利于共同探讨所面临的问题,开展交流,这样团体凝聚力也就提高了。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氛围营造方面,始终坚持开放性、包容性、支持性。羞怯个体内心渴望与别人交流,但羞于情感表露,压抑了自己的自然情感。而在团体中,历经7次的团体辅导过程,成员之间相互熟悉,能够将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自我表露更加自然。且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方案对氛围的营造尤佳,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为小组成员提供了一个彼此信任、互相尊重、宣泄情感、互相支持的互动平台,从而能帮助成员在团队支持中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6]。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切切实实地帮助羞怯的学生敢于表达自我,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同时,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也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很好的启发,是一种能有效改善学生心理状况的方法。

[1]王晓乐.初中生自尊、羞怯与生活适应关系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6.

[2]Sheldon M.&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3):216-217.

[3]焦小燕,盖笑松.成长小组活动改善大学生羞怯症状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9):653-657.

[4]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3):397-402.

[5]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4.

[6]姜金花.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效果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35.

家长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内分泌科收治的1型糖尿病患者41例,随机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1~12岁,平均(4.1±0.3)岁;患儿家长学历:高中以上15例,高中及以下6例;患儿家庭年收入在30 000元及以上者19例,30 000元以下者2例。对照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1~13岁,平均(4.3±0.4)岁;患儿家长学历:高中以上17例,高中及以下3例;患儿家庭年收入在30 000元及以上者16例;30 000元以下者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儿家长学历以及患儿家庭年收入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 胰岛素泵的使用

护理上,应该为患儿及家长讲解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对于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泵的优点与实用性,消除患儿家长对使用胰岛素泵的思想顾虑,并教会患儿家长如何使用胰岛素泵的方法、剂量、部位及无菌操作技术。注意在每次注射都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并选择好两次注射点之间的距离,以避免长期注射导致的皮下脂肪萎缩或硬化。每次进食前先测尿糖以决定胰岛素量的增减,注射胰岛素剂量必须绝对准确,教会家长胰岛素正确的保存方法,外出、旅游时,随身携带胰岛素,必要时准备一个储存胰岛素的隔离盒[2]。

1.2.2 血糖监测

1型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身使用药物控制的疾病,其治疗时间长,效果相对不理想,对于血、尿糖的监测是了解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根据患儿的家庭经济条件,选择合理的监测血糖的方案,但是至少要保证每日2次的血糖测定,并根据患儿血糖的值,做好胰岛素泵的速度和用量调整。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可以根据患儿的尿糖试纸结果进行比对,坚持每日4次。

1.2.3 饮食指导

1型糖尿病的患者初发年龄大多处于生长发育的主要阶段,饮食指导上,首先要满足患儿的生长发育需求,饮食要以高蛋白、高纤维素的食物为主,同时注意限制葡萄糖、胆固醇的摄入量。家长在控制患儿饮食时,要注意做到定时、定量、定餐,并根据患儿的运动量,适当进行调整,而且要注意食物的多样化。

1.2.4 运动指导

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运动疗法对于任何类型的糖尿病均是不容忽视的[3],在患儿家长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使患儿体内异常的糖代谢状态得到一定的改善,增加肌肉对体内葡萄糖的代谢,还能加强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使机体血糖水平明显降低[4],所以适当的运动对1型糖尿病的患儿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运动需要根据患儿的体重、年龄,进行循序渐进、定时定量的规划。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使用相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并安装胰岛素泵,其中观察组护理上使用本研究的护理方法,对照组则使用常规护理,如心理护理、饮食指导以及健康教育等,并对所有患儿家长进行出院后随访6~12个月,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患儿规律使用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主动饮食控制以及适当运动的控制情况,同时通过评估生化检查结果与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评价护理干预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出院后随访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随访发生患儿家属协助患儿规律使用胰岛素的比率为90.5%,定期监测血糖的比率为85.7%,主动饮食控制的比率为81.0%及出院后进行适当运动的比率为9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0%、25.0%、20.0%和15.0%(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空腹C肽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均值恢复到正常范围,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的空腹C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糖尿病肾病、酮症酸中毒以及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对于初诊的1型糖尿病患儿,首先要对患儿家属进行生存教育,即在诊断后的初期,告知患者家属该病的特点、规律治疗的意义以及临床预后,提高患者家属对本病的认识,为提高以后患儿家属对治疗的依从性打下基础。健康教育可使糖尿病患儿家长的认知、态度、行为发生变化,从而增强其督导患儿遵医治疗的信心和决心,最大限度地控制疾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5]。

刚发病时是患儿及家长受到重大心理冲击的阶段,家长往往感到内疚、无助等,因此在进行生存教育中要考虑到这些心理因素[6]。在患儿确诊后,应该组织患儿及家属共同观看相关电视,并发放相关糖尿病的小册子,估计患儿家属之间进行相互沟通和交流,根据患儿家长的家庭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使患儿家属了解1型糖尿病相关的基本知识,重点为患者讲解一些疑难问题,告知家长对患儿进行胰岛素治疗协助和监督作用的意义,并且提高对患儿的血糖监控意识,对其灌输此病的终生性,患有此病对患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成长的影响。本组的观察组患儿家属协助患儿规律使用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主动饮食控制及出院后进行适当运动的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本研究的生化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对于观察组糖尿病肾病、酮症酸中毒以及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于低血糖的临床症状,大多存在头晕、头昏、心慌、胸闷、大汗淋漓、四肢乏力等表现,而在血糖过低的严重情况下,甚至将会出现昏迷而危及患儿生命,患儿家属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出发现患儿出现低血糖的症状,要立即给予糖水、饼干等紧急处理,同时还可以在随身携带的包中放入几块饼干以备急需[7]。

由于家长文化程度的差异,要根据家长的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来制订教育计划,用书面的方式告知家长,督促家长和患儿落实计划,定期防治,随时调整胰岛素治疗,掌握好运动强度,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8,9,10,11],所以笔者认为,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儿家长的依从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减少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改善1型糖尿病患儿家长认知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1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并与20例实施常规护理的患者比较,对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并通过生化检查以及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了解患儿家长的依从性改变的意义。结果 观察组患者随访发生患儿家属协助患儿规律使用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主动饮食控制及适当运动的比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均值恢复到正常范围,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oma-β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空腹C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糖尿病肾病、酮症酸中毒以及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儿家长的依从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减少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治疗效果。

家长对初中学生评语 篇12

2. 你是一位聪明而又性格内向的学生,本学期成绩有进步,但你上课要开动脑筋,举手发言,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你才能获得学习上的丰收。如果在平时学习中能统筹兼顾,扎扎实实搞好文科科目基础学习,成绩会更上一层楼。

3. 沈立:你是一个聪明的男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你尊敬爸妈,有一定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你与同学相处融洽,上进心强,有一种不服输的倔强性格。课后你能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只是字迹有时过于潦草;学习上你有一定的自觉性,不过努力程度恐怕还不够,偏科现象过于严重,爸妈热切盼望着你在今后的日子里能正视自身的缺点,端正学习态度,勇敢地面对学习中的任何困难,用辛勤的汗水去浇灌出成功的花朵。顺祝羊年好运,全家幸福!

4. 孩子在本学期中,能积极完成学校各科学习,性格乖巧内向,对事物的认识有了自己的初步的见解。在学习中,态度和习惯还需加强。希望孩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成为一个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孩子。

5. xxx在这个冲刺阶段表现优异,成绩突出,品行优秀,孝敬父母,在学校为同学爸妈效力,在家帮父母劳动。是个说一不二的好孩子。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攀登理性之巅,没有一躇而蹴的捷径,只有奋斗拼搏,学好一门知识,不是只学懂,学会,还要学精、会做。力争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适用人才。听从爸妈教诲,遵守学校要求成才之道,为人之本定当铭刻在心。毕业不是学习的结束,反而是学习的再次起航,这是个重要的里程碑,我们翘首以待!作为一名普通家长,我对学校领导和爸妈们表示衷心感谢!

6. 记得第一次看到你沉思着注视爸妈的那双眼睛,爸妈心中想:这肯定是一个聪明的男生。慢慢地爸妈发现,你确是一个很有学习潜力的男生,只是长期对电脑游戏的过分热衷磨去了你潜心学习的习惯和挑战困难的斗志。如果你能将对“电脑”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你的进步必会令全班瞩目。

7. 你很自信,有目标,这是好事,但你对自己要求不太严格,造成你的成绩起伏不定,很不理想。有时不能正确看待学习上的一些小挫折,有急躁情绪,希望你能吸取教训,认真总结,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8. 你的学习基础是差了一些,但你不要灰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学习专心些、勤奋些、细心些,不懂就问。你的成绩会赶上来的。自信些,爸妈、家长、同学都在关心你、支持你!等你的好消息噢!连龙

9. 该同学是个善良、聪明的孩子,尊敬长辈,爱护幼小,非常富有同情心。学习比较粗心,不是很勤奋,书写潦草,但作业能按时完成,在家里能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10. 希望诗伊在新的学期里认真学习,和同学们融洽相处,争取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健康等方面的素质继续创优。也希望诗伊积极主动,大胆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班干部,争创三好学生。也借此机会,对爸妈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11. 希望昕雨在新的一年里勇敢、坚强,好好学习!

12. 喆喆希望你在下一学期里培养好对学习的兴趣,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以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13. 希望宇斓做爸妈喜欢的孩子,做爸妈喜欢的孩子,做同学喜欢的孩子!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自一起去留学转载请保留出处。

14. 在新的学期里,世豪长身体、长知识、长能力,健康快乐!学校、家庭共同配合!

15. 航航尽管成绩有所提高了,但是她的缺点还是没有改掉,作业不自觉,脾气很不好。我们真希望她能彻底改掉这些毛病,那你的成绩会更好!

16. 妈妈希望陈易初在新的一年里身心健康,学习进步,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7. 一学期的集体生活,让清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在一学期里期终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仅如此,还能在集体里和小朋友们和-谐相处,交了好多好朋友。经过爸妈的帮助,她还克服了懦弱的缺点,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步,做为父母感到很高兴。感谢爸妈们对孩子的培养。在新的一年里,希望我们清清能更加努力学习,有各方面都能有所进步,争劝三好学生”。

18. 半年的小学生毛丫长大了不少,也在爸妈的教导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好样的。你不是个特完美的孩子,爸妈只希望你能快乐地生活和学习,快乐地度过自己的童年。

19. 希望新学期,在爸妈的辛勤培育下,殷茂稼在各方面都能更出色!更优秀!

初中生家长教育孩子心得感想 篇13

前两年做中学生的咨询,我很是有把握,从没乱过分寸,做好的,感谢的不算少,蛮自信。

今年中学生的咨询,让我着实冒了虚汗。

为什么?是技术退步?不太可能。是以前做的就没那么好?也不对,因同学和家长的反馈是真实的。那是什么原因呢?

前两年我的儿子是小学阶段,在孩子教育上,一是孩子听话学习不用太操心,二是自己对教育自己孩子还是有把握。现在孩子上了初中,着实让我也和许多家长一样慌乱、无助、不知如何是好。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孩子是处于青春期,开始争取人格和行动的自由,对家长的看法由尊重、仰慕到挑剔、顶撞,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和小秘密,感到自己是个大人,要争取做大人的自由、受尊重和权力,随着身体的发育,有了大人的体征,声音也明显的变哑,像这些特点我不可能不知道,而且可以说熟记在心,也想到他到逆反期我应如何对付等等。

但实际的感觉是,我对孩子不愿意与大人沟通,不愿意给你多谈同学、老师和考试等事,不愿意让你多说话,尤其询问性的,对自己的事物进行了近乎全面的封锁。作为家长是最想知道的,可作为孩子是最不想让你知道的,当出现这样的沟通断裂后,家长烦躁,孩子得意。在面对学习成绩下降的问题,孩子现出我尽力了,可没办法,家长却焦躁的想方设法。

我就在这种对抗和冲突中,想过打他一顿,打改了,可不管用,来硬的更麻烦。更不给说话,或他只给说气话,形势困难到我想哭,有人打我一顿才好,我知道这样错了,不利于解决问题。

我就这种冷战,也想过放弃,自己安慰自己,像自己没人管不一一样长大,不学就不学,长大他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大不了就扫大街,只要他快乐也行,还安慰自己:好人不用管,管的没好人。爱咋地就咋地吧,我感到无力感,没法,不管到落了一身轻松。眼不见心不烦。但我知道这种方法肯定不行,因我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说,这是没法后的逃避。

当时间在无奈、生气、埋怨中一天天过去时,我感到我作为家长的责任没尽到,我又有种罪恶感。

我在想,如果不能沟通的话,责任应该是各半的,不能把所用责任归咎于孩子,归咎于孩子的青春逆反期。这只是找到一个合理化的理由。我也有问题,我先该我的。

我的问题是:

1、说话过激,看成绩重于看本人;

2、打着爱孩子的旗号,放大了孩子的缺点;

3、因方法失效而恼羞成怒,动粗;

4、方式方法与小学管理没多大区别;

5、不够尊重孩子;

6、对名次比较在意;

7、有以孩子学习好为荣,学习不好为耻的嫌疑;

8、没有真正了解孩子哪不会,哪不好,为什么不好,更不理解孩子的苦衷;

9、不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一味责怪孩子学习不努力,学习不见效等等。

当然还有很多,大概就写这些吧。

我的改正方式:

1、爱孩子,从心里爱孩子,看孩子的好,如有不好,就帮他改好是为了好的更多些。

2、尊重孩子,商量,同意用他喜欢和能接受的方式一同协商。

3、我试着做他的作业,去理解作业的结构和难点,重点,同时体会时间和效率的关系。

4、一同做他愿意接受的练习题。

5、一同制定他能做到的作息、计划和学习效率。

6、不发脾气,万事有因果,我是爱孩子,而不是爱孩子的学习。

7、做不到,一同找原因,不急着达到结果。

8、监督孩子按自己计划执行的力度,提问、听写、做题考察。

9、放手管理,坚持原则。

10、让孩子帮我做事。

我不知能有怎样的结果,但我们现在的沟通较以前好一点点。

我当然期望学习好,但在可望不可求的情况下,先学做人,他做好快乐的孩子,我做好尽职的妈妈,我想一个开心的人即便不定学习目标,我不相信他一点也不学。同样一个不开心的人,即便定了目标,也不一定能学得进去。

又有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优秀的呢?其实做起优秀很难,就像我们当初也不优秀一样。

尽力啦,健康、开心,现在能跟上就行。

我不在要求太高,平常心做普通妈妈的事,如果想优秀,那就自己努力。因为我只是个平常的人,你平常也没太大关系。

当我已放平心态后,正赶上个学校的家长会,老师老生常谈地说了学习的方法和要求,又把孩子分成了:极品生、精品生、中间生、潜力生,并请两位家长上台讲了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我看到学习好的家长对孩子的小心翼翼,孩子同样存在这逆反、顶撞、不好管、贪玩等等现象,家长也同样遇到我们遇到的困惑、难受、迷茫、忍着、着急等等症状。我释然了。其实我们孩子都差不多,我们做家长的遇到事也都差不多。

既然孩子表现是大多孩子的共性,我们遇到的也大多是家长的共性,那就没太多担心,只要我们耐下心来,解决针对自己孩子的个性,那些是孩子的共性,那些是孩子问题的个性,我们持续的了解自己孩子。因时间在变,孩子也在变,肯定是有我们不了解孩子的地方,更不理解孩子的地方,才造成今天的局面。因时间在变,我们也在变,我们确实不了解孩子,可能更不了解变化后的、现在的自己。

我试着做爱孩子,接受孩子的过错和不完美,我们力争一起做的更完美。尽力,尽力,不去想尽力后一定是成功和提升。结果由他去吧。

上一篇:销售部工作计划思路下一篇:财经系学生毕业实习总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