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精选11篇)
社区是城市的基础,社区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社区党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党建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它主要包括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社区党建工作是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的凝聚力,加强对城市社区的组织和引导。
一、目前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党员管理、党费收缴困难
目前社区管理的党员为下岗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及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大部分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往往是将党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后,便外出务工并更换联系方式,从不主动与社区党支部联系,加之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党性淡薄,组织纪律涣散,很难组织起来过组织生活,给社区党建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目前,社区自管党员大部分都不能按时足额缴纳党费。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工资收入不稳定,以失业或生活困难为由拒缴或少缴党费;二是离退休人员因年老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退休工资社区又不掌握,致使离退休人员党费不缴纳或不按标准缴纳;三是党员流动性较大,有些党员频繁变更联系电话,没有及时通知所在社区党支部,而党员本人不能主动来缴纳党费,致使双方中断联系。而且,针对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退伍复员军人等人员,尚未就业,无固定收
入,没有相关的党费收缴规定。据调查了解,现我市各社区缴纳也是按每月0.5元-1元的标准缴纳。
(二)党员教育难度大
社区党建工作的主要职责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然而,由于社区自身办公经费紧张,而且没有专项党建经费,对阵地建设投放力量不足,无法支付党员教育所必须的购买学习资料和电教设备等项资金,加之办公场所有限(有些社区仍旧是租房办公,办公区域仅40余平方米),没有固定的党员活动室,一些必要的基础材料和设施不完善,导致党员学习教育工作效果欠佳,更谈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目前,我办三个社区中的干南社区、新电社区至今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社区办公用房为租赁房屋,仅有40平米左右。由于没有专门的党员活动室,往往召开党员会议和开展党员学习活动十分困难,有时甚至只能露天开展。另外,由于办公硬件设施相对落后,办公电话、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资源匮乏,加之党员流动性大,无法建立起详细的党员电子档案,在开展党员教育活动时,有些党员根本无法联系上,给社区党员教育学习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三)党员监督不到位
党员是党内监督的主体。确立党员的监督责任和权利,是坚持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内在要求。
目前,社区自管党员多为离退休党员、过路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和流动党员,人员构成复杂,党员监督难以正常实施。首先一部分党员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组织观念淡薄,党员意识、宗旨意识不强;其次一些下岗失业党员不能正确看待改革与发展,满腹牢骚怨气,对党组织的活动漠不关心;三是一部分毕业生、退伍军人党员党性意识薄弱,忙于工作,不为社区党建工作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四是虽然离退休党员具有较强的党员服务意识,忠于党的领导,但由于部分年老多病,甚至常年卧病在床,根本无法正常参加社区的党员活动,更无从发挥党员的监督与被监督作用。
二、几点建议
1、建议配备党建专职工作人员,便于党员管理和党建工作的开展。
2、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加强社区硬件建设,满足社区办公场所和党员教育学习活动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例增加、医疗费用高涨、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等情况, 通常患者到医院就诊需要漫长的等候时间, 并且需要付出高额的医疗费用。相比较而言, 在社区治疗就医节省了时间;社区医疗服务整体运营成本低, 在门诊费、治疗费和药费上可以为患者省下很多开支。目前我国的社区医疗服务虽已起步, 但人们的医疗消费观念中, 依然保留着“看病到医院, 看病找专家”的观念, 还没有形成看小病、日常保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习惯。
1 当前社区医疗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宣传力度与市民认知程度不够
市民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认识还不到位, 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度不高, 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一项为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惠民工程, 没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良好舆论氛围。
1.2 相关制度的缺失
(1) 国家还没有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投入机制, 各地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数量不足, 随意性大。 (2) 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较低, 有些社区卫生服务并没有纳入医疗保险范畴。社区机构不纳入医保, 患者就不愿意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 社区承担的初级卫生保健职能就难以落实,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初衷、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就成了一句空话。 (3) 转诊制度难以落实。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没有能力诊治的重大疾病应及时转到大医院就诊, 同时大医院将康复的和慢性病的患者转入社区卫生机构。但是现阶段缺乏这种“双向转诊”制度, 衔接和沟通机制还没有建立完整, 也就使得社区医疗能够承担的责任极其有限。
1.3 资金短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不足;二是街道医院资金紧张、底子薄。多渠道的社区卫生服务补偿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缺乏良好的卫生服务筹资渠道、医疗保障体系、市场格局与公益性卫生服务的开展不相协调。
1.4 设施不完善
完善的社区医疗机构, 应该具有一般医院所具备的基本医用器械和严格的消毒程序等必备的卫生条件, 而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多沿用原街道卫生所用房或向物业管理公司租用配套用房。简陋的条件和沉重的租金已成为困扰卫生服务站发展的瓶颈。
1.5 药品不全, 价格缺乏优势
社区服务站的药品不全, 特别是一些常用药, 有时也没有。在药品价格方面,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自单独进药, 批量小, 无法和大批量进药的“平价药房”竞争。另一方面,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以药养医”的利益驱动, 其药品价格与大医院并没有多大的差别。药品不便宜已成为群众不认同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因素。
1.6 医疗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主要由医师、护士、医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由于待遇不高、工作条件比较简陋等原因,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留住高职称、高学历的医护人才。医、护、技人员的学历、技术水平普遍较低, 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全科医学的正规教育, 他们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综合性的、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的能力较弱, 不能很好赢得居民的信任。
2 对社区医疗卫生建设的几点建议
(1) 积极开展社区“双向转诊”工作。引导和组织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推动双向转诊工作有序开展。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力度, 提高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认知度, 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 大病到医院”的良性就医格局。 (2) 建立稳定的投入和补偿机制。政府应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 并将其纳入财政和卫生事业常规预算;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补偿机制, 补偿费到位要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完成质量相挂钩, 逐渐变医疗补偿为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偿。 (3) 实施科学的区域卫生规划。要加大区域卫生规划力度, 实行卫生机构优化重组, 一方面积极落实公配医疗用房, 另一方面统筹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和医疗用房, 使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名副其实, 真正体现公益性和便民服务性。 (4) 不断完善医保政策。建议有关职能部门深入基层和社区, 开展调查研究, 从关心群众切身利益出发, 对相关的医保政策进行合理的修改和调整, 使广大居民群众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 不出社区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5) 寻求降低药品价格的有效途径。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 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生产、供应质优价廉的常用药品;并可以运用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等方式, 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低差率、零差率销售。积极探索医药分开试点, 从根本上真正解决药品价格问题。 (6)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要深入社区居民, 深入实际, 探索监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要加强现有社区医务人员的岗位培训、规范化培训, 健全全科医、护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 完善考核制度。要创造条件吸引大医院的符合条件的好医师到社区工作和兼职;要吸引一些全科医学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工作;鼓励离退休医务人员到社会服务机构工作。 (7) 探索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模式、新方法。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 如家庭照料、临终关怀、安宁护理等。可以采取以医疗为先导, 以疾病控制为内容, 带动综合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组不形成一个综合的多元化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在今后的发展中, 坚持政府的正确领导、社会的全面重视, 同时配以相关政策, 完善管理体制和操作规范,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构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 努力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就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蓬勃发展, 成为社会进步和社区文明的重要标志, 最终造福于人民。
摘要:当前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既有制度上的缺失, 也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自身的缺点, 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站 管理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卫生体制的改革,社区服务站蓬勃兴起,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发展,但社区卫生服务站发展如何,社区居民究竟得到了哪些服务?政府投入资金是否落实到位?居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了多少?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就龙泉街道社区服务站工作情况进行调查。调查采取走访居民群众、查看服务站账务以及与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座谈等形式,基本了解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现行运作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龙泉街道共有14个社区,辖区总面积16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5万余人,按照上面要求,街道现设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龙泉卫生院),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南门社区由市一医代管,未设服务站)。政府资金的投入采取“以钱养事”的形式,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居民提供,标志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整合。目前,社卫生服务站为居民提供服务项目主要有基本医疗、预防接种、儿童保健、老人保健、妇女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慢性病管理等8个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在硬件设施方面,除厂矿医院兼顾的服务站外,其余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均为租赁的私房。医疗设备方面,具备一般诊断能力。
二、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开展情况
(一)深入宣传,居民健康意识有效增强
2009年以来,以龙泉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13个社区服务站以各种形式分别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发放资料。各社区共发放健康手册共6000余册,发放疾病预防资料10000余份,宏图社区还发放健康教育处方300余份。二是办宣传专栏。共办健康知识专栏30余期。三是培训讲座。各社区分别请资深专家开展健康教育讲座15次,共培训居民达3000多人。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居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增强了居民预防疾病的能力。
(二)优质服务,居民健康水平有效提升
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开展了较为优质的服务。
1、保健服务成效明显。一是免费对0-3岁儿童实行“4•2•1”管理和生长发育监测,开展与儿童相关的服务和新生儿保健、访视。二是开展妇女保健服务。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实施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三是开展老年人保健服务。对老年人疾病预防、常见伤害预防、自救和他救、自我保健等服务。元-8月对儿童共实行“4•2•1”管理监测1980人,随访新生儿218人,进行各种疫苗接种3193人次;共开展孕产妇保健服务233人;登记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六类慢性病人3297人。2、计划生育服务指导有力。1-6月共开展计划生育服务指导286人次。3、基本信息管理严格。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精神病等重点实行分类管理,对其它人实行动态管理。截止目前,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7893户,86256人。
(三)强化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处置
一是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预案要求进一步明确,措施进一步有力,责任进一步加强。二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得当。今年,在甲型H1N1流感疫情期间,迅速启动预案,严格监测,及时报告,排查出入境人员,坚持七日健康监测,共查出入境人员933人,监测入境人员47人,有效控制了疫情漫延。三是卫生消毒制度落实到位。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坚持开展消毒灭菌活动,配合社区开展卫生大扫除活动,公共卫生环境得以净化。
三、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服务体系不顺,双向转诊机制未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国家卫生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广大居民群众的需求。随着国家许多惠民政策的出台,广大居民时逢春风化雨,实现了医疗服务及利益最大化。但由于服务体系不顺,社区卫生服务站效能未能体现。主要是资源配置重心不一。卫生医疗配置资源集中在县以上大医院,向基层社区倾斜力度不大。按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合理分配是80%在社区,20%在社区以上医疗机构,而现行配置恰恰相反,重大医院,轻小社区服务站,同是社区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形成了大医院门庭若市,社区服务站门可罗雀的现象。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大医院差距较大,加上居民对社区卫生站服务了解不够,医疗服务的需求较高,导致居民看病流向大医院,这样,在客观上导致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习惯和流程还未形成,社区卫生机构和大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双向转诊即社区不能治疗的由社区出诊断书,再送大医院继续诊断治疗的合作机制)。使有限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资源使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社区卫生服务站公益服务未完全体现。
二是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制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其主要工作依托的是社区,所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最终落脚点是社区,那么,社区居委会理应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层管理者,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与服务、考核与评价,社区居委会都应参与。自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以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多任务下达在社区居委会,由社区居委会来组织社区卫生服务站协调完成,可以说,脱离社区的卫生服务站将无法谈发展。但是,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明显问题。一方面把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混同于“伙伴”关系,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考核上,未让社区居委会参与。湖北省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省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标准及办法》(试行)的通知(鄂社卫领办发[2007]1号)明确规定市、区财政和卫生行政部门是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考核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根本没有把街道及社区居委会列入考核单位。社区服务站的管理与街道社区脱钩。另一方面在社区服务站机构的成立、审批、布点都未经社区审核,成为社区管理盲区,致使社区卫生服务站在社区的服务,特别是公共服务是否认真、居民群众是否满意,能代表基层意见的街道和社区居委会无从知晓,这种体制必须迅速理顺。
三是人员流通不顺,用人机制未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主要表现在人员学历偏低,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加上社区卫生服务站均系民营私立性质,人才不能统一配置,学历较高的院校毕业生不愿进等,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发展。从调查情况看,龙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除几所厂矿医院外,其余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中,没有一个第一学历是本科毕业的,人才问题是社区卫生服务站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是经费渠道不顺,影响卫生服务站发展活力。2008年,国家实施“3342”(中央3块、省3块、市4块、区2块)财政补贴,下拨龙泉社区卫生服务站补助经费110万元(一般的卫生服务站6万元,较大的卫生服务站7万元,较少的卫生服务站3万元),但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站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由于经费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追求经济利益以支撑生存,而忽略了群众的健康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
五是财务管理体制不顺,账务处理体系不健全。根据笔者调查,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规模不一,有年收入超过60万元的,工作人员6-7人,有年收入仅10万元左右,工作人员2-3人的,对于前者,可以设立专业的收费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的财务培训;对于后者,很难再配备专业收费人员而增加其营业成本,很多工作人员都是身兼多职,这种财务岗位的配置不足,致使财务工作管理混乱,大部分服务站存在着根本没有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及账务处理体系,只有一本现金日记账,而且也难以找到原始凭证,财政资金的拨入与用途均无凭证可查。
四、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完善机制,坚持建、管、用的原则。政府应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纳入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在批准规模小区建设时,要审定规划具有服务功能的卫生服务站的地点。进一步完善由街道、社区参与管理的联运机制。同时,把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考核考评纳入监督机制,真正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民所办、为民所用。
二是用活政策,促进社区机构与辖区大医院双向转诊的合作关系。主管部门要切实把国家医疗政策用好、用活,并落到实处,深入探索社区居民双向转诊的新路子,充分引导社区卫生服务站把握政策尺度,坚持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的原则,积极主动与大医院协作互动,建立和稳定双向转诊关系。社区卫生机构要努力引导和培植居民小病在社区的就医习惯,切实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用优质服务,赢得群众认可、满意。
三是强化宣传,营造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氛围。有关部门及社区卫生服务站要着力加大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宣传力度,扩大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影响,同时,要搞好两个培训,即居民健康教育培训、医护人员业务素质培训,通过强有力的培训,扩大宣传效果,树立自身形象,进一步让群众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职能和作用。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号角已吹响,社区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的最前沿,是决定成败的关键。针对社区创建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12月初,市政协办公室组织包保社区——××社区赴××市考察学习社区“创文”工作。考察组结合社区“创文”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老旧基础设施怎么改的问题。
我市老城区特别是老旧小区(包括城中村)楼栋破旧、违建违搭、道路破损、下水道淤塞、线缆乱拉乱绕、绿化参差残缺等问题仍然突出。××市海港区是类似我市××区的主城区,初创时期同样面临此难题。2016年至2017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区一次性投入老旧基础设施改造资金5亿元。资金怎么来?责任主体是哪个部门?借鉴秦皇岛市的做法,建议资金渠道通过“四个一部分”解决:即棚户区改造项目覆盖一部分,城区改造项目开发商公益认领一部分,辖区有实力的企业(大型商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商会等社会捐资一部分,剩余部分由财政兜底完成改造升级。实施主体建议由市、区住建部门负责,结合社区调查摸底、拿出方案、总体规划、分期实施(不在棚改范围内的老旧小区,应逐步改旧翻新,完善公共设施)。通过3至6年努力,基本解决社区基础设施老旧破损问题,使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二、无物业小区怎么管的问题。
城区无人管小区主要是单位老旧宿舍区、企业改制小区等,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城区仅××社区无物业管理的楼栋就有90多栋(院),是城区创建的死角和难点。如何加强管理,做到每一平方米有人管,建议借鉴××市的做法,居民自筹与财政补贴相结合,前期由街道办事处指定物业公司进行管理,规范后逐步实行物业收费(××市收费标准:卫生费、排污费72元/月.户)。三、党员志愿者怎么发动的问题。
我市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正在铺开,××社区虽然已造册志愿者446人,但是真正参与过社区志愿者活动主要是政府帮扶对象,不足登记造册志愿者的三分之一。创建文明城市志愿者特别是党员志愿者是骨干力量,如何充分调动志愿者特别是党员志愿者的参与热情,积极参与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文明旅游志愿引导服务、先进典型学习接力行动、社区义务劳动等活动,形成社会参与的常态机制?建议由××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颁发志愿者证、培训志愿者、评定志愿者星级、建立志愿服务表彰及激励回馈机制;联合有条件的商户、诊所、保险机构等为一定星级的志愿者按提供“吃、住、行、医、购、娱”等优先优待、打折优惠。如提供免费体检、旅游门票等奖励,在工作日给予午餐补助。四、市、区部门怎么联动的问题。
××市海港区和我市××区同属主城区,“创文”工作中同样存在市、区部门“两张皮”、区政府文件在市直部门不“买帐”等问题。建议发挥我市市区一体的体制优势,建立“创文”整治快速反应机制,打通市区体制,成立基础设施、卫生环境、文化教育、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控违拆违等专门工作组,以专门工作组为核心建立专门微信工作群(××区已建立“创文”总群),社区创建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将图片或文字上传专门工作群,由专门工作群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反应、及时处置、及时反馈通报。以清理“牛皮癣”小广告为例,社区巡查发现,及时将广告电话号码报城管执法群,由城管执法群将电话号码移交至通讯公司,通讯公司负责办理停机业务。再如市容环境整治问题,由社区开展排查摸底,形成问题清单,由街道办事处解决街道职权范围内的问题,街道办事处无法解决的上报市、区创建办处理,同时报请网格包保单位全程跟踪协调。以专门工作群为纽带实现实时联通、一呼即应。时间:2010-11-17 15:24作者:朱承阳 张殿高新闻来源:正义网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通过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使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但笔者认为社区矫正工作还有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矫正工作存在法律冲突。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监外罪犯的监督考察主要由公安机关执行。2003年7月10日,两高两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全国六个省份的部分城市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05 年 1 月,两院两部又下发了《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进一步扩大的社区矫正试点的范围,并确定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是司法行政部门,即司法行政机关具体承担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督管理、帮助、教育工作。该通知的精神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存在差异。这种执法与执行相分离的状况,一是影响了刑罚执行工作的统一性,不利于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弱化了刑罚的效能;二是导致执行机构之间的矛盾,影响了执行机构的工作积极性,有些问题是谁也管、谁也不好好管的局面;三是出了问题无处问责。另外,刑罚执行权必须由法律授予,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社区矫正工作面临合法性缺位的问题。
2、社区矫正内容不健全。《两院两部通知》中规定,社区矫正的任务是:一是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三是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在试点工作中,各地要根据社区矫正工作任务的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努力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这一规定太笼统、可操作性太差,导致实践过程当中,在对罪犯执行社区矫正时,执行机关仅仅起到了监管的作用,而实现不了矫正的价值,不能针对不同罪犯的个案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矫正方案,充分利用社区和罪犯各自的长处和优越条件进行矫正,优势互补。另外。由于场地、经费、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加之交叉感染的顾虑,很多矫正项目得不到有效开展,思想汇报和谈话教育流于形式,集中学习培训工作基本上没有展开,公益劳动的时间和效果也得不到有力保障,矫正只能做到基本的“控制”,而无法实现较高矫正水平的“教育”和“矫正”。
3、文书送达不及时不规范。法律文书送达不及时不规范导致监管单位无法及时进行监管,这是监外罪犯脱漏管的重要原因。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一是裁决机关没有及时将有关法律文书送达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二是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未及时将法律文书转送至负责监管的派出所、司法所。三是裁决机关未将文书送达检察机关,致使检察机关不能全面掌握监外执行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外地裁决机关。这给检察监督工作带来难度,这种文书送达不及时不规范的行为,在实践中容易导致见人不见档、见档不见人,甚至人档都不见的情况,造成脱漏管。
4、观念落后,社区矫正的正面宣传不够。一方面,社区居民对社区矫正这一新生事物表示陌生,对接受社区矫正的犯罪人普遍存在防范心理,认为他们会给自己正常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基层社区组织社区服刑人员从事公益性活动较少,普遍存在怕出问题、怕发生重新犯罪的顾忌,造成社区服刑流于形式
5、对矫正对象不服从监管的处理力度不够。按照规定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安部门有关监督管理规定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监外执行罪犯,公安机关应给予相应的治安处罚或及时向人民法院提出撤消监外执行的建议等。但由于个别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对监管规定了解不够全面、深刻,对监外罪犯的违规现象不知道怎么处理,束手无策。
6、检察方法单一,影响了检察监督效果。在“两高两部”的《通知》中对检察监督只是做了原则的规定,该检察方法主要还是参考2008年由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发的《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中的规定。针对规定,无论是交付执行检察,还是监管活动检察、变更执行检察、终止执行检察等,检察的方法是书面检察、实地考察,与有关人员或组织谈话;对于交付执行的有关法律文书的传递,主要靠法院送判决书、外地监所科寄等方式进行。该种方式进行检察监督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因为到实地去考察,还是由法院送判决书或由外地监所科寄材料等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而该时间段是监管的良好时机,因该段时间内是掌握罪犯是否报到,检察社区矫正主体是否存在脱管、漏管现象的好机会,能真正体现检察监督的及时性、预防性。另外,有些材料如果外地没寄或者其它情况,就无法全面掌握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情况。同时,在《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中规定只是每半年至少展开一次全面大检察,发现的问题只是少量的且时间滞后,这样使得社区矫正工作在偶尔法律监督的情况下进行,影响了法律监督的效果。
二、社区矫正工作的对策
1、完善社区矫正立法
一般来说,开展社区矫正的国家大都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社区矫正执行的刑罚种类、适用范围、执行制度、适用程序、步骤以及刑事执行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等。这些规定是社区矫正执法活动最原始、最权威的依据,也是国际有关“人权公约”及各种刑罚适用及执行规则的一贯要求。国外社区矫正的立法主要有:制定专门的刑事执行法典、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制定单行的社区矫正法规等。另外,国外为保障社区矫正的实施,还制定有配套的规章、制度、政策。
就我国而言,首先需要适时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目前,只有司法部有对社区矫正的规定,其级别不高,且规定与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相冲突,从本质上说,行刑权是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统一,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行使,既符合刑事司法权力合理配置的需要,也符合国际惯例。因此,有必要先修改目前相关法律规定,适时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对社区矫正的法律性质、适用范围、监督管理措施、保障体系、工作程序以及社区矫正机构和人员的设置、职责、权利和义务、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特别要明确公益劳动、日常奖惩等矫正措施的法律性质,解决业已存在的法律依据不足、监督客体模糊等问题,为社区矫正健康顺利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制基础。
2、完善法律文书送达和交付执行制度
法院对罪犯判处、裁定监外执行后,应当将监外执行罪犯的判决书、裁定书以及执行通知书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达公安机关治安大队、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办公室和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应及时办理接受监管、矫正手续。监外执行罪犯未按规定到派出所、司法所报到的,司法所、派出所应当将情况及时反馈交付机关和检察院监所检察科,以便交付机关及时采取措施查找,避免监外执行罪犯不自行报到造成漏管。
3、建立健全公检法司各部门联动机制
一是实行联合监管,即公检法司各部门在市政法委的领导下,共同对监外执行罪犯开展监管、考察、监督,形成一个由派出所负责日常监管,司法所负责日常教育矫正,社区村组干部、群众负责日常监督的群防群治工作网络。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为防止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及时处理和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由政法委牵头,公检法司各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衔接、交付执行、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检查监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加大监控处罚力度
一是公安、检察、司法机关在法律框架内履行考察、监督、管理矫正对象的职责。要求罪犯遵守法律、法规,接受监督;按规定向公安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迁居,应报经公安机关批准等。二是对监外执行罪犯再犯罪的要进行严肃惩处,保证刑罚执行的威慑力,促使其他监外执行罪犯主动接受教育改造;同时对监外执行罪犯存在违法违规现象要坚决给予相应的处罚,情节严重符合收监执行条件的,要坚决进行查处,收监执行。
5、加大检察监督力度
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督促执行机关规范对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督管理:一是加大对监外罪犯执行的监督检察,督促执行机关更好地落实监管措施。二是监所检察部门每年会同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对监外罪犯开展二次以上联合检查,不定期开展抽查,督促纠正发现存在的脱管漏管,建议收监严重违法的监外执行罪犯;三是要加强对监外执行中违法行为的查处,尤其要着重查办牵涉其中的职务犯罪案件。
6、加大帮扶力度,解决生活困难
司法行政机关要最大限度的争取其他单位和部门的配合,针对性的组织监外执行罪犯参加各类劳动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就业机率;执行机关要加强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促使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为监外执行罪犯提供平等的择业机会;对于生活确实困难的,又无生活来源的,要协助其做好申请低保等工作,切实帮助其解决生存问题。
社区矫正在我国刚刚起步,尽管从宏观上而言,其实施条件和环境仍存在很多缺陷,但其独有的轻缓化、人性化、成本经济性的特征,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随着社区矫正试
党的十届五中全会把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降低能源消耗列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能源统计工作对切实搞好节能降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搞好能源统计工作,特别是占全社会能源消费大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对于市委、市政府研究工业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导工业经济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全市经济又快又好,高速,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能源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能源统计报表单
一、可用资料少。能源消耗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现行的能源统计报表制度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库存、加工转换情况,没有全部工业经济能源消费总量,更谈不上全社会的能源消费情况,全社会和三大产业及具体细分行业的能源使用情况无法掌握,可供使用和分析的资料很少。
(二)能源统计报表资料实用性差。2003年以前能源统计范围只是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之后统计范围扩大到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6年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和库存表、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和库存附表为半年报,2007年改为季报。主要能耗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表为季报,2008年又增加了万吨能耗企业月报。由于范围的变化,另指标设置不一致,间也无法进
行对比,更谈不上结合工业统计资料全面系统的分析工业生产经营、能源消耗、生产成本、能源利用效率等。
(三)基层统计力量薄弱。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部分企业基本上无专职的统计人员,都由财务人员兼任统计工作、能源统计工作,人员不固定,变动比较频繁。由于企业的统计人员变动频繁,所填报的报表达不到制度的要求,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县(市0统计部门基本上也是负责工业统计的同志做能源统计,由于工业统计要负责工业、交通、能源、投入产出、企调、科技等多个专业的调查任务,所涉及的调查面广,时间紧,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给能源统计工作带来了影响。
(四)基层能源统计人员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县(市)一级统计局的能源统计人员通过工作实践和学习培训尚具备一定的能源统计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而乡镇和企业的能源统计人员基本上是兼职,业务水平较低;特别是企业的能源统计工作起步较晚,对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能源统计工作人员大都是兼职的企业聘请临时人员,总体工作责任心差,业务水平低。
二、几点思考和建议
目前我国提出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现有能源统计制度已不能完全满足“十一五”规划指标考核等方面的需要,为此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为能源统计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能源统计作为加强节能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加强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搞好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级各有关部门以及相关企业要加强对能源统计工作的领导,为能源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地组织保障。
(二)进一步重视能源统计工作,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以保障能源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由于人员和经费等问题制约了能源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比如培训工作,建议各级政府增加能源统计人员编制,设立能源统计专项经费,确保能源统计工作顺利开展。
(三)完善能源统计制度。目前能源统计范围限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且指标体系设置等方面都还有缺陷,另外,能源统计指标仅限于一些常规能源,如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这些没有纳入设计,对这些情况,要通过修改统计制度、统计方法,要从编制本地市能源平衡表入手,才有可能提供全社会的能源消耗资料。
(四)加大业务培训力度。目前,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都较低,水平急需提高。基层统计部门能源统计人员要加强学习,加强研究,努力提高能源统计业务水平,同时,对企业统计人员要加大统计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学习、交流经验、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统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
水平。
一、招聘的概念及方式界定
招聘是用公告的方式让人应聘, 即招徕聘请之意。本文所研究的招聘界定为:企业通过内部分析后, 向企业外部寻求有一技之长, 能承担企业经营、管理、生产组织、技术开发及关键重要岗位任务, 能为企业所用并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的过程。
企业的招聘方式可分为两部分:内部选拔和外部招聘。内部选拔的具体方法有推荐法、绩效考核法、公告法、档案法等。外部招聘的具体方法有校园招聘、广告发布、聘请猎头、现场招聘、熟人推荐、电话招聘等。相比较外部招聘而言, 内部选拔更侧重对企业内部现有人员职位的提升和对工作积极性的激励。而外部招聘是针对企业的需要, 从外部环境中选择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员进入企业。对于不断发展中的企业来说, 从外部对其进行一定数量和质量人员的补充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
二、招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招聘计划及规划。
在实际开展招聘工作的过程中, 有些企业往往缺少相对应的招聘计划、没有明确需要聘用什么样的人来承担该职位, 更谈不上长期完整的人才储备和发展规划, 这会使企业增加招聘成本甚至在某个时间段出现人员结构失衡或空缺。很多岗位也没有随着企业发展、市场变化及求职者素质做出相应调整, 如果招聘人员没有根据岗位需求科学分析所需人才的层次、类型以及数量, 这样必然导致招聘趋于僵化和脱离实际, 结果很难达到人岗匹配, 也不利于企业的人才留用。
2. 对人才的认识和衡量标准存在片面化。
企业在招聘时, 对人才的衡量标准过分局限于学历与经验, 这种划分太过于片面。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执行力、忠诚度等都是企业应该重视并进行详细考查和测评的工作。一些“舍本逐末”的附加招聘条件对于岗位来说就是不合理的缺乏科学依据的, 也就造成了一方面许多企业招不到人才。另一方面, 许多有实力的人才找不到工作。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要想招到人才, 只能是花费更大的成本去进行招聘, 这也就造成“人才高消费”现象的出现, 从而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成本负担。
3. 招聘人员缺乏专业化技能。
企业在进行招聘过程中, 招聘人员是企业招聘的一线人员, 需要与应聘者直接接触, 因此招聘人员是代表企业与应聘者沟通的窗口, 应聘者往往根据招聘人员的表现、印象、谈吐素质等种种经验的集合来给这家企业划定一个层级并给出自己的印象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招聘方的表现给应聘者带来了负面印象, 应聘者最终没能选择这家企业, 这将影响到这家企业最终招聘人才的质量。使企业错失合适的人才, 从而影响招聘的有效性。所以说, 企业在进行招聘时, 招聘队伍的专业化, 包括招聘人员的选择、搭配以及招聘人员在与应聘者沟通时的谈吐、举止等都是一门艺术, 也是决定企业招聘人才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4. 招聘中面试的质量差、效率低和形式化。
企业的面试是一个招聘双方信息交换和彼此肯定的过程, 面试时, 筛选简历是招聘过程的第一步, 如果没有通过精心筛选, 忽略了一些明显不符合的因素, 一律通知面试, 不仅使得面试的质量和效率难以保证, 还浪费双方的时间和精力。而在面试过程中, 许多企业又仅仅是通过简短面谈就决定应聘人员的去留, 在组织面试时没有结合岗位特点选择不同的面试手段, 面试手段过于单一, 不注重对其品德和知识能力的测评。而且对于面试题目缺乏科学系统的准备和对面试题目的调整, 反而把应聘人员的气质和形象等外在的东西作为选拔的重要部分, 有的考官仅仅通过感觉决定应聘人员的去留, 无法真正保证招聘的效果。
5. 忽略了人性化和对企业形象的宣传。
我国多数企业在招聘工作完成后, 对尚未被聘用的人员非但不能表达能够参与企业招聘的感激之情, 有些企业还把尚未聘用人员的资料随意丢弃。招聘人员和管理人员普遍认为, 企业的招聘任务已经完成、人数也已经招够因此没有必要再保留尚未聘用人员的资料。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是欠妥的, 这种做法也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三、改进企业招聘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 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 定制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的规划是企业整体战略规划的一部分。企业必须明确自身使命、长期发展目标以及企业当前的任务等一系列问题, 以此为基础编制出短期人才需求计划和长期人才储备计划。要理清招聘人员的短期需求与长期储备的关系, 一个完整的招聘计划包括招聘信息发布的时间和渠道、岗位人员需求明细、实施招聘工作的人员、招聘方案的制订、预算费用控制等。在企业的长远发展道路上, 除了应对当前招聘外, 对人才的储备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 以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有相应质量和数量的人员作为补充。
2. 明确招聘岗位职责, 选择合理的招聘渠道。
在招聘前, 就应明确各岗位职责, 提前对空缺岗位进行科学有效的职责分析, 编写岗位职责说明书和任职资格说明书。在招聘过程中, 要理清招聘的主次, 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岗位以及重要管理岗位要优先考虑, 其他一般行政岗位或业务岗位则放在次要地位来考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供应较少的高素质专业人员身上, 对于专业性不强的岗位人员可以次要考虑。在招聘渠道的选择上, 做到多种渠道并用、各个渠道相辅相成, 遵循先从内部选拔再到外部招聘的顺序。先从内部选拔体现了企业合理使用人才, 尊重人才, 留住人才的一种诉求, 这样有助于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前进的动力并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可以使企业更加快速健康地成长
3. 设置科学系统的招聘流程。
成功的企业招聘工作是由科学系统的流程和艺术的招聘手段紧密结合完成的, 招聘是一项科学性和艺术性相融合贯穿的工作。例如:在人员需求调查时要以人力资源的规划状况为依据, 明确招聘的目的;在做岗位工作分析时, 要以人员规划和需求调查为参考, 做出来的工作分析才会更加有侧重点和适合企业自身;根据企业对人员素质或能力的需求, 来选择发布招聘的方式和招聘的渠道;在实施招聘时, 根据之前对岗位人员的要求标准, 有目的地选择符合标准的简历并确定要进行面试的人员;在实施面试的过程中, 根据最初分析的岗位对人员的要求来进行甄选;最终的人事决策要根据人力资源的规划来选择。
4. 建立储备人才信息库, 提高人才招聘效率。
在招聘实践的筛选和面试过程中, 经常会发现一些出类拔萃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才, 但是由于企业阶段发展计划以及岗位编制有限等原因, 使得这些人才暂时无法录用。此时, 作为企业的招聘部门, 应主动建立这类人才的信息资源库, 记录并定期维护其个人资料, 并不定期地与之沟通联系, 一旦有需要就可以随时录用, 减少企业招聘成本的同时也提高招聘效率。
5.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
一个优秀的制度要生存和完善需要这个组织的价值观和文化取向的支撑, 从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在企业中形成公平公正的文化氛围, 可以有效推动企业内选拔机制的建立并形成合理科学的招聘手段。另外企业文化可以于无形中规范企业行为, 使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从而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积极推动招聘工作的科学有序进行。
四、结语
关键词:会计 基础工作 问题 建议
一、当前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原始凭证填写失真,如购货清单数量、金额与发票数量、金额不符;记账凭证无原始单据或单据不全,凭证填制项目不全;经办、复核、验收,审批签章不全;凭证不按顺序编号,现金支出未按规定限额执行,超过标准的未按规定通过银行结算;有的记账人员账簿设置不全,会计科目使用混乱,账簿记录摘要不清;不顺时记账;记账凭证的更正方法不正确,涂改、刮擦现象存在,会计凭证填制不及时,随意性较大等。
2.规章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人员配备上缺乏严格的考核制度,在岗位设置上,没有严格进行授权控制和对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有的即使制定了较为全面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但仅仅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而不执行,难以落实。
3.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有些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任用比较随意,既不组织上岗培训,也不进行后续教育,使得很多单位的会计人员事实上不具备从业资格。有些会计人员文化水平、学历层次较低,又没有注意继续深造;也有一些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但是不注意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和会计法规。
4.会计档案保管不善:未按规定定期将会计档案整理、立卷、归档、调阅手续不完善等。
二、改进建议
1.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每个单位领导、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相关人员都要认真学习新《会计法》,严格按照新《会计法》的有关规定聘用会计人员,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作用,加强对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把各种财务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同时,财政部门应该按照财政部制定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进行一次大检查,真正做到持证上岗,确保会计工作质量。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加强组织内部控制制度,以减少会计在工作中发生错误和人为舞弊的可能性;对会计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做到职能明确、责任清晰,形成相互监督、制约的职能管理控制机制,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建立轮岗制度,对一些关键的会计岗位、涉及会计工作核心机密的岗位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轮岗,减少长期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会计人员徇私舞弊的几率,同时还有助于会计人员了解更多的领域,提高业务水平。
单位领导人应认真履行职责,组织并督促会计人员不断加强和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从而推动单位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的全面提高。各级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也应当切实履行管理和监督指导的职能,对会计基础工作定期进行检查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实行事后监督。
3.大力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人员作为会计工作的主要从事着,其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或决定着会计工作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十分关键。会计人员一是要具有优良的政治品质和职业道德,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树立爱岗敬业、依法办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观,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准;二是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论学习,使其不断得更新业务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单位可以分期分批次的轮训在岗会计人员,建立考核制度,增强会计人员的主动学习意识。
4.加强对会计档案的管理和保存。在会计资料的保管上,应由单位会计部门按照归档要求负责整理立卷或装订。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本单位会计部门保管一年,保管期满后,原则上应由会计部门编制清册,移交本单位的档案部门保管;未设立档案部门的,应当在会计部门内部指定专人保管,档案部门接收保管的会计资料,原则上应当保持原卷册的封装,个别需要拆封整理的,应当会同会计部门和原经办人共同拆封整理,以分清责任。
三、结束语
总之,会计基础工作时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要本着“诚信、敬业、务实、高效”的宗旨,切实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推动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业宏,娄亚丽.改进我国会计基础工作的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32).
[2]罗玉琼.浅议改进会计基础工作的建议[J].商业会计.2011(32).
2013年9月5日上午,副部长主持召开部办公室全体干部职工会议,专题分析讨论了部办公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梳理如下:
一、办文方面
(一)公文运转。存在收文处理不及时、分类不够准确等问题,致使公文运转效率偏低。建议借鉴市委办的运转模式,阅件和办件统一收文,做到当日收文当日处理。(责任人:)
(二)发文管理。对各科室拟稿文件核稿不够严格,易出现文稿错误;已印发文件未及时反馈至分管领导。建议认真细致对各科室文稿进行审核,并将印发稿件抄送有关分管领导。(责任人:)
(三)文件保管。存在文件外借不登记,文件传送不装封等问题,文件丢失、泄密等隐患较大。建议严格文件外借登记制度,传送文件必须用信封等密闭。(责任人:)
(四)网络安全。存在泄密文件在联网电脑上拷贝、使用等问题,网络泄密隐患大。建议严格执行相关保密要求,涉密文件用专用保密电脑处理。(责任人:)
(五)印章管理。未严格按照有关用印管理的规定,对印章使用进行审批、登记,建议严格印章管理,对印章使用进行审批、登记。(责任人:)
二、办事方面
(一)车辆维护。车辆紧急报修、紧急加油程序较繁琐,对出差期间车辆维修和加油造成不便。建议按照常态管理和特事特办相结合的原则对车辆报修和用油进行管理。(责任人:)
(二)洗车补贴。洗车费补贴标准较低,建议先行了解其他部门的洗车补贴标准,再报部领导决定是否进行调整。(责任人:)
(三)复印室管理。复印室钥匙管理不严格,易造成财产损失;文件头等资料管理不到位,易外流、隐患大;复印机管理不规范,可以任意使用,易损耗。建议由专人负责复印室钥匙、文件头使用和复印机使用的管理。(责任人:)
(四)休息室管理。司机休息室未设臵休息床铺。因休息室位于过道旁,设臵床铺休息不太雅观,建议到车辆上休息。(责任人:)
三、办会方面
(一)会议室管理。会议室安全管理不到位,会议室电源、门窗未及时关闭的情况时有发生。建议由专人负责会议室设施的管理。(责任人:)
近年来,基层纪检监察组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的职能,积极推进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健康发展。但总体而言,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在廉政教育、制度建设、监督检查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基层反腐倡廉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监督工作存在“盲区”。从目前党内监督的现状看,对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仍然比较薄弱,特别是乡镇基层表现的尤为突出,甚至成为一个“看得见的监督不了,监督得了的看不见”的监督“盲区”。中央和省已经成立了专门机构,并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巡视工作,而县市以下的巡视工作大部分都是由临时性的检查所代替,比如每年开展的治理“节日病”的巡视检查,没有一种稳定的、规范的、权威的制度,更没有一个明确的责任目标,巡视督察效果很难显现。
2、党风廉政教育经费不足。中央纪委提出的“大宣教”格局的形成在基层很难实现。主要是由于党风廉政教育的对象的年龄、层次不同,社会经历、文化素养不同,是一个庞大社会群体,党风廉政教育的形式必须寓教寓乐,制作公益广告牌、电教片、开辟廉政书屋等喜闻乐见、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廉政文化建设。而这些建设必须要有必要的经费投入,因此,党风廉政教育必须有大的投入。
3、基层纪检监察职能履行不够。乡镇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因班子分工兼顾其他工作较多,其主抓的纪检监察工作没有认真开展,致使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有弱化现象。体制改革后续监管不力。中央提出的“通过深化改革,逐步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针对一些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进行了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的创新,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会计核算中心、招投标中心等,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财政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等,解决了一些诱发腐败的问题。但由于体制上的原因造成,有形建筑市场没有完全与政府管理部门脱钩,政府采购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没有分开设立。一些取消的审批项目触及部门的利益太大,丧失了这些部门在社会中的地位,为寻找失去的权力和地位,一些部门采取花样翻新,重新收回了一些审批事项。
4、纪检监察的领导体制不合理,影响或制约着监督职能的发挥。如基层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接受同级党委领导,不能自成体系,纪委书记实际是同级党委的纪检委员;纪委书记比同级党委书记在级别上低半级,在实施“同级监督”时,事实上存在着下级监督上级的“地位不对称”问题,很难开展工作。
5、群众的政治权利、民主权利意识淡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在政治上享有平等的权利。《党章》、《劳动法》、《工会法》以及《国家公务员管理条例》等都有关于“权利”的规定。但这些由法律和法规赋予的政治权利或民主权利,在基层单位尚未得到很好的尊重和保护,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自上而下的“侵权”行为。基层单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长期以来存在着“重义务”“轻权利”的倾向,无论“红头文件”还是“领导讲话”,绝大部分篇幅都是要求干部职工如何履行义务的,很少强调如何行使权利。二是自下而上的“弃权”行为。有相当数量干部职工的政治权利意识和民主权利意识还处在“朦胧”状态,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在政治上享有哪些利,也不珍惜这些权利的存在。比如选举权或表决权,本来是“神圣的一票”,但真正在乎这一票的人并不很多。往往把政治权利和民主权利看作是“身外之物”,对自己的政治权利或民主权利被忽视、被侵犯的现象习以为常,甚至浑然不知。
二、基层反腐倡廉工作策略和方法探讨
针对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基层反腐倡廉廉工作应以《实施纲要》为指导,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在工作策略和方法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借文化力量推进反腐败的基础性工作 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廉政文化的宣传、引导和熏陶,克服陈旧观念,消除陈规陋习,用健康、先进的廉政文化占领思想阵地,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廉政文化建设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反腐倡廉意识,对促进我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以党员干部特别是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理想信念和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教育。加强示范教育,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作用;深化警示教育,深刻剖析违纪违法案件发生的原因,做到警钟长鸣。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党员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监督等各个方面,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督促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增强自律意识。
2、丰富廉政文化内涵。把廉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建设,不断挖掘廉政文化科学内涵,广泛传递廉政知识、廉政要求、廉政观念等价值取向,从而拓展和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态,推动先进文化在社会上的传播。积极探索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拓展廉政文化阵地。以廉政网站、政务公开栏、电子滚动显示屏、《反腐败》专刊、党校等宣传阵地为依托,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进展、成效、经验和先进典型的报道,发挥警示教育和典型教育作用;加强廉政文化理论研究,探索廉政文化建设规律,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廉政文化建设,武装干部职工的头脑;大力弘扬正气,树立廉政勤政先进典型,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示范教育。
(二)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败的各个环节
邓小平曾明确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它既能从根本上规范人们的行为,防止和减少人们行为的随意性,堵住产生腐败的漏洞,有效减少腐败滋生的条件,起到防范于前的作用,又能惩治腐败,起到惩戒于后的使用。把制度建设作为构建惩防体系的核心和根本途径,昭示着制度反腐必将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战略性选择。反腐败关键要靠制度已不容臵疑。但如何搞好制度建设却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以建立长效的反腐机制为目标,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败的各个环节之中。
1、健全教育工作机制,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教育工作之中。坚持教育面向全党全社会,积极推进党风廉政教育制度化,是推进制度反腐的基础性工作。要坚持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各级党组织每年都要集中一段时间组织开展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把专题教育与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要坚持完善网络教育制度,加强廉政文化制度建设,充分运用影视、电教、戏曲、文化等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努力提高党风廉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要实行分层施教制度,建立对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家属子女等特殊群体的廉政教育制度,完善示范教育、警示教育、提醒教育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的防范功能。要坚持和完善党内廉政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把廉政教育纳入学校和各类干部培训计划进行统一部署,着力构建“大宣教”工作格局,形成反腐倡廉教育的强大合力。
2、完善监督机制,把制度建设贯穿于监督工作之中。坚持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以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为重点,以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为关键环节,努力构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同级监督相互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监督体系。在突出抓好党内监督的同时,拓宽监督渠道,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要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监督条例(试行)》规定的十项监督制度,制定各项监督配套措施,增强制度的刚性和可操作性,把党内监督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新阶段。
3、强化法纪约束机制,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惩处工作之中。要坚持依纪、依法、依规惩治腐败,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制定完善办案制度,促进办案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要强化制度的规范功能和惩戒作用,适时地将一些惩治性的规范上升到法规和规章层面,切实提高制度权威,弥补惩处工作中的纪律疏漏,增强对党员干部的纪律约束力,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的依法惩处力度。要建立辞职制、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等组织处理制度,强化干部问责制,加大对违规干部和不称职干部的组织处理力度和责任追究力度,进一步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环境。
(三)使有效的监督成为反腐败的切实保障
十六大报告在谈到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时,把“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专门作为一个问题加以强调,指出要“建立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难度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少数“一把手”自律意识差,不敢接受监督;上级疏于管理,监督不严;同级班子成员碍于面子,不愿监督;下级怕打击报复,不敢监督。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极易产生腐败。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必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而完善,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而推进。
1、要加大监督力度。要建立质询制度,定期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政府、部门工作会议,自觉接受他们的咨询和监督。要注重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切实把上级监督与同级和下级监督、党内监督与法律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使领导干部事事处在监督之下,不敢去搞腐败。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着重于提前监督,防微杜渐。
2、要扩展监督的广度。要建立领导干部公务活动明示制度,不仅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内加强监督,而且要对其“八小时”外加强监督,特别注重对其“社交圈”、“生活圈”的监督,使领导干部时时处在监督之下,没有机会搞腐败。
3、要把握监督重点。要着重加强对党政“一把手”和对拥有人、财、物权力部门以及执法执纪单位负责人的监督。要针对影响社会稳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执法监督,彻底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增强监督的针对性。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反腐倡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要积极引导群众监督。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参与,是推进制度反腐的有效途径。要深化政务公开工作,公开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重点信息和与群众密切机关的政府信息,特别是对公众关注度较高、公益性强和公共权力大的部门要实行重点公开,让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要建立重大决策社会讨论、科学论证、民主听证制度,完善民主决策、民主评议制度,让社会公众“说了算”。充分保障群众的发言权、决策权和评议权。要大力开展行风评议活动,通过评议“满意单位”和“不满意单位”、“十佳廉洁公仆”等活动,推动廉政建设。要完善信访设诉制度,加强投诉中心的建设,加强信访工作,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四)抓深化改革扫除反腐败的体制障碍
当前,我国仍然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跟不上经济结构转换的步伐,是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深层原因,说到底,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具体表现。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效地反对腐败,必须大力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市场化发展进程。
1、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把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公共权力与公共服务紧紧地结合起来,使公共权力与个人利益彻底脱钩,真正使政府从权力型向服务型转变,要本着精简、效能相统一的原则,改革政府机构和人事管理体制,努力建设“小政府、大服务”型的政府机关,把权力腐败的阴影从政府的周围赶开。
2、要改革现行领导体制,健全完善党内监督。要严格执行党内监督十条制度,通过加强和完善党内民主,来实现对领导权力的有效监督。
3、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落实相关监督制度。特别是要剔除干部任用过程中的“神秘化”和个人或少数人决断的弊端,提高干部人事工作民主、公开、竞争的程度。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用好人,做好事。坚决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从组织源头上杜绝腐败。
4、要改革行政审批和财政制度,加大源头治理力度。据统计,在我国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下,中央和中央各部门执行的审批项目就多达2500多个,各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审批项目也不在其下,每一项审批权,都有可能是产生腐败的“金矿”,所以,裁减审批项目,改革审批制度应是当务之急。同时,要以中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的“管权、管钱、管人”方针为指导,大力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增加资金管理使用的完整性、公开性和透明度。
关键词:乡镇财政财务;管理;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2-11-02
为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促进乡镇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近年来,界首市不断加强乡镇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通过审计,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得以完善,资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统筹城乡建设、提升农村经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审计中也发现,部分乡镇依然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因此,研究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加强和改进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对于确保国家在农村的惠民政策落实、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财政预算约束不严格 从近年来审计反映的情况看,乡镇在预算编制、批复、调整及执行方面与《预算法》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表现为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不全不细,操作性不强,资金分配不透明。其他收入未完全纳入预算,非税资金的使用透明度不高。年初部分项目资金未细化到具体单位,特别体现在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预算编制较粗,项目具体使用单位以及所需资金未能在编制中详尽体现,财力无从保证,财政、审计监督难以入手,难以到位。
1.2 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 政府部门在支农项目管理上职能交叉,导致乡镇专项资金管理分散。尤其是对项目多、资金量大的乡镇,未按规定对资金实行专项核算。大部分支出在经常性科目中核算,各项目之间互相调剂、挤占。同时,为了支付各项开支,就打起了“专项”、“专款”资金的主意,把部分日常支出用在专项、专款上,很难有效进行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此外,对专项资金支出的监督突击性检查多,使监督流于形式,致使部分乡镇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情况。
1.3 专项资金存在滞留现象 存在这些问题有一些客观因素,如项目实施存在难度、项目变更、按工程进度拨款、项目验收合格后拨款等。但也存在人为滞留专项资金现象,如没有建立公开、透明的选项、立项机制,项目立项把关不严,对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准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缺乏前期论证,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造成“重要钱,轻管理”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专项资金作用的发挥和项目的进度,影响了资金使用的时效性和资金使用效率。
1.4 账务处理不规范 部分乡镇对部门下拨的专项资金未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具体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直接在政府或财政“暂存款”挂账,支付时冲减;二是作财政的专用基金收入——其他收入,或政府的其他收入。三是项目单位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专项经费与经常经费混用,虚列专项资金支出。专项资金使用审批、报账程序、报账手续不严谨及支付大额现金。四是原始凭证所反映的支出内容不真实、不准确,与项目资金规定用途不一致,存在大量当地税务部门代开的发票,弄虚作假,挤占、挪用、套取专项资金等问题。
2 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体制运行缺陷,没有约束机制 缺乏综合预算管理意识,预算管理不规范,预算约束力弱化,预算编制程序不到位,支出预算编制粗糙。
2.2 经济利益驱动,法制观念不强 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不能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部分乡镇从领导到分管人员再到报账员,基本上没有专款专用的概念,认为只要钱到了政府的账上,就是政府的可用资金。怎么用、用到哪个方面,那是“我”的事,根本没考虑到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是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的事。
2.3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不严密 监督机制不完善。部分乡镇没有制定规范性管理制度,缺乏制度约束。不少乡镇在财务收支审批程序、支出凭据的审核、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的履行等环节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一些财会人员未能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2.4 乡镇领导和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财经法规意识不高 部分乡镇领导重发展轻管理,对债权债务不及时催讨、清理。并且新官不理旧账,新任领导对以前发生的债权、债务不闻不问,致使债权、债务长期挂账,应收的资金不能收回,该付的债务又无力偿还,增加了呆坏账的金额。同时,部分乡镇领导存在“重钱轻物”的认识,放松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造成乡镇资产不清、家底不明,存在大量账外资产,固定资产长期游离于账外,既不便于监督和管理,也极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 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制度建立和执行力度 (1)建立和完善乡镇政府预决算管理办法。改变过去乡镇政府将预决算单纯作为应付的思想,严格对各乡镇经费进行测算,在确保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乡镇政府预算,并严格执行,支出按预算,变更按程序,彻底解决支出随意性较大的问题。(2)制订和完善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当年预算安排,细化支出项目和标准,设置单笔和年度控制限额,明确审批权限和审批责任。让“用者”头上有“紧箍咒”,“批者”心中有“红线”。(3)制订和完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将全市各部门的专项资金集中管理、统一使用,避免交叉重复,避免损失浪费,凡是涉及到项目的实行报账制,凡是涉及到户的实行直拨制,要增加乡镇对项目申报、实施和管理的责任,增加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对项目的验收和资金拨付的责任。(4)制订和完善乡镇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将乡镇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收支结余情况、债权债务情况、三公经费开支情况等在公开栏中公示,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
3.2 加大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 (1)加大乡镇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教育培训力度。让领导干部了解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增强遵守财经纪律意识,增强专款专用意识,增强财务公开意识,增强有关制度执行意识。(2)加大乡镇财政所管理人员、财务人员教育培训力度。乡镇财政所既有为乡镇政府服务的职能,又有对乡镇政府财政财务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职能,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乡镇财政所监督和管理的水平及能力。
3.3 加大财政财务收支的管理力度 (1)强化改革现有乡镇财政管理模式。所有账目统一并入财政管理,统一由一名报账员报账,统一由财政所做账,会计和报账员统一纳入财政编制,统一由财政部门管理和调配。(2)将乡镇国有资产、政府采购等纳入管理范围。要及时将乡镇国有资产登记造册,纳入财政管理,真实反映乡镇政府的资产状况,乡镇政府不得随意处置资产,设备购置等必须通过政府采购。(3)严格执行镇账市管业务操作流程。所有资金必须进入财政管理,实行一个账户、一套账册,严禁账外设账、坐收坐支;严格控制备用金领用、大额现金结算和不规范票据入账。(4)加强往来款项清理。乡镇资产中暂付应收款,负债中暂收应付款,大多是历史遗留问题,有的甚至总账与明细账都不相符,必须进行认真清理、分析和处理,真实反映乡镇政府的净资产状况。
3.4 加大乡镇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的监督力度 (1)探索现有乡镇政府考核管理模式。将乡镇政府财政财务管理情况、各项财务制度制订及执行情况、遵守财经纪律的情况等纳入年度考核的范围,作为评先表彰和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2)相关单位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审计机关确保定期对所有乡镇的审计覆盖面;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的管理和监督,严厉打击偷税漏税、假发票、乱开票和违规经营等行为;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社区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推荐阅读:
合山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06-27
社会工作在社区中的发展及问题06-13
党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07-25
社区计生存在的问题09-14
社区党建工作问题调研报告06-17
社区卫生服务存在问题10-07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11-12
浅析机关党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6-09
企业党建存在问题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