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教研记录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组教研记录(共8篇)

语文组教研记录 篇1

活动一

教研活动:新学期计划 活动时间:2013年3月1日 活动情况:

一、“一人一课”工作

“一人一课”要按时上,上课老师要提前通知同组老师,并拟好简案发给组员,课后要开会评议。

二、“集体备课”工作

“集体备课”可分年级选择合适的时间开展,每周一次,在统一的基础上张扬个性。

三、“有效课堂”工作

用教学“七认真”的要求要求自己,还要做好每天一题。

四、关于论文的写作

语文老师要多练笔,每人每学期要写作一篇论文组内交流。

活动二

教研活动:“有效课堂”学习活动时间:2013年3月18日 活动情况:

聚焦细节,构建有效语文课堂一、二、找准教学细节的落脚点 把持捕捉教学细节的策略 预先打造

挖掘、显现“隐点”的潜在信息 延伸、扩大“拓点”的知识容量 巧用、发挥“盲点”的应用作用 现场捕捉

在偶发事件中捕捉细节 在拓展迁移中捕捉细节 在语言实践中捕捉细节 发挥教学细节的作用 开掘意蕴,是细节更深刻 语意伸缩,让细节更鲜活 解构建构,让细节更丰厚

(一)1、2、3、(二)1、2、3、三、1、2、3、活动三

教研活动: “一人一课”评议 活动时间:2013年3月28日 活动情况:

一、任安平自述所上《画山绣水》的课前构想和课后教学效果

二、听课教师评课

1、花兴凤:教者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徐美兰:教学思路清晰,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

3、周妹: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多,学生思维活跃,在答问、练习等活动中掌握知识的速度较快。

4、张健: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较高。

活动四

教研活动:朱奇志“一人一课”评议 活动时间:2013年4月22日 活动情况:

一、朱奇志自述所上《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前构想和课后教学效果。

二、听课教师评课

1、沈丹:在很多环节上,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何汉林:教学目标明确,能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设计教学环节,教学中能渗透思想与道德教育。

3、陈建军: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分析比较细致,教学设计能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4、尹主任:本节课符合新课标规范的课堂教学流程,但由于本课是2课时,教者做到了详略得当。

活动五

教研活动:卞康正“一人一课”评议 活动时间:2010年9月29日 活动情况:

一、卞康正自述所上《水调歌头》的课前构想和课后教学效果。

二、听课教师评课

1、许晓秋:课堂气氛活跃,能较好的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契合,教学效果很好。

2、花兴凤:学生配合较好,课外延伸较多,教学设计科学合理。

3、王敏:注重了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对文章的主题挖掘较深。

4、任安平:教学层次清晰,能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三、石峰对今后的公开课提出建议

上课老师要提前通知组员,其他老师要积极配合。

活动六

教研活动:徐美兰“一人一课”评议 活动时间:2010年10月10日 活动情况:

一、许美兰自述所上《父母的心》的课前构想和课后教学效果。

二、听课教师评课

1、王敏:教者教态亲切、大方,语言表达流畅,链接生活的活结不错。

2、花兴凤:教者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感悟、探究部分的内容讲的较详细。

3、张健: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流程清晰,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

4、任安平:教者课前能认真备课,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教与学的流程,把握教材和体裁特点。

5、刘才勇:各环节的设计紧扣文本,教者一开始就抛开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活动七

教研活动:“有效课堂”学习活动时间:2010年10月17日 活动情况:

一、教学组长作有效课堂校本培训

1、语文新课改的几点误区

(1)新课改要会用多媒体,但多媒体教学不等于就是新课程。(2)“自主、合作、探究”不是新课程的唯一方式,更不能流于形式。

(3)课堂活动体验不是新课程。

2、构建语文教学有效课堂。

(1)“生有所得”得什么——三个基本(2)“生有所得”怎么得——受得、悟得、练得(3)生有所动——行动和心动(4)师有所动——做好“导”字文章 A、引导 B、指导 C、督导

二、语文组其他成员畅谈对有效课堂的看法、建议等。

活动八

教研活动:周妹“一人一课”评议 活动时间:2010年10月24日 活动情况:

一、老师自述课前构想,自述教学效果及目标的完成情况。】

二、语文组成员评议

1、刘才勇:演课本剧颇为新颖,但教学中不能丢开教本讲课,对故事的高潮赏析较少。

2、石峰:课本剧表演为课堂增色不少,能从大处着眼处理课文内容,不过在课堂应变能力上还要加强。

3、卞康正:用表演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文章,别具一格,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不过应明确本节课的中心内容,而不应该平均用力。

4、徐美兰:能用相关的童话图片导入课本剧,新颖独特,可加深学生的理解。

活动九

教研活动:石峰“一人一课”评议 活动时间:2010年10月31日 活动情况:

一、石峰自述课前构想,自评教学效果和目标的完成情况。

二、语文组成员评议

1、王敏:石老师能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法进行学习,教学流程清晰。

2、教者能紧密联系课本,注重重点语句及段落的赏析,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任安平:教者仪态大方,语言具有感染力,有激情,课堂教学指导有针对性。

4、花兴凤:能向学生授之以渔,课堂设计较好,如能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适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更好。

活动十 教研活动:迎接“期中考试” 活动时间:2010年11月5日 活动情况:

一、明确期中考试范围

二、讨论制定期中考试复习方案

1、许晓秋:基础题很关键,要围绕课本出一些基础题让学生去做。

2、任安平:“诗词鉴赏”题面小,命中率高,要强化训练。

3、王敏:阅读题分值大,应给学生灌输解题思路。

三、教研组长发言

期中考试后,应在全年级发“语文学科优秀奖”,并对这些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活动十一

教研活动:许小秋“一人一课”评议 活动时间:2010年11月22日 活动情况:

一、许小秋老师自述本节课的设计意图,自评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二、语文组成员评议。

1、任安平:课件制作趣味性强,课堂气氛活跃,信息反馈较为及时,引人入胜。

2、周妹: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较多,不过学生回答问题的面不够广。

3、王敏:课堂气氛较好,教法灵活,有创造性,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如果习作点评交予学生的话将更好。

语文组教研记录 篇2

在学校语文教研组的层面, 构建以案例研究为导向的反思性教研机制, 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监控水平, 发现教学的症结所在, 并积极寻找新思路、新理念和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案例和案例教研

中学教育中的教学案例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撰写案例的目的, 是为了从中发现或挖掘蕴涵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问题。它至少应该包括三个要素:教学背景的交代;突出事例的特点;对事件的思考。

案例教研, 是指在教师的业务学习中, 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 教师通过自主而积极的教学反思, 撰写教学案例、指导后续教学、进行学科交流探讨的一种教研形式。在这种活动中, 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截取教学片段或细节, 深入分析其蕴涵价值, 并形成新的教学策略或提出新的问题。日常的教研活动以案例为教研对象, 教师进行合作探讨, 以充分发掘案例价值, 并使其对后续教学起到重要的指导或借鉴作用。这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由于案例提供的情景是具体的、全方位的, 教师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反思, 因此案例分析的结果是多元的、开放的。在这样的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研活动中, 教师以“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为核心, 可以加速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

二、案例导向的反思性语文组教研机制

(一) 内涵与载体

案例导向的反思性语文组教研机制, 要求语文教研组在组内活动中,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使教师把每一堂具体的课堂教学 (包括自己和他人的课堂教学) 都作为活生生的、具体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案例, 特别是抓住课堂教学中某些片断 (环节) 加以典型化处理, 不断探究与解决各种实践性问题, 并形成供教师自己和他人反思和决断的案例, 进而从中总结出某些规律, 提高教师分析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在此机制中, 对教师进行反思性教研培训的载体是案例教研。

(二) 建立反思性语文组教研机制的理论基础

反思性语文组教研机制的理论基础是行动研究理论。它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目的, 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 以解决问题与促使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为研究的效益。这样的教研活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对知识的获得, 而成为“人的发展”的一个过程。

(三) 反思性语文组教研机制的操作

1. 确立管理策略

反思性语文组教研机制中的管理策略由外界干预措施和内部培养措施构成。

2. 构建教研流程

以案例研究为导向的反思性教研机制的流程可如图1所示。

如图所示, “以案例研究为导向的反思性教研机制”主要有五个环节:一是发现实践中的问题;二是形成教学案例A;三是教师进行个体或群体性教学反思;四是形成教学案例B;五是运用方案解决或促进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从这五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来看, 我们不难发现该模型是一种螺旋上升的动态循环结构:教学问题是教学案例的来源与教学反思的起点, 解决或促进教学问题则是教学反思的结果。但从更深层面上来看, 解决或促进了教学问题并不一定意味着教学反思的结束, 相反意味着下一轮教学反思的展开。

(1) 发现问题阶段。发现问题是反思性教学的起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我们所说的“问题”并不一定是教学过程中的某种“不足”或“缺陷”, 而是中性的, 即“课题”的意思。因此可以说, 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教学环节或每种教学状况都可以成为我们所谓的“问题”。成为“问题”的唯一标准, 就是要具有“价值”。此“价值”蕴涵三层含义:一是此问题必须是教学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二是此问题必须是对教学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的, 此影响可以是正面的, 也可以是负面的;三是此问题必须是凭借自身或群体能力有可能解决的, 或至少是可以有所改善的, 因此一些教育哲学层面上的问题一般不宜成为我们普通教师关注的焦点, 我们主要应该关注的是一些技术性问题。

如何来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呢?我们普遍推崇的是“反思积累法”。其操作要领是:充分利用备课本后面的“课后随笔”。一般地说, 教师上课结束后 (不超过10分钟) 就应进行对该堂课的教学反思, 这时教师对课堂情景的记忆比较清晰, 可以汇总自己的观察、观点和对某些问题进行概括, 并及时把它记录下来。教师在这“课后随笔”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 所以说这额外花费的几分钟是一项高回报的活动。教师每隔一段时间 (一般可以以月为周期) 对“课后随笔”进行汇总分析, 并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教学问题。

(2) 撰写教学案例A阶段。教学案例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问题的情景化记录。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所谓的“教学案例”并不一定是某堂课的实录, 它可以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对于个别化的教学问题, 考虑到其在特定时空或特定教学内容中发生, 具有较大的特殊性, 我们提倡教师以“课时教案”的形式来撰写案例, 越具体越好;二是对于普遍性的教学问题, 考虑到其是发生在非特定教学时空的涉及全局的问题, 我们提倡教师在充分汇总归纳“课后随笔”的基础上围绕某一个主题 (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 进行综述性的描述, 形成综述形式的教学案例。

如何撰写好教学案例?无论采用何种撰写方式, 撰写教学案例最为重要的生命线就是教学案例的“真实性”。作为A系列的教学案例, 其主要的作用是作为后续反思的素材, 所以它可以没有教师本人对该教学问题的任何见解, 但必须如实地反映存在的教学问题的各个方面, 而不能仅凭教师自身的好恶来美化或丑化问题本身。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如能采用录像等现代化手段来全程记录上课过程, 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录像等现代化记录手段也有自己的不足, 它不仅所需费用与对记录人的技术性要求较高, 更为重要的是它不可能在每个教师的每堂课中都去进行, 因此它所记录的内容也就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或偶然性, 而这一点恰恰是文本教学案例的优势所在:文本教学案例更适宜于每个教师在任何课余时间进行。

(3) 教学反思阶段。教学案例作为反映教学问题的载体, 一旦形成, 便应该触发教学反思进程的展开。教学反思主要在教师个体内部与教师群体之间进行, 其反思的出发点围绕两个目标: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是让教师学会教学, 即实现发展学生与发展教师的统一。其反思的内容同样围绕两个方面:一是为什么会产生该教学问题, 二是如何解决或促进该教学问题。

教师个体的教学反思, 我们普遍使用“比较法”。“比较法”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进行:一是从纵向进行比较, 即教师把教学案例反映的教学问题与自身以前类似的课型进行比较;二是从横向进行比较, 即教师把教学案例反映的教学问题与通过听课获得的其他教师的类似课型进行比较。教师群体的教学反思, 我们普遍使用“讨论法”:真理越辩越明, 先由教师群体各抒己见, 然后经过比较、甄别, 形成共识。

(4) 撰写教学案例B阶段。以案例教学的角度来看, 上述“教学反思”阶段, 其实质就是对教学案例A的修改过程;修改的结果就是要形成教学案例B。教学案例B与教学案例A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有差异。教学案例A是对教学问题的反映, 其自身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所反映出来的教学问题;教学案例B是对教学问题反思的结果, 其自身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提出了一系列前述教学问题的具体解决或促进措施。二是目的不同。撰写教学案例A的目的是为了给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必备的素材, 而撰写教学案例B的目的是为了给后续的类似教学行为提供行动纲领。

撰写教学案例B最需要强调的是“可操作性”。当然, 许多教学问题的产生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学操作环节, 它有可能牵涉到教学理念等多方面的因素。

(5) 解决或促进教学问题阶段。运用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或促进教学问题, 因此该阶段其实就涉及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问题。如果仅从案例教学的视角来看, 该阶段其实也就是教学案例B的实施阶段, 或者说是验证教师教学反思结果是否有效的过程。

3. 评价教研结果

(1) 教学案例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典型性。案例应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 能以小见大, 反映出某一类事物或教育活动的基本共性, 有较强的研讨价值, 有助于教师总结经验, 汲取教训, 提升教育理念。

启发性。案例要生动有趣, 有一定的戏剧冲突, 能使读者触景生情、举一反三。案例所研究的问题应是被教师们所认同的, 能对教师们的后续教学工作有指导、借鉴意义的。

真实性。案例反映的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是事件的真实再现。案例写作, 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其职业生涯中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

要有丰富的素材。写作素材可以从教学实践的成功或失误处捕捉, 可以从学生学习的成功或失误处捕捉, 可以从听课活动中捕捉。

要有恰当的理论分析。一个成功的案例, 还要求有恰当的理论分析, 以提高案例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要有独到的见解。同一件事, 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说, 案例的质量是由作者思考水平的高低决定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 需要有一双“慧眼”。

(2) 教研活动的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一年级组语文主题教研活动记录 篇3

同年级备课记录:

《北风和小鱼》是我们一年级语文组教研展示课。这节课,我们围绕低年级组的教研主题《字理识字,品字析词》,走进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感悟教材的内涵。然后依据学生的实际,定下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彰显北风的“得意”以及小鱼的机智勇敢,我们进行了简单的设计: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直观感觉北风的凛冽,感受雪花的美姿及其作用;接着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北风是如何得意的,再借助品读让学生感受北风的.傲慢自负,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进一步升华感情。

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古汉字的构造特点,深刻理解字意,我们翻阅了有关知识书籍,把字理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既识记了字形,又了解了字意。

14周,在第一次试教后,老师们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先肯定好的,如:认为引导学生随文学字词,抓住“北风”的“得意”,小鱼的“不怕”这一主线引导品读,有意识的渗透字理识字方法,引导学生随文

识字,如引导学生随文学习生字“口”“气”“毛”“知”等,在析解生字“口”“气”时,还让学生做吹一口气的动作,对“毛”“知”的析解也很到位,凸显我们的教研主题,体现了低段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不仅明字形而且懂其意。教学中,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厚实,还创设引读的情景,力争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每个环节你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整个教学思路比较清晰。

然后,老师们提了几个建议:切入点不够明了,表达方式不够简练;帮助学生总结识字的方法不够到位,如果在字理识字方面更透彻的讲解效果还会更好;如果能将解说字理与画些简单的文字画学生会记得更深些。如在学习“气”时,先向学生说一下字理:气是象形字,古文字写如上升的云气,(这里画一画文字画)本义指自然界的云气,引申指一切气体、气味以及精神。还有“毛、口”也是如此。课堂上也应多用一些激励语言,激发学生的欲望。如引导读小鱼说的话,就可以说“谁愿意做勇敢的小鱼?这条勇敢的小鱼你来说说?”等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渗透人文教育,如认识到了北风的骄傲后,要教育孩子不能像北风那样骄傲。

15周,根据老师们的建议,我们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次备课,融入了整个语文组老师的智慧,在每一个环节上进行了小改动,尽可能地进行细节化。除了按照老师们的建议处理教材教法外,还在板书上、授课的内容上进行改革。

16周,第二次执教之后,老师们一致认为,这次授课与上次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超越。不仅能将解说字理与画些简单的文字画,让学生记得更深些,如在学习“气”时,先向学生说一下字理:气是象形字,古文字写如上升的云气,(这里画一画文字画)本义指自然界的云气,引申指一切气体、气味以及精神。还有“毛、口”也是如此。语言上更显亲和力了,也更富有激励性了。在指导学生精读感悟环节中,抓住了“气极了”、“猛吹一口气”展开想象,感悟北风气急败坏、不可一世的丑态。抓住小鱼“我们就不怕”感悟它不畏严寒,机智勇敢的品质。在知识拓展上,运用引读方式进行人文教育,从而培养学生不畏严寒酷暑,按时上学放学,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等。进一步升华了教研的主题。

但是,但事情总有不遂人愿之处。如:指导随文识字的时间平均使用,没有主次之分;语言过度还欠精炼;时间的把握上还不够准确,有前松后紧现象等等,这些都有待今后进行改进。

数学组教研活动记录 篇4

数学组教研活动

博尔通古牧场寄宿制学校

数学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2017年9月12日 地点:会议室

主题:常规工作检查及总结、解读《如何做到精心备课》 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活动内容:

一、常规工作检查及总结

首先检查开学初的各种教学工作计划及教案、学生作业等。对认真完成的教师进行表扬,对没有及时完成的提出限期整改。

二、如何做到精心备课

备课要确定好教学目标,除了“双基”以外,还要注重:(1)每节课都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2)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双基”目标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备课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一般来说,重点内容的主要特征一是应用广泛,二是与以后学习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比如,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最直接的基础,又是解答应用题组成判断的重要概念。无疑,它在全册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和作用,是全册教材中的重点。

在确定重点以后,又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我认为:其一,就课堂教学的总体而言,讲解上抓重点,作业上练重点,时间上保重点。其二,就数学知识而言,一般中有重点,重点中有关键。讲解时要善于抓住重点中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关键,讲时以此切入,以此引路,重点内容就可相对突出。其三,就课堂教学的节奏而言,讲解重点内容时教师的语调要放慢些,教学节奏宜缓。在这种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余地的教学节奏下,学生才可能听清重点,想明白重点、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有的体现了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的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差距等等。这种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才能达到有效备课的最佳效果。

数学组教研组活动记录 篇5

时间:3月15日

研究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中应树立的七种意识 熊老师: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实施和深入推进,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同时,社会对优质教育的呼唤,迫使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考虑,数学应该怎么教?又应该怎么学?我想,教师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应该在数学教学中确立以下几种意识。

李老师:

一、创设问题载体,树立情景意识

良好的问题情景容易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欲望,以问题为载体创设学习契机,点燃学生的思维激情,让学生共同参与这种学习体验,问题可以由老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例如:以“你今年几岁了”这个课题教学为例,先了解到学生喜欢做游戏,我课前安排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请班上的同学把自己的年龄乘以4,再减去7,然后把所得的结果告诉教师,教师就能依次“猜出”学生的年龄。这个游戏对初一的学生在教师“猜”对几个学生的年龄后,他们对教师就非常佩服,认为教师太神奇了,真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正当他们对教师的“神奇之功”赞叹不绝时,教师进一步的进行引导,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学生答:想。教师紧接着回答,等你们学习了这个问题后,你们也能“猜”出我的年龄。再如:在教“日历中的方程”时,课前安排了一个“猜日历”的游戏,请班上的同学将一个月日历中竖列相邻三天的和告诉教师,教师就能“猜”出这三天是几号,这个游戏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在教师“猜”对日期后,他们对教师就非常佩服,认为教师是不是会“神算”,正当他们对教师的“神算”惊叹时,教师进一步的进行引导,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通过一个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新的知识,同时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蔡老师:

二、营造和谐氛围,树立以人为本意识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学生“学”的研究力度,通过加强对学生“学”的方面的探讨,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获取,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也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转变角色,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满足学生的需要。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也是我们服务的主要对象。面向全体,分层教学,分层推进,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真情和信心感染学生,以赞许肯定激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给每位学生平等的参与机会,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留有充分思维、提问、质疑的空间,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发表不同的见解,寻求不同的答案,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万老师:

三、关注过程体验,树立动态生成意识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例如:以“圆柱的认识”为例,我课前预设第一课时教学圆柱的认识,但上课伊始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当时的情景实录如下:

四、激发学生潜能,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创新过程。探究性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浅处深问,无中生有,不畏权威,不推上,不推书,突破思维定式,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批判精神和质疑品质,敢于批判、善于质疑,实现思维的创新。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出示一个圆,然后以圆半径作为正方形的边长,以圆心为顶点画一个小正方形,让学生猜测一下,圆的面积大概是小正方形面积的几倍?有的猜2倍多一些,有的猜3倍多一些„„学生众说纷纭。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说明你的猜想是合理的,有的学生把这个小正方形来量已知圆,得不到结果失败了。有的学生把圆平均剪成4块,再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还是不行,有的学生想出剪的份数多一些,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更接近,减少了重合与空隙部分。教师给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创设这样一个质疑猜想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适当采用质疑的形式来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对平时“不屑一顾”的问题的研究兴趣,产生异想不到的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

五、充分地挖掘教材,树立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㈠教材内容生活化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

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起来备感亲切、生动、真实,也容易激发兴趣。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㈡静态知识动态化

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即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㈢教学内容弹性化

一般来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体现: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当然,这些调整与变动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研究与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之上的。

语文组教研记录 篇6

一、何谓校本教研设计

校本教研设计就是教研活动组织者对某一次校内教研活动进行全面的策划和准备工作。具体来说, 校本教研设计主要包括了解教研主体、制订教研目标、分析教研主题、选用教研形式、运用教研策略、设计教研流程、评估教研效果等方面。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在校本层面上, 教研设计的第一实施者是学科教研组长, 而主体则是组内的教师群体, 特别是专业发展需求较为迫切的教师, 校本教研设计应当以这部分教师为“中心”。

教研活动本身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 所以这一点决定了校内的教研活动设计应当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为目标, 而设计本身是针对此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1]形象地说, 教研活动好比一堂教学实验课, 教师是课堂里的学生, 教研组长或者相关教研管理人员是这堂课的引领教师, 而校本教研设计就是如何最科学地让扮演“学生”角色的教师带着问题和平时收集的材料走入课堂, 进行学习、呈现、分类、集合、质疑、假设、分析、论证, 寻求解决方案, 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

二、开展校本教研设计的必要性

(一) 开展校本教研设计是提高教研活动有效性的需要

有些教研活动让人感觉效果平平, 研修完了仍然没有清晰的结论和可借鉴的课堂教学操作方法。这往往是因为教研活动中重“展示”, 强调了“传授”“模仿”, 却未有效地激励教师群体进行思考和参与, 使得教研活动的主体处于一个被动“输入”的阶段, 不能很好地吸收与内化研修的知识, 不可能将所学知识“输出”到教学实践中。

有针对性地解决或缓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难题, 是教研活动本身的目标, 而科学的教研设计, 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研目标。策划是一切活动的起点, 只有有效的设计, 才可能有有效的活动。有效的教研设计是指向问题解决的设计, 是从需要出发来增加参与性的设计, 是能让教师群体从经历上升为经验的设计。这个设计的重点在于对于教研活动过程的关注, 提高教师的质疑意识、创造意识, 从而把“研究”落到实处。

(二) 开展校本教研设计是完善校本教研研修机制的需要

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渐进”型的建设。然而, 有些教研管理部门或者教研组长仅凭经验或者感觉开展活动, 对外界名目繁多的活动进行盲目模仿, 脱离本校实际情况, 从而使教师丧失教研活动的新鲜感, 不能从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使校本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此外, 有些教研部门疏于对活动进行评价, 导致教师失去参与的动力, 甚至使校本教研活动趋于平淡。

如何避免校本教研走入上述恶性循环?虽然校本教研机制因校而异, 各校的规定和做法不尽相同, 但是科学的教研设计为校本研修机制提供了统一路径的可能。教学要做到标准先行、评价先行, 那么教研也是一样, 教研设计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定的标准, 也为教研管理部门提供了活动评价的实质依据。从一个不仅具有实施过程, 还兼具目标和评价标准的方案出发, 教研管理者通过监督、调查、观看、访谈, 就能对活动本身成功与否进行具有形成性特点的客观评价, 在科学评价的激励下, 教研活动才能永葆其生命力。

(三) 开展校本教研设计, 是增进教研活动组织者教研智慧的需要

教研活动的组织策划, 从某一个层面上直接反映了教研组长的教研智慧。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 笔者对“唠嗑会”形式的教研活动并不陌生。虽然活动中总是谈到各种教学问题, 可是讨论缺乏组织和秩序, 思想的火花也没有及时得到记录, 他人的经验未成功地得到推广, 即便是传统的“备课—磨课—观课—评课”这样的最常见的教研活动形式, 如果不经过精心的设计, 千篇一律, 就很难激发教师的内驱力, 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大打折扣。

教研组长在教研设计中如何切准问题, 如何制造悬念, 如何关注焦点, 如何激发现场的气氛, 创造民主对话的环境, 最终促进教师的有效生成, 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教研这堂课中, 教研组长必须要走科学的设计之路, 才能增进自己的研修管理智慧, 从而进一步去思考如何来构建自己组内兼具“学术”和“生活”的教研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 所谓“教无定法”, 教研活动的方法自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所谈论的校本教研设计, 并不是要将所有教研活动归结到同一模式下, 而是通过“问题—策划—践行—反思—跟进—评价”这样的过程尝试, 冀望做到教师群体生成教学收获, 教研组长增进教学智慧, 学校管理部门完善研修机制, 从而“三位一体”地实现教研活动的真正有效性。[2]

三、开展校本教研设计的策略

开展校本教研设计, 必须从教师的需求出发, 以教学问题为抓手, 以研修活动为载体, 以改进教研活动形式为重点, 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教育生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终极目的。

(一) 调查教师需求, 提出问题

正如一节课要作学情分析, 设定问题一样, 一次充分准备的教研活动, 也必须对教师情况进行分析, 调查他们的教研需求, 确定一个他们都有意向参与的研修主题。如果教师意识到此次教研活动将有可能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带来益处, 那么他们的活动参与度将大大提高。

在操作层面上, 调查的方法有多种。教研组长可以针对教研组中教师研修需求设计调查表格, 来了解备课组或者教研组的人员构成 (见表1) 。

调查教师需求的基本模式是“公开征询—集中探讨—优先筛选”。[3]当组长汇总了组内教师研修需求的情况时, 应当组织教师进行讨论, 确定哪些是更具有共性、更需要从教学改进层面来解决的问题, 来作为此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关于教研主题的确定, 本身就可以做一次教研活动设计。教研组成员也可以到学生中进行调查, 通过“学情”来体现“教情”, 从而使研究小组讨论最值得研讨的问题, 确定研究主题。

(二) 选取适当的活动形式, 争取专业人士支持, 形成教研活动方案

形式是为目的服务的。选择合适的教研活动形式必须和教研目标相结合。把握好活动的机制, 才能实现以研促修的目的。以下是一些适合不同类型教研活动的形式。[4]

1. 理论学习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一直是教研的载体之一, 但是理论学习必须得到观念的更新, 必须体现“机制的创新”。这就要求培训内容尽量和教学实际接轨, 让教师主动参与, 切忌将校本培训变为新的强制性学习。笔者建议教研组利用寒、暑假期向组内成员布置有关阅读任务, 在学期中开展“读书交流会”, 条件允许时, 可以邀请校外理论方面的专家与组内成员就读书交流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细节交流, 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2. 课例研究

课例是课堂教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以改进课堂教学为直接目的的, 是对教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课例研究是被实践得最多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传统的“备课—听课—评课”也是课例研究的体现。在操作方法方面, 研究组应注意运用科学的观课分析技术, 关注细节, 特别应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代表性事件, 以学生是否获得作为指向来判断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一个好的课例, 应有教学主题、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在研究方式方面, 研究组可以采取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较为有效的课例研究方式。

3.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范围比较大, 是对于课堂教学的系列行动研究, 它往往采用系统、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策略。一般来说, 课题研究需要教研组集体的努力, 需要一个周期的时间。课题研究需要规划, 需要综合理论学习、课例改进、教学反思等多种教研形式, 是专题化、系列化的行动和总结。笔者建议教研组在某个教学专题有所实践和积累之后再开展此项活动形式。

4. 教学沙龙

所谓“沙龙”, 形式本身就是倡导开放、宽松的交流环境。教学沙龙上, 教师之间可就教学实践展开讨论和交流, 进行思想碰撞, 共享经验。例如, 笔者曾在某次期中考前组织各备课组长开展一次教学沙龙, 讨论如何“命题”, 由于这和大家的教学实际息息相关, 于是大家在沙龙上进行了很好的沟通, 当场就达成了很多共识, 笔者对沙龙中形成的共识作了记录, 从而与各备课组长共同形成了校内命题标准的雏形。

5. 资源共建和网络教研

资源共建虽然属于教研策略的一种, 但笔者认为可以用活动的形式来体现。资源共建的目的是搭建共享平台, 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团队分工合作是资源建设的主要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资源管理也日趋电子化, 因此, 笔者建议利用网络平台, 合作建设资源。例如, 本校正在着手建立“School-Based English Curriculum (校本英语课程标准) ”。这一课题有两个要求:一是各备课组教师分担一块任务, 二是教师必须时时更新自己的成果, 让其他人看到内容以作参考。因此, 网络博客便成为最适合此项课题的研究平台。除了博客这个阵地, 学校还利用远程培训、主题学习网站或者论坛、即时对话群、视频会议等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研, 从而构建起组内教师与某个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教师的互动交流。事实上我国教育部正在推广的各季度“CERSP新课程远程研修”就给网络教研搭建了一个高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一线教师群体不仅可以得到与国内权威专家直接面对面地交流教学困惑的机会, 也可以从全国各地同龄人的教学心得中窥视专业教学的发展, 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6. 教学技能比赛

教学技能比赛是大多数学校都在开展的教研活动形式之一。研究组在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时可以采用以各级优质课和教坛新秀课为风向标的课堂教学竞赛、说课比赛、论文评比、现场命题比赛、教学案例评比、课例评点等各种形式。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竞赛不可避免地具有功利性, 这就需要各校教研管理者认真考虑如何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教学技能比赛的优势, 避其劣势, 使这种活动形式更好地服务于校本教研活动。

上述这些教研活动的方式是校本教研设计中的“核心部分”, 如何选择则需要通过事先的教师调查来决定。从表1中可以发现, 这位英语教师对于教研活动的形式均做了多选, 而本校研究组通过后期的样本集中分析并进行科学的筛选, 较清晰地发现教师的共同需求, 从而开展适当的主题教研活动。这样的活动能在第一时间为教师所认可, 调动他们的思考积极性, 从而为活动中教师的“生成”作好厚实的铺垫。

不仅如此, 教研活动设计中, 还应充分考虑资源因素。教研的核心是“人”, 教研组长和学校教研管理部门要将“教师”和“专家”通过活动的设计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帮助他们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与帮助。

校本教研设计的直接体现是教研活动方案的形成。在调查的基础上, 确定目标和主题, 拟选形式, 完成“教案” (见表2) 。

(三) 及时开展教研设计评估

在表2中的结尾是教研组长对于本次活动组织的自评。事实上, 要对教研设计开展评估, 教研组长首先应明确教研活动的内涵。教研活动不是组织策划者为参加者提供解决教学问题准确回答的活动, 而是组织者搭建平台、营造氛围, 为参加者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提供专业支持的过程。[5]教研组长来检验自己组织的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教研活动是否为教师成长和进步担任了“引领”“扶手”的角色, 教师在研修活动后是否形成了能帮助自身改进教学行为的理解和建议, 并付诸实践。为了更好地评估教研设计, 笔者建议教研组长在活动后期设定“是否有观念转变”和“是否有行为跟进”两个标准。

(四) 优化设计, 促进有效教研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螺旋式的进步。研究组在进行教研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并且在完成教研设计的多方评估之后, 一定要进行总结, 看看是否还有没能解决的问题, 或者有无更优的操作方法, 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设计, 更好、更有效地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

(五) 成功的教研设计策略

1. 活动前给组内教师布置任务, 确保教师的参与度

主题集中研修之前, 教研组长应给教师布置“预习作业”, 并对其进行监督;找准问题的针对性之后, 就应考虑教师的充分“参与度”。校本教研设计一定要避免现场活动陷入资深教师“话语霸权”的漩涡中, 应让青年教师在活动前收集相关的资料, 分析数据, 从而使他们在活动中言之有据, 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 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2. 教研活动现场的调控

教研活动现场的调控与教研组长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密切相关, 它要求组长兼具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个人魅力。教研现场的调控中, 评价手段的运用非常重要, 幽默感也是要素之一。调控能力是策略运用的一种体现, 教研的“会堂”和教学的“课堂”可以互相印证。如何热身, 唤醒教师的学术思考?如何引导教师将注意力指向问题的焦点?如何运用铺垫技巧, 搭建支架?这些都是值得教研组长群体进一步去研究的议题。

3. 及时记录教师的教研心得

讨论活动的直接指向是如何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充满了教学思想生成的可能性。对这些现场生成的记录将是教研活动效果评估的重要依据。

4. 行为跟进策划:教研活动的延伸

教研活动的设计绝不应该终止于研修讨论结束的那一刻, 而应当继续策划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 将其作为研修活动的延伸。

5. 准备合适的教研环境 (包括场所、人员、资料)

教研组长不但是学术的引领者、活动的组织者, 而且是教师群体的服务者。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对于研修活动而言, 教研设计者应该围绕教研主题, 充分考虑校本教研的各种客观因素, 如选择怎样的观课课堂, 邀请哪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是否邀请校级教研部门领导参加, 使用哪些信息技术资源, 甚至包括研修活动经费的申请等。[6]

综上所述, 校本教研设计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在教研活动中,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建立设计意识, 同时, 在教研设计活动的开展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活动前开展调研, 充分了解教师的需求, 从需求出发再来制订合适的主题。

2.要求书写“教研方案”, 兼顾目标、过程和评价, 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 对环节灵活增减, 注重“实践—评价—再实践”的螺旋上升过程。

3.活动中要调控话语权, 灵活把握教研活动的策略, 重视后期活动的行为跟进。

参考文献

[1]王洁.源于教师的需要, 关注教师的投入——校本教研的策划与准备[J].基础教育课程, 2007, (7) .

[2]何晓波, 黄朝东.遵循认知规律, 遵守基本规范——校本教研“六步法”例谈[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06, (9) .

[3]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3.

[4]张丰.如何组织策划学校的研修活动[J].教书育人, 2008, (23) .

[5]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现象学意识[J].教育研究, 2003.

四年级数学组集体教研活动记录 篇7

间:2013年9月28日 主 备 人:李忠省 教研组长:李正新

参加人员:四年级数学组全体教师 教研内容:三角形的认识 教材分析:

对于三角形,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但是缺乏对于三角形知识的系统的深入了解。教材以真实的现场实物为素材,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分类,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内角和、及三角形高的作法。为以后学习空间图形做好准备。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不同标准的分类。

2、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内角和及会做三角形的高。

3、通过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学会用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内角和及三角形高的做法。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学突破:充分利用学生的关于三角形的生活经验,借助直观操作,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摆一摆、算一算等活动,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讨论要点:

1、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利用三角形与四边形学具,在学生动手拉一拉中,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2、关于三角形的分类,使学生明确三角形不同的分类标准,并掌握各类的特点。

3、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引导学生用量一量、拼一拼等多种方法探究,并渗透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方法。

4、在探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引导学生利用不同长度的小棒任意摆三角形,在摆的过程中体验不是任意三角形都可以围成三角形,通过归纳所有情况得出结论,突破难点。

5、关于三角形的高,要通过画图讲解。在理解什么是三角形高的基础上学会做各种三角形指定底边的高

6、练习形式要多样化,设计不同层次、不同梯度、不同类型的题目,面向全体学生。

语文组磨课记录 篇8

《三峡》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和水的景色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根据课文内容和八年级的学情,我们教研组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精细打磨。磨课的详细过程如下:

【导入】

从余秋雨向外国友人毫不犹豫地推荐一处景点即三峡导入,激发兴趣和对三峡向往。再让学生自己浏览常识:郦道元与《水经注》 出示“峡”,体会什么叫峡?学生很容易地说出两山夹水的地方叫“峡”,屏示三峡:瞿塘峡最短,最狭,最险(配图);巫峡:幽深秀丽(配图);西陵峡:滩多水急(配图)

(反思:此部分设计三处三个不同角度的导入,致使导入环节太长,课堂节奏拖沓。应该删减至只余“峡”这一个环节)

【初识三峡】

听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幻灯片展示以下重点读音:阙、叠嶂、襄陵、沿溯、曦 素湍、绝巘、长啸、属引、哀转。听读之后齐读。【走进三峡】

1.再读课文,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章;

2.小组讨论,解决自读中的疑难字词;

3.全班交流:我们想提醒大家注意„„或:我们还有„„需要帮助。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之后,当堂提问,学生不解之处很多,初一孩子面对《三峡》和预料中一样,困难较大。

其中:课后评课老师褒贬兼而有之的一个环节:“绝”查古汉语词典。二次试讲时我做了调整,仍然保留这个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的词语,但教师把字典中的六个意思搬上屏幕,同时出示文中三个含“绝”的句子,再由学生用“然”或“非也”来判断正确与否。

(反思:此部分设计把朗读文章和疏通文意混在一起,中间缺乏教师对朗读环节的指导,这样的朗读因为激不起兴趣而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建议每次给予任务应当简洁明确,少而精,才有实效。)【感受美丽】

1.郦道元笔下三峡的风光美在何处?

交流时同学们可以化身为导游,用解说词来表现三峡之美,或者假设自己就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一名画家等,说出你心中最美的三峡。

2.《三峡》文章美在何处?

提示:可从以下角度考虑—— 三峡景色的特点、文章的写作顺序、写景角度、写法等角度。(反思:两个问题的设计受启发于《答谢中书书》课上出示的“景美在何处?文美在何处?”估计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展开描绘美景,并从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俯仰生姿等角度谈出自己的理解,但又担心达不到预设的效果。)【美读文章】

试试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记诵这篇154字的山水小品文。

先设计“我来分享经验”环节,让在背诵方面突出的孩子有个展示和分享的机会,免去教师站出来指导的被动。往往围绕着:先抓重点句,再连句成段。

接下来,美读文章,我来推荐

(一)文不加读(dòu)法:为了尽快熟读,隐去标点,训练语感。(屏示去标点的《三峡》,学生齐读)

美读文章,我来推荐

(二)背诵方法指导:分清层次,化整为零,各个突破。共四层:山势——夏水——春冬——秋景。按层次背诵。【读悟三峡】

人之一生,读之一生。

读雨,方知万物可以滋润,心灵能够洗涤; •

读雪,能够悟到冬的纯洁,感受到冬的春意; •

读风,就能触摸地球的脉搏,聆听天地的呼吸; •

读霞,才能于苍茫中发现辉煌,展示自己的不屈。•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fpga学习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