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 读后感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化 读后感(共10篇)

社会化 读后感 篇1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用弗洛伊德的话说,社会化就是个人学习控制天性的冲动,就是“把野兽关到笼子里”。

第四章明确地表述了社会化的定义,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包括的内容,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等;社会化的方式,奖励与惩罚、模仿、认同;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环境等;社会化理论的五大派系,精神分析学说、认识发展论、社会学习理论、符号互动理论、正常成熟论以及群体社会化理论等。

在认真阅读学习了本章内容后,我觉得特别有感慨的是大众传媒对现今社会化的影响。大众传媒指的是传达于广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传播方式,尤其是指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在社会化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迅速地向人们提供有关社会事件和社会变革的信息,还向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角色模式、角色评价、角色标准、行为规范等,对个体社会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像这次的“3·15”晚会又爆出了个堪比三聚氰胺毒牛奶的食品行业丑闻,河南的国内最大肉制品企业双汇集团,收购含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的猪肉。之后各界反应很快,双汇冷鲜肉、火腿肠的销量大跌,超市纷纷下架,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公安部、监察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等部委组成联合工作组赶赴河南实地督办,查看生猪养殖和屠宰环节,调查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履职情况。各省也紧急下发通知,开展专项督导整治行动,确保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肉”。

无独有偶,上海最近又发生了一起“染色馒头”事件,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涉嫌将白面染色制成的馒头在上海华联等多家超市销售。染色馒头是通过回收馒头再加上着色剂而做出来的。2011年4月初,《消费主张》节目指出,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华联超市和联华超市的主食专柜都在销售同一个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高庄馒头、玉米馒头和黑米馒头。这些染色馒头的生产日期随便更改,食用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上海工商部门连夜采取了应对措施,组织相关企业自查,并已经发现了涉嫌染色处理的馒头。上海市工商局表示,昨天已连夜要求全市各大超市、卖场开展自查,发现有涉及相关企业的问题商品,立即作下架处理。《消费主张》播出《超市馒头这样出炉》,在社

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各媒体纷纷转发报道,并加入追踪报道行列之中。同时此报道迅速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中国网络电视台、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在网站首页对节目进行了重点报道,在博客、微博、手机网站等平台上,关于“染色馒头”相关内容的声讨十分强烈,“染色馒头”立刻成为最热门话题。在节目播出过程中,“染色馒头”话题同步引爆网络,截至12日下午16点,仅在新浪微博上,关于“染色馒头”的相关评论和转发就达到了185万。在搜索引擎中搜索“染色馒头”,相关报道和评论网页达到了91万余条。

社会化 读后感 篇2

熊培云先生的这本书《重新发现社会》就像航海图, 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 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 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航线。就像吴稼祥的评论:“这将是一本长栖时间居所的书, 具有一部经典作品的基本特质:直面当代最紧迫议题, 关切人类最基本权利, 情感崇高而温暖, 论述深刻且平易, 文笔优美而洗练。”对于我,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通读一遍后, 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而每次的随手一翻, 又总会觉耳目一新。

书是白色封面, 仅在靠右上角处印着一座小小磨坊——这座磨坊叫波茨坦磨坊, 1866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在波茨坦建造行宫, 强行拆掉了一座并不属于他的旧磨坊, 被磨坊主告上法庭。最后, 法院一致裁定威廉一世擅用王权侵犯原告人由宪法规定的财产权利, 责成其在原址立即重建一座同样大小的磨坊, 并支付赔偿。

回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脉络, 经济上的独立, 制度雏形的初步构建已基本完成, 但启蒙并未完成历史使命而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从上世纪90年代, 李慎之先生即呼吁重燃启蒙的火炬。从宏观上看, 专制形成的人性扭曲和社会异化伴随制度的改良和革命的推进而被削弱, 唯一依然根深蒂固的存在是, 大众对社会的正确定位和认识依然缺失, 对国家的认知依然含混, 民权保障仍旧阙如。在民众的潜意识里, 国家、政府与社会依然是三位一体。从这个角度来看, 熊培云先生对发现社会的呼吁无疑是一种启蒙的继续。

熊培云先生的这本书, 虽然只是一系列文章的串联, 但从内容上观察, 整本书一以贯之的思想是强调国家与社会以及个人的界限。从卢梭的“社会契约”到穆勒的“群己权界”, 一直到当代桑德尔的“社群主义”, 西方从启蒙运动开始已经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统治疆域做出清晰划分, 并且通过制度构建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制度参照。熊先生讲述的只是受到西方思想和制度启发, 并结合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特质, 而应当为公众所认知的常识。熊培云先生主张的是, 国家与社会是独立存在、相反相成的主体, 国家和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统治领域;同时, 国家与政府并非天然一致, 国家的存在价值是对权利和自由的维护。

在熊培云先生的思想体系里, 社会应该是超越包括“国家”、“集体”概念和形式的最重要的和“个人”产生接触的范畴。他希望的是放大的社会, 即社会职能与社会结构的复合, 社会作为多元化个性的集合, 成为国家与个体、个体之间力量博弈的场域。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 在中国社会中, 作为像一粒尘埃般的“个人”, 始终处于孤立无援的弱势者地位, 只有听凭风流云散、沧海桑田的份。

当前固然存在经济的成长、文化的交融, 整体社会环境也不再风雨如晦, 我们也曾经意识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中, 凡事可以诉诸社会, 但遭受挫折和失败之后, 后来又渐渐忘却了, 麻木了, 因此需要如题所述的“重新发现社会”。如熊培云先生所言, “其实我们的社会已经前进, 尽管前进相对迟缓, 但它毕竟已经获得继续成长的理由和条件, 它能自发地发挥出自己的各种职能, 不需要等救济也能保障人们的生活和各方面的权益, 只是人们没有及时发现社会, 也没有发现这些年社会的成长。”在这之后, 更要继续增强信心, 尝试着帮助我们休戚与共的社会继续成长, 为了公民社会的壮硕无比早日到来而努力。民众的普遍努力, 社会能量的累计, 必然带来“社会”的主体地位的回归和功能的发挥。

作者从极端的年代讲到酱油主义, 从“大社会小政府”讲到“用脚投票”, 从“孔子国学”讲到“互联网监督”, 从墨子讲到胡适, 不管是“超级女生”、“周老虎”、“史上最牛钉子户”、“中国不高兴”这些热门词, 或者是哈耶克、波普尔、托克维尔以及加赛特等人的社会学原理, 作者无一不是在强调“社会”的作用, 只有重视社会的作用, 才能让中国安然渡过历史转型的“三峡”。而要重视社会的作用, 首先要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只有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 才能有一个有序良性的社会。

绝对的权力孕育了绝对的腐败, 因为权力需要一个愚昧的、盲从的社会。而改革的方向应该瞄准于将权力与利益剥离开来, 使政府把权利归还给公民, 真正起到“守夜人”的作用, 保持权力在一种谨慎谦卑的姿态运行, 而不是以庄家的高位俯瞰和掌控利润和资本的流动。

梁文道先生在本书的序言中引用了《书·大禹谟》中的一句话来评价熊培云,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指做人做事要中正平和, 不以偏斜之理为人处世。相比于某些愤青式的谩骂文章, 熊培云以自己的学术基础和冷静客观的心, 不因“左右”之争而偏颇于一方的理念, 甚至以“上下”来改变一向以来的新左派与右派的相互征伐, 也颇有中庸之精神。

熊培云是向往和呼告公民社会的诸君之一, 我是非常敬佩的。从柏拉图的理想国, 到陶渊明的桃花源, 到康帕拉的太阳城, 大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乌托邦。熊培云心中的乌托邦大概类似他常爱引述的《九三年》中的这段话:“老师, 我们两人的乌托邦区别就在这里:您要义务兵役, 我要学校;您梦想人成为士兵, 我梦想人成为公民;您希望人拥有强力, 我希望人拥有思想。您要一个利剑共和国, 我要一个思想共和国……”

问世间国为何物, 理想者海阔天空。

摘要:作者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谈到物权、税权、自由、民主等现实问题, 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建立于以人为本, 以社会为基石, 从而使国家概念相对弱化的愿景。

关键词:社会,国家,政府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中华书局, 2010.

《街角社会》读后感 篇3

这次的城市社会学的课上老师跟我们推荐了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威廉。富特。怀特的《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这本书,记得刚刚开始读这本书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外国人名很复杂,文章的语言很通俗易懂,但是我总是觉得怀特的研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觉得他就是在简单叙述一些小事,但直到我把整本的书及书后面的附录我才发现这本书没有我一开始想的那么简单,而是有深刻的意义的。

用了两个多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人类社会学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我觉得作者也很细心,比如作者给他所深入的社区起名科那维尔,就是cornerville音译过来的,这个单词是“街角”和“小镇”的合成词,正好对应了书名《街角社会》,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作者的细心与努力。书中怀特写的是有关社会结构和社会人际活动的内容,但是我觉得我从中得到了许多方面的收获,有的有关学习有的有关生活,总之受益匪浅。

我首先被这本书所吸引的是作者的研究方法——参与观察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得作者能够真正的了解他所要研究的街角的各类人的内心的真实想法。因为不管是谁,要想真正认识真实的科纳维尔,都必须对它的社会结构和行动模式有所把握,而想要了解这些,如果采用传统的调查方法的话,则很可能只是得到一系列数字信息而很难获得细微而深入的信息;如果采用非参与的观察,则很难获取社区中人们的信任,毕竟很少有人会对一个局外人敞开心扉。所以参与观察法将是怀特最好的选择,正因为他与领袖多克的特殊关系,使得多克能够像作者敞开心扉的介绍有关于街角的一切。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说的:“一个人的态度是无法被观察的,而必须从他的行为来推断。由于行动可以直接被观察,并可以像其他科学数据一样被记录下来,所以通过研究一个人的行动来了解这个人,是再好不过的办法了。这种方法不仅提供了有关非正式群体关系的情况,而且为理解个人如何适应其所在的社会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的成功首先在于作者选择了一种正确的研究方法并且全身心的投入到这种研究中。

我觉得怀特的参与观察法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因为他找到了实施这个方法的关键,那就是多克。对于任何一个陌生人来说,想要融入到一个社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怀特选择了多克。因为多克是诺顿帮的领袖,同时

他也认识很多其他团体的领袖,由于作者与多克的特殊关系,使得作者很快就得到诺顿帮的成员的认可,并且通过多克还认识了好多其他的人,丰富了作者的研究,所以怀特成功的原因还在于他找到了一座最佳的通往“街角人”心中的桥梁。

书中另一个特点是作者介绍了两个性质不同的团体,诺顿帮和意大利人社区俱乐部。诺顿帮的主要成员是街角青年,而意大利人社区俱乐部的主要成员是男大学生。在这里作者从核心的形成标准、决策形成、目标等方面揭示了两个帮派之间的不同结构。诺顿帮的核心是群体中的行为能力而意大利人社区俱乐部的核心是大学生们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诺顿帮的决策形成是非正式联合,大学生群体是议会制度(对此议会制度多克解释说当通过表决来决定问题是最容易看出谁支持你,谁反对你,想法在举行表决通过前就争得大家的意见,获得结论将表决只当做一种形式,这样做是一种民-主的表现);诺顿帮的目标是改善科纳维尔的状况,大学生们则较为关注个人的发展状况。

作者还着重的描写了两个不同的团体里成员之间、成员与领袖之间的不同的关系。在诺顿帮里,虽然上至领袖下至基层成员的文化程度都不高,而且每天混在街角,但是他们之间却有一种相互帮助与理解的感情,对于多克的命令,成员也会几乎完全遵守,而在意大利人社区俱乐部里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在群体会议中对奇克(大学生社区俱乐部领袖)主张的一些反对成员们对奇克的抱怨奇克也总是想控制群体的意见。诺顿帮之间更加注重领导与随从者之间的相互的兄弟情谊他们会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并不认为存在一定的社会阶级。相反在大学生俱乐部里成员对奇克的领导都各有意见并不像诺顿帮都统一从内心意愿上趋向领导所以这里不得不佩服多克的领导力。在大学生俱乐部奇克和其他成员之间会借助别人往上爬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有时候也会牺牲别人的利益而在诺顿帮所有的成员都将团体之间的关系看做最重要的东西。从这里,我也不禁感叹道,当今社会上像诺顿帮这种以成员关系为重而轻视利益的团体已经很少了,越来越多的人都是注重利益的,而各种的团体也是由利益联系起来的。

在书中的不同团体的结果中,我也看到了一个群体中的文化对群体成员的影响。诺顿帮的成员都是一些没有学历,喜欢无所事事的街角小青年,他们或许是一直就没有大的志向,或者说诺顿帮里的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胸无大志,所以在他们长大以后都在慢慢的失业,生活穷困,这也是大多数的诺顿帮成员的结果。

甚至是他们的领袖多克到后来也生活穷困,逼不得已参加议员的选举,但是后来又因为连二百元钱都没有而不得不放弃竞选。在意大利人俱乐部里,作为成员的男大学生们由于怀有一腔热情,于是后来这些男大学生们慢慢的都搬离了这个意大利人的贫民社区。这说明了什么?是因为诺顿帮的成员能力比男大学生们差吗?不完全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意大利人俱乐部中有一种敢为人先,争当做人上人的意念,这是整个群体的一种共享文化,就是这种积极的文化意识使得意大利人俱乐部的男大学生们一步步的向前进步。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处处存在的,如果一个班级的学风很正,很积极,那么班里的每个成员都会有很好的发展。

作者在后面的附录里附上了一个街角青年因为作者的影响而走上成功之路的例子。安杰洛原本只是街角青年的普通一员,他想按照原本的轨迹,一个街角青年的轨迹发展。但是当他和怀特交谈过后,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他们街角青年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他决定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当他进入部队后,运用怀特的方法认真的分析自己在部队所处的阶层,并运用怀特的方法进行生活和工作,于是走上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一个街角青年的当事人都能从怀特那里得到这样的启示,更何况是阅读全书,把我故事整体的我们呢,怎么会没有巨大的收获呢?

最后,我觉得给我最大震撼的其实还是作者在书的后面所附的《街角社会》的成书过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写作此书的艰辛历程。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著作《江村经济》是作者利用两个月的时间采用参与式观察方法写成的,可谓是社会学界里的划时代著作。怀特的《街角社会》是作者利用三年半的时间运用参与式观察法写成的,作者的艰难之处可想而知。作者将自己在街角所亲身体会到的事情都一一记录下来,让这项社会纪实仿佛被怀特记录成了一部电影,不像是传统的社会学调查那样只是静态数据的罗列而且数据的真实性还无从考证。我甚至在想,怀特在这三年半的记录里要写多少本笔记,在他的写作室里是不是稿纸都堆满了屋子?不过,怀特后来也确实说过,由于记录的东西太多,分类太多,怀特到后期有了新的记录后都不知道该放到哪一类了,有这种厚积薄发的精神,书籍怎么会不成功呢?所以有人说《街角社会》的最重要的价值和学术贡献,并不在于它对科纳维尔的社会结构和组织的描写,而在于它的成书过程,在于这一过程中所体现的研究方法。正如在本书最后的附录中怀特所说的,正是对该书研

究方法的讨论使这本书成为学界的经典之作,销量也跟着大增。我们现在的设计也是一样的,也学我们在设计的路上感到很困难,很痛苦,前期也许不顺利,但只要我们认定了目标,而且努力的方向没有错,那我们就是一定会成功的。所以,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除了书籍本身所记录的东西外,还有就是作者的研究精神,是何等的伟大。

《无缘社会》读后感 篇4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是件多大的事儿。不过就是老生常谈的那些关于孤独的事。而且就我个人而言,比起无意义的社交不如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读的时候,慢慢就发现我所处的情境和这些真正与社会彻底断绝的人来说是有显著差别的。我虽自我排斥但只要我有意愿随时都可以回到其中。而这些“无缘”的人却是与社会彻底切断了联系。无人问津。

无缘社会的人大多指退休后的老年人。子女成家立业之后,各自有家庭。逢年过节见上一面,来往自然不比从前。而退休后,和单位上的人接触次数以加速度递减。倘若身在外地,早年的亲戚朋友更是长久的断联。街坊四邻就更不用说了。人与人之间仿佛有着与生俱来的戒备心,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早就不合时宜了。还有一些老人此生并未结婚,或并无子女。想想每天醒来都还是那个自己,也只有自己。也真的挺可怕的。

想起无论如何不便都要回到子女家住的爷爷奶奶。想起电影《寻梦环游记》里如果被自己后代忘记,这些过世的先辈们在阴间都会魂飞魄散。想起我曾经梦到有天婆婆过世,我竟怎么也想不起她的模样的绝望悲凉。人啊终究需要某些关联。

《社会分工》读后感 篇5

《社会分工论》发表于1893年,是涂尔干的博士论文,也是他确立前期思想的奠基之作。在本书中涂尔干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社会容量与社会密度”等等这些被后来的社会学一直沿用和争论的术语,也通过对“机械团结”“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以及“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的纵向二元划分,探讨了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同时本书也是涂尔干意图运用社会学的独特方法的初步尝试。该书的主题是劳动分工带来了社会的现代转型问题,在分工的条件下现代社会呈现了与传统社会不同的特质。简言之,传统社会中由于人们之间相似性导致社会呈现机械团结的面貌;而劳动分工使得人与人的差别越来越大,每个人对他人也就越来越依赖,从而形成一种有机的社会团结。

这部著作中,涂尔干是从法的角度来具体阐释集体意识的社会作用的,社会结构还仍然充满了浓重的斯宾塞色彩和强制性的意涵。

社会学研究并不单单是以利益出发的,不管是个人利益还是集体利益,它所关注的是能够将个体维系起来的社会纽带,即涂尔干所说的具有道德特性的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涂尔干批判了古典经济学和古典法学把分工研究完全建立在“私利”与“公益”,或者是“私法”与“公法”基础上的研究取向,并反其道而行之,深刻揭示了分工形成的社会根源以及分工特有的社会功能。

涂尔干为本书撰写的《第二版序言》对诸多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澄清。首先,是对社会急剧变迁所导致的欲望膨胀、行为偏差和社会混乱的失范问题的讨论;其次,是对如何消除社会病态,恢复正常秩序的整合问题的探索。并为摆脱社会危机开出了一个救市良方:即通过职业群体或法人团体的组织方式彻底拯救日益败落的伦理道德,并以此搭建起一个功能和谐与完备的新型社会。

失范现象或反常现象是涂尔干社会思想中的一道难解的谜题。实际上,这也是涂尔干社会思想始终面临的困境。涂尔干拒绝将各种反常现象看作是社会分工自然造成的结果,同时也剥夺了研究反常现象之社会根源的权利。涂尔干以社会本质主义为基础构建的伦理大厦,不可避免地需要以纯粹的社会整合作用作为支架。然而,一旦它遇到社会变迁及其连带的“反常”现象的强烈挑战,便不能不面临大厦将倾的危险。

在这部著作中,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不是行云流水似的思想脉络,而是涂尔干始终在物质论与观念论、经验论与决定论、实证主义与唯理主义以及个体主义与本质主义之间的徘徊和犹疑,以及搅拌其中的阵阵痛苦。

涂尔干在为本书撰写的第一版序言中说道:这本书是根据实证科学方法来考察道德生活事实的一个尝试。同其他事物一样,道德事实也是一种现象。这些现象构成了的各种行动规则,并可以通过某些明显的特征而得到的认识。由于人类行为总是与某些外在的力量发生联系,这就会导致一种决定论倾向,就像那些内在于我们和外在于我们的事物一样,是不可知的。然而,这并不能否定物理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可能性。

涂尔干在本书中指出,分工现象不仅在工业、农业、商业中普遍存在,还在大多数的社会领域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政治、行政和司法领域的职能也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科学和艺术也是如此。劳动分工已经渐渐地成为了社会秩序最重要的基础。然而,社会一方面愿意驱使人们不断专业化,另一方面又总是担心他们过于专业化。

涂尔干认为,高等社会若要维持自身的平衡,就必须实行分工。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已经越来越难以产生这种结果了。分工不仅能够展现出我们所确定的道德特征,也可以逐渐成为社会团结的本质条件。

任何一种理论都应该有它的现实意义,尤其是社会学理论。联想到当今的中国,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我觉得就是存在集体意识薄弱这一问题。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可以说是当时的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在新中国初期,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当时的集体意识(是否可以说当时的中国仍然是机械团结下的社会?)。而在现代社会,或者说90年代后的中国,儒家思想早就被打倒了,至于共产主义,虽然官方仍在强调,但我看不到它在民间还有多大的地位。自由、平等、公正等西方抽象价值原则在中国又没有得到完整建立。所以说,现代中国并没有一个完善的集体意识。而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分工带来的经济性依赖也不是太强。孙中山先生说中国人像一盘散沙,我看以现在尤甚。如果放任不管,依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迪尔凯姆所说的社会解组并不是没有出现的可能。

社会化 读后感 篇6

联邦快递业务督导查克在一次空难中漂流到一个荒岛上, 和他一起的只有一快镶有未婚妻相片的怀表、一个排球、一个联邦快递和一个皮划艇。之后的四年, 查克开始了他艰辛的荒岛生活。期间他不断尝试离开荒岛, 历经失败、绝望的打击, 但是要继续呼吸并在这个世界活下去的信念支撑着他, 并最终帮助他成功地逃离了荒岛。可重回社会的查克发现女友早已为人妻母, 一切都那么熟悉而又陌生……

影片通过荒岛这样一个特殊且富含哲思的背景, 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孤独的煎熬、大自然的苦难时, 借由信念的力量, 不断自我救赎, 勇敢抗争的史诗画卷。

二、解构信念对查克的影响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荒岛。如何在信念的影响下冲破荒岛的牢笼, 抵达自由的彼岸呢?

影片中陪伴查克度过艰难岁月的除了排球威尔森、未拆封的快递, 还有未婚妻送的怀表。这三样东西代表主角在生活、事业和爱情上的三个信念。本大节将以男主角查克为案例, 从生活、事业、爱情三个方面来分析信念如何帮助人类克服人性的弱点, 获得最终的成功。

(一) 信念之于生活

飞机失事, 一个人一个荒岛, 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生活所需的一切, 在文明社会只需要打火机轻轻一按就能生成的火, 现在也成了最大的难题。然而他从未放弃过生存的信念。影片中, 查克通过和自己的朋友威尔森的对话, 来表达并坚定自己生存和回归社会的信念。

威尔森, 一个没有生命的排球, 作为主角心中信念的具象而存在, 它倾听主角近乎歇斯底里的咆哮发泄, 给予了查克生存的希望和勇气。威尔森的诞生过程就是查克不断坚定信念, 克服人性弱点的缩影。生活中充满了困难, 平时轻而易得的火, 在荒岛成了奢望。查克尝尽各种办法, 甚至划破了手心, 依然无法成功。他烦躁不安, 甚至想要放弃。但与威尔森的对话减少了他内心的恐惧, 使他恢复了理智。其实排球威尔森作为岛上除查克本人以外唯一有名字的东西, 是查克生存下去的最终证明。人之所以为人, 就在于他能通过信念找到自我, 威尔森就是查克的信念具化, 在失去社会价值体系的时候, 在道德, 法律, 伦理不存在的时候, 没有女朋友、同事、父母, 那查克在哪呢?查克是谁?如果人存在被证明是无意义的, 这也许比缺水, 饥饿和寒冷更加可怕。主角为了不丢失自己, 与威尔森对话。每一次对话其实都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 对自己作为一个自由的人的信念的坚持。

所以, 信念不仅帮助我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而且是我们生活的坐标, 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本质所在。

(二) 信念之于事业

影片中查克严守时间观念, 在任何时候都把时间概念清晰化, 即使流落到荒岛, 也通过岩洞里太阳光线的轮回来记录时间。正是严谨的时间观念, 帮助查克掌握好了大海海风和潮汐的变化, 能够在最后破浪而出。

查克还完好的保存了一份印有天使翅膀的快递, 并最终将包裹送给了它的主人。荒岛无望等待四年的时间里, 查克从来没有打开这个包裹, 是作为快递员的使命让他坚持了下来。或许这也是让他挺过难关的信念之一, 是一种敬业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 信念之于爱情

对于爱情, 查克其实在荒岛就已经知道了结果“我考虑过了一切, 知道自己会失去她”。但是怀表里未婚妻的照片仍然是他顽强拼搏的重要力量之源。在费劲波折终于回归社会后, 即使知道未婚妻已为人妻, 查克仍然想见一见自己深爱过的女人。虽然彼此相爱的两人最终见面, 虽然未婚妻说“我比你想象的还要爱你”, 但是面对着现实的责任, 两人最终不得不分开。

爱情是什么?对于查克而言, 就是一份责任。无论在何种境地, 为了这份背负着彼此期待的责任, 也要咬紧牙关, 奋勇拼搏。即使最终结局并不那么完美。这就是爱的信念。

三、信念对现代社会个体的意义

现代社会人们过分关注于通过改变外在世界来满足自我的物质需求, 忽视了内在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在面临着深刻转型期的中国, 个体生存意义感的失落已成为重要危机之一。人们受困于自己的荒岛而不得出, 衍生出冷漠、空虚、浮躁的社会氛围。而人的生存意义的危机实际上就是人的信仰和信念的危机。

信仰是人们超越现实的对于事物期许, 是终极价值追求。而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显而易见, 与信仰相比, 信念更接近于现实, 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也更为基础, 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

同时, 信念和人格密切相关, 坚定的信念是人格成熟的。没有坚定的信念, 则该人格是不可靠的。

所以说, 在现在这样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 培育个体积极的人生信念对于社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如果社会是大海, 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查克, 要想从自我的荒岛逃脱, 必须要有自己的排球威尔森、爱情怀表、快递包裹等等这些信念作为勇气和力量的源泉, 带领我们驰骋在汹涌的社会浪潮中披荆斩棘。这也是我们讨论信念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意义危机及其重建》王立洲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篇7

其实对于国家这个词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从我们生下来就和这个名词紧紧地连在一起,无论生老病死你都离不开它,但是谁又会仔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有国家以及公民和国家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相信很多人而且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想过,我也是最近才想起的,而这种想法是源于我最近看的一本书------《重新发现社会》。

首先打开书我们看到的第一行文字便是这本书的英译名------《China’s New Revolution》,如果你查下字典你就会发现这本书如果按英译的话应该是“中国的新革命”,而并非“重新发现社会”,那么我们就会想为什么它还要叫做“重新发现社会”呢?这就需要我们把这本书认真的读完了,因为书中自有答案,读后自会发现。

首先开篇第一篇文章也就是本书作者自序,题为“问世间国为何物”。是啊,国为何物?世界上本来没有国家,而人类却在世界这张白纸上画了重重的一笔,所以有人说“私有的出现既是人类文明的开端也是人类堕落的开始”,而正是出现了私有才有了阶级的出现,之后才有了国家的诞生。但是国家在地球上出现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国家到底是什么呢,它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具体说到国这个东西用中文是不好解释的,所以熊培云在一次讲座中用英文中的这么几个单词对国家做过一个阐释,它们是------“country”“states”“land”和“nation”。其中,country一般指领土,ststes一般指政权,land一般指故土多用于诗歌中,而最后一个也就是nation是指民族国民这个方面的。明确了这几个意思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国家的范畴很广并未只有我们平时所认知的那么简单狭隘,就我而言我比较倾向于nation这个解释,因为国是人创造的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所以作为社会化的人才应该是国家最重要的组成因素。打个比方,一个珠宝盒只有它装有珠宝时它才可以叫做“珠宝盒”;同样,一片土地只有有人民才可以称之为国家,所以我想用我们国家最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思想来结束这一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叫董时进的学者,他在1933年4月3日的《大公报》上发表了《就利用“无组织”和“非现代”来与日本一拼》一文,具体是说中国国力与军力无法抗衡日本,那么便要利用中国人好对付,能吃苦,肯服从的弱点让国人去前线送死。在这篇文章发表后另一位可谓家喻户晓的学者------胡适对他的这种言论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我们都知道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的胡适信奉自由主义,即绝不能以集体和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前提而牺牲个人的利益。所以胡适对董时进的言论嗤之以鼻,并发表《我的意见也不过如此》一文表示愤慨,其中的大概意思是如果让国民去送死是救国的话,那么倒不如亡国,因为如果国民都死光了那么国也就没有意义了。我是赞同胡适的看法的,因为一个一无所有的“空盒子”怎么可以让人们认为它是一个“珠宝盒”呢?

其实关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的问题由来已久,在古代就有很多的学者对这个问题做了解释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而关于国民是国家中最重要的组成因素这一点同样很古老。其实我国古代就有这样的例子,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就提出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句话中的“民”我们可以理解为国民和人权;“社稷”我们可以理解为主权和领土;而最后的“君”我们显然可以理解为政府。所以这句话不仅告诉了我们国民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人权的至高性,而人权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自由”二字。古代西方有一句谚语“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这句话也体现了自由这一最重要的人权要素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我国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人民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人民几乎没有人权可言,我想这也是造成董时进在就如何抗日时说出那些话的原因了吧,因为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人权更不会想到去争取人权,最后只会成为好对付,能吃苦,肯服从的“良民”,但殊不知这样一来恰恰是背离了社会发展的本来轨迹,可以说是一种倒退。

另一方面,作为执行国家职能的政府更应该肩负起自己真正的责任,唤醒全民族的人权意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样才能真正使国家富强。那么怎样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富强呢,那应该是民富国强,人民富足,快乐自由,国家才能富强,因为有富足快乐的人民才会有国家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我们现在所处的国家叫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2年来我们也走过了不少弯路,比如说1966---1976年的十年浩劫中人们根本没有自由,出门需要介绍信,说话时还必须做到嘴上有“毛”。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蔑视人权的特殊时期会是多么的可怕,事实也证明了,这十年是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虽然人们迷信某个人而依然干劲十足,但是这只是在特殊时期,如果放到现在还会那样吗?答案可想而知。但是在文革后的1978年也就应该是中国的新“Revolution”开始的那一年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十一届三中全会。仔细想想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现在的成就归根结底是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因为人民富足了,所以更加有干劲了这才靠30年就取得了过去300年才能有的巨大变化。其实看看世界上幸福指数靠前的国家大都是北欧或西欧的小国,这些小国和我们这些大国相比在领土面积等方面确实没法和我们相比,但是他们的人民为什么幸福呢?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国家充分的尊重人权,给予了人民最大限度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自然而然的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热忱和感激从而使国家一团和气,让世人羡慕。

政府作为国家机器主要行使规则制定,协调社会与公民社会所存在的内部矛盾,并充分保证公民人权的顺利实现,而公民作为政府国家权力的承受者,也相应的承担着社会建设的重担,归根结底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社会的发展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政府给予了充分的权利,人民也相应回报,从而使社会生产顺利进行。

公民与国家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性在于国家由公民组成,选举出符合民意自由的”代言人”,从而稳定社会和谐进步;而其相斥性在于一旦国家阻止或者防止公民权利自由的实现,公民也有所赋予的人权去推翻,以维护自己的权利。-世界过去300多年时间的社会发展历程内,也可以看到民权被赋予自由的国度发展较于受压迫,人权得不到保障的国度发展快的多。从而更进一步诠释了人民权利的重要性。在现实社会中,也经常提醒道百姓的幸福指数,而由此我也联想到在前几年,温总理也提到如何使人民幸福起来,无非大同小异,更加意识到公民权利对社会存在的重要性。

社会是向前进步发展的,一个自由的和谐的富强的国度,必然有维护公民权利完善的法律体系,而绝非我国历史封建时期所谓的君主专制,人民连生命都得不到保障,更谈不上人权了。政府的职能,如政治统治职能,经济职能,也是建立在人民顺应执行其政策实现的。

《重新发现社会》一书在刚阅读完之际,无处也不感觉到如何保证国家公民的关系,如何协调国家公民的关系这一自古以来就讨论的问题,中国的等级制度,法国大革命前期的三级制度,在现实社会中是绝对不可取的,以史为鉴,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更多的赋予人民权利,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也恰是对现实国家处理与人民内部矛盾的警戒。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发展的腾飞阶段,作为GDP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更应协调好与人民关系,使人民能够付出更多,发挥出人民潜力力量的价值性,国家相应也能得到更多,国家才能继续腾飞。那就是为什么现在人民更多希冀的是民主的社会,而绝非专制的社会,人民能从民主的社会中有利可图,享受自由国度赋予的自由所带来的欢悦;而在专制社会中,人民什么也没有。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篇8

自动化的思维是因为大脑的图式认知能力,图式可以来组织我们社会性世界的知识以及解释新情况的基本知识和印象。图式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帮助我们组织和理解世界,并填补我们知识的欠缺。失去这项能力的人,遇到每一个情境对于他们而言都是初次体验一样。这无疑是费力和困难的。图式能力能够稳定将新的经验与过去的图式链接起来,而没有这项能力的人,必须去创造出原本并不存在的图式。

那些图式将影响人的认知呢?不同的图式在人的头脑中所占据的优越范围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社会性世界作出判断是德可提取性是不同的。第一,那些过去经常积累的图式经验越多,可提取性越高。第二,刚刚积累的图式经验,更容易被提取。第三,与眼前的目标相关的图式经验,也会更容易被提取。

被提取的图式经验将影响人的行为,人们不总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常常不同程度低支持或违背图式,然后据此采取行动。最明显的是自证预言。人们对于其他人产生什么样的预期,这话影响他们如何对他人;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一致,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也就是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当我们相信对方是友善的,则对方会最终我们表现友善;我们相信对方是不友善,则对方会最终对我们表现恶意。克服自证语言的方法就是改变图式思维,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产生意识,用控制性思维去认知他人。

此外,我们启动图式思维时,也会参考我们自己的身体是如何反应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和一个陌生异性第一次约会时如果吃的是一顿美食时,会对对方产生更多的好感。而用餐不那么满意的时候,对对方的印象也会打折。

图式思维时一种心理策略和心理捷径。我们做出的很多判断,都是采用了心理捷径,从而会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有些甚至是悲剧性的错误。但自动化的图式思维在大部分情况下,为我们应对世界的大多数情况起了关键作用。因为我们需要处理的信息不仅大量而且嘈杂,图式思维节省了人的思考做判断的精力。

但我们人类一直在做的减少自动化思维,追求控制化思维,对社会的认知做到有意识、有目标和方法。因为我们认为我们是自由意志的。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我们的认知和判断。但人到底是否有自由意志是哲学家讨论了几千年也未有明确结论的问题。然而,相信人有自由意志,是人最有自由意志的证明。相信“相信的力量”在此又发挥重大作用。人们越相信自由意志,人们就愿意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些不相信有自由意志的人,更容易去做不道德的行为。因此为了社会的最好利益,我们应该相信我们有自由意志。

控制性思维也会给人们带来困扰,尤其是对负性事件的反复的有意识的推理,会让人陷入对负性事件更深的痛苦之中。

总之人们大部分时间是图式思维,因此人们提高自己思维的空间很大,对人类思维最好的比喻是:人类是“白璧微瑕的科学家”,一个尝试从逻辑上揭示社会性世界之谜的才华横溢的思考者,但做的不够完美。人们往往对与他们的图式有出入的事实视而不见,并以实现其图式的方式对待他人,这是优秀的科学家绝不会做的事。

装备物流社会化 篇9

随着我军现代化、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装备物流活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从数、质、时、空四个角度全面提高我军装备物流, 成为装备保障机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这一需求, 结合军队装备物流和地方物流的特点, 运用社会物流资源对我军装备物流体系进行优化整合, 全面提升我军装备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必要性分析

我军装备物流体系主要是以仓库节点来构建我军装备保障网络的主体, 部队通过科学的战略预储、快速的机动运输和灵活的配送供给来满足我军防御性作战思路下的训练、作战装备保障需求, 对于保障目前我军定期、定点装备维修更替具有较好的管理效果。但是、尽管我军在装备物流方面的建设工作日趋完善, 保障能力逐步、快速的提高, 装备物流服务依然存在众多不足:一是仓库的地理位置分布不合理, 我军的仓库根据保障和防卫的需要进行分散分布, 造成装备的存储、运输、配送等环节不连续, 使装备不能及时运送到战区, 极大地影响装备物流活动, 延误部队的补给工作;二是装备物流建设基础要素薄弱, 缺乏性能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和高素质的装备物流人才, 特别是军事斗争的主要战略方向和重点作战地区综合性装备保障基地 (装备物流配送中心) 及相应的设施设备的配备等;三是运输力量建设方面投入的力度不够, 战时高强度、大消耗的情况下对装备及时、完好、精确的运输配送要求高;四是各专业装备物流力量分散保障机制结构松散、平战分离、平战转换机制不流畅, 平时主要采取单一功能的专业化编组形式, 不利于装备物流体系建设效益的提高和综合保障功能的发挥。

可行性

装备物流与地方物流是现代物流理论与技术在各自领域的应用和创新, 它们在原理、结构和功能上高度兼容, 在物流设施、设备、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可相互利用, 军地物流这一相容相通的本质特征为装备物流社会化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

另外, 良好的思想氛围也为装备物流社会化研究创造了机遇。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 并明确指出军民融合和军地一体化的发展方向。2007年初, 中央军委下发的《“十一五”期间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的意见》, 要求各级各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 认真贯彻胡锦涛主席关于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 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 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就要实行社会化保障的指示精神,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扎扎实实抓好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各项工作的落实。这些指示为装备物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 为保证军队后勤和装备保障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 国家制订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国防交通工作条例》和《民用运力动员条例》 (征求意见稿) 等一系列法规政策, 调整了军地物流双方利益关系, 推动了现代物流的发展, 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 “三军联合、军民一体、平战结合”的大联勤体制的逐步完善, 也为装备物流社会化建设营造了实践环境。

近年来, 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 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 物流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同时, 我国各地积极构筑新的物流基地, 担当国家及全球现代物流业供应链的重要枢纽;三是各级政府在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上给予高度重视, 加强组织领导,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进一步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批规模宏大、运营规范、服务高效的物流企业的兴起和发展, 促进我国物流运作环境和条件的逐渐成熟, 也标志着我国现代物流市场的形成。

我国物流业能够借助完善的网络信息系统, 通过专业物流管理人才的经验和技能, 依托企业的软、硬件基础, 所提供物流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已经有了更大的拓展, 能够将各物流要素有机整合起来, 提供系统化、系列化的增值服务。这对于提高我军装备物流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 将起到优质高效的作用。

因此, 将我国日趋完善的地方物流体系引入现行装备物流保障中来弥补我军装备物流的不足, 能够满足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需要。

尽管如此, 我国物流业也存在着不足:流程环节没有完全按照现代物流规律和需求进行组织管理, 物流环节的衔接能力差, 运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 各地物流基地和园区存在着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

实现途径和手段

完善国防动员法律法规, 设置科学动员方案是装备物流社会化的前提。针对于现代战争的突发和高消耗特点, 近年来, 我国虽然相继颁布了一批相关的法律法规, 来加强合同约束和经济补偿手段, 增加战时征用地方物流资源的主动性。但是, 仍然需要制定更多的法律法规来保证物流企业在短时间内改变工作计划满足我军战时急剧上升的装备需求。同时, 动员机构要加强动员宣传力度、规划动员预案、完善奖惩制度和经济补偿机制以此对地方物流力量进行管控, 并保证其生命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等来调动相关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主动履行合同义务的责任和积极性。

设计物流信息管理平台, 构建社会化装备物流体系是装备物流社会化的保障。社会化装备物流体系是作为我军应对未来高新技术局部战争装备补给的组织体系来构建的, 它将是我军现代作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系设计中, 一是加强顶层机构设计、调整装备物流关系, 确立装备物流社会化建设目标;二是规划体系功能提高装备物流的作业能力, 实现社会化装备物流信息的无缝连接和物流活动的全维可视化;三是重视增强区域物流的集约化调控能力, 对职能相对单一的仓储、运输、配送等业务进行科学整合, 逐步构建起横向联通、纵横一体的装备物流体制;四是建立完善的军地沟通协调机制, 确保地方物流资源的动员和征用、保障关系的确定和保障任务的分配等活动的顺利实施。

作为其核心设计的社会化装备物流信息管理平台, 依托军地共用的数据交换网将地方企业信息系统和装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衔接, 全面掌握地方物流企业的设施设备及技术状况, 根据装备物流任务需求, 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调度安排, 并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对物流作业进行可视化控制, 达到最优的保障效果。

调集地方物流资源, 组建社会化装备物流力量是装备物流社会化的基础。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 大量规模宏大、运营规范、服务高效的物流企业兴起和发展, 促进着我国物流运作环境和条件的逐渐成熟, 大量物流基地和园区的建设可以为我军装备物流活动提供必需的仓储、加工设施设备;快速发展的海、陆、空和水路运输, 有利于加强我军装备物流运输和配送能力, 国外先进物流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的引进有利于促进我军装备物流的现代化发展。物流企业坚实的软、硬件基础, 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有利于提高装备物流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 并且可以将各物流要素有机整合起来, 提供系统化、系列化的装备物流服务。

运用模块化保障模式, 加强军地装备物流联合训练是装备物流社会化的途径。为充分发挥社会化装备物流体系的巨大作用, 必须对物流企业的人员组成、技术设备等信息进行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平战结合的原则, 有计划的把物流业务交给物流企业完成, 有针对性地进行军地联合保障训练以激发其战时参与保障的积极性。同时, 在训练和演习中为更好的提高物流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采用模块化保障方式:一是组建运输、装卸、仓储三位一体的保障模块, 达到装卸快捷、换载方便、以箱代库等装备快速保障和方便存储要求;二是组建配送、流通加工、集装三位一体的保障模块, 达到装备按需装箱、便捷运输、快速配送的效果, 等等。这种模块化保障是作战部队及时得到装备补给最为快捷的方式。同时针对训练和演习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加以解决, 不断完善社会化保障方案, 以保证战时动员和保障工作达到最优效果。

《孔子与当代社会》读后感 篇10

听了老师对于“孔子与当代社会”的论述讲演,我获益匪浅,一股厚重的儒家气息由感而生。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3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提及孔子,首先想到的便是这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这句话是孔子晚年回顾自己一生经历所述,是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他强调了自己从15岁到70岁生命历程中间几个特别重要的阶段,以及在每一个阶段中,应当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这一段话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指导人生的坐标,提供了一面参照对比的镜子。司马迁曾引用《诗经》中“高山仰之,景行行之”这句话,高度赞扬了孔子的品德和思想,表达了自己“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真挚愿望。这句话也经常被人们拿来以醒自身,以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影响达几千年之久。

孔子最大的成就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孔子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早以教育为职业的儒者,就是以教育为生。孔子之前学在官府,他也是最早聚众讲学,使学术大众化的教师。他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启了讲学游说之风的士人。就是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孔子也是最早把文化推广到大众中去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曾参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子贡曾叹道:“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当时弟子们对孔子是十分尊崇的。

为了纪念他,联合国设立了孔子奖,美国的加州以及一些亚洲国家,把孔子的生日——9月28日定为教师节。现在,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创办仅4年多时间,全球已有7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突破4000万人。

上一篇:园区政府工作会议讲话下一篇: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