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性资产会计研究(共8篇)
-------------------------
编辑整理: 会计职称考试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关键词:玉石资源,自然资源资产会计计量,实物量,价值量,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以及“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该决定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我国国家资产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然资源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分支众多,加之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完全成熟的自然资源核算体系,因而,对自然资源的会计核算会比较复杂,核算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自然资源计量属性的问题。当下,以实物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计量方式成为许多学者所广泛探讨的方法。
一、自然资源会计计量概述
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特性
资源是指人类以土地、森林、水域、矿藏等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资源和由自然资源派生的生态资源。资源性资产是自然界长期自身运动所形成的资产,因此应把它界定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不但具有稀缺性,还具有增值性,以岫岩玉石为例,其生成时间长,经济寿命同样很长。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呈现显著的区域性、地带性、集中性。
2、自然资源会计核算的背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以及“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探索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于生态治理和环境改善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国际上与自然资源会计计量相关的规范出现在SEEA(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ccounting)中,是由联合国于1993年首次公布的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对于一些开始建立自然资源核算体系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均按照SEEA的思路,对本国地下资源进行了核算,编制出较为完整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实例。
综上所述,想要完善我国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便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同时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完善国民账户体系,就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和计量。
3、确定自然资源计量属性的必要性
在传统会计计量中,“真实、可靠”是一个不变的信条。但玉石资源资产计量的创新要求摒弃了传统的束缚,更强调相关性。对于玉石资源而言,其不确定性大,存量和增量确定的准确度受到一定时期勘探、开发等技术条件的制约。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4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信息需求者从历史信息转向对未来信息的关注,要求提供有关企业未来经济活动和有助于预测、评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经济指标和相关信息。”使用者已将相关性放到了首要位置。
本文拟以玉石资源资产为例,具体探讨计量的相关问题,玉石资源资产增量和变量的变化虽然难以用货币量度进行确定,但若将其建立于可计量性假设的基础上,对其结果就可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因此,采用货币核算理论上更可行,但是付诸实践,有相当大的困难。
二、自然资源计量属性概述
1、实物量计量的定义及特点
(1)定义。所谓实物量核算,又称数量核算,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基础上,运用实物单位(物理量单位)建立不同层次的实物量账户,广泛应用于环境会计中,描述与经济活动对应的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去除量(处理量)、排放量等。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反映出自然资源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而且可以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状况以及下一周期自然资源的供需矛盾。
(2)特点。一是操作性强。实物量核算仅与会计对象的数量有关,类似自然资产这类交易性弱且数量庞大的会计对象,使用实物量核算更具操作性。二是难度低。因为物理单位核算仅仅考虑核算对象的数量,其与市场利率的变化无关,因此可以更清晰明了地反映出存量的变化情况,对于使用者在会计素养上要求相对较低,方便宏观政策的制定者能更好地阅读和使用报表。
2、价值量计量的定义及特点
(1)定义。价值量计量与实物量计量不同,其主要是估算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货币价值损失,现多用于对环境污染物的核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各地区的水污染价值量核算、大气污染价值量核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价值量核算、城市生活垃圾污染价值量核算和污染事故经济损失核算。
(2)特点。一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与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一致。无论是在日常核算还是报表列报中均采用货币单位反映。与市场利率变动息息相关,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其价值的估量便于市场交易。二是价值量计量更全面。价值量计量能对一些因为自然资源产生的费用进行核算,对于可再生资源,价值量计量可将某些树木达到可出售状态前的各种成本纳入核算(幼苗购买费、肥料消耗费、人工投入的费用等)。对于不可再生资源,这些资源被开发利用之后,造成的损失,也可以以一定的价值尺度对其进行核算。
鉴于两种计量属性都各有优缺点,因此我们尝试应用两种方法分别对岫岩玉石资源进行会计计量,以期模拟出一个适用于玉石资源的计量体系。
三、岫岩玉石资源会计计量应用
1、岫岩玉石资源简介
岫岩是我国最大的玉石产地,储量丰富,保有储量308.77万吨。岫岩玉以质地温润、晶莹、细腻、坚韧,透明度好,颜色上乘而成为理想的玉雕材料。
岫岩玉产业日益壮大。目前全县从事玉石开采、玉器加工和玉器销售的人员达10万人,现有玉器加工企业3115户,商业零售企业5050户,年创产值25亿元,年实现利税5亿元。玉雕工艺品已发展到7大系列上千个品种,远销亚、欧、美三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十一五”期间,岫岩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把岫岩建成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玉雕工艺品销售集散地、世界最大的巨型玉体开发旅游胜地、世界最大的玉雕会展中心的目标,届时,岫岩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琢玉赏玉中心。
2、会计计量模拟应用
(1)实物量计量模拟应用。当地矿产资源管理局统计出2014年岫岩玉石产业项目中,对玉石产量造成影响的,包括矿产建设、开发、勘探、山体生态治理、征用矿地以及各类玉石资源的出产情况。我们以实物量和价值量两种计量方法模拟数据基础。
实物量计量的优点在于编制者只需考虑玉石资源物理量的增减变化。可以将玉石资源产量的增加都确定为资产存量的增加,矿场的建设、开发增加了玉石开采的规模,理应计入资产的增加。相反产量的减少都确定为负债。以2014年的玉石产业项目为基础,负债的变化包括:“矿场勘探”、“山体生态治理”,随着玉石开采规模的扩大,山体毁损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形成一个长期负债,所以在经济收益与生态环境二者达到平衡发展之前,都应该调整成由于治理支出而产生的负债变化量;“征用矿地”、“山体滑坡”也都直接造成了矿地面积的减少,理应确定为现时负债。当然,征用矿地分临时占用和永久占用,对于临时占用的,倘若以后恢复,再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商品及自用材料耗材”造成玉石存量的减少,也应当确认为负债。资产量的变化主要就是各类玉石的开采,在调整因治理而产生负债的同时,应该增加或减少相应的资产量,因为征用矿地的同时使矿地面积得以保存,维持了可持续发展。
(2)价值量计量模拟应用。与实物量单纯计量物理量的变化不同,价值量涉及范围广,与市场利率变动息息相关,本文尝试以玉石资源的市场价值作为其价值量来探讨价值量计量的可行性。价值量计量面临的问题之一便是需要确定对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的方法,净现值法和市价法都是科学而有效的估值方法。玉石资源频繁地交易于市场,因此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采用市场的价格。
根据2014年岫岩玉石产业相关项目,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来确认资产和负债,可以将2014年玉石资源变化按照市场价格折算的增减变化情况,把主体现时拥有的,预期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确定为资产;将由于过去开采、使用、破坏等行为导致的自然资源匮乏或对环境的污染,应在将来承担经济支出的现时义务确定为负债。相比实物量计量,价值量计量在确认变化中多了“开采矿场生活设施建设(蓄水)”、“矿场其他项目”和“中低产矿场改造”等项目,因为从价值的角度看,这些项目都会引起和玉石产业有关的资金变动。
3、两种计量属性综合模拟应用
(1)两种计量属性应用分析。这两种计量属性均有其各自的优点,但也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不足之处。
首先,核算不完整。以岫岩玉石资源为例,针对于2014年玉石项目分别采用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资产和负债的核算。对比后会发现,采用实物量核算时,遗漏了一些数量上没有变化但其价值变动较大的项目。如“中低效矿场改造”这一项目,在改造过程中矿场的规模是没有变化的,但是玉石资源的价值却有改变。因而,采用实物量计量的不足之一便是可能会导致核算数据失去完整性。
其次,对应关系被忽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一方账户的变动会引起另一方账户相应变动,但无论是采用实物量还是价值量核算,资产类和负债类的变动都是不一致的,也就会使得资产和负债双方变动不平衡。
再次,缺乏对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国家资产负债表当中的项目都是以货币单位来反映,但自然资源的资产负债表有其特殊性,以实物量计量的数据与其他项目的计量口径不一致,这样国家资产负债表就无法进行最后的加总合计,也无法在各类要素间进行横向的比较。另外,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能够对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而这种“参考”更多地来自于对自然资源数量变化的反映,比如矿产资源的开采量、湿地的消退量、水资源的存量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价值量计量就无法提供一个直观的数据。
(2)两种计量属性综合应用。综合分析之后,可以看出无论是单独使用实物量计量还是价值量计量,都会存在一些缺陷,所以本文的建议是将两种方法综合使用,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其自身存在的不足。
首先,单一地采用实物量或是价值量都不能满足自然资源核算的要求。合理的计量方法应该以核算资源的价值量为重点,将实物量作为一个补充和辅助的手段,来反映其增减变量,因为自然资源资产最终将进入国家资产负债表,成为国家资产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完善国民经济统一核算的体系。
其次,价值量核算是将自然资源和生态治理结合在一起的关键点,正如前文所说,不同的资源对环境的贡献并不相同,所以只用实物量核算并不能迎合国家对生态治理的号召。
最后,价值量核算无论在资源价值的估量,还是后续的计量都比较复杂,但仍需将其作为这门学科探究的一个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宇:企业自然资源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问题探讨[J].新疆财经,2008(3).
关键词:资产减值;计量;对策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上运用是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体现,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但发展以来,企业执行减值政策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并未达到资产减值会计预期目的,资产减值政策甚至成为一些公司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本文对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和实践作进一步探讨,以期对新准则的实施和进一步完善有所裨益。
一、资产减值的涵义
对经济学来说,资产意味着“未来经济利益”,企业只有在资产带来的预期经济利益高于或等于其市场价格时,才会做出资产购置决策。但在有效市场上,供需双方的互动往往会导致商品的预期收益等于商品的生产支出加合理利润,即其市场价格。因而,购入时的资产价格代表了当时对资产在其寿命期内所能产出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合理评价,但在资产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诸多在购买时无法预料的影响因素,从而导致资产取得时的价值与其真实价值在特定时点上产生差异,而这个差异即资产的减值。正是基于此,在会计学角度看来,资产减值是分别运用历史成本与可收回金额这两种计量属性对同一资产进行计量所产生的差异。
由上可见,资产减值的本质是资产的现时经济利益预期低于原记账时对未来经济利益的评估值,在会计上则体现为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历史成本。
二、目前资产减值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标准多,较难掌握。在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标准、确认起点、计量标准等方面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至于资产减值准备确认的数量标准,《制度》并未涉及,需要会计人员恰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加以解决。“可收回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更具有不确定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使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因而,就难免出现违规现象甚至故意操纵利润现象。
(二)资产减值金额难以准确确定
对于计提多少减值准备,准则中规定按照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相比较来确定,账面价值容易找到,但可收回金额不容易计算,要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额确定。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并依据相关的数据来估计确定。资产减值的确认基础也比较困难,确认方式多样。我国资产减值准备按两个基础确认,一是按单项计提;二是企业难以按单项计提时,则按资产组计提。但以我国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对资产组的规定要在企业中得到很好的实施有较大的难度。资产减值的确认方式按单个资产、资产类别、全部资产、现金产出单位等方式进行。
(三)外部监管难度大
一是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公允性难以衡量。短期投资市价、存货可变现净值、长期投资可收回金额、应收款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等资料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其中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二是资产减值准备再确认缺乏权威性。客观地讲,企业外部人员对企业的资产形态、使用价值知之甚少。因此,注册会计师、证券监督管理机关、审计机关等部门对企业确认的减值进行再确认缺乏权威性。
(四)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较低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偏低。具体表现在:第一,专业水平低下,文化素质偏低,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解存在较大的障碍;第二,公司财会基础较差,财务制度形同虚设,财会人员结构不合理,会计核算不规范,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缺少心理准备和实践经验;第三,职业素质较差,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敬业进取精神,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没有积极性。
三、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
上市公司之所以进行利润操纵,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政府的监管政策有关。现行退市政策上由两个步骤组成: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这一政策的最大缺陷在于“连续”二字,在现行退市政策下,将会给上市公司带来完全不同的结局,因此有必要对此类条款加以修改完善,除了以3年连续亏损为依据外,还应辅以其他指标。如企业经常性净收益指标、经营性现金流量指标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处于严重的非正常状态,或基本停产状态,或资不抵债等指标,以减少企业管理当局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平滑的外在诱因。
(二)提高资产组划分的可操作性
尽管前面提到资产组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践中的种种弊端,但不能否认的是,资产组的划分是大势所趋。为此,准则制定部门需要颁布大量且详细的指南和解释,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培训支持。同时,监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也要通过发挥积极的监管职能,发现并制止企业利用资产组的划分问题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此外,企业应当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企业内部资产组的划分工作。
(三)实行财务人员严格自律性管理
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反映,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水平,首先要精通业务:胜任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这就需要企业、社会相关部门不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使财务人员逐步适应新的要求。在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杜绝本位利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徐铁祥,肖俊.对资产减值会计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7).
[4]李金泉.资产减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08,(12).
林木资产归类于生物性资源资产,从种植到成才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生长周期极长。由于受到这种周期生长的影响,使林木产品在供应调配上带来很多困难,再加上森林的经营付出、造林投资需要长时间方可取得回报,投入的资金长期被占用,其经营成本所产生的银行利息很重,这种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经营成本的正常运营。
2.2 经营方面
林木资产具有资源再生的能力,这是生物性资产所具有的共性。这种特有的性质在林木资产的经营中有着很大的作用,但在异龄林木资产中产生的作用是最大的,只要科学合理的经营便可长期甚至永久性地经营下去,因此,在进行评估时,要将这种再生能力给予适当的估计。
2.3 效益方面
摘要: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即农村集体“三资”,它归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所有。其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当前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农村基层干部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强“三资”管理对规范农村基层权力运行,加强源头预防腐败,维护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集体;“三资”;管理 ;对策
农村集体“三资”即:农村集体资金是指村组集体所有的货币资金,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农村集体资产是指村组集体投资兴建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水利、交通、文化、教育等基础公益设施以及农业资产、材料物资、债权等其它资产;农村集体资源是指法律法规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山岭、草地、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资产,资源底数不清。没有固定资产明细账,没有定期盘点;二是资产。资源管理不到位。资产,资源地购置,建造或变卖,往往村民不知情;三是经济合同管理不清。大部分村经济合同管理意识不强,合同内容不规范;四是缺乏有效监督。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势在必行,但各类措施应围绕“既保证党的领导又保障村民自治权利”的总体思路,在村级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从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保障农村集体“三资”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公开透明运行。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设立监管机构是必须的:依托镇农经站,在原建立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基础上,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同时依托镇司法所建立农村项目竟标服务中心,形成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总协调,“三个中心”为依托,“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其意义具体体现在:通过强化管理,加强农民群众对财务等工作的监督,扩大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实现民主化管理;促进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使之成为培育现代农民的有效途径,最终提升农村财政管理水平,实现农民增收,使我国的农村建设走向新的里程。设立了农村“三资”监管机构,如何对农村“三资”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呢?
首先,要确定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目标任务:通过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加强服务,逐步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管到位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的保值增值,防止农村集体“三资”流失,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要明确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的原则 :
(一)坚持“五权”不变的原则。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必须坚持农村集体“三资”所有权、使用权、监督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五权”不变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侵占、截留和挪用农村集体“三资”,维护村集体和村民涉及“三资”的合法权益。(二)坚持民主管理的原则。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必须坚持民主管理的原则,保障村民以及民主理财小组对村集体“三资”占有、使用、收益和分配的知情权、反映权和监督权。(三)坚持公开的原则。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必须坚持公开原则,及时将村集体“三资”的使用和收益向全体村民公开,资产和资源的承包、租赁、出让必须实行招投标或公开竞价。(四)坚持成员受益的原则。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必须坚持成员受益原则,通过完善收益分配制度,让农民群众随着集体经济壮大,得到更多的实惠。
再次,有序实施村集体“三资”监管实施步骤 :
(一)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镇成立“三资”监管机构,广泛宣传发动。
(二)清理整顿阶段。主要任务是各村清查摸底,整改发现问题,张榜清查结果,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审核清查结果,并建立资产、资源台账,镇农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和各村要按照有关规定调整相关账簿。
(三)建章立制阶段。主要任务是健全完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制度,构筑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长效机制。(四)制定农村集体资产报损、报废,债权、债务核销的处置程序。
农村集体资产报损、报废,债权、债务核销应填制《资产毁损报废核销申报表》及《债务(权)核销申报表》,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研究通过,报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审核后方能执行,执行结果应报送镇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备案。
(五)明确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中必须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全体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1)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预算和决算;(2)收益分配方案;
(3)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经营方式的确定和变更;(4)购置和处分重要固定资产及重大投资项目;(5)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6)其它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涉及各成员切身利益的。如果要使农村“三资”规范化,长期化,制度化,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农村“三资”规范性文件。出台具体措施要回答农村集体“三资”谁来管,怎么管两个问题。方法是“由民做主”,措施是制度保障,从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保障农村集体“三资”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公开透明运行。参考文献:
内容提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作为一种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本文首先介绍了人力资源会计的目标,然后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与计量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并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进行了分析,最后论述了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崭新的分支,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它的目标是将人力资源无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有关人士使用。人力资源会计是从价值方面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管理的活动,它主要研究组织中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问题,为人们提供人力资源会计信息。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目标
人力资源会计既要满足对内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债权人、投资人、有关管理部门的需要。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决定了人力资源会计目标的确定。人力资源会计的会计目标就是将企业人力资源信息提供给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集团或个人,以供利用。人力资源会计的目标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向企业管理者提供信息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为实施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考虑企业是否应扩大人员编制?通过从企业内部培训还是外部招聘?企业里的人力资源应具备什么样的质量才使企业效益最大?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应当裁减还是保持其人力资源?等等诸多问题。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显然,传统会计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靠人力资源会计来解决。此外,如何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为开发人力资源的投资是多少,总体投资收益是多少等,也只能由人力资源会计提供。
(二)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信息
传统会计报表向投资者、债权人所提供的信息是未包含人力资源信息的,只提供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状况和变动情况,而将人力资源成本列为当期损益,且未将人力资源的投入列入资产,这就造成了投资者、债权人不能全面了解企业的资产、损益、财务变动情况。有了人力资源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更真切地分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务资源三大资源的投资比例和投资效果,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企业总资产中人力资产、物质资产的比例。所以说,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了正确的决策依据。
(三)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建立人力资源会计,可促进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开发人力资源,在企业里形成一种珍惜、爱惜人才的良好氛围,这可激发职工的活力和热情,增强企业的发展潜力。
(四)向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信息
为了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争取社会公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经营的有力支持,企业也必须自愿地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在谋求企业股东最大限度收益的同时,必须兼顾企业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通过人力资源会计报表,政府主管部门可以了解企业对人力资源安排方面的贡献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维护情况,并将其作为对企业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宏观管理措施,比如,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引导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向,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及确认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尚未解决的难题,这严重影响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也影响了人力资源会计为使用者提供经济信息的作用。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
1、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人力资源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力资源会计将人力资源投资视为资产,而传统会计则作为费用。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以货币计量,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据此定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资产,因为人力资源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劳动者的这种劳动能力显然是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的;而且,人力资源的成本,即企业投资在人力资源上的招聘费、培训费、保险费、工资及福利费等支出都是能够以货币计量的;还有,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可以实际控制的,一旦劳动者被企业雇佣,他的劳动力事实上就已经为企业所控制,在劳动契约解除以前,劳动者不能再自由的向他人出售劳动力,特别是正常上班时间,劳动者的时间和所做的事都不能为自己所控制。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以货币计量,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重要经济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2、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是不具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具有无实物形态、用于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而持有、可以在一个以上的会计期间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所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不确定性等特征。人力资源符合上述定义和特征:(1)、人力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人力资产本质上是指员工的服务能力和潜力,这种能力、潜力是没有实物形态的;(2)、人力资产是用于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管理的人力资源;(3)、人力资产投资的受益期通常在一个会计期间以上,服务期低于一个会计期间的员工的工
资等支出一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予以资本化;(4)、人力资产到底能为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是很难估计的,另外,由于人才的流动性大,使人力资产的受益期事实上也很难确定。综上所述,人力资源应属企业的无形资产。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
将人力资源资本化,就涉及到人力资产的计价问题,人力资产的计价主要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1、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特点是通过单独计量人力资源招聘、选拔、安置、培训等成本,将有关人力资源取得和开发的成本进行资本化形成人力资产,然后按受益期转作费用。目前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历史成本计量法
此法是将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或培训等实际发生的支出予以资本化,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历史成本法操作简便,数据确凿,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而且符合传统会计的客观要求,其计量基础易被操作者所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环境的变化,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与历史成本有较大的差异,人力资源的增值或摊销并不直接与人力资源的实际生产能力相关联,拥有相同生产能力的职工所分摊的招聘、培训等历史成本可能并不相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力资源计价的可比性和真实性。例如,在我国,企业获取优秀人才可以通过组织上的人事调动,几乎没有投资成本。但现在企业往往通过高工资、高福利来网罗人才,这样,不同时期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就有了较大的不同,此时的历史成本信息相关性就很低。此法运用于一般企业。
(2)重置成本计量法
此法是假定在当前市场条件下,重新取得、开发与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相当的员工所发生的支出并予以资本化的方法。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由于现有雇员离去导致的离职成本;另一个是取得、开发其替代者的成本。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反映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而且数据比较容易估计。但是,由于重置成本法对人力资源价值的预计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对其准确预计是很困难的,因而缺乏可信度。所以,此法仅适用于对人力资源的预测和决策。
(3)机会成本法计量法
此法是以员工离职或离岗使某个组织所蒙受的经济损失作为人力资源成本的计价依据。这种计价方法接近于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便于正确核算人力资源成本。当然,它也有缺点,比如,距离传统会计模式较远,不可靠,而且人力资源的机会成本既不代表企业的投入成本,又不代表人力资源的创造价值,因而对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并无相关性。此法适用于员工素质较高,流动性较大且机会成本易于获得的企业,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
可见,理论上的计量方法是多样化的,但实际在应用上的选择确实很难两全,所以比较实际的做法是以历史成本作为人力资源的主要计量方法,因为它客观真实,确实是企业已经支付的成本代价,任何信息使用者都必然要求获得这些真实的信息。同时企业可以提供按重置或机会成本计量的辅助人力资源信息,以满足对此类信息有特殊要求的信息使用者。
2、人力资源价值计量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主要不是以投入价值而是以产出价值作为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基础。这使得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不可能绝对准确,而只能采用推算的方法。我们可以采用货币性价值和非货币性价值两种计量方法。
(1)货币性计量方法
常用的计量方法有:①、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该方法是将一个员工从录用到退休或死亡停止支付报酬为止预计将支付的报酬按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作为人力资源价值。这种计量方法是以工资为计量依据的,其计算结果反映的只是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并不是人力资源价值的全部。②、调整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由于人力资源素质不同,企业之间盈利水平会存在差别,因而企业员工的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应乘以一个效率系数,这个系数反映了企业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差异,这种方法仍然是以工资为计量基础。对于盈利水平高于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企业来说,效率系数大于1,其计算结果大于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计算的结果,因为这个计算结果不仅包含了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还包括了部分剩余价值,即企业超过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部分。但对于那些低于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企业,计算结果则相反。
(2)非货币性计量方法
人力资源价值的非货币性计量方法是使用模糊计量和定性描述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说明来计量某一组织员工的凝聚力、协作力等。常用的计量方法有:①、技能详细记载法,是通过对各位员工的教育水平、知识水平、工作经验以及专门技术等素质构成和能力特征编制一览表进行分等衡量,以评价人力资源价值;②、绩效评价法,是对员工的工作状况通过打分进行具体评价,并按一定顺序进行级别排列;③、潜力评价法,是确定员工在工作中的发展和职务提升的可能性,是为了计量员工能为组织提供多大的潜在服务;④、工作态度测定法,衡量工作人员的态度,主要是了解工作人员对某些客观事物的感情倾向,以便估计工作人员对他们的工作、报酬、环境以及整个组织的看法。
人力资源价值的非货币性计量方法,作为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辅助方法,弥补了货币性计量方法的不足,可以反映货币性计量所不能提供的信息。但由于企业决策中普遍采用的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信息,会计信息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采用货币性计量,因此应尽量采用货币性计量方法。
三、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一)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适用性
很多人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并不适用于我国,我国市场条件尚不完善,合理的、恰当的人力资源交易价格难以形成,故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不适用。事实上并非如此,人力资源会计中所指的人力资源是指人的劳动力,而非人本身。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仍然存在,劳动力属于私人所有;社会主义劳动者个人不占有劳动资料,作为人的劳动力必须依附于某一组织才能发挥作用。我国一贯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强调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建设,都说明了我们承认人力资源是一种有价值的组织资源,能为组织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具备了应用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前提,因此,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是适用的。
(二)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可行性
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推行起来还存在许多困难,比如,社会和企业对人力资源会计信息需求的呼声还不很高、不迫切,而且结合中国实际研究人力资源会计还正在尝试之中。有些理论问题还有待探讨,加上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差,国家资金不足,近期只能提供有限资金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成熟,在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是非常有可能的,其可行性表现在: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环境为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创造了条件
①、《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机制条例》的颁布,已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推向市场。②、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必将使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大大活跃。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的观念更新,使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得以承认。
(2)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奠定了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
在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进行了30多年,创造了成本会计和价值会计的一些方法,并构成了理论体系等等,这些都为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理论工作者也注重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初步形成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理论,解决了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计量上的一些难题,使得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核算中的问题有了解决的初步方案。因此,从理论上说已经具备在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可能性。
(3)企业的需求是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动力
企业需要计量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内在动力,为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提供了用户。一种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应用价值。人力资源会计也同样,一些企业已开始有了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需求。如一些公司目前正在进行的职工劳动力入股方面的尝试;再如足球俱乐部球员的转会费高达上百万元,其会计处理也需要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指导。而且随着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型的转化,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素质对企业的兴衰成败关
系越来越大,会有更多的企业需要推行人力资源会计,也会使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有更广阔的市场。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不仅适用,而且可行,但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工作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知难而退。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的到来,我们应该在逐步总结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对人力资源会计的认识,为人力资源会计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努力使人力资源会计广泛运用在我国的企业中。
参 考 文 献
[1] 吕元香,《对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方法的探讨》,《财会月刊》,2005(02)
[2] 张鸣、许竞,《人力资源会计的深入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02)
[3] 周蜻,《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再探讨》,《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01)
[4] 董丽丽、章剑,《关于人力资源会计几个问题的商榷》,《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9(04)
[5] 傅萍,《人力资源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财会研究》,2004(07)
[6] 袁晓勇,《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若干问题》,《财会通讯》,2005(11)
[7] 安明硕,《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几点思考》,《财会月刊》,2008(11)
长期以来, 由于林业企业大多数林地是国有划拨, 造成林地资产的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核算起步较晚, 相对滞后。这些无偿取得的林地使用权无从入账, 造成林地有量无价, 以致长期以来林地资产仅由资源管理部门管理, 处于实物量管理阶段。在会计上既无实物量核算, 也无价值量核算, 致使占资产总额比例最大的林地资产长期游离在林业企业会计核算之外, 未能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林地资产的价值, 也未能对林地流转作规范的财务管理和核算。这种情况不利于林业企业全面准确核算林地资产的经营情况, 更不利于林业企业利用林地资产投融资和参与市场竞争。
林地资产是林木资产生产的基础, 唇齿相依, 相互依存。林地资产的丰腴程度, 决定林木资产的材质与材积, 因此林地资产是林木资产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林木资产生产成本核算只归集人工培育管护的成本, 以及林木种子、苗木、肥料及生产工具等材料成本, 缺少林地资产的摊销成本, 造成林木资产生产成本的不完整。
随着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全国各地在实践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林地有偿使用和流转, 林地使用权这种特殊的商品已开始直接进入市场参与交易, 突破了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模式, 林地使用权配置开始呈现向市场化方向转变的态势, 出现了责任山、承包山和荒山荒地使用权拍卖等, 因此研究林地资产会计核算问题, 成为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林地与林地资产的概念和特征
(一) 林地的概念和特征
林地属于农用土地, 它是指生长乔木、灌木、竹类等主要用于林业用途的土地, 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定的宜林地。
林地具有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林地自然特性主要表现为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和功能永久性;林地的经济特性主要表现为林地供给的稀缺性、林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林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和林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二) 林地资产的概念和特征
林地资产是一种不可再生性资源, 也是林业企业的重要生产资料。林地资产是专供培育和管护森林资源得以持续利用、发挥效益, 且能以货币进行计量的生物资源载体, 是构成森林资源资产的骨架, 又是生态环境系统工程的航母资产。林地资源不是天生的林地资产, 林地资源要转变为会计学概念的林地资产的前提是在交易基础上, 成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并以法人财产的形式成为资本形态。林地资产具有下列特征;
1.林地资产价值的依附性
林地资产是企业的基础性资产, 它的资产价值除了自然禀赋外是通过在其上生长的植被来确定的。传统上林地的价值几乎完全是以现实林地上林木的转换价值作为依据来估计。因此, 林地价值的确定, 脱离不了林地上的林木及其他林产品。
2.林地资产经营的永续性和收益长期性
在我国林地经营受法律保护, 法律规定林地不得改变用途, 这决定了林地资产经营的永续性。
林业生产周期一般比农业生产周期长, 林地资产价值又具有依附性, 从资产投入到资产收益受到其地面附属物林木及其他林产品生长、开发与利用的周期影响, 其收益时间数倍甚至数十倍地长于一般资产的收益期, 资产的流动性低, 变现能力弱。
3.林地资产的定位性和地域的差异性
林地的位置是固定在地球的某一地理坐标上, 不同林地有不同的地力、光照、温度、湿度、降水等, 这种差异性带来林地生产经营的限制性和适用性, 对林地资产的评价和运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4.林地计量的复杂性
林地资产是可以可靠计量的, 其计量尺度既可以用实物指标, 又可以用货币指标。在我国传统的林业会计核算中, 林地不作为一项资产进行会计核算, 不进行货币度量, 而将其作为一种资源, 以实物指标记录于资源统计资料中。随着森林资源资产化核算研究的深入, 使林地能够以货币度量, 从而为其成为林地资产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但是林地资产货币计量的过程却是十分复杂的, 影响其价值的不仅有天然因素, 也有人工投入的因素, 既有自然增值的因素, 又有时间价值的因素等, 因此其货币指标度量只具有相对准确性, 必须辅以实物量指标加以补充。
二、我国林地资产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情况
我国对林地资产会计核算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自1993年以来, 我国颁布了《关于森工企业贯彻执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会计制度 (暂行) 》等会计制度和核算办法, 都是将林木资产作为森林资源会计的唯一对象, 不涉及林地资产及其他森林生物资产, 对林地会计核算尚未统一规范, 林地资产会计核算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
2000年陶仁川提出了“以评估促进核算”的方法进行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 将林木、林地资产落实到林班、小班, 并逐年核算, 计算其保值、增值, 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
2001年魏远竹等提出“森林资源主要包括林木、林地、林区野生动植物及微生物、森林环境以及其他资源等”, “对某一特定会计主体而言, 林地实际上是一种无形资产, 因为林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或集体, 企业只拥有其使用权, 是一种使用权资产。”
2002年邓礼发等提出“实施国有林场林地资产核算的思路”, 具体论述开展林地核算的迫切性, 认为开展林地资产核算的条件已经具备, 提出了实行林地资产的计价方法, 具体介绍了林地资产核算的基本方法。
2004年, 张卫民、田治威等提出“按照会计中资产的定义要求, 结合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 将森林资源的范围界定为林木资产、林地资产 (林地使用权) 、森林景观资产及其他森林资源资产。”
2008年, 石道金出版了《我国林地与森林生物资产会计研究》, 对林地资产会计进行系统研究, 全面研究了林地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核算, 以及林地资产会计信息的列报与披露, 初步建立了林地资产的会计核算体系。
三、对林地资产进行会计核算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要求彻底改革传统的森林资源无偿占有和使用的旧观念, 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运营, 实行森林资源的有偿使用, 提高森林资源自身的造血机能, 建立森林资源资产正常运转的内在机制。林地资产是森林资源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林木资产等其它森林资源资产又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 解决林地资产的会计核算问题, 是森林资源资产会计的关键问题和主要内容。因此, 林地资产会计核算问题研究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对林地资产进行会计核算, 是林业企业加强对外投资的需要, 是日常经济业务账务处理的需要, 是核算完整林木资产生产成本的需要, 有利于利用林地资产进行融资性抵押, 有利于林地资产的日常管理, 是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的需要。
1.林业企业加强对外投资的需要
以林地资产作价入股或计价出资联营时, 由于在财务上没有进行林地资产的核算, 在账上无法做出投入反映, 财务失去监控对外投资的职责。
2.日常经济业务账务处理的需要
林业企业日常收取的林地使用费, 按资金属性均为林地资产的资金, 获得补偿时, 理应冲减林地资产价值, 但由于没有林地资产项目核算, 无法对应进行处理账务, 只好硬性计入育林基金或营业外收入反映。
我国目前有农林上市公司64家, 它们拥有大量的林地资产和森林生物资产, 但反映在会计报表中的非常少。不仅造成农林类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也使上市公司价值被低估, 使得这些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处于竞争劣势, 限制了该类上市公司的发展。
3.核算完整林木资产生产成本的需要
林地和林木在林业企业是唇齿相依的主要经济资源, 由于没有进行林地资产的核算, 无法将林地资产价值摊入林木资产的生产成本, 使木材成本缺了一块林地资产的摊销数, 这样的木材成本核算是不完整的成本核算, 不利于林业企业积极培育林地资源。
4.有利于利用林地资产进行融资性抵押
林业企业依法以林地资产进行融资性抵押, 在填制资产评估报告时, 无法填报不可缺少的关键一项——“账面价值”, 只作为“增值额”看待, 不利于利用林地资产进行融资性抵押。
5.有利于林地资产的日常管理
林业企业的林地资产长期都是由资源部门进行实物量核算, 没有相应在财务部门进行价值量的会计核算, 这样就无法在林业企业实施有效的林地资产管理, 反映不及时, 监督不到位。例如林业企业收购周边长期闲置的宜林荒山, 这是增加林地资产的一项投资, 由于没有实施林地资产核算, 对于支付收购宜林荒山款项业务, 直接冲减育林基金处理, 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隐形流失。再如按照上级批准的总体规划的设计方案, 林业企业将宜林地改为非林业用地, 其资产的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 即林地资产转化为无形资产或固定资产等形态, 但由于林业企业对林地资产只有从量统计管理没有从价会计核算, 亦无法在账面上反映其资产变动的过程及结果, 也涉及到工程造价设计、概算, 不好与社会上等类建筑物进行比较和分析, 失去了可比性。只有对林地资产进行会计核算, 才有利于林地资产的日常管理。
6.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的需要
2007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五号——生物资产》从重要性原则出发, 只选择了林业企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林木类生物资产会计问题进行框架性规范, 没有涉及林地资产会计核算问题。研究林地资产会计核算问题, 有利于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 弥补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中森林生物资产会计信息不全, 以及林地资产会计信息缺失的缺陷, 有利于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会计规范。
四、尽快将林地资产纳入林业企业会计核算体系
目前, 全国各地在实践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林地有偿使用和流转, 林地使用权这种特殊的商品已经开始直接进入市场参与交易, 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林地流转的各项法律法规作保证, 林地资产会计核算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同时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体系和森林资源评估机构的日趋完善, 这些都为开展林地资产会计核算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 必须尽快将林地资产纳入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一) 开展林地资产会计核算的有利条件
1.有国家关于林地流转的各项法律法规作保证
目前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具体法律法规已陆续出台。新颁布施行的《森林法》第十五条规定, “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也可以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加快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 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各种社会主体都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
2.林业企业加强林地资产经营管理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林业体制改革的深化, 以及我国加入WTO, 林业企业林地资产会计核算的业务日益增多。例如:①不少林业企业以林地资产折价入股改制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公司;②以林地资产为抵押进行贷款;③拍卖或收购宜林荒山。
3.林地资产会计核算理论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我国林地资产会计核算问题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 但也取得了初步成果, 基本上建立了林地资产的会计确认、计量、核算和披露的框架结构, 为林地资产会计核算的具体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4.林地市场和评估技术的日益发展
我国林地资源的分配方式已经突破了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模式, 林地使用权配置开始直接进入市场参与交易, 从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体系和森林资源评估机构日趋完善, 这些都为实施林地资产会计核算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 实施林地资产会计核算的初步设想
林地资产会计核算应总结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经验, 不能一步到位, 必须先行试点, 逐步完善核算办法, 然后全面实施。
1.制定林地资产会计核算方法
林业企业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有关人员, 总结林地资产会计核算理论研究的成果, 深入林业企业调研, 结合林业企业的实际, 制定林地资产会计核算方法。
2.先行试点, 不断完善核算办法
林业企业主管部门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基层单位先行试点, 取得经验, 不断完善林地资产会计核算办法。
3.条件具备后全面实施
林业企业主管部门要认真抓好试点工作, 不断总结经验, 条件具备后, 报请财政部门批准后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陶仁川.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方法[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0 (3) .
[2].邓礼发, 何春福, 曾文战, 林建民.实施国有林场林地资产核算的思路[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2 (3) .
[3].黄和亮.林地资源的价格体系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 2006 (10) .
[4].石道金, 李苗.我国林地资产会计确认和计量研究[J].林业经济, 2007 (4) .
[5].魏远竹, 任恒祺, 张春霞.关于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业经济, 2001 (10) .
[6].张卫民, 田治威, 王富炜.森林资源资产会计问题探讨[J].林业经济, 2004 (9) .
[7].蔡细平, 韩国康, 汤肇元.关于林地资产价值量化问题的研究[J].林业经济, 2003 (3) .
关键词:现行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会计;不足缺陷;改进措施
因为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企业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盈利的压力被转嫁到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对盈余进行操纵。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做了新的调整,对减值计提的时间及对象,减值迹象的判断,减值损失的转回等方面都规定的更加详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够清晰不易把握的模糊点。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面临着危机,表现在很多企业趁机利用资产减值粉饰报表来操作盈余。为了监督企业的健康繁荣,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我们需要对资产减值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促进现行会计准则的完善。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
(一)资产减值的内涵。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其中对资产减值进行了定义,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资产减值确认的本质上是对资产价值进行的再一次评估和确定。在现实实际经济活动中,资产减值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方面的原因:(1)客观方面:物理方面的某些原因,宏观的环境变化和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都会造成资产减值。(2)主观方面:企业内部管理阶层的调整、利润平滑因素和减员措施的实施也都会引起资产减值。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内涵。当一项资产在未来参与经济活动时可能进入到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与该项资产现在的账面价值相比起来较低的这种情况下,该项资产就被认为是发生了减值,那么相应的,在会计上对资产的减值情况所进行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核算就被称为资产减值会计。所以,资产减值会计的经济实质其实就是成本计量用价值计量来代替,然后把价值低于账面金额的那一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确保资产价值的记录和计量有助于财务人员更清楚的了解资产状况,为制定各种决策提高准确信息,以便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变化中做出积极的反应,不至于被动的让外在的突发状况所牵制,加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使利益损失降至最小程度。
二、现行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一)资产减值准备确认和计量难度大。对单项资产或资产组组合的分组很难确定,因为资产组的认定依据是看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同时,在认定资产组的时候,企业的管理层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方法以及使用和处置资产的决策方式的不同,这些因素也要在考虑范围之内。但是在具体确认资产组时,因为要考虑到企业内部管理的多种因素,分组的确认就没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资产组的分配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比如,在现行会计准则下,总部的办公楼等固定资产还有商誉等资产的分配就难以保证分配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信息披露不够完善。现在企业中,通常是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来表现计提减值准备的财务处理工作,在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的得出是按照在账面价值中扣除减值准备后得到净额的方法来计算,于是,难以避免在利润表中,计提资产价值准备时确认的的损失不能被足够明晰的表示。新准则对有关资产减值的信息披露工作的规定相比国际通用会计准则存在相当差距,过于简单,并不会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只是在理论上做了简单规定,不能明确信息披露的标准。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只是要求在财务报表中附注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原因,计提依据和计算过程,但企业的会计实务在这方面做的信息披露工作明显没有达到要求,他们为了达到实现更多利润的目的,不能对资产减值具体原因做出测底分析和披露,这样就导致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减弱,造成会计信息披露不足的现象时常发生。
三、现行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会计高效实施的改进策略
(一)建立健全信息市场和资产价格市场。有效的资产信息市场对于确保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价格的公正公开以及市场中各项资产计提减值的准备工作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顺利实施资产减值准则的重要保障。而我国目前的信息市场的通畅性却不容乐观,市场要素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有限,而国有资产的控制权还是掌握在国家手中,在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干预的的影响更导致了市场的分割。因为我国市场价格体系本身的不完善、复杂多变和不统一性,导致各种资产最新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影响了资产减值程度的确定。所以,应该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金融市场和期货市场,增强他们对提供的资产信息和价格信息的公正合理性和科学有效性,使评估值与市场价值达到真正的一致性为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提供更客观的依据,来减弱资产减值会计中主观因素可能导致的决策失误的影响,减少上市公司对财务报表蓄意操控的机会,更加提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评价制度。我国的会计准则发展尚不完善,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对于资产减值会计的记录、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各环节的规定都过于僵硬和原则化,不能很好的应用于实务操作,在进行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时,我国的会计准则使用了大量的模糊性词汇,这些模糊性词汇无疑给了企业不合理应用准则的机会,导致灰色空间的存在和泛滥,我们应该学习国际会计准则,把导致资产减值的信息来源进行内外划分,并做出系统提示,更引入重要性概念来对资产减值损失加以确认和计量,来减少和杜绝职业判断的模糊性,把规定更加细化,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做规定。所以,应该针对我国的实际发展应用情况,将其与国际会计准则结合起来,学习国际会计准则的成功经验,弥补我国会计准则的不足,完善资产减值的内容,制定操作性强的具体化精确化的标准,促进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完善。
(三)加强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监督。促进资产减值会计监管体系的构建,确保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指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更加细化审计程序的条例,减少模糊词汇的使用,合理制定相关的审计准则,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来杜绝企业的不合法操作现象,充分发挥评估机构的注册评估师,会计税务机构的注册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机构和人员的职业谨慎性和经济督查职能,鼓励资产评估业的发展完善,创建专业的资产专业评估体系,规范资产减值会计的操作,提高会计的质量。
结语:
随着会计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也就更需要保证,为了确保在会计账簿中能够真实地反应企业的资产情况,企业的资产价值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记录和计量。我国颁布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为我国的会计行业的快速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实行保障了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健康发展,但是不可避免的现行会计准则会有一定的缺陷,应该针对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研究,保证资产减值的稳定性,以促进资产减值会计体系的完善,促进资产会计实务的发展和成熟,帮助企业更好的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降低风险,赢得更大利润,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潘洁玲.新会计准则实施的主要影响及难点解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01).
[2]陈敏,沈俊玲,肖海英,等.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解读与思考[J].会计之友,2013(05):11-15.
[3]徐佑平.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则实施的现实障碍与完善对策[J].管理观察,2009,34:248-249;
【资源性资产会计研究】推荐阅读: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研究的突破与创新12-10
自然资源资产履职报告05-25
东阳市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管理办法12-08
酒店人力资源会计09-07
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法11-09
沙溪镇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经营及合同管理办法09-09
人力资源管理趋势研究11-27
人力资源管理效益研究12-20
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12-14
人员编制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研究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