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三十年 创新促发展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奋进三十年 创新促发展(精选6篇)

奋进三十年 创新促发展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

三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弹指一挥间。但是,在共产党的光辉指引下,我们烟草行业一步步地走向成熟,走向强大,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三十年对于承德烟草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三十年,我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在阳光的照耀下绚烂绽放。三十年,我们跟着时代的脚步,挣脱计划经济的枷锁,奏响最强的号音。三十年,我们尽责尽责,尽心尽力,为行业的发展不懈奋斗。也许三十年的时间不长,但却书写着一代代承烟人的青春赞歌;也许三十年的时间不长,但却担负着无数承烟人对梦想的渴望;也许三十年的时间不长,但却记载着一部关于奋斗的光辉历史。

三十年前,1985年5月承德市烟草专卖局、河北省烟草公司承德市(公司)成立,1987年上划河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统一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体制。三十年来,承德烟草公司在河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并努力做到“三个始终”、牢固树立“五种意识”,同时大力弘扬“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工作作风,从而行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三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回顾承德烟草的历史则仿佛那些画面就在眼前。三十年前,承德烟草还很年轻,像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虽然属于国有企业,但是体制还不够健全,员工的归属感不强。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卷烟订货方式及物流配送都相对落后。现如今,三十年后,我们的体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我们形成了手机订货、电话订货和网上订货并行的多元化订货方式,不断推进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的卷烟销售网络建设工作。同时加快现代物流建设,推动物流管理精细化,大力优化流程,合理整合访送线路,积极推进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科学预测市场需求,努力实现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转变。三十年前,我们是上帝,坐店行商,只有行业特权,没有消费者的权益。这是计划经济的桎梏,这是一个行业幼稚的起步。而今,在“两个至上”行业价值观的指导下,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先导,以诚信经营为理念的现代经营理念已经形成,这是观念的更新,更是一个巨人的自信和成熟。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2008年被评为“2006-2008年烟草商业财务系统先进集体”;同年,获得“全省纳税诚信A级单位”荣誉称号,近期获得承德市“2009-2010纳税信用等级A级称号”,并取得了一项国家专利。经过三十年的奋斗,我们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通过企业文化的建立增强的员工的归属感,增强了承烟人不断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一名年轻的烟草职工,我愿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工作、默默奉献。有一位哲人说的好:“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从当一条小路起步;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从当一颗星星开始。我愿当一颗星星,哪怕只是浩瀚夜空中的一个点缀,我愿做一条小路,哪怕只是一马平川旁的一条羊肠小径,我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需要我的时候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三十年来承德烟草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战绩,但是成绩永远属于昨天,承德烟草的明天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用心做事,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价值,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纵横捭阖、驰骋万里。那么让我们并肩协力为建设一个责任、诚信、和谐的承德烟草作出新的贡献吧!

奋进三十年 创新促发展 篇2

一、产权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

株洲市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 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 株洲工业从无到有, 由小变大, 完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的企业布局, 形成了以计划为特点的体制机制,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工业在株洲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 在全国工业城市中影响也渐大, 这让株洲俨然成为江南地区的“工业重镇”。然而, 这种由政府以计划和指令方式引导形成的工业, 若要向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系进行转轨, 便明显地呈现了很不适应的症状。到1978年时, 株洲工业陷入了步履艰难、前行无力的境地。

从工业企业运营情形来看, 开始陷入僵化体制的泥沼, 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一是运行机制固化, 既适应不了开始发生变化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也抑制了企业内部的活力。例如企业没有自主权, 便掌握不了生产经营的主动权, 还有企业内部的“大锅饭”, 无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在这样一个机制下, 整个行业氛围非常沉闷, 死气沉沉。二是企业生产设备开始老化, 技术跟不上发展要求。“一五”、“二五”投产生产的主要企业, 由于长期只重索取不重改造。设备工艺也历经三十年的运转, 严重老化。当时全市大中型企业主要专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 居于国际水平的比例不到1%, 居于国内先进水平的比例不到10%, 而居于国内一般及落后水平的比例达到90%, 其中属国内落后水平应淘汰的设备占20%~30%。70年代的以前的工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均在60%以下, 比全国和全省低20个百分点。三是资产产出比例不够协调。工业企业产值贡献率和利润越来越弱, 出现大面积亏损。这种现象在老工业企业中更加明显。

改革开放30年来, 株洲企业产权创新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放权。这一阶段大致为1978年至1989年。是放权为主的探索阶段, 重点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第一, 1980年起, 株洲市企业开始进行“简政放权, 党政分工”的领导体制改革, 接着实行“两步利改税”, 扩大企业利润留成比例。1983年6月, 利改税在全市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全面推行。第二是“包老爷”进城。1983年2月, 全市对市造纸厂、市无线电厂等7家市属全民企业进行承包试点, 在试点基础上普遍展开了工业企业第一轮承包。企业承包经营的主要方式采取“投入产出总承包”、“风险抵押承包”、“全员风险抵押承包”、“资产经营责任承包”等。至1987年, 第一轮承包形成高潮。当年, 市级预算内73户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包死基数, 确保上交, 超支多留, 欠收自补”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并签订了合同。第三是推行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该项改革从1983年开始起步。1984年8月, 全市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奖金制度。奖金来源在本单位预算内包干经费中提取, 分半年和年终两次发放, 由市人事局按考核结果分等级拨发到单位, 单位按考核结果拉开档次发到个人。1985年, 全市开展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的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从1987年起, 株洲市企业实行“干部能上能下, 职工能进能出, 工资能升能降”的企业经营机制和运行机制。至1989年, 三项制度改革取得巨大成功, 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高度赞誉, 改革试验为许多兄弟城市所借鉴, 为《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报刊在全国推介。该项改革随后不断深入, 到1995年3月, 全市劳动用工全面实施了劳动合同制。

第二阶段:试水产权。这一阶段为1990年至1993年。试图突破企业单一产权的制约, 改革产权制度, 主要尝试推行企业股份制。1980年9月, 株洲第一家公私合股经营企业——株洲纸质包装厂成立。1984年10月, 株洲第一家合资经营企业中国威利企业有限公司成立。1985年, 40家法人单位和部分自然人共同出资组建了无隶属关系、无行政级别的株洲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庆云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株洲市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股票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随后, 股份制在株洲热潮不减。1994年3月采取定向募集、公共募集两种方式组建了34家股份制企业。1996年底, 组建股份制企业410多家。1997年年底, 全市累计建立股份制企业1, 142家, 注册资金20亿元, 吸收增量资本28亿元。

第三阶段:结构调整。这一阶段为1994年至1999年。围绕结构调整的改革范围较广、动作较大。1994年, 株洲被列为全国首批18家“优化资本结构, 增强企业实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按照扶优汰劣原则, 鼓励兼并, 规范破产, 开展资本营运, 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工作。 (1) 联合兼并。该项改革在株洲起步较早, 始于1982年。1984年12月, 湖南机构行业第一家厂与厂联合经营的实体——株洲南方起重设备联营公司成立。1985年株洲湘华机械厂与市铁厂合并为省湘华机械厂。1986年, 南方航空公司与株洲硬质合金厂创立全省最大的横向联营体——株洲硬质合金联营开发公司, 标志着联合兼并从区域内行政推动向企业自主联合, 跨区域、跨所有制发展。1999年, 全市收购重组35家, 改制重组14家, 深圳石化集团、新疆德隆公司等企业先后兼并或控股本地企业, 通过重组调整, 组建了南方、国光、湘大集团。 (2) 企业规范破产。1992年11月, 株洲科技开发中心破产, 企业破产由此拉开序幕。到1999年5月, 全市累计破产企业221家, 总资产9.55亿, 总负债16.57亿。 (3) 全面放开搞活。采取了分离、分立、拍卖、租赁等多种形式。1994年, 全市有10家企业整体或部分从二产业向三产业转体。1996年全市承包企业312家, 租赁企业24家, 租赁股份制企业15家, 整体托管经营企业10家, 拍卖企业8家。 (4) 实行“抓大放小”。目的是通过抓关键少数, 扶名优产品, 激活株洲企业活力。1998年, 重点扶持了南方摩托、国光瓷业、湘大集团三大产业集团, 扶持了8个产业实体25种产品, 一批株洲大中型企业在改革中迅速发展, 被当时的新闻媒体誉为“株洲现象”。

第四阶段:全面改制。这一阶段为2000年起至今。深度触及企业产权。2000年, 株洲市政府出台了株政发[2002]18、19号文件, 在全市开始推行“置换国有资本, 改变职工身份”和建立“股本股份制、劳动合同制、员工聘任制、收入协商制、经营者年薪制、人事代理制”六项制度改革。2002年又出台了株常纪发[2002]8号纪要, 强调要进一步加大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全市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工作全面铺开。当时, 全市共有市属国有工业企业95家, 职工总人数10.3万人, 在这些企业中, 2003年5月以前已完成改制的有20家, 需深化改革的有75家。截止到2007年, 全市已有61家国有企业完成了改制, 占需改制的75家企业的81.3%。

二、观念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

观念正确, 你就成功了一半, 观念影响人生, 组织人员的整体观念, 影响整个组织的前途命运。反思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差距, 优秀企业与落后企业的差距,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究其根本原因, 无一不是观念差距所致。“观念不更新, 无异于自我抛弃”, 这是海尔集团张瑞敏总裁对海尔员工的训词。观念正确, 你就获得了一半的成功。树立新观念难, 抛弃旧观念更难。

在20世纪, 世界的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与之同步, 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在21世纪这种变化和发展仍在加速进行。在这种环境下, 任何管理者都会感到许多压力。显然, 如何面对这种变化, 并进行相应的管理创新是摆在所有管理者面前的课题。企业管理从科学管理模式已逐步向文化管理模式转变, 文化管理起源于日本, 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在美日比较管理学的研究中发现, 日本企业优于美国企业的是独特的企业文化, 而“以人为中心”正是日本企业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所谓“文化管理”, 简单地说, 就是企业管理由长官的行政命令的强制管理, 变为职工的自觉行动管理。具体来说, 是以人为本, 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与企业间的关系管理中, 更多地考虑文化背景来处理问题, 把培育企业全体人员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主导性措施,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管理模式的创新包括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创新。

唐人神集团是株洲顺应管理发展趋势, 最早运用文化管理模式的杰出代表, 使株洲的企业充满活力。唐人神集团在短短的20多年里, 由一个小小的株洲饲料厂发展成为, 在15个省 (市) 设有25个外办子公司, 拥有五大支柱产业 (种苗、肉品加工、连锁销售、动物保健和饲料) 。2007年销售收入达到20多个亿, 3, 700多名员工。唐人神集团“神”在哪里?“神”在她的经营哲学和唐人神精神。经营哲学:义利相溶, 养义生利。唐人神精神:敬业、自责、自信、创新。正因为有一批像唐人神集团的企业, 秉承湖南人“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的精神, 敢于破除迷信, 解放思想。三十年间, 株洲管理创新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 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同时, 株洲工业经济实力得到快速壮大和扩张, 在全省的位次始终靠前。2007年, 株洲市工业增加值居全省第三位, 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居第四位,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全省遥遥领先;在全省新型工业化考核中, 株洲市列第二位, 仅次于省会长沙, 而且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目前列入统计考核的180种工业产品中, 产量高、信誉好、市场占有率高并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享有盛誉的产品有40余种。锌、铅、硬质合金、电力机车产销量居全国前列。规模工业的产销率连续十年达到97%以上。2007年, 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 中国名牌4个, 均居全省第二。因此, 企业内所有人的观念转变了, 企业命运自然就会转变。

三、原动力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保障

株洲企业经过三十年管理创新, 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2007年株洲获批为“两型社会”试验区, 为株洲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株洲企业再走三十年的生命力在哪里?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 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株洲企业, 也就是说刚刚面市, 刚刚诞生。他们背负着一个非常鲜明的时代任务, 就是脱贫致富。要从国家的济贫当中迈向繁荣、富强, 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就是我们的企业, 我们的中小企业、大型企业、大中型企业。

我们看到, 株洲改革开放前13年, 即1978年~1991年, 工业生产稳步发展, 年均增长速度为8.1%。党的十四大以来, 株洲工业进入了全面提高的新阶段, 工业生产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1992年~2007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6%, 比前13年加快5.5个百分点。1978年~2007年,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11.1%, 比GDP年均增速快1个百分点。工业规模不断增大, 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6.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47.1亿元, 增长55.9倍。由此, 应该说是我们来考虑后三十年株洲企业怎样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事实上, 我们也应该看到, 十六大、十七大, 对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社会经济的走势都有了非常明确的表述。比如“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谐社会”, 这事实上对我们企业来讲也是一种新的动员。包括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学习型社会, 一系列的概念所构成的一种理念体系, 都是对企业的一种新的历史要求、时代的一种要求。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是未来三十年, 乃至更长时期, 株洲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如果没有这样的动力源泉, 我们的企业可能就会有所迷失, 我们就不可能更加自觉地有效配置资源, 也不知道把这些资源集中到什么地方去。这一点, 我们党中央、国务院在这方面有很强的执政能力, 能够来引导和激励中国企业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一个企业往前走, 对于它的成长管理要解决一个原动力的问题。这个原动力从哪里去寻找, 已经非常紧迫地摆在株洲企业面前。有的企业家并不知道前进的方向在哪里, 我们看到有些企业家赚了钱以后, 就在那里比谁的车豪华, 谁的房子豪华, 或者干脆买一个外国护照, 导致大量民间资本外流。笔者认为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原因, 但对个人来讲, 也应该考虑进一步第二次创业、第三次创业, 进一步创富或者创牌, 你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动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动机的形成和有关的分析是最艰难的。这种行为本身就表明了我们的企业事实上没有解决一个真正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下, 把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的原动力的问题。事实上, 在任何社会条件下、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做企业, 都会遇到艰难困苦, 对于企业的考验, 对于企业的管理考验来讲, 面对这种艰难困苦的时候, 你是用什么原动力支持着你能够去面对, 并且跨越。如果不能够正确地面对, 不能够正确地跨越, 那么这个企业久而久之就可能垮下来。在这里面, 有一点很重要, 就是我们在管理方面没有一种敬畏之心。

没有敬畏就没有管理。什么东西使得他敬畏呢?这里面有一个人生理念的问题, 对于个人之外的大千世界的认知问题。从全球经济领域当中的企业来看, 凡是做得好的企业, 一定是有一种敬畏之心, 他们非常相信在自我之外有一种力量, 具有无可抵挡的支配力。就像康德所说的那样, 大意是说, 满天星空中的神秘和我们内心世界的神秘是我们最敬畏的力量。从我们现在的管理现状来看, 凡是做得好的, 一定是有敬畏感, 对用户敬畏, 对客户敬畏, 对合作伙伴敬畏, 对于你的员工敬畏, 对社会敬畏, 才会有社会责任;对国家敬畏, 他知道去爱国, 知道为国家争光, 为民族争光。这种敬畏, 使得我们能够解析当今中国一切领先的企业。反之, 如果我们的企业做得非常粗放、随心所欲、目中无人, 实际上它一定是无所畏惧, 一定是没有尺度, 一定是过大的或者是放大了个人, 放大了我们自身的力量。敬畏之心, 就是企业、企业家和外部的关系, 是一种观念, 是一种尺度。在这个方面, 它足以能够解释我们的企业领先在哪里, 我们的企业落后在哪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角度, 它能够让我们看到, 株洲企业往今后三十年走, 或者往更长的时间走, 你必须由衷地敬畏。

奋进三十年 创新促发展 篇3

兴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兴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住建委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年初工作目标,精心组织,创新管理,克难攻坚,扎实工作,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迈出新步伐,主要做法是:

一、深化规划编制,严格规划管理,扎实推进县城各项建设

(一)着眼“三城”建设目标,高起点完善城市规划。为逐步实现“山水园林城、旅游文化城、生态环境城” 的建设目标,我们从做优、做强、做美县城着手,始终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促进县城规划整体水平的提升。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委托省城规院开展了北斗坪控制性详细规划,现形成中间成果,待县政府组织会议听取修改意见。二是完善专项工程规划。围绕县城搬迁10周年庆典,研究制定了县城后3年规划管理、市政基础设施、城市景观项目的建设规划,报县委常委会进行研究,形成了相关决定。三是加快建设规划编制。先后组织了桑树拐开发小区、明妃广场、原新安市场、城东区控规调整、张家坝居民安臵小区等8项专项规划,做到规划一次性到位,建设渐进实施,逐步彰显特色。

(二)加强“三项”规划管理,高质量审批建设项目。

全面加强规划管理,确保规划有序,建设不乱。一是强化规划建筑方案审查。严格执行县规划委员会和县住建局规划建筑设计方案两级审查制度,从优进行项目选址和方案评审。全年共召开县规划委员会办公会议8次,科学选址6项,审定方案16个,民主决策规划的程序更加严密。二是强化国有土地出让工作。依据城市控制性详规,合理确定出让土地规划设计条件,依法出让了7宗国有土地,保证了土地市场的正常供给。特别是原新安市场土地出让金创县城单宗出让土地价格历史之最,使经营城市土地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三是强化“一书两证”行政许可。共办理《选址意见书》1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56份,用地面积11.47万平方米(其中单位31份10.56万平方米;个人25份0.91万平方米)、《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54份,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其中单位25份6.44万平方米;个人29份1.16万平方米)。

(三)强化“一条”规划红线,高要求管好批后项目。

以审批的规划红线为要求,规范放线验线和验收程序,严格控制规划标高和建筑立面景观,认真落实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化批后现场跟踪管理。一是公共建筑上,兴发集团总部办公大楼、工人文化宫、福利中心等12个项目总建筑面积达5.2万平方米的公建全面建成,丰富了县城建筑新景观。二是住宅建筑上,二期廉租房建设相继竣工,建成了新龙商苑、福德园两处房地产开发项目,兴发集团房地产开发公司后河开发商品房主体封顶,解决了一批居民无住房的问题。三是工业厂房上,腰子坪工业园厂房建设进展顺利,竣工、新开工和在建各1家。四是个人建房上,古夫老街改造步伐加快,新改造房屋16户。同时继续对县城周边居民建房实行严格控制,从严审批相关手续,使少批多占、无证建房的现象得到缓解。加强规划日常巡查,严肃查处违背规划的行为。全年查处违法建设17起,拆除建筑面积297平方米,纠正违背规划现象32处,切实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障了规划的良好实施。

二、加快项目建设,整治城市环境,全面强化城市综合管理

(一)狠抓市政建设和维护,完善城市运行功能。

按照县委常委会2010年全县城乡建设办公会议确定的城建工作任务,我局克服资金压力大、协调矛盾多、建设工期紧的困难,立足完善配套、规范管理、精细施工,全面加快了城建项目建设,增强了城市功能。一是完成了桑树拐大连路北侧滨河公园堤防工程,县城中心区防洪功能进一步增强,市民休闲空间扩大。二是立足“早”字,在3月份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城城市排水(截洪)沟进行了清理,共清理长度7000余米,清运沟内淤泥2900立方米,疏通污水管网1900米,确保了县城安全渡汛。三是配备专人上路全天进行检查,发现破损设施及时更换维修,共维修城市道路3000多平方米,更换大理石板102平方米,维修人行道彩板砖170平方米,安装路缘石126米,修建空闲地临时围墙160米。四是针对市政设施逐渐老化问题,组织专班进行全面排查,对排查出来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维修,先后更换井盖15套,安装人行道挡车柱28个,维修公园汉白玉栏杆15处45米。五是加强运营考核监管,确保县城“两厂(场)”正常运行,共处理污水260万吨,处理垃圾2.1万吨,处理合格率经县环保局检测均达100%。六是开展县城和乡镇燃气、供水行业的全面检查和考核,使运行情况保持在良好状态,确保了燃气、供水行业的有序运行。七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完成了古夫后河天然浴场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了专家评审;组织了城南区滨河公园防洪堤项目的申报,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批复;申报了县城污水处理厂运行机制优化试点示范项目,评审通过了初步设计文件;研究行业资金扶持政策,积极争取补助资金,争取省住建厅县城污水管网以奖代补资金915万元。八是当好配角,积极协作,配合县国资经营公司开工了邓家坝场平工程。

(二)狠抓环境卫生整治,净化城市市容市貌。

始终把环境卫生整治放在城市管理的突出位臵常抓不懈,力求在质量上上水平,在效果上求长效。一是突出“管”。进一步完善环卫监管考核机制,由城建股和监察大队组成考核小组,每半月进行一次集中考核,促进环卫质量上水平。实行县城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体系,县文明办、爱卫办、住建局的综合检查体系和“门前五包”的自我管理体系,提高了环境卫生质量。二是实行“退”。对环卫工人作息时间和工作质量进行量化管理,凡长期不负责任、不负管理的工人一律进行辞退,今年共辞退环卫工人4名。三是经常“清”。推进垃圾定时收运制和垃圾袋装化,巩固垃圾不落地工程。重点整治卫生死角,每月对孙家沟、朝阳、桑树拐等“城乡结合部”的固定垃圾进行清理,防止垃圾成堆,垃圾围城。

(三)狠抓园林绿化建管,提升绿化整体水平。

坚持把全城绿化作为提升县城形象,改造人居环境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全面加强公共绿地和单位庭院绿地的管养。一是对县城公共绿地自托管运行以来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考核,续签了2010年至2012年养护管理特许授权经营合同,并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实行一周一检查,每月一考核,确保合同的履约。二是优化方案,集中时间和力量,完成了兴山广场县政府办公大楼门前护坡绿化改造。三是采取防护措施,在行人较多地段的街道绿化带上安装防护网长3000多米,降低了苗木遭受人为践踏和人为破坏。四是组织了“植物认养园”及花卉苗圃基地内苗木的移植,确保桑树拐滨河公园堤防工程迅速开工。五是完成所有行道树空穴的补植,共补植树木300多株。提早采取园林树木防冻措施,确保安全越冬。“五一”、“十一”、“元旦”等节日期间和全省现代烟草农业现场会,在昭君路和两个广场共摆放鲜花10万多盆。六是对公共绿地所有树体及灌木进行了一次全面打药,继续开展白蚁挖巢除根防治,同时组织了单位庭院绿地白蚁防治的各项准备。七是为加强单位附属绿地管理,及时下发通知,现场指导解决技术问题,使单位庭院绿地建管水平不断提高。

(四)狠抓城市监察管理,规范城市运行秩序。

今年来,我们围绕县城存在的市容难点,多管齐下狠抓各项管理,保持了城市面貌的整洁有序。一是突出重点区域市貌管理。严格控制新安市场、汇金超市等县城占道经营行为严重的区域,清理占道经营和店外经营200余处、清理店外摆摊设点150处、流动商贩1300人(次)。加强城区市容管理,拆除违规乱搭乱建19起,查处焚烧垃圾桶1起,拆除遮雨棚6个,有效改善了城市形象。集中开展了2次“灭犬”行动,捕杀野犬17只。二是突出建筑渣土管理。严格城区建筑渣土准运制度,防止建筑渣土污染城区,全年查处渣土严重溢洒污染街道行为13起。三是突出“牛皮癣”和“野广告”整治。组织人员对全城公共设施“牛皮癣”、“野广告”进行了2次全面清除,共清理乱贴乱画200余处、清理广告条幅13条。采取夜间巡察,抓获了4名来兴从事野广告的湖南女子,督促她们对全城“野广告”进行涂刷,并实施了罚款。四是突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与县实验中学联合开展“城管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到昭君路、宝丰路、昭君广场等主要地段开展捡垃圾、清“野广告”活动,发放“爱我家园、共铸文明”倡议书300份。安排2名监察人员定时对校园周边流动摊点进行清理,保证校园教学秩序。五是突出“门前五包”大检查。联合县文明办、爱卫办不定期开展“门前五包”大检查5次,并发放督办通知,跟踪督促整改,解决了一批市容脏、乱、差问题。

三、规范行业管理,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安全质量水平

(一)着力强化工程招投标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招标投标法》,规范招投标管理。对辖区内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必须招标的工程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全年新开工项目14个,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总投资5900万元,招投标率为100%。同时,为优化专家评委结构,开展了专家评委增补工作,增加评委 25名,专家评委库达55名,确保招标评标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着力强化工程安全质量监管。

时刻绷紧安全质量这根弦,持之以恒强化经常性管理,实现了全年重大安全生产零事故,工程质量再上新水平的目标。一方面执行项目建设基本程序,强化项目招投标监督管理和施工图审查,规范业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项目参建各方行为。二是抓好工程质量监督,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认真抓好公建项目和古夫、昭君城区个人建房的工程质量监管,把好建筑材料进场关,加大项目隐蔽工程、工程质量通病、质保体系的检查监督和试件检测力度,及时纠正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隐患,促进全县建设工程质量全面提高,质量合格率达100%。三是加大工程安全监察力度,按照安全生产要求,与各施工企业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继续深入开展安全防护专项整治,建立健全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及时纠正各类安全隐患,严肃查处违规行为;认真组织“安全生产月”活动,发动建筑企业干部职工广泛参与,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巩固安全生产取得的成果;全年组织安全质量大检查4次,累计检查在建工程62项(次),发出《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46份,停工通知书4份,查出和督促整改安全隐患300多处,发现质量隐患200多处,发出质量整改通知书3份,并对峡口卫生院综合楼项目擅自违规加层进行了调查,责令相关责任方拿出方案进行整改。四是继续推行建筑节能管理和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执行建筑节能单项验收制度,住建局被市住建委表彰为建筑节能先进单位。开展农村建筑工匠培训90多人,全面推进个人建房持证上岗制度。

(三)着力强化专项治理和造价档案工作。

坚持在整治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围绕建立开放、有序的市场体制,全面抓好建筑业管理。一是抓好专项治理工作。根据各级纪检部门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统一部署,主动查找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纠正,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取得了明显效果。二是抓好城建档案工作。今年共接收竣工档案15个项目,立卷312卷,整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资料档案28卷。三是抓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全年共发布材料价格信息12期,发出资料150余份。做好定额解释答疑、造价纠纷调解等日常业务工作,服务于基层,接待造价咨询10人(次)。进行施工合同备案8件,发挥了造价监管的职能作用。

四、坚持城乡并重,实现工作突破,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

(一)进一步开展村镇规划编制。

继续推进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规划指导建设的“龙头”作用。一是与县经济商务局通力协作,完成了黄粮生态工业园总体规划、工业园控规和黄粮集镇控规。二是组织委托完成了黄粮集镇老街建筑风貌改造规划,并安排专人协助黄粮镇政府实施集镇和镇域村庄房屋改造,使黄粮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三是服务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和园区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编制房屋改造规划和环境整治方案,现场指导施工技术,如期完成了黄粮界牌垭至榛子老院子沿线房屋改造和环境整治,400多户的房屋改造效果,得到省、市、县有关领导的肯定。四是协助高桥乡政府开展了统筹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现正在组织方案的修改和完善。五是面对无规划资金、无规划力量的问题,克服困难,创新工作,认真开展全县50个行政村的村庄建设规划,按期完成了市委、市政府确定今年全部完成所有村庄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目标任务。六是完成了宜巴高速公路高岚和石家坝拆迁安臵居民点的地质踏勘和规划建筑方案与施工图设计。

(二)进一步抓好昭君集镇规划管理。

服从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组织专班力量,认真履行规划管理职能,确保昭君集镇建设有序推进。一是委托设计单位完成了镇行政中心施工图编制,协助开展二期统建房的分配。二是协助相关部门开展昭君文化园的方案和施工图编制,并通过县规划委员会评审。完成了镇农贸市场及农贸商品交易中心两个市场的建设。三是新开工居民建房123户,规划用地面积1.1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四是完成了镇景观灯建设一期工程和中心区绿化工程,绿化面积0.9万平方米。五是加强规划指导,完成了耿家河左右岸道路建设,委托咨询单位编制了昭君镇旧城功能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六是做好规划行政审批工作,办理单位建房手续2件,私人建房手续16件。

(三)进一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把村镇环境整治和人居环境改善作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集中资金和人力加快建设发展,村镇建设实现了新突破。一是由1名副局长带领2名工作人员组织专班,赴高岚集镇进行技术把关和现场规划,按期完成了省“圈办”环“一江两山”特色民居示范点的房屋改造,形成了沿线新的建筑特色,得到社会各界好评。二是当好主力军,做到在一线指导,在一线服务,继续推进全县重点交通干线房屋改造美化工程,全年共改造房屋250户,公路沿线村庄面貌得到进一步改观。三是配合各乡镇政府,开展集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市政配套,进一步改善了集镇市容环境。

除此,我局服从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全力支持和服务兴发集团、中小企业、移民、旅游、交通、国土、教育等全县重点工程建设,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转变工作职能,高效优质服务,建设人民满意的行政机关

(一)推行目标责任管理。

根据县政府确定的目标管理责任书,年初将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并把完成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评先奖优的重要内容,定期督促通报完成情况。通过目标责任管理,局属各单位上下紧紧围绕目标责任,抓管理、增后劲、促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

(二)加快工作职能转变。

坚持“吃透上情、摸清行情、科学决策、督查落实”的工作方案,弱化微观直接管理、强化宏观间接管理,简化事前审批、强化事后监管,弱化工作权力、强化服务意识。继续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和政风行风建设,进一步转变思想观点,改进工作方法,强化制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落实政务公开,始终做到“把方便让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实现机关办事无障碍,发挥了县住建系统在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能作用。

(三)认真履行部门职责。

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五个基本”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建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大力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深入黄粮坪村进行民情大走访活动,扶持了2家村办企业,村级年收入过5万元。解决了人畜饮水,建立了村级党员活动中心和阅览室,送去200多册书籍和体育器材,组织慰问10名困难党员群众,帮扶6名特困大学生,为他们各送去300元慰问金,使该村走上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认真办理人大议案8件、政协提案13件、信访件10件。积极做好矛盾排查工作,把矛盾解决在源头和萌芽状态。认真做好机关和建筑工程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确保没出现计划外生育。加强工青妇工作,单位充满生气和活力。强化档案、保密工作,各项制度和设施到标规范。扎实编制好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现已形成最终成果。

(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一是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全面加强思想理论培训和教育,把住建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上来,做到学以致用,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单位整体形象。做好“五五”普法工作,认真组织学习建设法律法规,要求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法制意识。鼓励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学习,及时更新和掌握新知识,不断提高行业管理水平。1名同志晋升为副高职称、3名同志晋升为中级职称。二是加强干部职工培养。经民主推荐、组织考察,4名同志分别被选拨为副处调入省厅工作、到西藏挂职、担任乡镇副科级干部和调入武汉工作。三是坚持依法行政,执政为民。严格执行住建法律法规,特别是在涉及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领域和规划城管方面,坚持一抓到底,决不手软。密切干群关系,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搞好城乡建设事业的突破口,努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及时调整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小组,制订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并进行了任务分解。召开全系统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全面安排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与各二级单位及机关股室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并结合本系统实际,将党风廉政建设“十个全覆盖”任务进行了分解,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按照上级要求,今年我局党组把《廉政准则》的学习宣传作为今年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纳入党组理论中心组的学习内容。局党组印发了《关于在全系统学习《廉政准则》的通知》,多次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学习和讨论,撰写心得体会文章。结合县纪委开展的《廉政准则》知识测试活动,开展住建系统的知识测试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加全省知识竞赛,参赛率达100%。同时,积极组队参加县纪委《廉政准则》知识竞赛活动。四是扎实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和防范机制工作。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局班子成员和中层以上干部认真进行廉政风险排查,加强风险防控监管工作,促进了廉政建设。

奋进三十年 创新促发展 篇4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是谁在主张“民意”----写在中国法制建设三十年

余峰

【摘要】从一个案件来洞悉中国三十年的法治建设,是一个过于宏大或者艰难的任务,回顾这三十年的法治历程,也有着太多的艰辛和温存,或许美好,或许苦涩。在诸多司法案件的审理中,每一个判决都在反映着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以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这三十年的历程,有着多元化的诠释,多方位的视角。而今天,我所聚焦的,不是一个案例的剖析和影响,而是一个词汇——民意,它或许不是中国法治历程的主题,但却是中国法治建设中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在中国,法律的实践运行和法治改革的实际进程中,都在追问着同一些问题——什么是“民意”?又是谁在主张“民意”?

在近些年里,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或许不是《刑法》的修订,抑或是《物权法》的施行,起码在大众的记忆里,让我们记住的,是一个个的名字,曾经的齐玉苓,孙志刚,邱兴华,到如今的许霆,彭宇,杨佳,我想有一点,不管是立法者执意的,还是无心的,在事实上,一起起的个案正在推动着中国法治的前行,有人称之为普法,也有人称之为塑法。而在这些个案的背后,我们都发现了一个强大的势力在支撑,那就是——民意。

什么是“民意”?我们一般认为,民意就是民众个体意见的集中表达。但是,在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如古斯塔夫·勒庞看来,社会群体中的个体与独立的个体完全不同。不管一个人多么聪明,只要他投身群体,就容易受到暗示和感染,从而变得盲从,冲动,简单化,极端化。勒庞在他的代表作《乌合之众》中,不无灰暗地说,群体的意见多半受领袖支配,民主不过是独裁者的一件漂亮的外衣。勒庞之后的历史证明,我们没有必要这么悲观,但民意极其容易被操纵,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又是谁在主张“民意”,在利用“民意”呢?

对于司法,记得早在刘涌案后,就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疑问,什么是民意?媒体的态度和网络的言论是民意么?进一步说,民意的基础是什么?在多大程度上,民意赖以成立的基础是想象出来的,是被建构起来的?二是:即使我们有办法确认民意,在司法中,是不是可以依据民意判决呢?民意可以决定立法(立法的德性就在于体现最大多数的利益),但是否能决定司法呢(司法的德性在于保守与克制)?法律人,尤其是法学家,是否应为了政治正确而牺牲自己的职业德性呢?

这些问题虽然很早就被提出,但却一直没有能给出合理的答案,而在今天,对于民意的理解与反思,则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后三十年的法治进程,司法独立将成为它的主题,而行政和党派的干预,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像中国市场一样,逐渐的放开剔除计划的影响,而对于“民意”,确是摆在司法独立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民意?

诚如上文所言,“民意”在今天有着独特的含义,三十年前中国人口最多的是农民,我们最要倾听的是农民的声音;而三十年后,中国人口最多的,或许将是“网民”。然而,媒体的态度和网络的言论是民意么?在如此快速转变的民意后面,又到底是那些人或观念在操纵着民意呢?我并不试图将这个问题上升到法哲学的层面上,我们看到了太多去阐述“民主不过是独裁者的一件漂亮的外衣”的文章。而这只会让实际中的问题变成一种哲学上的主义。在问题与主义之间,毫无利于问题的解决。

关于对民意的态度,我觉得台湾的例子有很大的说服力。仅以2004年大选,“陈水扁枪击案”为切入,台湾的舆论与民意,同样受到媒体或个人事件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却不是操纵。对于民意的理解,正如民主制度的瑕疵一样,不存在完美的制度和形式。在我们否定专制的同时,我们也拒绝了精英阶层的智慧;在我们接受民意的同时,也就接受了大众的盲目与冲动。这都是无法规制的,就像那两颗子弹,它就

给陈水扁带了超过15个点的民调支持率,可能那两颗子弹“葬送”了台湾同胞四年的幸福,但它捍卫了台湾的民主,体现了民意的作用。民意以及民主都不能给我们带来绝对的幸福,它也不过是一种较好的统治方式。而大陆出现的问题,也不是民意的盲动所带来的弊端,而是我们无法解读到真正的民意,抑或是无法让民众在清晰的事实面前做出自己的选择。

我出生在香港,虽然在香港没有经历过系统的法律教育,但作为一个香港的公民,有一点的意识确是深刻的,那就是在香港,我只有作为个体的——公民的概念,而很少有作为群体的——人民的概念。我并不是说在香港缺少民主或者不倾听民意,因为在香港的行政机关中还是很看重民调的支持率的,只是在香港,从不去试图统一或者归纳出一个“人民”共同的意见,因为在潜意识里,人民的选择,人民的意志,这些词汇是一个空虚并且可怕的概念。我想那些经历过非常时期的人们,从文革的阴影中走过,都会对于“人民的选择”,有潜在的恐惧。

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的,在个案语境下的——民意,则带有了太多人民统一思想后的意义,而这种民意所影响的不仅仅是司法的层面,渗透在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认为这是民意在中国大陆最大的症结,民意是无法统一的,是不存在绝对意义上“人民的选择”的,媒体不应也不能试图去解说或标榜自己代表了民意。

媒体与民意,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媒体在引导民意,也在反映民意,在这条循环的链锁中,要想解放民意,只有打开媒体。也正是前文所说的,让民意在被操纵中觉醒,不是在残缺不全的消息中争吵,而是把诉求改变成要求公布更多真相。双方都可以继续争取舆论的支持,但这种争取不是控制,更不是通过“压缩”“筛选”事实来操纵,而是让每个作为个体的公民在案件的真实面前,作出属于自己的个体的判断。我们不能拒绝民意的盲目,我们所要做的是不让民意变的麻木。

看到过一篇对凤凰卫视资深媒体人的专访,他带有调侃的说道,中宣部对媒体的态度是:统一思想,实事求是。对于一个新闻媒体,又如何能在统一思想后,做到实事求是呢?对于民意的获取,让我们去倾

听更多属于公民个人的意见,而不是去代言“人民的选择”,让我们通过真相来做引导,争取舆论的支持,而不是去阻断或屏蔽信息的交流,将操纵变成一种引导。

我所欣赏的进路——是让民意相对理性化,抛弃在逻辑上对其基础的质疑,而是意图将其在实际运用中的程序加以规制,这是更现实,同样也是更可行的建议。要让民意相对理性化也并不困难,只要信息透明,就成功了一大半。在此情况下,双方当然可以继续争取舆论支持,但是争取不同于操纵,影响不同于引导。争取和影响,好比在一个十字路口,说服一个健全的人走某一条路;而操纵与引导,好比蒙上或者刺瞎他的眼睛,用自己的手牵着他走。

是不是可以依据民意判决呢?

关于第二个问题,在司法中,是不是可以依据民意判决呢?涉及到司法的独立与职业的操守,问题中已经包含,民意可以决定立法,但是否能决定司法呢?法律人,尤其是法学家,是否应为了政治正确而牺牲自己的职业德性呢?

在这方面的论述已有很多,但经典的文章却不多见,比较统一的思维进路是贺卫方教授在关于《走向司法公正的八要件》一文中,谈到的传媒的监督权作为一柄双刃剑,可能正当行使,也可能被滥用。司法既要保持它的职业性和独立性,也要充分发挥媒体、人民的监督作用,通过一整套规范来理顺两者的关系。只是辩证的在分析两者的关系,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而我所推崇的,或许是一种相对极端的逻辑,那就是司法必须保持自己的中立与个性。我比较欣赏的是梁治平先生早期的一篇文章,《从苏格拉底之死看希腊法的悲剧》,文章以苏格拉底的死为切入点深刻的分析了民意对司法造成的影响及后果,论证了价值中立的形式合理性。记忆深刻的,是在其行文中引用的《古代法》(梅因著)一书中的论述:

一个社会对于某些特殊案件,为了得到一个理想的完美的判决,就毫不犹疑的把阻碍着完美判决的成文法律规定变通一下,如果这个社会确有任何司法原则可以传诸后世,那它所能传下来的司法原则只可能

仅仅是包括着当时正在流行的是非观念。这种法律学就不能具有为后世比较进步的概念所能适用的骨架。充其量,它只是在带有缺点的文明之下成长起来的一种哲学而已。

梁治平先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思维进路,与其停留在形而上学的争论中,去漫谈立法与司法的德性,不如去追溯历史的发展,当我们今天再去看曾经希腊法的悲剧时,或许就会得到更多的反思。

在西方法律史上,希腊法是我们所见最早的世俗法律制度,而且,它很早就摆脱了附在它身上的种种形式主义特征,变成一种灵活和富有弹性的制度。不幸的是,它始终没能与政治保持相当的距离。在民主的雅典,它成为捍卫民主最有力的武器,但同时也是公众舆论的工具。有6000人之众的陪审法院乃是雅典民主的表征,也是它最坚固的堡垒。它确实很好的保卫了民主,但是牺牲了法律。正如梁治平先生所说的,希腊法由一种生命力勃发的制度终而变成博物馆的里的古董,引发这一过程的,正好就是使希腊文明大放异彩的同一个原因。希腊法的例子可能过于极端,因为它过分看重民主与舆论,但却也给了我们一个警醒,民主是一个奢侈品,也是一个危险品。依据民意判决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代价不仅仅是一个苏格拉底的死;正如梅因所说的,司法判决如果依据正在流行的是非观念,那只是在带有缺点的文明之下成长起来的一种哲学而已。反思一下文革期间的“人民公决”,不正是一种是非观念上的判决吗?我以为对于司法的未来发展,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博弈中,宁肯去接受司法相对的僵硬与传统,毕竟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前,群众盲目的热情比司法的冷酷更可怕。

时至今日,法社会学的研究进路兴起,我们从习惯法,甚至是习俗谚语中来挖掘法律的合理性依据,然而社会的规范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包括熟人社会中非正式的社会约束机制,例如声誉、疏远、流言蜚语、以牙还牙的报复等等,市民生活秩序的维持需要的是多方面的约束,所以我以为,一种法律要想具有更为持久的生命力,需要满足许多方面的条件,而其中最根本的,是要脱离其他的社会规范,获得某种独立的地位,具有自己的独特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是要取得价值中立的,甚至要有意识的区别于道德上的审判,情、理、法——是和而不同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武断的认为,法律的解读与运用,就应当是法官与律师的事情,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法律是有自己独特的逻辑体系和语言体系的。读了费孝通先

生的《乡土中国》,从文字下乡,到送法下乡,所谓的普法,普及的不应是法律的条文和知识,不是全民参与司法审判,而是对法治的观念,甚至在更高层面上是法律的威慑和对法律的信仰。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乡间的公路旁,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标语——违章就是违法,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死亡。

奋进三十年 创新促发展 篇5

如今改革开放的征途已经整整走过了三十年,三十年岁月如歌,在这三十年中改革开放成就斐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举行提出了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随后又设立了经济特区,在缺少对外经济交往经验、国内法律体系不健全的形势下,设立经济特区为国内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扩大对外经济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1982年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又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十三大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从宏观上制定了科学技术必须为振兴经济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开拓技术市场等方针和政策,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揭开了文革后国家全面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又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十多年来党进行理论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也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提出医院要“以工助医”、“以副补主”。明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等。在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对于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重大意义。

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持久的推动力量;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2002年“十六大”的召开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提出这一奋斗目标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005年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经过这么多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在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中,中国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一、日常生活变化

我所走访的农村老人们的口中得知,当年点灯基本用油、种地基本靠牛,两把锄头闹“革命”,耕地播种收麦全依仗人力劳动,不仅费力,效率也十分的低下。而现在农民们种地都靠得是各种各样的专门的机器可,省时又省力,使得农民很多的时间节省下来,投身于其他的劳动中,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人们的穿着也不再是从前的单调的粗布衣服,即使在农村,人们也都穿

出了艳丽的衣服,彰显着自己的个性,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色彩。人们的出行也是更加的法方便,火车、汽车不断的提速,更是有更加便捷舒适的地铁,并且随着地铁路线的四通八达,到达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也都不再是一件难事,私家车更是从从前的珍品到现在的大众产品,路上的私家名车也是到处可见,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座座便捷的立交桥都让我们的出行畅通无阻,乡村里坑坑洼洼的小路也变成了平整的柏油路;对于食品来说,也许我们这一辈不有太大的感触,可是,我们的父辈就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劣到优的变化,妈妈说从前白面是很少见的,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次,那是很珍贵的,一年到头连个油腥都看不到,更不用说吃肉,想吃点水果根本就没有。而现在牛羊鸡鱼样样全,白面吃腻了还可以换换粗粮,国内的水果到处都可以买到,就是外国的水果也是随处可见。好多的村里人不是去城里买了楼房就是在自家盖起了新砖房。

二、经济建设方面。

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我们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截至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居全球第三。三十年以前,我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2007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三、科技方面

三十年来,我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华大地焕发出了更新更强大的活力,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我们爷爷奶奶那一辈文盲是很普遍的,而在我们父母那一辈,高中的学历就算挺高的了,到了我们这一辈呀,大学生遍地都是,就是研究生、博士生也都为数不少啦。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是越来越重视学习,越来越知道知识的重要,从刚出生的娃娃到年迈的老人也都加入到了学习的行列,这不仅依赖于党和国家正确政策的指导,也体现了我国人民思想意识的提高。不用说那些高精端的行业,独与知识的需求,就是那些在田里种地的农民也同样需要新的知识,才能使他们获得更大的收益。而这些年我国更是在很多的领域的高科技知识技术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我国用十分之一的土地养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神州五号的发射,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扬眉吐气。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工业建设突飞猛进,农业结构调整成绩卓然,国防力量不断增强,科技领域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奔小康,伟大的祖国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我们完成了一个壮举。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 ……,我们的建设如火如荼。

三、通信方面

过去“通讯基本靠喊”。以前老人们和外地的亲人联系都是用信件邮寄,速度也慢得可怜,有些信息等到倒了目的地已经将过时了。再着急一点就是拍个电报。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信息系统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不用说各家各户都安上了电话,就是移动电话也可以平均到每个家庭都绘有一部,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更加广泛。加上三十年中电脑也得到了普及与应用,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有用的即时的信息,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生活更丰富。现在的老人也都不再只是坐在一起打牌聊天,他们也多个的娱乐活动了,就是在网上和远在他乡的子女通过视频见个面,在网上查查自己感兴趣的事,看看自己喜欢图片,安度晚年。

四、民生方面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民众生存与发展的要求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满足。目前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人民的生活大大改善,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最近这几年中国宏观经济态势比较好,经济增长比较快,居民收入增长也比较快。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是紧密相连,农村经济发展得好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就提供了一个非常稳固的基础,而城市经济发展好,又使得国家有更多财力解决农村的基础建设,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这一 统筹城乡发展 战略 具有针对性,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也取得了良好成效,使我国已融入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这些年来,我国在军事、教育、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弱国无外交,只有经济上发达的国家才有外交的条件和实力。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的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是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好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反顾的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

五、我们的启示

2008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的三十年周年。总的来说,这是解放思想的三十年,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三十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十年。这是不平凡的三十年,三十年的建设成就,雄辩地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三十年激荡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深刻的启示:

1、思想大解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脱离实际,对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经济条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三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进行改革是一项难度极大、挑战性极强的事业。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挫折,这就需要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坚定改革的信心。

2、实现三大转折。三十年中,祖国在风雨中前进,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建半封建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我们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四位。有人说很快会赶上德国。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定西公共财政发展三十年回顾 篇6

一、改革开放探索阶段 (1978~1993) , 定西公共财政艰难起步

这一阶段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基本的做法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 初期阶段 (1978~1980年)

企业实现的利润不再通过商业环节全部收缴财政, 1978年, 财政收入由上年的3915万元降到3020万元, 下降近千万元。1979年下降到2374万元, 1980年略有回升, 也只有2785万元。

在财政支出方面, 支出逐年增大。1978~1980年, 财政支出额分别完成7384万元, 7829万元, 7356万元。支出资金来源主要是靠上级补助。3年中, 省补助收入分别达到4443万元, 6544万元, 4339万元。省补助收入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为60.17%, 83.6%和59%。

(二) “六五”时期 (1981~1985年)

是全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时期, 也是定西财政工作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时期。

1983年起, 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 利改税方法的试行, 财政收入也开始回升。1983年, 再次突破3千万大关, 达到3185.4万元, 1984年达到3484.2万元, 1985年达到3526.2万元。

从财政支出方面看, 继续保持前三年起伏增长的势头, 经常性支出日益膨胀, 人员经费大幅度增加。

(三) “七五”时期 (1986~1990年)

定西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经济迅速发展。财政收入出现了跳跃式上升的趋势:每隔一年, 跨越一个千万元台阶。1988年达到5807.1万元, 1989年, 达到7443.1万元, 五年中财政收入平均递增接近20%。

在各种经常性支出项目中, 人员经费一般都占60%以上;二是价格补贴支出异常突起。“七五”以前, 价格补贴支出数额较小, “七五”前两年, 也不很大。1986年、1987年分别只有536万元和656万元, 占当年支出总额的3.4%和4.3%, 后三年, 则大幅度增长。为促进定西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分税制改革后 (1994~2003年) , 定西公共财政在负重前行

从1994年开始, 实施了公共财政性质的分税制改革。

(一) 分税制启动 (1994~1995年)

新体制的实施, 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组织收入和培植财源的积极性。1994年, 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4003万元和8338万元。1995年完成16181万元和9933万元。增收最大的是工商税收和农业税收, 工商税收1994年完成4596万元、1995年完成5491万元。

体制转换后, 1994、1995两年定西财政支出总额分别为28155万元和34685万元。

(二) “九五”时期 (1996~2000年)

一是财政收入高速增长。

“九五”前的1995年, 全区财政收入 (大口径) 达16181万元, “九五”末的2000年, 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6838万元, 比1995年增长了1.28倍, 1996~2000年大口径财政收入分别为:20243万元、24926万元、30251万元、33303万元、36838万元, 年均增收4131万元, 年均递增17.89%, 高出同期经济增长速度7.76个百分点以上。而且这几年间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地方收入占大口径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1995年地方收入占大口径收入的比重为61.39%, 2000年达到80.68%。这一时期收入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农村税源增强, 税收增长迅速。2.乡镇财政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乡镇组织收入增长迅速。3.非税收入增长迅速。由1995年的1309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8314万元, 年均增收1401万元, 年均递增44.74%。

二是上级财政补助和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

1995年, 全市上级补助收入18398万元, 占当年财政支出的53.04%, 2000年, 达到57631万元, 全区上级补助占当年财政支出的67.68%;2000年, 全市年可支配财力达到61477万元, 人均财力0.9226万元, 分别比1995年的0.4865万元和1994年的0.4603万元增长189.64%和200.43%。补助和财力增长较快的原因主要是从1996年开始, 过渡期转移支付实施和年增加工资等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开始实施。

三是财政运行艰难。

在此期间, 财政供给人口增长较快, 国家又大幅度提高了公职人员工资等个人支出和公用经费标准。而与分税制相配套的转移支付制度却迟迟难以完全到位, 体制变化带来的财力增加数额远远赶不上支出增长的需要, 财政资金供求矛盾更加突出。1995~2000年, 全市财政供给人口由56546人增加到66638人, 净增加10092人, 年均递增3.34%;财政支出总额由34685万元增加到85154万元, 净增50469万元, 增长146%, 年均递增19.68%。

(三) 新世纪初期 (2001~2003年)

定西财政开始逐步走出困境, 但长期积累的矛盾开始显现。从收入方面看, 受财源基础薄弱和经济结构状况制约财政收入增长乏力。2004年, 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51131万元, 其中:税收41033万元, 占80.25%, 非税收入10098万元, 占19.75%。形成地方财力的一般预算收入只有31610万元。其中:税收21512万元, 占68.05%, 非税收入10098万元, 占31.95%。说明当地产业层次低、工商业发展不够活跃, 企业整体盈利水平不高, 有效税源不足, 影响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从财政保障水平来看, 只是基本解决了财政供养人口低水平的吃饭问题, 公共财政供给水平和均衡保障服务的程度依然很低。2004年, 全市财政总支出19.65亿元, 按全市总人口297万人计算, 人均财政支出为662元, 占全省平均水平1363元的48.57%。

三、撤地设市后 (2004~2007年) , 定西公共财政谱写新篇章

四年来,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服务发展、服务部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宗旨, 紧紧围绕提高财政保障能力这个主题, 团结奋斗, 真抓实干, 财政工作实现了“四突破, 四提高”。

(一) 财源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财政收入规模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为了支持全市经济持续发展, 营造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作的良好环境, 财政工作的重心转移, 多方筹措资金, 提高整体财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有保有压, 调整收入结构, 夯实收入基础;另一方面紧紧抓住全市投资增长、消费趋旺、经济运行呈现速度、质量与效益同步提升的有利机遇, 加强骨干财源建设, 促进财源结构转型, 积极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四年来, 财政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资金9.32亿元, 主要用于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城区供水改扩建工程等;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1亿元;争取农业产业化项目及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8192万元。各县区也根据各自实际, 培植了一批新的骨干财源项目。财政收入均超额完成了当年预算任务, 同口径比较年均增长7.32%。2007年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实现6.08亿元和3.24亿元, 同比增长23.48%和20%, 财政收入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并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

(二) 财政筹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财政保障和宏观调控能力明显提高

一是财政支出规模逐年扩大, 预算执行率逐年增高。

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04年完成19.65亿元, 占预算的84.21%, 同比增长20.96%;2005年完成21.23亿元, 占预算的85.65%, 同比增长15.13%;2006年完成28.06亿元, 占预算的91.09%, 同比增支6.82亿元, 同比增长32.14%;2007年完成38.14亿元, 占预算的96.5%, 同比增支10.08亿元, 同比增长35.92%;加上通过专户拨付, 没有进入市县财政支出盘子的粮食直补、综合农资补贴、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等3亿元, 全市2007年实际支出达到了41亿元。

二是国家和上级各项政策的执行水平明显提高。

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全面兑现落实城市低保标准每年提高10%、加大养老、就业与再就业资金投入力度、推行了城乡医疗救助、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济困病床、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加快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等国家和省上各项惠民政策的同时, 市上还专门筹集资金1350万元, 先后制定出台了城区特困居民冬季取暖补助, 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补助, 提高社区工作人员、代课教师、村社干部等低收入人群报酬标准, 兑现干部职工省上规定地方津贴等区域性惠民政策。

三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能力明显提高。

国债、救灾、扶贫等重点专项分别支出7亿元、1.1亿元和5.6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17亿元, 基本实现了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应保尽保;行政管理、公检法司、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分别支出13.31亿元、3.79亿元和8.74亿元, 教科文卫等事业支出36.64亿元, 各项支出均保持了逐年增长势头, 基本保证了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全市财政账面赤字由2004年的4.04亿元减少到2007年的2.15亿元, 累计消化历年赤字1.89亿元。

(三) 财政法制建设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突破, 支持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能力明显提高

市财政局针对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 先后制定出台了《定西市市级财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定西市市对县区激励机制办法》、《定西市市级税收增长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规范了财政资金管理, 财政资金分配更加突出了公共财政的方向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有力地促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一是突出支持三农。

2004年, 在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 农业税税率降低1个百分点、取消农业特产税、免征牧业税, 2005年, 全面取消了农业税, 全市减轻农民负担总额6345万元, 人均减负24元, 结束了农民种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 农民在农业生产环节真正实现了零税赋;从2004年开始,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 对种粮农民发放直接补贴, 当年全市落实粮食直补资金1147万元, 并逐年增加。2005年为1426万元, 2006年为1989万元, 2007年达到2501万元。市县财政千方百计筹措专项资金, 实施阳光培训工程, 2004年以来, 共投入财政资金799万元, 培训城乡劳动力16.11万人次。通过开展培训, 提高了劳动技能, 外出务工有了比较固定的工作岗位, 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是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全市财政教育支出27.48亿元, 年均递增24.24%。共投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财政资金5269.4万元, 投入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及“普九”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建设财政资金3377万元, 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项目资金4847万元, 使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有了较大改善。

三是大力支持卫生事业发展。

2004~2007年财政用于农村医疗卫生支出累计8955万元, 年均增长22%, 占整个医疗卫生财政支出33569万元的27%。2007年, 全市试点县区达到6个, 参合197.2万人, 参合率87.2%。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每个参合农民中央、省、市县财政各投入20元、15元、5元, 按参合筹资标准, 筹集基金9860万元, 其中各级财政投入7888万元, 农民个人缴纳1972万元, 目前运行状况良好。

四是着力加大社会保障工作力度。

全面兑现了城市低保标准。2005~2007年每年提高10%的政策, 进一步加大了养老、就业与再就业资金投入力度, 较好地保障了国有企业退休职工和享受低保人员的基本生活, 并促进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在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 积极推行了城乡医疗救助、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探索建立济困病床, 着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五是加大财政扶贫工作力度, 加快脱贫步伐。

上级财政对定西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4亿元, 其中“三西“、财政扶贫资金3.09亿元, 以工代赈资金1.31亿元, 加上信贷扶贫和社会扶贫资金, 给定西市贫困县乡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 综合实力有了增强。到2007年底,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863元;全市累计有2.64万绝对贫困人口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 绝对贫困人口由2004年底的9.6万人下降到2007年底的6.96万人, 贫困面由3.62%下降到2.71%;有17.14万低收入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解决温饱。

(四) 财政改革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财政创新和预见能力有较大提高

财政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和上级的要求, 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 结合实际, 把握时机, 迎难而上, 较好地推进了定西市各项财政改革进程:

1.预算编制管理改革全面推进。

自2001年开始市本级试行部门预算改革, 预算编制按照“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原则, 优先足额安排人员经费。调整提高了部分公用经费定额标准, 实行了公用车辆保险集中采购招标, 规范了预留待分配资金。从2006年起, 结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按经济分类细化部门预算, 并试编项目支出预算。不断完善综合预算编制, 将各单位的预算外资金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对需要财政重点保障的落实惠民政策、政府重大改革以及城市建设等都在预算中专门作了安排;各级财政普遍强化了预算执行的调控力度, 财政预算的完整性、科学性、可行性和约束力进一步增强。

2.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一步深化。

2001年开始实行市直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改革, 成立了市直单位会计核算中心, 目前市直110个单位纳入中心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规范了单位财务行为, 增强了财政调控能力。2006年起, 按照《定西市财政专项资金报账制实施细则》, 在核算中心设立账户, 对全市国债、城建等重点专项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 有效提高了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在原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 实行“前台支付, 后台核算”的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融合式改革, 使两者有机结合, 优势互补。

3.政府采购改革不断推进。

成立了政府采购办和采购中心, 根据财政部《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和省政府《甘肃省省级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开展了业务, 目前业务范围已扩展到办公用品、锅炉用煤、医药器械等多个方面。同时在制定规章制度、完善采购办法、规范采购程序、节约财政资金等方面做了一些基础性和有益的尝试工作。并在全省首家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保险费集中招标采购、国库直接支付, 最大限度地利用保险行业优惠政策, 有效节约了财政资金。

4.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进展顺利。

2007年,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市政府下发了《定西市人民政府关于改革非税收入管理的决定》。市财政局下发了《定西市市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试行)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 将市直所有行政事业单位除同级财政和上级主管部门拨款之外的收入全部纳入非税收入管理范围; (2) 取消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性银行账户, 单位只保留基本支出账户和支出专户, 除同级财政和上级部门拨款外, 账户资金只能出, 不能进; (3) 在非税局开设非税收入汇缴专户, 统一收缴各类非税收入。纳入非税收入管理的单位各项收入, 全部缴存非税局汇缴专户, 再由非税局根据资金性质, 分别将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单位往来结算性收入定期划拨到财政国库、财政预算外专户和单位基本支出账户; (4) 除医院、学校和部分现场收缴的项目外, 非税收入的收缴采取“执收单位开具缴款通知, 代收银行收款和开票”的方式。

5.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初见成效。

按照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2007年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状况进行了全面清查, 盘盈净资产2.03亿元, 彻底摸清了家底。市本级积极做好的管理, 对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办理情况进行了重新全面清查和统一换发, 对53家单位26.82万平方米需要办理证书的房屋进行了现场办证。

6.乡财县管改革改革开始启动。

2007年, 市政府下发了《定西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的意见》, 市财政局下发了《关于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按照“收入统管、支出统核、账户统设、预算统编、集中支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要求, 在各县区全面完成了乡财县管改革, 目前这项改革正逐步向“村账乡管”深化和推进。

7.市以下财政体制更日趋完善合理。

上一篇:小李子获奖感言英文下一篇:以春节为话题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