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幼小衔接实施方案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幼小衔接实施方案(精选10篇)

小学幼小衔接实施方案 篇1

“能用数字、图画、图标或其他符号记录”;

“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注意要让记录有意义,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可见,难点在于用符号记录孩子的发现结果。因此,本周的重点是让孩子用多样化的测量方法记录生活中各类物品的长度、宽度、甚至高度。

本周课题:

《小小测量师》

小贴士:

1、您可以和孩子玩“立定跳远”的游戏,比一比谁跳的远,用脚或鞋子作为测量单位,协助孩子用图画和数字记录下来,如“妈妈能跳6只鞋子那么长,我能跳4只鞋子那么长”。

2、您可以问问孩子“咱们家的圆桌一圈到底有多长”,用什么办法可以测出来,协助孩子用布条、绳子等进行测量。比如“我们家的桌子要10段这么长的绳子才能测出来/比10段还多,但是不到11段”。

3、您可以给孩子提问“同样的桌子,用这根绳子只要4段就够了,用那条为什么要6段呢?”在问题中对孩子进行分数、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启蒙,注意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自己思考。

4、相信经过四次的调查,您已经养成签名和时上交的习惯,以身作则,培养了孩子的守时习惯和任务意识。

任务解析:

1、用非标准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手指头、胳膊、手掌、瓶子、鞋子等作为基础单位);

2、对测量的结果进行思考和比较(爸爸的桌子有4段绳子那么长,我的桌子只有3段)。

小学幼小衔接实施方案 篇2

幼儿园与小学虽然同属基础教育,但两个教育阶段却有明显不同,质的差异在于学前阶段儿童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学龄阶段儿童则以正规的课业学习为主要活动,并有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保证,这一变化对幼儿来说是生活历程中的重要转折。

因此,为幼儿期孩子做好入学准备,帮其顺利过渡,对于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幼儿素质具有深远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2008年,我园的市级科研课题《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正式立项。三年多的研究实践,在有关专家指导、学校支持及全体实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进展十分顺利。这一路虽有探索时的困惑,有摸索时的失败,但只有经历才能深刻,研究才能解惑,反思方知进取。具体做法如下:

(一)组建课题组,明确课题研究方向。

本校领导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确立与研究,课题立项后,于2008年2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该课题研究由吴秀芹担任课题主持人,负责督促课题的开展实施;李菊担任课题组组长,负责实验的过程管理;张芳担任课题组副组长,负责后勤管理;顾春霞、孙蓉蓉负责撰写阶段性计划、实施、总结;桑月负责收集相关理论,撰写实验报告;嵇清、丁卫红、吴怡桥负责实验研究、个案记录、调查问卷;顾海云负责收集相关理论、编印文集。课题组成员在幼儿教育研究方面有独到见解,有较强的教科研意识和能力。

课题组成立后迅速制订课题实验计划确定活动方案,拟定长期与近期目标,心中有方向,眼里有目标,实验老师研究热情高涨,在问题中研究,使教育科研常态化,自觉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二)进行岗前培训,提高研究人员素质。

教师队伍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为了更新实验老师的观念,提高实验老师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我们以课题实验为契机,对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与课题实施的指导。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认真组织课题组活动。

课题组于学期初制订学期工作计划,部署一学期工作安排和重点,每单周三一次课题组集中活动,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研究得失,部署下阶段工作,提出新要求。每次活动推选中心发言人,安排交流汇报内容,带动全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及时反馈。

2. 观摩名师教学,更新教学理念。

课例评析、名课观摩是我园课题组常见的活动方式。我们利用现有资源,并广泛利用网络资源,分享彼此手中收集的教学案例、论文,共赏精彩。发现有价值的资料,人手一份认真组织学习研讨。名师就是名片,我们崇拜名师但绝不盲从;学习名课,收集看点,欣赏但不硬搬。课题组分阶段组织老师观摩了蒋静、陈宴、薛莲、吴佳瑛等一大批特级教师的精彩课例。听课是一种享受,评课更是一种提升。看名师课堂,从教学行为研究中领悟新理念,激发实验老师的研究意识与热情。

3. 博采众长,推出精品。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枯。”科研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科研的着眼点应该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是我校课题组实验的关键。于是我们先后安排桑月、孙蓉蓉、顾春霞老师上县内实验评优课;安排吴怡桥、顾海云、丁卫红等实验老师上组内研讨课,加强交流、研讨,在听课、评课、反思的渐进性流程中,有目的地打造精品课例。年轻教师得到了锻炼,经验型教师学会了创新,形成了课题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幼小衔接现状。

做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是调查了解幼小衔接的现状,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我们发现:多数幼儿入学后,由于准备不充分,极不适应:环境的陌生、要求的悬殊等,使儿童生理、心理都感到负担太重,茫然无措,导致孩子体质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而产生厌学情绪损害,损害了孩子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信心。那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也更坚定了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信念。

(四)建立课题研究制度,保障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根据该课题需要及我园实际,特制定了如下制度:科研工作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教科研工作职责、课题组评估细则、课题项目管理制度等。

(五)强化管理,确保质量。

1. 课题研究做到定期、定时、定点,落实任务有效果,切实保证实验的长期性和连续性。活动开展采取集中与分散、集体研讨与个体研究、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2. 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学期初制订明确可行的实施方案,扎实开展研究,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期末对照方案检查每一位教师的研究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这一措施对课题研究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3. 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让现有资源与资源开发有机结合,做到用好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园内资源,挖掘社会资源,搜集网络资源,尽量满足实验教师的工作需要。

三、辛勤耕耘,成效显著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科研辅助材料,如研究该课题所形成的课题结题报告、工作报告,幼儿入学去向调查表、家长调查问卷、“幼儿活动剪影”、“实验班教师活动剪影”、幼儿个案观察记录档案、幼儿实验作业及效果检测与分析、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教案集锦、论文集、活动时专题研讨的学习笔记、听课笔记,等等。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也锻炼了教师的实践教学研究能力。

四、及时反思,总结提高

总结与反思三年时间的课题研究,也碰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应注重衔接的双向性。

当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时,小学一年级上半学期的学习、生活及能力培养是否也可以与幼儿园衔接,做到双向互补,形成体系。

(二)应加强幼儿园与小学教师的相互交流。

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沟通不够,这主要是指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沟通不够,存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小学与幼儿教师之间除了吸取对方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外,还应该在教育观念、师生关系等方面加强沟通与交流。

(三)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具体研究思路中提到学习习惯的链接,并不是幼儿园向小学靠还是小学向幼儿园靠的问题,应该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都往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靠。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会链接过头,将小学教育中的一套搬到幼儿园教育中来。

幼小衔接不是提前“为小学”做事 篇3

人生的地基亦需“混凝土”来浇筑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都在为人生奠基,人生大厦的地基用什么来浇筑,需要参照近期的学校生活、远期成年后的个人和职业生活来思考。很多研究表明,自立自主、人际交往和对学校团体生活的适应与学龄儿童的学业成绩高度相关。即使只着眼于提升学业成绩,也需要一个由多方面素质“混凝土”浇筑起来的“坚实基础”:学业学习所需要的广泛生活经验、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的能力、用语言沟通的能力等。占用幼儿发展这些基础能力的时间,去提前学习小学学业,有可能造成其他基础素养的缺失,无异于只用沙子打地基。

童年早期,幼儿需经历几次社会环境的变迁,从家庭到幼儿园、又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些“生存环境”中社会成员不同、社会关系不同、规则也不完全一致,这些本身就是幼儿面对的复杂“学习任务”。初入小学,幼儿面对的是一大群“陌生人”,包括几十个同龄人和轮流来上课的多位老师;要跟另一个同龄人每天共用一张桌子。常规活动方面,每节课的时间都延长了,铃声是上下课、进出教室的信号,课是一节连着一节的;学习主要以口语和书面符号为中介,直接体验实物和操作材料的机会日益减少……要能适应这种新的学习环境,儿童需要自理自主、情绪调控、社会交往、口语沟通,还有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基础素养,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将儿童与丰富的真实生活隔离开来而让他们“专注学业”,并不明智。

人生旅途无需以“速度”论成败

为了使新一代更好地适应日益复杂、变化迅速的社会,现代社会规定了18年的“儿童期”,通过人为划分的婴儿期、童年早期、童年中期和青少年期几个阶段,渐进地走向“成年”。即使业已成年,人仍然需要通过持续的学习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可见,要论人生成败,也不应在童年早期。

然而,生存环境中的竞争和压力,常令身处其中的成年人不自觉地将人生发展的长期过程想象成短跑竞赛,不允许孩子在起跑线上有任何闪失,误以为出发时不在前几名,到“终点”也无法抢得先机。焦虑感让他们很难欣赏到孩子已有的跑步才能和努力跑的品质。这种焦虑若得不到成人社会的认真反思,童年早期某方面发展“未达期望标准”或“不及他人”,就会让家长和老师难以忍受,加剧他们对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感”。

事实上,人的发展不是匀速的,儿童在长期不起眼的寻常累积之后,某刻突然有卓越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妨碍儿童持续发展的,未必是某一时期在特定任务中表现不佳本身,而是对这种表现的“过度解读”和“消极回应”给孩子带来的沮丧感。

成人社会能不能给童年早期的发展提供“长期寻常累积”的空间,避免营造竞争气氛催促所有孩子以尽可能快的步调達到预定的统一标准,影响着一大批儿童的持续发展。美国教育界近十年来对“入学准备状态”这一流行概念的反思,对在童年早期滥用、误用“入学准备测验”的批判性研究,体现了他们对早期发展不同步调的尊重。“准备状态”不再被理解成入学时刻的完备状态,而被理解成一个渐进的过程。

人生早期的持续发展需要各方合力“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同属“基础教育”,很多基础素养犹如地基,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交织,支撑起每个人未来发展的大厦。无论是家长、幼儿园还是小学,不把儿童的学习窄化为“小学学业”,帮助孩子兴致勃勃地投入对周遭事物、生活和自我的探索,过有意义的当下生活,本身就为下一阶段发展做着准备。幼小衔接不应被视为需在入学前的一段时期“为小学”而做的事,而应被理解为在整个童年早期提供丰富、连贯的学习机会。

家长和幼儿园老师以友善和尊重独立性的态度对待孩子,解决人际矛盾时用协商方法,本身就有助于孩子消除对他人和社会团体生活的惧怕感,为小学中“社会适应”打基础;给孩子提供有趣味的图画书来阅读,帮孩子在大量的阅读经验中形成“符号对应读音”“图像和符号表达意思”的意识,提供孩子日常谈话和游戏的机会,积累口语沟通的经验,本身就为孩子理解拼音符号的用处、运用拼音独立阅读打下基础;各种拼图和搭积木的形状、大小感知,运动中对方位、距离和速度的体验,都给孩子积累了大量的“前数学经验”,本身就在为孩子听懂小学老师讲数学概念、公式时的例举打基础。

何必剥夺孩子丰富的生活和交朋友、游戏的时间,去背诵拼音、做算式,提前做小学里又要重新做的事?

以促进儿童持续发展的态度看待幼小衔接,教育系统还需设法破除与“入学机会”相联系的早期考试。小学低年段学业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细致地分析儿童学习中遇到的具体困难,也欣赏他们付出的点滴努力和取得的看似稚拙的成就。唯如此,儿童才能有一个空间,按照自己的步伐持续地克服困难,使各种才能由萌芽而壮大。

如果家长、老师和管理者在这个过程伊始,就以一种评判高下的竞争态度对待孩子的作业、测验、考试表现,就会忽略孩子的努力态度和萌芽性成就。成年人的焦虑又会影响孩子对待考试和学习的态度,甚至使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变得紧张,使本已不易的小学“社会适应”过程进一步拉长,反过来干扰儿童的各方面学习,人为地制造“差生”。

幼小衔接活动方案 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以“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为研究的基本原则,以“如何解决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怎样让孩子从幼儿园平滑过渡到小学,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为研究重点,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这一阶段的过渡。结合本园的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环境的创设、日常生活的管理、家长工作的开展等途径,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活动时间和对象

(一)3 月—6月,活动时间为3个月。

(二)活动对象为幼儿园大班年级。

三、活动内容和要求

(一)幼儿方面

1.入学前思想准备:通过参观小学,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上小学,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欲望。

2.身体方面的准备:

(1)通过体育锻炼、疾病预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2)为了让幼儿能够较快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生活,我们将采取适当延长幼儿学习时间、减少游戏时间等。

(3)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正确的阅读姿势,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感觉器官。

(4)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让幼儿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难找警察,记住各种急救电话;知道不能玩水、玩火,玩 电。

3.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1)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 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

(2)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4.学习方面的准备

(1)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学习有关的常规知识: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等学习工具。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请家长配合幼儿园,让幼儿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如: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等;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注意倾听的习惯;再有,培养幼儿正确看书习惯;还有,通过适当的布置作业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游戏、活动中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3)四月份开始学习时间、运动时间逐步增长,生活、游戏时间逐步缩短。如集体活动时间由每节 25 分钟可延长为 30—35 分钟,让幼儿在心理上对时间概念有所准备。

(二)教师方面

1.学习幼小衔接文章,精通幼小衔接的相关知识,掌握小学生活、教育的一些基本行为习惯要求。

2.加强幼儿安全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

3.加强幼儿对课间休息和自由活动的引导,让幼儿学会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4.与小学老师座谈,了解历届我园幼儿升小学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幼儿园需要注意的幼小衔接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5.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加强幼儿对小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热爱上小学的情感培养,做好幼儿心理疏导。

6.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的相关知识。

(三)家长方面

8.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的相关知识。9.利用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方面的知识。10.在家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定时作息;如:有计划的完成老师留下的任务;不迟到等等。

11.加强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四、活动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探索阶段

(一)加强教师幼小衔接的理论学习,通过学习、讨论等形式,了解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和小学的教育目标及要求,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风格接近小学阶段,主动适应小学生特点,为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二)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和教育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配合幼儿园,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第二阶段:实施与调整提高阶段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及建 立初步的规则、任务、安全意识。

(二)参观小学、体验生活,为了让大班的孩子们能更进一步感受小学的生活,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责任意识,我园将在6月份组织大班幼儿参观和平小学,主要包括:

(1)参观小学生升旗仪式、早操活动、课间活动,而且还把他们带进小学生的课堂,参观小学生的学习,课间活动等,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

(2)回园后引导幼儿自己主动参与环境的创设。以“我心中的学校”为主题,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设计出一组生动形象的,有趣的小学生生活场景图,其中有小学生上学,升旗,上课,锻炼,课间活动等情景。

(四)课间衔接、社会适应,由于小学与幼儿园活动室环境布置、玩具投放以及教师跟从的密切度等完全不同,孩子们在小学的课间活动与幼儿园“课间”活动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应困难所引起的,甚至会导致孩子们在小学一日长达 40 分钟的课间活动中存在更大的安全隐患。通过加强对课间休息和自由活动的 引导,让幼儿学会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为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奠定了心理基础。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各教师充分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与领导,加强活动过程的管理,确保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落实目标责任制。我园将各项工作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责任人、定活动方式,定活动地点,确保活动的扎实开展。

五、幼儿园幼小衔接具体活动内容

1.召开家长会,指导家长做好孩子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2.利用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方面的知识。3.逐步延长上课时间,每节课 30—35 分钟,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4.学记口述日记,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5.开展 “小值日生活动”,培养幼儿独立意识和为他人服务意识。6.让幼儿多接触身边的小学生,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情况,做好入小学的心理准备; 7.带领大班的幼儿参观和平小学。主要内容包括:(1)观看升国旗仪式和广播体操;

(2)参观小学的环境,包括操场、教室、图书室、厕所等地方,边看边比较与幼儿园的不同;

(3)旁听一年级的一节课,了解小学生是怎样上课的;(4)了解小学生的课间十分钟都做些什么。

8.开展“快乐课间十分钟”活动,培养幼儿自理、自立的能力。9.请家长为幼儿带简易书包,开展“小书包真整齐”活动,培养幼儿整理文具、爱护文具、保管文具、认清楚自己的文具的能力。

10.开展“离园倒计时”主题活动,学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养成“自己的事自做”。

合肥瑶海和平幼儿园

幼小衔接试验方案 篇5

双向联动的内容

(一)课程

1、学习适应方面

2、社会性适应方面

(二)环境

1、物质环境

2、软环境/人际环境(包括师幼关系、同伴关系、作息制度)

(三)家园合作、家校合作

课程实现双向联动的方式方法

(一)课程对接

1、源自小一的教学目标

(1)分析小一的教材(重点看语文与数学,对应读写与数学适应困难)。总结读写与数学方面的核心学习经验。

(2)分析《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提炼出一般性的行为习惯与专门针对小学学习生活的核心习惯两大类,前者如独立意识、自我控制等,后者如按时完成作业等)

联动的方式方法

2、长期性一般性的对接

(1)学习方面

初步设想:角色游戏、早期阅读→语文

建构游戏、美术活动→数学

绘画活动 →前书写

(2)社会性方面

初步设想:一般性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应该可具有连续性与性。这里可以谈一下终身教育的观点。收集中班与小班1-2个教学活动进行分析。

联动的方式方法

3、大班阶段专门性的对接(入学准备期)

(1)学习方面

同课异构。读写与数学领域内,各呈现一个成功的例子。

(2)社会性方面

总结出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核心行为习惯。

4、小一初期专门性的对接(学习准备期)

(1)学习方面

设置学科课程。重点培养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

(2)社会性方面

设置综合活动课程。重点培养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与师生交往

七、具体的研究方案

(一)成立实验小组

组长:陈建民(黄龙中心校)副组长:肖小雀(黄龙中心校副校长)刘盛容 陈南珍

组员:小中班年级组长、大班全体保教人员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通过对小学教师以及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调查,了解新入学儿童存在的典型不适应方面;对大班教师的幼小衔接经验以及对教育行为与《指南》提出的实施要求相结合。

2.培训学习。在省、市、区教育部门贯彻《指南》实验工作培训学习中,特别是在园本培训中,专题进行“幼小衔接”专题实验培训。

3.行动研究。以《指南》为依据,以《湖南省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体系(建议稿)》为基础,充分借鉴各地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经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在真实的幼儿园环境中,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和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持续开展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系列活动。

(二)研究方法

4.课题研究。在“幼小衔接”专题实验中,开展有关专题研究,主要选题是:①以幼儿园为主体的幼小衔接②以小学为主体的幼小衔接;③如何指导家长做好 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

5.园际交流。通过送教、送培、QQ群等方式与全省进行《指南》实验的部分幼儿园交流共享实验资源。

6.专家指导。邀请专家指导小组的成员,专家通过培训讲课、现场指导、网上答疑等方式对幼儿园实验进行指导。

(三)研究步骤与进度1、2013年9月——10月,动员学习阶段。组织教师、家长认真学习《指南》,领会《指南》精神实质。防止幼小衔接工作中小学化倾向。

2、2013年9月——2014年2月,学习《湖南省幼小衔接活动体系要点(建议稿)》。找到幼小衔接的切合点。

(三)研究步骤与进度3、2014年3月——2014年8月,小中班继续围绕长期性一般对接工作进行衔接教育,调整大班作息时间表,提早入园,延长教学活动时间,缩短午休时间等;大班则开展专题性对接活动,进行相对专门的衔接教育:我要升学了;参观小学(我心中的小学);我要毕业了;我是值日生;红领巾的作用。大班老师做好相关专题的设计、实施、记录,进行实录、教育叙事、经验总结等工作。

(四)保障机制

1、经费保障:幼儿园将自筹经费,确保实验需要经费。

2、制度保障:建立“幼小衔接体系”专题实验的各种制度,推进实验计划在一日活动中的落实;落实幼儿园园本教研制度中的激励措施鼓励老师成为研究型、反思型教师,确保研究的持续进行。

对照《指南》寻找不足之处

以往,我们更多的工作关注孩子知识学习方面,跟上小学的步伐,忽视了孩子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忽视了幼儿人际关系的培养,《指南》关注孩子心理方面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挑战。还没有从幼儿身心全方位认识幼小衔接问题,尤其是孩子的心里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还有待提高,幼儿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待提高(班际之间的交往活动太少);对孩子的观察、个别指导方面还做得太少,因人而异的指导工作还没有做好;而这一系类工作对于幼教工作者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我们该怎么办?

对小学课程要求没有了解;对家长的指导还滞留于表皮,需要进一步深入;我们用什么好方法引领家长转变的家庭教育观念?

今后努力的方向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指南》,领会指南的精神实质,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关注幼儿生活能力与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双向联动,制定科学合理的大班作息时间表等,多方面与小学慢慢靠近。加强老师幼儿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加强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引领、转变家长观念,加强家园合作。正确评价幼儿,引领幼儿正确自我教育。

(五)本学期已做好的幼小衔接工作组织好教师学习《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贯彻省级试验精神召开大班家长会---《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幼小衔接实践活动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后进小学读书后往往不适应小学的生活,许多孩子在开学时高高兴兴地上学,几个星期后,身体明显消瘦,病假率上升,有的害怕上学,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做好幼儿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共识。做好“幼小衔接”,不但有利于入学前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而且能为孩子的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尝试通过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班级工作、家长工作等多种手段多方位实施“幼小衔接”活动方案,将“幼小衔接”活动真正落实到实处。此次活动为走进校园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的:

(1)以幼儿园为主,通过幼小衔接活动,宣传学校工作和发展方向,让各位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谋求幼儿园学生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认同;

(2)通过幼小衔接活动,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家教认识,实现小学与幼儿园的有效对接。

(3)通过幼小衔接活动,帮助幼学前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标尺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衔接方案:

(一)、成员:

组长:徐丹 副组长:汪倩倩 组员:全体一二年级教师

(二)、衔接重点:

(1)兴趣激发;(2)习惯规则培养;(3)语文学习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方面;(4)数学学习能力---加减运算、思维及操作能力方面(蒙氏数学);(5)适应能力方面---个性,心理,独立性等。

(三)、具体措施:

A、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幼小衔接专题培训,B、参与幼儿园家长会幼小衔接专题讲座 C、组织幼儿园参观小学,与小学联谊活动 D、进行教师座谈,组织教研活动 E、组织各类评比或展示活动

(四)、从各方面提高幼儿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衔接。

1、时间上的互相靠拢

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丽的泡影,心里开始失望。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

2、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还可以组织大班年级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组织幼儿观看有关录象,这些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 加强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用权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4、,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

(1)、学会准备上课需要的学具和物品。

(2)、各种姿势训练及达标--坐姿,书写姿势,举手姿势。(3)、学会认真独立地做事,懂得追求良好的结果。(4)、学习时爱动脑筋,独立思考,并愿意寻求问题的答案。

(5)、喜欢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讨论时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6)、听读识字教学以100个会认的字为主(见图)要求会认、会读、会用,期末100个达标要求100%。

注重计算能力的训练(20以内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计算)(10以内加减运算要求达标)(7)、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5、家长方面

1、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准备一个闹钟,让孩子自己用。

2、实行生活环节”限时制”:规定时间限制,刷牙洗脸等。

3、花时间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并签字:认真对待并坚持。

小学幼小衔接实施方案 篇7

(一) 研究对象

上海市某小学一年级全体师生, 其中教师7名, 平均年龄28岁, 平均教龄3年, 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其中3名为班主任教师 (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各1名) , 4名为任课教师 (语文教师2名, 英语教师1名, 数学教师1名) 。学生共180名, 共6个班, 每个班30名学生。

(二) 研究过程

1.在征得师生同意之后, 采取对课堂进行录像的方法, 并在对2位教师进行预访谈之后拟定正式的访谈提纲, 其大致包括: (1) 受访者的基本信息, 包括任教科目、年龄、教龄、学历等; (2) 对于学校中规矩的看法与习惯的养成以及哪些习惯有利于学生度过过渡期; (3) 除此, 还涉及一部分其他有关入学准备方面的问题。

2.每个星期周三和周五对小学进行全天的拍摄, 在基本熟悉学校日常流程之后开始进行对教师的访谈。

3.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文本的整理和编排。

二、调查情况及结果分析

(一) 学校中的规矩

学校中的规矩就是学校中的制度。它安排着教师和学生的在校以及涉及到学校工作、作业的校外生活, 是教师和学生必须遵守的规矩。因为本文主要关注点是规矩在儿童适应小学生活方面的作用, 所以就儿童方面的规矩加以详述。教师制订一系列的规矩是用来对学生在校生活进行安排, 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因为在学校中的活动分为课上和课下, 因此, 笔者将这一系列规矩分为两大类:课堂上的规矩和课堂下的规矩。

1.课堂上的规矩。 (1) 课前纪律整顿。在上课铃前2分钟, 会有一个预备铃响起, 学生们都要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 当天两个值日生会站在班级前面带领全班的学生背诵所学过的课文。 (2) 上课中听课要求。 (1) 对于倾听的要求。在上课的时候, 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地听教师讲授课程, 还要求学生在其他人回答问题时是保持一个倾听的状态。 (2) 对于回答问题完整的要求。教师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将话说完整, 不能只是一两个字说出答案即可。例如:在一堂语文课中教师问“学”, 怎么读, 怎么组词, 一个学生说“xue”, 学习。教师则让他将话说完整:这个字读“xue”, 学习的学。 (3) 对于写字的要求。因为语文课有专门的写字课, 所以, 这条规矩更多地在语文课中体现出来。每次在写字之前, 教师要先要求学生拿出写字板, 之后带领学生们一起念写字歌。姿势、笔顺和运笔都有规矩, 在发现有学生姿势不正确或是字写得不好的时候, 教师会及时到其身边进行纠正。 (4) 奖励与惩罚的规矩。在学生表现好或是达到某种要求时, 教师会在奖励本上敲章, 积累到一定数量后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2.课堂下的规矩。 (1) 课间的规矩。每当下课铃响起, 教师就会不断地告诫学生不要快跑, 不要大喊, 不要踩草坪, 做好上下一节课的准备, 拿出下一节课的课本。 (2) 午餐时间的规矩。在第四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 学校的服务人员会在每个班的门口放上符合班级人数的午餐, 在下课后, 教师会让学生拿出桌布, 铺在桌子上, 然后让当天的值日生帮忙给其他学生发饭, 期间, 学生排队领取汤。在吃饭的时候, 教师会不断嘱咐要将盘子里的菜吃完, 尽量不要将饭菜剩下。

(二) 结果分析

1.对于养成倾听习惯规矩的重视。在整理视频资料和访谈资料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 无论是哪一科目的教师, 对于培养倾听习惯都给予高度的重视。教师们认为, 这个问题不仅仅有关于一般的礼貌问题, 更是教会学生懂得尊重的概念。所以, 在课堂中, 教师会要求在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 其他同学是不可以插嘴的, 而且要注意听这个学生说话, 如果有不一样的观点, 需要等待, 之后举手发言。有教师这样说:“谈到尊重的话, 那我也要我的学生尊重我。我觉得尊重是双方面的, 就像对话一样。而且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 才能让学生学会尊重。如果是一味地迁就他, 一味地哄着他, 孩子其实完全意识不到老师是在尊重他。就像小孩子在课堂上经常插嘴, 教师并不加以制止。从第三者的角度看, 是在尊重孩子的话语权。但是, 孩子能体会到老师现在是在尊重他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什么叫尊重。学生反而没有学会尊重, 觉得这样做是得到老师的认可的, 以后, 不管什么场合, 大人讲话他也插嘴, 或者是什么时候他也插嘴, 我就觉得这个和我们的教育的目的是不一致的。”

2.对于家庭履行规矩的肯定。虽然之前在学校中的规矩中并没有呈现这一方面, 但是, 在访谈的时候, 我们发现, 教师对于在家庭中制定规矩并履行规矩是非常赞成和肯定的。认为这是促进学生完成转变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家庭这方面的补充, 那在学校所进行的努力将会是5+2<7。其中包括回家之后立即认真完成作业和养成阅读习惯等方面。

3.对于规矩的作用认识是维持秩序和养成习惯。在对于规矩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上, 有的教师出于对学生安全负责, 认为有约束才会保证安全。有的则认为规矩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 提高课堂效率, “老师会希望课堂有一定的秩序性, 因为乱了就有的孩子在听, 有的孩子不在听, 没有规范意识是不行的, 因为你不是面对三五个孩子, 三五个孩子, 他随便说, 没关系, 时间分配得到。我们还是30个孩子一个教室, 如果是四五十个孩子一个教室, 谁都想站起来的话肯定不行”。在访谈中, 所有教师都提到了规矩对于养成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每天收拾书包, 看着备忘录, 每天该读的读了吗?该写的写了吗?但是还是发现现在有的小朋友第二天来说忘记带什么了。问他你为什么忘记带了, 他会说“妈妈忘记给我装了”, 就会找一些理由。其实收拾书包也是一个规范, 你要学会整理书包, 大家一样, 放学的时候, 有的小朋友收拾得很快很好, 有的就不行, 这也是需要教的。还有排队整齐, 这些都是对于以后的发展很重要的。

三、总结与思考

(一) 运用规矩要因时而异

在对于上述规矩进行归纳总结时, 发现大部分规矩在其他年级也是有的。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具有连续分阶段的性质, 在这一阶段所立下的规矩和所养成的习惯是下一个阶段的基础, 在访谈中有教师也表示有些规矩, 例如表现好就给敲章这一条规矩在高年级时就不会再使用了, 可见, 立规矩也是需要因时而变的。而有些规矩, 比如:写字时的规矩则会一直保持下去, 这要取决于它对于学生之后发展的价值。

(二) 运用规矩要因人而异

教育对个体的生产并不是培育个人的独特人格, 只是模塑一个个具有同性质的个体。特别是学校发展出的特殊纪律, 成为教育中的禁忌, 专门针对个体生活细节进行检视和控制……在学校教育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但是, 在访谈中多个教师多次强调并不是所有的规矩都适合所有的学生, 不会一味地遵循规矩行事, 具体还要看当时具体的情况, 再对学生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与这一点, 笔者是同意的, 因为如果在不恰当的时候硬性规定可能会引起相反的效果。

(三) 规矩的制定和施行要有原则性

学校生活需要有规矩, 如果没有规矩学校生活会流于无序状态。然而, 规矩不应当是任性而为的。规矩应当是以人为本的, 应当是保障社会的有序状态的, 应当是使人自由的, 而不是束缚人的。学校中的规矩更是如此, 它不应当压制学生的天性, 剥夺学生的自由。在访谈中有教师也表示会有意让学生参与到制定班级规则中, 会考虑学生的想法。在调查中我们也能发现教师们还是有尊重儿童的意愿的, 当有问题发生时, 教师会问当天的小值日生“你该怎么办, 你想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

这段过渡期不算长, 但是却是儿童经历的非常重要的时刻。一年级的儿童在带有幼儿园心理特征的同时, 在很多方面是发展重要转折期, 比如:学前到学龄期间, 儿童的情绪发展成就是惊人的, 他们的许多情绪技能, 例如控制消极情绪的爆发的能力飞速增长;儿童一方面保留着学前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 以及以游戏为主的基本活动形式;另一方面随着儿童进入学校, 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表达能力也飞速提高, 使其有可能从事学校的学习活动。然而, 面对周围环境的改变, 作息时间的调整, 相比之前是繁重的, 也会使儿童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德国的哈克教授曾做过一次调查, 有30%~40%的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后, 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很不适应, 常常在心理上产生紧张。针对于这一时期, 教师们对于养成良好习惯都表现出毋庸置疑的态度。“转折期间养成良好的习惯, 会让儿童受益终身。”立规矩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 规矩是幼小衔接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关系着学生能不能很好地度过这一转折期, 所以, 关于怎样制定规矩、制定什么样的规矩和怎样实施规矩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际情况中不断地总结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召存.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 2012, (11) .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小学幼小衔接实施方案 篇8

关键词:幼小衔接;一年级新生;课堂倾听;观察研究

一、研究起源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场所。课堂行为观察是指教师带着明确的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有针对性地了解课堂上正在发生、发展以及变化的现象。它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各自事物的观察不同,要求教师的活动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和目的性,而且要求教师对观察到的事实做出实质性和规律性的解释。

教师应培养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倾听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技能。在新的时代与社会条件下,随着教育的改革与观念的转变,儿童在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教育阶段中,在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准备期要经历怎样的适应过程呢?因此,笔者从一名一线语文教师的角度来展开分析小学一年级新生的课堂倾听行为表现,企图探讨出一些建设性的策略,帮助儿童更快地适应小学课堂学习。

二、观察策略与方法

1.被试

整个研究以杭州开发区某小学一年级刚入学的儿童为观察对象。该小学招生是按户口所属地进行对口招收,学生的分班遵循随机原则,因此,该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班男生28人,女生19人,主要研究小学刚入学儿童在学期初的课堂倾听行为的表现。

2.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研究者主要采用自然观察的方法,对一年级刚入学儿童进行为期一周的课堂观察(9.1~9.5日),主要记录每天语文课堂上(共10节)学生的课堂倾听行为,以此了解刚入学儿童的行为表现。

三、统计结果与原因分析

1.学生的倾听行为情况

本研究将倾听分为常规(行为习惯)与学习(学习习惯)两大类。只在一节课的l~5、10~15、20~25、30~35分钟这四个时间段内记录,一节课共记录35分钟。学生的反应情况分为:只有10%(约2~3个)及以下的学生能正确回应记为l,只有10%~50%(约15个)的学生能正确回应记为2,有50%~90%(约2~3个学生不正确)的学生能正确回应记为3,有90%~100%的学生能正确回应记为4。

(1)教师要求学生“倾听”的频次情况

(2)

2.学生课堂倾听的多种表现

通过观察发现,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初期的倾听表现大致分为认真型倾听、不喜欢倾听以及不会倾听三大类,例如以下观察片段:

语文课堂上,针对老师的提问孩子们踊跃发言,气氛很活跃。于是,老师请小×回答,然而他的发言还没有结束,杨×和宇×等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我来,我来”“他说得不对,应该是……”的叫声此起彼伏。他们都只顾着自己表达,完全没有注意倾听小×的发言,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一再被打断。

分析:这部分学生的课堂倾听表现为不喜欢倾听,往往在同学还没有结束发言前就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方面,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受家庭中“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影响,初入学的儿童表现欲强,自我意识强。另一方面,由于低段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受到身边有吸引力事物的影响,因此不喜欢倾听的现象比较常见。在该阶段,他们的倾听行为大多表现在喜欢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不喜欢倾听别人的发言。

通过对小学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课堂倾听行为观察,我们发现不喜欢倾听以及不会倾听不仅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而且也违背了全员参与的原则。那作为低段教师,我们该如向引导孩子们学会倾听呢?我们该如何赋予倾听教育新的生命和活力呢?

四、预防与应对策略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儿童倾听心理适应能力

5~7岁的学龄儿童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全面发展,认知处于由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表现为有意注意开始延长,观察力提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运用组内学生相互提醒的方法。当你的同伴倾听不认真的时候,你可以轻轻拉他一下,或用眼神示意他,或者在他耳边轻轻地问:“你有一对金耳朵吗?”相信同伴在你友善的提醒下,一定会竖起耳朵认真倾听的。久而久之,在相互提醒下,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会逐步养成。

2.注重隐形环境布置,在环目标设计和课程开展方面进行对接

教室的环节布置对儿童来说是一种隐形的文化渗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暗示、引导孩子善于倾听,化有限的空间为倾听的乐园。在教室的墙上贴关于倾听的名言。如“一双灵敏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听也是读,用耳朵来读。”让孩子们多听优美的儿歌、故事或谜语。每周评出几名“倾听小能手”,让小能手向大家介绍自己认真倾听的方法。

3.教师应开展游戏教学及儿歌,帮助学生习得课堂倾听能力

游戏教学大多围绕新学的知识而展开,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刚学的拼音与生字。除此之外,还可以活跃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跟我学”“找找小眼睛”“开小火车”等游戏,教师可以先以组为单位,从第一个学生开始,一个接一个念下去。例如,“读书歌”里就强调“左手按,右手指”,这样学生就能一边念一边按照要求操作,“课前准备歌”上课铃声叮铃响,小朋友们进课堂,学习用品放放好,认认真真把课上。“小眼睛,看黑板;小耳朵,竖起来”。对于全班学生而言,则起到一种调节气氛与放松身体的作用,观察到有部分出神或者疲倦的学生因为念了儿歌与做了相应的动作而恢复精神的,重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4.低段教师应使用重复策略提高学生倾听效果

重复策略主要是让学生重复教师刚刚说过的话,帮助学生记住教师说话的要点,以培养低段学生倾听的习惯。这一方法可以在教师讲解教学重点以及提复杂问题的时候采用。比如,当教师的提问比较复杂,一个提问中包含几个小问题时,起先学生会记不住,只回答出部分问题。这时教师应采用重复策略,先不让学生回答,而是让若干学生起来重复刚刚提过的问题,直到学生记住,然后再让学生回答,基本都能回答出。这时重复策略的使用就起到了帮助学生记住提问要点,给予学生思考时间的作用。

参考文献:

大班幼小协同科学衔接活动方案 篇9

1、通过参观小学,初小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熟悉校园环境、教师和学生,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

2、激发幼儿入学的向往之情,不断加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的`自豪感。

二、活动时间:2016年6月18日

三、参加对象:全体大班幼儿、大班老师、保育员及行政后勤、保教处成员

四、活动地点:参观良村镇中心小学

五、活动准备:

1、对幼儿进行参观前的谈话活动。

2、返园路上各路口安排后勤人员值守。

3、与参观良村镇中心小学联系参观事项。

六、活动流程:

1、7:30—7:50 全体人员准时在参观良村镇中心小学大门口集合,分班列队

2、7:50 排队进入参观良村镇中心小学

3、8:00—8:10 参观良村镇中心小学校长给小朋友讲话

4、8:10—8:20 分班上厕所

5、8:20 观看升旗仪式和广播体操。

6、8:35—9:15 (第一节课)幼儿分班进入一年级教室旁听一节课了解小学生是怎样上课的。

7、9:15—9:25 (课间十分钟)了解小学生的课间十分钟都做些什么

8、9:35 在小学老师的带领下,幼儿分班参观小学环境,包括操场、教室、图书室、电视台、厕所、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食堂等地,了解各设施的功能以及学生应遵守的公共规则,知道这些地方是小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

9、10:50 与小学老师、哥哥姐姐们告别,请小朋友向小学老师说表示感谢的话,

10、11:00 全体人员集中,安全返园。

(返园路线:参观良村镇中心小学——幼儿园)

11、延伸活动:回园后,各班组织幼儿围绕“我向往的小学生活”展开讨论,讲讲自己在小学中的所见所闻及所感。

七、注意事项:

1、请家长在7:50前准时将孩子送到良小门口本班老师手中。

2、各班做好拍照存档工作。

3、在小学老师带领下进行参观。

4、在参观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以下事项:

(1)注意安全,遵守活动规则,听从老师安排。

(2)有礼貌,专心听老师解说。

(3)排好队,上下楼梯靠右边。

(4)参观时不拥挤,不大声喧哗,保持安静。

(5)爱护花草树木,不摘花,不踩草坪。

(6)注意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7)跟随班集体,不个别行动。

5、全体人员一起返园,返园时一定要清点好人数,教育幼儿过马路要注意安全,跟好老师和伙伴不掉队、不擅自离队,路上不喧哗不吵闹等。后勤人员在各个路口值守。

八、应急备注

1、活动中安全第一,如遇安全情况,一切以幼儿为先,注意相关协调工作。

2、如遇下雨天气,参观活动时间顺延。

3、参观活动的有效性,注意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整合相关经验,达成发展目标,实现教育价值。

相关文章推荐:

1.幼小协同科学衔接活动实施方案

2.2016幼儿园幼小协同科学衔接活动方案

3.2016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方案

4.2016年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方案

5.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方案

6.幼儿园大班幼小协同科学衔接活动方案

7.幼儿园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方案

8.(幼儿园)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

幼小衔接教学活动方案设计 篇10

1.小朋友观摩小学生上课、下课的活动情况,了解在小学读书的有关要求。

2.初步了解小学的环境设施、作息时间、活动内容等与幼儿园不同,推进幼小衔接无缝接轨。

二、活动时间:

20__年_月16日(第8周周一)上午8:30—10:30

三、参加人员:

中心幼儿园师生、家长义工,我校一年级班科任及部分教师代表、文员、当值保安等。

四、具体安排:

(一)上午8:40中心幼儿园5个班小朋友到达学校,我校接待人员8:35在门口接待。

接待安排:中心幼大1班

中心幼大2班

中心幼大3班

中心幼大4班

中心幼大5班

(二)8:50—9:20 观看升旗仪式

→观看观看升旗仪式的位置:因考虑尽量不要影响学生出队的位置,请负责接待的老师把小朋友先带进运动场的草地上,待各班队伍稳定后再安排位置。

(三)9:40—10:20 观摩一年各班学生上课(彩灵级长落实细节)

1)带班观看教学活动(10-15分钟);→(随堂听课)

一年(1)班:语文

→中心幼大1班

一年(2)班:英语阶梯室

→中心幼大2班

→中心幼大3班

一年(4)至(6)班:综合科(音乐、体育)

→中心幼大4班

→中心幼大5班

2)各班课前精彩2分钟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就读小学后的变化与收获(由班主任落实)

3)课程环节中体现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与我校师生的互动。

(四)9:40—10:20带小朋友参观校舍与功能室

(五)10:20—10:40 各班孩子大合照、返程回园。

(六)教学研讨

1)数学学科:执

2)班级:一年(1)班

时间:(待定)

3)参加人员:中心幼儿园教师、我校一、二年级数学老师、班主任

五、细节落实:

1.新闻报道:一年级

2.学校门口LED:__(热烈欢迎__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老师们、家长们莅临我校开展幼小衔接活动!)

3.拍摄:惠苹

4.升旗仪式落实:__、体育科组老师

上一篇:小学生毕业活动感言下一篇:快递合同模板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