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桥第一课时课堂实录(精选9篇)

桥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的新词。

2.过程与方法:自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导入。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出段序。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分小组合作完成。

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课文,勾画出本课生字新词; 2)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内交流; 3)读完课文后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指导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指名认读。

2.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教读生字,并说说识记方法。

3.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感受课文主要内容

1.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下面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来完成刚才的自读要求,思考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指名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小结:课文主要写了黎明时,一个小村庄突遇洪水,一位老汉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人们有序地过桥逃生,最后桥塌了,老汉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3.这个感人的故事发生在黎明山洪突然暴发的时候,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文中哪些文段描写了山洪暴发时的情景?学生找到后指导学生朗读1-4自然段,从读中感受山洪的可怕,体会人们当时所面临的危急情况。

4.从刚才的内容中我们已经知道山洪暴发,人们正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为了逃生,人们涌到了木桥前,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5-13自然段,看看人们在木桥前遇到了谁,遇到他之前人们的表现怎样,遇到他之后,又是怎样过桥的?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5.在老汉的指挥下,一百多号人有序地上了桥,这时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接下来我们请一位同学读读课文的14-2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撤离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结果怎样?

6.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24-27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读这几个自然段。(学生齐读)读完以后,从这几句话里你知道了些什么?请同学们联系前面的内容想象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7.教师小结,板书课文主要内容。

五、教师课堂总结

六、板书设计

突遇山洪

疏导撤离

桥塌殉职

桥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篇2

师:刚才咱们聊天时, 你们告诉我, 很多同学会下各种各样的棋, 那谁知道“棋”字怎么写呢?

生:左边是木字旁, 右边是“其”字。

师:木字旁, 这就是告诉我们———

生:古代的棋子很多是用木头做的。

师:对。右边这 个字读—— (生:q侏) , 两部分合起来还读—— (生:q侏) , 像这样一半表示意思一半表示读音的字, 我们叫它——

生:形声字。

师:今天我们一起读一个古人学棋的故事, 请小朋友们伸出手先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边板书课题, 边指导“棋”字书写要领:“木”懂谦让窄一些, 右边“其”字宽一点, 两竖起笔有高低, 长横穿插才好看。) 小朋友们一起书空。 (生书空“棋”字)

师: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评析:“棋”字教学先声夺人, 干净利落, 具有浓浓的生活味。教学形声字特点时, 学生能从木字旁联想到古人用的棋子大部分都是用木头做的, 使得形声字的形旁表义特征在学生心中有了生活的情趣。】

二、初读课文, 趣味认字

师:通过预习, 你们知道是谁跟谁学下棋吗?

生:是两名学生跟秋学下棋。

师:你的回答既准确又简洁。那这两个学生是怎么跟秋学下棋的呢?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一遍, 注意读书小提示:淤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顺句子;于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书, 师巡视。)

师:调皮的生字宝宝从课文里跳出来, 跑到棋盘上了, 小朋友们先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出示生字, 生自由读, 开火车读。)

师:这节小火车请注意, “另”字的声母是边音, 跟我读。 (生跟读, 直至读正确。)

师:这节小火车也请注意, “能”字的声母是鼻音, 还是后鼻韵母, 哪位小火车教教他? (小老师教读“能”字)

三、随文识字, 晓事明理

1.联系生活, 理解词语

(指名读第1自然段)

师:他读得怎么样啊?谁来评价他?

生:声音响亮, 有感情。

师:他读得好, 你评价得也很准确。

师:小朋友们, 在刚才读的这一段话中有没有你们不理解的词语呢?

生:“能手”是什么意思?

生:“远近闻名”是什么意思?

师:小朋友们能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说明你们刚才读书时动脑筋思考了。

(师出示词卡:能手。指名读, 齐读。)

师:什么样的人我们才能称他为下围棋的能手呢?

生:下围棋很厉害, 一般人都下不过他, 就可以称为“能手”。

师:对, 课文中的秋是下围棋的能手。我知道咱们班马妍同学读书非常棒, 我们请马妍读读第1自然段, 如果她读得好, 你们就可以用上“能手”这个词夸夸她。

(马妍同学读第1自然段, 读得很好。)

生:马妍, 你读得真好, 你真是咱们班的读书小能手!

师:除了读书小能手, 谁还能夸夸咱们班的其他小能手?

生:刘倩是跳绳的能手, 她一分钟能跳200多个呢。

生:张磊是弹钢琴的能手, 他已经过了七级了。

师:同学们可真是多才多艺! (出示词卡:远近闻名) 秋是下棋的能手, 所以他的名气很大很大, 远处的近处的人都知道他, 这就叫“远近闻名”。一起读。 (生读)

【点评:“能手”的学习过程带有鲜活的情感和意蕴, 学生首先对词语作出了自己的理解, 然后联系课堂学习情况用“能手”进行说话, 还找出了身边的小能手。整个过程聚焦语用, 关注表达, “能手”这个词语也随着它所代表的具体行为表现逐渐深入学生心中。】

2.讲析字理, 识记“致”字

师:秋这么能干, 他的两个学生怎么样呢?谁给大家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指名读第2自然段)

师:你把字音都读准了, 特别是长句子还注意了停顿, 谁也能注意停顿把长句子读好?

(指名读长句子:一个学生专心致志, 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 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

师:瞧, 她注意了停顿, 读得多流畅啊!小朋友们一起读。

(生齐读这个长句子)

师:知道什么叫“专心致志”吗?

生:非常的专心, 很认真。

师:到底有多专心呢?这个成语里有两个读音一样的“zh佻”字。我们来学前面的“致”字。“致”字是形声字, 左边右边哪部分表示读音?

生:左边的“至”就读“zh佻”。

师:对, “至”在这里不仅表示读音, 还表示意思。“至”在古代这样写: , 像一支很锋利的箭射中了地面的东西, 表示“到”的意思。右边的反文旁, 古时候并不是反文旁, 而是写成这样: , 代表一只跨出去的左脚, 因为大部分人走路总是先迈左脚, 所以这个像左脚一样的字也表示“到”。左半边表示“到”, 右半边也表示“到”, 意思多强烈啊!这个单元的书上有一句“三到”的名言, 谁会背?

生: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师:学棋和读书一样, 也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就像书上说的这样——— (出示句子:一个学生专心致志, 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 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生齐读。)

师:来, 跟老师写“致”字。 (师边范写边讲解“致”字的书写要领:左右等宽, 左下一横变成提, 竖撇起笔在中间, 捺画出脚要舒展。)

(生书空)

【点评: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 学生对“致”字的意思理解不到位, 以致常把“专心致志”写成“专心志致”。此处从字源出发, 学生学得明白、记得牢靠, 还初步感受到了汉字的文化魅力。】

3.课件辅助, 学写“弓”字

师:一个学生学得专心致志, 另一个学生学得怎样呢?谁会读这一段话? (指名读)

生: (读) 他想, 要是用弓箭把它射下来该有多好哇!想着想着, 双手不由得做出了拉弓射箭的动作。

师:表扬你, 声音响亮, 停顿准确。小朋友们像她那样注意停顿, 一起读。

(生齐读)

师: (指着课件上的“弓”字和弓的图片) “弓”是个象形字, 瞧, 这就是弓, 小朋友们做个拉弓的动作。预备, 开始。

(音乐声中, 屏幕上静止的弓渐渐变成拉满的弓, 学生做拉弓射箭的动作。)

师:瞧, 弓真的被你们拉满了, 请小朋友们把拉满的弓和原来的弓作比较, 你能发现什么呢?

生:拉满的弓绷得紧紧的, 弓背有点弯, 也显得很有力气。

师:是啊, 拉满的弓显得多么饱满有力啊, 咱们在田字格里写“弓”字也要写得饱满有力。请大家仔细观察, 写好哪个关键笔画就能把“弓”字写得饱满有力呢?

生:竖折折钩。

师:对, 这是关键笔画。 (师一边范写一边讲解书写要领:竖折折钩要写得带点弧度, 就像拉满的弓背显得饱满有力, 一折稍长向上弯, 二折稍短往左收。)

师:请小朋友拿出笔, 摆好“三个一”的姿势, 在作业纸上把“弓”字描红一遍, 临写一遍。

(生写字, 师巡视并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4.小结课文, 追溯渊源

师:两个学生学棋的结果怎么样呢?谁给大家读读故事的结尾?

(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两个学生都是跟秋学棋的, 结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一个学生学得认真, 一个学生学得不认真, 所以才不一样。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在古代, 一个叫孟子的人也说过跟你差不多的话。 (出示句子, 生齐读:不专心致志, 则不得也。———孟子)

师: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不管学什么, 如果不专心, 就不会有收获。

师:对, 这就是孟子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学棋》这个故事也是孟子讲的。

【点评:一句“结果为什么不一样?”既领着学生交流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又没有纠缠于故事内容的概括。孟子名言的出示, 既深化了故事内涵, 又为成语“专心致志”交代了出处, 一举两得。】

四、教给方法, 巩固写字

师: (出示生字“鹅”) “鹅”字右半边是个新偏旁, 谁认识?

生:鸟字旁。

师:你们还认识哪些鸟字旁的字呢?

生:小鸡的鸡、鸭子的鸭。

生:海鸥的鸥, 喜鹊的鹊, 乌鸦的鸦。

师:在汉字王国里, 鸟字旁的字有很多, 大部分都跟鸟类有关, 怎么把鸟字旁的字写好看呢?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

(课件演示“我”字和“鸟”字合并成“鹅”字的动画过程。)

生:鸟字旁的横画变短了。

师:你注意到了这个关键笔画, 那你知道横为什么要变短吗?

生:因为“鸟”字要让出地方给左边的“我”字。

师:对, 汉字宝宝懂礼貌、会谦让, 所以咱们祖国的汉字美丽又匀称。

生:“我”字的斜钩也变短了。

生:“我”字和“鸟”字身体都变窄了, 而且差不多宽。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鹅”字的书写要领我们可以编成一首小儿歌。 (出示)

“我”在左边窄一点, 斜钩再也别伸远, “鸟”做偏旁变瘦长, 一横给“我”让地方。

(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 刚才我们认真观察了“鹅”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写法, 这样的做法叫读帖。认真读帖, 才能把字写好。看老师写一遍“鹅”字, 会学习的小朋友跟着我写。

(师范写, 生书空。)

师:下面我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做个手指操, 然后把“鹅”和“致”这两个字描红一遍, 临写一遍。

(师生在音乐声中做手指操, 然后学生写字, 教师巡视并提醒写字姿势。)

师:要写好字, 不仅要认真读帖, 还要学会比照。

(出示)

(师配合课件讲解:有个叫陶璇的小朋友是这样做的, 第一个“弓”字写完了, 他和字帖比了比, 发现自己的竖折折钩不够饱满有力, 重写的时候, 注意了这一点, 瞧, 这个“弓”字多美。)

师:请同学们像他这样, 把自己写的三个字和字帖进行比照, 然后在后面的田字格里重写一个, 争取一个比一个写得好。

(生比照, 再写。)

师:觉得自己比照之后写的字有进步的同学举手, 请你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做到的。

(展示该生的作业)

李宇轩:通过比照我发现第一个“弓”字写歪了, 写第二个“弓”字的时候我把竖折折钩往右上拉了一点。

师:嗯, 有进步, 其他同学也来评一评。

生:我觉得李宇轩第一个“鹅”字左边“我”字的斜钩写长了, 第二个“鹅”字很美。

师:评价得不错。李宇轩同学认真比照, 字写得一个比一个好, 奖励他三颗星。请小朋友同桌互相评一评, 说说他哪个字写得好看, 或者哪个字有进步了, 找出咱们身边的写字小能手。

(生互相评价)

五、小结

师:小朋友们互帮互学很认真。今天我们一起读了故事, 学习了很多生字新词, 一起读 (生齐读黑板上出示的生字词) 。从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不管是跟老师学棋还是平时读书、写字, 都应该专心致志。

【总评】

一、随文识字, 晓事明理, 让识字教学轻松而行

面对低年段的阅读教学, 很多教师会有这样的困惑:讲读课文内容与识字写字教学, 到底孰先孰后, 孰轻孰重, 孰主孰次?在汪老师的《学棋》课堂教学中, 无论是“能手”的学习, 还是“致、弓”等生字的教学, 都在明确地告诉我们:课文是学生识字、写字的载体, 相当于教学中的直观教具, 为学生识字、写字提供了一个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的感知情境, 并通过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行识字、写字, 这才是低段阅读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因此, 汪老师在课堂上没有纠缠于人物性格的分析, 也没有被故事的前因后果所羁绊, 一路虽有读书质疑相伴, 但始终直奔识字、写字这个主题, 目标明确。根据本课生字特点, 汪老师开课先教“棋”字, 然后在读课文中随机识写“能”“致”“弓”字, 故事读完后又单独识写“鹅”字, 如此巧妙安排, 也符合创造随文识字的斯霞老师在她的《我的教育生涯》一书中的表述:“有些含义十分具体的词并不一定非要结合句子来进行教学。因此‘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的原则不是绝对的, 不能机械地理解。”可见教无定法, 关键是学生学得合适、贴切, 教师教得轻松、高效。

二、析字理, 追字源,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深厚感情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 识字教学中如能依据汉字学知识,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解析字理、追溯字源, 会对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有切实的帮助。汪老师在处理“致”字教学时, 围绕“至”和“攵”开始追溯, 学生从“至”和“攵”的字形演变中了解到“致”的“到”意, 也深刻领悟到成语“专心致志”的内涵。“致”字的识记, 已经摆脱了“加一加、减一减、换部首”等机械识字法的困境, 在帮助学生掌握汉字音、形、义的同时, 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汉字文化的熏陶, 逐步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整体感觉和深厚感情。尤其是“致”字反文旁的考证精准细致, 有关左脚与“到”意的讲解深入浅出, 学生在感受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 也会在小小心田里留下会意一笑:原来, 我们与古人的生活如此相近!

三、教方法, 重情趣, 赋写字教学浓浓的温情

桥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篇3

1.知道现代传媒种类很多,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传媒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2.了解传媒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会合理地利用传媒。

教学重点

感受现代传媒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便利,学会合理利用传媒。

教学难点

培养自我约束、合理使用传媒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调查现代传媒种类,了解传媒改变生活的事例。

2.通过不同媒体获取上课当天的天气信息。

3.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利用媒体的介绍表格。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感知现代传媒

师:同学们,在语文课中我们曾经学过《坐井观天》一文,谁还记得故事的大致内容?

(生讲述故事内容)

师:你们怎么看那只青蛙?

生:青蛙孤陋寡闻,连天有多大都不知道。

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另外一只井底的青蛙,看他们是不是有共同的毛病。

(播放动画《井底之蛙》,师生共同观看)

师:动画片中的青蛙与前面故事中的青蛙有什么共同的毛病?

生:一样的孤陋寡闻,他听不进小鸟的话,以为大海也像井底的水洼一样大。

师:没错。那我们想一想:这两只青蛙孤陋寡闻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生:因为他们坐在井底,没有出去过,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生:他们与世隔绝。

师:非常正确,坐在井底,与世隔绝是他们孤陋寡闻的最主要原因。那么假如利用我们现代的科学技术,能让这只青蛙不出井口就知道天下发生的事情吗?

生:可以的。只要我们给他在井里接上有线电视,他就能知道外面的世界了。

生:还有报纸、网络、广播……

师:对啊,这些都是我们现代社会的新生事物,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帮助人们更快地传递信息、获取知识,我们给它们起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传媒”。有了它们,井底之蛙也能知晓天下大事。

(二)链接生活,体会传媒价值

师:今天,咱们先从天气预报说起。谁来说一说你了解到的今天的天气情况?

生:今天是阴天,气温26℃—32℃,东南风3级。

师:请告诉大家天气信息可通过哪种方式获得?

生:可从收音机、报纸、电视或通过上网等方式获得。

师:是啊,古代人只能通过自己观察天象来预测天气,而今天我们可以利用各种传媒了解气象专家的发现。预知天气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生:预先知道了天气情况,就能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活动了。

生:如果提前知道有大风、大雨或下雪天气,人们就能提前做好准备,减少损失。

师(小结):是的,传媒在天气预报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师(过渡):除了天气预报,传媒还能传递哪些信息,给我们提供方便呢?

生:能让我们了解各地新闻。

生:传媒还能提供广告信息。

师:没错,广告信息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生:告诉我们产品信息,让我们有选择地购买。

师:非常有道理,广告给我们选购商品提供帮助和参考。还有什么?

生:我们还能通过媒体发出求助信息。

师:具体说说。

生:比如寻人启事呀,问病求医呀,就可以通过报纸、电视求助,请好心人帮忙。

师:是啊,传媒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了我们的生活。在这里,老师要提供一则通过媒体求助的事例来让大家一起感受一下。

(资料呈现:《为救产妇,2000多人网上发出“SOS” 》)

师:这位产妇能获救,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爱心,另一方面还有谁也功不可没呢?

生:网络SOS的求救。

师:具体说说传媒在这件事中的作用。

生:通过各种各样的传媒,比如报纸、电视和网络让人们知道了一个产妇难产、急需特殊血液的消息。

生:还有,通过网络很快发出了国际救援信号,使医院很快就找到了相匹配的血型。

师(小结):正是由于这些现代化的传媒方式,才使人们仅用一天的时间就找到了相匹配的血型,使一个危急的生命得到挽救。

师(过渡):有这么多不同的信息都在为人类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方便和帮助,但或许这些信息还不是我们最关注的。下面,我们试着来交流一下,我们利用这些传媒都获得了什么?

(展示调查信息,进行现场交流)

生:我要介绍的传媒是电视,爸爸妈妈允许我每天看半个小时的电视。我主要看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动画片,印象最深的是《大英雄狄青》,这个故事表现了狄青的聪明和勇敢。看这个栏目能让我丰富成语知识,了解我国古代的人物和事件。

师:很不错,短短半小时就让她吸收了很多知识。

生:我要介绍的是网络。每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我就会上网查找答案。我还会做一些网上的练习题来帮助学习。

师: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字典,还能帮助我们学习。

……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最常用、最普通的媒体是书本,我们天天接触。让我们来说说这种媒体吧。你看过哪些书,对你有些什么帮助?

生:四大名著很精彩,让我了解了许多文学知识。

生:《小学生作文选》让我们把作文写得更好。

生:童话故事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师:书籍是一种重要的传媒,传递知识,帮助学习,对我们非常有益。

(呈现光盘,展示电子书籍)

师:除了我们手拿的书本,还有这些现代化的电子书籍。它们的产生使书本得到浓缩,携带、阅读更加便利。你们知道这张光盘能容纳多少本书的内容吗?(生猜测)它可以装下几千册像四大名著这样的书。

师(小结):应该感谢这些传媒,让我们有很多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渠道,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学习更加便利。

(三)发现问题,科学使用传媒

师:传媒在带给我们这么多方便的同时,是不是也带给了我们一些问题呢?想一想,说说看!

生:长时间看电视、上网容易使我们变近视。

生:对这些东西过度沉迷,就会减少我们做有益事情的时间,影响学习。

师(小结):是的,传媒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也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伤害。

(随机导入图片及学校近视率增长相关数据)

师:说说看了这些图片和数据之后的感受吧!

生:我觉得传媒很好,但要科学地利用。

生:我觉得我们应该控制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

生: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传媒,扬长避短。

师:说得真好。现代传媒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带给了我们一定的危害。我们要改变不良习惯,合理使用传媒,努力减少危害。下节课咱们就重点讨论合理使用的问题。

反思

1.寻找教材编写的初衷——认识生活是教学的支点

根据课程大生活德育的理念,教学的支撑点落在了指导学生合理使用传媒,指导学生生活上。

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努力着眼于学生的生活,让他们知道传媒就在我们生活的时时处处,传媒在不断提供着生活的帮助,传媒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教学从一个动画情景开始,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传媒的功能,认识传媒;其次引入天气预报这一生活常识,旨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传媒的广泛存在以及服务于人类生活的巨大功能,不失时机地补充材料,深化感受和认识;再次,探寻传媒与“我们”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系,从中寻求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激发生活情感;最后引导学生走向对“传媒也是双刃剑”的深层思考,促使学生形成自我控制的意识。

2.寻找生活现实的存在——获取发现是教学的重点

小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是浅层的,往往见木不见林。品德课堂要求我们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发现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的生活,让他们说说生活中的传媒类型,说说这些传媒的作用及带来的问题,努力把学生的生活与教学内容对接起来,让他们在对生活的探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收到预期教学效果。我们相信,品德教学源于生活,那么品德概念必然存在于生活之中,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只有发现了、感悟了、触动了,才能真正引导他们改变认识,改造生活。

3.寻求真实对话的平台——真情沟通是教学的主旨

站在生活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所体验的生活不同,我们所经历的事件不一,因此谁都有充分的理由来对自己的生活作出评价,但生活有其自身的规则和规律,需要谨严遵守,这也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要传递的价值。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篇4

生(A)喜欢。

师:哦?你喜欢听戏?喜欢听什么戏?

生(A):黄梅戏。

师:是《天仙配》?

生(A):不,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师:为什么喜欢呢?

生(A):喜欢它的情节。

师:那倒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我也很喜欢呢。那么,那位不喜欢听戏的同学,你能说说为什么不喜欢吗?

生(B):我不喜欢是因为听不懂它唱什么。

师:说到要害了,很多人不喜欢听戏,就是因为听不懂它在说什么。记得咱们学过的《社戏》,那群孩子去看戏,只爱看打来打去的好看,最不耐烦的便是旦角的唱:站着唱,走来走去的唱,甚至还坐下来唱——又什么也听不懂。可是,咱们也知道世上不仅有歌迷,还有戏迷,有的还迷得厉害。他们难道仅仅喜欢打打闹闹的好看,或者只是情节曲折?

生:音乐好听。

生:服装好看。

生:表演功夫好。

生:唱词优美。

师:说得好。这些都是理由,而唱词优美就格外重要了。真正的戏迷是要仔细品味唱词的。我们学的课文是元杂剧的剧本,作者是元代的王实甫。元杂剧剧本里三种戏剧语言——(板书)唱、白、科介——中,“唱”是最主要的。(在“唱”前板书“主”。跟“主”相对的是什么?

生(齐):次。

师:“次”是“主”的反义词,可是,“次白”就不大通了。有一个成语叫“喧宾夺主”,与“主”相对的还可以是——

生(齐):宾。

师:对,宾白。唱为主,白为宾。(在“白”前板书“宾”)演员的动作、表情、上下场等叫做“科介”,这相当于以前我们所知的剧本中的——

生(齐):舞台提示。

师:说得对。元杂剧还有一个特点,通常一本四折,前面有个楔子,相当于“序幕”,而一本戏呢,常常是一个演员唱到底,其他都是陪衬。男主角叫正末,他主唱的就是末本戏;女主角正旦演唱的就是旦本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大戏,第四本中有好几个人唱。但我们要学的其中第三折《长亭送别》,还是由演崔莺莺的女主角一唱到底的旦本戏。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书下的第一个注解,了解一下发生在课文内容前面的剧情。

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C):书生张珙在普救寺偶遇已故崔相国家的小姐莺莺,就寓居在寺内。

师:为什么“就寓居在寺内”呢?哦,书生“一见倾心”,喜欢上莺莺了。他租了西厢一间房是要——

生(C):设法对莺莺表示亲近。叛贼孙飞虎包围了普救寺,要抢崔莺莺。

师:孙飞虎为何要抢崔莺莺?

生(齐):莺莺长得漂亮。

师:对,不是一般的漂亮,可以说是倾国倾城,美名远扬,孙飞虎慕名而来。

生(C):夫人许诺谁能退贼就把莺莺许配给他为妻。张珙挺身而出,写信给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杜确兵到围解。可是老夫人却不承认那桩婚事了,张生为此生了病。

师:老夫人为什么赖婚呢?

生(齐):嫌贫爱富。

师:对了。张珙是个上京赶考的穷书生,而莺莺却是个相国小姐,不符合当时的——

生(C):门当户对的观念。崔莺莺就与他私下结为夫妻。

师:莺莺是个家教甚严的相国小姐,她竟然这么大胆?不大合她的身份罢?这里不能不提一个人——

生(C):红娘。

师:是啊,在现在,“红娘”这个名字可比《西厢记》还有名,我们可不能忘了她。接着说吧。

生(C):老夫人知道了真相,又生气又无可奈何,只好答应把莺莺许给张生,可是要他去考个功名。

师:好,你说得很好,请坐。老夫人为什么要他去考功名呢?因为“俺崔家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所以许婚后又赶着要张生去取功名。课文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看一看咱们这一折里,一共几个演员上场演出?

生(D):三个。一个是红云。

质量守恒定律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篇5

1 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它反映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及其应用。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并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为什么守恒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重点难点,落实好新课标的精神,我从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强调学生合作学习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设计。

2 教学实录及点评

2.1 创设情境,实验导入

师说: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现一些问题,首先让我们听听小明的疑问。f多媒体投影小明的问题: “蜡烛越烧越短,最后没有了,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吗?”学生观看聆听。)

师问:大家能利用课桌上的仪器和药品,为小明解开这个问题吗?

生答: 当然可以。

师问:那么请大家自选仪器和药品,开始动手设计。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完成实验后各小组交流设计方法。

学生交流得出方法:

实验步骤: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干燥而冷的烧杯。

实验现象:烧杯壁上有小水珠生成,烧杯发烫,再将烧杯迅速倒过来正放,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结论: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的物质。f通过实验发现:有的学生所用的蜡烛灯芯过长,点燃后火焰很大,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很快就烫得手拿不住,有的学生就想到将煤芯剪得很短,让蜡烛的火焰较小,罩上干燥而冷的烧杯后,现象非常明显)

【点评】:从小明的疑问着手让学生自选仪器和药品,在帮小明解答疑问的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对学生来说倍感亲切,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加上老师的指导点拨,更使得学生求知欲望高涨,从而促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探究的心情与教师一起步入知识的殿堂。

2.2 主动发现问题

师问: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其它物质,那么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又有什么变化呢?物质的质量变化与什么有关呢?

生答:可能与反应物的质量、生成物的质量有关。

师问:那么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3 学生猜想 生_______猜想

1.发生化学变化后,总质量变小;

2.发生化学变化后,总质量变大;

3.发生化学变化后,总质量不变。

师问:那我们可用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生答:用实验来证实。

师问:要探究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关系必须要用到什么仪器?选择什么样的实验来证实呢?

生答:需要天平,用于称量。不采用燃烧实验:因为燃烧需要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又生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不便于称量。可以采用0 、CO2的实验室制法,最好选择常温下进行的实验。

【点评: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减少探究的盲目性,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时学生也在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考,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2.4 确定探究内容

师问:对,选择常温下反应生成气体或生成沉淀的实验便于我们探究,那我们探究的内容是什么呢?

生答:1.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何变化

2.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何变化。

【点评:确定探究内容和实验方案,这样的实验探究才会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2.5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师说:请大家根据课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探究实验一的方案,然后进行交流。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老师巡视指导,讨论结束后,学生交流各小组的实验方

案,师生共同评估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通过适当地补充,修正和完善设计方案。学生实验、确定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平衡,左右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

(2)锥形瓶内倒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放在天平的左盘,再用镊子取出几块大理石放在锥形瓶的旁边,称出左盘的质量。

(3)用镊子将大理石放入锥形瓶中(将锥形瓶倾斜,小心将大理石放入,以免酸液溅出)

(4)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师说: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实验探究。

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老师巡视指导。探究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分析得到的实验结论。

师问:通过这个实验,可得出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何变化?

甲生答:天平指针向右倾斜,说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变小。

乙生答:我们认为无法判断,因为我们考虑的是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何变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会生成CO 气体,CO 气体散逸到空气中去了。所以天平向右倾斜。

师问:看来这个实验设计得不够完善,同学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将产生的CO 收集起来呢?

生答:塞上橡皮塞。

师问:塞上橡皮塞后,产生的气体越来越多,也会将橡皮塞顶出,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生答: 套上塑料袋或套上气球,将产生的COz收集起来。

学生实验: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平衡,左右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

(2)锥形瓶内倒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再用镊子取出几块大理石放在气球内,将气球口套在锥形瓶口,装有大理石的气球部分挂在旁边,一起放在天平的左盘,称出左盘的质量。

(3)将气球内的大理石放入锥形瓶中。

(4)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老师巡视指导。探究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分析得到的实验结论。

师问:看到气球有何变化?天平指针有何变化?

甲生答:看到气球逐渐变大,天平指针略向右倾斜,由此看到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还是变小。

乙生答:我们认为还是无法判断,CO 是收集起来了,但我们都看到在气球变得越来越大的过程中天平指针向右偏转得也越大,也许是由于气球受到空气的浮力,气球越大,浮力也越大,天平指针越向右偏。

师问:这位同学的想法很有道理,我们能否将实验稍作改进,再进行天平的称量呢?

生答:气球拿掉,只能塞上橡皮塞,只需将产生的CO 气体吸收掉,用什么来吸收呢?

生答:我们学过CO,可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固体和水,利用澄清石灰水来吸收。

【点评: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也许课堂显得有点嘈杂,但学生能主动与同学交流,加强合作, 符合目前的新课程理念,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在探究之前做出周密计划的重要性,知道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的必要性。】

师说:请同学们把教科书翻到96页,看图4—14,按图进行实验。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老师巡视指导。探究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分析得到的实验结果,最后达成共识,得出结论: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

桥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篇6

师:这是你根据这里面的信息得出的结论,还有不同看法的吗?

生:我觉得是在缙云的仙都那边。

师:为什么?

生:由于他前面有个仙都,后面还有个鼎湖,缙云的仙都里面有个鼎湖这样可以连成一块地方。

师:你往过仙都吗?

生:恩。

师:是的,这就是我的家乡有着四***风景区美誉的仙都,我的家乡就在缙云,王十朋用了一句话赞美了仙都的美景:一起来读一读,好吗?(齐读)

出示课件:皇都回客进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师:好,同学们,我也非常欢迎我们班的同学到我们缙云来,往看看厌看西湖了,再往看看我们缙云的鼎湖,好吗?

学生:好。

【评析:这样的对话把学生从课外拉回了这节课内,相信只有让学生进进了状态,才能学好当堂课的内容。王老师很亲切地完成了这点。】

师:好,同学们,今天来到我们庆元县实验小学,那我可不能空着手来,我们也给你们带来了份礼物(出示课件)女同学来读读这组词,(美丽善良、温柔可爱、纯洁高尚、博爱宽厚)

女生齐读

师:这就是我送给你们的礼物,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哦,男同学不乐意了,也有礼物(出示课件)男同学来读读。

男生齐读(狼心狗肺、凶恶残忍、狼狈为***、狼嚎鬼叫)

师:像读这类词语,放快点,你的感觉就来了,狼心狗肺齐

男生再齐读这组词

师:我把这个礼物送给你,你们乐意吗?

生:不乐意。

师:为什么不乐意?

生1:由于这些是形容那些很坏的人的。

师:哦,一看你不想当坏人,是吗?你呢,乐意吗?

生2:不乐意。

师:为什么不乐意?

生2:由于是形容汉***的。

师:哦,是形容汉***的,你不想成为汉***是吗?哦,你当然不是汉***。好,那么同学们这两组词假如送给两种动物,你会把哪组词分别送给哪种动物,一种是鹿,一种是狼,那你把第一组词会送给谁?

生齐:鹿。

师:都毫无疑问送给鹿,是嘛。那第二组词你送给?

生齐:狼。

师:都是异口同声。同学们在我们长大的历程当中,在你爸爸妈妈给你讲的故事当中,有很多的主角就是鹿和狼,实在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现,在童话中,在妈妈的故事中,狼几乎永远背着欺负弱小的恶名,如中国大灰狼的故事,西方小红帽的故事,而鹿几乎总是善良美丽的化身。狼是凶残的,所以一见到狼大家都想消灭它,一听到这些形容狼的词语都不喜欢它,而鹿是美丽的善良的,女同学一看到它都非常的喜爱,所以我们要保护鹿,。这实在是我们传统当中我们的一种习惯的看法和童话的原则。那美国当时的总统罗斯福就根据这种习惯的看法来做出了一个决定,那么鹿和狼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们很多同学都布满了期待。那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生齐:可以了。

《鞋匠的儿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7

(讲述故事)

师:小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 印象?

生:这个小男孩很聪明。

师: 想认识他吗?这个男孩后来成为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林肯。 (出示图片) 对于林肯,你有哪些了解?

(出示资料)

师:用心读读,你对他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他倡导人人平等,废除黑奴制度。

(板书课题)

师: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课文为什么以鞋匠的儿子 为题,而不用林肯或美国总统林肯呢?

生:鞋匠的儿子怎么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

生:课文主要写林肯的什么事情?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 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人物

1.出示学习提示,自读课文。

(1) 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 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林肯的哪两件事。

2.反馈交流,整体感知。

(生概括回答)

师:两件事是一样写的吗?

生:第一件事是详写的,第二件事是略写,有详有略。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默读课文,圈画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态度变化的词语。

交流 : “尴尬———羞辱———嘲笑———静默——赞叹”

(归纳板书:尴尬羞辱赞叹)

师:“尴尬”这个词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外面不是“九”) 羞辱的“辱”呢? (上面辰字的一撇不能太长,字形略扁些)

2.体会羞辱。

师:“羞辱”什么意思?参议员们为什么要羞辱林肯?

生:他是出身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师:如果你是那个参议员,会怎样来说这段话? (指名读) 为什么这样读?

师:读出了参议员的内心感受。最体现羞辱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生:“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出身名门望族的参议员们瞧不起出身卑微的林肯。

师:读书不光要关注文字,还要关注标点符号。看看短短一句话用了几个标点?想象一下怎样的神情?什么样的语气? (参议员慢条斯理,态度傲慢)

齐读,读出傲慢的语气。

师:在就职演讲的庄重场合,这样的羞辱犹如刀剑直刺人心啊,然而鞋匠的儿子———林肯却让这种羞辱在静默中消释,并化为赞叹的掌声。这是为什么呢?

3. 品 读 语 言 , 体 会 林 肯 的 人 格 魅力。

(1) 出示学习提示:仔细品读林肯的三段话,圈画关键词语,感受其人格魅力,做上批注。

学生自学做批注。小组合作讨论。

(2) 交流。

生:面对羞辱,林肯不但没有 发怒,还说感激。我从“感激”“忠告”等词体会到他的宽容大度。

师:把别人的羞辱当作忠告来 感谢,多么博大的胸怀。

生:我从“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体会到林肯对父亲的尊重。

生:我体会到林肯作为鞋匠儿子很自豪,充满了对父亲的尊重和爱。

生:我从几个“永远”看出林肯尊敬、爱戴父亲。在他心中,父亲是个伟大的人。

师:身为总统,却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超越父亲,饱含着对父亲深深的爱。同时,也体现出他怎样的思想?

生:人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生: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师:在参议员眼里,鞋匠是卑 微的;而在林肯心中,鞋匠是伟大的。父亲是他的楷模、他的榜样。

师:还从哪里体会出他人人平等的思想?

生:我从“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对参议院里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他当上了总统,却还愿意为参议员去修鞋子,体会到人人平等的思想。

师:即使身为总统,也愿意用鞋匠的手艺为别人服务。人人都是平等的。

(3) 感情朗读。

师:这三段话,林肯事先准备了发言稿吗?他是怎样通过演讲,来打动参议员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

生:面对羞辱,林肯表现得宽容、真诚,用自己对父亲的爱化解了尴尬。

师:林肯的演讲字字发自肺腑,正是这份真情打动了所有的人,使所有的嘲笑声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

(4) 想象写话。

师:参议员们的心情久久不 能平静,他们会想些什么?在省略号处写一写。

指名反馈,相机点评。

四、以题为眼,提升人物

师:课文学到这,你知道课题为什么用“鞋匠的儿子”了吗?

生:故事的起因是参议员羞辱林肯出身卑微,嘲笑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而林肯抓住“鞋匠的儿子”这个话题,用自己的真诚和智慧打动了他们,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鞋匠的儿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8

(讲述故事)

师:小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这个小男孩很聪明。

师: 想认识他吗?这个男孩后来成为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林肯。(出示图片)对于林肯,你有哪些了解?

(出示资料)

师:用心读读,你对他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他倡导人人平等,废除黑奴制度。

(板书课题)

师: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课文为什么以鞋匠的儿子为题,而不用林肯或美国总统林肯呢?

生:鞋匠的儿子怎么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

生:课文主要写林肯的什么事情?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人物

1.出示学习提示,自读课文。

(1)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林肯的哪两件事。

2.反馈交流,整体感知。

(生概括回答)

师:两件事是一样写的吗?

生:第一件事是详写的,第二件事是略写,有详有略。

三、研读课文,感悟人物

1.默读课文,圈画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态度变化的词语。

交流:“尴尬——羞辱——嘲笑——静默——赞叹”

(归纳板书:尴尬 羞辱 赞叹)

师:“尴尬”这个词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外面不是“九”)羞辱的“辱”呢?(上面辰字的一撇不能太长,字形略扁些)

2.体会羞辱。

师:“羞辱”什么意思?参议员们为什么要羞辱林肯?

生:他是出身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师:如果你是那个参议员,会怎样来说这段话?(指名读)为什么这样读?

师:读出了参议员的内心感受。最体现羞辱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生:“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出身名门望族的参议员们瞧不起出身卑微的林肯。

师:读书不光要关注文字,还要关注标点符号。看看短短一句话用了几个标点?想象一下怎样的神情?什么样的语气?(参议员慢条斯理,态度傲慢)

齐读,读出傲慢的语气。

师:在就职演讲的庄重场合,这样的羞辱犹如刀剑直刺人心啊,然而鞋匠的儿子——林肯却让这种羞辱在静默中消释,并化为赞叹的掌声。这是为什么呢?

3.品读语言,体会林肯的人格魅力。

(1)出示学习提示:仔细品读林肯的三段话,圈画关键词语,感受其人格魅力,做上批注。

学生自学做批注。小组合作讨论。

(2)交流。

生:面对羞辱,林肯不但没有发怒,还说感激。我从“感激”“忠告”等词体会到他的宽容大度。

师:把别人的羞辱当作忠告来感谢,多么博大的胸怀。

生:我从“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体会到林肯对父亲的尊重。

生:我体会到林肯作为鞋匠儿子很自豪,充满了对父亲的尊重和爱。

生:我从几个“永远”看出林肯尊敬、爱戴父亲。在他心中,父亲是个伟大的人。

师:身为总统,却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超越父亲,饱含着对父亲深深的爱。同时,也体现出他怎样的思想?

生:人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生: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师:在参议员眼里,鞋匠是卑微的;而在林肯心中,鞋匠是伟大的。父亲是他的楷模、他的榜样。

师:还从哪里体会出他人人平等的思想?

生:我从“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对参议院里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他当上了总统,却还愿意为参议员去修鞋子,体会到人人平等的思想。

师:即使身为总统,也愿意用鞋匠的手艺为别人服务。人人都是平等的。

(3)感情朗读。

师:这三段话,林肯事先准备了发言稿吗?他是怎样通过演讲,来打动参议员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

生:面对羞辱,林肯表现得宽容、真诚,用自己对父亲的爱化解了尴尬。

师:林肯的演讲字字发自肺腑,正是这份真情打动了所有的人,使所有的嘲笑声都化成了赞叹的掌声。

(4)想象写话。

师:参议员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会想些什么?在省略号处写一写。

指名反馈,相机点评。

四、以题为眼,提升人物

师:课文学到这,你知道课题为什么用“鞋匠的儿子”了吗?

生:故事的起因是参议员羞辱林肯出身卑微,嘲笑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而林肯抓住“鞋匠的儿子”这个话题,用自己的真诚和智慧打动了他们,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师:让我们记住这位出身卑微但伟大的鞋匠的儿子——林肯。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详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桥》这篇课文,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生词。

2、课件出示,指名两个同学各读一排,再齐读。(2名+齐读)

咆哮 狞笑 放肆 势不可当 清瘦 揪出 豹子 胸膛 沙哑

孤山子镇明德小学 刘萌萌

3、请仔细观察这两行词语,上面一行是描写有关什么的词,下面一行是描写有关什么的词(板书:洪水、老汉)。

4、课文围绕洪水和老汉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汇报(当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来临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读中明法,感悟险情

1、过渡:《桥》是一篇小小说,因为它在表达上很特色,所以曾被评为全国优秀的短篇小说。那它在表达上有些什么特色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好不好?首先,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那场突如其来的洪水。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上批注。

3、学生汇报。(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感受吧。)(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①从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突如其来)

②比较句子,用极短的语言写出事物特点的句子,叫做短句。(板书:短句)体会短句的特点、作用。

课件出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2名+齐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师:大家来比较看,这两句,哪句写得更好些?为什么好?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这就是使用短句的奥妙,在描写紧急情况的时候,更能突出当时紧张的气氛。

③像作者这种巧妙的表达方法还很多,我们接着汇报。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男+女读)

①为什么好?随机体会比喻句妙处。(板书:比喻)师:这是文章表达上的一个奥秘,这个比喻把洪水比作一群受惊的野马,生动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洪水的……(板书:凶猛可怕)

②结合课件理解“咆哮、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感受洪水的凶猛、强大、可怕。师:洪水是那么的凶猛、可怕,让我们通过读来感受一下吧。③文中还有描写洪水的句子,我们继续汇报。(3)近1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跳舞了。(不读)师: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好呢?

① 为什么好?体会拟人的手法。(板书:拟人)

② 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洪水,让我们感受到洪水的放肆、凶猛。文中可不只一处哦。看,老师也找到了好几个。

(4)课件出示:引出4个拟人句,进一步体会可怕、凶猛、突如其来。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山跳舞了。(4句齐读1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① 从哪些词看出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② 结合理解“狞笑”、“舔”、“爬”。

③ 洪水由没腿深——近一米高——添着人们的腰——爬上了老汉的胸膛,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威胁生命)。

④ 把自己的感受带进句子,通过朗读,读出洪水的疯狂肆虐和步步逼近。(5)从同学们的读中,我仿佛看到了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面对如此可怕的洪水,面对生命的威胁,你会怎么做?文中的村民又是怎么做的?此时此刻,这座窄窄的变成了生命桥,村民惊慌失措、惊恐不安,在这千钧一发、万分危急的时刻,谁出现了?----老汉 老汉在危急关头又有何壮举呢?

三、细品词句,感悟老汉的品格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7-23自然段,找出直接描写老汉的句子,圈出最能表现老汉特点的词语,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2、学生汇报。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齐读1次)

A老汉的什么特点?(板书:沉着冷静)山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带着你的感受读。

B还有哪些词语也表现了老汉的沉着冷静?这一句是作者对老汉的什么描写?(板书:神态)

老汉盯着谁?你从乱哄哄读懂了什么?人们为什么要惊慌失措?作者表现的是典型人物老汉,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去写洪水和人们?作者描写洪水又是为了什么?

C在小说中,特定的环境描写就是为了突出表现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把这样的描写叫做侧面烘托。(板书:侧面烘托)同样,人们越惊慌失措,越能衬托老汉的沉着冷静。

D老汉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想用眼神告诉人们什么?老汉就是要用这样的眼神让大家尽快镇静下来,这样大家就会多一分生的希望。谁还能读出老汉的沉着冷静、镇定如山。

E在这危难时刻,老汉下了一道什么命令?

(2)老汉沙哑地喊道:“桥窄!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2名读)A我们一起来看看这2组句子,你喜欢哪句?为什么?(语言、标点)a: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b: “桥窄啊!大家排成一队吧,最好不要挤,是党员的就请排在后边,好吗?” 师:作者要表现的是紧急情况下老汉的沉作冷静,用的语言是这样的简洁干脆、用的语气是这样的坚定、强烈。谁学着老汉的语气喊一喊?谁能喊出三个感叹号表现出的铿锵有力?

B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疑问?为什么党员排在后边。那谁排在前面先走?群众。在入党誓词中有这样一句话: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老汉要求党员排在后面,他想到了什么?你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板书:坚持原则)是啊,党员应该把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党员群众才会拥戴他!谁来带着对老汉对党员的敬意读这段话?(指名读)。

C这是对老汉的什么描写?(板书:语言)像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几处: 第一次——“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第二次——“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第三次——“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第四次——“少废话,快走。”

思考:这几句话分别是说给说听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四次语言描写,把老汉的威信、沉稳、睿智、忠于职守的人性之美和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小说中,精炼的语言描写是表现典型人物性格特点胡重要手段。

D除了这些语言,你还从哪些动作感受到了老汉的这些美好品质?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齐读1次)

a这是对老汉的什么描写?(板书:动作)那老汉的这一揪,对村民意味着什么?对儿子又意味着什么?他犹豫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谁能读出老汉的果断。

b同学们,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其实只有一个理由。什么理由?(小伙子是党员)是党员就应该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于是他吼道——老汉的态度是那样的坚决,他不容许党员损害群众的利益,哪怕是——自己的儿子。C你从哪里知道的?只有故事全读完,我们才能知道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种安排方法叫做设置悬念。(板书:设置悬念)虽然让人觉得在意料之外,又觉得在情理之中,增添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从这层关系,你看出了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板书:不徇私情)是的,在亲情与人民利益面前,他选择了后者,这样的老汉是多么伟大,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对老汉的敬仰。齐读。D一个简单的动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公无私的村党支部书记,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徇私情、狠心的父亲。那老汉真的不爱自己的儿子吗?(4)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不读)A这里的吼和上次一样吗?让我们关爱的吼出来。

B老汉这一推意味着什么?既然现在要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为什么刚才要把他揪出来?这不矛盾吗?

这看似矛盾的举动,实际上饱含了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的无情,为了儿子舍自己的满怀深情。这用力一推,推出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让我们带着感动一起读这段话。(生齐读)这一推是老汉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最简单也是最壮美的一个动作!让我们带着对这位伟大父亲的崇高敬意再一起读这段话!(生齐读)

C群众在老汉的果断指挥下奔上了木桥,当老汉和小伙子准备撤离时————(5)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对儿子说什么呢?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他能说什么呢?可是,老汉的话还没有来得及说,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无情的洪水就这样带走了这位可亲可敬的老支书,但是他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将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里。作者是怎样写出老汉这一品质的?通过正面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突出人物特点,叫做正面描写。(板书:正面描写)一切又归于平静,可无法平静的是我们的心情。

四、体会题目含义和文章的写法

你觉得题目中的“桥”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吗?你读懂了课题的真正含义。在生死的关头,老汉的抉择所表现出来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架起这座不朽之桥。风呜咽着,云低垂着,满面泪痕的老太太来了,获救的村民们也来了,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来朗诵诗歌,来抒发我们对老汉的深切怀念。

啊,老汉

(领)我不知道,你的姓,你的名;

但我知道,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

(齐)老汉!

(领)大雨滂沱,山洪咆哮,冲毁了房屋,淹没了哭叫。(齐)妻儿需要你的肩膀,村民更需要你的脊梁。(领)你好似一座镇定的山,征服了肆虐的洪水;

你更似一座刚毅的山,抵挡了可怕的灾难; 你心中也有父爱如山,(齐)只为那,党旗下的誓言不能忘!

(领)啊,老汉!那一刻,你已经让我们仰望!

啊,老汉!这一瞬,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

(齐)永远,永远

五、总结延伸:

1、课文学完了,老汉高大的形象深深刻在我们的脑海里,像这样伟大的人,感动的事还有很多,课下 以“令我感动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今天学到的侧面描写方法,烘托出人物高尚的品质。并注意多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让句子更生动形象。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2、今天我们领略到了很多表达方法,学以致用,回去以后就请大家运用到我们的作文当中吧,说不定不久的将来我们就是个作家了。

六、板书设计:

16、桥

洪水 老汉

突如其来 沉着冷静

凶猛可怕 坚持原则

威胁生命 不徇私情

短句、比喻、拟人 动作、神态、语言

上一篇:年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下一篇:煤矿班组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