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的空间

2025-04-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语学习的空间(精选8篇)

英语学习的空间 篇1

积极有效的英语教学不仅传授英语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任务活动,通过具体运用,培养学生交际、合作、活动、探究与创新的能力,同时注重文化意识的渗透与积淀,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囿于时间与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内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学会自主学习,课外注意拓展,犹如让孩子在游泳池学会游泳,而能到大海中去搏击风浪。

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辟了适宜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沃土,课程资源的拓展为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构筑了师生互动与研究性学习的平台,促使学生有效形成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探索创新的精神。因此《英语课程标准》主张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将书本知识向现实生活延伸,开拓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课内外教学相辅相成,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开发学习的潜能。

一、拓展课程资源的原则:

(一)人文性:校本课程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它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新课程的宗旨是“以人为本”,贴近生活的资源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身心发展水平,英语教学中我们可延伸教材文本,充分体现生活的真实性与多样性。合理利用充满情趣的教学资源,可以针对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如音乐、体育、历史、传奇、科幻、风俗人情、世界文学、名人传记、环境保护、海外旅游、时事外交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强烈持久的兴趣与求知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学习,发展能力。

(二)实践性:英语课程资源具有广阔而丰富的来源,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学生可以开展研究,将零散无序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如:

1.常见的缩略语: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贸组织),VOA:Voice of America(美国之音),APEC:Asian Pacific Economic Communities(亚太经济联合体),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UNESCO: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ce Culture Organizatio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全美篮球协会)等

2.网上流行的语言如B4:Before,BBL:Be Back Later,BBS:Bulletin Board System,BION:Believe It Or Not,BTW:By The Way,CU:See You,DL:Download,GA:Go Ahead!,IC:I See,JAM:Just A Moment,msg:Message,OIC:Oh!I See,PBM:Play By Mail(game),POV:Point Of View,RfD:Request For Discussion等。

还有我们经常接触到英语的商品广告、家用电器使用指南、药品说明书、计算机程序、西方音乐、原版好莱坞大片等„„通过语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培养观察、记忆、思维与想象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因此,开发课程资源要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边学边用,学为所用,为学生提供相互合作交流的机会与自我发展的空间。

(三)层次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学生的智力潜能的挖掘与能力培养也是持续发展的。校本课程资源的设置要有系统,有层次,注重知识结构的广度、深度与梯度,使学习活动逐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七年级的校本教材可以从音标教学入手,培养学生识记单词与口语交际能力;八年级侧重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意识的渗透;九年级则着重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真正学会“用”英语,逐步以不同形式,通过不同渠道感受、体验、运用英语,发展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渠道

(一)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教师要有意捕捉与渗透积极的情感因素,和谐的人文环境对健康美好的情感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1.在校园适当张贴或展示英文标志与警示牌,在教室里开辟英语学习园地,进行文化宣传,鼓励学生自创自制英文名人名言,英语黑板报,英语贺卡、广告等,从自然地理到饮食娱乐,从人物传记到科学探险,从交通安全到环境保护„„热点问题空间无限,学生耳濡目染,在良好氛围中感受与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可以针对单元话题让学生用英语创作,图文并茂的学生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如JEFC七年级的Lost& Found,My Room,Birthday Card,Subjects Every Day;八年级的Recipe,Invitation Card,my View of Friendship,A Wonderful Trip;九年

级更可以根据单元话题布置话题作文,并将学生的优秀英语文章张贴,促进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2.英语角:英语角是校园英语学习的一大亮点,不同年级的英语爱好者可以用英语交流思想,畅谈英语学习体会,分享经验与乐趣。更可邀请外籍教师与外国朋友加盟,大家一起策划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英语会话,课本剧表演,学唱英语歌曲,影视原文配音,英语故事会,开展英语讲座等。英语角自由亲切的氛围,开放的活动能使师生加强沟通,使各层次的学生均受益非浅。

3.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促使学生在听说各方面都能得到锻炼。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系统,播放学生喜爱的英语歌曲,英语新闻,韵文小诗与经典文章,校园电视台可以播放英语教学录象如《迪士尼英语》、《走遍美国》等,它们能适应现代教育形式的需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与条件。

(二)报刊杂志与校本课程的有效结合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与阅读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现行的英语教材《新目标英语》Go for it!教材语言摄入量有限,而英语报刊杂志的优势在于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时代感强。学生可以读到新闻故事,人物专访,卡通漫画,小说连载„„其内容从家居、汽车、摄影、美术、体育、旅游到电脑,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将英语报刊杂志的教学资源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能丰富课堂教学,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Shanghai Students’ Post》、《21st Century Teens》、《学英语》、《英语画刊》、《英语沙龙》(初级版)等都可以为初中校本英语课程提供丰富的素材。

在报刊杂志的阅读时,词典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双解词典查找与记忆有用的单词,扩充自己的词汇量。学生在阅读时还可以通过记笔记,摘抄优美的句子与语段,叙述故事,回答书信等,自主地链接与延伸知识,培养发散性思维,尤其对于英文写作起到了很强的指导作用。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

网络是开放的,利用网络与多媒体的结合,可以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情境,使学生学到活的语言以及语言以外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网站上各种媒体资源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English Corner英语角,以口语为主,地道的美语,轻松的话题,前卫的体例、幽默的气氛吸引了众多英语爱好者。很多英文网站的双语词典使用都非常便捷。此外英语周报、英语时空、空中英语教室、李阳疯狂英语、广播英语网、英语直通车等网站都内容丰富,生动活泼,语言标准,实用时尚,对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起了推动作用。

鼓励学生课前、课后利用网络收集一些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课上进行展示交流以更好地理解、拓宽教材的内容。

三、课程资源的拓展与研究性学习

在英语学习的领域,“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就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的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或信息,并应用知识或信息去解决问题,完成交际任务。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以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多渠道地输入信息源,使学生得到逻辑与形象、演绎与归纳、收束与发散、求同与求异等多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养成善于运用想象、类比、联想、延伸、开拓等多种思维习惯,培养探究能力。

在初中各册的教材中,陆续出现有关family, colors, friends, seasons, subjects, sports, festivals, hobbies, study, traveling, inventions等单元主题,教师要以话题为中心,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对话小品表演、调查报告、新闻撰写、活动方案、广告设计、手抄报、宣传窗展示等综合实践活动,每个话题都可辐射出与之相关的众多焦点。如:

校本课程资源的拓展与研究性学习密不可分。语言真实、内容广泛、题材多样的课程资源,能拓宽研究性学习的渠道,保障研究的顺利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又能变成新的资源,反过来又能促进校本课程的发展。只要教师遵循心理发展规律,讲究科学方法,就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因此开发课程资源应该注重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发展性、拓展性、科学性和思想性,使学生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方式,使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英语学习的空间 篇2

对幼儿进行英语教育是时代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成功申办奥运会,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交际语言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同时, 幼儿学习英语也迎合了家长的期望。这些都是外在因素, 就幼儿自身而言, 学习英语也是可行的。

首先, 幼儿期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意大利学前教育家蒙台梭利 (M.Montessori) 认为, 在敏感期内, 儿童对一定的事物会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兴趣, 并且学得很快, 而过了这个时期, 这种情况就会消失。儿童语言的敏感期是从出生后8个月到8岁。在这一时期学习英语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 幼儿英语学习有利于开发智力, 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7岁以前的儿童, 脑部成长主要集中在右脑, 因此想象力丰富。这时候如果能给儿童提供适当的语言学习机会, 儿童的左、右脑就能达到均衡的发展, 潜能将得到极大的发挥。有研究表明, 儿童的记忆空间大、记忆力强。儿童学习英语有利于开发智力, 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

再次, 汉语对幼儿的负迁移相对比较小。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吸收的本民族语言和文化越多, 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会越大。从这个角度讲, 幼儿学习外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因为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还没有在他们身上根深蒂固, 因此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相对较小。

二、幼儿英语教育存在问题的思考

1.忽视英语的交际功能

多数教师在教学时, 以让幼儿跟读、模仿为主, 没有给幼儿设定相应的会话场景, 幼儿也不知道在特定场合下如何应答, 这就忽视了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交际。余强在《从第二语言敏感期的特点, 看学前双语教育的重点》一文中, 引用了国外学者芒罗 (Munro) 和马约 (Mayo) 等人所做的两个实验的结果, 证明了在6岁前是儿童学习第二语言语音与语调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表现在学前阶段开始学习第二语言不仅在发音方面具有不可逆转的优势, 在语音的听觉方面也具有不可逆转的优势。可见, 儿童学习外语的优势在语音, 因此儿童的英语学习活动应注重口语, 以听说为主。而听说应建立在交际的基础之上, 不要为了学英语而学习, 要把交际功能放在首位。只有这样, 英语才能学以致用, 真正成为交流的工具, 而不仅仅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一定的分数。

2.教师输入的英语语言信息量过少

教师只在英语课堂上按教材说几句有限的英语或少数几句课堂用语, 其他时间极少说英语;在课堂上学习新词或句型时, 只针对这个词和句型进行简单的重复, 其结果是孩子们只懂单词不懂句子。原因是教师没有理解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模仿的过程, 幼儿如果没有足够的听觉刺激, 就不能达到“说”的结果。教师输入的语言信息不多的话, 幼儿能输出的语言就更少。

教师应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 尽量让孩子在一个纯英语的环境中培养语感, 每天不断地接受各种英语资讯的刺激, 吸纳英语知识, 反复锤炼英语技能, 持续地使用英语进行学习和生活, 最终帮助孩子达到自觉自然地使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 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使用英语的能力。

3.重知识传授, 忽略文化传播

很多幼儿英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文化的因素。如教给孩子“How old are you?”, 却不告诉他们, 在西方这是女士比较忌讳的问题。孩子们知道“Where are you going”的含义, 却不知道这在西方被看作是打探隐私。可见, 幼儿教师要使幼儿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 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语言。这不仅是现今教材所实施的交际教学原则的要求, 更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要求。

三、多维立体幼儿英语学习空间的构建

1.课堂活动游戏化, 课堂游戏交际化

爱玩是幼儿的本性, 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活动。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游戏化, 注意让孩子在各种游戏中慢慢学习。在玩中学, 学中用, 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 巩固所学的语言形式, 激发幼儿的成就感。在游戏中通过多听、反复感觉, 从而加深脑海里的印象, 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尽情投入到游戏中, 同时还给幼儿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 使得课堂充满活力。

幼儿英语课堂中经常采用的游戏包括:角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表演游戏。但教师在组织游戏时应注意:一是重上课, 轻游戏。二是贯彻“以儿童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三是选用的游戏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在课程中, 教师指导幼儿进行模拟性交际游戏和交际性游戏活动;通过游戏使儿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习得英语。游戏形式应多样化, 以免幼儿厌烦。教师应不断收集游戏、设计和翻新游戏。

2.积极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杨慧在2006年提出, 在英语教学中, 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包括学校教育资源、社会英语资源、学生的内在资源和教师的潜能资源等。这些资源也同样适用于幼儿英语教学。目前, 全国很多市内幼儿园都配备了电视和联网的电脑, 并且学校还有丰富的教具、图书和图片, 很多幼儿的家中也可以上网、看英语动画片和教学光盘。充分信任幼儿内在潜能的同时, 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 使幼儿以文字、声音、图片、图像、音乐等方式, 在幼儿园和家里都能接触、收听、收看到英语, 真正做到多维立体。这正与“浸入式 (Immersion) 教学”所倡导的方向不谋而合。所谓浸入式教学是一种以外语为各学科教学语言 (除母语学科) 的教学方法。它使学生“浸入”在外语环境中学习各种学科知识, 从而使单一的外语学科教学与使用外语进行的各种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让幼儿浸入在英语环境中, 能帮助他们更轻松、容易地形成语感, 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儿童在6岁 (或7岁) 以前, 每天都能在语言环境中自然习得某些交流技能, 而不需要接受系统的指导。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会逐步减弱。因此, 早期浸入式教学活动能使幼儿在语言敏感期依靠特有的认知能力习得第二语言。但这对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英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3.营造愉悦、宽松的心理氛围

幼儿在接受一门新的语言中有时会有一定困难, 尤其是很多幼儿汉语发音还没有完全掌握, 大一些的幼儿处在换牙期, 发某些音也很难准确到位。这时教师千万不能急躁, 而应该积极鼓励他们, 在稍有进步时及时表扬。同时, 经常纠正幼儿的错误会打断他们的思路, 影响其积极性。为了鼓励和促进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和交际活动, 并在语言活动中不断完善语言, 不能苛求纠正语言错误。

教师应用委婉、间接的方式纠正幼儿的英语错误, 让他们有一个愉悦、宽松的心理氛围。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成正比, 成功越多, 自信心越强;挫折越多, 自信心越弱。因此, 良好学习氛围的打造, 势必使幼儿的英语学习如虎添翼。

4.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幼儿在学校学习英语的时间总是有限的, 而若想搭建起全方位、立体的幼儿英语学习空间, 还要充分利用他们在家的时间, 最大限度地挖掘家长的潜力, 让幼儿尽可能地多接触英语。幼儿学习英语的时间多是在晚上、周末甚至是假日, 占用了他们游戏的时间, 是很不容易坚持的。家长要鼓励他们不随便请假、缺课, 这样不但有利于学好英语, 也能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精神。

家长要尽可能和孩子一起听、一起读、一起做游戏, 在辅导中要有耐心, 要表现得很有兴趣, 要鼓励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如将家居物品贴上英文标签;去公园、商店时, 复习有关词、句;主动同外宾交谈等;珍惜孩子得到的小奖品、小制作等;支持并帮助孩子配合教师准备教具, 制作学具。

摘要:对幼儿进行英语教育是时代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幼儿英语教育中存在忽视英语的交际功能, 教师输入的英语语言信息量过少, 忽略文化传播等问题。为此, 应构建多维立体幼儿英语学习空间, 使课堂活动游戏化, 课堂游戏交际化;积极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营造愉快、宽松的心理氛围, 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英语,兴趣,多维,立体

参考文献

[1]张志远.儿童英语教学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余强.从第二语言敏感期的特点, 看学前双语教育的重点[J].早期教育, 2003 (5) .

[3]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4]方保军.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J].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3 (12) .

[5]杨慧.开阔视野放飞心灵——谈高中英语教学的社会英语资源开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 .

未来的学习空间 篇3

无独有偶,丹麦的根措夫特Ordrup学校也用到了类似的设计。知名设计师Jeff Lackney在介绍Ordrup学校的学习空间时,总结出了现代学习空间设计的三组基本概念:平静&专注、讨论&协作、安全&存在。

教室学习空间是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结合。但一直以来,绝大多数学校很少注意到学习过程中物理空间环境的重要性。2011年美国设计厂商 Herman Miller公司进行了一项“关于空间的适应性和对学习的影响”的研究,确定了影响学生学习的四个关键因素:人类的基本需要、教学、学习和参与,并认为弹性和舒适的学习空间能很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另一项在2011~2012学年的研究,索尔福德大学建筑环境系教授 Peter Barrett的研究团队,对英格兰7所小学中34间教室、75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教室空间设计对学生的进步有25%的影响的结论。

显然,物理环境在我们的学习中扮演的角色才刚刚开始被研究和理解。

以人为本的环境

人类寻求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安慰。 一个人的幸福感会影响生产力、创造力和参与度。 而舒适的教室,能够在身体和心理上,促进学生幸福感的产生,保持他们思想集中,避免分心。

舒适度并不容易量化。但我们知道,光线、温度、颜色、声音、家具以及空气质量等都会对一个人是否舒服发挥作用。从丹麦Ordrup学校,我们可以看到光线、家具和颜色的完美设计和应用。

光可优化学生的情绪,增强兴奋水平,学校可通过混合照明(包括自然光和可控光源)来实现。通常情况下,间接照明是学习区域最好的主导光源。研究发现,自然光对人的心理影响很明显,如减少压力和提升情绪等。Heschong Mahone集团在1999年对2000间教室调查后发现,学生在自然光环境对比非自然光环境下的教室学习,前者数学成绩提高要快20%,阅读成绩提高快26%。

学校关注的教室设施不应仅是有舒服且可调节的椅子,更应关注整个教室的环境,及其对人的支持和相互作用。比如精心规划的通道、方便取放的设备和用品、可移动的家具等。家具的舒适度和可操控性影响着学生32%的学习体验。

颜色的使用对学生心理暗示至关重要。冷色让人平静和放松,对学习者有镇静作用。因此教室墙使用蓝色和绿色会引起学生放松的感觉。天蓝色能促进最好的学习氛围,这种色调的教室墙壁会形成宁静的空间,能让学生保持清醒,帮助他们学习。

暖色让人兴奋,有助于提供轻松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灰褐色和桃色能让学习者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而不被环境干扰。但过于鲜艳的颜色导致注意力分散。

中性色如米色、白色对学习质量也有影响。柔和的白色或米色有镇静的作用,减少对学生的干扰。但是这类颜色会让教室显得很单调,对学习者的积极刺激不多。而且大片的白色显得很严厉,会增加压迫感。

最适宜用在教室中的颜色搭配是天蓝色和红色,既能让学生保持清醒又有适度的兴奋。其次是亮绿色和红色,也能营造出充满活力和柔和的学习氛围。

灵活的学习空间

美国大学的招生官发现,来自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中学的学生,思想已如大学生般成熟,语言表达甚至超越普通大学生。每当问及原因时,学生们总是回答“那是圆桌教学法的功劳”。

学习理论的发展,不但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法,也改变着我们的教室环境。K-12教室要围绕着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学习活动而设计,这样学生能一起交流、参加项目探究、解决复杂问题。研究者们提出,新的教室要灵活适应多样化的学习和教学风格,比如:合作学习、一对一学习、小组教学、独自练习、集体教学等。也就是说,教室设计要能对这些学习活动做到积极的支持。但某单一学习方式并非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需要弹性的教室布置来迅速地重新适应下一种教学方式。如图:

原来,在这所学校的每间教室都有一个椭圆形的桌子,能够顾容纳13个人,包括12名学生和1名教师。课堂不再使用演讲式的授课方式,12 名学生和教师一起围着圆桌,以讨论、提问、辩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个特制的圆桌除了支持多个学生一起协作外,桌面下拉出的木板还可重新定位为独立学习(比如考试)。

在威斯康辛州Hartland-Lakeside学校,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学习的促进者。

这里的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多种形式。比如:一个学生专注于思考,可能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这样的空间被称为“洞穴”。而在接下来的15分钟,这里的学生可能需要和他的团队一起分享信息和计划下一步行动。这种学习空间叫做“篝火”。在另一个20分钟时间,老师可能需要把全班召集在一起,并允许部分学生向全班报告他们的发现。这种类型的空间被称作“山顶”。

这种灵活的学习只需要人员的流动和家具的移动就能办到,且这种学习模型与成人工作的活动和环境相似,意味着学生们以后更容易适应未来的工作。

给孩子一片感受英语的空间 篇4

---------谈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有效布置

<<英语新课程>>强调英语课程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传统的英语作业都是抄单词、朗读、听录音等,它缺乏创造性,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来临之际,我们有必要对英语作业进行一定意义上的创新, 那么,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布置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1、趣味性原则.个性化课外作业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等学习要求和心理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因此,作业内容应尽量适合学生的课外实际生活,设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多组织一些趣味性较强、有交流意义、能体现合作互动的语言实践机会。

2多样性原则.小学生是天生的喜新厌旧,同一类型的作业做的次数一多,他们便会渐渐失去兴趣,作业类型的多样化,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其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自觉性

3、发展性原则.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而语言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外,还要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上充分地体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4、灵活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个性化课外作业设计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遵循上述各项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自身不同的实际水平和特长,选择不同的作业内容,使课外作业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布置出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的课外作业,让学生从中锻炼多种智能、保持对英语的持久兴趣和爱好呢? 一.有效布置融合各门课程在内的课外作业

<<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在教学中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英语作业是课堂教学任务之 外的有效延伸,它是巩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个重要支持点。那么我们除了在课堂上要注重课程性教学外,如何有效布置融合各门课程在内的课外作业呢?

(一)美术 给孩子一个创造的空间

孩子年龄小,动手涂涂画画几乎是他们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比如在学习What time is it ? Itˊ’s two o’ˊclock课外请每位学生回家后用硬纸板用图画的形式制作时钟,并用时针分针表示具体的时间,同学们都十分乐意去做。第二天同学们拿来的画让我目睹了他们的天真与智慧,其中更蕴涵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再比如在教完26个字母时。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想象每个字母像什么并画出来,还可以用26个字母经过夸张、变形后搭成一个形状,让其他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说说那里面有哪些字母。通过这种方式,绘画在一 定意义上为语言教学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服务,从而让学生在与绘画交叉使用中同步发展了语言智能和视觉空间的智能

(二)音乐 给孩子一个感受的空间

如今,好多小学英语教材版中,都有许多的chant 和 song,他们都十分的琅琅上口。一般小孩子跟着节奏听几遍就会了。无论chant也好,song也好,都具有这样的一个优点:加快学生对句型和单词的掌握。他们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音乐的最直观方式。学生在学习月份单词过程中有一首chant学生特别感兴趣,就此让学生回家根据此旋律自己改编此歌谣,月份单词转移成了季节.星 期等单词,学生积极性很高,我想此时强化巩固了月份,季节,星期等单词,何乐而不为呢?

(三)数学 给孩子一个思维的空间

四年级下册在教授one---ten 这几个数字时,课堂中提出了好多数学题:one+nine=()two ×two=()„„„„.让学生感觉自己在用英语上数学课,从而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课后让学生自己回家编几道应用题,给他们的提示是 There is,there are和how many句型。以下是他们的应用题: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desk,there are five apples on the chair,how many apples can you see?这是一个在巩固知识时将旧知识有效融合在一起的体现。

(四)艺术 给孩子一个幻想的空间

儿童天真,幼稚,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独特。这就是给他一个圆,他却说不仅仅是圆的道理。在课堂上我给学生看图片,看实物,然后问what can you see?I can see。。在熟练掌握这一组句型后,布置什么样的课外作业呢?我让学生回家先画一副画随学生自己喜欢,让他们自己观察,自己认为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这完全给孩子想象的空间,想象没有尽头,所以答案也没有尽头.二.让磁带成为学生的课外英语老师

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单调机械地重复听读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如果学生能模仿课文朗读制成录音磁带,进行全班评比,他们就会三番五次、不厌其倦然地制作以达到最佳效果,布置这项作业要使录制内容灵活化。具体可以有以下几项内容:(1)录制课文中的Let`s learn , Let`s talk等。(2)学生自定录制内容,录制内容不限定,给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更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3)根据所学内容,系统提供一个topic如 shopping telephone等针对性强、训练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英语表达能力的限定性内容。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听力,又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在听学生磁带的同时又可以针对各学生的情况给予纠正和表扬,别看这一盘小小的磁带,一学期下来,经常录磁带的学生的口语明显比不录磁带的学生会好的多,并且磁带给学生,给我们都会留下有声回忆

三.设计趣味性作业.体现语言实践机会

1.创意作业。小学生所学的英语大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文具用品、家居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动物名称等等。学了这类单词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为这些物品贴上英语标签,根据实际情况或者在实物上贴上标签,如:pencil, pencil-box, desk, chair等,或者让学生画出这一物品再在画纸上写下这一英语单词,如:rabbit, tiger, car等,还可以让学生手工制作出这些物品然后贴上标签,如ship, boat, plane, bird等。由于此类作业更具趣味性,能够使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可更好地帮助学生牢记单词,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英语书写水平及审美能力。

2.收集信息作业。随着英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英语出现在我们的周围。只要稍加留意,学生们就会发现英文商标、广告、标牌处处可见。布置学生自己收集、摘抄这些英语,学生会表现得很积极,反馈回来的作业也会很丰富。如在教授完句型“What does that sign mean?”后,布置学生观察公共场所的标志,并且把它上面的英文摘抄下来,进行补充教学。课堂上学生反应踊跃,积极展示他们的“新发现”,如:No water.No smoking.等。此类作业不但可以提高学 生学习英语兴趣,增长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自觉的学习意识。3.实践性作业。例如在教食物这一单元时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个特殊的课后任务,即请同学们自制一张食物表格,并调查家庭员对于食物表格上所列的食物的喜恶。可以把调查结果以文字汇报形式呈现或以数据统计表格形式呈现。学生在完成此次作业的过程中,既会充满一定的实践性、趣味性,又会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选个调查任务也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合作型作业——编辑手抄报 手抄报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把教学推向深入,给学生提供一个运用语言的空间,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如学了“there be”句型结构后,可以请学生以此为主题编辑一份手抄报,内容是为自己设计一个家,要求图文并茂,版面活泼,构思新颖,内容丰富,赏心悦目。同学们在编辑手抄报过程中,通过对“there be”句式的反复研究与运用,加深了对此句式的理解,运用能力也大大提高。可以说,手抄报是锻炼和培养学生提高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良好平台。

四.设计任务型作业,体验学习语言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中倡导任务型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能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交际任务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学会用英语做事,体验学习语言的过程。

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中有I like 和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句型学习,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张调查表,调查并统计班内同学对季节的喜好,由此而还可以请学生调查并统计班内同学对.水果,体育、动物、等喜好,又如:学习句型How do you go to school? How many children in your group go to school on foot? 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 What’s your favourite colour? What pet do you like best „?等。可以布置让学生回家调查的作业,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查,过几天汇报调查结果,在黑板上设计一个大调查表,通过问答形式,要求学生用英语汇报各小组调查的结果,统计出本班的调查结果。其中某些话题,如“How does your mother/father go to work ? ”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调查面扩大到家庭中,让学生通过调查本家庭成员或好朋友的家庭成员的交通习惯,了解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水平等更深层面的生活知识。这类型的任务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与人交流,培养学生学习,如何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促进了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而且对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精神很有帮助。这些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任务型作业,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和整理所学的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设计生活化作业,发展学生交际的能力

语言学习的有效性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基础上,语言学习如果缺乏主体建构,缺乏体验、合作、探究,缺乏认同感,学生就很难产生成就感。因此,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应该成为语言学习的主要内容,课外作业的设计要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巩固英语、发展外语交际能力。如,教学了egg、meat、noodles等表示食物的英语名称后,可以让学生编制一份一周的菜谱。教学了日期Sunday、Monday等后,可以请学生设计一张日期安排表,周一做什么工作,周二安排什么,学生在复习单词的同时对句型进行了操练和巩固,以上同样是复习单词的作业,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消化,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六.文化布置,让学生把英语带回家

英语学习的空间 篇5

1当代高职学生的特点

任何课程的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首先了解学生的特点,当代高职学生主要具有如下特点:1.1善于从网络上获得知识当代的高职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是网络的一代,在网络的影响下成长,因此,他们特别喜欢上网,善于接受新的事物,更善于从网上搜索、获得知识。1.2不喜欢理论的灌输在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课堂上多是采用灌输的方法,导致一部分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根据我国的高考体系,高职学生在高考时的分数不高。当代的高职学生不喜欢循规蹈矩的学习方式,他们不喜欢“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不喜欢理论的灌输,不愿意听老师的整堂灌。

2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问题导向+自主学习+实战演练”教学

职业指导课程要提升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能力,培养职业性思维,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可以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不同的、相对独立的模块,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好课程,每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展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问题导向+自主学习+实战演练”教学(如图1所示),“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2.1问题导向在每一个模块的教学之前,都要开展详细的调研,了解企业与学生的问题。如在“面试”模块的教学前,就要对到校招聘的企业和参加过面试的学生进行调研,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了解到企业认为学生在面试中存在着准备不充分、不自信、表现力不够、缺乏基本的礼仪等问题;通过对学生的调研,了解到学生在面试时存在着不知准备什么、不能充分展现自己、极度紧张等问题。在开展“面试”模块的教学时,就要解决企业与学生存在的问题,所使用的面试问题均来自于企业到学校招聘的真实问题。2.2自主学习(1)创设情境。在每次课的上一次课,就要进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哪些内容,在课前要求学生在业余时间自学相应的微课视频,同时参考学习配套的拓展资源,并根据微课的知识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课程的所学资源均上传到网络学习空间,供学生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使用。(2)任务实施。在创设情境之后,就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任务。学生首先要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再根据教师的布置来做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QQ、网络学习空间对学生进行指导。2.3实战演练在上课时,学生首先展示所完成的任务,然后教师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与评价,同时每一组的学生也会对其他组进行点评与评价。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在任务展示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提升训练。通过任务的展示,既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自学效果,也可以督促学生高质量的完成任务。教师针对学生展示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与提升训练,主要采用讲授法、辩论法、活动法、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等,以便进一步提升、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

3小结

职业指导课程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问题导向+自主学习+实战演练”教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任务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课堂小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变老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课程教学改革既有课堂的教学,也有课外的实践,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能够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景玉慧,沈书生.智慧学习空间的建设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02).

[2]丁超,王运武.智慧学习空间:从知识共享到知识创造[J].现代教育技术,(08).

[3]王开,樊华.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智慧教学实践——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8).

英语学习的空间 篇6

关键词:网络 学习空间 课程考核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和学生考核机制”。因此,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发挥以评价促教学的重要作用,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网络学习空间是“互联网++”时代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活动的阵地。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以网络学习空间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其个性化、开放性、联通性、交互性、灵活性等特点[1],为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因此,本研究在当前课程考核方式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基础上,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对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功能支持,提出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课程考核方式,以期以评价方式改革倒推教学模式改革,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需要,并在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2 高校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课程考核方式也随时发生变化。然而,当前课程考核仍存在评价观念陈旧,评价形式单一,评价反馈缺失等问题,亟待借“互联网+”的东风,深化课程考核的改革,发挥课程考核的作用。

2.1评价观念陈旧

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但多数教师没有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审视课程考核的意义,对应当依据课程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来决定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和形式的认识不足,依然坚持固有传统考核观念,使得课程考核评价没能完全体现分类指导、分类评价的原则,不能适应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和教学过程个性化的客观需要。

2.2评价形式单一

大部分高校课程考核方式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平时考核以考勤、课堂提问、课后作业为主,期末考核以纸笔测验和课程论文为主,不能体现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其中,平时考核缺乏完善的考核依据,教师给分主观性大,缺乏公平公正,对学生平时学习的促进作用难以发挥。

2.3评价反馈缺失

拓展阅读——伸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篇7

确实,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大量阅读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积累丰富而规范的语言材料及其表达方式, 促进语言的规范化。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接受人类文化熏陶, 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所以, 没有语言积累, 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 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外的大量阅读填补了课内的不足。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拓展阅读:

一、 拓读作者简介, 激发阅读兴趣, 积累文学知识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都是名家名篇, 然而学生对作家知之甚少。了解作家的身世, 了解作家写作的背景, 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探究文章的兴趣, 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所以, 我们可以从课文作者出发选择拓展阅读材料。比如, 学习《爬山虎的脚》、《生命生命》等这类名篇, 就可以在教学伊始, 提供给学生一段作者的简介, 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快的阅读, 从中了解作者, 激起阅读兴趣。

二、拓读时代背景, 拉近文本距离, 产生共鸣

由于教材中有些课文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 因而制约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 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为学习课文、体会文章蕴义、理解课文语言服务。拓读时代背景的意义在于:

1.拓展背景, 加大信息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革命传统题材类的课文。这类课文叙述的故事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比较大的距离, 学生阅读这样的课文, 缺少阅读经验的积累。光读这样一篇课文, 它给予学生的阅读信息比较单薄。因此, 我们必须补充给学生相关的阅读资料, 实现学生纵向多纬度的立体性阅读, 提高阅读革命题材类课文的数量和质量。在学生基本读通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并随文识字后, 教师提供补充阅读资料。 (瑞金沙洲坝的有关资料)

补充阅读了这些简短的文字, 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这口井对当地老百姓的重要意义, 体会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热爱, 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这样的阅读中, 还能巩固新学的生字, 补充认识另外一些生字。这样的拓展阅读, 也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2.开阔视野, 加深理解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们关爱、保护燕子的故事, 表达了人类对动物的博大爱心。在两课时的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燕子受难”、“救护燕子”两部分内容, 感受气候的恶劣、情况的危急以及人们的爱心, 然后提供拓展阅读材料。

案例:

师:“燕子专列”之所以能行驶在瑞士的国土上, 这跟瑞士爱鸟的良好风气是分不开的。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谈谈自己的感受。阅读《爱鸟的瑞士人》

通过阅读这份拓展材料, 使学生认识到瑞士人爱鸟、护鸟的行为不是偶尔为之, 而是已经深入人们心中, 鸟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员。这样的补充阅读, 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使学生对课文的蕴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3.搭建桥梁, 走进生活

三年级下册《一面五星红旗》讲的是作者在国外漂流旅行中丢失了背包, 在身无分文、极度疲劳、饥饿的状况下, 宁可晕倒也不用国旗交换面包的故事。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 揣摩人物心理, 想像人物言行, 感受到作者在极度困难的境况下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品质。然而, 对学生来说, 作者毕竟是陌生的, 尽管已经通过文本阅读, 作了心灵上的交流和对话。所以在课堂上, 教师还选择了一些学生在生活中能够了解到的相对熟悉的知名人物、事件, 如容国团、北极科学考察队、“神州”五号等, 让学生明白, 这样的事, 都与国旗有关, 都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荣誉。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就是教育, 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

活而教育。”这样的阅读教学, 为语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让语文走向生活, 让生活走向语文。让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经历中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4.拓展阅读 创设情境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 阐述了“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有位老师是这样上的:

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 我们对地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保护地球, 珍爱生命, 是我们的共同信念。可是,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想。下面我们先阅读两条网上的消息。

消息一:布什抛弃《京都议定书》

消息二:布什不参加“拯救地球”会议

师:读完这两条消息, 你有什么想法?

师:鲁迅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我们要想办法让布什转变态度, 改变注意。假如布什就在我们面前, 我想请同学们来劝他。请你先写好劝说稿。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 到课文里找说服布什的理由, 还可以将课外书中学到的有关知识运用进去。要注意劝说的方法, 劝说的技巧, 劝说的态度。 (生写劝说稿, 教师巡回指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教师应着重考虑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设计种种语文实践活动, 使每一个学生主动、自觉地进行语文实践,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课时, 当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让学生拓展阅读了“布什抛弃《京都议定书》”和“布什不参加“拯救地球”会议两份补充材料。并在阅读后, 让学生劝说布什总统, 并将劝说的话写下来。这样的教学设计,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语言实践情景。

三、拓读同题材文章, 开阔视野, 加深理解

有些课文内容比较浅显, 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要, 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以及学习需要, 提供一些课外补充性阅读材料来丰富教学内容, 加大课堂的阅读容量, 使学生获得大量信息, 开阔视野。

1.对比阅读 训练思维

我上学期听一位老师上过一篇选读课文《麻雀》, 文章内容浅显, 教师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了一篇《藏羚羊的跪拜》, 体会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让学生明白, 虽然爱的形式不同, 但爱的内容是相同的。这样的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母爱的感受, 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2. 欣赏阅读, 提高素养

有些文章含义深刻, 学生阅读课文较难理解,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思想的领悟, 当课文结束时, 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 使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又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比如:人教版四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 这组课文都是描写战争的, 让孩子们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关注世界上发生的大事, 聆听人类对和平的呼唤。在我们学生的眼里, 战争似乎里他们比较远, 为了加深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 在教学中除了要好好利用课后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还应该提供一些相关的文章。比如, 在上完《夜莺的歌声》后让学生欣赏《女英雄卓娅的故事》。好的作品, 只嫌少, 不嫌多, 多多益善。

四、拓读不同体裁文章, 求同存异, 学习写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是童话, 有的课文是诗歌, 有的课文是浅显的科普文章等, 体裁丰富, 形式多样。所以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根据同一个题材, 提供给学生不同体裁的文章, 丰富学生的阅读经历, 享受不同语言形式带来的语言魅力。如, 在读好五上册《新型玻璃》这篇科普文章后, 让学生读读童话版的《新型玻璃》, 让学生明白, 科普类知识也可以用这么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表达。

网络学习空间:基于学习者的视角 篇8

摘要:本文从学习者的视角出发,指出了网络学习空间是数字化信息社会的重要学习方式,对学习者的影响越来越大,探讨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特点,实践的意义和相关的应用。

关键字:网络学习空间;学习者;信息

【中图分类号】G420

一、网络学习空间

学习空间是指知识流动的空间,网络空间是指数字化内容整合与分享的空间,在传统的教室知识流动是以教师为主学习者为辅,学习者所获取的知识是独立分离的,学习内容也是脱离情境的,多媒体学习方式例如专题网站、博客等只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的单纯呈现,存在着学习内容不完整,学习环境操作性差,学习资源贫瘠,知识管理不统一,学习模式实时性、灵活性和互动性较差等诸多问题,使得学习愈发单调和枯燥,学习者对其也难以产生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空间以其功能和服务的即时性、高效性深受学习者的关注。学习空间和网络空间弥合了技术与学习资源的差距,将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化为以学习者为主,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获取、管理与创新为目标,结合学习者自身的认知图式无缝使用各种分布式的服务将多种学习模式结合起来。

网络学习空间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旨在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建构、分享、管理个人知识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即指各种技术与教育信息资源的融合,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进行随时、随地、随处的跟踪记录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学习者运用科学的学习观念指导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了解、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类型、特点与个性,发挥、记录自己的学习优势与过程,让学习层次化、阶段化、个性化、多元化,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做到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习者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信息可以被修改、被评价、被存储、再生产。

二、网络学习空间的教育实践意义

传统的学习模式在内容和整体上、在时间和连续上、在信息传递上往往是从高往低单向流动,知识建构也是被动的。网络学习空间通过技术来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搭建学习共同体,其学习模式是非正式的、情境的、灵活的,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随处获取信息以任何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故其学习时间是碎片的,学习空间是多样的,学习内容是离散的,信息传递是汇聚的,知识建构也是主动的。

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学习者不再仅限单方面专题网站的视频学习、专题讨论区的交流学习、个人博客的自主学习等,它是一种针对学习者制定的学习环境,链接多个主题网站、数字资料室、虚拟活动室等,打破学习围墙,支持多元立体学习模式的创建,学习内容、策略不再受约束,学习者利用这些资源自由地创建虚拟学习社区,多元化、多角度随时随地学习交流,学习过程更机动灵活。同时网络学习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e—learning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可通过网络终端随时随地随处获取,学习者可以随时进行学习,这就避免了查找其相关学习资源时所必须的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它将学习资源条理化、系统化、结构化管理,可以方便的实现资源传送、接收、评价、修改、组织、共享和存储,最终实现学习者个人知识的管理。

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数字化资源的条件,尤其是上传到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还可以突破传统资源由于复本数量的限制所产生的信息不能获取的现象,使全球的学习者一起使用,实现最大范围的共享。网络学习空间的学习是面向过程的,除了共享本身的资源信息,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研讨答疑等等都会被记录下来,其他学习者可以随时进行遴选、创造、共享知识。

网络学习空间的学习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跨时空、大信息量是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主要优势,作为传输知识的学习空间,仅凭当前数字资源来创造网络的学习环境是远远不够的,信息时代的来临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个性化,知识需求也越来越前沿化,网络学习空间信息的传播速度,评价、修改、组织更新的频率是其他任何一种媒体所不能比的。同时网络学习空间具备同异步双向传递的交互功能,学习者在接收到例如现场直播的专家讲座等,可以针对该信息即时或非即时以文字、视频或者语音等多种方式提供反馈,彻底改变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之间通过协作、交流、共享来共闯学习难关,共建学习资源,锻炼、培养和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与团队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同住一个空间”。

网络学习空间包含各个领域的教学资料,众多模式的教学教程,专题网站,数字资料室、虚拟实验室、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资源。空间组织学习活动实现多种教育信息资源的融合,跟踪记录存储并通过网络进行共享,从而实现教育数字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知识构建、创造实践的平台,网络学习空间将共享的信息资源融入学习过程中,这些信息资源允许学习者结合多种信息化学习模式用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评价、修改和再生产。经数字化处理的信息资源能够激发学习者内部动机,学习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而是主动进行知识的整合、加工、再创造,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被共享。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知识的再创造性,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而且为学习者的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三、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

网络学习空间目前还处于创造和逐步完善的阶段,利用网络虚拟现实学习之独特优势整合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经验,不断促进和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带来了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了教与学的创新,更新了学习者自身的学习观念,让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得到较大提高。但是目前存在着一些地方网络连接不通,一些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不完善,建设不健全,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不高,信息的遴选机制不完备,学习者信息素养不高,学习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网络学习空间没有充分发挥带动学习者学习的作用等等问题,显然这些也是今后网络学习空间继续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广新.网络环境下学习空间的特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0(2).

[2]朱亚莉.中小学网上课程资源的分类体系及开发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02(2).

上一篇:机构德育工作计划下一篇:初中的烦恼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