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精选12篇)
上课时间:
主备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常见的降水形式以及降水的不同等级。
2.学会阅读降水量柱状图,并能从图中获取降水的季节变化等信息,学会读图、析图、绘图。
【教学重点】
降水量的柱状图的特点以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教学难点】
降水量柱状图的分析
一、降水的变化
第一步(自主学习)读课文P58文字(包括阅读材料“降水量的测量”)填一填:
1.降水的定义:从大气中降落的、、等,统称为降水。2.降水的形式:主要是
、、,其中
是降水的主要形式。按照雨量的多少,降雨一般分为
、、、等4个级别。3.降水的测量: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称为
,测量单位一般采用。
写一写: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和年平均降水量
:24小时内的降水量。
:某月每天的降水量相加。
:某年每月降水量相加。
:某地区多年降水量的平均数。(自主学习)读课文P59文字以及图3.22“降水季节变化的地区差异” 找一找:
4.一个地方,通常用各月
来表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5.从右图中找出,地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地降水的季节差异很大。
第二步(合作探究)
1.降水的变化表示工具—— 降水量柱状图 画一画:
【问题1】完成P59活动1,总结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方法。2.降水的季节变化(分配)——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选一选:
【问题2】读“五城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A、B、C、D中降水季节分配均匀的是()⑵图中属于冬季多雨的是()⑶图中北京的降水属于哪种类型?()
A. 冬季多雨
B.夏季多雨
C.全年多雨
D.全年少雨 ⑷图中和撒哈拉沙漠的降水类型相同的是()
⑸根据世界各地降水量各月的分配情况,一般可以分为下列五种类型 ①一年内,有的地方(如
图)各月降水都很多,属于全年多雨区。②一年内,有的地方(如
图)各月降水都很少,属于全年少雨区。③一年内,有的地方(如
图)夏季降水多,属于夏季多雨区。④一年内,有的地方(如
图)冬季降水多,属于冬季多雨区。
⑤一年中,有的地方(如
图)各月降水较均匀,属于常(全)年湿润区。课型:新授课
上课时间:
主备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议一议:
【问题3】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分析方法。
第三步(思维导图)画一画:
第四步(达标测评)测一测:
1.降水的主要形式是()
A 降雨
B 降雪
C 降雹
D 露 2.通常用哪种图表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化?()
A等降水量线图 B世界气候分布图 C降水量柱状图 D气温年变化图 3.读右面“北半球某地的各月降水分配情况 的季节变柱状图”,判断此地的降水类型是()。A.全年多雨型
B.全年少雨型
C.夏季多雨型
但受资料限制,目前对日至年尺度的降水变化研究较多,而对小时尺度降水的研究相对较少,而目前尚未发现有关于辽宁省短时降水的变化的研究。因此,研究辽宁省小时降水量、降水时数和小时降水强度(以下简称“雨强”)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该文利用辽宁省25 个台站的逐时降水资料,分析夏季降水时数、雨强及极端强降水时数、极端强降水雨强的变化,全面研究辽宁省的小时降水变化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通过辽宁省25 站自记降水数字化和自动站降水资料整理并进行质量控制后得出1961—2013 年辽宁省逐时降水资料。选站方法:当自记纸记录缺测时数超过总时数的20%,视该时段缺测;当资料缺失年份超过15 年,视该站点缺测;小时降水量≥0.1 mm时认为有降水发生。
1.2 研究方法
采用百分位阈值的空间分布和趋势分析法,分析辽宁省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特征。以某测站53 年(1961—2013 年)夏季小时降水量序列(由小到大)第95 百分位对应的小时降水量作为该测站夏季极端小时降水量的阈值。文中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降水的趋势,对降水序列的线性趋势和显著性均作了MK检验(显著性水平取0.1)[4,5,6,7,8,9,10]。气候态平均值采用1981—2010 年的30 年气候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夏季降水时数和雨强的气候态空间变化分布
如图1 所示,辽宁省夏季降水时数的气候态平均值为185 h, 辽西、 辽南地区在150~160 h, 辽宁东部地区在230~280 h,东南部较多,西部及南部较少。
如图2 所示,辽宁省夏季雨强平均为2.3 mm/h,辽宁西北部地区最小,为2.0 mm/h左右;辽宁西南部沿海地区最大,为2.6 mm/h左右。自东南向西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从辽宁夏季降水时数和雨强的气候态空间变化分布图来看,降水时数与雨强略有不同,但大值中心基本分布在辽宁东部地区,这与辽宁夏季降水平均态的分布也较为一致[6]。说明辽宁降水时间长、强度大,因此可能出现内涝、泥石流等短时强降水灾害的重点地区在辽宁东部,应重点关注与防范。
2.2 夏季平均降水时数和雨强的时空变化趋势
如图3a所示,辽宁省夏季平均降水时数呈逐年减少趋势,变化率为-3.4%/10 年。其中20 世纪60 年代最多,70 年代、80 年代逐年减少,90 年代接近常年,2000 年之后偏少。如图3b所示,辽宁省夏季平均雨强呈逐年增加趋势,变化率为2.2%/10 年。 其中20 世纪70 年代偏小,90 年代偏大,其他年代接近常年。
如图4 所示,辽宁省大部分地区以减少趋势为主,西部、东南部地区减幅2.5%/10~7.5%/10 年;而中部地区为增加趋势。夏季逐月来看,6 月降水时数以增加趋势为主,7 月以减少趋势为主,且辽宁西部、南部地区较多站点的减少趋势具有统计显著性,8 月降水时数存在西部与南部地区减少、东北部地区增加的变化趋势。
如图5 所示,夏季辽宁省大部分地区雨强呈增大趋势,增大幅度为2.5%/10~7.5%/10 年,但夏季辽西、辽南局部地区呈减小趋势。6 月在辽宁偏北地区呈减小趋势,7 月辽西、辽南地区雨强呈减小趋势,且减小幅度相对较大,个别站点减小幅度超过7.5%/10 年,8 月辽宁西部、东部个别站点呈减小趋势。
2.3 夏季平均极端强降水时数和雨强的时空变化趋势
如图6 所示,辽宁省夏季平均极端强降水时数呈增加趋势(1.0%/10 年),20 世纪90 年代最多,70 年代偏少,其他年代接近常年。夏季各月平均极端强降水时数有以下特点:6 月有增加趋势(4%/10 年),7 月有减少趋势(-3%/10 年),8月有增加趋势(3%/10 年),趋势均不明显。与图3a表现的夏季降水时数呈下降趋势相反,极端强降水时数呈增加态势,说明虽然辽宁省降水时数在减少,有变干的趋势,但是极端强降水增加,将会加大短时强降水灾害发生概率。
如图7 所示,辽宁省夏季平均极端强降水雨强也呈增加趋势,为1.0%/10 年。其中20 世纪60 年代、70 年代偏小,其他年代接近常年或略偏大。夏季各月平均极端强降水雨强:6 月、8 月无明显趋势变化,7 月有增加趋势,为9%/10 年。与图3b表现的夏季雨强呈增加趋势相一致,极端强降水雨强呈现增加态势,尤其在7 月增加趋势明显。
通过以上对夏季极端降水时数及雨强的分析可以发现,辽宁省极端降水时数及雨强均有增加的态势,说明辽宁省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将会导致由极端降水所引起的灾害性事件增多。
如图8 所示,夏季辽宁省大部分地区有增加的趋势。其中,6 月极端强降水时数呈增加趋势,除东北部地区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增幅在5%/10 年~10%/10 年之间,辽西、辽南地区在10%/10 年以上;7 月大部分地区极端强降水呈减小趋势,东北部地区呈增加趋势;8 月辽西、东南地区呈减少趋势,其他地区以增加趋势为主。
如图9 所示,夏季极端强降水雨强趋势分布不集中,且变化幅度较小,其中,6 月辽宁省大部分地区极端强降水雨强以增大趋势为主,辽宁省中部地区呈相反的减小趋势; 7月辽宁省大部分地区极端强降水雨强以增大趋势为主,少数站点呈减小趋势;8 月辽宁中、北部及南部地区呈增大趋势,其他地区呈减小趋势。
3 结论与讨论
(1)辽宁各地夏季降水时数气候态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东南部较多,西北部及大连南部较少。辽宁各地夏季雨强空间分布为自东南向西北,自沿海向内陆减少。
(2)辽宁省夏季平均降水时数呈减少趋势,为-3.4%/10 年。辽宁省夏季区域平均雨强呈增加趋势,为2.2%/10 年。
(3)辽宁省夏季平均极端强降水时数呈增加趋势,但趋势不明显,为1.0%/10 年。平均极端强降水雨强呈现增加趋势,夏季极端降水发生次数增多。
(4)降水时数和雨强时间序列表现出变干的趋势,但是夏季极端强降水时数和极端强降水雨强均呈增加趋势。
参考文献
[1]KANAE S,OKI T,KASHINDA A.Changes in hourly heavy precipitation at Tokyo from 1890 to 1999[J].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2004,82:241-247.
[2]YU R C,ZHOU T J,XIONG A Y,et al.Diurnal variation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contiguous China[J].Geophys Res Lett,2007,34(1):223-234.
[3]张焕,翟盘茂,唐红玉.1961—2000年西南地区小时降水变化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7(1):8-13.
[4]任国玉,吴虹,陈正洪,等.我国降水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0,11(3):322-330.
[5]宁亮,钱永甫.中国年和季各等级日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2008,27(5):1010-1020.
[6]李广霞,陈传雷,才奎志,等.辽宁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31(2):31-34.
[7]杨青,韩秀君,高松影,等.1960-2011年辽宁省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31(1):34-42.
[8]李瑞,孟令旺,朱义青,等.1961-2012年山东省汛期暴雨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31(2):51-58.
[9]黄鹤,杨超,于雷,等1958-2012年河北省汛期暴雨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31(2):44-50.
【关键字】降水;雨带南移
Changes in the trend of rainfall in China
【Abstract】The impac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by the 20th century, 80 years, largely to China's Yangtze River. Huaihe River as the boundary, a decreasing trend of precipitation north of the south there is a growing trend. Concentration of rainfall in China often appears banded zonal called rain bands. Spring and summer, the rain belt from south to north in order to promote, and then southward retreat. However, global warming and increased greenhouse effect and changes in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there was a marked change.
【Keywords】Precipitation; rain belt south
1 气候的总体特征
1.1 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及东南亚是世界上季风最显著的地区。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均受此影响,降水有明显的季节之分。冬季偏北风来自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降水偏少,气温便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的太平洋和西南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
1.2 降水的普遍状况。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区,大气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很不均匀。江南地区多春雨,每年三四月份开始,两湖地区降水量明显增多,四月下旬开始,华南沿海春雨盛行,五到六月份,雨区遍及江南各地;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六月中下旬至七月上中旬进入梅雨季节;北方的雨季一般出现在夏季的七至八月,其中华北地区雨季降水量大约占全年的百分之七十;青藏高原的雨季是六到九月。
2 降水趋势
2.1 近年来部分地区降水变化。
2.1.1 辽宁省,孙凤华、袁健等专家运用沈阳、大连、丹东、营口、朝阳5个站1953~2001年降水量资料,建立了辽宁降水系列,分析出辽宁近50年的降水量具有明显减少的趋势。
山东,丁峰等专家利用青岛近50年的降水资料得出青岛站夏季降水量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70年代后期以来,东亚季风开始减弱,以及ENSO发生频繁,青岛降水趋于减弱。
长江流域年均降水量在1960~2001年里呈现增长趋势,但不显著。冬夏降雨量有显著增加的趋势,春秋降雨量有下降趋势,而秋季降雨量下降明显。
海南岛,陈小丽等专家利用1961~2002年海南岛11个气象站降水量等资料指出。从全岛平均情况来看,降雨量除了冬季有明显增加,其余各季和年降水量有弱降水趋势。
从辽宁到海南岛,即从北到南,降水有增加的趋势。我们再看一下,我国西北部的降水情况。
2.1.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分析发现,西北部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存在自西北向东南、有高山向盆地逐渐减少的趋势。90年代后,降水减少是西北地区东部的普遍特征。张存杰等专家利用祁连山附近30个监测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得出,祁连山附近地区的降水在80年代和90年代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夏季降水增加趋势最为明显,而秋季降水在80年代和90年代一直处于下降阶段。
西北地区和东北黑龙江地区降水都有上升趋势,而全国其他地区的年降水分布状态是从北到南有下降趋势。
3 结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观测方法和降水形成的过程。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建议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 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运动着的,而运动是由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教材体现了降水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量概念的结合。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的教法建议
对于降水的分布,同样也分为时间(季节)和空间(世界)的变化。某地降水的时间变化用降水柱状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引导学生明确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可以与等高线、等温线对比,知识迁移。
2、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按照提出问题→读图分析 → 总结规律→分析成因的步骤进行。提出问题可以参照课本商有关内容。最后总结归纳,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从低纬到高纬,如果画成半球图展示,更直观,效果可能更好。总之,是知识系统、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中纬地区东西两岸先不填写内容。
降水 分布 |
赤道附近 |
南北回归线附近 |
中 纬 地 区 |
两极附近 |
|||
常年多雨 |
大陆西岸 |
大陆东岸 |
大陆西岸 |
内陆 |
大陆东岸 |
降水少 |
|
常年少雨 |
夏季多雨 |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
降水少 |
夏季多雨 |
|||
原因 分析 |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
3、对于降水柱状图,首先要识图,了解绘图方法,找到它与气温曲线图的不同之处。其次要读图: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等,充分利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最后归纳出世界降水季节分布五种类型。
4、将降水柱状图中涉及的几个城市,依照2表格中归纳的降水空间图中找到它们的大体位置。如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所以为全年多雨型。完成表格中中纬东西岸的内容。对降水时空分布形成的原因,本节教材涉及的不多,都放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一起讲解了,教师提前在这里引导学生简单的分析、讲解,可以起到及时了解原因、分散难点的作用。
这节内容不太难,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及课文中涉及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讨论,找出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使学生在读图、析图、归纳上有所提高。
关于“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本节课,首先应使学生明确降“水”的来源,可以用举例、动画、朗读等方法,从感性入手认识到水汽的来源是海陆水体蒸发及植物的蒸腾。通过动画使学生认识到降水形成的过程。注意提醒学生降水与降雨的不同之处。
对于“降水量的测定”,学生看课本雨量器示意图,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设计简易的雨量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观测。测定降水量时应每天定时观测(每天8时、20时),不是等降水后才测;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降水量是指某个时段(日、月、年)降水的总和(以便与气温区别),通常所说的某地年降水量是指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可引导学生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教师可以选择补充降水等级的划分,使学生对日常的降水量预报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如果按照常规型教学,让学生展示,很容易陷入核对答案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没有太多新鲜感的重复,甚至会不经意引发学生浮躁的态度,觉得展示可有可无,因为学生拿到已经批改过的作业,或自己重新思考过,或参照别人的作业,正确答案只需复查一遍,大多数学生应该清楚,但不一定记得住,或者会很快复述,或者说出来龙去路……
所以,为了避免对教材的单纯性重复,也为了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以致用,提高解决问题速度,充分把握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展示中内化学习内容、明确思路,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我采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完成课堂尝试,首先以抽查的方式让学生相互绘制学习内容思维导图,旨在让学生分享中找到学生内容的联通处和不同处。然后每人分发一套试题,涉及到学习目标的不同落实处,采用边抽查边核对的方式,逐题挑选学生评析,说出答案并按照其他学生要求确定是否说出分析思路,同时以学生抢答举手及正确度进行记录,从而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不知不觉完成学习内容学习的输出应用式重复,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熟悉度,还是案例型针对性应用的体悟;同时竞争氛围中提升专注度,有效提升学生倾听的态度。
1、联系实际,将生活融入课堂。
这节课,我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雨、雪、冰雹作为切入点,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从而得出降水的概念,启发学生同样是降水,夏季午后的降水和入冬以来的降水类型一样吗?导入降水的类型。将生活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实效性
我根据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上课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看视频、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自主学习法、问题解决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和体验来理解地理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从而标志着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完成。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把教学中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将图像、图形、符号、声音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降水的形成和降水的类型,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生认识到降水的类型形成过程以后,让小组组内分工把三种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演示、画出来。(分工:两位同学演示,一位同学画出来,一位同学讲解),这样促进的小组合作并且每位成员都有任务可做,调动了积极性。同时做到了知识小品话、娱乐化,将知识化难为易。
在课后我还发现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
1、知识点没有讲透
降水形成的条件中,凝结核和充足的水汽,没有给学生讲透,这可以进行追问学生,是不是有云就可以形成降水呢?雪白的雪融化以后为什么还有一些杂质,杂质就是凝结核。
2、导学案没有充足利用
因为教学的对象不是本校的学生,上课之前没有强调看导学案,导致学生在合作探究时没有按导学案的问题,回答时就出现问题了。
3、小组合作应加以完善。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应加以完善,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教学。
选取云南125个气象观测站1961年1月~2002年12月42a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对云南42a降水量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云南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类型主要表现为4种主要的定常型:①全省一致型;②南北分布型(冬春季);③东北西南型(夏季);④西北东南型(秋季).同时,南部变化梯度大于北部,西部的梯度变化大于东部.
作 者:周国莲 晏红明 ZHOU Guo-lian YAN Hong-ming 作者单位:周国莲,ZHOU Guo-lian(云南省气象台,云南,昆明,650034)
晏红明,YAN Hong-ming(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4)
延边州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初步分析
本文根据延边州56个降水量观测站2520站年实测降水量资料,对区域降水量空间分布、时程变化特征及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为延边州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作 者:崔哲龙 Cui Zhe-long 作者单位: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延边分局,延边,133001刊 名:吉林水利英文刊名:JILIN WATER RESOURCES年,卷(期):“”(3)分类号:P332.1关键词:延边州 年降水量 空间分布 时程变化 区域降水 特征分析
选用河套及其邻近地区58个气象站建站至历年各月降水资料,分析了河套及其邻近地区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降水量总体上是东南多、西北少, 等雨量线呈东北-西南走向.降水量最小的.地方在河套地区西北部,最大的地方在河套地区东南部.由于受下垫面地理特征、蒙古高压和青藏高原东北侧反气旋(小高压)的影响,降水梯度西南大于东北.降水变化的整体性较好,但也存在南北差异.近40年来河套地区降水西北部和东南部分别以2%/10a和3%/10a的速度在减少,但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降水又有回升趋势.进一步研究表明,河套及其邻近地区降水异常与欧亚雪盖面积变化有关,当秋季欧亚雪盖面积增大,则次年河套及其邻近地区降水增多,反之亦然.
作 者:钟海玲 李栋梁 陈晓光 ZHONG Hai-ling LI Dong-liang CHEN Xiao-guang 作者单位:钟海玲,ZHONG Hai-ling(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李栋梁,LI Dong-liang(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
陈晓光,CHEN Xiao-guang(宁夏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宁夏,银川,750002)
鉴于目前云数值模式和中尺度数值模式中云和降水过程大多用体积水参数化的方式描述,而不同模式所用的粒子谱不同或粒子谱的参数不同,用这些模式模拟研究云和降水的物理过程、降水形成机制、催化防雹和催化增雨机理以及预报降水等就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粒子谱或谱参数不同对研究结果有何影响?因此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三维冰雹云催化数值模式,做雹云中粒子谱参数变化的数值试验,分析了冰雹云中雨滴谱、冰晶谱、霰谱的`形状参数对降雨降雹、云中微物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雨滴谱形状参数变化,对降雨形成机制基本没有影响,对与雨滴有关的物理过程有直接影响.霰谱对地面降雹量、降雹强度、雨强的影响较大,对降雨量影响较小;对冰晶、霰以及冰雹的质量和数量产生率都有明显的影响,云中的所有微物理过程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有些过程影响最为显著,它不但影响粒子的产生过程,也影响粒子的增长过程.冰晶谱对降水量的影响较小,但对各种粒子的某些形成或增长过程影响较大,有的很大.此外,冰晶谱型的变化,对不同地区云或不同个体云降水的影响程度不同,反映了滴谱谱型对云和降水影响的复杂性.利用这些研究结果,讨论了云模式的使用问题.
作 者:陶h 洪延超 Tao Yue Hong Yanchao 作者单位:陶h,Tao Yue(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北京,100029)
洪延超,Hong Yanchao(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北京,100029)
平凉市纸坊沟流域45年降水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利用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泾河一级支沟纸坊沟水文站45年的.降水量资料,对其年内及年际变化、频率特征做了初步的分析和评价,为该区雨养农业生产中降水资源利用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张鉴 段义字 ZHANG Jian DUAN Yi-zi 作者单位:张鉴,ZHANG Jian(黄委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甘肃,庆阳,745000)段义字,DUAN Yi-zi(平凉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平凉,744000)
刊 名:水土保持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 14(1) 分类号:P458.121 关键词:降水量 特征 初步分析 纸坊沟流域摘要:基于热传导理论,根据能量守恒原理与傅立叶定律,建立了填埋场内温度传输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有限单元法进行了数值求解.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夏季,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冬季则相反.这是由于垃圾土的热传导系数不高,比热较大,而且使得温度的分布在空间上产生了滞后.在填埋场表层及浅层区域,由于受到传热效应的作用,其温度值几乎与外界大气温度一致.所建立的数值模型可以仿真填埋场内温度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不仅为填埋气体产量和环境评价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为填埋场的气体收集系统和相关设计提供技术支持.作 者:张纬 薛强 刘磊 刘建军 ZHANG Wei XUE Qiang LIU Lei LIU Jian-jun 作者单位:张纬,刘建军,ZHANG Wei,LIU Jian-jun(武汉工业学院多孔介质力学研究所,武汉,430023)
薛强,XUE Qiang(武汉工业学院多孔介质力学研究所,武汉,430023;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430071)
刘磊,LIU Lei(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430071)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推荐阅读:
降水的变化及分布10-2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07-04
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地理教案11-25
降水量的测量教学设计06-08
基坑降水施工技术03-01
排水降水工程工程范围有哪些?12-03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学案02-05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与反思09-10
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变化与不变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