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改培训心得(精选10篇)
我有幸于2009年8月27日—30日参加了在拉萨师校举办的高中历史新课改培训。本次培训会由西藏教育厅主办,在培训期间邀请了人教社的专家和内地优秀教师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角度向我们解读了新教材理念及应对方法。通过此培训,我获得很多启示,现进行心得体会总结。
培训课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芮信教授做了《新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若干教学问题》的专题讲座,海南海口中学刘剑老师还做课《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芮信教授和刘剑老师也就课改相关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详尽的讲解。专家们的热情充分给了我们参与培训的老师们解决困惑的信心和力量。
在讲解中,专家对新旧教材进行了横纵对比。高中历史新教材是用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突出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在内容上,新教材与通史体例的传统教材显然不同,相对减少了过程、线索、人物、事件,而以历史状况、现象、制度、格局、面貌等为主进行分析,与传统教材相比加大了难度。另外,中外历史内容按时间进行整合,跳跃性大,一些内容生僻,教学内容含量大、任务重,讲解清楚不太容易等。面对这些新问题,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细节:搞清历史事实,尤其是把探究的专题放到历史的实际进程中来考察,把握史实的本来面貌。
在专题基础上,教师要感悟历史的情境,要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中,使他们感受到历史的脉动,由此产生探究的欲望。只有感受到历史的变化与发展进而探讨历史影响才有意义。除此之外,还应归纳历史特点,因为教学模块内容涉及多个领域的历史发展,认识历史发展特征至关重要,这有益于我们把握教学重点。在关注教学重点上,我们要认真研究课标的内容表述并探索专题在历史上的地位,然后努力构建历史的联系,包括各模块之间、主题之间和课题之间的联系。从构建历史观的角度来深掘历史的意义,这需要探索课本内容之外的空白内容并以唯物主义的历史视野来审视历史事件的地位与影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特别在新的学习观和习惯上下工夫,使他们尽快转变思维,适应新课程教学。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习视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意识的逐渐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看作是变化的、独特的,并且具有独立思想的人,让其在原有基础上,可以独立观察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促成自己的自由发展。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懂得,在即将开始的新课程改革中:(1)必须要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上转变观念,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2)必须身体力行,践行课程标准,努力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3)必须不断反思,不断进取,与学生一起成长等。
总之,经过四天的培训,使我感悟到了专家与老师们的新教育理念,领会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收获颇多,感悟很深,也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这次培训来的很及时,培训内容很深刻,培训的效果很好。最后,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深深感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 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践行新课改,铺设好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之路,做创新型教师,为西藏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 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也让教惯了旧教材的老师有许多的不适应和困惑。首先是新的教材体系不适应, 同时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 另外, 教材容量过大, 这都让老教师有点措手不及, 总体感受是不会教、教不会。
二、新课改下教学困惑的原因
(一) 教材的变化
旧教材总体来说信息量小, 分析深刻, 而体系编排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 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 都是以时代为线索, 而在某一时间段内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新教材则容量大、信息广, 分析比较浅显, 其体系则是分别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线索, 再以时间为纽带去阐述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世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 有专题史的思想。和旧教材相比, 大相径庭, 故教师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二) 学生的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 现在的学生与上世纪的学生已有很大的差别。现在一个学生每天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教师, 同时, 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 思维敏捷, 遇到问题总是刨根问底。因此, 我们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必须要面对学生的这一变化。
(三) 时代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 经济飞速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但要求你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精准的掌握, 还要求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不但要求掌握好汉语, 而且要求掌握好最基本的英语。现在出现了许多边缘性的学科, 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总之,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 一专多能的人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新课改下解决困惑的措施
首先, 处理好教材。
新教材的容量比较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处理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我觉得在处理新教材的内容时要有取有舍, 纯记忆的东西可点到为止, 而对较难理解的内容要进行重点突破。如在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节教材时, 我认为第一个和第三个目录可以让学生自学, 而把精力放在第二个目录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上。这一目内容理论性较强, 在处理时我们可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讲到十五大, 这样基本上就可以把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讲清楚。就如有的老师所说的:现在主要是如何使用好新教材而不是如何教好新教材。
另外, 新教材的体系没有旧教材的体系那么容易把握, 似乎每一个专题与前一个专题和后一个专题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样, 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是孤立、分散的。其实不然, 只要你认真钻研, 善于把握, 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必修三的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四节课讲的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正统地位的确立、新发展及受到批判;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三节课即讲的是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思想一个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动摇的一个过程。这样, 两个貌似无关的专题却清晰地叙述了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如果教师在讲课前心中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那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不会游刃有余。简言之, 需要我们教师能有效地把握处理教材。
其次, 提高自身的素质。
新课改下, 我们教师首先要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 要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 按新时期教育规律办事, 以最经济的时间、最合理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新教材除容量大外,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 对有些知识, 我们可能比较陌生, 比较像绘画艺术里的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立体派, 还有古代哲学、物理学,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充电, 大量获取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 提高自己的素质, 许多地方要和教材、学生产生共鸣, 只有“熟”才能生“巧”, 连教师自己都搞不清的问题而去给学生讲解, 学生是不会喜欢去听的。
另外, 教学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浅出。优秀的教师要尽力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 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必修三讲的是思想文化史, 讲到每个阶段的思想文化出现的背景时, 我们都会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阶级、社会状况, 也就是说: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更简单,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增加历史知识的储备, 同时要注重文史哲的有机结合。
最后, 注重启发式教学。
旧教材下, 我们教师喜欢表演式的上课, 一节课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感觉把教材分析得入木三分, 很有成就感。或许旧教材下, 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 但在新课改下, 我们应更多地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 尽量使用多媒体, 充实教学资料, 注重情景问题的设置, 问题的设置最好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 我们可以把它和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相结合,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如在讲到网络的双重作用时, 我们可设置假如你是牛郎、包拯、比尔·盖茨、学生、黑客、本·拉登, 你会用网络做什么, 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 又跨越时空, 可激发学生分组合作从而去自主探究。
总之, 新教材、新课改下, 我们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 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不断地去探索、改进。
摘要:在新课改推动和新教材运用的形势下, 我们历史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 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探索、改进。只有以教材为根本,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增进学识, 陶冶情操, 服务社会。
【关键词】有效 讨论 课堂 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3-0086-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们都在努力地更新着教育教学理念,探索着新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目标由以前的一维知识目标拓展为三维目标,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在过程中的体验和经历,也就是教育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历史学科就应当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怎样培养呢?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改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历史课改的实践中,我认为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能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有效讨论中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构建历史知识,助燃思维火花、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讨论很普遍,可很多却留于形式。甚至在一些优质课比赛中,形式上的讨论很多,看似很热闹、学生在探究合作、在七嘴八舌……。而实际上学生只是按老师的既定要求在演练,并没有真正思维的触动,课后收效甚微,对历史课仍是兴趣不浓。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真正的热爱。”显然,这样的讨论是无效的,这样的课堂也毫无活力。
因此,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是十分必要的。什么是有效的课堂讨论呢?根据杜威的“活动课程”、威特罗克的“生成学习模式”可知:大脑不应是被动的学习和记录信息,而应是主动构建它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得出推论。布鲁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可见: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不仅仅是最后结论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讨论的过程,过程中只要绝大多数学生思维起来了、合作起来了、表达出来了、或者从其它同学的回答中收获了一些新的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知识,那么讨论就是有效的,而不一定要有统一的认识。可见,有效讨论体现了“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怎样才能实现有效讨论,才能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才能让学生在过程中积极主动构建知识,开启历史思维能力?根据我在课改中的一些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要实现课堂的有效讨论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实现有效课堂讨论的前提
1.1 了解学情、科学分组:
所谓讨论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以讨论为主、各自发表见解、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最常见、有效的是小组讨论,其组织形式是小组,强调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交流,发挥集体力量。因此,要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就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了解学情、科学分组。
在小组构成上,布鲁纳曾提出5-6人是小组讨论的理想数字,不仅要注意人数的分配,还应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层次搭配、性别协调、性格互补。在一个班级内,尽可能做到公平分组、平等竞争。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与组之间竞争的格局,容易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分完组之后,就是选出组长,对成员分工,明确职责,让每位组员有事可做,让每个人为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努力,在过程中体验学习。
1.2 教师精心备课、合理设问:这是课前准备的核心环节,也是关系着课堂讨论是否有效的重要前提。
怎样才能做到精心、合理的设问呢?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的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设问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问要体现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或有较大争议的地方,问题情境要具有思考的价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其次,设问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激起探究的热情,要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这样可以在课堂上呈现亮点,实现教学的过程生成。正如古人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如我在《鸦片战争》一课探究战争爆发原因时设问:如果没有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还会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吗?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中设问:穿越时空隧道,如果你生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你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这些问题的设置既体现了知识的重难点,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激起了他们极大的探究欲望。在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在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在学生的发言中,我感受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认识在不断的加深,情感在不断的升华。
1.3 预设课堂、准备充分的材料,有利于讨论顺利进行: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知识“瓶颈”、或占有材料不充分等原因,致使讨论的积极性受限,而影响课堂的有效讨论。因此,要求老师在课前准备时:首先,做好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查阅、收集相关的资料,以解决课堂上一桶水和一滴水的关系,以便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释疑、引导;其次,教师还可以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和详细的材料,让学生在讨论时有话可说、有据可依。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而实现有效讨论。如:我的一位同事在《封建帝国的危机》一课中,设问:为什么闭关锁国政策是清帝国走向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初一的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危害的深层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老师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和准备,在学生讨论时,给出了典型的史料(关于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及其危害的)。学生的思维与给出的教学材料在不断的碰撞、交汇,新的信息在不断的获取、新的认识在不断的实现。因此,学生在讨论中有效的克服了知识的“瓶颈”。这堂课始终颤动着思维的火花,不仅实现了有效讨论,课堂还充满了活力。
2 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实现有效讨论的保证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轻松、乐观、愉快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够活跃思维,充分发挥内在的潜力。因此,在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溶入课堂,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让课堂充满思维的活力,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从而实现有效讨论。
为此,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要传递自信给学生;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志趣,甚至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因为有缺陷的发言远胜过缄默;再次,对于课堂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恰好是我们知识的盲区时,教师要有诚实严谨、谦虚的态度,因为在“后喻”文化时代的今天,我们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向学生学习的勇气。这样教师在学生心中才更有亲和力,才能更好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也能更好助飞学生思维的翅膀……。如我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中,为了突破巴黎和会是战胜国列强的一次分赃会议,体现各列强心怀鬼胎这一难点。我把学生分成英、法、美、德、意五个小组,让他们分别讨论各自的打算,然后各派一人上台表演……,学生讨论着所代表国的如意算盘,但由于他们对当时的国际背景知识了解不多、或不准确,发言的内容多来自网络的各家言论,导致发言时,出现了凭兴趣的言论、甚至非主流的历史观点……,面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粗暴的打断发言,而是把关爱和信任的目光投向学生,鼓励、肯定他们上网获取信息的态度,然后适时的进行引导。正是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课堂才更具有活力、更显丰富性和操作性,同时也实现了课堂的有效讨论,让历史课堂充满了思维的活力。
3 教师较好的课堂调控能力,是实现有效讨论的关键
新课程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适时的课堂调控就是主导作用的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堂课的成败与教师的个人素质——课堂调控能力至关重要,一个有着较好调控能力的教师能让学生始终跟着教师的课堂节奏,能让一堂课妙趣横生、充满活力。
由于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课堂讨论中难免会出现思维不活跃,发言不积极、讨论偏离主题、甚至出现一些错误的观点等等,从而影响讨论的有效性。这时,教师较好的课堂调控能力就是实现有效讨论的关键了。
在讨论过程中:首先,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巡回在各小组之间,担负起指导和监督者的角色。当面对学生积极性不高,思维不活跃,教师就应及时的反思,采取有效的手段,调整课堂设问,及时创设问题情境,刺激其思维、激发其积极性。可把问题往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上引,也可及时的做出一些奖励性的承诺。其次,当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进行合理、自然有序的引导,使其回归正常轨道。再次,在课堂上,针对学生不成熟的甚至错误的发言,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表达的勇气和可取之处,以诚挚的态度去点播、指导。这样学生会备受鼓励、大胆的投入讨论,积极思考和发言……,这样的课堂有助于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促进思维的共鸣,并在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无穷乐趣,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力量,这样的课堂不仅充满着思维的活力,更彰显着新课堂的无限魅力。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体现了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能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也能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experience bit by bit: to carry out effective classroom
discussion, let history classroom full of vitality
【Abstract】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practice, carry out effective classroom discussion, let history classroom dynamic, the ability to develop students thinking about history.
新林一中:赵洪志
2008年2月
新课改培训心得
2008年2月17日至19日,我参加了由黑龙江省教育局举办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政治教师学科培训。本次培训邀请了辽宁省教育局的教研员讲解新课程实施的状况。培训内容大致分为两大块:一是经济生活课标解读、教学介绍与教学建议;二是参加观摩课,观摩哈尔滨市内的省重点、市重点和普通高中的政治教师讲课。通过整个培训过程,可以说感受颇多,整个新课改工程突显“以人为本”主题,始终贯穿一个“变”字,涉及到教材编制、教育教学理念、教法学法、评价考核标准„等等,但感受最深的还是让我更加需要审视新课改环境下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方面所提出的要求。
这不禁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则故事——“温水煮青蛙”。说的是,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拼死也要从水中跳出来,而且往往能够成功。但如果把它放在温水中,它会呆着一动不动;继续加温,它会躁动不安,但不会试图跳出水面;水快沸腾时,它已无力动弹了;100℃时,这只可怜的青蛙已经被煮熟了。
生死攸关的时刻,青蛙一下子跳出来,才有了生存的希望。青蛙从沸水中跳出,是本能反应,而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已向我们袭来的时刻,广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直面新课改大潮的挑战,则需要的是更多的勇气和魄力,更多清醒的认识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敢于做一只“沸水中跳出的青蛙”,去积极思考和探索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因此,我认为在新课改大环境下,广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想成为一只能跳出沸水的青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以不断提高素质,增强自身本领。
第一、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本次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我了解到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基本理念与追求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没有交往发生的教学不能叫做教学(最多可以叫做报告)。“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实践,更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评价,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树立起全新的“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评价观”。
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与挫折,部分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认识上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产生了一些矫枉过正的教育行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和重视。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新课改下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在教学中我寻求提高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
在教育实践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记忆能力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催化剂。学生对他所感兴趣的信息,会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与观察力。高度的精神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信息才会在大脑皮层中烙上深深的印迹。
1.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史,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再现一些资料信息,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视频等,对整体课文的讲述可以起到铺垫作用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3.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在导入新课时,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教师可设计在考试中常出现的一些题。这种方法开宗明义,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同哪些章节有联系。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注意力也会高度高中,记忆力水平也能相继提高。
二、帮助学生理解,加强记忆过程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先把握知识的总轮廓,然后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必须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当然对刚学过的知识,要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这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还有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这也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三、历史知识的个性化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独立地作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它强调学生的活动。
1.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中看本质的能力。
2.历史演讲会
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由表达技能较高的同学,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四、历史评价的多样化。
在传统的历史评价中,评论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是考试的成绩,这固然有它有利的一面,但是它不利的一面也是相当明显的。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同学一直不能受到老师的肯定或表扬,时间一久,他们就会失去对历史的兴趣,从而历史教学任务和目标很难完成。历史评价的多样化,就是要求老师创造各种机会,给一同层次的学生以肯定,使学生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历史。
马渡学校龚光华
魏绍丽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过一句对世人影响至深的话。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正确、如实、全面的认识自己,有利于给自己定位,确定自己的目标,走好人生道路。通过新课程培训,感触
颇多新课改势在必行,教师应该做一个积极的倡导者、推动者、践行者。
第一、把握新课标,吃透新教材
新教材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给予,而是把形成知识的过程的体验、把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我们在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并不是像过去那样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要个学生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第二、自觉转变教师角色,大力推进开放式教学
教师注意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出发,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促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和路径,促使学生自己得出并表达结论。倡导研究性学习,把思考问题、利用资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贯串于教材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标准。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新教材不再片面强调学生的知识来自书本和教师,不再片面强调学生既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课本 知识的差异和冲突,而是把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出发点,对许多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第三、深入学生,交流情感,打造民主和谐课堂
有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好的思想和理论反而引不起学生的关注,政治已经脱离了学生生活。这时要与学生沟通,及时转变其思想,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课,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活动课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只要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与能力,提高学生运
新课程改革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而且教学方法以及手段都有了新的创新和提高,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如果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就需要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工作做好, 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效率, 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
1. 目前我国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羁绊了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理念已经在高中教育教学中根深蒂固, 虽然我国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传统的教学理念仍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指导作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 老师一直是历史课堂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滔滔不绝的向学生讲授知识点, 然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知识被动的学习, 严重降低了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导致学生的历史学习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并不能把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因此说, 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羁绊着新课改历史教学的发展。
1.2 历史教学气氛和历史学习气氛不够浓厚。众所周知, 高中历史是一门副科, 在高考成绩中占的比重比较少, 很多的学校把教学的工作重心放在语数外上面了, 对历史教学的关注力度远远不够, 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历史的学习态度, 造成高中历史缺乏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氛围, 极大的降低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不仅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重量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如果对历史缺乏了学习的兴趣, 想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肯定是徒劳枉然的。
1.3 学生本身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中历史虽然是文科考生高考中必考的科目, 但是由于历史是一门副科, 分数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小, 因此很多学生对历史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历史的学习只要在课上认真听讲就可以了, 部分的历史课下作业都是应付了事, 根本不认真用心的去完成。
2.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2.1 在新课改下教师需要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主导, 引领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去, 教师必须深刻的认识到新课改的必要性, 来带动学校的发展, 以达到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参加一些专业化的培训, 比如说研修或者进修等等, 全面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及时的更新教学理念以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还要明确新课改的方案, 尤其是高中历史这门学科的重点要求的更新。新课程改革之后首先必须要做到的就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新课改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给学生作相应的有关新课改的重要性, 让学生对新课改方案有一定的了解, 使得学生对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的学习能够心中有数, 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授课。
2.2 教师还要学会灵活的做好备课, 在新课改下教师除了要备课本、备学生同时还要充分的利用现代网络资源, 丰富课堂活动以及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开设各种特色的教学课程,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 综合格式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实现应用, 也就是说学生能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是真正的知识,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 灵活的对学生实施教学, 最终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知识资源到生活当中去, 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 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一样的引导方式, 使得教学内容能够得到真正传授, 达到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2.3 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这样才能得到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技能, 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质疑能力, 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所问以及所思、所悟都能够变为他本身的财富, 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多学习, 多读书, 多思考多质疑, 使得学生能够在质疑中求的发展和提高。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利用插图的办法展现教学内容, 这样不仅会引起很多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还能很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也要积极的引导学生, 实现教学的主题。最终起到总结性并且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在快乐探讨中实现自我价值, 学习知识。
2.4 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模式, 这种评价模式只是单纯的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 新课改的要求是传统的评价内容、主体、以及评价方法都要改变, 注重学生自我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新课改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学分认定和模块教学为主, 学分是由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绩共同决定的, 模块教学评价就是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评价, 注重情感过程, 而不仅仅是只看结果, 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了解时, 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实力, 发展多方面的潜能, 从而保证了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
结语
新课改革的教学方式有很多, 这就需要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探索前进, 开发新的教学方式, 总结教学经验, 我们也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变通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进行反思,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已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实现教学目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学校的教育理念甚至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了全新的更新, 这种改革是课程文化的创新, 包括课程理念以及实践等各方面的改革,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高中历史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并且也在不断的深入, 为高中历史教学的进行添加了生机, 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 本篇论文将会根据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挑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从而能够达到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参考文献
[1]吴秀辉.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效率提高策略[J].文学教育 (中) , 2012 (09) :156.
[2]包秀侠.如何适应新课改理念下的历史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0 (12) .
关键词 高中;历史;新课改
一、可读性不强
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增强了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增加了图画、材料和思考题, 旨在提高能力上的目标要求, 其用意是很好的。但是,可以看到:新 课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展过程的叙述过于简化,有些过程的叙述就相当于纲要提示,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本的可读性, 给教学中实现教学目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 从低级到高级, 从简单到复杂, 从 感性 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离开了对历史发展过程生动形象的叙述,历史结论、历史规律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对历史 发展过程的叙 述过 于简单,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便显得枯燥乏味。这种情况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两种后果: 一是课本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违背从感性到理性、从形 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理解历史理论、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带来了困难。
二、能力要求偏高
与旧课本相比, 新课本能力要求高是个明显的特点。在能力上高要求, 这对于学科功能的发挥, 对于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高智能的人才, 无疑是有益的。但是, 就青少年的学习经历来说, 他们要经历小学、 中学、 大学三个主要阶段, 有的还要读研究生, 因此, 能力培养要分阶段, 由低到高、 循序渐进地进行。对高中生的能力要求, 应当讲究适度。历史科学是 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它所涉及的理论之高深、 知识之广博 、 逻辑之严密,是其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所无法 比拟的。历史科学要人们去“ 究天人之际、 通古 今之变” , 而要真正做到“ 究” 与“ 通”,没有广博 的知 识,没有深透 的理论, 没有 丰富 的社 会 阅历,是 不可 能的。为什么社会 上有二十几岁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但却很少有二十几岁的史学家? 根源就在这里 。高中学生仅仅是一 些十六 七岁的青少 年, 他们已经具有一 定的知识 , 但知识范 围还不宽广、 基础不扎实; 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这种思维能力还较弱; 他们接触过一些理论, 但只是一些简单的理论; 他们有一定的社会阅历, 但阅历还比较肤浅。严格说来,在历史老人面前 , 高中生还只不过是个充满好奇而带稚气的孩子。根据 高中生 的以上 特 征, 根据高中生的学业负担和高中历史的课时安排,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真正实现新课本中所提出的各 种能力 目标 , 这 既为难 了学生 , 也为难了教师。谁不希望祖国的青少年早日成才呢? 但心急不能喝热 汤, 欲速则不达。能力要求偏高, 会使学生感可望 而不 可即, 久而久之, 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求高深、 不求扎实, 囫囵吞枣、 拔苗助长,这是教学之 大忌。
三、人物形象不鲜明
人类历史是由人类共同创造的, 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对历史进 程产 生重大影 响 , 杰 出历史 人物的思想、 行为对青少年的成长又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在教学中, 通过对重要 的、 杰出的历史人物活动的讲述,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 ,新课本中, 一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非常有利的历史人物, 如克伦威尔、 华盛顿和拿破仑等, 介绍内容显得比较单薄, 因而, 人物形象也就比较苍白。由于材料较少, 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采用 以人带事的方法, 或是采用以事带人的方法, 教学活动都不便展开, 致使人物个性、 人物思想、 人物形象都不太鲜明,人物评价也难 以全面。在重要的 、 杰 出的历史人物中, 他们的经历、 思想、 行为往往有许多动人之处,课本应予以叙述; 有些堪称千古绝唱 的情节, 课本应当浓墨重彩地描述, 因为,青少年从 历史人物活动中受 到的 启发教育, 比单纯的理论教育要生动得 多、 深刻得多。
四、重要的问题缺乏充足的说明材料
在历史教学中, 对于一些重要 的问题, 如果 缺乏材料, 或是材料不充分, 分析便 深入不下去, 结论 也很难形成, 新课本有些地方也有这种情况。比如 , 在第二章第四节中, 对于波及欧洲 、 影響世界的启蒙运动, 新课本却没有专门的材料。没有独立的段落说明它产生的背景, 从而使启蒙运动的出现显得很突然, 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也就不明确。又如, 在第二 章第一节中, 课本用了较多的篇幅叙述英 国内阁制的形成过程, 但有助于形成内阁制概念的材料却不多, 而内阁制定义则没有, 致使学生掌握这段历史较为费力。再如, 在第二章第二节中, 对奥地利改革收效不大的原因, 新课本讲的是“ 由于它限制了封建地主的某些特权, 遭到激烈阻挠, 收效不大”,这种解释 很难使人信服。因为当时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改革, 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封建主的特权, 为何其他国 家 的改革没有遭 到封建地 主的激烈 阻挠,偏偏 在奥 地利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在这里, 如果充实一些材 料, 说明奥地利在改革时,由于中央权力较弱,对地 方封建割据势力打击不力,加上改革没有处理好民 族矛盾 , 没有采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政策等原 因,学生理解起来就更为方便。
总之, 每一次教材的革新 , 必然伴 随着美丽与痛苦。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 形式多样的优点, 也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阅读 和选择空间。但是新教 材对许多编写者来说, 毕竟是第~ 次, 他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要求 我们 的教 师面对新教材 时, 少一些抱怨, 多 一点扬长避短的精神, 多一些对教材处理方法的 创新 。
参考文献:
[1]周仕德.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刍议[J].历史教学,2004.
[2]张波.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材处理[J].中学教学参考,2009.
一、新课改下的困惑
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让教惯了旧教材的老师有许多的不适应和困惑。首先是新的教材体系不适应,同时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另外,教材容量过大,这都叫老教师有点措手不及,总体感受是不会教、教不会。
二、新课改下教学困惑的原因
(一)教材的变化
旧教材总体来说信息量小,分析深刻,而体系编排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是以时代为线索,而在某一时间段内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新教材则容量大、信息广,分析比较浅显,其体系则是分别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线索,再以时间为纽带去阐述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世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有专题史的思想。和旧教材相比,是大相径庭,故教师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二)学生的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现在的学生与上世纪的学生已有很大的差别。现在一个学生每天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教师,同时,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遇到问题总是穷追不舍。因此,我们的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面对学生的这一变化。
(三)时代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时局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你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精准的掌握,还要求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不但要求你不但要求你掌握好汉语,而且要求你掌握好最基本的英语,现在出现了许多边缘性的学科,单靠某一学科的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总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新课改下解决困惑的措施
首先:处理好教材
新教材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材就显得至关重要。我觉得在处理新教材的内容时要有取有舍,纯记忆的东西可点到为止,而对较难理解的内容要进行重点突破。如在处理“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节教材时,我认为第一个和第三个目录可以让学生自学,而教师则把精力放在第二个目录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上。这一目内容理论性较强,在处理时我们可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讲到十五大,这样基本上就可以把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讲清楚。就如有的老师所说的:现在主要是如何使用好新教材而不是如何教好新教材。
另外,新教材的体系没有旧教材的体系那么容易把握,似乎每一个专题与前一个专题和后一个专题之间都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样,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是孤立、分散的。其实不然,只要你认真钻研,善于把握,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必修三的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四节课讲的是儒家思想的产生、正统地位的确立、新发展及受到批判;而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三节课即讲的是向西方学习技术、制度、思想一个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动摇的一个过程。这样,两个貌似无关的专题却清晰的叙述了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如果教师在讲课前心中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不会游刃有余。简言之,需要我们教师能有效的把握处理教材。
其次,提高自身的素质
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要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按新时期教育规律办事,以最经济的时间、最合理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新教材除容量大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对有些知识,我们可能比较陌生,比较像绘画艺术里的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立体派,还有古代哲学、物理学,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的去充电,大量获取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提高自己的素质,许多地方要和教材、学生产生共鸣,只有 “熟”才能生“巧”,连教师自己都搞不清的问题而去给学生讲解,学生是不会喜欢去听的。
另外,教学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浅出,优秀的教师要尽力的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必修三讲的是思想文化史,讲到每个阶段的思想文化出现的背景时,我们都会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阶级、社会状况,也就是说: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简单地说就是: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哲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更简单,这
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增加历史知识的储备,同时要注重文史哲的有机结合。
最后:注重启发式教学
旧教材下,我们教师喜欢表演式的上课,一节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感觉把教材分析的入木三分,很有成就感。或许旧教材下,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但在新课改下,我们应更多的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媒体,充实教学资料,注重情景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最好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如在讲罗斯福新政时,我们可以把听它和当前的金融、经济危机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讲到网络的双重作用时,我们可设置:假如你是牛郎、包拯、比尔·盖茨、学生、黑客、本·拉登,你会用网络做什么,这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跨越时空,可激发学生分组合作从而去自主探究。
一年一班李 坤
最近按照上级要求,由市教育局和教师学校统一安排和组织,前往灯塔市一高中参加了教研教改培训会,由教师学校的李晓明校长、郑伟主任,教育局的吕立军老师对我们进行了灯塔市区域课程改革的培训,我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也由衷佩服这几位老要师较高的对新的课改理念的准确把握,从中使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结合本次的培训学习,现将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从五个方面向大家做一汇报交流,一、教学环节的改变:
灯塔市教育局吸收各名校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我市进行课改的“一案五步三问”教学法。一案就是导学案,在课前要对所要执教的内容写出导学案,以导学案让学生进行预习,并以此开展第二天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知道授课环节。五步即导学案——激趣导入——自主合作探究——检验测试——评价反思五个教学环节。与以往的授课过程相比,多了导学案,但其它环节却也需要大胆的创新,正因为有了导学案的加入,要求教师对教学设计更要用心,要吃透教材,除了备教材以外,还要备学生,去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什么样的问题是学生可以解决的,而什么样的问题是要通过设疑来带动学生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不在是纯粹的“教书匠”,也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深挖教材,并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做为一个教育者,上好课的第一步必须是研究教材,备好课。从讲课内容上,可以明显感受到对于所授内容的潜心钻研,从教学目标到具体的落实方法,从重难点的把握到突破,牢牢紧扣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活动,不但完成了基本的教学目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进一步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培养了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当遇到问题时该怎么办,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已想办法怎样去解决,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不但想出了好的办法,而且间接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本课的重点,解决了难点问题。这主要是教师对于本课内容的准确把握和创造性的使用,没有局限于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很巧妙的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的转变和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在这次课改培训活动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不在是知识传授者,打破了传统的讲授法和练习法为主的课堂教学,而是综合运用了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尤其给学生创设观察的情境和思考的余地,让他们有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方法上要多创新,在教学时间上也要正常的把握,要有精讲,而精讲的时间要把握在10分钟之内,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小组比赛、创设情境、儿歌和语言故事带进了课堂,真正实现了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原则。
四、“三问”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是主
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次教研活动中,“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最为深刻,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并尊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结果,耐心聆听每一位同学的意见,适时给予鼓励和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和谐、宽松的内部环境中去获得新知,变被动为主动,转客体为主体。课堂上要让学生各抒已见,都有各自的看法,争执不下,这时,老师要表现的非常的镇定,专心去听每一位同学的看法和意见,也没有对哪一位学生的说法提出异议,而是引导学生自已去讨论验证,这样培养了学生以事实为证据的科学态度,也达到了放学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讨论后得到结论,培养了能力也增强了自信。
四、评价方式的创新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 评价学生时教师应真心、真诚地赏识学生和理解、钻研教材,去探索采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时刻将德育教育渗透教学中,通过制定评价制度,每周五进行班级评分总结,通过评价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肯定学生的每一分努力;通过评价和鼓励,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和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同时还要不断的改变自己,充实自身的教师素养,才能更好的参与到课改实验中去,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历史新课改培训心得】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新课改心得11-23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12-13
历史教学新课改初探11-22
新课改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11-09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11-15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方式探索11-13
物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11-20
历史课改教学论文:浅议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探索与思考12-08
天津市高中历史三年课改总结06-22
新课改物理培训体会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