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2024-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推荐13篇)

教学设计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1

一、明确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教学,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教学问题的解决而开展设计活动,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编写教学设计方案而设计。

二、立足于正确的教学设计观。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强调方法的应用,从方法论范畴来思考设计教学,而不是以媒体观为指导,围绕教学资源展开教学设计活动。

三、注重教学设计的规范性。教学设计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作用,使之发挥整体效应。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其特定的作用,都会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不能疏忽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使之能够真正为解决教学问题服务。并且,在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时要注意描述的规范性,不能似是而非,甚至产生错误。

四、重视教学设计的情境性。教学设计实践面向具体的教学问题,因此教学设计必然会受到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特征(尤其是非一般性特征)、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设计时必须对具体的教学环境、内容、学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不能采用宽泛、空洞的设计方法和描述方式。

五、强调教学设计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的各环节应该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因此要注意整个教学设计方案的一致性,不要孤立地进行各个环节的设计;二是教学活动是教学策略的具体体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要与所选择的教学策略保持一致,不能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教学设计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2

交际, 既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 又是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缺乏交际的教学是“机械教学”, 不能交际的英语叫“聋哑英语”。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 通过有意义的交际性活动学习英语, 并让学生获得用英语做事的成功感,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也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只有学生能够自如地应用英语, 才是成功的英语交际性教学。笔者认为, 成功的英语交际教学需要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充分体现交际的境、情、味

英语, 同母语学习相比, 在学习环境、学习主体及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交际性教学时, 应尽量展示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背景, 尽量体现英语交际的境、情、味。

1. 境

即使同样的话语, 因场合不同, 也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意义。因此, 成功的交际需要良好得体的语言环境作基础和保证。实现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联系身边适合教学内容和交际材料的实事、实景、氛围等创设情境;二是通过录像机、幻灯等电教手段, 创设直观形象、恰当自然的模拟环境。这些情境是构成交际活动的基本因素和前提条件之一, 并对交际内容及意义起着形象鲜明的诠释作用。

2. 情

语言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工具。“情动于中, 形之于外”, 倘若仅仅是对原交际材料进行苍白机械地重复, 而未能把教材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 失掉语言内含的情感色彩, 就达不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

3. 味

英语交际中对于“味”, 主要体现在交际者自觉地接受了语言环境的影响, 有较为深刻的交际情感体验并能运用优美的语调和确切的语感自然地展示出来等。可以说, 境是交际的基础, 情是交际的诱因, 味则是交际的感悟和升华。

二、力求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统一

面对新教材, 有许多教师对于语法知识的传授不知如何着手。语法揭示了语言的内在规律, 忽视语言形式的理解学习, 势必会导致基础教学从“聋哑英语”这个极端走向“文盲英语”的极端。但是,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只有实现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相联系, 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相统一, 才能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

具体地说, 要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 渗透语言能力的培养;在语言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使语言知识得到深化和升华。学生可通过联系生活、结合实物、运用电教等手段, 创设较为恰当的语言环境, 对含有一定语法规则的语言反复应用操练, 然后在教师的启发、诱导、点拨下, 归纳出语法规则, 最后将本语法融合于较为复杂的交际材料中, 进行整体性交际演练, 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统一。

三、正确处理听说与读的关系

新教材在内容的设计和编排上, 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口语化, 教学过程的交际化, 这无疑为实现课程标准提出“获得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 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一根本目的创造了条件。然而, 有些教师使用新教材后, 学生的读写量大大减少了, 甚至整堂课都在问答、听说、演练。长此下去, 很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进行英语教学, 应严格地遵循“听说领先, 读写跟上”的原则。因此, 就英语能力而言, 有听、说、读、写等各个不同的层次和方面;就交际而言, 有口头的和书面的。而且, 对于每一节课来说, 又是更为详细具体的分解目标, 训练的针对性更强。我们在进行交际性教学时, 切忌脱离实际, 只注重它的表面形式和外部构架, 忽视对其实际效果的研究, 要正确把握好听说读写的关系, 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协调发展, 以全面促进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四、活动设计务必得当

交际性活动的设计必须以现有学生的基础为准。教师设计活动时, 要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有事可做、有话可说, 并让每个学生体验到用英语做事的成功感。如果活动的设计方案只围绕基础较好的学生, 那就不能称之为成功的活动设计。

古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3

一、过多强调“诗的不可解性”,排斥最基本的词义疏通

诗词之美,妙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这是先贤的卓见,也是后人的共识。诗歌的不可解性,主要是指诗歌语言巨大的弹性和容量,以及诗歌意境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正所谓“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鉴于诗歌的这个特征,于是不少人产生了曲解或过分夸大,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则是轻视、放弃对词义的疏通和诗意的理解,对词义的教学和检查显得小心翼翼,顾忌重重,惟恐在解诗中背上了“抑杀诗歌”的罪名。其实,解诗可以笼统地划分为“词义的理解”与“诗意的解读”两个层面。而前者,则是诗歌教学所必须落实的一个基础,是诗歌教学赖以展开、深入的前提,它绝不允许以“不可解”为借口而一笔带过。诗的不可解性,也主要是对诗意(诗的意境)的解读而言,而并非针对词义的必要理解与推敲。

诗歌它借助语言文字这个媒介得以存在和延续,文字也是读诗者直入道体,直入思想核心的依附。于是,了解这些文字符号的基本含义也自然成了诗歌解读的第一步。悟诗之法,在于“不离文字,不泥文字”,所谓“不求字字落实”,并非撇开文字,另起炉灶,否则,那只能是死记硬背、囫囵吞枣,读诗的趣味自然也荡然无存,成了生吞活剥的苦差事。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要利用这个年龄优势在头脑里多积累一些诗词,待其长大后逐渐消化。这里有必要澄清两个最基本的概念,那就是“诗词阅读”与“诗词教学”。诗词阅读,可以是强记硬背,可以不分青红皂白地让学生先背下来再说,待日后如老牛反刍式地细嚼慢咽。然而诗词教学则不可,如果一节课下来,教师只是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学会了背诵和默写,连基本的诗意都不解、不知,那无疑是误人子弟,自然也是诗词教学的倒退和失败。我觉得,古诗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既不是意象的解读,也不是情感的领悟,而是把每一首诗词当作一个个培植阅读诗歌兴趣的、引爆学生探究激情的美丽的引子,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地去推开古诗词那座巍巍壮观的殿堂,去尽情地领略、诵读、吟唱、摘取。这一切,皆缘于对诗意的基本理解,否则,那一个个抽象的符号只是毫无生命意义的简单叠加,是无法撞击学生的心扉、直抵孩子的心灵的。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对诗词如何解,解哪些,则要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它既不能面面俱到,更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应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步培养其解诗能力和阅读兴趣。

二、过分强调诗词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忽视了诗词必要的理趣提炼

诗是统合感性、知性,并超越感性、知性的心灵产物,是藉由语言意境而又超越语言意象的神会境界。诗歌重视直觉,强调情性,推崇境界,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奇妙与“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空灵,所以,对诗歌的解读一直以来就追求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境界。然而,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阅历、个性等方面的不足,一味地强调意会,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去理解、去感受,无异于隔靴搔痒、放任自流,使古诗教学陷入肤浅的泥沼。可惜时下诗词教学中的“意会”之风过于强劲,使得“言传”几无立身之地。教师不敢引领学生去体会诗中用词之妙,对仗之工,意境之丰,只让学生傻读,瞎想。结果呢,学生意会到了什么?得到的只是对诗词的曲解、浅解、错解,而并非妙不可言的心灵感应和个性体验。其实意会是有前提的,它必需对诗词熟稔于心,进行长时间的揣摩,才能有所觉悟。古人云:“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得正法眼,信手拈来皆文章。”“遍参”需要“熟读”,需要“博取”。即使如此,诗歌也并非完全不关理趣,不完全排斥言传,严羽曾言“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至”。所以书要读,意要会,必要的理也要穷,这才是学诗之道。特别是对涉世不深的小学生来讲,诗意的必要归纳,理趣的适时提炼,当列入教学议程,而不必躲躲闪闪,遮遮掩掩。

1.教师言传,使诗意深刻。古诗是姹紫嫣红的艺术奇葩,那戛戛独造的艺术风貌,异彩纷呈的绮丽画面,象外有言的深刻意蕴,非教师言传难以深刻,非教师言传难以揽胜。教师适时的言传,无疑于“推波助澜”,能激起学生一浪胜过一浪的心灵震荡。教师言传,一般择在诗意晦涩处,背景复杂处,主题凝练处,用词精妙处,择在学生思维受抑时,解读谬误时,感受肤浅时。适时的言传,犹如“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遒劲手足,能带领学生进入诗歌凝练深刻的神奇境界。

请看一位教师执教《江雪》一诗时精彩的言传:

“从诗中,从图中我们感觉到雪下得是如此之大,自然界中的雪下得如此大,你能体会作者被贬的心情吗?他的心中也正下着这样一场扬扬大雪啊!”

“面对这样的命运,面对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柳宗元动摇了吗?他改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了吗?他向这个黑暗的社会低头了吗?”

“同学们,诗人的心情是孤单寂寞的,诗人独处寒江孤芳自赏,诗人的高贵和孤傲就这样被写进了诗中流传千古。”

2.学生言传,使诗意丰盈。诗歌是感情的流泻,心灵的召唤,它需要学生用心去触摸,用心去感受。诗中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壮气概,“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需要孩子纯美的心灵去对接,去唤醒,去共鸣。“情动而辞发”,沉浸在诗境中的学生必然想一吐为快。教师要抓住诗眼,紧扣意象,让学生尽情倾吐。

如王自文老师引领学生在学习《古诗二首》时的激情倾吐:

生:面对那些终日寻欢作乐,忘了国、忘了国难,过着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的南宋权贵们,我想说,心是肉做的,你们难道是铁石心肠吗?难道亡国丧家之痛在你们眼里是那样不值一提吗?在金人沦陷区里,那些日日夜夜翘首盼望你们到来的人,希望还他们一个幸福和温馨的家园,而你们却在杭州西湖尽情地游玩,你们对得住为你们流干眼泪的老百姓吗?如果你们继续这样,必然会像北宋亡国一样,今日的杭州必会变成昔日的汴州,杭州必会沦为金人的铁蹄之下,为了整个国家的安宁,为了安居乐业,你们醒醒吧。

师:你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如果古代的两位诗人能够听到你的这些,一定会认为你是他们的知音。古有爱国诗人,今有爱国的学生。

生:我想对那些沉迷于酒色的权贵们说:权贵们啊,你们就知道寻欢作乐,可是那些被抛弃的人民,在金人的折磨下,眼泪都流干了,他们盼望南宋的军队早日收复失地,还他们一个温馨的家园。难道你们对得起他们,对得起为你们流干了眼泪的人民吗?

三、过分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放弃了语言的必要品味与讲解

古诗追求声律与风骨兼备,它具有节奏感与音律美。俗话说,三分诗七分吟,“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品其味”。可见诵读在古诗学习中的独特效用,是对诗歌的小心呵护和情思的零距离对接;读也是对诗歌轻柔的触摸和心灵的召唤。诗歌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一次审美的过程,通过声情并茂、有滋有味的朗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然而,凡事皆有个度,过犹不及。现在的古诗教学是朗读泛滥,一读到底。教师变着法儿、绞尽脑汁地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加上齐读、指读、轮读、比读等,学生在没完没了的朗读中,烦了,腻了。于是,该有的趣味不见了,该有的美感消失了,该有的灵感堵塞了。其实,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此中的朗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音读,它还应该包括判读、情读、意读等。判读,是指在朗读过程中进行逻辑思辨与判别;情读,是能融入作者内心,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思;意读,指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词语的意义,能发现语言文字的魅力。所以,古诗课堂既要书声琅琅,又要静思默想;既要诵读吟唱,又要品味语言。古诗是高度浓缩的语言,寥寥数语便蕴含无尽之义,无论是诵读吟唱,还是解读意象,都需要对古诗的语言进行仔细的关照,品味字里行间的别具匠心和盎然意趣。因而,对诗歌语言进行必要推敲与讲解,才能领会作者的创作风格及思想情感,感受古诗涵咏的巨大快乐。“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歌中的字字句句,正是诗人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的结晶。学习“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当对“敲”字反复玩味,巧妙注脚;吟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时,自需对“绿”字重敲重打,解其神韵。这样,才能进入诗歌天光云影的纯美境界,才能感受那笔补造化的神来之笔,才能“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网吧消防设计审核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作为现代化信息传播渠道之一的网吧随之迅猛发展起来,网吧的消防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北京“蓝极速网吧”特大火灾,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网吧的消防安全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必须依法履行消防监督职责,文化、工商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坚持协调行动,联合执法,网吧经营者必须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确保网吧的消防安全。设置在单层或多层建筑内的网吧应符合的规定

1.1 网吧宜设置在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内的首层、二层或三层的靠外墙部位,不应设置在袋形走道的两侧或尽端。当必须设置在建筑的其他楼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应设置在地下二层及二层以下。当设置在地下一层时,地下一层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的高差不应大于10m;(2)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00m2;

(3)应设置防烟、排烟设施。对于地下房间、无窗房间或有固定窗扇的地上房间,以及超过20m且无自然排烟的疏散走道或有直接自然通风、但长度超过40m的疏散内走道,应设机械排烟设施。1.2 网吧的疏散出口不应少于2个。疏散出口总宽度应根据其通过人数按不小于1.0m/百人计算确定。

网吧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时,楼梯间在首层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与其他部位隔开并应直通室外,当必须在隔墙上开门时,应采用不低于乙级的防火门。

网吧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时,与地上层不应共用楼梯间,当必须共用楼梯间时,应在首层与地下或半地下层的出入口处,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并应有明显标志。

1.3 网吧的安全出口或疏散出口应分散布置。相邻两个安全出口或疏散出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0m。

1.4 网吧疏散门宽度不应小于1.4 m,紧靠门口1.4m内不应设置踏步。疏散门应为推闩式外开门。

1.5 设有网吧且超过3层的地上建筑,应设置封闭楼梯间。设有网吧的地下建筑,当其地下层数为三层及三层以上,以及地下层数为二层且其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l0m时,均应设置防烟楼梯间;其他的设有网吧的地下建筑可设置封闭楼梯间,其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不低于乙级的防火门。

1.6 网吧的疏散人数应根据该场所建筑面积按0.5人/m2计算。1.7 网吧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楼板与其它场所隔开,当墙上必须开门时应设置不低于乙级的防火门。

1.8 下列网吧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1)设置在地下、半地下;

(2)设置在建筑的首层、二层和三层,且建筑面积超过300 m2;(3)设置在建筑的地上四层及四层以上。

1.9 网吧的疏散走道和主要疏散路线的地面或靠近地面的墙上应设置发光疏散指示标志。

1.10 下列网吧应设火灾自动报警装置:(1)设置在地下、半地下;

教学设计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5

(1)处理好分散与集中的关系高

有机化合物内容不仅需要集中复习,还需要提前渗透和后续“保温”,例如提前渗透——与测验结合、选择或简单推断,后续保温——综合推断(每周 2-4 题)。化学实验,特别是实验探究(解决综合实验问题能力)需要长期训练与培养,在元素化合物复习后复习“实验专题——物质的制备”。

(二)关注层次性(关注学生的层次以及知识发展的层次)

复习中不能盲目追求难题和高分,难题有“舍”才有“得”,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要求;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需要抓主干、抓能掌握的内容;有些知识(特别是前面复习的知识)在复习(特别是习题选取时)注意循序渐进。老师们关注层次性的思考依据是知识的功能价值以及学生的可接受性。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复习。第一轮(9 月):基本概念、简单氧化还原配平、常见氧化剂还原剂、陌生方程式书写(简单、强调价态变化规则)* 氧还性强弱比较,第二轮(10 月底):陌生方程式书写(复杂)。

(三)关注学生学习的障碍点,抓住学科本体,重点突破

分析学生表观障碍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分析造成学生障碍的原因是什么?从学科本体看,该如何解决相应的难题?反思:自己是何时、如何突破障碍的?

(四)关注结构,提供方法实现建构

基于知识间的关系梳理知识结构,给学生提供关注结构的思路:关注知识间的关系——节点、层级、联系。关注方法,例如绘制概念图

(五)进行解题策略指导——特别是审题策略

审题策略指导: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复习课教学要避免两个极端:(1)去情境的复习。这种复习课的设计不考虑教学情景的选用,也不考虑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一味强调知识内容的组织结构,采用满堂灌的形式硬塞给学生。(2)去内容线索的复习。过于强调知识的应用情境,缺少整体性规划,忽略每一节课在模块整体复习中所处的地位,忽略内容的组织结构。

教学设计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6

“惯性”一节的教学历来是初二物理的难点,学生把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就犯经验性错误,为使学生正确理解惯性概念,在教学中必须讲清下面几点.

1.“惯性”的本质.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论宏大物体,还是微小粒子,不论固体、液体、气体,不论静止物体,还是运动物体,不论物体在地球上,还是在月球上.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刻,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这一点应讲深讲透,教师应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一切物体都有……的性质”,反复讲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概念本身含义.教师应在下列方面讲清其内涵.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既然是固有性质,就不能说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有惯性,而运动状态改变或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就没有惯性,也不能说惯性“仅在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起作用”,而“在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或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不起作用”.再结合“行驶中的汽车或火车,由于惯性,不能立刻停止,即使紧急刹车,也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这一实例,指出“对运动物体即使加上很大的阻力,要使它停下来仍需一段时间”,正是运动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而力图反抗速度减小)的性质表现;再以汽车出发时即使加大油门使牵引力很大,也不可能立刻开得很快为例阐明“对静止物体即使加上很大的推动力,要使它达到某一速度仍需一段时间”也正是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因而力图反抗速度增大)的性质表现.然后根据这两方面的表现,对照概念,使学生明确惯性是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惰性”,即使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了,但它的“惰性”还是存在,因此惯性不会消灭,是物体本身具有的.

2.“惯性”与“第一定律”的区别.学生往往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当做惯性概念,即“惯性”与“惯性定律”混为一谈.这也正是他们认为物体只有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才有惯性.为了纠正这种错误,除了使学生能准确地叙述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还应该使学生知道它们的区别: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是不依外界(作用力)条件而改变,它始终伴随物体而存在.牛顿第一定律则是研究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如何运动的问题,是一条运动定律,它指出了“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原因.而惯性是“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两者完全不同.为何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是因为定律中所描述的现象是物体的惯性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不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但物体力图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仍顽强地表现出来.

3.“惯性”与“力”的区别.学生往往把“惯性”当做力,认为“子弹离开枪口后还会继续向前运动”,“水平道路上运动着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还要向前运动”这些都是“惯性”这个力作用的结果等.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可结合力的概念,要求学生去寻找施力物体,让他们碰壁,再引导学生分析惯性与力的区别:①物理意义不同;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而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始终具有这种性质,它与外界条件无关;力则只有物体与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才有,离开了物体就无所谓力.②构成的要素不同: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和作用点,而大小也没有具体数值,无单位;力是由大孝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构成,它的大小有具体的数值,单位是牛.③惯性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力作用则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物体惯性”与“外力作用”的辨证关系.物体原来具有某个速度,物体惯性则力图使其继续保持这一速度,但力图保持与能否保持则是不同的.当物体受到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可保持这个速度,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便不能再保持原来的速度,运动状态就发生了变化.物体的惯性和外力作用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形成了宏观物体的形形色色的各种复杂的运动.如果没有外力,物体也就没有复杂多样的运动形式;如果没有惯性,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不需要力的作用.只有当我们理解了惯性与外力作用的辨证关系,就不难解释惯性现象.例如“锤子松了,把锤把的一端在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能紧套在锤柄上”这是因为锤与柄原来都向下运动,柄撞在物体上受到阻力作用,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就停止了运动,锤头没受阻力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继续向下运动,这样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了.

5.“惯性”与“速度”的区别.学生往往把惯性大小跟速度大小混为一谈,他们往往根据“汽车行驶得越快,刹车越困难”一类现象认为:“汽车行驶越快,其惯性越大”.对于初中学生,惯性的大小与物体速度大小的区别,限于知识面,很难讲深讲透,但要提醒学生注意,惯性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快慢无关.运动快的汽车难刹车是因阻力大小有限,如果增大阻力,它也会很快停下来.

教学设计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7

一、追究刑事责任的条件是选择关系还是并列关系

《刑法修正案 (七) 》规定:“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 补缴应纳税款, 缴纳滞纳金, 已受行政处罚的, 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也就是说当事人享受免责条款的条件是, 补缴应纳税款, 缴纳滞纳金, 已受行政处罚的。从《刑法修正案 (七) 》的规定来看, 行为人享受免责条款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 缺一不可。那么对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条件, 是行为人“不补缴应纳税款”, “不缴纳滞纳金”, “不受行政处罚”, 但问题在于这三个条件是选择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呢?有的观点认为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下, 三个条件是并列关系。笔者认为, 在追究刑事责任情况下“不补缴应纳税款”, “不缴纳滞纳金”, “不受行政处罚”是选择关系, 而非并列关系。“由于修正案第四款是对本已构成犯罪、本应追究刑事责任的逃税人作出宽大处理的特别规定”, 是否履行《刑法修正案 (七) 》第三条第四款的规定是行为人对自己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有无悔改之意的判断标准, 只要行为人不履行其中任何一个条件, 表明行为人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 其主观恶性没有消除, 就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同时, 这个问题也可以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大前提“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用F表示) , 条件是“补缴应纳税款” (用A表示) , “缴纳滞纳金” (用B表示) , “已受行政处罚” (用C表示) , 三者是并列关系;小前提追究刑事责任 (非F) , 那么结论是“不补缴应纳税款” (非A) 或者“不缴纳滞纳金” (非B) 或者“不受行政处罚” (非C) 。由此可见行为人构成犯罪, 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下, “不补缴应纳税款”, “不缴纳滞纳金”, “不受行政处罚”三者满足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即可。

二、“已受行政处罚”如何理解

有的观点认为“已受”的“行政处罚”必须是经过行政诉讼终审判决来确定的, 也就是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 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 穷尽一切行政程序后, 方能启动刑事程序。笔者认为《刑法修正案 (七) 》的“行政处罚”是指“生效的行政处罚”而非“生效的行政判决”。“生效的行政判决”是指经过终审的行政判决或者法定期限内没有提起上诉一审行政判决, “生效的行政处罚”并不以法院的生效判决为前提,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 的规定, 行政处罚决定依法作出后即生效, 当事人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的期限内予以履行。当事人不履行的, 行政机关强制执行,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 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五条) 。也就是说, 税务机关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后, 行政处罚就生效,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税务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在规定的期限内, 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 超过期限不缴纳罚款的, 就是“不受行政处罚”。

认为行政处罚必须以法院的生效判决为前提的论者, 可能出于这样一种担忧:《刑法修正案 (七) 》的规定实际上是税务机关与行为人之间的一种便诉交易, 行为人一旦接受行政处罚就排除了行政诉讼。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行政处罚不当的可能, 行为人为了免于刑责, 接受了行政处罚, 即便对行政处罚存在异议, 也丧失了救济的途径。笔者认为, 行为人接受了行政处罚, 并非排除了行为人的行政救济渠道, 行为人接受行政处罚后, 对行政处罚不服的, 仍然通过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来进行行政救济。正如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没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在刑事程序中不允许再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但并非排除了被害人民事救济的空间, 被害人可以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三、公安机关对此类案件是否还有侦查权

《刑法修正案 (七) 》出台以前, 公安机关可以自行侦办偷税案件, 《刑法修正案 (七) 》施行后, 税务机关对初次涉嫌逃避缴纳税款的行政处理客观上成为前置程序。公安机关对于初犯, 能否直接立案侦查?有的观点认为公安机关可以依据《刑法修正案 (七) 》第三条第一款和刑诉法相关规定直接立案侦查, 在侦查终结后将案件有关情况通知税务机关, 由税务机关依据侦查证据出具稽查报告, 下达追缴通知, 追缴应纳税款滞纳金, 作出行政处罚, 如果行为人补缴了应纳税款和滞纳金, 接受行政处罚, 公安机关可以撤销案件, 否则公安机关予以移送起诉, 追究其刑事责任。

笔者认为此观点值得商榷。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公安机关启动侦查程序的前提是“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初次逃避缴纳税款的行为, 没有经税务机关处理的, 无法认定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所以公安机关对初次涉嫌逃避缴纳税款的行为不能直接立案侦查。退一步讲, 即使公安机关采取了立案前的调查工作, 调查结束也必须将案件移送税务机关处理, 行为人履行了免责规定, 公安机关工作就毫无意义, 因而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所以公安机关对此类案件不进行前期调查为宜。公安机关在侦办其他犯罪案件中发现行为人涉嫌《刑法修正案 (七) 》第三条第四款的规定或者接受报案、控告、举报、自首涉嫌《刑法修正案 (七) 》第三条第四款的, 应当先将案件移送税务机关处理, 当行为人不补缴应纳税款、不缴纳滞纳金、不接受处罚的, 由税务机关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四、“补缴应纳税款, 缴纳滞纳金, 已受行政处罚的, 不予追究刑事责任”适用于诉讼的哪个阶段

有的观点认为, 行为人在法院刑事判决生效以前的任何一个诉讼阶段, 只要补缴应纳税款, 缴纳滞纳金, 接受行政处罚的, 就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笔者认为, 《刑法修正案 (七) 》规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税收征管秩序, 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但宽严相济不是没有限度的, 根据刑法规定, 《刑法修正案 (七) 》之前行为人没有任何选择, 即便受到行政处罚, 接受补缴税款、缴纳罚款滞纳金后, 也要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修正案 (七) 》的规定, 实际上是给了行为人一次自我救赎的机会, 行为人在追诉前自觉履行刑法的规定是其悔过自新的表现, 行为人不履行刑法规定的义务, 刑法启动否定性评价, 税务机关就应当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 进入刑事程序, 行为人救赎机会丧失, 行为人再补缴应纳税款, 缴纳滞纳金, 接受行政处罚的, 只能作为量刑情节, 而不能享受免责规定。

五、办案时注意刑事程序与行政程序的衔接

适用《刑法修正案 (七) 》第三条第四款办理案件时, 要特别注意刑事程序与行政程序的衔接。

1.此类案件只有经过税务机关先行处理, 行为人不接受税务机关处理 (包括“不补缴应纳税款”或者“不缴纳滞纳金”或者“不接受行政处罚”) 的, 税务机关移送公安机关, 由行政程序转入刑事程序。

2.进入刑事程序后税款、滞纳金、行政处罚, 是否继续履行 (或者执行) 是有区别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以下简称《税收征收管理法》) 规定:纳税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期限, 缴纳税款。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 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 从滞纳税款之日起, 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 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 逾期仍未缴纳的, 经县以上税务局 (分局) 局长批准, 税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强制执行措施: (一) 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 (二) 扣押、查封、依法拍卖或者变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 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 对前款所列纳税人未缴纳的滞纳金同时强制执行。

进入刑事程序后, 行为人仍需补缴税款、缴纳滞纳金, 拒不履行, 税务机关强制执行。

《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纳税人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 除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 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进入刑事程序后, 罚款不需要行为人履行, 不履行的也不需要强制执行, 行为人交纳罚款的, 罚款折抵相应的罚金。

3.根据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的规定, 行为人犯第二百零一条规定之罪, 被判处罚金、没收财产的, 在执行前, 应当先由税务机关追缴税款。

需要强调的是“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只适用于纳税人, 不适用于扣缴义务人。

探析机械设计加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8

1 机械设计中对材料的选择

1.1机械零件材料的选择应满足基本要求

1.1.1 使用性能要求。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表现, 即使用性能, 是选材时应考虑满足的根本要求。不同零件所要求的使用性能是很不一样的,有的零件主要要求高强度, 有的则要求高的耐磨性, 有的甚至无严格的性能要求,仅仅要求有美丽的外观。因此, 在選材时, 首要的任务就是准确地判断零件所要求的主要使用性能。

1.1.2工艺性能要求。材料的工艺性反映的是材料本身能够适应各种加工工艺要求的能力,即要求所选材料在加工制造时首先能够造出成品来,并且能够便于制造、同时必须保证质量。①热加工工艺性能热加工工艺性能主要指铸造性能、锻造性能、焊接性能和热处理性能。②切削加工性能金属的切削加工性能一般用刀具耐用度为60min 时的切削速度V60来表示,V60越高,则金属的切削性能越好。

1.2机械零件材料选择的方法

1.2.1选材对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影响显然, 材料的选用极大地影响了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工程实践中,在保证产品合理功能(或性能) 的前提下,虽然一般是选用价格便宜的材料,可降低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但同时我们更应注意的是,有时若选用成本虽高但性能更优的材料,由于产品的自重减轻、使用寿命延长、维修费用减少、能源费用降低等多方面的有利因素,从产品寿命周期成本角度考虑,反而是经济的。

1.2.2制造方法的选择是材料选择过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即应将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及其可用的加工方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待。选材时不仅要考虑零件的某单项加工工序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应综合考虑其整个加工路线所涉及的全部加工工序之总成本。

2 机械设计标准化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

2.1机械零件是机器的基本组成要素,对于机械零件设计工作来说,标准化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所谓零件的标准化,就是通过对零件的尺寸、结构要素、材料性能、检验方法、设计方法、制图要求等, 制定出各式各样的大家共同遵守的标准。标准化带来的优越性表现在:

2.1.1能以最先进的方法在专门化工厂对那些用途最广的零件进行大量的、集中的制造,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2.1.2统一材料和零件的性能指标,使其能够进行比较,并提高零件性能的可靠性。

2.1.3采用标准结构及零、部件,可以简化设计工作,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

2.2搞好设计阶段的标准化工作是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生产厂家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 不断更新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资消耗,提高经济效益。要达到这些目的, 都离不开标准化, 必须用标准化手段, 从严把好产品设计这一关, 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加快新产品开发。

3 润滑剂的特性及应用

为了使工件得到所期望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需要对工件进行切削、研磨、冲压、轧制和拉拔等,金属加工润滑剂是金属在加工工艺过程中所使用的润滑冷却材料。

3.1润滑剂的技术要求

要求金属切屑润滑剂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主要性能:

3.1.1冷却性能。在金属切削加工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绝大部分(90%以上)都转变成切削热,它不但使刀具容易磨损,而且使工件容易产生局部烧伤或发暗,影响工件表面的加工精度及加工质量。因此,要求金属切削润滑剂能够首先通过减轻摩擦来减少热量的产生。二是通过切削液的热传导、对流和汽化进行散热。

3.1.2润滑性能。刀具在切削工件的瞬间,通常承受着极大的切削力作用,金属切削润滑剂良好的润滑性可以减小刀具前刀面与切屑、后刀面与工件表面之间或砂轮与材料间的摩擦与磨损,降低摩擦系数,防止刀具与切屑或工件间的粘着。减少功率消耗,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从而使工件获得良好的表面光洁度;更重要的是减少切削过程中产生积屑瘤(即刀瘤)的机会。

3.1.3清洗性能。金属在切削(或磨削)过程中,油污、细小的切屑、金属粉末和砂轮砂粒等互相粘结,并粘附在工件、刀具和机床上,影响工件的加工质量,降低刀具和砂轮的使用寿命,影响机床的精度。因此,金属切削润滑剂应具有良好的清洗作用,减少细小的切屑及金属粉末等的粘结以利清洗,同时迅速将细小的切屑及金属粉末等及时冲走。

3.1.4防锈性能。水基型金属切削润滑剂在使用过程中大部分是水(约占80%到98%),为锈蚀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其中的极压剂和某些表面活性剂往往会加剧金属的锈蚀;所以要求水基型金属切削润滑剂必须具备一定的防锈性能,使工件在加工过程中和加工后的短时间内不产生锈蚀。

3.2金属切削润滑剂的选择

选择金属切削润滑剂, 要根据切削加工的工艺条件及要求,初步判断选取纯油性或水溶性切削润滑剂。通常我们可以根据机床供应商的推荐来选择;其次,还可以根据常规经验进行选取,如使用高速钢刀具进行低速切削时,通常采用纯油性,使用硬质合金刀具进行高速切削。

总之,在市场经济中,为了更好满足企业的发展,机械产品越来越先进,品种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在机械设计当中,对材料的选择、标准化的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在加工过程中,减少影响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的因素以及润滑剂的合理运用。努力把我们加工成本降到合理的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梁耀能.机械工程材料[M].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

[2]胡家秀.机械设计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6

[3]李占周.金属切削用润滑剂的使用及发展趋势.东方电机,2009,1

作者简介:

教学设计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9

一、儿童钢琴启蒙教学必须规范

就目前学琴儿童学习钢琴的动机而言,以提高素质为目的,不求进度与程度的约占一半以上。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时尚,也是一个趋势。然而这种“提高素质”的动机,会被某些家长曲解为“非专业性”的休闲,甚至是“消费享受式”的学习,这种“潜意识”很快地“传播”给准备学琴或正在学琴的孩子。于是便抱着一种游戏、娱乐的“休闲”心态进入钢琴课堂,很自然地一动手便毛病百出,因为“心病于先”,“手病”只是“心病”的一种表现。长此以往、且不谈孩子能达到多高水准的钢琴程度,就算是提高素质的初衷亦难实现。基于可能会养成孩子散漫、华而不实等不良的作风,所以,教师必须有预见地明示学琴的基本要求。即虽是业余学钢琴,不搞专业,但弹钢琴的方法不是业余的,必须按照规范正规的演奏方法去教、去学,这样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1、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一旦学琴,则应把练琴当成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

2、每天要安排足够的、较稳定的时间辅导孩子练琴,同时要养成精力集中的好习惯。因为精力集中是学习的好品质,是良好学习习惯和练习的重要标志。

3、家长对孩子的严与爱应把握尺度。同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尽可能多学一些基础音乐知识。

对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研讨的焦点之一,是要求教师以亲切的教态、启发式的教法来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为此,寻求儿童生活中“通俗化”的事物与钢琴技术、音乐表现的共通特征也正成为许多钢琴老师思考的重点。与此相悖的是“填鸭式”的教法与“强权式”的辅导陪练,它有害于孩子音乐灵感的开启乃至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然而要强调的是,亲切、和蔼应是由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及自身的道德、知识素养等诸因素的综合而形成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对孩子来讲是至高无上的,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学琴积极性,甚至让孩子觉得:能够感悟、完成老师的课堂要求是最大的幸福。因此,我们不能把亲切、和蔼理解成对孩子无原则的姑息迁就,不能因为“培养兴趣”而把课堂变成“游戏娱乐课”,既是上课,就一定要讲规范,要严谨,从姿势到读谱,哪怕最简单的一个动作细节,也不放过。若一旦养成不求甚解的习惯,以后很难再想完美。“严师出高徒”,这句话不仅是针对教师,也是针对家长与孩子讲的,因此钢琴启蒙教学的课堂应以规范严谨的要求为前提去营造亲切的课堂气氛。

二、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

俗语说:万事开头难,学习钢琴也不例外。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学业成功的一半,此话一点不为过。它可以避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可以避免一些不应有的毛病而成为日后钢琴学习过程中的障碍,甚至是难以纠正的坏习惯。因此,儿童从刚开始接触钢琴时起,教师就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正确运用,使他们能够顺利地踏入钢琴学习之门。五六岁学琴的孩子,大脑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逻辑思维尚未发展,他们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模仿性的,所以教师正确的示范很重要。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语言特点,运用生动形象、简单易懂的儿童语言来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如:首先让孩子们了解钢琴键盘的排列及大概音响。弹一些小片段让他们猜猜象什么,引导他们去想象。孩子们有时会说高音像小鸟、像蛇,低音像大象、像老虎等,这时可以告诉他们钢琴是富于表现力的。可以表现很多东西,但是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难以表现很多东西的。如小鸟的鸣叫声、大象的抬腿,没有灵巧的手指和牢固的手的架子是做不出来的。当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后,就可以引导他们进入正规的训练。比如讲弹奏手型时,可以用“搭房子”来比喻,告诉他们,正确的手型是弹奏的基础,双手放在琴键上要象搭房子一样,房顶(掌关节)拱起来,手指要像柱子一样结实才能支撑起房顶,同时虎口要张开留个“门”;讲连奏时可以用“走路”来形容,一只脚(手指)落地,另一只脚抬起,自然交替,身体(手腕)跟着往前走,这样才能使声音弹得连贯优美;讲断奏时,可以拿拍皮球做比喻,手腕断奏像皮球,皮球(手指尖)落地就弹起来,触键时间短,有弹性;弹音阶像上楼梯,抬腿(手指)时身体稍前倾,力量往前送,拇指一定要提前“藏”在掌下,像小船过桥一样,同时注意手腕一定要随着音符的方向走;跳音像雨滴一样,乐句的连线,分句像唱歌的呼吸一样有“语气”,等等。运用这些形象的比喻,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便于他们模仿,另外还应让他们早一些接触黑键,消除对黑键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音乐表现力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音乐表现力,必须从教学开始做起。在钢琴教学中,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音乐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就是说,仅靠言传只能帮助学生理解到一定程度,无法完全讲清楚,特别是一些感觉方面的体会,确实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清楚。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如果我们能够对作品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也将会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作曲家通过作品表达其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像力,而构成作品的一系列创作手段当然就可以成为我们演奏者深入具体地研究对象了。如作品的调性、旋律、和声、织体、速度、节奏、音型、声部、音区、句法、结构、表情等等。研究得越细致越合理,我们对作曲家的意图就会理解的更透彻,对演奏的再创造就有了可靠的依据,这样,才使我们有可能帮助学生提高演奏的音乐表达能力。有了那么多可靠的依据,并不等于已经在演奏中体现出来了,这要因不同的学生而异。有的学生很有灵气,稍经启发就能有非常生动的演奏,甚至有自发的音乐感觉;但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需要有更多的帮助;还有些学生对一首作品很有想法,但弹起来,又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他的丰富想象并不能在演奏中体现出来。对于这些学生,教师有责任因人而异地帮助他们将其丰富的想象转化成音乐形象,学会用音乐语言来倾诉心声,让演奏成为有灵魂的、活的、富有情感的表演。

音乐感觉本身化比较抽象,容易意会,不易言明。但它必须通过具体的两个要素——声音与节奏来加以体现。我们不仅可以抽象地对学生进行启发,更能用比较具体的方式让学生听得到、抓得住、感觉得到,学生通过具体的掌握,逐步得到感觉方面的体会,这样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就一定会提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少地方不符合作品的要求,其中大多是反映在声音方面。如歌唱性旋律弹得不够动人,这是因为触键不合适;没有掌握歌唱性的触键,或者是旋律中出现不必要的重音,破坏了旋律优美的线条;或是旋律缺乏一定的起伏,线条感不强等。还有些学生手指跑动不灵活,手腕在用力;声音不均匀,缺乏弹性等。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具体找出问题症结,通过不同的力度,各种不同的触键,以及触键的快慢,手腕的应用,手指架子的控制等,还要加上自己敏锐的听觉,力求再现作品所要求的音乐形象。其次,在节奏方面,教师也应帮助学生掌握好。如:

1、速度不合适。一种是速度完全不合适,快慢错位,那么其音乐形象或情感就完全不同,不符合音乐的要求。另一种是快、慢基点是对的,但分寸没掌握好,或者能力尚未达到,那么效果也受影响。

2、节奏不统一与节奏不均匀 在一首作品中,有些学生无意识地、不知不觉当中将某些段落弹得忽快忽慢,这很不好,不能符合作品要求。原因是:一则缺乏节奏感觉、某些技术上的大原因;再者就是某些特殊节奏如三连音、四连音等相互组合、抓不住基本节奏造成不统一、节奏不均匀主要是因手指技能和触键方面能力不强而造成。

3、节奏的松紧 主要是节奏的自由度。节奏应该是严格准确的,但决不是机械的,因为节奏是表现音乐的重要因素;音乐是传达人的情感,是具有生命力的,所以其节奏也应该是活的,有时紧,有时松,像人的脉搏,随着情绪变化而有快慢的变化;但它的松紧是依据音乐的自然流露,不能随心所欲。音乐的松紧较难把握,因为音乐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它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应多示范,边示范边指挥,启发学生演奏,会对学生有所帮助。另外应鼓励学生多唱音乐,唱歌曲,不排除他们弹唱幼儿园或学校里学会的歌曲。因为歌曲有歌词,容易理解,加之人声是最具有表现力的“乐器”,很容易体会音乐旋律和音乐的倾象性,唱出音乐的线条;此时用你那动人的、富有感情的歌声,带动你的手指在琴键上“歌唱”,是容易弹出具有感染力的音乐来的。若再能多听名家们的演奏(包括磁带等)、多听音乐会,在这样的艺术氛围熏陶下,再加上科学合理的练琴方法,相信你的音乐表现力会大大提高。

四、注意培养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

有位先哲曾说过:“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这句话并不夸张。许多家长、老师对培养儿童学习钢琴都有这样的共识:从兴趣开始。

兴趣表现为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使个人对所爱的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时刻向往的心情。前苏联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认为,音乐教育的首要问题在于“怎样使孩子们对音乐发生兴趣”。四五岁的孩子开始学弹钢琴,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不易集中,缺乏稳定性。要想使他们适应并习惯于钢琴教学训练,首先必须使他们热爱钢琴,使他们喜欢钢琴教师,喜欢学琴的环境。

钢琴教师对待孩子应该和颜悦色,始终带着亲切的微笑,要用幽默的语言驱散孩子的紧张情绪,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儿童语言讲解乐理知识和弹奏方法。如把高音谱号叫做“高老师”,低音谱号叫“低老师”,把音符说成“鸡蛋球拍”、“蝌蚪”等。把钢琴叫做“大玩具”,使孩子在游戏般轻松愉快的心境里进入琴法练习。

首先,在培养儿童的兴趣中家长起关键性的作用。家长在陪练的同时要注意到,良好的学琴气氛和家长对学琴的正确认识态度是儿童学习钢琴的重要心理基础。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对钢琴有兴趣。实际上天生对学琴感兴趣的孩子极少的,所以后天的培养非常重要心理基础。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对钢琴有兴趣。实际上天生对学琴感兴趣的孩子极少的。所以后天的培养非常重要。家长可以利用儿童的各种心理上的需要尽可能地使钢琴活动给他们带来满足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可以经常的让孩子在朋友、亲属、同学面前表演、发挥自己,这时钢琴学习就会给孩子带来荣誉感。渐渐地,把儿时的这种荣誉感转变为自身的需求。

其次,培养儿童学钢琴的兴趣,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每个学生素质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理方式,尤其是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采取不同的方法。人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可以用“表扬加鼓励”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成就感,有自信心。杨振宁博士说:“成功的秘诀是兴趣”。有了兴趣就会有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所以说,兴趣的培养,对儿童学习钢琴是尤为重要的。

教学设计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10

摘 要:实验科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本文就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当前的小学科学实验活动的教学在师生两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影响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的效果。教师应当不断地去发现,及时地纠正,使科学实验教学不断完善,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一、要利用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好奇心是成功的起点。兴趣既是培养学生学好科学实验课的基础素养,又是引领学生驶向科学海洋的开始。在科学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喜欢科学的情感价值观,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因此,在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教材中配套的实验教具,还要特别注重运用自制教具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创造便利的条件,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授《磁铁》一节导入新课时,笔者就出示了在课前用磁铁做好的一个会跳舞的“唐老鸭”(利用磁铁能隔物吸铁的性质)、会跳高的“米老鼠”(利用磁铁同极相斥的性质)和转不晕的“鸽子”分别进行演示。教师提问:唐老鸭为什么会翩翩起舞?米老鼠为什么能跳高?鸽子为什么转不晕?它们又是根据什么原理制作的呢?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制作活动,更多地了解磁铁的性质,从中感受到探究现实的喜悦和制作的乐趣。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又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要让学生明确实验前的观察任务

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让学生在实验之前,就有了第一手资料,对实验了然于胸。像郑板桥画竹只有胸有成竹,才能画的鲜活、画的形神具备!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

三、要给学生设计实验的机会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参加观察和实验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例如,教授《燃烧和灭火》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比较容易地总结出“燃烧需要氧气和可燃物”两个条件。但是对于“燃烧需要可燃物达到一定温度(燃点)”这个条件学生不易理解。怎样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呢?我们没有采用指令性实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启发学生:“可燃物在氧气中会自己燃烧起来吗?”学生回答:“不会,要用火柴点”。教师引导说:“点燃火柴,除了在火柴盒上划,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呢?谁能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实验方法?”学生经过讨论,想出了用放大镜照、钻木取火,把放有火柴的铁板放到火上烤。

为了让学生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的科学道理,我们变以往的教师讲解为学生设计实验。教师问“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假如缺少了一个,燃烧还能继续进行下去吗?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物品,自己设计出实验来研究”。课堂马上活跃起来。同学们有的用杯子罩住燃烧着的蜡烛;有的用火柴点燃纸片后,用剪刀剪去烧着的部分;有的把点燃的火柴插进砂土或水里灭火;有的则向老师要二氧化碳气体熄灭点燃的蚊香。经过研讨,学生们不仅明确认识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且自己总结出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四、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实验时间和空间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实验时间和空间,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探究活动中,才能体验科学,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在上《蚯蚓》一课时,让学生带了小铁锹自己去挖蚯蚓,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自己去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体会蚯蚓的生活环境,他们甚至还能感受到蚯蚓对植物的帮助呢。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现象,虽然很费时间,而且由于学生的活动范围很大,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学生在观察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实验是具有探究性的,它能使学生在提取生活事实的基础上,对照已建立的原有概念,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通过独立操作工具或仪器,进行探究性的验证,自主发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实验是具有实践性的,它能让学生直接接触到有关知识客体的真实、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些特点,能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手段研究问题的途径,从实验事实和获得的证据出发,形成科学概念,进而上升为科学规律,编织起科学知识的网络。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不及的。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合作,更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实验老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相结合,实验课教学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刍议日记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篇11

[关键词]日记教学素质教育写作技能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030

在语文教学中,日记教学非常重要,并且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认识到日记教学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将其作用和地位发挥出来。

在过去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将日记教学和阅读教学以及作文教学结合在一起,并充分利用其特有的优势,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在日记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日记能够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想要写好日记,必须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学生进行日记写作时,需要对生活认真地观察。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明白日记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不要抄袭或胡编滥造。如果学生只是把写日记当成任务,只是随便写几句应付教师,那么这种日记写作是没有意义的,无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观察事物,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不断地提高学生本身的观察能力。为了做到这点,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开展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日记,让学生从观察出发进行分析和比较,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得到一定提高。

二、注意培养学生坚韧的能力。长期坚持写日记,需要学生的意志比较顽强,因此,通过日记写作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坚忍顽强的毅力。在进行日记教学时,最难的便是让学生一直坚持。所以,教师应该采取措施来帮助学生坚持。比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优秀日记评选的活动,对于出色的日记应该进行表扬,这样能够切实提高学生日记写作的积极性,并且坚持下去,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坚强的意志。

三、注意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技能。学生刚写日记的时候,其内容一般较为单一,主要是自己日常生活的琐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要逐步拓展题材的来源。仅就教学内容来说,体美音劳技课中的一些评价等,都可以作为日记题材。这不但对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大有裨益,而且会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语文教师也应该通过日记来教育学生,对于那些日记中表现比较消极的学生,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对其优点进行表扬。比如,在某次日记中,某个思想消极的学生记录自己做了件好事,那么教师应该对其进行鼓励。对于比较积极的学生,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其全面进步。通过日记,教师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学生也能够通过日记来自我教育,效果超过了很多训导方式,长期坚持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五、注意积累生活素材,提高写作技能。学生中很多人一遇到作文课就烦,觉得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平时没有积累素材,坚持长期写日记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生活中的闪光点太多,只要留心观察,就会有收获。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就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六、在日常的学习中,学习名人关于写日记的心得。比如,你要仔细观察身边的老王或老李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要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录下来。因为不知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出来,或是写不好。经常观察生活,经常积累,养成一种观察研究生活的习惯。这样日积月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了起来。写作不仅靠临时观察,更需要随时留心,随时积累。

综上所述,日记教学不仅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具有不可忽视的“载道”作用。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也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望明. 关于日记教学的点滴体会[J]. 咸宁学院学报, 2009(5).

[2]李星.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日记教学的几点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10).

[3]刘秀文. 日记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浅探 [J]. 教育导刊,2012(9).

[4]朱雪玲. 论如何利用日记教学提高作文教学效率[J]. 亚太教育, 2015(5).

电气控制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12

1 电气控制的设计要求

为保证顺利完成设计任务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在接受设计任务之后, 要依照设应完成的设计内容与计要求, 制作工作进度计划以及设计任务书, 妥善安排时间, 确定各阶段需完成的任务量;

(2) 在方案确定过程中不但压主动提出问题, 同时要广泛讨论意见,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多思考, 尤其是要计算论证主要参数;

(3) 所有电气图纸的绘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标准, 包括线条, 项目代号, 图型符号, 回路标号, 标题栏, 技术要求, 元件明细表以及图纸的折叠和装订;

(4) 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设计任务;

(5) 说明书要求文字简练, 通顺, 字迹端正, 整洁;

(6) 如果条件允许, 应对自已的设计线路进行试验论证, 考虑进一步改进的可能性。

2 电气控制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了解设备情况与生产工艺需求

满足生产工艺的需求是电气控制的主要目的, 所以, 搞好电气控制设计的基础是详细了解生产工艺对电气设备的要求以及了解电气设备的具体工作情况。应搜集机电设备的相关运转信息, 加强现场调研, 并与现场操作的工作经验相结合进行电气控制与设计。

2.2 确保线路简单节约

2.2.1 减少触点, 精简线路

在符合生产工艺要求的条件下, 触点数目越少, 线路越简单, 工作可靠性更高, 故障率更低, 所以要尽可能降低触点的数量。一般使用的方法如下:

(1) 变换触点的方式;

(2) 将同类触点进行合并;

(3) 利用逻辑代数使触点减少;

(4) 通过二极管的单向导电使触点数目降低。

2.2.2 降低连接导线数量以及长度

电气控制线路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 合理安排电气设备和原件的位置排布以及实际连线, 确保连接导线数量最少, 长度最短。所以当不同触点连接到同一电器上时, 要尽量设计成公共连接线。

2.3 对于电器元件动作时间配合不良造成的“冒险”与“竞争”需特别注意

在控制情况比较复杂的电路中, 电路受到某一控制信号作用, 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换, 一般有几个电器元件的状态同时变化, 就开关电路而言, 电器元件的释放有一定的延时作用, 就会有元件不能根据要求的逻辑功能输出的现象出现, 就会产生“冒险”。对时序电路来说, 由于电器元件总有一定的动作时间, 就会得到几个不同的输出状态, 就会产生“竞争”。“冒险”以及“竞争”现象都会导致控制回路无法按要求动作, 造成控制失灵。因此, 在设计电路图时, 应要考虑好元件的动作时间。

2.4 保证控制线路的安全性

短路时的强大电流会损伤各种电气元件与设备, 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短路保护机制设置, 以便可以将电源迅速断开。常用的措施主要有采用熔断器与自动开关。机电设备的错误启动以及过大负载造成的电动机出现的较大电流都是过电流的一般问题, 电动机转矩过大会对机械传动造成损坏, 而过大的冲击负载会造成电动机发出的冲击电流过大, 对电动机换向器造成损坏。利用过电流继电器保护电路是常用的解决措施。机电设备的长时间过载运行时, 要采用热继电器进行保护, 并同时装备过流继电器和熔断器进行辅助运用。在机电设备电气控制的安装、配线过程中, 应当预留电器元件的备用触点, 必要的时候还应预留备用元件。此外, 在进行电气控制设计时还需注意以下内容:

(1) 应防治大量电器依次动作才可以接通另一电器的现象;

(2) 在控制线路中要尽可能降低电器触点;

(3) 设计电路时, 因个正确联接电器的线圈;

(4) 再设计控制线路是应考虑各种连锁关系;

(5) 再设计控制线路是, 应尽量减少联接导线的数量与长度;

(6) 再设计控制线路是也应考虑有关操纵, 故障检查。信号指示, 检测仪表, 报警及照明等要求。

3 结束语

设计电气控制线路时,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 我们不但要想到控制线路正常工作时的状态, 还应想到出现故障的情况及其可能组成的结果;不但应依照设备线路操作频率与电压工作方式、电流等级等要求对电器进行选择, 还需想到辅助触头的数量, 触点的灭弧容量, 合理安排线路。

参考文献

[1]刘利宏.电气控制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3) :28-29+35.

[2]郭选明.试论电气控制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煤炭技术, 2012 (10) :251-252.

[3]唐辉.浅谈电气控制原理图设计应注意的问题[J].科技信息, 2009 (12) :162.

教学设计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13

张艳林

河南省卫生学校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新教材在内容编排和教学方法上做了重大改变。这使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德育课老师们会有诸多的不适应,难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针对新教材的变化,指出了新教材教学中应注意的四个主要问题。

关键词:中职德育新教材教学问题

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材自2009年秋季开始执行了。新教材的设计体现了“三贴近”原则,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因而在新教材教学中许多教师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面对新的教材、目标和要求,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须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一、如何组织课堂活动。

新大纲强调要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转变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的机会。而教材中更是加入了许多诸如互动空间、找一找、试一试、体验践行等开放性活动。这使得德育教材更加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但是如果我们就此片面认为活动越多越好,在课堂上只强调学生的活动,而忽视课本,造成知识目标的偏离甚至虚化,则无异于舍本逐末。因此,如何组织课堂活动不仅关系到一节课能否顺利进行,更关乎德育目标的实现。从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看,主要有认知、情感态度观念和运用目标。三者的关系是:情感态度观念是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是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主导,认知教学是支撑全部教学目标实施的基础。因此,课堂活动的设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进行,不可偏废。在活动中,不可忽略认知目标,因为认知是能力形成、情感态度观念提升的支撑,缺少这一项,其他两方面目标也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德育作为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本身是从属于非日常生活世界的。我们强调德育要回归生活世界,但决不能放弃德育对人以及生活的提升作用,放弃德育的阶级属性和思想教育任务。所以,课堂活动的设置必须建立在必要性和高效性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

认真学习《大纲》,掌握德育课的学科性质与任务,认清课程目标和要求;还要认真研究课本,将活动的设置与课程目标和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而对于那些与课程目标关系不大的活动完全可以舍弃。只有这样,课堂活动才有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如何利用校内外的德育资源。

新大纲提出要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内外的德育资源。新的课程资源观认为课程资源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学校、课堂、教材,还包括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资源和广阔的社会资源等。但怎样才能整合并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德育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德育教育培训,实现全员德育。德育工作不能也不可能只靠德育课老师来完成,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是各科老师、团委、学生科人员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投入到德育过程中去。

2、建立学生和老师合作的学习小组,挖掘和整合各种校内外资源。各科教材、校内网络和电视广播、图书馆阅览室和校园文化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校内资源。而校外资源则包括企事业单位、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当地历史文化遗迹、风景名胜等。师生合作学习小组的任务就是要挖掘和整合这些资源,使之有效地为德育课服务。

3、合理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学习是新大纲的要求。但大纲也明确要求要从实际出发,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追求实效。这就要求德育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合理确定每一次活动任务,不能一放了之,要当好班主任、团委、学生科开展学生活动的参谋,发挥德育课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引领作用。

利用校内外资源要坚持两个原则:

1、以开发利用校内德育资源为主,以校外德育资源为辅,要努力抓好课堂教学这块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2、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实效性。教师要对学生活动的全过程给予认真、及时的指导并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活动总结等方式,整理学生的收获,交流学生的体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如何创新使用新教材。

德育的五门课程宗旨是: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由学生向职业人转化,通过《职业道德与法律》使学生具备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的素质,通过《政治经济与社会》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成为健康的人,通过《哲学与人生》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可见德育新教材各学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育人体系。因此德育教师要牢记这个终极目标,由“教教材”转化为“用教材教”。为此,教师应抓好以下工作:

1、把握教材精髓,提炼知识和理论。这是新教材使用中第一位的工作。新教材体系开放、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但很容易使教师从以前的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极端走向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的极端。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归纳教材知识点,明确本章节的重要理论,并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感悟和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

2、利用教材资源创设学习情境。新教材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典型案例、相关链接、问题聚焦等等。教师要精读教材,撷取贴近学生生活且有利于某个教学目标实现的材料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体悟德育。为此,要以真实性和针对性为基础,可跨单元甚至跨学科来整合教材资源以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3、利用偶发事件,生成课程。生成课程观认为,教材既非课程的终点也非课程的目的,而是点燃学生思维火炬的原材料,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课程资源。教学作为一自组织系统,干扰因素以及不确定性因素是其得以形成发展与运动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学不应受固定僵化程序的限制,应允许“意外”以及“错误”的发生,并将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随意回答”和偶发事件,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不断调整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自然达到知、信、行相统一的德育目的。

四、如何摆正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德育新课程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形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新知让学生发现、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这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因势利导,并且善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拓展延伸;教师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能够驾驭课堂,做到心中有案,而无定案;教师要运用巧妙的语言,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心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调控课堂纪律,健全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学思、学想、学说,学有所得。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越充分,越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

究性、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掌握学习策略;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等等。所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淡化教师的使命,而是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必须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决不能只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唱独角戏,把教师变成旁观者。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讲稿下一篇:java实习工作总结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