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说课稿设计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月光曲》说课稿设计(精选7篇)

《月光曲》说课稿设计 篇1

一、说教材

《月光曲》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艺术的魅力”为主题展开。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及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能力目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情感目标: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的内容主旨以及联想与实际结合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并结合本班学生的情况和认识规律,在设计过程中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辨析联想与实际,并能真正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朗读感悟”“情境法教学”“讨论练习”等方法。

让学生把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先运用尝试、自学的方法,让学生自我感悟、自主探究,然后合作交流,体会文章丰富内涵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复习导入

先听写几个词语,达到复习检测的目的,之后,教师直接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后,屏幕出示贝多芬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让学生齐读后,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样既增进了学生对多贝多芬的了解,又为接下来体会贝多芬同情盲姑娘兄妹的情感做了铺垫。

(二)精读探究,体会感情

教师叙述贝多芬演出结束后散步的情节,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当时轻松平静的心境。之后教师在通过叙述贝多芬听到有人断断续续弹自己的曲子,出于好奇,走近茅屋,听到了对话——课件出示对话。

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对话,体会兄妹俩的互相体贴,并通过想象贝多芬的心理活动,体会兄妹俩的手足之情给贝多芬带来的感动和他对兄妹俩的同情,从而理解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完成了盲姑娘的心愿,但他没有马上离开,又要弹一曲,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做呢?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找到盲姑娘的语言,课件出示语言,学生通过品读,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理解,领悟贝多芬偶遇知音的激动心情及借助月光谱曲表达心情的现实。

(三)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着重启发学生交流“贝多芬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再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逐步形成比较完整、丰富的认识。

先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让学生细读文本,自读自悟。再让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抓住疑点进行研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

在深入阅读阶段,着重引导学生理清贝多芬情感的发展变化,教师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创设情境。通过多次指导有感情的朗读,逐步让学生感受贝多芬“听到琴声而触动——聆听对话而感动——遇见知音而激动”的心理变化,从而让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感受一个博大高尚的音乐家的灵魂。

(四)品读揣摩,入画悟情

课件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自己默读本段,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想象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课件出示三个画面:“月亮升起,海面平静”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学生对内容和意境理解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贝多芬的琴声,去领会《月光曲》的旋律。要求学生根据对音乐的理解,讨论后从出示的选题中选择一种答案并说出理由。

选题是:

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c、舒缓——激昂——明快。在肯定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对《月光曲》内容、意境的理解后,请学生品读这段文字,通过朗读把音乐的旋律变化表现出来。学生充分感受了《月光曲》优美的意境后,再让学生对比朗读去掉联想内容之后的句子,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联想的作用是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更丰富。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让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板书关于反映贝多芬心情的变化和反映《月光曲》旋律变化的两条线索来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再让学生集体诵读课文第九自然段,将自己对月光曲深情的体会通过诵读尽情表达。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触动——感动——激动

舒缓——明快——激昂

这样的板书既表现出了月光曲的旋律变化是由“舒缓”、“明快”到“激昂”的,也表现出了贝多芬心情的变化,是从“触动”、“感动”再到“激动”的,学生很容易联想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教学难点。

《月光曲》说课稿设计 篇2

本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对文本进行自主理解、体验和感悟, 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情趣, 给学生以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的印象;以朗读为载体、感悟为主线, 以引领学生探究《月光曲》的音律和画一般的意境为重点, 感受音乐大师诗一样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事物与联想, 并初步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和景。

教学流程

一、变序教学体悟情感

1.品读欣赏, 想象“月光曲”的景和情。

(1) 漫谈对月光曲的认识。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 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幅画面?

出示音乐课件 (1)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眼前出现的画面就藏在语言文字之中。这几句要读得缓慢、平静。出示音乐课件 (2) :“忽然……”这一段的乐曲节奏明快、激昂, 朗读时, 要加快语速, 激昂有力。

(2) 盲姑娘好像看到了什么?“皮鞋匠看看妹妹……大海”这一长句写了由盲姑娘的神态而产生的联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1) 既让我们听到了美好的音乐, 又让我们看到了动人的情景; (2) 曲子里的月光美和生活中的月光美被“联想”这个桥梁巧妙地沟通了; (3) 联想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幅图画, 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表达的感情更深刻。但联想一定要真切自然, 千万不能牵强附会, 因文而影响意的表达。

(3) 师生互动, 读中感悟:师读 (实在事物) , 生读 (联想) ;男女生读, 分辨事物 (看得见, 听得到的实在的东西) 与联想 (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想象) 。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情。

(4) 从兄妹俩的美妙联想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兄妹俩会由平静的海面想象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呢?

2.品读文字, 理解和感悟音乐与故事的联系。

第一幅画面:秋夜散步听琴声

(1) 一天夜晚, 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幽静:幽雅寂静, 心情悠闲, 或抬头望月, 或侧耳倾听天籁之声, 就像平静的海面。)

(2) 断断续续 (时而中断) 的琴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可能会这么想:弹的正是我作的曲子, 怎么弹得这么不熟呢?这么晚了, 是谁还不休息, 这样刻苦练琴?我要不要去帮助他呢?

(3) 贝多芬认为自己的音乐是献给人民的;我的艺术应当为贫苦的人造福。因此, 他向茅屋走去。

第二幅画面:听对话弹乐曲

(1) 体会人物感情:哥哥关心妹妹, 妹妹体贴哥哥, 多么动人的骨肉之情。“随便”即“不放在心上, 不在意。” (妹妹懂事、渴望、安慰)

(2) 传授读书方法:抓住人物语言, 体会人物情感。

(3) 指导对话朗读:妹妹的话读出渴望的心情;哥哥的话读出难过、内疚的语气。

(4) 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 可能会怎么想?

他可能会这样想:

(1) 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 富人花钱如流水, 穷人连张音乐会的票都买不起。

(2) 我的音乐要献给人民。这是多么好的一次机会啊!

(3) 这一对兄妹多么懂事啊!姑娘又这么渴望听我的弹奏, 我应该为她弹奏一曲。

(5) 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他走进茅屋, 贝多芬进屋看到的和听到的是一致的。 (1) “穷”———点一支蜡烛; (2) “多难, 总记不住”———双目失明。贝多芬听到他们的谈话, 又看到了穷兄妹俩艰难的情景, 激起了他强烈的同情心, 并情不自禁地弹了一曲。

(6) 贝多芬弹完第一曲, 盲姑娘 (1) 听得入了神; (2) 激动地说 (指导读这一句话, 解释“纯熟”) 并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因为: (1) 这样纯熟的技艺, 这样深沉的感情, 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 (2) 当时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7) 贝多芬用琴声回答了盲姑娘的问话。

(1) 啊, 多可爱的盲姑娘!你虽然穷, 却这样爱好音乐, 而且竟有这样高的理解水平, 欣赏能力。“我在剧院歌厅里, 为达官贵人演奏, 他们却不懂我的音乐, 不明我的心声!”

(2) 他像是找到了知音, 激动不已, 感情的波涛终于冲开了闸门, 奔腾翻滚, 就像“海面刮……岸边涌过来”。这种情景不正形象地表达了贝多芬当时激动的心情吗?这时他的感情正处于激情状态, 灵感顿生, 开始即兴创作《月光曲》。

第三幅画面:弹奏“月光曲”

(1) 理解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环境。

清幽:秀丽而清静。秋天的夜晚, 明月当空, 童话般的仙境中, 周围的环境清幽静美。贝多芬遇到知音心中掀起万丈波澜, 面对此时此景, 他心潮起伏, 触景生情, 按起琴键来。

(2) 《月光曲》由此而生。贝多芬通过琴声, 用音乐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第四幅画面:记录“月光曲”

(1) 乐曲弹奏完了, 贝多芬离开了茅屋, 兄妹俩没有发觉, 反衬《月光曲》感人的魅力。

(2) 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 尤其是给盲姑娘带来了欢乐和幸福, 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 他也激动万分。

(3) 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旅店连夜记录下来?想一想, 贝多芬散步时, 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

二、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把故事、音乐、情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让人感到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

2.谈谈你对贝多芬的了解, 请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评价贝多芬。

三、开放练习读写结合

1.选一首你喜欢的乐曲, 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2.以《贝多芬回到客店》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 可能怎么写, 怎么想?

要求: (1)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月光曲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月光曲》是选自语文注提实验教材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展现了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不仅语言美,而且意境美、情感美,极富感染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艺术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引导学生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乐曲的意境。

教学难点:根据乐曲的旋律,了解乐曲的内容,引导学生感悟“美好乐曲的产生不

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把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能力发展的训练场,我认真地分析、研究,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能力,有机地把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倒叙教学法、以读促讲、读中感悟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糅合,展开了本课的教学。

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设计:

(一)调动情感,激发兴趣。

这篇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历较远,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亲密接触故事内容,而不仅仅是作为一名旁观者来看故事呢?我想:有效地搭建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对我来说是责无旁贷的。上课初始,我有意设计了一个“闯关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的片断,并展示一句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显示各关内容:

1、请你根据乐曲和这一句话,猜一个人,说出曲名。

2、你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贝多芬吗?(他的生平,或他的著名作品,或者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谈谈他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人。)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学生肯定会积极踊跃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轻松地让学生认识到:贝多芬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他善良且富有同情心,他愿意用音乐为穷苦人造福;同时他还是个意志顽强的人,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还能创作出那么震撼人心的巨作,这些作品曾经使许多人振奋精神,鼓舞人们在逆境中扬起生活的勇气。正因为认识的深入,学生在贝多芬高尚情操的熏陶下,个人情感的调动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此时教师再相机提问:你知道这么优美的《月光曲》,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以此揭题,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了很自然的铺垫。

(二)再现情境,诵读内化。

这篇文章是写《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的,可是哪一段是具体描写月光曲的呢?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到第九自然段。在具体学习课文时我采用了倒叙教学法,引导学生直奔重点。这一段的重点是了解《月光曲》的旋律,感受曲子的意境,可是文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乐曲的琴声、节奏、旋律等,学生仅凭皮鞋匠兄妹俩听到琴声而产生联想的句子来了解乐曲,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为此,在教学重点段时我采用了以读促讲的方法,先让学生自由地品读皮鞋匠兄妹产生联想的段落,然后点学生示范读,读后相互评议(主要从重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展开),评议后再试读。在反复多次的朗读后我再请学生说说读了这一段文字的感受,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初步感受《月光曲》的意境美。“兄妹俩是根据什么想象出这样美好的画面呢?”“是根据贝多芬弹奏的曲子的琴声来想象的。”“这琴声有什么特点?”“应该是有慢有快,有高有低,还应该有轻有重。”“这其实就是曲子的旋律呀!那么这首曲子的旋律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说得出吗?

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现“月亮升起,波光粼粼”“月亮升高,卷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的动画,并配上相应的三个片断的乐曲,组织学生细致观察、讨论,分别引导学生概括出乐曲三个片断的特点:柔和舒缓、有力、高昂激越。教师播放课件引着孩子们欣赏、想象、感悟;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配乐表达乐曲的意境:一望无际的大海在夜晚显得格外宁静,一轮皎洁的明月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缓缓地升起,月亮姑娘把银光一点点铺在海面上,霎时间,月亮越升越高,银光铺满海面,银色的大海显得无比壮观,月亮在缕缕轻纱似的云彩里穿行。突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雪白的浪花不断地朝岸边涌来,此时的大海完全没有了先前的温柔,到处是波涛汹涌……

最后请他们轻声跟着老师伴随画面、音乐有感情地诵读,因为前面有了感情朗读的基础,所以有相当的学生已经能够轻松地背诵这段文字了。

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为孩子们搭建学习的桥梁,以多媒体手段再现情境,通过各种方式的感情朗读引导他们的情感与文本、乐曲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感悟到乐曲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轻松地突破了文章的重点,不经意间也教会了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展开联想的方法,使学生的积累、感悟逐渐内化。

(三)引导探究,情感升华。

如此优美的乐曲,贝多芬创作的灵感是什么呢?肯定有学生说是因为当时的环境(蜡烛吹灭了,清幽的月光照进小屋,屋里显得宁静、明亮、美好。)使得贝多芬产生了灵感,创作出这首曲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为什么这首曲子的节奏、旋律会有如此明显的三个片断的变化呢,这三个片断的旋律跟什么有关呢?”我意味深长地提出这个疑问,并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全文,引导学生根据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展开探究。故事的起因是贝多芬到莱茵河畔的小镇上演出,一天夜里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当时的心情轻松平静,这正如第一乐段的轻松舒缓;而后当贝多芬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乐曲以及兄妹俩的谈话内容时,心里十分感动,产生了对盲姑娘兄妹的同情之心,继而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琴,当时的心情无疑有些激动,这正象第二乐段旋律渐强有力;一曲完了,盲姑娘居然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因为能在这样的小镇上遇到盲姑娘这样的知音而更显激动,因此思如泉涌,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即兴创作《月光曲》,正像第三乐段高昂激越,进入高潮。

这样细细分析,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原来《月光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盲姑娘,贝多芬是为遇到盲姑娘这样热爱音乐、深知音乐的知音而创作此曲的,文章借助穷鞋匠的想象来表达了蕴含在《月光曲》中贝多芬的内心的情感变化。自然而然地,难点就轻松地突破了。“那么《月光曲》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呢?”“我感受到了贝多芬的善良和伟大,善良表现在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伟大表现在他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我觉得他的人格很高尚,很让人敬佩!”“如果贝多芬没有对盲姑娘那种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他肯定创作不出《月光曲》。”此刻,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知、明理、悟情、抒怀,在贝多芬美好情感的熏陶下,自己的情感也得以升华。

(四)拓展创作,展现个性。

月光曲获奖说课稿 篇4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九单元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苦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联想、对话描写等表现手法,使得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二、说学生

四年级学生通过先前三年的小学学习生活,学习中已有自己的主见,并掌握了一定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会积累语言,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乐于揣摩课文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同情劳苦人民的情感意义,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我设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及分辨实际事物和联想部分;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五、说教法学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的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知识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从这一点出发,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整节课的教法设计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精讲、善导、激情、引思”八字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本节课使用的教法学法如下:

1.情境法——激发学习兴趣,热情参与。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3.讨论法——积极参与,得出结论。

4.练习法——感悟课文,体会内涵。

六、说教学时间

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情感、理解课文内容,本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七、说教学准备

《月光曲》说课稿设计 篇5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任人物内心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带入情境

1、我发现,同学们都挺喜欢听音乐的,而且听音乐后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齐读课题。

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月光曲的美丽传说。有哪位同学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呢?

二、品读感悟

(一)、体会穷兄妹的人格美

1、导语: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另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2、“随便说说”指的是哪句话?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的吗?

3、既然不是随便说的,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呢?这说明了什么?

4、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对。“随便说说”说明了这个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说明盲姑娘是多么懂事、多么体贴人啊。相信同学们也同贝多芬一样被深深感动了,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白。

5、听到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

读贝多芬名言:我的音乐只应为穷苦人定福,如果我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6、小结:是呀,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为他们弹一首。

(二)品读知音

1、导读:听完贝多芬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2、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品读

(1)“纯熟”说明功夫深,非常熟练

(2)看看,这里有很多重复!有两个感叹号!表现了激动。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

有两个您,盲姑娘由愿望现实已经激动得说话也疙疙瘩瘩了。

(3)引读:

“是啊!盲姑娘做梦都想的东西眨眼间变成了现实,能不激动吗?读”

“是啊!谁能想到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会走进这样一座茅屋,为一个穷姑娘单独弹上一曲。读”

“然而,贝多芬并没有激动,看看他是怎样回答的。

“贝多芬也用了两个您——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表现了贝多芬觉得他们是平等的,他们是一样的,他们都热爱音乐!正因为遇到知音,使贝多芬产生创作的激情,要为穷兄妹俩再弹第二支曲子。”

(三)、体会创作的意境美

1、有了创作激情,又是什么环境给予了贝多芬创作灵感呢?请同学们朗读第8自然段。

2、“清幽”意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3、小结:月光下茅屋一切是那么清幽、朦胧,充满诗情画意,盖住了曾有穷困与凄凉。此情此景,深深打动贝多芬,对穷兄妹同情也油然而生,要把美的音乐给穷苦而爱好音乐人们,于是借着月光即兴演奏《月光曲》。齐读第8自然段。

(四)体会文曲之美

1、自由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用横线画也描写实在事物的语句,用波浪线画也描写兄妹俩因琴声而引发联想的语句。

2、反馈交流

3、说说从皮鞋匠所联想的画面中感受到贝多芬即兴演奏乐曲旋律发生那些变化?

4、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吗?为什么他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联想,进而讲述联想和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5、放音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语句。

6、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睁着不大的眼睛”。恬静是什么意思)

7、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没能及时发觉贝多芬的离去?(他们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8、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9、是什么原因激起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

10、你对穷兄妹及贝多芬有了怎样的认识?

三、联想起飞

1、了解文章写作方法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

2、小练笔听音乐《爱丽丝》贝多芬钢琴曲

我静静地听着,仿佛听到了

四、作业

1、有条件的同学听一听有关贝多芬的钢琴曲。

2、写一篇《月光曲》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3月光曲

谱写原因

贝多芬 穷鞋匠兄妹

同情 手足情深

激动 懂音乐、爱音乐

高超的演奏技巧

发挥想象与联想

《月光曲》教后反思

我在教学《月光曲》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直是我教学的主旨。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在教学第9自然段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但在教学中也出现几处不足:

一、教学内容过多,造成第9自然段教学不能侧重进行;

二、进行品读指导,不能做到各重点语段都能指导到位等。

《月光曲》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月光曲》,是本册第八单元第二篇精读教学教材,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三、说教法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根据教材本身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设计过程中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上耗费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了尝试教学、变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软件,运用“以读代讲”、“尝试练习”、“点拨议论”的方法。

四、说学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先运用尝试、自学的方法,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悟”、“勾”等学法。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带入情境

1、齐读课题。

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月光曲的美丽传说。有哪位同学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呢?

(二)品读感悟穷兄妹的人格美

1、导语: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另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2、“随便说说”指的是哪句话?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的吗?

3、既然不是随便说的,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呢?这说明了什么?

4、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5、听到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

6、小结:是呀,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为他们弹一首。

(三)品读知音

1、导读:听完贝多芬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2、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品读

(1)“纯熟”说明功夫深,非常熟练

(2)看看,这里有很多重复!有两个感叹号!表现了激动。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

有两个您,盲姑娘由愿望现实已经激动得说话也疙疙瘩瘩了。(3)引读:

(四)、体会创作的意境美

1、有了创作激情,又是什么环境给予了贝多芬创作灵感呢?请同学们朗读第8自然段。

2、“清幽”意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3、齐读第8自然段。

(五)体会文曲之美

1、自由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用横线画也描写实在事物的语句,用波浪线画也描写兄妹俩因琴声而引发联想的语句。

2、反馈交流

3、说说从皮鞋匠所联想的画面中感受到贝多芬即兴演奏乐曲旋律发生那些变化?

4、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吗?为什么他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联想,进而讲述联想和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5、放音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语句。

6、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睁着不大的眼睛”。恬静是什么意思)

7、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没能及时发觉贝多芬的离去?(他们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8、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9、是什么原因激起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

10、你对穷兄妹及贝多芬有了怎样的认识?

(六)、联想起飞

1、生欣赏音乐——《致爱丽丝》。

2、听着音乐,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赶快拿出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写一段话。

3、写小练笔,师巡视,相机指导。

(七)、作业

1、有条件的同学听一听有关贝多芬的钢琴曲。

2、写一篇《月光曲》的读后感。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任人物内心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带入情境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月光曲的美丽传说。有哪位同学能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呢?

二、品读感悟

(一)、体会穷兄妹的人格美

1、导语: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另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2、“随便说说”指的是哪句话?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的吗?

3、既然不是随便说的,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呢?这说明了什么?

4、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5、听到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

读贝多芬名言:我的音乐只应为穷苦人定福,如果我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6、小结:是呀,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为他们弹一首。

(二)品读知音

1、导读:听完贝多芬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2、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品读

(1)“纯熟”说明功夫深,非常熟练

(2)看看,这里有很多重复!有两个感叹号!表现了激动。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

有两个您,盲姑娘由愿望现实已经激动得说话也疙疙瘩瘩了。

(3)引读:

“是啊!盲姑娘做梦都想的东西眨眼间变成了现实,能不激动吗?读”

“是啊!谁能想到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会走进这样一座茅屋,为一个穷姑娘单独弹上一曲。读”

(三)、体会创作的意境美

1、是什么环境给予了贝多芬创作灵感呢?请同学们朗读第8自然段。

2、“清幽”意思。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

3、小结,齐读第8自然段。

(四)体会文曲之美

1、自由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用横线画也描写实在事物的语句,用波浪线画也描写兄妹俩因

琴声而引发联想的语句。

2、反馈交流

3、说说从皮鞋匠所联想的画面中感受到贝多芬即兴演奏乐曲旋律发生那些变化?

4、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吗?为什么他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联想,进而讲述联想和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5、放音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语句。

6、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7、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没能及时发觉贝多芬的离去?“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8、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9、是什么原因激起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

10、你对穷兄妹及贝多芬有了怎样的认识?

三、联想起飞

1、了解文章写作方法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

2、小练笔听音乐《爱丽丝》贝多芬钢琴曲

我静静地听着,仿佛听到了

四、作业

1、有条件的同学听一听有关贝多芬的钢琴曲。

2、写一篇《月光曲》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3月光曲

谱写原因

贝多芬 穷鞋匠兄妹

同情 手足情深

激动 懂音乐、爱音乐

高超的演奏技巧

发挥想象与联想

《月光曲》课堂评议

主要特色:

一、脉络清晰。

不仅抓住了按事情发展顺序的一条明线,而且抓住课文一条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暗线。

二、引导学生从贝多芬的角度走进盲姑娘的内心。

三、教学媒体运用恰当、适度,为突破重难点服务。

四、贝多芬名言的适时出示,有助于理解贝多芬的精神世界。主要问题:

一、指导朗读不到位,第一个“您”表示猜想,语调稍长一些,后一个做出了判断,读得肯定。

二、重难点不突出,情感融入不到位。

三、注意立体性的发挥,更要关注中差生,让学生充分读书。

《月光曲》说课稿设计 篇6

《月光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内容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字里行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气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让学生学习作者实虚结合的写作手法——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并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概述内容

1.交流讨论。请说一说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学生交流讨论)

2.归纳填空。

课文主要写(______)在散步时(______)盲姑娘兄妹的(),就给盲姑娘一首钢琴曲,盲姑娘(______)他就是贝多芬,他(______)即兴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并(______)回客店连夜(______)了下来。

设计意图:在复习中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归纳,做到唤醒旧知,激活认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铺垫。

二、描述想象,寓情于境

1.情境描述与想象。《月光曲》的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述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通过教师的描述,让学生听着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有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文中品词。贝多芬在的地方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板书: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条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3.激发想象。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了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是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呢?(让学生通过想象后交流)

4.朗读分析。(1)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兄妹的谈话。(读后指导:“那有多好啊!”“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示范,要把这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弹琴的心情读出来。)(2)同座对读。(3)指名读。

5.说说画画。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境,使他同情、感动呢?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盲姑娘兄妹确实太穷?(学生勾画词语,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读一读。如: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6.朗读对话。(朗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1)指名分角色读。(朗读指导: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2)师生对读。

7.想象情境。贝多芬又给盲姑娘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是怎样的情境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学生读第八自然段)(1)读后描述。这个情境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2)以境生词。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课文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设计意图:情由境生。通过描述,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想象和思考,带来浓烈而持久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三、引导联想,强化读写

1.引导联想。在清幽的月光中,贝多芬弹起了曲子,美妙的琴声引起了皮鞋匠的联想。(1)学生自学。阅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说一说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①指名学生读写事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②指名学生读联想的部分。)(2)教师指导。这种由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联想”。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好像……仿佛……)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3)联想画面。第一幅画面: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请想一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明快)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境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是在怎样弹琴呢?(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4)启发引导。①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快乐得入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②课文中为什么用“苏醒”?(《月光曲》琴声美妙,让人陶醉)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创作《月光曲》?从哪里看出?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月光曲》是即兴之作)

2.强化读写。《月光曲》的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这与作者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1)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2)朗读感悟。(朗读第九自然段)(3)分析指导。朗读《月光曲》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写事实,哪是联想,这样就能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4)配乐朗诵。播放《月光曲》,全班朗诵。(5)指导写作。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设计意图:对于采用写事实和联想相结合的课文内容,教学时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联想,让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要使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挖掘文本思想感情的同时强化读写,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总结提升,迁移能力

1.情境再现。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2.概括内容。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一弹一记),这就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3.领悟感情。(1)盲姑娘的感情发展。(对听演奏的渴望一听了演奏的满足一知道是贝多芬的喜出望外一聆听《月光曲》的幸福)(2)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对兄妹俩的同情一遇到知音的激动一用《月光曲》抒发情感的激情)从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可以看出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很深。

4.写作手法。实虚结合——写实和联想。

5.课后练笔。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他会怎么想?请根据想象写一段话。(要求:运用在写事实中展开联想的方法)

《月光启蒙》优秀说课稿 篇7

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把握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让知识生成智慧,使智慧与情感共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难点是: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四、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动画演示、运行环境基于Windows2000下的电脑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六、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增强体验,拓宽延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月光启蒙》的词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语句(最后一小节),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

[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课文,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

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在学生细读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回读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谈体会。

[我认为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读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3、感悟后一部分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开始展示的场景)

[这一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母爱与童心的感悟。]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拔学生品读。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这一部分的2、3两个模块中的师生互动生成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力求充分体现在主题性阅读中整体建构,在个性化阅读中主动感悟,在无字书阅读中涵育人格的阅读教学理念。]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议一议,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比较体会文题《月光启蒙》意境美。

2、通过小博士提问,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交流、吟唱已收集的民歌童谣。

3、通过小博士挑战,出示实践性、延伸性阅读练习:继续体会文章意境美,继续收集家乡民歌童谣。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母亲

我智慧-启迪

混沌-开朗

上一篇:超拽霸道简单个性签名下一篇:14老塘小学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