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课教案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理辅导课教案(通用8篇)

心理辅导课教案 篇1

活动设计

嫉妒,是一种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超过自己的人,心存怨恨的心理,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实情况。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存在嫉妒心。但嫉妒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绊脚石”,而且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只有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现实,才能使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本课重点就是要通过多种方法,适当调控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认识嫉妒心理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学生正确看待别人的优点,缓解和消除学生的嫉妒心。辅导目的:

1、了解嫉妒的含义;

2、了解嫉妒给自己及周围人造成的危害;

3、教给学生缓解以及消除嫉妒的办法,培养健康的心理。

辅导方式:

1、讲述与讨论;

2、实践模拟;

3、角色扮演。辅导准备

1、准备几个关于嫉妒的事例;

2、准备有关知识的课件;

3、准备有关的事例,引导学生用所掌握的方法来缓解、消除嫉妒心理。

4、每人准备一张伍开的白纸。辅导时间:1课时

活动对象:适合高段 辅导步骤

一、通过一封信和一个事例,引发学生的兴趣。

[内容](出示课件,配上录音)

1、知心姐姐:

过去我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第一名,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但升入六年级以后,有些同学的学习进步非常快,其中一名同学的成绩还超过了我。因此,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甚至有点恨那个同学,同学们开始疏远我了。我很苦恼。知心姐姐,请你帮帮我,好吗?

小红

2、小华和小军本来是很要好的朋友,过去都是班干部,这次小华继续选为班干部,小军没有选上。从此,小军就再也不理小华了,而且还在背后说,当班干部没什么了不起的。

二、分析讨论,引入课题: 小红和小军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 你能帮他们找出毛病吗?

教师小结:一种被称作“嫉妒”的心理,正悄悄地在他俩的头脑里作怪,他俩总想着自己比别人强,一旦感到别人超过自己时,心里就忿忿不平,不舒服,对待超过自己的人,不是采取欢迎的态度,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而是故意找别人的毛病,极力排斥、贬低他人。这种心理对个人是极不利的。(出示课题:怎样消除嫉妒心)

三、解剖嫉妒心,明白嫉妒的害处

1、解剖嫉妒心

(l)准备一张伍开的白纸,要求每个同学在纸上写一种嫉妒心的表现,尽量不重复,而且要真实。可以写自己的表现,也可以写别人的,但都不要署名。

(2)把写好的纸用图钉按在墙上,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观看并讨论。(3)思考题:

①在一个集体中,如果有人存在嫉妒心理,会给集体造成什么影响? ②引导学生举联系上面的事例来进行讨论。

2、教师小结(以课件的形式出现):嫉妒心给我们带来以下的害处:(1)给同学造成心理压力,阻碍同学进步。

(2)自己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及别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也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当然就不能向别人学习,自己很难得到进步。

(3)破坏团结,损害友谊,使集体的人际关系不合谐,大家就不能共同进步。

3、认识嫉妒心对健康的危害:

(1)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根据最新的科学定义:心理不健康,也是一种病,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2)一个人有不健康的心理,自然也会影响到他的身体,造成身体的不健康,嫉妒心太强的人容易患上心脑血管及内分泌方面的疾病,这对人的身体是极 2

为不利的。如《三国演义》中周瑜心胸狭窄,他的“即生瑜,何生亮”,最后气病、气死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四、情景模拟

事例一:小华平时学习比小强好,可期末考试时,小强的成绩比小华要好,如果你是小华,你应该怎么想?

(1)小强有什么了不起的?

(2)小强的学习成绩比我好,证明他有比我强的地方,我可不能认输啊,下决心迎头赶上。

事例二:小刚这回在“新概念作文”赛中得了一等奖。而小勇才得了个鼓励奖,但小勇的体育成绩比小刚要好得多,小勇该怎么想?

(1)小刚太可恨了,竟然比我强,想办法治治他!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各有自己的长处,也各有短处,我写作不如小刚,但我的体育成绩要比他好啊,我可不能失去信心。

事例三:小丽和小芳都被同学提名为大队长候选人。投票结果,小丽获胜,小芳该怎么想?

(1)小丽当班长,一定是作了手脚,真讨厌!

(2)那么多同学选小丽当大队长,看来她还真的很不错!我得好好向她学一学。

事例四:小玲和小欣是好朋友,俩人都去报名参加校田径队,结果小玲入选,小欣落选,小欣该怎么做?

(1)从此不再理小玲。

(2)继续和小玲做朋友,为小玲入选而高兴。

1、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选择正确的答案。

2、教给学生掌握以下四种缓解及消除嫉妒心的方法。(1)化嫉妒为竞争。

(2)心理平衡,恢复自信心。

(3)虚心学习,取人所长。

(4)真诚交往,通过人际沟通缓解及消除嫉妒心。

3、引导学生继续讨论:这四种方法,是针对嫉妒者本人的,那么作为被嫉妒者,是否也有办法消除嫉妒心?

通过举身边例子,讨论得出:

被嫉妒者主动耐心与嫉妒者交往,对其热情关心,在真诚和善意的交往中可以逐步消除嫉妒心理。

五、矫正嫉妒心

运用以上学会的方法来分析开头两个事例。要求学生进生角色变换,想一下,如果我是小红或是小军,要缓解或消除我的嫉妒心,我该怎么想?怎么做?

六、教师小结:

心理辅导课教案 篇2

心理学是高中教育的题中之义,是在高中教育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模式,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现代高中教育工作部署的落实,不仅提高了学生高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也强化了自信心理与德育素质的提高,为提升中小学生的人格完善、 实现身心全面发展提供了积极作用。然而,新形势高中课堂的高中心理教育职能发挥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现代高中教育作用的发挥和高中课堂效益的提升,这是本文讨论的起点。

2新形势下现代高中教育中心理教育的主要职能

2. 1完善教育习得能力的职能。完善学生教育习得能力是现代高中教育的基本职责。在实现维护学生教育习得职责方面,现代心理学教育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积极引导、平等协商、沟通协调等形式形成良好的推进机制,维护学生自信教育中的心理诱导; 现代心理学教育积极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维护学生受教育权利; 现代心理学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在高中课堂中自信教育的创新主体作用。

2. 2参与高中课堂建设的职能。高中课堂的改革与建设需要动用各方力量参与进去,尤其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积极组织高中课堂参与教育教学创新,并通过创新活动对于高中课堂发展和建设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样的理解,现代心理学教育在促进高中课堂体制完善、高中课堂经济效益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心理学代表学生高中课堂的心理层面管理。对于高中课堂而言,心理学借助于现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先进理念进行高中课堂的管理,通过高中课堂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心理完善机制保障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有所得,保证高中课堂运行的合理高效发展。

2. 3辅助学生德育养成的职能。心理学对于学生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修养教育具有基本的职能和作用。现代高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一种创新性学生队伍,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学指导下,教师可以根据高中课堂形势的变化和学生兴趣和爱好的转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既吸引学生的参加,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与自身素质提升有关的高中知识。

3新形势下现代高中教育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3. 1现代心理学与高中教育理念的冲突

现代高中教育理念下的高中课堂要求对于新课改任务的整体推进、全面落实,更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当前,现代高中教育高中课堂中与高中心理教育相关层面存在重点不够突出、特色不够鲜明、服务不够到位等问题。在某些主要问题的解决上,现代高中教育往往停留在教学活动层面, 而忽略了学生心理高中层面抚慰和引导的基本职能,没能更好地协调好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没能给高中课堂营造和谐的心理化课堂环境, 服务高中课堂制度架构与创新着力点没能得到及时贯彻落实。

3. 2现代高中教育管理意识与组织机制的冲突

现代教育管理意识在于组织体制机制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到位的问题。究其原因既在于现代高中教育高中课堂中教师对于高中心理教育工作的研究往往流于表面,对于深层次的性质、问题的研究不够透彻,造成了在授课与高中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学生心理问题难以解决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学生对于高中课的不理解。

3. 3人才素质与高中课堂发展的冲突

教师素质的问题是带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在现代高中课堂教研中,高中教师的形象往往直接关系到高中课堂在学生中的形象, 也代表了现代高中教研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然而在一些高中课堂中, 由于种种体制机制问题的存在,难免出现教师不能作为、不愿作为、不善作为的情况,长此以往必然造成高中课堂现代高中教育组织效率低下。

4课例分析: 现代高中教育与心理学耦合路径

诚如上述,在心理学视域下重新审视教学资料与心理学处理的概念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样的道理,基于现代心理学的心理学也只有在对于心理学基本属性的充分了解基础上,才能够生发出新的活力,进而在基本的操作层面上对现代高中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实际上,高中教育与现代心理学的互动并非新鲜的尝试,心理学的内在属性和基本操作就必然要求现代高中教育,尤其是教学资料处理技术的大量应用。一方面,心理学的内在属性包括其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属性,也包括其为了心理信息传达而做的一系列行为( 选择、采集、分类、加工) 等。在这个层面上,传统意义上心理学形式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处理。 另一方面,心理学按照基本的属性并不具有特异性,而是划分之后的关乎具体操作层面的展示就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心理学辅助技术的支撑。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生存的当下,高中文化符号消费正超越传统消费成为学校教育重要衍生品。对于这些高中教育的把控,在媒体环境中需要教师积极并充分地发挥其重要作用和意义。它们的存在就是借助高中而传递思想、交流信息的。在这些信息的扩散过程中,同样无法忽视掉心理学形式方面的支持,否则其信度和效度、到达率都会大打折扣。具体的路径,我们以课案作为例子加以说明。

课题目的: 如何引导学生在不断面临的挫折、挑战与苦难中利用自信发掘自我潜能。教学方法: 活动法、谈论法、情景分析。

第一,情境选择。选择几名同学,到讲台上面来,每个同学都给予一个情景,让他们根据情境表演: 1. 你昨天晚上睡了一个好觉,清晨起来面对惊奇,用一个表情来表示自信。由学生表演,并说明为什么这个表情代表自信。2. 设想你刚在校运会的100米比赛中在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夺得冠军。请学生用一句话来表示自信,并说明为什么这句话是自信的反映。3. 设想你刚刚在校园歌唱比赛的决赛中落败,遗憾的没有得到第一名,请你用一个动作表示自信,并说说为什么这个动作表示自信。

小结: 自信,是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包括对自己的肯定、认可、支持、和接受。

第二,同学讨论。自信源于什么?

成功确实是自信的最大动力。大家的自信心如何? 三年之后你是否能进入理想的大学?

自由发言: 我读高中的时候情况和大家很相似,读的是普通高中,初中的基础不好,但是上了高中我发现初中的基础并不重要,因为高中确实是全新的开始,很多初中的基础知识到了高中还是要再学习一次。所以当时我会经常有这样的念头: 普通中学的学生能上大学吗? 能上重点大学吗? 我的能力可以通过三年后高考的考验吗? 入学的基础本来就差,上了高中我们怎么比得上重点高中的同学呢? 城镇的学生怎么比得过城市里的同学,他们的环境比我优越许多。根据大家刚才的发言,我想同学们也和我一样,有许多的疑问。这些问题,我想进行一个游戏之后就会有答案了。

游戏活动: ( 1) 拿出一张白纸,写出你预测自己一分钟能鼓掌多少次?( 2) 开始计时并且鼓掌计数,一分钟时间后停止,写下你实际鼓掌多少次? ( 3) 谈谈自己的看法。你预计鼓掌多少次,实际鼓掌多少次,为什么我们预计的次数会比实际次数少那么多? 因为我们都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我们能做的事情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在此游戏之后,我的高中生涯进入了另外一个阶段,我开始能够专心的听课并跟上老师的思路,开始在一些科目上崭露头角,开始敢尝试用文言文形式写考试的作文,有时候也开始梦想我理想的大学学府。

小结: 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自信则是发挥自己潜能的关键。

第三,信心维护。

1. 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自信的人未必是完美的人,但肯定是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其中包括三个方面: A. 我的品质、特征。B. 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和以此产生的自尊等情绪体验。C. 品行成分: 对自己实际行为的态度。

2. 我有自己精彩的生活,设定适合自己的生活标准

训练: 很多同学都穿某某品牌的运动鞋,而我只有普通的运动鞋,我真是不如人( 审美观念的误区———大家都穿这样的鞋子,还能显得出你的与众不同吗? 你应该有自己的着装风格,这才是真正个性的表现) 。

3. 发掘、发展自己的长处和力量。( 拥有自己的优势、长处,是自信的关键)

一堂有争议的心理辅导课 篇3

同学们在教室里围坐成六个小组,每组七八位同学。每个小组只有小圆凳,没有课桌,教室中间剩余空间较小。李老师一进教室,就问:“今天谁有好笑的笑话吗?”一位个子不高的同学突然站起来,说:“我念首诗,行吗?”“行,怎么不行呢?”“啊……啊……”他深情地吟诵着, “啊……欠”这位同学站起后只打了一个哈欠,就坐下了。全体同学以及听课的老师笑得前仰后合,几分钟也没平静下来。

教学过程首先是看一看,猜一猜。李老师等大家稍作平静后,接着说:“我这里有几张图片,你们看看,能用一个词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吗?”于是,李老师熟练地操作起电脑,投影屏上显现了六幅图片,是六幅表示不同情绪状态的卡通画。李老师说:“我们教材上也有,你们在书上自己写写吧。”一向不太说话的王艳(后来从评课中了解到的)嘀咕:“我没带书来。”我正好坐在王艳旁边,于是我向教室四处望去,真有一部分同学没带教材进教室。李老师发现王艳同学没有动手写,就主动走过来看看。王艳同学怯生生地说:“我忘记带书了。”李老师对她说:“其实没带书也关系不大的,你看着投影屏上显现的六幅图片,写在一张纸条上就行。”然后,李老师随机请了几位同学在全班交流他们的“作业”。

接下来是画情绪脸谱。李老师一边放音乐《好心情》,一边要求同学们把今天的心情用简笔画的形式画成情绪脸谱。李老师指导学生说,你可以根据你的情绪感受,画成情绪脸谱,并标明具体时间、情绪状态。这时有一位A同学插话了:“我可以画其他人吗?”老师说:“你能准确判断别人的情绪,很好啊,你就画别人吧”。接下来,进行小组交流分享,然后是全班交流分享。在全班交流的是每组选出的一位代表,共有六位同学展示情绪脸谱,最后走上来的是A同学,他画的是一张苦瓜脸。李老师说:“你能与其他同学分享你的画吗?”“为什么不能”A同学说,“你们觉得我画的像谁?”其他同学不语。A同学又说:“那你们能看出他的情绪如何吗?”“沮丧”,一位同学大声说。“郁闷”“生气”……好像是“愤怒”,同学声音此起彼伏。面对此种情景,李老师也若有所思,然后问道:“那他是谁呢?”“我们的班主任” A同学斩钉截铁地说。全班同学和在场听课的老师大跌眼镜,李老师惊愕得一时说不出话,但他毕竟是执教多年的老教师,“你以前的班主任原来是这样子的,我知道了”。一场风波总算平息了。

然后是找“快乐感觉”。李老师要求同学们回忆、归纳一下自己快乐的秘密,并把自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存人预先准备好的“快乐大本营”中。同学们写好以后,进行全班交流分享。B同学站起来说:“我踢完球回家,很口渴,拉开冰箱一看,还好有半瓶可乐,我高兴极了。”李老师说:“原来你是经常用积极的想法使自己快乐起来的。”C同学接着说:“在我不开心时,我经常离开一会儿,去外面散散步, 回来后就好多了。”“合理宣泄情绪,实在太妙了”,李老师满意地点点头。

“我们再来做个活动吧”,李老师笑着对大家说。他让同学们在小圆凳上坐直,闭上眼睛,让他们做深呼吸、放松。几秒钟后他把学生带人了以下的情境:你正站在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顶的一块小斜面中央,同时想像那块斜面没有扶手,当你在那儿站着的时候,低头看你的脚。注意一下这个斜面是用什么材料造的?注意一下天气怎么样?你能感觉太阳照到你的脸和手臂吗?或者你是否觉得你正冻得打冷战?你能听到什么声音?或许那儿会有几只鸽子或其他的鸟呢?或许你能听到直升机从那经过或者能听到很远的楼下街上的喧闹声……现在我想让你走到斜面的边上,把你的脚趾放在边缘上。记住,在边缘没有扶手,现在向下看下面的街道,它离你非常非常的远……当你这么做的时候,注意你的身体有什么感觉并记住这种感觉……现在我希望你慢慢地走或者爬到斜面的中央……当你重新回到斜面的中央,请睁开眼睛,回到房间里。做这件事花多少时间都行,只要你需要,这不用着急的。当同学们都睁开眼睛后,李老师让同学在全班交流分享走到斜面边缘时的体验。几乎全班学生都报告有一些生理的反应,如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胸闷、头晕、恶心、腿脚发抖等。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惊慌。”李老师说:“那你的身体真正在哪里呢?”“在教室里,在椅子上。”“那么你的身体是在对什么产生反应?”“我的想法。”“原来如此呀!”李老师笑一笑回答道。

最后李老师安排了“快乐舞台”活动。他对同学们说我们班计划举

行“happyparty”,需要一名厨师,招聘考题就是为大家调配出一份“班级快乐食谱”,我提供的配料有:友谊、善良、宽容、理解、关怀、希望、诚挚、信任、努力、尊重和笑声。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调配“班级快乐食谱”,看哪个小组能调配出独具特色的快乐食谱。其中有一个小组的调制方法是:用一杯友谊和两勺善良,加入三碟宽容、四碗理解,再添上五杯关怀、六勺希望和七袋诚挚(橙汁),在八罐信任 (杏仁)里充分搅拌,每个人用九份努力和十份尊重,可换来一桶笑声。此时下课铃声已响,李老师说:“你们调出的快乐食品一定好吃,下课后一起分享吧。”然后,和同学们说了声“bye一一bye”,就走出了教室。

如何评价一堂心理辅导课,始终是心理辅导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关注的问题。对于心理辅导课的评价,心理辅导教师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心理辅导课是活动课,不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的课,而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心理辅导课应有正确的目的观,教学活动应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题,教师要对活动进行科学的设计;活动具有民主、温暖的气氛;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活动;教师始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不直接机械地评价学生的回答;通过活动、体验、感悟等环节,学生确实有所收获等。李老师这堂课我们一致认为基本上是成功的,它符合上述这些基本要求。例如,有的学科教师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也活跃,不像数学课死气沉沉的”;“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能领悟到一些道理,看来现在的学生素质真不错,平时我讲了许多遍学生也不理解,或许我的观念还真有些问题”……但评课时有些学科教师的看法也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心理辅导课可以不必有“上下课仪式”吗?

有教师说:“心理辅导课上课时学生不起立,下课也不必起立,导致学生在上文化课起立时也稀稀拉拉的,一点也不像上课的样子。”“老师不叫上课,学生不叫老师好,怎么觉得怪怪的,不像课堂。”

其实“不必起立”并不是心理辅导课的标志。我理解的上下课仪式应该有两个作用:一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目的是使学生的注意力能从课间的休息转移到课堂中来;二是出于对教师的尊敬和礼貌。李老师这堂课主要是通过活动使学生感悟放松情绪的方法,借助学生自己的笑话开场,我觉得处理得很好。何况心理辅导课本身就是活动课,为什么一定要说“上课,我们这节课讲‘陕乐少年”’呢?当然有的学科教学确实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就不必模仿这种上课的模式。

二、心理辅导课不必符合学科教学的“经典法则”吗?

有的学科教师说:“最可气的是,有时学生忘记把课本带进教室,作业本也忘记带来。他们还说政治课一定要有课本吗?”另一位教师接着发言:“有一次,我对学生说这些内容很重要,你们必须把笔记做好,下次我要检查笔记。有一个同学马上反驳说:“心理课根本用不着做笔记。”还有教师说:“我看李老师这堂课好像没有完成教学计划,课还没讲完就下课了。”还有的说:“心理辅导课学生过于放松,不仅影响了隔壁教室的正常教学,而且学生的情绪起伏那么大,下一节文化课怎么办?”

这些教师涉及到的都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经典法则”:上课必须要有教材;学生上课时要认真做好笔记;学生上课时必须认真思考;课堂必须是安静的,学生应始终处于紧张之中;必须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教学,下课时学生必须掌握好老师讲过的内容,争取在课堂上当场消化。我想这些作为学科教学的要求来说并没有错,因为学科教学评估的重点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而心理辅导活动评估的重点是学生自身经验的变化,包括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当然,李老师平时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带教材来上课;在上课时也没有要求学生记笔记(心理辅导课重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并没有教师预先设计的知识点,有关知识点是教师归纳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后得出的);也没有将教学内容完全讲完(实际上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只是同学的交流分享显得有些仓促);当然也缺少了学科教学那种最后的总结归纳(他避免了说教的纯知识内容),使得这节课不像“课”,应该说这些都是心理辅导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区别所在,这些并不能说明李老师的课不成功,但我想作为心理辅导教师也应该思考一下:如何使心理辅导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衔接起来,在不违反心理辅导课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避免学生的“适应障碍”。例如,不管是否需要使用教材,都可以要求学生必须带“教材”来上课;学生很好的感悟和重要的知识点也可以要求学生做点记录等。

三、心理辅导课不必“价值干预”吗?

有教师说:“我听有的学生说,某某同学在心理辅导课上讲老师坏话,可恶极了。”“教学中学生当着这么多同学和老师的面侮辱班主任,怎么心理辅导老师也不批评他。”这里显然涉及价值问题。对于心理辅导课,我以为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社会主导价值的引导,甚至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如果只是涉及一些对道德问题的不同理解或自己思想上的某些困惑,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价值观参与其中,借助教师的榜样示范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但心理辅导教师应该进行科学的价值干预,并避免以下一些误区:误区一,价值干预就是价值判断。认为价值判断是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作出好坏、正误判断,通过灌输

或操纵的方式作价值裁判,甚至替刘·方作决定。教师对学生作简单的价值判断势必扼杀来访者的价值追求,导致其自主性的丧失。教师这样做,既违背辅导员的伦理规则,也不符合心理辅导的本质。误区二,价值干预就是内容干预。对学生价值内容的干预超越了心理辅导的传统限定,因为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及其正确性通常属于伦理学的范畴,在实际工作中易导致心理辅导政治思想教育化,从而影响心理辅导的效果。误区三,价值干预必须及时干预。在教学中,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给予一定的引导,学生是能够接受的,但教师在操作上应注意“只对事不对人”,只就事论事,不以讽刺、侮辱的语言对待学生。对于那些并不明显与社会公德相抵触的价值观,我的经验是教师没有必要给予及时的干预。既然是价值干预,即使你及时进行也不会有较好的干预效果。价值的改变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认知教育,如论理、辨析、质疑、启发、说服、驳斥等,再加上情感的投入以及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才可能实现。我觉得李老师的处理就很好,通过一种巧妙的方式将此问题化解,这不是每位心理辅导教师都能做到的,但我想李老师课后还应该做的一件工作就是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同学对班主任的看法,并做一些辅导工作。

发展性心理辅导应以班级为本位。班级本位的心理辅导,就是以团体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形式,旨在充分利用群体的辅导资源。心理辅导课程是以“课”的形式进行全班的心理辅导活动,而班级辅导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堂以外进行,在时间和空间上更为灵活。或许随着发展性心理辅导的深入研究与开展,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自我认识团体心理辅导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知道从别人的反馈中调整言行,使自知的“我”与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也认识到自己有不同侧面,不同场合下表现不一样的自己是正常的。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心理游戏法

授课中主要通过讲故事、心理游戏、小组讨论分享、等方法,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主动敞开心扉直面自己存在的实质问题,接纳他人的观点,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 四格漫画:观赏四格漫画,学生表达对于这幅漫画的看法与评价

(二)自己眼中的“我”

用8-10个核心词或者短语来描述你自己

游戏:①将纸收齐后放放一小纸箱中,师抽取一张纸,并念出纸中句子。问:请你猜猜这张纸描写的是谁?为什么?

讨论:①某某同学对自己的了解与大家对他的了解是一致的,这说明了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对你的看法与你对自己的看法一致,说明了你了解了“我是谁”以及你的外在行为表现出了真正的你,因此,大家都能够猜出来是你。

讨论:②某某同学对自己的了解与大家对他的了解不一致,这又说明了什么?师小结:同学们对你的看法与你对自己的看法不一致,说明了你还没有真正了解自己,或者是,你的行为没有表现出真正的你,以致大家都没有猜出来。

(三)他人眼中的“我

每个人准备一张白纸写上名字,教给小组成员,每个成员都在其中写下5个词来描述这个人。规则:

1)可以说优点也可以是缺点。

2)夸别人优点时态度要真诚,不能毫无根据地吹捧,这样反而会伤害别人。3)参加者要体验被别人称赞时的感受如何;怎样用心去发现别人的长处;怎样做一个乐于欣赏别人的人。

(四)我的32个面孔

初中生心理辅导课教案1 篇5

浅谈与异性同学交往

辅导目的:

1、让学生了解异性交往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2、掌握与异性交往的一般原则。

3、学习适当异性交往的方式方法。

辅导重点:如何建立起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异性关系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要内容:

一、导入课题:

处于中学时期的少男少女,随着生理发育的日益成熟,性意识的萌发,对异性产生好感、爱慕,并渴望与之接近、交往,这是极为正常的心理。如果正确对待并妥善处理异性间的交往,不仅可以顺利度过青春期,还可以起到学习上互助、情感上互慰、个性上互补、活动中互激的作用,对自我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然而,我们也不可忽视一个问题,如果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和妨碍大家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带来消极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

二、男女生之间究竟该如何交往?

本人认为关键在于如何正确把握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尺度,如何把握不住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尺度,会有很多不利的影响。

1、影响学习和智力发展。有早恋行为的学生会因为卿卿我我、情意绵绵而影响学习,书看不下去,课听不进去,作业做不下去。造成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耽误一生的学业,造成终身悔恨。

2、影响身体发育。初中生虽然逐步成熟,但毕竟还未完全成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早恋会使身体的正常发育受到不良影响。还会因为秘密交往中舆论的压力形成心理障碍。

3、失足失身危险。由于中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容易冲动,抑制力较差,很容易出现“越轨”行为。一旦出现“越轨”行为,将会给女生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而且,由于思想、道德、经济、事业等方面都不成熟,初中生的恋爱绝大多数是失败的,是很难发展为婚姻的。

中学生因身体的发育,产生了对异性同学的好感,有接近的欲望,这是很正常的,这表明同学们长大了,不再是那个不知天高地厚、到处撒欢的“小不点”了,值得庆贺。但对一个同学有喜欢的感觉,并不等于爱情。爱情是两个人深刻的理解、交流与付出,是长大成人以后,男女两性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建立的;从好感到爱情,距离还很长很长,以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经验还无法把握,只有在学生时代努力学习、增长本领,长大后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与喜爱,才能建立美好的爱情。早摘的青青果子,总是苦涩的,最终是要枯萎的,适当的时机,才能作适当的事。老师平时注意鼓励同学们广泛交往,多交流学习心得和进行文体活动,不要过早触及爱情、婚姻等领域。

三、如何建立起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异性关系呢?

1、自然交往。在与异性交往中,应该以平常的心态进行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建立纯洁的友情。在表达友情时,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辞;既不面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既不必羞怯忸怩,也不要神神秘秘,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自然原则的最好体现是,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对特异性同学,像建立同性关系那样建立异性关系,像进行同性交往那样进行异性交往。同学关系不因为异性因素而变得不舒服或不自然。

2、适度交往。异性交往的程度和方式要恰到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既不为异性交往过早地萌动情爱,又不因回避或拒绝异性而对交往双方造成心灵伤害。建议你做到自然适度.心中无愧,真实坦诚。要像结交同性朋友那样结交真诚朋友。

3、留有余的。虽然是结交知心朋友,但是异性交往中,所言所行要留有余地,不能毫无顾忌。比如谈话中涉及两性之间的一些敏感话题时要回避,交往中的身体距离控制在必要的分寸等、特别是在与某位异性的长期交往中,要注意把握好双方关系的程度。

4、尊重对方。交往时男女同学都要学会尊重对方,包括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对方的的意愿,不可向对方提出无理要求,强迫对方服从你的意志,注意不要随意干扰别人的生活和学习。男同学有体质方面的优势,所以要特别注意学会尊重和爱护女们学,保护女同学。

5、学会自爱。交往时的男女同学都要学会自爱,爱护自己的尊严和名誉,珍惜自己的人品和人格,并且懂得保护自己,要学会拒绝,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懂得自爱,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和友情,这一点是不可以忘记的。

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点:异性同学之间不宜过多单独交往。特别是女生,一定要自尊、自重和自爱!

心理辅导教案 篇6

健全人格,增强自信心。

辅导方法:

活动体验法

辅导过程:

活动一:失败考验

布置学生在一张纸上写十遍自己的名字,要求写得工整漂亮。写好了让老师检查。老师看后就撕掉。活动结束问:

“看到老师撕掉这么多字条,有什么感受?”

小结:其实,这是一个测验,目的就是要看同学们在这么多的失败面前,还能不能坚持自己的选择,还能不能相信自己。

活动二:信心检测

教师随意点名,进行评价:

你是我见过的最傻的学生。(男生)

你是我见过的最丑的学生。(男生)

你神经过敏。(女生)

你的眼神一点也没有神采。(女生)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又做了一个测验,是专门检测同学们的自信心的。很多同学都这样,哪怕是听到一些不切实际的话,也都会很在意,进而对自己产生怀疑,怀疑自己就像别人说的那样,于是产生自卑感。

活动三:寻找自信

引语:同学们,平时在课堂,总会有一些同学害怕老师点名提问,更不用说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以前老师读书时也是这样。平时害怕老师提问的同学能不能举举手,或是点头示意一下?

其实,害怕老师提问的同学一般是不够自信的同学。不够自信的同学愿不愿意找回信心?好,请几个同学上来跟老师合作做个游戏。游戏是这样:面对全体老师和同学大声喊一句“我很……,我相信我自己”。

小结:在众人面前亮出自己的观点,是提高自信的一个方法。除此以外,还有那些方法可以提高自信呢?

展示“自信人生最精彩”的成功人士,归纳提高自信的有效方法:

在众人面前大声说话。

每次开会都坐在前面。

每天起床对着镜子笑一笑,告诉自己:你很优秀!

走路抬头挺胸。

走路速度比平时快25%。

在困难面前握起拳头,给自己勇气。

活动四:拥抱自信

中学生心理辅导课的设计 篇7

关键词:心理辅导,团体心理场,辅助素材

心理辅导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如何设计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且高效的心理辅导课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必须要考虑的内容。只有深入了解学情,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才能设计出针对性强、课容量大、氛围活跃、学生乐于接受的心理辅导课,才能让中学生的心理辅导课走得更远些。

一、构建团体心理场,促成团体动力的催化与团体助力的形成

马斯洛在人类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生理、安全、社交等这些外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之后,人类便会向尊重、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迈进。”[1]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开始关注尊严以及自我实现的内部心理需要。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心理辅导课是否能达到目标、取得实效,不仅取决于学生同伴的积极倾听、分享与互助,而且取决于学生主体能否自主参与和真情流露。为了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重视和加强团体动力的影响力,构建好团体心理场,做到“通过教育集体影响个人,通过教育个人形成集体”[2],以点带面进行课堂设计。

1. 背景调查,确定主题

教师要在开展团体辅导前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分析和铺垫,对班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心理需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并据此来设计心理教育辅导课的主题,并根据课堂预期制订相关问题的应对策略。

2. 活动导入,愉悦氛围

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班级同学玩游戏、听音乐、看视频等方式,营造一种积极、轻松、温暖、安全的氛围,目的是让全体学生解除心理防卫、缓解心理压力。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更能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借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集中参与到课堂的主题中来。

3. 关注需求,引导情绪

活动中,教师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抓住学生的想法,适时调节学生的情绪,以活动为主体,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以及丰富实际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跟随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当学生的心理在这些活动中发生变化时,在他们的脑中会产生一系列碰撞与冲突,从而在情感的交流与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促进他们的反思。经过课堂设计的实施过程,我们的辅导才能达到并实现应有的效果。

二、清晰定位辅导理念,着力解决实际问题

1. 确定教学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向导,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行为的前提。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结构要素,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和激励作用,如果教学目标正确、合理,就会对教学任务起到有效的引导,并且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对于整体和部分会有一种约束力,从而达到内部的统一。因此,心理辅导课程的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进而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引领、提炼、归纳和升华。

2. 定位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设计心理活动课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指南,它不仅反映了教师对本次活动课的理性思考,同时又是课堂的灵魂。心理辅导课的教学设计要清晰和明确教学辅导理念:为什么要开展这次辅导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当前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是什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是什么?心理辅导课把课程的价值用一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拒绝华而不实的说教和长篇大论,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让心理辅导课成为一种心灵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三、明确活动主题概念,注重活动主题内涵与外延的深入阐释

1. 主题设计清晰明了

活动的主题是对活动内容的核心概述,主题清晰明确可以使活动更加高效,所以活动主题的设计就应当简明扼要。当活动主题涉及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如“痛苦”与“烦恼”“自信”与“自豪”等,辨析不明就会产生一种混淆,导致活动目标偏移,偏离心理辅导课的主旨。

2. 教师专业素养过关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主导地位,是学生的指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给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在心理辅导活动主题设计中,要求辅导教师对活动的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对活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十分清晰的把握和理解,避免对辅导主题的核心概念理解不清或者有偏差,导致学生在讨论中由于方向把握不准而出现前后矛盾、含混不清的情况。如“自我效能感”这一心理概念,在明确了它的内涵后,进一步推敲便不难发现自我效能感过低便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而这对于在课堂上引导有这种倾向的学生是很重要的。再如“智力因素发展型辅导”心理辅导活动,包括智力各要素的发展和训练。对小学生来说,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感觉统整能力以及言语能力的训练十分重要;而对于中学生而言,重要的则是记忆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把握住心理辅导的主题是把心理知识高效地传授给不同层级学生的有力保障。

四、精准设计团体活动,保障课堂有效性与贴切性的统一

1. 团体活动的价值

所谓团体,就是由两个人以上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互相依存、彼此互动的人群结合体。一方面,中学生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着共同面对的心理问题,团体活动就可以成为一种经济而且有效的方式。另一方面,中学生更加关注同伴对于自己的评价,也更加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意见,团体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于自己的了解,增强彼此自信心,并提高归属感和凝聚力。同时,在团体活动中,学生不再对教师心存戒备,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力、改进自己的态度,经过与团队的交流与分享,使得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

2. 团体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式

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团体活动是一种重要的组织方式,通过团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享受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在团体活动设计时,活动内容与辅导教师意在引出的主题内容一定要紧密衔接、相辅相成,切忌一个活动包含或映射很多个主题,脱离了活动的中心,从而导致团队活动分散,达不到整体一致的效果。活动简便易操作、道理鲜明好理解是心理活动团体的首要设计原则。如,在笔者听一节有关考试焦虑的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吹气球的活动。三个小组吹气球,谁最先吹好便获胜。学生会感受到三种情况:一是如果吹气球的劲儿小,吹不起来,气球是瘪的;二是如果劲儿适中的话,气球刚好可以吹起来;三是劲儿过大的话,气球则会被吹爆。这也正映射了较低的考试焦虑和较高的考试焦虑以及适当的考试焦虑对学生成功的不同影响,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地体会到适当的考试焦虑对于考试成绩的重要性。

五、理清辅导思路,明确教学任务

1. 分清主次,明确各阶段任务

在一项工作任务中,我们首先要分清主次,明确工作各个阶段的任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是要求备课、讲课、训练、辅导、考试、评讲等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明确教学任务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理清了活动的思路,才能按照活动的计划,合理安排实施每一次活动,从而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和教师的悉心指导,最终使得课程达到想要的结果。因此理清工作的思路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保障。

2. 理清思路,打造高效辅导课堂

心理辅导活动思路是教师实现辅导目标的重要路径,是整个辅导进程中的“作战地图”。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关键在于理清思路。如,在设计一节中学生“走过美丽青春期”的异性交往活动课时,几次试教笔者都感觉进程迟滞,不能真正激活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理清了思路之后,发现主要原因是没有选好突破口,主攻方向不明。经过了数次改进,最终选择了问题的切入点: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发展特点、异性交往的技巧问题、异性同学交往的伦理道德问题、对异性同学情感的调控问题以及少女自珍自爱问题。并且在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思考后,笔者整理出最后的设计思路:男女同学有好感是正常的———好感如果不加控制、任其发展,异性之间关系就可能会升级,导致交往过密———交往过密的表现是什么———交往过密的后果是什么———如何防止交往过密。思路理清之后,整个辅导活动就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自然也为取得良好辅导效果奠定了基础。

六、提升素材选择水准,达到“深度”和“高度”的统一

1. 精选素材,支撑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

中学是青春时期的重要发展阶段,当他们的“知情意”快速发展之后,对于他们来说,心理辅导活动课就不再只是一种热闹的游戏或氛围激烈的讨论活动,而应该有能够支撑主题的活动素材,并体现出一定的深度和高度,能够充分地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感。并且在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的同时感受到被尊重和自身的价值,从而满足内在的心理需求。

2. 定位需求,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教育素材的选择不仅要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根据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需求来确定教育的内容,还要在准确选择教育内容的同时,适时地提高素材内容的可读性,即素材内容的深度意义。素材内容的深度对于提升思维水平的高度是一种有力的支持。

心理辅导活动的素材选择要从中学生的需求出发,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议,或者教师根据对班级学生的具体调查来确定素材。如,对于学生注意力培养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小学生阶段,简单的数字游戏或文字记录便能够满足教学需求;而对于中学生而言,训练素材的选择就应当将学生日常认知的部分与相关学科联系起来,把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呈现在训练素材中。

总之,构建中学生心理辅导活动课仍处于探索阶段,至今并未像语文、数学、外语等传统科目在内容与形式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了使心理辅导活动课成为一种体系,不仅要提高学生对于心理活动辅导课的认同感,而且要让心理辅导活动课成为一种有特色的心理教育学课程。在这种体系的构建中,需要广大教师及时学习心理辅导课最新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反思,在不断探索中创造、在关爱成长中前行。

参考文献

[1]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43:3.

上好团体心理辅导课的几点体会 篇8

一、教师洗脑充电是上好团体心理辅导课的必要条件

在心理辅导课教学中,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教师的不良心理必然会通过“ 移情”作用投射到学生身上,对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负效益,导致学生心理出现不健康的现象,所以教师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自我心理修养,经常给自己充一充电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作为一名心理辅导课教师,不但需要丰富的文化知识,健康的人格心理,更需要掌握心理教育学原理,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不能以陈旧的教学观念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去上心理辅导课。要当好心理辅导课教师,就需要洗一洗陈旧的脑,进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作为心理教师更应该了解学生的整个精神面貌,对待学生要树立“ 我能教育好学生”和“ 学生是能学好”的坚定信念,对自己和学生都充满信心,不断改进心理辅导课的教法,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心理辅导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走进孩子情感世界,选择适合儿童心理教育的教材

作为一名心理辅导课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他的天职,要了解学生的所想、所需、所求、所疑、所难,再利用心理课的教学帮助学生。我体会到作为心理教师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孩子们的心,走进孩子的感情世界,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心理的教材,拨动孩子们的心弦,做到知其心、辅其需、引其道。两年来,我在精选教材方面有如下体会:

1学习心理活动课程目标,选择好每期必教教材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选择不同的教材,如,我教的一年级,选择的是“ 学会生活”,而四年级侧重选择了“ 学会创造”,教材选自于《 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这两项内容符合这两个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和人际关系中所遇到的难题,精心设计心理辅导课,为他们排忧解难

为了让学生吐真情,我精心设计了一个用纸做的“ 热心人”小兔袋,上课前将它挂在教室里,放学后由课代表交给我。每学期开学后的第一节心理辅导课,我总要留10分钟让学生写“ 我该怎么办”的问题,课后交给我,从而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的困惑、难点,为心理辅导课提供素材,使心理辅导课落到实处。

3仔细观察,听取老师、家长的反映,对不良的心理现象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

如:有的家长反映学生对父母不礼貌,经常与家长吵架,顶嘴、瞧不起家长。于是我设计了“ 爸爸妈妈眼中的我”,“ 我爱爸爸妈妈”的心理辅导课,并在课上精心设计了两套问卷。问卷一是针对家长,设计了“ 爸爸妈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 爸爸妈妈评价自己的孩子”,“ 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希望是什么”等主观性题目。问卷二重点是要激起学生爱父母的情感,我就设计了“ 我了解爸妈多少”,“ 夸爸爸妈妈”,“我希望爸爸妈妈怎样”等题目,两份问卷分别由家长和学生填写。这项活动使孩子与家长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使教师及时掌握了学生、家长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课程在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开展,使教育过程内外交流,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精心设计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

团体心理辅导课是门全新的课程,还缺乏系统的实践和经验,它要按照三个维度确立心理活动课的具体目标:一维是构建内容,即心理活动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体的心理知识,技能等;二维是构建结果,即知、情、意、行和个性协同发展;三维是构建过程,即自我定向,自我实现,自我调控。我觉得要上好一堂心理课,需要教师开动脑筋,花大量的时间、精力,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精心设计。而在整个的活动中,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启发、 引导、示范,要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自强、自立、自信,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所以心理活动课情境的设计要科学、新颖、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训练要有层次性,有适当的梯度。我对每堂心理课的设计注意了“ 五精心”:

1精心设计孩子们的座位,不同的座位,可以给学生带来好的心情,新颖感,也有利于教学。我设计座位有如下几种:

半圆形、多品字形、三角形、对半形、圆形、梯形。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不同,选择不同的座形。

2精心选取音乐带,让学生随着音乐声进入活动室,做到激情引趣,让学生们像走进一个温馨的大家庭里一样,营造一个愉快而和谐的气氛。

3在黑板醒目之处精心设计配画的课题板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

4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做到训练有层次,有适当的梯度。活动项目常常更新,如同桌互评、对抗评比赛、做出选择、互留赠言、心理游戏、秘密档案、小表演、猜猜看、望远镜、小汇报、性格小传、星星剧场、我们的设计等。教师要防止活动成人化,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尽情地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的心理在活动中外化出来,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谈得开心,玩得过瘾,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展现,让他们在“ 玩中练”、“ 乐中学”、“论中理”“ 演中明”,让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有时还可让他们自己组织、计划实施,在活动中成长、锻练、增长知识才干,真正使活动过程成为学生心理的自助过程。

5精心设计活动的尾声,给学生留下思考,留下问题,留下余味,留下快乐,留下盼望,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时常来一个心灵的碰撞。

四、懂得一点知心术,注意对学生心理辅导时的谈话技巧

作为教师,往往习惯于从长者的角度,把学生看成是不懂事的娃娃,凡事喜欢将自己的意旨强加于学生,不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不知道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不讲究教育方法,结果导致教育效果不良,事与愿违,乃至引发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作为教师,要改变观念,要多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在校内外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心理或行为问题。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更应该学点儿童心理学,懂得一点知心术,注意对学生心理辅导时的技巧,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通过两年来的心理辅导课的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往,我总结出了一些心理辅导中的谈话技巧。

1 要具有丰富的情感,处理事物要客观公正

在做心理辅导时,教师要遵循爱的原则,以关怀爱护的口气,诚心诚意地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心平气和地认识自己,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行为。教师切忌在谈论中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和不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投注信任的目光,激发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2精心选择谈话场所、内容与方式

教师可根据需要挑选谈话场所,如办公室、教室、走廊、操场、回家的路上等,要设计好谈话的内容,选择适当时间、方式,使谈话收到好的效果。

有一次,我在四年级上心理课时,开展评评他人的活动,当一个学生听到别人批评他的意见时,很不服气。下课后,我把他带到心理活动室,等他心情平静下来后,我轻声问:“ 听到同学给你提的意见,是不是感觉很委屈,请你说一说。”我静静地、认真地听完他的倾诉,最后告诉他,每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或多或少总会受到别人的批评,当然,有的批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有的则未必,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改正自身的不足,不断进步。通过这次谈话,这位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了。

3 贯彻成功性原则,做到帮人先帮心

教师面临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正确分析,正确归因,要仔细地找出影响学生进步的原因,“ 对症下药”,“ 帮人先帮心”,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强心、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记住后进生最需要教师的爱,需要教师的辅导,只要教师爱学生,重视心理辅导,学生一定都能获得成功。

4 用良言美语,激发学生向上之心

教师要有一些常用的口头语,如:我喜欢你、你真不错、相信你能行、你是我们的骄傲、你是个好孩子、你一定会成功、你真聪明、我要向你学习等一些能鼓舞人心,激发学生自信心、上进心的话语,让期望者表达对被期望者的信任,让它成为学生前进中的催化剂,同时也表达教师热爱、关心和鼓励学生之真情。

5要挖掘闪光点,及时抓反馈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心时,首先应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和鞭策他们不断进步,同时还要带动他们寻找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引起他们的反思,放下包袱,对自己增强信心。教师每次应在心理辅导后,及时检查辅导是否起到了作用。教师可直接观察学生的行为,也可向其他教师、学生间接了解,一旦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反馈,若辅导效果不理想,教师不能气馁,应仔细查找原因,对症下药。

上一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设计下一篇:诉讼法律意见书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