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基本常识专题(共8篇)
让幼儿自己在做中学
科学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研究植物的向光性,在孩子们惊异和好奇的目光中,我盖上了盖子。并约定两天之后,一起打开看看会发生这么的变化。几次的观察下来,孩子们对于云豆的小苗真的弯着头饶过第一道挡板向上生长感到十分地好奇。跃跃欲试想自己动手打开看看。为了防止孩子们弄坏,每次都是我在小心地操作。
可是,孩子的好奇心是任何方式都无法阻挡地。在小朋友两次因为操作不熟练,而折断了小苗后,我修正了自己的想法,我要手把手地他们如何操作。
当孩子们自己小心翼翼地打开盖子,发现小苗还在努力地追着阳光饶过第二道挡板时他们的兴趣才算是真正的被调动起来了。孩子们以后的每一天,都会主动地为小豆芽浇水,极其小心地打开盖子,仔仔细细地观察,认认真真的做观察记录。
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我更深切地领悟到陈鹤琴先生说的:“让孩子自己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去取得直接的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
“没有一个儿童不好动的,也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自己做的。”
作为教师在实践这一理念时就要重视幼儿在园生活的一切活动,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有了直接的经验,就能认识事物的性质。让孩子们在自己不断的尝试、失败、思考、再尝试中将知识和技能结合。在操作中习得直接的经验,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雷声滚滚, 其“雷”何在?
“雷”事常因行为的失控与非理性, 譬如某校集中砸毁学生带入考场的手机;“雷”语常因规则的严苛与无理, 譬如规定学生周末不准看湖南卫视, 男女生不能一对一独玩……此类“雷”, “雷”在纪律执行中的过度与变形。校园规章本是服务于教书育人的必要制度保障, 实施中却容易本末倒置, 在细枝末节“精益求精”, 纪律凌驾于一切之上。
“雷”还因纪律之后权力链条的断裂, 以及权力所遭遇的抵制。权力并非所向披靡, 在真实情境中, 权力更可能被吞嗤、被耗散、被消隐, 权力之光碰到无形且有力的抵制, 如同陷入一个无底的泥潭, 找不到对手, 却越挣扎越深陷。权力恼怒了, 就会出现所谓“控制中的失控”。
更吊诡的“雷”, 还在于“计划外的意外”“意料外的后果”。步步正确合理, 人人理性节制, 最后结果却荒谬怪诞。不是吗?打着点滴备考的高三学生, 教室里高悬的“只要学不死, 就往死里学”的励志“雷语”,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抑或家长, 其中的每一个人难道不都是基于有效且合理的策略选择吗?每个人都在尽心尽力地坚守职责, 然而身为权力链条中的有限一环, 只能对有限责任负责。当整个线路的设计出了问题, 便无人负责, 亦无力问津。所谓的责任伦理压倒了价值伦理, 我们所有的关注点都在:这样做有效吗?在手段上合理吗?却鲜有人问:这样做正当吗?在价值上妥当吗?每个人都沉浸在制度所赋予的角色中, 在制度设计的轨道中平滑甚至高效地运转, 少有对破绽的关注与深究。不纠缠于瑕疵、不纠结于破绽, 识大体、看主流, 再释然地轻装地前行。在这辆高速滑行的列车上, 当我们每个人都被成功地组装成性能良好的零件, 那么又该由谁对方向负责, 并且用什么机制对方向负责呢?而这, 常是“雷”得以发生的制度土壤。
没有最“雷”, 只有更“雷”。喧嚣的“雷”语“雷”事之所以让人大跌眼镜, 正因其有悖生活常识, 有违人伦常理。且让我们从围观八卦舆论的戏谑中严肃下来, 再审视那些视为理所当然的制度逻辑有无致命的悖论。
我们也许需要从本源出发, 追问真正的教育是什么, 教育何以发生, 即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是什么。简而言之, 教育是人对人的深刻影响。钱穆先生指出, 中国教育的根本在于师道与师教。教师教人以其德性, 以身教、以行教, 以己之为人教, 即教师身体力行, 师生亲密无间地共同生活在一起。这里的“无间”指的是其间未隔着知识、分数、评估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因此, 方有“尊师重道”, 方有“敬业乐群”。“教”与“学”平等, 共治一业。“师”与“弟子”亦平等, 共一生命。“中国之教育, 非人生中一事一业, 乃教者学者在其全人生中交融为一之一种生命表现”。这, 便是教育最基本的常识。
教育中最珍贵的是人, “中国教育之宗旨教育之精神, 主要乃谓一‘全人’教育, 首在培养其内心之德”。教育就是教如何好好做一个人, 而尤其是在教其“心”, 从“性情”涵养上做起。这, 也是教育最基本的常识。
然而, 现代学校的建立, 所走的是与此相悖的路径。人不见了, 心也没了, 情意不在了。学校的规模之大, 学生再难以亲近教师, 师不亲, 亦不尊, 学校中所尊者, 仅在知识、在技能、在制度。教育不再信任师教, 仅信任所谓规章与制度, 而这越来越繁复细密的规章制度, 如同一个理性的铁笼, 将鲜活的人束缚其中。人暗淡了, 变得矮化, 贬抑为制度主动或被动的服从者。今日教育中, 似再难看到性情生动、禀赋各异的人。
让我们设身处地、真诚体察:作为一名教师、一位校长, 我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我们可以做什么, 以及我们如何去做?当“可识别度”与“能见度”成为要害, 教育者极尽所能追求可被各种评估体系识别、表彰的指标———越是卓有成效、精明的教师越是深谙此道———这种绩效中心的评估之眼, 还能看到“人”吗?还能体察“心”吗?在此管理逻辑下, 教育的特殊性已全然不存, 办学如工厂, 学生为原料, 教室即车间, 教师似工人, 纪律不仅针对学生, 同样也作用于教师。教育中的人被重新配置———教师与学生的肉身可以轻松地分解成为各个部分, 如同机器可分解为各个部件, 再根据外在的需要, 重组以达到最大的效益一般。当人都被组装成为“阿凡达”时, 什么“雷”事不会发生?
——调色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
调色过程是影视中一个专门的制作环节,如果我说在Photoshop中进行调色肯定很多人都尝试过,但是对于视频素材的校色和调色尝试过的爱好者就并不多了,我们收到的很多影片都是在前期拍摄下功夫,但是对于后期剪辑和调色合成有些粗糙,这就让影片的质量大大下降,其实调色并不难。
它是一个画龙点睛的过程,色彩作为视觉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我们一定要善用它,无颜色不欢乐,色彩其实也是一门语言,我们要多多地使用它。
调色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调色?答案很简单,为了从形式上更好地配合影片内容的表达。
一部影片的表达语言,由画面、音效、同期音与配音等基本构成。其中,画面自然是最重要的基本要素,画面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对影片内容会起到非常大的改变。要想把影片内容表现得很饱满、很到位,那么画面的影调、构图、曝光、视角等细节都要精细安排,才能统一形成完美的、适合主题的表现力。
我们以色调为例,简单了解一下它在影片制作中的重要作用。
原始视频素材,画面是以中性的所谓“标准”基色为主,前期拍摄中,主要控制的是画面的曝光、白平衡、构图、视角、运动等基本指标。对于色调,往往不会在前期进行调整和设置,前期尽量提供“标准”拍摄,因为,不同的画面素材,可能会在后期用在不同的场景和气氛中,前期不能判断后期处理的所有要求和操作,所以,前期更重要的是把握好构图、曝光这样后期很难处理的环节,而色调,只要提供准确的白平衡即可,当然,模拟夜景、晚霞渲染之类的白平衡也算前期工作,这可以适当改变色调色温,使其大致符合后期要求。前期能做的都在前期做,但不要过分改变太多,那样,会给后期造成麻烦。
前期素材拍摄完毕,在后期机房,制作师会领会导演意图,根据影片风格,确定色调风格,对前期素材进行一级和二级校色,其目的是把素材这些“蔬菜”做成不同味道的“菜肴”,这完全取决于“厨师”对菜肴的制作手艺。如果说,一道菜是由色、香、味组成,那么,影视后期的调色就是其中的视觉元素,而影片的节奏、蒙太奇剪辑手法等则是影片的味道。调色可以唤起观众的观赏情绪,甚至改变一部影片的风格,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色彩的物理属性
如果一部影片,不进行调色,或者调色不正确,会在视觉上大打折扣,本来可以影响观众情绪的画面,因为平淡无奇的色彩而达不到目的。
或者,调色过于夸张和随意,本应该平和的画面却显得突兀和做作,这也是不允许的。
合格的调色,应该是完全与影片主题相吻合,不温不火,不夸张,不炫技。
没有调色的影片是粗制的半成品,调色不正确的影片是半废品,调色也是双刃剑,过犹不及不可取、恰到好处才行。
调色的第一步,就是对色彩的属性给予深入的理解。
色彩,是光在不同介质上的反射结果。不同材质,对光的色谱吸收不同,才有了不同的色彩表现。本质上,除了太阳和灯光等发光体,一般物体是没有色彩的,是对光的不同反射能力才产生了各种色彩感受,而这些色彩的物理属性,也会随着光的强弱、角度等不同而发生改变。
虽然我们通过白平衡偏移,也能改变色彩,但这不是一个好办法,白平衡改变是机器对色彩的不正确还原得到的,其副作用就是,可能对真实环境的某些色彩还原偏差过大,甚至产生严重的噪点。我们应该尽量在前期布光中,先把色彩的分布进行妥当安排,不靠机器去人为改变,靠灯光的不同照射角度和强弱、增减不同的色温滤片等方法,改变光线的物理属性,让摄像机处于标准的主体色温范围。
光线是由色相、饱和度、明度来整体决定本身的属性。
色相是一种色彩区别于其他的色彩的属性,尽管自然界的色彩极大丰富,但我们观看影片的媒介却远远不能还原那么多色彩,前期摄像机可以记录很高的色彩色域范围,而电视机这类的媒介,仅仅能够接受8bit色彩,也就是说,前期色相很丰富,后期制作中,只是提供了更多的可控范围,真正能够让观众欣赏的色域要压缩不少。
饱和度,简单理解就是色彩浓度的大小。饱和度太小,色彩黯淡,缺乏足够的色彩冲击力。饱和度过大,则显示出明显的色彩视觉刺激,让人更加醒目地感受到色彩的力量,但是,饱和度过高,会给暗部色彩产生明显的噪声,这种噪声干扰,是视频调色的底线,应该在处理饱和度过程中,既要保持一定的饱和度,又要接近但不能出现噪声的那个阈值。
明度,是一种色彩的纯洁度、通透度,明度高,则色彩干净准确,明度低,则色彩有些混沌。调色中,未必要追求所有色彩的明度都是很高的。当需要表现的主体需要高明度的时候,必然要用其他辅助物体的低明度做对比。光线在色彩明度中起到关键作用,光线较强,明度则高,光线较弱,明度则低,必须充分利用布光,改变明度的大小。
色彩的主观作用
色彩除了本身的物理属性,在视频制作中,色彩的主观作用更重要。
所谓主观作用,就是一种色彩在画面中能对观众的视觉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影响到观众的心理。色彩有时候是一种心理上的错觉,它是视觉刺激之后,对观众更深层次的影响。
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不同的商业环境,色彩基调也是不一样的,这和影视制作异曲同工。比如,我们会感受到大多酒店、饭店采用暖色调照明,就是营造一种安全、温馨、放松的感觉,在饭店,则可以激发食客的食欲。而冷饮店之类的环境,大多使用冷色调,强调清爽、冷静的主观感受。
一般来说,暖色调会把画面宣示出厚重、可靠、饱满、沉稳的感受。而冷色调则会显示出安静、空荡、遥远、清灵的视觉感受。这样,我们在调色中,就要根据影片的风格,采用恰当的冷暖调,甚至通过冷暖调的反差和对比,进一步强化主观的视觉感受,让观众潜移默化受到影片色调的影响,从而达到影片思想的有效传达。
比如,寒冷清寂的冷色调夜晚,风雪夜归人,突然,画面中出现一盏温馨的暖色调光亮,不管那个暖色调有多小,在大面积的冷色调中,依然非常显眼,观众会立刻被吸引,这样,接下来的,让暖色调不断扩大,最后,进入完全暖色系的房间,一种家庭的温暖、吸引力和渴望力就大大加强,冷暖色调的作用和鲜明的反差,在强烈的对比中自然形成,而这种色彩上的主观感受,并不需要过多的画面解释,就能水到渠成,这就是调色的作用。
一定要善于运用冷暖色调,一般性的新闻之类的,可以采用标准客观的自然色彩还原,不能采用主观的人为色调,其目的是更好地再现真实。纪录片、剧情片可以根据影片整体风格,采用以一种色调为基础的调色,是暖色系的怀旧还是冷色系的观察,这都要在后期制作之前确定,而适当加入冷暖对比,可以突出表现的主题,但还是应该以一种基调为标准,不能冷暖色调反复出现,过犹不及,千万不能以一种手段反复应用,那样就失去了主题基调的全片统帅作用了。
调色原则
调色是整体的一个操作过程,不能以单一画面为主,而是要整体把握影片的基调,有时候,某个画面用某种色调表现很有冲击力,但是和整体影片风格有些差异,这样,只能舍弃小众,以大众整体为标准,这就是色彩构成学的基本要求。色彩构成,就是通过不同的色彩组合,达到画面的色彩协调统一,并要遵循一定的色彩规律,才能很好地让不懂专业色彩学的观众却能很舒服地享受色彩带来的视觉滋味。
首先要确定画面的主体基调,当一个画面中或连续画面中,出现几种不同的色块,那么,要始终以一种色调为标准基调,完成这个主体色调的统一,才能细化其他色调的调整。
提高对比度,可以明显改善画面的反差,一般我们得到的原始素材画面,饱和度中性偏低,就是给后期调色留出余地,后期调整饱和度,可以降低中间灰度的量值,增加画面的通透性,但对比度不能调太高,否则会是暗部细节丢失抑或高光溢出。要结合亮度调整进行改善,也可以调整Gamma曲率,改变高光、暗部、中间影调的动态范围。调整过程,要结合示波器、直方图等工具作参数参考,不能出现技术上的过度调整。
如果,在夜景、灯光等亮度对比较大的环境下拍摄的素材,此时可以尝试降低对比度降低对比度,可以改善画面的动态范围,反差降低,目的是让更多大面积灰暗画面多些层次,因为灯光的亮度已经足够增加画面的反差了,此时对比度过大的话,将严重影响暗部层次的表现,没有暗部层次,画面就会显得太单一。
改变饱和度,饱和度也一样,调高了,艳丽度增加,但画面显得有些假。因为自然界的饱和度并没有影视画面那么高,集中在狭小画面中的饱和度,本身就会被夸张,大面积色块的饱和度,不但容易产生噪声,更容易造成各种色彩的串扰,影响观众平和的收视感受。很多电影和电视剧,都采用了降低饱和度和对比度的处理,营造更真实的环境气氛,所谓电影感和普通电视剧,这个方面的区别很明显。
其他更细化的调整,包括RGB原色通道调整、曲线调整、色彩滤镜、遮罩等等都是调色的手段,要根据实际画面的视觉元素和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进行有的放矢的调整。不是每次调整都需要所有功能,只要能达到目的,别在意使用什么方式。
在调色中,常被用到的是偏色的方式,偏色只是一种色彩倾向的调整,不是说画面非常明显地偏向某种色彩,而是要让影片整体看起来稍稍偏向哪个方向的色调。和之前的冷暖色调相似,偏色一般采用偏黄或者偏蓝绿色调,偏黄的色调会烘托一种热闹、活力、温馨甚至苍凉的气氛,这要根据现实画面来针对性调整。
之所以常用这两种色调为偏色规律,是因为,在大量的镜头画面中,蓝色和黄色相对来说比较中性,其他颜色的跟进容易一些,不会造成其他跟随颜色的色相改变的太突兀,整体画面效果的协调性较好。
调色工具与注意事项
调色工具,在不同的软件中,都会有所提供,有些功能需要额外的插件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影视调色使用较多的平台是MAC系统,它的完善的非线性剪辑和合成功能,可以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完成,配合其他外接辅助硬件,比如常见的专业级调色系统“达芬奇”就是MAC平台常用的设备。而PC平台则更多借助于AE这样的合成软件来处理,尽管执行效率和MAC有差距,但不是大型的调色操作,还是能够完成任务的。
调色过程,请尽量使用专业的监视器作为临时的“标准”,因为,监视器的色彩还原和色调的反差及亮度灰阶等技术指标要远远好于一般的家庭电视机,更加接近广播电影的高端要求。调节的过程才会更精确。当然,也要配合软件自带的示波器、直方图等数字化工具,随时判断和调节。尤其是高清视频时代,画质很高,画面元素清晰度和色彩更丰富,对调色的要求也就水涨船高,稍微的调色失误,在高清上的反馈比标清明显得多,所以要更加耐心而仔细。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人眼的记忆惯性,这个惯性可以让人眼逐渐适应某种光环境,并产生视觉上的忽略感,也就是说,当你第一次看某种色调环境,你会很明确画面的色彩倾向,而长时间观看之后,你会发现,当初开始的色调感觉变弱化,色调的视觉冲击力消失了,甚至认为某种偏色反倒是一种正常色调。这样就出现问题了,因此,调色操作一段时间之后,最好暂时离开一会儿,换个色彩环境空间休息一下,正常环境就行,当视觉感受恢复正常,之后再进行继续的调色工作,这样会对色彩的把握一如开始一样准确。
幼儿教师基本社交礼仪专题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日常的精神风貌、言行举止、仪容仪表尤为重要,尤其是一名幼儿教师。幼儿正是在塑造自己性格和言行的阶段,而且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在效仿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而老师无疑是其效仿的主要对象之一。所以我们每一位幼教老师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学中都应该有意识的注意自身言行对小孩可能产生的影响,师德高尚的幼师能教出尊敬师长爱护同伴好学生,言行怪异、脾气暴躁的幼师能否教小朋友还是一个未知。如果有幼儿园聘用了这种幼师,那结果很可能就会是专题课上老师讲的虐童事件经常发生,这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结果。这势必要求,园长在聘请幼师、保育员及后勤人员的时候,必须严格把关,只招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幼儿认真负责,热爱尊重每一个幼儿;善于团结协作,妥善处理与周围同志之间关系善于交流、化解矛盾;以集体利益为重,与人为善、和谐等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员工。
此外,良好的幼师和保育员,不仅为能园长分担责任和义务,也是幼儿园的一张名片。不管是在处理与小朋友之间的问题上还是与家长沟通调解方面,接人待物都有很大优势,能给人亲和善意的正能量,这就在无意识中变成了幼儿园的无形资产。
一、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
(一)、主食
1、主食品种 五谷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黍、稷、麦、菽、稻 ;另一种指黍、稷、麦、菽、麻。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jì计,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
国外输入的五谷杂粮:
豌豆(西汉-希腊)、胡豆(南北朝-西亚)、绿豆(北宋-印度)、玉米(明-美洲)、番薯(明-美洲)、高粱(非洲)
2、主食食俗(南人食米、北人食面)
糗(qiǔ):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饭或面食粘连成块状或糊状。
糗一筐。——《国语·楚语》
舜之饭糗茹草也。——《孟子·尽心下》 饼:麦粉所制 飺zí :米粉所制
糗饵粉飺。——《周礼·籩人》 饵:米粉所制的饼状物
饵,粉饼也。——《说文》 粥:
饡zàn:以羹浇饭,与今天的“盖浇饭”相似
(二)肉食
1、肉食品种 牛羊猪(三牲): 狗:
鱼:鲤、鲢、草、青四大家鱼
2、肉食的制作 炙:烤肉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诗·小雅·瓠叶》 饮醇酒,炙肥牛。——《乐府诗集·西门行》
脍:细切的肉
生肉为脍。——《汉书·东方朔传》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 醢hǎi :用肉、鱼等制成的酱
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
脯fǔ :肉干,亦称“脩”
(三)蔬菜
1、五菜
葵、藿、薤、葱、韭
2、其他蔬菜
蔓菁(又称葑feng,俗称大头菜,)、萝卜、蒜、菰(茭白)、菘(白菜)、竹笋、苋菜、藤藤菜、大葱、花椒
3、国外引进的蔬菜品种
莴苣(西汉-地中海沿岸和西亚一带)、苜蓿(小亚细亚、伊朗、外高加索和土库曼高地)、扁豆(汉、晋-印度)、大蒜(西汉-地中海)、香菜(西汉-地中海)、茄子(南北朝-印度)、菠菜(唐-波斯)、芹菜(中国古代称 为“胡芹”,唐代经丝绸之路由西域时传入)、冬寒菜(唐-非洲)、胡萝卜(元-英)、丝瓜(元-印度)、苦瓜(明-印尼)、花生(明-巴西)、番茄(清-秘鲁)、四季豆(清-南美洲)、莲白(清-地中海)、花菜(清-地中海)、土豆(清-南美)、辣椒(清-中南美洲)、洋姜(北美洲)、芦荟(唐时由波斯人传入)
(四)水果
1、中原地区原产果类
樱桃、桃、杏、梨、李、柰、山楂、柿子、枣、板栗、
2、南方原产果品
枇杷、荔枝、龙眼、甘蔗、香蕉、柚子、猕猴桃
3、国外引入果品
葡萄(西汉-欧洲)、石榴(西汉-伊朗)、核桃、西瓜(五代-非洲)、甜橙、酸橙、柠檬、花生、草莓、向日葵、苹果、椰枣(西汉-西亚)、芒果(明-印度)、菠萝(清-巴西)、腰果(20世纪30年代-美洲)、胡桃(原产于伊朗和阿富汗,后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五)酒和调料
1、酒的出现
夷狄造酒、杜康造酒、猴儿造酒
酒的出现,似可上推到新石器中期以前,《世本》称“仪狄始作酒醒变五味。”《战国策·魏策二》云:“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看来酒为饮料及调味品,至夏禹时已相当流行。
2、酒的品种
最早的酒属于谷物天然酒,谷类粮食受潮发芽变霉,由微生作用而引起糖化和酒化,大概至商代人们已从中悟出制造曲糵(niè)即酵母的酿酒新技术。商代不仅掌握曲糵酿酒,又能酿制果料酒。最晚到唐代,酒的品种就很多了。
3、调料:
中国自古以来到处都生长着丰富的调味品资源,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甘、酸、苦、辛、咸五味,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的积累与探索,创制了丰富多采、名目繁多的调味料,对饭菜饮馔的色、香、味的形成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盐、梅、酒是最先出现的三大烹饪调味品。盐的始用当甚早。《世本》称炎帝时“宿沙作煮盐。”梅则主要利用其果酸作调料,梅酸具有收敛固涩、健脾胃、增强肝脏功能的作用。新石器早期人们已知利用梅酸。春秋以后,人们才发明了用粮食发酵成醋(古称醯xī)的方法。
我国最早使用的辛辣调味料是姜、葱、蒜,古代还有一味常用的香料调味品花椒。《诗·载芟》:“有椒其馨。” 《洪范》“五味”中有甘。饴是麦牙糖,蜜是蜜糖。五味之甘,可能指这类糖。
除此之外,还有酱油、豆豉、豆麦酱等等
我国最早用于烹饪的油是动物油,称为“膏脂”,而最早使用的植物油是麻油
二、中国古代的饮食制度
(一)、食器
1、炊具 鼎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鬲: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镬:镬是古代煮牲肉的大型烹饪铜器之一。古时指无足的鼎。今南方称锅子叫镬。有三个足架空,可以燃火,两耳用铉(铜钩)和扃“jiong”(横杠)抬举。
传世的大镬有高达三尺的。西汉以后,灶的使用日益广泛,炊具逐渐变成无足的釜了。烧肉用镬,食用时还配套有鼎、刀、匕等。镬内的熟肉、鱼肉与羞鼎的美味肉羹调和后,用匕(长柄汤匙)取出放在俎“zu”(长方形木案,两端有足支撑)上用刀割着出吃。
甑(音增)甑就是底面有孔的深腹盆,是用来蒸饭的器皿,它的镂孔底面相当于一面箅子。甑只有和鬲、鼎、釜等炊具组合起来才能使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产生后,甑便绵延不绝,今天的厨房中仍能见到它的遗风。
甗yǎn,古代蒸煮用的炊具,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体称甑,用以盛粮,下体为鬲,用于煮水,即现代的蒸锅
鬶(音规)将鬲的上部加长并做出流,一侧再安装上把手就成了鬶,这是中国古代炊具中个性最为鲜明独特的一种,只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其他地域罕有发现,同鬲一样,鬶也是利用空袋足盛装流质食物而烹煮的,但它因有可以外泄的流和鋬而显得功能更齐全。
斝(音甲)外形似鬲而腹与足分离明显。陶斝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也是空足炊具之一。进入夏商周时期的斝变为三条实足,且多青铜制成,但已是酒具而不是炊具了,作为炊具的陶斝只存在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几百年间,作为酒具的斝则盛行于商周两代。
2、食具
簋,专指商周时期的青铜盛食器。在青铜器产生之前,此类器物是陶质或竹木质,被称为塯,或称土簋,功能与碗相同。簠簋之称仅存在于夏商周时期,当时除作为日常用具外,更多地用作祭祀礼器,且多与鼎连用,以偶数出现,用来表示使用者身份地位的不同。与豆不同的是,簋专盛素食,秦汉之际,作为实用器的簠簋已不复存在。
簠fǔ: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
盘:新石器时代已广泛使用陶盘作为盛食器皿,自此而后,盘一直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用具,直到今天仍与我们朝夕为伴。作为中国古代食具中形态最为普通而固定、流行年代最为久远的品类,盘包括了陶、铜、漆木、瓷、金银等多种质料。最为常见的食盘是圆形平底的,偶有方形,或有矮圈足。
碗、盂、钵碗似盘而深,形体稍小,也是中国炊食用具中最常见、生命力最强的器皿。碗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历久不衰且品类繁多。商周时期稍大的碗在文献中称为盂,既用于盛饭,也可盛水。碗中较小或无足者称为钵,或写作钵,也是盛饭的器皿,后世专以钵指称僧道随身携带的小碗,是佛教梵文钵多罗(PATRA)的省称,故有“托钵僧”之谓。碗或写为盌,如同钵写作钵一样,反映了同一类用具的不同质料。
盆:盘之大而深者为盆,从“锅碗瓢盆”这一习语中可知,盆是用于炊事活动的。但“金盆洗手”的说法,又表明盆也可以作盥洗用具,不过后一种意义的盆古代常写为鉴,形态上与盛食之盆也略有差异,新石器时代的陶盆均为食器,式样较多,秦汉以后食盆的质料虽多,但造型一直比较固定,与今天所用基本无别。
豆:盘下附高足者称为豆,豆即是此类物品的泛称,也专指木质的豆,陶质豆称为登,竹质的豆则做笾,都是盛食的器皿。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产生陶豆,沿用至商周时期,汉代已基本消亡。青铜豆最早产生于西周而不见于商代。商周时期,豆均是专以盛装肉食的,广泛用于祭祀场合,故后世以“笾豆之事”代指以食品祭神,豆类器皿因此被称为“礼食之器”,用途甚明。
敦(音对):青铜质盛食器,存在于商周两代,盛行于春秋战国,进入秦汉便基本消失。敦呈圆球状,上下均有环形三足(或把手)两耳(或无耳),一分为二,盖反置后把手为足,与器身完全相同,同样用来盛装黍、稷、稻、粱类谷物食品。
俎:平板下安有足谓之俎。俎即可用来放置食品,也可用作切割肉食的砧板,故鸿门宴上张良自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其意昭然。新石器时代的此类食具尚无确切的发现,但夏商周时期的俎却多有出土,既有石俎、又有青铜俎。当时的俎也是祭祀用的礼器,用来向神荐奉肉食,所以常常“俎豆”连用,代指祭仪。
3、酒具
人类的饮食是由“饮”和“食”两部分组成的,“饮”的远古起源是酒(茶的起源要比酒晚许多,一般也不作为饭食的组成部分),因此说起古代的饮食文化,自然离不开的是酒和酒具。
盛酒的器具有:尊、壶、卣、彝、罍、缶等。 饮酒的器具有:爵、觯、觚、斝、觥等等。 尊是酒器的总名,凡酒器都可以叫做尊。
壶:盛酒器和水器。流行于商至汉代,用于装酒和装水。
彝: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
爵:古代饮酒器的通名,三足,以不同的形状显示使用者的身份
左:兽面纹觚,通高15.1cm,宽10.7cm,重0.37kg 右:受觚,通高26.4cm,宽14.8cm,重0.93kg
耳杯是饮酒器,古称“羽觞”(shāng,音商),出现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使用至汉晋,多为漆器。“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种游戏。夏历三月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
饕餮纹觯,商代晚期,通高19.8,口最大径9.3,底最大径9.1厘米,椭圆。
二、中国古代的饮食制度
(二)、制度
1、饮食起源
自然饮食阶段:生食(生食不经过加工)
《礼记》:“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调制饮食阶段:熟食(火的产生和使用) 烧烤——炮,煎——水煮
总的来讲两大进步:火的使用和水煮的开始应用
2、饮食发展
1.有巢氏(旧石器时代):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后烧;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黄帝作灶,始为灶神。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
9.明清: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3、饮食制度 日常饮食:
朝食(饔yōng,专指早餐)
餔食(飧sūn,晚饭,亦泛指熟食,饭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注:“饔飧,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 昼食(午饭) 宴请饮食:
钟鸣鼎食:餐饮器具带有政治化的特征,饮具成为一种政治的手段和工具。《礼记·礼器》:“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筵席礼仪:
三、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与艺术
1、取名
2、刀工
3、烹技
4、调法
5、食具
6、环境
总之,中国的饮食艺术常常在总体上力求做到:第一,风味多样。第二,四季有别。第三,讲究美感。第四,注重情趣。第五,食医结合。
(二)、饮食与人生
1、饮食与家庭:
2、饮食与社会:
对“秩序”的体现功能:乡饮酒礼、根据身份来定桌席座次(主仆,男女不同席)
对“礼”的体现功能:《周礼》:“礼,饮食必祭,示有所先。”(最早的礼:尊祖敬神)
饮食行为异化(勾兑,腐败的工具,利益交换)
3、饮食与心理:
对人际关系的“和”“合”功能。理论上起源于“五味调和”,以次求得“人和”,即社会生活得和谐(家,家族,宗族——和为贵、家和万事兴)
把“吃”视为一种人生目的,“吃”已经不再是一种“手段”,而变成了“目的”。“千里做官,为了吃穿”,“民以食为天”。
4、饮食与宗教:
沟通“天地”“人,鬼,神”(用饮食社交)
(三)、饮食与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它具有如下四个特征:
1、中国烹饪技术发达,许多西方人看来不可食的物品,经过中国厨师的劳作,变得使人一见而食欲顿开;
2、中国人的食谱广泛,举凡能够食者皆食,毫无禁忌;
3、中国救荒的著述特别多,以备饥荒之年以野菜充饥之用;
1、公民文明素质包括: 思想道德 素质、科学文化 素质、健康 素质。2、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3、自治区党委提出的12字新疆精神是指: 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
4、道德建设所提倡的“四讲、四做”:一是讲 社会公德,做一个好公民;二是讲 职业道德,做一个好职工;三是讲 家庭美德,做一个好成员;四是讲 个人品德,做一个高尚的人。
5、中央文明委把每年的 9 月 20 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自治区党委把每年的 月定为“公民道德建设月”,今年 3 月是自治区第 九 个公民公民道德建设月。6、2008年2月,中央文明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工作的决定》,明确每两年评选表彰一届全国道德模范,道德模范具体是指: 见义勇为 模范、乐于助人 模范、诚实守信 模范、敬业奉献 模范、孝老爱亲 模范。
7、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 发展,核心是 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志愿服务精神: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9、文明单位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 工作成绩 突出、经济效益 和 社会效益 显著,干部群众文明素质 较高,三个文明 建设协调发展的先进单位,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是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各种荣誉称号中 综合性 的最高荣誉称号。
10、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 劳动、爱 科学、爱 社会主义。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把创建文明单位摆在重要位置?
一是纳入领导班子全年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二是纳入全年目标管理;三是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一把手工程。
2、帮助他人的礼仪要求有哪些?
向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帮助,如搀扶、拎提物品、抱小孩等,应在征得对方同意后才能
施以援手。帮助残疾人应充分尊重其个人意愿,注意其情绪反映,以免伤其自尊。
三、问答题(20分)
结合本单位实际,谈谈你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一.填空题(每题6分,共60分)
1、中共中央专门对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的两个决议是:1986年9月26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1996年10月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2、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包括:一是 机制上创新,二是 思路上创新,三是活动载体上创新,四是 管理上创新。
3、“一天三文明”是指在社会做一个 好公民,在单位做一个 好职工,在家庭做一个 好成员。
4、创建文明单位实行“四个一票否决制”的主要内容是: 党风廉政、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安全生产。5、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6、自治区的重要活动月:三月是 公民道德建设月,四月是 爱国卫生月和宪法法律宣传教育月,五月是 民族团结教育月,七月是 党风廉政教育月,九月是 敬老宣传月。
7、中央文明委把每年的 9 月 20 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自治区党委把每年的 月定为“公民道德建设月”,今年 3 月是自治区第 九 个公民公民道德建设月。
8、“四有”公民是指有 有思想、有文化、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五个相互”是指各族干部群众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谅解。
9、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提出的“三义”是指 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三观”是指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德”是指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10、为使测评验收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自治区文明办制定了《 自治区文明单位测评体系体系》。体系主要包括党的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民族团结、社会治安、环境建设、业务工作、创建活动八个方面的内容,共设置 60个测评标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什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特征?
2、什么是“共铸诚信”活动?
三、问答题(20分)
联系本单位实际,谈谈你对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体会?
一、填空题(每题6分,共60分)
1、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 党,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 领导作用,二是 表率作用。
2、中央文明办等9部门联合开展的四进社区的具体内容是 科教、卫生、法律、文体进社区。
3、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是:政治坚定、忠于国家,执政为民、执政为民,务实创新、清正廉洁,团结协作、品行端正。
4、文明单位领导班子每年中心组学习不少于 6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建设不少于 2次。干部职工满意度要在85%以上。
5、“四个认同”是指对祖国的认同、对 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 的认同、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认同。
6、新疆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四个人人”的行为要求是:人人 都有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 都说有利于民族天界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好事,人人都争当民族团结的模范。
7、机关工作人员文明言行规范中要求对前来办事的人员要热情友好做到“三不” “三指”“三声”。即:对来办事的人员“不得厌烦,不耍态度,不讲粗话”;主动为来办事人员“指路、指初(室)、指人员”;对来办事人员“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做到一起立,二请坐,三倒水,四问话。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时间是 2004 年 2 月 26 日。当前对未成年人思想健康最大的危害是反动、黄色书刊 和 淫秽录音录像制品。
9、今年,自治区开展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我州 王成邦、巴图那生、沙吾尔〃芒克力、阿里木〃哈力克被第二届自治区道德模范。10、2010年7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书记考察巴州提出的“三个走在前列”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走在南疆乃至全疆前列,新型工业化方面走在南疆前列,城乡人均收入水平方面前列。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和实际步骤?
三、问答题(20分)
你单位今年以来具体开展了哪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一、填空题(每题6分,共60分)
1、你单位是 2006 年命名的 州级别的文明单位。文明单位必须是民族团结模范单位、思想政治先进单位、卫生、绿化、美化和环保建设先进单位。
2、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时代性、多样的实践性、深刻的思想性。
3、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是,着眼于讲文明树新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着眼于扶贫济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着眼于大型社会活动顺利开展开展志愿服务;着眼于应急救援开展志愿服务。
4、市民自律三管住:管住自己的“嘴”不说脏话、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自己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损害公物。管住自己的 “脚”不乱穿马路,不践踏草坪。
5、文明单位测评体系包括党的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民族团结、社会治安、环境建设、业务工作、创建活动八方面的内容。
6、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即 :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
7、自治区开展“热爱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从2010年 6月开始至 2012年10结束,历时两年半。第一阶段,重点围绕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开展。第二阶段,重点围绕 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开展。2012年第三阶段,重点围绕 迎接党的十八大开展。
8、今年,自治区推荐的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共有10名,他们是庄仕华、阿尼
帕〃阿里马洪、张元清、刘开瑾、李江、米吉提〃巴克、阿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周喜花、马莲花、阿里木〃哈力克。其中巴州推荐的候选人是助人为乐、被誉为“卖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哈力克。
9、当代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
10、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最老爱幼、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助人为乐、勤俭节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什么是市民文明学校?
答:是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区自己成立的业余学校,是对广大市民教育的阵地,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市民素质、创建文明城市(区、县)为宗旨,以传播精神文明为目的。
三、问答题(20分)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何在巩固、提高、延伸、辐射上下功夫?
一、填空题(每题6分,共60分)
1、文明单位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建设协调发展,成绩显著,经过群众认可、单位申报和所在地党委、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考核、推荐,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选、命名的先进集体,是三个文明建设的综合性最高荣誉称号。
2、社会公德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3、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市民文明学校的教学内容有 形势与政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城市法规、计划生育、健康知识、环境保护、科普知识等内容。
5、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二十字的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6、主题实践活动要准确把握实质,切实增强紧迫感和 责任感,大力唱响“ 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7、2010年,自治州文明办着重安排了 道德模范评选、中华经典诵读、爱国歌曲大家唱等主题实践活动。
二、简答题
1、市民应具备哪些交通意识? 答:
1、车辆、行人各行其道;
2、车辆、行人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灯;
3、自觉保持交通畅通、不人为造成交通阻塞;
4、车辆、行人服从交警指挥;
5、在交通站点遵守秩序,排队候车,依次上下车。
关键词:抗生素,使用常识,措施
2005年3月11日,陈重华委员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滥用抗生素》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最主要是促进细菌耐药性的增强。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同时,抗生素不合理应用,也会导致药物毒副反应、二重感染等不良后果[1],并且已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而且代价还在不断继续,一些国际医学组织和中国卫生部门对此表现极为关切。特别是在儿童用药方面,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让越来越多的儿童深受其害,已经威胁到下一代人的生命力。
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将细菌耐药列为威胁人类安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必须采取强有效的措施,坚决制止滥用抗生素,这不仅是关乎人类的生命健康,对人类而言,抗生素和石油、煤炭一样,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普及抗生素使用基本常识,积极行动起来,更正错误的抗生素用药观念,普及科学、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方法,是我们对社会发展所负的重要责任。
1 普及抗生素使用常识的必要性
在我国,虽然目前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仍不容乐观[1]。据统计2009年,我国抗生素产量合计14.7万吨,2.47万吨用于出口。我国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每年有约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由此造成的机体损害及其它损失更是无法计算[2]。随着细菌耐药和抗生素不良反应等问题的产生,特别是一些多重耐药细菌的出现[3,4],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日益重视。尽管滥用抗生素的情况目前并没有在国内根本改善,但近几年,一些医院还是在合理利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做出了一些有效的探索。随着时间地推移,对抗生素的认知是在不断地更新,所以需要及时更正以往抗生素的错误用药观念。只要民众具备了基本的抗生素使用常识,才有可能有效地遏制抗生素滥用现象。
1.1 滥用抗生素的现状及使用常识普及的现状
1.1.1 滥用抗生素的现状
滥用抗生素的现状依然很严重,临床上引起药物不良反应(ADR)最多的是抗菌药物[5]。不合理使用、滥用及过量使用抗生素,造成ADR增多,甚至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新闻媒体也时有曝光。滥用抗生素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到了不容忽视的时期。
1.1.2 抗生素使用常识普及的现状
虽然有关部门开展了普及知识的活动,但范围小、时间短,影响不大,普及力度不够,都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观念的根深蒂固,人们对使用抗生素依然存在许多的误区。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有1/2的儿童一旦出现咳嗽、流鼻涕等症状,父母首先想到的就是使用抗生素。就整个国家来说,有50%的人生病时使用抗生素,事实上可能只有25%的患者生病时真正需要。
1.2 导致抗生素滥用的主要原因
1.2.1 人们对使用抗生素存在根深蒂固错误认知
普遍认为抗生素=消炎药;只要使用抗生素就可预防感染;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频繁更换抗生素;一旦有效就停药等。
1.2.2 人们对抗生素的过分依赖,忽视了人体自身抵抗力
由于对抗生素存在许多的误区,导致人们对抗生素过分依赖。不管什么病都要用抗生素,否则,总会不放心,抗生素变成了一种心理安慰剂。患者对抗生素的过分依赖在一定程度又给医师一个滥用抗生素的借口,是感冒、发热就用抗生素。
1.2.3 医师给患者不正确的用药指导
有的医师凭经验或习惯性用药,或出于经济利益因素为患者用药,以及药师的用药指导作用得不到发挥,一定程度上误导、加重了抗生素的滥用。一般来说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会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单就感冒而言,感冒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感染是无效的,可医师在用药开具处方时不能严格执行治疗用药原则,为了增加治愈的把握,基本都采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
2 普及抗生素使用常识,对遏制滥用抗生素的重要作用
多角度多途径开展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抗生素耐药、减少不良反应产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已是势再必行。不少文章都提到,加强对全民用药基本常识的宣传,普及抗生素使用常识,是控制抗生素滥用的有效措施,却没有提到具体的普及措施。应利用怎样的形式、怎样的途径,普及抗生素使用常识,面向社会宣传普及合理、安全用药的知识,更正抗生素的错误用药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消除抗生素的不科学、不合理的使用,克服盲目追求新药、贵药、进口药的倾向,教育消费者以平和的心态安全选药、用药,避免医师的经验性用药,肯定药师在用药中的指导作用。正确认识到,从疾病的产生到痊愈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任何药都没有药到病除的功效。把科学合理的用药和提高自身抵抗力的作用有机结合,两者才是病除的关键。医师和药师的相互指导作用及相互学习,才能使用药更加的科学、合理,并且还能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
2.1 能引起有关部门对滥用抗生素问题足够的重视和整个社会广泛关注
抗生素滥用及危害性是隐蔽的,不像环境污染那样直观,故难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和整个社会的关注。社会力量促使国家制订、颁布有关合理使用抗生素、安全使用抗生素的具体法规,制订的我国临床用药管理办法达到彻底地实施。从而健全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药品监督管理。陈重华委员指出滥用抗生素造成的病菌耐药性问题不是突发事件,没SARS疫情那样的直接后果,但其危害性毫不夸张远比SARS疫情严重。
2.2 人们知识水平和对健康要求的提高,能够对医院和医师起到监督的作用
除监管部门的有力监督,患者是药品的最终消费者,为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和身体健康,民众的监督是抵御抗生素滥用最有力的一道防线。多方位的监督,能有效地迫使医疗机构必须加强内部的管理机制,对出于经济利益因素,造成抗生素滥用的现象,应坚决抵制,加大惩处力度,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有效提高用药防线和监管力度很关键。
2.3 杜绝患者自己滥用或不适当使用抗生素,使其能更好配合医师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许多人脑海中抗生素能帮助治好咽喉疼痛等疾病的想法根深蒂固,错误地认为抗生素可以包治百病,而且越贵越好,越高档越好,盲目信任药品广告宣传,导致患者经常主动要求医师给以或自行购买大量或多种及新一代品种的抗生素。我国民众的医学保健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对抗生素的使用存在许多误区,这让一些医师担心如果拒绝给患者开抗生素处方可能会招致患者的不满。纠正错误的用药方法及理念,遏止抗生素的滥用恶习,才能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
2.4 促进儿童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
儿童是抗生素滥用的最大受害者,是抗生素应用的主要人群之一,且就诊前多服用过抗生素[6]。新华社报道的消息称,儿童哮喘病的增多就与滥用抗生素有关。由于儿童本身各器官发育不全,很容易受到伤害或者潜在残害儿童的身体器官。滥用抗生素最恶劣的影响是造成儿童体内正常菌群的破坏,降低儿童机体抵抗力,进而引起二重感染。2008年发表在英国《自然》(Nature)周刊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使用抗生素有可能破坏肠道的先天免疫力,这也是引起耐抗生素细菌感染的原因。家长对细菌耐药性的知识排在所有抗生素相关知识需求的最末[7],需要开展有效的合理用药宣传教育。
2.5 人们对抗生素科学、合理使用的日益重视,奠定药师在临床治疗中指导用药的地位
临床药师是应参与临床治疗的全过程,担负起临床治疗中指导用药的职责。由于我国国情对药师的教育程度要求不高,大部分的临床药师只过中专或以下的专业培训,导致临床药师没有正确指导医师用药的能力,加上长期以来药师是不用参与医师的用药决策,医师用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师的经验或药品广告与商家的促销。临床药师的出现让目前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掌握丰富的药物理论临床药师在临床治疗中不少还是处在被动、尴尬的处境。
2.6 遏制抗生素滥用于动植物中
在农村畜禽及鱼类等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的问题严重,动植物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也需同样得到重视。有统计表明,我国年约生产700吨喹诺酮类抗生素,仅该类抗生素就有一半以上被养殖业用掉[8]。而残留在畜禽及鱼类的肌体内,甚至相应的蛋、奶里面的抗生素和耐药菌都会吸收到人的体内,传播给了人类,因此普及抗生素使用常识对遏制抗生素滥用于动植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抗生素使用常识普及的措施
3.1 广泛利用传播媒介,大力宣传抗生素使用常识
传播媒介能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们的认知得以同步,在短短的时间内使人们达成共识,凝聚人的力量。因此利用传播媒介速度快、途径多、覆盖范围广,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人数多,影响强度大等特点,把抗生素使用常识制作成科普片、广告片、动漫片等短片进行宣传。
3.2 卫生部出台措施规定所有抗生素的包装盒或药品说明书上应附有抗生素使用常识的基本内容
这是一条最直接的途径。就像香烟盒上标有“政府忠告市民,吸烟有害健康”一样,以后抗生素也要标有类似这种作用的内容。让患者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就能马上得到正确地用药指导,方便、快速。从而克服盲目追求新药、贵药、进口药的倾向,能够更加科学、合理选药、用药。
3.3 把抗生素使用常识的内容,印在医院出售给患者的病历里面
病历是记录患者疾病发展的全过程,也是保障患者得到正确治疗的先决条件之一;病历是维护患者利益,保护医护人员合法权益必不可少的法律文件,有着其他资料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医师、病历、患者始终是联系在一起,这样医师、患者都能通过病历了解到有关的抗生素使用常识,从而可以尽量避免医师的经验性用药和患者对抗生素的过分依赖。
3.4 把抗生素使用常识的内容,印在处方背面上
处方是医师对患者用药的书面文件,是药剂人员调配药品的依据,具有法律、技术、经济责任,是医师、患者与药物进行接触的直接媒介。处方的背面都是空白的,而且是一次性使用,使用量非常的大,这样做不仅是资源的充分利用,还能达到很好宣传抗生素使用常识。
3.5 出版一类专门普及抗生素使用常识的大众刊物
刊物是传播文化和知识定期或不定期的出版物,能够更多、更全面普及抗生素的内容。且这一类刊物应该是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能被大众轻易接受,专门、充分普及有关抗生素的一切内容。单就使用常识,它就能够从许多方面,不同角度充分、详细地表述出来。
3.6 把全面、详细、具体的抗生素使用常识内容作为科普知识列入学生的教科书
从下一代做起,为我们的将来打好基础,为普及抗生素使用常识、遏制滥用抗生素争取时间,最大限度发挥抗生素应有的作用,别让病菌耐药性把“抗生素时代”过早地结束。陈重华委员指出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滥用抗生素已是刻不容缓的事实,不能一等再等了。否则,当我们面对细小的病菌束手无策时,留给下一代的,有可能将是一场灾难。
参考文献
[1]汪循东.门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处方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实践杂志,2007,6(2):177-178.
[2]郭冬梅.我国抗感染药物市场现状分析[J].中国药房,2004,15(9):528-530.
[3]闵秀全,苟莉,向稚丹.儿科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杂志,2007,27(4):513-514.
[4]胡锡池,严子禾,周晓明等.高产AMPC酶肠杆菌科细菌对12种常用抗生素药性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8,33(4):252-254.
[5]施勉,洪梦婕,吴友云.本院2005~2008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今日药学杂志,2010,20(4):48-56.
[6]刘喜梅,周剑峰,柴建农等.儿科门诊病儿就诊前用药情况调查[J].儿科药学杂志,2002,8(3):61.
[7]宗青,陈正珊,钟淑玲等.儿科患儿家长抗生素应用相关知识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护理学报,2008,15(7):15-17.
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便可使用的药。病人及其家属可以在社会药房和医药商店直接购买使用,从而使一些轻微疾病和慢性疾病得以治愈或缓解。消费者在购药过程中可以参考药品说明书,或向药店的药师咨询。
2非处方药有何特点?
非处方药有以下特点:①药品一般不含有毒成份,有高度的安全性,毒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不会产生体内蓄积和引起依赖性,不会诱导耐药性或抗药性。②适应证有一定限制,主要用于轻微疾病和慢性疾病。疗效确切而迅速,患者自己能清楚地感受到。③药品中的有效成份经过较长时间的考验,有利于保持并促进身体健康。④药品质量相当稳定,且服用方便。
3非处方用药有哪些类别?
目前世界上非处方药的主要类别有:镇咳抗感冒药,镇痛药,消化系统药,皮肤病用药,滋补药,维生素、微量原色及添加剂。下列几类药科经转换后上市成为非处方药:止喘药、口服避孕药、肌肉松弛剂、心血管药(不包括钙拮抗剂)和抗感染药。
4中药属于非处方药吗?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中药毒性小,安全有效,都应属于非处方药;一种认为中医理论强调辩证施治,中药(包括中成药)必须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都应属于处方药。争论到目前尚未结束。
5为何推行非处方药制度?
据有关专家分析,在我国推行非处方药制度,对强化药品监督、加快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减轻国家财政压力、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充分利用医药资源、促进药品市场开放竞争等,均有重大意义。国家成立了非处方药领导小组,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即将公开发布第一批非处方药的品种目录。推行这项制度,要求消费者具有一定水平的文化程度,能看懂和理解药品说明书,以正确使用药品,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幼儿教育基本常识专题】推荐阅读:
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09-11
论幼儿园性教育的重要性(同学)专题01-06
安全常识教育06-03
大学教育的创新与教育常识作文10-10
溶解幼儿园大班常识活动教案01-05
09安全常识教育教案07-08
交通安全教育常识09-25
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10-17
学生开学安全知识教育常识12-28
自救自护常识教育方案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