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区文化构建和谐农场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设社区文化构建和谐农场(共10篇)

建设社区文化构建和谐农场 篇1

正确引导,使群众从自发

性、零散性的自娱自乐行为向有组织、有规模的文艺演出转变。

**农场社区2005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绿色社区,该社区下设4个管理区,自2002年以来,他们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高举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结合社区居民爱唱、爱跳、爱热闹的实际,动员有文艺才能的居民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社区文艺组织,而且人数不断增多,影响不断扩大。几年来,社区文艺骨干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目前的100多人,结构从机关干部、个体私营业主、社区居民家属、教师、学生、离退休干部等多个层面,年龄也逐步走向年轻化。据统计,文艺骨干成员中年龄最大的近72岁,年龄最小的不到12岁。他们常年活跃在场内的文化广场上,以其风格各异的表演为居民提供了精美丰盛的视听大餐,成为农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大力扶持,提升社区文艺整体水平,使之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农场社区文化建设从起步到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得到了农场各级领导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作用不断增强。为了加强全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职工群众提供休闲优美舒适的好环境。农场先后投资800多万元,修建了文化广场、绿化小区、活动中心等公益性建筑。2008年农场又率先组建成黑龙江垦区第一家文化馆,下设11个文化站。为了提高文艺演出质量和水平,农场选派有一定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优秀干部充实到社区、文化馆。他们还积极引导形成不同的演出风格,打造不同特色的广场文化。目前,文化广场以大秧歌表演为主。每天晚上在广场娱乐和观看的群众都达到三、四百人。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为了广泛宣传十七大精神,社区文艺队自发地把十七大精神融入到歌曲、三句半等艺术形式中,面向社区观众进行宣传,受到欢迎和好评。

创新形式,推动社区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推进场区文化共建进程,努力构建和谐新农场。

建设社区文化构建和谐农场 篇2

1 良圻农场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做法

1.1 建设文化观光长廊,塑造企业新形象

良圻农场直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垦局,位于南宁市横县西部,与横县六景工业区相毗邻,距南宁市70 km、横县35 km。辖区内有11万V送变电站和移动通信发射塔,电力充足,铁路、公路、水路及通信便利,现已形成小城镇规模,投资环境优越。农场以种植甘蔗、饲养瘦肉型猪及制糖、制板、造纸业为主,拥有约15.33 hm2 (230亩)“美人指”(提子)基地,每年7月中旬至11月均有提子销售;主要生产“欣丰”牌复合肥,该复合肥可广泛用于甘蔗、水稻、果树等多种作物的种植;生产“涌泉”牌白砂糖和优质的“永新源”牌生猪;有储量达100万t的优质高岭土。辖区内拥有广西农垦糖业集团良圻制糖有限公司、广西农垦永新畜牧良圻原种猪场等国有企业,还有南宁君盈纸业有限公司、横县五福板业有限公司、良圻泉焱木器工艺品厂等私营企业,吉林电力管道工程总公司横县分公司、南宁景圻投资公司等多个投资企业。管区内无线广播、数字电视、文化、休闲设施完备,土地面积约4 667 hm2(7万多亩),总人口有6 100多人。

良圻农场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完备的设施、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广开招商引资大门。为进一步提升农场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对原参观走廊进行了改造建设,使之成为展现企业形象的文化观光长廊,使参观者在参观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的同时,更深刻地了解良圻农场,有利于塑造良圻农场良好的企业新形象。

1.2 建立标准化体系,推行精细化管理,树立企业品牌

企业品牌的打造首先是管理模式和员工队伍的打造。为了树立企业品牌,良圻农场管区内的“良圻制糖”着力推行标准化体系管理,随着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 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顺利通过,为打造行业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准化体系建立后,“良圻制糖”严格按照“五精四细”的原则,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环节,在公司管理中狠抓细节,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第一,在制度、流程合理的前提下,严格按照标准化的工艺操作,稳定各项生产指标,避免多头指挥,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第二,建立科学的控制系统,对于关键的生产流程进行简洁、实效、操作性强的控制;第三,严格执行设备巡查制度,细化现场管理,减少“跑、冒、漏、滴”现象,尤其是加强对薄弱环节和重点时段的巡查、监督,及时排除生产故障;第四,将涉及企业运作的所有流程纳入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范畴,经过第三方或内部审核,及时发现流程的不适应性,实现流程的进一步优化;第五,强化原料蔗砍运和质量管理,对蔗场存蔗量和原料蔗新鲜度进行严格控制,实现低存蔗率,提高产糖率;第六,实行产品直接出票发货销售,减少了进仓费用以及食品污染、脏包;第七,积极配合集团公司做好销售工作,加快资金回笼和周转,降低财务费用;第八,推行信息化管理,建立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推行无纸化办公及节能办公制度,节省办公费用。细节决定成败。精细化的管理,大大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良圻制糖”在狠抓质量管理的同时,不断在品牌上寻求突破,领导亲自组织供销人员到广东等地参加各类产品销售展会,推介产品,寻求更多的终端客户和产品代理商,通过与“箭牌”“百事可乐”“娃哈哈”“健力宝”“可口可乐”等知名品牌的“联姻”,“涌泉”在强强联合中大幅提升了自身的品牌价值,让企业以良好的姿态走向未来,促进企业健康和谐稳定发展。“良圻制糖”也成为盛开在广西制糖行业里的一朵璀璨之花。2003年以来,公司共荣获各种荣誉奖项50多项,其中荣获“第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全国轻工业企业信息化先进单位”“广西优秀企业”“广西诚信企业”“自治区清洁生产企业”“自治区绿色环保企业”和“南宁市环境友好企业”等称号。

良圻农场管区内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良圻原种猪场,是在广西区农垦局领导下的股份制企业。猪场毗邻宽阔的水库,空气清新,周围有延绵的甘蔗林环抱,具有天然的防疫屏障,且周围10 km内没有其他猪场,特别适合种猪生产。公司现存栏基础母猪1.2万头,年出栏生猪25万头。其中种猪6万头,商品猪19万头。主要品种有长白、大白、杜洛克纯种猪,长大、大长二元杂种猪,三元杂商品肉猪。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有推广研究员2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3人,研究生7人。2008年建成国内首家空气过滤的公猪站(300头种公猪)、400头母猪头胎母猪场、1 200头经产母猪场与配套保育育成场。采用大跨度钢结构设计,液泡粪、全自动喂料、全自动通风换气工艺。应用空气过滤技术的公猪站,能过滤掉空气中0.3μm的微粒99.5%以上,能有效阻止猪蓝耳病、猪瘟、伪狂犬、喘气病等传染病感染。配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生长育成舍全部采用初效过滤系统。该工艺设计可节约土地1/3,节约劳动力2/3,节约用水2/3,减少排污量2/3,配种分娩率达92%以上,育肥猪料重比降低0.1以上,达100 kg出栏时间节省10~12d,全群成活率提高2%以上,每头母猪年提供活产仔多2头以上,设备利用率提高15%。

1.3 健全帮扶机制,解决实际困难

困难职工是一个特殊群体,因受自身生理、观念、自然灾难等原因的影响,在经济收入、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劣势。关心和帮助这些困难职工,不仅是企业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任务,还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的迫切需要。为切实关心和爱护生活困难的职工和党员,农场建立了“平时有人访,难时有人帮,老时有人惦,病时有人探”的帮扶机制,制订出台了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实施方案,对因大病、长病、子女求学和意外伤害造成困难的职工予以帮扶救助;对困难职工进行一定的资金帮扶或物资救助;对困难职工发生的临时性、突发性灾害,本着快捷帮扶救助的原则,及时调查和帮扶救助。

良圻农场积极协助做好横县总工会组织的2013年“金秋助学金”活动,2013年9月6日为5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新生每人发放2 000元的助学金,为学子们轻松开启学业迈出顺利的第一步。2013年年初,良圻农场为患病职工子弟冼连胜捐款并把款项送到患病职工子弟冼连胜家人的手里,让患者及家属在寒冷冬天里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良圻农场通过一系列的帮扶措施,确保困难职工安心工作、快乐生活,进而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对公司发展的责任感,引导职工、党员在农场经济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推动农场又好又快发展。

1.4 推进安居工程,改善居住环境

据统计,2011年广西农垦48个农场2.64万户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共争取财政资金3.96亿元,实际施工26 434套,开工率为100.13%,竣工9 762套,完成投资13.7亿元。自2012年,危房改造工程新开工2.52万户,累计竣工3.89万户,完成投资28.17亿元。良圻农场危房改造是广西农垦管区开展“民生建设年”实施危房改造工程的一个缩影。良圻农场危改户共有1 808户。多数职工居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场时修建的砖瓦平房。解决职工住房问题是农场面临的头等大事。自2011年开始,农场加大宣传力度,促进职工住房项目建设顺利向前推进。农场采取集中建公寓楼、统一规划建联排式天地楼、维修加固等形式,并给职工下发危改补贴,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危旧房改造。经过1年多的努力,如今,凌乱破旧的瓦房被拆迁,一排排整齐的联排式公寓楼拔地而起。一个功能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小区呈现在职工面前,大大缓解职工住房压力,改善职工居住环境。

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企业文化建设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当务之急,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在社会地位中的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把文化建设摆在国有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列为企业党政“一把手”及领导工程、群众工程,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寻找准确的文化建设切入点。

2.1 健全葡萄基地功能

美人指葡萄(Minicure Finger),欧亚种,原产日本,属晚熟葡萄品种,因其外观艳丽,恰似染红指甲的美人手指,故而得名。果穗中等大,穗重600~800 g;果粒大而细长,平均粒重15~18 g,果皮薄肉脆,口感甜爽,品质极佳。良圻农场“美人指”基地是广西南宁市“三避”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三避”技术是指采用避雨棚避雨、黑地膜覆盖避寒保湿、果穗套袋防晒防雨防病虫害防污染等一系列技术管理措施。曾被许多葡萄种植研究专家认为较难种植的美人指葡萄,在良圻农场成功种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联合国难民署官员、自治区侨联副主席王永朗、韦穗奇、南宁市副市长黄家仁等领导人曾到基地考察指导。

2010年公益事业“一事一议”中央财政奖补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共投资150多万元进行了基地建设,目前已完成硬化、绿化、亮化及职工娱乐设施。在有限的种植土地基础上,以美人指葡萄为主,发展多样化葡萄品种,同时,鼓励引导职工或通过宣传引资、合作配建葡萄酒加工厂和农家乐休闲场所,形成观赏采摘“一条龙”服务。

2.2 扩展复混肥的营销

“复混肥料厂”以尿素、氯化钾、钙镁磷肥为基础肥料,以硅钙肥为填充料的肥料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3万t。该厂具有环境保护监测符合标准、农业部门肥料登记认可、获国家复混肥料生产许可证等合法资格。产品主要供应良圻蔗区及周边村,远销海南、贵港等地。该厂健全制度,壮大技术人员和销售队伍,采取技术人员与销售地区“结对子”传授种植、施肥技术和销售队伍入驻推销等方式,通过行为文化,以点促面,形成种植户皆知的品牌。

2.3 搞好场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根据《广西农垦国有良圻农场规划(2007—2025)》,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对规划内的部分区域和工业集中区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并报审。从长远考虑农场的建设和规划,力求为未来发展提供充分的弹性和留有余地:一是做好人口预测、用地规模、空间布局等规划;二是做好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三是做好道路交通系统、电力电信工程、供水及污水处理公用工程等设施规划;四是做好防灾防震规划;五是做好生产污染防治、环境卫生和环境绿化等规划;六是将融合有新要素“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文化建设列入规划设计,与产业、产品相协调。通过招商引资渠道,引资多个项目落地于良圻农场,整合企业文化,增强人文气息,推动地方经济。

3 结语

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行为的基本标志,凝聚力的大小对企业的效率、利益、长远发展及企业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国有企业要以企业文化凝聚人心,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忠霖.以企业文化凝聚人心——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的着力点[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4).

建设企业文化 构建和谐物业 篇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在物业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多数物业公司的员工70%以上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受文化水平的限制,许多物业公司员工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甚少,对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也不熟悉,造成工作方法简单、粗糙,表现在交往能力弱,不能与客户及有关单位进行有效的业务沟通。因此,对服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解释不清或解释错误,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影响了公司形象,降低了公司的经济效益。因此对员工定期进行专业服务技能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是物业服务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培训要求员工按照企业建立的一套标准化的服务规范及流程工作,使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能恰如其分,并让员工知道每一步所体现的观念和意义,从而可以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服务技能。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良好企业品牌形象

企业形象可以说是企业的生命,企业文化通过导向、凝聚和控制作用,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优良的自我形象,向社会展示出自己良好的精神面貌,让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从而使企业在信誉、品质、服务等诸方面得到社会的认可,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物业服务企业良好的外在形象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和抓住业主、使用人和潜在消费群体的注意力,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他们对于企业的接受程度。有人说,成为一名好的物业人,就是要学会如何与人打交道,也就是说物业服务工作其实就是不断地和业主、使用人等各种对象进行沟通。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企业的形象是通过这些员工的言行举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反应传递给了每一个受众,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对企业形象的认知,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对这个物业企业的接受程度。所以每一个员工都是企业的形象大使,而這个观念完全需要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引导和熏陶,单纯的制度规范和约束是不能达到的。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当前,智能化、专业化已经成为物业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物业服务企业在管理、服务、体制、技术等方面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涵。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引导企业成员采取企业所期望的行动,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自觉地实现企业目标,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舞台上稳扎稳打,避免受到经济规律的制裁。优秀的企业文化总是向社会展示自己良好的管理风格,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能够使全体员工认同其核心价值观,从而使员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工作积极性,自觉参与管理,确保企业经营业绩不断提高。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在企业里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文化风格的影响力具有持续性、传承性和示范带动性,不会因为管理者的变迁而终止和淡化,对企业现在与未来的发展产生持续性影响。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遵守企业文化建设基本规律,与时俱进,提高工作效率,紧密联系企业实际,不断完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大力实施管理创新战略,促使企业采用新的经营方式和科学服务及管理方法,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文化支撑。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既是物业服务的管理目标之一,又是物业服务企业文化传递给业主的良好载体。文化活动易于接受、老少皆宜的特点可以帮助企业将文化在娱乐和休闲中更自然更广泛地传递给业主,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物业服务企业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与业主或使用人、业主委员会、政府各部门之间不仅是信息交换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文化交往的过程。企业的文化只有很好地与社会文化相协调,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物业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住宅小区,更多的是对业主及其家庭的管理和服务。长期以来,在社区文化建设上,物业服务公司只偏重于小区文娱活动的组织和支持,满足于建立几个业余文艺团队。这些工作固然也是必需的,但却是浅层次的。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应该是通过各种载体将公司的服务理念渗透到业主和使用人的业余生活中去,引导他们形成物业服务范围内的共同生活方式、共同价值观,形成小区的公共意识,构建文明、和谐、高雅的生活工作氛围。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万方物业公司奥林分公司)

(责任编辑:胡 正)

建设社区文化构建和谐农场 篇4

构建和谐社区已经成为了政策主题和热点话题,在建设和谐社区的环节中,物业管理企业起着极为重要的管理职能和社会责任,物业管理企业。是为业主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随着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买房人也在逐步认为“买房买环境、买房买享受”的观念,这种生活方式恰恰就体现了一个社区的文化,好的社区文化可以直接反应社区的生命力,他甚至关系到房子的保值、增值。

想做好社区文化的发展,物业公司首先要从自身内部进行企业内部文化建设,诚信的企业文化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业主,树立起“社区文化建设”的旗帜,企业要将诚信放在首位,才能促进社区健康和谐发展。

在社区问文化建设方面,物业公司可以为居民提供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组织这些活动可以充分的与居民进行和谐的沟通,还能让业主与业主之间建立起良好的邻里关系,物业公司与居民之间的关系的处理,要注重从小事做起,点滴中促进与融洽与邻里的关系,一声“早上好”“谢谢您”等温馨用于,无意间就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做好社区文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浅尝辄止,需要物业公司下大力气扎扎实实抓的一线工作,做社区文化建设,要有没明确的思路和充分的策划,切勿无目的无规范的去做,任

何一个社区的文化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成熟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人去设计、规范、引导,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社区的特色,更贴近于社区居民。

在组织相关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群体针对性,首先社区这个大群体是由一个相对复杂的社会群体构成的,在个体上千差万别,所以文化活动也应有侧重点,不应强求一律,其次,一次活动的成功与否,主要体现在业主的参与率,活动的主体是业主,如果没有了业主的积极参与,失去的活动的主体,自然就不能显示出社区的文化特点。

做好社区文化建设要坚持三个原则“老有所乐、少有所学、中有所为”,在这个宗旨下,充分的做好业主精神需求的工作,将业主精神需求作为工作的动力,开展针对不能年龄、爱好的活动,确实的使物业成为业主的知心人。

在现代化社区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互联网与计算机的需求及以来越来越重,而信息化应用也在扩大着应用范围,信息化社区的建设就是在此基础上为业主提供快捷方便安全高效的虚拟社区平台,华泰龙安业主自助平台可以为业主提供多种个性化在线服务,并未业主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像业主在线报修、投诉系统,并可以与内部系统相呼应,在线处理报修投诉工作,业主论坛的建立可以为广大用户提供一个即时的沟通平台,丰富业主的线上活动,对于信息化社区的建立,华泰龙安物业公司秉承着不断创新、不断进取,以业主为主体,建立高效、和谐的网络互动

建设社区文化构建和谐农场 篇5

江苏省江都市大桥成人教育中心校吴晓仕

江都市大桥镇地处沿江开发区,是江都市城市副中心,现辖13个社区、43个村,计15万人口。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集镇、社会流动人口增加,集镇化进程速度也越来越快。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

社区是什么?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社区是城市管理体制的一个基层单位,同时是城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居民群众生活、学习、参与城市管理,享受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实现养老、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终身教育等各种切身利益的最基层的管理组织。

如今,人们对社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城市居民的迫切要求。社区必须通过不断完善功能来满足和实现更广大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

特别是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生活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人们越来越需要在自己居住的社区进行文化娱乐活动,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享受各种文化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享受到切身的文化利益。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繁荣基层文化生活,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社区文化建设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手段。同时,加强建设社区文化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有效途径,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首先要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工作组织协调机构,制定开展社区文化的各项制度,制定出社区文化的发展规划及实施计划,加大对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财政支持,加强对社区文化的指导,加强对社区文化活动的整体协调。把社区文化建设切实纳入城市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整个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努力为居民就近、方便、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

二是要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文化活动设施。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并且要继续加大新的文化活动设施的建设力度,调配社区内的单位内部及其他文化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实现区域文化资源共享,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需求。为此,大桥镇组建了舞蹈协会、太极拳协会、钓鱼协会、花卉协会、书画协会等,吸收社区内人员参加。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设施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传播的基本载体和基本阵地,是保证社区文化活动经常化的重要保证,要充分发挥它们在社区文化工作中的作用。大桥镇现有两个灯光广场,虽然不大,但吸引了社区人在此活动。每当夜幕降临,广场上舞影蹁跹,煞是好看。

三是要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必须依靠一支思想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骨干队伍。加大对社区文化基本队伍的培养,发现和培养一批思想品质好、组织能力强、善于联系群众、热心社区工作的文艺人才,逐步形成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区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相结合的社区文化活动骨干队伍。并有计划地对社区文化骨干和志愿者队伍进行培训,尽快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形成辐射效应,带动社区群众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吸引具有较高学历和文化艺术人才深入到基层工作,对现有文化人员加大培训力度,逐步优化文化工作者队伍结构,形成一批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社区文化工作队伍。

和谐铁路构建与安全文化建设 篇6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铁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构建和谐铁路离不开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建设是和谐铁路的核心文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并把其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言而喻,安全是发展之基,和谐是安全之魂。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离开安全,发展毫无价值,和谐铁路就没有坚实基础;和谐是安全之魂,为安全文化提供条件,离开凝心聚力的和谐环境,安全文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铁路安全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铁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构建和谐铁路离不开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建设是和谐铁路的核心文化。

从铁路改革发展看,建设安全文化是构建和谐铁路的必然要求。跨越式发展是铁路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和谐铁路的重要途径。安全是铁路的永恒主题,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是构建和谐铁路的基础目标,也是当前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刘志军部长在谈到和谐铁路建设时强调,安全可靠是其基本内涵之一。安全可靠,就是要实现安全发展,运输安全具有较高的保障程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如果安全不好,发生事故,特别是发生车毁人亡的客车事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就难以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就难以体现,铁路跨越式发展就失去了前提条件,铁路不仅自身不和谐,还会干扰全国稳定大局,给社会和谐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铁路的首要前提,确保运输安全是和谐铁路的重中之重。在铁路改革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重视铁路安全文化建设,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工作的基点,着力提高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启发人的安全觉悟、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人为本”首先是以人的生命为本。如果没有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观,没有全员认同的安全文化基础,跨越式发展就难以有序推进,就谈不上铁路的稳定与和谐。从此意义上说,以安全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树立以遵章守纪为荣、以违章违纪为耻的道德观念,形成促进铁路和谐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营造铁路和谐的安全发展环境,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应有之义,更是构建和谐铁路的必然要求。

从铁路运输产品看,建设安全文化是构建和谐铁路的内在要求。和谐铁路不单纯是内部利益关系的整合,铁路硬件的改善,还包括安全稳定的铁路发展环境,特别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便捷的运输产品服务。铁路运输的产品的特点是“位移”,如果安全不好,产品就不合格,服务质量就谈不上。铁路这种服务于各行各业、涉及千家万户的产品特点,决定了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创造者,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全文化不仅是铁路稳健发展的保证,也是行业文明的重要标志。产品的安全含量是铁路和谐的最基本特征,增加铁路“产品”的安全含量,关键要体现产品的安全文化含量,而安全第一的理念是铁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培育安全文化,强化安全责任,提升服务质量,把干部职工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安全行为、精神面貌凝结到共同的安全理念之中,既可以提高铁路的安全保障能力,为旅客货主提供更加安全、优质、快捷的运输产品服务,又可以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强化干部职工保安全的过硬技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铁路的内在要求。

从铁路安全管理看,建设安全文化是构建和谐铁路的必然选择。和谐铁路包括的内容很多,实现和谐铁路的路径也是多样化的,而以安全为中心的和谐管理是和谐铁路的最高境界。如何实现有形的制度管理与无形的文化管理的有机统一是和谐管理的重要标志。一方面,安全管理重在人的管理,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确保安全的关键要素。特别是安全文化注重突出人的观念、道德、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能把管理的有限性和文化的无限性统一起来,把管理的强制性和文化的能动性结合起来,使职工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并

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保证铁路安全、高效、有序地运行。另一方面,制度总有漏洞,文化无处不在。安全文化可以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降低管理的成本,如影随形伴随铁路安全工作的始终。事实表明,技术措施只能保证基本的安全,管理和法制措施能实现较高层次的安全,而要实现根本的安全,最终的出路还是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因此,安全文化是硬管理和软管理相融合的战略举措,是整合各种安全要素发挥作用的关键资源,是发挥组织凝聚和激励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安全管理由少数人的行为变成大家参与的根本途径,是用“软文化”促进铁路“硬安全”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确保运输安全是建设和谐铁路最基本的要求和最艰巨的任务,安全文化是构建和谐铁路的核心文化。安全文化建设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把安全理念变成安全实践的过程。当务之急,如何把安全理念由

无形到形,渗进制度、融入环境、变成行为,进而落地生根,是构建和谐铁路的内在选择,也是以安全文化促和谐铁路的关键所在。

提炼安全理念。营造人企合一、发展成果共享的心理环境,筑牢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树立和谐共进的价值取向,形成维系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当前,要从提炼安全理念着眼强化共同的价值取向,努力

做到“三化三变”:理念要群众化,变灌输为互动。安全理念认同的过程,就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过程。理念只有自下而上提炼,才能强化实践基础;理念只有自上而下倡导,做到上下互动,才能深入人心,形成群体力量。理念要案例化,变抽象为形象。理念是抽象的,无形的,要想被员工接受,就必须讲究表述的个性化,传播的形象化,让职工铭记案例背后的文化内涵,变为有形的、可操作规章制度。事故要理念化,变具体为抽象。最有效的学习是从痛苦的经历中学习。理念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实践经验和事故教训的结晶。要通过举一反三,搞清事故的前因后果,从鲜活生动的事故案例中提炼出富有哲理的思想,浓缩成大家认同的安全理念,从而变成抓安全的行为指南。

优化安全制度。文化是魂,制度是形,只有形神兼备,才能使安全保障到位。没有安全理念渗透的制度是没有灵魂的制度;执行不到位的制度,等于没有制度。安全制度有法律、法规、标准规章三个层面。要以法律为依据,以标准为准绳,把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贯穿制度制定、执行、完善、变革全过程。用理念指导安全制度的制定,就是要把安全理念作为安全制度的灵魂,作为制度制订的依据和平台,使安全制度与安全理念相适应,提高安全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使安全理念有效渗透到安全管理中;用理念检验安全制度的执行,就是要对符合安全理念的制度要坚决执行,对不符合安全理念的制度要坚决废止,使忠于制度成为每个职工头脑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提高安全制度的人本性、可操作性;用理念促进安全制度的完善,就是使安全制度随环境变化与时俱进,以观念的转变促制度的完善,以理念的创新促制度的变革。

活化安全物质文化。加强职场环境建设,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充分发挥环境改造人的作用,使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理念,养成文明向上、遵章守纪的良好行为,是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当前,要着力发挥安全标语、艺术雕塑、文艺节目、安全典型等文化载体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教化功能。人性化的安全标语,既可美化环境,职工又易接受,一旦内化于心,将成为一种保安全的精神力量;有安全内涵的雕塑,既使防止事故者感到自豪,又装点美化了环境,使人、设备、环境和谐统一,又强化了安全理念认同的效果;以安全为主题,围绕重大纪念日和重大节日,举办文艺演出,把舞台搭进车间,把节目送到偏远小站工区,特别是把标准化工作过程“演绎”为活泼生动的安全小品,让职工在快乐中熟悉标准化作业的全过程,在温馨中感受肩负的安全责任;安全文化宣传阵地是塑造人格化的安全典型,传承安全理念的最好载体,塑造和谐铁路形象的最好使者。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区 篇7

关键词:群众文化,和谐社区,建设

群众文化事业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关键部分。强化群众文化建设, 对宣传和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 群众文化建设在我国文化建设中一直是较为薄弱的环节, 为此,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群众文化建设, 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 通过发展社区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一、群众文化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区的意义

第一, 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精神支柱, 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在和谐社区构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共同理想与信念的树立, 必须建立在先进文化的基础上, 对社区群众思想加以合理地引导并整合。所以在构建和谐社区过程中, 需要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通过利用一些具有和谐精神的文化产品, 弘扬和谐精神, 大力倡导对和谐社区的构建, 让人们自觉达成和谐社区的共同理念1。

第二, 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区中起着智力支持的作用。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需求, 文化特别是群众文化是对优良知识经验的一种学习, 能够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理念和认识层次, 在帮助人们深入了解自然和社会上起着智力支持的作用2。通过构建和谐社区, 鼓励人们参与群众文化活动, 利用群众文化将知识经验传授给群众, 从而令人们从中汲取更多优秀的知识理念等。此外, 考虑到群众文化社会教育效能的多方面优点, 如灵活方便、广泛适用以及形式多样化等, 从而能给广大群众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有效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等。

第三, 在为和谐社区营造良好氛围方面, 群众文化也功不可没。当前我国社会伴随改革而出现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以及利益冲突尖锐化等特点3。而要解决这些问题, 一方面需要用法律、行政以及经济制裁等手段, 另一方面也可利用群众文化的特殊功能, 将群众文化广泛地展开, 能够令人们在紧张的劳动之余, 有更多休憩的契机, 将内心烦躁不安的情绪尽情抒发, 从而能够有效弥补各种心理裂痕, 调和各种社会矛盾, 增进人与人的了解, 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二、当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一方面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不稳定, 新老工作人员工作交接出现断层, 导致新工作人员工作上手慢、熟悉工作时间长、工作连续性差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对基层文化人员的培训指导有待加强, 各社区文化室普遍存在人才紧缺, 后备力量不足, 基层文化人员业务素质及综合水平有待提高, 甚至个别文化室管理思想不浓厚, 服务意识不足, 文化氛围不浓厚。三是内容不够丰富, 各社区文化建设特色不突出。

三、创特色,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社区

1.首先需要文化专干对文化室工作人员不断加强指导、强化监督、大力培训, 着力提高基层文化队伍业务素质, 方能促使工作更加全面、规范、有力地推进。

2.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要求, 发展和建设社区文化团队, 对于构建和谐社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建立、健全社区团队建设管理制度, 是加强社区团队建设一项具有探索性的新任务, 可以促进社区团队更好更快地发展。成立社区体育健身团队建设管理领导小组, 给社区群众特别是中老年居民带来文化娱乐和知识交流等。

3.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活动及乡村旅游文化建设, 促进和谐社区的构建。以“提升群众素质, 繁荣社区文化”作为基本思路, 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娱乐设施建设,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如:组建秧歌队、腰鼓队以及合唱队等社区文化队伍, 设置流动图书馆, 定期举办文艺或体育比赛等, 进一步推动“乐民”建设, 熏陶人们的精神思想, 从而有效提升社区群众的素质。深入挖掘具有民间特色的旅游文化, 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城市休闲旅游以及乡村旅游等, 打造特色旅游街区, 有效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

4.注重加强建设文化馆站。当前, 作为国家筹办的一种群众文化事业单位, 文化馆站的主要责任是有计划地组织群众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活动, 因而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很大。在文化站室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各文化站室特色活动出现了亮点纷呈的发展局面。如:在云南五华区大观文化站组织策划的“文化大观, 百年顺城”系列活动通过图文故事征集评选、明信片首发、顺城清真美食记、顺城寻宝记等子活动来彰显大观百年顺城历史文化在传承文化基因、延续历史文化脉络中的推助力;护国文化站将文化工作“创建和谐社区示范街道”“创建全国示范性社区”等工作相结合, 分别在七个社区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服务文化、民族团结文化、楼宇服务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创建活动;普及文化站以“我爱阅读”为主题, 重点打造观音寺社区书香文化示范社区;红云文化站充分发挥辖区教育资源、舞台资源、休闲资源三个资源载体, 开展“送知识”“送表演”“送文化”等系列活动, 真正做到了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居民得实惠、享文化;丰宁文化站利用辖区公共资源, 借助社区文化沟通协会成立的契机, 举办的“黄土坡社区文化沟通协会成立大会暨浪漫七夕·相约金鼎1919——和谐文化街区大家乐”活动等。这些群众文化活动被广泛植入各级媒体, 巧妙宣传了社区文化沟通协会这一新事物, 在全市范围内引起轰动。

当前我国的群众文化在各级的重视下, 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也群众文化力量依然相当薄弱、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 贯彻并落实各级政府对群众文化发展的责任、注重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加强文化馆站建设等措施, 有效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从而能够有效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注释

11.党仁浩.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推进群众文化创新[J].党的建设, 2012, (3) :44-44.

22.蒋克华.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服务构建和谐社会[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33) :75-77.

建设社区文化构建和谐农场 篇8

和谐社区建设是城市基层一项关系到全局性的重要工作任务。和谐社区的基本内涵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所构成,社区文化建设则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

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社区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家园文化,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群众性的特点。发展社区文化,可以强化社区群众的主人翁意意识,倡导特有的健康的民风民俗,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社区文化对居民的素质影响力越来越明显:一是价值导向性。加强社区精神要素的质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促进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是情感归属性。对本社区和人群集合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对于人们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其社会化的正常进行;三是行为引导性。在社区发展中,社会凝聚力不断增强,因此,任何背离社区文化的行为必然会遭到社区居民的反对,这对人们行为无疑是一种约束力;四是教育实践性。社区教育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期可从社区环境入手,从老百姓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困难群体需要提供帮助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长效管理,消化社会矛盾,创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生活便利的生活环境,促进人居环境和谐。

我们以略阳县社区文化建设为例:略阳县现有社区16个,其中城市社区10个、农村社区6个,共有社区党员1077名。我县以组织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创建群众文化网络、文化设施和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为重要目标,以培养建设高水平的社区文化工作干部队伍,为组织保证,社区和谐文化的基础工作扎实推进,使社区文化得到延伸和发展,更好地满足了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区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组织建设,建立社区文化工作机制,将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和社区建设规划,量化硬件、软件指标,逐月、逐季考核,予以重点发展各街道和社区也配备了专职从事社区文化工作的人员,形成一个县、社区二级联动的文化工作格局和县文化馆、区文化室二级群众文化组织网络,为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其次要抓好社区两委阵地建设,搭建社区文化发展平台。社区文化阵地是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基本条件。为给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文化活动空间。以城关镇为重点,坚持把社区“两委”阵地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充分利用天津援建、国家财政和民政补助资金,先后为新城、东关、中学路、象山湾、北街、南街6个社区购买了办公用房,积极争取辖区内单位、学校、企业的内部资源对社区群众开放;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街道社區出一点,有关职能部门给一点的办法,新建、扩建一批社区文化活动阵地。各社区的阵地建设,为开展社区文化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在这些平台上,社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起到了凝聚人心、团结互助的良好功效。

同时,社区文化队伍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由县街道办事处,县退休干部工人管理所牵头组建了“略阳县常青树艺术团”,该团由合唱团和健身队(下设太极拳队、太极剑队、舞蹈队)组成,再加上各社区柔力球队、舞蹈队、戏曲队、秧歌队等共计32个社区文化队伍,晨歌朝阳,夜舞星空。这对倡导文明生活方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抓好社区党组织建设,积极适应新的形势,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机制,规范组织设置,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针对县城实际,将原有隶属地方党委管理的4个社区扩大成7个,并相继健全了党组织,3个分别隶属企业和铁路管理的社区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积极予以工作指导,实现了街道党组织职责和工作范围的延展。形成了社区党建工作的合力,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抓好社区矛盾纠纷排查。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成立专项工作组认真开展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把社区矛盾排查调处责任分解到每个支部、每个党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明确职责、责任到人。通过耐心细致地做群众思想工作,成功调处了城关镇原服装厂职工的缠访事件和城关镇装卸运输队长期涉法涉诉等一批矛盾,取得了良好效果。为社区的和谐氛围、安定氛围起到了非常好的的效果。

三.抓实事促社区群众得实惠。略阳县城10个社区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创卫工作、开展为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力所能及办实事,全心全意服务群众。东关社区为辖区内生资小区选举成立了物业管理委员会,南街社区组织党员为高台小区清理下水管道、清除卫生死角,成立了海燕家政服务部和金桥信息中心,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信息服务,得到了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终上所述,略阳县在社区文化方面的工作为创建和谐社区起到了巨大作用。

近年来,社区文化活动不再仅仅限于繁荣文化、提高居民素质,它已打破了文化视角狭窄的格局,积极介入诸如经济发展、邻里团结、拆迁拆违、维护稳定、和谐社会建设等工作中,使社区具备了丰富多彩的内涵和魅力。

建设社区文化构建和谐农场 篇9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学校育人环境的好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知识才能的获得等,都有着多么重大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校园文化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小到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到一座庞大的建筑物。随着时代的要求和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学校应致力于把一些具有强烈现代文化的教育意识,透过多形式、多渠道沁入全体师生的心田,并逐步把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整个办学过程中,力争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染上浓烈的文化色彩,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让学校的人、事、物以及信息、环境,都随时随地对全体师生进行着娓娓动听的说教;让它们散发出的文化气息,都无处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熏陶;让学校的每事、每章、每制都成为和煦的阳光、知时的春雨,时刻沐浴在每个师生身上,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它是学校校容校貌、教学设施、体育设施及校园环境的美化、绿化、净化等有形的部分,是校园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外化形态。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奖惩条例以及许多其它的规定等,它是联系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纽带。校园制度文化既能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又能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重要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人际关系及校风、学风、教风、班风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等多种功能,能引导师生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维系在学校整体的目标之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和制度文化的建设决定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又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三者相联系,互相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有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2.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将学校办成“园林式校园”。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如图书仪器、电教设备等)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课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要保持校园环境的洁净,并把好校门关,保证学校免受外来干扰。

3.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件由学校负责,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动手完成,如:课室布置、环境卫生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符合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三、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就、有总结)、“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篮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的(如红领巾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要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等),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元旦文娱晚会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

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四、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下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议,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国旗下讲话、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校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

(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辩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方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五、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到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建设社区文化构建和谐农场 篇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如何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建立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主义和谐

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渗入其间,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向往,代表了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从表现形式上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从制度规范上来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制度和机制。和谐文化是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和谐文化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于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的发展本身要求有和谐文化的建设的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实际上就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谐社会是理想的社会。这种理想越能充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越能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就会越能成为执政党领导和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尽管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别大,民族众多,经济形式和分配关系多样,社会各阶级、阶层和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和矛盾,但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人们在不同利益的背后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因而能够形成共同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既包含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体现着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的重要保证。建设和谐文化,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思想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

第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文化内含着协调发展的理念,它所倡导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要有生产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在贫困的基础上也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物质文明的进步

为依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心,集中力量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任务尤为繁重。但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不能欠社会发展的账,不能以损失社会的进步为代价,否则就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单纯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可能自动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不可能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不仅会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代价,还会造成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现象蔓延、思想道德堕落等社会问题,造成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衰退的反差。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和谐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和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社会越是向多样化发展,就越需要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这种文化调节和整合的过程,本身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随着改革开发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和谐文化,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培养人们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

立足现实,在继承和借鉴中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也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同时也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相适应。

建设和谐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孔子提出的“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就是为了要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则集中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睦共处、亲密友好。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和谐求以共生共长,不同求以相辅相成。在和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承接和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充分发掘其理念蕴含的当代价值,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设和谐文化,还要注意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长处,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通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追求和谐的内容,都对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和吸收。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西方文化对个人独立自主精神的强调、对科学理性的推崇、对民主法治的追求、对人的价值重视等等内容,也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值得吸收借鉴的。当然,对于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想观念,是要坚决抵制的。面对西方文化,妄自菲薄,唯我独尊的态度都是不足取的。只有在交融中学习借鉴,在碰撞中扬弃升华,才有助于我们和谐文化的丰富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构建和谐社会,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同我们的远大理想、同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作为过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建设和谐文化,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更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和发展条件有很大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要包容多样,把握好建设的层次性,区分不同对象和层次,鼓励先进,团结多数,从而引导好不同阶层、不同思想觉悟的人。这应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基本思路。建设和谐文化,既要有先进性要求,又要有广泛性要求,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在一起。没有先进性,就没有感召力、引导力,就不可能带动整个社会和谐思想观念的不断提升;没有广泛性,就难以贴近生活、切合实际,就没有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可能。先进性要在广泛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来,广泛性要以先进性为指导。这样,才能使和谐文化建设符合时代和现实的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实践,着眼于应用,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实现和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加快和谐文化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的进程,加快和谐文化的积累过程。建设和谐文化,本身也是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也是广大社会成员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接房注意事项下一篇:土木毕业生产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