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古诗注释及解析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望庐山瀑布古诗注释及解析(推荐8篇)

望庐山瀑布古诗注释及解析 篇1

(1) p87《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末“故为之文以志”一句, 书下只注了一个理解难度不大的“志”字, 而理解难度较大的“为之”却没有注, 以致造成种种误解。比如教参就将此句译为“所以为此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它”, 这明显是把“为之”理解为介宾结构而解释为“为此”了, 而且又将“文”动词化为“写文”, 这真是想兼顾而不得。其实, 这里的“为之”二字不是介宾结构, 而是动宾结构, 即“为”为动词, 读作“wéi”, 释为“写”;“之”为代词, 释为“这”或“这篇”的意思。这与柳宗元的另一篇文章《捕蛇者说》的末句“故为之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句法如出一辙, 翻译为“所以写了这篇说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那么这一句也自然应当译为“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这次宴游经历”了。

《必修》 (二)

(2) P71《六国论》末句“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下”字, 根据上下文气像是衍文, 宜从通行版本将其删去。

(3) P72《阿房宫赋》第一行“矗不知乎几千万落”中的“乎”应从通行版本改为“其”;第二行“高低冥迷, 不知东西”应从上下文的押韵角度而从通行版本作“西东”;第八行中“有不见者”应作“有不得见者”, 因为不是宫女们不想主动见到秦始皇, 而是想见而不得。

(4) P7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值得商榷的两处:

首先, 关于“强虏”与“樯橹”。根据诗词以含蓄为贵的原则, 感到“强虏”过于直白而缺乏诗味, 而“樯橹”则以借代手法, 形象地表明了在宽阔的大江上曹操的大小舰船在东吴的火攻之下灰飞烟灭的情景, 而且更能显出周瑜的儒将风度。因为遭火攻的首先是船而不是兵士, 舰船既已灰飞烟灭, 那其上的兵士还能保全得了吗?从而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的空间, 而用“强虏”则不仅不能引人遐想, 而且还不大讲得通。

其次, 关于“人间如梦”与“人生如梦”。据“诗缘情”的原则, 苏轼这首抒发个人情怀的代表作所感叹的应是自己的人生遭际, 故觉用“人生如梦”更贴近其实际, 而“人间如梦”则给人以既空泛又费解的感觉。

《必修》 (三)

(5) P39张溥的《五人墓碑记》 (以下 (6) (7) (8) 条均系此文疑窦) 倒数第五行中“丙寅”在《古文观止》等通行本中均作“丁卯”, 这应是张溥原文字样。据考证确应为“丙寅”, 但因原文已是“丁卯”了, 故还应保持原貌, 只需在文下注释中注出即可。故《古文观止》文下注释就为:“丁卯, 明熹宗天启七年 (1627年) 。但是《明史》 (《熹宗本纪》、《周顺昌传》等) 与其他文章皆作天启六年丙寅。丁卯乃一时笔误。”建议从此注。

(6) P39倒数第三、四行中“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一句, 据《古文观止》等通行本得知均无“毛一鹭”三字, 建议删去课文中的“毛一鹭”三字。

(7) P40正数第四行中“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一语, 《古文观止》《古文鉴赏辞典》等均作“买五人之脰而函之”。而“脰”在此处虽应是“头”的意思, 但随便更改之便毁了原文的面目, 况且此处又不是错误之文, 故应保持原文面貌而仍作“脰”好。

(8) P40倒数第六七行中“赠谥褒美, 显荣于身后”一语建议从《古文观止》等通行本中的“赠谥美显, 荣于身后”更好。倒数第五行中“无不有”应为“无有不”。

(9) P94《烛之武退秦师》倒数第二行“以乱易整, 不武”书下错注为“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 是不勇武的”, 因为“不武”是指“在使用武力时不合乎道义原则”之意, 因此, 这里的“不武”指的就是不符道义的“以乱易整”行为。

(10) P94魏徵的“徵”不必沿用繁体字, 而宜用简化了的“征”字, 例如文征明。

(11) P95《谏太宗十思疏》中“虽在下愚”应为“臣虽下愚”。

(12) P95《谏太宗十思疏》倒数第三行中“念高危, 则思谦冲以自牧”的书下注释有误, “念高危”不是“想到 (自己的君位) 高而危险”之意, 而只是“高”的意思, 因为“危”也是“高”的意思, 例如“危楼高百尺”中的“危楼”就是“高楼”的意思。

(13) P105倒数第九行“则与一生彘肩”中的“生”应在文下注出, 以免产生误解。“生”是“煮熟而未食用”之义, 而非“生熟”之“生”义。倒数第八行“拔剑切而啖之”的“啖”不应印成异体字“啗”, 因为全文都是用规范的简化字。

(14) P106文末最后一句“沛公至军, 立诛杀曹无伤”应自成一节。

(15) P109《庄子·秋水》 (节选) 中的“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一句在相应教参第185页将其译作“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 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此句的后半句颇让人费解。到底是两岸之间的什么让人牛马不分了?是指真的牛马不分还是指那瞬息万变的滔滔河水忽而像狂奔的牛群忽而又像狂奔的马群呢?我个人觉得应指后者。因为黄河两岸的距离不因其有水而改变, 牛马的区分也不因其无水而变得容易。也就是说“不辩牛马”中的“牛马”并非实指的牛和马, 而是庄子用它们来作描写黄河水流之大的喻体。不难想象, 那从天而来的黄河之水、那奔流不回的宏大气势、那滚滚洪涛排山倒海涛声震天泥浪翻滚千姿百态飞奔向前的骇人景象与那茫茫草原上狂奔向前的牛群马群又是何等的相似啊!这方面的例证是很多的。现从古今文章中俯拾两例: (1) 南朝梁·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形容富春江的水流之速有“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一句, 其中的“奔”就是飞马; (2) 现代散文大家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中有“初下泄滩, 看着那万马奔腾的江水, 到这里突然变成千万个漩涡”的句子, 其中那“万马奔腾”的江水与“不辩牛马”的河水又是何其相似!

《必修》 (四)

(16) P3《季氏将伐颛臾》第二行中“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2006年版) 书下注释有缺漏, 未将“是”的作用注出。而2008年版教材竟将“是”注成“尔”的复指, 且仍将“尔是过”说成是“过尔”, 这极不符合古汉语宾语前置的语法规范。古汉语中宾语前置不外乎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之”字句宾语前置 (如“句读之不知”) 和“是”字句宾语前置句几种, 此句中的“是”即为助词, 提宾标志。

(17) P3《季氏将伐颛臾》第三行末句“何以伐为?”书下注释也欠准确。因为“何以……为”在古汉语中是固定结构, 释为“凭什么……呢?”, “何以”即“以何”, 例句:“何以战?”

(18) P3《季氏将伐颛臾》第六行“且尔言过矣”中的“过”书下注释让人无所适从, 注成了“错, 犯错”, 这样就显得不确定。根据语境, 应该将其注为形容词“错”、“错误的”, 而不应同时又注为动词“犯错”。

(19) P4《季氏将伐颛臾》第一行“君子疾夫舍欲之而必为之辞”一句书下注释部分漏注了“为之”二字的意思, 其实应在原注的“偏要”和“找借口”之间加上“为自己的想法”。

(20) P62《琵琶行》“小序”中“曲罢悯默”中的“默”应作“然”;“似诉平生不得意”中的“意”应作“志”。

《〈史记〉选读》

(21) P42《高祖本纪》第五行“因家沛焉”中的“家沛”书下注为“把家迁到沛县”, 我认为这是不妥的, 因为这里的“家”是动词“安家”的意思, 而不是“迁家”的意思。整个句子的翻译应为“于是把家安在了沛县”。

(22) P81《项羽本纪》第六行中“悲歌忼慨”的“忼”应写成“慷”, 虽然二字相同, 但全文用的都是简体字, 故不应混杂。

(23) P81《项羽本纪》最后一行“乘埶起陇亩之中”的“埶”应写成“势”, 理由同上。《唐诗宋词选读》

(24) P3书下注释 (1) 中关于王勃死因的注释与《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相龃龉。课本注为“王勃在前往交趾的途中, 因渡海坠水身亡”, 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则注为“王勃自交趾返回时, 渡海溺水而卒”;而2008年版教材 (必修四) 第69页《滕王阁序》文下又含糊地注成“在此后的途中, 王勃渡海时坠水身亡”, 这真让人无所适从了。

(25) P15《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的第一句误印成了“君不见, 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茫茫黄入天。”其实多出了一个“行”字。应印成“君不见, 走马川, 雪海边, 平沙茫茫黄入天。”因为“行”字在诗题中是作为体裁的标志而出现的, 它与“歌”“吟”都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蒿里行》《代悲白头吟》等。

(26) P36-46的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等五人的画像插图实在让人有不舒服感。不是比例严重失调, 就是人物相貌相当丑陋滑稽, 以致有的学生这样形容:韩愈像个公公, 柳宗元像个疯子, 白居易像具僵尸, 李贺、李商隐则更像花花太岁。这与五人在读者心目中长期形成的美好形象相去甚远。若实在没有理想的插图, 建议大可不要。另外, 两方诗句的篆刻也大可不必印在书中。

(27) P37从课文旁《柳河东集》的书影中可以发现, 当时的封州刺使叫陈谦, 而课本注释第36页倒数第二行竟将其误写成“陈谏”了, 应统一。

(28) P54韦庄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 书下注释 (5) 为“凝霜雪, 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 应该说成“像凝聚的霜雪那样洁白”。

(29) P66柳永《八声甘州》中“渐霜风凄惨”一句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词鉴赏辞典》和江苏古籍出版社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中均作“渐霜风凄紧”, 且《词谱》柳词书影中也作“紧”, 故建议从此二辞典与《词谱》。

(30) P71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词中“回首向来萧瑟处”一句在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宋词鉴赏辞典》 (2003年版) (上) 第355页以及江苏古籍出版社的《唐宋词鉴赏辞典》 (1986年版) 第396页均印作此句, 而在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的选修教材上则印成了“回首向来萧洒处”而且还在书后的注释 (10) 中赫然注道:“回头往刚才的遇雨的地方看去。向来, 刚才。萧洒处, 指遇雨的处所。萧洒, 寒风冷雨吹打树林的声音。”对此详注真是百思不得其解。首先季节已是暮春时节 (农历三月七日) , 即使有点春寒, 也不会太重, 故“寒风冷雨”程度偏重;其次, 为什么遇雨的地方就叫萧洒的地方呢?且《宋词鉴赏辞典》中明明有“萧瑟, 风雨声”的解释啊?总之, 无法弄通。建议还是改成“萧瑟”更好。

(31) P72《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注释 (9) “【料峭】形容早春微寒的样子”与词意不合。因为词前小序已写明是农历三月七日, 是暮春时节了。建议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书>形容微寒 (多指春寒) 。

(32) P89李清照《醉花阴》末句“人似黄花瘦”众多辞典及通行教材均作“人比黄花瘦”, 说明“人比黄花瘦”好于“人似黄花瘦”。故课本宜从“人比黄花瘦”。至于另一版本可在书下注释注出, 亦可不注。

(33) P94姜夔《扬州慢》注 (15)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是战争灾难的见证, 人们不愿再受金兵的蹂躏”有误。此句用的是拟人兼夸张修辞, 它讲的是扬州城内连废池乔木犹且讨厌谈论战争, 至于人对战争的态度就不用言说了, 这样比直接写人对战争的厌恶效果更强烈, 语言也更含蓄而有韵味。

(34) P10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注 (6) 在引薛道衡诗句“竟夕鱼负灯, 彻夜龙衔烛”时将句中的“竟”字错印成了“竞”字。

摘要:苏教版高中古诗文有许多注释, 经过多方面考查研究, 是有失科学严谨的。本文拟举数例进行分析总结, 以期同仁考量。

小学古诗及注释翻译 篇2

青青园中葵⑵,朝露待日晞⑶。阳春布德泽⑷,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⑸,焜黄华叶衰⑹。百川东到海⑺,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⑻,老大徒伤悲⑼

 词句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干。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huā):同“花”。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3-5]

 白话译文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5] 《长歌行》是一首汉族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此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全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借助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发生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浩叹,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其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但诗人的思想又不是简单的表述出来,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

2.《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注释

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3]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2] ④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2]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4]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⑧见(xiàn):同“现”,显露。

 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 欣赏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1]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3.五绝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1]

 词语注释

⑴解落:吹落,散落。《淮南子·时则训》:“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 ⑵解:落。⑶能:能够。

⑷二月: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二月,指春天。⑸三秋:农历九月,指秋天。⑹过:经过。⑺斜:倾斜。

 白话译文

风能吹落秋天树上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的美丽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树倾斜。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与君离别意⑷,同是宦游人⑸。海内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邻⑺。无为在歧路⑻,儿女共沾巾⑼。

 词句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白话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 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4] 5.⑴ 5.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⑵,日暮客愁新⑶。野旷天低树⑷,江清月近人⑸。[1]

 词句注释

⑴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⑵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⑶客:指作者自己。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⑷野:原野。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⑸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1] [2] [3]

 白话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2] [3]

 创作背景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6.从军行(其四)①

(唐 王昌龄)西安人

青海②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③金甲,不破楼兰④终不还。[1]

 作品注释

①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从军行,乐府旧题。②青海:青海湖。③穿:磨穿。④楼兰:汉西域国名,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归汉,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遣傅介子前往楼兰,计杀楼兰王。这里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 白话译文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7.《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1龙城飞将2在,不教3胡马4度5阴山6。

 字词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3]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8.沙场:指战场。9.震:响。

 白话译文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4]

 创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5]

8.《劝学》 唐代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⑴,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⑵,白首方悔读书迟⑶。

 注释

⑴更:古时夜间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为两小时。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1]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⑵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2]⑶白首:头发白了,这里指老年。方:才。

 译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

[3]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 创作背景

颜真卿3岁丧父,家道中落,母亲殷氏对他寄予厚望,实行严格的家庭教育,亲自督学。颜真卿也格外勤奋好学,每日苦读。这首诗正是颜真卿为了勉励后人所作。[4]

9.使至塞上

朝代:唐代作者:王维 使至塞上⑴

单车欲问边⑵,属国过居延⑶。征蓬出汉塞⑷,归雁入胡天⑸。大漠孤烟直⑹,长河落日圆⑺。萧关逢候骑⑻,都护在燕然⑼。[2]

 词句注释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属国,即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物的官员为典属国,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见《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地。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即黄河;一说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候骑:一作“候吏”。

⑼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2][3][4]

 白话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3]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10.鸟鸣涧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

 注释

1.选自《王右丞集笺注》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河流名。2.涧:有水的小峡谷。

3.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4.桂花:一种春桂,木犀的通称。一般在八月开花。5.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6.月出:月亮升起。7.惊:惊动,扰乱。8.时:时而,偶尔。

9.时鸣:偶尔(时而)啼叫。10.山鸟:山中的鸟

 译文

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

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了,惊动了山中的鸟。时而在山涧处发出轻轻的鸣叫声。 创作背景

疑难成语及注释解析 篇3

【交能易作】:指交换各业的劳动成果而互相获益。

【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的人;寡:寡妇;孤:孤儿;独:独身。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独居无靠的人。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从事脑力劳动,小人从事体力劳动。这是剥削阶级轻视体力劳动的观点。

【糠菜半年粮】:一年之中有半年用糠和菜代替粮食。形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极其贫困。

【劳而不获】:获:收获。付出了劳动,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

【劳筋苦骨】:指劳动繁重,使筋骨疲劳痛苦。

【劳思逸淫】:逸:安逸。指参加实际劳动,才能想到爱惜物力,知道节俭;贪图安逸就容易放荡堕落。

【摩拳擦掌】: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

【男耕妇织】:男的耕田,女的织布。形容辛勤劳动或自给自足的小农家庭生活。

【男耕女织】: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经营,男的种田,女的织布。指全家分工劳动。

《望庐山瀑布》古诗拼音 篇4

2、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3、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双调·清江引古诗注释 篇5

长门柳丝千万结①,风起花如雪②。离别复离别,攀折复攀折,苦无多旧时枝叶也③。

长门柳丝千万缕,总是伤心树④。行人折嫩条⑤,燕子衔轻絮,都不由凤城春作主⑥。

【注释】

①长门:汉宫名,武帝妃陈皇后所居。这里泛指长安。

②风起花如雪:这里以雪的飘扬形容柳絮的纷飞。

③攀折更攀折二句:这是化用周邦彦《兰陵王》: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的`语意,而寓意更为深远。

④伤心树:有着许多创伤的树。这里是说柳枝不堪攀折之苦。

⑤行人折嫩条:柳氏《杨柳枝》:杨柳枝,芳菲节,苦恨年年伤离别。杜牧《送别》:溪边杨柳色参差,攀折年年赠别离。

李白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6

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读―诵”这4个步骤学习课文。在第一个读中,学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决了生字,还给生字找了一些课外的朋友。而在理解这一过程,也是本课教学的最难的部分,学生虽然可以用给字组词,通过借助课文插图理解了诗意,但很难体会到作者李白想表达的那种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为什么会这样,我个人分析了一下原因:

部分学生没有见过瀑布,部分学生见过却没有仔细观察体会过,学生想象的能力有些弱。学生没有很好的体会到这种感情,只是知道作者想要表达这种感情,所以后面的有感情朗读也是比较失败的,而最后的诵,在朗诵方面也是失败的,而背诵是十分成功的,因为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会背了。

望庐山瀑布幼儿园古诗教案 篇7

教学挂图,CD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回忆中班上学期学习的古诗《题西林壁》,提取幼儿对古诗的经验。

1、教师: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是苏试的《题西林壁》,那首古诗写的是什么?

2、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不过不是写庐山的山,而是写庐山的水,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

二、基本部分

教师出示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1、(出示挂图)小朋友看,这幅图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2、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3、这是我们江西的庐山,这是庐山的瀑布,你看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有一首古诗就是描写庐山的瀑布,我们一起来听听。

4、教师完整念古诗,幼儿欣赏。

(1)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引导幼儿完整的回答古诗的名字叫《望庐山瀑布》。

(2)你听到古诗里念了什么?(引导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在古诗中听到的内容。)

(3)小朋友,这首古诗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师为幼儿一一解释)。

教师总结幼儿提问和回答,解释古诗中用的比喻的手段,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三、学念古诗

1、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你们想学吗?

2、幼儿学念古诗,老师大声的念,小朋友小声的念。

3、庐山的瀑布,景色好美,这首古诗也写的很美,我们一起来说说诗人李白的当时的那种心情和意境。

4、当你来到一个景色非常美丽的地方,你会怎样,心情是什么样的?

3、我们边拍手边念古诗,读出这首古诗的节奏。

4、我们的诗人还给这首诗,配上了优美的音乐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望庐山瀑布古诗注释及解析 篇8

学习目标

1、学习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望庐山瀑布》。

2、结合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体会诗人夸张、比喻的表达方式。

3、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体会诗人夸张、比喻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资源

1、70首必背古诗中李白的诗。

2、庐山瀑布的图片资料。

3、描写瀑布的现代诗。

预习设计

1、搜集大诗人李白的资料。

2、背诵70首古诗中李白写的诗。

3、自学古诗中的三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古诗,说到古诗,你首先想到谁?(李白)

2、为什么?请根据你搜集的资料说明原因。

3、那么,你会背李白的诗吗?

4、刚才有同学背到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二、目标导向

既然这首诗我们都已经能背诵了,那么,这节课我们该学些什么呢?

三、朗读古诗

1、任务驱动,学习单1

①放慢速度,像小诗人那样诵读这首诗。

②再读一遍,在你认为需要停顿的地方画上“/”。

③学习时间:2分钟

2、学生自主诵读,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导学:

(1)请学生展台展示并朗读。发现问题,相机纠正。

(2)指导读好课题,相机理解“望:远看。”

(3)指导有节奏地朗读。

四、理解意思

1、任务驱动,学习单2

①读读诗句,看看插图,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

②在不理解的字词旁边做上“?”

③小组交流,尝试解决你的`问题。

④学习时间:6分钟

2、学生先自主后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A前两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学生讲意思。

②品读“生”,图文结合,生的意思是产生,而非升起。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学生讲意思。

②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妙?品读“挂”,实物对比,体会作用?(化动为静)

(3)出示“瀑布图”,指导朗读前两行。

B后两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学生讲两行的意思。

②老师很想知道,三千尺到底有多高?(表示很高。)那么“九天”呢?(天的最高处)补充:古代人将天分为九层,最高层为九天。

③显然,瀑布没有作者所写的那么高,它采用的是什么修辞?(夸张)指导朗读两行诗。

④对比理解“疑”,相机教学“疑”的书写。

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是地上霜 意思都是好像

⑤体会比喻及其作用。

4、整体朗读。

五、感悟中心

1、填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了( )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2、再次朗读。

六、检测反思

《一课一练》36页 诵读体会为主。

七、作业设计

1、完成《一课一练》中和《望庐山瀑布》相关的内容。

2、背诵《望庐山瀑布》,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描述的景象。将必背古诗中描写祖国名山大川的古诗题目写在语文书70页。

上一篇: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教学设计下一篇:初中毕业典礼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