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教学多元化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师声乐教学多元化(共8篇)

高师声乐教学多元化 篇1

一、高师声乐教学特点综述

2005年开始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指出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1]。可见,无论是文化素质的培养,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是艺术表现及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核心都在归结为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能力,使其能够胜任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而《声乐》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

1.掌握声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提高声乐艺术审美力与修养。

2.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具有一定的演唱能力。

3.正确理解歌唱与语言的关系,能运用普通话和必要的其他语言进行歌唱。

4.正确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学会分析和处理歌曲,具备演唱不同风格特点歌曲的能力。

5.与钢琴教学相结合,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

6.能辨析发声的正误,具备独立教唱歌曲和辅导课外声乐活动的能力。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了解青少年发声特点,具备变声期发声练习和嗓音保健的有关知识”[2]。由此可见,高师声乐教学基于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直接与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歌唱教学相联系,是培养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基本能力的一门主干课。所以培养学生音乐教育能力就成为高师声乐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教师教育”这一主旨贯穿高师声乐教学全过程。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高师声乐教学形成了以下特色。

(一)基础性

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指导方案和《声乐》教学指导纲要的课程实质和教学目标都与专业音乐院校有着不同的提法,相比之下,高师声乐教学内容涵盖更为丰富,但并不要求学生在某一学科上纵向深入发展,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在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方面横向拓展,只要求其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直接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因此,无论是从教学内容的构成还是从教学要求的深度来说,高师声乐教学都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特点。

(二)综合性

基础性特征指的是高师声乐教学的深度,而综合性是指高师声乐教学的广度。根据《声乐》教学指导纲要,高师声乐教学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基本包括了声乐基础理论与知识、声乐基本技能与方法、声乐艺术审美与表现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从歌唱器官、发声与共鸣、声区,到歌唱的心理、人声的声部以及声乐作品的体裁这些基本理论;从歌唱姿势、呼吸方法、歌唱起音到稳定喉头、调节共鸣和咬字吐字的具体歌唱实践;还有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表达歌曲内容和意境的二度创作,与伴奏的协作,甚至是自弹自唱的艺术再现能力都成为声乐教学的综合内容。同时为了保护和延长歌唱周期,高师声乐教学应包括科学用嗓和艺术嗓音保健知识,还要了解青少年的嗓音特点及其训练,掌握变声期嗓音保健知识。而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3]的基本理念,高师声乐教学也应该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衔接、连贯,突出教师教育培养过程中的综合性,加强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联系,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既弘扬民族音乐,也要尝试精彩纷呈的`世界音乐。

(三)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通过高师声乐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4]。同时在高师声乐教学期间,还要求学生“通过教育实习与教学实践,掌握中、小学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能胜任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和辅导课外声乐活动,具备独立教唱歌曲的能力”[5],以达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强调音乐实践”[6]的基本理念。所以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自身的一定水平的艺术实践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参与艺术实践、辅导中、小学学生艺术实践、驾驭基础音乐教育课堂教学实践的能力,要会唱,还要会教,能登上一般的舞台,但更要站好学校的讲台。

(四)创新性

“高等教育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7],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将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高师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但同样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而变化,拥有了更多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基础的组成部分,声乐教学同样继承了这一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创新特性。在多元化音乐发展的大背景下,现代化的音乐技术、元素和形式不断涌现,高师声乐教学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研究这些新兴事物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二、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现状分析

高师声乐教学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门核心主干课,其教学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综合性,针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弘扬民族音乐、推进多元化进程的指导方针,现行的《声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原则上提出了“吸纳中外声乐文化的优秀成果”“重视选择富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教学内容与乡土教材”以及“面向基础教育,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精选在音乐教学和社会音乐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的声乐作品作为教学曲目”[8]等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多元音乐文化的价值观,也指明了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必须服务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的方向,“打破单一文化音乐教育的传统模式需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9]。多元化的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包括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而这些都离不开高师声乐教学的基础构成即曲目设置来实现。然而,在这一多元化进程的背景之下,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曲目设置专业化

以多数高师音乐院校采用的上世纪80年代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先后出版的《声乐曲选集》和2000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教学曲选》为例,其选曲均带有高难度、大型化、专业化的特点,过于追求难度性和技巧性。而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只需要教师去范唱或教会学生演唱一些难度较小的歌曲,所以这样过于专业化的曲目设置常常会导致高师声乐教学与基础音乐教师的培养目标相脱节。

(二)曲目类型单一化

“目前高师声乐教学的曲目设置中主要以专业美声或民族唱法的独唱曲目为主,而且是一些适用于音乐会的独唱曲目,很少有齐唱、合唱、重唱等其他集体性演唱形式的曲目。”[10]而现实中,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岗位后,在课堂教学中绝不仅仅只接触到独唱这一种歌唱形式,而是合唱、小合唱、齐唱、轮唱、重唱、对唱、表演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并存。在课堂教学之外,基础音乐教师还参与、组织和指导大量的课外音乐活动,在这些活动当中,集体性演唱类型的现实意义可能会大大超过独唱这种单一个体演唱方式。目前这种教学曲目设置类型单一化现状与丰富多彩的基础音乐课堂极不相符。

(三)曲目设置范围较窄

在对高师常用的声乐教材的曲目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其涵盖面较为狭窄,仅仅只包含了美声、民族两大类型的一些曲目。中国作品中对于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如戏曲、曲艺的涉及少之又少,外国作品中欧洲歌剧和经典艺术歌曲占据主要部分,而琳琅满目的、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中东地区等多元文化的世界音乐却收录甚少,流行音乐方面更是几近空白。2008年2月教育部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在已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确定了15首京剧经典唱段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将15首京剧唱段安排在一至九各年级”[11]。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要求3-6年级学生每学年应能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7-9年级学生每学年应能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1段。基础音乐教育这一发展趋势更加凸显了目前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范围较窄的现状。这样的现状既不能满足高师声乐课堂的需要,更不能很好地与基础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理念相接轨。

三、提出曲目设置多元化的思路

(一)设置曲目难易适中,贴近基础音乐教育

为充分体现高师声乐教学基础性的特点,在曲目设置过程中,要切合实际,紧密结合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际,深入了解《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小学音乐教材曲目具体情况。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的多元化描述,在教材内容编写建议中,提出传统音乐、专业创作的经典作品优秀的新作品等均应占有一定比例,中外作品的比例要适当等具体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到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声乐素养大多弱于专业音乐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曲目设置难度的降低可以让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有更广阔的选择余地。

(二)丰富曲目设置类型,鼓励教师自编曲目

为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工作需要,借鉴音乐剧中丰富多彩的演唱形式,在设置曲目时,应该打破单一的独唱形式,增加重唱、对唱、表演唱等多种演唱类型的曲目。这样的改进既可丰富高师声乐教学的课堂,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灵活驾驭多种演唱类型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轻松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在沿用传统教材曲目时,也应该鼓励教师结合基础音乐教育和高师音乐学(师范教育类)学生的实际水平,自编曲目,灵活使用。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调研的通知中,教师问卷突出了课程教材使用情况,包括了公开出版的通用教材、公开出版的自编教材和自编讲义。

(三)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实现多元化音乐教育

“就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而言,它最好是植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中”[12]。高师音乐教学曲目设置还应该充分体现基础音乐教育对多元文化的需求。要充分挖掘国内多民族、多形式、多类别的声乐作品,尤其要增加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内容,包括各种戏曲、曲艺和少数民族民歌。在传承中华文化、发扬民族传统的同时,使高师声乐教材的内容更广泛、更切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同时在外国作品曲目选择上应该范围更广,充分汲取各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了解以及文化的交流。音乐剧中优秀经典唱段的纳入更是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多元化的重要体现。

(四)设置多元化声乐教学欣赏曲库

《声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要求声乐教学的进度一般为每学期学生需精唱曲目4-6首,见习曲目5-7首。这样的进度对于基础音乐教育多元化的要求远远不够,而且曲目的范围是由教师自主选择,受学生自身声乐演唱条件的限制往往很难做到多元化。例如,中小学音乐课本授课曲目中包括的《斗牛士之歌》选自比才的歌剧《卡门》,是男中、低音的演唱曲目,如果高师学生自身是女高音、女中音或男高音,那么他们很有可能无法接触到这首作品。但为了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他们又必须要对这首作品有所了解,这样造成了知识的盲点。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建议设置声乐教学欣赏曲库,把基础音乐教育课本中涉及的声乐作品放入其中,让学生能够提前接触了解。欣赏曲库的建设可以直接与基础音乐教育课本配套材料衔接,也可由专人搜集整理,以校园网上传或互联网云盘分享的形式来存储和使用。多元化的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反映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基本特点,也呼应了基础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形势和需求。通过高师声乐教学曲目多元化设置,可以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教学曲目设置上的一系列问题,为声乐教学创造基础条件,使得高师音乐学(师范教育类)学生能够胜任基础音乐教育,有效提高中小学生艺术素质,体现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J].教体艺[2004]12号.

〔2〕〔4〕〔5〕〔8〕教育部.《声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附件.教体艺厅〔2006〕12号.

〔3〕〔6〕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3.

〔9〕管建华.21世纪主潮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90.

〔10〕杨天君.高师声乐教学中曲目设置及相关问题的研究[J].人民音乐,2006,(8):60-62.

〔1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J],教体艺厅[2008]2号.

高师声乐教学多元化 篇2

高师教学目标虽以中、小学教育为主, 但绝大数音乐学院、音乐系 (科) 都设有声乐表演专业。作为学校并不能完全掌握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 把握学生步入社会的命运航标。学生除大数当教师外, 还有一部分学生到文艺团体或文化单位等。因此, 培养能够在正确、自然的歌唱状态上表现歌曲的情感内涵、风格韵味, 将发声技巧与歌唱表现融为一体, 给听众以视听合一的美的享受的多元歌唱艺术人才, 是肩负在高师声乐教师身上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 由于对西方美声唱法的吸收与借鉴, 使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唱法发生了一些变化, 其优点是运用美声唱法的混合共鸣调整真假声比例的不同搭配, 使声带负担相对减少, 有利于嗓音保护。但和传统民族民间唱法相比, 缺少内容的丰富性和风格的多样化以及嗓音的个性化, 发声技巧的训练占据歌唱活动的主要比例, 以致学生用美声技巧唱中国声乐作品缺字少情, 远离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

那么, 是用美声唱法改造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唱法, 还是以民族民间唱法融合美声唱法之优点呢?我想后者应该是肯定的。高师学生进校以前或多或少都已经跟一些老师学过声乐, 但因他们起点低、辨别能力差, 对许多声乐概念和问题一知半解, 难免会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对美声歌唱的学习与吸收是片面的, 甚至是歪曲的, 出现追求大音量、拔高音、撑喉咙等毛病, 培养的学生出现外国歌曲唱不好、中国歌曲不会唱的尴尬局面。虽然中西文化已融合了几十年, 但将其真蒂真正落实到基层教学的并不明显, 甚至把不该吸收的东西吸收进来了。这是因为我们忽视了“任何一种唱法体系均是建构在一定民族文化传统之上的, 而撇开民族文化和审美差异, 去空谈什么所谓世界上最科学的唱法, 显然缺乏历史的眼光, 其立论亦是没有说服力的, 其实践同样不会成功”这个道理。我们为了让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之一元在世界多元文化中找到其适当的运行轨道, 就应该加快对我们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 加强对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西方美声唱法良好的共鸣腔技巧训练方法为我所用, 来抒发中国人民浓郁的民族之情, 达到字正、腔美、韵更浓的“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高师声乐教学应把处理好中西唱法兼融的“度”的把握的问题放在第一位, 所谓过犹不及。

鉴于以上认识和分析, 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师声乐教学多元化予以思考:

1.找准中西声乐发声训练的契合点。无论哪一种唱法, 歌唱者的嗓音构造大同小异, 歌唱中训练和强调的共鸣运用、气息支持、高位安放等要求是相同的, 在训练中应多加强调和练习, 以协调各共鸣腔的发声状态, 为演唱和表现歌曲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2.找准连接练声与歌曲演唱之间的纽带。有好多学生感觉练声用不到唱歌中去, 达不到练声为唱歌服务的目的。究其原因是没有找到练声与唱歌之间的纽带, 这个纽带就是教师将练声方法和状态总结后, 并引入到歌唱中的语言解释过程, 即练声与歌唱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练声如何运用到唱歌中去, 等等。

3.把握声乐作品的风格, 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有了良好的发声状态后, 如何运用到歌曲表现中去呢?在实践练习中发现真正发声的在咽喉, 咬字的嘴是前面看到的嘴, 即“前嘴”只做出了字的“造型”, “造型”做完后立即送入咽腔, 也就是沈湘先生认为的“打开腔体, 把字唱到腔体里”, 要敢于在呼吸与腔体里“念”字, 与传统唱论的“字在嘴, 声在喉”一脉相承。因此, 歌唱者只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把握声乐作品风格内涵能力, 适当调整歌唱共鸣的运用, 以作品风格决定采用合适的唱法, 便能够拓宽歌唱的路子, 达到“鱼和熊掌”能够兼得的多元歌唱风格, 吴碧霞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4.运用创造性思维, 进行声情并茂的歌唱创造。声与情的确是一对相互的矛盾体, 声音技术虽是感情表现的坚实基础, 而感情的贯穿和发展的才是歌唱艺术的灵魂。发声练习好比是学词组、造句子, 歌曲作品的表现则是写文章, 它应该包涵整体构思和语言应用的基本思路, 而这些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因为“音乐中使用的材料——声音, 是建立在创造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既是非自然性的声音, 又是非语义性的声音, 其间蕴涵着模拟、所指、意味和传情等各种创造性思维的内质与外构。所以, 所谓音乐性就是声音的表现性, 没有表现性就没有音乐, 音乐作品的成功与否也完全取决于它的表现性程度如何。但这种表现性是建立在对声音创造性的基础上, 通过创造声音便具有丰富的表情性和感染力。可以说, 音乐材料的可创造性为音乐的构成提供了丰富多变的空间。”歌唱者的二度创作过程, 是依据歌唱发声规律和声乐作品的题材风格、内涵等不同进行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过程。

5.找准外文与汉字发音的契合点。高师声乐教学中, 有的教师在一年级就让学生用原文演唱歌曲, 这有些欠妥。因为学生本来对中国汉字的发音规律还未掌握, 却又要唱外文歌曲, 迫使他们只能用标汉字读音的办法去硬学。有的学生即使听音像资料学得也挺像, 但却不知其唱何意, 与中国歌曲的演唱有何异同。其结果只能是学生花费很多时间学原文, 一学期下来只能唱两、三首声乐作品, 而且还是“囫囵吞枣”。其实, 真要加入外文声乐作品, 我认为应在学生已掌握汉字发声的基本规律后, 在去练唱外文歌曲, 同时找出外文与汉字发音的相同之处, 可能会更容易体现中外不同声乐作品的发声技巧及演唱特点。

6.大众文化消费的多元性催生多元声乐文化形式和产品的产生。“文化消费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 选择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过程, 是文化社会性生产的主要环节。”随着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文化视野的日益开阔, 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生活日渐丰富, 人们已不满足以“单一的文化价值观”去消费也就促成了文化多样化和多元化倾向的形成。声乐文化当然亦不例外, 作为声乐文化的培养者更不能忽视这一重要环节。

总之, 高师声乐教学应该引领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航向, 辩证处理歌曲演唱风格与发声技巧主属的关系。在吸收美声唱法技术的同时, 一定要坚持我国人文主义的优秀传统, “既重视人文色彩, 又兼顾技艺色彩, 既重视教育性又重视娱乐性”, 演唱风格适应时代的需要, 充分发挥我国各民族语言特色。使高师声乐教学呈现多种形式、多种结合和多样化的多元化发展态势。音乐评论家田青认为“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天天吃, 什么东西吃多了也会腻。艺术精致化之后, 尤其成为‘显学’之后, 容易变得规范化, 没有个性了。这就是一切艺术走向顶峰之后的必然, 也是开始走下坡路的征兆”。因此, 我们每个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应积极思考, 结合声乐理论、生理知识, 音响和音韵学语言知识对民族声乐艺术进一步深入研究, 向民间传统音乐吸取营养, 探寻与本地区、本民族语言相适应的声乐教学切入点, 以我为主, 求同存异, 进一步明确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观和正确的发展方向, 防止成为世界文化殖民或同化, 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郭建民.声乐文化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79.

[2]郭克俭.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文化艺术出版社.

[3]程建平.音乐与创造性思维.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161.

[4]郭建民.声乐文化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174.

[5]郑茂平.声乐语言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285.

高师声乐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声乐教学 感想 探讨

高等师范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它是各个阶段的师范教育的最高层次,必须格外重视。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声乐教育逐渐变得更加重要。高等师范院校以往的声乐教学模式受到冲击,需要进行声乐教育的改革,开拓新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战略,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教师,使中小学声乐教学更进一步。

一、高师声乐教育概述

(一)高师声乐教育的目的

高师声乐教育与音乐专业院校的声乐教育有所不同,其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达标的中学和小学音乐老师,让他们走上讲台,向他人继续传授音乐知识;而专业的音乐院校主要培养音乐人才,让他们走上舞台,为听众或观众展现更多的音乐艺术。相比音乐院校的教育,高师声乐教育的师范化和职业化色彩更加浓厚,它围绕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师资需求开展教学,立足于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教师,仅仅围绕音乐知识、技能以及如何施教进行。

(二)高师声乐教学模式

1. 集体课

高师声乐教学中的集体课,有多达二十人以上的学生听课,规模较为庞大,而授课老师只有一名,其优点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人力和教学资源,统一地教学。其缺点就是,由于一个教师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及时的辅导,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2.小组课

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小组课,是通过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教学,每个小组的学生数量一般在五到八人之间,老师为这些小组进行授课,主要的授课内容一般为声乐实践的相关知识,一般问题由小组讨论解决,重要问题由教师讲解解决。这种模式方便学生在共同协作,相互交流中获得学习的提升。

3.个别课

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个别课,指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因材施教,将学生的薄弱基础进行补足,将学生的困难问题进行解决,让学生在老师针对性的解答和辅导中,获得卓有成效的进步。

(三)高师声乐教学内容

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主要内容包含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包含声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即何为声乐、声乐的分类、声乐的唱法、声乐的发展等等。实践,则是教给学生如何练习发声和呼吸,并且要在努力练习之下达到一种熟练掌控的状态。在这两大教学内容中,还要格外重视“教中之教”,即教给学生在将来的从教中,如何教给他们的学生。

二、高师声乐教育的现状

(一)师范性不强

高等师范学校的声乐教育中,师范性特点是尤为重要的。如果高等师范学校在声乐教育中不突出师范性的特点,那么高师声乐教学和专业的音乐院校教育没什么区别。当前,高等师范学校的声乐教学中,就存在着师范性不强的问题。具体到教育环节,则表现为高等师范学校采用专业音乐院校的专业性极强的教材授课,授课内容中缺乏对中小学音乐课如何开授的内容。在思想观念上,高等师范学校没有切实做到把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作为目标,要么想着顺便培养出专门的音乐人才,要么采用的教材和开展的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这都是定位不准确造成的。这导致了高师声乐教学效果的低下,教学的本位偏移。

(二)生源较少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上教育政策的落后,人们思想观念的陈旧等原因,多数学生以文化课学习为主,对艺术课既无兴趣也无良好的前景预期。那些想从事与音乐有关的学生,也多数是基于对音乐的兴趣,并且热衷于成为音乐方面的专业人才,而很少有学生想成为将来的音乐知识的播种者。这导致了高等师范学校招收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极少。同时,由于中小学对音乐课程教育的不重视,学生进入高等学习阶段,即使有志于将来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入学时的音乐基础薄弱,也成为高师声乐教学的一大瓶颈。

三、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探讨

(一)打牢声乐基础

基础声乐知识和实践是高师声乐教学的核心内容,由于多数学生在进入高等师范院校之前,对声乐理论没有一定的掌握基础,对声乐实践多是自学为主,缺乏正规的、系统的训练,所以,高等师范学校的声乐教师既担负着教授学生声乐基本理论的责任,又有教授学生声乐技巧的任务。声乐主要包括呼吸训练和发声练习。先来说说呼吸训练。呼吸是发声的基础,谁能够掌握好呼吸,谁就能够掌握好歌唱。没有熟练的呼吸掌控能力,就没有熟练的音乐技巧,也就没有动听的歌唱。呼吸训练又分为上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上胸式呼吸,是通过上胸控制呼吸。腹式呼吸使用腹部控制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则是前两种呼吸方式的综合。除此之外,还有慢呼快吸和慢呼慢吸的呼吸方法。这些方法,首先需要学生掌握理论,接着就是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际训练,方能达到效果。

(二)培养声乐情感

如果音乐中没有思想感情存在,那么音乐将是空洞的,它不会给人带来各种情感的共鸣。所以,高师声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声乐尤为重要。声乐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声乐中的情感。这有赖于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亲自上阵,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将教学内容演唱出来,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得到老师的点解,从而使思维开化,领悟歌曲中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进行演唱时,对学生经常犯的错误以及难以把握的地方,教师应当及时地进行纠正和讲解。此外,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还要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本,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和层次获得指导。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要在情感上使学生得到感化,在具体的教学中将情感酣畅淋漓地展现给学生。

(三)改革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高师声乐教学主要应该在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增加教学模式的多样性。高师声乐教学不能单纯以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为主。应当做到多种模式相互配合,并且要开创出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让声乐演唱功底强的学生教功底弱的学生,使他们既能共同进步,又能在学生中间进行类似教学的相互实践。教学的空间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要在课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声乐教学,相对来说更能够容易利用电视、电脑等科技设备接收新的信息,所以,让学生上网学习,或者收看声乐类的节目,也是很好的教学方式。第二个需要注意的就是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问题。随着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强,西风东渐,很多国外的先进理念和艺术作品进入国内,这大大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内容,同时对教育形式也有了新的启发。但是,如何既学习国外的东西,又保持有自己的特色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高师声乐教学中,需要注重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处理。做到既能够学习国外的经验和技术,又发展自己的技术,使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相互学习借鉴中融合、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师声乐教学包含了对声乐知识的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模式上,存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等形式。其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声乐教师。它具有职业化和师范化的特点。在现实中,高师声乐教育面临师范性不强、生源较少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高师声乐教育,我们提出了打牢声乐基础、培养声乐情感、改革声乐教学模式的三点意见,希望对高师声乐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詹桥玲.高师声乐教学的弊端及对策[J].黄钟,2004,(03).

[2]王丽娜,郝宝珠.高师声乐教学中关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之探究[J].人民音乐,2010,(09).

[3]刘媛.面向新世纪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J].中国音乐,2007,(03).

[4]郑颜文.谈高师声乐教学中演唱曲目的选择[J].中国音乐,2006,(03).

作者简介:

[1]张海涛: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谈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篇4

(滨州学院 音乐系,山东 滨州 256603)[内容提要] 扩招以来的高师声乐教学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重声音轻理论;重专业轻文化;贪大求洋,轻

视演唱中国作品;课堂授课时间短、人数多、效率低;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等;以上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制约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才能针对

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关键词] 声乐教学;技能;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1)09.0126.02 高师声乐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和任务这样规定:“要 求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能分析一般声乐 作品;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胜任中等学校音乐课的唱歌教学 和课外声乐活动辅导工作。”可见高师培养的主要是中学教 师和社会教育机构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主要面向课堂为学生 与普及音乐活动服务。

近些年高师声乐教学中仍存在着单一地模仿专业音乐

院校的培养专门人才的传统教学模式、体制、方法的弊端,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只会唱或只会弹,或者只会唱不会教;学 生偏科现象比较严重。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很难胜任所担负 的教学工作。具体有如下几种表示:重视声音训练,缺乏理 论讲解;重视声乐技能教学,忽视文化素质教育;轻视演唱 中国作品;贪大求洋;课堂授课时间短,人数多,效率低; 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一、只重视声音的训练,缺乏理论的讲解

声音的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老师 们也往往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 依靠自身歌唱时的状态,对学生的演唱提出相应的要求,因 为每个老师自身的嗓音条件不尽相同,有可能是男、女高音,也有可能是男、女中音,甚至还有可能唱男、女低音,唱男、女低音的人数比例相对较少。在教学的过程中,唱高音的老 师往往不自觉地喜欢给学生练高音区,唱中音的老师喜欢练 中低音区,这种情况下如果嗓音条件正好符合自己的老师的 学生就容易出成绩,而条件不符合的就会觉得难以适应,甚 至会损坏了嗓子。这就是单纯模仿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 种状况?与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对声乐理论的教学重视不够 有很大关系。学生对发声的原理、共鸣腔的运用、气息的运 用等一些具有共性的、基础的知识毫无掌握,知之甚少。声 音碰巧唱对了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唱出来的,一旦唱不对了 又不知如何去改正,这样给声乐学习带来了很大的盲目性。学生一旦离开老师,就不知道如何唱歌了。这样对学生以后 的教书育人是极为不利的。

二、重视声乐技能课,忽视其他文化素质的提高

这一点对于学音乐的人可能是一种通病。大多数人认为 我能唱好歌就可以了,学那些什么教育学、心理学、辩证法 原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要成为一 名名副其实的声乐教育者,不光是要自己唱得好,而且还要 能教得好,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心理 学知识有助于教师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策略 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并在促使学生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维护身心健康 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l教育学会帮助了解和掌握教学、科 研、管理等活动的原则和操作技能。这对于高师的学生来说,将来成为一名教师之后,掌握这些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在辩 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它的核心与实质,如果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去认识、分析和解决在声 乐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就能较好地掌握声乐教学的科学 性与规律性。比如教与学这一对矛盾,既包含着教师教、学 生学这两个对立面的统一,也包含着教师在教学中一面教、一面学的两个方面的统一。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坚持在教 中学,就能处理好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再如声与情的关系,从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声是手段,情是目的;只要我们在 教学中采用“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方法,就能较好地 解决二者的辩证关系,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2】 再比如我们歌唱训练中强调的“用力”与“放松”的关系,如果我们学好了辩证法,就会明白在歌唱中既存在该用力的 部位,也存在该放松的部位,该用力的地方一定要恰到好处 地用力,该放松的地方要彻底放松;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 种既放松又积极,既不僵硬又不松垮的歌唱状态。【3】因此要 把声乐看成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一种发声机制,除了具备 一定的演唱技巧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贫乏的 文化知识必定会遏制一个人在艺术、教育才能方面向更高层 次发展,从而影响到对下一代人的教育培养。

三、轻视演唱中国声乐作品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不少教师存在着以演唱外国作品为 荣的思想,这主要是因为高师的声乐教学无论是从唱法还是 教材,基本上还是沿用了专业音乐院校的做法,这种做法是 不可取的。长期以来,对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的概念的界定 一直存在着很多种见解。有的人认为只有唱外国咏叹调才能 算真正的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不算真正的美声,因此对 演唱中国作品存在着比较轻视的现象。人们常说“只有民族 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五十六个民 族蕴藏着古老而深厚的音乐文化,如民歌、戏曲、说唱等,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及独特的民族神 [收稿日期]2011.07—15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05019。

作者系滨州学院音乐系讲师。

第9期 孙爱娜:谈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27 韵,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音乐文化瑰宝。从青年歌手大奖赛 的原生态唱法比赛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我们国家的民族民间 音乐的丰富多彩,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比如侗族大歌,在明代广泛盛行,距今约五百年的历史,通过“口传心授” 流传至今。其突出特点是多声部的无伴奏合唱,由领唱声部、高声部和低声部构成,演唱过程中有领唱、齐唱、合唱,产 生的声音效果非常和谐美妙,可见我们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 蕴含着多么丰富的养分!高师承担着培养合格声乐教师的重任,合格声乐教师的 标准不仅仅是教学生唱会几首歌,还要能继承并发扬光大我 们的民族音乐传统。因此高师的声乐教学应该以我们的母语 为基础,即便我们的声乐训练方法是以意大利五个母音为基 础的元音训练方法,我们也不能仅仅是“拿来主义”,从训 练方法到演唱歌曲都一成不变的拿来使用了,我们学习意大 利的训练方法是因为以意大利为代表的西方美声唱法,其独 特的音乐风格、演唱风格及完整、系统、科学的发声方法与 发声训练法,早已被全世界声乐界所公认,科学的发声方法 可以使我们的嗓音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这是经过几百 年时间被实践证明的事实。但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都应该 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及民族传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唱起歌 来洋腔洋调,就会陷入外国人听不明白、中国人不接受的尴 尬境地。西欧声乐艺术发展至今,已逐步形成对应于各国综 合风格歌曲的、国与国能够接轨、能够相同的唱法,即国际 传统唱法。沈湘先生就国际传统唱法的审美标准高度概括 为:“通、实、圆、亮、纯、松、活、柔”八个字。国际传 统唱法是全世界声乐界长期以来在声乐艺术理论研究及艺 术实践中所达成的共识,是世界人民情感、审美共性的体现。系统地学习国际传统唱法,借鉴欧洲传统歌唱的精髓和优 长,使中国歌唱达到国际水平,是发展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 重要途径。[4]实际上真正优秀的歌唱者,普遍都可以把美声 的方法用在演唱中国作品上,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曾在国际声 乐比赛获得过大奖的迪里拜厄、张建

一、梁宁、廖昌永、戴 玉强等等众多歌唱家,他们掌握了意大利美声唱法的精髓,能充分运用整体歌唱、整体共鸣、真假声混合均匀、声区统 一、歌声圆润、结实明亮,通畅灵活,松弛柔韧,穿透力强; 咬字吐字清晰,音色、音量具有可控制变化的能力,因此他 们不仅可以演唱意大利歌曲,还可以演唱法、德、奥等其 他欧洲国家的声乐作品。对于中国声乐作品,他们的演唱也 能做到把握住中国作品的行腔韵味,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 茂,极具我们民族声乐的气质和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这 说明如果掌握了真正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可以演唱各种不同 类型的作品的。演唱外国声乐作品和中国声乐作品并不是互 相矛盾的,二者是可以互相融合的。我们应努力向世界水平靠拢,吸取美声之精髓,在保持我们民族语言风格、特点的 基础上,求同存异,取其之长,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我们的民 族声乐体系。

四、贪大求洋

很多高师的老师在上声乐课的时候,不顾学生的实际情 况,从第一节课开始,就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外国声乐作品,并且难度相当于三、四年级的水平。很多学生唱了几年,只 会唱几首外国歌曲,对我们中国的声乐作品一张口就变味,对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音乐知识的掌握更是贫乏,对我们自 己民族的声乐作品既不热爱也不研究,这其中有很多学生是 受到自己声乐教师的影响,有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能有 意无意地给学生灌输了“以洋为美”的观点。这与我们高师 的教学原则和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由于学生的歌唱能力一 入学的时候非常有限,有的学生对于歌唱的基本状态还都一 无所知,此时是打基础非常重要的阶段,教师要讲练结合,使学生对歌唱发声、气息运用、共鸣腔体运用、咬字吐字等 问题在头脑中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建立起“整体歌唱” 的意识状态,此时应该提倡母语的教学,学生能比较快地接 受并消化吸收。贪大求洋会带来很多的弊端。由于很多高师 没有条件开设相应的专门的语言课,很多情况下,是老师给 学生读一遍,学生用汉字或者是汉语拼音在下面注明发音,然后机械地模仿,还有是跟着录音模仿,这就使演唱带有很 大的随意性。老师如果读得规范还好,学生模仿得也会相应 地准一些,但如果读不规范甚至有错误,学生也会把错误当 成正确的发音,不断地巩固错误的。很多学生只是在生硬地 模仿,完全不知道自己唱的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根本谈不 上音乐情感的表达,也更谈不上声乐的技巧表现了。教学大 纲中提出“洋为中用”的方针,要学习中、外优秀声乐文化,不断总结经验,为发展我国声乐艺术做出贡献。高师主要是 培养师资,不单要育人,对于我们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弘扬更 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五、课堂授课时间短,人数多,效率低

这是由于扩招造成的后果,原来的单人课、双人课由于 学生的人数大幅度提高,而教师人数配比不足,造成了今天 的小组课、集体课,而老师们普遍在上小组课集体课时缺乏 经验,把上小课的经验用到上集体课中,造成了声乐课上只 是人数的增加,而授课内容并无什么变化,学生上课时间很 短,一节课有的学生甚至轮不到老师单独指导,长此以往,学生老师上课的积极性都得不到提高,造成声乐课的效率低 下,制约了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今后要在如何把声乐小课、小组课、集体课三者有机结合,三位一体,充分利用充分发 挥每种课型的特点,切实提高声乐课每节课的授课效率,让 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升。这也是今后 高师声乐教学应该为之努力的一个目标。

六、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高师培养人才的专业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随着社会的 不断进步,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声乐人才的质量和 规格要求越来越高,规格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从第十三届 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合唱比赛可以看出,各地选送的参赛 队几乎都是当地音乐院校的学生合唱队,可见社会对我们的 专业音乐教育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合唱比赛中的综合素质考 评环节中,现场的四声部的视唱,在短时间内要求每一个人 都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音准、节奏,并能做到和其他声部平衡、协调,是需要有非常过硬的音乐素质的,从一个侧面也 能反映出一个音乐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 低。“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无论教与学,如果不付出 艰苦的努力,就不会有收获成功的喜悦。因此高师要努力提 高培养的人才的质量,从专业技能提高方面要向专业音乐学 院标准靠拢,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多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多学生四年时间里连一次舞台都没有登过,以至于登上 舞台之后,出现了很多不应该出现的状况,诸如跑调、气不 够用、小动作不断等等,如果在平时多加强舞台实践锻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就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提高歌唱 水准,使自身的声乐之路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还 要加强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和声、作品分析、中外优秀的 声乐作品欣赏等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 层面,提高专业综合水平,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心理学 棚.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8.

高师声乐教学多元化 篇5

【摘要】高师声乐教学一直采用音乐学院声乐表演专业个别课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为学生学习声乐演唱方法和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声乐课程的要求,将声乐教学个别课的授课方式改为小组课的授课的方式,并科学地组织实施小组课,使学生达到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要求。本文从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及课时安排等几个方面对个别课与小组课作了比较。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 声乐教学; 个别课; 小组课; 比较

高师声乐教学一直采用音乐学院声乐表演专业个别课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为学生学习声乐演唱方法和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但对音乐教育专业,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局限性,针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声乐课程的要求,将声乐教学个别课的授课方式改为小组课的授课的方式,并科学地组织实施小组课,使学生达到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要求。

1声乐教学的个别课与小组课

声乐教学个别课的授课方式是指教师在一节课内单独给一个学生授课、辅导。一般由教师指导练声、学生演唱作品、教师对学生演唱作品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纠正(范唱)、作品的艺术处理等几个环节构成。

声乐教学小组课的授课方式是指教师在一节课内给多个学生(四个~十个)授课、辅导。一般由教师带领集体练声、学生个别示范、检查学生演唱作品并对难点片段进行讲解(范唱)、作品的艺术处理等几个环节构成。

2从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要求看“个别课”与“小组课”

音乐教育专业由于其师范性的特点,对声乐课程的要求包括两个方面:(1)通过声乐课程的学习,掌握呼吸、共鸣、咬字、吐字、腔体的运用等声乐演唱的基本技术,具有一定的声乐表演水平并能演唱一定数量的中外优秀声乐作品。(2)通过声乐课程的学习,掌握呼吸器官的构造、发声器官的发声原理、共鸣器官的共鸣原理、歌唱发声的心理活动、中小学声乐教学的方法等基础理论知识。对于第一个方面,采用个别课的授课方式,由于其一对一的特点,教学及训练的时间长,教师容易发现学生声乐技术方面和表演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纠正,对学生演唱的作品进行细致的艺术处理,具有针对性。而小组课的授课方式,学生人数较多,个别指导和训练的时间少,教师只能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示范。对学生演唱的作品进行粗线条的艺术处理,很多问题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给同组的其他同学的示范、指导,自己去体会、揣摩。因此,在这个方面个别课有利于学生学习声乐演唱技术和提高声乐演唱水平,整体教学效果比小组课好。对于第二个方面,采用个别课的授课方式,教师对同一内容要重复讲授很多次,好时多不易操作,且缺乏理论课教学的氛围。采用小组课的授课方式,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讲授理论知识,节省时间,具有理论课教学的氛围,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集体学习。教师对声乐技术学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因此,在这个方面小组课优于个别课,整体教学效果比个别课好。

3从学生来源看“个别课”与“小组课”

音乐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基层,只经过几个月或一年的声乐学习,没有经过系统的声乐学习和训练,这些学生声乐基本功较差,对发声的原理缺乏认识,对声音的好坏没有辨别能力,有的学生还带有不良的发声习惯(部分非声乐专长招收的学生情况更糟)。而音乐学院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大都经过较长时间的专业声乐学习和训练,有的甚至是专业院团的声乐演员,这些学生有扎实的声乐功底和演唱能力。因此,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发声技术或音乐素养与音乐学院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都无法相比。由于起点不同,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前者要从声乐的基本技术开始学习,共性的问题较多。后者则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学习大作品的处理方法和演唱技巧,积累更多声乐作品处理的方法。因此,把音乐学院声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个别课的教学方法用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是十分合理的。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小组课进行声乐教学,把程度相近、问题类似的学生作为一组进行教学,用一到二年的时间,使学生在声乐基本技术、演唱能力、音乐素养方面得到系统的学习、训练和培养,是能够达到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基本要求的。对在声乐演唱方面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可以在三、四年级通过声乐选修课,采用“个别课”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使这些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4从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看“个别课”与“小组课”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在中小学(高等学校)从事音乐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从事音乐表演的专业演员和从事文化宣传的音乐工作者。这一目标明确了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对声乐学科的要求不仅仅是声乐演唱能力,还包括声乐教学、中小学生课外音乐活动组织、社会音乐活动中各种演唱形式的组织排练等。声乐教学个别课的教学方法因其“一对一”,训练时间长、针对性强的特点,对学生声乐演唱能力的提高优于小组课,而小组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比个别课有明显的优势。

4.1对学生教学素养的形成:

在小组课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自己如何学的,同时也亲眼目睹了老师的教学过程。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及心理条件各异,演唱时存在的问题还须单独纠正,比如同样的问题,对于不同的人,纠正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在小组课上,旁观的学生能够把教师的讲解、范唱、同学的改错过程看得清清楚楚,听得真真切切,并有充分的“回味”余地。日积月累,学生在逐步提高自己演唱能力的同时,也学到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老师能有意识地把某一位学生的问题交给大家讨论,并加以引导,把学与教融合在一起,学生的教学素养将得以提高。

4.2对学生演唱心态的调整:

歌唱是由人的呼吸、发声、共鸣等系统共同配合完成的,人的神经系统将它们协调起来,而这种整体的协调关系只有在健康的心理调节下才能得以实现。不少人由于缺少演出经验,常会出现“怯场”现象,表现为:在舞台上心神慌乱、发抖、忘词,甚至意识停滞。歌唱艺术又是瞬间表现的艺术,如果演唱者“怯场”,往往会失去气息支持,严重影响演唱效果。现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高中毕业生直接报考的,他们在中学阶段不可能有太多的舞台表演或其它锻炼机会,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感觉良好,一旦面对观众就难免紧张。小组课是几个人同时上课,每个学生既是“演员”又是“听众”。通过小组课学生能够得到在公众面前表演锻炼的机会,“怯场”现象就可以克服了。所以,小组课可以帮助一些学生克服紧张心理,放松地歌唱。这对于提高技能也是大有裨益的。

4.3对学生掌握多种歌唱形式:

独唱是声乐演唱形式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然而齐唱、合唱、小合唱、重唱等歌唱形式在社会音乐活动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不可缺少的歌唱表演形式。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齐唱、对唱、合唱、小合唱、重唱也是必须熟练掌握的专业技能。但传统的声乐课没有也不可能把这些多样化的歌唱形式作为教学内容来教授。一则时间不够,二则人数受限。小组课在这些方面能发挥其特点。教师在进行集体歌唱练习的时间里指导学生进行齐唱、重唱、小合唱的训练,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独唱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也熟练了解了其他演唱形式,为将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4对学生了解多样的声乐作品:

声乐小组课能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积累尽可能多的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声乐作品。教师在给学生选择和处理声乐作品的时候,会根据学生各自的声音特点和声部属性来取舍和决定其演唱风格。民族和美声在曲目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在同一种歌唱方法中,因为声部类型的不同,曲目差异也是很大的。像戏剧女高音和花腔女高音之间,不论从音乐上还是音域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曲目的选择自然也各不相同。在个别课课上,学生只接触与自己声音特点和声部属性相同的作品,对不同风格的其他声乐作品较少了解。在小组课上,学生不仅可以熟悉符合自己特点的作品,而且能够接触到其他同学的声乐学习曲目,这就使他们熟悉的声乐曲目不仅数量上大大增加,而且风格范围方面更加广泛。

5从课时安排等因素看“个别课”与“小组课”

声乐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主干课之一(开设时间为六学期至八学期)。另外,专业课还开设有钢琴、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欧洲音乐史、和声、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视唱练耳、合唱指挥、音乐美学、中小学音乐教学法、表演等专业技能课和理论课。再加上英语、教育学、心理学、政治理论课、教育实习等公共课,共有二十多门课程。声乐教学个别课的授课方式,按一名教师带十五个学生,每级一个班,每班三十名学生,全系一百二十名学生(扩招前)计算,需要八名专业声乐教师,把其它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教师(每学期五名)计算在内,生师比为9.23∶1,占用了相当的教育资源。同时要使课时安排不冲突,排课是相当困难的。随着音乐教育专业扩招,学生人数成倍或几倍的增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采用声乐教学小组课的授课方式,由于每节课的授课人数增加(四个~十个),因此,在保证课时量又不增加教师数量及工作量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总之,音乐教育专业用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声乐基本技术、演唱能力、音乐素养方面的学习、训练和培养上,可以达到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基本要求,克服了个别课单一性的缺点,从内容到形式符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特点的要求,简便易行,作用显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声乐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俞子正.田小宝.张晓钟编著.声乐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6:1-3.60-71.166-171

高师声乐教学多元化 篇6

原生态音乐,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原生态音乐似乎已经被忽视掉了。但最近几年似乎又被众多音乐人士所推崇,因为从某个角度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原生态。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因此传承和发扬原生态音乐,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地责任和义务。而作为培养专业音乐素养的高校民族声乐课堂,更是承担了这一重要任务。

一、问题的提出

中央电视台的最具影响力的栏目——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但最近几年,人们却发现选拔出来的民族唱法歌手普遍存在“千人一声”的问题,越来越得不到观众的喜爱。反倒是在青歌赛中产生的阿宝、石占明等原生态歌手,受到音乐人士及观众的一致赞赏。原生态民歌也逐渐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湖北省长阳**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三友坪村的“农民兄弟”王爱民、王爱华在第十二届全国“隆力奇”杯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崭露头角。而前不久在四川绵阳举行的为期3天的首届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暨中国民间文艺第十届“山花奖”系列活动中,“农民兄弟”又以一首*家山歌《细碗莲花》获得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比赛金奖第一名,并入围文艺界最高奖项“山花奖”。原生态民歌以其特有的单纯、真挚吸引了众多音乐专家及观众的关注。原生态民歌应该说是民族声乐的一个部分,但又不等同于民族声乐,它是相对于学院派而言的。这些现象都在提示我们:应该把原生态民歌教学纳入民族声乐教学中去,不仅可以使我们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更可以让原生态民歌得到传承与发展。

二、原生态音乐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民族声乐教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全国各高校也开始将原生态音乐引入课堂,它必将对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力度还很不够,有些高校甚至忽视了它的存在,把民族中最美好的音乐教育素材丢失了。这对于从事民族声乐的工作者来说是莫大的遗憾。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艺术家们对原生态音乐不断加工与完善,词曲日渐完美,已成为独树一帜的民族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渗透原生态音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民族声乐教学的*壤。

(一)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意识

当今的民族特色文化正不断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而原生态音乐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位于世界之林的根基。也是民族声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声乐的艺术精华,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从学习原生态音乐入手。像湖北省长阳**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三友坪村的“农民兄弟”王爱民、王爱华在第十二届全国“隆力奇”杯青年歌手大奖原生态唱法中就获得了金奖,他们并不是想出名,而是为了传承并宣扬*家的民族文化,让每一个*家儿女都为之骄傲自豪。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渗透原生态音乐同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民族声乐素质,促进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发展、完善,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焕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及挖掘学生的音乐才能。原生态音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它是对生活的音乐诠释,爱与恨、美与丑、情与爱都饱含在旋律中,没加任何修饰,歌的旋律和人的感情完全融在了一起,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而民族声乐教学更多的是先进行理论上的传授,在让学生反复练习,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兴趣,更缺乏了创新精神。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原生态音乐。若把原生态的音乐渗透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尽情表演,相互交流,歌人合一,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让学生的情感自然流露,学生的兴趣自然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他们唱了自己想唱的,表达了自己想表达的。让原生态音乐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对于促进学生全面了解学习民族声乐,激发学生学习民族声乐有着重要意义。

(三)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学校的音乐教育应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原生态音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它需要得到继承和发展,而高校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学习民族声乐,首先要学好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原生态音乐,才可能在声乐领域中有所作为,它是对民族声乐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它既可以促进民族声乐的更好发展,又可让学生的音乐知识更加丰富。

三、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渗透原生态音乐教学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素质,壮大师资力量

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原生态音乐走进民族声乐教学的前提。高校要重视对教师原生态音乐素养的培养。原生态音乐是相对于“学院派”而言的,它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原始的、未经过加工的唱法。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民族声乐教师都掌握的一种唱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对民族声乐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除了采用培训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外,还可以发动教师深入民间,虚心向民间歌手们学习,探索。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为原生态音乐在高校校园的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优选生源,建立兴趣社团

在民族声乐专业中,有很多热衷于原生态唱法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乡*。这些学生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乐意学习和传承传统音乐艺术,乐意扎根本*。学校和教师可根据这类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成立“原生态唱法”社团,为这类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这部分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有序的学习“原生态唱法”。初次之外,社团的存在还可以为所有爱好原生态音乐的老师学生提供一个可交流、切磋的场所。真正的让原生态音乐走进我们高校校园的课堂。

(三)下乡,走出校门去采风

原生态音乐是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它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集中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和情感,是最真实的劳动的体验。它始终保持着“发于心,动于情”的本质,可以唤醒学生的真情与个性,让艺术回归本真。原生态音乐具有来自穷乡僻壤、清新质朴、丰富多彩的风格。学习原生态唱法,关起门来,在校园里“闭门造车”的学习方式是不可取的。只有真正的深入到民间,才能见识到原汁原味的原生态音乐。因此,高校校园应该及时地把老师和学生送到有民族特色的乡间去采风,以丰富原生态音乐的素材。

(四)开展活动,促进展示与交流

开展活动是促进展示与交流的最好的形式。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系统的学习原生态音乐后。各学校还要想办法,帮助这些学子展示他们的成果。如贵州凯里学院在2010年就举办了第一届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的自己的才能,还能很好的促进“原生态音乐”的交流,更能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做很好的宣传,让各族的原生态音乐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发扬。在这一点上,中央电视台也已率先做出了表率。近几年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原生态歌手备受音乐人士和老百姓的喜爱。

四、结语

原生态音乐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原生态音乐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特别是音乐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高校音乐专业的课堂更应该担当这个责任。原生态音乐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渗透,也很好的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原生态音乐走进我们民族声乐的课堂,让我们民族的瑰宝能更好的得到发扬和继承,让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走出“千人一声”的低谷,让民族声乐因为有原生态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参考文献: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议 篇7

关键词:声乐教学,歌唱状态,教学手段,教学理念

高师声乐教学课是高师学生必修课, 也是音乐教育的重点学科。课程与学科要想发挥其自身的功能与作用, 就必须要借助于改革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理念和方法手段的变革。笔者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框架, 积极参与高师声乐教学改革, 在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歌唱状态方面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和心得。

一、培养学生的“用心”学习习惯

用心学习是一种高强度的心智活动, 在学习活动中, 其中“用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发挥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智力因素的综合作用, 一是发挥自信、毅力、恒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 本文强调的是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在声乐教学中, 用心学习是一种必备的学习习惯, 而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培养过程。

教师在上课时要教育学生用心去听讲, 学习时要有一个健康良好、乐观向上、勤于动脑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上认真体会老师讲授的知识, 课下能通过录音或者笔记方式来进行强化记忆, 再通过自己的练习来验证记忆的效果和声乐理论的运用, 同事运用意志力的控制来坚持这种学习习惯, 逐渐养成一种用心学习的科学态度。

在每次练唱的时候, 也要用“心”去练。首先相信自己, 用内心充满自信、坦然、愉快的心态去歌唱, 逐渐形成一种自信、饱满的歌唱习惯。很多研究表明, 自信的歌唱心态很重要, 它是演唱者内心激情迸发的源泉, 能给予身体和心灵无穷的力量。有些学生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是特别高, 声乐技巧的掌握并没有做到运用自如, 再加上严重的自卑感、临场发挥的紧张感, 在每次演出或考试时, 就容易出现高音唱破的情景, 歌曲演唱不能完整、流畅地表达。演唱吃力的状态不仅是歌唱技术方面的原因, 也是由于不健康的歌唱心理造成的。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摒弃自卑感, 使其逐渐树立了学好声乐的信心。

声乐学习最忌急于求成, 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在演唱歌曲或发声练习时, 把枯燥、单调的发声练习想象成一首精美的小曲, 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使歌声与心理、生理融为一体。内心永远充满激情, 带着情感去进行声乐发声练习, 用想象的翅膀支持着自己的演唱情感, 同时树立起自信心, 抒发自己内心的情

[2]边秀梅, 刘小兰.论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8) :55-56.

[3]周敏.浅谈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师声乐教学[J].艺术评论, 2007,

[4]刘莎莎.也谈声乐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J].电影评介, 2009,

感。这样, 久而久之, 就会养成“声从心发、声情交融”的一种歌唱境界, 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大大减轻歌唱者的心理紧张因素。

在声乐课堂上除细心听老师讲授, 用心记忆好的声音外, 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和学习一切有关和演唱有关的生活片段, 情感瞬间等。学生要不断积累真实生活的情绪记忆来加强自身对不同歌曲的情感表达需求, 同时也要欣赏歌唱家的演唱, 或者听看音像资料, 来巩固声音美好、表情自然的概念。同时, 阅读有关声乐知识的专业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理论基础, 多留心观察不同人物形象的个性, 帮助自己更好地演绎不同的人物角色等。如此种种手段, 都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对声乐学习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概念, 并能用心去捕捉每一个情感场面, 加深对声乐学习的理解。

二、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

声乐教学手段就是在声乐教学目标的指导下,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当前的声乐学习状态, 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融汇于教学过程的途径。丰富的声乐教学手段是声乐教学成功的关键, 而教师对于教学手段的运用至关重要, 体现了教师对声乐教学目标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声乐课堂中, 声乐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不同方面激发和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歌唱状态。

1.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通过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意识地加强声乐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声乐课程是一门表演艺术, 是人类用以更好的表达内心情感, 把美好的艺术享受带给听众。学生要面向讲台和舞台, 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带给听众或观众。学生在学习声乐的初期, 是树立起良好歌唱心理的开端。克服害羞、胆怯、的心理因素, 虽然不是马上可以实现的, 但从歌唱中体会声乐演唱所带给他们的无限乐趣和享受的同时, 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也能逐渐培养声乐学习及演唱的兴趣和欲望。因此培养声乐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

2. 师生共同努力, 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声乐课堂上, 教师的态度、精神、感情是保持课堂气氛和谐的关键因素。古语说“严师出高徒”, 这里的“严”是指严格。而在声乐学习中, “严”字固然重要, 但还要注意态度不能太“严肃”。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 恰当的肢体语言, 让学生能充分的理解, 那么学生的学习情绪也就会得到鼓舞。声乐课讲究的的是严格的声音概念, 但以嘀咕是宽松的学习环境。往往过分严肃的环境, 学生的肌肉很紧张, 容易产生紧张的声音。声乐课上学生应处于积极, 热情的状态中, 教师切不可用过激的语言和行为让学生心理产生畏惧感、恐惧感, 学生总是具有表现欲才能更好地完成声乐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课堂语言, 以保持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

3. 注重声乐教材的选择

在依据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所选曲目尽量是学生能够理解、并能符合学生当前程度的作品, 学生有兴趣, 才会有学习动力, 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过去的声乐教学

[5]郭程程.浅论多媒体技术在高职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华章,

刘媛媛, 1982年9月8日, 女, 籍贯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 学士, 菏泽学院学前教育系, 主要研究音乐教育。

中, 教师的讲述成为了“一言堂”, 让学生唱什么就是什么, 学生没有自主性, 往往被动接受, 没有完全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出发, 这样只会造成学生的敷衍了事, 慢慢对声乐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和学生沟通,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有目的选择那些即能够为学生提供声乐技巧提高, 又是学生自身非常感兴趣的声乐教材。声乐曲目的选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教材内容, 甚至还可以引发学生的表现欲, 促使学生的演唱超长发挥。

4. 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 教师应以理服人, 以德感人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难免会否定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甚至批评学生接受声乐知识的态度, 更甚至因为学生的理解偏差而否认学生对当堂知识点的认知,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或多或少的打击。有些心理素质稍微差一些的学生, 暂时会因此而产生气馁的不良情绪。鉴于此种情况,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与学生交谈时, 教师要注意语言艺术, 要先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 再用温和的语气指出其不足, 还要运用眼神、体态来对学生进行鼓励。对于一而再, 再而三地不理解或做不到老师的要求的学生, 教师除了要耐心讲解、反复示范让学生细心体会外, 还可以用暂时放下的方式, 来缓解学生不得要领的压力。切忌急躁或训斥学生, 那样只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事与愿违, 学生的自卑心理有时与声乐教师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教师用“赏识”的心态去面对学生, 也许一个赞许的眼神, 一个简单的“好”字, 或者连续不断地肯定, 都会对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起到重要作用。

5. 针对学生的性格与气质类型, 采取不同的锻炼意志力的措施

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因材施教是声乐教学顺利完成的关键。对于胆怯、不自信的学生, 教师要经常鼓励, 让他们大胆表现自己, 无论表现效果如何, 只要学生勇于表现了教师就给予肯定, 在肯定的效果中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 并尽量创设各种条件鼓励雪生表现自己。对于天生比较强调自我、容易骄傲和自负的学生要告诫他们:在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 要谦虚、刻苦、踏实才能进步。针对不同性格不同喜好的学生, 声乐课堂也应采取不同的课堂氛围。对胆怯不自信的学生, 要尽量轻松、民主, 师生双方都应该具有积极良好的心态, 以积极的歌唱心理带动歌唱生理。对比较自我的学生,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程度用最简练、精辟、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抓住学生的歌唱技巧, 在其得意的时候, 出其不意地为其做示范, 表现更高层次的技巧, 夸张地模仿其做不到位的部分, 让学生始终不敢大意。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佩服老师, 欣赏老师, 愿意听从老师的教诲。

6. 加强歌唱技能, 提高歌唱能力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紧张、恐惧心理虽然是每个学习者都可能面临的问题, 可以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来弱化它, 但真正克服恐惧的心理, 则来源于歌唱者的实力, 即提高歌唱技术水平。歌唱者只有经过刻苦的专业训练, 具备较为稳固的演唱技能技巧, 那么, 他在演唱时无论出现什么预料之外的情况, 他都会信心百倍、稳如泰山, 并在演唱中可以及时调节自己的机能和心理, 演唱过程才能声情并茂, 才会将练习中的水平发挥到极致, 尽量保证演唱的完整性。

三、开放声乐课堂

目前, 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中, 传统声乐“一对一”的授课依然是最主要的形式, 虽然也有不少学校由于扩招等原因进行声乐大课或小班教学进行教学改革与尝试, 但目前还没有太成熟的声乐大课教学模式。本笔者认为声乐课堂多年来并不因“一对一”的教学而显得单调, 而是由于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闭门造车, 影响了声乐教学质量。由此可见教师应该拥有“开放”的心态, 打开声乐课堂与外部世界的隔阂, 让声乐课堂在真正的社会实践中、在生活中得到检验, 从而升华学生学习声乐的情感需要。

1. 声乐教学公开课

声乐教学公开课主要是针对低年级的声乐学生、特别是声乐初学者采用的一种开放式的上课形式, 目的是帮助他们树立歌唱的自信心和歌唱的主动意识。由于大部分初学者在声乐学习的初期都不敢大胆面对老师和同学歌唱, 对自己的演唱缺乏自信心, 没有主动歌唱的意识。因此作为声乐教师可以采用一人上课多人听课的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的形式来调动和激发他们歌唱的兴趣。如:在教学中, 安排3、4个人一起上课, 中间可以穿插一些轮流歌唱和对唱的形式, 在演唱过程中可以鼓励他们在歌唱时进行讨论、交流, 让课堂形成一种活泼、民主的气氛。在这种课堂上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评论, 提出自己歌唱时的心得体会,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种形式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歌唱兴趣, 把歌唱当成一种享受, 在互动中帮助他们建立起歌唱的自信心。笔者进行过一些这样的尝试,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 这种开放式的授课方式对于初级声乐学习者非常实用, 对他们的声乐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相互观摩提高课

相互观摩课分为两种, 一种是学生间的相互观摩;一种是教师间相互观摩。声乐教师应该把学生观摩课纳入到每学期的声乐教学计划中, 这种观摩课可以两周一次均可。课程的内容是对近两周学习成绩的一个展示。声乐老师把自己所有的学生组织在一起, 最好选择在有舞台的教室, 让他们轮流上台演唱, 其它同学一起观摩分析。当所有学生演唱完毕, 老师让学生轮流指出演唱者的优缺点, 最后老师进行总结。通过每一位学生的演唱, 可以达到相互学习和借鉴的目的, 同时也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次上台当众表演和观摩的机。这种观摩课程的开设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上台紧张心理, 增强舞台实践经验, 又让他们看到了其他表演者身上的优缺点, 有利于自身歌唱表演能力的提高。

教师间的教学观摩课虽然在不少高校也列入教学计划中, 可是往往流于形式, 由于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和教学手段的独特性和受教育个体差异性, 声乐教师针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但声乐学习也有很多共性的东西, 如果教师之间能经常进行相互观摩听课, 课后相互交流, 势必对声乐中共性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和全面的积累和研究, 在个人教学方面会有更大的提高。本人认为高师声乐教学应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 而并非纯技艺之教学。因此完善高师声乐学科的教学规范需要教师们共同研究, 共同在实践中总结, 而并非个人之举。

3. 社会演出实践课

社会演出实践课与声乐观摩课的不同在于, 社会演出实践课面对的观众范围更广, 观众对演唱者报以要求完美的态度、实践活动的大众化要求促使学生产生更多的紧张感。声乐观摩课面对的观众专业水品高, 不会对学生苛责, 也不会要求学生表现绝对完美, 但由于面对的都是内行, 也会给学生造成压力。根据这两者的不同所产生的效果来看, 声乐教师应该把社会演出实践课作为期末考试成绩评分的一部分。

在课余时间, 声乐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举行小型音乐会, 或者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去义演, 参加社区联欢, 对敬老院慰问演出、文艺下乡等演出形式, 通过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临场发挥, 舞台表现来制定新的教学计划, 针对其在舞台上的表演、姿态、神情、手势、服装等等做一个综合记录, 并在台下及时给于指正, 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声乐技巧的熟练运用, 目的是让他们通过社会演出实践, 增加舞台经验, 激发对舞台表演的热情, 体验成功的快乐, 逐步建立起健康、良好的歌唱心理, 使歌唱达到声情并茂的感人效果。

这种开放式的声乐课堂可以改变过去闭门造车的尴尬教学局面, 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 还可以大大激发教师的声乐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 在声乐教学改革中, 培养学生歌唱心理, 提升声乐教学课堂品质与歌唱环境的塑造已经成为现代声乐教学领域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对学生健康良好歌唱状态的培养,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浅谈高师声乐的“师范性”教学 篇8

关键词:声乐教学 师范性 综合能力 教学形式

高等师范院校是以培养中师为目标,然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是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模式,只注重声乐演唱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它的“师范性”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上应该以素质教育为本,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其胜任教师这一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以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为基础

体现声乐教学应有的美学品质和人文精神,是高师声乐教学十分重要的课题。目前我国高师声乐教学中,往往只是片面强调声音技巧和发声方法,忽视了声音的美感和“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审美标准,歌唱者没有用审美的眼光去体味声乐作品中的丰富情感唤起内心的共鸣,使歌唱失去了灵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声乐教学之中,在课堂发声练习时,要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建立美好的声音形象;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中外大量声乐作品进行分析、理解,积累音乐文化知识内涵,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在舞台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会对歌声的审美、音乐感觉的审美、演唱情感的审美。

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这是高师声乐教学的根本目的。2.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可以定期为学生举办演唱会和声乐比赛,演唱形式多样化,可以独唱、对唱、重唱、小合唱等,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要鼓励学生走上舞台,在实践锻炼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3.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作品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声乐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指导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外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逐渐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和处理作品的能力。

三、合理设置声乐教学曲目

当前高师声乐教学的教材曲目类型单一,专业性很强,独唱歌曲几乎占领了整个课堂教学。而在中小学实际教学工作中,一些集体性的演唱方式比独唱更具有实用性。因此,在曲目的设置上应该突出“师范性”特点,不能盲目追求作品的难度和专业性,要大量扩充一些更通俗易懂,更能被学生接受和喜爱的作品。曲目要尽可能丰富一些,打破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束缚,可以把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和儿童歌曲以及其他演唱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为将来唱歌教学和课外辅导工作做准备。

四、结合声乐理论进行教学

目前高师声乐教学仍然照搬声乐表演专业的模式,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声乐理论知识。很多学生声乐基础理论都很薄弱,如对人体的基本生理结构,特别是歌唱的发声器官都不了解,由于缺乏理性认识,给声乐教学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必须将声乐理论融入到声乐教学中,如歌唱的嗓音保护、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语言艺术、歌唱心理等,使学生不仅靠感觉去学习发声方法,还在理性上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五、教学形式多样化

声乐个别课是音乐学院传统的授课模式,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学生专业技巧的提高。声乐小组课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技能训练小组课和观摩实践小组课,两者兼顾既可以解决共性问题又可以提供互相学习机会。声乐集体课是在教学中可以选取几位学生做示范,其他学生观摩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同时贯穿声乐理论教学,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声乐理论知识。这种授课方式正是高师声乐教学“师范性”的体现。

总之,高师声乐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明确教学目标,真正建立起符合高师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体系,才能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的综合型人才。

上一篇:智能公交岗位职责下一篇:面试时怎样缓解紧张情绪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