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原则(通用8篇)
一、学前音乐教育的作用
(一)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富含深刻的情感内涵,传递着优良的传统美德,对学前儿童进行相关方面的音乐作品教学,能够让学前儿童深切领悟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甚至能够促使儿童在行动上进行效仿。如《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很有寓意的儿歌,歌词很朴实的记叙了小乌鸦照顾年老妈妈的细节,歌词简单易记,同时传达了浓浓的亲情,学前儿童通过学习这首儿歌在生活中会效仿小乌鸦的行为,学会关爱父母。再如《我的好妈妈》这首儿歌同样传达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学前儿童会在潜意识中受到歌词的影响,并付诸到实际行为中。如此,这样的学前音乐教育有利于实现品德教育,从而使学前儿童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提高学前儿童的审美情趣,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才能学前音乐教育,既是一种纯粹的音乐教育,又是一种审美教育。在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让儿童能够充分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美及音乐所带来的欢乐,教师会选择一些具有审美趣味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并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前儿童与老师一起参与到情境中感受音乐作品中美的意境,实现审美教育,进而提高学前儿童的审美情趣。如《春天在哪里》是一首非常有意境的儿童歌曲,老师在教授这首歌曲时可以根据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和音乐审美教育目标来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让儿童熟悉歌词内容,然后让儿童动手绘画出歌词中提到的大自然物种,如红太阳、小燕子、小花、小鸟等等,绘画完之后让儿童选择自己喜欢的物种并扮演这个角色。教师可以一边教儿童演唱这首歌,一边与儿童一起随着音乐自由舞蹈。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就变得丰富多彩,儿童能够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绚丽多姿,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同时儿童还能够在学唱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中的欢乐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既提高了儿童的审美情趣,又在情境活动中挖掘与培养了儿童的其它艺术才能。
(三)拓展学前儿童的认知领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优秀的儿童音乐作品虽然通俗简单,但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融入了一些关于自然、社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学前儿童可以通过学习儿童歌曲来增加对课外知识的了解。学校开展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不仅能够调动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而且拓展了学前儿童的认知领域,丰富了儿童的生活常识。此外,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还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创作歌词,这样的儿歌能够引起学前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无限想象,并将这些想象与现实生活相衔接。如在歌曲《飞呀飞》中,歌词的创作就采用了提问的方式。在歌词中有这样的提问:“小鸟怎样飞?飞机怎样飞?飞船怎样飞?”教师在教儿童唱这首歌前可以先让儿童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并且让他们对其进行模仿,以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然后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来给儿童具体的展示,这样有利于调动儿童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四)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各方面的健康、协调发展音乐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因此在实际的学前儿童音乐教学中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适合学前儿童的音乐作品。而在实际的音乐课堂上,教师往往选择那些欢快、抒情、旋律优美的儿童歌曲进行教学,这有利于促进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在教学中也不是纯粹的歌唱教学与理论分析,而是采用教师与儿童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边弹奏歌曲边鼓励儿童跟随音乐随意舞动,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同时还能够提高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此外,对儿童进行听歌、唱歌的训练,能够提高儿童的听觉能力,在歌唱过程中注重技巧与姿态,能够调整儿童的呼吸节奏,有利于儿童身体的健康成长。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要遵循的教学原则
在音乐教学中,应以感性原则为辅助,根据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与规律来设计教学模式,利用感性的教育方法、手段、活动来进行教学。音乐是一种抽象化与形象化的艺术,学前儿童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低,因此教师应先采用感性的教学方法让儿童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循序渐进,也让儿童将音乐放到实际的生活体验中,从而对音乐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最终从音乐中获得情感共鸣,实现理性认识的目的。遵循全面发展原则音乐教育具有多种教学属性,不仅要求教师要注重音乐性与技能性的教学,而且要求与知识性教学相统一,以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因此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与表现能力。
教师应创设能够充分发挥儿童主观能动性的音乐教学模式,让儿童在课堂上发散思维跟随音乐一起律动,从而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遵循开放式、个性化的教育原则学前儿童正处于一个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的阶段,因此需要遵循开放式的教育原则,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的音乐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学前儿童的发展特征来开展音乐教学,创建各式各样的集体音乐活动,让儿童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音乐带来的乐趣,并在活动中学习相关音乐知识与技能。
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因此还需要教师遵循个性化的教育原则,在统一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儿童的个性化发展,以鼓励儿童为主,使儿童在一个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加大对学前儿童的教育力度。同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教学背景下,发展学前音乐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枢纽,因此需要学校及教师共同努力实现学前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分支,学前音乐教育形成了自身的独特规律,在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教师应严格遵循各自的发展规律,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
一、伦理学视野下教育公平的新含义
1.伦理学视野下的公平
“罗尔斯在《正义论》第一章指出,正义即公平,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公平、公正、公道在伦理学上属同一概念,公正被伦理学称为社会治理的最重要道德原则。”罗尔斯认为公平正义体现于两个正义原则之中,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并且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1]第一个原则强调人人享有平等的基本权利,第二个原则强调享有比例平等的非基本权利。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万俊人将其解读为:自由原则和差别原则。其中的差别原则对我们重新理解教育公平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根据罗尔斯的观点,所谓差别原则就是要确保社会上最少受惠者获利,从最少受惠者利益出发调节和处理社会和经济利益的分配,进而达到平等、自由的目标。但应注意的是,差别原则并不是指所有社会成员获利相同,这是其与自由原则的不同之处。罗尔斯认为,造成人们之间不平等的原因除了政治体制、经济、社会条件等社会因素的限制外,还受人们出生伊始所具有的不平等社会地位和自然禀赋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由原则只能排除造成人们不平等的社会差别因素,却无法排除自然差别因素,而差别原则即致力于解决由自然因素造成的不平等。因此,我们认为,罗尔斯差别原则的真实含义包括两方面:首先,不平等要限制在社会经济利益的范围内,而不允许在人权自由等基本权利方面出现不平等;其次,即使在社会经济领域,这种不平等也要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即要符合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2]
2.以差别原则为依据重新解读教育公平
基于以上两点理解,我们可以重新解释教育公平。一般,我们认为教育公平是指处于同一社会的个体,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及受教育结果上都平等,任何区别对待或条件不均等都被视为教育不公平,包括教育权利、教育机会、教育资源上的平等。[3]但这实际上是将教育公平等同于教育平等,寻求的是这三者在全国范围内的整齐划一,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根据差别原则,笔者认为做到教育公平应该包括两方面:首先,在教育基本权利如受教育权、入学机会的享有上,应做到平等,人人“所得相当”;其次,在非基本权利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可以采取差别原则,确保“得所当得”。
二、差别原则对解决农村学前教育公平问题的启示
罗尔斯差别原则的重要前提是基本权利的平等享有,在学前教育领域即指所有儿童都应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在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及义务教育阶段,但也已引起国家的重视。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由此可见,目前普及学前教育需要的只是一个逐步达成的过程。
但普及学前教育只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方面,只是教育权利的获得,要实现教育公平还要做到教育机会的均等及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罗尔斯差别原则就是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允许一定限度内的不平等分配,以此来达到事实上的平等。这对我国目前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实现学前教育阶段的公平有重要启示作用。
1.允许有差别的不平等,根据农村特殊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学前教育
(1)树立正确观念,理智看待城乡学前教育存在的差距。
根据罗尔斯的观点,不平等的出现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后天因素造成的不平等可以克服,但先天不利条件造成的不平等却很难克服。例如,就城乡而言,城市儿童可以在任何时间免费参观博物馆,获得学校中没有的知识,而对于农村儿童而言这近乎奢求。如果只是纯粹追求形式上的平等,那也应该在农村建立博物馆,这显然不符合我国现有国情。所以,对于这种不平等,我们要理智看待,整齐划一不可取,因地制宜,化不利为有利才是解决之根本。因此,要解决城乡学前教育的不公平问题,首先要求我们从观念上破除对教育公平含义及评价标准的狭隘理解,不能将儿童在教育资源占有上的平等作为判断教育是否公平的唯一指标。
(2)抓住农村特殊性,因地制宜发展学前教育。
我们允许存在差别,不代表可以置之不理。在罗尔斯看来,应将这种差别降低在保证最少受惠者获得最大利益的程度上。既然仅仅追求教育资源占有上的平等不可取,那我们就应该另谋出路来达成农村学前教育的公平发展。与城市优越的物质资源相比,农村儿童似乎被迫处于劣势。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这种差距短时间显然无法消除。因此,要实现城乡学前教育事实上的公平,当务之急是改变思路,变不利为有利。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利用农村的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即指农村特有的自然环境、乡土人情,这对幼儿一生发展来说是一笔宝贵财富。自然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苏霍姆林斯基称大自然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活水源头,因此一生都在进行自然主义教育实践,他给孩子上的第一节课就是在大自然——蓝天下的学校里进行的。除此之外,卢梭、福禄贝尔、蒙台梭利无不强调自然环境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这启示我们,在进行农村学前教育建设过程中,一味强调与城市实行同样的所谓高质量的课程标准显然是盲目的,将学前教育的公平性简单地理解为让所有学生都能进入学校并接受同样的课程更是狭隘的。因此,在对待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上,要因地制宜,不应忽视地区和幼儿群体之间的差异而要求学前教育机构完全按照一种所谓合乎标准的幼儿园课程行事。[4]就农村而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各种农作物、动植物还有自由自在的场地,都是幼儿园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如秋天收获的季节,带领幼儿拾稻穗、捡玉米,培养幼儿热爱劳动情感;捡同样大的石子洗干净玩‘抓石子游戏’等,使教育内容生活化、经验化、乡土化,真正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为幼儿提供爱家乡、爱社会的契机。”
充分利用好农村优越的自然环境及浓浓的乡土人情,设置适合农村及农村儿童的课程标准,运用独特的教育方法加以实施,才是真正实现农村学前教育公平化的根本。
2.针对农村农忙的特点,合理设置学校布局
与城市儿童家长一年四季有规律地上下班不同,农村家长在农忙季节往往要起早贪黑,且由于本身观念上对学前教育不重视,许多地方一到农忙幼儿园里学生很少。究其原因:(1)家长忙于农活,经常天稍亮就要去劳作,无暇送孩子上学;(2)农村幼儿园设置密度小,往往一个镇就一所幼儿园,家园距离较远增加了农忙时送幼儿上学的难度;(3)家长本身观念上不重视,认为幼儿园可上可不上,偶尔不去也无关紧要。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儿童发展,不利于幼儿良好上学习惯的养成,也严重影响幼儿园的正常教学活动。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无疑也是实现农村学前教育公平化的重要方面。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因此,笔者认为,在具体操作上,应兼顾农村这一特殊性,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解决。例如,进行合理的整体布局,加大幼儿园设置密度。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说:“既然是幼儿园,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成长的特点,方便儿童就近入园,而不是让家长带着孩子起早贪黑。”将幼儿园建在家长和幼儿身边的必要性,已被许多国家的成功实践所证明。譬如俄罗斯自2010年起实施新的学前教育机构标准,对幼儿园分布设点的密度加以详细规定,其中,规定在农村,不能超过1公里。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增加幼儿园的设置密度更具有可行性。[5]
除增加幼儿园的设置密度外,还可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例如,农忙季节,在保证儿童获得基本休息的基础上,按照儿童家长的作息时间适当调整儿童入学及放学时间;另外,还可由当地政府出面临时组织校车在农忙时按时接送幼儿,以减少家长负担。
参考文献
[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6.
[2]高园.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解读与评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4(10):40.
[3]郑淮.略论我国的社会分层变化及其对教育公平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50-56.
[4]朱家雄,张婕.教育公平—一个不容回避的学前教育问题[J].教育导刊,2006(2):6.
一、用“制”规范的原则
此原则为建章立制。遵循幼专见实习工作计划及相关制度,对接制订我园指导见实习工作系列制度,切实保障幼专与实习基地工作的有效衔接。我园指导见习工作相关的制度有《幼儿园接待见实习工作流程》《双导师管理制度》《幼儿园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习生安全管理细则》等。下面是我园针对见实习工作内容的流程图,反映了我园在指导学生见实习工作的规范性。
二、用“质”引导的原则
此原则为质量先导。我园为安徽省一类幼儿园,努力打造理念先进、管理规范、保教水平一流的幼儿园,社会声誉高,让幼专师生观摩到的是规范的幼儿园保教工作。我园的办园宗旨为“一切为儿童”,座右铭是“教师妈妈,一身二任”,园风是葆有天性、启蒙心性、注重个性、健康快乐地成长。职工们努力工作,规范教养行为、一日工作流程等,并在规范的基础上凸显特色,为实习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发展的动力和目标。我园的办园特色有“家园共育助推孩子快乐成长”,编撰了《节日亲子教育园本课程》;注重隐形教育,打造书香型幼儿园,注重幼儿环境创设与幼儿发展的研究,出版《幼儿园创意挂地饰》一书;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开展研究性主题游戏、个别化学习区角和幼儿科学游戏的研究,举办多场“幼儿亲子‘六一’游戏大观园”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符合年龄特点的快乐成长环境。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办园内涵,特为学生拍摄制作了一部反映我园办园历史、办园特色和办园成绩的宣传片。
三、用“责”指导的原则
此原则为应尽职责。我园是幼专配套的重要的教科研和见实习基地,校领导非常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为附幼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和物质环境,指导见实习工作是我们重要的工作职责。我园不仅要做到服务孩子、服务家长,还要做到“第三重服务”,那就是为幼专学校服务。同时“责”也是幼专赋予附幼的一份责任,职工应用自己良好的形象、模范的榜样带动、激励和感染实习生。为进一步履行好工作职责,我园组织开展“如何做一名优秀实习指导老师”的大讨论活动,每位老师撰写反思文章,从中反思总结,梳理积累经验。
四、用“心”指导的原则
此原则为动脑筋用心思,不断总结指导方法。
(一)研读实习计划,研究实习类型做好分类指导
(二)根据实习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
初中起点五年制的实习生,在校时间比较长、基础好,教师在指导见实习工作中由易到难,注意计划性、渐进性和渗透性。跟班见实习,从参与一日活动中的个别环节开始,逐步过渡到教学活动,参与环境创设和区角游戏,参与幼儿成长册制作等。
高中起点三年制实习生,文化课基础好,但见实习时间短。应多给予全方位了解幼儿园的机会,具体指导带班细节,找寻教参、优秀教案材料先期学习,帮助迅速提升。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多参与班级QQ群管理、宣传报道、家园联系册等文字工作、教研和课题工作。
针对新疆班实习生,指导教师应注意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习俗,详细交代相关注意事项,特别是园内安全问题。重视普通话的沟通辅导,引导学生观摩并逐项模仿操作,适度介入指导。发挥新疆班学生的歌舞特长和孩子共同联欢,建立并拉近新疆班实习生与孩子的情感等。
五、用“情”指导的原则
此原则为感恩情结。我们附幼从园长到老师都是幼专的毕业生,园长为幼专第一届毕业生,教师队伍为幼专历届优秀毕业生组成。有感恩母校情节,有带好师妹(弟)的愿望。老师们和实习生们亲如一家人,做到热情接待、耐心辅导、主动分享、善始善终。
六、用“技”指导的原则
此原则为掌握多种指导技法和指导机制。
(一)介绍沟通法
每次由园长和教师共同召开“介绍会”和“小结会”,依据实习计划把阶段性的任务细化,把实习内容划分为心理适应、态度和技能三个不断深化的目标体系,并将幼教工作者的责任心、爱心和耐心传递给她们。
(二)双导师法
幼专安排专业教师带队进园指导,幼儿园安排各班保教人员对应接待指导,介绍班级情况,帮助实习生熟悉班级常规等情况。幼专教师下班听课指导,幼儿园园长、业务园长下班听课,班级指导老师跟班听课并做好课前指导,共同管理学生生活和学习。
(三)观摩示范法
为实习生安排观摩活动,由于实习生主要是在班级中学习,他们的学习状态是封闭的,主要受到实习指导教师的影响,这使他们看到的工作水平和教学风格相对局限。幼儿园把全园的骨干教师调动起来,根据他们擅长的方面,在各个领域为实习生开放观摩课,扩大实习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经验,最重要的是提升他们的认同水平。观摩活动有课程设计思路的说课和课后的点评环节。
(四)结合课程法
教师的指导应紧密联系幼专教育专业课程的理论,使实习生切实感到理论的指导性。
(五)全程跟踪与随机提醒法
我园实习指导老师全程跟踪实习生,做好实习生前、中、后的指导。工作前,告知工作的意义和技能要点;工作中,观察实习生的表现,及时指导;工作后,用积极的态度肯定实习生的努力,对一些不足予以指正。关注实习生活动细节并随机提醒。
nlc202309091003
(六)日交流法
每天与实习生交流,讨论他们的工作表现。大多数实习生的工作态度是认真的,但是由于幼儿园工作的复杂性,他们的工作表现不一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与幼儿相处的经验。往往在这个时候,幼师生在学校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就显得苍白无力,而实习生也感到特别沮丧。幼儿园的指导教师如果这时加以适时地指导,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指导教师把实习生每一天的工作细节记录下来,重点是特别到位的和特别不到位的。每天工作结束后,开个班级会议,针对当日的问题进行讨论。肯定实习生适当的工作表现,让实习生体验成功感;就实习生不适当的行为具体分析可能造成的后果,提出种种可选的方案,丰富实习生的经验。针对当天的工作表现安排第二天工作的重点,提前告知注意事项,传递工作要领。
(七)放手与适度介入指导法
对实习生实行分类指导,对能力较强的实习生早放手,鼓励其大胆独立尝试,对能力较弱的实习生采取适度介入的指导策略等。
(八)实习生的汇报课
实习生实习结束的时候,安排汇报课可以鼓舞他们的士气,升华他们在幼儿园所学得的知识、技能。汇报课虽不是每个实习生都要上的,但却是每个实习生都要参与的。把所在同一个年龄班的实习生分为一个小组,共同设计一节课,要求他们对课程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深思熟虑,每个成员都要对每个细节了如指掌。课程设计好后,请指导教师提意见,进一步修改,最后推选出最好的一位实习生上汇报课。汇报课后,要求每位实习生在与指导教师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写一篇教学反思,升华这次活动。
(九)评价法
对实习生进行综合评价,一方面,评价是为了判定实习生的水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实习生的学习进程。因为实习结束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实习生会在将来的工作中继续这方面的学习。因此,对实习生的评价应当全面,应当分为保育技能、教育技能、个别幼儿的工作技能、班级管理技能、家长工作技能、性格特征和合作意识等多个方面,要尽量反映出实习生作为一名准幼儿教师的实际水平。评价可以与实习生共同进行,使他们能够了解自己的总体水平,明确努力的方向。
经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多年的见实习基地工作,“六用原则”成为我园架构见实习基地工作的基本路径,对发挥见实习基地作用,配合幼专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为幼专学生走上社会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起源的四种学说及音乐的四个发展阶段特点。
2、理解音乐的本质、特征和教育功能。
3、理解儿童音乐的特点、审美特性和类型特征。
4、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5、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两种价值观。
6、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音乐的特点、审美特性、类型特征,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及特点。【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及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点名。
2、向学生说明教材的总体内容。
3、提一些学习的要求。
二、讲授新课
第一章:音乐与儿童音乐
第一节:音乐
一、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一)音乐的起源
1、模仿说,即认为音乐来源于对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2、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起源于为估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3、巫术说,认为音乐起源于人类早期原始文化的图腾歌舞、巫术礼仪。
4、表现说,认为音乐艺术起源于音乐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这种理论在东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总体上说,音乐产生的原因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二)音乐的发展
音乐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社会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
1、原始社会的音乐:是集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的“乐舞”的艺术形式。
2、古代的音乐:产生了歌曲、器乐音乐、舞蹈及最初的戏剧和诗歌。经历了雅乐音乐时期、清乐音乐时期、燕乐音乐时期和俗乐音乐时期。
3、近代的音乐:诞生了歌剧、芭蕾舞剧、音乐剧等综合音乐、戏剧、美术、舞蹈的新的艺术形式。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音乐艺术流派。
4、现代的音乐:音乐流派更加复杂。
二、音乐的本质
音乐是对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是一种社会审美生活的主观反映。
三、音乐的基本特征
1、材料的特殊性: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主要是听觉的艺术。
2、流动性:音乐是在时间进程中运动着的时间艺术,具有流动性。
3、情感性:音乐的用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
4、表现性:必须通过演唱、演奏等“再度创作”过程才能成为活生生的艺术供人们欣赏,可见,音乐具有明显的表现性。
5、由于音乐不能直接提供视觉形象,不能直接表述思想内容,难以直接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人们通过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义性的,所以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不确定性。
四、音乐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1、启迪智慧,诱发灵感。
2、潜移默化,陶治情操。
(二)保健功能
1、调节身心。
2、治疗疾病。
(三)娱乐功能
此外,音乐还具有其他一些实用功能。
第二节 儿童音乐
一、儿童音乐的基本特点:
1、愉悦性:儿童在倾听一首乐曲时,往往会身不由己地陶醉在乐曲所描绘的境界之中,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教育性:儿童音乐的教育性影响往往不像语言的表述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般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和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
3、个体性:对于儿童而言,音乐也是其个体发展的一种表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是不相同的,表达自己情绪和情感的方式也是各有差异的,这就是儿童独特个性的表现。
二、儿童音乐的审美特性
(一)形式美:
1、音色。
2、节奏。
3、旋律。
4、力度。
(二)内涵美:
1、直观。
2、稚拙。
3、幻想。
三、儿童音乐的类型特征
(一)按照体裁分类:
1、儿童歌曲。
2、儿童器乐曲。
3、儿童歌舞剧。
4、交响童话。
(二)按照题材分类
1、游戏题材。
2、生活题材。
3、童话题材。
4、大自然题材。
第二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社会发展
1、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社会风尚: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
2、为造就一代有艺术修养的高素质公民打基础:音乐学习的最大作用之一是对人的情感、品和修养的培养,让儿童在享受美、抒发情中得到教益,培养素质、提高修养,为日后成为一代具有高雅艺术趣味和创新探索精神的人才打下基础。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儿童个体发展
(一)音乐教育与儿童的认知发展
1、音乐教育与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能促进感知能力,特别是听觉感知能力的发展。
2、音乐教育与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众多的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培养听觉能力的最佳期,儿童的音乐学习和体验能使他们尖这种活动中增强听觉的敏感性、发展听觉感知和记忆表象的能力。
3、音乐教育与儿童想象、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音乐教育与儿童的情感、意志发展
1、音乐教育与儿童的情感发展:随着儿童社会交往活动的日益扩大,情感体验的日趋丰富及分化的逐渐细腻,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已逐渐成为能促进儿童情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音乐,既能够帮助儿童明确建构自己的感情,也能帮助儿童与自己的感情沟通,并与其他人的感情沟通。
2、音乐教育与儿童的意志发展:音乐教育也具有促进学前儿童意志品质得到发展的潜力。这是因为,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家,无论是学习歌唱还乐器演奏,都需要有一定的音乐技能的学习。对于幼小儿童,特别是初学音乐的儿童来说,没有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意志,是无法达到一定目标的。
(三)音乐教育与儿童的个性发展
1、首先,表现为能促进儿童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发展。
2、其次,还表现为能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四)音乐教育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能够为儿童提供大量的人际交往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交往观念和交往技能。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以音乐本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价值观
强调以音乐为本位,以教育为手段,对学前儿童施以音乐的早期启蒙,以发展儿童的音乐潜能,使儿童获得音乐艺术内涵的教育。
代表人物高顿(GORDON)博士的理论:认为儿童早期限音乐启蒙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重要的,其主要价值就是帮助和鼓励儿童的音乐体验,以发展儿童的音乐性向和能力。该理论更注重音乐本身,更看重音乐的内在价值和本质特性。
二、以教育本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价值观
强调通过音乐教育,通过听、唱、跳、奏等音乐实践活动,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引导儿童良好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发展。正如苏联早期教育家卢那卡尔斯基所言:“进行美育教育,不是只简单地教会儿童一种艺术技能,而是系统地发展感受能力及创作能力,使孩子们热爱世界上的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并且能动手美化这个世界。”
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涵义
一、如何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1、对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而言,应以教育价值取向为主,以音乐价值取向为辅,两者互为补充。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方面和要素,既要遵照学前教育的总目标,遵循学前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出自身的特殊规律——用音乐进行教育和教儿童音乐。
3、一方面,通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需要让儿童认识表现音乐的各种符号手段,掌握必要的演唱、演奏技巧,同时学会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才能。它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音乐教育承担着 3 这样一些音乐本身的教育目的。
4、另一方面,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不仅是儿童逐步学会认识音乐、把握音乐、养成对音乐的积极态度的过程,更是儿童在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全面、和谐、整体的发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音乐教育更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
5、因此,把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既要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及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进行音乐潜能的培养和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的教育和熏陶,也要以全面发展教育为中心,通过音乐的手段、音乐教育的途径以促进儿童在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一)形象性和感染性
1、虽然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材料,依靠于听觉来感知的特殊艺术,它的形象也是非视觉的,但由于它不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产物,可以通过联想、表象、想象等活动来构成有思想情感的、有审美价值的内容。因此,音乐的形象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2、在儿童音乐教育内容和音乐教材的选择中,无论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无不具有其鲜明的音乐形象性,它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儿童所熟悉的社会生活,通过儿童感知理解的具体感性事物,组成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音乐画面。
3、形象性的特点还体现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上。形象性、直观性都是审美的显著特性之一,也是美育的重要原则之一。
4、音乐艺术的美不仅是具体、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前期儿童正处于个人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情感体验也趋逐步丰富,富有情感性和感染性的音乐教育活动对儿童的情感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它既可以使儿童兴奋,又可以使他们镇静、轻松、消除紧张和不安,以获得情感上的平衡。
(二)趣味性和游戏性
1、内容上的趣味性和游戏性:除音乐游戏内容之外,在儿童的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和音乐欣赏活动领域的具体内容中,趣味性的特点也是十分突出的。
2、形式上的趣味性和游戏性: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大多数活动组织形式是一种集体的音乐活动,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活动形式。针对同一个教育内容,音乐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灵活而多样的。
3、方法上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化、游戏化的口吻来诱发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示范、讲解、提问的方法,是音乐教育中最普遍的方法之一。
(三)技能性和综合性
1、形式上的综合性:我们不必人为地划分音乐表达的不同内容和形式,而应以儿童熟悉、喜爱的综合形式,在歌、舞、乐三者密切相融的音乐活动形式中使他们体验到参与音乐的快乐。
2、过程上的综合性: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表演、欣赏、创作“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特点。
3、方法上的综合性: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方法是灵活而丰富多样的。其中,示范的方法、语言讲解的方法、练习的方法、引导探索的方法等等,都是从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特点和规律出发而形成并被普遍应用的。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上述所学内容。
上课时间:7月24日下午(四课时)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三章:儿童音乐教育的流派及课程模式 【教学目标】
1、理解六种主要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理论观点。
2、理解三种主要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
3、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主要理论观点,掌握其共同点。【教学重点】
理解世界上主要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及儿童音乐教育模式。【教学难点】
理解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掌握其共同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儿童音乐教育的几种理论流派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教育体系的形成和传播
瑞士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865年出生。1984年,出版了视唱练耳教科书《实用音准练习》,并以此为起点,进行“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实验和探索,直至1905年左右,他初步建立了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从而引起瑞士音乐界的震惊。1906年正式出版《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1950年7月,病逝。
(二)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1、“体态律动”
1)它强调从音乐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2)其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一是音响刺激与课题暗示,二是初步反应与相互作用,三是引进反应和表现,四是视谱与综合反应。
3)在体态律动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教师钢琴上的即兴演奏,儿童的律动语汇,教师促使学生将身体运动与声音内在地结合在一起,发展他们内部听觉和运动觉的能力、动觉的想象与记忆等。
2、视唱练耳
在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体系中,视唱练耳是和身体律动紧密结合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他主张采用把耳、口和身体配上言语与歌唱的形式相结合的方法作为理想的学习工具和手段。
3、即兴创作
达尔克罗兹同样也是按照体态律动的思路来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的。达尔克罗兹即兴创作教学活动的贡献在于他充分重视对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无论在其体系形成之时以及今天,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三)适合于学前儿童的活动课例简析 活动一:“有声和无声”、“大声和小声”、“相同和不同” 活动二:“集中注意看指挥”
活动三:抚摸想象中的小狗和大马 活动四:学会互相倾听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影响
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民族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出生在一个具有良好艺术环境的家庭。柯达伊在音乐艺术领域的贡献分为音乐创作、民间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教育三个既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方面。
柯达伊教学法创建于20世纪初,特别是从1925年以后,柯达伊开始密切关注青少年的音乐教育。柯达伊为匈牙利民族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67年逝世。
(二)教育体系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1、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
柯达伊教育体系从整体上说是建立在早期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他认为,幼儿园能够为儿童提供一个集体创造音乐的环境,所以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以便使儿童尽早获得音乐体验,而只有从早期开始,才能成功地发展音乐听觉,他把幼儿期这个准备阶段的音乐教育目标归纳为:引导儿童通过听唱歌曲,体验、感受音乐,唤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帮助儿童形成音乐的趣味和审美感。
2、以歌唱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他认为,儿童唱歌和说话同样的自然,通过唱歌这一人人都能从事的活动,能够使孩子们的歌喉日臻完美。歌唱教学成为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他积累大量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不仅为匈牙利,也为世界儿童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相当完善而富有特色的模式。
3、以“儿童自然发展法”作为课程安排的主要依据
在柯达伊教育体系中,课程进度的编排突破了传统的不够合理的编排秩序,提出了以“儿童自然发展法”为依据的进度安排原则。所谓“儿童自然发展法”,即根据正常儿童在其成长的各个时期中的能力来编排课程的顺序。同时,柯达伊还总结了儿童音乐发展中的一般特点,认为在考虑教学顺序时也应予以参照。
4、以首调唱名法、节奏唱名和柯尔文手势为基本教学工具
首调唱名法最初是由英国人桂多。**佐在11世纪首创的流动DO唱名法。节奏教学采用了法国视唱练耳中所用的相似的音节系统。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教学系统中的第三个基本工具和手段,它是由英国人约翰。柯尔文在1870年首创的。
5、创建自成特色的教材体系
柯达伊体系的一个突破和贡献是在教材领域。他认为,给儿童所用的教材只能来自于三个方面:真正的儿童游戏和儿歌,真正的民间音乐,优秀的创作音乐。其中儿歌及民间音乐的朴素的表现形式,对孩子尤为适宜,他收集整理了大量优秀的儿童歌曲和民间歌曲,并创作了许多五声音阶的儿童合唱曲,以让儿童从小就感受并热爱音乐母语。
(三)适合于学前儿童的活动课例简析 活动一:歌唱游戏《找朋友》 活动二:感受固定拍与节奏 活动三:藏起来的歌曲
活动四:即兴的旋律回声模仿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教育体系的形成、传播和影响
是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戏剧家和儿童音乐教育家。1895年,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着良好音乐素养的军人世家,从小受到音乐熏陶。1950年,奥尔夫的5卷本《学校音乐》教材正式出版,奠定了他新颖、独创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1976年,集奥尔夫半个多世纪以来教学、科研及音乐教育实践之创造性改革成果的《儿童音乐教材》,被译成16种不同文字的版本传播到欧、亚、美、非洲,并在当地国家的广泛应用中派生出新的教材。从此,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在全世界流传,成为举世公认的对现代音乐教育改革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主要体系之一。
(二)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及特色
1、“元素性”音乐教育
奥尔夫强调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元素性”音乐教育入手,强调利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和音高元素,以人类最根本、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音乐实践形式——简单的拍手、打击乐器及即兴创作等方式面向每一个儿童,唤起他们身上潜在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他们自发的要求。
2、“节奏第一”
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而不是旋律。他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通过节奏与语言和动作的结合对儿童进行节奏感的培养,是奥尔夫教学实践的一大特色。
3、课程内容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课程内容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和声音造型三个方面。其中,嗓音造型是指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指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及声势活动;(声势活动是奥尔夫体系独创的一种以简单而原始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声音的活动,其最基本的身体动作是拍手、拍腿、跺脚和捻指);声音造型是指乐器演奏活动。
4、教学组织形式及方法
奥尔夫体系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集体教学反映在给儿童创设一个自由、宽松、便于交流和共享的音乐学习环境,儿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参与到音乐进行的过程中;而综合教学的特点则体现在奥尔夫教学活动是以歌、舞、乐三位一体,创作表演和欣赏三位一体的综合形式,从儿童感性经验出发,以儿童的亲身实践帮助他们主动感受和表达音乐并注重培养儿童的主体创造。奥尔夫体系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创作法”,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及范例帮助儿童集体创作、协助创作教师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安排、体现的是从探索-模仿-即兴-创造的四步环节。
5、教材和教具
奥尔夫教育体系的代表性教材,即5卷本的《学校音乐》,其主要内容是来自德国的儿童游戏、童谣和民歌。特殊的教学工具是奥尔夫乐器。
(三)适合于学前儿童的节奏游戏活动简析 活动一:翻卡片 活动二:接龙游戏 活动三:敲“门”
活动四:即兴创作——“桥”
四、铃木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影响
铃木是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出生于一个小提琴制造商的家庭。20世纪50年代,铃木以教儿童演奏小提琴的实践致力于“天才教育体系”和“才能运动”的建设。他的音乐教育体系同时获得了世界音乐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儿童音乐教育领域的又一重要体系。
(二)教育体系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1、给儿童创造一个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
因此,他在教授儿童学小提琴时,开始并不教儿童,只是教母亲,为的是在儿童的生活中让他每天都能感受到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以此提高儿童的音乐感受性。
2、激发儿童的兴趣
铃木独创了颇有特色的“母亲参与法”和“集体教学法”,来影响、激发儿童的兴趣。
3、提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练习
当儿童对音乐以及乐器演奏产生兴趣以后,就要求儿童进行大量坚持不懈的、反复的练习,7 这是铃木教育体系的又一个重要观点。
4、注重倾听习惯和技能的培养 他认为,敏锐的听力和直觉反应能力是以大量的倾听经验的获得为基础的,他强调音乐学习不该从辨认音符开始,而应首先就进入到完整优秀音乐的倾听之中。
5、提倡“教学六步”
接触——模仿——鼓励——重复——增加——完善。
五、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其主要贡献
卡巴列夫斯基是苏联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于1904年12月出生在彼得堡。他在70岁高龄时,深入基础音乐教育的第一线亲自任教,并主持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部成立的“音乐实验室”工作,编写了新的音乐教学大纲。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艺术创作家。
(二)《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及其特点
1、将“三个支柱”观点作为新大纲的基本要素 所谓“三个支柱”,源于古希腊的神话,卡巴列夫斯基以此比喻歌唱、舞蹈、进行曲三种音乐形式。
2、把用音乐吸引孩子作为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问题。提出应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让儿童通过聆听和表演音乐的活动,在亲身的音乐实践和体验中感受和理解不同的音高、音值、力度、速度、旋律及它们不同的表现力和表现手段。
3、利用音乐本身的特殊规律和特点作为教学原则之一 认为教师不能过分依赖于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的一般知识,而必须注重利用音乐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来对儿童进行教育。
4、注重教学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在连续性 新大纲是以专题的形式来编排的,每个专题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同进也保持了内容的统一性和循序渐进式的内在连续性,使歌唱、乐理、欣赏等音乐课的各组成部分有机地统一起来。
六、综合音乐感教育体系
综合音乐感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音乐教育流派。所谓音乐感,就是对音乐有正确的理解,并能把所理解所感受的东西充分表达出来的能力。“综合音乐感”,也即“综合音乐素质”,是对儿童进行音高、力度、间色、节奏、曲式等方面素质的综合培养。“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发掘儿童创造力的教学法,强调以儿童为主体。
上海幼儿园音乐特级教师曹冰洁总结出不少适合于学前儿童音乐感及创造能力培养的游戏活动案例,如:
游戏一:走线(小班)游戏二:认识DO(中班)游戏三:会变的声音(大班)
第二节 儿童音乐教育的几种课程模式
一、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确立的一种应用于音乐教育的课程设计体系。它以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理论框架,提出音乐教育目标的认知、情感和操作技能三大领域分类。并在参照这三大领域的同时,考虑音乐课程的活动内容、方式以及儿童的年龄特点、水平,在综合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把所有的目标都归入这三个领域,以形成一种系统化的目标体系。它与传统的教育目标相比,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它是一种 8 行为化、操作化的目标;其二,它能体现出目标的层次性。
二、儿童音乐教育的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是强调学习者、强调动态的一种教学模式。反映在音乐教育中,它强调课程设计的中心环节是儿童,应以儿童为标准。教师并不需要去塑造、改变儿童行为,而只是为儿童创设学习音乐的环境,让儿童主动地去探索、发现音乐,并在此过程中渐渐发展经验和能力。萨蒂斯。科尔曼是过程模式应用于儿童音乐教育的早期典范。科尔曼的实验包括以下内容:
1、制作乐器:认为孩子学习音乐,应是体验第一。由此,她让孩子人制作最简单的乐器入手,来体验音乐的发展并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2、节奏感的培养与即兴表演: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配合协调的身体动作。所以,她强调用身体的自然感受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以此作为音乐能力发展的自然起始点。
3、歌唱与声音控制:认为儿童最好的学习唱歌方式是在他想要去唱、去模仿情况下的一种体验。教师应渐渐帮助儿童建立一种自由、自然、放松的唱歌习惯,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控制音高的自然机能的发展。
4、创作:创作是贯穿于科尔曼教学实验的一项重要活动。她鼓励孩子只要有想法,就可以通过唱歌、跳舞和演奏表达出来。
三、儿童音乐教育的螺旋型模式
螺旋型课程模式是以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思想为理论基础的,把对学科的认识过程看成一个螺旋上升的环状序列,每个环中的学科结构都是不变的。这和课程观应用于音乐教育课程编制,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尤其值得一打电报是,这种螺旋型模式的课程方案其宗旨是保证儿童参与并获得对音乐的理解,鼓励儿童进行独立的发展和创造性活动,倡导一种最有价值、最令人兴奋的发现式学习。
第三节 儿童音乐教育理论及模式评述
一、从儿童出发的音乐教育原则 重视人的素质培养,认为音乐教育是为孩子提供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不仅仅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操练、巩固。
二、均衡而全面的音乐教育内容
它们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歌唱、节奏动作、音乐欣赏、演奏乐器等活动,更体现了听辨、感受活动和即兴创作等活动内容。
三、注重儿童主体感受和体验的音乐教育过程 纵观各个不同的音乐教育流派可以发现,注重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以及由此引发儿童的音乐创作是一个共同倡导的方向。由些可见,重视儿童音乐教育的过程比强调音乐教育的结果更有意义。
四、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启蒙者
在我们所了解的各个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和课程模式中,对教育者的要求都是相当高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音乐素养,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在儿童的音乐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可以是问题的引发者,而非机械的答疑者;是儿童行为的启发者,而非命令者;是儿童思维的激发者,而非叛定者;是儿童活动的引导者,而非控制者。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上述所学内容。上课时间:7月25日上午(四课时)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四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
2、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主要结构层次。
3、知道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内容范围。【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结构及内容。【教学难点】
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及结构层次。【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学前儿童音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1、美国课程理论家泰勒曾经提出过学校课程目标的五个来源:从研究“学习者本身”中寻求目标;从研究“当代校外生活”中寻求目标;从“学科专家的建议”中寻求目标;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其中第一项来源正是我们在制定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时的重要依据之一。
2、儿童音乐心理、音乐能力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能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反映出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化技能发展的水平。
3、了解和把握学前儿童音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来制定音乐教育目标,还有助于教育者正确处理好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现在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关系,使教育能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4、总之,以儿童音乐发展的特点和和规律来制定音乐教育目标,既可以避免因过分迁就儿童音乐的自然发展而降低教育的水平值,也可以排除因脱离儿童音乐发展的实际水平而过分提高教育的期望值。
(二)社会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要求
1、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必然受制约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因此,任何教育目标都必须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社会对教育理想角色培养的要求,并或多或少地打上时代的烙印。音乐教育当然也不例外。
2、由于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规格不同,教育目标也会有所不同。(举例说明)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科本身的特性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基本概念、学科潜力、教育价值以及学科的学习规律和发展趋势,这些都成为具体而微观地影响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2、学前儿童音乐是儿童通过自身发展和教育习得的“音乐语言”,体验并创造性地表达儿童对周围事物认识和感受的一种听觉艺术活动。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过程
(一)筛选、整理目标
1、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过程中,教育者首先要对来自三个方面的“可能性目标”加以筛选和整理,进行必要的删除、合并或修正。(举例说明)
2、在目标的筛选和整理过程中,如何把握和处理好教育目标“三个来源”之间的关系,以正确决定音乐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举例说明)
3、对各类目标的分层归类和整理,以此真正建立一个科学、系统而有序的音乐教育目标体系。
(二)表述目标
1、行为目标:所谓行为目标,既以可观察的行为化的方式来表述目标。(举例说明)
2、过程目标:过程目标关注的不是预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而是强调教师在活动中以过程为中心,从儿童获得音乐体验为出发点构建目标。(举例说明)
3、表现目标: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儿童在音乐活动之中也希望能够独立而富有想象、创造性地处理、表现音乐。(举例说明)
*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过程中,三种不同取向目标的表述和运用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行为目标更有利于音乐教育活动的具体化、可操作化;过程目标更有利于帮助儿童从经验出发渐渐确立价值观念,提高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表现目标则更有助于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般说来,对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总目标无须表述得太具体,只须概括地指明目标所涵盖的范围和方向。(举例说明)而对于较低层次的音乐教育活动目标,过分笼统、抽象的目标表述往往不利于教师把握。应尽量采用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化的、行为化的目标表述方法。(举例说明:1986年修订的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方案标准中有关幼儿阶段的音乐教育方案标准,即把儿童作为行为发出的主体,形象而具体地表述了各年龄阶段儿童音乐方案的成就标准。)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结构分析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纵向结构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总目标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单元目标
(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目标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横向结构
(一)从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来分
1、认知目标:表述的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各种有关的音乐知识,以及认识能力方面的发展要求。(举例说明)
2、情感与态度目标:包括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儿童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爱好的发展。(举例说明)
3、操作技能目标是指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儿童运用身体动作进行音乐体验和表达的技能。(举例说明)
(二)从音乐活动的不同内容来分
分为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和音乐欣赏四个方面。
(三)从儿童活动的互动对象来分
分为以人为对象的目标和以物为对象的目标两类。以人为对象的目标是指以自己为对象、以他人为对象或以集体为对象的目标;以物为对象的目标是指以音乐作品、音乐语汇、乐器或其他相关道具、物品、场地、设备等环境为对象的目标。
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内容范围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总目标
(一)歌唱:(略)
(二)韵律活动(略)
(三)打击乐演奏(略)
(四)音乐欣赏(略)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单元目标 例1:以时间为单元的音乐教育目标 例2:以主题活动为单元的音乐教育目标
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目标
例1:某幼儿园小班歌舞活动《小小鸡》的活动目标。例2:某幼儿园中班打击乐活动《小星星》的活动目标。
例3:某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活动《黑森林里的故事》的活动目标。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上述所学内容。上课时间:7月25日下午(四课时)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五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歌唱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特点。
2、知道歌唱的简单知识和技能,掌握其主要要领,知道学前儿童歌曲的选材要点。
3、理解掌握歌唱活动中音乐感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知识要点。【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特点,学前儿童歌曲的选材要点,歌唱活动中音乐感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知识要点。【教学难点】
理解学前儿童歌曲的选材要点,理解音乐感的培养要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一、0—3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1、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开始学习说话和唱歌几乎是无法严格区分的。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与儿童语言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2、8个月左右的婴儿会用咿咿呀呀的声音模仿说话,到1岁左右开始发声学“唱歌”,国外研究者把这种区别于“咿呀之语”的元音表演称作为“本能歌”。
3、在2岁左右,会努力地变化自己的发音去模仿标准的音高,能觉察出旋律轮廓的变化,由此,“本能歌”渐渐演变为“轮廓歌”。4、3岁左右的儿童在其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现象:一首新的歌曲听了几天以后,就慢慢地变成记忆,输入大脑,有一天会突然开始歌唱。
二、3—4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1、歌词方面:对歌词含义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之听辨和发音能力还比较弱,所以碰到他们不理解的字词,往往吐字不清。
2、音域方面:一般为c1-a1,其中唱起来最舒服、轻松的是在2—5之间。
3、旋律方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走音”现象。
4、节奏方面:较容易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5、呼吸方面:对气息控制的能力还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因此往往不能根据乐句的需要来换气。
6、其他方面:能够在成人的引导,特别是在幼儿园良好教育的影响下,对已经熟悉和理解的歌曲,以速度、力度、音色等较明显的变化来表现歌曲;在集体歌唱时的合作协调性方面,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还不会相互配合,常常是你超前,我拖后,个别孩子声音特别响。
三、4—5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1、歌词方面:一般都能比较完整、准确地再现熟悉的歌曲中的歌词,而且对歌词的听辨、理解、记忆和再认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唱错字、发错字的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变。
2、音域方面:一般可以达到1-7,但在个别的儿童身上仍有很大的差异性。
3、旋律方面:对旋律的感知、再认能力渐渐提高,音准把握能力有了进步。
4、节奏方面:能够比较准确地再现二分音符的节奏,甚至带附点的节奏。
5、呼吸方面:能够渐渐学会使用较长的气息,一般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按乐句和情绪的要求换气、中断句子、中断词意的换气现象有明显的改进。
6、其他方面:在歌唱技能的发展对速度、力度、音色变化的把握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不仅能够比较协调地参与集体歌唱,注意在音色、表情、力度、速度等方面调节自己的声音,与集体保持一致,而且还表现出独自唱歌的愿望和兴趣。
四、5—6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1、歌词方面:能记住更长、更复杂的歌词,对词义的理解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在歌词的发音、咬字吐字方面表现得更趋完善。
2、音域方面:可以达到c1-c2,个别儿童甚至更宽。
3、旋律方面:旋律感发展,特别是音准方面的进步更为明显。
4、节奏方面,对三拍子歌曲的节奏及弱起节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够较好地掌握带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歌曲的演唱。
5、呼吸方面:能按乐曲的情绪要求自然地换气,同时歌唱的音量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增加。
6、其他方面:歌唱的声音表情更趋丰富,;在集体歌唱时,协调一致的能力也大大加强了。
第二节 歌唱活动的基本问题
一、歌唱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一)姿势
(二)呼吸
(三)发声
1、使儿童学会用“自然美好的声音”来歌唱,就必须运用一定的发声技巧。
2、在引导幼儿用自然、悦耳的声音歌唱的基础上,还应启发他们渐渐学会用不同的声音来演唱不同性质的歌曲。
(四)咬字吐字
可以从培养吐字器官唇、齿、舌、喉的互相配合协同动作开始。
(五)音准
掌握音准是幼儿园歌唱教学一个比较突出的难点。
(六)协调一致
是指在集体的歌唱活动中,儿童能够掌握一些正确地与他人合作的技能。
(七)保护嗓音
关于保护嗓音的一些基本知识,应该让幼儿知道。
二、歌唱的基本形式
独唱、齐唱、接唱、对唱、领唱齐唱、轮唱、合唱、歌表演(或合作歌表演)
三、歌唱的选材
(一)歌词方面
1、歌词应当有趣、易记且能力儿童所理解和熟悉。
2、歌词的结构应相对简单,含有一定的重复部分。
3、应尽量注意歌词的内容宜于用动作表现。
(二)曲调方面
1、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歌曲的音域不宜太宽。
2、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歌曲的速度不宜太快,一般以中速或中速稍快、稍慢为窒。
3、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歌曲的节奏和节拍,一般节奏宜简不宜繁。
4、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歌曲的旋律宜相对比较平稳。
5、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还应注意歌曲旋律的结构宜短小而工整。
第三节 歌唱活动中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一、歌唱活动中音乐感的培养
(一)节奏感的培养
1、运用身体动作:自由节奏、均匀节奏、旋律节奏、伴奏节奏、双层节奏、节奏动作表演
2、运用视觉材料:看图形做动作、听歌曲画节奏、看节奏猜歌曲
3、运用嗓音:音节歌唱游戏、语言节奏朗诵
4、运用特别选择的歌曲材料
5、改变熟悉的歌曲材料
(二)旋律感的培养
1、运用听觉、视觉和动觉的协同配合
2、运用嗓音:移调歌唱、唱旋律唱名、默唱
(三)结构感的培养
1、运用身体动作
2、运用嗓音
(四)音色感的培养
1、运用视觉
2、运用嗓音
(五)速度感和力度感的培养
1、运用视觉
2、选择特定的歌曲材料
二、歌唱活动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创编动作
1、对于结构简单、工整,歌词内容富有动作性的歌曲,可以引导儿童展开一定的想象,为歌曲编出生动形象而有趣的表演性动作。
2、还有一类歌曲,歌词中既有具体的动作描写,又有较抽象的情感体验内容。
3、除了为歌曲创编配合歌词的表演性动作以外,还可以进行另外一种形式的创编,即为歌曲创编表演性的节奏动作。
4、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动作创编,教师都应注意启发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儿童多观察周围生活,积累一定的动作语汇。
(二)创编歌词
1、学前儿童的歌词创编基本上是一种替换词的形式。歌曲多为简单而多重复的歌曲,歌词一般为儿童所熟悉和理解,且较易记忆和替换。
2、在为中、大班儿童选择歌词创编的歌曲时,可以适当增加歌曲中需替换和改变的成分,同时歌词的表现可以由具体的形象性向较抽象的情感性表现过渡。
3、在歌词创编活动中,教师还应注意为创编活动作好知识和语言上的充分准备,自然在引起表情因素,控制创编活动的时间长度及集体练习的密度,用于创编的歌曲一般只学一段,其余部分则引导儿童进行歌词的创编。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回去演唱书本上的曲目。上课时间:7月26日上午(四课时)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六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韵律活动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特点。
2、知道幼儿园律动的基本类型。
3、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选材要点。【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发展特点及选材要点。【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选材要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所谓韵律活动是指在音乐的伴奏下以协调性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活动。
一、0—3岁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1、动作是婴儿对生活的第一个反应,早在儿童出生之前,就开始了动作,而婴儿期更是动作迅速发展的时期。2、6个月左右的孩子能对音乐作出主动的反应,但这些身体运动还不是由节奏性的音乐而引起的,只是对纯音响作出的反应。
3、到1岁半左右,婴儿才会对比较鲜明的节奏作出相应的动作反应。4、3岁左右的儿童,其随乐动作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一般能好地跟随音乐控制自己的动作。
二、3—4岁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1、3岁以后,儿童的动作渐渐进入了初步分化的阶段。
2、随着儿童动作发展中分化的渐渐精细,其动作的协调程度以及对动作的速度、幅度等表现能力会渐渐发展起来,并显出一定的可塑性。
3、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与婴儿相比,利用动作来表现音乐的体验更丰富了,他们基本学会了流畅地、准确地随音乐动作。
4、在韵律活动中的动作表现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还不善于运用动作与同伴配合、交流、共享。
三、4—5岁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1、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动作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身体大动作及手臂动作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能够比较自由地做一些连续的移动动作。
2、在发展复合动作的同时,协调性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在动作表达的过程中,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开始注意运用动作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四、5—6岁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1、动作进一步分化且更精细,且动作的自控能力更强。
2、随乐性水平有了更明显的提高。
3、在韵律活动中的合作协调意识越来越明确,合作协调的技能也越来越强,并开始主动追求与同伴一起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
第二节 幼儿园韵律活动的基本类型
一、律动及其组合
(一)律动:基本动作、模仿动作、舞蹈动作。
(二)律动组合:身体节奏动作组合、模仿动作组合、舞蹈动作组合。
二、舞蹈及其表现形式
1、集体舞。
2、邀请舞。
3、双人舞。
4、表演舞。
5、独舞。
6、自编舞(自娱舞)
三、音乐游戏及其种类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韵律活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游戏和音乐的相互关系上。
(一)从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来分
1、有主题的音乐游戏:一般有一定的内容或情节的构思,有一定的角色。儿童在音乐游戏中根据游戏中的角色模仿一定的形象,完成一定的动作。
2、无主题的音乐游戏:一般没有一定的情节构思,只是随音乐做动作,相当于律动或律动组合,但这种动作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即含有游戏的规则
(二)从游戏的形式来分
1、歌舞游戏:一般是在歌曲的基础上产生的,即按照歌词、节奏、乐句和乐段的结构做动作并进行游戏。
2、表演游戏:是按专门设计、组织的不同音乐来做动作或变化动作而进行的游戏。
3、听辨反应游戏:比较侧重于对音乐和声音的分辨、判断能力的要求,以培养儿童对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色、乐句等的分辨能力。它一般没有固定的游戏情节或内容,以对音乐要素的反应和理解为主。
第三节 幼儿园韵律活动的选材
一、音乐的选择
(一)旋律优美,富有节奏特点
(二)结构工整、音乐形象鲜明,便于用动作表现。
二、动作及游戏的选择
(一)体现兴趣性:3—4岁儿童最感兴趣的是模仿动作,他们关心的不是动作本身,而是动作所表现的熟悉事物。
(二)考虑儿童的动作发展水平:一般要符合三条规律:一是从大的整体动作到小的精细动作,二是从不移动动作到移动动作,三是从单纯动作到复合动作。
(三)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三、有关道具的选择
1、有助于动作表现
2、形象美观,操作简单。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创编一套幼儿模仿动作。上课时间:7月26日下午(四课时)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七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打击乐演奏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特点。
2、理解幼儿园打击乐演奏活动的几个基本问题。【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特点及选材要点。【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选材要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学前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
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既是儿童节奏能力发展方面的一个表现,也是儿童音乐感知、理解及创造音乐能力的具体体现。
一、0—3岁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
1、对于3岁之前的儿童来说,乐器是他们以身体创造声音的一种自然而有趣的方式。这一年龄的儿童已经表现出对打击乐活动的极大兴趣。
2、但这个阶段的动作多是偶然的、零碎的,甚至并不能与音乐保持相一致的节奏和拍子。然而,若能提供给0—3岁儿童一个无拘无束、可以自由和即兴创造的环境,将有力地拓展他们对乐器演奏的兴趣和对音调、节奏方面的预备性体验,为以后的乐器学习和演奏能力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3—4岁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
1、儿童3岁以后,特别是进入幼儿园接触了一些特制的打击乐器后,使他们对乐器演奏的兴趣得到较大的满足。
2、在演奏过程中使奏出的音响与音乐相协调一致是有一定困难的。
3、但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已早早地表现出奏乐活动中初步的创造性表现。
三、4—5岁儿童打击乐奏能力的发展
1、在乐器的操作和演奏技能方面较小班儿童有了较大的进步。
2、随乐意识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
3、合作协调性方面表现出不仅能够与同伴同时开始和同进结束演奏,而且能在2—3个不同声部与其他声部之间的协调关系,特别是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看指挥、理解指挥手势含义的能力有所发展。
四、5—6岁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
1、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使用和掌握的打击乐器种类更多,能力也较强了。
2、在注意演奏音量的同时,他们还能够更多地关注到演奏活动的“背景”——音乐,能始终与音乐的节奏、节拍相一致,同时对音乐节奏的表现能力更强。
3、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的合作协调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英国珍妮博士的研究结果:儿童的音乐发展是一个螺旋式模型,分为8个阶段;感觉阶段、操作阶段、个体表现阶段、运用音乐语言阶段、自编乐曲阶段、个性阶段、象征性阶段和系统性阶段。3岁左右一般处于感觉阶段,4—5岁渐渐进入操作阶段,6岁开始进入表现阶段,7岁左右进入到规范音乐表现的阶段。第二节 幼儿园打击乐演奏活动的基本问题
一、幼儿园常打击乐器的种类
1、碰铃(小铃)
2、串铃
3、铃鼓
4、大鼓
5、三角铁
6、响板(圆弧板)
7、木鱼
8、双响筒
9、哇鸣筒
10、沙球
11、钹
12、锣
二、打击乐演奏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1、乐器的名称和分类:认识乐器,知道并记住打击乐器的名称,能根据乐器的音色给打击乐器分类。
2、正确的演奏方法:用自然协调的动作来演奏,用适中的音量和好听的音色来表现,能随时注意倾听音乐和其他声部的演奏,使自己的演奏与集体的整体音响相协调一致。
3、配器:是指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根据音乐的性质、情绪和风格,选配音响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打击乐器,选择适当的节奏型,以追求整体音响的协调和悦耳。1)让儿童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音响功能及各类打击乐器的音色对比和配合效果。2)帮助儿童分析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节奏、节拍和旋律的特点,找出有呼应、对比或变化的地方,选用适当的乐器。
3)配器要根据乐曲的具体情况而定,既要体现丰富多样,又要贯彻对比统一的原则。
4、看指挥:包括了解“准备”、“开始”和“结束”的手势动作,以使自己的演奏符合指挥的手势含义;知道用眼睛注视指挥者,在演奏过程中学习以恰当的身体姿势与指挥者沟通、合作和交流;能够看懂和明白指挥者表示节奏和音色变化的动作,使自己的演奏与集体的音响协调一致。
三、打击乐演奏活动的选材
(一)音乐:为儿童选择打击乐演奏的音乐,要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结构工整,一般可以选进行曲、舞曲或其他富有情趣性和艺术性的儿童乐曲等。对于小班年龄儿童,可以选儿童熟悉的歌曲或结构短小、节奏简单的乐曲,为中、大班儿童选择的音乐可以适当复杂一些,结构是二段体或三段体,且段落的旋律带有明显的对比性,适合启发儿童用不同音色、音量的乐器和节奏型变化来加以表现。
(二)乐器:第一,乐器的音色要好;第二,乐器的大小要适中,便于儿童演奏;第三,乐器的演奏方法要适合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
(三)配器方案的选择:第一,适合儿童的能力,即适合儿童使用乐器的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第二,富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即所选择的配器方案既能够符合乐曲、旋律本身的性质、风格和结构,也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对比统一性和丰富完整性,从而产生良好的整体音响效果。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熟悉一至二首幼儿打击乐曲。上课时间:7月27日上午(四课时)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八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音乐欣赏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特点。
2、理解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几个基本问题。【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特点及选材要点。【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选材要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是让他们通过倾听音乐对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家。是与其他音乐活动紧密联系的极富有教育价值的音乐活动。
一、0—3岁儿童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
1、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即使是婴儿,对于声音和音乐也着一种天生的敏感与反应。
2、婴儿对声音的反应和感知是和他们与外界接触的其他能力同步地渐渐发展起来的。
3、但总的说来,1岁前婴儿的音乐听觉感知和反应是比较缓慢且不太精细的。4、2岁左右的儿童不仅会对成人唱的或录音机里的歌曲感兴趣,而且还喜欢用找到的物体或用看书的声音创造自己的音乐。
二、3—4岁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1、3岁左右的儿童,已经从周围生活环境中获得了较多的倾听体验和习惯,并且开始渐渐自发地注意听他们所喜欢的音乐并分辨它们。
2、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音乐理解能力是随着他们认知、思维能力的渐渐发展、音乐活动经验的不断积累而渐渐有所发展的。
3、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还很不完善,记忆也不很精确,一般尚不能用语言较好地表达对作品的感受。他们常用的创造性表现手段往往就是身体动作,即尽量用自己想出来的、与他人不同的动作来表现音乐。
三、4—5岁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1、渐渐能辨别声音的细微变化,表现在倾听、欣赏音乐的听辨能力、感受能力进一步增强。
2、已能基本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情感,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想象、联想。
3、基本上会用比较自由、多样的手段对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并且在表现过程中努力追求表现的独特性、创造性。
四、5—6岁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1、能从对音乐的粗略区分进入比较细致的区分,而且能感受、辨别较为复杂的器乐曲的结构、音色及情绪风格上的细微差别。
2、能够对音乐形象鲜明的同类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归类,并且用语言来表达音乐感受的能力也增强了,能结合想象和联想用较完整的语言或一定的故事情节来描述音乐。
3、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意识更积极、主动,而且创造性表现的形式更丰富、多样,有身体动作、嗓音表达、语言描述、图片再现等等。
4、已有记忆音乐短句、把重复出现的短句从各种不同旋律中辨别出来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体会、理解音乐中传递的情绪、情感的能力。
5、此外,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直接地表现在对音乐的偏好上。
第二节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基本问题
一、音乐欣赏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一)倾听
倾听是儿童必须具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开展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可以倾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变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人体发出的各种声音,歌曲、乐曲中的不同模拟音响等。
(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基本表现手段 要帮助儿童了解和掌握音乐作品的名称、主要内容、基本表现手段及其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
(三)根据音乐作品展开一定的想象和联想
要求儿童能根据音响感和情感体验唤起对有关生活和意境的记忆和表象,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进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四)分析对比音乐作品的性质、风格
引导儿童对同一音乐作品的前后段落或不同音乐作品的性质、风格、情绪及基本表现手段进行分析和对比,这样能进一步丰富和强化儿童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五)再认欣赏过的音乐作品
要求儿童能够根据乐曲的片断或全曲进行再认,以培养儿童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听觉表象能力。
二、音乐欣赏活动的选材
(一)音乐作品的选择
1、为儿童选择的音乐欣赏作品,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都要注意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形象或情感应是儿童熟悉、理解且能唤起他们的兴趣的;音乐作品的形式应比较简单;结构要单纯、工整且长度适中,篇幅不宜过长。
2、为儿童选择的音乐欣赏作品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平,有较好的演唱或演奏质量。
(二)辅助材料的选择
1、动作材料:这是指能符合音乐的性质,能反映音乐的节奏、旋律、结构、内容和情感等的身体动作。
2、视觉材料:这是指形象具体地反映音乐的形象、内容、结构及节奏特点的可视材料。
3、语言材料:这是指富有音乐所表达的意境的形象性的有声文字材料。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欣赏一至二首世界名曲。
上课时间:7月27日下午(四课时)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九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途径。
2、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
一、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涵义:是以儿童为主体,以适合儿童的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组织的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过程的教育活动。
1、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应是一种充分重视儿童主体性发展的活动。
2、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是联系活动主、客体之间的桥梁和中介。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特点
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活动
1)把握音乐的审美特征,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感受能力。2)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表现能力。3)强调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创造能力。
2、强调儿童整体素质培养的活动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类型
1、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根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专门的时间和空间场地,选择以音乐为主的课题内容和材料,组织全体儿童参加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组织结构:三段式和单段式。
2、渗透的音乐教育活动:是指除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以外,随机、灵活地蕴涵、渗透在儿童一日生活及其他教育活动之中的丰富而多样的、“隐性”的音乐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日常生活中的音乐活动,整合于主题中的音乐活动,游戏活动中的音乐活动和节日活动中的音乐活动。
二、家庭和社会的音乐教育
(一)家庭的音乐教育
1、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
1)家庭是儿童最早的音乐教育环境。2)家庭音乐教育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3)家庭音乐教育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2、家庭音乐教育的特点
1)启蒙性。2)个别性。3)随机性。4)长期性。
3、家庭音乐教育的方法
1)优化家庭的音乐环境。2)鼓励儿童多倾听和欣赏音乐。
3)培养和训练儿童的节奏感:首先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一起寻找和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其次可以收集一些韵律匀整的儿歌和孩子一起有节奏地念,再次通过动作也可以培养 22 和促进儿童的节奏感。
4)正确对待儿童的乐器学习:一是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启蒙教师,二是增强孩子对乐器学习的兴趣,三是给孩子更多的肯定和支持。
(二)社会的音乐教育
可以是国家或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音乐训练班、儿童音乐表演团体、儿童音乐技能大赛、音乐定级考试等多种音乐教育形式,也可以有诸如广播、电视、电影等音乐节目及音乐录音带、音乐会等所带来的一定的音乐教育形式。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方法
一、教师为主体发起的音乐活动指导方法
(一)直观演示的方法:是指借助于教师的演唱、演奏、动作表演或一定的图片、实物以及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性手段,使儿童获得清晰的音乐表象,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优化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
1、一类是指教师用现场的演唱、演奏、动作表演等方法,向儿童提供活动的范例。(使用注意点,略)
2、第二类是指配合一定的活动内容,教师用相应的图片、实物教具、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容和情感。(使用注意点,略)
(二)运用语言的方法:是指音乐活动中的讲解、提问、描述、反馈、激励等诸多以语言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总称。
1、讲解:是指对与音乐活动有关的信息及活动方法、程序和规则的讲述、说明或解释。
2、提问:是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常用的一种语言辅助方法,注意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与活动的内容、要求相适应,也要考虑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发展水平,问题宜便于儿童记忆、理解和回答,可以在活动中灵活调整问题的难度,也可以在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层层引出新问题。
3、反馈:是指教师在音乐活动中运用语言促使儿童及时地了解自己对音乐所作的反应,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活动行为。
(三)变换角色的方法:是指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运用角色身体的变化,对儿童的活动进行一定的指导。
1、参与:是指教师以活动加入者、儿童活动的合作者或音乐表演中某一特定角色的身份进行音乐活动的指导。
2、一是指教师从“参与”的状态中退出,恢复教师的身份和地位,重新对活动施以影响;二是指教师从心理上理解“退出”,不在活动进程中占据权威的、中心的地位;三是指教师在活动的空间位置上退出,把中心位置让给儿童,以观察者、旁观者的身份对活动进行指导。
二、儿童为主体参与的音乐活动学习方法
(一)模仿学习的方法:是指在音乐活动中儿童通过教师提供的活动范例,在观察的基础上模仿并反复练习,最终达到记住并再现某一音乐作品或掌握某一音乐技能。
1、值得提出的是,模仿学习的方法和活动模式并不是幼儿园歌唱活动的唯一方法和途径。用游戏情境及儿童填唱新歌词等方法,也是培养儿童对歌唱活动的兴趣以及发展歌唱能力并掌握一定的歌唱技能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之一。
2、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练习是一种主要的方法。
练习注意点:1)要有明确的练习目的和要求。2)要注意适当地安排练习的分量、次数和时间。3)在练习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启发儿童练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尽量采用变化多样的练习形式。
(二)预知学习的方法:“预知学习”,源于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它是一种通过教师 23 的引导,帮助儿童将原有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的特殊的学习方法。应用“预知学习”的方法,旨在更好地激发大多数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动机,使儿童更顺利、主动地直接运用已“预知”的知识、经验进行较高水平层次上的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
1、“预知学习”与模仿学习方法不同,不是由教师直接向儿童提供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或技能,让儿童进行以模仿为主的接受式学习,而是由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儿童步步深入,通过主动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来掌握、发展甚至重组音乐的作品或材料。具有如下特殊价值:
1)是教师引导下的一种自学和互学活动。2)能为儿童提供用旧有经验来自己解决新问题的机会。3)能使儿童在熟练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环境中,对原有经验的价值和趣味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重新建构。4)儿童在迁移性学习过程中,把更多的注意力直接指向了学习内容本身,因此更有利于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由短暂的兴趣渐渐向稳定的兴趣转化。5)儿童在教师设计的充分、细致、层层深入式的问题情境中,迁移预知经验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
2、模仿学习和预知学习的比较案例分析:音乐游戏——卷炮仗(大班)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流程及教材处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三)整体感知的方法:是指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利用音乐形式结构本身的整体统一性和整体协调性,从整体入手引导儿童感知、体验并表现音乐的一种方法。
1、整体感知的学习方法提倡在音乐活动中把音乐的部分与整体;歌曲的曲调与歌词;韵律活动中的音乐与动作;音乐欣赏中的欣赏与表演、创作;音乐的知识技能与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以及音乐活动中教师的活动与儿童的活动等视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加以整合,而不是把它们作为相互割裂或对立部分来看待。
2、整体感知学习方法突出的优势之一,是能够使儿童更容易地感受体验到音乐的全部内容,从而进入有完整意义的音乐学习。
3、从整体感知入手的歌唱活动,能够产生比仅仅是歌唱技能培养、歌词记忆或歌唱表演动作的训练更有意义,也更符合音乐审美特性的歌唱活动效果。
4、从整体感知入手的学习方法是以多声部音乐的整体音响形象为出发点和终结点,它符合并体现了音乐审美学习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四)多感官参与的方法:是指在音乐活动调动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协同参与,以更好地丰富和强化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体验并享受音乐艺术的美。
这种音乐学习的方法应用于音乐欣赏领域,有其一定的艺术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依据:
1、个体在认识活动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就越能全面、深入地把握认识对象。
2、参与、探究的需要是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基本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能进一步激发儿童社会活动的动机和行为。
3、在教育的特定领域中,音乐学科仅仅是用来帮助儿童达到理想发展目标的工具和媒介之一。
4、儿童受其知识经验和音乐经验的制约,不可能仅仅通过安静倾听的方式来获得对音乐的感性体验或理性思考,往往更需要借助于一种可见、可控的外显操作作为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
5、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感知过程存在着共同的心理机制。因此,在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分析音乐作品性质、风格和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辅助参与方式。例1:音乐欣赏曲《拔弦》例2:音乐欣赏曲《挪威舞曲》例3:音乐欣赏曲《森吉德玛》。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课堂内容。
上课时间:7月28日上午(四课时)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十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 【教学目标】
1、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评价的作用和原则。
2、理解幼儿园音乐教育评价的内容和标准。3、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评价的方法。【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评价的作用、原则、内容、标准和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音乐教育评价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评价的作用和原则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评价的作用
(一)反馈作用:作为一种反馈和矫正系统,不仅应畅通于音乐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而且可以由此激发教师进一步改进和调整教育活动的动机和行为,强化和推广成功的经验,弥补和修正失败的经验,真正使音乐教育课程的发展成为一种不断完善和逐步扩大适应面的过程。
(二)诊断作用:通过评价不仅可以指出现状和了解差异,而且还能够指出造成现状和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给教育活动带来真正的诊断和改进的效果。
(三)促进作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评价能够优化音乐教育的进程,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真正促进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评价的原则
(一)计划性原则:评价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要使音乐教育在教师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向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方面发展。要把评价工作纳入到幼儿园行政以及教师日常工作的计划轨道上来。
(二)针对性原则:即评价可以围绕当前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音乐教育内容领域,还可以针对某个活动对象(儿童),且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和改善为目的。
(三)全面性原则:在教育实践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教育评价必须连续不断地对音乐教育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的评价。综合地考虑音乐教育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而连续一贯、持之以恒的评价,把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评价作为一种制度,使之真正有益于儿童的发展和学习。
(四)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时应持客观、公正、科学而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二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一、学前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评价
(一)《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量》:美国音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卡尔。西肖尔编制。包括六个测验项目:
1、音高感——即音高差别感受性。
2、音强感——即音强差别感受性。
3、时值感——即音长,音短差别感受性。
4、音色感——即对音色和音质的区分能力。
5、音高记忆——即在重复呈现某些彼此无关的音时,能发现某音音高变化的能力。
6、节奏感——即在重复呈现敲击的节奏型时,发现节奏变化的能力。
(二)戈登的《初级音乐表象测量》:当代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埃德温。戈登在1965年出版了第一套《音乐才能测量》,1979年又出版了一套更年幼测验对象(幼儿园至小学3年级儿童)的测验手册——《初级音乐表象测量》,并由此提出在年幼儿童音乐能力倾向测验中更强调“直觉反应”和“表象”在音乐才育发展中的重要性。这套《初级音乐表象测量》手册包括两个子测验——音调测验和节奏测验。
(三)日本的儿童音乐能力诊断测验:这是一个由日本音乐心理研究所编制的标准化的测验工具,该测验的适应对象为4—7岁的学前儿童。整套测验包括五个部分:
1、强弱听辨——画面包括1个例题和4个测试题。
2、节奏听辨——画面包括1个例题和4个测试题。
3、高低听辨——画面包括2个例题和8个测试题。
4、音色听辨——画面包括1个例题和5个测试题。
5、音乐欣赏——画面包括6个测试题,共4分。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评价
(一)活动目标的评价:
1、活动目标是由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和儿童本身发展的需要制定的一种对活动结果的期望。在活动目标的评价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庄稼人活动与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以及单元目标是否有紧密的联系;二是评价活动目标是否涵盖了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三方面的要求;三是评价活动目标是否与儿童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2、在评价活动的目标时,还应判断活动目标的构成情况。
3、还必须看教师制定的目标是否与本班儿童的实际水平和发展特点相联系。
(二)活动内容的评价:
1、要评价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与音乐教育目标相一致;是否与音乐教育所涉及的范围、领域相一致;是否与儿童的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
2、要看音乐材料本身的审美性和艺术性。
(三)活动方法的评价
1、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与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相呼应。
2、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顾及到了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
3、评价活动的方法是否强调并体现了儿童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4、评价活动的方法是否注意到了与音乐活动环境和有关设备相联系。
(四)活动过程的评价
1、评价教师的行为。
2、评价活动中教师与儿童的互动情况。
3、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
4、评价活动的结构安排。
(五)活动环境和材料的评价
1、评价环境和材料的选择与设计是否能体现音乐教育活动目标的达成与音乐活动内容相适应。
2、评价环境和材料的选择与设计是否能适合儿童的实际需要和操作能力。
3、评价活动的材料或道具是否适合于音乐活动的展开。
4、评价活动过程中,环境和材料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六)活动效果的评价
1、评价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和学习态度。
2、评价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反应。
3、评价儿童对活动预期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的整体评价
(一)音乐教育管理:主要是评价幼儿园管理层是否重视音乐教育并加强了音乐教育的管理。
(二)音乐教学研究:主要是评价幼儿园是否有具体的措施保证和落实音乐教学的研究。
(三)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是评价幼儿园是否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相应措施。
(四)资料收集与积累:主要是评价幼儿园管理层是否注意对反映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质量的资料的积累。
第三节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评价的方法
一、观察法:即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儿童的音乐活动中进行即时的观测,并对观测结果作出一定评估的方法。
1、自然观察:即教师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在儿童最真实自然的自发音乐活动中进行儿童行为、表现的观察评价。
2、人为创设一定的环境进行观察。对于在一般日常的活动中难以观察到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特别设置一个活动、游戏或场景,以促使儿童自然地表现其音乐发展方面的状况。
二、谈话法:即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进行直接的口头交流,以获取有关音乐方面信息的方法。谈话的形式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讨论等其他较自由的形式。
三、问卷法:是指在音乐教育中通过对教师、领导、同行及家长的书面文字形式的问题调查,来获取有关信息的一种评价的方法。
四、测试法:通过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或自行设计和编制的音乐能力测验,对儿童的音乐能力发展作出科学评价的一种方法。
五、综合等级评定法:是特别针对于音乐教育活动而设计的一种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活动评价方法。
例1:音乐教育活动原始评价纪录。
例2:音乐教育活动定量评价方案(附具体评价标准)。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课堂内容。上课时间:7月28日下午(四课时)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十一章: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2、理解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内容和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内容和方法。【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是指在设计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时,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好儿童原有的基础和能力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着眼于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1、音乐活动应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应将儿童原有的基础和发展目标联系起来考虑。
2、必须坚持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为音乐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音乐活动应促进儿童全面的发展,即包括音乐的素质和能力,也包括非音乐的素质和能力。
二、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师在音乐活动的设计中必须合理而恰当地处理师幼关系,既要引发儿童主体积极地感受、体验音乐,又要在促进儿童与音乐的互动中适时、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1、指导性互动方式,即那些教师参与成分比较多、指导作用比较明显的互动关系。
2、引导性互动方式,即教师参与活动的成分相对减少,给儿童以较多的自由活动和探索机会的互动关系。
3、是中介性互动方式,即教师与儿童不直接发生交互作用,而是通过一个中介因素来传递教育信息,指导和影响儿童活动。
三、审美性原则:是指在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中把握好儿童的审美特点,以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情感的激发为出发点,遵循将审美的特殊性质贯穿于音乐的欣赏、表演和创造等活动形式之中。
1、寓美于形,即寓审美性于生动形象的音乐活动内容和形式之中。
2、寓美于情,即寓审美教育于儿童的情感体验之中。
3、寓美于乐,即将审美性寓于轻松有趣、活泼快乐的音乐活动形式之中。
四、整合性原则:是指在音乐教育的活动设计中自然地将音乐领域的内容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内容相互交融和渗透,同时也是将各种不同领域的音乐内容、不同的音乐学习方法等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的完整体系来看待。
1、音乐教育活动的整合,2、音乐教育活动形式的整合。
3、音乐教育活动过程的整合。
第二节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活动目标的设计
(一)体现发展性:音乐活动目标的设计应着眼于儿童的发展。
1、把儿童的原有基础与新活动提出的发展目标联系起来考虑,使活动目标既适应儿童的已有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儿童达到新发展水平。
2、还体现在目标设计不仅要考虑儿童经过努力能否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更要考虑儿童在努力的过程中能否获得发展目标所期望的各种经验。
3、从一个完整目标体系来看,发展性既体现在音乐感及音乐能力的发展目标上,也体现在学习能力、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上。
(二)体现系统性:音乐活动目标的设计还应当包含认知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和操作技能目标三个方面。
(三)体现系列化:是指在具体音乐活动目标的设计中,必须把目标作为一个整体而有序的系列化结构来看待,使每一个活动的目标在总的方向上与其上一个级目标相一致。
1、在能力目标上的系死化,即把同一种能力上的目标和要求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一个或或干个具体的活动设计中,体现递进性。
2、在材料目标上的系列化,即以同一材料在活动目标和要求上体现循序渐进。
(四)体现行为化:是指在具体活动目标的制定中尽量使用行为目标的方法。
1、要完整地体现音乐知识、能力;情感能力和积极的个性、社会性品质;学习能力三方面的目标,不可偏废任一方面。
2、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向,可固定以儿童或教师作为行为发出的主体,但必须注意目标应是具体而落实的、可见的行为,要避免出现空泛而笼统的目标。
3、目标表述的行为还应注意尽量反映出该行为发生的附加条件或表明行为水平的限定语。
二、活动程序的设计
(一)活动结构的设计:所谓活动结构的设计,就是对每一个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间的顺序、分配和关系的具体处理。它不仅受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活动方法等因素的制约,也受教师、儿童、材料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在设计和考虑活动的结构时,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好音乐活动组织形式的结构功能。一是适应性功能,二是发展性功能。
2、在设计和考虑活动的结构时,还需从微观上对影响活动过程的诸因素作动态的调整:从活动目标着手考虑活动的结构,从活动的方法和模式着手设计活动的结构,从活动的具体执行进程着手调整活动的结构。
(二)“系列层次活动”的设计:是由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老师带领的一个幼儿音乐教育研究课题组总结和提出的。是指以一个音乐活动材料为基础而设计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结构系列。
1、其意义和价值在于:其一,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内容本身的教育潜力,以保证活动的每一个层次和步骤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其二,可以更好地为儿童提供在递进式的活动中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促进新经验形成的机会;其三,可以使儿童获得更多、更好的主动发展的机会。
2、实例分析:例1——新授歌曲《苹果》(小班)例2——音乐欣赏《赶花会》(中班)
三、活动方法的设计:
1、从活动的目标出发来考虑和设计方法。
2、从活动的具体内容为参考依据来确定方法。
3、从儿童的实际情况着手选择合适的活动方法。
四、活动环境及材料的设计
(一)活动空间与时间的设计
1、活动空间的设计和安排在幼儿园集体性的音乐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在集体的音乐活动中,要求儿童必须懂得怎样与同伴合作相处,怎样共享一个空间,从而发挥出空 29 间真正的教育效果。
2、对活动时间的设计和安排,教师可采用灵活处理的方式:首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时间;其次,教师还应视儿童活动的行为表现、参与状态等情况灵活调节和安排活动时间。
(二)活动材料的设计
1、音乐材料的设计:
1)首先是对音乐作品的选择和设计:A、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选择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反映儿童生活、适应儿童情趣爱好和接受能力的音乐作品。B、选择和设计能与儿童已有的音乐知识和经验相联系的音乐作品。C、恰当地处理和运用音乐作品,体现音乐的完整性。
2)其次是对动作作品的设计:A、合理对待动作的难度和技巧。B、灵活地调整动作的力度和幅度。C、加强动作与音乐的配合。
2、辅助材料的设计:
1)首先是教具和学具的设计:A、应考虑活动内容和进程是否必要。B、不必过分追求新奇有趣。C、应考虑学具的数量和便于操作。
2)其次是有关道具材料的设计:A、根据不同年龄班区别对待。B、根据活动的性质区别对待。
3)最后是图片、音像等可视材料的选择和设计:A、体现“视听合一”。B、体现“可操作性”。
五、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案例
(一)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案例 例1:歌曲《小小鸡》(小班)例2: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大班)例3:律动《敲锣打鼓放鞭炮》(小班)例4:音乐游戏《爬呀爬》(小班)例5:听辨游戏《鼓儿响咚咚》(小班)例6:音乐欣赏《变化的天气》(中班)例7:音乐欣赏《狮王进行曲》(大班)
(二)渗透、整合于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教育活动案例 例1:春姑娘的歌(大班)例2:青蛙唱歌(中班)例3:快快慢慢(小班)例4:蔬菜汤(大班)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设计一个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并写出设计理由。上课时间:7月29日上午(四课时)上课内容:总复习【教学目标】
1、复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主要知识点。
2、帮助学生整理所学内容。
3、为考试作准备。【教学重点】 复习主要知识点。【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整理所学内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总复习
(一)复习第一章:音乐与儿童音乐。
(二)复习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三)复习第三章:儿童音乐教育的流派及课程模式。
(四)复习第四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
(五)复习第五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歌唱。
(六)复习第六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韵律活动。
(七)复习第七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打击乐演奏。
(八)复习第八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音乐欣赏。
(九)复习第九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十)复习第十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
(十一)复习第十一章: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
三、讲解考试基本题型和和要求。
四、请学生自己整理所学内容,有不懂之处向教师提问。
五、教师答疑。
六、课堂小结。
1、教育的率先性
现在人们提倡的胎教和零岁开始的教育,都在家庭中实施,可以说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
2、单独性
儿童在家庭中接受的是一个以上成人的影响教育,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则更为突出,施教方式是单独的,非群体的。
3、随意性与随机性
家庭中对子女教什么,怎么教,受家庭中人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心态与情绪、时间条件、物质环境、家庭生活的运转方式等影响,教育有较大的随意性;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相伴随,多采取“遇物则诲”的方式进行,因此又具有随机性。
4、亲情性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家长建立了亲子关系,随着成长过程的延续,儿童与家长的关系向着亲密化发展。家长与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均要受到亲密情感的影响。经常表现为儿童从父母的情感状态,如儿童极怕父母生气发怒,怕父母离他而去,为了避免上述事态发生或发展,儿童可以克制自己,接受成人要求;家长则常对儿童感情用事,如对孩子时而溺爱、袒护、百依百顺,时而打骂、发泄激怒的情绪等。
5、持久性
当儿童进入幼儿园或入学后,家庭教育仍在进行,并未停顿。
6、丰富性
大班音乐游戏:库企企
这是一首在中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广为流传的一首曲子,这里的音乐稍作改动,第一段原曲共出现四次,这里出现两次;第二段原曲只有一个小节,这里增加到两个小节;第三段保留原样。
还原手段
手段一:传统游戏
1.抢椅子
放一圈椅子,数量比游戏人数少一个。游戏者在椅子外面围着椅子走,当听到敲鼓者的鼓声停止时,大家开始抢椅子坐,没抢到椅子的人表演节目。
2.领头人
领头人做一个动作或表情,其他人跟着做。
手段二:故事
听说在一座山的一个山洞里藏着宝藏,只要对着这个山洞的洞口喊一句魔语“库 库 库企 企”,山洞就会自动打开,喊魔语的人就可以拿走宝藏。哇,许多人骑着马来了,下了吗爬山,找到一个洞口就喊魔语“库 库 库企 企”。结果洞口没开,原来找错地方了,继续去找。又骑马,又爬山,又喊魔语。到现在,这些人还在不停地做着这些事。
手段三:身体动作表演
A段:做骑马动作。
B段:双手轮番做爬山动作。
C段:按“× × ×× ×”节奏型,做挥单手举手臂的动作,手握拳。
最终走向音乐游戏。
推荐的游戏版本:
游戏布置:比幼儿人数少一把的椅子单圈排放,椅子与椅子之间留足供幼儿进出的空间。
动作设计:
A段:全体幼儿在领头人的带领下,逆时针在椅子外面做骑马动作,脚步为跑马步。
B段:幼儿抢椅子。
C段:没抢到椅子的幼儿做领头人,按“× × ×× ×”节奏型做动作,其他幼儿模仿领头人的动作。
音乐重复开始时,以领头人为第一个位置,其他幼儿跟着他面朝圈上。领头人带领幼儿做双手握拳在胸前绕的跑步动作,重新开始了新的一轮游戏。
音乐活动方案
第一课时 几种还原活动
活动目标
1.能自如地用动作表达音乐的段落结构。
2.用身体动作完整表演作品,达到能清晰表达句子、段落的程度。
3.能用“库 库 库企 企”动作模型做领头人的游戏。
活动准备
1.课前幼儿已经会做传统的“抢椅子”与“领头人”的游戏。
2.《库企企》音乐的音像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故事与动作的还原活动
(1)教师讲故事。
①讲完故事提问:故事中的人一共干了几件事?(要求集体回答:三件事。)
②追问:哪三件事?(要求集体回答:骑马、爬山、喊魔语。)
(2)教师合着音乐做身体动作(所有动作坐在椅子上完成)
①做完动作提问:骑马的音乐有重复的吗?(有,重复一次。)
②爬山的音乐有重复的吗?(有,重复一次。)
③魔语有没有重复?(有,重复一次。)
2.请幼儿合着音乐做身体动作(所有动作坐在椅子上完成)
①幼儿做完后,教师与幼儿讨论:这个音乐如果我们把它分段,可以分为几段?(三段)你们为什么呢这样分?(根据动作分)
②可以连续做几遍动作。
3.做“库 库 库企 企”动作模型的领头人游戏
(1)魔语“库 库 库企 企”动作模型的联想
①教师:在“找宝藏”的故事中,魔语“库 库 库企 企”我们是做举手臂的动作,现在我们把这个魔语的动作变一变。你们想想可以做些什么动作?(教师从幼儿的动作中找出合规范的动作,并启发幼儿联想这一动作的同类。如,一个幼儿的动作是兔子跳,启发幼儿联想其他小动物的动作。)
②教师总结幼儿已经联想到的所有动作的种类:动物类、拍打身体类、运动类、舞蹈动作类等。
(2)做领头人游戏(只是魔语不断循环)
①形成一个单圈队形。
②教师:好,现在每一个小朋友想好一个自己要做的动作,我们来做领头人游戏。从老师开始,然后到××小朋友,再一个一个接下去。
③教师做完自己的动作后,立即到下一个幼儿后面去提醒与指导。
第二课时 音乐游戏活动
活动目标
1.以对音乐游戏规则遵守的方式,表达对《库企企》音乐段落结构的理解。
2.通过领头人角色的扮演,展现身体动作的即兴表演能力。
3.体验到玩有规则的集体游戏的挑战与愉悦。
活动准备
《库企企》音乐的音像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用身体动作表演“找宝藏”的故事。
2.做“库 库 库企 企”动作模型的领头人游戏。
3.玩《库企企》的音乐游戏
(1)教师:现在我们把“找宝藏”的故事、领头人与抢椅子的游戏合起来,做一个音乐游戏。
(2)教师用语言讲解游戏玩法。
第一段:全体幼儿在领头人带领下,围着椅子做骑马动作。
第二段:玩“抢椅子”游戏。
第三段:玩“领头人”游戏。
重复:以领头人物诶头,重新围着椅子做骑马动作。
游戏规则:第一,第一段音乐结束后才能抢椅子;第二,没抢到椅子的迅速向好动作做领头人,做领头人是一件光荣的事。
(3)第一次完整做游戏,由老师带头做骑马动作。做领头人游戏时,教师在领头人旁边进行提醒与指导。
(4)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5)完整做游戏几次。
欣赏教学的课时安排与一般步骤
大班欣赏活动:农夫与禾苗
设计者:王秀萍
此曲原名为《瑞典狂想曲》,由瑞典作曲家雨果阿尔芬作曲,再由裴西费斯改编浓缩而成。《农夫与禾苗》的音乐又把《瑞典狂想曲》A段到B段的过渡句剪切掉,使每一段落的句子都达到完整规模,更符合幼儿的欣赏品味。
还原手段:
手段一:故事
农夫扛着锄头到禾苗地干活去,走啊走啊来到了农田。他先是浇水,然后松土,干得很欢,干完活他又扛着锄头回家了。农夫一走,禾苗们就从地里钻出来了,它们伸伸懒腰、晒晒太阳感觉好舒服啊。于是,小伙伴们手拉手玩耍起来。第二天农夫又扛着锄头到地里来干活,看见禾苗们都破土而出,农夫乐呵呵。他继续浇水松土,心里想着让禾苗长得更快。干完活农夫又高高兴兴地扛着锄头回家了。
手段二:身体动作表演
A段:a、a’表现农民挑着工具上田间劳动的场景。b、b’表现农民浇水、松土的劳动场景。
B段:a、a’表现禾苗茁壮成长的情景。b、b’表现禾苗享受阳光与和风沐浴的情景。
A’段:重新表现农民挑着工具到田间,然后浇水、松土,然后快乐地回家的情景。
最终走向欣赏教学。
在经验还原幼儿园欣赏教学中,幼儿对一首曲子是否具有感受力的标准不是用语言表达一些有关曲子的信息,而是用身体动作把对音乐的感受表达出来。幼儿自如地用身体动作表演一个音乐作品是经验还原幼儿园欣赏教学的目标。
音乐活动方案
第一课时 身体动作还原活动
活动目标
1.行走与小跑步两个移动动作能有合拍的意识。
2.对于浇水、松土、伸懒腰等不移动动作能自如合拍。
3.理解教师布置的观察任务,并带着任务意识去观察教师的示范。
活动准备
1.在音乐活动前几天的日常生活环节中,教师有意识地请幼儿做合拍行走的动作,着重观察男孩子合拍行走的动作。
2.身体动作示范表演时需要另外两个教师的参与。
3.《农夫与禾苗》的音像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教师分角色进行身体动作表演示范。
(1)表演前布置幼儿的观察任务。
教师:今天我们三位老师要表演一个关于农民与禾苗的故事,我扮演故事中的农民,这两位老师扮演故事中的禾苗。你们一边看一边要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在这个故事中农民做了一些什么动作,第二个任务是故事中禾苗做了一些什么动作。当回答老师问题时不用嘴巴说,用动作做出来。
(2)给出任务后,再次确认幼儿对教师布置的任务的理解程度。
教师:刚才老师提的问题是什么?(在这个故事中农民做了一些什么动作?禾苗做了一些什么动作?)
教师:当小朋友回答问题时,老师要求小朋友是用嘴巴说呢还是用动作表演?(动作表演)
(3)教师分角色用身体动作表演“农民与禾苗”。
2.落实第一环节的观察人物,具体动作的学习穿插其中
(1)落实“农民做了哪些动作”,提醒幼儿用身体动作表达。(当第一个幼儿用身体动作回答后,请全体幼儿跟着这个幼儿做这一动作)当幼儿没有记住全部动作的情况下,教师单独表演农民这一段,一边让幼儿找出遗忘的动作。
(2)落实“禾苗做了哪些动作”,提醒用身体动作表演。
3.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分段表演
(1)在教师带领下,幼儿表演农民的动作。
①教师着重观察幼儿扛锄头行走的合拍状态,尽可能让每一个幼儿意识到合拍地行走是很享受的。
②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农民离开家里到田地里去的音乐是一模一样的两段。
③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农民浇水、松土的劳动一共做了几次。如果幼儿在做铲土与翻土动作时有难度,那么教师要④在课堂上随时调整难度。
⑤幼儿完整表演农民的动作。
(2)在教师带领下,幼儿表演禾苗的动作。
①教师专门解决找朋友的环节。
②教师着重观察幼儿成对在做双手拉手小跑步转圈时的合拍状态,提醒配合着音乐转圈才是禾苗们做的动作。幼③儿有困难,可以在这个动作上停留一段时间。
④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禾苗所做的动作的重复状态,如破土、伸懒腰、晒太阳的一组动作是否重复,禾苗小伙伴玩的动作是否重复。
⑤幼儿完整表演禾苗的动作。
活动延伸
1.在下次音乐活动之前的一周时间内,利用日常生活活动的时间,对《农夫与禾苗》中农夫与禾苗分段的身体动作表演进行至少三次的复习,每次复习时间在10分钟左右。
2.复习不是指向时间或次数等数量上的多,而是指向幼儿能越来越放松地表演,越来越自如地表演。
第二课时 身体动作自如表演活动
活动目标
1.自如地表演扛锄头走、小跑步拉圈的合拍动作。
2.通过上肢与下肢动作,清晰表达分句与段落的转换。
3.体验合音乐地进行身体动作表演的一种愉悦情绪。
活动准备
1.完成第一课时“活动延伸”中所要求的复习任务。
2.《农夫与禾苗》的音像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复习分段合音乐的身体动作表演。
(1)请幼儿完整表演农夫一段的动作。如出现问题,教师专门提出来解决,解决后重新完整地表演一次。
(2)请幼儿完整表演禾苗一段的动作。如出现问题,教师专门提出来解决,解决后重新完整地表演一次。
2.教师示范表演三段完整版,并提出幼儿的观察任务。
(1)教师布置观察任务。
①教师:我们小朋友们到现在为止已经表演了两段,其实这个曲子有三段,最后一段与第一段差不多,但有点区别。教师先说第一个区别,农民这次稻田里发现禾苗已经长出来了,心情特别愉悦,所以脸上表情也会表现出来。剩下还有什么区别,我不说,是我在表演的时候你们认真看认真听才能知道的。
②教师再次强调:这次老师要从头再表演一次,你们的任务是发现第一段农民做的动作与第三段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教师完整示范。
(3)教师落实布置的任务。
教师:第一段农民所做的动作与第三段有不一样的地方吗?(最后结束时,音乐多了一句,所以农民多做了一句的动作)
3.分角色分组表演
(1)一半幼儿做农民,一半幼儿做禾苗,完整表演。
①幼儿表演时,教师在段落的起、衔接处及时给出预令。
②如果发现幼儿衔接不好或混乱无序的情况,再表演一次。
(2)角色轮换,完整表演一次。
4.请幼儿自愿申请角色,愿意做农民的做农民,愿意做禾苗的做禾苗,不受人数限制完整表演
(1)教师做到预令准确到位。
(2)教师提醒扮演禾苗的幼儿事先找好朋友。
(3)教师提醒扮演农民的幼儿第一段与第三段的情绪变化。
5.教师撤离预令,请幼儿独立地表演一次。
活动延伸
1.在以后的音乐活动中,随时请幼儿完整表演。
2.在家长开放日,或者幼儿园表演活动日,让全班幼儿表演。
附录
1.音乐
Aa段 ,xaxcbdxcnbg brabnrdbnrsbnj’xraxcj f‘xhxcg zj‘xhxcg a‘
xaxcbdxcnbg brabnrdbnrsbnj’xraxcj f’xhcxbgxbbnhxnbg xfxczj‘a;
Ab段 ,xraxcra xraxcra’j;‘xhxch xhxch‘g;‘
xzgxcbdxcnbgxhxcg‘xzjxcs xzjxcs’xgzxbcdxbngxhxcg‘xaxcda.Ba段 ,xgxcgxgxcg’bgbnhnbgbndxaxca’babnsxcdbabnsxcd‘xcdxcbsbnas‘
xfxcfxfxcf’bfnbgnbfbndxsxcs’xbvjcxbnaxcsbvjbnaxcs‘xsxcbaxbnbvja.Bb段 ,rara‘bgnbhnbgbndxaxcd’bgnbhnbgbndxaxcd’bgnbhnbgbndxaxcd’
ara‘bgnbhnbgbndxaxcd’xsxcs xsxcs‘atyy;yy‘ua;.2.推荐的身体动作表演版本
A段:农民角色
.a小段:手做扛锄头的动作,脚一拍一步行走。
b小段:第一小节,双手斜举手心朝内抖动,半拍一次。
第二小节,双手斜举手心朝内抖动一次。
第三、四小节,与第一、二小节动作相同,表示浇水。
第五小节,双手做握铲状,第一拍用力铲土,第二拍把土翻过来。
第六小节,动作与第五小节相同,方向移向另一侧。
第七、八小节,与第五、六小节动作相同,表示松土。
a’小段:动作同a小段。
B段:禾苗角色
a小段:第一小节至第四小节,双手在胸前伸直合掌、双腿并拢下蹲,然后一拍一次,双掌左右移动并向上抻,双腿逐渐伸直,到最后双臂伸直双掌耸立。
第五、六小节,完整地做一个伸懒腰动作。
第七小节:朝身体一侧双臂伸直斜举。
第八小节:动作与第七小节相同,身体朝向另一侧。
b小段:第一、二小节,两个小伙伴双手对胃,半拍一步小跑步转圈。
第三、四小节,两个小伙伴互拍对方的手,一拍一次。
第五、六小节,与第一、二小节相同。
第七、八小节,双臂伸直合双掌,表示禾苗出土。
A’段:同A段。
集体舞教学的课时安排与一般步骤
大班集体舞:摇摆舞
此曲原名为《田纳西摇摆》,具有浓郁的美国乡村歌曲风格。词曲句段规整,八拍一句四句一段,非常适合跳舞。为了符合集体舞不断循环的要求,《摇摆舞》音乐在制作时吧歌唱与间奏部分作了重复处理。
音乐结构分析:这首歌曲,由aaba四小段构成,间奏使用歌曲中a段音乐材料,并作了一次变奏处理,原曲歌唱了两次。《摇摆舞》音乐把歌唱与间奏部分重复了一次,这样歌唱就出现了三次。
还原手段:日常生活游戏
游戏一:木头人
1.“木头人”游戏玩法
玩者边拍手边说童谣:山山山,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动动就是小蜜蜂。说完会做一个动作不能动,谁动谁输停止游戏,坚持到最后者为胜者。
2.“木头人”游戏在《摇摆舞》音乐中的玩法
放歌唱部分的音乐,要求每一句完成一次“木头人”玩法,即每跑两步停下来做一个向后看的动作并不动。音乐到第二句接着第一句的动作做下去,循环往复。
注意事项:做停止动作不再受语言规定,而是受音乐的规定。
游戏二:领头人
游戏玩法:大家围成一个圆或半圆,老师指定某小朋友做怪异脸部表情或动作,其他小朋友迅速跟着模仿;老师不断变换领头人,领头人要迅速想出表情或动作,其他小朋友的模仿也要迅速跟上。
游戏三:照镜子
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成对,面对面站立或坐着,其中一位小朋友做各种表情或动作,另一位小朋友进行同方向的模仿。
最终走向集体舞表演。
音乐活动方案
此集体舞活动课时安排的特别说明:这是一个比较大型的集体舞,有队形变换、舞伴交换、即兴动作等集体舞所有的变化环节,所以严格意义上说需要三课时才能完成。这里使用两课时,原因在于把传统游戏的还原活动放到日常生活环节了,另外其基本舞步就是跑跳步,比较简单,就大班幼儿而言,不需要专门学习。
第一课时 游戏还原的集体舞活动
活动目标
1.自如表演不移动动作“× × 扭一 扭” 的动作模型与两拍移动两拍原地的动作模型。
2.意识到在集体舞表演中需要与舞伴进行眼神、肢体的交流,并享受这种交流带来的愉悦。
3.理解教师布置的观察任务,并带着任务一时去观察教师的示范。
活动准备
1.在《摇摆舞》活动前一至两周,利用日常生活活动时间,带领幼儿万“木头人”、“领头人”和“照镜子”三个生活游戏。其中“木头人”游戏采用转化成音乐游戏的版本,并接触《田纳西摇摆》的歌唱部分的音乐。
2.幼儿已经熟悉集体舞表演中单圈、双圈队形的常规。
3.手腕花两种颜色人手一个并配对。
4.活动室内的椅子排放成圆形,椅子之间有足够距离便于幼儿进出。
5.《摇摆舞》音乐的音响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幼儿随着《摇摆舞》歌唱部分的音乐,玩“木头人”音乐游戏进入教室。
2.幼儿学习不移动的“× × 扭一 扭”动作模型,并进行联想。
(1)教师落座于幼儿的圈中,成全封闭性教学站位。
(2)教师示范不移动的“拍 拍 扭一 扭”动作模型,并提出观察任务。
①教师:现在老师要做一个动作,请小朋友看看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②教师示范拍手两下、一拍一下,扭动身子二拍的动作。
③教师要求幼儿回答时要有细节。如,幼儿回答拍手,教师追问:老师拍了几次?幼儿回答后,教师追问:老师怎么扭的?你能不能做一下?
④请幼儿跟着老师做动作。
(3)进行“× × 扭一 扭”动作模型的联想。
①教师:老师拍的是手,你们能不能想出拍身体的其他地方的动作,但是还是要符合“拍 拍 扭一 扭”的节奏型。(教师选择几个小朋友的动作进行全班练习。)
②教师:好,现在我们不做拍的动作了,做洗漱的动作。老师做一个刷牙的动作,变成“刷 刷 扭一 扭”,你们还能变什么?(教师选择几个小朋友的动作进行全班练习。)
③教师:好,现在我们再想各种小动物的动作,看看谁能想出来。
(4)确定“× × 扭一 扭”动作模型的两个具体动作并合音乐学习。
①教师:现在我们先廁拍肩与洗脸两个动作,我们合着音乐做一做。
②放音乐的歌唱部分,全体幼儿做由这两个动作组成的动作模型。
3.学习换舞伴的“两排跑步、两拍握手”动作模型。
(1)形成双圈队形
①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拿起椅子,把小椅子往后放下。
②教师:戴黄花的小朋友围圈站好,背朝圆心。
③教师:戴红花的小朋友找到一个朋友站到外圈,脸朝舞伴。
(2)学习换舞伴的动作
①教师:所有小朋友用戴腕花的手指着现在的舞伴;再顺着手腕花方向,指着下一个舞伴。动作挺住,让老师检查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指对了。好,再练习一次:指着现在的舞伴;指向下一个舞伴。
②教师:里圈的小朋友不懂,外圈的小朋友脸朝圈上,听老师口令跑到下一个舞伴的地方,然后与新舞伴握握手。听口令“跑 跑 握握 手”。
③教师:好,现在我们听着音乐连续的做换舞伴的动作。(放间奏音乐)
4.学习“两拍跑步、两拍停步对视”动作模型。
(这时幼儿的站位最好是原地坐下,如果活动室不能坐就形成半圆内队形站立。)
(1)教师带一个幼儿示范
①教师:我们已经会做“木头人”的音乐游戏,但是我们以前做的是停住向后看的木头人,现在我们要做看同伴的眼睛的木头人。
②教师选一个幼儿合上音乐示范一次。
(2)形成双圈队形
①教师:戴黄花的小朋友围圈站好,脸朝圈上。
②教师:戴红花的小朋友找到一个朋友站到外圈,脸朝圈上。
(3)全体幼儿和音乐表演一次。
5.学习“× × 扭一 扭”动作模型的照镜子动作。
(1)会议照镜子游戏的规则
①教师:我们已经做过照镜子游戏,这个游戏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两个人的动作要一模一样,其实质为同方向)
②教师:好,现在我们要做刚才做过的拍肩与洗脸的照镜子游戏,注意动作要一模一样。
(2)做照镜子的音乐动作
①幼儿合音乐做照镜子的拍肩与洗脸动作。
②教师选择符合要求的几对幼儿单独表演,作为其他小朋友的榜样。
③再次合音乐表演拍肩与洗脸动作。
6.完整表演《摇摆舞》。
(1)教师:我们把舞伴对视木头人、照镜子、换舞伴三个游戏穿起来就是一个集体舞。
(2)教师分段带幼儿玩集体舞。
①玩舞伴对视木头人游戏。
注意点:前奏是等待预备不要着急。
②如果第一个游戏顺利,直接进入照镜子;不顺利,停下来解决。注意点:教师的预令要准确。
③如果第二个游戏顺利,直接进入换舞伴;不顺利,停下来解决。注意点:预令与“跑 跑 握握 手”的指令准确。
④间奏部分a’段音乐,请幼儿随意做拍打四肢的放松动作。
(3)放完整的音乐,幼儿完整表演
①教师的预令与语言指令要准确到位。
②在表演过程中随时解决问题,如换舞伴环节容易出现的换错情况。
第二课时 加即兴的集体舞表演活动
活动目标
1.能用不移动与移动不移动结合的两组动作模型,清晰地表达音乐的句子与段落。
2.享受集体舞中与舞伴交流带来的愉悦情绪。
3.在流动的音乐中,做好领头人。
活动准备
1.手腕花两种颜色人手一个并配成对。
2.《摇摆舞》音乐的音响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全体幼儿表演无即兴版本的《摇摆舞》
(1)形成双圈面朝圆上队形
(2)集体表演一次
①教师退出不参与。
②前奏与段落转换,教师给出预令;动作模型教师给语言指令。
(3)解决在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教师撤除语言指令,集体表演一次
前奏与段落转换,教师给出预令。
2.学习即兴表演段落
(全体幼儿拿椅子坐成一个圈,教师的作为在圈上。)
(1)教师:我们以前已经做过领头人的游戏,其实这个游戏可以在我们的这个集体舞中做。
(2)练习“× × 扭一 扭”动作模型的各类动作。
①教师:我们再来做一做“拍 拍 扭一 扭”的各种关于拍的动作。请幼儿自由做这类动作,教师挑选做得比较规范的一些动作。教师挑选时主要是避免下肢动作,如跳、踢等。
②教师:现在来做洗漱加“扭一 扭”的动作。
请幼儿自由做这类动作,教师挑选做的比较规范的一些动作。
③教师:做小动物样子加“扭一 扭”的动作。
④教师:有没有我们没有说到过的动作。
请幼儿自由做这类动作,教师挑选做得比较规范的一些动作。
(3)练习领头人的音乐游戏
①教师:现在你们每一个人想好自己的一个动作,我们来做领头人的游戏。老师先来做领头人,那么第二个领头人是谁呢?
②循环放《摇摆舞》歌唱部分的音乐,从教师开始作领头人,四句一小段一个领头人。教师做完自己的动作后,立即到下一个领头人处去提醒指导,以便游戏流畅进行。
③有6-8个幼儿做了领头人,是这一环节游戏比较适中的时间。
(4)教师:这个领头人的游戏嫁到我们集体舞的什么地方呢?嫁到我们原来做照镜子游戏的地方。
3.全体表演即兴版本的《摇摆舞》
(1)形成双全面朝圈上队形
①把椅子搬到旁边。
②戴黄手腕花的入圈。
③戴红手腕花的入圈。
(2)教师:两个改动的地方,第一,知道在哪个地方做领头人游戏吗?(原来做照镜子游戏的地方。)第二,原来我们拍打手臂、腿放松的地方,现在我们做与舞伴挠痒痒。
①教师:谁能把刚才老师讲的两个改动的地方再说一遍。
②教师确认所有幼儿都意识到了改动的事项。
(3)全体幼儿表演即兴版本
①教师预令跟上。
②教师在领头人游戏时站在领头人幼儿旁边提醒与指导。
③解决表演中的问题。
④最后完整地表演一次。
活动延伸
1.在以后的音乐活动中,提供幼儿的表演机会。
2.在家长开放日,或者幼儿园表演活动日,提供幼儿的表演机会
歌唱教学的课时安排与一般步骤
音乐活动方案
第一课时 身体动作还原活动
活动目标
1.理解“大灰熊”故事中用身体动作表现轻重的理由,并能合乐地用身体动作表现轻重。
2.了解前奏、间奏部分等待,而歌唱部分进行身体动作表演的这种音乐段落结构状态。
3.体验戏剧性表演的愉悦,并学习戏剧性表演的情绪克制。
活动准备
1.四张教学图片。
2.“大灰熊”伴奏音乐的音响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看图说话 + 身体动作的还原活动
(1)呈现四张图片,请幼儿说说,每张图片里都发生了什么事。教师总结幼儿所描述的故事。
(图片排列要求:第一张一行,第二张一行,第三、四张并列一行,共三行。)
(2)请个别幼儿根据老师的语言来表演这个故事。
请三个幼儿(一个大灰熊,两个小朋友)根据老师的语言用身体动作表现故事。
再请另外三个幼儿表演一次。
(3)请全体幼儿根据老师的语言用身体动作表演这个故事。
一个小朋友表演大灰熊,其余全部扮演小朋友,最后其中一个小朋友去摇醒大灰熊。
全体小朋友表演大灰熊,老师表演小朋友并做摇醒动作,表示摇醒所有大灰熊。
全体幼儿既扮演大灰熊又扮演小朋友。
(教师提醒扮演大灰熊过分兴奋的幼儿:不是所有愤怒都需要大喊大叫的,像没有声音,握紧双拳抖动也是很好的表现愤怒的动作。)
2.在教师指挥下配上音乐的身体动作表演
(1)教师清唱歌曲“大灰熊”,请幼儿跟着歌声表演。
(2)放“大灰熊”伴奏带,请幼儿跟着音乐表演。
①教师:现在老师放着音乐来唱歌,这个音乐有前奏、有间奏,在前奏与间奏的地方,小朋友不表演只是准备,老师歌唱的地方才是小朋友表演的地方。
②教师用指挥手势表达前奏与间奏,请幼儿等待,歌唱部分用指挥手势请幼儿表演。
③提出幼儿表演过程中不够规范的地方。
④教师与幼儿配合再表演一次。
3.请幼儿边哼唱边合音乐边表演
(1)教师带领幼儿按节奏韵律念1-2遍歌词。
(2)教师:现在老师不唱了,只是用指挥动作提醒你们什么时候是前奏、什么时候歌唱、什么时候是间奏。你们一边唱着歌一边表演。
(3)幼儿边唱边表演。
(在这里幼儿的唱不是主要的,对幼儿是否记住歌词没有要求。要求幼儿唱,只是因为结合唱才能更好地感受前奏、间奏、歌唱的音乐结构状态。)
活动延伸
这次活动以后,在日常生活环节经常播放“大灰熊”的音乐。
第二课时 嗓音表现活动
活动目标
1.用身体动作自如合乐地表现轻重。
2.通过身体动作表达出对前奏、歌唱、间奏、歌唱这种音乐段落结构的理解。
3.表现出用嗓音去表现故事中角色情感的倾向与愿望。
活动准备
“大灰熊”伴奏音乐的音响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合着“大灰熊”伴奏音乐用身体动作表演“大灰熊”的故事
(1)跟着音乐、看着教师指挥,表演“大灰熊”的故事。
(2)根据伴奏与教师的歌唱,表演“大灰熊”的故事。
2.清唱“大灰熊”
(1)教师:现在请小朋友跟着伴奏带唱一遍歌曲。
(2)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清唱一遍歌曲,在歌唱的时候能不做动作就不做动作。
(3)教师清唱示范“大灰熊”歌曲的轻重表现,并提出观察任务。
①教师:老师现在唱一遍歌曲,请小朋友听听老师唱的时候,哪个地方唱得特别重,哪个地方唱得特别轻?
②幼儿回答最后一句特别重,第二句特别轻后,教师追问:最后一句的哪几个字特别重,第二句的哪几个字特别轻。
(最后一句“发怒”两个字特别重,第二句的“非常非常轻”特别轻)
(4)教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像老师这样来唱一遍。
(5)教师提出歌唱的要求。
教师:我们小朋友很会用身体动作讲“大灰熊”的故事,但是,唱“大灰熊”歌曲的意思就是用喉咙讲故事。用喉咙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做很多动作,更不能做动作做到连唱歌都忘记了。
(6)请幼儿只用喉咙讲故事。
教师:现在我们好像要用歌声讲“大灰熊”的故事,给隔壁的小朋友听,他们看不见我们,只听我们的声音。这样,我们做很大的动作有没有用呢?好,我们用声音来讲这个故事,试一试。
3.合伴奏带歌唱“大灰熊”
(1)请幼儿注意观察教师的指挥。
(2)教师注意观察幼儿对用声音讲故事的理解状态。
附:歌曲:
大灰熊
1=D #!
xaxca xaxcd ‘ xsxcs xsxcf ‘ xdxca xsxczj ‘ a;‘
一只 大灰 熊呀 正睡 在那 洞里 头,xdxcd xdxcg ‘ f f ‘ xsxcs xsxcf ‘ d d ‘
请你 走路 轻 轻,非常 非常 轻 轻,xaxca xaxcd ‘ xsxcs xsxcf ‘ xdxca xsxczj ‘ a;/
如果 你去 摇醒 它呀,它就 要发 怒。
打击乐教学的课时安排与一般步骤
大班打击乐活动:土耳其进行曲
设计者:王秀萍
这首《土耳其进行曲》原是贝多芬歌唱剧《雅典的废墟》中的一首曲子,至今这部歌唱剧中的音乐已经较少被人演唱、演奏,而其中的序曲与这首《土耳其进行曲》却经常被音乐家单独拿出来演奏。我们采用的是管弦乐版本,速度做了慢一些的处理。
还原手段
图谱设计
A(绿色),~~~ · · ·,~~~ ·,,,,~~~ · B(红色)
~~~ ~~~ ~~~,,,~~~ ~~~ ~~~,,,A’(蓝色),~~~ · · ·,~~~·,,,,~~~·(灰色),,,,~~~。。。,,,· · · · ·
最终走向打击乐器演奏。
推荐的打击乐器演奏的版本:,小铃。小铃;~~~ 铃鼓;···双响木音乐活动方案
第一课时 图谱还原活动 活动目标
1.能跟着音乐看着图谱,徒手在空中划出图谱。2.能看着图谱,分组合作声势。活动准备
1.《土耳其进行曲》音乐的图谱。
2.《土耳其进行曲》音乐的音响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认识图谱中的符号
(1)提问:
教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张画,你们能在这张画上找到什么符号?
(2)追问
教师:这张画上的逗号都是一样大的吗?这张画上的点点都是一样大的吗?
(3)总结
教师:这是一张画音乐的画,我们叫它“图谱”。在这张图谱上有逗号、句号、波浪线、点点四种符号,有趣的是逗号有大有小,点点也是有大有小。
2.认识音乐与图谱的关系
(1)音乐的出现
① 教师:这是一张画音乐的画,这些符号都表示着音乐。那么,这些符号到底都表示着音乐的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② 教师边放音乐边用棍子点着图谱。
(2)提问符号
① 教师:这些符号表示这音乐的什么呢?(表示音乐的长短、快慢)
② 教师:大逗号和小逗号有什么区别呢?(大逗号时间长,小逗号时间短)
③ 教师:大点点与小点点有什么区别呢?(点点越大越重,越小越轻)
(3)提问段落
① 教师:这张图谱的颜色都是一样的吗?
② 总结:原来一种颜色表示一段,最后的灰色表示尾声。
3.用身体动作表达音乐
(1)跟着教师跟着音乐徒手画四种符号。
教师放音乐,并带着幼儿徒手比划图谱上的符号。
(2)声势
①逗号、句号用来拍手,波浪线用来摇手,点点用来拍腿。
②集体声势表演。
注意点:第一,波浪线的摇法;第二,情种表现。
③分组声势表演。
注意点:第一,教师的指挥站位要准确;第二,教师的指挥动作要准确、到位。
④小组循环的声势表演。
注意点:第一,三组循环;第二,在动作循环过程中,教师的指挥动作不要混乱;如果教师换指挥动作困难,换组时可以采用幼儿换座位的方式。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环节,能经常播放《土耳其进行曲》。
第二课时打击乐演奏活动
活动目标
1.能看着图谱,分组合作打击乐演奏。
2.能比较自如地表现尾声的轻重处理,对乐句与乐段的结构表达明确自如。
3.体验打击乐演奏过程中,看指挥、听音响、听同伴演奏等注意力分配后的专注状态。
活动准备
1.《土耳其进行曲》音乐的图谱。
2.小铃、铃鼓、双响木三种打击乐器,每种数件。
3.《土耳其进行曲》音乐的音响资料与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复习《土耳其进行曲》的声势表演
(1)看着图谱,不分组完整表演。
教师解决表演过程中的问题,如果需要可以再表演一次。
(2)看指挥,分组循环表演,共三次。
2.拿乐器并进行常规演练
(1)全体小朋友从椅子下面拿出乐器。
(2)每组小朋友跟着教师的智慧随意演奏自己的乐器。教师智慧从轻到重,再由重到中等音量,最后越来越轻,一直到没声音。
(3)教师:每组演奏员各就各位,现在看指挥进入《土耳其进行曲》的演奏。
3.打击乐演奏
(1)分组演奏一遍。
教师在指挥的同时,观察每组幼儿对乐句、段落的明确状态,对轻重处理的理解状态。注意音量不要太响,以清楚地听到音响为前提。
(2)解决演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小组循环演奏。
活动延伸
关键词:学前儿童,行为习惯,培养
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 是我们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我们的教育, 一方面应该顺应儿童的发展的特点, 让儿童在其自己的水平上主动地获得发展;另一方面应该为儿童学习提供丰富的环境和必要的指导, 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从这几年的学前教学, 我认为, 学前儿童教育应该明确以下几个基本的观点:
一、爱的教育
有一首歌中唱的好:“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没有爱, 就没有世界的一切。但跟据对当今独生子女为人处事情况调查分析, 很多孩子自私、冷漠、缺乏爱心, 不懂回报, 不善合作, 如果任这种现象发展下去, 我们的下一代将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更不可能担负起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因此, 应当从小对孩子进行“爱”的熏陶和教育, 培养孩子懂“爱”, 会“爱”。
爱心是从小培养的, 也是从点点滴滴的小事积累培养起来的。这从我自己的亲身感受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学前的孩子来说教育他们爱自己的爸爸妈妈比那些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教育更容易懂, 也更容易做。孩子的年龄小, 其思维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 整天看到和接触到的是自己父母的忙碌和对自己的关心帮助, 听到的是爸爸妈妈对自己的体贴、爱护的话语, 让其从爱父母开始进行爱心教育最容易引起共鸣, 也容易接受。也能为日后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打下基础。家长如何做才能培养孩子的爱心, 这首先需要家长从自身做起。要培养有爱心的孩子, 作为家长首先要有一颗爱心, 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让孩子通过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的受到爱的教育。进而学会爱别人。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最初, 孩子被动地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吃、睡、玩, 去处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久而久之, 儿童的这些活动逐渐稳定化, 发展成一些较少变化的行为方式。孩子在吃喝睡、学习、游戏等活动中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这些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习惯。如按时睡觉的习惯, 卫生习惯, 劳动习惯等。这个时期的孩子求知欲望强烈, 容易接受成人的引导和训练。家长和老师应抓住时机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特别是需要施教者在教育上的配合一致, 如果家庭与学校彼此密切配合, 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我们学校我们老师编了良好行为习惯儿歌, 朗朗上口, 幼儿很易接受。也会照着去做, 并会相互监督。
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大工程, 家长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由血缘关系维系的, 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 因此, 家长应长期耐心的教育、引导, 还需要与学校配合, 家校同步, 达成共识, 使其合力, 才能使儿童良好习惯落到实处, 使幼儿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保持。
三、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
学前儿童面临的是幼儿园小朋友向小学生的身份转换。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不单单是书包变大了、上学时间变长了、作业变多了、玩耍时间变少了。更重要的是, 上学的时间、上课的过程、作业的完成。都不能像在幼儿园里那样随意了。简而言之。幼儿园小朋友向小学生的身份转换的实质就是, 松散转变为严谨。随意转变为规范。
在学龄前培养孩子的规范意识, 可以从培养生活习惯开始, 从按时作息开始, 并逐步引申到学习习惯的养成中去。培养孩子的规范意识, 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规矩的存在并去有意识地遵守它。这会比养成不良习惯后再去纠正要好得多, 因为, 矫正教育远比开发教育 (养成教育) 要困难和痛苦。一个有良好生活习惯的人, 学习习惯不会差到哪去;一个生活上松散、疲遢的人, 怎么可能会在学习中有严谨的作风和务实的态度。因此,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入手。
一、健康教育观的片面性
谈到健康,人们自然会想到强壮的体魄,发达的肌肉。或者说是“吃好,睡好,不生病”,只要不生病就不看医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解释,既健康是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用这一概念对照少数人的儿童健康教育,不难看出,人们对健康知识的缺乏。如今,很多家长以高级营养品代替了体育锻炼,有的用身体的胖瘦判断是否健康,有的以每餐吃多少来衡量是否营养充足。人们似乎忘记了还有思想健康,心理健康。事实上健康的思想和心理是儿童发展必备的条件。然而,由于片面的健康观念的影响,使健康教育产生不良的后果,有的家长在家整天搓麻将赌博,有时让孩子上场玩一下,赢了还极力跨儿子比老子强,久而久之,儿子对麻将有强烈的好奇心,常常在赌桌子上露一手,赢了为之狂欢,输了为之悲鸣,这种污染孩子头脑的教育,只会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好赌成性的恶习。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长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事物对儿童的成长构成一定影响。其中安全教育是帮助孩子进行自我保护,自我解救或危险自救的一种健康教育,它能有效的保护儿童生命安全。总之,教育孩子如何保护自己是每位家长,老师的义务,不要因为孩子小而掉以轻心。毕竟失去人类生命的健康是毫无意义的。
二、家长要求和孩子兴趣的矛盾
很多父母早早为孩子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发展艺术方案,却不过问孩子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顺应自己的设计培养目标,又由于家长自身的教育素质,教育艺术的限制,家长制订的计划越多,越是事与违愿,不仅无益于孩子的智力发展,还会使孩子的精神负担加重,从而产生自卑感,压抑感,严重的还可导致一系列的心理疾病。例如:有的家长认为弹钢琴能开发幼儿智力,为了孩子的前程,不惜重金购买钢琴,请老师,这一经济上的重码又想在分秒必争的练琴上弥补,结果适得其反,孩子由于不堪重负,有的故意破坏钢琴,有的干脆弄破自己,更有甚者干脆和父母对抗,以头撞壁进行反抗,无论何种反抗都不是家长所希望的。
所以,只有服从孩子的兴趣才能制订出更合理更切实可行的教育发展方案,无论什么样的计划也必须服从“适可而止,量力而行”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片面的挫折观与劳动教育的矛盾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造或利用某种环境,提出种种困难,让孩子通过动脑,动手来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意志。然而,许多家长也把挫折片面的理解为“学习困难”,当孩子不会画画时上兴趣班,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引导他们寻找答案。因此,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都得以发展。相反,在劳动方面,家长则对孩子实行责任制,包揽孩子的一切服务,同时,为了孩子舍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放松了对事业的追求,使孩子在生活上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丧失克服困难的意志,当然难以形成战胜困难的品质。有的父母到幼儿园帮孩子当值日,搬凳子,摆玩具;也有的带孩子路过小商店,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家长买着买那的,父母总会满足孩子的要求,真是“退一步未必海阔天空”啊。如此的包揽和当今的挫折教育大相径庭。又何谈教育的成功呢?
四、小学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相混淆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幼儿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提高幼儿素质的途径是以《指南》《大纲》为主导的五大领域为中心,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教师的职责也是家长的义务。
然而,有些家长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对学前期的孩子过早的进行小学化教育,每天用大量的时间教孩子识字,使孩子两三岁就能看故事书,但是,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集体环境中就不像别的孩子那么天真活泼,而是郁郁寡欢,不愿意参加游戏等。
我国现行的幼儿园教材中没有写字,学拼音的内容,但是,由于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如今,涌现了一大批“识字”儿童,表面看来,这些识字儿童似乎对图书的理解力强,兴趣也高,但是他们对绘本,看图谈话的想象力不够,对文字的理解不够,一旦遇到不认识的字,常常会卡住,不知道如何是好。相反,不识字的幼儿想象力丰富,极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通过图示发挥想象,续编故事能力非常强。由此可见,儿童少识字有利于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达到提高孩子全面发展的要求。
无论是实施学前教育的家长还是老师,都希望孩子能走出知识的迷宫,登向更高的知识山峰,而不是机械盲目的学习,大家知道的小学知识,我们何必浪费孩子的童年,过早让他们踏上复读之路?如果人的一生都在忙于复读,那么从小学到高中不是要花费人生的一半在重复的探索?当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已是为人父母的他们怎能轻装上阵,年轻有为呢?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原则】推荐阅读:
学前儿童特殊教育10-04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12-16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06-13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答案05-27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06-04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题目07-07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辅导07-08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10-04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复习纲要07-23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验类活动的教学设计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