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倾销原因(精选7篇)
(一)自身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外贸出口结构不合理
从出口产品的结构来看,我国出口产品偏重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纺织工业、轻工产业和农副业,此类产品的附加值相对偏低,人工费用占很大比重,出口产品的最大特点是批量大、价格低。廉价的劳动力正是此行业的比较优势之所在,这也是我国的国情。劳动密集型产品威胁了进口国更多的就业职位,因此这些行业成为“反倾销”调查的“重灾区”便不足为奇。
2、出口企业秩序不规范、恶性竞争,政府宏观调控偏向
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出口受国家宏观调控,一度出现亏本出口以求换汇的目的。主要表现在出口产品时,采取价格策略,即以低价作为进入市场的方法,将开拓国际市场的希望寄托在低劳动力成本所形成的价格优势上。在具体产品出口时,部份企业又会恶性竞争,不断压低价格报价,甚至不惜成本地同国内企业或其他国家企业竞争,这种做法不仅造成国外对我国产品质量的质疑,而且使中国产品遭受反倾销的指控。
3、我国企业对反倾销诉讼的消极应对
在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中,经常出现无人应诉的局面,结果使对方不战而胜。反倾销案件的国外律师费用较高,涉案企业的经营金额相对较小,很多经济领域又没有商会或行业协会,无法形成整体的应诉实力,加之对国际商贸和WTO规则不熟悉,所以一些企业宁愿放弃涉案产品的出口也不愿应诉。
(二)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导致中外经贸领域摩擦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加入WTO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对外贸易获得快速发展,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第2大贸易国,因此,一些国家便会想尽办法来削弱我国在某些行业和领域的比较竞争优势地位。而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则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旦被调查的我国产品被征以高额反倾销税后,将会失去价格优势,对于缺乏品牌效力的国货来说其竞争力便会大打折扣。
(三)我国“非市场经济国家”的问题
长期以来,国外对我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均采用“替代国”方法计算倾销幅度,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采用“替代国”来对待中国的商品是极不公平的,这本身就
带歧视性和不合理性。相比之下,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出口价格就显得低得多,反倾销的必要条件似乎也就具备了。只要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没有得到认可,进口国的企业就会千方百计地利用这一点来使用反倾销武器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四)反倾销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他们不愿意坐视一个社会主义中国强大,在经济上试图压制中国的发展。另外,反倾销也可以打击中国产品在其国家的市场占有率,减少本国经济以及社会对中国的依赖,限制中国可能在其国家所获得的政治筹码。这些经济纠纷的背后都有一个终结原因——国家利益。要想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努力发展自身的实力是不二途径。这一点或许也是我们在寻求如何解决反倾销纠纷这一问题上的根本答案。
国外反倾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对外贸易受挫
或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服装鞋帽、农副产品,近年来已经扩大到知识密集型产品,特别是对我国具有优势地位和出口竞争力较强的产品的反倾销指控,涉及产品范围大、且种类多,如机电、钢铁、化工、树脂餐具、打火机、电缆绳、刹车盘等4000多种商品均受到反倾销调查。同时,涉及我国的反倾销案件的金额巨大。80年代,几百万美元的属大案,上千万美元的属特大案,而90年代以来,数亿美元的案件也不稀奇。如旅行包案涉及金额6亿美元,鞋类5亿美元,焦炭案1.4亿美元。
2.对我国征收的反倾销税明显偏高,且带有歧视性。国外对华反倾销的案件往往被裁定巨大的倾销幅度,税率可以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几百乃至上千,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墨西哥对原产于我国的棉纱、棉布征收高达331%的反倾销税,服装537%,鞋类居然达到1105%的税率,界之最。、、埃及、印,征收的平均税率是12%,但对中国则是征收15.7%的临时反倾销税,而实际上俄罗斯出口到欧洲的棉坯布价格比中国低40%。
3.对我国提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不断增多。同进口国对进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必然影响该产品的正常出口。进口商为避免经营风险,也会减少订货或转移贸易对象,这样国外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措施就限制了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研发,也减少了我国产品在有关国家市场的占有率,使我国外汇收入减少,直接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进而影响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反倾销调查易引起连锁反应,使我国同一产品或其他产品遭受多国的反倾销调查,从而导致我国产品退出有关国家市场,对外贸易严重受阻。
(二)冲击了国内市场
一产品在多国受投诉从对我国发起调查的国家来看,其数目愈来愈多,世界各大洲都有。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以美国、欧共体、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组织为主,进入90年代以后,印度、墨西哥、南非、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对我国提起的反倾销指控急剧增加。年,国外对华反倾销立案件中,印度有14起,美国9起,欧盟4起,阿根廷3起。
反倾销也极易引起连锁反应,一旦某国对我国的产品提起指控,部分国家担心我国的产品会转向他们的本国市场,进而也提起对我国的反倾销指控。如1992年墨西哥对我国4000多种产品提起反倾销指控后,阿根廷、秘鲁立即仿效。加拿大对我国出口的女鞋征收反倾销税后欧盟也对我国的胶鞋进行了反倾销调查。
4.对我国产品倾销的裁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
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受阻,必然有许多产品要返销国内市场。这些“出口转内销”的产品大多是借助先进的设备、技术及严格的管理而生产的,无论质量功能还是外观包装均优于国内同类产品,这肯定会影响国内同类企业的生存发展。同时,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的“出口型企业”也可能面临限产、减产甚至倒闭的可能,而这又会影响我国整个相关产业的健康良好发展。
(三)恶化了我国的投资环境
多方利用外资,开办三资企业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三资企业作为我国出口贸易一支生力军,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0%左右。近年来,国外对我国反倾销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针对三资企业出口的产品。三资企业产品大多含有很高的附加值,在遭受反倾销制裁后,不同程度地减少甚至是失去了国外市场,部分企业减产、停产或转产,随意性。西方一些国家在确定倾销问题上,并没从倾销构成的要件出发,而是只要本国企业提出倾销的指控,便认为存在倾销,随之采取相应的调查措施。在确定是否存在倾销,倾销的幅度有多大,以及对其本国相关产业造成的损害有多深时,西方国家也存在着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而这恰恰又带有很大从而削弱了外商在华投资的积极性和信心,恶化了我国的投资环境。
(四)阻碍了我国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定倾销产品的正常价值”。虽然我国在入世的承诺中允许他国把我国在反倾销调查中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许多国家任意地选择第三国来作我国的替代国来确定产品的价格和正常价值,并不考虑两国的实际情况,使我国在本应公平、公正的国际反倾销调查中处于不利局面。同时西方国家无视我国在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无视我国经济体制发生的重要变化,继续推行对其有利的反倾销措施。据世界银行报告:“中国90%以上的产品是由市场定价,而非政府定价。国外某些国家明知这样的事实却依然我行我素,对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进行歧视待遇”。
(一) 遭受反倾销的次数急剧增加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世界平均每6~7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中, 就有一起针对中国产品, 中国已成为被外国提起反倾销指控最多的国家。截至2009年底, 中国共受到19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101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 涉案金额近116.8亿美元, 其中反倾销调查45起。据统计, 世界近年诸多反倾销案中, 中国占近15%~20%, 居全球首位, 成为世界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1]。
(二) 被倾诉的产品范围不断扩大
本世纪之前, 涉案的产品多为服装、鞋类、罐头、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21世纪后, 各国对华反倾销产品扩大到了机械、家电、工艺品、钢铁等高端行业。涉案品种达4 000多种, 尤其是美国的特别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相继把保护的范围由一般产品扩展到劳务、投资和知识产权等方面[2]。
(三) 对中国实施反倾销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
迄今为止, 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 国际上绝大多数反倾销案是由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发起的。近年来, 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秘鲁、南非等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呈增长趋势。据WTO秘书处的统计, 目前发达国家的反倾销立案占世界各国反倾销立案比重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占97%下降到了60%左右, 而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立案比例由原来的不到3%快速上升到40%左右。
(四) 反倾销税的增收幅度加大
过去国际上对中国产品征收的反倾销税率大约在10%~30%左右, 近几年来随着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的增加, 如今反倾销税率高达100%以上。一般而言, 进口国只要征收50%~100%的反倾销税率, 就足以将产品逐出该国市场。如果高的反倾销税率意味着把中国企业硬生生的赶出外国市场, 不仅造成中国产品竞争力锐减, 而且还有可能永久的排斥在这些国家的市场之外。
二、反倾销对中国的影响
(一) 短期内阻碍产品出口, 减少外汇收入
与世界经济不景气相比, 中国经济却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外贸出口高速增长, 中国凭借着廉价的劳动力和价格, 赢得了世界市场的一块大蛋糕, 这些都为进口国当地企业造成了挤压, 致使进口国厂商利润下滑, 市场占有率下降, 工厂倒闭等, 这些情况都迫使进口国对华采取反倾销立案调查。
(二) 长期内影响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中国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一些新的产业领域也将逐步向外资开放。但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短期内中国的出口产业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而这些产业恰恰是遭受反倾销指控的重点产业。
(三) 助长反倾销诉讼, 形成恶性循环
当中国的某一产品遭遇反倾销诉讼时, 即使我们在反倾销诉讼中取得胜利, 但是一些不可忽视的隐性威胁仍然存在, 其产品仍然会在进口国中产生负面的影响, 也许还会被扣上一顶“反倾销”帽子, 只要被某些国家再次提出反倾销, 其他地区与国家的同行业也会提高警惕, 积极效仿, 这将对被实施反倾销的行业以及相关的国内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 进入恶性循环。
三、屡遭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分析
(一) 世界经济形势低迷
自“9·11”以来, 美联储一直实行低利率政策, 导致不动产价格上升, 继而形成房地产市场泡沫, 引发了所谓的次级贷款。2008年9月14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 同一天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被收购, 标志着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开始, 引起了全球金融危机。
(二)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外贸出口实力的加大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对外贸易顺差连创新高, 经过三十年经济的发展, 截至2007年底, GDP已达249 530亿元, 比2006年增长11.9%, 突破3.6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四。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1 738亿美元, 增长23.5%, 居世界第三[3]。
(三) 出口秩序混乱, 出口相对集中
中国的出口市场集中于欧、美、日三大市场, 中国从东南亚或者拉美等国家进口原材料, 经过加工后, 出口到这三大市场, 形成三角贸易的独特现象, 低廉的成本造成贸易发展不平衡, 因而导致遭到反倾销的命运。
(四) 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歧视性待遇
据CEPR (欧洲经济政策调查中心) 调查显示, 自2008年11月各国采取的保护性经济措施近280项, 其中121项是那些自称要积极取消经济壁垒的G20国家采用的。报告称, 中国成为最易受到歧视性待遇的国家:在55个国家中遭受到100项歧视性待遇[4]。
(五) 贸易保护者滥用WTO关于倾销的协议
“WTO反倾销守则” (全称为“执行GATT1994第6条的协议”) 的核心内容有两点:第一, 缔约各方承认, 用倾销的方式把一国产品以低于该产品正常价值销入另一国领域, 对一缔约方境内已有行业造成损害或损害威胁者, 应予谴责;第二, 为抵消或制止倾销, 一缔约方得对倾销产品征收不超过倾销差额的反倾销税。WTO反倾销守则是世贸组织制定的用以规范各成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套规则, 它在很大程度上在国际范围统一反倾销的法律法规, 但也为各国国内法规留下了不少余地。
(六) 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消极态度
对国外反倾销消极应对, 是导致大规模发生倾销调查的诱因。第一, 由于中国大部分企业刚刚进入国际市场, 对世贸条例还不够熟悉, 存在不敢打官司的心理。第二, 面对高额的律师费用和旷日持久的官司时, 许多企业往往消耗不起, 进而选择退而求其次。对企业来说, 打这样的一个官司, 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第三, 大部分企业存在搭“顺风车”的心理。这些企业目光短浅, 不以自身的利益出发, 希望别的企业打官司, 等别人应诉成功后再卷土重来。第四, 政府没有提供积极的帮助, 企业在面对反倾销诉讼时, 往往面对的是一个国家, 一个庞大的机器, 而企业只是一叶扁舟。这时如果政府为企业提供强力的后盾, 就更增加企业的信心, 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四、中国应对反倾销的对策
(一) 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对出口的管理
调整产业结构, 改变营销观念, 加快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尤为重要。改变传统的“以廉取胜”的观点, 提高企业产品的创新能力, 提高生产效率, 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二) 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尽管中国已加入WTO, 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认定中国在2016年以前依旧是“非市场经济”国家,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指控, 更严重的是, 它阻碍了中国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国际贸易和经济中去。因此, 一方面中国应当积极游说, 利用国内外的媒体, 加强宣传, 改变一些国家对中国的看法, 通过政府间的合作, 早日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 另一方面中国应尽快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弥补体制中的缺陷, 消除外国对中国的偏见, 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只有中国政府、企业同时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 才有望解决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三) 企业要积极面对, 摆脱不利局面
企业是反倾销诉讼的主体, 当企业遇到反倾销诉讼时, 企业的态度决定了胜诉与否。企业遭到反倾销应诉时越快越好、企业越多越好、证据越细越好。反应快是应诉反倾销的基础, 面对反倾销要做到不惹事不怕事, 积极应诉, 勇于面对。国外反倾销法一般都规定如果涉诉企业不积极应诉或不应诉, 负责案件审理的部门可依据“可获得的最佳信息”直接作出“缺席裁决”。
(四) 政府要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
在对外贸易中, 由于国内没有良好的预警机制, 在受到反倾销调查时, 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所以要求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 对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供求状况以及中国出口产品的国内市场情况等重要参数变化的监测、整理和分析, 定期或不定期发布预警信息, 这一制度可以为企业出口提供参考, 了解到商品的价格范围, 避免企业低价倾销, 保证出口通畅。
(五) 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中介协调服务职能
企业在反倾销的应诉中, 单凭自己本身的力量是很难获得胜利的, 必须求助于进出口商会和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对本行业的国际惯例、相关法律、生产成本、产品标准等比较熟悉, 能尽快有效的组织应诉。作为行业协会, 应充分发挥协商与监督的作用, 协调价格、协调市场、协调客户, 加强出口自律, 规范出口秩序, 严格制止出口企业相互倾轧, 低价倾销或与进口商相互勾结低价报关的行为, 从源头上遏制反倾销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万红.各国反倾销立案程序[J].中国进口与出口管理研讨会, 2002-10-15.
[2]付未华.中国应对国外频繁对华反倾销的策略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6, (4) .
[3]黄鹭凌, 黄平.中国经济形势与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6, (8) .
编者按: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能买到“Made in China”的商品,这着实让中国企业骄傲,但中国也因此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面对甚嚣尘上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的制造企业该怎么办?也许,看完此文后,相信聪慧的读者会得到一个答案。
曾经,“Made in China”让中国企业很骄傲,因为在世界上有人类活动 的地方几乎就有中国制造的产品存在,也因为有了这样的中国制造而使得中国经济连续20年保持强劲增长。
然而,辉煌的背后是让人羞于启齿的话题。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的反倾销报告透露的数字却让许多中国人特别是外贸行业人士感到尴尬和焦虑。截至目前,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WTO成员国所提起的反倾销案件中,高达六分之一是针对中国企业。
为什么会这样?事情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原因?
海外屡遭尴尬
现在,无论是产业界还是理论界,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世界已进入“Time for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时代)。仿佛一夜之间,人们忽然发现,中国已变成了世界制造业的大工厂,从纺织、轻工、机械、电子产品到化工、农产品甚至汽车、通讯等高科技产品,几乎在世界每个角落都有销售。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年平均汇率折合为22257亿美元,位列世界第4。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贸易2005年更是达到14221亿美元,在全球国际贸易排名中坐三望二 。毫不夸张地说,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制造的产品。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南半球国家的商场、超市、零售店里,中国制造的产品早已超过半壁江山,纺织、轻工、机电类产品更超过90%。而在欧洲、北美和世界各地也都如此。
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的经验,大约每隔10年就会有一个投资获利最高的地区出现。继美国、日本之后,下一个10年就是中国,包括汽车、工业制造、消费类电子、半导体企业、TFT产业等的制造业,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近年来,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也正因如此,“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遭遇到了重重阻击:欧盟对中国皮鞋、彩电实施反倾销,对中国打火机实施新CR法案;美国对中国打火机进行“337调查”……仅2005年当年,中国遭遇的反倾销调查就达57起,涉案金额17.9亿美元。用四面受敌来形容“中国制造”的处境并不为过。
中国商品四面受敌,是因为“中国制造”过于强大吗?Zippo公司的打火机在沃尔玛的单个售价为20~30美元,而中国打火机的出厂价平均不到1美元。这就是世界著名的打火机生产商美国芝宝制造有限公司(Zippo)对中国打火机生产商“大动肝火”的原因。中国低价打火机大量销往美国,对Zippo公司毫无疑问产生了巨大冲击,其想方设法阻挠中国打火机进入也就可以理解了。
令人忧虑的是,如今向中国商品设置贸易壁垒的已不仅限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频频对中国商品设置障碍。近10年来,3/5的对华反倾销都是由发展中国家发起和实施的。
尴尬的背后
中国商品为什么在国外屡屡遭遇反倾销调查?
中国WTO研究会副会长吴家煌副会长认为:“应该看到,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贸易摩擦的‘重灾区’,这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国内难以遏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所致。”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总体还不平衡,全球有将近2亿失业者,由此,美国、欧盟等国家为解决自己的就业压力等问题,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也是越来越高涨。
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贸易壁垒手段也是“新保护主义”常常使用的贸易保护措施,因此,我们除了警惕它们频繁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国家干预等传统保护手段外,还应针对层出不穷的贸易保护手段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防止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环保和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制订更高的环保、技术、商品甚至劳工标准,以削弱发展中国家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出口竞争力。
目前中国在出口贸易竞争中,主要还是依靠数量和价格优势竞争,企业科技创新和营销能力发展还很滞后。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的角色日渐尴尬:一方面是接踵而至的各种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却是量增价跌后利润的日益微薄。
据了解,在外资企业生产的一个价格为40美元的鼠标售出后,外企得20%,分销商和零售商得37.5%,零件供应商得35%,而加工环节仅得7.5%。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提示我们不能仅仅沉醉于甘愿做世界大工厂的喜悦之中。
由此可见,中国外贸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以制造而不是以创造见长等现象,有待改善。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霍建国对此评论:“过去我国的外贸政策总是以出口为导向,把出口创汇当成第一要务来抓,对于进口却认识不足,这种‘出大于进’的观念要尽快转变。”
尴尬何时能结束
美国打火机厂的工人月薪三四千美元,浙江恒星打火机厂的工人月薪为人民币1000元左右,约合130美元。实际上,无论是打火机、皮鞋、领带,还是彩电、手机,低成本向来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全球化的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凭借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中国迅速发展成为跨国公司的外包加工基地。
低成本发展模式让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民族工业也获得了成长壮大的机会。以鞋革行业为例,温州的康奈集团、奥康集团等无不是从低成本扩张开始,逐步做大做强的,它们的营销触角如今已伸向了海外。然而,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对低成本发展模式渐渐形成了路径依赖,在这些企业中,工人工资和福利长期得不到改善。有人形象地比喻这里企业的利润像男人长胡子那样长得快,而工人的工资却如同眉毛那样长得慢。外贸加工大省广东近期公布了20家“血汗工厂”的名单,企业恶意欠薪超时加班的现象再次暴露出低成本发展模式的弊端。
同时,中国的低成本还表现在工厂建设和土地获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低成本,各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所谓的招商引资,大量非法侵占农民的土地,以极低甚至倒贴建厂土建费用的方式招商,从而使这类企业在短期内得以高速扩张。地方政府为留住这些企业,根本不对它们提出环保要求,或者帮助它们制造环保配套的虚假达标配套谎言。所有这些都使进入这些产品的固定成本更加低廉。
当然,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不可能马上消失,但这个优势逐步削弱已是大势所趋。实际上,越南、印度等国家的低价劳动力已经在削弱中国的成本优势,中国企业在全球新一轮的分工体系中,必须做好准备,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的调整必然会带来阵痛,一些企业将面临生存困境,只有实行新的发展模式,“中国制造”才能突出重围,并最终真正实现“中国创造”。
内容提示:随着《国务院发布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光伏产品品质的要求有所提升,从上游的多晶硅到下游的组件,光伏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像多晶硅行业,差不多一半的企业都要出局”。
《2014-2019年中国多晶硅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评估报告》分析,随着美国和韩国的多晶硅被中国商务部征收最高达57%的关税,欧盟贸易委员会专员卡瑞尔-德古特则证实对原产于欧盟的多晶硅反倾销调查将持续至明年2月底,随后中国相关政府机构将自明年4月底对其征收合理的最终关税。在这段时期内,多晶硅制造商与中国相关政府机构将有一段磋商的时间窗口。在此期间,中国不会采取任何措施。
对此说法,中欧光伏谈判告一段落后,中方针对欧盟多晶硅的反倾销调查或无疾而终,中方不愿、不会、不敢拿此做文章„刺激‟欧盟委员会,这是中方单方面妥协的结果。而欧盟在多晶硅领域和光伏组件领域都将保留较强的竞争优势,国内光伏市场在谈判后并不会迎来巨大的爆发期。
应该看到多晶硅反倾销的立案是在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之前,报复的迹象并不明显。即便目前是以价格承诺结案,但仍是一种反倾销措施。中欧达成价格承诺后,中国对欧多晶硅反倾销一案的走向,向东认为仍会以征税结案,但征税的幅度有待观察。
由于中国准备整顿产能过剩及落后的行业,四分之三的太阳能级多晶硅企业面临关闭,将剩下体质较佳的企业,与德国WackerChemie及韩国OCI等对手互相竞争。
国内企业的现状确实如此。目前国内多晶硅行业约有40家企业,员工人数3万,投资额已达1000亿元人民币,却面临品质偏低及长期产能过剩的问题。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太阳能面板需求下滑,迫使世界各国政府大砍太阳能发电补助,中国面临产能闲置及亏损的打击。
事实上,包括晶龙的“赛秀”、英利的“熊猫”等业内津津乐道的高效电池的转换效率均未达到意见中所规定的比例。尚德的“冥王星”对外宣称可达20.3%的转化效率,但量产率一直不高。
反倾销协议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和不合理性,使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借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尤其是我国频频遭受欧美等国的歧视性反倾销措施的打压和侵害。近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欧美等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调查所涉及的产品的出口金额越来越大。从美国对华彩电、家具、冻虾,到欧盟对中国纺织品、皮鞋的反倾销调查来看,每个调查案件所涉及的产品出口金额均上亿甚至几亿美元,中国成为了最容易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也成为了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中国遭受反倾销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我国与欧美的贸易现状
(1)我国与美国的贸易现状。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美双边货物贸易发展速度迅速提升,呈现非常明显的膨胀增长态势,中美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成为中国的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进口来源地,中美两国一个作为出口大国,一个作为进口大国,双边贸易总量进一步攀升与贸易不平衡加剧并存。
如表1所示,2003年,中美货物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313.33亿美元,对美贸易顺差为513.13亿美元。2008年,中美货物贸易开创历史新高,达3337.37亿美元,但同比增长10.5%,增速为入世7年来最低点,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2522.97亿美元,同比增长8.4%,7年来首次降至个位数;自美国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17.4%,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对美贸易实现顺差1708.6亿美元,增长4.6%。2012年,中美贸易额达到4847亿美元,同比上升8.5%。其中,中国自美进口1329亿美元,同比上升8.8%;出口3518亿美元,同比上升8.4%。中方顺差2189亿美元,同比上升8.2%,美国重新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
(亿美元)
(2)我国与欧盟的贸易现状。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与欧盟的经贸关系发展整体上良好,并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是欧盟第四大出口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但是,不可否认双边经贸关系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有: (1) 欧盟成为中国遭受反倾销的主要来源。 (2) 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中国对欧盟出口。
如表2所示,2005年中欧双边贸易额突破两千亿,达到2173.06亿美元,其中出口1437.11亿美元,进口735.95亿美元,顺差701.16亿美元。2008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到了创历史新高的4251.77亿美元,中国对欧盟出口2928.78亿美元,进口1322.99亿美元,顺差达到了1605.79亿美元。2009年,中欧贸易额3641亿美元,中国对欧出口2362.8亿美元,中国自欧进口1278亿美元,中国自欧进口降幅仅为3.6%,远低于中国对欧出口19.4%的降幅,中国对欧贸易顺差下降32.3%。
(亿美元)
从中国与欧美的贸易现状可以看出,进入2001年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对欧美的贸易一直保持着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欧美贸易逆差幅度的不断扩大,导致欧美不断对华实施反倾销调查。
2. 欧美对华反倾销形势
(1)美国对华反倾销形势。
反倾销是美国对外贸易过程中实施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自1995年1月到2010年年底美国对外发起反倾销调查共计400余起,成为世界第二大反倾销发起国。随着中美两国经济转型取得进展、双边贸易和投资深化,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更是层出不穷,美国成为世界上对华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总体来看, 自1989到2010年底中国共有600多种商品受到美国厂商的反倾销投诉,这些反倾销调查使得中国直接损失140多亿美元,对我国商品的出口和整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据统计,美国政府近几年进行的反倾销调查案件中有一半左右是针对中国产品的。美国对中国产品采取的反倾销,不仅涉及面广,从纺织品到家用电器、从养殖虾到木制家具都有,并且呈日益上升趋势。反倾销指控一旦成立,被加征反倾销税的期限将长达5年,该产品即丧失美国市场。由于中国对美出口的许多产品是劳动密集型的低价产品,极易受到反倾销的影响,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标准,美国对中国反倾销产品的种类由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 向资本密集型产品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向前,生产国际化和贸易自由化成为全球化的重要特点。但是,近年来美国政府为保护国内生产商,对来自中国的产品频频采取反倾销措施,正日益成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2)欧盟对华反倾销形势。
(1) 数量剧增。1979年欧共体(欧盟的前身)对华进行了糖精和闹钟反倾销,拉开了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序幕,随后,欧盟对华反倾销案逐渐增多,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2.6件,90年代平均5.6件;2001年对华反倾销调查5起,占调查总数的10%;2002年对华反倾销调查7起,占调查总数的23%;2004年对华反倾销调查10起,占调查总数的31%;2006年对华反倾销调查15起,占调查总数的35%,对华案数占欧盟反倾销案总数的比例也逐渐上升,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已成为欧盟重点的反倾销对象。
(2) 结案结果对中方不利。在反倾销战争前期,欧盟通常以价格承诺方式结束反倾销案,80年代后期,欧盟为了从反倾销战争中获取更高利益,保护本国商品及企业收益,不愿意接受价格承诺方式,而以采取税率较高的征税方式结束反倾销案。据有关调查显示,对华反倾销税平均为50.4%,最高达138.7%。在涉及到几个国家的反倾销税中,对中方的反倾销税往往最高。
(3) 被实行“一国一税”制。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不是按一国所属各出口公司的不同出口价格来规定不同的倾销和反倾销税率,而是对该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所有出口公司规定单一税率。在针对来自多个国家或地区同一种产品的国际反倾销调查中, 由于中国企业不被承认市场经济地位, 往往是被征收反倾销税率最高的企业,“一国一税”政策是目前欧美对华反倾销案件中的歧视性做法。
3. 中国频遭欧美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分析
(1)欧美对华反倾销调查的法律原因。
国内反倾销法立法的保护主义取向决定了法律规范的原则性。规范的原则性使得反倾销调查机关具有非涉外法律中罕见的自由裁量权,欧盟委员会是欧盟反倾销的主要机构之一,拥有在正常价值确定方面的自由裁量权、在欧共体产业的界定上的自由裁量权、在对类似产品的界定上的自由裁量权,这些自由裁量权几乎可以对被同类行业申诉或政府机关主动调查的任何产品确定为倾销。同时,国际反倾销法的规定存在法律缺陷,消除价格歧视、保障公平贸易这一基本原则在某些情况下变成最大限度保障本国贸易的手段和方式,反倾销法日益沦为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各国施行反倾销法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保护自由竞争,而是保护本国国内产业。
“非市场经济”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据反倾销协议第六条规定,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其国内正常价值可以用特殊方法来确定,可以使用某个替代国的价格为标准。反倾销案发起国的调查当局如果认定被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即替代国)的成本数据计算,并进而确定倾销幅度。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使其在反倾销中受到不公平待遇,使中国某些出口产品本来没有倾销而被裁定为“倾销”,本来倾销幅度轻微而被裁定为高度倾销,而且严重的是,它阻碍了中国企业更深更广地参与和融入世界贸易和国际经济中去,这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来说,都是不利的。这种采取歧视性政策导致了我国本来没有倾销的产品被裁定存在倾销,或本来只有轻微倾销的产品被裁定高额倾销幅度,使大量中国产品因征税而退出当地市场。
(2)欧美对华反倾销调查的经济原因。
各国贸易摩擦越来越厉害,反倾销就成为各国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近几年来西方国家经济普遍不景气,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不断上升。相反,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净增3387.8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扩大48.1%。另外,由于中国产品有巨大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处于明显有利地位,于是经营情况日益恶化的当地产业纷纷提起反倾销申诉,希望借助这种手段将中国产品挤出本国市场。
我国出口产品偏重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纺织工业、轻工产业和农副业,这些产品的价格构成中人工费用占很大比重是我国比较优势之所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愿退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或者尽可能地延长退出时间,这些国家的同类企业形成对政府决策影响巨大的利益集团,使政府倾向于贸易保护。
我国出口企业大多依赖低价战略打入国际市场,出口价格偏低,这是招致反倾销投诉的主要原因。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商品出口过程中急于出口创汇,同时由于劳动力、原材料、国内政策等原因,在同行业内相互压价,给进口国留下了中国企业“低价倾销”的印象,同时企业在出口过程中,盲目以价格取胜,没有对进口国的社会风俗、消费取向进行研究,造成商品创新和改进不足,只能廉价销售,以上情况使我国企业被列入反倾销调查的概率大大增加。
(3)欧美对华反倾销调查的政治原因。
国际上依然有一些国家不能接受中国崛起的事实,居心叵测地捏造“中国威胁论”,以遏制中国的发展。而政治领域的意识形态必然影响到经济领域,经济行为政治化的结果就是对我国采用各种非关税壁垒特别是反倾销措施的甚嚣尘上。其实政治方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国家的民主政体和利益集团的相互为用。政治家由现代国家民主政体通过选举而产生,在形式上看现代政治家的政治命运和选票数量息息相关,所以他们必须考虑选民的意见、要求以保持自己的支持率和合法性。而利益集团为了自己整体的利益往往团结起来对政府或议会进行游说,施加压力,所以利益集团又叫压力集团。比如,欧盟对中国纺织品进行反倾销,涉及到的利益相关人有两类:欧盟同类行业和消费者。单个消费者之和数是远远大于行业中人数的,但行业则是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并紧紧团结在一起;对消费者而言虽不能购买价格更低的产品会有损失,但并不涉及其根本利益,因此没有动力去游说政府。
反倾销不仅从微观层面上阻碍了中国商品的出口,也间接地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我国新兴工业发展受阻,影响我国对外资的利用,冲击国内市场,造成国内市场供求失衡及物价非正常波动。面对反倾销的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政府宏观、企业微观和行业协会三个层面全面应对欧美反倾销,这项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于刃刚, 王菊红.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变化趋势、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与管理, 2008 (4) .
[2]龚琼, 余利丰.欧美对华反倾销及我国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10) .
[3]李小平.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4 (11) .
[4]陈兴.减少企业亚文化负面影响的对策[J].平原大学学报, 2007 (4) .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遭受反倾销,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这是由内外两个因素造成的。
外因方面:第一、中国威胁论,故意放慢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出口呈快速增长之势,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因此,西方国家害怕中国强大,想方设法对我国出口产品实行反倾销措施。第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盛行。WTO成立后,传统的贸易保护方法,如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受到严重约束。而WTO所允许的主要保护措施之一的反倾销,更加受到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青睐。他们不断采用反倾销诉讼这一贸易限制措施保护本国工业。结果,反倾销诉讼被一些国家滥用,对华反倾销越演越烈。第三、认为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参照第三国的“正常价值”确定反倾销。由于我国传统上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给国外留下定势,即认为我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屡屡对我国采取反倾销。
内因方面:第一、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秩序混乱。从我国出口新产品的结构来看,偏重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业,轻工产品和农副产品。而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呈过度竞争状态,产品附加值低,造成了中国出口商品与低价密不可分的国际形象。我国部分企业以低价竞销抢占国际市场的营销观极易引起反倾销。我国企业往往对非价格竞争因素重视不够,主要依低价打人国际市场,不注重以新产品开发,改善产品的包装装潢、广告促销、公共关系、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等营销方式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缺乏良好的营销组合战略。国内企业为了出口抢占国际市场,竞向低价倾销引起反倾销。这种混乱的出口秩序是我国遭受国外反倾销的直接原因。第二、中国企业应诉不积极使对方轻易获胜,导致国外企业恃无忌惮地频频对我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据《1994年反倾销协议》第6条第8款规定,当反倾销当局调查出口公司状况,倾销产品在出口国国内销售的价格和数量,相似产品的成本和费用时,如果出口商答复不完整,不全面或出口商不允许,不配合主管当局的调查工作,主管当局可以依据其获得的起诉方提供的资料进行裁决。在国外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中,经常出现无人应诉的局面。由于我国企业不应诉,或应诉,但无法提供详实、充分和真实反映中国企业生产和出口情况的基本数据,结果使进口国企业轻易获胜。除因“统一税率”使企业应诉积极性降低以外,企业缺乏反倾销应诉意识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应诉经费不足,反倾销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亦是导致企业应诉不力重要因素。
我国应对反倾销的对策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可以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采取对策,政府和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一、政府相关部门采取的对策
1、融人WTO,充分利用WTO法律和制度,遏止国外对华反倾销。第一,利用WTO《反倾销守则》。中国加入WTO后,就有权援引WTO的《反倾销守则》,规范同欧盟、美国等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可以利用其中的一些条款,据理力争抵制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中歧视性的法律方法处理与我国的贸易争端,为我国出口企业争取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第二,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一旦我国与外国发生了反倾销争议,首先在WTO框架内由当事人双方进行协商。在许多情况下,协商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协商不成,我国企业就可以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加以评判,可以要求成立专家调解组。在争端解决机制下,我国企业可以据理力争,对其不公平处理结果可以上诉到WTO,利用WTO这一国际法武器来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利益。第三,参与WTO法律体系完善与执行。既然我国已经加入WTO,就有权参与WTO反倾销法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努力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思想和原则贯穿于其中,使WTO的反倾销法得以健康发展和公平实施;同时,还可借助WTO的特殊地位,充分发挥其法律体系的主导作用,约束各成员方的行为,监督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放弃歧视性的对华反倾销政策。第四、加强我国反倾销立法、采取以牙还牙报复手段。我国加入WTO后,必须依靠WTO规则允许的反倾销法律手段保护我国民族工业,和西方国家进行抗衡。我国应根据WTO法律体系和WTO规则,修改现行法律,与国际反倾销法律接轨,与WTO规则所要求的条件达到一致,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反倾销法。虽然我国在1997年3月5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对国外向我国倾销作出了处罚的规定。然而,我国迄今为止刘外国的反倾销却只有7例。——旦外国对我国出口商品采取反倾销时,我们可以依法采取以牙还牙的报复措施,针对该国的产品也采取反倾销。这样,我国反倾销法律就对那些对我国采取反倾销调查的国家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
2、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各级商会和企业的协调作用,宏观指导协调定价。政府或商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协调企业之间对出口商品的合理价格,促成企业树立长期效益的观念、协同作战,统一对外报价,缓解彼此之间的竞争,以消除无序竞争的弊病,避免我国企业之间自相残杀,同归于尽的恶性竞争行为。对于破坏企业统一.价格的行为,可按照我国《关于处罚低价出口竞销的规定》,采取处罚措施。政府应依法规范企业的出口经营行为,创造良好、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更长远地促进我国外贸企业的健康发展。
3、监控出口市场,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我国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驻外经商处的力量,通过便捷的信息网络系统跟踪当地市场行情,尤其密切监控我国大宗出口商品的市场及价格状况,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定期向国内提供研究报告,将国外的反倾销政策动向及时反馈回国内,敦促国内企业及时调整出口价格,调整向这一地区的出口商品的数量,做到防患于未然。
4、成立反倾销机构,储备反倾销基金,培养反倾销人才。由于我国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加,我国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建立一支有知识、懂业务的反倾销专业人才队伍,研究外国反倾销法规,掌握反倾销动向,制定策略,对企业进行具体指导。这一机构应由政府牵头组建;另外,由于反倾销案件应诉费用较高,许多涉案企业难以支付这笔费用,可以考虑的办法是让商会或行业协会让企业每年按其出口额的一定比例交纳反倾销基金,专门用于反倾销应诉以及必要的凋研、共同对付外国的反倾销。设立反倾销基金会目的是鼓励企业参与反倾销诉讼和提起反倾销诉讼。应诉者若败诉,则从反倾销基金中列支其诉讼费用;若胜诉,则可以通过税收方面的措施给予经济的鼓励,贯彻谁起诉谁受益的原则,提高企业参与反倾销诉讼的积极性。这一策略尤其适用于我国目前经常遭受反倾销也最常出现无人应诉的商品经营领域;最后,培养反倾销人才。欧盟目前有反倾销调查官员有240多人,而我国从事反倾销调查的人员不足欧盟的十分之一。中国越来越需要了解国际市场的反倾销人才和律师。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加强反倾销专门人才的培养。我国个别省份已率先作出表率。2002年1月,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出面,山湖北省外经贸厅组建了全面负责反倾销基金储备,人才培养,反倾销应诉和损害调查等职责为一体的事业机构。全国其它省份可以借鉴。
二、企业层面的对策
1、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加大产品科技含量,实行多元化出口战略,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集约化转变和升级,转变到通过高质垃和适当价格扩大出口,扩大市场份额,这是根本途径。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靠低价竞销获取高额利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市场在变,企业的营销观念电要改变,出口企业不应把获利的着眼点放在恶性竞争,低价倾销上,而应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出口商品的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推新款式,提高产品功能、生产标准、良好的外观包装、装潢,提供良好的售前售后服务,争创世界驰名商标、世界精品名牌,依靠非价格因素开拓国际市场,改善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形象。同时,注重全方位地开拓国际市场,实行多元化市场战略,在巩固现有的欧美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海外市场,尤其是要加强对东欧、拉美、非洲等市场的开拓,以降低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反倾销风险,从而稳定地占有国际市场。
2、及时应诉,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当出现进口国反倾销立案调查时,各企业应紧抱成团、集体作战应诉,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了鼓励和规范出口产品的应诉工作,我国外经贸部近日颁布了《出口产品反倾销应诉规定》。我国参与的反倾销应诉是基于WTO成员方资格,必须按WTO规则行事。WTO反倾销法附录二中对反倾销裁决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果当事人不与进口国主管当局配合,或向其隐瞒材料,既可以对当事人作出不利裁决;如非价格原因导致的人为的倾销幅度,进而断定工业损害存在,可以对进口商品采取征收反倾销税,限制进口等措施。出口企业在应诉中,还应聘请有经验的律师抗辩。反倾销程序十分复杂,专业性强,加之每个环节的时限要求十分严格,每个环节都对应诉成败十分关键。因此,单靠企业自身力量应诉较为困难,寻找合适的律师就十分重要,将律师的法律专长和企业的产品和市场专长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应诉工作的成效。
总之,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市场经济的深化,走出国门的企业必定是越来越多,他们将会更广泛地参与世界经济竞争,我国的反倾销不是减少而是增多。作为一种维护自身权益的手段,反倾销刘国内企业来说还是一门新的领域。因此,制定措施,加强对策研究,是中国企业对付反倾销的必由之路,治本之路。
关键词:欧盟;鞋业;反倾销
一、温州鞋业出口欧盟遭遇反倾销的现状
目前,我国鞋业是全球最大的鞋业生产国和出口国,拥有制鞋企业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7200多家,每年出口鞋类产品总产量达90亿双,占世界鞋类产品总量的60%左右,而欧洲市场一直是中国鞋业出口的第二大市场,有着“中国鞋都”之称的温州,则是中国鞋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之一。温州约有2600家制鞋企业,鞋类出口额占中国出口鞋的60%以上。而欧盟是温州鞋类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其出口欧盟的鞋类产品占中国出口欧盟鞋类产品的比重较大。最新数据表明,以2013年为例,温州市出口鞋7.4亿双,出口鞋总价值51.6亿美元,其中对欧盟出口额为2.5亿双。温州鞋在欧洲最大的出口国家是德国,然后依次是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欧盟现在总人口5亿左右,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再加上我国温州鞋价格便宜、质量好等突出特点,深受当地消费者的喜爱,而且欧洲本土的一些制鞋商多生产高档鞋,温州鞋的进入正好填补了欧洲市场上的中低端消费市场的空缺。
二、温州鞋业遭遇欧盟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分析
(一)欧盟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为了应对中欧贸易不平衡的局面。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保持着高速增长,出口大幅增加,对外贸易顺差大。2015年,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356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我国对欧盟贸易顺差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34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0.1亿美元,相当于当年我国总体贸易顺差的51.2%。中欧贸易顺差的增长引起了欧盟各成员国的关注,考虑到各自本国的利益,也为了扭转中欧贸易不平衡的局面,于是在国际间广为传播“中国威胁论”。为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欧盟一些成员国企图通过动用反倾销条款来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一方面,低价鞋损害了欧盟各成员国鞋业制造商的利益。由于制鞋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中国、印度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制鞋业上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因此,除了一些中高端鞋外,中国鞋尤其是温州制造的鞋比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生产的鞋更深受当地居民欢迎。由此造成欧洲本地中小鞋企业大量倒闭及制鞋工人的失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加剧了社会的不和谐。
(二)本国方面的原因
第一,出口鞋类产品自身的因素。再出口欧盟的鞋业市场上,温州鞋企出口产品主要定位中低档产品。即使温州出现了一些像“康奈”、“奥康”、“红蜻蜓”、“吉尔达”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但是大多数鞋商还是把产品集中于中低档鞋的生产,在世界中高档鞋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很少。很多温州鞋厂商多以相互模仿,抄袭为主,导致大量鞋产品相似,没有独特性,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企业内部的问题。欧盟反倾销调查往往会涉及到出口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尤其是产品的成本构成和财务状况等环节上。如果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及管理存在问题,就会使出口企业容易被判倾销成立。
三、 应对欧盟鞋业反倾销的策略
(一)出口企业采取的措施
1.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研发和设计
产品质量是一个产品的灵魂,也是品牌建立的基础。它使顾客产生信任感和追随度,是创造名牌的根本。温州鞋类产品虽然在价格上拥有优势,但在欧洲人眼里,他们还只是抵挡产品,不仅文化附加值较低,而且品牌认同程度很差。倘若一再地采取低质、低价、模仿手段是很难赢得欧洲消费者的青睐。对于经营者来说,从以下几点来提高产品质量:通过考虑消费者的实际需要来设计产品,根据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变化趋势开展生产,善于倾听顾客及专家意见,积极做好改进。
2.抓紧品牌建设工作,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不断改善其国际形象
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品牌效益。对于温州鞋商来说,树立品牌是当务之急,品牌的建立,不但能获得经济效益,还能提高产品的档次和知名度,以及降低遭遇反倾销调查的风险。改善品牌形象,降低抵触情绪,反倾销不但让温州企业吃了大亏,而且也让“中国制造”鞋企名声受损。部分温州鞋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让欧洲消费者对温州鞋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大大降低,还导致对中国鞋的偏见。温州鞋企应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逐步提升品牌形象,以此改变欧洲人对温州鞋的看法。
(二)政府采取的措施
1.加快完善我国的反倾销立法制度,鼓励、引导企业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欧盟对我国鞋业出口提出的反倾销多是以反倾销为名,以贸易保护才是真正意图。我国政府应引导制鞋企业认清这些反倾销调查的本质,鼓励遭遇反倾销调查的企业积极参与到反倾销的诉讼中,争取应有的合法权益。
2.加强对反倾销人才的培养
中国少有对外反倾销应诉的原因之一就是反倾销负责人员不足,因此,应加快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提高反倾销能力。
参考文献:
[1]祁小华.温州鞋业应对反倾销的策略[J].商业经济,2009-4.
【中国反倾销原因】推荐阅读:
我国被反倾销的原因09-16
国际反倾销11-19
反倾销案件的管辖法院06-16
论我国的反倾销制度与现状10-15
浅析中国农村教育的失败原因09-09
论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05-30
中国留学生选择到澳洲留学的原因06-02
中国梦中国心06-18
幸福中国 感恩中国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