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新理学读书笔记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冯友兰新理学读书笔记(精选7篇)

冯友兰新理学读书笔记 篇1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中国著名哲学家,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学”。

冯友兰的代表著作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这六部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即“新理学”,冯友兰先生将这些著作总称为“贞元六书”,并借以表达其中华民族一定会复兴的坚定信念。当时正值日军侵华日益严重祖国大部分领土失陷的危难时期,但是冯先生始终坚信有着五千年文明之深厚基础的中华民族不会灭亡,一切苦难最终会过去,而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够伴随抗日战争的胜利而重新焕发生机,正是在此信念的支撑下,冯先生更加刻苦的钻研学问,埋首著述,潜心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厚积薄发先后出版了上述六部哲学著作。

“我们现在先要说明者,即哲学与科学之分别,所谓科学,其意义亦很不定。有人以为凡是以逻辑讲的确切的学问,都是科学。如果所谓科学是如此意义,则哲学亦是科学,本书所谓科学,不是取其如此的广义。本书所谓科学或科学的,均指普通所谓自热能科学,就自然科学来说,哲学与科学完全是两种的学问。”在指出科学与哲学是

不同之后,冯先生又列举了几种关于哲学与科学是否为同一种学问的学说。西方历史有种说法是哲学是未成熟的科学,或坏的科学,也就是说哲学只是一种未成熟状态的科学,这种说法冯先生认为是不对的,古代哲学一说指各学科的总和,但就现代而言,哲学中分离了科学等外延后的东西是真正的哲学,因此哲学与科学并不是同一类种;有一种说法是哲学是诸学科之综合,但是如果哲学是各学科的综合,那么就是将各学科的知识堆积到一起,加以整合则得之哲学,但是如果哲学只是将知识累计综合,那么哲学将不能再被称之以哲学;另外一种说法则说哲学之工作,在于批评科学所用之方法及其所以之根本假定,每一种科学都有其根本假定,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而讨论和解决此学科内部的各种问题,毋庸置疑,哲学的工作可以在此做批评从而判定一种学科所得之知识是否正确。但是哲学之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批评,而应更多的花在建设性上,批评的工作只能是哲学工作的一部分。哲学不是科学,与科学给人以确定的结论不同,哲学并不给你以确切实用的知识,那么就有人发出疑问,既然哲学并不能对什么问题作出确定的答案,那在实际生活中哲学还有什么用处呢?科学结论可以用在现实中从而为人类谋得利益,而在当今功利性强烈的人们眼中,不能为自己带来利益的哲学则是可有可无的,在酒足饭饱之后,能与人高谈阔论时显得有些深度也许就算是哲学最大的用处了。按照冯先生的话来说,他们的人生境界只是停留在自然境界,最多也仅达到功利境界,他们的行为是出于本能,仅为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进行,他们的生活也能衣食无忧,但离超脱本能达到道德或者天地境界远之

又远。因而要想超越人的本能的自然境界,就必须抱着敬畏的态度学习深入哲学。冯先生在著述中多次提到哲学不在增加人对实际事物的知识和才能,而是使人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使人由对世界的一种理解进而体现于一种人格,胸襟,气象。提供给人的精神的“受用”。哲学就是一种可以使人提高精神境界的学问,可以使人到达最高境界的学问。这种境界类似于“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研读哲学著作,深入哲学思考,打破常规思维去追问问题,能够潜移默化的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让人从内到外显得超凡脱俗,如同入定的得道高僧,从他们身上,你能看到一种安详,一种与花花世界的喧闹截然相反的气质,一种在功利社会中淡泊的高深境界。科学是人类追求利益的产物,不可否认,科学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娱乐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但是科学在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并没有相应的带给人以内在的幸福。人们在蒙昧时期对自然很多事情无法解释,因而将自然的能力归诸于鬼神,后来科学来了,我们发现迷信于鬼神是一种错误的信仰,但是人们却无法想到,当今的我们对科学盲目崇拜难道就算不上新形式的迷信吗?迷信鬼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危害,而伴随科学的发展而来的诸多负面影响我们同样无法避免。我们都有感触,童年时的快乐,是那么的简单,一块泥巴,一朵花朵,就能让我们乐呵个半天,但是在我们长大成人,科学空前发展带来充裕的物质享受的今天,我们的感官在一次次的刺激中逐渐退化,谈快乐尤其是发自内心的快乐简直是一种奢谈,真正的快乐不是感官的物质的,而是内心的精神的,遥

想古时的庄周,梦蝶而飞,独坐垂钓,自得其乐,以至连高官厚禄都难以遮蔽其双眼,“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财富地位这些庸俗之物怎么换得了庄子的快乐,他的乐来自内心,来自自身的高深境界,这又岂是科学能够给予的。

新理学提出,一类事物所以为此类的规定性叫做“理”,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从属于某一类的事物,而一类事物皆有其所以为此类的共相,并且由此才能把此类事物与别类事物分别开来。“凡事物必都是什么事物,是什么事物,必都是某种事物,某种事物是某种事物,必有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宇宙之中所有的共相共同构成乐一个形而上的世界,理世界时客观存在的,是有,理的有时超时空的潜存。但仅有“理”是不能构成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在形而上的理世界之外还有“所有以能存在着”,新理学称之为“气”,不过这个“气”与传统理学的“气”有所不同,传统理学的气往往指实际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新理学的气只是思维对事物进行逻辑分析的结果,只是一个逻辑概念。理与气共同构成事物的存在。在冯先生看来,一件事含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其一是事的本身,其二是隐藏于事背后的理,理相对于事物是在上的,即所以为在上的事物规定性。理是超时空的,时间空间都是具体的实在,而理则不同,它不是具体的,时与空之理在数控之前已经存在,而正是遵循着理,在冯先生看来时与空才能具体的存在,理在事物之前既以存在,否则事物就无法存有。理是“有”的,冯先生提出“实际”与“真际”的概念,“有某种事物之有,新理学谓之实际的有,并且与时空中存在。有某种事物之所以

为某种事物者的有,新理学谓之真际的有,是虽不存在于时空中而又不能说是无者。”所以在冯先生看来,理是事物的前提,物的存在是因为有理,理是超时空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理决定一切。

我们每天都会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许多判断,提出许多命题,哲学就开始于对这些普通命题意义的追问,但哲学也并不停留在仅仅追问这一层面上,否则就与逻辑没有什么差别。哲学中追问的这些命题,不是空洞虚幻的,而是由经验而来的,是有其意指对象有与之相当者的,是对实际事物有所肯定的。如“这是方的”,是有感于实际事物的形状而出的描述,是对实际事物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是基于实际存在事物而来,此种命题,是科学中的最大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更进一步脱离实际事物而思考,方的事物有四个角,这个命题就不需要一定有实际事物才能得到,使我们凭借思考就可得来,即不是对于实际特别有所肯定,而是对于真际有所肯定,哲学中的命题,大多都是此类。实际事物蕴含实际,实际蕴含真际,也就是说,有实际的事物必有实际,有实际必有真际,但有真际并不一定有实际,如“方”即可以使脱离实际的真际。在对事物有所判断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有共同点即有共同之理得事物进行综合,从而得到“类”的概念,此类的事物并不一定实际存在,如“方”可以为真际的而不是实际的,而且追问此类事物是否存在抑或其数目在哲学上并无实际意义。并且依照同一理的事物其形状可大不相同,即“理一分殊”,事物千变万化但只要遵照同一理就可以发现其共同之处,而哲学的研究不在于探究事物千奇百怪的外表,而是追问其内蕴藏的理及其意义。

冯先生的著作博大精深,我能做的只是在研读的基础上有所触动

冯友兰新理学读书笔记 篇2

《新理学》中, 对理, 冯先生举例议道:“所谓方之理, 即方之所以为方者, 亦即一切方底物之所以然之理也。凡方底物必有其所以为方者, 必皆依照方之所以为方者。此方之所以为方, 为凡方底物所皆依照而因以成其为方者, 即方之理”[1]。在一般的语言意义上, “所以”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 可以用来表示原因、依据、手段、规定、法则、条件等内容。因此, “方底物”之所以为方, 应该包括形成方的性质的所有条件, 既包括形式规定性, 也应包括质料依据性。但冯友兰的意思显然不承认包括后者, 而仅就前者立论。其理由可以是, 只有前者才形成“方”, 而后者只形成“物”。暂不议因此理由而导致的表述不准确, 与此理由相对立的一个意见是无“物”则无“方”, 即“方”与“物”是统一于“方物”之中的。这当然是冯友兰所不同意的, 但他对方之理的规定并不能避开或排斥掉这种意见。这种意见的另一种表述是作为方物形式规定性的方之理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存, 但在下文的讨论中我们将会看到, 理的独立性是冯友兰对理规定的关键特性之一。方之理为方物“依照”者的说法非常类似于柏拉图理念为具体事物“分有”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对分有说的批评也完全可移于此处:这只是一种空话、一种诗意的比喻。

冯先生从自己对理范畴的理解和规定出发, 推出了理的一些特性。他自己曾提出一个问题:“有人以为, 所谓方者, 不过人用归纳法, 自其所见之许多方底物中, 所抽象而得之概念, 在客观方面, 并无与之相当者。真际即是实际;实际之外, 别无真际。”[1]这里的“真际”指的是理世界, “实际”指的是具体世界, 将世界的存在区分为二者是冯友兰存有论最为核心的观点。这个问题实质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方仅是抽象的概念, 没有任何客观性;二是方寓于客观事物之中。前者否认的是方本身的客观性, 后者否认的是方的独立性。他明确反对这两种否认, 那么, 他的反驳就应该既证明方 (理) 的客观性, 又证明方 (理) 的独立性, 这正是新理学之理的两个重要特征。冯先生还通过举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他议道:“我们若将‘这是红色’之判断, ‘这是红色’之命题, 加以分析, 我们即见, 我们于作此判断, 说此命题时, 我们已有红色之概念。我们若再将此概念, 加以分析, 我们即见我们所有红色之概念, 实是我们所有对于红色之概念。有红色之所以为红色者, 我们对之之知识, 即所谓红色之概念, 所以红色之概念, 实是对于红色之概念。此红之所以为红者, 并不在我们心中, 我们心中所有者, 不过对此之知识, 即所谓对于红色之概念。红之所以为红者, 虽亦为红底物所依照, 但不即在红底物中, 亦不即是红底物。因为假使实际上无红底物, 还可有红之所以为红者。此红之所以为红者即是红之理, 我们对之之知识, 即是我们所有对于红色之概念”[1]。这段绕口令似的话意思却并不难解, 它对一的回答是这样进行的:我们心中所有的是对红的知识, 则红之所以为红 (红之理) 不在我们心中, 那么, 红之所以为红就是客观外在的。这在实质上是一种语言逻辑的推论, 这个推论无疑是可以成立的。但这个推论之外存在一个问题:即客观的红之所以为红未必指冯友兰所理解的红之理, 在一般语言意义上, 前者还包括质料基础。对二的回答, 冯友兰仍是根据语言逻辑来解决这个问题, 其推论过程如下:先设定红之所以为红者为红物所依照, 如果依照者不存在, 在逻辑上推不出被依照者不存在。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被依照者可以存在, 即红之所以为红独立于红物。这里的推导缺失很明显:在逻辑上推不出被依照者不存在, 并不等于可以推出被依照者存在。“推不出”的意义只能是在逻辑上没有解决, 而不是可以得出相反结论。总结以上分析可以说, 冯友兰先生语言逻辑意义的论证证立了红 (理) 的客观性, 而未能证立红 (理) 的独立性。而这两点是他的理世界存在的主要依据, 其中一点的不成立势必导致这个世界的坍塌。

他对理的又一理解是:理是事物的标准、极限。他说:“方底物必依照方之理, 始可是方底, 又必完全依照方之理, 始可是完全地方底。一方底物是否完全地方, 视其是否完全依照方之理。由此义说, 方之理即是一切方底物之标准, 即是其当然之则。”[1]又说:“每理对于依照之之物, 无论就极之任何一义说, 皆是其极。方之理是方底物之标准, 亦是其极限。方底物, 必须至此标准, 始是完全地方。但若至此标准, 亦即至方之极限, 所谓方之无可再方, 即就此极限说也。”[1]在这些表述中, 严格地说, “标准”和“极限”是有意义差别的, “标准”常常是自外而来的衡量尺度, “极限”则是内在趋势指向的端点。“标准”和“当然之则”的意义较为接近, 但似乎仍有细微差别, 前者常常是人为规定的, 后者似更倾向于自然趋势一些。“极限”和“当然之则”语意分歧较为明显, 在一般情况下, “当然之则”决不能指“极限”, 因为“极限”往往超过“当然”。在某些情况下, 二者甚至有些语意对立。“完全”则和“极限”有些接近, 和其它二者则有意义差异, 至少语意重点明显不同。冯友兰以理概念来统合这四个词, 只能被理解为这四个词意集合的合集。但问题还不止此, 他对理的主要规定是“事物之所以然”。上文已言, “所以”的含义很广, 可在多种语意结构中使用, 但一般说来, 它表示事物存在的诸多形式条件和质料条件。这和前四者的语意更远了。这五者相合, 理的内涵就更为复杂含混。在理解理的具体意义时, 我们只能根据语境进行猜测。《新理学》之理的含混性非常似于程朱之理。虽然冯友兰在讨论理概念时使用了一些逻辑方法, 似乎使他的理比程朱进一步形式化了。但在他的具体使用中, 理的内涵常常含混复杂, 理的特征也变幻不定, 应该说比程朱进步不大。

从认识来源来看, 无论程朱还是冯友兰的理范畴的核心应该是事物的条理。由于将认识中的条理实体化, 似乎条理可以脱离客观具体事物。但实际上脱离具体事物的是人的认识, 而不是条理本身。人的认识可以离开具体世界而在人脑中再现此世界, 但这种再现是人脑功能发生作用, 而不是实体存在。将人脑功能误作实体是理的独立性的认识来源。伦理是理的一部分, 但由于宗法社会对这部分理的超常需求造成了程朱对这部分理的过度重视, 而它们的本性是价值上的应然。这也使程朱不自觉地将它们的应然本性扩张为所有理的性质, 冯友兰又未加分辨地继承了这一点。他所谓的理的“极限”“标准”“当然”和“完全”之义实质便是应然性质在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展现。这便是理为物之极的认识来源。理的所以然之义本质便是条理, 只不过将条理视作最为重要的条件, 以致忽略掉了条理的质料依存。对条理的这种过份看重实际上反映了对人类认识能动性的过份看重。因为说穿了, 条理本质上不过是人类认识的结果。这是理的所以然之义的认识论来源。对理之诸义的认识来源的追询并不必然意味着这个形上概念无权统合诸义。但是, 这种统合不应该造成诸义之间混乱的意义互渗, 因为这不符合近现代哲学对范畴的一般性要求———清晰化, 且会大大影响哲学表达力以致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冯友兰先生新理学的理观念。冯友兰先生在继承前人理概念基础上将它们进一步形式化, 虽然这一形式化的探究中还存在一些需要分析的问题, 但是, 这并不能否定冯先生工作的总体价值。

关键词:理,新理学

参考文献

管理学读书笔记 篇3

管理的内涵

——读《管理学:现代的观点》 芮杰明 主编

作者简介:

芮明杰,初中毕业后从城市到农村务农,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时顺利考入不是自己志愿的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1982年2月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3年9月考入心仪已久的复旦大学科学管理系工业经济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晋升为讲师,同年在职攻读复旦大学经济管理系工业经济专业博士学位,之后成为复旦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并于1991年12月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工业与企业发展、企业战略与经营、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现代公司理论、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十余门课,其中《中国经济分析》、《产业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现代市场学专题》、《现代管理理论》等课程均受到学生热烈欢迎。

从1993年起,先后应邀到新加坡、日本鹿儿岛经济大学、爱知学泉大学、日本大学、挪威管理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讲学,先后到香港、台湾、韩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两次参加世界管理大会,一次在上海(1997),一次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IFSAM)(1998),并发表论文,受到与会同行的重视和赞扬。现为美国管理学会会员,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会理事,IFSAM 中国委员会委员,上海管理教育学会理事等,并受聘成为多家股份公司独立董事,大集团、大银行的顾问或咨询专家。

一、管理的概念

1、管理的定义与特性

(1)定义: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

(2)特性: a.动态性

其动态性主要表现在这类活动需要在变动的坏境与组织本身中进行,需要消除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b.科学性

既是程序性活动,又是非程序性活动。所谓程序性活动就是指有章可循,照章运作便可取得预想效果的管理活动。所谓非程序性的活动就是指无章可循,需要边运作边探讨的管理活动。

c.艺术性

体现在管理主体对管理技巧的运用和发挥,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d.创造性

管理既然是一种动态活动,没有一种唯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可以参照,那么要达到既定目标,就需要创造性。e.经济性

资源配置是需要成本的,因此管理具有经济性。

2、管理的目标与基本手段

(1)管理的目标是双重的:具体目标和组织既定目标

组织既定目标确定了工作的大方向,将组织既定目标分解开来,这些分解后的小目标既是组织目标的规定,又是管理活动或工作欲达成的具体目标。

组织既定目标的双重性: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管理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关系:管理的目标既可以是一项具体管理活动或管理工作欲达成的具体结果,又是以组织既定目标作为它的终极目标(2)管理的基本手段: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管理的创新

含义:用新的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整合组织资源,以便更有效地达成组织的目标与责任

(1)熊彼得的管理创新思想:采用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

(2)科斯及其追随者的意见:交易费用,组织创新(3)管理创新的概念

a.提出一种新发展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 b.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 c.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 d.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e.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

本章读书心得:

在“管理的概念”这一章节里,处处可见“资源”、“目标”两个次,管理无时无刻与它们关联着,“资源”是开展管理工作所必须的条件,而“目标”就是开展管理工作所要达到的结果。之所以要进行管理,就是要把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预期目标。

管理创新也是紧密围绕“资源配置”展开,就是要通过各方面创新,即实施一种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来使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从而更好实

现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有效地资源配置,用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大利益。

二、管理的基本问题

1、资源与资源配置

(1)资源的有限性

a.组织资源的有限性对组织目标的确定有很大影响 b.组织的有限资源是指组织拥有的所有资源是有限的

c.组织资源是有限的,就要求组织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使之发挥最大效用 d.组织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了实现组织目标的具体管理活动的安排方面有机会成本的存在(2)资源配置

资源类型: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 资源配置:要求a.资源配置结构与产出物结构需求一致

b.对资源的市场价格变化作出反应,在配置中既保持所需结构又进行适当调整

(3)资源配置的行政机制:利用科层制的行政官僚机构,通过命令、执行、检

查监督等手段来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2、管理中的人性假定

受雇人、经济人、社会人、管理人、自我实现的人

3、环境变动与管理模式选择

(1)组织活动的变动特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a.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 b.复杂性通常在影响决策的因素中表现出来,这些因素如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数量、消费者的类型、组织所在的区位及组织所要处理的各种联盟都影响到管理人员需要处理的复杂性程度(2)管理模式的类型与选择依据

a.直线管理系统:企业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比较简单而且确定 b.科层系统:适合复杂但相对来说确定的环境

c.直线——参谋系统:组织所面临的任务是不确定的 d.矩阵系统:组织的核心直接处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3)企业组织生命与管理模式重组

企业发展的五个阶段:出现阶段、扩张阶段、成熟阶段、防护性阶段、复杂阶段

本章读书心得:

任何一个组织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不仅是自然资源有限,还有组织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得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组织可调动的资源不等于组织所拥有的有限资源,应该学会广泛调动外界资源为自己所用,但在利用外部资源时必须考虑自身条件,比如自身偿还能力等。在面对有限资源时,我们应该保持“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态度。

在资源配置中要重视人力资源,因为人力资源在配置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要将各成员的能力发挥到最大。

管理中对人性的不同假定,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出发点、管理方式和手段,形成了不同的组织资源配置模式。相应的人性假定便有相应的管理方式方法。

人不可能对环境作出准确的预测,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影响着资源配置过程,因此管理者要适时调整决策,来适应环境和避免有害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下,管理模式应该进行变革和从组。

三、管理理论发展

1、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其代表人物为弗雷德里克•泰罗。核心:

(1)对工人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科学的分析,以科学的操作方法代替陈旧的操作方法

(2)科学地挑选工人,对工人进行培训教育以提高工人的技能,激发工人的进取心

(3)摒弃只顾自己的思想,促进工人之间的相互协作,根据科学的方法共同努力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

(4)管理人员和工人都必须对各自的工作负责

2、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既是管理理论的发展又是管理实践的总结 它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a.社会人假定

b.需求因素与激励 c.作业组合 d.领导理论

3、管理科学理论

它的理论特征有:

(1)以决策为主要的着眼点,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给定各种决策分析模型

(2)以经济效果标准作为评价管理行为的依据,为此建立诸如量、本、利等模型以讨论行为的结果及变化

(3)依靠正规数学模型,建立合适的模型成为管理行为可行性的前提

(4)依靠计算机运算,以便计算复杂的数学方程式,从而得出定量的结论

4、现代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是指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的管理新理论,它是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三阶段演进之后的必然产物,它与现代组织发展密不可分 5、90年代最新管理思潮:“公司再造”和“第五项修炼”

本章读书心得:

随着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实践对管理的需求日甚,因此,管理理论的发展源于实践;同时,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源于管理主体及管理理论工作者不断地对管理真谛、管理特性、管理规律性的认识与驾驭。

正是由于组织管理上不断会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新要求,企业界和理论界便会去探求和尝试相适应的管理思路、方式、方法和手段,从而便推动管理理论的演进。通过不同时期管理理论的发展的积淀,现代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管理的内涵进一步拓展,管理组织向多样化发展,管理方法日渐科学,管理手段自动化,管理实践丰富化。

不断演进的管理理论将会更加适应生产方式的发展,并有效推动企业大规模的发展。反过来,发展的需要又会推动管理理论的不断前进。

四、管理主体

1、管理者的角色

(1)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

管理主体:管理活动的出发者、执行者(组织里的核心人物和骨干人物)

管理客体: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或者说是管理的收受者(包括组织里的一般成员<最重要>;组织中的其他资源;组织向外扩张和发展时作用的人、财、物、信息和其他组织)

(2)管理者的角色

a.人际方面的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员)b.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c.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家、混乱的驾驭者、资源的分配者、谈判者)(3)管理者角色的变动

组织中的管理层次:决策层、执行层、操作者)、管理者角色的变动:角色分配时应以人际角色为主

组织规模对角色重要性的影响:不同组织内的管理者角色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小

组织最重要的角色是发言人,大组织最重要的角

色是资源分配者

2、管理主体的心智模式

(1)远见卓识: a.随时掌握当代最新的管理、科技成果、知识和信息

b.系统的思维方式

c.奋发向上的价值取向(2)健全的心理:a.自知与自信.b.情感和情绪

c.意志和胆识

d.宽容与忍耐(3)优秀的品质:a..勇于开拓

b.使命感

c.勤奋好学

d.乐观热情

e.诚实与机敏(4)管理主体的能力结构

构造:核心能力、必要能力、增强能力 核心能力:创新能力

必要能力:转化能力、必要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本章读书心得:

管理活动出发者是管理主体,管理者在组织里通常会扮演很多种角色,在不 同的情况环境中,他们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而由于组织内部管理的需要,组织 被分为若干层,处在不同层次的管理者,他们所扮演各种角色的机会是不同的。

管理主体的心智模式状况对管理工作的开展有重要影响,他们的心智模式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在进行管理活动中的思维、行为等,最终会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高层的管理者需要具备独特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应变 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

《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4

整个事件打击了情绪、一个人的整体特征被我们识别、社会的整个群体……

格式塔心理治疗师把人看作一个整体对待,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可能是整体生活状态不健康(工作状态、家庭生活、饮食习惯、运动、活动、兴趣……)

格式塔与教育:

学生将学习情境知觉为一个整体,所以教师要先介绍学习内容的概况和框架,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思考,重点为解决问题,鼓励创新而不是机械的重复,在学习结束后总结。将学习整个情境作为一个整体给学生。

勒温把物理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提出了场论。其实就是心理场,人与人之间接触有气场,所有人在一起也可以形成一个共同场,场会影响人,有能量的人也会影响场。场论对于教育、团体治疗、管理都能应用。

我们认识的认知心理学在上世纪60年代才发展起来。米勒是反行为主义者,他认为意识和行为一样可以被研究。研究意识可以研究感知、概念、记忆、语言等等。奈塞尔是“认知心理学之父”,他认为认知过程几乎与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有关。

人本主义学说:人本主义是我最喜欢的思想,实际上人本主义并不是历史悠久,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在美国,他属于第三势力。(其他:精神分析、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关注个人,尤其强调个人的选择。强调意识经验,相信人性。反对行为主义,认为行为主义只是把人当做机器。反对精神分析,认为精神分析在贬低人性,过于关注人的阴暗面。但这并不影响,人本主义治疗师运用精分和行为的技术。马斯洛提出了自我实现理论:每个人的天性中都有自我实现的动机,利用自己的天赋,发挥自己的潜能。每次我们体会发挥潜能后的满足感,都是一次高峰体验。

P108有我们不同层次的需求: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每天我们每个人沿着这样的梯子上上下下,达到不同的层级。

马斯洛理论的应用:在教育上,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设立目标,循序渐进。在治疗上,激发病人的生活意志,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爱、情感与自尊。在管理上,培训管理者了解员工的需求,激励员工。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5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的是3到6岁儿童,主要是幼儿园幼儿。那么,这本《学前心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4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在3--4岁,学前初期,也就是幼儿园小班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主要特点是:

一 生活范围扩大。(一)这个阶段幼儿的生理方面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身体比以前结实,不像先前那么容易生病了。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加强。2 幼儿的精力比以前充沛。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幼儿可以连续活动5--6个小时,日间只需睡眠一次。(二)幼儿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的猜测他们的意愿。(三)该年龄段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能够在一定时间里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已经具备了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个阶段,多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别人交流,并且鼓励他们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能够使他们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所发展。

二 在这个阶段的幼儿他们的认识依靠行动。

此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性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他们一般都是先做再想,比如,在班上给小孩子玩结构性玩具,他们往往会一拿到手就开始玩,不会提前思考要做什么,而这时若问及他想要做什么,他往往也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成人千万不要因此认为是孩子笨,或是不搭理你。其实只要你站在旁边耐心的等待一会儿,等他完成了手中的创作,他会很激动地跟你说:你看,我做的飞机,我做的汽车

此阶段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是自己讲述时,往往也离不开具体的动作。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多运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文字语言具体化。这样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兴趣,也能够让幼儿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

对于此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也和动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如在幼儿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他们的手里拿着别的东西,或是随便放,眼睛看着别处,注意力就很容易离开老师的讲述,这也就是为什么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之前总是会让幼儿将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老师的原因。

三 此阶段的幼儿情绪作用大。

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哭,如,我们班上有个小孩子因为自己里面衣服的袖子拉不下来而大哭,还有小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枕头而哭,还有小孩子因为别人跟他说你妈妈不来接你了而哭,而且越哭越激动,还会浑身颤抖。幼儿就是容易激动,这时如果对他们一般的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这时就要用有趣的事情去吸引他的注意力,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如,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慰的语调说话,让他感觉到亲切,情绪上不再对立,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了才能说理。

还有,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情绪受老师的影响也很大。因为这么小的孩子,他往往只是通过表象去理解事物,他会通过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来判断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如,老师表扬他没表扬我,老师抱她没抱我等现象,来判断老师不喜欢他,这样也会影响到他来园的情绪,听课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上了很久的幼儿园,突然哭着不愿意来了的原因。这时,教师就应该自身检讨,想一想是不是对这个孩子关心不够多。在这里我觉得作为教师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闪光点,及时地予以表扬,鼓励,这样你会发现一天下来,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表扬,也许你已经忘了,但是他自己知道他受到了关注。除此以外,还可以抽时间跟那些在班上不是很活跃的孩子聊聊天,或是只是抱抱他们也好。这样每个孩子都会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

四 此阶段的幼儿爱模仿。

此阶段的幼儿往往是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要做,看见别的小朋友有什么自己也想要。如,在室外活动时,玩羊角球的小朋友看见别的小孩子的玩海洋球也会要玩,看见别人摆高楼自己也摆。因此在幼儿园小班,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的数量。

模仿也是此年龄段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他们会模仿老师模仿父母,模仿他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一切。他们没有很强的判断力,对于别人特别是他们所亲近的人的语言和行为都是没有批判性的,而且因为没有太多的经验,他们往往都是通过成人的表现来判断事情的严重程度的。如,老师在吃胡萝卜的时候皱眉头,他们就会觉得那是很不好的东西,就不吃了。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特别是小班幼儿教师要尤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许自己做了一个不经意的不好的举动,自己都不知道,却已经被孩子学会,并慢慢地养成习惯了。

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让他往好的方向发展。如,在上课时间,有幼儿没有注意听讲,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表扬另外做的好的幼儿,来引起这一幼儿的注意和模仿,并及时予以鼓励。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多向幼儿传递好的信息,如,跟幼儿说礼貌用语,老师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等。这样幼儿通过模仿,时间久了也会成为一种好的习惯。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通过正强化的方式,也就是引导和鼓励的方式,使每一位幼儿向着一个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

《怪诞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6

《怪诞心理学》是英国心理学教授理查德•怀斯曼的专题报告集,理查德•怀斯曼——一位长期从事不寻常领域的科学家研究专研的课题都显得神秘而有趣。怪诞心理学几乎与所有的传统背道而驰,非理性的事件比比皆是,人们会为达到免费送货的最低限额买上两本不想看的书,会因为对事物正面或负面的期待影响最终的事实判断,会因为对虚拟所有权的依恋拍下比真实价格高得多的拍卖品,会因为安慰剂效应买更昂贵的药物或挂专家号——人们的行为远没有自己想象的理性。这看来似乎与常理不和,却偏偏又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还有就是关于Q试验,我们知道谁才是真正的撒谎高手。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撒谎者,小时候对着父母撒谎,其实,在我看来,也许我们并不是因为天生会撒谎,而是因为撒谎可以使我们或得最大的好处,人都是趋利的,在最快接近自己最大利益的时候,人总是这样逃避眼前的责罚,而选择对我们最有利的一面。父母的责罚是眼前的,而撒谎可以逃避这样的责罚,这就使得小孩学会撒谎。久而久之,人们都习惯了撒谎。有一个例子:一女孩小时候打碎了碗后会被家人责罚,女孩每次摔碎了碗都会悄悄把碗扔掉,父母问起,也说自己不知道。长大后,父母已经不这么会再责罚,但即使被发现了女孩摔碎了碗,女孩也会否认。这个已经女孩已经习惯性的学会了撒谎。小时候的责罚其实恰恰是这个促使小孩说谎的外部压力。而小孩说谎的另一个诱因就是成人的榜样作用和电视作用。这样的负面影响也造成了孩子撒谎。

而在怪诞心理学中,还有一种假记忆的塑造,这样的虚假记忆其实是一种记忆的混乱现象。也许人们并不是因为记得,只是因为实验者的描述而建立了相对应的想像图,有的人想象丰富一点,自己就早早的编好了故事,有的人想象力差一点,就只能根据实验者的描述构建出单板的影像。家长对小孩子的记忆引导正是如此,其实小孩子在大脑没有发育完全的时候,领不能够很好的记忆。而家长回忆起自己孩子的童年的时候,那样的图画就构建在了小孩子的头脑中,因为是自己家长说的,于是深信不疑。父母时常温馨的提起这样的画面,小孩子在记忆混乱的时候,只是记得这样的图画以前在脑海里面出现,而忘记了先前父母告诉自己这个事情的那段记忆,所以就理所当然的认为那段记忆就是自己本身发生的,而自己脑海里构想的那份记忆就被认为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有一种记忆混乱就是,脑海中的画面多次呈现后,被试就没能辨别出脑海中的画面是亲身经历的还是想象的。书中提到研究工作显示,人类记忆的可塑性要比我们所能够想象的更为惊人。一旦某位权威人士指出我们有过某种经历,多数人都会觉得很难否认,随后就会用设想填补记忆中的空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事实和虚构情节之间的界限就变得难以区分了,于是我们开始相信谎言。这种效果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权威的声音也能够愚弄自己。有时候,我们甚至完全有能力把自己骗得团团转。

这样的生活小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撒谎的时候与我们不撒谎的时候用的词句都不一样,思考的时候也不一样。我们容易被一些事情误导,如果小时候的记忆很重要,那么对小时候的记忆的塑造会不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呢?记忆的塑造对那些失去自己亲人的孤儿是好还是不好呢?

如果小时候塑造的记忆是自己有哪方面的天赋会不会因此而真的对那方面的学问特别感兴趣呢?从而成就了一代宗师。而对孤儿进行记忆塑造,会不会减

少孤儿在抚养家庭中的排斥感,而认为自己就是这个家里的一员,只是小时候走丢了,现在回到这个家里,脑子里面也还有关于这个家的记忆,和父母一起玩耍的记忆呢?如果这些都是可行的,那罪犯犯罪的记录也会增加,拐卖儿童的案件也会爆发吧……

管理学读书笔记(通用) 篇7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管理学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管理学读书笔记1

管理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是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从事管理活动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马克思说过,凡是许多人在一起协同劳动的地方,都必需有管理,并且组织规模越大,人员越多,管理越复杂。一个没有科学管理的地方,必须是战斗打败仗,工作无效率,经济无效益。

我读的这本《管理学基捶是几年前自己参加行政管理独立本科自学考试时购买的一本教材。这本教材思辨性不强,理论阐述不深奥,但书的内容梳理得比较好,主要从管理的一般流程来设计构建书籍总体框架的,介绍得都是管理当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常识,通俗易懂,是一本较好适合一般从事管理工作人员阅读。

《管理学基捶是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10版,主编韩岫岚和王绪君。本书共编五章,第一章为总论,其余几章分为计划与决策、组织与人事、领导与激励、控制与协调。

在总论中介绍了什么叫管理、管理的特性、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内容,以及管理理论。

1、管理,是指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协调活动。

2、管理的性质。管理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重性。

3、管理职能和作用。职能包括计划、决策、组织、人事、组织、激励、控制和协调等八个方面。作用有两点:一是维持组织的存在;二是提高组织的效率。

4、管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总结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历史研究的方法;案例分析法;试验研究的方法等。

5、管理理论。外国管理理论包括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新发展等。

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经营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伟伯”。泰罗提出管理原理:制订科学作业方法;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高层管理者适当放权给下级管理者)。法约尔管理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马克斯·伟伯理论:明确分工;等级制;人员的任用;职业管理人;规则和纪律;人际关系。

行为科学理论:典型代表人物是梅奥的霍桑试验和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个体行为、团体、组织行为理论。霍桑试验的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梅奥提出人际关系说:职工是“社会人”;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现代管理理论,包括管理过程学派(代表人物法约尔,他认为管理职能具有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厄威克主张计划、组织、控制三职能。古利克提出计划、组织、用人、指挥、协调、报告、预算七种职能。孔茨和奥唐奈认为管理具有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五种职能);经验学派(代表人物德鲁克和戴尔,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指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卡斯特和落森茨,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它是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织);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分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管理科学学派(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求出最佳方案,实现企业目标。);权变理论学派(强调随机应变,主张灵活运用各种学派学说的观点);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主要包括企业战略——战略管理就是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作风、企业形象;学习型组织——系统思考、超越自我、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企业再造——强调以顾客为导向和服务到上的理念,对企业整个运作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加以彻底改革)。

管理学读书笔记2

“在人类社会中,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事情成也管理,败也管理。”虽然管理学是在人类社会开始工业化时才应运而生的,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它发展得特别迅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空前巨大。

“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泰罗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以及法约尔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为标志。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诞生以来,管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者、管理学的学习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等均呈指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管理学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其内容和形式。”

进入大学学习以来,自己涉足的第一门管理方面的学科就是《管理学原理》,以前一直对这门学科没什么了解,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我有了不少收获,虽然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和了解还是非常少的,但我对这门课程很有兴趣,想在将来继续学习下去。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组成群体无非是为了集结个人的力量,以发挥集体的更大作用,这种群体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

所谓组织,是由两个成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组织的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去实现即定的长一组织目标。这样,组织才能形成整体力量,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案秤的各项活动,实现不同与个人目标的组织总体目标。组织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企业是一种组织,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而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以上是我对管理含义的认识及和其重要性的分析。

《管理学原理》这门课是本学期的必修课。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当初我选这个专业也是基于对这专业的兴趣,将来有意愿成为一个管理者,虽然可能多数是管理工程,但是多多少少也会面临人才问题,面对人才管理问题,曾听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也从侧面说明了管理的重要,因为,要留住人才,关键就在于管理,因此,必须要努力学好这门课。

光阴似箭,时至第十五周,这门课也即将修完。通过这学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多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管理就是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即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无论学习的专业是否与管理有关,都应该好好学学管理学,看看管理方面的书籍,因为管理学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会工作以及以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谈其事,必先谈其人。先说说我自己吧,我是学管理专业的,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门专业课,我有义务学好它,虽然我上课偶尔会发下呆,走下神,但是不管怎么说,我是一定会努力学它的。再说说另一个人,自然就是我们的老师了,她这学期给了我们十一个主题,让大家自己组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寻找资料,制作ppt,然后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让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这种教学方法让我感到非常有意思,大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同时老师和同学的距离也拉进了许多。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我对管理学这们功课还是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的,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我觉得管理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人际交往、自我发展等等,都会有意无意用到管理学的知识。不管将来会否从事管理事业,但可以坚信管理是生活各个方面必不可少的。管理学分为六篇,主要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部分组成。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而计划是所有管理学职能中的首要职能,也让我有比较深的体会。

正如哈罗德·孔茨所言,“计划工作是一座桥梁,它把我们所处的这岸和我们要去的对岸连接起来,以克服这一天堑。”计划工作给组织提供了通向未来目标的明确道路,有了计划工作这座桥,本来不会发生的事,现在就可能发生了,模糊不清的未来也变得清晰实在。在日常生活中计划是无处不在的。计划是指制定组织目标并确定达成组织目标所需的行动方案。计划工作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并预测和确定哪些行动有利于达到目标,哪些行动不利于达到目标,从而指导今后的行动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没有计划和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

计划工作的基础是确定目标,计划工作的核心是决策,计划的关键在于实施。管理的其他职能只有在计划确定了目标之后才能进行,并且随着计划和目标的改变而改变。计划在管理职能中是处于首要地位的。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做了计划也只是在做无用功而已,所以他们都不愿意做计划。其实不然,我认为计划是为了有备无患,做了总比没做好。

然而,制定计划要具有预见性、针对性、可行性和约束性。就是在行动之前对行动的任务、目标、方法、措施所作出的预见性确认。但这种预想不是盲目的、空想的,而是以上级部门的规定和指示为指导,以本单位的实际条件为基础。计划一是要根据上级部门的工作安排和指示精神而定,二是针对本单位的工作任务、主客观条件和相应能力而定。总之,从实际出发制定出来的计划,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计划。

可行性是和预见性、针对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预见准确、针对性强的计划,在现实中才真正可行。如果目标定得过高、措施无力实施,这个计划就是空中楼阁,反过来说,目标定得过低,措施方法都没有创见性,实现虽然很容易,并不能因而取得有价值的成就,那也算不上有可行性。约束性,计划一经通过、批准或认定,在其所指向的范围内就具有了约束作用,在这一范围内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必须按计划的内容开展工作和活动,不得违背和拖延。

其实在生活中,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无论办什么事情,事先都应有个打算和安排。有了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大家的行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计划本身又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所以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

大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者到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受其影响,所以说管理充溢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如在管理学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动所引出的一切问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个推动力并将继续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且长期影响着人类社会。在学习管理学中,其实管理学的理论都不难,难的是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虽然我们现在还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走入社会,走到工作岗位上去,但是我们可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管理的痕迹,或者观察领导是怎么管理别人的,常动脑,多思考,多为以后做准备。

总之,管理学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并且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学科,虽然形成学派的时间较短,但是,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可限量的。对于这门学科,短短的几段文字表达、看书都是远远不足的,只有深入的学习,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创新、累积和学习中国和外国的好的管理经验,这样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不断的实践才能完整的去体会、感受这一门博大精深的管理艺术。由于本人未能深入研究这门课程,只是相当浅显的心得而以,以上便是我的心得。

管理学读书笔记3

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它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其理论正处于新旧更迭的关键时期,必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摘要:众所周知,英特尔公司是上世纪至今闻名于中外的大企业。其成功经验是异常宝贵的。为了更好地借鉴和学习其中的经验,本论文将从英特尔公司创新的各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创新;文化;技术

现代社会的快速向前发展完全得益于创新,它是公司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和产品更新换代极快的经济社会,创新对一个公司而言显得比任何东西都更重要。就连一个公司的核心技术的维持也要靠创新思维作持,它可以说是决定现代企业命运的法宝,谁拥有它便可在社会谋得一席之地。

“创新”一词最早出现时的定义是与设备的更新、产品的开发或工艺的改进联系在一起。我们通常认为,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得实践。可以说是一种原则或在这种原则指导下得活动。虽然有点抽象,一旦将它转化为具体的生产力,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的时候,我们便可以真正地感受到它的威力。(引用P543)

创新要求管理者(如英特尔公司的管理人)设计公司的目标、结构和运行规则,启动并监视系统的运行,使之符合预定规则和操作。分析系统运行中的变化,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使系统不断呈现新的状态,并作出相关的维持措施。因为有效的管理在于维持与创新的组合。

下面从文化创新角度分析:英特尔公司之所以能够从建立之日便稳步地发展至今,归根到底是因为它内部经过多年的发展自觉地形成某种能被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和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员工的行为及其方式由公司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所约束,可以总结为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前者要求员工必须具有某项专业技能,用以指导正确高效地完成工作,后项强调的是员工的自身素质修养和价值观取向。

英特尔的创业者大多来自于硅谷北端的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大学,他们在科研上秉承务实的精神以及在学术上的平等原则,公司上下之间经常保持着交流。涉及重大问题的决策,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些举措都可以促使员工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与此同时,也加强了公司内部的信息交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组织的记忆,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其文化经过岁月流逝逐渐积累而形成。用文化来影响员工实际上是用过去的经验来指导员工今天的行动。但并非所有过去的经验在今天看来都是适用的,此时便要求公司对其文化作出一定的变革。英特尔公司在对旧文化的变革中强调冲破旧习惯,变低效为高效,以文化推进经济增长的策略。英特尔公司经过多年的稳步增长,在其组织中已形成了创造性张力,也滋生了一些坏习惯,使组织绩效变得低下。因此英特尔公司开始冲破旧体制,谋求使公司长远发展的道路,所以文化创新对于一公司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从技术创新分析:早在1970年代,英特尔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块用于个人电脑的4004型微处理器,1980年代,英特尔将芯片的制造工艺改造成最强悍的工艺。且在1990年代,在技术创新理指引下,改进了芯片的设计,这使英特尔的年销售额增长7倍,位于1999年公布的全球最大的500家企业排行中。

英特尔的成功完全得益于产品技术创新,要素创新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素创新主要包括材料创新和手段创新。4004型微处理器的诞生建立在手段创新的基础上,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来改造和革新原有设备,用更先进、更经济的生产手段取代陈旧、落后、过时的机器设备。4004型微处理器要求英特尔公司采用更为先进的材料再将之加以组合,即材料和材料组合方式的创新。

英特尔公司改造芯片制造工艺和设计,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完善。生产工艺创新要求在设备创新的基础上,改变产品制造的工艺、过程和具体方法,也要求在不改变现有物质生产条件下,不断研究和改进具体的操作技术,调整工艺顺序和工艺配方,使现有材料得到充分加工。生产过程的组织包括机器设备、工艺装备以及劳动在空间上的组合,英特尔不断地研究和采用更合理的空间布置和时间组合方式,以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时间,并提高各要素的利用率。从制度创新角度分析:英特尔公司要求员工每天从早上6点起来工作,晚上6点下班,有时晚上还要加班加点,一天至少花费一半的时间在工作上。

这种制度在其它公司来看是很少见的,这绝对是公司制度上的创新体现。英特尔公司领导者、员工仅靠短暂的八小时工作是远不够的,并鼓励大家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多看书,更新自己的知识。多公司上下交流,交换各自不同的观点。对于公司来说,明显加长了上班时间是由于英特尔公司树立了企业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尽管世界上85%的个人电脑上装的都是本公司生产的微处理器。时刻居安思危是英特尔一直以来保持领先地位的保证。对于员工而言,延长上班时间使他们能获得更多收入,进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企业通过革新内部的制度,来规范作为类群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权、利关系,引导和整合这些成员的行为。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组织权力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着参与者类群间的权力关系,从而影响参与者在决策制定和执行中的行为表现;通过决定经营成员的分配,制度规范了参与者的利益关系,从而影响着不同参与者在企业成果形成中的行为特点(引用P585)。只有拥有了完善的组织制度,才能使组织内部按着预定的方式尽快实现目标。英特尔公司长年的高速增长率便是有效的制度的作用成果。由此我联想到中国的法制体系,它虽然已经规定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是太过于抽象,其中存在许多缺陷等不完善之处。致使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操作不强,让不少犯罪分子来钻法律的漏洞。这就要求政府有待去加快各项法律法规的完善步伐,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大执法力度。

从目标创新角度分析:1986年代,NEC和东芝等日本公司在芯片制造上的速度和质量皆高于英特尔辰司,为了保证公司的原有计划顺利完成。已惨遭打击的英特尔公司毅然从存储器制造领域全线撤退,并解雇将近30%的员工,使公司得以避免倒闭的命运。目标的重大改变为公司争取了发展余力。英特尔公司在新的增长点上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一些专用芯片上,且它们可以支持个人计算机处理数码照片和影像,这使公司转向网络设备领域。

企业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从事经营活动的,持定的环境要求企业按照特定的方式提供特定的产品。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要求企业的生产方向、经营目标以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其它社会经济组织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市场经济背景中,企业经营的一般目标是通过满足市场所反映的社会需要来获取利润。企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经营目标,则需要适时地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加以调整,每种调整都是一种创新。环境是企业经营的土壤,问时也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环境和企业的关系不是单纯地去适应,而是在适应的同时去改造、引导是创造。去引导环境朝着有利企业经营的方向变化。(引用P548和P552)

从英特尔公司自身分析:纵观该公司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其内部已慢慢地形成一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企业文化。它不仅是记忆型的,更是学习型的,员工通过学习企业文化而受到它的影响。企业文化可以在内部形成一种凝聚力,更形成一种形动上的一致性。企业文化的一元性要求企业内部存在着价值观一致的员工,其它异类员工是难以被接受的。相对公司领导者而言,他们起到身先士卒的作用。高层管理者懂得体察下属,了解真情。

经常走动于第一生产线,与员工见面和交谈,并希望员工对他提出意见和建议。这对一个公司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使公司及时掌握和了解基层工作人员们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变化,由此制定岀一系列针对员工各方面情况解决方法的规定。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员工基础下,让员工心甘情愿地去完成组织目标。

以上便是英特尔公司各方面的创新,它是对旧事物的否定,是对新事物的探索。在对旧事物的否定中,公司突破了原先的制度,破坏了原先的秩序。在对新事物的探索中,公司的创新者不断地尝试去寻找新的程序、新的方法。在公司取得成果之前,经历了无数次反复、无数次挫折,每次考验只能是一个宝贵的经验。

各种创新方式表面看上去是杂乱无章的,但它是相对于旧制度、旧秩序而言的,是相对于个别创新而言的。就创新总体而言,它们必然依循一定的步骤、程序和规律。总结众多成功企业的经历,它们的成功创新要经历“寻找机会、提出构思、迅速行动、忍耐坚持”这几个阶段。

寻找机会:系统内部存在着或岀现了某种不协调的现象,它们对系统的发展造成了某种不利的威胁。创新活动正是发现和清除这些不协调的工具,从而为系统的发展谋求契机。如技术的变化:英特尔公司在1980年代改选芯片的制造工艺和在1990年代改进芯片的设计,这些进步全是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变化,为芯片的改进提供了技术保障。再如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1986年,日本公司在芯片制造领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优势,给英特尔公司造成了强大的外界压力。公司马上做出合理方应使业务能够正常运作。改革英特尔的制造流程,并设计了多种新制造技术。

迅速行动:英特尔公司经过不断创造,将赢得的高额利润和资本投入到下一轮的技术开发中去。在推出第一块4004型微处理器后的一年内,又推出其升级产品4008型微机。然后公司再接再历,又在一年后开发出通用型的8080型微机。由于竞争者在急追猛赶,英特尔公司为保持领导者的地位,接着推出了数据处理能力更强、功能更多的8085型微处理器。从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来看,英特尔公司对市场信息的掌握较到位,并及时对信息作出比较全面的分析,掌握市场的行情和发展方向。然后不断推出符合消费要求的新产品,为公司争取到了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以上主要从两方面介绍英特尔公司的成功创新经历,它们对公司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实践经验。在今天来说,它们都是过去的经验。其实企业用文化来引导员工的行为,都是用过去的经验来指导今天的行动。所以这些经验至今仍然在英特尔公司内部沿用,在影响着每一位奋斗中的员工。

管理学读书笔记4

大三上学期我选修了管理学,因为担任校纪检部部长想了解一点有关管理的学问,以前对于管理学不了解,但对管理有些了解,但不系统。经过半年的公共选修课的学习,我有了不少收获,慢慢知道原来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通过学习,我发现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有效的管理,是没有一种固定模式的,但好的管理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首先必须是结合实际,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标,都会有很多个管理的选择,而我们则要从中选择一种最有效、最节约,或最易实现的办法。因此,我们必须要先认识到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对于管理提出了经典论断,而有关企业管理更是情有独钟,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无数人来担任无数职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每一个职位的人,不论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计划内的,这些都是企业在运作前需要设计规划好的内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这些工作的结构和内容计划安排好。

单从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达到了最合理最科学,而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最恰当最精准,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找不到一个最完美的组织结构,现实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须不停的改变,这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管理学家只是致力于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个“最完美”。

其次,如果说对于工作方式的设计和调整是属于比较固定和硬性的话,那么对于人的工作则是充满弹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为人和工作方式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因素会影响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对人的关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霍桑效应就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这样,光靠改善组织结构,越来越机构冗肿,这样会使其办事效率大大降低。如果长久忽视对人的关注,则会产生更消极的影响。对于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这需要人对工作有很大的积极性,并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于人发挥出他们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奖励机制、竞争秩序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开创了这一领域。

他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工人生理、心理的需求、非正式组织。梅奥的理论使人们开始关注工作中的“人”。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一群和睦竞争的工人、一股积极向上的工作风气,能产生的工作效率将会很大地超过一般情况下的工作环境。这一方面显然不同与工作方面,充满着很大的弹性和变化,也对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不同类型的管理者或许会营造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即使是优秀的管理者也是一样。

好的工作环境没有特定的标准,只要能更好地促进人们工作就算是。管理者需要有很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才能把对人的工作做好,这一点也是相当的不容易。总的来说,对于人这一方面,虽然不及对于工作那一方面重要,但是它产生的效果可能更显著,同时也会给一个企业带来一些不能靠改善工作带来的效果。

我认为企业中的管理,大致可分为对于物和对于人的管理,而管理所包括的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五方面工作,都可以包含在这两方面的具体任务之中。管理是一种艺术,它需要管理者有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其具体操作方法又不局限和拘束,需要有很好的创造力。学习管理学,我想不光是要学习管理学本身的学科内容,也要从其他方面全面的提高自己,更要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管理学是一门很需要自己思考、研究和发现的学科,并且所学的知识都必须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在实践中创新管理模式。

管理学读书笔记5

我有幸拜读罗宾斯大师的《管理学》﹝电子版﹞·走进大师的管理学世界,顿感新鲜,闪光的睿智化作盘盘美食,让人垂涎欲滴;食之久又感难咽,其博大精深让人无法寻着恰好的支点来消化这盘盘美味大餐;关掉word文档,起身步走却是沉思于中而念念不忘如何解其意。管理学及组织行为学大师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P、Robbins﹞所著的《管理学》为全世界300多所大学、商学院广泛采用,是为我国攻读MBA的学子们必修课,中国企业管理学习的经典。在其开篇之际,罗宾斯这样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濒临灭绝的仍为理想奋斗着的人们。这样的话语多少有点悲壮,又有着“危言耸听”的意味。随着我们跟同罗宾斯一起开始管理寻路之旅,罗宾斯恰如一位长者,用很诚恳却又意味深长的言语在帮助人们解惑之时,我们就会明白他为什么在开篇之际写下上面这样的话了。

头脑风暴从发问开始

在学习《管理学》时,我们就是要开始一场“头脑风暴”,而这“头脑风暴”就是从发问开始的。罗宾斯在书中每一章节都重复这样一句话:管理的道德困境。在每章中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实际存在问题,从“说假话是不对的吗”到“为谁节约成本”等等。罗宾斯从现实发生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中直面“道德的困境”,试图让读者自己来思考这样的问题,而他又从许多研究结果中给

出一些数据,表达一些观点,一直在坚持管理变革研究的`科学性。这与其他管理书中那些经验教条或长篇大论管理道理不作实验研究的做法完全不同。罗宾斯的出书目的很明显,他要交给读者的是一把开启管理学的“钥匙”,他要读者自己成为这本书的正真主人,从中读一回体验一回。

所以我们也就很自然的与作者同心,一起为“管理的道德困境”所出现的问题而不断地自我发问,从罗宾斯的管理学观点中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结合其所提的建议在实际工作管理中开展头脑新思维风暴。管理的变革罗宾斯长期致力于管理的变革,为此而做了不懈的努力,并获得不少成功。他说要将此书献给“濒临灭绝的仍为理想奋斗着的人们”,其实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位卓越先行者。通过学习我们可清明:当企业面临着重组和大规模裁员威胁的动态、不确定的环境,企业的组织文化没有能力支持企业的前进使命如此困境之际,变革问题就在眼前。

罗宾斯认为:在今天动态的“急流险滩”环境中,成功越来越属于那些能灵活应变的企业。企业需要人们抛弃事情一贯的传统做法,而发动一场激进的、根本的变革。按一般程序讲,企业变革可从企业结构、技术、人员三方面下手。结构变革立足于改革企业组织的复杂性、正规化、集权化程度,职务再设计及其他结构因素。技术变革着力于生产过程、所使用方法和设备的改变等。人员变革则关注于企业文化和员工工作态度、期望、认知、行为等的改变。

从罗宾斯对管理变革的态度中可见,我们现实情况是非常复杂的,许多因素在促使着变革,有些变革是不易为企业决策层控制的,而变革又造成一种压力。在压力下工作着,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有痛也有苦,必须正视变革,提前主动变革才是出路,这是管理的革命所在,也是吸引我学习此书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吧。

创新型企业文化

罗宾斯一直在关注着企业文化性质最佳的选择。我们应该认同企业变革的方向是打造创新型企业,这是时代的变化要求。创新型企业由企业的创新型结构、创新型文化、激发潜力型人力资源系统三大类主要因素来促成。管理学者们认为,500人以上的企业可具强企业文化,也就是说500人以上企业如果创新型企业文化营造成功并具强力的话,那么它将发挥文化规模效应。现在第一步就是要先定创新型企业文化性质。关于这一点,罗宾斯提出创新型企业的文化应具备如下特征:

1、接受模棱两可。过于强调目的性和专一性会限制人的创造性。

2、容忍不切实际。企业不能抑制员工对管理问题作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愚蠢的回答。其实乍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行的,但往往可能带来问题的创新性解决。

3、外部控制少。企业将规则、条例、政策这类的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

4、接受风险。企业鼓励员工大胆试验,不用担心可能失败的后果。错误被看作能提供学习的机会。

5、容忍冲突。企业鼓励不同的意见。个人或部门之间的一致和认同并不意味着能实现很高的经营绩效。

6、强调开放系统。企业时刻监控环境的变化并随时快速反应。这些特征也就是罗宾斯式创新型企业文化“标准”,要促成这些难度很大。管理的核心就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是学习罗宾斯《管理学》要抓住的关键之处。在实际企业管理中,部门工作团队最能体现和创造创新型企业文化,反过来创新型企业正因为有着上述的特征才可能通过相应的部门工作团队发挥出其巨大的动力作用。企业文化的塑造从部门工作团队着手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这是因为罗宾斯通过研究得出结果:结构松的团队因其社会惰化效应,往往产生不了1+1>2的团队效率。

部门工作团队因其结构紧、责任明确、管理者权威大这样有利于团队重塑。我们可通过建造一个基本结构:适当的培训,一套易于理解并可用以评估员工总体绩效的测量系统,以及一个起支持作用的人力资源系统。这样为部门工作团队提供强力支持,以求创新部门工作团队重塑创新型企业文化。罗宾斯也赞成这样做,他并指出管理者在部门工作团队中建立信任的重要性,为此特地给出了构建信任的六条忠诚建议:

1、沟通:向团队成员和其他下属解释有关决策和措施等,使他们知晓;能够及时提供反馈;坦率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2、支持下属:对团队成员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鼓励和支持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3、尊重下属:真正授权给团队成员,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

4、公正无偏:恪守信用,在绩效评估时能做到客观、公正,应予以表扬的尽量表扬。

5、易于预测:处理日常事务应有一贯性,明确承诺并能及时兑现。

6、展示能力:通过展示自己的工作技术、办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培养下属对自的钦佩与尊敬。

目标管理

关于目标管理(简称MBO),这是我们正在用的管理手段,并且已产生了明显的绩效。管理的目的是追求效率与效果的统一。目标管理也就要求以效少的代价将目标正解地完成。这要真正做好难度也够大的吧。目标管理要把握两个关键:

1、目标的困难程度。如何根据企业本身情况制定恰好的目标更好地适应员工潜能的发挥。有一个被忽略的事实:工作目标本身就对员工起激励作用。罗宾斯的研究表明:人处于完全投入状态时并不十分愉悦,这是一个极需全神贯注的阶段,具有挑战性、高要求的目标任务导向人的努力。当这一阶段结束时,他就会对这种状态充满欣慰之情,并获得放大的满足感,而这种情况偏偏发生在工作之中,不在于我们的平时生活娱乐中。

2、高层管理的承诺和参与程度。罗宾斯通过研究发现:当高层管理对MBO高度负责,并且亲身参与MBO的实施过程,生产率的平均改进幅度达到56%;而对应高层管理低水平的承诺和参与,生产率的平均改进幅度仅为6%。目标管理强调了具体绩效目标,对执行过程的程度没有更深入的涉及。罗宾斯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又指出:MBO将目标作为一种激励因素,让员工确切了解企业对他们的期望,使他们参与自身目标的设定过程,将他们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不断地反馈给他们,以及根据实现目标的分步情况对他们进行分时奖励。这些因素增强了MBO的激励作用,在纠正着不重过程的偏向,也为KPI的管理提供了源泉。

费用预算

罗宾斯主张放松对预算的严格控制。他给我们描述了许多存在的管理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预算的着手点不广,没有活力,阻碍部门间的合作以及鼓励做表面文章的短期行为等。许多重要的活动并不能用预算来表示,因为其内容的质量是动态的没有办法来量化的。预算却偏偏设定每一件重要的事情都能够定量化并转化为一定的金额。许多人可能产生了一些非常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想法及方案并且要求立即付诸行动,但是因为它们没有列入预算,也就没有任何用处,这样也就丧失其活力。各管理部门大都有相应的费用预算,各部门的管理者趋向于使自己部门的利益最大化,哪怕整体将为此付出代价。

当企业试图培育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寻求打破结构上的障碍时,预算趋向于只是增加部门间的冲突。理解到罗宾斯非常现实的观点,我们也就明白到一味强调符合预算要求会压抑新思想,阻碍冒险精神和灵活性。另一方面,罗宾斯也肯定了费用预算还是利大于弊的积极作用。所以罗宾斯这“重新估价预算的重要性,适当放宽对它的约束,并将各部门的预算联系在一起以鼓励合作”的建议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至于采用什么方法来操作,罗宾斯没有提供答案,毕竟企业管理情况太复杂,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解决实际问题还得自己亲自尝试开拓,这是罗宾斯在书中反复强调要牢记的第二把管理“钥匙”。

时间把握

难得有罗宾斯这样的人对时间如此重视并作如此深入的研究。个人的时间极少,又非常珍贵。管理者首先要对自己的时间作科学、合理的计划,把握自己为数不多的时间。实现有效的时间管理包括5个步骤:

(1)列出目标;

(2)按重要性排出目标的次序;

(3)列出实现目标必须进行的活动;

(4)给活动分派优先级;

(5)按优先级安排活动的日程。围绕时间管理取向,罗宾斯提出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建议:

1、遵循10/90法则:大多数管理者90%的决定是在他们10%的时间里做出的。管理者们很容易陷在日常事务中,要有效地利用其他间接管理者,确保最关键的10%的活动具有最高的优先处理权。

2、了解你的生产率周期:每个人都有日生产率周期,有些人在上午工作效率最高,有些人是在午后或晚上工作效率最高。凡是了解自己生产率周期并能合理安排工作日程的管理者,可以显著地提高管理效率。他们在生产率周期效率最高的时候处理最重要的事情,而把例行的和不重要的事情挪到效率低的时候处理。

3、记住帕金森定律,定律提出: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时间管理隐含着你可以为一项任务安排过多的时间,如果你给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时间从事一项活动,你会放慢你的节奏以便用掉所有分配的时间。所以把不太重要的事集中起来办,每天留出一些固定的时间处理未办完的事情以及其他零碎的事情。理想的情况是,这段时间安排在效率周期的低谷阶段,这样做可以避免重复、浪费和冗余,还可以使你在处理重要的事情时免受琐事打扰。

上一篇:家乡梦中国梦下一篇:高中历史教研组长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