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说课稿人教版(通用10篇)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是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与第二单元“道德修养”、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六单元“精彩演讲”共同组成了人文色彩浓郁的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苏教版语文课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文性强,语文工具性的强调相对较少,所以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应灵活一些,也不可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2.教学内容: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
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七、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诵读品味法
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八、教学过程
由于教材规定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第二块:整体诵读。
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
2、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
第三块:问题点拨。
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四块:品读赏析。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用词美: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浅;深。象征美:物;人;神。
第五块: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三)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
3.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九、说课小结
社会呼唤诚信, 人们的内心更是渴望诚信。诚信是当今社会中各行各业都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也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通过《社会呼唤诚信》一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社会中不同侧面的各种承诺, 引发学生思考约定、合同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同时, 也通过了解调查的方式与方法, 从内心的深处感知人们应每时每事以诚为本。
二、学情分析
本课有些内容是从生活的角度来体现的,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学生面前展现了社会生活中不同侧面的各种承诺。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 拥有了更多的生活经验, 要让学生体会诚信在各行各业的重要作用, 就需要教师搜集更多资料加以整理、介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承诺形式, 感知社会各种主体 (厂家——消费者、政府——市民、签订合同的甲方——乙方··) 对诚信的期待。知道在社会的监督与制约下, 诚信品牌毁之容易, 建之难。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生活中不同侧面的承诺形式, 培养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诚信问题, 愿意为打造诚信社会出一份力, 也做一个呼唤诚信的社会人, 从内心深处感知人们应每时每事以诚为本。在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 增强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社会生活中诚信与不诚信事例的剖析与对比, 感受社会各种主体对诚信的期待。教学难点:懂得诚信是现代社会中一条基本原则, 是各行各业人们要遵守的行为准则。
五、教法运用
根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年龄特点并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 我采取多媒体创设情境和动手实践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 利用媒体进行情境创设
教材介绍了社会生活中不同侧面的承诺形式, 有关各行各业间的诚信问题。对于学生来说, 在认知理解上比较有困难, 因此, 我设计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通过对社会生活中诚信与不诚信事例的剖析与对比, 使学生感知社会对诚信的期待。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 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直观的大社会, 让学生体会到诚信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诚信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与准则。
(二) 动手实践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活中不同侧面的承诺形式。课上指导学生开展易操作、生动活泼的各种活动。如:模拟表演, 分角色进行质询问答、办专栏、小报等。在拓展学习中, 我推荐孩子们看“立木为信”“晏殊的故事。
六、学法指导
课前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整理, 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各自的收获, 使他们能开拓眼界, 在小课堂上认识大社会。模拟表演与分角色质询问答等活动, 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合作。在活动中, 学生感知了人与人交往应以诚为本。
七、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由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讨论交流互动学习、巩固学习总结经验三个部分组成。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各种签约场景图。引导学生思考:人们为什么要签订协议、合同和作出承诺, 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呢?学生交流得出双方用签订合同、协议的方式, 作出约定, 并依据约定行事。违约要受到惩罚。
(总结:要做到诚信, 一方面需要个人的严格自律, 另一方面也依靠社会的完善规范。社会生活中的信用到处存在。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社会呼唤诚信》。)
引出课题并板书:社会呼唤诚信。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各种签约场景图引发学生的思考, 一幅幅签约图仿佛将学生带到了签约现场, 使学生感受了签约的重要性。了解到签订合约既是约束对方, 也是规范自己以合同为合作标准。】
(二) 讨论交流互动学习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我设计了找找社会生活中的承诺、品牌的由来、回归诚信大行动、讲故事说格言四个主题活动。
活动一:找找社会生活中的承诺
指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信誉卡、保修卡、装修合同、房屋买卖合同复印件等, 由学生讲讲其中的故事。如商家按承诺上门服务, 自己买到放心商品的喜悦和商家不讲信誉的烦恼等。接着,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和媒体案例说说社会生活中的承诺。如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签订合同、协议, 政府部门对市民的承诺等。在交流中,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承诺的意义, 想想合同对双方有什么约束。政府部门向市民做出承诺, 说明了什么?当承诺得以兑现, 人们是怎样的感受等。
活动二:品牌的由来
由学生介绍自己与家人比较信赖的产品和信得过的商店, 了解人们为什么信赖它们。接着, 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研讨:
1. 砸冰箱的事例
讨论:厂长为什么要砸掉冰箱, 如果放任其流入市场, 会出现什么后果?在学生的畅所欲言时,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思考:76台不合格冰箱的销毁会给厂家造成什么损失?如果将这批冰箱与合格冰箱一起卖掉, 对厂家和对消费者分别会带来什么后果?降价卖掉与砸毁不合格产品, 会对以后工厂打造品牌产品, 保证产品信誉等带来什么不同的影响?
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中, 体会厂长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的良苦用心, 企业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定会引以为戒。正是海尔冰箱重质量、重信誉, 所以, 才打造出海尔冰箱的品牌, 从而引发学生明白诚信要靠行动来打造。
2. 温州鞋业的衰与兴
讨论:为什么两千多双劣质鞋, 就能毁掉温州的信誉, 而重建信誉却需要近二十年的时间?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明白了假如自己听说某地生产假冒产品, 也一定不会购买该地的产品。由此, 让学生感受到, 毁掉信誉很快, 但要恢复信誉却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设计意图:这两个教学活动主要通过信誉卡、保修卡、及各种签约合同的展示, 以及自己对品牌的理解, 让学生体会信誉对商家生存的重要性。】
活动三:回归诚信大行动
我在参考了教材的活动提示下, 引导学生开展以模拟表演为主, 办小报为辅的回归诚信小活动, 学生在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深刻体会出诚信象阳光一样照亮了人的心, 辉映了企业发展的美好明天。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活动中, 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活动, 每名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 学生感受到了诚信是人与人长期交往的前提。】
活动四:讲故事说格言
通过有关诚信的故事, 学生从中体会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课件出示诚信格言: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接着, 学生将自己课前收集的古人有关诚信方面的格言, 警句抄在小报上,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 选择一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 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只是组织者。】
(三) 巩固学习总结经验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句话的?学生看板书来回答问题并总结本课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我采取了学生总结的方法, 使学生加深了对本课教学的印象。】
板书设计:
社会呼唤诚信
企业发展之根本
第二课时 reading
一、说教材
Global warming为人教版选修六第四单元。本节课为第二课时阅读课,是第一课时的延续。随着经济的增长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全球气温上升,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热门话题,由此可见,本课内容十分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全球变暖的起因、变化、发展。
2.能力目标: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树立“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难点:让学生通过讨论,表达面对全球变暖,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说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思考、观察、阅读、讨论等方法步步深入课文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五、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有目标有任务,通过互相讨论,突破教学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及读前
Show the students some pictures and ask them some question.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出问题,借助多媒体展开问题,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思维,引发思考,通过温室的工作原理引出大气的温室效应,提出问题“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后果?”,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读中
Step I skimming (individual work)
Read the text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Step II Fast reading (individual work)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match each part with the main idea.
Step III Listening & Careful reading (individual and pair work)
Listen to the text paragraph by paragraph to find some detailed information.
设计意图:通过略读、快读、细读等阅读方法,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完成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读后
Show the students a short video and let them know the harm of global warming. So what can we do about global warming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意识到如果对全球变暖熟视无睹,灾难会随之而来,引发学生心灵共鸣,引起学生反思,唤起学生环保意识——全球变暖,人人有责。
Group discussion: What can/should we do? ( group work)
Then ask each group to share their ideas on the blackboard.
Please remember: Together, individual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设计意图:面对全球变暖的現实,让学生思考“全球变暖我该怎么做?”此环节为小组活动,讨论可源于本文,也可源于生活。小组中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起来,主动投身语言学习的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会学习主人的滋味。使学生表现欲,敢于表现,敢于运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思想。把教学活动变成了真正的交际活动,并将课堂推向高潮。
七、说板书设计
老师书写标题及任务。学生将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使学生更大胆表达自己,与书写有机结合。
Global Warming
What can we do about global warming?
Group I Group II Group III Group IV
… … … …
… … … …
八、说作业设计
学生完成一篇书面表达,提高学生阅读、写作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九、说教学反思
(雄壮、伟大)生长环境农民(质朴、严肃、坚强)
(力争上游)外部形象白杨树―――(象征)―――人哨兵(傲然挺立)
(倔强挺立)内部气质(托物)(言志)精神和意志(团结、上进)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附录:说课的几个环节
(一)、说教材:1、首先讲清楚说课的课题。2、教材的重点,教材的主要思想内容、在单元和书本中的地位、作用。(包括知识点、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教材的难点:从学情、教材内容或教学进度等方面去确定。3、教材的地位、作用要说明白清楚。
(二)、说学法:如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传递方式、学生的智力结构、学习的方法等。
(三)、说教法:如范例教学法,是以知识的迁移为依据,一掌握知识为目的;问题探究法;归纳法;讨论法等,要说明自己采用某种方法教学来教的原因(如:我选择这种教法的优点是……。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可以复习旧课、录象、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小黑板等);2、抓住重点,把教学过程条理说清楚,把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安排、运用?);问题的设置(为什么这样设置、安排问题的顺序?);针对重点难点巩固训练,并说说练习的意图。3、课堂小结:充分利用板书,突出重点难点。5、布置作业。并说说作用。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白杨礼赞》。下面我从课标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标教材
1.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初二语文教材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教读课文的第一课时。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自然万物,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于我们许多人生的启示。《白杨礼赞》在这里学习,我的理解是:编者意图一方面是使学生在学习了《海燕》之后,进一步学习、熟练、巩固对象征、对比、烘托的理解运用;一方面又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抒情散文的认知和体会;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这自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在《海燕》对这些的基础认识上,进一步学习《白杨礼赞》就比较容易了,为学生学习自读课文《石榴》打好扎实的基础,《白杨礼赞》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习目标的确定
①积累字词等基础知识。
②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③分析白杨树的形象性格。
其中①属于知识与能力目标,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③既有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因为我讲课讲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我认为只有在掌握大量基础知识和对文章有了准确并比较系统的认识后才能够更好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所以我把本课的一个重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放在了第二课时讲述,品味语言也在第二课时。本课时只在基础知识、熟悉课文、分析白杨树的形象性格方面着手。这几个目标主要在生生、小组、组租、师生交流合作探究中完成。
3.根据学习目标和本班学情我把目标之三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原因是字词等基础知识基本上所有学生都可以自主完成任务;朗读和理清思路在各组一号和二号成员的带领下也基本可以顺利完成;人对于形象性格的分析概括需要比较系统全面的语文知识才可以做来,所以我将此作为重点,并积极预设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根据课堂效果来看,我认为也是比较妥当和合理的。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自学--合作--解疑--演练”教学模式和新课标理论的认识,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三是注意在合作环节,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并促使他们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这样做也是为了努力应用并实践叶老“教就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
在自学板块、演练板块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合作部分的5、6、7主要体现“合作探究”的精神,在5当中还特别能体现学生积极竞争、力争上游的精神。而8、9主要体现在教师主导情况下的探讨交流。解疑环节学生自主与合作兼有体现。
教具方面我主要通过图片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白杨树的风貌,感受白杨树的形象性格,激发他们的听课兴趣,使学生能更快递进入文章,逐步理解文章中所反映出的主题思想。
三、说学法
我们现在提倡的教学是注重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因此,要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性地开展学习。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学习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可利用的学法至少有: ①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其中快速阅读和深情朗读是两个重点。学会快速阅读,并掌握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饱含深情的朗读能更好的深入作者、深入文本,更有机会和可能接触到文字背后的意蕴。
②合作能力的培养。预设问题中给学生以讨论的话题和机会。尤其在重难点问题的解决时,给以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并适时引导他们。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在一定程度预习的情况下学习第一课时,下面我具体说说这课时的教学设计。1.回顾阿里山的神树(老、高、香、直)的形象特点以及遭巨疮之后仍巍然挺立的精神联系到白杨树的特点和形象入课,以及同时用两张挺拔白杨树的照片直观导入课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完成学习目标是学生课堂的主要任务,也是课堂的主线。
2.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知识。检查学生字词等预习情况,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情况,结束自学环节,完成了学习目标之一,打好了基础。
3.走进白杨树 进入合作环节。
①在合作4小题的基础上,5小题进一步要求学生带着感情并大声朗读相关句子,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初步感知白杨树的形象。
②理清文章思路在6、7小题中体现。基本完成了学习目标之二。③8、9小题围绕目标二和三设置。在分解这个重难点时从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品质两个方面来探讨。并从总体特点到分解特点,最后概括它所体现的深刻含义。这部分给学生以充足的合作探究时间,尤其小组长在讨论中要起主导总结作用,使讨论结果文字化、全员化。从学生接受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
4.解疑环节。
首先说解疑其实是融合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作者以丰富,优美的语言介绍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风光景色,它作用显然是衬托,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一些优秀品质。“恹恹欲睡”这个词前后文字反面衬托了白杨树的优秀品质,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5.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挑选组织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谈学习这一课的感受。
6.演练巩固
进入演练环节。我从目标入手,设计了2道练习题,巩固应用本课所学内容。这个环节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想象能力的时候。给学生自己创造的机会。7.为更好地进入第二课时我布置了回顾海燕象征意义是如何概括并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一道作业。
8.板书再次凸显、巩固本课时的重难点。9.总体来说,自我感觉良好。有待改进地方我认为是对背景知识的介绍还是比较少,在培养学生朗读方面要下大工夫,首先是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总之我在此诚恳希望各位领导、老师们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将洗耳恭听、认真做好笔记、细心思考、努力努力再努力。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评委的莅临和指导。
义安二中
郝卫城
【预习提示】
1.自主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2.积累有关“坚强不屈和团结向上”的名言。3.完成基础知识(生字词、作家作品等)的自主学习。【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不平凡”的多层含义。
2.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的作用,把握文章是如何从低潮向高潮层层推进的。3.培养团结互助、坚强乐观的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白杨树的外形及内在气质。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评价任务】
1.通过速读课文,能概括课文大意。
2.品读课文中精彩的描写语句,把握行文线索。3.合作探究,掌握象征、对比等手法及其作用。4.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做人真谛。【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导读文本(导入新课)投影展示白杨树的图片。
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等;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活动一)1.生字词。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有关“坚强不屈和团结向上”的名言佳句。
三、概述文本内容,了解主题(自主学习)(活动二)学习任务:概括文本内容,分析“礼赞”与“不平凡”。问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问题2:文章是怎样描写白杨树的形象美的? 问题3:文章是怎样描写白杨树的气质美的?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
四、细读课文精彩段落,感知白杨树的精神品质(合作学习)(活动三)学习任务:分析对白杨树的描写,概括总结象征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师指导语:通过阅读课文,我们了解了本文内容,感知了“不平凡”的内涵。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象征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问题: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描写白杨树精神品质的关键词句,揣摩象征和对比手法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
(温馨提示:请多名学生找到反复出现的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师生共同评价。多媒体显示相关语句,重点指出关键词句。
(温馨提示:文中有两类关键词句:一类是描写白杨树的关键词句;一类是礼赞白杨树的关键词句。朗读这些重点词句时,可以通过轻重缓急的语气、语调来体现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教师小结:
白杨树的精神品质:朴质、坚强、力求上进、团结。
五、品读课文学技法,象征、对比要记牢(合作探究)(活动四)学习任务:感悟写作技巧。
教师指导语:一篇成功的散文,不仅要有精湛、完美的语言,还要有独特的写作技巧。下面我们一起分析本文的写作技法。
出示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1:作者在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时,是怎样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明确:课文第七段,连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揭示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个反问句启发人们思考人与白杨树的联系;第二个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不平凡品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不屈的抗日军民;第四个反问句指出白杨树象征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探究问题2:文章的结尾用“楠木”与“白杨树”作对比进行议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主题。以昂扬的调子高声赞美白杨树,结束全文,与开头呼应。
(温馨提示: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最后统一归纳。然后举手回答,教师或同学给予评价。)学生活动:精读课文,圈阅、批注、思考、归纳、回答、评价。
小结: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学习任务:综合实践,巩固练习。
1.请根据你的积累,联系生活实际,也写一篇散文,写一种植物,要求用上象征和对比的写作方法。
2.完成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外部形态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团结
分叶——片片向上——进取白杨礼赞 皮——光滑、淡青色——朴质
努力向上参天耸立内在气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你们好!我叫周和枝,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别为: 重点: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难点: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教学关键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通过听多媒体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使整个课堂氤氲在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培养了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通过组织“鲜花献给可敬的人”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 通过对文字作细致揣摩,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体味,品味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学法指导:
1、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2、在学习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屏,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掌握字词
2、快速抢答,梳理信息
三、品读课文,寻找美点
刚才我们初步感知了这篇课文,现在请用你的一双慧眼寻找文中的美点,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教师提示:对美文的赏读,大处看可以欣赏其中美的景、美的事、美的人;细处看可以欣赏美的词、美的句式、美的细节等等。)
(一)、亲情美,人性美
1、这家人在散步途中产生分歧后,谁有真正的决定权?现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2、 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的是谁的表现?理由是?
采用句式:我最欣赏的是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句子)中,我感受到他(她)的_______________(性格/品质)。
“我”:孝顺老人,不溺爱孩子;
“我”的妻子: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我”的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我”的儿子:懂事、聪明、活泼。
3、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二)、细节美
A、深情朗读最后一段
B、问题探究:
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母亲和儿子重不重?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2、这是一份责任,那么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份浓浓的爱、厚重的责任读出来。
(三)、景色美(5分钟)
(这是一篇玲珑剔透、短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思考:1、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朗读) 2、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小结:文中的美点还有很多,我们学在课内,但功夫在课外,希望用你的一双慧眼还能找到更多,并学以致用,在我们的写作课上得到实践.
四、拓展延伸,真情告白
浓浓的亲情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你能说说吗?
五、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2、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六、课后作业,实践检验
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
亲情不能只靠父母们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
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
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你可以把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在以后的语文课上大家进行交流。
古往今来,亲情都被善良的人们代代传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来结束今天的课。
这首诗也是通过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儿子要出门了,母亲拿她手上小小的针,来表达她对儿子浓浓的亲情。所以只要我们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就能感受到更多更浓的亲情。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六、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戚
承前 启后
母亲 我和妻子 儿子
赡养 抚养
责任
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大家!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串联和并联》(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串联和并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三节的内容,电流和电路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的基础,串联和并联又是以后学习电学的关键。在这节中能否识别和连接串、并联电路及按要求画电路图,将直接影响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课程基本理念,我确立以下为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
(2)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动手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会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的电路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验,实际操作,分析归纳串、并联电路在结构、开关作用、用电器间关系等方面各自的特点,从而学习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和兴趣。
(2)在学生探究串、并联电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实验,执着探究的精神。
(3)通过列举生活、生产中的简单串、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认为本节课是学生学习《电流和电路》的重要一节,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其它知识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本课的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正确识别串、并联电路,会画出合乎要求的电路图,并根据简单的电路图连接电路是本节课的重点,从实际电路中看出它的连接关系,设计各种要求的电路是这节课的难点。
(四)教材处理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器材,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去探究,直接接触物理事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物理的激情。
二、教法学法:
(一)教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各小组相互交流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从“猜想——设计——论证——归纳——结论——指导实际”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体验自然科学的魅力。把难点通过实验变得直观、形象、具体。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知道简单电路由四部分组成,并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但他们的知识仅限于一个用电器,同时学生对电学学习早有期待心理,认为电学中实验很有趣,都想动手去实验,有很强的动手意愿。
2、学法指导
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将学生学习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并根据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以实验、观察、思考、交流、分析、归纳等为主要学习方法。在整节课中让学生自己想“探究”、想“成功”,并能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地探索学习,达到“学会”。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电源、开关三个、小灯泡两个和导线若干),制作示教板两块(一块串联、一块并联,连线图都不可见),以备教学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的课堂教学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2分钟)
展示示教电路板,第一次合上开关两灯亮,分别摘下一个灯泡再合上开关,一个电路小灯泡亮,另一个电路灯泡不亮。观看表情后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看到两种电路的演示,同学们有什么想法、想知道什么?
(好课的导入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既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又能联系学生内在知识结构,为学生的自主建构创造条件。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疑惑,即而进入主动思考过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20分钟)
1、先提问:如果给你两盏灯、三个开关和几节电池,你能同时使两个灯泡都发光吗?有几种接法?
根据上面提出的问题,学生每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对学生采取什么器材不作任何限制,让他们展开自己的想象。电源方面有的可能用的是一节干电池,有的可能用的是两节或三节干电池,这样出现灯泡的.亮度就会不同;两个小灯泡有的可能采用串联,有的可能采用并联;开关有的可能只用了一个,有的可能用了两个或三个,这样开关的操作就会有不同的效果。(物理课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本环节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也展示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所以教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注意掌握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随时引导教学活动。)
2、当各小组成功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提出:“你们每个同学是如何连接的两个小灯泡老师有点看不清,你能不能把你的各个元件的连接关系用清晰的电路图表示出来?”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知识点的掌握与训练。
在学生正确地画出自己的电路连接关系后,教师开始引导他们去识别电路的连接。找几个有代表性的电路连接,让他们画在黑板上,去归纳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会很清楚地看出有两种,从而得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概念。让每个同学看看自己的电路连接是属于哪一种?你是如何控制每个灯泡的工作与否呢?(魏书生曾说: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你老师就不要去替代。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特别是在思维上,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不能取代或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
3、引导学生猜想:在串联电路中,把开关的位置改变了,它的作用是否改变?在并联电路中,开关的作用又如何呢?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
各小组连接另一电路去进行验证。(教学中还应不断启发学生联想日常生活现象,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体验进行大胆猜想,说出猜想依据,然后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把学生引导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轨道上来。)
各小组讨论交流,从电路元件的连接形式、电流的路径、开关的作用等方面总结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与区别。
教师板书:
电路图 概念 电路特点 开关作用
4、教师总结学生在实验和作图中存在的问题。
5、全体学生参与游戏巩固新知
游戏:伸出双手,握紧拳头再伸出大小母指,以拳头为用电器,以大小母指为导线,先组成两个用电器串联,再扩展到三个,然后组成两个用电器并联,再扩展到三个。(这一游戏既巩固串并联的连接特点,又把串并联得以扩展,同时也体现了合作意识。)
(三)限时闯关,拓展创新(8分钟)
为了突破重点,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设计以下闯关题目。
1、展示:一块示教板,上面两个灯并列摆放,连接线看不到。让学生判断它们的连接关系。(现在学生无法从连接方式判断串并联电路,从而继续激发学生兴趣、疑虑。让学生作出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告诉学生仅凭元件摆放的位置是无法判别串并联的。)
2、找出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的是串联电路,哪些地方应用的是并联电路。
3、有两个小灯泡(L1、L2),两个开关(S1、S2),两节干电池,导线若干,实现:只闭合S1时两灯都不亮,只闭合S2时只有L2亮,S1、S2都闭合时两灯均亮。(比一比那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而且能画出相应的电路图,说明其连接关系。通过评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
(四)独立完成,学力自检(10分钟)
测试题三道,判断电路连接方式、连接电路、电路设计。
(拓展练习设计应有层次、有坡度,给各段学生不同任务,使他们既能跳一跳摘桃子,又能通过练习体会成功的快乐。)
(五)总结反思,归纳提升(3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进行总结,主要从科学知识及科学的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总结,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通过本环节,学生可以逐渐养成对所做事情进行评估的习惯,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有助于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梳理知识体系,有助于课堂情感、知识能力的内化,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次布置作业的原则,作业分3部分布置:
A组:课本第109页1、2题
B组:课本第109页3、4题
C组:除完成B组作业外,思考:节日小彩灯如果有一个坏了,如何使其它的灯亮起来?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课后作业的设计源于这样的思想指导。教师应给不同能力的学生以不同作业内容,为学生积极主动发展提供机会。)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把教学内容形象精炼地呈现在黑板上,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智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课堂思路。)
电路图 概念 电路特点 开关作用
【人教版《串联和并联》说课稿】相关文章:
1.串联和并联说课稿
2.电阻的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3.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范文
4.初中物理串联和并联教学计划
5.串联与并联教学反思
6.有关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教案示例
7.能穿几串说课稿
8.并联的造句
作文专题训练“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来自于人教版必修五“表达交流”板块第一专题。为高二上学期训练内容。本章节是该学期作文教学第一板块,首先注重思维的训练,为后面章节的作文练习延伸目标作好基础准备。
二、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在高一的学习基础上,生活面和阅读面有了一定的扩展,理解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看问题更全面、深入和辩证。但是,也有不少学生有畏难情绪,作文的综合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高。具体在作文中多表现为:材料理解幼稚,文章缺乏深入的认识;材料运用生硬,缺乏自然有序的理性分析;个人观点或片面或极端,貌似深刻而实则矫情。因此,为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点拨思维方法,提高写作的分析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挖掘事理底蕴的思维习惯。
三、说教法
1.按照“启发思考――明确方向――练评结合”的思路展开教学。
2.点拨法、引导法、倾听法。
说明:这堂作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维训练,以高二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以小见大”板块较为容易理解,因此以教师引导下学生讲为主。第二部分是课堂教学重点。针对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常犯的毛病――观点加事例的简单构思,我选择了一段学生习作加以修改,利用现场作文的办法来前后对比,让学生理解如何用分析的方法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因为议论文是以分析说理见长的文章,不进行充分的分析、说理就很难把观点阐释得深刻透彻,文章因显简单化而丧失重要的说服力。通过对比、理解和思考,学生自然理解了“探究因果”这种思维方式的内涵。最后安排综合性较强的第三部分“比较鉴别”思维方式的学习。以前面两种方式为基础,用比较的方式发现思维方向,让学生进行综合性训练,这样课堂教学成为互相呼应的整体。
四、说学法
1. 启发
2. 理解
3. 实践
五、说过程
1.导语入题――说明课题核心“深刻”一词的理解,首先从关注点的把握上牢牢地吸引学生。
2.速读提炼――阅读文本,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目标。
3.说写结合――思维训练必须是落实到写作实践活动上方显成效。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芦溪初中:魏福学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说板书设计等五方面说说这节课,请各位多指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及处理:
教材从液体的流动性和液体有重力出发研究了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重点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利用实验定性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利用物理模型“液柱”从压强的定义公式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通过例题理解液体压强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是本章的难点。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认真做好“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因此,我认为《液体的压强》这节内容划分为两课时教学为宜。第一节课时,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第二节课时,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和三峡船闸的原理。熟练应用液体压强公式并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一节课时的重点是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难点是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2、教学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应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的能力,学习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用废矿泉水瓶和气球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4、教学准备: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教学课件,准备各种实验器材,多元化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组内自定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
3、演示实验器材:液体底部和侧壁压强演示仪一套、压强计、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
4、学生实验器材:塑料袋、铁钉、废矿泉水瓶、气球、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学生每小组一套)。
二、说教法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由于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说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实验、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液体压强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诸如拦河坝上窄下宽、深水炸弹等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结合课件): 【
一、引入新课】(2min)
1、烧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复习:温故知新)
2、如果在烧杯中加入水,水对烧杯底和杯壁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说明:在复习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板书课题:14.2液体的压强
3、当问题出现不同意见时,最好的验证方法是什么?(实验)
(说明:解答问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不盲目跟随,用实验验证。虽然学生的想法很多很多,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有的难免有点不着边际,但是老师应当给予适度的评价,切不可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发散性思维、创造性习惯。)
【
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3min)
1、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无压强?
(说明:让学生讨论液体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并亲自动手实验,可用铁钉扎破装水的塑料袋。既锻炼学生的自主设计、动手实验能力,又促进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和建议,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习惯,更是为了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敢于大胆的想象,为解决液体内部压强做个铺垫。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当主人,自主设计实验。)
2、其他液体行不?比如盐水。
(说明:设置一个小的问题,就从研究的水转移到普遍的液体上。这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3、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说明: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实验结论,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板书:液体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
【
三、反馈练习一】(1min)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
(说明:反馈练习题设计与实验结论形式不同,意义相同,可以考察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情况和知识迁移能力。)
【
四、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的特点】(12min)
第一环节:课题的提出:刚才探究了液体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无压强呢?试举生活实例说明。到了夏天游泳时,当水到达脖子时,呼吸时会有什么感觉?又说明了什么?
第二环节:猜想和假设:如果有,如何验证呢? 将绑着橡皮膜的正方体放入水中。发现上下前后左右都凹下去了。
(说明:从学生生活中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学生顺着教师设置的台阶进行猜想与实验设计。降低难度,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探究。保持探究活动的兴趣和连续性)
第三环节:实验设计:出示压强计,简单解释其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学生设计实验思路,绘制实验表格。
(说明:设计实验是做好实验的前提,可以明确实验目的步骤,优化实验方案,预防实验安全事故发生和应急处置预案。)
第四环节:进行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说明:初中学生往往喜欢做实验,但容易忽视数据记录,数据处理能力尤其薄弱,在此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数据。)
第五环节:分析论证:根据刚才实验,发现压强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什么无关? 由刚才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是由哪些数据得出的?
板书:液体内部各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液体各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液体压强公式:p=ρg h 第六环节:交流评估: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说明:通过交流评估,分析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思考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完善方案。通过探究实验,落实新课标要求,在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同时,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给学生创设出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体验,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一进行猜想一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一分析论证—交流评估。使学生知道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控制变量法)
【
五、反馈练习二】(5min)想想议议
1、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
2、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
3、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4、深水炸弹为什么会在设定的深度爆炸?
(说明: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从生活、生产和现代军事中的现象入手,引起学生思考。根据规律的有关内容,学生相互讨论、畅所欲言、大量举例。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六、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8min)
1、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我们只要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同时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
2、假设液面下某处有个水平放置的平面,计算这个平面上方液柱对这个平面的压强?设平面在液面下的深度为h,平面的面积为s,引导学生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p=ρg h
3、例题解答
(说明:
1、从实验探究知道: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密度有关,与方向无关。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在液体中取一段“液柱”,利用压强的定义公式结合质量、密度公式,很容易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p=ρgh。
2、公式推导出以后总结方法,进一步从公式理解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有关,与受力面积无关。
3、通过例题理解液体压强公式和单位。)
【
七、反馈练习三】(4min)(说明:
1、从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出发,学以致用,利用液体压强公式理解拦河坝设计上窄下宽的道理,通过展示三峡大坝、潜水服、我国研制的深海潜水艇图片,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计反馈练习题,回归课本回归教材)【
八、小结】(2min)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你记住了哪些知识?你掌握了哪些方法?你还有什么疑问?(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归纳总结)【
九、布置作业】(3min)(说明:
1、作业设计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回归课本回归教材。
2、课外小实验:用矿泉水瓶和气球自制学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实验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节约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进一步了解认识深水炸弹的应用和原理,拓展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 14.2 液体的压强
一、液体的压强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各方向都有压强
二、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压强计——U型管两侧液面高度差。
深度h:同种液体深度增加,压强也增大。
2、因素
密度ρ: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3、同一深度,液体各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白杨礼赞说课稿人教版】推荐阅读:
白杨礼赞阅读答案(节选)09-25
白杨礼赞课文预习作业12-07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02-27
八年级上语文白杨礼赞06-14
白杨礼赞表格式学案07-25
白杨礼赞好词好句感受11-06
白杨礼赞读后感中学生作文01-21
桂花礼赞作文07-23
礼赞青春诗歌11-20
小草礼赞作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