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篇1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把“传道”摆在首位,可见它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传道”即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学有所成。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点,“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如何把“渔”授予学生呢?我们就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改的灵魂。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策略、方法,将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我大胆地进行了尝试,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交流学习发现,学生通过读书很快就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讲了我认识到一个聋哑人,他喜爱画鱼,画技高超,画出的鱼就像真的一样等内容)。学到这里,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此时,我便相机引导:“同学们读懂了这么多内容,很不错,但是用心读书的孩子才能读出问题来,你们能吗?”我这样一提,学生就明白的我的意思,马上又拿起书读了起来,很快又提出了:“为什么聋哑人他的画技高土超?鱼怎么会游到纸上?题目是什么意思?题目又说明了什么?〃〃〃 〃〃〃”这些问题不是学生容易解决的,于是,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究中,学生很快抓住了文中的重点句,如:“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没说一句话”,“他好像和金鱼已经融为一体了。”,“鱼游到纸上,先游到心里”等。学生从这些重点句子中体会到聋哑青年观察金鱼时入神着迷;画鱼时全神贯注,一丝不苟,把金鱼画活了;他作画到了痴迷的境界,物我两忘;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也正是聋哑青年之所以画技高超的原因:专注和勤奋。而且也是他赢得了大家赞叹的原因。这样通过让学生进行探究,教师点拨,使学生达到了共识:聋哑青年的专注和勤奋,才练就了高超的画技(把鱼画得栩栩如生)、执著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学习了课文后,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说说你平时做事情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去反思自己的生活、指导生活。

二、引导学生有计划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生来说,有计划的学习要比无计划的学习好得多。有些学生学习毫无计划,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根本没有真正认识到有计划学习的重要性。高尔基曾说过“不知明天该做什么的人是不幸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首先确定学习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学习的保障。目标可分为短期和长期,先制定短期目标,在短时间内可完成的一个小目标,然后再制定长期目标,让自己的学习一步步从小目标走向大目标;其次引导学生恰当地安排多项任务,使学习有序的进行。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不断发现自己学习上的优势和劣势,优势继续发扬,劣势进行克服,长期以往,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会得到培养。

我常常告诉学生,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做到有条不紊、有序有章。学习也是一样,有了计划,我们就会按计划进行学习,就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这样,我们的学习就不会盲目,学习效率就不会低下,学习成绩也会大大提高。例如:我在每学期开学初,针对自己所教的课程特点,在学生拿到课本后,先让学生浏览目录后统观全书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与学习特点,制订一个短期学习目标,等学习两周左右时间后,再让学生制订长期目标,并要求学生们必须按照自己所制订的目标进行学习,经过几年的尝试,我觉得效果很好。

三、把握好以课本和课堂两个中心,提高学习效率。

(一)以教材为中心

于漪老师曾提出“语文教材应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沃土”,这实在是一个精彩的比喻。植物生长需要从土地汲取水分和养料,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也离不开语文教材。好的语文教材蕴含知识、思想、情感、审美等丰富的养料,学生学好语文教材,自然可以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如果语文教材没有丰富的养料,而是一片贫瘠,学生也难以获得知识和精神的滋养。所以要发挥语文教材的功能,首先要让语文教材成为沃土,然后要让学生植根于语文教材,发挥语文教材的功能。

(二)以课堂为中心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一直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但是要切实做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必须做到:

1.首先最关键的就是教师能否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认识,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不能走形式,不能刻意追求课堂气氛的火暴热烈。课堂是师生思维火花碰撞的场所,一切的发展都应顺其自然。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真正引领学生探索思考的、牵着学生思绪走的还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问题”要集中体现本节课内容的主体和生成背景,通过引导启发、为学生搭建“思维平台”,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2.其次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还应该提升课堂教学的高度。教师只有恰当地提升教学的高度,才能促进学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思考问题,也就是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最近发展区。从面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得到提升,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真正做到厚积薄发!3.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时刻以学生为本,因势利导,充分挖掘教材,把探究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语文素养。

4.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但是要依据自己的课堂需要重新整合课件内容,形成新的、能够满足自己教学需要的多媒体课件。适当地使用课件,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须几经岁月,几经春秋。只要坚持下去,天长日久,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便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讲十分重要,它是一个人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

四、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生生关系,使自主学习更好的实施

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情感、思想、信息的双向交流,教与学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学中的沟通和合作,互动与交往是教学的互动性的体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角色,而是具有主观能动的人。教学并不是教师将已经掌握了的知识通过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不断交往、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广泛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只有参与才能实现主体发展,学生的参与面要达到80%以上。

⑵形式多样。教师或有针对性的恰如其分的提出问题,或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或鼓励学生自己实验探究,或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同时鼓励学生既要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要虚心倾听他人意见,反思自己的见解,形成共识,从而较好地实现人际互动、合作学习。

⑶及时反馈。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反馈应包含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式多样如个别交流、组内交流、质疑、倾听、训练等。另外,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自主学习得以更好进行。人格平等是任何形式的基础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基础;平等的对话、探讨和引导、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平等交往的基础。教师要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建立一种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和谐、互尊互爱有利于营造一个能激励学生探索的良好气氛,让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敢想、敢说、敢问,也有利于创新教育成为可能和事实。

总之,面对课程改革,作为教师,我们要以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人格魅力、积极饱满的情绪,新颖有趣的方法,公正平等的态度来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领会教育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学会、会学、乐学,在愉快中反省,在探索中提高。

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曾反复强调:“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摆脱教师。”那就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充分激活学生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实践活动,积累感悟,促其自学自悟、学会学习。

一、激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对学习有了极大的兴趣,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进取心和极高的热情。因此老师要善于营造“乐学”的氛围,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做法:

一、在教每组课文之前注重引导学生领会“导读”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每组教材组成及每组教材的训练项目。

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我这样导入设问:“课文记叙了雨来的哪件事?从哪里看出雨来是个英雄?”这样的开场导语拨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预习,导之以法

1、教给预习方法。这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措施。

预习可分五个步骤,即“看”、“查”“读”、“摘”“想”。“看”就是默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查”就是通过查字词典,掌握生字的读音,生词的解释;“读”就是大声朗读课文,对特别长的课文可选片朗读;“摘”就是把应读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摘抄下来;“想”就是做预习小结,想一想这篇课文的特点、重点、难点、疑点和对自己的启发,要求学生写成笔,以便上课时有所依据。

2、设计预习题目。每课预习,教师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所提的要求即要有共性,又要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有所不同。如预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理解其意思,为理解全文打下基础。《将相和》一文预习时,我提出如下问题:课文写了几个故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课文中是怎样交代的?为引导学生弄清故事之间的关系,为理解课文中做好铺垫。

3、巧妙设疑。巧妙设疑,一是于文章关键处,抓住牵一发而动全篇的问题发问,使学生向纵深开掘,突破难点,读懂课文。

二、是在课文内容的矛盾处设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

三、领悟规律,促其学会每教学一课,我都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全文,领悟规律在小结根根据教材的特点,结构,抓住重点,指导学生总结规律,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并能领悟规律,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去掌握学习的本领。

我仔细了解了本班学生学习的情况,分析了学生不喜欢语文的原因,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后我根据实际制定了一些对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班内的学习风气,能让学生喜欢语文,自主地学习语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阶段,我认为使学生喜欢语文,应该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最大的奋斗目标。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起始时期,如果能在这个时期在学生心里播下喜欢语文,爱学语文的种子,这将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很容易开出灿烂的花朵,收获丰盛的硕果。所以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使学生喜欢语文的。

(一)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备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容、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是表情达意最丰富的一门学科。学生之所以觉得学语文干燥乏味,是因为他们没有体会到语文学科那份浓浓的人文情怀。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须深深地挖掘每一篇课文的人文因素,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条情感交流的桥梁,创设一个学生与作者对话的平台。让学生的独特体会独特见解得到尊重,使学生的个性回答在课堂上迸发出亮丽的光彩。当学生的情感世界被激活了,就很容易体会到语文科的趣味。于是,每一篇课文我都会设定一个情感培训目标,这个目标我是结合课文的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的。务求找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切合点,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二)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要阵地,努力使每个学生能够享受快乐的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要抓好语文课堂教学。而针对我班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特点,我决定要精心利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于是,我坚持认真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努力营造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我的引领下,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去获得知识,尽情地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因为我认为决定课堂气氛好坏的,并不是学生,而是在于老师。课堂气氛不好,反映了老师的课上得不好。因此,我总是想方设法使我的语文课变得更有趣。于是在课堂上我时而像一个资深的导演,策划一个个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时而像一个出色的演员,演译着课文中每一个动人情节,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时而我又像一位煽情的演讲家,为学生娓娓道来一个个动人故事,使学生产生求知若渴的愿望;时而又是一位机智的引路人,在我的点拔下把学生引向成功的彼岸;时而又像一位虚心的求学者,投出一个个别出心裁的问题,一石击起千层浪……

我还注意改进自己的教学语言,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的教态、表神甚至自己的一个眼神我都不敢掉以轻心,都要恰到好处地使用。因为我力求使学生感到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是一种享受,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是一种快乐。记得窦桂梅老师曾经讲过自己的成长经历,她说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能够做到上每一节课都能像上公开课一样认真对待。我被她那种刻苦认真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也以她的精神时刻告诫自己,要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很快我便发现,在我的精心组织下,我的课堂成了学生快乐的学习园地。在学生的眼睛里经常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要用自己精彩的表演、富感染力的朗读、简炼的语言来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令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有所成,找到学习的乐趣。

任何事情都应该讲究方法,“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地摸索。”学生的学习更不例外。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我也注意讲究方法。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避免出现好差分化现象,为了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因此,采用了“抓两头,扶中间”的方法。对于成绩优异,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除了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的文体活动和学科比赛。因为我认为孩子在实践中不但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还能发展自己的特长,学习与能力的发展做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如我班的李虹同学在我的辅导下参加了大朗镇首届古诗词朗颂比赛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一等奖。获奖的当天,她高兴得流下了泪水。多年来我都注意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特长,在我的指导下,很多学生都获得了一些人生中的宝贵经验和成绩。看到孩子们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时欢欣的表神,我深深地感觉到作为老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教学技能,还要有一又雪亮的眼睛。

对于在班里学习语文暂时落后的学生,我采取了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辅导的方法。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愿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让他们与优秀勤奋的同学结队,不给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种类型是肯学,但学习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让他们多找规律,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是有望提高的;第三种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也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学习语文方面的进步,他们才能获得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勇气。他们不再惧怕上语文课,不再惧怕做语文作业,才能真正地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我认为对待后进生,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兴趣,比起任何的事情都重要。多年来,对后进生我都采用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采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对于中间部分的学生,这是一个班内占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而这一个群体的学生似乎很容易被老师遗忘,但我并没有忽略这一个群体,我要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他在老师心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我更注重鼓励这一批同学要自强不息,注重挑战自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取得进步。我通常采用支持鼓励的方式,在课堂上多提问,尽量创设让他们表现的舞台,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作业上,注意他们的点滴进步,时常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在进步中寻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提高教师个人魅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想学生喜欢学习语文,我认为首先还是要使学生喜欢我这个语文老师。除了拥有一颗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心之外,我认为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还应该拥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善于在学生面前露一手。针对我班学生害怕写作文的现象,我经常在写作课上与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写好后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同时,找出写作的规律,让学生感到写作并不可怕。为了提高后进生写作的能力,我还坚持对学生面改作文,当面对学生提出修改的建议,为学生指明方向,从而消除了学生写作的恐惧心理。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我经常为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在我的声情并茂的范读中,体会了文章语言的音律美和节奏美,领悟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迫切希望模仿老师,透过自己的朗读把他们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从而使他们有了读书的欲望,在不知不觉间锻炼自己的朗读能力。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语言习惯时,我也注意发挥老师的榜样作用,经常为他们作示范,使他们相信我这个语文老师的能力,愿意听我的教导。

三、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仅仅是喜欢还不够的,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语文能力,不外乎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我认为在语文能力中更重要的是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语感。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也正在摸索当中,但我认为语感必须要通过听、说、读、写来培养。听、说、读、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说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就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感悟能力涉及到人的感觉和悟性,因此,我很注意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同时,我也很注重把历史知识和生活常识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每一篇课文的社会背景和作者人生经历,务求使学生能在我的点拔下自己去感悟每一篇文章。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积累好词佳句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重要方法。所以我注意用以一篇带多篇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读课外书,即学完一篇文章后都要求学生看相应的文的方法。在读课外书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以积累更多的好词佳句。同时,我还注重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辩论会、故事会、诗歌朗读比赛、写作比赛、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读书的乐趣,让他们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我感觉到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的确比以前强了。

语文教学,语文学习重在课堂,重在生活的点点滴滴,语文兴趣的培养我们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必须把从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己任。这一学年,我通过了自己的努力,基本上使班上的大部分同学喜欢学语文,喜欢上语文课。上个学期结束时,我也作了一份不记名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班80%以上的同学已经喜欢语文了。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我还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希望能够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播下喜欢语文的种子,同时也希望这颗种子能在每个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

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教师的教也处于被动的教的状态。新的课程的改革,使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方方面面对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及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如何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引导学习自主学习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点点滴滴地加以引导:

一、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传统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和从小就接受母语熏陶的影响,许多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没有新鲜感,认为知道的已经很多了。学习的动力不大,他们感到的是被迫学习.因此,导致一节课下来,事倍功半。针对这种情况,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尽量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择一些小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引发学生兴趣,并穿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比赛。通过参与,吸引一部分学生,引发他们参与的意识,唤醒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间接地使学生对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去锻炼

语文教材中,“活动”内容安排的较多,利用书中所给的条件,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搜集材料,让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去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知识,一方面养成积累知识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利用课堂教学过程引发学生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辩论话题,在讲到“《美猴王》”这篇文章时,对论点“美猴王是猴、是人、还是神?”加以辩论,让同学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加工、提炼语言文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学会根据需要,选取材料,进行加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引发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探求。

三、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去安排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一言堂”已远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早已被学生所否定,怎样才能使“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这是教学中的关键所在。语文知识,一方面与生活非常贴近,学生一知半解,略知一二;另一方面许多理性知识学生不感兴趣,难以理解、领悟,针对这种情况,为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学习知识的当中,我采用把学生分成小组的分式,对有些语文内容,让他们自己分析、自己安排、自己讲解,从而自己小结、补充,例如,在教学《空城计》,让学生结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进一步体会诸葛亮、司马懿的性格特征,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一步对小说的要素加以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四、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语文知识内容丰富,拓展面宽。单纯地将书面知识,给学生加以罗列,久而久之他们会感到单调、枯燥,会产生厌烦的心理,失去兴趣。为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特点,设计问题。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中,学生对春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片面的表象认识中,对文章中写景的方法,一知半解,是零散的。如果只停留在分析文章的结构这一教学点上,在教学深度上不免有些欠缺。那么,如何挖掘知识的深度呢?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之所以吸引我们,使我们感受到了美,主要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找答案,给他们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帮他们总结出以下方面的原因:(1)充分运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写景物。(2)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3)人景结合。(4)动静结合。一方面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既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又使他们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

五、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紧,内容多,而中学语文的教学,课外空间的伸缩大。针对课改的新导向,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定的能力,在今天竞争无比激烈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教训过程中也显得无比重要。针对班内有些后进生长期形成的怯懦、无动于衷的情况,为有意识地“刺激”他们久已形成的“麻木”状态,调动他们久已习惯的“封闭”状态,我在进行单元复习时,让学生互相出题,同桌互答,让他们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享受“荣誉感”,互批互改,使学生享受角色转换的喜悦和得到认可的自信,使他们由“能学”逐步过渡到“想学”,进而实现“会学”,直到引导学生达到“坚持学”的目的。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还在于对学生兴趣的引发和明确学生的学习责任。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死记硬背,忽视了对知识活学活用的引导,从而大大阻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学生知识面窄,对有些知识难以理解,同时,课上老师对课堂的调控把握不够,学生活动时间与整个时间把握不够,再加上短时间内由于学生还不能适应这种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活动的“度”难以把握,学生短时间内不能集中话题,进入角色,难以在教学中做到“活”而不乱,同时,由于书本材料和学生知识的局限性,需要许多课外的知识加以补充,而多媒体对于教师来说,都不能及时得到满足,更别提学生在学习中的运用了。这也进一步让人感受到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篇2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适度地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互动与交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笔者把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具体落实到三个“多”字。

一、扮演多变的角色,组织好课堂

特级教师靳家彦说:“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北京师范大学王侠教授认为:教师需要扮演好导演、舵手、记者、主持人、裁判员等角色。笔者在一篇教学体会中也曾提到:“我们要像史学家一样关心历史,像政治家一样关注时局,厚积薄发,方能游刃有余。”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好各种角色,能够让一堂语文课充满生命的灵性;能够使语文课堂变成一个辩论的阵地、一个激烈的赛场、一个“成语英雄”的栏目现场;能够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这样既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氛围和阵地,又让语文教学保持了正确方向,课堂不至于放任自流。“课堂教学中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紧”,做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二、变换教学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中如果参与多种途径,可以营造出语文课堂需要的各种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在上柳永的《雨霖铃》一课时,笔者为学生亲自演唱了《雨霖铃》一曲,学生立即被这首词婉转的旋律打动了,在充满离愁别绪的氛围中,通过音乐、语言等多角度多途径展开教学,师生之间可以达到高度的分享与默契状态,让教与学都成为一种乐趣。学生在学唱、朗诵、讨论、交流等教学环节中,愉快地完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又如上《苏武传》,文言教学涉及诸多文言常识,翻译教学尤显枯燥,特别是像《苏武传》这样的长篇古文。笔者准备了《苏武牧羊》,让学生从欣赏一首好听的乐曲开始一堂古文课,既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接下来分组学习,让学生在自由的交流讨论中完成学习、展示成果,用竞赛、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热情。语文总是可以充满乐趣的,一首歌、一个故事、一首诗、一幅丹青、一个谜语都可以运用到语文课堂;音像、图书、绘画都可以为语文课堂服务;竞赛、游戏、表演、猜谜都可以为语文课堂添彩!通过多种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享受语文生活的同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运用多种授课方式,合理引导学生学习

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一堂课尽量选择多种辅助授课方式,避免满堂灌。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组织促进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在教学中,教材相对稳定,我们不是选择教什么,而是应该选择怎么教,在教材与教师、学生之间构架好沟通的桥梁。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理念;教法;态度

在2000年1月发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验、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被列入高中必修课序列中。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就是教师合理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用全新的理念引导学生

从概念来说,研究性学习领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对于研究性学习,我们可以这样诠释: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生活情境之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汲取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索,获取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个学习领域中,学习者主要对教师或其他人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深化和明确,而非只对教材给定的问题进行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教材,并根据研究性课题的内容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做出新的构思和处理,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師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整合反思,创新自己的理念,只有这样,在研究性学习领域中教师才能当好一个主导者。

二、教师要用全新的教法引导学生

从模式来说,研究性学习遵循“确定专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模式,这个模式决定了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必须用全新的教法引导学生。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研究和发现问题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还要让他们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预先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从疑问中得出结论。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科学加工,最终得出结论。学生在拿到课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通过整理、提炼,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三、教师要用理性的态度引导学生

从特点来说,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而非“自任”,教师的引导是必须的。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接受你的观点,必须先接受你这个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态度对于引导学生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首先必须从态度上实现改变,要全面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全体学生,更要全面关注学生的认知、行为培养、情感体验。其次,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而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关系一定要和谐,因此,教师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再次,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既讲求师生间的合作,也讲求学生间的合作,因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必须建立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如果要让学生认同这种合作,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表现出严谨务实热情的态度,努力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和独立的人格魅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条探索之路,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探索之路,在这条漫漫长路上,“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张彬福,王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管理杂志社.从理念到实践解读研究性学习.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01.

(作者单位 甘肃省庆阳长庆中学)

浅谈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4

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普遍较差,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职业学校教师的课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师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篇5

师:(笑着说)你们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盯着”。

师:有同学明白吗?(环视全班,没人举手),请大家看课本上的插图。

生:“盯着”就是看着。

师:再看图,那个人怎样看?

生:那个人很仔细地看。

生:用眼睛仔细地看着葫芦。

师:他有没有看那些叶子?

生;没有!他的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葫芦。

师:对,像这样精神集中地看,不看别的东西,叫“盯着”,“盯”字有什么偏旁。

生:目字旁。和眼睛有关系。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篇6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是学生有效学习体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而且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在体育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下合作探究、讨论总结,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情境教学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比如在前滚翻教学中,可以询问学生:当不小心被绊倒时,应怎样去做尽量避免受伤?让学生去讨论、尝试,探究,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敢张扬个性,在探索未知的知识同时,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发现者。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在自学探究中,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要努力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探索,方法由学生寻找,意义由学生概括,难点由学生突破。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们不要过早解释,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二、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必须指导学法,为学生自主合作提供帮助。我们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怎样学习”导向,教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备课时首先要分析学情,备学法:预习设计要有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形成;课堂讲解要学法示范,并重视指导自悟和总结学法;练习设计要有助于学生运用、迁移,巩固学法。当然在指导学法的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研究“教法”,更有必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法”。

三、鼓励参与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反映。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篇7

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论语·雍也》中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之者不如好知之者”。这里所说的学习具有三个境界:知、乐、好。所以我们不难发现, 要想学生学好历史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历史, 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让学生爱上历史。新课改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

(一) 从历史教师自身的角度讲:新形势新课程, 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 所以首先应该努力完善自身, 积极的积累历史学科知识和史料、及时关注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提高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榜样, 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喜爱程度影响其对该学科的兴趣。所以, 笔者认为, 想要使学生热爱历史课程, 历史教师首先应该不断不的完善自身, 对历史教学投入热情。

(二) 从历史教学手段来讲:长期以来, 高中历史教学在方式方法上存在者单一枯燥的问题。历史学科较其他学科内容相比, 历史内容大多具有过去性和一度性的特点。这两个特点也决定了在历史教学中, 学生所学的大部分历史知识, 学生不能通过观察直接进行学习。笔者认为在新一轮历史课程的改革中, 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师可以采用创新的教学手段, 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迹等与历史直接有关的教学资源,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还可以弥补学生在历史认知发展的过程中, 学生始终不能面对学习对象的不足, 从而激活学生历史思维;历史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观看与课程相关的历史纪录片, 这可以直观清晰的使学生了解理解史实;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情境表演,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时间的理解。

二、《淮南子·说林训》中说:“临河而羡鱼, 不如归家织网”

也就是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越来越要求人们终身学习, 终身发展, 活到老, 学到老。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让学生自己学习历史, 而不是让他们等待教师来灌输。所以新课标下, 在学生对历史充满兴趣的前提下, 历史教师更应该教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一) 准确的记忆历史的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 在此笔者推荐几种记忆方法。 (1) 谐音联想法。例如, 在记忆马克思是1818年5月5日出生的这一历史事实时, 我们可以幽默的记作“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主义呜呜哭”。这种记忆方法即准确又不易忘记。 (2) 核心字法。将核心字押韵的串连在一起。例如, 在记忆清朝最后几个皇帝的时候就可以记为“康雍乾, 嘉道咸、同光宣”。 (3) 顺口溜法。这种方法最适合记年代。用于记忆历史基础知识的方法很多, 需要根据记忆的内容灵活的运用, 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二) 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运实践学习法和活动学习法教师可以很好的训练和培养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时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教师在学法指导中要, 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推荐了历史习作、历史调查等学习活动。教师开展和组织这些学习活动, 可以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历史,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者浅显的论述了一下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师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爱上学习历史, 正如我们所知,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活动, 本文从教师的角度谈了谈高中历史教师在新形势和新历史课表下该如何做, 并非忽略学生是学习历史的主体。笔者认为只有使高中学生热爱历史才有可能真正的学好历史, 所以教师在正确的激发高中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基础上, 加之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定可以学好历史, 并且更好的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摘要: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以及新高考改革的形势下, 高中历史教学面临一些问题和新的挑战, 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论述了一下具体高中历史教学面临哪些问题;第二部分通过例举的方法简单的论述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第三部分从历史学习方法的角度浅显的论述了历史教师可以运用那些方法来引导学生如何更好的学习好历史。

关键词:新课标,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篇8

关键词:新课标;体验式学习;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23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体验式学习”正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符合学生成长及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中的体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教师让学生亲历学习活动,不但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因此,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通过设计各种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呢?

一、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通过亲身体验来发现数学问题,并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相等,面积是否相等。”这句话时,笔者先让学生在白纸上分别按要求用刻度尺画好两个周长相等,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接着让同桌互相计算对方画的长方形周长是否相等。等检验合格后,在图形的下面,各自把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出来。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自比较计算结果,发现“长方形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学生通过亲历这个实践活动,不但深刻地理解了长方形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的知识点,而且体验到了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过程,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

在小学数学阶段,教师还可以安排以下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理解知识点:1. 理解类似于“长方形面积相等,周长不一定相等”这样的概念。2. 找一个圆柱体,量出它的相关数据,求它的表面积。3. 制作一个底面直径和高都是10厘米的圆柱形纸盒。4. 估计某一个圆柱体积再测量计算。5. 一个圆柱型橡皮泥,底面积12平方厘米,高5厘米,(1)捏一个圆锥,要求底面积和圆柱大小相等。(2)捏一个圆锥,要求高和圆柱相等。6. 用长方形纸剪、贴一个圆柱,测量、计算相关数据。7. 量桌子长与宽,然后以1∶100的比例尺画出平面图。8. 调查1分钟能做什么事,做多少?9. 给自己家的图书分类等等。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自我发现的乐趣。例如,笔者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用切割、拼凑、组装、近似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所以笔者没有按照常规的教法引导学生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笔者首先让学生们大胆地猜想:“圆柱体积跟什么有关?”引导学生联想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用些什么方法。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回忆起当时的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接着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利用课前准备的用橡皮泥制作的圆柱体,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以旧推新,得出圆柱体通过自上而下切割成若干等分,就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圆柱体的底面圆和长方体的底面面积是一样的,高相等,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和长方体的体积相等,都是底面积×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整个探究过程,从而对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加深刻,并且也能从中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学习的乐趣。

在小学数学阶段,教师还可以创造以下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理解知识点:1. 编写乘法口诀。2. 加、减、乘、除竖式计算格式书写方式。3. 寻找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4. 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等等。

三、引导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感悟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教师可根据学生具有不同思维的这一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这节新课时,笔者给了大部分的时间让孩子们交流。交流之后,孩子们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整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一大格表示一小时、5分钟、5秒钟……整节课,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他们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感知,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以及数学知识的丰富多彩。

在小学数学阶段,教师还可以在以下课堂上安排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理解知识点:1. 认识年月日、方向、图形、人民币、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等。2. 找规律。3. 寻找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等。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笔者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这一课时,在学生学习了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数据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要求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 “六一”主题班会的主持人的得票情况。在统计活动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画“正”字方法的优越性和实效性,也体会到了学数学的作用。又如,笔者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正值家里装修房子,笔者正准备预算做壁柜需要多少油漆。于是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题目是这样的 :我家计划做两个长 2.4 米 、宽 0.6 米 、高 2.7 米的壁柜,壁柜的左面和后面靠墙,底面架在地板上,这三面的外面不用涂油漆,其他三面的外面都要涂上油漆。如果每平方米用油漆0.5千克,我需要买多少千克油漆才够用?由于这是教师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乐于接受,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学生经过认真地计算、交流,终于帮助笔者解决了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真正体验到自己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是有用的。

在小学数学阶段,教师还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理解知识点:1. 简便运算的实际应用。2. 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等的实际应用。3. 正反比例的实际应用。4. 按比例分配数量、调配溶液。5. 图形的欣赏和设计。6. 统计等等。

新课标过程性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获得一些经验。实践也证明: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验数学,经历认知的全过程,才能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认知,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创造,发展思维,体验数学的真正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提供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多创造让学生在体验中学的条件,让他们放飞思维的翅膀,在数学的天空中快乐地翱翔。

上一篇:简爱名著试题下一篇:初二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基础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