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木兰从军(推荐7篇)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描写了木兰从军的生动事迹,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钦佩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心驰神往了。那么,作者是怎样塑造木兰的英雄形象的呢?打开课文便可发现,作者落笔交代花木兰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女英雄,这就为下面的具体描写定下基调,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感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英雄形象: 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英雄形象 我国古代的北方,烽火连天,战事不断,处身于如此年代的木兰,面临着尖锐的矛盾冲突—— 一是朝廷紧急征兵与父老弟幼的矛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体会花木兰爱国爱家的英雄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学法
1故事导入,运用多媒体与音乐陪衬、自读与品读等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运用并掌握“读一读、划一划、问一问、说一说、写一写”的学习方法。
3为学生创设情境,练习说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很想知道你们长大了想干什么,能告诉我吗?指名说。有没有想过成为一名英雄?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英雄呢?指名说。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中国古代的英雄。她的名字叫——板书:木兰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木兰从军》。
二、检查预习
1、课前,大家更具老师的预习提示进行了预习,不知道同学们预习的如何?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预习要求:(1)自学生字词。
(2)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会用课文中的词语写话。
(4)读了课文你想知道什么?把问题写到本子上。
三、检查生字词
(1)课件出示:征 兵 父 病 弟 男 胜 利 将 先请学生读一读,然后请学生带读。(2)怎样更好的记住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说出记生字的方法(3)你能找出多少个形近字。学生上黑板写,师生共同交流。
(4)课件出示:征兵 将士 文书 从军 胜利 父亲
学生齐读,在抽读。
四、检查读课文。
1、首先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一节。指名读。你读懂什么了?指名说。(木兰是一位女英雄)
2、开小火车读。3全班齐读。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会背诵。
2、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了《木兰从军》这篇课文,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词。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你们认识这些词语吗?
朝廷征兵父亲年龄年老多病 将士将军燕山胜利替父从军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木兰从军》齐读课题。
2、齐读课文两边。你想提什么问题? 预设:
木兰是什么样的人?
花木兰是怎样成为女英雄的呢? “忧”是什么意思?
“为国分忧”当时国家的忧愁是什么? 说说经常发生战争国家会怎么样? “为家分忧”家里的忧愁又是什么呢? “年老多病”是什么意思? “难以出征”是什么意思?
既然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就别去了,行不行?
二、探究学习
让我们随着课文感受这动人的传说故事吧!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试着完成填空。
1、出示:花木兰是一位()的女英雄。
2、汇报交流。
习第二自然段:一位(热爱祖国)的女英雄,你从哪一句知道的? 分析: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你来读一下。“理应”是什么意思?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危急关头,花木兰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多爱国呀!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她。(齐读)。从大家的声音中,老师只能感受到她一点点的爱国,再读一遍。
还觉得花木兰是一位(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女英雄,你是怎样知道的呢? 出示: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
指导读(带着担忧焦急的语气。)A、自由读。B、指名读。
师:是啊!朝廷下达了紧急文书,父亲年纪大了,又有病,不能打仗;弟弟年幼,还不够当兵的年龄,真是火烧眉毛,着急万分,于是,木兰依然决定替父从军。其中又经过不少的曲折,她是怎样一一说服家人呢?
请大家展开想象,说一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学生思维,锻炼思维能力)A、小组交流B、指名说
学习第三自然段;花木兰是一位(英勇、了不起、勇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随机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A、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你从中会发现什么?。(动词很多。)
B、老师认为这个“渡”字用得非常好,谁来说“渡”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C、生:过。
D、师:哦,那么过马路能不能说渡马路呢?
E、生|:不能渡是用船渡过水。
F、师:是吗?假如我们这样„„(作泅水的姿势)
G、生:噢,我懂了,从里过叫渡,像,渡水。解放军横渡长江。还有什 “渡”
生:渡船、渡口、摆渡、过渡、飞渡。
H、师:(微笑着点头)还真不少呢!因为是水里过。所以“渡”是左边是三点水,知道了吗?
师:从军很辛苦,路途艰难,但木兰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往直前。太值得大家学习了。请大家来夸夸她。(自由读)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音乐,你听,万马奔腾,你看,硝烟滚滚。瞧,她跃马提枪,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为过立下了汗马功劳,那是因为热爱祖国,让我们跟随音乐,再次感受这位英勇的女英雄吧!
C、配乐诵读。
(评:从感觉形象入手,通过观看录像着重感受花木兰跃马横枪、英勇善战的威武形象。再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花木兰身穿戎装的英武形象及日夜行军的艰辛,感悟花木兰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
学习第四段花木兰是一位(文静、俊美)的女英雄。说出你的理由来。学生读第四段
师:指导读(太让人惊讶了!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A、自由读B、男女生分读
(评:让学生大胆放手,自学自悟,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来设计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
三、运用拓展
(1)老师有一个问题感到很奇怪:花木兰的家人怎么会同意让一个女孩子去当兵呢?他们为什么不同意呢?(1担心花木兰2当时社会对女子的偏见)
她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呢?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像一下,练习说一说。(a)先讨论一下,花木兰可以说哪些话说服家人? 1为什么要从军? 2让家里人不要担忧(b)自由练习说说
现在我是花木兰的父亲,谁来演一演花木兰?(敢于走上讲台的人是最勇敢的。)
父亲看着文书唉声叹气,花木兰上说:父亲,您不用着急,就让女儿替您去当兵吧!
父亲惊讶的看着她,摇摇头说:那怎么行?你一个女孩子家怎么能去当兵呢?
花木兰拉着父亲的手说:父亲,„„
父亲觉得她说的字字在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同意了。
(7)说的真精彩啊!这么精彩的话书上竟然没有,多可惜呀!请小朋友们拿起笔,把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写下来。写得好的我们就寄给出版社,把它加进书里去。
(8)交流展示两篇
听了你们写的话,我觉得花木兰真是好不容易说服家里人的。练习朗读好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突出“说服”)
(9)学到这儿,你觉得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爱国的人、爱家人的人、勇敢的人„„
四、作业设计
一、应重视主题,强化诵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多注重生字词的教学、重点段落的背诵,而忽视文章主旨的揭示。这种现象在低年级段尤为突出。如《木兰从军》的教学,教师们往往先正音,对生字词征兵、名字、战袍、将士、朝廷等认读、笔顺、意义等的教学,之后读课文,写生字等大众化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显然与阅读教学的总体要求相去甚远。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背景,真正读起来,会有不同的见解。如果教师将文章的主旨强加于学生,学生也只能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把握文章中的意境,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文章的主旨。《木兰从军》中花木兰的人物形象:英勇善战、尊老爱幼、爱国爱家、机智灵敏等,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小学生也会感到“云里雾中”。而人物形象的分析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从中从字里行间感悟、深受启发,在心中构建完美的人物形象。如让学生阅读第二段,找一找最能说明花木兰从军的一句话。这样,通过对重点语句、段落的朗读和理解,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中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一)情境导读
1.黄梅戏欣赏导入。请班级的两位学生男女对唱黄梅戏《谁说女子不如男》,一个扮演花木兰、一个是刘大哥;如果班级中没有会演唱的,教师可以一人两个角色而演唱,或者利用多媒体而播放视频片段,让学生欣赏正宗的黄梅戏。
2.情境法导读。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些场景,如战急、征战、回家等几个特殊的情境,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降低阅读的难度。同时,教师也以此为依据,而有效导读: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很多,花木兰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朝廷下了征兵的文书,文书上都有花木兰的老父亲的名字,花木兰劝说了家人,替父从军……然而,古代有“女不出户”之说,不允许女子外出,更不允许女子上战场,你想知道花木兰是怎样“替父从军”的吗?她又做出了哪些壮举?
(二)问题导读
请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呈现上一个环节中生字词的多媒体幻灯片,教师以“你能读准这些生字词吗?你能读好他们吗?”导读,并让学生进一步交流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如学生自读课文,之后交流:课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三、读中感悟
(一)抓住关键词领悟
小学生阅读课文,往往从头到尾看一遍、读一遍就认为是阅读了,殊不知,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阅读教学的目标远远不止亦如此。教师应在阅读方法上加以引导。如抓住关键词,而领悟人物形象和感悟文章的主旨。如“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教师提出问题:你怎样理解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赫赫战功又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而自主交流、畅所欲言。教师再给以总结:赫赫战功是说花木兰立下的战劳大,“披”“跨”“渡”“过”等传神的词语,言简意赅地将木兰从军的整个过程高度浓缩和概括,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这样,在导读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走进文章的中心人物,走进文章的主旨。
(二)指导学生细读课文
文章阅读,一般来说有略读、细读、推断读等几种策略,而推断读对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细读文章,从文章的字词、句子等进行推敲和理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针对“木兰返乡”一段,指导学生进行品读训练。提出具体任务:从中找出失败、丑陋、粗鲁、胆怯、惊奇、勇敢、秀美、看望等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词语训练
开展“我会说”“我会填”的活动,让学生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花木兰是一位________。她______、_______,在前线立下了_______。其实,她是个________的姑娘。这个环节的阅读教学,侧重于说话、写话练习,注重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四、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能局限于课文,以新课改的理念,重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开展拓展阅读活动。如根据阅读课文进行扩写、缩写等形式,低年级学生以说话、讲故事为主要形式。《木兰从军》的教学,引导学生根据“木兰说服了家人”的内容,让学生想一想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让学生分别扮演父母亲、姐姐、弟弟以及木兰,表演出木兰说服家人的情境:
父亲:“你是女孩子,怎么能出去打仗呢?还是我去吧!”
木兰:(拉着父亲的手)“________________。”
母亲:“_________”
木兰:_________。
弟弟:_________。
木兰:__________。
这样的表演是课文阅读的补充和拓展的必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想象力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策略。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木兰女英雄的形象。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木兰女英雄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小节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出示第一小节,引读)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
2.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花木兰是 。
3.理解“英雄”。
小朋友们,在你们眼中什么的人才能算得上英雄?
4.你们佩服英雄吗?读出你对英雄的佩服。(指名读、赛读、齐读)
二、讲读第二小节
过渡:英雄,了不起,女英雄更了不起。人们为什么把花木兰叫做女英雄呢?(交流:花木兰替父从军)
1.花木兰为什么要替父从军?自读第二小节,思考问题,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2.交流。
3.出示: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板书:为国为家)
4.理解“分忧”。
(1)此时国有何忧?
(2)交流: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小朋友,如果发生战争会怎么样?(交流:会有人失去生命,百姓没有饭吃……)是啊!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此时国难当头,情况十分危急,谁来读?(指名读、赛读)
(3)如果你是这个国家的皇帝,你会采取什么行动?(交流:派人去打仗)是啊,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
(4)家里又有什么事情让花木兰发愁呢?
(5)交流。
(6)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
(7)木兰此时的心情怎么样?(指名答:焦急万分)这个词还可以怎么说?——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什么事情让木兰如此焦急?
(8)是啊,国难当头,家中无人可以出征,难怪木兰——焦急万分(指读)
(9)谁能读出木兰焦急的心理?(出示:“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指名读)
(10)在这样的情况下木兰觉得——(引读)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谁来读出木兰的决心?木兰觉得为国为家分忧是应该的,读出理所当然的——(引读)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5.木兰是这样想的,她也是这样做的——你看,(指读)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1)理解“说服”。
大家知道,古时候的女子是不允许出门的,那木兰要出门打仗,她的家人会同意吗?
看木兰的家人都在劝木兰了。如果你是木兰,你准备怎样劝服你们的家人?
爹说:“木兰啊,你一个女孩子上战场太不安全了,还是我去吧!”
木兰说:“ 。”
娘说:“女儿啊,打仗太危险了,娘舍不得你啊!”
木兰说:“ 。”
弟弟说:“姐,当兵打仗是男人的事,还是我去吧!”
木兰说:“ 。”
(2)如果此时你是木兰的邻居,看到这样的一幕,你会对木兰说什么?
“木兰啊,你 !”
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勇敢的、爱国爱家的木兰记在心里。(齐读第二小节)
三、讲读第三小节
过渡:木兰告别了家人,来到前线。
1.看,这就是战场上的木兰(出示木兰图)。木兰是怎样来到战场上的?自读第三小节画出相关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指名读)
3.出示填空,填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理解“前线”。你知道前线吗?(和敌人面对面厮杀的地方)
5.前线很危险,木兰害怕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6.交流,出示:在多年的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板书:赫赫战功)
7.理解“赫赫战功”,(很大很突出的功劳)指导朗读。
8.看到这样的木兰,你想对她说什么?
“木兰,你真 !”
四、讲读第四 小节
十二年后战争终于结束了。如果你是木兰,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1.交流出示:木兰胜利回乡后,脱下了战袍,穿上了心爱的女装。
2.(出示木兰女装图)看这就是穿上女装的木兰,你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文静俊美)(指导读好词语)
3.还记得战场上的木兰吗?(出示图)课文里是怎么样形容她的?(英勇善战)
4.这两个木兰反差真大,难怪和他朝夕相处的将士们来探望她时会很——惊讶。(指导朗读,读出惊讶)
5.想象一下将士们会对木兰说什么?
“木兰,你真 !”
五、小结课文
1.课文学到这儿就结束了。小朋友现在你明白人们为什么叫花木兰女英雄了吗?
2.指板书小结:因为她为国为家替父从军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人们称她为女英雄(板书 :女中豪杰)
3.补充: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女英雄,把她的故事写成了一首诗。(师配乐朗诵《木兰辞》)
六、作业
1.喜欢诗歌的你,把《木兰辞》背一背。
2.喜欢讲故事的你,把木兰从军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喜欢阅读的你,收集女英雄的故事看一看。
《木兰从军》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二年级(2)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课前诵读《木兰诗》 教学课题:12 木兰从军 教材分析:
《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写而成的。木兰的形象,既反映了北方女性的刚健特点,又是中国劳动妇女善良勤劳淳朴勇敢的象征,至今仍然有积极的影响。
全文就像连环画一样,笔法简练,画面清晰:木兰代父出征,征战沙场、重试女儿装。在这个故事中,花木兰爱亲人、爱祖国、勇敢、刚毅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开篇即写木兰是古代英雄。寥寥几笔活化了人物,为日后成为“将军”打下伏笔。接着又以较多笔墨写了木兰从军的原因,她想到了父亲“年老多病”,弟弟“年幼”,这是她对亲人的爱。“为了国家应该去打仗”则又反映了她对祖国的爱。这些是木兰这个人物身上最为闪光的优秀品质。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才有日后战场上的勇武、威猛,屡建战功。而最后一段中的“惊呆了”则急转直下,原来“花将军”却是一位“年轻的姑娘”,从而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遐想空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3.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木兰诗》第一段)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师:你们知道这首民歌写的是谁的故事吗?(生答:“花木兰。”)
xiaoxue.xuekeedu.com
师:老师曾经学过一首北朝民歌,记忆深刻,今天想把其中的第一段背给大家听。(师背诵师:花木兰的故事千百年前就在中国流传开来,如今又被搬上了欧美银屏,引起了巨大轰动。大家请看:
(截取视频《木兰从军》进行播放)
师:看完视频,想必你们对木兰有了更深的理解了?今天老师就领大家学习一篇有关花木兰故事的文章——《木兰从军》。(生齐读课题)
2.从课题知道这位大英雄的名字叫:木兰。讲了她一件什么事情呢?什么叫“从军”,谁能来说说。再读课题。
3.据我了解,古代像“从军”这类体力劳动一般都是男子承担的的,不信你们看看,“男”字怎么写的?(出示:男)
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吗?是啊,连农田里干力气活的都是男子,从军打仗这么危险应该男子承担了。
可是课文第一节却这样写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中心句: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
A.谁来读一读?想想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把你的理解放到朗读中告诉大家。B.师:听出来了,他强调了女英雄。加点:女英雄)
集体读: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对呀,怎么花木兰一个女子也去从军呢?他究竟是个怎么样的女英雄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2.播放配乐朗读课文,然后介绍时代背景
介绍花木兰的年代:
xiaoxue.xuekeedu.com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长河中,有一个王朝叫北魏,魏就是花木兰的祖国,当时,魏魏的北部有一个柔然的部落,势力不断扩张,逐渐威胁到木兰的祖国——魏,于是朝廷就下达了紧急征兵文书,要和柔然展开一场战争。木兰从军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年代。(介绍完拉黑幕)
三、初读指导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读读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挑战过关:
师:我看到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投入,到底读的怎么样?今天老师就在这里摆下了擂台,设下五关,你们敢挑战吗? 好,说来就来„„ 第一关:后鼻音的字 名字 征兵 朝廷 年龄
(你要提醒大家什么?征,第一声。征的两个意思,选择)
第二关:轻声字多音字 燕山 燕子 将军 将士
(yan作为第一声时,是特定的名称)
第三关:难点字
披战袍 跨骏马 渡黄河 过燕山(注意读好四个动词)
焦急万分 替父从军 女扮男装 赫赫战功 英勇善战 文静俊美(理解:替 赫赫)
第关:朗读课文,指名分节读课文(出示要求)
xiaoxue.xuekeedu.com
经过五关的挑战,我看的出来,同学们都已成功掌握了本课的字词,我宣布,我们胜利了,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掌吧!礼花和掌声送给你们。
3.整体感知课文
思考:这时,读了课文,你能说说木兰为什么要替父从军吗?(用上“因为„„所以„„”)找到书上一句句子,指名生来读。齐说
视频感知当前的故事 播放视频,师配上解说
南北朝时期,北方经常发生战争,魏国派兵驱逐侵略者,但是将士死伤严重,继续补充兵力支援前线。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木兰听到了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第二天一早,木兰女扮男装,毅然决然地替父从军。si.学写生字
与广字头相区别,半包围结构的字应该里面部分向外伸展。“将”师范写,生描红
六、完成习题
1、描字帖 2.选择词语 紧急 焦急
上级下达了()的任务,要求战士们立即出发。
七.结束语
xiaoxue.xuekeedu.com
2、通过抓住“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来学习课文第二段。从而带领孩子理解国之忧和家之忧。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对“披、跨、渡、过”动词的比较理解,认识一个英勇善战、英姿飒爽的木兰。
4、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诵读《木兰诗》,给孩子以中华语言文字的熏陶。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于关键字词的理解,运用反复体会诵读的方法,体会花木兰爱国、英勇的特点,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
一、复习词语,导入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女英雄,她的名字叫(花木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2课,齐读课题《木兰从军》。
1、复习生字词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这课的生字词(开火车读 齐读两遍)
出示词语:
征兵 朝廷 战袍 理应 父亲 弟弟 胜利 将士 燕山 将军 渡黄河 女扮男装 赫赫战功 焦急万分 年老多病
2、出示“理应”(指名读)
(1)指名理解词义(可用扩词法)
(2)理应的意思就是道理上应该这么做。
(3)今天顾老师又交给大家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把这个词分解了,分别给它扩词,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花木兰是个女的,在当时,她应不应该去从军?自读课文的第二段,思考问题。
2.花木兰她不应当去从军的理由是什么?(多请几个孩子说不能从军)
3.从当时国家的制度来讲,花木兰是一个女子,她是不能去从军的。从身体条件来说,花木兰是一个女子,比较柔弱,她也不适合去从军。可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去从军了,因为她有一个理由,她觉得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那国之忧、家之忧又何在呢?
(一)理解国之忧
1、国之忧是什么?(北方经常发生战争)齐读本句(2、齐读“紧急”。理解“紧急”的意思。
那么国家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下达这么大的“紧急”征兵文书啊?
(快要打败仗了)如果战争失败了,我们失败了,将会有是什么后果?多请两个(国土被侵吞,老百姓流离失所)
3、如果此时此刻,战场上没有我们的士兵在打仗,行不行?等待我们的只有国破家亡啊。同学们,此时此刻,国家正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您能读出当时国家情况的紧急吗?(多请几个)齐读
(二)理解家之忧
1、国之忧是如此,那么家之忧又是怎样的呢?(出示描写父亲和弟弟情况的句子)
2、父亲年老,弟弟年幼,他们无法承受战场上那么激烈的斗争。可是,国家在此时正处于危难之中,家里又没有人可去打仗。那你们说一说,此时,国忧和家忧加在一起,花木兰此时的心情是什么样儿的?(紧张,焦急万分)
3、出示“万分焦急”
(1)读好,理解“焦”的字形。
(2)读好“家之忧”
(3)“国之忧、家之忧”连以来读。
4、总结为国为家分忧(重点突出“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木兰身为一个女子,却有着一颗保卫国家的忠心,所以,她觉得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父亲年老,弟弟年幼,木兰身为一个女子却有着一份保卫家园的责任,所以,他觉得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三)通过扩展其他人物形象,体会木兰的决心
1、于是,花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的时候,爸爸、妈妈、弟弟都极力地反对,他们怎么忍心让家中唯一的女儿,唯一的姐姐去从军呢?
(出示家人的对话)请你跟你的同桌两个人,想一想,说一说。(开始)(出示对话)
2、分别请孩子和父亲、母亲、弟弟对话
3、花木兰就这样女扮男装去了战场,此时此刻,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呢?(指名说,勇敢,孝顺,坚强)
(四)引入《木兰诗》的描写
同学们,木兰诗中也有几句是描写这段的。(音乐键入)师读“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哎)。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就这样木兰告别了亲人,踏上了征途:“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让我们一起读读。
比较句子:“木兰告别了亲人,踏上了征途:“穿战袍,骑骏马,过黄河,爬燕山,来到了前线。”
2、你觉得哪句话好?你读出了什么?还是和你的同桌说说,两个人商量商量。
3、谁来说说?(要指名说说)为什么披战袍比穿战袍好?(披讲出了英姿飒爽)跨骏马(一气呵成,动作干练的形象)渡黄河(强调了速度快)“渡黄河”指过黄河的过程很艰难。如此之难,花木兰有没有退缩?为什么是过燕山不是爬?指名读(过燕山)
4、你们看这四个字用得过好啊,面对着滚滚的黄河水,木兰毫不畏惧,面对着巍峨连绵的燕山,木兰勇往直前,在我们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会运用合适的动词,这样能够帮我们更好地树立人物形象。
5、我们再一起去品读品读这句话。
6、在多年征战中,你们知道花木兰征战多少年吗?在这12年里,木兰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什么叫做赫赫战功?什么样的成绩才能被称为赫赫战功?
7、花木兰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子啊,而且在战场上,取得了和男子一样,甚至比男子更加了不起的成绩,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那此时此刻你又看见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呢?谁能动情的说一说?
8、引入《木兰诗》
木兰在战场上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看一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面对着可汗百千强的赏赐,木兰她什么也不要,她只要()。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出图)大家看,木兰顺利回家以后,脱下了战袍,穿上了心爱的女装。将士们来看木兰,他们会有什么表情,又会有什么动作,还会说些什么呢?你能学学吗?还是请你在下面和你的同桌练一练。(女孩子当木兰,男孩子当将士)
2、男女生上台表演
3、我们谁也没有想到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
4、引入《木兰诗》
你看木兰回乡以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五、总结课文
1、是啊,同学们,谁也没有想到木兰是名女子,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国征战12年,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在这一切之后,她只是回到了家乡,什么都不要,所以人们说花木兰是古代的一位女英雄。
8.木兰诗
A组
1.《木兰诗》是我国________时北方的一首________民歌,选自________(朝代)________编的《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合称“乐府双璧”。
2.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机杼(zhù)军帖(tiē)可汗(kè hán)鞍鞯(jiān).....B.辔头(pèi)胡骑(qí)啾啾(jiū)霍霍(huò)....C.阿姊(zǐ)红妆(zhuāng)溅溅(jiān)戎机(róng)....D.金柝(tuò)云鬓(bìn)铠甲(kǎi)燕山(yàn)....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木兰当户织()(2)昨夜见军帖
()...(3)旦辞爷娘去()(4)万里赴戎机
()...(5)朔气传金柝()(6)木兰不用尚书郎()...(7)出郭相扶将()(8)出门看火伴
()...
B组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2)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3)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4)写木兰经历战争持久、出生入死的激烈紧张的战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木兰矫健英姿的句子是:。(6)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习题
6.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B.关山度若飞:跨越关塞和山岭,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英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7.对第三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事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A组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8.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六个动词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有人说,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犯了“欺君之罪”。你的看法如何呢?请 2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习题
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一)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八十始得归()(2)采葵持作羹()..(3)兔从狗窦入()(4)不知贻阿谁()..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甲】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习题
(选自《木兰诗》)【乙】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选自《石壕吏》)17.请你从《木兰诗》中找出与《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句式相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木兰诗》中写了木兰征途中的“夜色”,《石壕吏》中也写了“夜色”,它们在诗中各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分析“木兰从军”和“老妪应征”各自的缘由,并分别写出作者对这两件事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兰诗》的美学趣味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的乐府民歌。那么诗歌为什么从“唧唧复唧唧”的蟋蟀声开始唱起呢?其实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当蟋蟀声响起的时候,是农家准备冬衣的时节,所以“木兰当户织”非常顺理成章。从这第一句诗歌里,我们可以发现木兰是个非常勤劳的女孩。才是初秋,木兰就在张罗着冬天里的事情,可见她的战略眼光,运筹帷幄、未雨绸缪。但就是这么一个勤劳聪敏的女孩,今天却不再织布,而是在那里叹息,“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让长辈们着实感到意外。于是便有了“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关心,但在这里是谁在发问真的无关紧要,要紧的是“思”与“忆”该怎么解释,因为紧接着一句“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与后文的“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产生矛盾。既然你木兰“无所思”“无所忆”,也就 4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习题
是什么都不想,那为何又想到了“可汗大点兵”时阿爷征榜上有名的事情呢?所以阅读《木兰诗》这个问题不能回避。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几句诗句呢?
我国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说,我国最早的现存民歌应该是从《诗经》中的“国风”开始的,到汉乐府的《古诗十九首》之言“所思”(如“有所思”“所思在远道”)“长相思”“思君令人老”等等,都是指男女或夫妇之思。至于《饮马长城窟行》之“下言长相忆”、《西洲曲》之“忆梅下西洲”,则“所忆”都是指男女情人或夫妻之间的思念。由此可见,“思”和“忆”应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思”和“忆”无所不包,而狭义的“思”和“忆”则专指男女之间的互相思念。《木兰诗》也是民歌——北朝民歌,这样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应该怎样理解就一清二楚了。这从同是北朝民歌的《折杨柳枝歌》可得到旁证:“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这里也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但那个女子“所思”“所忆”的只是“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的关于男女之间的情爱之事。木兰坚决地回答“无所思”“无所忆”的用意,意在说明自己并非少女怀春,而是想到父亲年老,出征作战有很大的困难,但想到自己是女儿身,能不能出征,作战时会不会受伤或死亡等高危险性的问题时,她不能不有所顾虑。这才是她诗歌开头叹息的根本原因。
当然,如果较真,那么只要问木兰“代父从军”有没有经过官府同意,为什么没有人检举,女扮男装如此长的时间,怎么会没有“火伴”怀疑、发现,于是我们会觉得一切都是假的,也就无法再读下去,也因此感受不到它的动人心魄的美和魅力。所以,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要时刻牢记这样一点,即文学是一种虚拟,是一个假定,《木兰诗》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就是一种夸张,一种大家相互约定俗成的假定。但如果你以为《木兰诗》就是要写残酷战争,通过战争来展现木兰是个巾帼英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面对即将发生的残酷战争,《木兰诗》却从“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凝重,突然变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轻快。但是紧接着的后文“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又换作了凝重,有人以为这八句“这种不满足于木兰英勇坚强的一面,也不把乍离双亲的少女情怀简单化,以发掘木兰心灵深处隐秘的手法,客观上也反映出北朝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痛苦”。我们觉得甚是牵强,否则写木兰战场生活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习题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又何以举重若轻,没有一丝残酷感,反而是一种轻松的氛围。从中可见,《木兰诗》这篇文章还另有意图。
这从文章对事件的处理,尤其是木兰凯旋后用浓墨重彩着力渲染上我们更可以看出。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面对这一节,通常的做法往往是不分析,采取回避策略,说木兰不稀罕赏赐和官爵,归心似箭,希望过宁静的田园生活。但这样的分析有脱离文章实际的嫌疑。因为诗歌中只说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没有说木兰不要可汗的赏赐。那么依照文章的实际,我们可以得出木兰应该是接受了可汗的“百千强”的赏赐的结论。至于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她的女性身份。因为她对可汗说的是“送儿还故乡”而不是“送‘女’还故乡”。在通篇诗歌中,当她面向长辈或长官说话时,除了“送儿还故乡”这句中木兰是自称“儿”外,其余均自称“女”。当然这里也表现女性与男性对人生价值倾向的不同,因为女性更愿意享受家庭的欢乐、亲情的融融,而不是对荣誉之类的身外之物趋之若鹜。
到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节里,叙述已经不是一般的轻快,简直是轻捷流转。尤其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一句,在火伴们的一片惊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木兰对自己是女儿身的无比自豪:“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段也照应了开头:“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在叙述中,迎候木兰得胜归来的人,除了木兰的亲人,再也没有别的人了。在后文“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叙述里,同样没有提到木兰的“男朋友”或者“未婚夫”的蛛丝马迹。从这里,我们就更进一步解决了“无所思”“无所忆”仿佛费解的疑窦,凸显她作为不同于当时一般少女的高大形象。这也恰恰说明只要机会均等,女性也完全可以承担起家国重任。
诗歌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在赞扬木兰高贵品质的同时,在1 700多年前,一个男性完全是主宰的时代里,突破了“女不如男”的封建传统观念。木兰干了当时男人干的工作,而且比男人干得还出色,还成了英雄,为千千万万妇女扬眉吐气。在语言特色上,朴素自然的口语,精妙绝伦的律句,以及譬喻的新奇幽默和运用排比的反复咏叹,在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表现力的同时,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人百读不厌。
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习题
8.木兰诗
1.南北朝 乐府 北宋 郭茂倩 乐府诗集 孔雀东南飞 2.C(解析:此题考查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A项中的“帖”应读tiě;B项中的“骑”应读jì;D项中的“燕”应读yān。)3.(1)对偶(2)夸张(3)反问(4)排比、互文 4.(1)对着(2)军中的文告(3)早晨(4)战事(5)北方的寒气(6)愿做(7)外城(8)同伍的士兵 5.(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6)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6.C 7.C 8.表达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子生活的喜悦心情。
9.扑朔迷离。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但是跑起来的时候就很难辨别哪个是雄的,哪个是雌的。后用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10.表现了木兰归家的喜悦和对故物的亲切之情。11.不仅写出了火伴的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12.这个说法欠妥当。在“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下木兰代父从军,为国分忧,一方面表现了木兰对国家的忠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木兰的孝道。木兰代父从军是木兰“忠”“孝”精神的表现。13.(1)才(2)菜汤(3)洞(4)给 14.(1)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边松树、柏树很多,坟墓一大堆。(2)走出门外向东望去,(心情极其悲痛,)眼泪就流了下来,沾湿了我的衣裳。15.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16.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参考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上碰到一个同乡的人(,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同乡的人说:)“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边松树、柏树很多,坟墓一大堆。”(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去,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熟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门外向东望去,(心情极其悲痛,)眼泪就流了下来,沾湿了我的衣裳。
17.示例一:旦辞黄河去。示例二:旦辞爷娘去。示例三:暮宿黄河边。示例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习题
暮至黑山头。18.《木兰诗》中的“夜色”与下文“不闻”“但闻”的内容相关,所以它在诗中所起的作用为:烘托木兰离家远征,思念亲人的心情。而《石壕吏》中的“夜色”与文中吏捉人、吏之怒、妇之苦的情状相关,所以它在诗中所起的作用为:烘托兵荒马乱、家破人亡的悲惨气氛。(意思对即可)19.同是“从军”“应征”,但木兰从军的原因是:家无长兄,代父从军。老妇应征的原因是:家中老翁已逃走,男人已被征尽,老妇被迫应征。作者各自的态度是:前者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爱国精神进行了热情的赞美,后者表现了作者对战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差吏抓人的凶暴气焰的无情揭露。
【乙文参考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们连夜赶回军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
2、学会12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焦急万分、愁眉不展、无可奈何、依依不舍”生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和机智勇敢的精神。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优秀品质。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文中的“空白”发挥想象,深入感悟人物形象。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CAI显示图片)你会用什么词语形容这位将军呢?
2、这位将军驰骋沙场数十载,建立赫赫功勋,这位将军令敌人闻风丧胆,可她竟是一位文静俊美的姑娘。这位巾帼英雄、传奇女子就是——花木兰。
3、学生介绍花木兰。
4、揭题质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故事——《木兰从军》,读了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预设:木兰为什么从军?从军经历是怎样的?最后的结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生字词。
3、“赫然在列”和“赫赫战功”比较选择义项。
4、这些词语不仅含义丰富,还能帮助我们说清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谁能用上几个说一说?
三、品读课文,走近木兰。
1、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木兰为什么要去从军?读完后将相关语句划出来。
2、学生自主读书。回答读懂的问题。(回到家里,木兰坐在织布机前,愁眉不展:父亲年老多病,怎么能够去从军打仗呢?弟弟又小,还不到当兵的年龄。可是朝廷颁发的征兵令,谁又能违抗呢?)
3、品味句子,指导朗读。
(1)木兰坐在织布机前,可是我们却“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此时的木兰愁眉不展,声声叹息。愁眉不展是什么意思?换个词来说说看?
(2)木兰愁什么呀?(父亲年老多病,怎么能够去从军打仗呢?)改成陈述句。(父亲年老多病,不能从军打仗。)为什么父亲不能从军打仗?
预设生1:父亲年老多病,如果病倒了可怎么办呀!师:是呀!多令人担忧呀!所以木兰用这样一个反问句问自己,请你读——父亲年老多病,怎么能够去从军打仗呢? 预设生2:父亲年老体弱,怎么能抵抗敌人的攻击呢?很可能会牺牲。师:是呀!多令木兰忧愁呀!木兰不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只得反问自己,请你读——父亲年老多病,怎么能够去从军打仗呢?
真让人愁呀!读好这句话。(评价读出了对父亲的担忧)(板书:担忧父亲)
(3)木兰还愁什么?(弟弟又小,还不到当兵的年龄。)弟弟当兵会怎样?(拿不动兵器,没有抵抗的能力。)让年幼的弟弟当兵,于心何忍!请女生读——弟弟又小,还不到当兵的年龄。这真是让木兰愁上加愁呀!请男生读——弟弟又小,还不到当兵的年龄。(评价读出了对弟弟的疼惜)(板书:疼惜弟弟)
(4)木兰还愁什么?(可是朝廷颁发的征兵令,谁又能违抗呢?)为什么不能违抗? a联系前文: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朝廷不断下达紧急征兵的文书。再读这句,体会到什么?(扣住经常、不断、紧急谈体会)
b从“不断”这个词语看出什么?(征兵次数很多、一次又一次、壮丁被征完了)正因为国家危难、军情紧急,征兵打仗的名单中,连体弱多病的父亲的名字也赫然在列,这不仅让木兰吃惊,更让她焦急万分。
c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情况紧急。(板书:国家危难、军情紧急)
d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颁发的征兵令,怎能违抗呢?这怎能不让木兰焦急万分更添忧愁呢?请小组读——可是朝廷颁发的征兵令,谁又能违抗呢?
(5)这一切一切,让木兰焦急万分、愁眉不展!自由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谁能把木兰的愁眉不展表现的最充分。
4、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木兰从军的原因?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解决了。
5、齐读2、3、4自然段。
6、就在国家危难,全家人忧心忡忡之际,木兰毅然绝然做了一个重大的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知道是什么吗?(男扮女装,替父从军)
7、在那个朝代应该是男子打仗在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家人怎会同意她一个女子从军打仗呢?木兰又会怎样一一说服家人呢?
8、师生合作,情境扮演,感情朗读。
(1)母亲反对木兰从军,木兰说服母亲。望着母亲忧愁的面容,木兰打定主意说:“娘,就让我扮作男儿,替爹爹去当兵吧!”(木兰做出了决定)
(2)弟弟反对木兰从军,木兰说服弟弟,看着天真年幼的弟弟,木兰打定主意说:“弟弟,就让我扮作男儿,替爹爹去当兵吧!”(木兰下定决心)
(3)父亲反对木兰从军,木兰说服父亲,望着年老多病的父亲,木兰打定主意说:“爹,就让我扮作男儿,替爹爹去当兵吧!”(木兰不会动摇)
9、木兰的父母虽然舍不得女儿从军,但面对打定主意的木兰,又别无它法,可谓——无可奈何,只好含泪答应。就这样,木兰踏上了从军的征途。
10、学到这里,你觉得木兰是个怎样的姑娘,谁来夸夸她?
四、小结拓展。
1、北朝民歌《木兰诗》记录这位巾帼英雄、女中豪杰的故事,下面这一节就记叙了木兰愁眉不展,并决定男扮女装替父从军的情节。领读《木兰诗》的第一节: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2、伴随着悠扬的琵琶曲,学生轻声诵读《木兰诗》。下节课再接着感受木兰的英雄风采。
板书设计:
木兰从军
【二年级语文木兰从军】推荐阅读:
二年级课文《木兰从军》优秀课件07-28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11-29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学案02-11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学反思10-01
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知识点11-2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06-16
四年级上册二年级语文01-18
二年级语文备课07-22
二年级语文上册02-04
二年级下册语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