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法律教学反思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法律教学反思(共8篇)

学习法律教学反思 篇1

走进法律>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所授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尊严》的第一框《走近法律》,我主要从身边的规则入手,让学生能正确区分道德、规章、纪律和法律的区别。体会法律的特征及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障及评价作用。教育学生明确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更离不开法律,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法律意识,积极的学法、用法、护法。整节课结构清楚,环环相扣,教学设计完整;注重对学生读写理解能力的培养;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情境,体现了学习生活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也有利增强学生体验感,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讲练结合,升华思想。本框内容从课件形式、教学素材、教学环节等方面来看较完整,结合课堂演示、课堂评价,基本上达到有效课堂的条件。但是,这节课所暴露的问题也较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讲课语速过快,课堂互动环节学生回答问题没有兼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缺乏鼓励性的语言。

2、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点的讲解没有详细展开,而是忽略而过,如:讲述法律三个特征的时候。课件在相关内容中链接了相关案例,但是没有对这些案例展开并详细地讲解。还有讲述法律作用的时候,也显得过于简单,并且这一环节还主要是教师的教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一环节可以把时间赋以学生,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学习的感受。

3、从整节课堂各环节来看,面对纷繁复杂、体裁多样的课本及材料,我选取的素材过于丰富,也较为复杂,使学生有些无所适从,同时在突破重点、难点时就显得时间不够,今后务必牢牢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透过现象抓住课文的本质,提纲挈领、抓住要害、明确目标。比如说:今后尽量选取一个主要的事例贯穿始终,使得整节课能够把知识和事例有机结合地起来,形成一个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的主线。

4、计划得再周详,教案写得再完善,课堂教学中往往也会遇到这样那样各种意料不到的问题,导致我们不能完整地实现>教学计划,这就存在一个“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上总是怕出现磕磕碰碰,力求一节课学生没有问题,一切按照自己设想的完成,即使教学中有生成出现,也想把学生的回答极力拉回到“标准答案”上来。这就使得生成性的火花太少了,一切按照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如果长期进行这样的教学,可能会使学生觉得自己的问题得不到重视,那就会失去提问的兴趣,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以后学生只会变成装知识的容器而已,与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说我们在课堂上尽量做到让学生动口、动手,更要学会动脑。

5、中学生好动,情感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很不成熟,还要进一步塑造,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可是由于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中显得急躁,包办代替过多,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机会。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逐步修正的地方。

走进法律教学反思

(二)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有三层:首先让学生意识规则的重要性,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二层通过对比突出法律的特征,让学生明确法律是什么?第三层重在阐述法律的两大作用,让学生懂得生活离不开法律。在这三层内容中,教学的难点是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

基于这样的分析,教学过程中我先是通过药家鑫的材料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让学生比较图片,通过发生在身边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规则,在比较分析中意识到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接着通过寻找规则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身边的规则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老师的启发初步认知规则的种类。之后过渡到法律的特征。法律的特征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其实是一个难点,因为要深刻的理解需要很多知识作为铺垫,例如:要明确有国家制定或认可这一特征,其实需要人大制度,全国人大职权等方面的知识作铺垫。鉴于此,教师用书上也建议:对于这一知识点。采用典型材料说明即可,不要过多的展开深入。而《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对于这一知识知识提出了“了解”这一能力要求。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是用了《反分裂国家法》和药家鑫的材料来说明。

明确法律的特征之后再通过合作填写 P88 表格进一步来了区分法律、纪律和道德的不同。在小组合作中自我解决疑问,产生思维的碰撞,促进了生生互动。

明确了法律是什么之后,通过学生中存在的错误认识:“我不违法,就不要与法打交道,而且我是未成年人,即使违法也不会处罚我。”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生活离不开法律”。后部分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规范作用,我在导学案中提供了四个情境让学生去找相关的法律依据,其实在布置学生查找依据的过程中已经让学生感受法律的规范作用了,知道哪些可以做、必须做、不可以做是法律中有规定的,然后通过课堂上教师的点拨归纳出规范作用。对于保护作用,我是通过学生就近期的问题食品问题排练成小品,让学生在欣赏小品的过程中,思考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靠什么维护。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法律武器。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通过制裁违法犯罪分子,规范他们的行为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从而保障国家生活。通过这一过程强化了法律不仅有规范约束的作用,更重要的通过规范实现保护的作用。

最后,让学生自己反思和小结>收获,自然引出对待法律的态度,实现情感较直观的升华。

纵观整节课,我认为教学设计突出新课改理念,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参与教学准备的全过程,教学中实施情境体验教学法,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真正实现 “ 以学定教 ”。

在教学设计中发挥多种媒体的作用,通过播放录像、案例、图片、学生排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加大教学时空的开放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并创设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情境,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鲜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 质疑、合作、探究、释疑,并感悟知行,实践应用,从而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课堂教学的准备,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走进法律教学反思

(三)本节课所授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尊严》的第一框《走近法律》,我主要从身边的规则入手,让学生能正确区分道德、规章、纪律和法律的区别,体会法律的特征及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教育学生明确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更离不开法律,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意识,积极的学法、爱法。整节课结构清楚,精心设计过渡语言和设问,环环相扣,教学设计完整;注重对学生读写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设问,体现了学习生活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选取一个主要典型案例贯穿始终,充分挖掘案例的有效信息,精心设问,使得整节课能够把知识和案例有机结合地起来,形成一个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的主线。让学生结合案例和学案资料思考讨论,有利增强学生体验感,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讲练结合,升华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思想价值观。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三方面。在教学时间把握上,对于法律的三大特点,用时过多,删除其中重复的环节,比如看教材插图的环节就可省略。相对,教学重点:法律的作用,这一环节用时少了些,应该让学生多交流发表他们的见解看法,或让他们再举其他案例来说明他们自己的观点。在教师的语态方面,我对学生的鼓励语言过多,在学生思考阅读时,启发语言也过多。这些失误启示我在教学中要把握教学“快﹑慢﹑动﹑静”的节奏,辨证处理好教学中“动”与“静”的关系。在教学设计方面,其中辩论式发言有欠妥当。辩题的设置是个很科学严谨的问题,辩论本身是个很缜密的过程,短短时间内不可能让学生完成一个很精密的过程。今后教学中,类似的辩论发言一定慎用。

学习法律教学反思 篇2

(1)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进行讨论式教学, 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师不能一味讲理论让学生死记硬背。这门课程现实性和实践性很强, 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的参与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讨论式教学可以鼓励和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针对刚来学校报到的职校生, 我们可以在课堂设问:如何尽快适应职校生活?针对学生上网, 生活没有目标, 我们可以在课堂设问:当代职校生的理想与信念是什么?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 教师提出要求和思路, 由学生具体策划实施过程,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讨论式教学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 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教育, 学生容易接受。

(2) 精选案例分析教学, 使学生从真实生活中得到启发。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突发事件, 对学生身心影响很大。案例分析教学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上的应用, 是使思想道德教育增强有效性的好方法。教学运用典型案例, 使教育更加直观、具体, 更深刻地引发了学生思想深处的思考。案例的分析学习, 加深了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果。

(3) 结合社会热点和焦点,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走近社会, 贴近生活。教学过程结合一些法制栏目如《道德与观察》《法律讲堂》《每日说法》中讲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相关素材, 使教学贴近生活, 走近社会, 实现本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目标。同时, 也提高了本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改善, 增加了学生对热点的好奇心、判断力。

学习法律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基层常用法律文书;职业教育;岗位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课程介绍

《基层常用法律文书》课程是法律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相关法律文书的识别和制作是从事该职业必须具备的一项关键能力,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核心技能。《基层常用法律文书》课程正是根据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司法行政系统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岗位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而设置的。

本课程不仅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法律文书写作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在文书写作实训中对所涉及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等法律知识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职业化操练和技能训练,做到能用会写;使学生的法律实务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毕业后在相关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基层常用法律文书写作》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中当然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选取的教材是白彦、胡晓军主编的《基层常用法律文书制作》,全国司法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教材贴近司法行政系统工作实际,突出了职业教育的需要,适应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内容上与以往的法律文书教材具有明显的区别,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以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为依据,构建全新的模块课程内容体系。通过对行业的调研,本课程以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细分基层工作岗位中所需完成的法律文书制作任务,并以其为逻辑起点解析完成该类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此基础上设计本课程的模块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用突破体系性和全面性的束缚,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内容,突出重点与常用法律文书,突出实训的内容设置安排。

二、本课程教学的几点反思

1、对教学内容的反思。选择警校的学生,每个人心中都怀有一个当警察的理想,也把这个理想努力的转化为职业目标。学生就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是基层的警务人员和法律服务人员,主要面向司法行政系统。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讲授中,人民调解法律文书和社区矫正法律文书、公证文书都体现出本系统的工作内容。作为司法行政工作之一的监狱执法文书没有进行重点介绍和讲解,应该把监狱执法相关文书制作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或单元进行教学。特别是作为刑事执行专业的学生,监狱执法文书的学习是尤为必要的。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有刑罚执行文书、狱政管理文书、狱内侦查文书、教育改造文书和劳动改造文书五个主要部分构成。在讲授中,对监狱的表格文书、填空文书、拟制式文书和笔录式文书进行不同种类介绍。

此外,本人认为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应该增加笔录类文书的教学模块。很多基层的不同工作都需要制作一定的笔录,如公安机关在受理案件中,在侦查活动中都有相应的笔录,把案件和工作的真实情况记录在案。人民调解工作中,调解员需要制作调查笔录和调解笔录;审判工作中书记员需要制作庭审笔录等。类似笔录式的文书在具体工作中会经常使用,也是法律文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无论是学生实习阶段还是走上工作岗位从事警务工作都会要求制作。

2、教学方法的反思。以往法律文书的讲授是先讲解基本理论和制作要求,后辅之以文书实例进行对照讲解,最后由学生进行文书制作练习。这种传统安排有着合理的一面,能够使同学尽快掌握法律文书的格式特点和制作原则,缺点是会使教学过程单调、乏味,无法很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书的特点,具体文书讲授改变“理论+实训”的单一教学模式,逆向安排教学内容。即先借助文书实例,引导学生从实例中发现文书的法定制作主体、法律依据、结构要求及固定性用语的使用等,并归纳此文种的格式,总结文书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从具体例文中归纳制作要领,在实训中发现制作规律,总结制作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动手制作文书。

对于比较简单的文书,还可以采用先实训后理论的方法,即在没有讲解文书的格式和制作方法之前,让同学结合材料,根据课本上的格式和例文制作文书,然后挑选有代表性的作业,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分析这份文书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归纳文书的概念、特征和制作要领。以公证申请书为例,在讲完公证法律文书的概念、分类和制作基本要求后,要求学生自己先制作一份学历公证申请书。在下次课上找出几篇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用幻灯片給学生展示,指出制作格式上哪些符合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在评析的过程中讲解首部特别是申请人及代理人的基本情况怎么写;正文部分公证的事由一般都有哪些,事实的具体情况如何扼要的介绍,证据情况都应该提交哪些证据材料;尾部应注意哪些问题。

3、实践教学的反思。(1)结合其他课程的实训课同时开展法律文书的实训。所授课班级在同一学期可能会开展刑事诉讼或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院旁听、模拟法庭等实训活动,学生正好可以利用这些实训活动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认真听案件的审理过程和庭审中各种法律文书的内容,能够较完整的记下案件事实情况,回来要求学生作为案件的原、被告或辩护人、代理人进行相关法律文书的制作练习。在模拟法庭实训中,以刑事诉讼程序为例,要求学生从开始准备到最后一个程序在每个阶段环节的文书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制作。(2)开展法律文书常用汉字书写比赛。随着汉字听写大会近几年在各个电视台热播,本课程也可以在学生中进行比赛。提前准备好比赛所需要的题库(包括字、词语和成语),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初赛要求每一位学生参与,经过初赛淘汰后,选择出来的部分学生进入复赛,最终再选取个别学生进入决赛。题库预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对题库字词进行记忆和书写练习。题库中部分字词要有所保留,作为筛选学生之用。在比赛中,字词的书写要遵循由易到难,并适当超出文书常用的范围。通过这样的比赛,变换方法使学生掌握法律文书的基本用语,增强基本功的训练。比赛并不重要,这种方式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摆脱法律文书课程枯燥、乏味的印象。举一反三,还可以举行速记比赛等,旨在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具备一定岗位的基础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蓉,涂玲.对高职院校“法律文书”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0)

[2] 王换娥.司法文书课程的实践化改革[J].西部科教论坛,2008(9).

《两会中的法律热点》教学反思 篇4

大连高中中方教务处 政治组 王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会时,生活是我们最大的政治。

2、理解: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和刑事责任年龄、监护的概念。

3、掌握: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胎儿的权利。过程与方法:

1、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具体案例材料中,寻找和概括法律争议点的能力。

2、学会从法律视角解释社会热点事件,分析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3、分组合作,团队配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2、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培养现代公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

二、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总结两会热点,分析两会20年中国走过的路程和世界的关系。

2、两会和中国人的关系。

3、两会中精彩的历史瞬间----《民法总则》的通过。

新课讲授:

课堂活动:《今天咱也当人大代表》

1、每组通过学案中的案例和社会热点,模拟人大代表向两会提出议案,并发言总结。

2、教师点评

3、归纳总结

4、每组发言后,其他组要提出建议,并集体投票表决,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为通过。(我国民主集中原则的体现)

公民的个人信息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将个人信息明确为新的民事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利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不得非法提供、公开或者出售个人信息。”

胎儿的权利

《民法总则》保护胎儿社会生活其他领域权益

关于胎儿进行遗产继承问题,在现行的《继承法》中已经有相应规定,就是关于胎儿特留份的规定,但此次《民法总则》中有对胎儿的利益确立进行保护的规则。它不仅仅涉及到遗产继承问题,像胎儿接受赠与时,作为胎儿的利益,也能够依照法律规定受到相应保护。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现行法律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而民法总则草案将这一标准降低至六周岁,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教师点拨:目前社会各界也有一些不同看法。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底线究竟定在几周岁,仍在讨论中。

如地处偏僻、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信息接收渠道窄、启蒙教育起步晚,与东中部发达地区特

别是大城市的同龄儿有差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的调整应当充分考虑到地区差异等。

刑事责任年龄和校园暴力

14岁以下儿童犯罪,该如何处置?(讨论)A、法律 B、家庭 C、学校 D、社会 E、国外

教师补充:我国当前,缺少的恰恰就是对“无责犯罪儿童”进行矫治,大多单纯的让监护人监管。而在法律体系较为成熟的其他国家,都有一套完备的社会矫治体系,并辅有人性化的矫治措施。

如何推动促进多部门合力应对校园暴力、切实补齐家庭教育短板,学校相关教育的加强,社会矫正系统的完善。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期待我们的民法典在这方面给予我们更多的法律保护

监护

民法总则草案中提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有关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

教师总结:“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终”,是和谐社会以及良性社会风气形成根源,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善待现在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要关心时政,还要有参政议政的意识,在玩手机的时候,也关注一下如两会这样的热会热点,因为同学将来不管是学商还是学经济亦或是其他学科,都要紧随国家的政策、法规。

董事长曾经说过:“若干年后,一定会有伟人和各行各业的领袖人物从这里走出去,这是枫叶中西教育优化结合的独特体系决定的。”同时我也坚信,若干年后在座的各位中一定会有人成为两会人大代表传递百姓心声。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法律课堂的初体验,意在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意识到学习法律的重要性,知道民法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觉的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

“时政新闻”是枫叶政治的特色之一,多年来也一直深受同学们的欢迎。通过此环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思辨能力,还能让他们与时俱进,关注社会,激发爱国心。

所以本节课我把法律知识和新闻时政相融合,并结合凯尔教学,通过学生阅读材料,通过两会中的法律热点来传递知识和正能量,让学生模拟人大代表的身份,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既能培养学生参政议政的意识,又能让学生用批判继承的精神,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并能寻找和概括法律的争议点;同时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政治与生活的关系,通过两会看到了20年中国的巨变,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对法律知识的诠释,远远的超出了我的想象。无论是对案例本身的理解,还是团队合作精彩的演绎,无论是充满激情的演讲,还是充满了人性光辉的提案;无论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还是对不良少年的教化都给了我太大的惊喜,每一个孩子都是灵性十足的天使,每一个孩子都闪耀着自己光芒,每个孩子看似都各有不同,但都又具备了枫叶学生的特点:阳光开朗的性格、开拓的思维、国际化的视野和快速的行动力,所以我们的课堂怎么能不精彩!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那么我想说:给枫叶学生一个平台,他就可以精彩绝伦!这也就更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为学生提供大放异彩的舞台,在这里不仅仅是学生可以自由的飞扬,同样老师们也会收获快乐和职业成就感!

整堂课,更多的关注了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和整体参与度,而对课堂知识的深度挖掘还不够,导致了太过“面面俱到”,所以有所“舍”,才会更有所“得”。另外,如果教师在节奏控制上更加张弛有度,对学生活动点评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上更凝练,课堂生成便会更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附:阅读材料

今天咱也当人大代表

一、公民的个人信息

1700余个漏洞约可泄露个人信息50余亿条

法制网北京1月5日讯 记者王开广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今天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站安全漏洞形势分析报告》披露,2015年仅补天平台收录的漏洞中,就有1400余个漏洞可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可泄露信息规模达55.3亿条,2016年又新收录了300余个可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漏洞,约可泄露个人信息50余亿条。

《法制日报》记者注意到,2016年网站信息泄露事件层出不穷,最引人关注的有“京东12G用户数据外泄”、“国家电力APP疑似泄露千万用户信息”事件。同时电信网络诈骗也成为高发的犯罪类型,特别是“山东徐玉玉事件”、“清华教授被骗1700万事件”案件发生后,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大量的实际案例和研究表明,网站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为网络诈骗助推器。猎网平台诈骗报告显示,有半数以上的诈骗案件与个人信息泄露有关,如机票退改签、购物退款、冒充公检法、冒充熟人、银行卡盗刷等电信网络诈骗都是最典型的利用泄露的信息来行骗,使得受害者防不胜防。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网民在网购过程中,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的占51%,84%因信息泄露受到骚扰、金钱损失等不良影响,一年因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915亿元。

报告举例说,山东徐玉玉案中,犯罪分子在窃取其报考院校、助学金申请等信息后,伪装成教育局工作人员发放助学金进行诈骗,经过警方调查,该信息是由黑客利用安全漏洞侵入了“山东省2016高考网上报名信息系统”网站获取的,且共窃取下载了60多万信息。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在现如今网络黑产中,交易个人信息成为了整个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大量个人信息泄露,主要由两方面原因所致。一是因为网站存在安全漏洞,被黑客入侵。二是因为网站内部人员非法盗卖。

(徐玉玉之死事件:2016年8月19日,已经被大学录取的山东临沂18岁女孩徐玉玉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被骗走了家人东拼西凑的9900元学费。在与家人去派出所报案回来的路上,女孩心脏骤停,两天后离世。央视评论:从人生巅峰到生命谷底,有时只是一个诈骗电话的距离。)

二、胎儿的权利

材料1:根据我国现行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权利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意味着胎儿只有在出生后才有民事权利。

材料2:谢某是位汽车驾驶员,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谢某生育三个儿子,其妻早年去世。2015年5月,谢某的第三个儿子因车祸而死亡,此时,其妻子肖某已怀孕3个月。同年8月,谢某突然发病死亡,安葬完毕之后,其长子与次子将遗留的11万元的现金和一栋价值16万元的楼房进行了分割。肖某得知后,遂向两位大哥提出异议,认为其怀孕胎儿应分得一份遗产。为此,两位大哥反对,认为弟弟已去世,肖某腹中胎儿不具有继承权。故肖某诉至法院,要求保护腹中胎儿的合法权益。

三、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材料1: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类: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可以独立地实施法律规定自然人有权实施的一切民事行为。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此外,年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不完全,在法定范围内,当事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地实施民事行为;但在法定范围之外,其民事行为能力有所欠缺,不能独立地实施民事行为。

在我国,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年满十周岁但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还包括对比较重要的民事行为缺乏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并且不能预见其行为后果的患痴呆症的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指完全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原则上不能参加任何民事活动。

在我国,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未满十周岁的儿童和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还包括痴呆症患者。

材料3: 少女打赏“网红”25万,谁应该负责

近日,家住上海的孙女士发现自己银行卡上25万元血汗钱“不翼而飞”。再三追问,13岁女儿小卞承认自己偷用妈妈手机,打赏给了网络男主播。小卞是主动送礼物给男主播,其间并未发生任何诈骗行为,所以公安机关并未受理此案。你认为这熊孩子的行为是否有效?

材料4:春节的时候,6岁的妞妞收到了许多压岁钱。妈妈为了让妞妞认识钱币,将压岁钱中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面值的纸币各留了1张,放在妞妞的抽屉里,其余的压岁钱都为妞妞存了起来。妞妞将10元的纸币从抽屉里拿出来买了巧克力。妈妈要她把巧克力退了,而售货员说:“食品售出概不退换。”那么,妞妞独自用压岁钱买的巧克力,商店是否应该给退呢?

四、刑事责任年龄和校园暴力

材料1: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负刑事责任。”

具体规定:

(1)不满14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2)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材料2:2014年8月12日晚,自贡13岁少女小敏撞倒了3岁的琪琪,以为后者被撞死,遂将琪琪扔到了附近一个粪坑中。13岁的少女,本应是已经懂事的年纪,竟然在撞倒3岁小女孩后,将其扔进粪坑,最终导致小女孩窒息死亡。虽然小敏的行为,已构成涉嫌故意杀人罪,但由于小敏不满14周岁,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事后,警方已责令家属将小敏带回家,由监护人对其严加管教。

材料3: 重庆10岁女孩李蕾公然在电梯口从老人手里掳走11个月大的男婴,百般折磨后就像丢垃圾一样丢弃,直至幼儿从25楼坠楼。之后,她甚至镇定地两次伸手轻抚男婴奶奶吴世芳老人的肩膀。安慰老人说:“不要慌,孩子没事的。

材料4: 美国最终判两名中国留学生终生监禁 搜狐新闻2015-08-19 13:45:42 今年的媒体报道中,各地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未成年人的残忍程度简直令人发指,粗略统计一下,仅今年上半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竟多达20余起.学生们的暴力手段,已经超出了大家的想像.我们不禁要问:如今的孩子们到底怎么了?群殴、羞辱、性侵、烫烟头,以及中国在美留学生因“吃醋”暴力群殴同伴事件,各种集中爆发的校园暴力事件,让整个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这个现实困境操碎了心。

上个月发生的中国留学生在美暴力群殴同伴的事件,这起震惊中外的绑架案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受害人刘怡然被扒光衣服、用烟头烫伤乳头,用打火机点燃头发、强迫她趴在地上吃沙子、剃掉她的头发逼她吃等,期间还有人用手机拍下了刘怡然受虐照和裸照.整个折磨过程长达5小时,刘怡然遍体鳞伤,脸部淤青肿胀,双脚无法站稳.最初庭审时3名被告翟芸瑶、张鑫磊和杨玉菡在检察官“绑架罪”和“酷刑罪”指控面前,分别通过自己的辩护律师表达了“不认罪”的态度.但最终,美检方做出判决,两名主犯被判终身监禁,两人累计保释金高达$600万美金,超3600万人民币.媒体称是美国历史上留学生犯案保释金最高记录。

美国媒体称,这宗案件性质之恶劣,手段之残忍,涉案人数之多,所犯罪行为性质之严重,在美国刑事案件中实属罕见.“这些孩子粗暴残忍,既无法治观念,也毫无人性关怀.”更丢人的是,有被告的父母来美后贿赂受害人和证人,想私下金钱摆平,也立即被逮捕关押.据说,两名被告第一次出庭时完全懵掉了,原以为学生打架顶多是被校方教训一顿,连开除学籍都谈不上,没想到在美国很有可能要把牢底坐穿。

五、监护

材料1:监护:是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材料2: 失能老人4千万,遭遇护工荒无人照料好心塞

失能老人4千万:多地养老院遭遇护工荒,一个护工照顾7个老人,护工以进城务工的农村妇女为主,缺乏护理技能,智能手机不会用……护工短缺、专业护理技能低的背后是我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社会。

截至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了2.2亿,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已突破4000万。但承担养老服务主力的民营养老机构却面临护工短缺的尴尬,不仅专业护工缺乏,满足日常照料都人手紧张。专家认为,养老是一门科学,不能粗放管理,如何更好地“养”老人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话题。

附: 2017关于两会的议案范文

【案由】:关于将慈城古县城尽快建成4A级景区的建议

【提案者】:XXX

【提案内容】:慈城古县城有千年历史,有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十个市级和区级重点文保单位,文化底蕴很浓。有5名状元、534名进士,并涌现出许多当代著名人士,如著名京剧大师周信芳、中科院院士谈家桢、国务院参事冯骥才等。慈城还被评为中国第一个慈孝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目前已经建成县衙、孔庙(文庙)、关圣殿(武庙)、城隍庙、校士馆(考棚)、(慈湖)书院、南有彭山塔、北有慈湖等,正在修建了俞宅、冯宅,还有许多有历史意义的景点,慈城可以讲景点繁多,但是缺少“月亮”光照,这个“月亮”就是4A级景区的名份。有名份跟没有名份大不一样,在宣传力度上,有名份就响亮,没有名份只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要争创慈城古县城4A级景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申请评定报告的要求,共1000分,分为8个大项。4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850分,还是有比较大的难度。通过上下共同努力,对照评定要求,争取早日建成4A级景区,建议如下:

一、组建申请4A级景区领导小组……

二、要多次组织自查……

三、加大同省市旅游局沟通……

今天咱也当人大代表

【案由】:(5选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案者】_________________ 【提案内容】:(不少于600字)

学习法律教学反思 篇5

吕正民

近日通过对有效教学反思经验材料的认真学习,使我更加深入认识了我在有效教学中所做的努力,潜心静思,自己仍是格格不入,其主要表现为:

一、对课堂教学还不能达到有效。教学中还存在方式转变、角色转变的问题,大量课堂教学时间仍为教师霸占,学生学习兴奋度不高涨,自主学习参与率低,合作学习能力差,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中缺乏“七静”、“三品”、“四用”。

即自己教学中不能静下心上好每一节课,静心批改每一本作业,静心与每个学生对话,精心研究教学,静心总结工作规律,静心反思自己的言行和工作方式,做不到不断品味师生的情谊、品味工作的乐趣,品味生活的幸福,没能真心用智慧启迪灵性,用人格陶冶情操,用爱心浇灌希望,用汗水哺育学生。而平素教学中疲于对学生进行反复机械重复的课堂满灌和作业训练,仍不能真正摆脱传统教学的方法模式束缚,只相信教师自己,而不信任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机会很少,完全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使教学无法实施和彰显有效性。

三、对学生设置、批阅不能体现科学性、有效性。

1、作业设置:机械重复、形式单调、内容繁多、分量过重,无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加重了自己的批阅负担,师生没日没夜

地疲于作业完成和批阅任务上。

2、训练习题中没有真正突出目的、突出层次、突出趣味、突出发散,题型无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没有注意做到习题的梯度、数量和质量,以知识巩固练习、拓展、发展练习为宗旨,严重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3、在对学生作业批改上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不能以多种形式来评批学生的作业。如:教师典型该,学生合作改,学生和老师共同改。仍坚持传统的一人独改独批的形式评批学生作业。没有让学生有针对性的主动参与,体现作业批改的主体性。

自主学习教学反思 篇6

一、让学生“眼动”——教材的阅读活动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因此,政治课上首先要让学生们的眼睛真正地动起来。在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阅读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的读要大大减少,学生的读要明显增加。当然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机会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轻松。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起到一个指导阅读的作用,这样才能提高阅读的效率,达到让学生“眼动”的最佳效果。首先,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之前,其次,教师可以选择重点内容让学生阅读。阅读是政治课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教师的引,学生的动,学生的阅读活动才能真正的落实,其能力才能得到真正地提高。

二、让学生“心动”——课堂的讨论活动

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不光要考虑如何去教,还要考虑学生应该如何学。这样,教师心中有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给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让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

首先,从课堂讨论题的设计入手。问题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主题要适度超越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但又能够通过学生个人的思考,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加之教师营造的良好讨论氛围,适当点拨,层层引导,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转化并提高学生个人意识与能力,从而起到辨是非、明真伪、炼能力、提觉悟的效果。

其次,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尝试角色移位。可以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自己教育自己,体会教师的艰辛;也可以教师当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拉近师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通过角色移位,学生可以体会到自己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人。

最后,在课堂讨论活动的形式上,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身心投入。可以进行主题式讨论,可以进行质疑式讨论,也可以进行归纳式讨论,等等。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讨论,师生在双边互动的环境中更易领悟知识,增强能力。

三、让学生“手动”——学生的实践活动

课改要求下的政治课应当是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政治课。如何才能做到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呢?这就需要学生在“眼动”、“心动”的基础上,手也“动”起来,而教师为学生创设各种“手动”的机会,即实践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

学习法律教学反思 篇7

1 当前实践性法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性法律教学的范围界定比较模糊

首先, 不属于实践性法律教学的内容被收入实践性法律教学。本来, 实践性法律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自己所学法律知识进行法律实物的操作与训练, 是理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的过程。而被划分到实践性法律教学的课堂讨论等, 并不具备实践性教学的特征。这些内容要么没有对应社会的实际内容, 要么缺乏教师的指导, 比如论文的写作就是典型的学术研究, 不需要学生亲自实践。

其次, 本应该属于实践性法律教学的内容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有些实践性法律课程, 一些学校并没有开设, 或者是开设了但是没有付诸实践。

1.2 实践性法律课程形式化严重

实践性法律教学要想实现教学目标, 需将实践性法律课程的教学效果落实到实处, 却被实践性法律课程形式化严重给影响了。其中, 以模拟法庭审判为最。学生模拟法庭审判, 一般最初比较积极, 热情比较高, 但是次数一多久没有激情了, 因为在大多的模拟审判中, 学生都是背单词, 很少现场发挥, 缺乏真实感, 学生并没有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 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

1.3 配套措施不到位

配套设施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不足, 大多数专业教师并没有法律执业经历, 达不到实践性法律教学的要求, 模拟法律审判得不到很好的指导;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够, 很多实践性法律教学缺少场地。另外, 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比较缺乏, 实践性法律教学应该配有相关的素质教育, 比如针对口才的训练, 但是实际情况大多数学校却没有这门课程的开设。

2 实践性法律教学

实践性法律教学是在新的法学教育目标的指导之下, 对传统的法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是一种新兴的法律教学模式。

2.1 增设实践性法律教学课程

要想真正的开展实践性法律教学, 必须增设实践性法律课程, 比如模拟法庭课程、律师实务等。在普通的法律教学中, 给学生提供真正的法律环境, 让学生处于有机会可以运用法律条文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使学生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模拟法庭课程为例。虽然很多学校都有模拟法庭审判, 但是开设模拟法庭课程的却不多。模拟法庭对法律教学至关重要, 通过模拟法庭学生可以审判长、律师等身份进行思考, 考虑角色的需要, 追求最大利益, 而非个人喜好。模拟审判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其他的课程可以比拟的, 但极少有学校会重视。它理应作为一门课程开设, 而且不应该仅仅训练学生法庭程序的了解程度, 还应系统而全面的对学生进行整体训练,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2 改变教学方式

法律教学应该改变现在这种教师独唱的教学方式, 推行新的教学方法, 以训练学生法律综合能力为主, 比如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通过新的教学方式, 丰富了教学内容, 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不用死记硬背各种法律条文, 通过对各式各样的案件的分析、讨论, 学生就可以记住法律条文, 也可以学会运用法律条文解决实际的案件。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培养了学生掌控法律知识的能力, 还提高了学生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 法律教育目标的反思

法学教育的目标是传授法律知识和训练法律工作者职业思维和能力。但是, 就中国目前的法律教育, 只是很好地完成了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一点, 而“法律工作者职业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这一点做得还远远不够。

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偏重于传授系统和科学的法律知识, 因为知识传授和学术研究, 极少考虑社会的需求, 忽略了训练学生法律职业思维和能力, 所以导致很多法学学生走出校门之后, 无所适从, 辛辛苦苦学了四年法律, 但是空有不切实际的理论知识, 没有职业思维, 也没有处理实际工作的能力。面对实际的问题, 不知从何处入手。让人认为, 现在的大学生能力不行, 不适应实际的法律工作, 相对降低了大学生的竞争力。这样的教育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 但是法学的实践性很强, 片面的强调知识和理论的重要性, 忽视对法律实际问题处理能力的培养, 显然有悖于法学教育的目标。

现阶段, 我国的法律职业人员, 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取得司法职业资格。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要想从事法律有关职业就必须面对国家司法考试。国家司法考试的巨大部分试题属于法律实务类的案例分析, 而法学教学则背道而驰, 过分强调理论, 不重视实践。这也是法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率低的原因, 也是应届毕业生越来越少从事与法律相关职业的原因。面对这种现状, 我国的法学教育应该:

首先, 管理部门应该给高校法学专业更多的自主权利, 让学校充分根据实际社会需求, 自主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 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次,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建立新的评价标准。全面推广实践性法律教学, 沿用评价标准———考试成绩就不再合适。因为很多实践性法律教学是没有大纲的, 没有教师讲授, 甚至没有标准答案, 用传统的方法对教学情况进行检验是不行的, 必须建立新的体系。第三, 教师的能力也有新的要求。传统教育只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理论知识, 而不在意实践经验。但是, 这种教师却无法完成法学教育目标。所以, 实践性法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 要求教师具有实际经验。这样才可以向学生传授技巧, 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4 结论

总之, 实践性法律教学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耶鲁大学的鲍廷格教授说:因为诊所式法律教学是把学生放在首要地位, 学生坐在驾驶席上, 因此他们是在主动、负责地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教导学生主动的学习,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摘要:目前, 我国高校法律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改变,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的难度。因此, 我们要对法学的教育目标进行反思, 分析法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使法学教学与学生学习实践化、学生职业化相结合, 确立实践性法学教学的重要地位。我国法学教育应当培养具有法律知识, 并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法律职业者为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 提出实践性法律教学应当成为法学本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手段。

关键词:实践性,法律教学,法学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侯斌.实践性法律教学与法学本科教育目标反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3 (10) .

[2]张培绕.实践性法律教学的反思与完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10 (3) .

[3]邹秋杰.实践性法律教学与法学教育的探讨[J].

学习法律教学反思 篇8

摘要:理解并采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理念,建构平等、民主的教学平台,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新途径,学习共同体教学理念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目标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用学习共同体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学

一、理解“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原是人类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共同体”应用于教育领域最早见于博耶在1995年发表的题为《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之中,报告提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学研究专家拉维和温奇认为,学习共同体就是指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者(包括专家、教师及学生),围绕共同的主题内容,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参与、活动、反思、会话、协作、问题解决等形式建构的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氛围和境脉的动态结构。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上述对学习共同体的表述表明,学习共同体成员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团体之间的互动而建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合作的过程。个体思维在这种对话和合作交往中形成、发展,变得理性和成熟。倡导在学习共同体中彼此协作、对话交流是学习共同体的两大要求。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彼此协作的团队。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学习者的学习并不是单个的、孤立的、学习共同体要求学习者之间相互协作、合作,力争建立志趣相投的团队。从学习学的角度来看,在学习共同体的平台上,学习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享经验,共同进步,也就是在协作的意义上进行知识的建构。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展、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合作的过程。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是人们长期合作的结果,社会成员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从单独的学习者变成学习共同体成员经历了平等情境的学习以及成员间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行动等过程,这些情境和行动包括主题讨论、对有争议观点的辩论、热点、焦点的关注、开展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等。共同体成员在问题情境下讨论学习新问题,并在讨论学习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在这种问题情境中不仅获得显性的知识和思维的训练,而且在共同体中获得许多副产品:认知能力、思维、情感、意识等。这对于以学习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根本内容并以道德和法制教育为主体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来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以对话和交流开展学习的团体。“人们因为有共同的东西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内,而沟通乃是他们达到占有共同的东西的方法。”在个人经验成为共同财富以前,经验只是个别的。通过交流和对话,分享着各成员的经验,经验成为共同财富。实质上,个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与他者多方互动、交流的过程,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能够形成动态的学习系统,系统成员由此建构起逐步完善的学习知识体系。学习共同体成为明显的交互式学习系统。

作为一个合作、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系统,学习共同体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显得特别有意义。信息资源的不断涌现和更新,视野的不断扩大,学科的大量交叉,单一个体已无法依靠自己的精力、能力、思维来完成自己的道德发展历程。只有创造共享的环境,共享的资源,通过共同的学习才有可能达到自我和社会的预期目标。学习成员只有理性面对支持众多资源的互联网学习环境,建立学习共同体,共享集体智慧,才可能顺利发展完善自己。

学习共同体这些特点不仅使学习者获得了知识上的互助,而且获得了情感和思想上的沟通。使得每个个体从封闭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在人与人多元与交互的“对话”中增强学习者参与合作的意识和社会化意识。

二、学习共同体理念和“基础”课程目标的内在一致性

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与“基础”课程目标有内在的一致性。“基础”课程目标在于立德树人。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思维,注重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情感态度方面,侧重大学生自觉主动的道德规范、道德理性、法律观的教育和引导。具体表现为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法律观来引导大学生,感染大学生,使大学生在人生路上有正确的人生观引导,能够自觉遵循和建设道德,完善完美自己的人生。这些教学目标与学习共同体理念有内在的一致性。如,理想信念是“基础”课程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人生的理想信念是可以相互感染,熏陶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更具感染性。在同一学习共同体中,这种感染是随时随地、潜移默化的。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恰恰是通过无意或有意的情境安排,创设讨论、思考、推理的学习平台,使各成员在多元的合作中进行知识的学习。

在学校教育中,人们获取知识有两种过程:“一种是人们自觉地学得的知识,因为他们知道这是通过特殊的学习任务学会的,另一种是他们不自觉地学得的知识,因为他们通过和别人的交往,吸取他们的知识,养成自己的品性。”学习者的成长离不开这两种过程的结合。在第一种过程的基础上,学习者更多是依赖第二种过程获得发展。学习者在交往中不自觉地学习,形成良好的修养。学习共同体为这种交往式的学习提供了可能,创设了特别的学习环境。学习共同体使每个学习者在特别的文化精神气息和氛围中交流、思考、探究,使成员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符合社会主流导向,并通过参与、活动、对话、协作、反思、问题解决等形式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平台。一方面,“基础”课程教学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较强,这和现时在读图时代、互联网时代、快餐文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所热衷追求的主题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这一代的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走向直接影响个体、民族及国家的命运。如何使用一种学生接受、学生喜爱的方式方法和学生共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第一线教学的教师关心的课题。传统的教学由于教师在知识经验上占有绝对的信息资源优势,能够采用单向的讲授灌输和大学生单向接受方式进行教学。但在电子媒体充斥着每个角落,人们每天都离不开互联网的今天,人多势众的大学生已经形成了掌握信息资源的优势,师生知识上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面临消失的可能。“基础”课程如何面对这重重危机?建立学习共同体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三、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策略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通过教学实践以及和学生的充分讨论与交流,形成以下共识。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共享课堂。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平等理念并非要求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量上的平等。这里的意义是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所在,承认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享有作为一个人首要的权利和尊严,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为此,教师有责任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共享的课堂。其中,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观点和问题是平等师生关系的起点,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点。可以通过设立课程公共邮箱等课程平台方式,在课前课后收集学生关注的各种热点与问题,或将相关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讨论。或将不同的热点与问题穿插在课堂中进行学习,真正做到教学民主。民主平等课堂教学实践体现了“基础”课程的理念,课堂环境的创造本身是一本无声的教材,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建立学习共同体式的民主、平等课堂环境,使师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影响因素。

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在某一知识领域的特长者,大学生必须尊重教师,包括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教师的人格与尊严,不随意否定教师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教育中的民主内涵强调:“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有大量人人共享的利益,从而人人能够互依互爱,能够自由交往,其结果能协力维系社会的繁荣和促成社会的进步。因为平等相待而荣辱与共就会扩大人的胸襟,就会保证自由思想,就会促使新观念、新事物不断涌现,就会推动历史滚滚向前。”人们“不仅要缩短物质空间的距离,缩短彼此思想、理智和情感方面的距离。”人们才有共同话题交流的可能。可以预测,人类如果共同的话题越来越少,交流越来越少,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人类文明甚至可能面临断层的危险,甚而逐渐退回到愚昧状态。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协作,学习共同体也体现了知识共享的精髓。

(2)创建共享话语权的教学环境。学习共同体要求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享有话语权,民主的思想,民主的氛围使得师生平等自由地参与课堂学习。共享话语权是一个共享精神、知识、智慧和意义的过程,师生在共享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如果不保持共识、容忍差异,就不可能产生平等对话平台,就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追求和理性培养。也就失去了大学的意义和追求,失去了“基础”课的精神,“基础”课教学也就毫无说服力。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分析基本概念,理解社会基本问题等途径创建共享话语权的教学环境。如理解“信念”这个基本概念,教师将“信念”与“信仰”两个概念摆出,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将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打破传统课堂教师话语霸权的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思考与表达,在众多共同体成员的智慧中正确理解概念,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网络。

英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海在论述教育的目的时认为,大学存在的理由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知识,也不在于提供给教师研究机会,而在于在“富于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老一辈联合起来,由积极的想象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为知识。在这种气氛中,一件事就不再是一件事实,而被赋予了不可言状的潜力。共享话语权的平等交流是如此富有魅力,由氛围到知识再到潜力,这真正体现了人类共享话语权的力量。“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共享话语权,意味着发展,意味着创造。当我们创建一个学习共同体时,当我们为此拥有一个共享话语权的环境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人们从中获得了广泛的经验和重组的生长性知识,分享着别人所想到的和所思考的内容,他们的态度也就或多或少有所改变。

(3)师生共同努力共同发展。通过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创建共享话语权的教学环境,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相互学习。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和发展着,从学生的疑问、思考、争论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学生更是可以在这个共同体的课堂中使自己的思维走向开阔、严密与深刻。课程是师生生命的历程,在课程中发展自己,成熟自己,课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共同努力才能共同进步,这是学习共同体的最终追求。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时代的特征越见明显。面临汹涌而来的信息源,人们感到恐慌、无奈,感到束手无策。建立学习共同体已成为大多数教育者的选择。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只有共同努力,才可能接近我们预期的目标。首先,教师应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教师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共同成长。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和以上策略的课堂充满了开放、参与、主动、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使得学生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学习,他们参与学习,分享体验,共享思维的快乐。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行动,课堂的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事实上的合作学习。师生交往有了更多的话题,生生交流也在讨论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有了明显增加,“基础”课程教学成了学生向往的课堂。

上一篇:公司销售部半年个人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镇统计站2012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