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虞美人①》(推荐5篇)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③
只是朱颜改。④
问君能有几多愁,⑤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
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嗣位,史称南唐
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
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
卒。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他精于书画,谙于音
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
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
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
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
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
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
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
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
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
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
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
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
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
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
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
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
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
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
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
一、纵情声色的君王
作品痛定思痛, 倾吐了词人“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的悲苦辛酸。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借“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故国朱颜”“雕栏玉砌”和“一江春水”等景物, 抒发了山河破碎、物是人非、美梦飘逝的伤痛。开篇, 词人就是一声吁叹———“春花秋月何时了”。其实, 依照常理, 冬去春来, 春暖花开的景象往往让人欢欣鼓舞。可是, 一派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色非但没有给李煜带来感念物华的欢乐, 相反, 倒是触痛了他那脆弱、敏感的囚徒心境。只是, 这“天上人间”因战争失利都成了过眼云烟。因此, 用“何时了”乞问“春花秋月”, 其实是词人向宋太宗怯懦的询问, 流露了一个特殊“异乡人”的思归情绪。同时, 说明李煜此时还生活在幻想里, 希望回到那三千里外的“山河”。
从帝王的宝座上被摔了下来, 不是“卧薪尝胆”去为“东山再起”作准备, 而是整天顾影自怜、寂寞难耐, 从而暴露了李煜懦弱的性情特点。李煜之所以怀揣“雕栏玉砌应犹在”这样患得患失的心思, 从某个角度理解, 正是他懦弱的性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稍有刚勇无畏之心, 断然不会举国而降。失了保家卫国的进取心, 不纵情声色、沉迷宫闱之乐又能做些什么呢?在“梧桐深院”李煜回想最多的, 怕莫就是他“一晌贪欢”的那些风流韵事。分析文中的抒情意象, 无论是“春花秋月”和“小楼东风”还是“故国朱颜”与“雕栏玉砌”, 尽是些“风花雪月”, 反映了这个南唐后主追求个人享乐的人生理想。
二、心意消沉的囚徒
“国破家亡”与李煜懦弱的性格缺陷有关, 是他纵情声色的必然结果。长达三年时间的囚徒生活, 把李煜消磨得心意消沉。所以, 读者在作品中根本感觉不到有一丝男子汉的威武不屈。应该说, 被俘初期, 李煜有心存侥幸的一面, 希望某天能回到“故国”。但是, 宋太宗始终不给李煜任何希望。于是, 李煜绝望了, 怅惘的心像青花瓷碗般彻底破碎, 在四十二岁生日的晚上, 写下了这首怀念故国、渴望东归的词, 并且让宫女忧伤悲泣地唱。从某个角度看, 李煜有可能是想借此词来激怒宋太宗, 来了结这落寞的残生。
“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 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 它与上文的“了”字一脉相承, 而哀怨更深。被囚禁于深深庭院, 失去了尊荣、自由、爱情的李煜, 因岁月轮换而心痛, 因春风拂面而心酸, 因“东风吹水日衔山” (《呈郑王十二弟》) 而心悔, 不禁生发光阴飞逝的慨叹。春风又吹, 春草又绿, 可是自己却苟延残喘着!故国回首, 可谓物是人非, 但“东风与明月”永恒, 只是人生命运无常, 这种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 表现了作者对宇宙与人生际遇的思索。但是, 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迸发出“东山再起”的激情, 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 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 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里, 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响起与落幕。“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这个“改”字应当是李煜悲情人生的根本原因。一切爱恨因“改”而来, 一切情仇因“改”而生。尊卑荣辱的改变, 让登楼遥望的李煜不断慨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于是, 在醉梦里, 李煜仿佛看到了“朱颜”正轻歌曼舞、明眸流盼。
三、满腔离愁的诗人
关于囚居寂寞, 李煜在同期作品《相见欢》中作了形象性的描述:“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本文中, 作者则创造性地用了一个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抽象化的愁怨具体化了。作者不仅借一江春水的汪洋恣肆和奔放倾泻来表明自己的“愁多”, 借江水的日夜长流与无穷无尽来说内心的“愁长”, 而且借江入大海的无边无际倾诉着自己望断天涯的“愁深”。此时, 这一江波涛汹涌的春水, 在读者眼里, 分明是一滴滴汇聚而负载李煜离情别恨的眼泪。正是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 使得作者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的广度。这也是后人为什么对这个“政治矮人”特别怜惜的理由。
(1)知识与能力:运用析关键词法鉴赏《虞美人》全词,品味意境,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理解古典诗歌作品蕴含的情感,培养自主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析关键词法鉴赏全词,品位意境。总结运用析关键词鉴赏诗词的方法。
难点:结合李煜生平,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教学过程】
一、辅助环节
1.创设情境,板书课题
法国作家缪塞尔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2.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大屏幕)
(1)仔细阅读全词,品味意境,体会作者“愁”的深层含义。
(2)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古典诗歌,感受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3)总结运用诗歌关键字词鉴赏诗词的方法。
3.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教材第47页,回忆以往积累的诗歌知识,完成以下内容,10分钟后进行检测:
(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为人。
(2)“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是代表美好事物的“春花秋月”,作者为什么希望它早点结束呢?(联系诗歌写作手法)
(3)“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联系作者以前身份)
(4)“雕栏玉砌应犹在”“应”如何理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联系作者现在处境)
(5)“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的含义指哪些?(联系作者写作背景)
(6)“问君能有几多愁?”是他问还是自问?为什么?
(7)找到本词的词眼并分析。(运用品位意境的方法:明意象—抠字眼—联经历—析手法)
(教师简介作者生平及为人,然后给学生下发自学指导提纲。让学生依据自学指导提纲自主看书,完成提纲中所要求解决的问题,学生看书期间教师巡视,对提出疑问的学生做提示性回答,不做过多讲解,保证每位同学高效自学)
二、“先学”环节
第一步:学生看书自学
第二步:检测自学效果
(课堂练习用题签和大屏幕同步出示,学生讨论、回答,巩固强化)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的往事是指( )
A.锦衣玉食,后宫佳丽陪伴的生活
B.尊严和自由
C.生存的安全感等
D.国破家亡
2.“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的含义指( )
A.后宫佳丽的容颜
B.词人自己的容颜
C.国家的容颜
D.“雕栏玉砌”中的红颜色
E.大自然的颜色
(二)问答题
1.本词的词眼是什么?
2.分析作者情感的具体含义。
3.作者是怎么来表达情感的?
三、“后教”环节
(课堂练习用题签和大屏幕同步出示,学生讨论、回答,巩固强化)
1.引导学生更正并讨论。
2.教师点拨、拓展。
四、“当堂训练”环节
1.比较阅读
相见欢(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填写一首词《虞美人》
课堂小结: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對你笑,你对他哭,他就对你哭。
(作者单位 吉林省桦甸市第一中学)
——李煜《虞美人》
【导入新课】
上课前先播放《问君能有几多愁》的片尾曲《虞美人》。
这是一个帝王的故事。一个失败的帝王,却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怀念、在赞美。“落花流水春归去,一种销魂是李郎。”曾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片刻欢悦,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更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故国感念。他跌宕起伏的薄命人生,蜕变而成一首首人间绝唱。后世称其为“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请问这个人是谁?
【展示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体味李煜以赤子之心写悲惨的国破家亡之痛。2.诵读词作,体会这首词的音韵美。【知人论世】 姓名:李煜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祭日:978年七月初七 国家:南唐
职业:国主、词人
词作: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绮丽柔靡。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风格凄凉悲壮,意境深远。
李煜被囚后,生日那天晚上于其所拘小楼宴饮奏乐,命歌伎演唱他的新作《虞美人》,声传于外。宋太宗知道后认为他怀有故国之思。就命秦王赵廷美赐他‘牵机药’,将他毒死。
【古诗今译】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初读诗歌】听范读,一位同学范读,学生听配乐齐读 【整体感知】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无限悲哀伤感
【诵读提示】诵读时语调要低沉、慢速,要以一种长叹的语气表现出来。做到眼中有形象,心中有悲情。
【合作探究】
1.“春花秋月”本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一年又一年如期开放的春花,一岁又一岁悬挂在碧空的明月,在李煜那里却丝毫唤不起欣赏的兴趣。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 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
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好在哪里?
囚居的小楼昨夜又吹来了东风,预示着有一个难熬的春天到了。一样的东风,一样的明月,不一样的境遇。故国已经不在了,皇帝的身份也已经不在了。故国凝聚了自己人生的荣耀和梦幻。“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知识回顾:炼字型诗歌鉴赏方法:
1、解字义
2、绘画面
3、答手法
4、抒情感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中哪个字好?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改”字好,改变的是朱颜(经历风吹雨打),除了朱颜还有: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和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三组对比:春花秋月
小楼东风
雕栏玉砌 实写
往事
故国 朱颜
想象中的景色,是虚写,此处既有对比,又有虚实结合。表现时空永恒而人事变化无常。
宇宙永恒不变而人生短暂无常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有哪些愁? 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探究完毕后全班自由诵读 【名句赏析】
语出自然,浑然天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 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回顾运用比喻写愁思的其它名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课文小结】
李煜的这首词发自内心,字字浸血。既抒发了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又流露出了词人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哀叹命运等人类所共鸣的情绪,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南唐灭亡后,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天上人间”的巨大落差在他敏感懦弱的心灵上留下巨大的创伤。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字字血泪、悲恨激楚、感慨深重。
【华章感读,当堂成诵】
【作业】作业:写一段话给李煜。
而作为词人,李煜是及其成功的,他的词意象奇特,用词别致,意境深远,在文学有极的高地位。虞美人是李煜的流传最广的一首词,也是李煜最后一首词。所以读起来哀婉凄凉,十分能引起人的共鸣。
所谓苦难出诗人,如果李煜不亡国,如果李煜有唐宗宋祖的伟业,或许他就做不出这样缠绵悱恻的词了。词中开头就是问句,抒发了对往日美好生活的怀念,一个问句又表现出对如今现实的无可奈何。
接下来的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仍是对往日生活的怀念,此时的李煜已经有了悔改之心,可惜大势已去,就算东风再温柔迷人,李煜也没有福气享受了。这句十分能引起人的共鸣,虽然我们不是一国之君,没有体会过亡国的苦难,但对往事的回忆,对昔日美好事情的追忆是每个人都有的。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不禁让人想起叶芝的当你老了那首诗。时光荏苒,无论你贵为天子还是一介平民,谁也逃不过时间。于是李煜最后无奈的自问自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