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高中地理试题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州高中地理试题(通用7篇)

广州高中地理试题 篇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2010年广州亚运会暨第16届亚运会将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开幕式时间是2010年11月12日20点。

材料

二、第16届亚运会火炬传递将在广东省内21个地级以上城市举行。中山是亚运火炬接力的第一站。中山站火炬传递于10月13日9时正式开始,按照接力路线图,亚运火炬从中山出发后,将经过珠海,东莞,深圳,惠州,汕尾,汕头,揭阳,潮州,梅州,河源,韶关,清远,肇庆,云浮,茂名,湛江,阳江,江门,佛山,最后一站是广州,并将在亚运会开幕日当天,到达广州中心体育馆。

材料

三、第16届亚运会广东省内火炬传递路线图

材料

四、历届亚运会举办城市:新德里、马尼拉、东京、雅加达、曼谷、德黑兰、汉城(现称首尔)、北京、广岛、釜山、多哈。

1.广州市的气候类型是,亚运会期间广州市一般吹偏 风。

2.下列亚运会举办城市的居民,不能在晚上看亚运会开幕式直播的有:()(多选)A.首尔 B.东京 C.多哈 D.马尼拉 E.德黑兰 3.历届亚运会举办城市中,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的是,能受季风影响的有 ;开幕式当天白昼时间最短的是,基本接近昼夜平分的是。4.亚运会开幕时刻,全球日期属于11月12日的区域占全球的:()A.一半 B.全部 C.四分之一 D.四分之三

5.亚运会期间,太阳直射点向 移动,广州市日出方向是,日落方向是。

6.亚运会火炬将于10月23日在揭阳市传递,这一天,揭阳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广东21个地级市中白昼最长的是,夜最长的是。

7.登地球最南端,亚运会旗帜在南极升起,下列哪一届亚运会会徽的旗帜曾在南极升起?()

A.北京亚运会 B.多哈亚运会 C.釜山亚运会 D.广州亚运会

8.第15届亚运会于2006年12月1日至15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试从气候方面解释广州、多哈两城市都选择在冬季(广州接近冬季)举办亚运会的原因。

参考答案:

1.亚热带季风气候,北

2.C、E 3.雅加达,新德里、马尼拉、东京、曼谷、首尔、北京、广岛、釜山;北京,雅加达 4.B

5.南,东南,西南

6.昼短夜长;湛江,韶关

7.D 8.多哈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冬季气温较高可办冬季运动会,广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秋末冬初气候温和少雨,也比较适合办冬季运动会。

“广州亚运会”热点地理试题设计二 来源山东11月模考

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火种10月9日上午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北烽火台成功采集。10月12日运动会火炬将途经北京、广东省中山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吉林省长春市、山东省海阳市,再回到广东省进行20个地级以上市的省内传递(除中山市外),最后在11月12日到达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现场。读图完成1~3题。

1.火炬从中山市到哈尔滨传递

A.自然带呈现出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沿途昼长逐渐变长 C.正午太阳高度起来越大 D.地球自转线速度越来越大 2.当火炬在广东传递期间

A.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B.C.副热带高压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 D.3.北京时间2010年11月12日20∶00开幕,此时

A.旧金山夕阳西下 B.C.全球处在同一天 D.答案:1.A 2.D 3.C

广州高中地理试题 篇2

一、新课程改革对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考试的新要求

(一) 命题尽可能涵盖“三维目标”的要求

新课程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教材的编写和教师教学都要落实这三个目标, 地理试题的命制范围也理应涵盖这三大教学目标。第一, 对“知识与技能”层面上的考查, 要使对地理知识的要求, 不停留在孤立的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上;对技能的考查应更突出、更全面, 以能力立意,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 对“过程与方法”层面上的考查, 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在命题中注重对过程的考查。第三,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上的考查, 要创设情境, 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素, 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等情感, 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以及稳定、科学的价值观。

(二) 命题立意强化问题意识, 注重对学生地理能力的考查

试题的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 必须要致力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化。问题意识的培养, 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试题既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试题设计应该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探究。

(三) 命题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突出试题现实性

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命题应特别注意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多角度展示地理学知识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地理学就在我们身边,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似不起眼却能提供多种信息的材料, 其中许多信息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地理学问题。将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作为考试资源, 既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展示地理学知识的用途的有效途径, 也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方面。

二、命题策略

自主命题素材的来源非常广, 根据选取及处理方式的不同, 可分为改编题和原创题两大类。

(一) 改编试题

改编题是指将原有试题进行一些修改处理后变成新的试题。原有试题的来源包括常态题和高考真题。

【原题】 (2010年福建高考题)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4月30日20时 (北京时间) 隆重开幕, 本届世博会将历时184天。设P点为晨昏圈与纬线的切点, 当世博会开幕时, P点所在地盛行东南风。完成1~2题

1. 世博会开幕时, 与P点位于同一时区的地点是 ( )

A.开普敦 (18°32′E) B.伦敦 (经度0°)

C.惠灵顿 (174°46′E) D.布宜诺斯艾利斯 (58°24′W)

2. 在世博会期间, P点移动方向是 ( )

A.先向北, 后向南B.先向南, 后向北

C.先向北, 后向南, 再向北D.先向南, 后向北, 再向南

【改编题】中国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于2011年4月28日上午11时 (北京时间) 开幕, 至10月22日结束, 会期178天。设P点是晨昏圈与纬线的切点, 当园艺博览会开幕时, P点所在地盛行东北风, 完成3~4题。

3. 园艺博览会开幕时, 与P点位于同一时区的地点是 ( )

A.伦敦 (51°30′N, 0°)

B.巴西利亚 (15°48′S, 48°10′W)

C.巴黎 (48°51′N, 2°18′E)

D.东京 (35°44′N, 139°44′E)

4. 在园艺博览会期间, P点移动方向是 ( )

A.先向北, 后向南

B.先向南, 后向北

C.先向北, 后向南, 再向北

D.先向南, 后向北, 再向南

【评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经常需要进行自主命制试题, 或改编或原创, 以适应学情、考情。通过对历年高考真题进行研究、加以改编, 从而命制出与高考难度相当的试题。这不失为改编试题的重要方法。上述改编题只将高考原题中P点盛行东南风改为东北风。通过这种训练, 可使学生对此类试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二) 原创试题

相对于改编题, 原创试题要求更高, 其素材来源也广, 但操作较为困难。根据素材来源的不同, 原创试题可分为时事热点类、研究性学习类、假设情境类、最新研究成果类、实验观测类等。

综合性强的试题不容易与他人资料中的试题雷同, 是原创试题的重要手段。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各内部之间以及两者之间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因此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不提高试题难度的前提下, 命制涵盖教材多个章节内容的试题, 考查地理区域的多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类试题的资料可以来源于一些权威的地理杂志, 如《地理学报》、《地理研究》、《中国国家地理》等。笔者根据《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第9期上《和田河, 为玉疯狂的河》一文, 命制了下列试题。

【原创题】阅读下面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和田河流域位置图

材料2和田河目前在进行梯级水电开发, 在喀拉喀什河上拟规划的电站达到16座, 目前在上游峡谷中已建成和在建的有4座。最大的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坝高133米, 库容量3.47亿立方米。

材料3据《羊城晚报》报道, 随着和田玉价格的飞涨, 和田玉顶级品亿元时代来了!2011年9月24日至10月3日, 新疆和田玉秋季精品展将在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展出, 从每年两届的展览客流量成倍增长的情况来看, 如今愿意投资、收藏和田玉的人越来越多。大概10年以前, 上好的原料约为1万元/千克, 现在价格已经飞涨到100万元/千克左右, 涨幅实在惊人。

请回答: (1) 简述上图的地势特征。 (2) 分析和田绿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 根据材料2, 分析和田河上游的梯级开发对此区域可能产生的影响。 (4) 根据材料3, 试分析和田玉的开发对此区域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文军.例谈高中地理自主命题素材的选取及处理[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2 (4) .

[2]沈磁勇, 刘恭祥.高中地理专题教学的试题创设与编制[J].地理教育, 2012 (5) .

高中地理试题设计与编制 篇3

0

一、高中地理试题的设计与编制具体要求

(一)试卷编制的具体步骤

1.进行总体构思,确定试卷的目标要求

明确考试的目的(为什么考)和性质:是期前预备性(摸底、预测、分组)的,或者是期中形成性(诊断、激励)的,还是期末总结性(评定)的;

根据考试目的确定考试的内容、范围和要求(合格标准)。

2.拟订命题计划,设计多项细目表

命题计划包括两项内容:一是编制试题的原则和要求,说明试题类型、编制试题和组配试卷的要求;二是规定试卷中试题的分布,即具体考试内容中各部分试题的数量分布和所占比例。

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材、考试目的、性质与要求,设计好试卷多项细目表,这是试卷编制的依据。

3.选择题型,实施编制

4.编选和审查试题,组编试卷

5.检查、修改、试做、复核、调整、编制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二)试卷命题双向细目表

1.什么是双向细目表

双向细目表是在命题中根据考试的目的和要求制定的测试内容和目标的具体计划,并以图表形式详细、明确地列出各项内容的量化指标,用以规范、指导编题和制卷。

编制考点知识双向细目表。表格样式可设置成章节知识点、考试名称与考点、题型、分值、难易度及答题情况反馈等栏目。历经数次考试下来,就能实现对所有要考查知识的全覆盖,对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则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全方位考查。从而有效避免一些知识点的不必要的重复考查,而有一些知识点则被遗漏,成为学生的知识盲点。可以有效增强考试的信度与效度。

(三)试题的命制

试题的编制手段有选、改、编、创。下面谈谈编制试题的具体方法与案例:

1.选题:选题来源于各地形成性测试题、终结性测试题、模拟题、高考题,所选题要符合考查内容、难度要求,尽量避免熟题和艰涩问题;有的题目虽然是高考题,但缺乏生命力,没有训练价值。

2.改编:改编题同样来源于各地阶段性考试、终考、模拟、高考试题,也可选自课本的例题或习题;改编的方式可以是对条件的添、减、变,也可对背景进行更换,还可对设问方式以及思路进行转换.

3.创编:创编题可借鉴已有题型采用类比的方法创作;也可直接构造新情景,构思新立意;更多的是从日常探究过程中发现编拟问题.

二、发挥集体智慧,做好高中地理试题设计与编制工作

1.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要能熟练地驾驭教材。一是在宏观层面要能对整个高中地理教材体系熟练把握,并在微观层面加以深刻理解,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做适当的延伸与拓展。

2.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要进行深入研究,熟悉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明确考试范围,以及学科思维能力的要求,还有思想教育目标。

3.要加强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把握高考试题的风格特色。具体来说应从考试题型,到试卷结构,试题立意,赋分比重,考点切入方式等方面,都要进行详细而具体地分析,以便对高考试题的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4.积累素材,厚积薄发。命题思路的形成,往往来自突发的灵感。而这些灵感的出现与获取,存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对某个知识点的巧妙处理上;也可能来自提问过程中,学生巧妙的回答;还可以来源于平时看电视新闻,或是阅读书报杂志时得到的感悟;抑或是来自广泛浏览、筛选试题时,从别人的思路中获得的启发;再者还可能是在聆听专家报告,或与同事探讨热点问题时得到的启示。

5.要加强命题意识和钻研精神的培养。现在很多教师把命题,简单的理解为筛选试题,然后拼凑出一份试卷,这种做法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命题。只有由老师自己编制的试题,即原创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命题。鉴于目前的现状,笔者认为要提高广大地理教师命题的能力,提高命题意识是当务之急,要让广大教师认清编制试题的重大意义。

6.命制应借助团队的力量,齐心协力、团结协作,根据团队不同成员的优势,合理分配任务。

笔者所在的齐市第一中学地理教研组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规范编制试题方面,备课组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汇聚成集体的精华,所以,每套试题都是具有较高的含金量;针对性强,诊断性高。

最后命制应关注的一些小细节

①命题不能敷衍了事,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在试题命制过程中要保证时间、精力和智力的投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

②不要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不要把学生当成“假想敌”,学生什么不会就考什么,什么知识难就考什么,处处设陷阱,试题冗长复杂,总想难倒学生。命题者必须有正确的心态,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预估试题的质量,要体现人文关怀。

③不要脱离教学实际,不能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一味的体现自己的命题水平,走向试题命制的极端。

④试题命制不能抄袭现有试题,也不能模仿已有的试题设问角度,这样不仅导致试题缺乏新意和亮点,而且会让试题失去公平性。

⑤试题情境和背景材料不能脱离生产生活实际,要让学生有亲切感,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尽可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⑥在试题难易度的控制上,要力求平稳,确定适当的难度系数,切忌太难或太易,大起大落。注意基础题、中档题、难题的比例结构要合理,一般情况是基础题和难题的比重均应控制在百分之二十左右为宜。

⑦考试题量要恰当,要根据考试规定的用时、分值,确定合适的题量,以中等程度学生能完成为度。

综上所述,地理试题设计的标准应该是:有高深的立意,新颖真实、内涵丰富的情境;简洁、流畅、准确、优美的文字表达;准确到位、严谨的设问;清晰、标准、具有视角美感的图像;

合理的赋分;完整、无歧义、有适度空间的参考答案。

[ 参 考 文 献 ]

高中三年级地理寒假作业试题 篇4

来自欧洲的天文学家宣称,他们在距离地球20.5光年以外的太空发现了一颗与地球颇为相似的行星,并认为这颗行星可能适合孕育生命。据此回答1~2题:

1.该行星适合孕育生命的条件应该主要包括

①温度适宜②有液态水③无大气④宇宙环境安全、稳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地球上的大气层适于生物的呼吸,大气层的存在主要取决于

A.日照条件稳定B.日地距离适中

C.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D.有原始海洋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地球是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之一。据此回答3~4题:

3.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可以描述为

①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②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巨行星③与太阳系中的金星、木星相邻④不属于河外星系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

4.下列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太阳辐射能密切相关的是

①大气环流②石油、天然气资源③火山爆发④地壳运动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下图所示是我国的“探月工程”向月球发射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二号”过程简图。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地球、月球、“嫦娥二号”构成了新的天体系统,则该图所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

6.身处美国纽约(西五区)的中国留学生们要实时观看卫星发射现场直播,当地时间是

A.1日5时59分B.2日5时59分

C.1日18时59分D.2日18时59分

7.“嫦娥二号”升空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B.温州日出时间早于6时

C.塔里木河处于丰水期D.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8.2012年是太阳活动高峰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黑子和耀斑都位于色球层上

B.前一次太阳活动极大年到再次太阳活动极大年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

C.太阳活动发出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大气对流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

D.太阳活动与年降水量始终是正相关

9.下列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的是

A.晴朗的夜晚出现流星现象B.天体东升西落

C.航海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D.月球圆缺变化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A.吃月饼,共庆团圆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D.望双星,鹊桥相会

11.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12.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正确叙述是

A.广州与北京的线速度相等B.广州与北京的角速度相等

C.广州的线速度小于北京的线速度D.广州的角速度大于北京的角速度

13.在下列现象中,可以成为地球自转的证据的是

A.日月升落B.极昼极夜C.月相变化D.四季转换

如图为我国某年立秋时的日历图。据此回答14~15题:

14.有关此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并向南移动B.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南并向南移动

C.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北并向南移动D.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北并向北移动

15.下列日期中,北京的昼长与图示日期昼长最接近的是

A.10月1日B.5月4日C.6月22日D.2月15日

世博会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它更鼓励人类把科学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奉献在世人面前。2010年上海世博会于5月1日开始,10月31日结束,历时6个月。据此回答16~18题:

16.自开幕过后1个月内,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是

A.逐渐加快B.逐渐减慢

C.先加快,后减慢D.先减慢,后加快

17.自开幕过后1个月内,济南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是

A.昼逐渐变短B.昼逐渐变长

C.昼先变长后变短D.昼先变短后变长

18.自开幕过后1个月内,济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是

A.先变小后变大B.先变大后变小

C.一直变大D.一直变小

19.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①恒星②星云③行星④卫星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

A.比邻星B.太阳C.月球D.金星

据有关专家分析,新的太阳活动周期已经开始,估计活跃时期在2013年左右,从而给人类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读“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回答21-22题:

21.图中甲乙丙三颗相邻的行星分别是

A.火星、木星、土星B.地球、火星、木星

C.火星、土星、木星D.木星、土星、海王星

22.当太阳风暴来临时,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地球上大气能见度下降B.引发地球上的“磁暴”

C.地球上火灾增加D.地表平均气温下降

读“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如图所示),A点位于北纬30°,B点位于南纬30°。据此回答23-24题:

23.对图中A、B两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两点线速度相等B.A、B两点季节相同

C.A、B两点角速度不相等D.A、B两点地方时相同

24.若∠AOC=45°,C点为7月7日7时,且C点在本初子午线上,则

A.A点为7月7日10时B.A点为7月6日4时

C.A点为7月7日4时D.A点为7月6日10时

歌曲《祈祷》中唱道:“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让宇宙关不了天窗,叫太阳不西沉。”据此回答25题:

2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歌词中的“转动”指的是地球的绕日公转

B.歌词中的“关不了天窗”是指一直处于白天

C.如果太阳不西沉,全球各地都会进入黑夜

D.黄赤交角的存在是春夏秋冬更替的重要原因

下图为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图,读图回答4~5题。

26.图示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A.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B.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C.受热带气旋的影响?D.受强冷空气的影响

.当P天气系统强盛时,下列关于印度半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是德干高原一年中凉爽的时候?B.此时印度半岛农田干枯,土地龟裂

C.此时是乞拉朋齐降水量最多的时候?D.此时印度半岛西南季风来得早,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

28.图中近地面气温下冷上热,为逆温。下列现象与逆温有关的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清晨,炊烟袅袅,笼罩着村庄?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下图是该地的气温和降水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是地中海气候B.该地是温带季风气候

C.该地河流7、8月份开始进入汛期?D.该地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判断,下图中M地的气候成因及特征是()

A.全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B.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

C.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D.夏季受西风带的影响,高温多雨

31.观测发现,该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夜晚气温较高,主要原因是()

A.有降水,大气中水的相态变化会放出热量?B.云量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多

C.云量增多,大气的逆辐射增强D.云量增多,地面长波辐射增强

.图中天气系统一般出现在下列哪种气压状况图中(单位:hPa)

.上海气象台某日发布的该市润肤气象指数表明空气特别干燥,皮肤最需要滋润。该日最可能出现在?()

A.1月???B.4月?C.7月D.10月

34.读爪哇岛气候资料图,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为??()?

A.地中海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热带草原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此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A.酸雨B.臭氧层破坏?

C.沙尘暴D.全球气候变暖

材料二甲地1月、7月的气温和降水资料

(1)描述甲地的气温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2)分析本区7月风向的形成原因,并说出该风对沿岸气候的影响。(9分)

37.读下列材料,回答(1)~(4)题(15分)

图1为澳大利亚大陆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等值线图(单位:小时)

广州高中地理试题 篇5

1.4 地球的结构 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1)

【基础过关】

2011年3月11日,日本气象厅表示,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146.2°E,38.1°N),震源深度约10公里。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并引发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露事故。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地震发生时( )

A.能量以波的形式传播到东京

B.横波先传播到东京

C.宫城的居民先感觉到地板水平晃,后感觉到上下颠

D.宫城的居民只感到上下颠

2.下面关于宫城地震产生的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波到达莫霍面后速度迅速降低

B.S波到达古登堡面后速度迅速降低

C.P波和S波到达莫霍面后速度均迅速增加

D.P波和S波在地幔内部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地震发生时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先到达东京的地震波应是纵波,宫城的居民先感觉地板上下颠,后感觉水平晃动。第2题,P波和S波到达莫霍面后速度均迅速增加;S波到达古登堡面后消失;地幔内部的物质并不是不均的,因此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也是不相同的。

3.地壳的平均厚度( )

A.约为33千米 B.约为6千米

C.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D.大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答案 C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地壳和岩石圈的概念及厚度的识记能力。地壳是指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上地幔的上部(地下60~250千米)存在一个软流层,地壳和软流层以上合称为岩石圈。显然地壳的平均厚度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4.为了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以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答案 A

解析 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大陆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那么地震波从莫霍面传播到测定点所需的时间越长。

5.下列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外部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B.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小

C.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D.生物系统是由地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

答案 B

解析 地球外部圈层与地球内部相同的是都分为三层,地球外部的三个圈层为:

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水圈:其中的水体分为固、液、气三态,又可分为海 洋水、陆地水、生物水和大气水大气圈:包裹地球的气体层,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 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这三个圈层又与岩石圈(或地壳)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是这个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能力提升】

下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6~9题。

6.图中四个圈层中,是岩浆源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图中四个圈层中,全部为液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图中四个圈层中,可能与地球磁场形成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图中四个圈层中,与地球外部圈层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6.B 7.C 8.C 9.A

解析 图中的序号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岩浆的发源地为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它相对地壳的流动形成磁场;岩石圈与地球的三大外部圈层形成相互渗透的整体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下题。

10.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 A

解析 火山灰是岩浆喷出地表在大气中冷凝形成的,之后进入生物圈和水圈,而后进入岩石圈。故正确选项为A。

读“地球四大圈层构成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圈层甲、乙、丙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12.对甲圈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是有机圈层 ②是厚度最小的圈层 ③是质量最大的圈层 ④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⑤存在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地幔之间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

答案 11.D 12.D

解析 第11题,图中甲圈层位于大气圈底部、乙圈层全部、丙圈层上部,为生物圈;丙圈层位于最底部,为岩石圈;乙图层为水圈。第12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该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厚度最小的圈层是水圈,质量最大的圈层是岩石圈,这样就排除②③,正确的只有D项。生物只能生存在地壳的表层,而非地幔之上。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完成13~14题。

13.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层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1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答案 13.D 14.A

解析 第13题,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度为古登堡面,在该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说明其下可能为液态。第14题,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若海底储存石油,因横波不能穿过液体,故横波到达一定深度后会消失,故选A。

15.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

(1)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在下面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2)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双选)( )

A.地壳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B.地壳和地幔合称岩石圈

C.软流层呈熔融状态

D.外核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3)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______波。

答案 (1)见下图

(2)AC (3)横

解析 第(1)题,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由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第(2)题,此题较简单,为教材基础知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岩石圈,外核由于横波不能通过,表明其中物质是熔融状态或液态的。第(3)题,由地震波的特点可知,横波在液态物质中不能通过,所以,在通过含油层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应是横波。

【巧学速记】

1.地壳“厚薄”歌

大地厚,海洋薄——海陆差异;

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

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2.地球圈层结构歌

同心圈层分内外,内外划界用地面。

内部圈层壳幔核,莫霍古登来分界。

气水生物同属外,一起构成自然界。

气圈最厚排在外,水圈水体分三态。

生物生存他圈界,外部圈层添光彩。

【反思小结】

重要知识点 关键点总结 我的反思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岩石圈的范围和特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特点是重要的考查点

广州高中地理试题 篇6

图1表示某天气系统经过北京地区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1~3题。

图1

1.北京处在①阶段时,天气现象和气压分布状况是

()

①天气晴朗温暖

②气压高

③天气阴

④气压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北京处在④阶段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冷锋移出本市,天气晴朗 ②暖锋移出本市,天气晴朗 ③受冷空气团控制,气温下降 ④天气已转阴,出现降水迹象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3.图2的四条曲线,表示该天气系统过境前后气压变化的是

()

图2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对锋面系统的掌握情况,重点考查锋面过境前、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由示意图我们可获得如下信息:①冷空气向暖空气移动;②锋面类型为冷锋;③北京在暖气团控制区。第1题,冷锋到来之前,北京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温暖晴朗,气压较低。第2题,锋面过境后,北京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晴朗。第3题,读图可知,①为暖锋过境时的气压变化状况,②为反气旋过境时的气压变化状况,③为冷锋过境时的气压变化状况,④为气旋过境时的气压变化状况。

答案:1.D 2.B 3.C

图3示意海平面两条闭合等压线,读图回答4~5题。

图3

4.若M点吹东南风,则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性质分别为

()

A.北半球、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5.若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则其中心移动的方向通常为()

①南 ②西 ③北 ④东南 ⑤西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第4题,M点吹东南风,说明水平气流方向为逆时针辐合,故为北半球气旋。第5题,若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则该天气系统为台风,受东南夏季风的影响,向西、向北和向西北方向移动。

答案:4.A 5.C

据中央气象台2009年11月8日预报:受东移冷空气影响,未来三天东北、华北地区将有5~6级大风,气温将下降8~10℃,伴有降雪。据此完成6~8题。

6.“未来三天”影响东北地区的天气系统是

()

A.低气压

B.暖锋

C.冷锋

D.高气压

7.该天气系统过境后,北京的天气状况是()

A.

气温低、天气晴好

B.气温低、阴雨天气

C.

气温高、天气晴好

D.气温高、阴雨天气

8.该天气系统过境给北京带来的影响有

①低温造成冻害

②暴雨摧毁房屋

③降雪阻塞交通

④大风净化空气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根据天气预报资料,未来三天将有大风、降温、伴有降雪的天气变化。因此可以判断是一次冷锋过境带来的天气变化。冷锋过境时,大风能够净化空气,降温可能造成冻害,降雪会阻塞交通。在冷锋过境后,将会出现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的天气现象,答案:6.C

7.A

8.C

读表1“某同学记录的北京春季某周天气状况”,完成9~11题。

9.造成该周北京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A.低气压

B.高气压

C.暖锋

D.冷锋

10.该天气系统可能给北京造成的自然灾害是()

A.滑坡

B.洪涝

C.寒潮

D.台风

11.该天气系统给北京带来的影响是()

①大风加重污染

②低温造成冻害

③降雪影响交通

④浓雾阻碍出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根据表1资料,提取有用信息。周一至周三天气晴朗,风力不大,气温稳定;周四晴转多云,风力略有增大;周五多云转小雪,风力明显加大,气温降低达8°左右;周六、周日天气转晴,风力减小,气温逐步回升。由此判断应该是一次冷锋过境天气。

答案:9.D 10.C 11.B

12.读图4回答下列问题。

图4

(1)该图是__________锋天气图,在图中标出冷气团和暖气团,并画出雨带位置。

(2)该锋过境时,出现____________天气现象;该锋过境后,气温_______,气压________,雨过天晴。

13.阅读资料和图5,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

中央气象台预报:2008年12月1日至5日,一股来自西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将影响我国。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将下降6~10℃。

图5

2008年12月1日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

(1)从图12中判断,甲、乙两地中受高压系统控制的是

地,其天气状况是。

(2)12月1日至5日强冷空气将向

方向移动,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受到

锋的影响。

(3)简述该天气系统移过北京时,北京的天气变化过程。

(4)该天气系统给北京带来的影响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

14.读图6“2009年5月27日6时我国天气形势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6

资料:中央气象台2009年5月27日天气预报(节选):受东移冷空气影响,未来三天,东北地区、华北北部将有4~6级偏南或偏北风,气温将下降6~8℃。

(1)图中A、B、C三地受高压中心控制的是_____,其天气状况为__________。

(2)5月27日~30日,冷空气向_______方向移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经历了一次_____锋天气过程。

(3)该天气系统移动过程中,北京的天气变化是: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4)该天气系统给我国东部地区带来_______(有利或不利)影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图7“某年4月5日海平面气压(百帕)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图7

(1)甲地的风向为

。丙气压中心的垂直气流方向为。

(2)甲、乙两地相比,风力较小的是,判断依据是。

(3)图中A天气系统为

锋,该锋面到达北京时,北京的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天气系统强烈发展,可能带来的自然灾害有

(选择填空)。

A.台风

B.寒潮

C.泥石流

D.沙尘暴

参考答案:

12.(1)冷锋

画图略

(2)阴天、降温、大风、可能有雨雪

降低

升高

13.(1)甲

干冷(或晴朗)

(2)东南

(3)(冷锋)过境前:天气晴朗,气压低,气温高;过境时:(云量增加)大风,气温下降;过境后:晴朗,气压升高,气温降低(或干冷)。(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各1分。)

(4)有利,大风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使大气质量变好。降温可以有效杀灭病菌。或不利,大风降温造成出行不便。大风降温造成冻害。(判断1分,说明理由2分,合理即得分,但不超过2分。)

14.(1)B

晴朗

(2)东南(或东)

(3)气温高、天气晴朗

气温下降、云量增加、大风

气温回升、天气晴朗

(4)有利

缓解高温

净化空气

(或不利,出行不便、造成扬尘等)

15.(1)西北风

下沉

(2)乙地

乙地比甲地等压线稀疏

(3)冷

大风

降温

可能伴有雨雪天气

广州高中地理试题 篇7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2012·江西六校联考)下面四幅图是长江四条主要支流年内水量分配图。据图完成1~3题。

1.图①②③④与下面选项排列顺序一致的是()A.乌江、汉江、湘江、嘉陵江 B.湘江、乌江、嘉陵江、汉江 C.汉江、湘江、嘉陵江、乌江 D.嘉陵江、湘江、乌江、汉江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不同区域河流的汛期等水文特征。结合选项可知,在四条河流中汉江纬度位臵最高,汛期最晚;同理湘江的汛期最早;据此可得出D选项正确。

2.下列对各河流域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①河流域空气湿度大,多阴天

B.②河盛夏水量大减,注入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C.③河大部分流经高原,冬半年多阴雨冷湿天气 D.④河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泄洪不畅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的基本特征。②河流是湘江,夏季水量大减的主要原因是受伏旱的影响,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为鄱阳湖,而该河注入洞庭湖。

3.上述四河流域的共性是()A.春夏之交梅雨期较长 B.旱地比重均大于水田 C.能源开发潜力大 D.梯级开发的重点地区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四条河流流域均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对资源的需求量大,流域内也蕴藏着大量的能源资源。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有明确的边界

C.地形是四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

D.区域内部自然地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5.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区域雨热同期

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 C.丙区域四季分明

D.丁区域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答案:4.D 5.D 解析:图中四区域是按照单一指标植被类型划分的,没有明确边界,但区域内部自然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甲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区,雨热不同期,丙区域干湿季分明,丁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径流季节变化小。

(2012·长安一中月考)读我国部分省(区)盐碱地统计图,完成6~7题。

6.M省(区)可能为()A.四川

C.黑龙江

答案:D

B.安徽 D.内蒙古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主要省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农业环境问题。盐碱地面积的大小与省(区)面积、气候等因素相关。M省(区)盐碱地面积在示意图中最大,表明该省区面积较大,且气候干旱。四川大部分位于湿润地区,安徽也有部分地区位于湿润地区,干旱地区面积都较小;黑龙江气温相对较低,干旱程度也相对较低。可知M省(区)可能为内蒙古。

7.宁夏盐碱地形成的原因为()①耕地总面积较大 ②地势低洼

③降水量小,蒸发旺盛 ④地下水埋藏浅,矿化度高 ⑤引黄灌溉面积大,排水不畅 A.①②③

C.②④⑤

答案:D 解析:本题通过盐碱地的产生原因考查考生对盐碱化基本过程和原理的掌握。宁夏气候干旱,降水量小,蒸发旺盛;引黄灌溉面积大,排水不畅;地下水埋藏浅,矿化度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盐碱地的形成。

2011年9月14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指出,我国贵州、广东等八省市都有石漠化现象,严重地区甚至寸草不生,其中以贵州最为严重。结合下图,回答8~10题。

B.②③④ D.③④⑤

8.下列有关石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石漠化是逐渐形成沙漠景观的过程 B.石漠化常与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C.人地矛盾是治理石漠化最大的难题 D.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石漠化。石漠化是逐渐形成石漠景观的过程,而不是形成沙漠景观的过程。

9.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图示人为因素比例中,比例最大的是()A.不合理耕作

C.过度放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石漠化的成因。薪柴是图示地区主要的生活能源,过度樵采是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也是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10.促进该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正确措施是()A.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B.大力种植牧草,发展乳畜业

B.过度樵采 D.无序工程建设 C.积极改造耕作粗放的中低产田 D.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区域农业发展与国土整治。图示地区石漠化现象严重,不适宜大规模发展种植业;乳畜业的发展要依市场需求而定;我国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

(2012·盐城摸底)2011年9月19日下午,湖南省农科院举行发布会,农业部高产攻关验收组组长程式华宣布,经专家组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千克,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据此回答11~12题。

11.水稻长势监测依据的是植被指数图的对比,而植被指数图的绘制依据的是下图所示的某地理信息技术,该地理信息技术可能是()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

收集

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某地理信息技术工作的主要环节示意图

A.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遥感技术的工作环节。遥感技术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装臵、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其可用于估算粮食产量。

12.实时监测和预报水稻病虫害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 B.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 C.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 D.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可运用遥感技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需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读世界某农作物在某国的分布及以该农作物为原料的生产关系图。据此回答13~15题。

13.该农作物可能是()A.小麦

C.甜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区域定位。依据经纬网可以判断该国是法国,再结合法国农作物的分布状况可以判断该作物是葡萄。

14.下列影响生产关系图中工业布局最主要的一组区位因素是()A.原料、劳动力

C.技术、市场

B.原料、市场 D.交通、能源 B.柑橘 D.葡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分析。认真析图即可作出判断。15.有关该工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工业生产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 B.充分利用废弃物,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C.只实现了第一、第二产业的结合发展 D.劳动力是其主导区位因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工业生产实现了农业、工业及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下图中阴影部分所示地区以干旱严重而闻名,像一条带子缠绕在渭河北部,被称为“旱腰带”。这里人口密集,且贫困人口多,是扶贫开发重点区。读图回答16~18题。

16.与渭河平原相比,“旱腰带”地区干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低山丘陵地形,地表水难存留 B.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C.地表荒漠广布,水分下渗严重 D.人口密集,工农业用水量大 答案:A 解析:注意限定条件是与渭河平原相比,“旱腰带”地区与渭河平原相比:气候差别不大;低山丘陵地形,地表水存留时间短;植被覆盖率低,水源涵养能力差;人口密集,用水量大。

17.“旱腰带”地区不合理的农业开发导致的恶性循环是()A.水土流失加剧→垦荒→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产量降低→扩大垦荒面积

B.土地荒漠化→产量降低→扩大垦荒面积→荒漠化加剧→垦荒→植被破坏

C.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产量降低→扩大垦荒面积→荒漠化加剧→垦荒

D.垦荒→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产量降低→扩大垦荒面积→水土流失加剧

答案:D 解析:图示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垦荒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18.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旱腰带”地区应()A.利用草场资源优势发展牧业 B.封山育林,发展旅游业 C.发挥气候资源优势发展林果业 D.修筑梯田,发展粮食生产 答案:C 解析:“旱腰带”地区气候干旱,林果业生产既能充分利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资源优势,又能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

下图为某国玉米产区分布图和玉米种植与收获的时间图。该国是所在大洲最大的玉米产区,也是全球主要的玉米出口国。读图回答19~20题。

19.下列关于该国玉米产区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地降水比该国同纬度西部多 B.该地处在东南信风迎风坡,全年多雨 C.该地畜牧业较发达

D.该地地形主要为高原、山地 答案:B 解析:通过经纬度和轮廓可判定,该国为南非,玉米产区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故答案为B。20.该国甲省区的气候有别于玉米主产区的气候,收获玉米时期,甲省区主要收割或采摘的是()A.小麦

C.甘蔗

答案:D 解析:甲省区位于地中海气候区,葡萄为地中海气候的典型经济作物。

B.棉花 D.葡萄

第Ⅱ卷(综合题 共50分)

二、综合题(50分)21.下图为新西兰南、北两岛地形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比较新西兰南、北两岛的地形特征。

(2)结合图中信息,分析新西兰气候的形成原因。

(3)结合气候和地形特征,简述新西兰南、北两岛农业生产的共同特点。

答案:(1)新西兰南、北两岛地形都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小。北岛丘陵面积广大,山地偏于东部;南岛山地面积大,山地偏于西部。

(2)地处中纬度地区,四周环海,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多,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3)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光照不足,但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少,适合发展乳畜业;农业生产商品率高,专业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和机械化程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解析:第(1)题,地形特征包括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分布以及海拔等。读图可知,新西兰南、北两岛地形都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而北岛以丘陵为主,山地较少;南岛以山地为主,丘陵比重较低;北岛山地分布位臵偏东;南岛山地分布位臵偏西。第(2)题,由图可知,新西兰位于中纬度地区,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属于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明显。盛行西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降水充沛,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第(3)题,农业生产特点的描述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生产条件、生产规模、经营方式以及机械化水平等方面入手。新西兰具有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和温暖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等自然条件,地广人稀、经济发达,适宜发展乳畜业,但生产规模和机械化程度受到一定的制约。

22.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说明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有利区位条件。

(2)江苏沿海产业带新建的火电站宜选择在港口附近,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为山西能源基地某产业链示意图,填出E、F处的工业部门。

E________

F________(4)我国能源消费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结合材料说明安全隐患的具体表现及其解决措施。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2)海运方便

(3)电力工业 建材工业

(4)能源消费结构单一,以煤炭为主,我国能源分布不均匀,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实施能源的跨区域调配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多渠道地进口石油,建石油储备基地,加大勘探力度,开发国内新油田。

23.2011年9月6日至11日,第七届东比亚博览会在“东方底特律”——长春召开。结合下图,回答问题。(12分)

(1)长春被称为“东方底特律”。试分析长春在近年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依据2010年年末蒙古畜牧业统计表分析该国今后发展畜牧业应采取的措施。

(3)简述中、日、韩三方合作的优势。

答案:(1)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石油等能源价格大幅上升,抑制了对汽车的消费需求;技术相对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人们对民族品牌认同度不高,限制了自主品牌的市场拓展。

(2)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草原生态;发展生态畜牧业;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3)中、日、韩三国地域相邻,日、韩拥有先进的技术,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充足的劳动力,因而三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解析:第(1)题,长春是我国著名的汽车城,结合现状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如钢材、石油价格上涨等。第(2)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应采取的措施。第(3)题,从中、日、韩三国的优势区位分析。

24.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工业在空间布局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业转移频繁发生。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 安徽省凭借自身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圈,通过引资推介,发展经济合作等方式,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促进长三角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省外资金纷纷看好安徽的优势产业和配套项目。2007年安徽省55%以上省外产业资金来自长三角地区。

(1)简述我国产业转移空间变化的特点。(2)分析B经济圈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3)说明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

(4)简述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当注意的主要问题。答案:(1)产业转移呈梯度推进的态势,大致形成国际产业向我国沿海经济圈转移,沿海经济圈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局面。

(2)改革开放以来,该经济圈低生产成本、低劳动力价格的优势逐步弱化,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资源、能源面临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要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

(3)促进安徽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改变安徽的地理环境(景观);改变安徽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促进安徽与长三角经济圈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上一篇:宁夏沙坡头导游词介绍下一篇:母爱作文700字_初中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