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缺点(精选12篇)
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有的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个课堂闹哄哄,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没有实效性。
2、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
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
一、小组人员的合理搭配
小组人员的搭配要讲究科学性、实效性。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合理搭配,组建好每一个学习小组。一般以四人一组为好,四人中尽量配一名优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后进生,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角色位置,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要把学习能力、成绩甚至性格等方面不同的学生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好。这样,小组内的学生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合作学习”,顾名思义,若是一个人便称不上“合作”,所以必然的,也就要成立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合作小组。建立合作小组,这也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如何组建这个小组对合作的效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人数适当
人数多少因内容而异。若仅仅是一个小问题,同桌(即两个人)讨论对学即可,多人讨论小问题的话就显得既浪费时间又没起到什么效果。若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或是需要动手操作的一类活动就需要稍多的同学,4人一组,甚至6人、8人、10人一组,这样人多思路宽,讨论的时候可以进行多方面思考,同时也可使得出结论更快速,而且更有说服力,更全面。
例如,在人教版第三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教学中,在感受1毫米的长度时,要求学生测量硬币、IC卡的厚度,学具没有统一,教师安排4个人为一小组,进行操作讨论。若2人一小组,使用的学具较少,显得单一,两个人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合作的作用;若小组人数太多,所做的观察就不能很细致,感受也就不深刻。而在让学生感受1米 =10分米时,教师让学生10人一小组,将10根1分米长的吸管连接在一起,学生不仅充分地感知了1米 =10分米,还实现了一次最团结的合作。
2. 分工合理
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对各小组内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也就是给他们下达“任务”、分配“工作”,比如谁来当主持人,谁来当汇报员,谁来当倾听员,谁来当记录员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明晰自己在小组内的职责,为整个小组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反之如果小组内有一个人落伍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
例如,《搭配的规律》中例题:柜台上有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一个木偶娃娃搭配一顶帽子,有多少种选配方法?这一题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需要进行合理分工,可以安排一人做小组长并进行记录,一名或两名同学进行动手选配木偶和帽子,其他同学观察。也可以让小组长来为自己的组员分工,这样既避免了活动过程中争抢或偷懒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组织能力。
3. 成员互补
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时,还要考虑到的是成员的搭配,因为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如根据成绩的优、中、差来搭配,根据学生性格的不同来搭配。学生的学习水平、思维特点得到互补,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组合方式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配合,互相启发,共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交往能力。
4. 做好成员间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后进生和优等生
小组内成员要有相容心理,应相互吸引、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相交流。只有彼此信任,互教互学,才能共同提高。小组内成员心理相容可以为创造性的活动提供积极乐观的心理气氛,使成员保持良好心境,有利于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在一起合作融洽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更加愉快,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好优等生与后进生的思想工作。对优等生,一要清除他们对后进生的鄙视心理,二要唤起他们帮助对方提高进而带动整个小组的责任感,三要引导他们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促使他们向后进生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对后进生,首先要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助其认识自身的价值,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有用”的人,再指出他们在学习策略、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不足,鼓励其不断改进和提升,让他们感受到小组的温暖和关心。告诉他大家都在关注他,都乐意伸出手扶他一把。
小组人员的合理安排虽然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但是对整个教学而言,却能让课堂的秩序和教学的效果都有很大的提高,我们不妨也试着合理安排合作小组成员,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二、小组长的有机选拔
小组长是带领本组成员进行有效合作的关键人物,小组合作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小组长职能的有效发挥。一个成功的小组长能凝聚本组成员的力量,合理分配,让各个成员各尽所能,高效完成合作任务。如何选拔小组长呢?
(1)根据个人特长知人善任。有的孩子擅长操作,有的孩子擅长描述,有的孩子善于总结分析,有的孩子善于推理……教师要在备学生上狠下功夫。
(2)根据教学内容选定小组长。我在课堂中,尤其是必须进行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中,一般采用临时指定组长的办法,根据内容的难易,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拔在本次合作中能带领组员有效探究的组长。
(3)激发合作兴趣是关键。合作学习中,参与率的高低是合作成败的重要因素。每一个孩子只有体会到自己是小组中很重要的一员,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我班的合作学习中没有固定的小组长,我会临时点兵点将;也会在某一次合作中因孩子表现突出就被指定为下次的小组长;还有轮流当小组长的激励。能当小组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荣誉,孩子们当上小组长后就会尽职尽责带领本组同学共同学习。
总之,选拔出合适的小组长,小组合作事半功倍,当然这得依赖于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充分把握和准备的基础上。
三、合作学习的“因材制宜”
合作学习是一种运用非常广泛的学习形式,有的教师认为一节课中如果没有合作学习好像就不是新课堂,其实这也未必。有些知识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究就能完成的,完全没有必要兴师动众、舍近求远。有些内容必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才能全面完成的,就要有效组织合作学习,让孩子们在合作中提升认识。
比如,在人教版第三册中,关于数与运算的许多内容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但有些内容,例如认识图形中操作,解决问题中策略的多样化,方向与路线中的实践等必须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才能有效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因此,在教师对教材的合理设计的基础上,因“材”制宜,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设计适当的合作形式,才能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真正起到合作的作用。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是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技能的培养则是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通过一年的实践,学生的合作技能初步养成。
(1)学会了收集。合作中,学生初步学会了根据教师及同学提出的问题,合理收集问题解决所需的各种数据,并能初步学会运用这些数据,通过分析、整理、综合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数据的收集整理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
(2)学会了表达。学生学会了用富有条理性、逻辑性的语言来叙述小组讨论的结论,阐述小组的基本观点,描述小组开展的相关活动。语言通俗、易懂,说理有层次。
(3)学会了讨论。在讨论中,学生能主动发表自己对事物的观点,能结合同伴的观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并从中产生更为新颖的想法,合作的意识及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初步的养成。
(4)学会了倾听。在合作中,学生能认真倾听老师的提问、同学间的发言;能认真倾听操作的要点、合作的要求;能认真倾听小组的分工、各自的任务;能倾听表扬之词、批评之言,合作学习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5)学会了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客观地从多个方面评价自己和他人,例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效率等。
(6)学会了合作。在合作小组中,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逐步养成了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学会了与人交流的方法。
在实践中常用的小组合作形式有其一定优势,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利有弊。在实际操作时,应根据班内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因材制宜、扬长避短、灵活选择,才能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三意义;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044-01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在学习方式方面的标志性内容,是中小学探讨最多的课题。随着“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与研究的深入,对“小组合作学习”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和丰富,种种疑惑和误解也随之产生。有人只把它看作是一种教学模式,其实“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
一、 可以是学生日常学习的组织形式
结伴学习是学生本能喜欢的,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家庭住址、班内坐位、学习水平、性格、性别及相互喜欢与否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小组”,则此小组就成为学生日常互帮互助、解决一些学习问题的组织,同时也成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友谊、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形式。学生结伴完成作业,共同讨论问题,组内合作互助,组间竞争向上,此时的“学习小组”是日常的、结合较为自由的,其一起活动的时间是课外。这种小组可以是与班务管理小组合一的,也可以是另外组建的,是老师对学生日常学习管理的一个抓手。
二、可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学生活动方式
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课堂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学生活动的方式,如“开火车”(逐人发言)、分角色讀、按座位分任务、竞争演算等等,而“分小组活动”也是一种有效方式,它可以完成许多不分小组则不容易完成的任务,如:让全班每个学生都展示一遍且都有同学观评;让全班所有同学的练习都能得到检查订正,快速了解全班同学的练习情况,等等。若是全班统一活动,学生逐个展示或老师逐个检查,课堂时间是绝不允许的。这时的“学习小组”同桌两人人数太少,十个八个距离太远,在自然坐位情况下,四人小组最好使用,学生交流最方便深入。这时,“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课堂中的学生活动方法, 一堂课可用二、三次,也可一次不用。
三、可以是一种教学模式
如果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整堂课的设计都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安排,这时,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如杜郎口中学等学校就是如此。这种模式,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有序高效地组织实施好“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形成组织这种课堂的观念和能力,学生要形成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本学期,我在班内实行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两个多月的实施,总的来说,这种互助合作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下面将具体的想法和做法总结如下:
一、分组原因: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我班学生质朴可爱,集体荣誉感强,有责任心,但基础较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的学习,家长由于各种原因能够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的很少,学生回家学习的效率较低,老师留的作业基本上能够完成,但质量太差,背的任务大多数学生完不成,有的学生根本就是在“混日子”,老师交给的任务能少写就少写,查出来就写,查不出来就算,这样,差的学生会越来越差。有时,有一部分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上进心也不强,学习上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学习成绩也没有达到理想的分数,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我把班内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二、分组方法: 按照成绩把学生分成好、偏好、中等、差四等,再按照学生的性别、能力、性格,每组分配一人,组成4人学习小组,成绩好的学生为组长,负责讲题、监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排座位时按照同组就近原则,这样便于组长管理和讨论问题,学生准备记作业本,每天下午放学前组长检查组员作业是否记在本子上,然后组长签字,写完作业后家长核对每项作业是否完成,完成后家长签字。
三、分组好处: 通过学习小组,提高监管力度。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名老师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不免会出现漏洞,或者有检查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在平时学生记作业、改错题、背诵上,有很多同学钻空子,不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进行分组后,组长就相当于小老师,能够随时监督组员学习,哪项任务不完成都能被查出来,这样使不学习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作业也都能完成了。通过小组合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上课时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不主动学习或开小差,或玩东西,小组合作学习以后,上课每做完一道题,就会有组长进行检查,不会的组长就得给他讲,大家还要等他,而且每次都要被老师统计出来,很没有面子,这样不学习的学生也会跟着学,而且进步很打,教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总的来说,通过小组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
一、分组方法:
按照成绩把学生分成好、偏好、中等、差四等,再按照学生的性别、能力、性格,每组分配一人,组成4人学习小组,成绩好的学生为组长,负责讲题、监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排座位时按照同组就近原则,这样便于组长管理和讨论问题,学生准备记作业本,每天下午放学前组长检查组员作业是否记在本子上,然后组长签字,写完作业后家长核对每项作业是否完成,完成后家长签字。
二、分组好处:
通过学习小组,提高监管力度。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名老师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不免会出现漏洞,或者有检查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在平时学生记作业、改错题、背诵上,有很多同学钻空子,不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进行分组后,组长就相当于小老师,能够随时监督组员学习,哪项任务不完成都能被查出来,这样使不学习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作业也都能完成了。
通过小组合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上课时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不主动学习或开小差,或玩东西,小组合作学习以后,上课每做完一道题,就会有组长进行检查,不会的组长就得给他讲,大家还要等他,而且每次都要被老师统计出来,很没有面子,这样不学习的学生也会跟着学,而且进步很打,教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优化了学习方法。在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这些内容如果单独一个人做要浪费很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能节省时间,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佳的的观念与做法。
总的来说,通过小组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
1.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教学本身是一种多边关系,采取合作学习方式使这种多边关系更加紧密。政治学科教学本身抽象理论性强,有了合作学习方式能达到彼此知识上的交流,情感上的交流,从而实现既教书更育人的目的。
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如何分组
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自觉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3.指导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率。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在传统的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和过多的焦虑感而不利于学习。在合作性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教学中,同伴之间的有意义的口头交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博白镇第三小学 蔡舒婷
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一: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本能地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
常见问题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常见问题三: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学生逐渐感到厌倦;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常见问题四: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常见问题五: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常见问题六: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基 本 对 策
首先应该全面完整理解其意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
其次,要有一定的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由于是一个小集体、小社会,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技能,也就是说要有一定准备和必要的训练。当然,这一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习得的,要有意识的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第三,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这样,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展开。当然,课型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可适当灵活调整。
第四.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第五,要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教师对学优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友谊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举止更为得体,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并在分享中体验自身的价值。最后,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在合作学习中要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以前我也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但是收效甚微,甚至变成了学生说话的机会;经过对本次培训的学习,我更进一步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不但可以解决面临的具体的教学任务;而且是学生学习、生活能力提升的一个良好的契机;更是学生意志品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增强的一个良好的机会。
比如在进行弱电解质内容的教学时,1、我把之前的分组重新调整了一下,根据学生的自愿和我的微调,学生自己任命各组组长,我宣布组长的任务是自己要先学会,而且要尽量全会,先会带动后会,争取达到共同富裕;
2、我和学生一起整理出一系列的问题,挑出一些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
3、制定出详尽的探究计划,组内成员发挥个人的优势,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学生可以查书及其资料、借助网络等;
4、在展示交流的环节,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学生更要有平和的心态和足够的实力来面对面解决别人可能发起的提问,所谓“辩则明”,这是理科原理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
因为之前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过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而且也已经学过了化学平衡,学生对化学平衡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认识,比如知道了平衡建立的过程,平衡的特点,平衡常数及其影响因素,平衡移动原理,也会进行一些相关图像的分析,相关数据的计算等等,所以,我就让学生在家里自己预习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与联系,列成表格的形式;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一种物质是弱电解质;怎样证明醋酸、碳酸和硼酸的酸性强弱;怎样判断醋酸已经达到了电离平衡;鼓励各组学生运用不同的但是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对课本实验进行增加或改进,运用图像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后,边讲解边画图像。
最后发现,组内积极发挥个人优势,组间互相竞争,提问甚至是互相“刁难”的局面,其实,这种思维的互相激发更容易发现问题的本质,解决面临的问题。而且,因为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大家出错了也不会特别不好意思;反而,见贤思齐,这也是对自己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机会。
一、营造氛围, 让小组合作成为学生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合作探究的氛围, 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营造合作的氛围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的观念, 突出“学”为主体的思想, 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实现了“1+1>2”的目的, 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让合作变成学生的第一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互助互动需要教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探究的深度和广度, 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如在学习苏科版七年级下册《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进行自主探究、讨论, 从而得出平行线判定的定理。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通过利用作业本中的横线再画出一条截线, 构建出三线八角, 再通过度量角的度数来发现不同位置角的关系, 由此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出合作的氛围, 让学生在小组内探究交流, 这样学生在比较和讨论中就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 在进行小组活动时, 有的学生善于操作, 有的学生善于总结, 通过从现象中发现本质, 并在展示中体现, 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也让学生在教师的整体评价下收获到荣誉感和成就感,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小组互动合作。
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民主的氛围, 可以使学生更加乐于参与活动, 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带来的成功感,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科学分组,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小组合作的前提是将学生科学地分组。在分组时, 一般本着同组异构的原则, 将不同学习程度、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划分为一组, 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也有利于组际之间的竞争。同时, 为了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部分课时教学时还可以进行分层分组,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 让他们进行交流与合作, 使所有学生都能在现有层次上提升自己。
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中心对称图形 (一) 平行四边形》时, 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师可以按照同组异构的方式进行分组, 这样学生可以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从不同角度得出结果。如成绩好的学生可能只想到了边、角、对角线, 而忽视了对称性, 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则可能通过操作最先发现其对称性, 从而实现互补;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时, 教师根据预设可以按照成绩进行分组, 在题目的设计时考虑到各层学生的需求, 如优等生组可以探究两个相同正方形绕其中一个中心旋转重合部分面积的问题, 中等生组可以探究矩形和菱形作为特殊平行四边形带来的对角线不同等问题, 成绩比较差的小组则可以探究特殊平行四边形特殊的地方, 从而得出特殊引发出各方面性质的不同。这样的分层探究, 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也可以真正体现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科学分组让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也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根据不同需求安排不同分组, 使学生在现有层次上得到了最大化的提升, 也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活动经验。
三、思维碰撞, 实现小组合作中的共生共赢
小组合作的目的在于实现共生共赢, 学生通过在小组内的交流, 产生了思维的碰撞, 使不同的思想进行融合, 这样就可以生成更多的教学资源, 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大胆放手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思考与发现,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让学生在整合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时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 在思维碰撞中还会有新的生成, 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希望看到的现象, 也最能体现出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时,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与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关系,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 探究的初级结果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个数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继续探究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这样也就生成了根的判别式与顶点坐标中纵坐标的关系, 从而将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结合在一起, 帮助学生站在函数的角度来看方程。这样的探究活动实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 让很简单的问题在探究中得到升华, 也就使学生向更深层进行挖掘, 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共赢。
然而,当前也存在着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误用,甚至滥用!误用之一,是让组内的同学相互监督,组长负责记录每位同学在课堂上的不良表现,然后扣分;误用之二,是让各小组相互监督,看看哪个小组违纪多,违纪多的小组将受到惩罚!有的班主任美其名曰“相互竞争”,但这样误用小组合作学习,可能带来多种恶果——
毒化了同学关系,损害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信任。小组合作学习的宗旨,是鼓励同学之间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长,通过合理分工,相互合作,不仅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同学情谊。但是,组内成员之间和组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使平等的正常的同学关系变成了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相互防范的消极关系,只盯着同学的错误和不足。这样的人际关系是“病态的”!有的班主任反映这样的小组监督最后实施不下去了,因为各小组都反映被多记了违纪次数,组内同学之间关系紧张,“相互之间像敌人一样”!
培植了有毒的文化。这样相互监督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同学之间的合作无法开展,相互之间的友好信任荡然无存,而且几乎人人都成了“告密者”!长此以往,学校将成为培养“叛徒”的专门场所。这样的相互监督,复制了专制时代的“连座”文化。因为班主任规定,小组内一人违纪,就等于大家违纪,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受到处罚。如此一来,大家对于违纪较多的个别同学心怀怨恨,充满歧视,只想将其赶出组去,哪有同学之间的温情与帮助呢?
增加了学生负担,转移了老师责任。要求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告密,相互揭发,让学生承担不可承担之重,学生只知道哪位同学违纪了,却没有教育能力,也缺少教育意愿去帮助违纪同学改正,这实际上只是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转移了老师的责任,表面上维系着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实质上制造了更多的教育问题,即同学之间的敌对、仇视与摩擦,甚至弄虚作假!
杜时忠: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学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会长。
(责任编辑 王玉梅)
1.倾听他人发言:
①听取发言要专心,眼睛注视对方;②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思考,记住要点,并考虑他说的话是否符合实际,有没有道理;③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嘴打断,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提出来;④听人发言如有疑问,请对方解释说明时,要用礼貌用语,如“是否请你”或“你是不是可以”;⑤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2.讨论问题:
①发言围绕讨论中心,不东拉西扯;②谈看法要有依据,能说清理由;③语言表达力求清楚明白;④别人提出疑问时,要耐心解释,态度友好。3.互帮互助:
①主动、热情、耐心地帮助同学,对被帮助同学不说讽刺、嘲笑、挖苦一类的话,不伤害同学的自尊心;②帮助同学时,要向同学说清解决问题的方法;③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可以向同学请教自己不懂不会的地方,接受帮助后,要表示感谢。4.反思与质疑:
①虚心考虑别人的意见,修正和补充自己原来看法中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②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肯定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正确看法;③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大胆设想或看法。5.自律自控:
①服从组长安排;②小组讨论时,有序发言,声音要适当,不影响其他小组学习,不讲与学习无关的内容;③服从组内大多数人的意见,个人意见可保留,但应到课后再跟老师和同学交换意见。6.小组讨论的要求:
⑴小组讨论的规则是:在独立思考后,仍有疑惑需要解决,先是一帮一,两人间的讨论,如还有困难,再扩展为4人或5人间的讨论。如遇到较难的问题记录下来,班级讨论。
⑵小组讨论的形式有:
A.自由发言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自由发言,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各抒己见。
B.轮流发言式:这一方式就是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挨个发言,一人不漏。
C.一帮一讨论式:当部分学生在难题面前尽最大努力也不能解决问题的疑惑,而教师又无法加以个别指导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种讨论方式。7.小组成员的发言:
要求每个小组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才能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小组的各个成员可以是对该问题的不同角度发表意见,但不能出现两个完全对立的结论。若有些学生在没有经过思考的情况下站起来,只是简单的重复前面同学的观点或者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这样的参与是无效的.要求每人一周内至少主动发言不少于3次(老师点名不算),小组值日组长做好记录。
8.小组合作学习八项规范:
坐正立直、秩序井然;高效自学、积极发言;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团结互助、共同发展。9.小组合作学习九种技能:
1、教学互动理论
所谓互动,基本上有三种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有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和成员型(是一种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活动),这是合作学习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种教学观的拓展。有关专家认为:仅仅持“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一观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不够的,过于简单化。“互动”是合作学习教学思想的最主要思想。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互赖,即指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成功,因此,这种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活动。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它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首先,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次,事物的意义不能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新知识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的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构建有效的、平等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课堂氛围,实行协作学习开发学生差异资源,改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个性的发展和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
4、合作学习理论
一、加强校本培训,更新教师观念
实施新课改,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的素质、教育理念得到提升,课改才能焕发青春的魅力。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市的校本培训内容为新课程教育理念,教师要加强对有关合作学习理论、方法和《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及操作方法,更新教育观念,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诸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等等。从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切不可“穿着新鞋走老路”,在平常的听课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的小组合作只是走过场,教学还是使用过去的老一套办法,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提高教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1.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按照异质分组,每个小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和管理、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汇报员负责代表小组进行成果汇报。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主题要明确、清楚,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在一节课上合作学习的次数不易设计的过多。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三、处理好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
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因为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表面现象,他们有话可说,并且有助于把问题研究深刻,避免由个别学生的误导性意见而造成小组的认识偏差,也给那些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另外,凡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通过独立学习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小组合作研究了。
四、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的关系
接受性学习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五、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由于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培养他们进行合作的能力。如:搜集资料、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组内成员的发言、学会讨论发言、信任同组成员、友好的争议和归纳组内的主要意见等。
一、常态:用组织与规则为小组合作打底
追求“常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重境界。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形式, 建构这样的教学形式,需要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班级授课制中的“常态”,唯有如此,才会产生持久的效果。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学校的很多教师,往往只是在公开课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一下,这是很难产生良好效果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是其外在形式, “合作”是其内在形式,“小组”与“合作”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而这两种方式的本质要义在于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自主性,学习效果具有综合性、高效益。可以这样说,如果小组合作学习运作成功的话,它带来的效果,不仅表现在显性方面———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而且体现在隐性方面,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合作性有很大的提升,同时它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因如此, “小组”如何组建,“合作”如何进行,就不是很随意的事情了。只有设计好“小组”的组织,建立起“合作”的规则,小组合作学习才具备了基本的底色。
首先,是小组的组建。小组的组建涉及的因素很多。班级成立多少小组?每个小组以多少人为宜?小组成员的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平、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如何搭配?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地考虑。只有这样,组建起来的“小组”才有“合作”的基础。其次,是合作的规则。合作是需要规则的,否则合作就会走向无序、无效。合作的规则包括组长的确认与职责,小组成员各自的任务,小组成员共同遵守的纪律,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程序,乃至小组之间合作的方法等,都要有明确的规范以供成员遵守。再次, 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有一定的磨合期。小组建成了,规范制定了,并不代表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很好地运作了,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来检验小组组建是否合适,合作规则是否恰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调整之后,让班级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固化下来,并持久实施,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班级授课制的常态保持下去,这才能真正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
二、动态:用自由与开放为小组合作绘彩
追求“动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二重境界。
组建学习小组,明确合作规则,让小组合作学习常态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具备了小组合作学习之“形”。小组合作学习要得其“神”,就要在动态上做文章,让小组在合作中“活起来”乃至“火起来”,让自由与开放为小组合作学习绘彩。
小组合作学习要努力实现小组成员以及小组之间对话的自由与开放、平等与尊重。即使小组成员数量较少,但是他们之间无论在性格上还是在成绩上,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往往会造成“合作”的障碍。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一个班级总是有一些同学成绩优秀、骄傲自大,而另一些同学却总是沉默寡言、难于沟通。即使在小组组建中充分考虑人员的搭配,有时还是无法避免同学间在合作上难以默契。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通过实践的磨合,让小组成员间渐渐建立起一种信任。只有让每个小组成员在心理上互相接受对方,以平等与尊重的姿态取长补短,实现自由地参与合作学习的状态,才能真正发挥出合作学习1+1>2的功效。
小组合作学习,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二是班级内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是小组间合作学习的基础与前提。只有让组内合作与组间合作都能进入自由开放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初期,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的。这也是许多人诟病小组合作学习,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徒有形式、难见成效的原因之一。有些教师往往耐不住寂寞,等不得磨合,总是急于想见到小组合作的奇迹,一旦在短时间内看不到功效,就浅尝辄止,就此罢休,从而怀疑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我们只要认真地研究杜郎口等学校的课堂改革经验,就不难发现, 这些学校都是有改革定力的,他们能够“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持久地在课堂上坚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从而顺利地度过了实践的高原期,进入自由自如的状态。
三、情态:用情感与灵动为小组合作增色
追求“情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三重境界。
如果说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重境界是让其常态化而得其“形”,第二重境界是让其动态化而得其“神”,那么,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三重境界就是让其情态化而得其“韵”。
小组合作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小组成员在长期的合作学习中建立起相互依存、相互默契、相互信任、相互激励、相互欣赏的情感,成员之间非常和谐与融洽,小组合作学习的所有规则与观念已经化为成员间的自觉意识与行为,维系小组合作学习的已经不是生硬的规则,而是温暖的情感,至此,就进入了自觉灵动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就会被成倍地放大,小组合作学习也从最初的“打底”到后来的“绘彩”,直至如今的“增色”了。
学生学习有一个“217定律”———对于一门新知识而言,学生20%是可以自己独立学会的, 70%是可以在伙伴合作中学会的,还有10%是需要有经验者(教师、家长或已学者)来引导点拨的。“217定律”是一个常识性的定律。那么, 为什么这种常识性的定律我们平时常常落实不到位呢?也许我们压根就没有让学生去“合作学习”过,或者“合作学习”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只有当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已经很默契了,小组间的合作互动也是自觉的,那么,20%的新知识由学生独立学习,70%的新知识由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倘若真是如此, 小组合作学习也就达到自然、自由、自觉的境界了,何愁学生的成绩与素质不能提高呢?
【小组合作学习的缺点】推荐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查报告11-12
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实践研究07-11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的意义07-21
小组合作个人学习的心得体会09-16
小组合作学习带给我的感受09-30
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的探究10-14
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体会11-16
班级小组合作学习11-06
小组合作学习展示11-07
小组合作学习有感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