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认识课堂教学实录(精选9篇)
教材分析:“10的认识”是本单元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小学生开始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思维处于半逻辑状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数学活动中,可多为一年级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自主参与进来,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式来体验、认识、探究、使用数学。教学目标:
1.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组成及写法。
2.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3.结合主题图,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感受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0以内的数序,比大小 教学难点:记忆10的组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小棒10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出关于10的故事──认识10以内数的顺序 1.数字娃娃排排坐: 师: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去找我们的好朋友。一起来吧……(电脑播放音乐《找朋友》,学生跟着拍手唱。歌曲结束时,画面切入0~9十个数字娃娃的动画。)师:原来是数字娃娃呀。还认识吗? 教师操作鼠标指,学生认读。
师:数字娃娃来到直尺上,要找自己的位子。谁能帮帮他们? 学生口答,电脑将数字在直尺上正确排列。师:为什么0在直尺上排最前面? 生:因为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2.10的故事:
师:数字娃娃坐得可直整齐。0排最前面,在直尺上表示什么呢? 生: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生:0还表示一个也没有。
师:所以,在这十个数字中,谁最小? 生:0。师:最大的呢? 生:9。
师:9一听自己最大,可得意了。它神气地对其他数字说,你们谁都比不过我,我是最大的。尤其是你,0!还有1。0和1听了,可伤心了。其他数字也很不服气。于是,0和1凑到一起想了一个办法…… 猜一猜,他们怎样打败9,变得比9还大呢? 生:1和0联合起来,站一起变成10,10比9大。生:……
(CAI演示1和0变成10。)
师:1和0团结起来,变成──10。同学们团结起来,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在“日”字格中,10该怎么写呢? 生:先写1,再写0。
师:对,10要占两个格,一个格写1,一个格写0。
以前学习的0-9都是一位数,而10是两位数。10在直尺上该排哪里呢? 生:9的后面。
(CAI将10归位,排在直尺上9的后面。)
师:最小的0和1,站在一起变成比9还大的10。一起读一读。(学生齐读:0,1,……9,10。)3.比大小
师:9看见10站在自己后面,比自己还大,就不服气了。它拿出九个点子说,我有这么多,你比我多吗?同学们说说看。(教师板书9的点子图)
生:当然是10比9大,因为9个点子再加一个才是10,10比9要多一个。
师:请你上来画出10个点子。
(学生在黑板上合适位置画出10个点子。)师:现在,10>()生:9。生:10还大于8、7、6、5、4、3、2、1、0。生:10最大。
师: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认识神奇的新朋友──10。板书课题:认识10
二、创设关于10的情景──感受用10表示事物的数量,区别10个和第10 1.主题图中的10。(CAI出示课本主题图)师:你能找出图中藏着的10吗? 生:图上有10只鸽子。
生:图上有9个小朋友,还有1个老师,一共有10个人。2.拿小棒表示10。
师:动动小手,拿出10根小棒,看谁拿的又对又快。(学生一边拿一边数。)
3.寻找生活中的10。(说一句话或动作表演)师: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是用10表示的? 生:妈妈买了10个苹果。生:我有10支铅笔。生:我们有10个手指。生:还有脚趾也是10个。生:我们组有10个人。生:……
(间奏:唱儿歌。)师:对呀,我们的双手正好是十个手指。丙棵小树十个杈……(学生拍手打节奏唱儿歌: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猜猜它是谁?手。)4.写10。
师:是啊,数一数咱们的手指吧,刚好十个。能写会算还会画呢。10该怎么写呢?
(CAI演示10的书写过程,教师示范。)
师:10是两位数,写的时候要占两个日字格,1和0要不能隔太远。学生书空,并在日字格中描红写10,用水彩笔完成10的卡片。5.自我介绍──认识序数第十
师:咱们的新朋友10说,从左起,只要排第十的,就和它是一家人。谁是10的一家人?这样好了,先作一个自我介绍吧。
(学生开始自我介绍:我坐在第N组,第N个,同时举起卡片N。)师:排第10的同学请到讲台上来。师:数一数,共有几个?(8个。)
师:怎样才能变成10个呢?
(再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共10人。)
三、解决关于10的问题──理解10的组成 师:把10个同学分成两个小组,可以怎么分呢? 学生分,并说出10的组成,写在黑板上。1.实践操作,分小棒: 师:还可以怎么分呢?请大家用10根小棒表示,自己分一分,说一说10的组成,并写下来。也可以直接写。(教师巡视,发现不同情况。)2.汇报板书:
学生汇报各自发现的10的组成,在投影仪下用小棒演示,说一说,并写在黑板上,并领导大家读一读。3.归纳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黑板上板书的10的组成,按一定顺序读一读,并发现其中的规律:10的组成有5组,共9个。
──看到10可以分成1和9,就能知道10可以分成9和1,交换位置。
──10的组成中,前面的数越来越大,后面的数就越来越小。4.理解中记忆:
拍手打节奏,诵读10的组成──按不同规律和顺序诵读后,尝试闭眼诵读10的组成。
四、享受关于10的游戏──巩固10的组成 1.教师和学生互动,伸手指: 我出1,我出9,1和9组成10。……
2.引导学生创造新的游戏:拍手对歌── 你说1,我说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说2,我说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说3,我说7,我们从小爱学习; 你说4,我说6,说话诚实不吹牛; 你说5,我说5,两数凑十不马虎。
五、总结关于10的知识──关于10的知识的回顾总结
这节课,大家学的开心吗?认识了哪个新朋友?了解了关于它的哪些知识?
三、巩固达标: 1.填数。
2.数一数、写一写、比一比。
3.把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2 6 9 7 10 8 4.补,使每张卡片上都有10个。
5.找朋友(把合起来是10的数字连起来)。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设计层次性强,针对性强。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让教师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1页“吨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汇报导入, 初步感知
师: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一下你调查到的关于吨的认识?
生1:爸爸告诉我, 1吨比1千克大得多。
生2:我查字典知道, 吨是一种质量单位。
生3:我看到一辆大卡车上写着限重5t, 不知道“t”是什么意思, 驾驶员叔叔告诉我“t”就是“吨”。
生4:我上网查到1吨等于1000千克。
(教师让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适时肯定及鼓励, 然后谈话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评析:跨越课堂,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学习知识, 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 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调查、询问、查找中, 初步感知有关“吨”的知识, 拉近了数学与生活、课堂与社会之间的距离, 为探索新知奠定基础。
二、实践体验, 认识新知
1. 体验1吨很重。
(1) 猜一猜。
师:猜一猜, 你能拿起1吨重的东西吗?
(2) 小组活动。
师:能不能拿起1吨的东西, 大家的意见不一样, 这样吧, 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 每个同学都体验一次, 并说说自己的感觉。
(1) 一组、二组提重20千克的矿泉水; (2) 三组、四组抱一抱重约50千克的老师。
(3) 体验1吨很重。
师:一二组的同学, 这桶水重吗? (重)
师:同学们, 这桶水的重量是20千克, 要50桶这样的水才是1吨。 (板书20×50=1000千克=1吨)
师:三四组的同学, 老师重不重? (非常重)
师:同学们, 老师的体重大约是50千克, 要20个这样的我, 重量才是1吨。 (板书:50×20=1000千克=1吨)
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亲自实践, 可以知道1吨重不重? (太重了) 是呀, 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拿起1吨重的东西。“吨”的国际单位符号用字母“t”表示, 1吨=1000千克。 (板书:1吨=1000千克)
2. 体验1吨很多。
(1) 分组活动。课件出示活动材料: (1) 一组:大约2千克的砖头。 (2) 二组:大约能装500克的矿泉水。 (3) 三组:每包大约100克的棉花团。 (4) 四组:每个大约50克的鸡蛋。
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 各小组合作算一算, 要几个这样的东西才大约是1吨。
(教师巡视, 帮助小组计算、估算、推导。)
(2) 小组汇报。
组1:500块砖头大约重1吨。
师:1吨砖头大约能装多少车呢? (课件显示)
组2:2000瓶矿泉水大约重1吨。
师:如果一箱能装24瓶, 1吨可要装80多箱。 (课件出示堆积如山的1吨矿泉水)
组3:10000包棉花团大约1吨。
师:1吨棉花可要占教室这么大的空间。 (课件显示)
组4:20000个鸡蛋大约重1吨。
师:20000个鸡蛋让你每天吃一个, 可以吃50几年, 几乎够你吃一辈子了。
(3) 谈感受。
师:通过大家的合作计算, 你对这些数有什么感受?
生:1吨重的东西是很多很多的。
评析: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认知, 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感受也就深刻了。首先让每个学生提20千克的水, 抱差不多50千克重的老师, 学生都感觉重, 再加上老师算出要50桶这样的水或20个老师的总重量才是1吨, 学生更加感受到了1吨太重太重了;其次让学生经历了算的过程, 通过计算出来的数字, 也能感受到1吨重的东西很多很多。两个活动之后, 1吨的质量也就深刻地植入学生的脑海中。
三、沟通联系, 内化新知
1. 刚才计算中, 我们用到了哪些质量单位? (克、千克、吨) 你觉得这三个单位怎样用合适呢?
生1:计量比较轻或者很小的东西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生2:计量比较大或者很重的东西用吨作单位。
2. 同学们对吨、千克、克用得很合适, 请你具体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用“吨”作单位?
3. 举例说说生活中几个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评析:三个质量单位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在学生对“吨”有了充分的体验后, 老师将吨、千克、克作有效对比、举例,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形成知识网, 最后通过举例使所学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
四、情境练习, 应用新知
1. 出示情境图, 解决以下问题。
(1) 它们碰到了哪些问题?“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2) 它们可以怎样过桥? (3) 这些动物还可以怎样组合大约是1吨?
2. 经过一天的游玩, 马大哥觉得很开心, 写下了一篇日记:
早晨, 我喝了一杯150千克的牛奶后, 穿上1吨的鞋, 便和伙伴们去郊游。在路上, 碰到两头水牛哥哥, 合起来大约有1吨重。到了动物表演场, 观看了6克的熊猫弟弟表演滚球, 又看了4千克的大象叔叔表演搬木头, 真让我佩服。回家路上, 一辆载满7克大米的大货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 把我吓了一跳。
看完这篇日记, 你为什么会笑?把用得不合适的单位改过来。
评析:把问题融于情境中, 既能激发学生解题的热情, 又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不同的计算过程, 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在日记的欣赏中, 既认识了正确使用质量单位的重要性, 又渗透了情感的熏陶。
五、总结质疑, 升华认知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评析:注重知识的总结与内化, 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总评:
“吨”是一个最大的质量单位, 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了千克和克, 但“吨”离他们生活遥远, 所以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 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近1吨与学生的距离, 本节课的设计以“感知———活动———体验———应用”为主线展开教学, 体现了以下特点:
1.在活动中体验新知。“吨”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概念才具有的, 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为基础。本课通过创造大量的体验活动, 从“量”和“形”中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 (1) 从“量”上体验1吨之重。从50桶20千克的水, 20个老师的重, 500块2千克的砖头, 2000瓶矿泉水, 几乎能吃一辈子的20000个鸡蛋, 10000包100克的棉花团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丰富的想象, 在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中, 深刻感受1吨之重。 (2) 从“形”上体验1吨之多。从堆积如山的1吨矿泉水, 占了教室很大空间的棉花团等。一个个展示的形体, 把学生吓了一跳, 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1吨之多。
(一)感知边线和周长
师:(播放视频)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老鼠绕着圆圈跑了一周。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还用了一个词语“一周”。
师:(播放视频)在这幅图里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农夫绕着菜地跑了一周。
师:谁听到他说了一个什么词?
生:一周。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生:绕着物体跑一周。
师:是的,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一周”。(播放视频)小红沿着操场的边线跑了一周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小红没有沿着操场的边线跑完一圈。
师:我们说“一周”时要注意什么?
生1:沿着物体的边线。
生2:从原点回到终点。
【评析】概念的建立需要经历重复感知和直观的操作活动,通过操作活动,可以将抽象的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执教老师先是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周长”的概念,如观看视频老鼠跑圆圈、农夫围着菜地跑一周、小红沿着操场的边线跑一圈。
(二)引出课题
师:小红沿着操场边线跑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操场的周长。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周长”这位新朋友。
生1:什么是周长?
生2:如何测量周长?
【评析】执教老师通过“提—好问题,提好—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概念。
二、亲身体验,认识周长
(一)指一指
师:谁能够指出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认真观察,这位同学是从哪里开始又回到了哪里?
学生用手指出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
师:你还可以从哪里开始又回到哪里?请同学们拿出课本,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课本封面的周长。(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拉功能,呈现学生的操作活动,同时进行小结:无论从哪一点出发,我们只要沿着数学课本封面的边线绕一周,这就是课本封面的周长。)
(二)找一找
师:除了数学课本封面有周长,你还能找出哪些物体表面的周长?请同学们用手指出来。
生1:我可以指出铅笔盒表面的周长。
生2:我可以指出钥匙表面的周长。
(三)描一描
师:任何物体表面都有周长,那么,平面图形有周长吗?(利用电子白板、教学工具画长方形)谁能指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指出长方形的周长。
师:请看这个图形(见图1),如果你认为可以描出它的周长,请你上来描一描,如果认为不可以,说一说原因。
生1:这个图形有缺口,无法指出它的周长。
师:说得好!这个图形有缺口,它不是一个封闭的图形,这种图形就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我们才能找到它的周长。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周长了吗?
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真了不起!你们通过思考和动手操作知道了什么是周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对于周长,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怎么知道周长有多长呢?
【评析】教师结合实际,通过让学生指一指、找一找、描一描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感知的过程,进而获得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起丰富的表象关系,从而认识到周长的本质就是“长度”,知道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周长,也明白了一般图形的周长。
三、实际操作,测量周长
(一)小组合作
师:我们要知道周长的长度,如长方形的周长,你有什么办法?
生:测量。
师:你的想法真妙!下面,我们动手量一量下面这些图形的周长,测量完成后,和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出来的。
【评析】从认识生活中的物体表面周长到平面几何图形的周长,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另外,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进一步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并体会到了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小组反馈
师:我们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展示。你们选择测量什么图形的周长?是如何测量的呢?
小组成员上台展示测量三角形的周长,用直尺分别测量出三角形3条边的长度,并将3条边的长度相加。
师:你们同意这个小组的做法吗?测量三角形的周长,你们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们用软尺沿着三角形的边线绕一圈,直接读取软尺上的数字,这就是三角形的周长。
师:做得好!这也是一种办法。现在请另一个小组来汇报展示,你们是怎样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呢?
小组成员展示测量五角星的周长,先用毛线把五角星的边线围一圈,然后拉直毛线,毛线的长度就是五角星的周长。
师:做得好!你们还想到了其他方法吗?
生1:用直尺量出五角星一条边的长度,然后乘以10,就得出五角星的周长了。
生2:用软尺围着五角星的边线一周,然后看软尺上的刻度就得出五角星的周长了。
【评析】学生通过度量的方法,初步感知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办法,也为探索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积累了经验。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在展示活动中总结经验,从而深入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一)算一算
师:同学们真能干,不但认识了周长,还知道如何测量图形的周长。现在,我们来学习如何计算周长。(电子白板出示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
nlc202309082208
生1:正方形的周长是10×4=40厘米。
师:正确。你们还有别的算法吗?
生2:正方形的周长是10+10+10+10=40厘米。
师:你说的也对。看好了,老师要变魔术了,谁能指出它的周长?(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拉复制功能将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变成两个并列的正方形。见图2)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
生1:10×6=60厘米。
师:谁有不同的算法?
生2:10+10+10+10+10+10=60厘米。
生3:(10+10+10)×2=60厘米。
(二)比一比
用4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列图形(见图3),请思考: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生:最后一个组合图形的周长最短,周长是8厘米。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计算周长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同意,要注意以每个图形的边线为准计算周长。
(三)多媒体课件出示图形
师:有一块玻璃裂开了(见图4),现在老师要用胶布把玻璃的边线包一周。猜一猜,甲、乙两块玻璃的周长分别是多少?你是如何选择的?
生1:(1)甲用的胶布长。
生2:(2)乙用的胶布长。
生3:(3)一样长。
师:哪位同学分别指一指甲乙两块玻璃的周长?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甲的长边和乙的长边一样长,它们的短边也一样长,而中间的裂痕是甲、乙的共同边,所以甲、乙两块玻璃的周长相等。
【评析】通过对比、辨析,学生加深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体会到了图形的转化思想。在初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领会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总结反思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长,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你还想学习关于周长的什么内容呢?
学生交流后进行总结、反思。
【评析】执教老师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能力,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
【总评】
《周长的认识》一课教学设计新颖,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思路清晰,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是一节扎实、高效的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趣。执教老师制作了“小老鼠绕着圆圈跑一周”“农夫绕着菜地跑一圈”“小红沿着操场的边线跑一圈”等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此外,执教老师很好地诠释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有趣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如让学生指出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测量图形的周长。
第二,实。如果数学课堂无法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快乐,得到思维品质的优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那么数学的本质力量也就无法得到体现。学生对于“周长”的概念的建构,经历了以下几个层次。①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引出“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的数学化结果,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架设了认知桥梁,这是学生初步接受周长的概念的建构过程。②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有缺口的图形,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该图形没有周长?学生思考之后,知道了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完善了对周长的概念的理解。该教学环节是教学的亮点,凸显了数学教学最本真的追求,即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活。为了在一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执教老师精心设计练习题,在探索周长的测量方法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第四,美。执教老师的教学语言简洁明了,干净利索,问题指向明确,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还用美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表现,如“真是一个认真观察的孩子“你们真了不起”。此外,教师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枯燥的学习内容变成直观形象的视听语言,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
(注:该课荣获2015年广西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展示一等奖。)
(责编 欧孔群)
(组织教学,教具准备)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事先画好一个圆
1、师:指着图形问:同学们,这认识吗? 生:认识,圆形。
2、师:同学们,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圆? 生:硬币、光盘、圆桌、车轮„„
师:继续说下去,看谁说得多?(生争先恐后,发言不断。)师(适时止住):同学们都说得很对,老师为你们能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思考感到高兴!是啊,远到宇宙,近到身边,可以说 “圆无处不在”。来,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美丽的画面。(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前搜集的如:十五的月亮,美丽的光环,奥运五环等许多有关圆的精美图案)
3、师:同学们感觉怎么样?
生:太美了!
4、师:的确,圆是一个很完美的图形,它象征着和谐、美满、幸福、团圆。圆,也是数学上最神秘的图形,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块领略它的奥秘?
生:(齐答)那当然!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日常现象入题,并展开现象,能迅速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思维。
二、游戏调动,自学探究:
5、师:(板书后)好,那么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生:噢!(有些惊讶,跃跃欲试)
6、师:请同学们准备好自己的圆规,老师说开始后你们就迅速画圆。看谁在一分钟之内,画出的圆最多最美?(教师巡视鼓励,学生积极动手)
师:好,时间到。哪一个同学画的圆最多呢?(学生有的说10个,有的说15个,------一生最多是21个。)太厉害啦,真了不起!
7、师:现在,请同学们互相看看,你们画的圆都一样大吗?他们都是在同一个地方吗?
生:(观察后)不,有的大有的小,它们的位置也不尽相同。
8、师:很对,那么你们仔细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师:(学生热烈议论,意见趋于统一后)哪一个同学起来说一说? 生:(抢先举手的)有的圆大有的圆小是因为它们的半径有的大有的小;位置不一样是因为画圆时选的圆心不一样。
师:回答得真好,几乎和老师要说的一模一样。请同学们一定记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板书)
9、师:这么说来,话一个圆需要几个条件? 生:两个,一个是圆心,一个是半径。
10、师:对,圆心和半径这两者缺一不可。圆心就是我们课本中所讲的“定点”,半径就是我们课本中所讲的“定长”。(话峰一转)有了圆心和半径就可以确定好一个圆。但我们能不能把圆画好呢?刚才,我发现有些同学在使用圆规画圆时还不够熟练,也不够规范。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下面,给同学生10分钟自学的机会,带着四个任务大家认真阅读课本89页至90页,边看书边思考。
1、了解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
2、搞清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圆有多少条直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数量关系?
4、仿照课本上的方法,自己试着用圆规作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
(学生自学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11、师:(因为以前已经接触过这些概念,所以大致10分钟即可,学生完成作圆后)刚才老师看到有的同学用圆规画圆,画得还不够理想,甚至到现在还没有画完,你们猜猜看他可能是什么问题? 生:针尖没有固定好;手没有拿在上面的小圆柄上;用直尺定针尖和铅笔之间的刻度时没定准;„„
师:其实呀,这都是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老师如何画一个半径为20厘米的圆。(学生观察,教师边讲边画)
三、合作交流,拓展思维:
12、师:好!同学们现在知道了一个圆有无数条半径,它们都相等;也知道了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而且也都会画圆了。但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有关问题,并不象画圆这么简单。例如: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张圆形纸片,需要找出它的圆心,你们能说该怎么办呢?
生:(部分学生用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折叠尝试)把-------
13、师:同学们想得真好,我看见很多同学不仅善于思考而且勤于动手。学习就应该多动手、多脑。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圆形的物件,就如老师在黑板上画的这个圆,不能折叠,又怎么能确定圆心呢?
生:(小组学生你挣我论,又展开探讨交流)可以-----
14、师:同学们真是聪明,这些方法都很好。不过,老师这里又遇到难题了:学校准备在我们教室前面的草皮上建一个圆形大花坛,现在
要先在草地上作出这个花坛的痕迹。圆规显然用不上,直尺又不够长,你们能不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生:(学生踊跃讨论交流,一生积极举手,边演示边大声回答)我想可以--------(有的说先用纸把圆画来,对折确定好后,再标在黑板上;有的早预习了课本,仿照课后题利用两个直角三角板和一个指尺;有的说用四根指尺或木条,在圆外侧围成一个正方形,连结对角线;还有的根据日常所见说利用直角三角板,实际上运用了圆周角的知识------)
15、师(在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回答作出中肯评价后):我们又有新任务了:学校要在教室前面的大草坪上建一个圆形大花坛,如果你就是设计师,现在请先在草坪上标出花坛的痕迹?
生(因问题较开放,大家先是不知所措,继而小组学生展开探讨交流。其中一生用绳子的做法一下子打开大家思路,并逐渐得到共识)在草坪的中心地方,把长米尺或绳子的一头固定,扯直后让另一头旋转一周,就可以画出。
师:太好了!同学们真聪明,人多力量大,无论在以后的学习还是生活中大家都要互相合作,共同进步。
三、网上冲浪,深化知识:
16、师:同学们,一说到圆,我们往往会想起一个人。(刚说完,一生立即答到“祖冲之”)对,他就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他在对圆的研究中,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把圆周率推算到了小数点后七位数字。
师:是啊!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我们为之自豪!希望同学们刻苦努力,争取为社会多做出一些成绩!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不知你们是否想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车轮不做成方的,不做成扁的,都要做成圆的呢?(略做停顿,引起思考)大家想不想搞清楚?
师:(在学生齐声“想”的回答后)好,下面,我们就利用网络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一听说上网,异常高兴)请同学上网(我们教室里人守一机),在“地址栏”输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后“回车”搜索。自己查看,并互相交流。
四、自然小结,实践升华:
17、(教师走下去,巡视指导,参与讨论。七八分钟后):同学都弄明白了没有?
生:(非常欣喜地)明白了!
师:好。同学们,短短一节课,要真正认识圆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是走“近”了圆的世界。老师这儿有一个好消息:学校马上要举行运动会了,准备有奖征集“会徽”。要求图案反应体育生活,又要新颖、生动。大家可以借助网络广泛参考,然后拿出自己的作品。
师:最后,让老师以“心”为圆心,以“爱”为半径,做一个美好的祝福!祝福你们身心健康,学习进步!
(在学生兴奋、快乐、感激中,结束)教学设计构思:
1、突出“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新课改理念。任何知识的形成都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因为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了一些关于“圆”的知识,这更为本节课多层次的活动奠定了基础。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用吸引学生参与和积极思维的问题,递进衔接,紧凑而自然。教师真正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突出“做数学”的新课程思想。生活实际自然导入,精美的图片引起视觉和思维的共鸣,竞争性的游戏进一步调动兴趣,观察、自学、实验、猜想、争论、查阅、设计------,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做数学”的思想贯穿其中。所有的知识点的出现、理解、深化,都是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实现的。寻找圆心、研究车轮、设计图案等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尽可能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开放性,利于学生的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探究创新。
3、突出各种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本只是用在了学生自学阅读,课堂大大突破课本的局限,也没有拘泥于学生早已有基础的有关概念的进一步讲解和直径与半径数量关系的练习巩固。而是充分利用许多感性素材,设计了许多联系生活的、难易层次明显的问题,以达到开
阔视野、开发思维的效果。特别是网络的合理利用,大大丰富和深化了知识。因为学校的体育活动,大都与“圆”有缘,所以最后的图案设计,正是为了能引导学生善于应用知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西游记里哪一个人物? 生:喜欢,喜欢唐僧、哪吒、孙悟空。
2.师:你看这就是你喜欢的孙悟空!他有件兵器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如意金箍棒!
3.师:这金箍棒可神奇了,可变长也可以变短,你们看!你看它变成一米长。师:老师把金箍棒再变,你看它现在变成多长了? 生:刚好1厘米。
4.师:老师再把它变短!现在是多少厘米呢? 生:1厘米不到,8毫米。
5.师:.对。把一片赞的掌声送给他!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 ——毫米
板书:毫米的认识
师: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用mm来表示!
二、探究学习,学习重难点。
1..师:你知道一毫米有多长吗?1 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请同学们从尺子上找出一毫米!并用彩色笔在格子上涂上颜色!2.师:你能不能用手势来表示下1毫米的长度。
3.师:生活当中有很多一毫米厚度的物品,你能找出来吗? 生:硬币、银行卡、身份证、光盘等。
师:同学们都很仔细!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一毫米长的东西。(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
4.师:我们教室里有其中的两样物品,家校通卡、光盘,我们来摸一摸它的厚度,(轻轻的闭上眼睛)我们的拿起卡摸摸它的厚度,(轻轻的闭上眼睛)我们的拿起光盘摸摸它的厚度。它们的厚度大约都是一毫米。
【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5.师:生活中的一毫米: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6.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师:请观察自己的直尺,一厘米长还是1毫米长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小组交流)(1)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2)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1cm=10mm)。
(3)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 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4)填一填:2厘米=()毫米 3厘米=()毫米 40毫米=()厘米
(5)师: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变长变短,请同学们来读出它的长度(展示课件)
三、解决问题,拓展练习。
生:8毫米、25毫米=2厘米5毫米,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毫米,我们就用毫米来练练!1.完成数学书本上P22做一做的1.2两题(然后校对答案)
2.师:我们完成课本上的题目后我们来测量一下实物(小组交流完成测量钉子、回形针、硬币)并将测量的结果写在记录纸上面。师:我们请小组来汇报测量的结果!生:77毫米、28毫米,大约1毫米 3.完成我会来换算
9厘米=()毫米 6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4厘米2毫米=()毫米()厘米()毫米=35毫米 2厘米()毫米=27毫米
4..师: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的长度单位用的不对就会闹笑话的,我们来读读下面的一篇日记,读完请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改正过来。
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2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然后洗脸,吃早饭。我跑步到学校,我从书包里翻出16厘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四、总结。
说一说你有什收获?
1、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毫米)作单位,厘米间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情景中创造“圆”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 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的是:宝物距离左脚三米。”宝物可能在哪呢?
师:有想法,你的桌子上有张白纸,上面有个红点,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个红点代表的是小明的左脚,如果用纸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米的话,能 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想,开始。(学生动手实践,师巡视。)师:真佩服,小朋友真棒!除了你表示的那个点,还有其他可能吗?
师:好,很多同学都想好了,我们来看屏幕。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课件演示:在红点右侧找出一距离红点3米的点]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点,找到的同学举手。(生纷纷举手。)
师:除了这一点,刚才我看到,还有的同学找到了这一点。[课件演示:在红点左侧找出一个距离红点3米的点]还有这一点,这一点[课件演示:分别在红点上下的距离为3米的点]我看有的同学还画了这些斜点,是吗?还有其他的可能吗?[课件演示:越来越密,最后连成了圆] 师:想到圆的举手。哇,真佩服,刚才我看有的同学都画出圆了,是吗?看屏幕,这是什么?认识吗? 生:认识,圆
二、追问中初识“圆”
师:那宝物可能在哪里呢?
生:在圆的范围内,在圆的这条线上。
师:你刚才的说法很有意思,先说“在圆的范围内”,后来改成“在圆的这条线上”。如果在范围内,距离不够3米,如果在圆上,距离够3米。那你们怎么告诉小明呢?如果宝物在圆上,怎么表达告诉小明呢?
生:可以这样对小明说:“以你的左脚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在这个圆的周厂上取任意一点,这个地方也许就是埋宝物的地方”。师:同意吗?真厉害。刚才她说到两个词,一个是以左脚为“圆心”还有一个是半径多少?[板书:圆心,半径] 生:3米
师:就用上这两个词,就很准确地表达出了圆的位置,对吧。如果只说以左脚为圆心,不说半径3米,告诉小明,宝物啊就在 以你左脚为圆心的圆上。行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如果只告诉左脚是圆心的话,那圆可以无限延伸。就没法掌握圆的周长是多少。师:那个圆可以无限延伸。我理解他的意思了,你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也就是说圆的半径没定,圆的大小没定。对不对。生:对 师:这样的话,可以画多少个圆,可以无限延伸,对不对。那如果不说“以左脚为圆心”行不行?
生:不行,那样圆的位置就可以无限延伸。
师:除了说“以左脚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上”还可以怎么说?听说过吗? 生:也可以说直径是6米。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可以说:以左脚为圆心,直径为——” 生:6米
师:对。这个“直径:也能表达圆的大小。[板书:直径] 师:为什么 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会是一个圆呢? 生:因为在一个圆内,所有的 半径都相等。
师:哦,他说了这个。什么 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会是一个圆呢? 生:因为以他的左脚为圆心,他可以随便走一圈,就变成圆了。
师:哦,可以随便走一圈。方向没有定,是吧。这也是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刚才两个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不过要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圆的特点“来说明。你觉得圆有特点呢?
生:我觉得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师:我们说图形的特点的时候一般要和以前学过的图形作比较。一句话,有比较才有结论。[课件:三角形,正方形等]以前我们学过三角形,正方形等。我们以前说图形的时候往往从“边”和“角”两个角度来说明,那你看,从 边和角的角度来看,圆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既没有棱也没有角。
师:同意吗?同意的请点点头,她说圆没有棱也没有角,对吗? 师:没有棱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棱是说它没有边,它不象正方形有4条边。师追问:那它是没有边吗? 生:不是,有边。师:有边,几条边? 生:1条。
师:那你们说圆的边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学过的图形的边是直线,而圆的边是曲线构成的。师:同意? 生:同意。
师:看来我们从角来看,圆是没有角的。从边上来看,圆有没有边? 生:有!
师:有,几条边? 生:一条边。
师:这是圆很特别的地方。其他图形,最起码有3条边,而圆呢?只有一条边。并且它的边怎样?
生:是曲线的。
师:是曲线的。其他的是直线或者说是线段围成的。
师:圆,我们从边和角来看是这样的特点。我们的祖先墨子说:圆一中同长也[板书]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一中指什么? 生:圆心
师:同长,什么同长? 生:半径
师:半径同长,有人说直径也同长。同意古人说的话吗? 生:同意。
师:“圆,一中同长也”。难道说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行不是“一中同长”吗? 认为是的举手,认为不是的举手。为什么不是呢?
生:这些图形中心到角的距离比到边的距离要长一些。上前面指着说。师:这些图形是不是一中同长? 生:不是。
师,不是的理由就是:从这个中心到边上的点跟到顶点的点的距离就不一样。那有没有一样的?正三角形里有几条一样的? 生:3条。师:正方形呢? 生:4条。
师:正五边行呢? 生:5条。师:正六边行? 生:6条。师指圆: 生:无数条。
师:无数条?[板书]为什么是无数条?
生:圆心到圆上的半径都相等。所以有无数条。师: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生:我们解决的问题是相等的半径有无数条。师:为什么有无数条?
生: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师:圆周上有多少个点? 生:无数个。
师:这些点和圆心连起来当然就有无数条,是吧。圆周上有无数点,请问:从这到这有多少个点?[指圆弧线] 生:无数个。师:这些图形一中同长的条数是有限的,而圆从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古人说的“圆,一中同长”你认同吗? 生:认同。
师:经过我们讨论更认同了,不过刚才有同学说圆是没有角的。圆只有1条边,边是曲线。究竟哪个更重要呢?我们来看[课件出示椭圆]这个图形是不是没有角的。是不是只有1条边,边是曲线。它是圆吗?它一中同长吗?所以说一中同长是圆最重要的特征。墨子的这一发现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谁能学古人的样子读一读?? 生读。
师:圆有什么特点? 生:一中同长。
师:我们来看小明的宝藏在什么范围?我们第2个问题解决完了吗?
三、画圆中感受“圆” 1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
师:孩子们,想自己画一个圆吗? 画圆用什么? 生:用圆规。
师: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家看,规就是圆规、矩就是带着直角的尺。规是用来画圆的,矩是用来画方的。
师:既然大家都回会画?画一个半径为4厘米的圆(生自己画圆)师:画好了吗?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此时的作品都不怎么标准)
师:从这些圆里,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它们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师:看来画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小组里交流一下,怎样画圆才能标准?(生小组交流)
师:大家交流完了,好了。那现在你们说一下是怎么画的? 生:用圆规
师:了解圆规的发展,现在圆规的优点在哪里?
师:用这样的圆规画圆,手必须拿着哪,圆规就不动了? 生:拿着圆规的头,捏着它的两条腿。
师:对,就是拿住圆规的头,捏着它的两条腿。*(课件出示:再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生画,师巡视
师:哎呀,老师在巡视时,我发现你们画的较规范的圆,大小不一样,为什么? 生:这里要我们画的是直径4厘米的圆。
师:你知道什么是直径吗?顾名思义,它和半径是什么关系? 生: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订好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师:孩子们,谁愿意上来画一画。这个机会老师留着了。
师:展示画圆,故意出现破绽一:没有“圆”上?破绽二:没有画完? 生:两脚之间距离变化了;粗细不均匀; 师:你们真仔细,我把汗都画出来了。2标上半径、直径。
师:学生标直径和半径;你说在画半径时特别注意什么? 生:在画半径时特别注意对齐圆的圆心,画完后表上字母r; 师:半径有两个端点,一个端点在(圆)上,另一个端点呢? 生:圆心; 师:再画一条直径;刚才他画的时候你注意到了吗?应该特别注意什么?那位戴眼镜的小伙子。
生:一定得通过圆心。
师:直径用字母d表示,数学上就是这么规定的。d和r是什么关系? 生:2倍,d=2r。
师:画圆是怎样画的?
师:先确定一条半径,也就是两脚之间的距离,然后确定一个圆心,再旋转一圈。为什么随手就能画出一个圆呢? 生:圆规画长是半径
师:为什么这么做呢?先确定圆心,半径长度。生: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就不相等了
师:圆的特点:圆一中同长。知道圆的特点太重要了。
四、球场上解释“圆” 1.出示篮球场。师:是什么?中间是什么?中间为什么是个圆?不知道篮球比赛是怎么开始的,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2.播放篮球开赛录像。
师:为什么中间要是个圆呢?
生:刚开始比赛要往对方场地传球,这样中间画圆比较公平。师:队员在圆上,球在中心。圆一周同长,比较公平。3.探讨大圆的画法。师:这个圆怎么画?
生:先找到圆心,两点间距离固定好,再画 师:大圆,再大,超大呢?没有圆规可以画? 生:用大拇指当圆心,用食指画 师:画大圆?
生:确定圆心半径再画。
师:这个大圆,没有圆规怎么画? 生自由交流
4.追问大圆的画法。
师:不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吗?怎么没有圆规也能画圆?
生:规矩不一定单独指圆规,指的应该是画图的工具。我们可用不同的工具来画。师:我们这句话还是对的。
五、回归情景突破“圆”
1.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2.追问中提升认识。
师:一定这样吗?宝物一定是在以左脚为圆心,半径是3米的圆上吗?[课件:西瓜]宝物可能在哪里? 生:地下。
师:拿西瓜说事。我们就想到球了,球也是一中同长。圆和球有什么不同? 生:圆是平面图形,球是立体图形。
六、课后延伸研究“圆”
一、在分类中明白“是什么”
课始,教师出示下面的算式,让学生自主练习。
3分钟后,学生汇报结果如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的结果,你能根据它们,将算式分一下类吗?
生:结果是“1”的分一类。(教师将得数不是1的算式擦去,整理如下)
(评析:在复习上一课内容—分数乘法的同时让学生分类,很明显应该将得数是“1”的算式分为一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就会发现这些乘法算式为什么结果会是1呢?这些算式肯定与今天所学的内容有关系,相信有不少学生已领悟出了其中的一些端倪。)
师:如果请你将这六个算式再分成两类,你准备怎样分?
生:①②③④是一类,因为它们的积是1;⑤⑥是一类,因为它们的和或差是1。
生:①②③是一类,因为它们都是两个数的积是1,而其他三个算式不是。
师:分类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今天我们不研究这类算式,只研究①②③这一类算式。(教师将④⑤⑥这三个算式板书在黑板的右上角)
师:你们能说出剩下的这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生:它们的乘积是1。
生:它们是两个数相乘,而且乘积是1。
(评析:史宁中教授说过:数学学科的本质是分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算式进行两次分类,第一次分类让学生对得数是1的算式有一个认识,再通过第二次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倒数的意义,理解倒数的本质意义,而这都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潜移默化中悟到的。)
二、在举例时感悟“怎样做”
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
生:
生:。教师将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在黑板上,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
师:谁还能举一个跟这几个算式不同的例子?(学生沉默一会儿,又纷纷举手)
生:。
生:。
生:……
师:这样的算式能举完吗?
生:不能。
师:看来真难不住大家了。
师:谁还能再举出不同的算式?
生:0.5×2=1。
生:0.4×2.5=1。
生:0.1×10=1,0.01×100=1。
生:1×1=1。
……
师:像刚才举的这些例子,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如互为倒数,也可以说成的倒数是的倒数是。(教师板书:互为倒数)
(评析:教师在初步引导学生认识倒数意义时,没有急于给倒数下定义,而是让学生举例怎样的两个数是互为倒数。在教师一次次追问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扣住倒数的本质意义:两个数的乘积是1,不断进行变式,将学过的整数、分数、小数一一变式,同时还在教师的“逼”问下想到特殊的算式:1×1=1。学生在举不同例子的同时,也就在思考怎样求一个分数、整数、小数的倒数?怎样的两个数乘积就是1?如何能很快地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有不少学生在举例时,就已悟到了求一个分教、整数、小数倒数的方法。)
三、在思辩中理解“为什么”
师:能说的倒数是吗?为什么?(教师指着复习时的算式:)
生:的倒数是,而不是。
生:因为只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和是1、差是1的两个数不可以说互为倒数。所以在减法算式中,的倒数也不是。
师:很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师:能说互为倒数吗?它们的乘积不也是1吗?
生:不能,因为它们是三个数的乘积是1,而只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
(评析:教师在引导学生得出倒数的意义后,及时用课前复习的④⑤⑥三个算式作为反例,让学生在思辨中深刻理解倒数的意义:只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
四、在追问中理解“为什么这样做”
师:互为倒数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师:这样表示太麻烦了,能不能用一个简洁的方法表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
生:。
生:这样是不可以的,因为它们的大小不相等。
生:用箭头表示:。
师: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如果我只想表示的倒数,该怎样表示?
生:。
师: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我们以后就用这种形式表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怎样能很快找到一个数的倒数?
生:如果求分数的倒数只要颠倒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如果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只要写成整数分之一就行了。
师:如何求一个小数的倒数?
生:先将小数化为分数,再颠倒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生:我觉得不需要这么麻烦,求一个数,不管是分数、小数、整数都可以用1去除以这个数,商就是这个数的倒数,如求5的倒数是几,可以用,就是5的倒数。(学生纷纷赞同)
师:为什么可以用1去除?
生: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只要用1去除以这个数,商就是除数的倒数。
师:求的倒数是多少,我们可以用1÷吗?
生:可以,虽然现在还不会计算分数除法,但我们知道是因为的倒数是。
师:是怎么得到的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预习下一个单元的内容“分数除法”。
师:是不是任何自然数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找到它的倒数?(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
生:0没有倒数,因为0乘任何数都为0,不可能得1。
生:因为1÷0没有意义,所以“0”没有倒数。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创造出用“→”表示倒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出表示互为倒数的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得出:求一个数的倒数可以用1去除以这个数的普遍方法;“0”没有倒数。并通过“”这个算式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激发学生预习新知的兴趣和动力。)
五、在拓展中思索“一定是这样吗”
师:同学们,黑板上写了这么多算式,你能用一个算式将这些算式概括一下吗?
生:。
师:这里需要加个条件吗?
生:(a、b≠0)。
生:这个算式不能概括所有的算式,因为它只能概括像这样的算式。
生:我觉得可以用ab=1。
师:这里要加个条件吗?
生:不需要加条件,因为只要ab=1,a和b就不可能是“0”。
生:我觉得可以用(a≠0)。
生:不对,这个算式只能概括像这样的算式。
师: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和概括能力都很强,老师觉得这三个算式都可以概括上面的这些算式,比较一下,你认为用哪个算式概括更好呢?
生:我觉得(a≠0)更简洁,因为这个算式中只用了一个字母。
生:我也觉得(a≠0)更能表现出倒数的特点。
师:老师也同意这两位同学的想法。我们在五年级时学过负数,在(a≠0)中,你们只排除了a≠0,但这里a可以是负数吗?
生:不行,因为a如果是负数,a×就不可能得1,所以刚才的算式应改为(a>0)。
生:我觉得行,因为课本只是说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没有说这两个数一定要正数。
师: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儿,究竟谁讲得有道理?课后可以去研究研究。
(评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用一个算式概括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的算式,将学生的思维拓展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探究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关键词]11~20各数的认识 直观操作 认知结构 数感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7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2~83页“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学会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出来;掌握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并初步感知数的组成。
2.使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发展数感。
3.在认数活动中,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4.使学生在认数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能正确数出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出来。
【教学过程】
一、数出11~20各数
师:开学以来,我们学习了1~10的各数。今天,我们学习11~20的各数。(板书课题)我先请小朋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它们数出来。
(生从1数到10)
师:再往下还能数吗?一起来试试。
生(齐数):11、12、13、14、15、16、17、18、19、20……
[设计说明:11~20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过数数的经历,但他们对具体的意义可能不是特别清楚。安排数数导入,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又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师(课件出示情境):兔宝宝一家在菜园里,展示散放的10个萝卜。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起去菜园里拔萝卜,准备过冬的食物。看,这是小白兔拔的萝卜,这里有多少个?
生:10个。
师:这10个萝卜是小朋友一个一个数出来的,如果不数能一眼看出是10个吗?
(大部分学生若有所思,摇起了头)
师:请拿出我们数数的好伙伴小棒,代替萝卜,也数出10来。
师:在这里1根小棒代表1个一(板书:一),2根小棒代表2个一,3根呢?
生:3个一。
师:接着数下去。
(师生一起数4个一、5个一……一直数到10个一)
师(追问):10根里面一共有几个一?
生:10个一。(板书:10个一)
师:通常,我们会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捆成一捆后我们就把它叫做1个十(板书:1个十)。
师:下面请小朋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大家捆好的小棒有几根?是几个十?
生:这捆小棒有10根,是1个十。
师:这1捆是由10根小棒捆成的,所以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
师:如果把这捆小棒再解开,会有几根?
生:10根。
师:那1个十就是几个一呢?
生:1个十是10个一。
师:这里“一”和“十”都是计数时常用的单位。(把“一”和“十”描成红色) “1个十”在生活中应用很广,人们常常把10件东西装在一起,你们见过吗?
生1:我们买铅笔时会发现一般是10枝铅笔捆成1捆的,这1捆就是1个十。
生2:火腿肠满10根装1包。
生3:1大包餐巾纸里有10小包,10个羽毛球装一盒。
……
[设计说明: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数几个一、满10根小棒捆一捆、生活中“一个十”的应用,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计数单位“一”和“十”。]
三、认识12
师(课件演示):小白兔拔了一捆萝卜高高兴兴回家了。小灰兔也来拔萝卜,它拔了多少个呢?
(生一起数12个萝卜)
师:用小棒代替萝卜,摆出12根,看谁的方法又对又快。
(生展示各种摆法)
生1:我是1根1根地摆,摆了12根。
生2:我是2根2根地摆,也是12根。
生3:我是先摆1捆,再摆2根,合起来就是12根。
师:你们觉得谁的摆法比较好?
生4:生3摆法比较好。
师:为什么这种摆法比较好?
生5:先摆1捆表示1个十,再摆2根表示2个一,合起来就是12。
生6:用1梱小棒表示1个十,既快又清楚。
师:你们真棒。(板书:12)
[设计说明:通过萝卜这个具体的事物,让学生经过摆小棒、捆小棒的过程,找到了优化小棒的摆法,发现了1梱小棒和2根小棒与1个十和2个一相对应,由具体的数量转化为抽象的数,从中感受到12的具体含义及读法,同时也为认识十几中的其余各数打下了基础。]
四、认识十几
师:小灰兔见小朋友们这么快就认识了12,决定考考你们。(课件出示小棒图,让学生读出来)
师:你们怎么看出是13的?
生1:因为它摆了1捆,又摆了3根,所以是13。
生2:它摆了1捆就是10根,再摆3根,合起来是13根。
(板书“13”,引导学生读数:十三)
师:就像这样,1捆就是1个十,再数旁边有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了。这样的方法,你学会了吗?那接下来进行同桌合作,一人说十几,另一个人摆出来,两人各说2到3个数。
师:请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摆的。
生3:我是先摆1捆,再摆7根,是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17。(板书:17)
生4:我摆的是19,是由1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板书:19)
生5:我摆的是1捆加4根,是14。(板书:14)
……
师:请小朋友看看我们是怎样用小棒摆出这些十几的数的。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13),1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19)。那么,十几是怎样合成的?
生: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师:对!大家一起跟我说一说——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相互“摆一摆”“说一说”,回顾归纳、迁移类推,理解了十几各数的意义。]
五、认识20
师:在刚刚摆的左边一捆小棒右边9根小棒旁再添上1根是多少?
生:20根小棒。
师:19根小棒添上1根后,为什么是20根呢?
生1:再把这10根捆成一捆又是1个十,现在有2个十根,所以是20根。
师:这20里面有几个十?
生2:20里面有2个十。
师:我们回顾一下,刚刚认识了哪些新的朋友呢?
生3:12、13、19、20。
生4:是11~20,共有10个新朋友。
(师生一起唱《找朋友》这首歌,欢迎11~20各数的到来)
[设计说明:20的认识,让学生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去学习,其中在19根小棒上添上1根,数出20,再次让学生体验数来自“数”,又继续强化“10个一是1个十”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解“2个十是20”,明确20的组成。师生同唱《找朋友》这首歌,既是对11~20各数认识的系统归纳,又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和调整,以便于更积极地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六、练习内化
1.看一看
师:1~10是老朋友了,今天又认识了11~20这些新朋友,这些新、老朋友在学习用品上有,我们经常带在身边,猜猜这是什么?
生:学生尺。
师:看大屏幕。(出示直尺)请大家在学生尺上认一认,轻轻地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读一读,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
生1:我发现从左往右数,越来越大;从右往左数,越来越小。
生2:在直尺上,从左往右,是依次多1;从右往左,是依次少1。
生3:比10大的在10的右边,比10小的在10的左边。
生4:15前面的一个数是14,15后面一个数是16。
生5:比19小1的数是18;比19大1的数是20。
师:请大家把这些数有顺序地记在心里。
[设计说明:通过“看一看”和“数一数”,引导学生发现数的顺序和规律,以及各数之间的关系,强化对11~20各数的认识。]
2.估一估
师:兔妈妈看到小白兔和小灰兔那么勤劳,买来了一些水果奖励它们。你能估计一下这一篮子的橘子大概有几个吗?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
生1:我们可以数一个划掉一个。
师:你的意思是在数过的橘子上做个标记。(板书:做标记)
生2:数满10个就圈起来,再数出圈外有4个,一共有14个。
师:这样数好在哪里?
生3:数满10个圈起来,可以看出有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师:同样大的篮子,装满了草莓,猜一猜,草莓的个数比橘子多还是少?为什么?
生4:草莓的个数比橘子多。因为草莓比橘子小,所以草莓的个数要比橘子多。
(师生一起验证,数出草莓有20个,果真比橘子多)
3.捏一捏
师:在书上先数出10张纸,用手捏一捏,感觉一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纸,也捏一捏,比一比和10张纸的厚度有什么不同。
生1:10张纸感觉有点软,20张纸有点硬。
生2:我发现20张纸比10张纸要厚。(用手比划2种的厚度)
师:是呀,20张纸是2个十,有2个10张纸厚呢!
[设计说明:通过估计橘子和草莓的个数及纸张厚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通过圈圈、做标记等数数方法的示范指导,既引导学生感受“一个十”和“几个一”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又让学生掌握切实有效的数数方法。]
4.找一找
师:今天认识了11~20的新朋友,你还在哪里看见过它们呢?
生1:生日蜡烛上有。
生2:电影院的座位上也有。
生3:打游戏时也看到过。
师:的确,这些数无处不在。瞧,我们的年历上有,钟面上有,红绿灯上有,电梯上有,我们的书上也有……(课件显示生活中的数)
[设计说明: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数,让学生感悟数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和学习数学的价值与作用。]
【总评】
这节课不是观摩课、展示课,而是随堂课。执教老师依据教材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及思维特点,注重直观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沟通数与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儿童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水平弱于形象思维水平,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经历具体的实物或学具的操作过程,去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已经认识1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基本上都会读、会数11~20的各数,但对其中有关的知识点并不怎么理解,结合教材上提供的简便易行的小棒操作情景图,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
一、注重操作结构与知识本质的联系
操作小棒的目的是借助具体的小棒数量转换成抽象的数。教师在每个知识点的操作中,无论是师生共同操作、学生相互操作或独立操作,都应将操作材料、操作程序与有关知识一一对应。例如,教学10个一与2个一是12时,先数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0个一,再数2根小棒表示2个一,合起来是1个十和2个一,就是12。这样,以结构化的操作材料和操作过程,以可视的形式进行了数与量之间的动态转换,帮助学生透过11~20各数大小的表象,沟通了直观形象与抽象数字概念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初步理解数的组成和位值制原则。
二、注重直观操作与构建认知结构的匹配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将数学知识结构转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的知识点及直观操作主要是三个层次:( )个一是1个十,1个十和( )个一合成十几,( )个十是20。这三个层次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后一个层次是前一个层次的发展,层层推进。教者在分层操作、分层得出数的概念之后,要引导学生回顾思考,感悟这三个层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1~20的数概念系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从而逐步完善认知结构,不断提高认知能力。
三、注重技能训练与表象思维的协调
教学实践表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依赖具体事物和经验的支持。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小棒操作已经能透过1个十和几个一、2个十去理解11~20各个数的表象。因此在进行巩固应用的练习中,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用表象思维的方法形成技能技巧。例如,在抓一抓、数一数中,先数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估一估中,先用笔圈出10个苹果、10个草莓;在估计教科书页数时,先数出10张,再数出20张,估计纸张厚度。引导学生用已形成的一个十、几个一和2个十的表象思维思考数数的方法,能培养学生有序、正确地数数和估计数的能力。这样,不仅让学生发现了1~20各数的排列规律,增强了数感,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和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师:思乡一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余光中的《乡愁》,都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沉的思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的名作《想北平》。
师:同学们昨天已经通过学案完成了对课文的预习。首先我们请几位同学来介绍你所了解的老舍。
生: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等笔名。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舒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生: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本文是作者于1936年写于青岛。
生: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很浓。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全是写北京的。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生: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师:我们同学的预习工作都做得很充分。我们了解到了老舍的原名及笔名的来历、他的生活经历、代表作、创作风格等重要信息。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名作《想北平》。
师:请同学们散读课文1-3节,找一找1-3节中出现最多的词语是什么? 学生散读课文1-3节。
生:出现最多的词语是“爱、说不出”。(板书:说不出的爱)
师:作者很爱北平,但是这种爱却是说不出的,这是为什么呢?结合课文1—3节的具体内容,我们分四个小组进行讨论,两分钟以后进行交流。
生1:“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说爱北平就像爱自己的母亲,老舍写这篇文章,不像是在描写,而像面对自己的母亲倾诉,这种爱是不用说的,是与生俱来的。
师:能提炼一下吗?用更简洁的语言,这是一种_____之爱。生2:天性之爱。
师:很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天生的,老舍对北平的爱也是天生,没有任何条件的,无需表白的。而且老舍所生活的年代清王朝统治已经被推翻了,老舍三岁时父亲去世了,他自己曾说“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所以把北平比喻成自己的母亲,其中的分量,超出常人,作者对北平的深情也就不同一般。生:“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老舍对北平的爱是刻骨铭心的,这种爱已经超出了言语所能表达的范畴,所有的言语都不能表达出他的心情。
师:那这又是一种______之爱呢? 生:无言的爱吧。
师:同意,情到深处(师生齐声说)无声胜有声,这是一个赤子无法用言语表达对母亲的爱。(板书:赤子)
生1:“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直抒胸臆,可见爱的直白与浓烈。但是这种爱是说不完全的,就像第1节中老舍写到的“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他恐怕自己写不全北平的好,把心中的北平给写坏了。他对北平爱得很深,爱北平很多很多的地方,恐怕自己写了这个漏了那个。
生2:作者无意写全面完整的一个北平,其实是从作者的感觉角度出发,写他所看见看熟的北平,这样写出来的北平与作者紧密捆绑起来,作者牢牢扣住了“我的北平”,其感情浓郁深厚可见一斑。
师:老舍爱北平很多很多的地方,说不出是因为不知从何说起,一篇文章是说不完的,他对北平的爱是_______。
生(集体说):无尽的,是一种无尽之爱。
生:“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平的爱已经溶入到他的血液中,这是因为他实在太爱北平,爱到骨子里去了,以至于爱得说不出。
师:哪位同学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从以上句子可以看出,作者之所以爱北平而说不出是因为:
生:这是一种深切之爱。
生:“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老舍说他不是诗人,所以他不能象诗人那样善于言辞,能够用优美的语言、华丽的辞藻抒发出他这种浓浓的爱,他的语言很质朴,所以他觉得他的语言无法完全表达出对北平的爱。
师: “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你能解释为什么这种爱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吗?
生:音乐图画给人的是直观形象生动的印象,那种美也是很直接的很强烈的。作者想说他对北平的爱也是很强烈、很生动的爱,就像看到了一副名画,听到一首名曲,就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喜爱之情。
师:那我们可以小结一下,作者爱北平说不出是因为这是一种__________之爱。生1、2、3:强烈、直观、质朴之爱。
师:我能不能这样理解:这种爱意是老舍一提到北平就油然而生的,这种情感的产生是远远先于语言产生的速度,是作者的第一反应? 生们:可以(师生会心地笑)。
生: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作者对北平的爱是独一无二,他爱北平,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孩,如果他看中一个棒棒糖,他就会认为这个棒棒糖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你拿其它任何东西他也不会与你交换。在作者心目中,北平就是那颗最好的棒棒糖,纵使真的有城市比北平好,老舍也不会同意的(其余学生笑)。
师:我们同学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同时很贴切。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作者对北平说不出的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爱。
生1:蛮不讲理的、无条件的。
师:这种爱是拿什么都不能交换的。生2:不可替代的爱。
生3:纯真的爱、真切的爱。
师:从上文对1—3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作者对北平的爱是天性之爱、无言之爱、无尽之爱、深切之爱、直观之爱、质朴之爱、纯真之爱、不可替代之爱,是一种情到深处无法用言语表白的体验。因为体会到其中深切的真情而无法用言语来说出,试试用我们学过的诗句进行总结。
学生回忆:是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师:对,反应很快,非常好。作者对北平的感情太深,北平的一切都已浸渍到他的血液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所以,难以言说,难以形诸笔墨。
师:老舍对北平爱到深处无法言说,那么纵观全文,老舍究竟有没有说出对北平的爱? 生集体回答:说出来了。师:那是文章哪些段落呢? 生:文章第4—7节。师:很好,很准确。(板书:说出来的爱)请同学们速读课文4-7节,思考:作者在这一部分“说出了”爱北平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
学生发言,师生交流: 生:“ 巴黎,据我看„„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这段话将巴黎与北平作比较,写出了北平的特点是“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师: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吗? 生:可以从这一段话中看出,“既有热闹的地方又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写出北京的整体结构有闹有静,老城墙给老舍以依靠,老舍感觉到很安全很舒适。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给了我一个启发,老舍在北平感觉到安全舒适,这是什么地方才能给的感觉?用一个字来概括。
学生们:家。
师:对,课文的题目虽是《想北平》,其实是在(师生齐说)“想家”。师:同学能不能在第4节中再找到一些词句来证实老舍是在“想家”了? 生1:“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作者坐在城墙处感到心中“安适、快乐、无所求、无可怕”,内心很平静安宁、安全温暖,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是只有家才能给予一个人的感觉。
生2:我来补充一点,这句话中提到“积水潭”,大家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吗? 其余学生(疑惑地摇头):不知道。
生2:课前我们在预习中都了解到老舍是在文革中去世的,他是投北京的太平湖自杀的,据说,当时太平湖就极有可能是积水潭这个位置。老舍投湖前在湖边坐了一天一夜,因为他小时候就经常在这里玩耍,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所以,老舍面对积水潭,他就像个婴儿,找到了安全感,一种依赖感,最终他把生命也托付在那儿了。
师:很好,我们这位同学很善于搜集资料并进行整合分析归纳。从她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北平在老舍的心中是家,也是他心甘情愿选择的最后的归宿,也是他魂牵梦绕的灵魂最后的栖息地,是他的精神家园。
师:作者老舍完全地把北平这个城市当作了自己的“家”,说出来的首先就是对家的思念。让我们带着“想家”的感情来朗读同学们刚刚分析的这两句话。
师生带着感情集体朗读:“巴黎,据我看„„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生:“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从这段话中可以总结出北平的布置很匀调,因为它的建筑既不挤,又不僻静。
师: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概括出北平布置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生:人为中显出自然。
师:那么我们可以总结出老舍说出的北平的第2个特点:布置在人为中显出自然。
生1:“ 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北平的物产丰富。
师:这是老舍说出来的北平的第3个特点。这段中还有哪些描写北平物产特别精彩的句子? 生2:我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刻:“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句话通过与美国的橘子进行对比,写出了北平水果的新鲜,也写出了作者很喜爱北平的感情。
师:这句话中让你找一个最有表现力的字,是哪一个? 生2:是“哼”这个字。师:为什么?
生2:这个字让人感觉到老舍对北平水果由衷的喜爱,觉得外来的水果根本就无法与北平当地的物产相比,对北平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个字让人想象到老舍的神态,有点蛮横,不讲道理,只钟情北平的一切。
师:我们同学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这也说明作者运用语言的功力。一个语气词“哼”让读者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这就是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让我们想象作者的心情,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师生共读这句话。
教师表扬:大家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哼”字,读得很有表现力。
生1:“北平是个都城„„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这句话中可以得出北平的第4个特点:接近自然。生2:采菊东篱下,„„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作者在北平享受到悠闲的乐趣,这也是北平的一个特点:生活悠闲。
师:从这位同学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老舍想念北平,就是一个普通的平民在想念自己生活的家乡的点点滴滴,所以作者会说“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所以这种想念才更真切,回忆北平的事物才会那么细致入微。这是一种平民之爱,爱自己的家乡。(板书:平民)
师:作者在课文第4—7节中说出了他对北平的爱,回忆了他在北平生活的点点滴滴,大家思考一下:这与我们平时了解到的北京一样吗?
生齐声说:不一样。
师: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
生1:我们知道的北平是故宫、长城、天安门等等,课文中写北平的事物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很细微很平淡的小事。
师:那老舍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2:因为北平是老舍的家乡,一个人写自己的家乡不会写风景名胜,印象最深的肯定是日常生活的细小的事情。
师:所以让你写上海你会怎样取材?你会怎样写? 生2:第一个就写上海的小笼包(师生笑)。生3:课文第1节老舍说“我的北平”,这是老舍在写属于他的北平。老舍写北平不是为他人写的,他是为他自己写的,他要写出他对北平独特的感情,所以他的北平跟其他人笔下的北平是不同的。
师:那些日常生活细小的事情与作者关系最为密切,作者真正融进了北平的生活,对北平的爱融入到它的血脉肌肤之中。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平的想念——
学生们:很深切、很真实。
师:善于描写日常平凡的场景是老舍作品的一个风格特色,这在刚才作者介绍中已经有同学提到了。看似回忆细微的日常生活琐事,但是其中始终贯注着作者对北平爱的深情,这就是散文最主要的特征:
学生们:形散而神不散。
师:最后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个问题:课文题目能不能改成“写北平、爱北平”,为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不能改。生1:“想”字好,“想”源于爱,流露出作者对北平真心喜爱。比“写”字更直抒胸臆,掺入主观情感,深沉而又真切,同时也表明老舍要与读者分享他对北平的想念。
生2:这篇文章是作者在青岛写的,而北平形势危急,空间上有了距离,作者只能用文章表达对北平深沉的想念和真切的爱。
师:那我们可以总结是人在青岛,(学生集体说)心在北平。这是一个在异乡的游子对故园的热爱。(板书:游子)好,很精炼,还有很重要的理由,再想想。
生3:本文写于1936年,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平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之情更为强烈。
生4:呼应课文最后结尾。好,不要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这个结尾是很有特色的,很多同学们在预习中都提到了这个结尾给自己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大家来看看这句话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生1:这句话很直白浅显,像是口语,是作者情不自禁的低沉地倾诉、深情地呼唤,震人心弦。
生2:句子很短,但是感情浓烈急切,是内心深处的呼喊,同时结束得干净利落,但给人的感觉意味深长。
生3:以最真挚纯真的眼泪来表达对北平的想念,总结全文,进一步点明文章主旨,北平是对作者影响最深的一个地方,北平的一切事物如同老舍这个人的一部分,北平如同他的心脏一样不可缺失。
师:结尾的这句话形式虽短小,但是感情却浓烈,意味也更深长,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是老舍怀着对北平的热爱、思念、担忧,发出了和着血泪的呼唤。
师:让我们感受老舍这种心情,共同来读课文结尾这句话,作为这堂课的结束语。
师生深情共读:好,不要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附板书:
【10的认识课堂教学实录】推荐阅读:
张齐华圆的认识教学实录05-30
《10的认识》教学反思09-14
5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设计05-25
新课堂教学的认识和感受10-25
10的认识精品教案06-03
10的认识和组成教案06-16
一年级数学教案1:《10以内数的认识》11-13
认识10-20各数教案12-10
《祝福》的课堂实录07-17
梦想的力量课堂实录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