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5课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第5课(推荐11篇)

六年级上册第5课 篇1

第5课 风景写生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风景写生的题材,学会如何制作取景框,并能灵活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风景写生。2.能够运用取景框对风景进行取舍,学会如何运用线面进行风景写生,抓住重点,分清层次,能够独立的画一幅简单的风景画。

3.通过写生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物象的能力,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教学重点】制作取景框,学习线面写生地方法。【教学难点】运用取景框,选取一处风景进行线描写生。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风景图片若干、自制取景框若干。学生:教材、铅笔、绘图纸、黑色卡纸、剪刀、风景图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教师:播放歌曲视频《乌苏里船歌》,让学生感受乌苏里江的美景。学生:听音乐,欣赏美景。

教师:很多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很喜欢家乡美丽的景色,老师这就有几张赵喜云老师的风景写生作品,同学们想不想看看?

(教师展示赵喜云老师的线描风景作品四幅,带领学生欣赏线描风景绘画作品)教师:这些风景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看出来了吗? 学生:是用线的方法画出来的。教师:这些作品都运用了哪些线呢? 学生:有直线、曲线、弧线、折线……

教师:这些简单而富于变化的线条将美丽的风景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这节课我们也用线描的方法画一画美丽的景色吧!(教师出示课题——《风景写生》)

二、发展阶段

1.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自学提示。(教师用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美术学科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

出示自学提示,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自学提示的问题。

教师小结:通过学生的回答,讲解在绘画时要灵活地运用线条,注意线条的轻重、疏密的排列,同时要注意物象的前后遮挡关系,面对远处的景物要用较虚的线条,近处的景物线条则要实一些。

2.小组合作:制作取景框。

教师出示一张庞大的建筑群的图片,提出问题:当遇到这样多而繁杂的景物时,我们应如何绘画呢?

学生:可以只画出其中的一部分。

教师: 面对很庞大很复杂的景物,我们绘画时,对景物应进行取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法宝,有了这件法宝,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选取我们需要的景物了。(教师出示取景框,并将若干取景框分发到各小组)

教师:下面请各小组成员研究一下取景框的制作方法,并进行制作,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快? 教师补充:如果在野外写生,没有取景框,我们可以拇指和食指交叉成一个四边形,做一个临时取景框。

3.师生共同研究取景框的使用方法。

教师小结:首先用取景框选取出最喜欢的一处风景,将最喜欢的建筑或者风景中的主要物体放在画面接近中间的位置,注意水平构图或者垂直构图时,景物的排列以及前后的遮挡关系。

第二课时

实践体验:

室内教学活动结束,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内事先选择好的某个位置,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学生同时拿出自制取景框。

介绍取景框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在没有取景框的情况下,可用双手架成“口”字形进行取景。用取景框在校园的同一位置对不同范围进行取景,教师展示不同取景内容的不同写生范作,讲解合理取景和构图对表现校园景色的重要性。教师辅导、巡视指导。

安排写生自选区域和位置进行写生练习。

学生写生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讨论、纠正。

第三课时

一、复习回顾

美术学科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将知识点进行梳理,逐条进行强调复习。

二、作业展示

挑选学生尚未完成的作业进行展示。

请学生相互评价,请作者自我评价,目前作业中体现出的优缺点。教师进行讲评。

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对于出现较多的共性问题,通过示范展示的方法进行纠正。

三、学生作业

学生继续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评价

在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对于已经完成的作业及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对作业进行自评与互评。

五、作业展评

展示学生的作业,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

六、拓展总结

六年级上册第5课 篇2

突然, 从远处传来一声尖锐的口哨声, 西尔维娅知道这不是友好的鸟鸣声。“你好, 小女孩。”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高兴地叫道, “这儿离大路多远? ”西尔维娅发抖着低语道:“两里。”她面对的是一个带枪的高个小伙子。

陌生人开始和西尔维娅赶着奶牛在森林里穿行。“我一直在打鸟, ”他抱怨道, “但我迷路了, 你认为我可以在你家过夜吗? ”

西尔维娅 没有回答 , 她很高兴就要到家了。她看见祖母正站在农舍门口。陌生人放下枪, 把他遇到的问题告诉微笑着的西尔维娅的祖母。“当然, 你可以和我们待在一起, ”她说, “我们不怎么富裕, 但欢迎你和我们分享我们拥有的东西。”吃完饭, 他们三人坐在屋外, 年轻人说他是个 研究鸟类 的科学家。

“你把它 们装在一 个袋袋里? ”西尔维娅问道。“不, ”他慢慢回答道, “我用枪把它们打下来, 然后用专门的化学药品把它们制成标本保存起来。在我家的实验室中, 我收集了100多种全美 国不同种类的鸟的标本。”“西尔维娅对鸟也知道一些, ”她祖母自豪地说 , “她十分 熟悉森林, 鸟就在她手边吃食。”

“那么 , 西尔维娅也许能帮助我。”年轻人说, “前些天我在不远 处看见一 只白苍鹭, 这几天一直在找它。白苍鹭是一种十分稀有的 鸟 , 你见到过吗? ”他问西尔维娅, 但她沉默不语。“它是一种高大、奇特的鸟, 有柔软的白毛和又细又长的腿, 它可能在大树的顶上有自己的巢穴。”西尔维娅的心开始狂 跳 , 她在森林的另一边见过它! 年轻人正盯着西尔维娅, “我将付给告诉我白苍鹭在哪儿的人10美元。”那天晚上, 她的梦里全是她和她的祖母用10美元能买的好东西……

第二天, 西尔维娅和年轻人一起待在森林里。如果年轻人把枪留在家里 的话 , 西尔维娅会过得更快乐 些 , 她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杀死他似乎很喜欢的鸟。

但西尔维娅看着年轻人, 眼中流露出爱慕的神情, 她从未见过这样英俊漂亮的人。

第三天, 当太阳快要升起的时候, 她静静地离开家匆匆地赶往森林。最后她找到一棵大松树, 从那儿可以看见整个森林。她确信她可以看见白苍鹭把巢藏在哪儿。

突然, 西尔维娅又黑又灰的眼睛看见一道白光一闪而过, 一只有着宽阔白翅膀和又长又细脖子的鸟飞了过来, 停在她面前的一根树枝上。白苍鹭松开羽毛并呼唤坐在旁边另一根树枝上的配偶, 然后它们张开翅膀飞走了。西尔维娅长叹了一口气, 现在她知道这只野鸟的秘密了。

大约一小时后, 西尔维娅回来了。当她跑进厨房时, 她的祖母和年轻人全站了起来。现在是她说出秘密的最佳时刻, 但西尔维娅却沉默不语。年轻人友好的目光深入到她的眼里, 他可以给西尔维娅和她的祖母10美元 , 他答应过, 她们也需要钱。除此之外, 西尔维娅想让他开心。

但西尔维 娅沉默不 语 , 她想起白苍鹭在金色阳光中飞行的情景和它们一起在世界顶端观望日出的情景。她不能说出白苍鹭的秘密而出卖它们的生命。年轻人那天晚些时候失望地离开了。西尔维娅很伤心, 她想成为他的朋友。他再也没回来过, 但许多个夜晚, 当她赶着祖母的奶牛回家时, 她仿佛听见了他的口哨声。

六年级上册第5课 篇3

1.6的倒数是( ),0.3与( )互为倒数。

3.右图表示的数量关系是( )€? =( ) , 根据除法的意义,把它改写成两个除法算式: ( )( )。

4.12的倒数与2.5的倒数的积是( )。

5.在里填上“>”“<”或“=”。

7. kg芝麻可榨油 kg,1kg芝麻榨油( )kg,榨1kg油需芝麻( )kg。

8.甲数是乙数的 ,甲数是21,乙数是( );丙数是甲数的 ,丙数是( )。

9.一个数的是45,这个数的是( )。

10.一项工作,甲独做10小时完成,乙独做15小时完成,两人合做1小时完成这项工作的( ),合做( )小时完成这项工作。

二、准确判一判。(5分)

1.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 )

2.如果,那么a与b互为倒数。 ( )

4.一个数除以分数,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 )

5.a>0。 ( )

三、精心选一选。(5分)

1.一个数的倒数比它本身小,那么这个数( )。

A.大于1 B. 小于1 C.等于1

2.根据 €? =1,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是的倒数 B. 和互为倒数 C. 和都是倒数

A.> B.= C.<

A.真分数 B.假分数 C.1

5.下面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

四、仔细算一算。( 34分)

1.直接写出得数。( 9分)

五、认真解一解。(6+6+4+8+4+5=33分)

1.苹果有84kg,_________________,香蕉有多少千克?根据算式补充条件(x为香蕉的千克数):

(1) x=84,应补充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

(2)x+x=84,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3) 84€祝?+),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4) (1-)x=84,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2.王老师骑车小时行4km,照这样计算, 小时能行多少千米?行 km要用多长时间?

3.植物标本有24件,是动物标本的。你能算出动物标本有多少件吗?

4.

根据图中信息,你来算一算:小明和小军各有邮票多少张?

5.爸爸买来两袋一样重的大米,如果从第一袋中取出,从第二袋中取出5kg,第一袋就比第二袋多2kg。原来每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六年级上册第5课 篇4

宜都市清江小学

教学内容: P10--11 教学目标:

1、认识瓜果的基本形状和颜色

2、能画出自己喜欢的水果

3、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认识水果的基本形状及色彩,并能大胆表现

教具:课件、各种瓜果、水果箱、油画棒、作业纸等

学具:油画棒、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来做个游戏,同学们想做一做吗?老师这里有个漂亮纸箱,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里面都装了些什么吗?(出示装有桔子、葡萄、香蕉、苹果等的箱子)

2、闻一闻、摸一摸

①分别请学生们到讲台上来摸一摸、闻一闻。并把它的形状画在黑板上。

②你们知道箱子里是什么水果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为什么喜欢吃水果呢?

小结:水果好吃,有营养,让我们长得漂漂亮亮的,个子长得高高的!

揭示课题:《瓜果飘香》

二、认识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

1、水果的形状(课件展示)

①不同的水果有不同的形状②同一种水果有不同的形状③切开的水果

2、水果的颜色(课件展示)

①不同的水果有不同的颜色

②同一种水果的不同颜色

③教师示范:画一个苹果并涂色

④学生尝试作业、了解学情:画一个自己喜欢的水果并涂色

3、水果的组合(课件展示)

①逐步呈现一幅范画的绘画步骤②赏析学生作业

三、自主表现

作业要求:比比瓜果的形状和颜色有什么不同,画出自己喜欢的水果。并创意水果和水果拼盘的想象画。

四、作业评价

自评、互评、师评,开展一次水果展览会,把你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来欣赏。

五、总结

水果真是太好了,水果王国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很喜欢我们小朋友,只要我们经常接近它,品尝它,它们身体里的营养都会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健康。教学反思:

我将《瓜果飘香》一课,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水果的形象特点,并能形象的给与描绘。通过自主参与,初步了解观察性绘画的基本方法,体验绘画过程中的成功感和喜悦感,增强了学生亲近生活的热烈情感。因为教学过程中有较多的游戏活动,学生情绪高涨,课堂纪律有时显得比较松散,应该想出对策,力求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

六年级上册第5课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大雨小雨》的练习,感受力度变化,掌控自身发声规律。

2、能用甜美轻松的演唱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3、通过学习能感受到雨带给人们的遐想,让孩子们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音乐。

二、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感受雨和音乐的美妙,能轻松甜美的演唱歌曲。

三、教学难点:

1、歌曲中间部分高音比较密集,学生需要掌握发声技巧

2、休止符的出现,音乐及时休止一拍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电子琴、教学音乐、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师生问好。

1、练声曲:P57页“我们的音乐天地”,分别练习连音与跳音。

要求身体坐正,嘴唇自然放松,声音有弹性。连音要像穿针引线一样收放自如;跳音要饱满、有力,声音像弹簧一样张弛有度。

2、复习《大雨小雨》

体现f/mf/p/mp四种音乐力度,用生动的表情与形象的音色特点表现大雨与小雨的特点。

3、新课《踩雨》

○师:我们听过了大自然哗啦啦的大雨声与沙沙沙的小雨声,其实我们生活的环境就象是有一个交响乐团,每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时刻演奏着不同情绪的旋律。而通过刚才的演唱,大自然的声音也能通过巧妙的方式从我们的口中模仿出来对不对?

○今天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不同的雨声,请你们听旋律然后用“沙沙”声模唱出来。

○带出乐曲的引子部分。23 2 5丨 2 21 2-丨3 23 7 67丨1 1 1-‖ ○演唱歌词--轻巧的顿音。

○展示图片(书中配图)请学生观察,描述得出的信息:夏天、伙伴、踩雨、心情 ○播放音乐,学生边听边分析歌词:从哪里体现了踩雨的乐趣、心情…

○师:同学们,刚刚音乐的第1、2、3、4乐句有一个地方出现了一个音乐符号,这个符号我们应该怎么表示还记得吗?再次聆听音乐,注意休止符的声音变化。○示范乐句,出现休止符时拍掌表示,并配合音乐在乐曲中排出休止符

○请同学们,跟唱音乐,但要注意几处地方:高音区四句轻轻哼唱上去,小腹用力;音乐风格特征是明快的,请用甜美清脆的声音演唱。

○跟唱完毕后,将学生音调不准、歌词容易唱错、节奏不稳的地方逐一带唱。○将拍手的律动加入演唱,每一小节的第一拍重音点头表示。

○全班起立,请学生在“踩呀踩呀踩呀踩”一句交替踢脚,注意动作不要太大。

六、小结:

今天周老师和大家一起感受了一个不一样的下雨天,不知道大家的心情是否和我一样欢快呢?大自然的世界是如此的奇妙,除了雨天还有更多的自然现象等着我们呢!希望大家能积极探索,组队交流,让我们用音乐的方式,将生活中的美好一一呈现!

教学反思:

1、学生课堂表现很好,但因为有老师旁听,刚开始有点拘谨,但适用后很快能积极放松地学习。

2、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身体协调能力比较强,可以加入更多律动的编配,动作也可以设计得更加有难度。

3、由于这首歌曲时间比较长,学唱需要更多的时间,练声环节可以适当缩减或剔除,时间分布更精准一点。

4、学生高音区域存在音色的欠缺,在往后的音乐课中我将加强他们高音的演唱技巧,提升美感。

六年级上册第12课预习资料 篇6

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读者的头脑中产生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这就是语言的启示性。《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正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种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像,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老舍先生是如何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济南的冬天》具有绘画艺术的特色呢?

第一,运用色调的对比烘托形象。

老舍先生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引发读者的想像,让读者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朔风怒号、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用这幅画面中的“寒”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暖”色;又以“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调动读者的想像,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图画,用这幅画面中的“暗”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这还不够,作者还让我们看了一幅热带地区毒辣辣的烈日高照的可怕画面,再用这幅画的“热”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正是用了色调和对照,用了绘画艺术的“以色赋形”的烘托方法,作者将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画面勾勒了出来。

第二,从纷繁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加以突出的表现。

这是山水画法。描绘济南的大地,老舍先生所用的正是“以大观小”的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取景方法。作者展开想像的翅膀飞上济南的云天俯瞰大地,然后对济南大地作了简笔的写意描绘。画城,不画它的东西南北,“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注:此句中的山是济南城中的山)。一些琐碎的细部都被略去了,画的只是冬天济南城秀美的睡态,留下充分的余地让读者去联想、想像,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画山,不画它的上下左右,“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一起笔就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紧接着就引导读者展开艺术的联想和想像:“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借这种联想、想像,使画面活灵飞动起来。画人,不画人的男女老少,不但如国画一样略去耳鼻眉目,连形体也完全略去,而只画了济南冬天人物情态的最主要的特征:“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和城与山,浑然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三,精心设计景物和构图,层层展现景物形象。

绘画是“空间艺术”,须将空间并列的景物按照美的原则加以巧妙的布置。这种绘画的技巧,老舍也用到他的散文中去了。如果说第二段画的浑然一体的济南大地是一幅写意画,那么第三段画的美态纷呈的济南雪景则更接近于工笔画。

作者依山写景,通过写美的小山各个细部的雪光、雪色、雪态,画出了小山的秀美。在艺术结构上取了两层布置。先进行工笔的分笔描绘,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地轻描: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是它的态,在色和态的描绘里写出了静中的动;它更有世上最动人的容色,艳艳夕阳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真是一笔一景,一景一态。这一段分笔描绘,从方法看是用工笔,从意境看依然着力于写意。中国绘画讲究“气韵生动”,分笔描画的雪景,不是呆板的,而是生动的。一连串的动词,将读者带入联想、想像的意境,读者所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光、色、态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雪的内在的美。作者所创造的,正是“气韵生动”这一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六年级上册第5课 篇7

【单元概述】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列强先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殖民主义道路,他们通过殖民掠夺、种族灭绝和奴隶贸易等手段,迅速积聚起巨额财富,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同时,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也带来了亚非拉地区的贫困与落后,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印度的章西女王和拉丁美洲的玻利瓦尔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课标要求】

1.知道“三角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2.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知识结构】

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能力提升】

1.资本积累的血腥本质。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而这些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进行疯狂的海外扩张和掠夺。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对亚非拉地区的人民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这些罪行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殖民掠夺、种族灭绝和“三角贸易”。马克思曾经这样描述资本原始积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印度爆发反英大起义的根本原因。

印度反英大起义发生在1857-1859年,在这个时间段里发生这样大规模的起义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各个行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棉纺织业发展更为迅猛。一方面,棉纺织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棉花作为原料,英国本土不盛产棉花,印度却是一个产棉大国。英国可以利用宗主国地位,从印度进口大量的廉价棉花。但印度本国也以棉纺织业的发达著称于世,因此不愿意把大量棉花运往英国,这就是一个矛盾。另一方面,英国棉纺织商品急需寻找市场,于是英国人就把眼光瞄准了地广人多的印度。英国物美价廉的棉纺织品,严重冲击了印度本土的棉纺织业,使印度大量的棉纺织工人失业。这样,英国和印度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印度反英大起义。

3.辩证地看待殖民扩张。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持续了近500年。对于这种殖民扩张,传统的看法就是“一边倒”,认为这种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阻碍了当地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世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比如,殖民扩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瓦解了殖民地的旧式经济,用强制的方式使世界日益融为一个整体,在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理由美化殖民扩张。

【典例解析】

例1 一位美国史学家描述道:“……乘船在悲惨的中段航程中横渡大西洋,这些黑色货物上了镣铐,锁在甲板上,没有卫生设备,他们忍受着可怕的待遇……”“这些黑色货物”将会被贩卖到( )

A.欧洲 B.非洲 C.美洲 D.亚洲

解析:根据“中段航程”、“横渡大西洋”、“黑色货物”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确定这位史学家所描述的事件就是三角贸易。三角贸易分为三段航程:首先,从欧洲出发,来到非洲;其次,把黑人奴隶从非洲运往美洲;最后,卖掉黑人后把金银或工业原料从美洲运往欧洲。因此,中段航程应该是到达美洲。

参考答案:c

例2在英国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过程中,下列选项中你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掠夺殖民地国家的资源和财富

B.扩大海外贸易的规模

C.加强对本国人民的剥削

D.地处大西洋航道的中心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能准确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并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英国在18世纪后半期成为了最强大的殖民国家,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通过对印度和其他殖民地的掠夺,英国获取了巨额财富,为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殖民地也为英国工业的发展准备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这些有利条件,使得英国最终成为了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参考答案:A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开启了近代殖民主义狂潮”的两个地处伊比利亚半岛的国家是( )

A.英国和法国 B.英国和西班牙

C.葡萄牙和西班牙 D.英国和葡萄牙

2.1700年,美国的黑人只有2.7万人,到了1820年则达到177.2万人。黑人在美国剧增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自然增长

C.战争中难民的流亡 D.“三角贸易”

3.下列对“三角贸易”的评价中正确的是( )

①使英国许多城市兴盛起来②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使非洲得到开发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洲的开发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三角贸易”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三角贸易”为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A.准备了雄厚的资金 B.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c.准备了充足的劳动力 D.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5.“像海绵一样从恒河边上吸取财富,又挤出来倒在泰晤士河中。”这句话描述的是( )

A.英國垄断了黑奴贸易 B.英国成为了海上霸主

c.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 D.西班牙对拉丁美洲的掠夺

6.下列有关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英国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B.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六年级上册第5课 篇8

教学目标: 1 理解作者观点 2 品味形象含蓄的语言 3 学习面对错过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形象含蓄语句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对杂文较为陌生,难以理解。特别是本文的论证思路,学生要理清也是有难度的。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自己的体验然后和作者的体验进行比较,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针对思路,教师要做好引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当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泰戈尔 2 了解刘心武 文体:文艺性政论文,也称杂文,一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 感知 指名朗读,根据思路梳理文章内容,可用原文的话概括 2 提出问题(1-2):大小错过真不少

分析问题:(3—6)人生为什么充满了许多错过:人生常态 解决问题:(7-15)怎样看待错过:习惯 品味 三 品读感悟 提出错过,文章举了生活中的哪两件事?

模仿“从……到……”句式说说你生活中的错过 对于这一人生常态,作者用一句耐人寻味的句子总结,品味: “没错过……”理解“经纬线”“斑斓多味” 错过是一种失去,如果你很好地对待,那么这个失会转化为得,怎样看待错过会使失化为得呢?自由读文章第三部分,在关键词句上做上记号

看待错过: 暂时

驾驭

得:硕果 永久

咀嚼

厚度

亮度 面对错过,人们也会有消极的反应,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思想言行是面对错过的消极反应,作者怎么认为

没有意识到错过——灵魂颟顸 意识到了没有行动——错过即过错 采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是否可以坦然面对所有的错过,错过的都不要紧? 最关键最美好的不能错过 体味: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比喻:美景奇景比喻人生过程中的许许多多机遇,预定的车站比喻关键的机会,关键的转折点

三 总结 用简要的话补全下列文字 大小错过真不少,不要为此空烦恼。因为得失本一家,错过就是真生活。有的机遇会再现,要化错过为掌握。

2。(有的错过不再来,要细咀嚼这苦果。)

人生错过无限多,要能习惯与品味。

小的错过不要紧。(只要大站不错过)2 论证方法:讲道理,对比论证 四 拓展延伸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但本文却是雄辩胜于事实。我们就来“让事实说话。根据文章内容的理解,阐述你的看法

补充:(1).苏轼的一生都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在他人生最得意之时,一不小心,他就错过了最美好的仕途生活,走进了人生的低谷,然而,他却没有选择放弃,放弃心中的信念,在一块巴掌大的天地中人生点滴况味,终于在山与水之间发现,原来平淡才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味道。他看淡了,看开了,悟出了“归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更高的人生境界。

(2).徐本禹,这个让所有国人湿润眼睛的年轻人,毅然离开繁华的城市,只身来到贫困的农村做义教,用自己娇嫩的肩膀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顶住了贫穷。用他的行动灼痛了我们的眼睛,他错过了繁华的都市,错过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然而,他没有错过心中那种神圣的季节,没有错过孩子的眼光。虽错过城市的风景,他却给山区带去了希望、光明。仿写

梅花错过了与春天的温馨约会后,毅然选择在凛冽的寒风中开放,于是就有了在冰天雪地里一株灿然开放的梅花的孤高身影。导航灯错过了与白天的相聚时光,依然选择在黑夜中释放它的光芒,于是就有了在狂风暴雨的黑夜里蓦然出现的一方光亮。

结语:错过,一切是过去,卢梭的《忏悔录》记录着一切错过,已记录着他迷惘中的醒悟。错过,一切是过去,顾炎武的《日知录》记录着一切的过错,已记录着他心灵的光彩。我们或许错过了流星划过时的许愿,或许错过了浪花打在礁石时的祝福,或许错过了聆听只说一遍的故事,但是一个人生只走一回,我们错过的一切是过去,这世上有无数流星。无数浪花,只要我们细细咀嚼错过,我们错过的不会是每一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有思,善莫大焉。

六年级上册第5课 篇9

《 瓜 果 飘 香 》

教材分析:

本课《瓜果飘香》选用儿童熟悉喜好的水果为内容题材。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一节绘画表现形式的美术活动课。

通过了解水果的形状和特点,品尝其色香滋味,使学生从感官的满足引发表现的欲望。本课内容偏重于对各种水果的形状和色彩运用的认识和表现,通过对瓜果的观察了解,画学生喜爱的水果,帮助他们建立亲近生活的热烈情感。由于学习内容接近学生生活,在直接体验的基础上,学生一般能够掌握瓜果造型的特点,并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瓜果的基本形状、色彩及其特点。

2、初步了解观察性绘画的基本方法。

3、增强学生亲近生活的热烈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认识了解不同水果的基本形状、色彩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色彩,组合成一幅水果画。

教学准备:

几样不同的水果,干净的布块,水果刀,油画棒、橡皮泥、水彩笔、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师:课前我请大家猜几个谜语,看看谁最聪明,用最短的时间猜出谜底来。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西瓜)竹子架上一根藤,藤上水果一串串,串串水果像玛瑙,猜猜这是啥水果。(葡萄)

师:我们猜的谜语都是瓜果。

请问:你们喜欢吃瓜果吗?(喜欢)

二、游戏引入

师:老师请出三位同学到前台,用布把你们的眼睛蒙上,猜猜看,袋里装的都是什么瓜果?(用手摸,用鼻子闻,香不香?)

展示课题:瓜果飘香

三、观察了解

师:常见的瓜果有哪些?请看课件(出示常见的瓜果课件)观察水果的形状和颜色。并完成提示

1、师:想一想:瓜果都有哪些形状呢?

生:(略)

师:请看课件:圆形、椭圆形、葫芦形、心形、船形

2、师:(出示课件)还记得这些颜色的名称吗? 生:红、橙、黄、绿、紫

3、师:生活中,我们熟悉的圆形瓜果(出示课件)生:西瓜、橘子、葡萄、苹果、南瓜、西红柿。

4、师:椭圆形瓜果(出示课件)生:菠萝、茄子。

5、师:葫芦形瓜果(出示课件)生:梨。

6、师:心形瓜果(出示课件)生:桃子、草莓。

7、师:船形瓜果(出示课件)生:香蕉。

8、尝试画水果的形状。(课件操作)

(1)请2个学生上台用喜欢的绘画工具画出自己喜欢的水果外形。

(2)师生评价。

(3)教师示范画一个水果。

四、尝试组合1、教师演示(找伙伴:瓜果组合)。

师:这是什么水果呢?它一个人在这里太孤单了,怎么办呢?对了,我们给它找几个小伙伴,和它一起玩,好不好?看看来了哪些小伙伴?

(出示课件,先出示西瓜图片,在一个一个出示其它瓜果图片)生:边看边一一回答。

师:看,它们多团结,在一起玩多高兴呀!

2、学生小组尝试摆放瓜果组合。

3、师生评价,摆放是否合理,并说出理由。

4、教师(出示范作),利用各种瓜果卡片,演示组合瓜果的过程。

小结:有的两三个在一块儿,有的单独的在旁边,有的瓜果在前面,挡住后面的瓜果,遮住的线不用画出来。有的大,有的小。

五、我要画

(一)作业:

1、我喜欢的瓜果组合(也可用橡皮泥制作)自主表现、合作探讨。

2、瓜果想象画。(油画棒、水彩笔、粘贴画)

3、小朋友吃瓜果的情景。(油画棒、水彩笔、粘贴画)

(二)要求:

1、充分发挥想象,用学过的基本形和熟悉的色彩来表现。

2、注意瓜果要有大小变化和前后遮挡关系。

(三)(播放音乐)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六、作业展评

1、自评

2、小组互评

3、总评优秀作品(形状、色彩、前后、大小)

七、课堂总结

六年级上册第5课 篇10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反抗侵略的思考。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战争与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其次,要重视朗读,应在情感、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有新的体验。再者,宜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别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扩大阅读面,可在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最后,应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各种采访工具,广泛收集有关战争的材料,尝试调查报告的写作。

每课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两首诗。学习这两首诗,一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二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三应广泛收集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诗歌,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三)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这两首取材于战争的诗(以下称《十五从军征》为“诗A”,《出塞》为“诗B”)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整理比较点,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1.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是从一位征夫归来却无家可回而无限哀伤的角度,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诗B则是从征夫出征未还的角度,来表现战争给征夫带来的不幸及人们企盼国土不被践踏的美好愿望。

2.手法和情感不同

诗A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写征夫人老归来,面对庭院荒凉,墓冢累累,一人空悲戚,暗写天灾人祸、社会黑暗、亲人尽数逝去。诗A明暗结合,表达了征夫无尽的悲哀和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控诉;诗B则是联想、用典并举,写实、写虚同用,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3.风格与情调不同

诗A语言质朴无华,行文从容舒缓,运笔沉稳厚重,透露了悲伤低沉的情调;诗B则粗犷奔放,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形成了悲壮高昂的情调。

4.繁简和意境不同

诗A使“繁”:前六句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中六句描绘了无限的悲凉,后四句抒发了无尽的悲哀,创造了凄清悲怆的意境;诗B用“简”:首句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眼前与历史相勾连,次句道出了历代征夫的悲剧,三、四句用典,表明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创设了雄浑苍茫的意境。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出示扩读资料。

《国殇(节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后]

1.你发现这两首诗写战争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国殇》取材于秦楚丹阳、蓝田之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着眼于安史之乱。

2.能为这两首诗划分节拍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1.若按意义断,七言诗一般为四三断。

2.若按音节断,七言诗一般为二二一二断或二二二一断。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首写战争的诗,认真朗读、划分节拍后,选择一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夜莺之歌》与《雨来没有死》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诸多同异的两篇记叙类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找寻两篇文章的同与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应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人物的崇高的思想品质,感受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内容。

(二)分组再读,发现同异

各学习小组组织读书,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同中求异

这两篇课文(下称《夜莺之歌》为文A,《雨来没有死》为文B)的同中有异之处,你发现了没有?

[学生议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形象塑造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都塑造了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地与外族侵略者斗争并安全脱险的小英雄的形象。B相异处:文A侧重表现人物的机智及英雄行为的“有意识性”、“主动性”,小夜莺特意在等敌人并机智地将敌人引入了包围圈。文B则侧重表现人物的勇敢和英雄行为产生的思想基础:小雨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毒打威胁却坚强不屈,因为他深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2.情节安排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均围绕侵略者的斗争来展开情节,表现矛盾冲突。B相异处:文A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将一件事分为“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等情节,时间跨度小。文B则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了雨来成长、成熟过程中的几件事:水性好——上夜校——父熏陶——作掩护——敢斗争。文B时间跨度较大,更多地注意了前后事件的铺垫和因果照应。

(二)异中求同

这两篇课文的异中有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表现主题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取材于前苏联卫国战争,从“消灭敌人”的角度,讴歌了前苏联人民与德国侵略者的斗争精神。文B则取材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保护同志”的角度歌颂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B.相同处:两文都赞美了少年英雄的壮举,都表现了爱国主义主题,都传达了作者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使用方法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采用了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方法。文B则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来选取事件,缝合文章。B.相同处:首先,两文都采用了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设置伏笔,发展情节。其次,两文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了人物精神品质。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最后一课》(节选)

他(韩麦尔)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坐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四世同堂》(节选)

他(祁瑞宣)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买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2.请快速阅读,找到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比较点各一处,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然后以下面两个比较点作示范分析]

A.人物的表现同中有异

两位老师都做了亡国奴,因而他们的表现都很反常,都失去了自控力。不过韩麦尔老师是抓紧一切时间来讲课,以此寄托他对即将失去的法语的热爱,下课时的表现则说明他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而祁瑞宣老师则是说不出话,他的一句“今天不上了”表现了他对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的满腔愤怒。

B.表现的主题异中有同

两文的作者不同,反映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两文都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都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篇取材于战争的短篇小说,认真阅读后,选择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故事。采用篇内巧抓比较点即人物的实际行为与假设行为进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在真实与假设的丰富比较中锻炼创造力和想像力,从而深入理解五壮士的壮举。

互动过程

一、巧用资源,尝试发现

(一)播放电影,营造氛围

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剪辑为3分钟的精萃,突现壮士的英勇场面。

(二)书中找宝,问题互助

1.学生到课文中寻找体现壮士“壮”的内容,读给同学听。

2.学生就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询问或提交组长,老师寻求帮助。

二、比较思考,探究形成

(一)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准备转移。前面有两条路可选,假如他们不选择文中写到的那条路,而选择另一条路,你认为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结果会怎样?这种选择好不好?

(二)有同学说,就算选择了走狼牙山之路,也完全可以不跳崖。人家美国人教育士兵:当生命受到威胁时,要先投降,保住生命。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见解?

[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就完成任务而言,五壮士选择不上狼牙山的路是无可非议的;从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角度而言,五壮士的实际选择是正确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民族,当日寇的铁蹄残酷践踏我们美丽国土的时候,在日寇的屠刀恣意杀戮我们善良的人民的时候,用宝贵的生命去铸就“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新的长城,恰恰是动地惊天、气贯长虹的壮举。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美国的狄斯尼的《勇气》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战时,一个美国伞兵在诺曼底着陆后与其战友失去了联系,陷落在了敌控区。他想到了隐蔽,他敲响了一户农家的门,这户法国农家的夫妻把他藏到了碗橱里。德军把他搜了出来,关在了仓棚里并枪毙了法国妇女的丈夫。后来美国兵又从仓棚里逃了出去。但他无处可躲,于是他避开敌人的视线,又来到了这户农家。法国妇女仍毫不犹豫地把他藏了起来。德国人再没来这里搜查,这个美国兵脱险了。

2.周样是做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五壮士的选择和这位美国士兵的选择有无不同?你对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看法?

[学生发言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五壮士义无反顾的选择和美国伞兵聪明机智的选择都表现了非凡的勇气,都是英雄的壮举。前者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群众和大部队,后者用保全生命的方法给自己创造了再与敌人战斗的机会,他们同样是值得歌颂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查找以“在战争中的选择”为题材的两篇文章,阅读后,确立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本单元中进行了篇与篇,一篇内的比较阅读。本课可采用提供扩读材料作课内课外篇目比较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读读议议,尝试发现

(一)出示扩读材料,学生自由散读

《晏子谏求雨》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本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泊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二)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独立思考,确定比较点

建议:如果我们就两篇短文进行比较,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

(二)独立操作,探究形成

[以自主学习为主,必要时可与同学、老师探讨]

以内容为基点的比较;以人物性格为基点的比较;以进谏方式的基点的比较;以写作方法为基点的比较。

三、收集资料,拓宽视野

请查找两种不同进谏方式——曲谏、直谏的文章,比较异同,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两首诗、四篇文章时贯古今,地及中外,均取材于战争。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抗日战争,所以,本单元的综合活动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中心,调查、访问此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感受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综合活动过程]

一、调查前的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战争的影片、图片和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激发学生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分好调查小组,选定小组长,自行拟订计划,定准调查时间,明确参观地点,确定采访对象,备好采访工具。

二、调查中的操作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主动热情;2.仔细倾听,细心观察,认真记录。

三、调查后的整理

1.分类归纳,详略处理,配制图片;2.利用网络,补充材料,拓宽视野;3.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写好报告;4.形成看法,认真讲解,广泛交流。

四、操行评价

可采用教师宏观点评,学生组内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的方法。评价时要注意到目的和效果、态度和方法、调查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等问题。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

六年级上册第5课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2.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方法。能力培养点:

1.学会仔细观察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

2.围绕中心,选取富有表现力的同类材料进行表述。情感体验点:

体验生活,爱惜生灵,感悟物外之趣。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言字词,掌握诵读方法。背诵全文。课型:朗读课

教学方法:采用四轮诵读的方法,层层推进不断提高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投影片、卡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音、指导朗读、反复朗读。

2.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3.体会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们的童年生活如何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请一学生讲讲。

(备学生)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以讲讲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

三、指导朗读,了解文意。(目标1)(15分钟)

1.教师正音。藐()小 土砾()

项为之强()

鹤唳()壑()

怡()然

虾()蟆()

2.教师提示、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翻译课文。(目标2)(23分钟)

1.幻灯显示,先根据课文注释完成练习提纲,再翻译全文。(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②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③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④以虫蚊为兽(把„„当作„„).(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②昂首观之(代夏蚊).③使之冲烟飞鸣(代蚊子).④常蹲其身(代自己).⑤观之正浓(代二虫).

⑤驱之别院(代虾蟆).(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①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与台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③神游其中,恰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二只虫子在草间争斗。)2.讲解联系答案。

(备学生)有个别词语较难或教重要,教师板书而且要求学生进行识记 3.根据刚才的练习,学生独立试译。4.学生纠正或修改,教师补充。

五、小结(1分钟)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从文章里,我们看出了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确实,我们跟作者的年代比较,现在的生活不知好多少,那么我们是否要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用“明察秋毫”、“藐小”、“怡然自得”等词语造句。(A)2.翻译全文。(B)

3.找出课文当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原因。(C)

七、说课精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设计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熟悉并理解文言词语,自主翻译课文。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2.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3.学习作者发挥创造性想象。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以旧联新,复习导入。(2分钟)

1.请一学生回忆上界课的内容。

2.教师明确今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三、复述课文内容,先拟出复述提纲。(目标1)(1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

2.请学生先列好提纲,再根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①拟夏蚁为“群鹤舞空”。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打抱不平。

(备学生)这一步要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敢说、乐说。

四、讨论理解文章中?quot;物外之趣“。(目标2)(23分钟)

1.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

(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2)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如: 夏蚊成(想象成)群鹤舞空。冲烟飞鸣(想象成)青云白鹤 丛草——森林(富有创造性)

(3)你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试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备学生)这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讲解。

五、小结(1分钟)

文章这种“物外之趣”是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而得来的。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知识丰富,想象力的丰富。

虫蚊——兽类 土砾——丘壑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翻译全文。(A)

2.《掌握语文》练习。(B)

3.把你童年的趣事,在小组或班上说给同学听。(C)

七、说课精要:本节课主要通过复述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务求能够让中下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还专门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八、教学后记:

九、板书设计:

仔细观察、富有爱心、想象联想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虾蟆

上一篇:我心中的田园城市初中作文300字下一篇:诵读节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