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分析与突破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重难点分析与突破(推荐8篇)

重难点分析与突破 篇1

简谐运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对高一学生来说比前面学过的各种运动要复杂,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本文就这一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某些观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突破教学难点的思路和方法,供同行参考斧正。

1、难点形成原因分析

1.1从教学内容本身看,简谐运动是一种较复杂的变加速运动,而且要综合分析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学生难以形成比较深刻的理解,客观上有一定的难度。

1.2从教材结构看,教材处理的流程为:例举实例指出什么是机械振动,然后由弹簧振子引出简谐运动。其中对一次全振动的表述方法是由实例来说明,而不是用精辟的物理语言来下定义。这样学生的理解只能是肤浅的,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带来困难。

1.3从学生的认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来看,学生在此之前对位移的定义有很深的印象,他们对振子的位移是指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很难接受,这种思维定势绝不是通过几次讲解就能逆转的;学生对复杂运动的分析能力也是一个薄弱环节,给新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困难。

1.4从教学方法上看,有些教师在教学时省去了实验或很草率的做一下,缺少启发性,学生对规律缺乏正确的、深刻的理解,结果一旦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情境,就无从下手,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在主观上增加了教学难度。

2、突破难点的理论依据和教学思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活动,才能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过滤和解释新知识、新信息,并对新知识构建起自己的正确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建构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通过实验,由此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观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动机,为突破难点提供良好的情境。其次,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尽可能让学生去思考,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再做点拨、启发、整理归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又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第三,针对教学内容和物理学科之特点,借助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物理过程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让学生对所学内有深层次的理解。第四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学生对简谐运动有较深刻理解之后,通过典型问题的解释分析,达到巩固提搞的目的,这也是分解教学难点的具体方法。

3、突破难点的教学设计

3.1创造学生主动建构的情景

让学生观察下列实验:单摆的摆动、竖直弹簧振子的振动、水平弹簧振子的振动,且用标志物指示它们的中心位置。敏锐的学生会发现它们有共同的特征:以某位置为中心位置作往复运动,这样不但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又把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任务——什么是机械振动,置于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的情景中,为突破难点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3.2找准切入点,让学习者建构自己的判断和信念,形成自己的见解

什么是一次全振动是本节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教材中是通过实例来说明的,没有用精辟的物理语言来给定义,不能反映全振动的本质属性。教学过程中以此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一次全振动。设计下列问题:(1)若振子从平衡位置开始向右振动,要经过哪些过程后才是完成了一次全振动?(2)若振子在偏离平衡位置x处的某点且远离平衡位置运动,振子要经过哪些过程才是完成了一次全振动,让学生自由地、大胆的参与探索和交流,教师适当启发、点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振子以相同速度(大小和方向)相继通过同一位置所经历的过程,叫做一次全振动。

实践证明,象这样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而得到的知识,才能使他们形成真正的、有效的知识。

3.3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和培养高水平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在教学之初先讲所要学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解答有关的问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过程,必须先学了,才能去做。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高级思维活动来学习,学习者要不断思考,不断的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基于新经验与旧经验进行综合和概括,这就要求我们以与传统教学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师针对性的设计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尝试解决,教师提供一些支持和引导。

本节的重点是把一次全振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弄清楚,从而得出什么是简谐运动,而学生习惯于讨论恒力作用下各物理量的变化,对简谐运动过程中各物理量变化的讨论感到有些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实验、多媒体动画有步骤、有次序的进行分析,教学流程如下:

(ⅰ)按位移x→回复力F→加速度a→速度v的次序来分析这些量的变化情况及各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ⅱ)动画按上述次序显示它们各自的变化情况及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

(ⅲ)引导学生学会在讨论问题中要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抓住本质,每一步讨论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

3.4加强学法指导,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至此,学生对什么是一次全振动和一次全振动中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初步构建了正确的认识,但是,机械振动和简谐运动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是否会用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即难点是否已真的被突破?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新的物理情境:

1.如图,两光滑斜面在o处均与一小段圆弧相切,倾角θ小于5°,小球由A处静止释放,则小球的运动是机械运动吗?是简谐运动吗?

引导:①小球运动过程中有无中心位置?有无重复性?是机械振动吗?

②小球运动过程中回复力的来源是什么?它是简谐运动吗? 2.在水平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的某段时间内其加速度数值越来越大,则在这段时间内:

A.振子的速度越来越大

B.振子正向平衡位置运动

C.振子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关系

D.振子所需回复力数值越来越大,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

引导:加速度a由什么决定?其表达式如何?

重难点分析与突破 篇2

一、初中地理教学难点分哪几类

1. 抽象性教学难点。

中学地理教学中, 抽象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 这些知识有较高的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要求高, 往往成为教师授课的挑战以及学生自我突破、自主学习的瓶颈。一般来讲, 空间想象要求高、抽象性强、灵活性大、综合性高、分散性大, 这些知识点常常成为地理教学中的难点, 例如:“地球的运动”、“地球公转的意义”等,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学生很难弄懂为什么地球自转运动就会产生白天黑夜的变化、就会使不同的地方出现时间差?为什么地球公转就会产生昼夜长短变化、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等。

2. 识记性教学难点。

识记是知识再识记与再呈现的过程, 只有把所学知识识记并能清晰准确地再呈现, 才能联系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 进而形成能力。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识记性难点, 主要是一些看似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例如:大洲的分布及其分界线、34个省级行政区、主要商品粮基地等等, 学生总是弄得稀里糊涂。对这些知识, 如果不找出识记规律、诀窍, 是很难实现长久识记的。

3. 应用性教学难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性难点多存在于如何应用地图和使用地理原理去解释一些具体地理现象和解决地理问题等方面。例如:天气与气候一节中雨带的推移、经纬网图上方向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应用性难点的突破方法应讲究应用问题的针对性, 巧设问题情境、问题层次, 减缓问题的梯度, 在必要时应用相关图表甚至实物或模型, 以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分析, 逐步解决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 综合性教学难点。

地理概念之间的因果联系, 是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反映, 地理概念之间的多种关系是地理事物综合性联系的反映。一般来讲, 具有多因、多果、多层次关系的地理知识, 这样的地理知识往往涉及的概念、原理、规律比较多, 而且前因后果、主次之分也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掌握这样的知识, 不仅要有深厚扎实的基础知识, 而且还需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 同时也需要灵活多变的能力, 正是因为这样才成为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难点。比如气候知识层次较多, 各层次之间因果关系十分复杂, 每个层次又含有多个知识要点。如“世界气候分布规律”按纬度位置, 可分为低纬、中纬和高纬;按海陆位置可分为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中部, 影响气候因素则可分为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等。各知识要点的主次地位, 又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在一般情况下, 太阳辐射是一个地区气候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 但对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来说, 地势高则成为影响其气候的主要因素, 因为地势高故而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大气逆辐射弱。

二、如何突破教学难点

俗话说“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百胜”。对于教师来讲, 学生与教材就是教学活动中的“彼”。我们教学要求的实质是:把学生的已有知识扩展和加深到新课标要求的水平;将学生的认识, 提高到理解、掌握和运用新知识应达到的水平。了解这两方面的基本情况, 教师讲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教学难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难点的解决是一个老话题, 但又是一个新内容, 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寻找解决难点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1. 利用直观教具突破难点。

地理研究的对象, 其时空界限跨度大, 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 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理解与掌握的,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使感性知识理性化, 实现知识的长久识记和灵活运用, 在突破抽象性难点时, 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 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 要化抽象为直观。借助各种直观教具、动画, 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等手段, 把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地理教师为了更好地教学完全可以将电教、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在课堂中应用, 发挥其积极的辅助教学作用。如我在教“地球的运动”这一难点知识时, 展示多媒体课件:用动画展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 绕太阳公转, 黄赤交角的存在, 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及变化规律, 加上简洁的解说词或者文字, 事先印制关于二分二至日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等的表格填空练习。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 兴趣也有了。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就可以由难变易。在这部分教学设计中通过恰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抽象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更直观、更形象, 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的去获取知识, 教学难点也就得以突破。

2. 通过自主探究突破难点。

我们知道地理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教材的特点, 不失时机地放手让学生到实践中去接触事物、自主探究, 可以培养他们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如《中国的行政区划》这一节有一拼图游戏。要求学生先描绘出各省级行政单位, 再剪下进拼图。游戏的目的在于通过活动让学生熟悉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及位置。为了节省时间, 我要求学生每人买一塑料拼图, 并要求他们将上面的省级行政单位名称涂掉。在拼图比赛时增加边拼图边说出该省的简称和省级行政单位以及同学之间根据塑料块的形状判断省名, 还可以把各省轮廓与动物联系起来。通过活动学生很快熟悉了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位置、简称及省级行政中心。这些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产生和形成。

3. 利用“口诀”、“顺口溜”突破难点。

教学中根据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 编成琅琅上口的口诀, 学生颇感兴趣, 识记较快。巧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 既通俗易懂, 又易生趣, 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例如:《我国的疆域》一节, 我国的邻国这一知识点学生记起来很吃力, 在授新课时我让学生先用常规记忆法去记忆。结果大部分学生反映太难了。这时我再展示歌诀:北面俄蒙古, 朝鲜在东岸, 西北哈吉塔, 三个皆斯坦, 印尼和不丹, 四国在西南, 西边巴和基, 还有阿富汗, 南方三国家, 老缅和越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老师再作适当的解释, 这一难点便轻易攻破。又如:在教学“中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这一知识点时, 我编成记忆口诀:北有三江与松嫩, 南有珠江三角洲, 长江流域基地多, 三湖二江与成都。同时指出这里的商品粮基地都位于平原, 结合所学的河流、湖泊以及地形区来记忆。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不但能使学生轻松记住地理知识, 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 通过身边地理突破难点。

实践出真知。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立足课堂,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时, 结合教学内容实际, 我组织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到野外进行考察。我们学校在飞凤山脚下, 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我带领学生来到山脚下让他们在实地考察: (1) 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和等高线的疏密与地势坡度的关系; (2) 如何判定山谷和山脊? (3) 陡崖是怎样判定的? (4) 哪种地形部位容易形成河流?经过实地观察, 不但拉近了课堂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实物化, 实现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而且锻炼了学生意志、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 陶冶了情操。

5. 通过读图、析图、绘图突破难点。

在地理教学中, 充分利用地图, 把所教的知识、内容逐一落实在地图上, 通过读图、析图、练图, 理解地理概念, 分析地理问题, 总结地理规律, 掌握地理知识, 既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图文分家、地物分家的现象,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巩固了所学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推断力和想象力。如:在对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的教学时, 先引导学生“读图”, 看图例中不同颜色所表示的气候类型;然后启发学生“析图”, 即结合气温与降水的分布规律分析、总结气候按纬度高低的分布规律、按海陆位置的分布规律及按海拔高低的分布规律;最后通过填图、绘图练习使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分布形成空间概念。这样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就会深刻, 识记才会更加, 运用起来, 也就轻松自如、得心用手了。

总之, 要在教学中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教材、分析学生, 做到“知己知彼”、“因地制宜”, 在教学上方能百战百胜。

摘要: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 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重点, 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必须分析“难点”难在哪里, 用什么方法去突破才能化难为易,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分析与突破 篇3

1 创建演示实验,帮助理解概念

教材上由“实验表明: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与其两端的电势差U成正比,比值Q/U是个常数。它表征了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故定义C=Q/U,”没有安排实验,何以表明?学生怀凝其真实性,没有说服力。

我用图1所示的高阻放电法,得出了“同一个电容器所带的电量与其两端的电势差成正比,比值Q/U是个常数;不同电容器Q/U这个常数不同”的结论,而且还测出了电容器的电容量!

图1中C为电解电容(16V,470uF),R为电阻箱(0~99.999KΩ),uA为数字电流表,○V为数字电压表,E为学生电源直流电压档。

(1)E调至12V,闭合电键S,调节电阻箱R,使uA读数为200uA,并由○V读出C的充电电压(实测为12.4V),填入表2中。断开S,调节R,同时开始计时,每隔5s钟读一次放电电流I1,共读出约13组数据,填入表1对应栏中。

表1:放电电流记录表

(2)由表1中I1的数据在图2中描点作图。

(3)由I=Q/t得Q=It,即I-t图中曲线下面的“面积”'代表了电量Q,而“面积”可以用曲线下面的格子数目来表示(不足半格的舍去,超过半格的计一格),每一小格代表达式1s×10uA的电量,填入表2中。

(4)E调至6V(实测为6.2V),重复1、2、3步,放电电流填入表1的I2栏中,在图2中作出图线,结果填入表2中。

(5)E调至4V(实测为4.1V),重复1、2、3步,放电电流填入表1的I3栏中,在图2中作出图线,结果填入表2中。

可见, 不同一电容器Q/U比值相同。

至此,用C=Q/U定义电容器的电容,学生已深信不疑了!

2 确保平行板电容器演示实验成功(效果明显)

图3示演示实验(即课本上图13-41),实质上是一个静电实验。静电实验的成功与否,起决于起电与绝缘。在南方地区,11月份有雾的天气,起电困难而且起得的电荷很快就“消失”了。

据我查得资料,做静电实验最好的绝缘材料是石腊和泡沫塑料(新购家用电器时的包装泡沫塑料),垫在讲台上做实验,保证了绝缘性能.在有雾的天气,把仪器擦干净并进行局部加热,效果不错.具体做法是:利用家用红外线取暖器作实验台,整个实验在取暖器上进行,并将取暖器置于泡沫塑料上(如图4示).效果很好,同行不防一试。

3 来自学生的几个凝点

3.1 静电计为什么可以测电势差?与电压表有何不同?

静电计是在验电器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全属球(包括杆)与外壳是绝缘的。而任何两个相互绝缘又靠近的导体都构成一个电容器。静电计实质上是一个定值电容,因其正对面积小,故其容量很小。由Q=C*U,即Q正比于U。而Q与指针的张角有关(Q多时,因同种电荷相斥,使张角增大)。故张角大小反映了电势差的大小,即可测电势差U。

用静电计测电容器两端的电压,实质上是一个极小的电容器C与待测电容器C′并联,如图5示。只是C<<C′,故Q<<Q′,即Q′可以看成不变。

电压表是由电流计串联一个分压电阻改装而成,用电压表测电容器两端电压时,电压表与电容器勾成通路而放电,不能测准电容器两端的电压。

3.2 图3示的演示实验中,为什么电容器与静电计的两根导线放在地上而不直接连接起来?

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静电计有较大的偏转,必须让电容器带上足够多的电荷,因此电容器两板间电压很高,有千余伏的电压。做实验时人用手接触,很不安全。接地后,站在地上的人与电容器的一板等电势,用手操作这一板就安全了。如图6示。

3.3 电容器两个极板上带有电荷,如何用简便方法判断其电性?

用试电笔靠近金属板,由于静电的电势(位)很高,故只要试电笔靠近金属板就会使电笔的氖管发光。若氖管发光的部位是靠近手的一端(手握电笔的一端),则金属板带正电;若是远离手的一端发光,则金属板带负电。

4 巧设实验,增强演示效果

(1)用中学实验室J1205型直流高压电源250V档,通过一个25w/220V的白炽灯泡,给一个330μF/300V的电解电容器(21吋彩色电视电源用)充电。注意一定要使直流高压的正极通过电灯接电解电容器正极、直流高压的负极接电容器负极(如图7示)。可以看到灯泡逐渐地亮起来!电容器充好电后,把电容器两端与220V、25W的灯泡两端相连接放电。会看到这个灯泡由亮逐渐变暗直至熄灭。

也可用闪光灯来做这个实验。找一个闪光灯管(如上海照相器材厂生产的海鸥牌SZ-32系列电子闪光灯的灯管),一个250V、300μF的电解电容器,如图8示连在250V的直流高压电源上。电容充足电后接上闪光灯时,发出强烈耀眼的闪光!学生惊叹不止。

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难点与突破点 篇4

近日,在广州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期间,由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冷链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广东冷藏运输发展专题论坛”也在同期召开,来自日本、台湾及国内的冷链企业和专家共同探讨了目前中国冷链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其中,暨南大学现代流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海权对中国的食品冷链发展提出以下方面的见解与意见。

难点:食品冷链体系尚未成形

陈海权认为,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目前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冷冻食品产销冷链情况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买,冷链存在中断现象。

针对这种现状,陈海权表示国内冷链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冷链经营主体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食品冷链的复杂、投资大。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大。而目前我国的冷链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设备市场,掌握的冷链技术在很多食品种类上还不能完全应用,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没有建立生鲜经营管理体系。据他介绍相当部分企业始终未能有效地建立生鲜经营管理体系。商品结构和销售策略定位不清晰,导致毛利偏低,损耗难于控制;没有整合生鲜食品的产业链。企业无法有效整合生鲜经营背后的各种资源。随着规模扩大,整体经营成本难以得到控制,“规模反而不经济”。同时企业也未能解决生鲜商品结构日趋严重的同构化和产品更新问题。

二是冷链设施和监管机制不完善。他还认为,国内冷链设施设备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30%,损耗量居世界首位(可以养活2亿人的营养基本需求),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的。造成这种窘境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严重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提供低温保障。

陈海权介绍,我国冷链的实施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但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的一些标准,诸如冷藏链中对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没有强制要求执行。因此,在监管上也是空白,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缺乏具有执行力的食品质量监控体系。

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陈海权在会上表示,中国易腐食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业务多数都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食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食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

他认为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由于中国业的产业化程度和产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从行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销量巨大,但在初级产品和易腐食品应链上。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必须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目前,我国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缺乏食品冷链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的误区。据陈海权介绍,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等非常严重的现象。

两大突破点

陈海权认为中国食品冷链发展需要突破两方面的障碍:一是要实现农产品现代化与现代流通体系接轨。中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产品标准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产品保鲜加工是农业生产的延续,是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二产经济”,更是农产品与现代流通体系接轨的关键环节。二是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正带动着以肉类、水果、蔬菜及水产品、奶类为代表的食品冷链保鲜市场的急剧升温。食品安全问题,只有通过优化、改造农产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建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信息管理体系,最终解决食物安全问题。

据他介绍,发达国家把产后贮藏加工保鲜放在农业的首要位置。如美国农业总投入30%用于生产,70%用于产后加工保鲜,意大利、荷兰农产品保鲜产业化率为60%,而日本则大于70%。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比,美国为3.7比1,日本2.2比1,而我国仅为0.38比1。

陈海权表示,国际上比较成形的食品冷链有两种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体食品冷链体系,这种模式在美国、日本和西欧比较普遍,日本7-11是其中的代表;二是以保证大量食品的一般质量、降低在途损耗的价格与品质模式,这种模式一般为发展中国家采用。他认为中国食品冷链可以采取企业导向型或平台导向型两种发展模式:企业导向型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型食品企业,发展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的食品冷链体系,串联供应链上下游,逐步形成覆盖分类食品产业的冷链保障体系。平台导向型是建设连接农产品主产区和消费地的食品冷链主干网络,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陈海权强调超市需要配置生鲜加工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可以有效整合生鲜供应链的资源,实现加工生产和销售环节适当分离。在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成本核算和流程控制,并从强化产品跨区域性经营和自有加工产品的差异化经营上寻求新的利润支撑点。

最后,陈海权认为中国食品冷链变革需要三位一体化,一个国家的食品冷链保障体系建设,单靠任何一方都是难以有效推进的,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政府应当制定食品冷链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鼓励措施,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行业协会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企业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力推动中国食品冷链的逐步发展。

家乐福冷链保鲜措施

家乐福货品的新鲜是与其精细的商品采购营运制度分不开的,“Reteil is detail”(零售就是细节)就是形象的写照。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需要采购、存货、销售等环节的密切配合,在营运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加一个控制点。

采购和内部监控

采购是保证生鲜食品质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家乐福对于生鲜食品有严格的采购标准。这些采购标准基本上是通过严格的挑选,家乐福会在当地建立稳定的供应链,有专门的供应商及时供应货品。在内部监控方面,家乐福中国区总部设有专人负责全国各分店商品的检验,每隔两个月要对每个分店的商品质量、库房、卖场和服务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

自有生鲜品牌的开发

“家乐福质量体系”是家乐福生鲜自有品牌,是具有最好的质量和安全保障生鲜。该产品本着长期合作的关系以确保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符合特定的质量水准。产地和类型及可追溯性是供应链的质量主要体系。已应用质量体系的定牌产品有:猪肉、三文鱼(鲑鱼)、柚子、荔枝、苹果、橙子。

库存控制

库存控制是生鲜食品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保证商品的新鲜度,必须做到一次订货量要适当,订货频率要高。家乐福针对不同的生鲜食品,设定不同的库存量,当天卖不出去就扔掉。即使有的货第二天可以卖,但这种货不符合家乐福的存货标准,一定要扔掉。

订货

每个店都根据电脑反映的销量来订货,尽可能做到零库存。同时,家乐福尽可能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来最大程度减少缺货现象的发生,平时各门店都指定了相应措施,及时反馈缺货信息,此外还安排专人负责卖场巡视,掌握存货动态。为确保安全库存,家乐福尽可能选择当地最优秀的供应商,使其能在规定的配送时间内及时补货。

保鲜设备

重难点分析与突破 篇5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素,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直接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思考,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在学生通过讨论获得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声音产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一些物体发声的活动,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教材的“想想做做”实验,将物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实验能力和交流能力。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难点:做好真空罩实验。

二、重难点突破 1.声音的产生 突破建议: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习过声音的初步知识,本节则在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拓宽与加深。由于声现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许多现象和实验都非常生动有趣,在教学中同样要多多联系实际,尽量让学生动手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他们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声现象的大部分实验都可以利用日常器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应注意加强观察与实验活动。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法,即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概括,总结得出物理规律和物理知识的方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对于声音的产生,应注意先从不同方面给出物体发声的例子,让学生猜测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再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总结出发声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猜想、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活动中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就地取材,自己“制造”出一些声音,并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方案1: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橡皮筋在振动时才发出声音。方案2:让学生用直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直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思考问题:(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2)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对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方案3:先将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放在不发声的鼓面上,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静止在鼓面上。然后敲击鼓面,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在鼓面上跳动;鼓面停止发声,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停止跳动。

方案4: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动,但可以从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和球是否被弹起判断发声的鼓面、音叉是否在振动。

归纳橡皮筋、尺子、鼓面、音叉等物体发声时具有的共同特征,验证自己当初的猜想,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和体验。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2.声音的传播 突破建议:

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声音从发声地传播出去,必须要有传播的载体──介质。教材对固、气、液三态物质传声的教学安排是,重点让学生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这样安排是因为固体传声实验易做,气体传声实验条件要求高。固体传声的实验比较好做,关键是让学生领悟到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一种重要介质,这一点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教学中要做好空气传声的实验。学校里如果有真空罩实验仪,在实验过程中只要把响铃的闹钟放在被渐渐抽出空气的玻璃罩内,人所听到的铃声强弱就会有着明显的不同,因而学生能很容易理解“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一种重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时要注意玻璃罩一定要密封好。同时,还要用减震材料(如泡沫块等)把玻璃罩与桌子隔开,防止桌子传声。抽气机应远离玻璃罩,减少干扰。随着空气被逐渐抽出,铃声逐渐减弱。在几乎听不到铃声时,如果把空气逐渐放入玻璃罩内,铃声又逐渐加强。为了增强实验效果,可以先抽出气体,然后打开阀门,听到声音逐渐由小到大,然后分析原因,进一步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不同阶段的物理现象,进行交流讨论。在演示真空罩实验时,不管怎么抽气,坐在近处的学生总还可以听到极微弱的铃声。教学中不要回避这个事实,应因势利导地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从而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声音的传播必须有介质。

遇到声音产生问题时,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要注意声音的产生与人耳听到的声音的条件是不同的:只要物体振动就能产生声音,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而人耳听到声音则需要发声体、传声介质和良好的听觉器官。还要注意不要将声音产生的条件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混淆起来。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声音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等传声介质中可以传播,真空中没有传声介质不能传声。3.声速 突破建议:

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例如回声现象;发生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远处的人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物体的弹性好,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就快。一般来说,在固、液、气三种物态中,固体的弹性最好,气体的最差,因此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要记住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米/秒。

小学语文重难点突破方法 篇6

一堂课重难点明确了,突破也就有了方向,方法也就会应运而生,围绕重难点在教学环节中设计好突破的策略,才会让学生学得懂,弄得明白。文言文中的字词积累、课文内容的把握、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并背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并能细心品味写景妙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积累文言知识就是文言文的重难点。这个难点确立好了,那么在教学时方向就很明确。

2 注意教学中重点、难点的充分性与延展性

充分性是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作必要的充分适度的展开与延伸,但绝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的同义反复,教学中既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又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并把两者结合起来。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施行言传身教;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也要依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做出全面的调控。

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对所学的知识要真正理解和善于运用,而不是生吞活剥、呆读死记。

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就不会有良好的效果。本文中关于重点“积累丰富的文言词汇”中,我仅仅点出了“或”“利”等,对于“稍稍”“宾客”“文理”等词语没有做到充分的解释和强调,致使学生在文言积累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课堂深刻性:即一课一得

课堂深刻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精心备课,用心上课,扮演好课堂的主导角色,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自主、合作、探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课堂岂能不深刻?

然而,语文课堂是否深刻,不能简单的以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解决了多少问题或是学生的活跃度、参与面来衡量。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它不像非文字学科那样,用单位时间内知识点掌握的多和少来判断教学效果。语文偏于感性,更注重读和悟。

可以说,语文课堂深刻性就是能调动学生感性思维的课堂,就是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课堂。

因此,语文课堂应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感悟空间!教师应多方式、多途径,创设多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不能对每一篇课文平均用力,也不能每篇文章面面俱到地进行引导和分析。应有选择、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

应充分挖掘每篇文章的新颖和独特之处,攻其一点,以点带面。把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感悟! 教学实效就是体现在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列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的解决和突破上,一节课应该让学生有一得,且有深刻的一得即可,否则100%的课堂内容只能吸收20%,那么不如让学生深刻地得到20%的内容就是很好了。

课堂教学的容量过大,一则让学生无妨全部的吸收消化,二则老师突破重难点也就不彻底,不深刻,最终也会导致课堂虚而不实,向45分钟要质量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空口号,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就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

4 注意教学内容设计的整体性

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结构越是带有规律性,就越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发展;经过学生主观努力和思维积极加工而获得的语文知识越多,就越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十分重视讲读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重点训练项目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教学内容设计的整体性,不仅仅局限于某个教学环节,从各个方面突破重难点,教材内容即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系统。

重点问题是这一系统的主体部分,就要处理好教材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突出重点的关系,在本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就确立了,即重难点就是“积累词汇,认识文言知识”,那么文章的知识性就比较的全面,字词之中就有文言知识的积累,但是我的授课之中,如“或”的释义,古义:有的;今义:或者。其他的知识简单的涉列,面对如此庞大的文言常识,明显的突破重点的力量不足。

5 注意“双边性”“辩证性”

想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时效性,授课中,教师要注意突破重难点的策略,学生的学习也要注意突出重难点,师生要密切配合,这事关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师不能只讲而不顾及学生的吸收,教师应该即突出重难点,又兼顾一般学生的课堂效果。

切忌“一点论”“均衡论”。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求异上,阅读的重点放在质疑上,记忆的重点放在方法上,练习的重点放在运用上,所以本课的重难点就在求异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重难点分析与突破 篇7

关键词:极限配合,技术测量,理论,实践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我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掌握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中有关的概念, 掌握配合的种类及配合公差的计算, 掌握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 掌握形位公差的各项目符号及代号的标注和识读, 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 掌握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的标注和识读。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知识, 为专业课和生产实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除在理论知识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外, 还有很强的实践性, 名词术语和国标规定又比较多, 且抽象复杂, 如果不注意教学方法, 学生在难以理解的同时会觉得枯燥无味, 很难产生学习兴趣, 因此教学效果也会很差。经过不断学习和总结, 在教学中, 应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继续学习专业课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下面, 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理论教学方面

(一) 图纸切入, 明确目标

图纸是机械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语言, 本课程开设前, 学生已经掌握了机械制图和专业知识, 并且对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不管是从事机械设计还是机械加工等技术操作工作, 都要与图纸打交道。所以, 第一次上课时采用工程图纸作为切入点设置问题。如图1机械零件图:

(1) 图纸所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零件?

(2) Ø57这个尺寸加工时能是理想的57mm吗?

(3) 这个尺寸表示什么含义?

(4) 如何判断零件是否合格?

(5) 图中标注表示的含义?

这些不是简单的问题罗列, 而是由浅及深, 按知识掌握的规律而排列的, 这样排列不但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 提高学习兴趣, 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应用实例, 举一反三

1. 互换性。

互换性—指机械工业中, 制成的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或部件, 不需做任何挑选、调整或辅助加工, 就能进行装配, 并能满足机械产品的使用性能要求的一种特性。

例如, 一批螺纹标记M10-6H的螺母, 如果都能与M10-6g的螺栓自由旋合 (见图2) 并且满足设计的连接可靠性要求, 则这批螺母就具有互换性。

又如, 车床上的主轴轴承, 磨损到一定程度后会影响车床的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换上一个相同代号的新轴承 (见图3) , 主轴就能恢复原来的精度而达到满足使用性能的要求。这说明轴承作为一个部件而具有互换性。

在日常生活中, 常见的例子也有许多。如更换电池、灯泡, 自行车上的辐条、轮胎、踏脚、螺母等, 分析以上例子, 得出互换性定义的要点:

(1) 统一规格的零件或部件;

(2) 装配时不做任何挑选、调整或辅助加工;

(3) 装配后满足使用性能要求。

2. 测量和检验。

(1) 测量的定义比较抽象, 讲解时, 用钢卷尺测量桌面的宽度, 桌面宽度是被测几何量, 钢卷尺上两相邻刻线的距离就是标准量 (1mm) 。如测量结果为598mm, 则说明被测几何量为598个标准量。得出测量的定义:将被测的几何量与一个作为测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实验过程。

(2) 检验只评定被测对象是否合格, 而不能给出被测对象量值的大小;在车间实践时, 对做好的一批产品进行检验, 如对直径为的内孔进行检验, 量具为的通、止规。通规能通过的孔而止规不能通过则为合格, 表示所加工的孔在公差范围内, 通、止规全通过, 则为不合格, 通、止规全不能通过, 也为不合格。得出检验的定义:确定被测几何量是否在规定的极限范围之内, 从而判定零件是否合格, 而不须确定具体的量值。

(三) 图文并茂, 理解概念

本门课程非常注重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应用, 而应用是建立在对概念和理论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 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对概念的分析与理解, 在概念讲解过程中配以直观的图形及实例, 再加上精练的概念表述, 做到图文并茂, 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 懂得如何运用概念, 体现“学为主”、“教为导”的现代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动”态中学, 避免学生在“静”态中死记硬背。

首先, 在讲解基本尺寸、极限尺寸、极限偏差和公差之间的关系时, 结合教学挂图, 逐一讲解, 从而使表达的概念更直观, 便于学生理解。

其次, 在讲解配合制的选用原则时, 与标准件配合, 配合制的选择通常以标准件而定。

(四) 抓住重点, 讲练结合

知识在于应用, 对于章节重点和难点, 要通过教师课堂讲解与学生课堂练习、课下作业相结合的方式, 反复应用。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反之,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理论知识得到升华, 这样不但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而且让学生学有所用。

例如, 极限与配合的国家标准这节有三个知识点:基准制、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这三个知识点都是课程的重点, 不但涉及对标准的理解, 而且涉及对标准的应用, 所以, 本部分内容经过讲解后, 可通过反复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方式, 让学生熟悉这三大标准及相应表格的查法, 学生掌握了这些表格的查法, 也加深了对这三大标准的理解。

(五) 学生总结, 加深理解

学生总结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每堂课结束前五分钟, 由学生自行总结这堂课学到了什么、重点是什么;每章结束后留出10~15分钟, 由学生总结本章学到了什么, 然后由教师补充遗漏的问题。在总结过程中, 不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可以使每节或每章的知识自成体系,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实践教学方面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坚持以能力为本位,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是中级技术工人和车间的初级工艺管理人员, 必须懂得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测量的操作技能。因此,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要加强实验实践教学。

对图1零件图的要求, 在实训工厂让每个学生加工出上图零件的产品, 并检验做好的产品的各项尺寸是否合格。零件图的几个重要尺寸是, 学生用千分尺测量几个重要外圆尺寸, 用游标卡尺测量几个长度尺寸。图中Ø25轴线与Ø57的同轴度公差的检验方法, 是把工件用专用心轴以内孔定位, 然后把心轴用双顶尖定位, 再用百分表来检测图中的同轴度公差。通过实践,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 测量长度尺寸时, 结合所测零件的图纸, 让学生自己分析、测量, 这样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尺寸公差的标注方法及含义, 而且可以直观地了解所测工件是否合格, 掌握了零件的检验方法, 从而掌握知识点。

作为机械专业的教师, 不仅应该具有机械方面的理论知识, 对于在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加工方法、产品检测有关知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与了解。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中熟练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机械专业基础课与其他专业课联系紧密。针对图1的机械零件图, 在课堂教学时分析图纸的含义, 有个别学生虽然在理论上理解, 但大部分学生处于死记的状态。为解决课堂教学的不足,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使理论与实际相互贯通, 使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有较强的操作技能,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才能深刻掌握理论知识。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 充分利用现有实训条件, 在课堂教学举例讲解时应尽可能和实际加工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徐巧.“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重难点分析与突破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重难点、有效学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小学数学的重难点教学内容在老师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困难性,需要老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来辅助老师的教学,以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问题,达到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使知识到达率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实现有效教学。下面,我们具体讨论一下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把握与突破教学重难点问题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设计实现方法。

一、情景教学

小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理论性的知识点理解程度有限,因此,需要老师为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情景,以辅助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进行“认识时间”的学习时,老师可利用钟表教学模型,让学生对于时间在钟表上的显示有一个直观认识,然后老师可以通过转动分针的方法,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分针的转动会给钟表上的时针带来哪些变化,然后通过秒针运动让学生了解到秒针与分针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这种教学设计,不仅带给学生一种既视感,使其在形象真实的运动中理解到钟表蕴藏的奥秘,而且使数学课堂活跃起来,吸引了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因此,老师要积极发掘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点,将实际生活中的情景有机地融合到数学课堂上,消除重难点教学内容的教学障碍,方便学生理解,也为老师的有效教学提供了载体。

二、互动课堂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要想使教学内容被学生吸收掌握,就要时刻注重学生的课堂反应,了解课堂动态,以便于老师对自己不适合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及时改进,以适应学生的真正需要。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建立互动课堂的教学方法实现对课堂走向的整体掌握。比如在学习“锐角和钝角”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在讲述完锐角的钝角的相关定义并带领学生认识了课本上的锐角和钝角后,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课堂内容掌握情况的考察。老师可以画出不同的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等图形,然后让学生去讲台上将图形的相应名称写出并注明判断依据,答题完成后再选出另一部分学生上讲台对同学的答案进行批改,把其认为错误的地方指出并改正。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检验大部分学生对于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和掌握情况,而且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二次训练,使其在自己或者别人的错误中得到教训,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情况,使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形成了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以便于学生在之后的锐角和钝角的考题型式出现变换时能够看透题目的考察点,照常作答。互动课堂的建立要以课堂需要为前提,避免出现“为了互动而互动”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单纯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却没能获取想要的知识,这样只能使老师的教学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

三、游戏课堂

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在活泼好动和思维活跃的阶段,如果每天都将其禁锢在理论性较强的数学课堂上,难免会使其产生疲劳或者厌倦的心理,影响学生在数学课堂的注意力的集中。尤其对于一些重难点问题的讲解,如果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下进行,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就不言而喻,老师也很难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所以,老师可以在适当状况下为数学课堂引入一些数学小游戏,来集中学生上课注意力。比如在学习“表内乘法”时,由于学生刚刚进入这一领域的学习,对于乘法还没有形成主观上的清晰认识,也不知道如何对相应问题作出解答。考虑到小学生的记忆力较强,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乘法口诀进行背诵也是可以实现的教学设计,所以,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可以为学生举办一场“乘法口诀速记比赛”,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老师指定的乘法口诀进行速记,然后进行背诵比赛,用时最少且全部背诵正确的人获胜,最后老师对筛选出来的背诵情况较好的学生进行提问,由学生抢答,以考察学生能否对于刻板化的乘法口诀进行灵活运用,最终答题最多的同学获胜。通过这种课堂小游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还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通过别的同学声音的刺激对于一遍遍重复背诵的乘法口诀进行数次记忆,使学生的乘法口诀记忆程度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进而有助于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四、多媒体教学

小学生的抽象联想能力由于其接触知识范围有限,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对抽象化问题进行分析理解,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在进行抽象化内容的讲解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对一些抽象化的知識在直观形象的演示过程中达到充分理解,进而在脑中形成相应影像,方便了之后对于同种问题的联想和正确解答。比如在学习“平移和旋转”时,老师可利用多媒体将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轨迹展现出来,让同学们了解到抽象理论是在对此类形象化的运动进行描述,使学生的感知走出了抽象的禁锢,有利于其在之后的学习答题中合理进行想象。

五、结语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处在入门和基础阶段,由于他们自身理解能力的限制和接触到的知识范围有限等原因,在进行新内容的学习时难免存在困难,老师认为的重难点在学生看来也是具有较大挑战力的。因此,老师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和对解决方法的掌握,实现有效学习,进而使老师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赵冬臣.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 解书.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及特征分析[D].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上一篇:串并联电路电压特点科学实验探究下一篇:自荐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