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思(共9篇)
经过多年的高三英语教学,我对英语语法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觉得语法教学可以这样来进行:
1、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1)让学生保持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体验。
兴趣是第一老师。有趣的宽松的课堂学习气氛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老师所讲的语法项目才能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
(2)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在传统的语法讲解为主的课堂里,教师不易管理学生,于是他们就容易走思,这样,就总是会被老师和同学落下;如今,我们老师应该力求在语法课上让学生的思维和大脑动起来。有他们的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才能够更全神贯注的学习课堂知识与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3)科学操练和及时指导相得益彰。
在语法教学时,除了让学生感知接触,而且我们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对语法的形式和意义进行讨论和归纳总结,也要他们尽情的在句子中反复使用和体会该语法功能。
2、备学生的英语基础
要注意任务设计的差异性,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实际能力,设计不同的任务。教师对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必要扶着走很远,学生们会自己主动去够取更多的知识,表达更多的内容。而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强的学生可能更需要老师的关注和支持,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3.备训练方法
在实施语法教学时,并不能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单选题的训练,我们还可以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周红老师讲述的语境下的教学给我感触很深。还可以使用听英文歌曲的形式,通过挖空,把一些重点知识都使学生感兴趣的接触并感知,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会一边哼唱这首歌,一边去回味老师讲的语法点,一举两得。
除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还可以是连词成句,连句成篇,看图说话,补全对话,改写句子等形式来训练其语法知识的运用能力。
总之,新课程鼓励采取一切适合学生,有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应精心有效的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教师则起着指导者、激励者和调控者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习难点,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
高中英语学困生缺乏明确的英语学习目标, 甚至根本没有学习目标。从英语学困生对学习目标的描述来看, 其目标也较为单一, 主要集中在获得较好的考试成绩和以后出国学习等较为功利的方面。当然, 这与高考有关。更为重要的是, 对于这些学习目标模糊的学生而言, 缺乏达成目标的相应计划, 没有掌握达成目标的具体方法。
二、英语学习难点
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困难点之一就是“量”的积累不够。而造成这种欠缺的原因, 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另一方面是他们缺少学习的恒心毅力。困难之二是英语学习中的重难点很难突破, 造成了学习上的一种伤疤。作为英语教师, 需要向学生明确指出语言学习需要“量”的积累, 要想取得进步需要下苦工夫。不要幻想一些广告吹嘘的那样,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唯一方法。同时, 英语教师在高中初始阶段应加强初高中的英语衔接教学, 如正确的拼读单词, 使学生在语言基础能力方面学得更踏实、更牢固。
三、英语学习方式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须让学生理解高中英语学习方式与小学、初中英语学习方式的差异。高中英语学习不能简单地采用接受式学习方式, 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优化学习方式, 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中英语许多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 而是学生自己习得的。语言学习就应该在各种思维训练活动、交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 这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对于高中学困生而言, 英语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英语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 首先应从培养正确习惯的高度来要求学生;其次是鼓励学生寻找、尝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并给予正确引导。同时一定要让他们明白英语学习方式并不等同于学习捷径, 让学生懂得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学生要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 总结学习方法, 建立认知结构。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 并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 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同时, 使基础知识转移为语言技能, 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四、对教师的期望
教师要使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和沟通顺利进行, 除教师自身对学生的期望外, 还依赖于学生对教师的期待。而且就其交流的基础而言, 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期待显得更为重要, 其意义在于构建和谐融洽积极的课堂氛围。
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 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 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课堂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 教师应尽一切努力和方法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英语学习的兴趣产生之后,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会逐步改善, 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主体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与学真正进入良性循环。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 才可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 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五、对英语练习检测的态度
对英语练习检测的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能调节个体的学习行为, 并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按照态度的结构理论, 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分。显然, 一个人对学习的认识、对学习的体验、对学习的行为倾向性将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效。就学生对英语练习检测的态度而言, 正确而积极的态度有助于他们从每次检测中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 以便在后续学习中查缺补漏。从研究结果来看, 学困生对于练习检测有较大的抵触情绪, 而产生这种抵触情绪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自己每次检测都是以“失败”告终, 没能从检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困生的这些需求, 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需求。通过需求分析,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 以及相应的学习需求, 并对学生进行相应分层, 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 并给予其所需的指导, 从而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如果教师能自觉提高教育理念, 与时俱进, 笔者认为, 学生的高中英语会有一个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学、反思
自我省新课标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在为如何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而寻找方法,反思自己。希望自己的教学能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仅对数学课程的教学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希望对同行们有所帮助。
一、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学生到学校来,诚然是需要接受若干现成的知识,学会老师传授的解题方法,但若止于此,则是远远不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尽快掌握学习的方法,适应枯燥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能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刻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主动探索未知的精神和学会创造、有所发现的本领。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数学工作者并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当作自己的"翻录磁带",学生回答问题如果不和自己的备课笔记一致的,则一概不予肯定;考卷上有主观题是虽有独见,但不合"标准答案",也照样扣分不误……试想,在这样的教育下,迅速的学习怎么会有主动性与创造性?他们亦步亦趋、师云亦云地读书、解题,其思维的积极性与求异性怎能不被扼杀呢?
二、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教学的要求
新教育大纲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同时指出"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要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要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尽快走出"描红"的天地,给学生活动的空间,为学生营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三、适应新课程教学的对策
目前的数学教学,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对策,使教师的教学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观。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第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而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那种"仓储式"的人才已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课堂教学要不断扩展自身的功能,努力使知识到传播、信息的辐射跟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单一的教学模式,走向综合化、多元化。
2.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
众所周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学生的知识更多的是从各种媒体中获得的,因而,作为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如何去选择信息,把信息变为知识,使学生能在课后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里纲举目张,触类旁通。从而能够适应未来世界的需要。
3.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活动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者,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笔者曾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规定"上课答问、提问时不必举手,答案可以突破老师现成的结论",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有时课堂就像一个"大茶馆",学生学的主动性大大激发了教者教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也更加有活力、有生机。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家做。
4.使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
实践表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优化课型建设是重要的基础。从课型建设入手,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常见的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课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主体型——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突出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发展自身的主体性;目标型——要重视教学目标对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导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能力、创造精神的培养目标;交互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原则,强调师生合作,教学合一。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上好每一堂课,还要对教材进行加工,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反思。因为数学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为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教学目标来看,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高中数学不少教学内容适合于开展研究性学习;二是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支撑这一核心目标的背景知识,通过选择,利用这些背景知识组成指向本节课知识核心的,极富穿透力和启发性的学习材料,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这样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以下就是我结合高中教师培训联系自己在平时教学时的一些情况对教学的一些反思。
由于我是在一所乡镇中学任教,学校的基础设施比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认为应该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新的教学方法,下面简要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1.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探究式教学
人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的方法也是在不断的变革之中的。由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的职责是教书,是把教学材料忠实的传达给学生,教师被看作是课程的推行者。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是忠实的执行教学计划,充当传声筒的作用,只注重课堂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结果的完成,而忽视了教学过程,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而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在思维方式,素质发展,品格形成等方面都比较相似就象是用一个模型制造出来的产品。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成为被教师遗弃的对象,其个人的素质得不到发展、个人的潜力得不到挖掘、个人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即使学有专长也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放弃的情绪。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由施教者转变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与学生共同探究实现目标的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所以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改革的要求。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新的教学理念要通过新的教学方法来体现,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因此,新课改条件下高中政治教学方式、方法必须改革。过去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主要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政治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传达给学生。
3.激发学生兴趣,遵循教材,不囿于教材科学使用教材
总之,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自己的教学特长、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进行调整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观念是什么?观念有什么作用?我们都在思考研究。从字面意思看观念就是又见到了今天的心,这颗心是今天的心而不是昨天的心,今天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课程的实践者必须更新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以便从根本上推动课改。由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的职责是教书,是把教学材料忠实的传达给学生,教师被看作是课程的推行者。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是忠实的执行教学计划,充当传声筒的作用,只注重课堂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结果的完成,而忽视了教学过程,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而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在思维方式,素质发展,品格形成等方面都比较相似就象是用一个模型制造出来的产品。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成为被教师遗弃的对象,其个人的素质得不到发展、个人的潜力得不到挖掘、个人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即使学有专长也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放弃的情绪。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由施教者转变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与学生共同探究实现目标的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所以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新的教学理念要通过新的教学方法来体现,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因此,新课改条件下高中政治教学方式、方法必须改革。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满四十五分钟,不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失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
要彻底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注意努力做到:第一,结合新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起来。第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鼓励学生在同学面前谈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办法。第三,结合新课程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教学法,把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去。第四,教学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新教材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这要求政治教学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三、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过去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主要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政治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讲,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达到了目的。这样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不仅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更严重的是摧残了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因此,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突出表现出来,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引导学生以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甚至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选择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此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他们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并获取结论的过程。并通过这样的研究型、参与型、体验型、实践型的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多样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亲身参与、发现和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渐地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高中政治教师要在以课本大纲为前提下充分发挥时事政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经济发展和民生联系在一起。在当前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学效率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构建实效性的教学反思体系,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笔者就如何对高中政治教学进行反思性教学做了简单的阐述。
一、高中政治教学方法的反思
(一)激发学生兴趣
对政治教师来说,上好一堂政治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教师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寻求适应本班级学生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听起来通俗易懂,这样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学起来才会有兴趣。因而恰当和准确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当今的实事政治和实事新闻,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现代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把这个学科紧紧地和我们的实际联系到一起教师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给学生一定的讨论和发表自己建议的空间,使得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让学生学起来和理解起来通俗易懂,除了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把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展现给学生,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了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遵循教材,不囿于教材科学使用教材
对新教材的使用,我们要严格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熟悉新教材以后然后和旧的教材进行比较找出不同找出新的内容,根据自己任教的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备课和任教。在刚接触新教材的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旧教材的那种按部就班的编排的思路,一接触到新教材,不知从何下手从何讲起。上课时不由自主地又回到了旧教材的内容和模式进行授课,结果学生听的是稀里糊涂,感觉课堂没有核心和重点,课堂效果很差。从而我意识到必须改变教材观,要把新旧教材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我开始对新教材内容进行删减、整合、重组,把握认识发展的规律,实现生活逻辑与学科知识逻辑的有机统一,真正的科学地使用新教材,找出重点让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
(三)把握时代脉搏,永葆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中时事政治和新闻对于这个学科很重要,有时考试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题目。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培养学生看新闻的习惯,让他们在学课本上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我们身边发生的事,然后与课本上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此,我们经常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时事》杂志等。例如,朝鲜半岛问题,韩国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屡次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他的意图何在?为什么每次军事演习都有美国的参加?中国对这样的联合演习有什么看法?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知识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回答这些问题,并且让学生进行讨论。这些战争有什么样的政治背景?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这样把课本知识与事实政治联系在一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高中政治教学反思的作用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在讲完每堂课后都要进行总结和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授课后对自己的授课过程进行的一种有效地总结,只有通过反思自己,教师才会成长,才会不断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不断地去改善和完善自己。教师和学生一样有的东西不是天生就会的,而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慢慢积累起来的。教师在总结自己的同时要把这种总结经验教给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学完新知识后也要进行总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功课进行复习。总之,高中政治的教学反思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政治教学反思的策略
1.反思教育理念
当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时,教师应该怎么办?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说明学生对这个学科没有兴趣,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下工夫。可以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把学生带出课本让他们了解到政治这个学科与社会联系是密切的,政治知识对以后我们的发展是有用的重要的,让他们了解了这些学生学起来就不像以前那样漫无目的了。因此,作为一名当代的政治教师,特别是在新一轮课改正在进行的前提下,必须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转变理念,善待学生,少一点批评与指责,多一点赞扬与欣赏,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都能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
2.反思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很重要,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进行反思,不断地更新找出更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关键是看教师运用得是否得当,即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学生的思维和年龄特征以及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等,尤其要看是否贯彻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真正地让学生学习这个学科后有所收获,最主要的还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它不在于一堂课问多问少、讲多讲少、练多练少,而在于问、讲、练的过程中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内在的动力。
一、教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有利于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苏教版高中化学主要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模块:其中必修模块是全体高中生都必须学习与掌握的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他们初步具备一定的化学科学素养,从而为日后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上述原因,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内容较为直观、形象,简单易于理解;同此形成鲜明的对比,选修模块的内容则是在文理分科之后,针对理科学生的主观学习特点特意编写的,其相较于必须内容来说,不但更加抽象、立体,而且更具理论性与复杂特点。()因此,苏教版高中化学在教材整体编排上更具备宏观调控的特征,充分做到了内容的深入浅出、难度循序渐进,并没有随意拔高版块的难度与深度。如此,便极大地尊重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与维持他们持续进行高中化学学习的兴趣及热情,而这显然为其日后化学知识的更好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二、结合学生已有社会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化学学习态度的调整与端正
《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在其教学目的指导建议中明确指出“借助高中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开展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的同时,积极且灵活地调整自身的化学学习态度与观念。”“《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这些都表明了高中化学“社会生活化”的教育发展方向及未来发展趋势。
以此相适应,苏教版高中化学在教材内容的安排及模块的设置上,也将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先进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必修的内容设置上还是选修内容特设的专题模块都更侧重于化学知识与社会社会、现代技术、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样一来,便为教师高中化学“生活化”课堂的构建与落实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与支撑;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高中化学知识在自身日常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这明显有利于他们化学学习态度的积极调整与端正,在满足其实际学习需要的同时,将教学大纲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理念真正落实到了实处。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目录在内容编排与版块设置上都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优势。这就要求我们高中化学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以教材为指导,如此,方能真正将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优势与作用发挥到极致,从而为切实促进高中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显着提升与进步提供充足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锡平,周立新。对高中化学教材的再思考[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2(30)。
[2]王祖浩,丁金芳。立足发展 求是创新: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特色简介[J]。基础教育课程,,11(01)。
一、对课堂提问的观察、经历与反思
我曾经听这样一节展示课,在课前介绍时,班主任老师就自豪地说:“这个班学生英语非常棒,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可以用英语流畅地与人交流。”一节课下来,我们也的确感叹这些学生的功底深厚。当时的教学内容是:模块二Unit1Reading“Boy missing,police puzzled”。在导入新课时,老师一共问了五个问题,当第一个问题出现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老师点了第二排的女生,这位学生回答得很棒,老师又接着问第二个问题,她同样完美地回答了出来。在座的师生都对这个女生的表现叹为观止。接着老师又问剩下三个问题,他点的是第三排女生,她回答仍然很好。接着老师又展示了一些关于UFO的照片,又提了十几个问题,坐在我旁边的一位男生手举得很高就想回答,可是没有被叫到。老师提问的基本上都是前三排的学生,第一次回答的那位女生已经站起了四次,他们的回答根本就不需要老师纠正,连语法错误我都没听到。在讲解课文时,老师又提出了几个判断正误的问题。问题很简单,几乎所有学生都举手了,坐在我旁边的两名学生更是胸有成竹,但是老师仍然点了前排学生,而且那位学生站起来就把几个题目都答完了,不愧是优等生。这节课基本上所有的问题都被前排的学生回答了,我旁边的几位学生一次机会都没有,我还听见一名男生很不屑地用鼻子哼了一下。在评课时,很多老师都说这节课怎么怎么好,但是我的脑海里还想着那几个后排的学生,这些学生每次都和前排学生一起举手,但是整节课都没有被叫到,我感觉到了他们的无奈。我猜想时间久了,后排的学生就不会再举手了,他们也不会再喜欢上英语课了。
二、对课堂提问的跟踪调查及分析与反思
我曾经对两位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进行了观察,每位教师都听了三节课,并就提问分步、评价语言进行了调查统计。根据调查,教师在选择提问对象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错误认识:为了使课堂气氛热烈,提问只是集中在几个优等生身上;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专门挑选后进生提问。这样的误区使得课堂提问无法突出重点或无法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进生得不到激励,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虽然在课堂上两位教师都采用一个接一个的回答形式,但是他们的提问对象是不均匀的。坐在前面四排的学生很容易被提问到,他们的回答次数达到总提问数的一半以上。这说明,教师还是偏爱某一些学生或者靠近自己的学生。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平等,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关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时,也不能忽视没有举手的学生,这无疑给他们雪上加霜,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提问可以帮助教师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相关内容,是衡量指导成功与否的标准。教师应该知道后进生学习落后的原因,是使他们总是受到冷落,没有被老师发现闪光点。因此,我们要鼓励他们,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对待他们,更不能置之不理。在课堂提问时,绝不能只问尖子生,而要兼顾到后进生,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去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共同参与、共同提高。
三、课堂提问需要雪中送炭
1. 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为年轻一代身心健康发展服务的,是为年轻一代终身幸福服务的。而衡量教育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标志是看能否让学生在学校里得到长足的发展。衡量教师工作是否有成效就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感到幸福、快乐。如果我们能够得到肯定的答案,那么,我们的工作和学生们学习都应该是最有价值的。然而,课堂提问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说明我们的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学生成了老师展示自己的工具,哪一个能给自己的课堂添彩就问哪一个。这一点违背了教育价值观,我们应该反思怎样去对待那些在课堂上被忽略的群体。我们要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去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得到长足的发展。
2. 问在最近发展区。
教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设置学生最近发展区,只有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不会超出学生的能力,又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兴奋点,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来积极思考、积极探索。
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一些不同难易度的问题。例如,可以把回忆、识别和理解层次的问题交给后进生;把应用和分析层次的问题交给中等生;把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交给尖子生。这样的提问可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可以促进他们共同发展。
3. 相信学生,用心去对待他们。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用赞扬和欣赏的眼神去关注他们,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当他们对于教师的讲解有疑问时,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课堂是成就学生梦想的地方。这些梦想看起来可能微不足道,但是教师给予的关切,给予的表述机会、给予的赞美,都会成为学生心底的珍藏。在课堂上学生渴望与教师互动,也渴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对于他们而言,课堂上的发言就是难得的与教师交流的机会。
关键词:新教材 反思 英语技能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面对新教材,首先思想观念要转变,有了新的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的实施不能简单地被视为换一个大纲、换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内容。在语言环境的欠缺中不仅要崇尚“苦读”、“勤教”,更要以人为本;对学生“乐学”的潜能大力的开发,英语教学过程既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更要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教学观念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相适应。因此,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
1.培养学生自我激励学习动机。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師应尽一切努力和方法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英语学习的兴趣产生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会逐步改善,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主体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与学真正进入良性循环。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可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要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认知结构。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并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同时,使基础知识转移为语言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教学活动以学生在课堂上做事为主,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主体观。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 English can not be taught. It must be learned. 学生们必须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方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 。传统教学是由老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教师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种“守成性”教育严重影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要求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火种”。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不断创新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让学生由“学会”转变到“会学”。
二、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进行使用而教学
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不是一套死的规则,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过分注重语法规则的讲解而忽视它的交际功能,不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课堂教学大体上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记笔记,课下做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为了改革传统教法弊端,适应这种全新的“任务型”教学,教者要做到:
1.课堂要有互动交往的教学设计
教育活动,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交际 ( 交往 ) 活动,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的教学过程,它是师生之间或是学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互动。在教学中存在着师生之间的交往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在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各种交往情境,设法使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活泼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在真实与互动的情境中,教材是脚本,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师生双方共同参与,频繁交流,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合作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同时,活化了教学内容也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乐意学习,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越学越爱学。
2.要有可行的教学任务
英语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学生明确的任务,同时强调完成任务是值得珍惜的学习机会,是对他们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要从任务的真实性、实用性、功能性三个方面保证任务的可行性,并且确保学生明确领会并全面执行教师布置的任务。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应以大多数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为基点,设计难度适中,切实可行的活动或任务,使学生敢于去尝试用不同难度的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堂课中都能被关注到,并都能解决问题。
三、教学活动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词汇不足,题目中给出的核心信息点无法用英语词汇表达;
2、语法错误过多,反复修改,无济于事;
3、汉语思维严重,没有词性概念,英语词+汉语句子,满篇chinglish;
4、语文表达能力差,对题目无话可说;
5、英语表达平淡无奇,停留在18分难以进步;
6、行文逻辑混乱,想到什么写什么;
7、背了范文用不上,很多人记不住范文;
8、害怕写作,写得很痛苦,改得更痛苦;
9、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班额难以因材施教;
面对学生的写作各种惨不忍睹的现象,作为英语老师,我的第一反应是指责学生的基础太弱。但现在仔细想来,这其实是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的。那么,影响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都有哪些呢?
1、把写作教学看作翻译句子的练习。虽然目前我们河南省高考写作要点简单,但翻译句子的练习只能起到纠正语法错误的作用,对培养全面的写作练习作用微乎其微。
2、期待通过背诵满分作文写出高分作文。背诵范文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学生参考,但是背诵量要足够大,而且输入语言的难度要高于写作难度,才能有少量词汇层面的改进,而不是整个语言表达能力的改进。所以,经常会遇到有同学困惑:为什么背了那么多范文,还写不了高分作文?
3、通过教师反复修改语法错误提高写作能力。很多老师劳心劳力每篇作文都详改,每一个学生的句子错误都不放过,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写出正确的句子,但往往事与愿违。
4、从不分类,考到什么练习什么。由于学校通常采取统一周考、月考,很多老师以散乱的各处试题作为练习作文的基本单位。这样杂乱无章的写作练习,往往顾此失彼,学生的不断在重复已经熟悉的句型和话题,对新的词的使用、新的话题的熟悉程度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
5、写作时没有结构意识。把英语文章当作汉语文章一样,想到什么写什么。这种句子“随心所欲”的写作方法,是汉语的思维模式,而英语是典型的逻辑语言,有鲜明的行文特色。只有按照英文的结构和逻辑展开,才能写好英语文章。
6、功利心过重,考试以外的写作从不进行。虽然高中写作教学中高考是其核心的环节,但是唯有在平时课堂上,时刻创造随时表达的课堂氛围和习惯,提高表达能力,才能对词汇和句式的运用达到高水平,才能考出高成绩。
7、教师自身从不写作。很多老师的写作教学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提供范文;二是修改语法错误。只有自身动笔,才能不断刻意练习到新学的词汇。只有教师的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才能给学生更优质的语言输入素材。学生课堂吸收的语言量要远远大于从“范文”中吸收到的语言量。
8、把学生外语表达能力弱归结于“母语”太差。虽然母语和外语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汉语不是很出众,英语就学不好。如果用正确的“结构法”教给学生拓展话题的方式,外语写作不仅能很出众,反过来会促进母语能力。
9、没有设计写作课的课程结构意识,眉毛胡子一把抓。
很多老师在写作教学时只把它当作考卷的一部分对待,并没有意识到“听说读写”中写作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有经验的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写作,快速判断学生所有的英语能力。而优秀的英语教师必须把写作课提高到学生英语水平的整体能力体现的高度,重新对其进行整体规划。如何解决这种现状,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呢?
1、词汇——一轮复习中利用维克多提供的主题分类词汇,可以练习高级词汇替换。
2、语法与句法——分层练习:简单句基础句型;句式多变。
3、修辞——进行名句仿写:修辞手法。
4、思维方式(文化差异)——练习结构与逻辑。
5、教学策略——同类话题的广泛迁移:从十年高考分类题目到热点预测。
格尔木七中
康泽涛
早在1910 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经验+ 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二、物理新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过去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主要特点有:
1、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
例如,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教材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这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
2、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
教材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的优势,强调教材的科学性,严谨性,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循序渐进,注重内容表述言简意赅、条理分明、深入浅出。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目标。
3、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体现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整体结构上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下了空间,非常注重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有趣的小实验和低成本实验的引入,这不仅让学生们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让他们经历一些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由此看出,物理新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的日新月异,教师不可能在学校教育时间里,把物理学的事实和原理都传授给学生.但是让学生理解了科学的过程,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依靠自己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三、新课改物理教学中的反思案例
新课改前,我校积极地提倡“启发式”教学,坚决地废除“满堂灌”,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学习成绩的提高只能代表学生“获得到了更多的知识”,意味着这批学生将来会比较顺利地步入重点大学的殿堂。但是这些学生离开学校、离开了老师的怀抱,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他们能否在人类高科技的激烈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的教育真的成功了吗?真的无可挑剔了吗?笔者经过反复的学习和论证,深深地体会到,教学成绩只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维目标。让学生动起来,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这才是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如何由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进发呢?笔者作了大量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下面就以“原子物理”的教学为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在“原子核式结构”的教学中,过去是教师引入新课,如电子的发现使科学家想到原子的结构问题,因为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中性的,正负电将如何分布呢?著名科学家汤姆生提出了诱人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这个模型是否正确呢?接着教师呈现出几个重点问题:什么国家的哪位科学家做了一个什么实验,得出了何结论?这个结论与“葡萄干布丁”模型是否相符?为了解释这个现象,科学家提出了原子的模型是怎样的?用这个模型又如何成功地解释了实验现象?„„诚言这种授课方式,比起传统的“满堂灌”优越了许多。但同新课标要求的教会学生用科学家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相差甚远。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教师先将学生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教师提出问题: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是否正确呢?假如你是科学家,你如何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然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大家各抒已见,热闹空前,有的小组提出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但立即受到这样的反对,当时有电子显微镜吗?有的小组提出做实验,但不能拿出具体可行的实验方案,大 家激烈地讨论了许多分钟后,终于有同学提出用极细的子弹打击物体中的原子,从而探讨原子内部的结构。教师欣喜地表示,这是个了不起的主意。同时启发学生,探索物质的内部结构通常采用黑箱原理,就是先向黑箱输入某些信息,看它的反馈信息,从而对黑箱的内部结构作出推理。教师进一步引导:极细的“子弹”如何获得呢?“子弹”如果能“带电”,我们就能根据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如何获得“极细的、带电的”子弹呢?让我们来看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的吧。同学们兴趣十足,这时再引导学生看课本及动画“α粒子散射实验”。最后教师同学生一起得出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究中,科学家的思维是:提出问题(电子的发现导出了原子正负电荷如何分布的问题)、作出猜想(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设计实验并做实验(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获取数据(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作大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分析论证(汤姆和的原子模型站不住脚,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交流评估等。最后教师因势利导地鼓励同学们,有些同学很有创意,他们对生活的用品稍作改动就成了方便实用的新型工具,这些同学就是善于用科学家的思维来探究问题。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界仍有很多问题未得到解决,同学们要奇思异想,敢于质疑,大猜想,大胆实验,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为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做出自己的贡献。
笔者在整个原子物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都一直在灌输科学探究的思想,从汤姆生电子的发现,到卢瑟福核式结构的提出;从核式结构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到玻尔的原子模型,到量子论的“电子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手段,体现当时科学发展的历程。让学生生动体会到粒子世界的奇妙和微小,体现攀登科学高峰的艰辛与喜悦。枯燥抽象的原子物理学,变成了一个生动活泼、曲折动人的原子结构发现的故事,变成了提高科学探究素养的乐园。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的知识,更重要的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物理学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物理定律的发现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够精心策划好每节课,适时地渗透科学探究的理念,就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这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这正是新课教的初衷和目标。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反思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四、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要丰富物理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要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做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
【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反思】推荐阅读:
对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反思07-14
教学反思高中英语07-27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反思06-08
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06-18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案例实施及反思06-26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做好高中英语教学反思09-26
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3_Unit_5》教学设计与反思10-01
高中教学反思的语文07-01
对课改形势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