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股骨头坏死1例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股骨头坏死1例

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股骨头坏死1例 篇1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股骨头坏死;中医治疗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6.04.015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累及多关节的慢性滑膜炎,多合并全身多系统损害的免疫性疾病[1]。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eral head,ONFH)是因暂时或永久性供应股骨头的血液不足,致使股骨头变性、坏死、关节面塌陷[2]。笔者有幸跟随蒋连泓教授临床学习,目睹其单纯采用中药治疗l例RA合并ONFH患者,3个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现介绍如下。病例资料

患者,女,55岁,清洁工。因右髋关节间断刺痛1个月余,加重1周就诊。患者于就诊前3年因劳累受寒后出现双手十指近端指间关节肿胀刺痛,晨僵20 min,活动后有所缓解,伴轻度怕风怕凉,无膝关节肿痛、骶髂关节疼痛、发热等不适症状,未引起重视,未予诊治。1年前患者因双手十指近端指间关节僵硬肿胀,活动受限,刺痛加重,自行服用社区中成药(具体药名及成分不详),疼痛缓解,未进一步治疗。就诊前1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夜间右髋关节持续刺痛,持续时间约30 min,伴大腿内后侧放射痛,活动后及左侧卧位可缓解,伴间歇性跛行,于社区医院行X线片提示右侧股骨头软骨部分断裂塌陷,骨小梁大部分消失;左侧股骨头骨质疏松。现为缓解临床症状,前来就诊。查体:手部呈尺侧偏斜畸形,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对称性肿胀,伴色素沉着、扪之发热,腕关节屈约40°,伸约30°,膝关节屈约80°,右髋关节因疼痛无法内外旋,患者因经济原因,拒绝进一步检查,要求仅服用中药。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检查结果,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订的RA分类标准[3]及Froberg等[4]1996年提出的6期分期标准,可诊断为RA合并ONFH Ⅲ期。中医辨证治疗

患者自诉右髋关节夜间刺痛,双手十指近端指间关节肿胀疼痛,伴有口干、口渴,喜饮温水,纳差,便秘,约4 d 1次,小便可,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弦细。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5],初期多为“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外台秘要》),闭阻气血经络,虽有正气不足,但以邪气盛为主,日久,呈渐进性、反复性发作,以正虚邪实或正虚邪闭为主,遂致临床证候复杂多变,胶顽错杂[6];ONFH中医称为“骨蚀”,出自《灵枢》[7]:“虚邪之人于身也深,寒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为骨蚀。”两病相合,临床辨证以“本虚表实”为纲,治疗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要。患者长年劳累,调摄不慎,消乏正气,加之七七已过,天癸竭,肝肾亏虚,腠理不固,风寒湿毒乘虚而入,窜扰经络,流注关节,邪伏日久,寒凝血瘀,痰郁化热,寒热错杂,痰瘀交阻,深伏筋骨,病势缠绵。辨证当属痹证急性发作期,邪入骨骱,精血暗耗,痰瘀互结,寒热错杂型。治宜补肾续骨、消痰化瘀、搜剔伏邪,清宣湿毒,以身痛逐瘀汤加减。药用:骨碎补20 g、桑寄生30 g、川续断20 g、熟地黄10 g、生黄芪20 g、防己24 g、皂角刺10 g、白芥子10 g、青风藤20 g、寻骨风15 g、老鹳草15 g、?g莶草15 g、黑附子10 g、麻黄10 g、白芍20 g、丹参20 g、桃仁10 g、红花10 g、没药15 g、全蝎10 g、地龙8 g、川大黄15 g、车前子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骨碎补、桑寄生补肝肾而强筋骨;熟地黄大补真水;川续断疗伤续折;生黄芪配防己,共奏益气固表、祛湿止痛之效;白芥子、皂角刺善除皮里膜外之痰,又能消肿散结止痛;青风藤、寻骨风、老鹳草、?g莶草为祛风湿专药;附子配麻黄,搜剔入骨之风寒;芍药养血止痛,并能缓和附子峻烈之性;丹参、桃仁、红花、没药和营之滞,即“补中有动、行中有补”;全蝎、地龙性善走窜、搜剔络邪;川大黄下瘀血、破痰实;车前子通利水道,给湿邪以出路。经中医辨证治疗后,患者双髋关节刺痛及十指近端指间关节肿胀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守方继进,1个月后再次体格检查示腕关节屈约50°,伸约30°,膝关节屈约100°,右髋关节可轻度内外旋。据证依法择药治疗3个月,现病情稳定,转入稳定调养期,嘱加强功能锻炼,“交节气”前后,外慎邪气,避免“重感于邪”[8]。讨 论

RA成人发病率约为1%[9],由于疾病本身、糖皮质激素的服用及股骨区骨质疏松,RA合并ONFH的发生率约为5.73%[10]。本例患者在就诊前3年,双手十指近端指间关节就出现肿胀刺痛并伴有晨僵,但由于对RA缺乏了解,2年后症状加重,自服社区中成药,止痛效果明显,间断服用10个月余,出现右髋关节持续刺痛伴间歇性跛行,X线片提示为ONFH,现考虑该成药含有糖皮质

激素[11]。由于患者经济拮据,不能负担检验及检查费用,未完善相关血清学及影像诊断,这启示临床医生,在RA诊疗过程中不应过于依赖实验室检查[12],要认真分析关节病变性质,尽早明确诊断,减少误诊[13],延缓或避免患者关节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加强RA疾病知识的普及,早明确诊断、早正规治疗[14]。

本案例治疗过程中,传统医学结合现代医学,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RA合并ONFH的病因、发病及诊断做了全面分析,既体现了现代医学的客观化诊断,又发挥了中医药的整体调节作用,最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参考文献

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股骨头坏死1例 篇2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免疫抑制剂,安全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以进行性不可逆性软骨及破坏为特点,最终可导致纤维样关节强直,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西医通常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但其毒性大,长期应用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其独特的优势,本研究对中医辨证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观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5例。观察组:男18例,女47例;年龄20~64岁,平均(35.13±7.94)岁;病程5个月~11年,平均(4.7±1.8)年;其中行痹20例、痛痹17例、着痹15例、热痹13例;对照组:男20例,女45例;年龄18~62岁,平均(35.50±8.10)岁;病程4个月~10年,平均(4.9±1.3)年;其中行痹21例、痛痹16例、着痹14例、热痹1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及欧洲抗风湿联盟制定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中的诊断标准[2]。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中的标准:(1)行痹: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日轻夜重,舌红苔白,脉浮紧;(2)痛痹:肢体关节紧痛不移,局限一处,遇寒痛甚,得热则缓,舌红苔白薄腻,脉沉弦紧;(3)着痹:肢体关节沉重酸胀、疼痛,关节肿胀、重着不移,甚至四肢活动不便,颜面苍黄而润,舌红苔白厚腻,为寒湿之象;若肩背沉重,肢体疼痛,下注足胫而肿热,苔厚腻黄,属湿热;(4)热痹:肢体关节疼痛,痛处发红灼热,肿胀疼痛难忍,得冷稍舒,筋脉拘急,日轻夜重,多兼有发热、口渴、心烦、喜冷恶热、烦闷不安等[3],舌红苔黄燥,脉滑数。符合以上诊断标准,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并能坚持完成本研究。

1.3 排除标准

(1)排除晚期畸形严重患者;(2)合并有其他风湿病;(3)合并有严重肝肾肺疾病;(4)伴有严重消化性溃疡性疾病;(5)近1个月内曾用免疫抑制剂者;(6)严重药物过敏史;(7)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来氟米特片口服,20 mg,1次/天;醋氯芬酸肠溶片0.1 g,2次/天。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行痹:宣痹达经汤:蜂房10 g、乌蛇6 g、土鳖虫6 g、螳螂6 g、威灵仙15 g、羌活12 g、防风12 g、秦艽12 g、豨莶草15 g、青风藤20 g、当归10 g、穿山甲6 g;痛痹:乌头汤:川乌6 g、生麻黄9 g、生白芍12 g、生黄芪15 g、苍术12 g、白术12 g、羌活12 g、姜黄10 g、当归10 g、甘草6 g;着痹:薏苡仁汤:薏苡仁12 g、苍术12 g、羌活12 g、独活12 g、防风12 g、川乌6 g、麻黄9 g、桂枝10 g、当归10 g、川芎12 g、生姜10 g、甘草6 g;热痹:白虎加桂枝汤:石膏20 g、知母30 g、粳米15 g、桂枝10 g、炙甘草6 g。根据患者病情加减,水煎服,每天1剂。两组均持续治疗12周。

1.5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评分[4],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为显效;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69%为有效;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或恶化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

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检测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中医证候积分、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等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经方差齐性检验、正态性检验,均符合方差齐性及正态分布,故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12周后,观察组:显效7例,有效5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7.69%;观察组:显效3例,有效45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73.8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1,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以上指标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R、CRP、RF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ESR、CRP、R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以上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ESR、CRP、RF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5 不良反应

观察组发生消化道反应2例(恶心呕吐1例、腹泻1例);呼吸道症状0例;骨髓抑制1例;肝功能异常1例(肝酶升高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5%(4/65)。对照组发生消化道反应7例(恶心呕吐5例、腹泻2例);呼吸道症状1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骨髓抑制3例;肝功能异常4例(肝酶升高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54%(14/6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48,P<0.05)。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全身多个滑膜关节进行性破坏为病变特征,临床治疗可控制疾病发展、延缓关节破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治疗本病,但药物毒性大,常出现不良反应;在妊娠初期若应用可能导致胎儿畸形[5]。来氟米特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二氢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而抑制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而抑制T细胞激活对信号的传导,达到免疫抑制作用[6]。

本病在中医属于“痹症”范畴,以肢体经络被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变性为主要临床表现[3]。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导致肢体关节疼痛是其证候学特征。而不同的分证,有各自的症状学特点。本病既有轻症,又有重症,也有恶候,因此治疗时应分清层次,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治疗大法[7]。对于风胜者用散风之品,当中病即止,不可多用,以防风燥之剂伤阴、燥血、耗气;寒胜者在散寒的同时,须结合助阳之品,使其阳气充足,则血活寒散,滞通痹畅;湿胜者,在渗湿化浊时,佐以活血通络,亦须防苦寒伤阳、滞湿之过。邱明山等[8]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应用甲氨蝶呤和来氟米特治疗的基础上辨证服用中药,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DAS28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本研究在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施治,经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中医辨证效果优于单纯免疫抑制剂治疗;治疗后观察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少于对照组,ESR、CRP、RF均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中医辨证治疗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的效果优于单纯免疫抑制剂治疗;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医辨证治疗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效果优于单纯免疫抑制剂治疗,且安全性高。但本研究也有局限性,所选病例不包括尪痹和气血亏虚证,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扩大研究范围,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尪痹和气血亏虚证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永万,刘翠华.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0):82-84.

[2]刘健,徐桂琴.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6):502-508.

[3]武文杰,宋宇,房志鑫.中成药在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J].黑龙江中医药,2014,43(3):6-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余建华,张衡.白芍总苷联合来氟米特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J].国医论坛,2010,(4):9-10.

[6]刘怡.云克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西部医学,2012,24(6):1128-1129.

[7]陆孝成,邓柳兰,杨扬,等.中西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急性进展期40例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6):80-81.

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股骨头坏死1例 篇3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01.018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合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临床上较少见,大部分患者常隐匿起病,容易漏诊误诊,笔者近期诊治AS合并RA患者1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24岁,以反复腰背部、双髋关节酸痛3年,双手十指近端指间关节、双腕关节肿胀疼痛6个月,加重7 d为主诉入院。2011年4月,患者因多次汗出后受风寒而出现腰背部、双髋关节酸痛,夜间疼痛甚,1个月后翻身困难,影响睡眠,晨僵时间70 min,活动后有所缓解,乏力,伴轻度怕风怕凉,未引起重视,未进行系统诊治。1年后患者因腰背酸痛加重,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查红细胞沉降率(ESR)

21 mm·h-1,类风湿因子(RF)28.3 IU·mL-1,C-反应蛋白(CRP)37.5 mg·L-1,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骶髂关节CT示双侧骶髂关节面破坏,呈虫蚀样改变,符合AS改变。诊断为AS。患者拒绝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病情类抗风湿药及生物制剂治疗,要求仅服用中药,遂予中药汤剂治疗3个月,症状控制尚可。后患者自行停药,未维持治疗。2年半后,患者腰背酸痛发作,并突然出现双手十指近端指间关节、双腕关节肿胀疼痛,肿胀2级,压痛2级。2014年5月7日,患者病情有所加重,为系统诊治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住院治疗。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及生化检查均正常,CRP 24.4 mg·L-1。骨盆CT示两侧骶髂关节面局部欠光滑、小囊状影并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局限性骨质密度增高;两侧髋臼及两侧股骨头致密斑,符合AS改变。双手正位片示双手及双腕骨质密度减低;双侧腕关节间隙狭窄,并可见小囊样低密度影,符合RA影像学改变。彩超示双手十指近端指间关节滑膜增厚伴少量积液。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检查结果,本例符合1984年修订的纽约AS分类诊断标准[1]和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订的RA分类标准[2],可诊断为AS合并RA。

2 中医辨证治疗

患者入院时神清,精神可,自诉腰背部、双髋关节酸痛、沉重、僵硬不适,双手十指近端指间关节、双腕关节肿胀疼痛,伴有口干、口渴,纳寐可,二便调,舌质暗、苔黄腻,脉弦滑。体格检查示指地距15 cm,耳屏—墙距11 cm,腰椎侧弯14 cm,

椎旁压痛阳性,双侧4字试验阳性,胸廓活动度

2.5 cm,Sch?ber试验4.5 cm,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疾病整体活动情况8分,AS病情活动指数(BASDAI)31分,AS功能指数(BASFI)33分。

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腠理不固,风寒乘虚而入,痹阻经络关节,日久,湿郁成痰,痰郁化热,热蕴成毒,痰浊、热毒阻滞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邪毒深入筋骨、血脉、脏腑,还可致筋伤骨蚀,血脉闭塞,脏腑受累[3]。因此需尽早实施辨证治疗,宜扶正与祛邪兼顾,防邪深入。辨证当属痹证日久,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证。治宜祛风湿、补肝肾、益气血、通经络,以独活寄生汤加减。处方:独活15 g、桑寄生10 g、杜仲10 g、威灵仙10 g、秦艽15 g、桑枝20 g、防风10 g、全蝎9 g、蜈蚣2条、川芎10 g、鸡血藤

20 g、桂枝10 g、白芍10 g、细辛3 g、生薏苡仁30 g、甘草6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独活辛苦微温,

善治伏风,除久痹,且性善下行,以祛下焦与筋骨间的湿邪;桑寄生、杜仲补肝肾而强壮筋骨;秦艽、桑枝、威灵仙祛风湿,疏经络而利关节;全蝎、蜈蚣以毒攻毒,善治浊毒流注;生薏苡仁清利湿热,健脾除痹,防风能祛一身之风而胜湿;川芎、鸡血藤合用活血通络,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桂枝、白芍相配,以调和阴阳;佐使药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祛风湿、补肝肾、益气血、通经络之效。

另配合针灸治疗,主要选取肾俞、华佗夹脊、风池等穴位。肾俞为肾虚腰脊痛之要穴,针刺重在补肾壮阳,配合温灸作用较持久,可直接激发经气;针灸华佗夹脊旨在活血通络;泻风池意在祛风清热。诸穴相互配用,使肾气复,督脉通,风湿祛,瘀血散[4],达到治疗效果。

经中医辨证治疗后,患者腰背部、双髋关节酸痛及双手十指近端指间关节、双腕关节肿胀疼痛症状明显缓解。14 d后再次体格检查示指地距3 cm,

耳屏—墙距7 cm,腰椎侧弯21 cm,Sch?ber试验

8.5 cm,VAS评分3分,BASDAI评分13分,BASFI评分16分。患者拒绝复查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等。嘱患者避风寒,节饮食,调情志,于当日出院。门诊巩固中医辨证治疗3个月。现门诊随访,未见复发。

3 讨 论

AS合并RA国内外鲜有报道[5-18]。张江林等[9]

曾统计约为1/240 000~1/150 000。RA和AS是两种不同的结缔组织病,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遗传背景和发病机制。AS基本病理改变为肌腱端炎,而RA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AS和RA虽然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但此例AS合并RA患者,在中医辨证治疗过程中体现出了异病同治的辨证思路。

患者直到住院前6个月才出现双手十指近指关节和双腕关节的肿胀疼痛。开始起病以腰背部、双髋关节的酸痛及骶髂关节骨质的破坏为主,后逐渐出现双手十指近指关节和双腕关节等外周关节骨质的改变,无法由单纯AS解释。值得注意的是,AS引起的外周关节受累,主要是以下肢大关节,如髋、膝关节为主,为非对称性,而双手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对称性少见;而RA很少累及骶髂关节,并且其改变与AS的骶髂关节炎有所不同,一般为单侧不对称性,骨强直少,这是基于骶髂关节仅部分存在滑膜,而RA的病理基础为滑膜炎。这启示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应拓宽思路,询问患者病史、起病状况、发病经过,并进行详细查体和相关实验室、影像学等检查,以期尽早明确诊断,亦应想到AS合并RA的可能。只有早诊断、早治疗,才可能使患者避免或推迟关节功能的障碍,甚至畸形的出现,从而减少患者的致残率。所以对于已确诊的AS患者,要追问有无其余小关节肿胀疼痛情况,疑似病例应行超声及相应血清学检测;同样反之亦如此,对于发病年龄较轻的RA患者,尤其是男性患者,应追问有无腰背痛或肌腱端炎表现,疑似病例应行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及HLA-B27检查,以尽早发现是否合并AS。

nlc202309030914

本案例治疗过程中,中医辨证治疗发挥了其整体调节的作用,内治法与外治法相联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这样既能改善症状,又能取得较稳定的远期疗效。

4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8):557-559.

[2]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4):265-270.

[3] 刘维.毒痹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15.

[4] 刘维,张磊,刘滨,等.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60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10):665-666.

[5] Huskisson EC,Hart FD.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J].Proc R Soc Med,1970,63(6):620.

[6] Fallet GH,Barnes CG,Berry H,et al.Coexisting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ankylosing spondylitis[J].J Rheumatol,1987,14(6):1135-1138.

[7] 施桂英.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强直性脊柱炎二例[J].中华内科杂志,1989,28(5):350.

[8] 肖长虹,蒋康太.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报告[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4,14(4):262.

[9] 张江林,黄烽,蔡醒华.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类风湿关节炎[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8,2(1):32-35.

[10] 黄林喜,王伟,普庆馀.类风湿关节炎并强直性脊柱炎及心脏损害一例[J].中华内科杂志,1998,37(11):771.

[11] 李芹,寿涛,林俊,等.同胞兄弟同患类风湿关节炎并强直性脊柱炎二例[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1,5(4):270.

[12] 康晋,黎娜,艾脉兴,等.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类风湿关节炎1例[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7,21(1):27.

[13] 肖敬,尹智功,蒋耀平,等.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1例[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15):1494-1497.

[14] 王昊,阎小萍,孔维萍,等.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类风湿关节炎25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7(11):118-119.

[15] 成娴,王勇,曹彦飞,等.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伴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1例[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3):269,273.

[16] 王磊,郑桂敏,闫永龙,等.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3):42-45.

[17] 刘婧,贾园,李茹,等.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3例[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6(1):149-154.

[18] 王莹,曹跃朋,刘正奇,等.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1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4):60-61.

收稿日期:2014-10-13;修回日期:2014-12-08

上一篇:防暑降温应急演练方案下一篇:《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