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课文教学反思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伯牙绝弦》课文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课文教学反思 篇1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重点,因此,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中,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伯牙绝弦》课文教学反思 篇2

一、创设情境, 赏心悦目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 如果他们对所学的内容“热爱”或“需要”了, 他们学起来就有劲, 就能克服种种障碍, 取得成功。因此, 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 更新教学手段, 创设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 精心设计课件, 从背景图片的选择到古典音乐的熏陶, 力求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古朴典雅的画面和一曲曲典雅流畅的旋律。教师的范读、朗读也毫不含糊, 力求将学生带入那久远的年代。让课堂时刻流淌着柔美的音乐, 让学生在意味深长的意境中赏心悦目, 在尽情享受文言文独特艺术魅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爱上了文言文。

二、变讲为读, 化难为易

《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和能否凭借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因此, 在教学中, 我淡化了对语法、词汇的个别理解, 只求学生从整体感悟, 理解大意便可, 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各种方法自行理解文意, 遇到难题在合作学习中求助伙伴。教师只在关键处适时点拨、顺学而导, 充分相信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并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字当先、熟读成诵的方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经历了千百年淘洗的文质兼美、气韵生动的《伯牙绝弦》也特别适合诵读。在进行了多种形式反复诵读中, 学生不断积累文言文语音、音调、语气、语速、语情、语韵等多方面的感性材料。古汉语字义、词意、句式以及特殊表达习惯对学生形成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 为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 学生理解感悟了文本, 化难为易。

三、体验升华, 变畏为趣

学生自行弄懂文义后, 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非语言因素”, 如人物、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等, 让学生参与复述、想象、体验、表演等语文实践活动。让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教学过程中, 我多次、多处创设、再现情境, 让学生听中想, 看中想, 演前议, 演后评……在一次次朗读体验、想象体验、角色体验中感悟“知音相遇之喜”与“知音离世之悲”。这样既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 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表达等综合素养;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又使他们领悟了文心, 升华了情感, 延申创新了文言文课堂, 达到了“古文新教”的效果。

四、教给方法, 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认识方法、领悟方法, 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运用方法。教师若长抓不懈, 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必将得以提高, 为他们将来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 教学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理解文言文的多种方法, 师生共同梳理后, 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自学并讲述这个感人故事。实践证明, 只要教师注重方法的正确引导, 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

五、巧设平台, 展示分享

根据小学生兴趣容易转移的年龄特点, 为了使阅读形成传统, 延续人文。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 充分展示学生阅读阶段性成果, 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比、学、赶、帮、超, 变兴趣阅读为意志阅读。课堂的过程中, 我积极寻找机会、巧设平台, 不断地让更多学生交流自己的课外阅读心得。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交流有关伯牙的资料及故事;课中品读知音离世之悲时, 又拓展阅读了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的一首追悼诗;在升华文心、背诵课文之后, 又引导学生交流相关的诗文和名句, 邀请班级文言文阅读爱好者向大家推荐几本文言文书籍、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 如《三字经》《论语》《自治通鉴》《古文观止》等。树立榜样, 思维碰撞后更激发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实践证明:这种喜闻乐见、朴实易行的小型阅读分享活动不仅检测了学生阅读的效果, 还使教师掌握了学生阅读时的不足与困难;不仅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指导形式, 巩固、提高阅读效果,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说写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相互启迪, 共同提高,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3

《伯牙绝弦》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专题是“艺术的魅力”,各篇课文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通过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心心相印的千古佳话,表达了朋友之间知己相惜的思想境界。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文学的结晶,也是学生接受经典文化熏陶、浸染的载体。六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已有所接触,本设计立足于指导学生借助注解,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在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交流对“难得一知己”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情感。

3.学习借助注释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感受祖国语文的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凭借注释和资料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CAI课件,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阅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吕氏春秋》里叙述了一个故事,仅有5句话,77个字。文章虽短,却意蕴丰富,我非常喜欢,现在就背给大家听。

2.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3.学生谈体会。

二、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受朋友情义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中“绝”字的右上角有个①,我们可以在课文后面的注释①中找到这个字在课题中的意思。课文中还有一些字词的右上角也标有②③……我们可以按序号找到相应的解释,根据这些解释反复阅读句子,不仅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还有助于读懂全文的意思。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昨天你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交流。

3.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试着说说课文的大概意思。

4.检查交流。

①指名读课文,着重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②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握,书声琅琅,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再听我读一遍,感受一下有什么特点。(提示学生注意停顿。)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③文言文读起来有些拗口,需要多读几遍才能读顺。根据指导,同桌互读互听,友善地提出建议。

④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表义与白话文有差异,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这些字词在文中的意思,是读通课文,进而读出抑扬顿挫的基础。避免生硬规定学生哪里要停顿,哪里要重读或轻读。〕

5.“绝弦”是什么意思?俞伯牙为何要绝弦?这个问题你思考过吗?轻声读课文,在关键语句下面画一画。

6.交流。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朋友情义

1.“伯牙为什么绝弦”这个问题在课文中有答案,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指名答。)

2.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读着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学生思索,提问。)

4.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哪句话你读懂了,就在旁边的空白处做批注;哪些地方没读懂,标注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的过程。教学中,让他们直接与文本对话,引导他们通过朗读去感受和体验。〕

5.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并在小组内交流读书收获。

6.谁来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3)“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在上面三个句子中,“善”字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课件出示: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

句子(1)中的两个“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音,他能听出伯牙琴声的意蕴。

句子(2)(3)中“善哉”表示赞叹的语气,相当于白话文中的“多么好啊!”表达了钟子期对伯牙弹琴技艺以及琴声中丰富意蕴的赞美。

(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①引导学生理解:“伯牙所念”中的“念”表示某种念头或想法,即伯牙弹琴所要表达的某种想法或意境。“钟子期必得之”中的“得”是领会的意思,即伯牙弹琴的意念,钟子期都能领会。伯牙和钟子期心灵相通,因此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就说:“多么好啊!巍峨犹如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就说:“多么好啊!广大犹如江河。”

伯牙把感情融入乐曲之中,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意念,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多么善弹的伯牙,谁能读出这样的伯牙?

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会怎样赞叹?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谁来读一读?

②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一定不仅仅用音乐表现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会表现哪些美好的景物、动人的场景?

课件出示练习,完成后进行角色扮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志在_____,钟子期曰:“_____!”

伯牙鼓琴,志在_____,钟子期曰:“_____!”

这正是(引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就能领会并赞叹,这样的朋友就叫——知音。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清风,志在明月,志在竹影,志在花香,不管伯牙如何弹奏,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一)知音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会缺少赞美吗?可他为什么只把钟子期看作自己的知音呢?

2.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会渴望什么?

3.终于有一次,在八月十五那天,伯牙乘船来到汉阳江口遇到了钟子期。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伯牙心里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4.知我者,子期也!知音相知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通过读书再一次感受知音相遇相知的那份感受。(再读第1~4句。)

(二)知音之死

1.于是,他们相约明年中秋再在汉阳江口相见。可是,到了两人相约之时,子期却以一丘荒冢践约。知音去世,伯牙的心情是怎样的,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句?课件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子期死了,可以想象善鼓琴的伯牙虽志在高山,却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引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虽志在流水,却没有人会像钟子期那样说(引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来到子期的墓前摔琴祭奠,叹道:“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由终兮不复弹,三尽瑶琴为君死!”俞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何感想,请写出来。

〔设计意图:结课时安排小练笔,意在加深学生对朋友情义的感悟,提高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四、总结提升,整体把握朋友情义

传说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源于伯牙鼓琴,原为一曲,在流传的过程中独立成篇为《高山》、《流水》。美国“航行者二号”宇宙飞船中有一张120分钟的唱片,里面选有世界经典乐曲,其中唯一的亚洲乐曲便是《流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课件播放乐曲。)

伴着这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能背诵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曲在课堂回响,既是为了主题的升华,激发学生的情感,也是为了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把美的种子植根于心灵。〕

作者单位

昆明市五华区中华小学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篇4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用了77个字,共用五句话,第一句话总起,二、三、四句顺承而下,第五句急转而合。全文荡气回肠,令人回味无穷。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欣赏音乐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以读促讲,还语文课的真面目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教学中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这节课我采取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朗读。

第一次,初读课文识知音。采用学生自由读,交流读,老师范读等形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第二次,推敲细读遇知音。让学生在默读中结合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当学生自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内容后,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触摸伯牙与子期的灵魂,与他们同悲同喜,感悟知音的内涵,感受伯牙的遇知音有痛失知音的情怀,这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此,我给学生的理解搭了梯子:感悟知音的内涵,感悟知音相遇之喜,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第三次,朗朗诵读怀知音。借助课后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在老师的引领中反复朗诵,传唱这个故事,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学自悟。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课堂中时间尽量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课文的内容,在学生自学后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讲解;学一点教一点,恰当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四、拓展文本,深化主题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收集有关这个故事的其他资料,做到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这篇课文,还渗透了有关文言文以及古文化的的代代相传。

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又如在最后一个环节,我借助资料袋让学生了解故事的源远流长,并且入情入境的朗诵。体悟文章的情感,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五、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在学生理解伯牙感遇知音这一环节,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写出伯牙的遇知音的感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产生共鸣,使学生实现了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了传承文化的熏陶。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讲求师生合作的同时,是否也该重视生生间的合作,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生生互动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第二,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尽管我给了学生停顿符号学生也注意到了停顿。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如果我能及时地给学生以范读,相信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积累、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第三,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过渡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精准影响了课的精彩。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篇5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伯牙绝弦课文预习题 篇6

弦( ) 兮( ) 哉( )谓( )

二、填空、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__________”,用“__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明代小说家__________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__________》,收在《__________》里。

三、各就各位(选择字义,填序号)。

善:①擅长,长于 ②好,表示赞同 ③言行、品质好 ④容易,易于 ⑤办好,弄好 ⑥熟悉

1.伯牙善鼓琴。 ( )

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

3.这个叔叔很面善。 ( )

4.心怀不善。 ( )

5.他这个人狡猾善变。( )

6.要想办法做好善后工作。 ( )

四、字词解释(解释加点的词)。

1.洋洋兮若江河。 ( )

2.峨峨兮若泰山。 ( )

3.伯牙所念。 ( )

4.乃破琴绝弦。 ( )

5.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7

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过程

1.回顾古诗,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哪些描写友情的古诗?能背诵出来吗?在李白笔下, 友情是千尺桃花潭水也不能及的深情厚谊;在王勃眼中, 友情是远在天涯也如近邻的心心相印。

那么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伯牙绝弦》, 它将向我们讲述一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超越寻常友情的感人故事。

2.读通课文, 整体感知。

(1) 生自由读。 (师留意并重点指导“弦”的读音)

(2) 师范读全文:文言文的朗读和白话文的朗读不一样, 不仅要读通读流利, 还要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听完老师的朗读, 请同学们再试着读读课文。

(3) 整体感知:通过反复读文, 你知道课文讲的是谁吗?你认为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

3.读懂课文, 感悟知音。

(1) 伯牙和钟子期各有何特长?“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中的“善”字是何意?当遇到古文中没有注释的难理解的字时, 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

(2) 我们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能形象地感到伯牙善鼓琴, 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3) 结合注释谈谈你是怎样理解“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话的?其中“善哉”的“善”和第一句中“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意思一样吗?再读读这三句话, 联系上下文想想。

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中很常见, 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的琴声后一种由衷的赞叹,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 (好啊) 除了说成“好啊”, 还可以说成—— (好极了, 太好了, 了不起啊。)

伯牙心里想什么, 他的曲子里就能透露出什么, 当他鼓琴志在高山时, 钟子期便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生接读)

当他鼓琴志在江河时, 钟子期又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生接读)

当大家读到“峨峨兮”“洋洋兮”时, 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泰山我们都很熟悉, 那“江河”指的是什么呢? (出示泰山、长江、黄河的图片)

伯牙善鼓琴, 能弹出泰山之巍峨、江河之汹涌。钟子期善听, 能听出泰山之磅礴、江河之澎湃。我们更善读, 能读出泰山之峨峨、江河之洋洋!请大家完整地读这两句话。 (齐读、指名读、师生对读, 指导学生注意停顿和延音, 读出古文的味道。)

(4) 据资料记载, 当时伯牙已是楚国有名的音乐家。作为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伯牙的琴声不仅能表现巍峨泰山、洋洋江河, 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请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

(出示课件:徐徐清风, 皎皎明月, 依依杨柳, 袅袅炊烟, 潇潇春雨……)

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 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透过伯牙的琴声, 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 徐徐兮若清风。)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透过伯牙的琴声, 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 皎皎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杨柳, 钟子期曰—— (善哉, 依依兮若杨柳。)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 钟子期曰—— (善哉, 袅袅兮若炊烟。)

伯牙鼓琴志在春雨, 钟子期曰—— (善哉, 潇潇兮若春雨。)

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 这正如文中那句话所说的:“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念”为何意, 怎样理解这句话?

(不管伯牙想的什么, 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

(5) 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他们之间的默契?对!只有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的人才能叫做—— (知音)

据史书记载, 有一年伯牙巡游到长江边的一座山下, 琴兴大发, 当琴声高亢雄伟时, 旁边的一个打柴人说:“我好像看到了高山的雄伟气势。”伯牙又弹几曲, 樵夫都能一一听懂, 伯牙惊喜万分, 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 无人能懂, 眼前这樵夫, 竟听得明明白白。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觅不到的知音!这樵夫便是钟子期。

大家想, 此时的伯牙心情怎样?会说些什么?

“高山流水, 知音难求。”几千年来, 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象征, 说到知音, 人们就想到伯牙和钟子期。让我们用心用情再来读读这段话。

(6) 和钟子期挥泪而别的第二年中秋, 伯牙怀着一年的期盼和一年的希冀如约来到江边, 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噩耗!此时的伯牙又是怎样的心情? (出示最后一句话)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7) 子期死去, 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一首短歌, 来悼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课件:忆昔去年春, 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 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 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 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 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 你我千金义;三尺瑶琴为君死, 此曲终兮不复弹!摔碎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人海茫茫, 知者得而复失, 子期一死, 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 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纵有千种风情万般思绪更与谁说?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生读整篇课文)

4.熟读成诵, 品味知音。

(1) 时光流逝, 这个知音的故事却代代相传。战国时, 《吕氏春秋》这样记载—— (出示:“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生齐读)

(2) 朝代更迭, 这个知音的故事却经久不衰。明朝时, 冯梦龙的小说这样写道—— (出示:“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生齐读)

(3) 古来更有多少文人诗客纵情吟咏它、歌颂它—— (出示有关古诗) (生齐读)

(4) 时至今日, 我们仍在讲述它、传诵它。同学们, 在这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 让我们诵读全文, 能背的背, 不能背的捧书朗读。 (高山流水音乐起)

《伯牙绝弦》课文教学反思 篇8

一、语音标注(给下列汉字注音)。

弦兮哉谓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峨( ) 弦( ) 谓( ) 泰( )

娥( ) 眩( ) 渭( ) 秦( )

蛾( ) 舷( ) 猬( ) 奏( )

三、各就各位(选择字义,填序号)。

善:①擅长,长于②好,表示赞同③言行、品质好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⑥熟悉

1.伯牙善鼓琴。( )

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3.这个叔叔很面善。( )

4.心怀不善。( )

5.他这个人狡猾善变。( )

6.要想办法做好善后工作。( )

四、字词解释。

1.洋洋兮若江河。

2.峨峨兮若泰山。

3.伯牙所念。

4.乃破琴绝弦。

5.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6.志在高山。

五、一一对应(古字与今义连线)。

曰 好像

绝 再,重新

鼓 于是,就

复 断

若 弹

伯牙绝弦课堂反思 篇9

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教学中,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为此,在课前我为每桌都准备了字典等工具书,真正让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

《伯牙绝弦》释疑 篇10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 笔者备课时有诸多疑惑, 经过查阅资料, 反复考证, 现将两处解惑结果与各位同仁同享。

1.是“伯牙”还是“俞伯牙”

《吕氏春秋·本味篇》谓:“伯牙鼓琴, 钟子期听之。”文中也未见“俞伯牙”。东汉时期的高诱注云:“伯氏牙名, 或作雅, 钟氏期名, 子通称。”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 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 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汉阳琴台现存历史碑刻也如此, 20世纪50年代重修琴台, 所立《琴台记》同样遵循了先秦时的称呼。而改伯牙为俞伯牙, 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做的事情。《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 他不仅为伯牙冠一“俞”姓, 改一“瑞”名, 把“伯牙”变为字, 还改钟子期为“钟徽”, “子期”则异为字。而小说家之言, 不足为信。因此, 笔者认为, 小语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课后资料袋中称“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这种说法不妥, 应改“俞伯牙”尊”的泰山吗?《列子·汤问》记载: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卒逢暴雨, 止于岩下;心悲, 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 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 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 善哉,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仔细读来, 就会发现, 伯牙、子期明明是在汉阳相遇, 且第二天就分别了, 怎么会跑到山东去“游于泰山之阴”呢?原来, 这只是一个误会, 此泰山是指武汉汉阳的龟山。今在汉阳龟山尾部, 月湖侧畔有一琴台, 就是纪念伯牙在此地遇上知音钟子期的。由此可见此泰山非彼泰山也。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11

万盛经开区丛林学校赵小洪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钟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做游戏——课前谈话做铺垫

1、做游戏。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生:自由说ABCC结构的词。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春雨绵绵、白雪皑皑、芳草萋萋、炊烟袅袅、云雾蒙蒙、霞光灼灼。

2、找规律,总结。

师: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自然景物)

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二、导读课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1、从图导入。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

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认识这样两位人物: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贵族打扮的,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青布包头,衣着布衫的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2、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指导“弦”的读音。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也就是不再弹琴了的意思。理解了意思,们再读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三、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己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读文言文的时候要慢一些,注意停顿。

2、(课件出示课文节奏)请同学们照着上面的节奏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课文。

四、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学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知音。)什么叫知音?

2、指名交流。

3、(课件出示:知音及知音的意思)

4、还记得伯牙、钟子期是何许人?一个晋国的士大夫和一个楚国的樵夫是什么使他们成为知音呢?(板书:琴)

5、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话是这个意思?(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6、伯牙和钟子期擅长琴的不同方面,谁能通过读来告诉大家?

(生读):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强调出“鼓”和“听”。

(指名学生再读)

7、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这真是千里知音一“琴”牵,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二)精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同学们,古文很精练,只有短短77个字的文章不仅概括写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还具体写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具体描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交流:“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出示此段)

2、齐读这段文字。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意思)

4、指导朗读。

5、(拓展)同学们,伯牙是晋国的大乐师,他的琴声会表现很多很多,猜想会有什么?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我你就是伯牙,你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接答„„)

6、小结: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

7、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缺少赞美吗?那他为什么视钟子期为知音?(出示补充材料)

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绘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是淋漓尽致。但是,他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以后,连连摇头说:“弹得太嘈杂了,换首弹弹吧!”伯牙只好更换了一曲《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早已喝得酩酊大醉,有些甚至在琴声中昏昏睡着了。

师:多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能从琴声中听出他的心声,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境界。

师:多么有魅力的古文,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伯牙的部分,女同学读子期的部分。(课件分角色)

五、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1、据记载,伯牙、子期洒泪惜别后,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如期赶到楚国时,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当伯牙来到子期的坟

前,面对这一块冰冷的墓碑、这一抔无情的黄土时,伯牙又会说些什么呢?(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伯牙又做了什么呢?

(破琴绝弦)

2、(课件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齐读。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这么做?

(生汇报。)

是啊,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

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六、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1、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事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背诵全文。

2、小结: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摔琴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七、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八、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所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12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 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 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音乐《高山流水》、课外拓展。

2、学生准备: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情趣

同学们,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今天,让我们继续走入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伯牙绝弦”的故事,相信,他会带给你历久弥新的启迪。还记得故事写了哪两个人吗?(板书:俞伯牙、钟子期)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出古文的韵味和节奏。

二、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A: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个字读懂的?(善是什么意思?)

B:谁能读出他们的特点?(应该注意哪个字?)

C:伯牙和子期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琴,(板书:琴)你们从文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句子也告诉了我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D:你们找到了哪些句子?(生读勾画的句子。)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A:仔细读读这句话,想想你是怎样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B:预设1、整句话理解,谁还能结合具体字或词谈一谈?

预设2、①善哉,哉是语气词,善哉用现代的话说说就是什么?(妙啊,好呀,棒极了。)这个善和前一句的善字意思一样吗?

从这个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谁能读出你的理解?

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语气词是什么?(兮)为什么一句话中连用了两个语气词?(强烈的赞叹)让我们带着强烈的赞叹来读一读这句话。

②峨峨,伯牙的琴声使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泰山?(雄伟、高大、挺立)读出你看到的情景。

③志在高山,从哪个字体会到琴技高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C:同学们,读古文就应该向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它的味道。

【出示: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A:看看这句话,再看看上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B:他们在句式和写法上完全相同,下面,你们就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己大声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从这句话中又是如何体会到伯牙善弹,钟子期善听的?

C:两人一组,读句子并交流感受。

D:指名读句子,说感受,指导朗读。

E:伯牙的琴技如此高超,他的琴声中除了峨峨的高山,洋洋的江水,也许还会有(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波光粼粼)

现在,我就是伯牙,你们就是子期。

当我弹琴志在清风时,你会对我说:(提示:谁能仿照书上的话来夸夸我?)

当我弹琴志在明月时,你会对我说:

当我弹琴志在波光时,你们会对我说:

谁还能自己说说这样的赞叹?

F: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就是--

【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

A: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B: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音乐吗?他还听懂了什么?

C: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琴声子期能懂,伯牙心声子期也能懂,(板书:心)这样的朋友才能叫--知音(板书:知音)

D:能得子期这一知音,伯牙的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谁来读出这种感觉?

E:下面,就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一同分享知音相伴的乐趣吧!(课件播放:高山流水)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A: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向这高山流水一样相依相伴呀,然而不幸的是,子期死了,于是,伯牙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谁来读读文章最后一句话?

B:他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他碎的只是琴吗?短的只是弦吗?

C:此时,他的心情又是如何?(悲伤、悲痛欲绝)谁能读出他的心情?

D:失去了唯一的知音,此刻,他最想对子期说些什么?在书上写一写,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用古文。

E:谁来读读你写的话?再读读书中的话。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教师结语:“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伯牙绝弦使得高山流水成绝唱,高山流水依旧在,人事已全非,只是这山水中平添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后人由于伯牙绝弦的传说,就认为弹琴时弦断,则听众中必有知音在场;或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也常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音难觅。关于这个故事,还有很多传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去查阅相关的资料。

四、板书设计

伯 牙 绝 弦

琴 心

俞伯牙 钟子期

知 音

《伯牙绝弦》课文教学反思 篇13

一、课堂引入处, 让课外知识为课堂教学作铺垫

开课伊始, 我和同学们以接背课外诗句的形式引出了我们学习的内容:朋友。如:“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通过这些课外知识的补充让孩子们知道, 在中国历史中, 有很多关于朋友的诗句和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的 《伯牙绝弦》 就是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根据预习, 回答课文写的是谁与谁的故事, 如果要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关系, 可以用哪个词来概括?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文中“知音”这个词, 然后利用课后的资料袋明白“知音”这个词语的含义, 接着我就用“为什么说他们俩就是知音?”作为主问题展开讨论发现的教学之旅。

二、课堂难点处, 让课外知识为课堂学习释疑问

在学习中, 学生找到了很多句子来证明伯牙与子期是知音, 如第一句“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告诉我们一个善鼓, 一个善听, 看来千里知音一琴牵, 相同的爱好是两人成为知音的基础。如第四句“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无论伯牙心里想什么, 钟子期都能知道。如第五句“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钟子期死了, 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懂得自己的人。于是, 就把琴砸了, 终身不再弹琴了, 对朋友深情如此, 怎么不是知音呢?课文共有五句话, 其中有三句话都被学生找出来说了, 还有两句话没有人说, 看来, 学习中的难点来了。好在我在课前做足了功课, 我让学生读古人关于泰山的名句:杜甫在 《望岳》 中的句子:“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出示关于泰山的资料, 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伯牙心里想到的山不是一般的高山, 而是五岳之首泰山, 他的志向和情操是高远的, 钟子期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 明白他的志向, 和他心灵相通。琴音淙淙, 能听出流水之意也不足为奇。我告诉孩子们, 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专指长江、黄河, 并读出关于长江、黄河的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涛风簸自天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通过诗句明白了长江黄河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后, 学生的脸上出现恍然大悟的表情, 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 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 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伯牙琴艺妙绝, 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 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 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 唯有钟子期能懂得。因为课外知识的引入, 学生轻轻松松地明白了:他们俩成为知音, 是因为心意相通, 是因为能互相理解对方的志向。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志语也。

三、课堂结尾处, 让课外知识升华文化传承

伯牙和子期, 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 历朝历代, 许多文人都在用自己的笔和情, 书写和传诵着这个故事。我利用教材资料袋这一课程资源, 结合课外知识, 梳理出一条知音文化的血脉, 巧妙地出现各个时期人们写这个故事的句子:“忆昔去年春, 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 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 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 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 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高山流水琴三弄, 清风明月酒一樽。”“摔碎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让学生通过课外知识进行“文化传承”, 丰富文本内涵, 让学生深深地沉浸于“斯人虽逝, 精神长存”的文化氛围中。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完整版 篇14

1、师:刚刚同学们欣赏了一首好听的乐曲,有谁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老师来告诉大家吧!这首乐曲叫<高山流水>。它不仅好听,背后还流传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伯牙绝弦)

2、师:故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砍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后来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是——,3、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在弹了现在他弹完的这一首曲子之后就这一生再也不弹了

师:被人誉为“琴仙”的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这个故事。

【介绍背景,质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

师:请打开课本第137页。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课文里的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1、读准哉”和“兮”

师:课文当中有哪些字音特别难读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预设哉”和“兮”

生:善哉——,峨峨兮——

师:读得真准!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大家一起来读读看?(生齐读)

师:哉字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咱们把这两个 词语放到句子中去读一读。谁来?怎么读呢?

(出示原文,二、三句字体变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齐读句子,读出了停顿,颇有古文的味道)

【指导读好语气词,突破了本篇古文朗读教学的难点。】

2、师:这么难读的句子都读好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课文读下来?

(一生读全文。)

师:真不简单!你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注意到了词句间的停顿,真不错!谁再来?

(再请一生读全文,生读得流利且抑扬顿挫。全场掌声。)

师:不仅同学们给你掌声,在座的老师们也给你掌声了,看来咱们班的同学真是卧虎藏龙呀!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讲究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

师:咱们来合作比赛读。(出示五句话,竖行排列)你们来读黑色字体的句子,老师来读红色字体的句子。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合作读课文。学生读写伯牙的句子,老师读写子期的句子,学生听了老师的朗读后语调、语速发生了变化。)

师:就是这样,速度放慢一点儿,这古文的感觉就出来了,抓住这种感觉,咱们换过来再读一遍。

(师生互换角色,再次合作)师:同学们是越读越有味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当伯牙,一位同学来当子期。

(指名分角色读,生读得声情并茂。)师:此处应该有掌声。(生鼓掌)伯牙和子期配合得多默契啊!请男生和女生也分别来读一读,抓住刚才的感觉和味道。

(男女生分角色读,越读越有韵味)师:善哉!老师把每一句话的后半句给去掉了,你们还能读吗?

生:能!

师:相信你能行!

(出示半填空式,学生背诵)

3、师:这么短时间内大家不仅把这篇古文读通顺、读出韵味、还把课文背诵下来,同学们真了不起!有句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三组词语是课文里没有注释的,请同桌互相交流,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先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生同桌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真认真!有结果了吗? 生:有了!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组,课文里一共出现了四个“善”字呢。(出示)

生:前面两个“善”是一个意思,后面两个“善”是一个意思,前面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面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再说说句子的意思。生:“伯牙善鼓琴”的意思是伯牙很会弹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的意思是……(生的意思是说对了,但语速过快)师:孩子,其实你的意思是说对了,你的思维非常敏捷,不过我们说话要让大家都能听得清楚,我们先听听别的同学怎么说,好吗? 生:前面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雄伟得像泰山一样!”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广大得像江河一样!”

师:你说得有条有理,向你学习!其实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我们的现代文里有,在古文里也是很常见的。我们再来看第二组。(出示)生:“伯牙所念”的“念”是“心里所想”的意思,“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钟子期总能准确地道出伯牙心里所想的东西。

师;你真厉害,说得非常清楚。再来看第三组。(出示)生:“谓”应该是“认为”的意思,“乃”是“于是”的意思,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摔破琴,终身不再弹琴了。

师:你理解得非常正确,而且把意思也说清楚了。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先自己练一练。

(学生自由练说故事,师巡视指导)【练说,面向全体,突出主体性。】 师:谁先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请后面那位女同学。生: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太棒了,简直让我看到了巍峨雄伟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便说:“太棒了,简直让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江河!”伯牙心里所想的,钟子期都能知道。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毁了琴,今生再也没有弹过。

师:她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完整地向我们讲述了,真好!谁再来?如果你能用“古时候,有位音乐家叫伯牙”这样的语气来讲就更有故事的味道了。

(再请一生说,挺有故事的味道,学生鼓掌)

【从翻译古文,到“讲出故事的味道”没有刻意拔高,学生却在老师的一句点拨下,有了一种意识,得到了一次锻炼。】

师:真有故事的味道!看来同学们都把这个故事读懂了。

三、明知音

师:伯牙和子期之间到底是一份怎样的深情厚谊啊!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当伯牙心里 想到高山,钟子期不由得赞叹道——(出示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齐读,读得没有气势。)

师:那是怎样巍峨雄伟的泰山啊!同学们,读出它的气势来!

(生再次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的赞叹——(出示: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除了这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伯牙心里所想,钟子期真的都能从琴声里听出来吗?咱们来试一试。我请周语桐来当伯牙,你们来当子期,请听她弹上一曲,看哪位善听的子期能听懂我们的琴声,发出由衷的赞叹。(出示)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哉,兮若!善哉,兮若!

(周语桐弹《高山流水》音乐起)

师:我志在徐徐清风,你钟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众笑)

师:没听懂我的琴声。我再弹,我志在徐徐清风。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众笑)师:能听懂我琴声的人真难找啊!

【学生答错了,说明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可能是学生对这种表达形式还很生疏。教师敏感地抓住这一契机,把语言形式与“知音”这一主题联系起来,做出引导,颇见教学机智。】

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我再弹。师:我志在依依杨柳。生:(有感情的)善哉,依依兮若杨柳!师:你听懂了!我志在皑皑白雪。生(齐):善哉,皑皑兮若白雪!师:真乃知我者,子期也!

师:无论我伯牙心里想到什么,你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我的心意,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讲就是——

生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出示句子)师:一定能道出我的心意,我没听出来,再读。(生再次齐读,强调“必得之”。)

师:好一个“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

师:钟子期必得的是什么?还仅仅是他的琴声吗? 生:还是他的心声、是他的志向、是他的胸怀。师:“知我所志,明我所念”,多会说话啊,你不仅是伯牙的知音,也是文言文的知音啊!

师:伯牙和子期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你觉得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他们之间的情谊?

生:心心相印。生:心有灵犀。

师:是呀,正是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对伯牙来说,子期就是他的什么?

生齐:知音!

(师板书:知音)

师: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汉阳江边,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音乐起,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听着这样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伯牙看到了子期的坟墓,觉得非常难过,就这样失去了一个知音。

师:是呀,昔日的知音只剩下了伯牙一个人在伤心地哭泣,请你读这句话。

(生深情朗读,语调低沉)生:我仿佛看到了伯牙久久地跪在子期的墓前,以泪洗面,他想,如果没有人再能懂我,要这把琴还有什么用呢?于是,他摔坏了琴,终身不再鼓琴。

师:是啊,子期不再,留琴何用啊!请你读这句话。(生深情朗读)

师:是啊,破琴绝弦,对于一位宫廷的琴师来讲,那是绝了伯牙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啊!一起读这句话。

(全班深情朗读)

师:从你们低沉的声音中,老师深切地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种悲痛之情!古书中记载,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让我们一起吟诵。

(师生深情吟诵)

【喜得知音,又痛失知音。前后两句形成强烈落差。教师“遵路寻斯真”,通过音乐渲染,让学生展开想象当时的情景,用煽情的语言,让学生回环复沓读,学生沉浸于故事的“知音”文化中。资料拓展,伯牙绝弦谢知音的情意深深打动了学生。】

传唱知音

1、师:孩子们,这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这就是知音难觅的故事,这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正是因为这得遇知音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颂着它,课文里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人们用哪些诗句来怀念这对知音呢?

生: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2、像这样千古传唱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列子》、《吕氏春秋》同学们课外可以再搜集一些来读。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3、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子期的 这份敬意,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伴着这曲《高山流水》,一起将这个故事传诵!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诵读课文)

【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背诵古文,达成了本课“背诵课文”这一教学目标。曲终而意未尽。借一篇古文教学引导学生走向阅读中国的经典文化之旅,教师的“大语文”观可见一斑。】 板书:

所念伯牙绝弦

必得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初稿 篇1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书写题目(师板书)

2、生齐读课题,置疑题目意思

3、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到书里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

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你对他们有何了解? ⑵引导学生明白两个“善”字

[过渡]: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感受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③ 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 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 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②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3)出示资料,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一次偶然的相遇,读读屏幕上的资料,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了解。

(4)小练笔:写写伯牙对子期说的话

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在这里,伯牙断的仅仅是弦吗?(3)生感情朗读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五、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钟子期

上一篇:100字日记寒假下一篇:致接力运动员加油稿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