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通用8篇)

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 篇1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1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全市100户384人,20xx年总纯收入1770600元,人均纯收入4611元,95%为非低保户;5%为低保户,低保户中有80%是因疾病损伤致贫,20%是因家中劳动力少致贫。

二、农村医疗服务状况1、73%的人选择距离家最近的卫生组织是村卫生室,10%的人选择是私人诊所,9%的人选择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的人选择是乡镇卫生院,1%选择县级以上医院;家到最近的卫生组织的距离60%的人选择不足1公里,39%的人选择在1-2公里,1%的人选择在2-5公里。

2、99%的农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被调查的100户中,只有1户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99%。

3、66%的人认为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以保大病或保住院为重点,33%的人认为门诊、住院都保,1%的人认为应以保门诊或保小病为重点。

4、19%的人对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感到满意,71%的人基本满意,8%的人不满意,2%的人选择说不清楚。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报销医药费少,报销手续烦,定点医院收费高,定点医院看病手续烦,定点医院少,就医不方便,定点医院医疗水平低等。

5、47%的人认为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所承担的比例基本合适,11%的人认为过高,10%的人认为过低,32%的人选择说不清楚

6、在现有合作医疗基础上,44%的人愿意再增加医疗保障支出,56%的人不愿意增加。

7、如果有家庭成员患病,经常就诊的医疗单位44%是村卫生室,44%是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是私人诊所,5%是县级或以上医院。选择上述单位的主要原因56%是离家近,13%是质量好,11%是定点医疗单位,8%是有熟人,7%是价格低,5%是其他原因。

8、调查前半年,22%的农户没有家人患病,59%的农户有家人得了小病,10%的农户有家人有慢性病,7%的农户有家人患了大病、重病,2%的农户有家人得了其它病。89%的人患病后及时就诊,共花费医药费121743元,按照规定能报销或减免43509.4元,实际报销或减免20712.3元。没有及时就诊的主要原因有病轻,自己治疗,经济困难,能拖则拖,医药费不能报销等。

9、43%的人认为现在看病难,51%的人认为不难,6%的人选择说不清楚。认为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有经济困难,医院缺少名医,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手续太烦等。

10、86%的人认为现在看病贵,5%的人认为不贵,9%的选择说不清楚。认为贵的原因主要有药品太贵,检查太多,医疗机构乱收费,个人支付比例高等。

11、9%的农户因家人得病向医生送过红包。

三、农村居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报销范围窄、比例低,报销的医药费少。调查显示,实际报销或减免仅占全部医药费的17%,农民挣钱不易,他们希望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要得到回报。而目前我市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对小病、门诊补偿的比例很低。而一般来说,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而头痛、感冒等小病时有发生,但不需住院治疗。因此,农民在缴纳费用后,往往全年得不到任何的医疗补偿,导致农民认为付出多,回报小,不划算。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身体健康、没有患过大病的农民不太愿意参加。调查显示在20xx年仅17%的农户得到补偿,表明绝大部分农户近期并没有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得到实惠。部分农户在问卷上写上了他们的困惑:“为什么只有非要得大病才能报销?”。

2、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农民利益受损。调查显示药品太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而现在的医疗机构都是按市场经济规律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目标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有在合作医疗制度中受益的期望。而定点医院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第一线的部位,它的服务好坏和收费高低至关农民切身利益。定点医院收费普遍较高,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能获得的补偿相比微不足道。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医生那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一些比较常见的小病,医生却要病人作各种检查,什么心电图、B超和各种化验,小病大看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能报销,有病往定点医院跑,路费、餐宿费、误工费再加上虚高收费等,化了许多冤枉钱,就算得到了一定补偿,仔细算算反而不划算。

3、定点医院少,看病手续烦。调查显示,农民就医大多数选择乡镇卫生所、村合作医疗站以及个体医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医疗单位离家近,就医方便,药价便宜,收费低,服务态度好。定点医院少,给农民看病带来不方便。

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2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主要政策,对统筹城乡、协调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我对荆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本情况

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xx1月1日起正式启动,基本模式是 “区办、区乡(镇、街道)共管”体制,以区为单位管理住院医疗基金和健康体检基金,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管理门诊医疗基金。基金来源:中央财政补助(人平20元)+省级财政补助(人平15元)+区财政补助(人平5元)+农民个人缴费部分(人平15元),合计55元。基金用途分配:门诊基金(8元)+住院基金(41.5元)+大病补助(1元)+体检基金(2.5元)+风险基金(2元)。

二、实施合作医疗制度取得的主要成效

党委政府重视,宣传发动深入,农民参合积极。一是领导重视。为切实解决我区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曾多次向中央、省、市争取相关政策,组织有关部门研究我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方案,终于使这项惠农工程在我区得以实施。二是宣传发动深入。各地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合作医疗启动的各项工作。各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会议集中宣讲、广播和有线电视滚动播出、短信群发、印发宣传资料、制作专栏等广泛进行宣传活动。这些措施调动了农民参加的积极性。

三、在合作医疗带来的经济效益分配中呈明显弱势,其原因表现如下:

1、是基础设施差,条件简陋,设备落后。

2、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存在。

3、合作医疗工作机构力量薄弱,影响工作效率和监管力度。

四、完善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合作医疗政策的知晓程度。

一是利用村卫生室这块阵地,由村干部和乡村医生经常向群众宣传,尽快让农民了解政策。

(二)加强乡镇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方便群众就医。

一是要加大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地改变乡镇卫生院的基础条件和外部形象。

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3

为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落实情况,11月中下旬,黄陂调查队组织力量对黄陂区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1个区级定点医院、1个乡级卫生院、4个村级卫生室以及3个村的农民家庭共30个样本进行了专题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新农合的参合率较高,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农民得到的实惠逐年增加,同时也存在经费不足等问题.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新农合参合率提高,农民得到的实惠更多

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项惠农政策,自20xx年在黄陂区实施以来,广大农民群众得到的实惠一年比一年多,既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负担,又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因而得到农民群众广泛的称赞和拥护.1、农民参合比例较高.新农合给农民带来的实际利益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农民参合积极性不断提高.根据黄陂区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提供的资料,20xx年黄陂区应参合农户253269户,应参合农村人口886440人;实际参合农户252509户,883781人,参合率达到99.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2、各级财政投入增加,筹资标准持续提高.去年,各级财政按照参合人数将年筹资标准提高了40元/人,达到335元/人.在此基础上,20xx年又进一步增加了投入,筹资标准达到380元/人,其中,中央、省、市、区四级财政实际人均投入增加了45元.目前20xx年的筹资方案也已出台,筹资标准每年430元/人,其中个人70元,比20xx年多征10元,四级财政筹资标准提高40元.3、门诊和住院补偿人次数大幅增长.随着新农合覆盖率的提高,人们逐步提高了有病及时就医的意识,门诊和住院补偿人次数大幅增长.今年1至10月,门诊统筹补偿人数比上年同期增长11.8%,达到127.38万人次;住院人次数同比增长18.7%,达到9.97万人次.4、报销补偿费用快速增长,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今年1到10月,黄陂区共报销各项补偿费用29647.0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958.63万元,增长11.1%.5、超过3/4的村级卫生室纳入新农合报销系统.20xx年全区纳入新农合门诊报销系统的村级卫生室达到440个,占全部村级卫生室总数的76.4%.村卫生室是农村医疗的最前沿,纳入新农合门诊报销系统后,农民就近看小病可及时报销40%(日封顶15元,年封顶300元)医药费,方便了群众看病.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新农合的普及,农民参合的意识增强,有病积极就医,医疗负担进一步减轻,健康观念发生很大变化.二、存在的问题

1、经费不足,与农民医疗刚性需求的增长不相匹配,矛盾突出.20xx年,黄陂区按照参合者每人每年380元标准,共筹资专项基金33583.7万元.蛋糕就这么大,必须维持到全年,黄陂区合管办高度关注各月经费报销情况,以避免出现第四季度经费不足无钱可报销的局面.至4月底,各项报销补偿支出达到12298.6万元,占全年筹资额的36.6%,比上年同期增长34.7%.至10月底,已经支出29647.0万元,占筹资款总额的88.3%,比上年增长11.1%.其中门诊补偿2740.3万元,住院补偿25141.2万元.支出增长,主要是农民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前农民是“小病挨,大病拖”,随着农民收入逐年增长,新农合参合比例和报销比例逐年提高,农民的健康观念转变很快.黄陂木兰乡谌寨村病人家属谌喜祥说:“反正国家出大半,有病就到医院住院.以前不愿住院的病,现在也愿住院治疗.”有新农合做支撑,绝大多数人更看重身体健康,小病看门诊,大病住医院,只求身强体壮.因而门诊量和住院人次数大幅增长,导致报销费用增长,经费不足.为应对经费不足的困难,黄陂区合管办采取的措施,一是调低医疗费报销补偿比例.按照原方案,区级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80-85%,街乡镇卫生院90%.为了保证下半年不至于出现无钱可报的局面,黄陂区合管办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适度调整、略有结余”的原则,年中调整补偿方案,将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调低了10%.如木兰乡谌寨村谌绪发,1月在区级定点医院住院20天,住院总费用16214元,实报12812元,扣除起付线及自负部分,实际报销比例超过80%;同村村民11月住院,报销比例接近70%.二是提高起付线.起付线是住院报销的门槛,报销时是要从总医疗费中扣除的.10月开始,区级综合医疗机构报销起付线从300元提高至500元,街乡镇卫生院报销起付线从100元提高至200元.起付线提高,意味着农民住院报销比例下降.2、相关宣传还不完全到位.每年年底,尽可能地组织农民按时参加下一年度的新农合,缴纳新农合参合金,是村委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新农合的实施方案对农民来说比较复杂,每年也会有一些调整,比如报销比例的调整等.对于新农合的政策和新的方案的宣传,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特别是住院医疗费报销比例的规定、全家参合与否与报销比例的差别、起付线的规定、门诊报销比例与限额的规定等,比较复杂,直接与医疗费报销结算相关,需要农民知晓.实际工作中,由于村级事务繁杂,人手有限,有的村虽然向农户发放了宣传资料,但农民参合主要还是受报销比例吸引,对起付线、基药等一些规定的宣传重视不够.之后一旦农民生病住院结算费用时,容易与定点医院新农合工作人员产生纠葛,闹不愉快.这样的情况在各定点医疗机构都有发生.3、农村应参合人口基数难以核定.村干部反映,为了达到新农合全覆盖,每年村级参合人数指标是按照行政村户籍人数下达的.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打工、全家外出定居或务工等流动情况比较多,难以联络,行政村应参合人口基数难以核定,从而对全区应参合人数稳定性产生影响.一些外出就业的农民,有的在工作单位办了医疗保险,就不愿意回农村办新农合,但户口在农村,村里要求必须办理新农合,缴纳参合金,相关农户对此有意见.4、存在违反“四合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的现象.这是全国各地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调查中了解到,病人在住院治疗期间,各医院在给病人使用非基本药物目录上(即不能在新农合报销)的药物时,基本都能征求病人及其家属同意,才开处方.但参合病人对一些检查是否必要、基药的使用、空调费、服务费等收费是否合理存在疑义,有的病人意见较大.今年,黄陂区合管办加大了对医疗机构费用监管,请市三级医院专家组成专家组,从3月起,每个月对全区定点医疗机构抽查1520个病例,看是否存在违反“四合理”的现象,并对违规医疗机构进行了处罚.5、农民认为乡村定点医疗门诊每天最高报销限额15元或每年限额300元比较低

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病病人、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作用不大,认为还是住院报销比例高,比较划算,这样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有的农民反映,有些常用药不在基药报销目录,如感康、午时茶、护彤等都不是基药,因而村卫生室没有.三、建议

1、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做大基金池.特别是中央财政,要把加大新农合资金投入作为继续关注民生、关注农民健康保障的重要举措,抓好落实,以满足农村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近3年来,中央财政此项投入都在40%左右,20xx年达到41.1%,20xx年将达到44.2%,这个比例提高的速度还可以再快一点.2、提高村级新农合报销点覆盖率.要加快速度,尽快将还没有进入新农合系统的村级卫生室纳入门诊报销网络,使当地参合农民能够及时得到门诊报销补偿,减轻农民小病的医疗支出负担.3、进一步加强资金监管.毫不动摇地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查处定点医疗机构违反“四合理”的行为,堵塞资金支出漏洞,把宝贵的、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用到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切实保障农民健康上来.4、加强新农合相关政策宣传.要不失时机、不间断地加强政策宣传,让大多数农民知晓主要政策规定,营造社会支持新农合事业、促进新农合健康发展、相互理解、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

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4

最新一份农村医疗改革网路调查报告显示对农村医疗改革的有所认识的人占到65.4%,而一无所知的人占到23.1%;医改给人们带来益处的只占到39.4%,56.7%的人认为没有带来什么益处;有56.7%的人认为现今的医改不尽人意,觉得医改成功的人只占1%。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是推进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政策之一。面对农民医药费用得不断攀升,农村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低下,因病致贫现象的不断增加;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得宏伟目标,如何建立起一个人人可及而又有效的农村医疗卫生体制,解决农民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当务之急。

XX年两会上卫生部长陈竺对农村医疗和公立医院改革表示不满意。在农村医疗改革上政府的财政投入非常重要,我国医疗资源总体比较短缺,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医务人员的培养也非常的不易。从去年到今年,农村医改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总理提到保障制度的.进步、基层服务能力也在逐步增强。60%基层目前正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药价降低了30%,老百姓切实得到了实惠。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足,譬如农村欠账太多、公立医院改革是在太复杂。目前的医改工作路线不太清晰,在公立医院深层次问题上,比如四个“分开”等问题也并不十分简单。县级医院能力不够等等问题。

从开始的调查报告显示,随着社会老年化的加剧,人们对于切身医疗保障的意识的加强,人们开始普片关注医疗问题,但是政府对于医改的宣传方法不够合理并且宣传力度不够致使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不了解医改,尤其是农民这样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人群。从切身与医改有过接触的人来说,感到带来益处的人只占1/3,一半以上的人并没有感觉到医改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由此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政府农村医疗改革是不力的。

从我了解我当地下塘镇的农村医疗改革情况如下:

一、长丰县医疗改革基本情况

有一次,我家人出了点车祸,由此便和医院有了深层次的接触。从中我了解到一些基本的情况。新医疗改革实行以后,说实在的看病也没少花多少钱。烧了的钱是乡村镇卫生所里的药变成最基本的了,说白了就是没有好药新药,只是由于现在药品分配都是县级及以上的医院分配的,为了降低药品价格,便只给下面的小卫生院分配低廉的基本药物。这本来是件好事,禁止医院私自购药,降低药品价格。却也带来个些负面的影响。比方说现在的流感在中国有60%的变异,这在欧洲些国家只有4%,这和我国消炎药乱用滥用所致,而现在乡村医院里的基本流感药物和消炎药却大部分都是无效的或者效果差。如果有个人出了车祸腿部大面积受伤,这种村镇的小医院根本没法医治,这种情况是综合所致的,医院里没有好的药物给予治疗,基础设备差,医疗改革后这种医院的医生工资低了很多,医院医生流失严重,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医院为了维持基本的运作,最终还是得向患者下手,不管什么病,进去就是三项检查,然后才给你看病。在大医院里在办理入院手续的时候,医院会问你有没有参加新农合,新农合是从XX年起逐步实行的,旨在减轻农民的负担,解决一定的农村看病难问题,但是一般农民都不愿意说自己参加了新农合,即使他已经参加过。这方面的原因很耐人寻味。这是我的亲身经历的事。

二、制约农村医疗改革的主要问题

全国绝大多数乡镇逐步把合作医疗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许多干部在成绩面前没有抵住诱惑,开始侵吞医疗专款,更多的却是政府工作者的不作为。在医疗改革中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利益问题,政府不愿意彻头彻尾的来个“斩草除根”,当然这也有政府的难处。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毛主席提出的“赤脚医生”大大降低了行医者的门槛,对当时的农村医疗情况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这些医生的水平是没法和一个正规的医生相比的,现在中国有8亿的农民,这也为现在的遗留下了很大的隐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是种畸形的成长,农村医疗在最初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由公共卫生所负责农村村民的基本医疗,这还是个社会服务型行业。之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变,公共卫生所基本上由乡村医生(赤脚医生)充当,此后,逐渐演变成私人诊所,医疗设备因为资金匮乏、医疗观念落伍等因素影响,未能形成一系列整体性的医疗器械和一套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农民的医疗再次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是种长期积累下来的沉疾,现近改革只是把这些“赤脚医生”聚集到村镇卫生站来,结果只是双败不是双赢,这些“赤脚医生”也因工资低而离去,最后卫生站只不过是个空壳而已。

三、对农村医疗改革的意见

政府在在医疗公共产品方面不应缺位,政府应主动承担的公共产品的服务。加强政府在医改方面的监管,防止某些官员在医改方面不作为或者挪用医改公款,让属于农民的每一分钱都落实到实处。加强农村医疗改革的资金投入,可以由政府投入和社会募集相结合,社会募集资金保守在每年3000亿左右,加强资金投入用以改善村镇医疗的基础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的招募上。在全国建立全面的互联的医疗信息网,医院资金的流动和用途向社会公开,保证透明公正的原则。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转变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由上级直接领导,实现“四个分开”。

四、总结

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 篇2

1 主要做法

1.1 强化领导, 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市委、市政府把新农合工作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高度重视, 切实做到“三个到位”, 逐步形成完善和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一是组织管理机构到位。市、县 (区) 政府分别成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 并安排2~3名农民代表参与。2004年, 市编委批准成立了市、县 (区) 合管办, 落实相应编制, 其中市合管办5人, 区合管办2人, 县合管办5~8人。人员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 公开招聘。二是经办机构规范化建设到位。市合管委于2005年专门下发了《连云港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基本建设标准》。对县 (区) 、乡两级经办机构人员的人员准入、房屋要求、设施设备、科室布置、制度建设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并通过开展达标创建活动, 加大推进力度, 目前, 全市95家县、乡经办机构全部通过市验收。三是管理制度到位。市政府建立了新农合联席会议制度, 切实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 及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市人大、政协建立了法制监督制度, 把新农合纳入每年度的视察议题, 定期听取汇报, 实地考察;财政部门将新农合地方配套资金和经办机构人员办公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市、县 (区) 审计部门将新农合列入年度例行审计范围;卫生部门建立了信访接待制度, 接受群众咨询、投诉。

1.2 突出重点, 规范基金使用监管

建立和规范稳定的筹资及增长机制、适宜合理的补偿运行模式、安全有效的基金监督体制是促进新农合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和重点[1]。为此, 在实际工作中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 逐步建成覆盖全市的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在试点阶段, 就着手研究制定了信息化管理规范和建设方案, 各级财政先后拿出300多万元专款, 支持各地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 并为全市乡镇卫生院统一购置电脑及配套设备, 推行计算机信息网络结报[2] 。二是建立新农合核心考核评价指标。为规范全市新农合管理, 提高运行质量,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对全市补偿管理模式进行了规范统一, 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补偿方案, 实行住院与门诊统筹相结合, 外加门诊慢病统筹。统一规定了起付线、封顶线和费用段, 不同级别和费用段的补偿比例原则上各县之间差异性不超过10%。为保证运行效果, 全市提出4项核心评价指标, 主要包括基金结余控制在基金总额的10%以内, 用于住院和门诊大病的基金支出应占基金总支出的60%以上, 用于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补偿总额不低于60%, 在现有筹资水平上, 住院实际补偿比超过30%, 力争达到35%。三是把好基金监管, 确保基金安全运行。在抓基金安全运行上, 主要在三个监督上下功夫, 即实行滚动加双定筹资, 做好事前监督;规范基金封闭运行制度, 做好事中监督;实行阳光操作, 做好事后监督。

1.3 建管结合, 切实提高定点机构服务能力

方便和满足农民就近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是保证新农合制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工作中, 特别注重“三个衔接”, 不断规范和强化载体建设, 切实让参合群众得到实惠。一是加强基础建设, 提升载体服务能力。乡镇卫生院是新农合的主要服务载体, 该市坚持每个建制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 并着力加强卫生院建设。利用省、市扶持资金全面完成了94所乡镇卫生院3 903万元的设备装备, 并进行新一轮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门诊楼和病房楼建设。各地还积极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同时开展千名城市医生下基层活动, 通过传帮带等多种形式, 切实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二是建立监管机制, 规范载体服务行为。实行“三项控制”措施, 严格监管医疗服务行为。包括严格控制目录外用药, 确需使用目录外药品的, 必须事先向参合患者说明情况, 并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 否则, 所发生的费用由医疗机构自行承担;严格控制大处方, 对于违背农民意愿, 开大处方、盲目动用大检查、用贵重药品的, 对医疗机构进行相应处罚;严格控制可报费用比例, 对定点服务机构药品全部实行统一招标采购, 可报销费用必须占总医药费用的90%, 超出部分一律予以收缴。同时, 建立了定点医疗机构不良行为记分管理制度和退出机制, 对违规行为实行累计记分制, 达到一定分值的或出现严重违规行为的取消其定点服务机构资格。2007年运行数据显示, 全市参合农民人均住院费用2 339元, 为全省省辖市中最低。三是完善服务功能, 推动载体服务转型。从2006年起, 我市将现有乡镇卫生院向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转型, 至2007年底已建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7个,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959个。通过建设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不断拓展“六位一体”服务内容, 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公益回归, 稳固合作医疗的载体。同时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新农合的主要定点医疗机构, 在补偿标准上与二、三级医疗机构拉开20%以上档次, 引导病人向社区分流, 降低医药费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 解决了农民小病有地方看、降低医疗费用支出, 发挥了社区卫生服务作用, 使制度、功能、载体三者得到有机的结合。

2 运行成效

2.1 初步形成了适合市情的稳定筹资机制

全市根据实际情况, 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建立了以“滚动筹资”[3]为主、结合“双定” (定时间、定地点) 的个人缴费模式。把筹资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紧密挂钩, 让农民在有形的医疗服务面前自主选择是否继续参加合作医疗。从运行效果看, 全市2007年农民个人交纳部分的70%是通过这种综合模式收缴的, 调查问卷也显示, 86.3%的群众赞成实行滚动双定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在建立稳定的农民个人缴费机制的同时, 政府将财政应该补助的费用纳入年度政府财政预算, 确保政府投入到位。

2.2 有效减轻了农民医药费用负担

从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至2007年12月, 全市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4.8亿元, 为参合农民报销4.69亿元, 有30.3万名住院病人获得大额报销, 其中2 100多人获得万元以上报销, 门诊累计报销2 339万人次。

2.3 较好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

在新农合筹资、管理和服务中, 结合实际创立了各种便民措施, 如在宣传中落实“三次上门宣传服务制度”, 筹资中的困难户“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 农民在本村看病现场报销, 在补偿初期的大病“送款上门服务制度”、外地就医的由村专管员“专门负责资料报送和取款制度”等, 有力保障了农民对新农合的知情权、选择权、批评权、建议权, 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参保主体地位和切身利益, 提高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血肉联系。据调查, 有96%的群众认为新农合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好事、实事。参保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服务的满意率达98%。

2.4 有力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全市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契机, 想方设法提高农村医疗机构的诊治水平, 推动卫生业务发展。从2005年开始, 通过国家、省对乡镇卫生院基本设备扶持和相关资金补助, 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条件, 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市共有92个乡镇卫生院接受省扶持设备1 521台 (套) , 总金额2 929.45万元。省从2007年开始利用3年左右时间, 进一步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本保证政府办的乡镇卫生院都有门诊楼、病房楼和防保楼。

参考文献

[1]周伟, 王靖元, 徐德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撑要素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5 (11) .

[2]李家富, 徐德斌.构建新农合市级信息平台实现经办业务全过程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7 (03)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调查报告 篇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政府不断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出台的一项重大惠农政策,自2003年试点以来,成效显著,得到农民的普遍拥护。本文通过调查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大庄村的新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对新农合实施过程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良性发展。

一、调查分析

(一)村庄概况

济源市是河南省新农村合作医疗第一批试点,自03年起就推行新农合政策,参合率以每年平均7个百分点的幅度递增,在河南省省率先实现了农业人口的全覆盖。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大庄村位于坡头镇内部,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全村1300多人,共分为14个大队。村子整体经济水平较低,村民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贫富差距较大,而且大队里的财产很少。全村有300多人外出打工,单纯靠务农维持生活的较少。全村参合率高达99%以上,群众支持率较高。

(二)调研目的及意义

本次调查以南省济源市坡头镇大庄村为例,探究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施行现状,希望通过对河南省济源市大庄村的深入走访,获取新农村合作医疗在当地实施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掌握当地政府及医疗机构对新农合的统筹情况,切实反映新农村合作医疗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并根据所获得的资料提出具体的可行性建议,促进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与提高。

(三)调研对象及方法

调研对象主要包括大庄村村民、村卫生所医生、村支书、坡头镇卫生院新农合办公室负责人,并参照了济源市卫生局、坡头镇卫生院的有关信息。我们所用的调研方法有:深度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焦点小组等方法。

二、资料分析

(一)新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落实情况

08年新农合进行了改革,个人交费由10元增至20元,国家、当地财政补贴由20元增至40元,报销上限由2万元增至3万元。这些改革政策在坡头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在访谈过程中,大庄村村民基本上都知道08年改革的内容,对改革后相关政策的变动也有一定了解。农民从08年以来都改为交纳20元,并且年末到卫生所看病划价金额由8元增至16元。

但是改革中存在村民只了解改革后村民交费、在村卫生所划价金额的变动,对于国家、地方财政要缴纳费用、报销比例的变动并不了解的情况。医疗机构、政府部门对新农合的政策宣传的力度较小,镇新农合办公室只对住院病人发放传单,村卫生所只负责收费;农民看到身边人确实受益,知道新农合是惠民政策,就响应参合,而自身对国家政策改革不主动了解。

个案A

大庄村村民,张金芬、王玉芬

张金芬和王玉芬是大庄村5队的两名妇女。王玉芬是一位农民,53岁,夫妻两人以种田为生,家庭经济水平中等;张金芬是一位73岁的老人,患白内障和高血压多年,常年用药,家境较差,常常因为经济问题而舍不得用药。

当我们问大庄村实行了几次医疗变革,每次变革的内容是什么时,她们回答:“04年以前没有医疗报销,花多少钱都要自己拿。04年到08年是每人交10元,村里补贴2元,国家、镇上交多少不清楚,能报销40%—60%。现在每人交20元,其他交多少不清楚,不知道报销比例怎么调整的。”

当我们问如果今年如果没有报销,交的20元钱能够挪用到明年累积使用时,她们回答:“一般20元钱到年底要花,去医疗队拿药可以抵20元钱。不知道来年能不能重复使用,因为人总会生点病,所以都去医疗队买点常用药。”

当我们问去镇级以上医院报销的程序时,她们回答:“去镇级以上的医院报销,把证件直接交给住院的医院就行。报销超过1000元的要拿到市里批准,10元钱的时候是300元以上的允许报,现在交20元报销的最低标准是多少还不清楚。”

我们发现她们只了解自己日常能用到的相关政策,而对新农合改革缺乏全面认识时,问她们“对新农合改革后的新政策不太了解,不去卫生所询问一下吗?”她们笑笑,回答:“村里的人都不问,国家政策已经颁布了,政府不会贪污这点钱,农民比较厚道。”

而当被问到对新农合政策满意不满意时,她们回答:“国家政策没有什么满意不满意的,不报也这样,报了更好些。国家的政策咋样都是会好一些的。”

(二)高参合率的背后:村民的态度与存在的问题

参合率的提高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在新农合政策刚开始实施时,大庄村的参合率并不太高。很多农民看到刚出台的政策,都持观望态度。随着新农合的逐步开展,很多参合农民从中受益,这些受惠实例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新农合是一个惠民政策,积极参合,09年大庄村的参合率高达99%以上。

但是在高参合率的背后,仍然有少数没有参加新农合的人。据我们了解,不参合的人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年轻力壮的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觉得自身身体条件好,不会生大病,不愿参合;当我们问镇医院新农合办公室值班人员“为什么有少数人不参加新农合”时,值班人员回答:“可能年轻人觉得自己在身体好,很少得大病,不需要。”一种是极为贫困的孤寡老人,实在没有能力支付20元的费用,而无法参合。在与大庄村14队的村民刘新道、刘开亮访谈过程中,当我们问他们大庄村的参合率如何时,他们回答:“99%以上的人都参加新农合了。大庄村14队有一个60多岁的老人杨西平,因为家里穷交不上钱所以没入。”

(三)各方对信息的掌握不一致、不全面

在访谈过程中,许多大庄村村民所说的报销内容中的费用与新农合办公室人员的回答不一致。对于报销手续是否繁杂,不仅村民内部的回答不一致,而且导致报销麻烦的原因,村民与新农合办公室负责人的解释也不统一。

村民原芬在接受采访时说:“报销最低限度是300元钱,检查费、医药费都不报销,住院费可以报销,报销比率是50%左右,不低。”但是当我们就报销哪些项目这一问题询问镇医院新农合值班人员时,她的回答与村民给出的答案不同:“医药费、检查费、手术费都能报销;急救费、车费、一次性用品的费用——比如注射器——等费用不能报销。”而镇医院新农合办公室的负责人李友芬的答案是:“住院费、检查费、治疗药物费用都能报销。新特药、试用药不报销。不在报销范围内的药要与病人签订协议。”

至于报销手续是否繁杂这一问题,村民原芬反映说:“一般是将手续交上去,一个月左右才能拿到钱。有熟人能快一点。办理出院手续,然后交上费用条,一二十天才能结算。”而当我们问村卫生所医生报销程序是否麻烦时,村卫生所医生回答:“去省级医院的手续必须直接拿回来到本市或本县报销,交到镇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去市里领取报销费用;去济源市的医院,手续直接给大夫,就能够报销。”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医疗机构、政府部门宣传力度不够。据新农合办公室值班人员说,镇医院只给来住院的人发宣传单,不会派专人去各村宣传;村民自身也不主动了解新农合政策,而是盲目跟从国家政策,糊涂参合。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住院报销“封顶线”、“分级按比例报销”、“有些药品不能报销”等设置,村民并不清楚。即使是卫生所的医生,对新农合也缺乏主动了解的态度。当被问及新农合政策还需要哪些改善的时候,卫生所医生回答说:“国家很重视新农合改革,这都是国家制定的政策,我们不懂,配合就行了。”

(四)部分村民对新农合的报销政策不太满意

虽然大部分村民对于新农合政策都持支持态度,但是部分村民对新农合政策仍有一些意见。村民对新农合的报销政策意见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报销的起付线较高,能报销的钱太少;二,报销的上限相对于高昂的手术费而言,对家庭的帮助太小;三,新农合报销多为事后补救而不是事前预防。

村民李友芬反映:“新农合报销的不够。乡、县一级的都给报销,但是钱太少。自己得了肾结石,花了100多,因为没住院不给报销。只有住院、生大病才能报销,但是医疗花费主要在平常看病,这部分钱却很难报销,而且报销的起付线高能报销的钱少,并且在村医疗队看病不能报销。”

有的村民认为,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报销只能是在手术完成后,交上手术费用等相关材料才能报销,却没能解决有的家庭手术前没有钱交纳手术费、无法及时进行治疗的问题。而且由于新农合规定了报销上限2万元,(08年改革后上限改为3万元),对于手术费高昂的家庭来说,报销的钱相对帮助较小。

个案B

村民张春来,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自家开一个小面粉店,生活拮据,是贫困户,领政府补助金。妻子患脑出血,为了给妻子做手术家里四处借债,但是还是没有及时筹够手术费,妻子第一次脑出血后没能在病情较轻的时候进行治疗,导致第二次脑出血,不仅手术费用增长了数倍,而且由于病情加重、手术不及时,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妻子如今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家里也因为四处借债,成了特困户。

张春来在回忆给妻子治病的曲折经历时,情绪仍然很激动。他说:“新农合报销只能在妻子做完手术后报销,却不能在动手术前解决没钱付手术费的问题。况且新农合报销上限两万元,而住院及维持到现在已经花费将近二十万,报销的那些钱对于这么大的支出,帮助并不大。新农合报销这么迟,等给了钱了,自家也成了特困户了,妻子的病还耽误了。”他一再向我们提议:“新农合应该能提前报销才行。”

三、思考及建议

(一)科学有效地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尽可能多地受益。

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适当降低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准确地测量农民疾病的风险,适当提前报销相应费用,以免出现没钱支付手术费无法看病的现象,让补助金真正能解参合农民的燃眉之急。落实“大病二次补助”政策,在帮助救助对象参加合作医疗的同时,对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重、难以承担的部分,应给予适当补助。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大的实际,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对农村救助对象应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的协调互补,共同解决贫困农民看病就医难的突出问题。

(二)加强宣传,正确引导。

在宣传方式上注意做到集中宣传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走村进户把道理讲清;把政策宣传与服务指导相结合,从而增强农民自觉参合的主动性。医疗机构要与村委会加强合作,通过举办新农合知识普及讲座等方式,让农民清楚明白新农合政策内容,保障村民能有效地运用政策为自身服务,引导农民加强对新农合运作过程的监督。

(三)加强各部门协调,形成合力。

“新农合”工作应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健全组织,明确职责,由卫生、财政、农业、食品药监、物价、民政等部门齐抓共管。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各部门要协调共进,互相配合,如卫生部门做好新农合的医疗服务;民政部门负责特困户、五保户农民的参合资金交纳等,从而在各部门之间形成一个高效的工作机构。

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 篇4

在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情况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热点话题。新闻界人士对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关注和为这项制度所做的大量宣传报道,使我们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了让大家对中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并关注和宣传推动这项工作,我们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我国有13亿人口,并且大部分都生活在农村,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关注的,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形势下,如何减轻农民的就医负担,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的焦点。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全面总结以往合作医疗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当前农村社会发展实际,作出了建立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决定,为避免盲目性、避免走弯路,中央政府明确要求各地要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到2010年基本覆盖全体农民。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各地从2003年开始推进试点工作,这一制度的推行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试点范围不断扩大,2004年全国有333所试点,2005年就已经发展到678个试点,而且在全国已经有一定的覆盖面,具备相当的代表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2002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

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2011年2月1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主要工作安排》。这份文件明确,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

2012年起,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其中,原有200元部分,中央财政继续按照原有补助标准给予补助,新增40元部分,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补助80%,对中部地区补助60%,对东部地区按一定比例补助。农民个人缴费原则上提高到每人每年60元,有困难的地区,个人缴费部分可分两年到位。个人筹资水平提高后,各地要加大医疗救助工作力度,资助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参合。新生儿出生当年,随父母自动获取参合资格并享受新农合待遇,自第二年起按规定缴纳参合费用。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非常有必要对前一阶段的试点工作进行一个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评估,通过评估看一看试点的运行情况到底如何,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该制度是否符合农村的实际和广大农民的意愿,为下一步推进这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下面列出几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满意度低

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

和办理报销的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二、保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三、宣传力度不够

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四、农村内部医疗需求分析不足

由于新型合作医疗以大病统筹为主,小病仍然是用农民个人医疗帐户来支出。就小病而言,当农民经常不生病时,觉得个人出资的那部分浪费掉了,于是会逐渐丧失参加合作医疗的动力。从大病来说,由于农村内部也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那些贫穷的家庭一旦得了大病,即使去医院就诊,能够报销一部分,但剩下的一部分他们依然无力偿付,所以这些贫困的家庭依然看不起病。当然对于那些富裕的家庭而言,这是给他们提供了实在的优惠。所以从大病的角度来看,新型合作医疗没有解决农村内部贫困家庭的问题,反而使得他们与富裕农民家庭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贫富差距。而且许多农村现在呈现的状况是大部分的青年或中年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呈现出大量的空心村。农民工外出打工时,如果在外地生小病,他们只能在打工所在地看病,这样来说,他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没有得到实惠,这会降低他们的参与热情。当他们得了大病时,由于打工所在地路途遥远,甚至有些急性病时,他们去大型的医院就医,也无法享受到新型合作医疗的优惠。因为,新型合作医疗规定了,参加合作

医疗的农民需要在定点的市县,乡镇的医院去就医报销。所以从农村目前大规模的农民工外出打工的角度来看,也出现了重大问题。

关于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新农合”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让老百姓明白参保,安心治疗,关爱健康。

2、严格规范工作流程,公开报销项目、比例,简化报帐程序,加强“新农合”资金管理的监督工作。

3、《新农合证》的办理要严格查对并实行机打,防差错,以免给参保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4、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偏远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及医务人员的待遇,有针对性地为偏远卫生院培养适用人才。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身教育制度,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5完善农民医疗补偿方案随着试点数量的增加和政府补助水平的提高,各地要在分析、总结运行情况的基础上,认真测算,科学制定和调整农民医疗费用补偿方案。

6、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大的实际,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对农村救助对象应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的协调互补,共同解决贫困农民看病就医难的突出问题。

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 篇5

以前村民们在种地的同时还要给国家缴纳农业税,而现在人们不仅不用缴税还可以得到国家给的粮食补贴;以前村里的孩子没钱上学,现在却可以免费去上学甚至还有补贴的伙食费,以前村民们总是因为家电太贵而买不起,现在家电下乡工程更是大快人心,让那些没钱用电器的人们拥有了自己的家电.....更令人欣喜的还要算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了,村民们从此不用再愁有病没钱看的问题了。使更多的人民得到了实惠。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具体内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具体做法。

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在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镇上下的积极争取和共同努力下,我们村坚持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大力改善民生,加快构建 和谐社会 的德政工程,切实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强化责任,狠抓落实。以前在我们村,自费医疗制度仍然占主导地位,农民是当地最大的自费群体。前几年,本地农村人口老龄化医疗服务普及药品价格上涨,农民医疗费用攀升超过了农民平均收入增长幅度,越来越多农民无力承担。增长的医疗费用已成为我村医疗卫生保障问题“因病致贫”的主要成因,而现在县政府成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分别成立管理组织,并成立相应的监督组织。在xx村,村干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农民逐步树立互助共济的观念,积极参加合作医疗。农民以户为单位自愿缴纳,还采取了“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原则,近年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村民们收到了政府的关怀和实惠的效果。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存在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村的全面实施,有效地缓解了患病家庭的经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促进了我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但该制度推行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1)少数农民认识不够到位。由于部分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对推行新农合的目的、意义缺乏深入了解,宣传发动工作尚有差距,致使少数农民对实施新农合的认识还不足;加之合作医疗曾几经反复,一些农民对新农合制度还存有疑虑:一怕合作医疗不持久;二怕挤占挪用合作医疗基金;三怕医疗单位多收费、乱收费。同时,一些农民的健康投资观念、互助共济观念以及风险观念较为淡薄,自觉参合意愿还不强。

(2)参合群众的受益面和受益率均较低。新农合实施以来,我村主要对参合群众的住院医药费用给予报销,另有10种慢性病门诊可审核结报,加上享受体检和分娩补助缺乏稳定高效的筹资渠道。

(3)缺乏稳定高效的筹资渠道。尽管新农合强调农民参加要以自愿为原则,但为了保证参合率,目前参合群众个人筹资部分主要还是采取行政推动、层层包干、实绩考核的办法,由基层干部挨门逐户收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筹资成本较高。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涉及千家万户、维系农民健康的“民心工程”,在农村,村干部要从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和建设 和谐社会 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新农合工作的重大意义,把这项造福广大农民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好。

(1)继续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要结合本村实际,加大宣传力度,改进宣传方法,利用多种方式,帮助群众算大帐、算细帐、算长远帐,引导他们克服侥幸心理,转变单纯“受益”的观念,强化健康投入和互助共济意识,增强参合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广泛宣传医疗服务机构不同的报销比例和医生用药告知制度,切实保障农民权益。要强化和普及农村健康知识教育,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切实提高农民的卫生意识和健康水平。

(2)完善农村医疗服务监管机制。要建立合作医疗定点服务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加强对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医务工作人员的教育,提高政策和业务水平,坚持实行用药告知制度,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改善服务态度,保证广大参合农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坚持按期公布收支账目,及时公示农民个人医药费用核销情况,并扩大公示范围,广泛接受监督,提高农民对新农合的信任度。

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 篇6

进行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新型农村和作医疗制度的落实情况和农民对对“新农合”的满意程度,了解国家关于农民问题的政策及其落实情况,进一步了解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展情况。由于条件有限,我只对本村的情况进行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我通过与村里负责人座谈,实地参访村民等方式进行了解“新农合”的参与情况、农民对于“新农合”的认识情况以及农民对于“新农合”的满意情况。

我在网上搜集到国家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进展和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

我调查了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本地“新农合”的基本情况。

“新农合”是农民群众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加合作医疗,“新农合”不光是具有农村户口的人可以参与具有城镇户口的人也可以参与,本地2010年参合农民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20元,加上各级政府补助的80元,参合农民今年每人的筹资总额为100元。根据上级政策和该县的具体情况,他们确定了合作医疗基金设置和具体报销比例。合作医疗基金分家庭财户基金、大病统筹基金和风险基金。参合农民个人筹资部分全部纳入家庭财户,用于门诊医疗费用的报销补偿,报销比例为50%;省、市、县补助资金实行全县统筹管理,用于对住医院病人、慢性病人及家庭财户基金用完后的门诊费用的报销补偿;慢性病病人按40%的比例报销,家庭财育基金用完后的门诊费用按20%的比例报销。住院按乡镇、县级、县外三级,确定不同的报销比例。门诊费用最多报销100元。乡镇住院不设起付线、不分段,一律按50%报销;县级起付线200元,5000元以下报30%,5000元以上报35%;县外起付线800元,5000元以下报20%,5000元以上报25%;平产每例补助100元;外出探亲、打工住院,以县外医院的起付标准,按县外医院报销比例的70%报销;大病统筹报销封顶线为20000元。

(二)“新农合”的参与情况。

通过与村里负责人的谈话得知,我村现居住有1056人,除去具有城镇户口的居民外共有875人,2010年我村农村户口的人参合人数为769人,占我村农村户口总人数的87.89%,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预期目标。我在县政府网站上查到:全县共有453982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5.97%,我县也达到了国家的目标表。

第页

(三)农民对“新农合”的理解。

我在村上随即调查了150人左右,其中大约有60%的人认为“新农合”是国家的一项便民政策,参与“新农合”不仅可以报销一些医疗费用而且还算是为自己买了一份保险;有将近10%人是“从众心理”见别人入了自己也入了。

(四)本地村民对“新农合”的评价。

我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人对“新农合”还是比较满意的,据这些人反应:参加“新农合”可以为老百姓省不少钱哪,特别是有慢性病需要住院的的人,他们对此评价特别高,而且还为“新农合”做宣传劝大家都去参加。但是由于我们当地的具体情况,有些村民的反应不是那么积极,据他们反应一年看不几次病,而且都不是什么大病,感冒发烧的在卫生室里看了还不给报销,在医院里看病倒是能给报销但是医院里的医疗队伍又不行,一年花20元钱没有多大用处。还有村民反应在报销的时候如果是在大医院看的病还得经过小医院的证明,这要是没有关系的话有的时候很是不好办,因为小医院里的不给证明不说服务态度不好不好,真的很令人生气。通过对当地村民的调查我发现本地“新农合”存在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1、在下一级医院能治好的病,如果你去上一级医院去治疗是不容易给报销的。比

如说在市级医院里看病要想报销医疗费用必须有当地的医院和县一级医院的盖章证明,只有当地的医院和县一级医院治不了的病才能到县级以上的医院去治疗,如果能治得了,它们是不予盖章证明的,也是不予报销的。这就大大的限制了农民就医的选择权,有些小病向感冒发烧或者是做一个健康检查可以在当地的医院或者是县一级医院里治疗,但是大病虽然县医院里也能治疗但是就县医院里的那医疗条件谁又能敢在那里治疗啊,谁又能敢拿着自己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开玩笑啊?!当然对于有关系人来说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新农村合作医疗是为了解决所有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是那么一部分。

2、医院的医疗条件太落后,没有定点卫生室,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我们这

里原来一个乡的村庄才有一个正规的医院(***医院,位于***村),另外只有那么几个村庄有卫生室,在***村除***医院外还有两个卫生室。大多数没有卫生室的村庄要看病必须得到几里以外的卫生室,很是不方便,特别是遇到阴天下雨的时候更是不便。在“很久很久”以前***医院还是挺有名的,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有好的医生,但是近些年来好的医生要么是退休要么是去县级医院,医院里因为医疗事故还出过人命,医院也因此失去了农民的信任。医院里现在除了有个看不孕不育的中医还有些患者外其它大夫基本上是没有患者,大多数人有病就去卫生室去治疗,能治的基本上就治疗了不能治疗的就去上一级医院。

3、有些家庭非常贫困,以至于拿不起那几十块钱。也许你不信在我们这里还会有

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人,在调查中我发现我们这里还真的存在这样的家庭,对于这些人群来说有没有新农村合作医疗都一样,小病自己能抗过去大病也没钱看,在说了他们也没钱来买新农村合作医疗。因此现在虽然有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但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是依然存在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切的前提是人们都得有个好身体,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空谈。为了让农民都能有个好的身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贯彻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针对当地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落实情况,我提出以下建议:

1、卫生部门应该批准更多符合条件的卫生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卫生室,让

农民在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同时有更大的选择权。这样不仅使农民有一个更好的就医机会,而切也会使得卫生室和医院在竞争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提高为患者提供更好服务的能力。

2、为了让农民有一个更好的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带来的实惠,政府部门应

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以解决农民“去上级看病,须下级同意“的规定。政府制定相应的措施以减轻上级医院看病的压力,同时又能让患者有一个更好的看病机会,尊重患者的选择。

3、政府应对特别贫困的家庭给以关怀,采取减轻或免除费用等政策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真正的是每个农民都从中受益,都能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带来的好处。从而为农民化解看病难的问题。

4、医院和卫生室应提高自身能力,提高对医生的选择要求,从而使每一位医生都

能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不让每一位患者因为误诊而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也不让没一位患者因为医生的误诊而失去健康更不能失去生命。卫生部门应加强监督,以做到每一位医生都能够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提高医疗部门的服务质量。

5、我在县政府网上查到一下信息:为确保新农合健康运作,定陶县还启动了慢性

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 篇7

关键词:问卷调查,医疗,新农合,满意度

1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地点为沈阳市于洪区某村。调查共发放问卷188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95% 。其中,男性105名; 女性75名。问卷调查的基本结果如下:

1. 1村民年平均收入情况

23% 的村民年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23% 的村民年平均收入在3000 ~ 6000元,17% 的村民年平均收入在6000元~ 1万元,37% 的村民年平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

1. 2村民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与情况

180名接受调查的农村居民中有155名居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占其中的87% ; 有25名居民未参保,占其中的8% 。

1. 3该村基本医疗条件

该村卫生所共有医务人员2名,两人均为专科毕业且年龄较大。该村卫生所未设立各专科科室( 包括心理门诊) 。 但是,该村每年均组织村名进行体检。

1. 4村民就医情况

出现常见病时: 8% 的村民选择省、市级医院进行治疗, 10% 的村民选择县级医院进行治疗,67% 的村民选择本村卫生所进行治疗,26% 的村民选择自己买药进行治疗,另有2% 的村民选择不治疗。67% 的村民选择在卫生所进行治疗, 该比例明显高于全国57. 4% 的平均比例[1]。可能原因为调查地比较靠近市区,卫生所的就医质量高于全国卫生所的平均水平。

出现重大疾病时: 78% 的村民选择省、市级医院进行治疗,15% 的村民选择县级医院进行治疗,7% 的村民选择乡镇卫生所进行治疗。在22% 未选择省、市级医院进行治疗的村民所给出的原因中,8% 的村民表示没有医保负担不起, 77% 的村民表示大医院报销比例比较低,8% 的村民表示大医院的医生态度不好,另有15% 的村民表示去大医院路途遥远不愿前往。

1. 5村民医疗支出情况

18% 的村民年医疗支出在500元以内,17% 的村民年医疗支出在500元~ 1000元,27% 的村民年医疗支出在1000元~ 5000元,17% 的村民年医疗支出在5000元~ 1万元,10% 的村民年医疗支出在1万元以上,另有12% 的村民年医疗支出时多时少。在调查过程中,48% 的村民表示年医疗支出偏高以至于难以承受,48% 的村民表示年医疗支出在可以负担的正常范围里,只有2% 的村民表示这一支出是偏低的。

2农村基本医疗存在的问题

2. 1村民新农合参保率较高,但村民对于新农合的满意度急需提高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该村村民新农合的参保率在87% 左右,但参保村民的满意率仅仅达到50% 。村民们普遍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应该取得帮助农民减轻医疗负担的效果,但实际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这可能与新农合采用先垫付后报销的方式有关,这种方式会使农民对新农合的信用度降低[2]。

2. 2该村对于新农合及农村医疗的宣传力度不够

调查之后我们发现仅仅只有17% 的村民表示比较全面的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而仍有近30% 的村民表示基本不了解新农合。

2. 3调查地农村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

该村卫生所从软件上来说只有两名年龄较大的医务工作者,由于人数少所以不能分科而且两人不久也会因年龄过大而退休。从硬件上来看,该卫生所缺乏像B超机等一些基本的专业诊疗设备。村民在患较大疾病时,由于医务工作者的不足以及设备的缺乏,无法获得应有的治疗。

2. 4村民由于健康意识不够而导致部分村民医疗支出比例较大

在调查的过程中,虽然所有的村民都表示非常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但有48% 左右的村民从未进行过身体健康检查,能够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的村民只有35% 左右。农民由于地域、生活习惯的特点以及健康意识的不足,使得许多疾病在早期没有及时得到诊治,而是发展到后期形成顽疾再到医院就诊,费用高且效果差[3]。

因为调查地区位于沈阳周边,且沈阳周边农村距离沈阳市区距离、交通状况以及经济结构比较相似,笔者认为在该村的调查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沈阳周边地区农村的医疗情况。

3对于农村医疗工作的几点建议

3. 1改变农村医疗保险的组成形式

新农合的筹资水平及支付方式变革会对村民的医疗选择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4]。笔者建议适度降低新农合的农民每月自己缴费的钱数以让农民获得更大的实惠。另外,在对待身患大病的患者时,应根据其收入以及家庭情况适度提高报销比例。同时,也可以尝试将城市里的商业医疗补充保险引入农村当中,不仅可以减少新农合的负担,而且可以提高患有大病的村民的报销比例,防止因为一场大病毁了一个家庭的情况出现。今后,政府在制定政策措施时,应综合考虑新农合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协调平衡发展,使农民真正在医疗服务中获得更多的实惠[5]。

3. 2加大农村医疗工作的宣传力度

一方面,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加大对新农合的宣传力度,使得广大村民真正了解新农合以及如何利用新农合降低自己的医疗支出。应该着重加大对一些年纪大的、低学历的弱势群体的宣传力度,只有使这些人真正了解新农合,才可以说政府的宣传工作是成功的; 另一方面,村委会应定期组织一些有关如何在早期自查疾病、养生等方面的讲座。同时,村委会还应组织相关的人力物力对于讲座以及体检进行宣传,以保证将村子的村民健康工作覆盖到每一位村民。

3. 3通过相关政策提高农村的医疗实力

一要加大农村医疗的财政投入,为农村卫生所购买专业的诊疗设备以提高农村医疗的硬件。二要选派一些具有一定资质的医务人员对乡村卫生所进行支援,并可以考虑将下乡支援作为晋级的必要条件,以鼓励更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投入到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中来。农村卫生所作为农民接触的第一级医疗机构,只有合格的医生才能够担当守门人的角色[6]。

总之,一方面当前沈阳周边农村的医疗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另一方面沈阳周边地区农村的医疗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只有解决好农民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好中国的问题。笔者相信,在未来,中国农村的医疗工作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使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姚强,陈凯,籍文雪,等.新医改下我国农村居民就诊流向变化趋势与成因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11):13-15.

[2]王柯,张晓,沈其君.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费用控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9):574-575.

[3]刘长杰.把握县医院工作特点,确保新农合惠民政策落实[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5):458-459.

[4]许利刚,尹爱田,井珊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医疗服务分流的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3):213-215.

[5]刘炳武.如何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管理工作[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2Z):151.

农村医疗情况调查报告 篇8

这次问卷调查是为了了解两年来课题实施的效果,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为我们语文老师下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本次调查共收到学生的答卷164份。这份问卷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共10题;第二部分是主观题,有两题。调查包括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复习情况等方面,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无记名回答。课题组老师进行了数据整理和结论分析。

二、数据整理及分析

1.学习主动性

调查中,学生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占47%;需老师同学督促的占4%;完成任务比较拖沓的占21%。这说明经过课题实验,有半数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主动性增强了,自主意识也比之前有了大幅提高,这对基础薄弱的农村学生来说,是个可喜的进步。

2.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调查中,预习时努力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的占17%;部分做到的占80%;很少预习的占3%。这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已有预习意识,学生已经建立了自主学习观念,预习的作用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调查反映,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适当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预习,检查预习效果,对部分后进生应提出预习要求和目标,并对难以处理的问题作必要的提示以降低预习中的困难。

3.课堂教学情况

教师授课时间分配调查:认为老师上课讲得太多的占46%,老师上课应该多讲一些的占23%,时间合适的占32%。参与课堂讨论调查:积极投入参与讨论的占28%,偶尔参加的占57%,没兴趣参加的占15%。这反映自主性学习课题研究,改进了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的主流是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说明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较大的成效。教师在课堂上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主学习氛围,让他们多尝试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课后复习方式:把重点内容看熟练的占26%,抓重点和难点的占37%,以单元为单位复习的占33%。以上数据说明,经过课题实施,“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式已深入人心,已有大部分学生倾向于自觉、自主复习。并且能在复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说明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已逐渐养成。但教师还要在复习方法指导上多下工夫,让学生的复习实现高效率。这将是我们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三、调查结论简析

1.通过调查可知,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通过恰当的评价鼓励不善发言的学生。数据反映目前虽然进行了深层改革,进行了自主性学习课题研究,但学生对自己潜力发挥仍感不足。说明课堂上还需要加大学生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力度。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想象和创新能力。

2.自主性学习中,学生只有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才能较好地适应快节奏的教学形式。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已养成预习习惯,并且较好地体现预习效能,预习的方法有了改进。但学法指导方面,还需加强,少数学生预习具有盲目性。预习时,把做题当作主要目的,而忽视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因此,预习时教师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指导,以及预习检查都是不可忽视的。

3.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调查反映,大部分学生都适应了自主探索,手脑并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且有了较强的自主意识。大多数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知识的结果需要自己去探索,只有自己勤奋,才能较好地获得知识,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逐渐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了“先学后导,自主钻研,互相讨论”的学习习惯,逐渐“能学”、“会学”。

四、展望和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我们认为,我校自主性学习课题研究贴近实际,开展研究意义极大。后阶段自主性学习课题研究需在教学生“能学”“会学”“巧学”这几个方面加大力度,教师要在实践中,总结出最佳的导学策略。

调查中我们看到,语文课还需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教师要不断听取学生意见,尊重多数学生的选择。要相信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异想天开”。学生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对知识的消化,吸收需要一个过程,而自主,合作,探究需要一个和谐开放的空间。因此,教师应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安排学生的参与时间,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这次调查,增强了我们课题研究的信心,看到大多数学生能够适应自主性学习方式,变得越来越会学,越来越“聪明”,我们备受鼓舞。但我们也认识到,课题研究中尚有许多方面还不完善,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进行理论学习,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引进先进的教学思想,真正地使课题研究服务于教学,推动新课改的进程。

上一篇:珍惜环境作文写作下一篇:高中学生请假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