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通用13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子化生”,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对于齐王,文章描写的很少,可是这就足以让我佩服齐王。‘‘善。’’这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它表现了齐王很自然的接受了邹忌的意见,很果断。后面的3句话就更让我惊讶,他不但不对说他不好的人受罚,还赏赐他们。如果是我,我一定不会放过他们的。还会有愤怒的心理,认为别人怎么能说国君的不是呢?最终,齐王以他的大度,换来了整个国家的成功。还让我们懂得,及时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改正。齐王深知:以德服众优于以暴力统一国家。最后他得到了老百姓的信服,把国家统治的很好。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
1、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 能准确地翻译全文。
2、学习工于对话, 巧于设喻, 精于对比, 善于铺垫和侧面表现等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封建专制社会, 皇权威威, 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 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吴相伍子胥赐剑自刎, 比干剖腹挖心, 屈子放逐, 司马迁蒙宫刑之辱, 都是千古奇冤!可是, 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谄言, 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 他凭借的是什么本领?
(答案:凭借一个“讽”字, 即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 委婉地规劝, 也称“讽谏”)
邹忌如何讽谏?齐威王听取了他的批评教育吗?
二.认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自由朗读课文。
3、学习翻译。
翻译要领:换、调、补、改 (信、达、雅)
换: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地方 (土地、方圆)
调:将后置的定语、状语和前置的宾语调还到原位。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群臣吏民)
补:将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如: () 朝服衣冠。 (邹忌承前省主语)
改:文言文中有词类活用现象
如: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美, “以……为美”形容词意动用法“私”, 偏爱,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4、口译全文。
三.定向问答。
1、概括各段大意。
(答案: (一) 邹忌比美 (二) 邹忌讽谏 (三) 齐王纳谏 (四) 齐战胜于朝廷)
2、阅读鉴赏。
(a) 工于对话
试品味三人的答话在语气和感情上有什么不同?从中你认为写人物对话要注意什么?
(答案:其妻曰:“君美甚”, 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因“私我”也;其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不正面赞扬, 仅用一个反问句, 显见因“畏我”而略带敷衍地表示赞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陈述句, 因“有求”于我, 不得不表示肯定, 但感情平淡。可见, 写人物对话, 一要切合人物身份;二要切合人物思想感情。)
(b) 巧于设喻
讽谏齐王除蔽纳谏。邹忌设喻之巧, “巧”在何处?
(答案:邹忌以私事比国事。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 易被齐王接受。邹忌的妻、妾、客都美邹忌, 齐王的宫妇左右、群臣都谀齐王, 他们都出于各自的亲疏关系, 出于或私、或畏、或有求的动机, 具有很大的蒙蔽性, 邹忌的私事与齐王的王事, 何其相似!邹忌取类设喻, 贴切生动。)
(c) 精于对比
第三段写齐王纳谏, 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比?这样对比的表达作用怎样?
(答案:其一, 从齐王纳谏的方法对比。齐王下令进谏可采用“面刺”、“上书”、“谤于市”三种方式, 并分别赐予“上赏”、“中赏”和“下赏”。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奖赏的对比, 表现齐王广开言路决心之大, 从谏如流态度之诚。其二, 从齐王纳谏的效果对比。“令初下”, 进谏的人“门庭若市”;数月后, “时时间进”;“期年”、“无可进者”。这一鲜明对比, 表现了齐国政治修明, 齐王纳谏效果之显。)
(d) 善作侧面描写
课文最后写诸侯朝齐。请你给结尾写一个短评。
(答案:写纳谏结果。侧面表现, 篇末议论, 卒章显志)
四.深思质疑
1、学生自由质疑。
2、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 却细写邹忌比美, 这有“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之嫌吗?
(答案:写邹忌比美, 看似与主题无关, 实际上正是为突出主题所作的铺垫。先有比美, 后才能以此设喻进谏, 这个“比美”正是紧扣题目中的“讽”字落笔。若去“直谏”, 齐王不但不会纳谏, 恐怕邹忌连脑袋也保不住!)
3、邹忌作为齐威王的谋臣良相, 讽谏齐王, 目的在于维护齐王的利益, 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这样的行为值得赞扬吗?
(答案:邹忌讽谏齐王广开言路, 纳谏除蔽, 修明政治, 使齐国富强起来, 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有利于人民的安定和生活的改善。同时, 对我们今天法制建设也有值得借鉴的价值。)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第1~4题。(15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关?”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关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朝服衣冠()
(3)私我也()
(4)王之蔽甚矣()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并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关键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B.听了邹忌的谏言,齐威王仅仅说了一个“善”字,凝练传神,其纳谏的态度和决心跃然纸上。
C.妻、妾、客的回答,虽然同为赞扬,但态度、语气明显不同。妻是热情的,妾是逢迎的,客是畏怯的。
D.这篇文章在写法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4.文中齐威王的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4分)
湖北襄阳市试题
文言文阅读。(10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文略,见前文)
【乙】梁惠王日:“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日:“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日:“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日:“无以异也。”日:“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梃(tǐng):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pá0):厨房。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⑤率:带领。(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________
(2)杀人以梃与刃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予观夫巴陵胜状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所欲有甚于生者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兽相食,且人恶之
D.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甲】文强调的是_______,【乙】文强调的是_______。(2分)
5.【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说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重庆市B卷试题,从理解文言文的词语、句子、内容等角度设题,考查比较全面。其中第3题的四个选项,不仅涉及人物的性格特点、语言特色、心理变化等,还涉及了文本的写法特色,覆盖面广。第4题要求考生结合生活感受谈认识,体现了学以致用、古为今用的理念。
湖北襄阳市试题,采用课内、课外文段对比阅读的形式,试题涉及的课外篇目中的词语均在课内篇目出现过,设题目的在于考查考生的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第4、5两题,对比点选得巧妙,突出了对比阅读的意义,很好地考查了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
他穿好衣服对着镜子问妻子:“我与徐公相比,谁美?”妻子说:“当然是你更美,徐公哪有你美!”徐公是齐国公认的美男子。他有点不自信,又问小老婆,小老婆也说他比徐公美,他又问客人,客人也说他比徐公美。一天徐公来了,他自己仔细看看,又对照镜子看了,觉得自己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觉时就想通了:老婆说我美于徐公是爱我,有私心;小老婆说我美是怕我,客人说我美有求于我。第二天他就去把这件事告诉了齐威王,并且说:“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唉!”
齐王是个十分开明的人,不仅称赞他说得对,而且马上向全国的官员、百姓下令:“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过了一年,想提意见,也没有话说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都来拜见齐王。
早在战国时代,除了邹忌外,还有一位十分善于提建议的名人,他就是晏子。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天很冷。而景公与晏子聊天时却说天气一点都不寒冷,真是奇怪。晏子就笑着说:“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知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景公听了这番话,便下令发衣分粮,给饥寒交迫的人民,因此晏子的讽谏之道也扬名四海。从晏子的说辞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晏子分寸把握得十分巧妙,他将贤主与景公比较,不露骨也不绕弯地将他的意见以及希望景公做的事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这与邹忌的讽谏之道异曲同工。
我国古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逆耳忠言的提出也要因人而异。古罗马的卡利古拉是一个著名的暴君,犹太人希提希望他可以改变政策,于是在国家大会上公然指出国王的暴行,字字句句都十分直白,却十分有道理,但希提忽略了国王是位暴君而直言以致被施以绞刑。这便告诉我们,好的意见,如果不能因人而异地用适当的方法委婉提出,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但达不到目的,还会招来祸端。
在多次齐读的基础上,当堂能背诵全文。
4.难句(词)释疑:
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
形貌佚丽佚丽,光艳美丽。
朝服衣冠服,穿戴。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倒序。
旦日第二天。
孰视之孰,熟,仔细。
吾妻之美我者美,认为…美。
私我也私,偏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
皆以美于徐公以,以为,动词。
今齐地方千里方,方圆。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刺,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谤,批评,议论。市朝,集市朝堂,这里指公共场所。
闻寡人之耳者闻,闻达,也可作使动。
门庭若市门庭,大门前、庭院的内外。
时时而间进间,间或。
期年之后期年,满一年。
5.课文简析:
大家谈:邹忌的进谏技巧DD以小见大由此及彼
小课件(详见课件):主要内容:臣谄君蔽,从闺房小语破之。6.人物形象(点拨):
邹忌,是一位善于思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他从日常琐事推及治国大事,可谓善勤王事。
7.练习:①背诵全文
②辨析多义词(做在课本上)
③部分字词抄写三遍。
一、提纲挈领:一“讽”立骨, “三”贯全文
《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 徐公之美, 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 兴亡关头, 从闺房小语破之, 快哉!”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 但在结构上“从闺房小语破之”, 一“讽”立骨, 并且“三”贯穿全文, 有三叠九曲之美, 变中不变, 不变中变, 如迂回九曲, 引人入胜。教学时, 我高屋建瓴, 紧紧抓住本文的题眼和文眼“讽”, 牵一发而动全身, 牵一“讽”而动全文, 同时融入三叠九曲之美。让学生明显感悟到文中的四个“三”一环套一环, 环环相扣, “讽”动全文, 结构精巧, 构思独特、严密。
具体做法是:其一, “讽”的原因, 即“为什么讽”。对应的情节是“三问”“三答”“三思”。贤相邹忌在与徐公比美时, 问妻, 问妾, 问客, 得到三答, “暮寝而思”, 思出“私、畏、求”, 并由“己之蔽甚矣”想到“王之蔽甚矣”。其二, “讽”的方式。即“怎么讽”。对应的情节是“三比”。由自己的生活小事深入思考, 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自己与国君相比, “妻、妾、客”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相比, 生活小事与国家大事相比, 取辟设喻, 顺理成章地揭示了一国之君更容易受到蒙蔽的道理, 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其三, “讽”的结果。即讽得“怎么样”。对应的情节是“三赏”“三变”。齐王下令, 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 依据“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给予上、中、下三赏。齐王纳谏之后, 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三个阶段, 三种变化。“令初下, 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虽欲言, 无可进者”, 齐威王纳谏除弊并最终“战胜于朝廷”, 产生了很好的国际影响。
二、巧借戏剧:点燃兴趣, 寓教于乐
3000年前, 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容器, 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学生拥有巨大的潜能, 他们的头脑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 教师所要花的功夫主要应在“点燃”上, “点燃火把”的火种来自兴趣, 而兴趣的打火石就是学生自己, 让学生动起来, 便能击出火花。我在教学设计中抛开传统的束缚, 巧借戏剧, 点燃兴趣, 寓教于乐。
众所周知, 《邹忌讽齐王纳谏》之所以吸引人, 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百余字的小故事中, 居然起起落落, 不止一次峰回路转, 柳暗花明, 其构思之精巧可见一斑。根据这一特点, 我决定让学生编演课本剧, 让大家牛刀初试尝试自己当编剧、导演、主演。首先, 我在课前选择文中的【“讽谏”:邹忌、齐王的戏】这一场景予以编写, 课上用多媒体投影给同学。 (见全文末附录) 其次, 请同学们对照原文交流讨论改编课本剧时要注意的事项。如:设置活动场景, 时间、地点、人物、旁白、人物之间的对白、对白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再次, 要求同学们借鉴此例, 注重创新, 把课文中【问美:邹忌、邹妻、邹妾、客人的戏;】【比美:邹忌、徐公的戏;】【思美:邹忌个人戏;】【讽谏:邹忌、齐王的戏;】【进谏:齐王、群臣吏民的戏;】【四国朝齐:齐王、四国使臣的戏;】等这几个场景编写成课本剧。在编写中结合课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写出自己的个性风采。按内容多少分成大、小学习小组完成。最后, 鼓励同学们把精心编写的剧本, 精心地演好。学习小组互助合作, 推选导演、演员, 进行表演排练。小组演完后, 全班推选最佳导演, 各角色最佳演员进行表演。
表演一结束, 趁热打铁, 就表演讨论了原文的语言特色, 然后再因势利导, 分析了邹忌的进谏艺术, 肯定他有勇有谋和齐王纳谏的精神, 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极尽委婉曲折之能事, 特别是在结构上一“讽”立骨, 以“三”贯穿全文, 使文章结构既严密又呈现回环之美。在内容上戏剧性强, 引人入胜。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本文这两个特点来精心设计课堂, 艺术地处理文本, 多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教学在层次上呈现出一种流动的韵律美, 还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潜力, 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目的, 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杜亚群, 《点燃兴趣寓实于活——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心得》, 《中学语文教学》
[2].左松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思路》, 《语文教学与研究》
[3].周晓兰,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在结构上,文章采用了奇特的三叠排比结构样式: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弊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文章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势整齐而又不失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篇幅虽短小精悍,却是妙趣横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分析这种新颖的结构样式纳入课堂教学当中,通过比较分析来增进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背诵课文。然而,在讲课的过程当中,有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让我思考了几昼夜,他说:“老师,我觉得邹忌问妻、妾、客的话意思差不多,而妻、妾、客三人回答的话也差不多,但是邹忌思考的结果却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为什么分别是‘私’‘畏’‘有求于呢’?”由于问题来得太突然,我没有做事先的考虑,当时真有点手足无措,最后也只是敷衍一下说:“私”是偏爱的意思,说明邹忌与妻子的关系非常亲密;“畏”是害怕的意思,说明妾的地位非常低下;邹忌当时在齐国担任大官,所以免不了有些客人“有求于”他。当时心里真的有那么一点慌张,更多的是一种愧疚。
为什么问相似答相似而思考的结果却相差如此之大呢?抱着务必给学生一个满意答案的态度,我反复朗读、分析文章,查找资料,向其他老师询问,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有了一点眉目。
我从“纵向比较、横向联系”的思考角度来分析,具体说来就是纵向上将三问、三答内部之间进行比较分析,体会作者选词、炼字的精妙,横向上联系邹忌与妻、妾、客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不乏依据的可能性推测。
首先,说说纵向上的比较。比较邹忌问妻的话与问妾的话,最大的不同在人称代词“我”与“吾”的使用上,二者都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与“吾”有什么区别呢?在古代汉语中,“我”更具口语色彩,一般用于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不及“吾”严肃庄重,“我”既表现出邹忌讨好妻子的心态,也体现了夫妻间的关系亲密乃至有股亲昵、暧昧的酸劲儿。“吾”字是较庄重的书面语自称,是一种正式的称呼,语气较严肃。邹忌作为丈夫(严格来说是主人),对不具备真正婚姻关系的妾持有一份威严,可以想像这样的场景:早晨,邹忌同妻、妾在大厅小聚,邹忌笑着脸用温和的口吻问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他的妻子也笑着用亲昵的口吻和非常肯定的语气回答道:“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时,他把头一转,端正自己的姿势,用一种生硬的语气询问站在旁边的妾:“吾孰与徐公美?”谨慎、胆小的妾在犹豫了千分之一秒之后,毫无疑问地重复了妻的话。再比较邹忌问妻、妾的话与问客的话,又可以发现两者重在一个文言句式的不同:孰与、与……孰……。“与……孰……”是“孰与”的变式,两者都可以译为:与……比较,哪一个……。不同的是“与……孰……”表示一种强调,在读的时候要将“吾与徐公孰美?”中的“徐公”重读,这也说明此时邹忌虽得到妻、妾的肯定回答,但“不自信”的程度却更深了,同时,他也在提醒客人:你要考虑清楚哟!是城北的徐公啊!是“齐国之美丽者也”。可惜客人还是违心地承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一副讨好之相跃然纸上。
接着来看一下三答,妻说的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君美甚”是一个主谓补结构(有的教师可能另有高见),“甚”是表示程度的补语,可以翻译成“很”,表示非常肯定,这一程度副词同样突出了妻与邹忌间的亲昵、暧昧,而句子后面使用了助词“也”,加强肯定的语气,然后再补上了一个感叹号,整个句子的语气肯定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但实际上邹忌“自以为不如”,且是“弗如远甚”,两个“甚”都表示程度很深,只是一个是对邹忌相貌胜过徐公的肯定,一个却是完全的否定,妻的话越是肯定越突出了他对丈夫的“私”。妾的话虽然也是非常肯定的语气,但他是重复妻子的话,丝毫没有自己的见解,其实也不敢有自己的见解,只有服从,服从妻,也服从夫,满足夫的虚荣心,可见当时妾的唯唯诺诺、小心谨慎,这种畏惧害怕的心态用一个“畏”字描述可谓形象至极。客人的话与妻、妾的话有很大的不同,从语气上看,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一、客的回答是否定句,语气较弱,不及感叹句的情感强烈。二、他的话是陈述句,情感、语气上不及妻、妾的回答。 由此,我们可以揣测,客人正是“有求于”邹忌而违心地说出那些溢美之词。
此时,为什么用“私”“畏”“有求于”可谓一目了然了,然而这还不够,我们可以从横向的联系上来稍作分析。中国古代家庭关系中,夫只与妻子有真正的婚姻关系,受法律保护,虽然这可能是一种畸形的保护,而妾与夫之间不具备婚姻关系,夫可以把妾像买卖牲口那样自由转让,这也决定了妻在家庭之中的地位较高,与丈夫的关系较密切,说话比较有权威,而妾想要在家庭中站稳自己的脚根,不低三下四,不谨慎小心,不惟命是从是不行的。从社会关系上来说,邹忌贵为齐之重臣,联系着万人之上的君主,能随便“入朝见威王”,自然有某些人为着私利来奉承巴结他,这一点不难理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
一、填空: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又名《 国策 》。它是由 东汉 未年的 刘向 根据 战国 时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 史料 编订而成,是一部 战国 时代 国别史料 的汇编。该书着重描绘 策士们 的 策谋活动。节选部分写邹忌以自身感受设喻,讽谏齐威王 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终于使 齐国 强盛起来。由全文“讽”的描写可见邹忌是一个 善于自省,聪明精细,善于自保 的谋臣。
2、“门庭若市”的意思是形容 客人很多,非常热闹。
二、释词、译句:
(1)徐公来,孰(仔细)视之(他),自以为(认为)不如。窥(照)镜而自.....
视,又弗(不)如远甚。.
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认为自己不如他漂亮;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
(2)数月之后,时时(有时侯)而间(间或,偶然)谏进;期年(满一年)之.....
后,虽(即使)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之后,断断续续有人来劝谏;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劝谏,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3)今齐地(领土)方(方圆)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没有谁)不...
私(偏爱)王。.
现在齐国的领土方圆一千多里,成邑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您身边的人没有不偏爱大王的„„
(4)朝(早上)服(穿戴)衣(衣服)冠(帽子)。有一天他穿戴好衣帽....
(5)邹忌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齐王纳(接纳)谏(规劝君主尊长或...
朋友,使之改正错误或过失)。
邹忌劝告齐王纳谏
(6)吾与徐公孰(哪一个)美(漂亮、英俊)。我与徐公相比那一个..
英俊。
(7)客之美(以„„为美)我者,欲求于我也。客人认为我英俊,是因为.
想向我求助。
(8)能谤(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谏)于市朝,闻(使„„听到)寡人之耳..
者,受下赏。
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河南省实验中学柴红森)
教案点评: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教师曾让几个学生粗读课文,通过了解,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自本网,请保留此标记。)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同时,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2、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时数一节
预习准备:本课比较浅显,要求同学借助参考资料弄清文意,编课本剧并表演,以增强兴趣
【导语】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授课过程
一、用课件介绍背景知识
1、关于《战国策》
2、邹忌其人
3、解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请注意一下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客三答
三比: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六、分析三比的设喻说理如何易于被人接受(以家事说国事,现身说法,由已及人)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分两大组比赛积累文言知识
1、正音:形貌()丽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期()年
时时而间()进窥()镜
2、通假字:有孰
3、解释下列红色词的意义:
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窥镜——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王之蔽甚矣——
期年之后——
4、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词类活用情况:
(1)、朝服()衣冠,窥镜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闻()寡人之耳者
5、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
今义:
(2)、今齐地方金千里古义:
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
今义: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
今义:
(5)、能谤讥于市朝古义:
今义:
6、多义词:
旦: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危在旦夕()
信誓旦旦()
孰:吾与徐公孰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7、句式: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省略句:客从外来,(邹忌)与(之)坐谈
比较或选择:吾与徐公孰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呼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8、8分钟课本剧表演
9、抢答:
(1)、作者为何详写邹忌与徐公比美,而略写齐王纳谏?
(2)、你如何看待妻、妾、客的回答?他们的语气有否不同?
(3)、你认为真的会出现“皆朝于齐”吗?
(4)、有一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是哪个?
10、总结本课所学
课外练习:
(1)、你认为邹忌是个怎样的人?齐王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从这个故事能吸取什么有益的教诲?写600字作文
(2)自学并翻译《叔向谏杀竖襄》,学习劝谏艺术
平公射鹌。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入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sì)于徒林(地名)壹;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鹌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运闻。”君忸怩,乃趣赦之。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关?”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芙?”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芙我者,私我也;妾之芙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解释选文中加粗的词语。
窥:_________
蔽: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察看 受蒙蔽
2.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彩美丽。(修、余、昳丽)(意对即可)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巨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本文选自《 》,由 (朝代)的刘向编订而成。 (2分)
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能冷静思考,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段强调齐威王从善如流,善于纳谏,使国内政治修明,体现本文主旨。
D.本文第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参考答案:
9.《战国策》西汉(2分)
10.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得上等奖赏。(3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推荐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初中作文素材07-03
《邹忌讽齐王纳谏》评课稿11-16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及参考答案05-26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07-24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