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权力监督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强化权力监督

强化权力监督 篇1

强化权力运行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监管,权力就成了滋生腐败的土壤。2010年5月6日,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中央纪委和中央组织部召开的视频会议上讲话,要求贯彻落实干部监督制度,让卖官者身败名裂,让买官者赔了夫人又折兵。2005年爆出的“1949年以来中国最大卖官案”的黑龙江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卖官受贿案中,涉案官员达265名,仅绥化市各部门一把手就有50多人。韩桂芝、马德买官卖官案涉及领导干部900多人,有多名省级干部,上百名地市级干部。据说某人给马德送了50万,第二年就被提拔为县长。如果市委书记马德的权力得到有效限制和监督,不能明里暗里决定下辖某县县长的人选,也就不会有人掏50万元向他“买”县长了。2010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制度明确了监督谁,谁来监督,出了问题追究谁,怎么追究等一系列问题。对党委党组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行为上,进行了明确规定和最基本的规范,为我们的领导干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上,起到有章有循,有规可依的作用,初步健全了防范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

强化权力监督 篇2

一、区别权力监督和制约的必要

从古汉语中来看,监督和制约二词是有明显差异。首先看“监督”:监,自上临下,监视之意,《说文》“监,临下也。”;《诗·大雅·皇矣》中有“监观四方,求民之莫”;《国语·周语上》中也有“得卫巫,使监谤者。”。督,本义为察看。《说文》:“督,察也。”。监、督二字连用,意为监察督促。如:《周礼·地官·乡师》中有“大丧用役则帅其民而至,遂治之”之句,汉郑玄注曰:“治,谓监督其事。”;《后汉书·荀彧传》中有:“臣闻古之遣将,上设监督之重,下建副二之任;所以尊严国命,谋而鲜过者也。”

考监督一词之义,即为统治者利用国家权力自上对下式的监察检查,翻译成英语为Supervision,即上位对下位的观察,其中“super”来自拉丁语,是“上”的意思。“Vision”是“看”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英语中有对应的词汇,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在西方国家不存在称为“监督”这样的公法意义上的制度。“除了在个别国家称市镇长官为Supervisor之外,Supervision或Supervisor都是在非国家性的场合使用。《牛津法律大辞典》中几乎找不到一个与汉语“监督”对应的英文词汇。”

再看“制约”。约,形声字,本义是绳索,引申为拘束、限制。制,会意字,本义是裁断;控制;节制。如《淮南子·修务训》:“翘尾而走,人不能制”;《孙子·虚实》“水因地而制流”。制、约二字合用,为控制约束之义。

从两词的词源词义来分析,制约和监督二词的涵义中并无任何交集,更谈不上相同,根本不会产生混用和替代使用的可能。但是为什么又会存在前文所述现象?考察其原因,那是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在控权的制度安排中,确实既存在集权模式下的自上而下依赖科层制的单向监督,又存在分权模式下多权力中心的横向的相互制约。单就我国以“监督”这个统摄性概念大而化之地指称的控权制度,其中也有相互制约的成分,如检察权与审判权和侦查权之间的制约。虽然仅以“监督”的概念来概括我国控权制度与我国政治生活的实践有些名实不符,但是公开辨明又有接近西方三权分立之嫌,有悖政治正确,所以只好监督制约混用。但是这种含混态度妨碍了我们深化对控权制度的认识,影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推进,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两个概念,实有厘清之必要。

二、监督与制约的差异

对公共权力的监控,是权力的所有者(君主或人民)和行使者产生了分离,由此产生委托代理关系,为了保证被授权者按照权力所有者的意志和目的行使权力,由此就有监督和控制的必要。综观中外控权制度及其发展历史,作为公共权力的监控的两种基本方式,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1、二者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监督行为的是权力结构中上位权力对下位权力的监控,必须有双方的地位不平等为前提,监督者占主导地位,被监督者处从属地位。因此监督多存在于有一元化权力中心的集权结构的权力体系中,权力所有者依托通过逐层授权建立的科层制组织或曰官僚队伍,监督者根据级别和隶属确立的命令服从关系,对权力运行过程进行督察检查。级别越高,越有权威,监督越有效,越可靠。这就是为什么告状要告御状,上访须进北京,为什么会有市长热线、市长信箱、领导接待日的原因。

制约行为存在于多权力中心的分权结构的权力体系中,以双方地位平等为前提。此种分权不仅仅是权力的职能分工,还必须分立、分置、分属,另一套机构,另一班人马,分属不同的权力系统,无命令服从的隶属关系,有不同的利益,不会产生相互勾结、“自己监督自己”、“左手监督右手”、“共穿一条裤子”的共同腐败行为。总之,有集权无制约,要制约需独立。

监督依赖于权力,所以监督越是有力越要集权;制约依赖于程序,制约越是有效越要重视程序。监督重权力权威,轻正当程序,依赖手段是层级密报,内参,双规等,不公开,容易导向人治。而制约重程序,依靠制度建设,与法治相洽。

2、二者作用的方向不同:

监督是上对下的单向行为。监督者可以监督被监督者,被监督者无法监督监督者,中央可以监督地方,地方无法监督中央。人民群众在宣传话语中也可监督政府,但人民群众作为被管理者,无法命令政府提供权力运行的信息和知晓权力运行的状况,实质上是无法监督。虽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作为主权的享有者,人民群众的监督有法理依据,但无制度基础。上访是寄希望于上级来监督,打行政诉讼官司是借助司法的力量,把政府拉进诉讼的法律关系中,使双方暂时在诉权上地位平等。一旦脱离这个法律关系,处于平等地位原告和被告立即变成行政关系中不平等的被管理者和管理者。

而制约是交互的行为,功能各自不同的权力主体在权力运行程序中的不同环节或不同阶段独立承担不同的任务,只有制约的双方彼此协作才能完成这个运行过程,因此制约双方没有地位的上下之分,只有在程序中各自制约行为启动的先后之分。

3、二者作用的方式不同:

监督是对权力运行状况的检查察看和反映,监督主体并不参与其中,不干预被监督主体的具体决策和执行行为,而是把监察的反映给被监督主体及其授权者,或让上级主管来追究问责进行奖惩;或督促被监督主体自身修正,因此监督主体自身并不负决策和执行的责任。民主政治中任何公权都要受到限制,监督权也不例外,因此监督者不能越俎代庖,直接替代被监督者去行使决策执行权,会导致监督取代了管理,使监督权最终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中国历史上监督机构演变为行政机构的:“内外朝的循环”和“中央巡视员与地方诸侯的循环”是典型的例证。

制约恰恰相反,职能不同的制约主体参与权力运行,各是其中一个环节或一个阶段,它既制约其他权力主体又被其他权力主体制约。只有当程序运转到各自所司职权范围内时,制约行为才会启动。所以监督是主动的行为,制约是被动的行为,监督是持续的经常性的,制约是间断的,阶段性的,监督类似于驾驶室里的各种仪表,制约则类似于刹车和离合器和档位。

4、二者作用的效果不同:

上对下的监督是全方位的,范围广泛,因而对公共权力的控制社会总成本高。制约是有限的,只在制约主体所司职责范围内行事,越权即为别人所制,因而对公共权力的控制社会总成本低。监督是事后控制,是发现了滥权与渎职后再去处理,是“反”腐败的控权措施。制约因为参与权力运行,是事前或事中控制,是“防”腐败的控权措施,因此监督有滞后性,制约有超前性。监督依靠权力系统内部的上下隶属关系,发现问题立即能处理——当然处理得怎样是另一回事,保证了行政效率,虽然往往牺牲了行政正义。

制约是互相牵掣,一个环节不通则全盘运作皆停,虽然牺牲了行政效率,但保证了行政正义。监督主体因为是在权力运行之外,所以困难在于如何发现问题,层级越多越难发现问题,仅属黑龙江省主管的鸡西市委曾在国务院总理三次批示的情况下反复造假欺骗党中央中央国务院,底下的更不用说了。制约主体参与权力运行,较为容易发现问题,因此对公权的控制来说,监督的效率相对较低。如2003年跨海铁路高层私分国有资产和受贿的窝案,对之进行的审计监督前后竟达十四次才发现问题!

5、二者的哲学基础不同:

权力监督制度这种事后控制的前提是主信臣忠,用人不疑。它建立在“人性善”的思想基础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人具有先天的善性,具有可向高尚道德发展的潜在因素,只要加强修养,扩充善端,自可达致“贤人之治”,因为客观外部环境会蒙蔽人的善根,一些偶然因素会造成错误甚至罪恶,所以需要上面督促。但是性善论这种过分乐观的人性假设容易导向人治。对于科层制的权力体系来说,权力的链条越长,对下级的监督控制力越弱,上级越容易被下级欺瞒,因此越容易被监督者观察到的下级越值得监督者信赖。监督者的判断依据是是政治忠诚程度,感情密切程度,这些主观因素又没有客观标准,没辙的情况下只好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

权力制约的思想基础可以近似地言之是“性恶论”,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对人性负面特别警觉的怀疑意识,借用张灏先生的说法叫“幽暗意识”。如果与“性善论”作相对应的理解,认为“性恶论”就是指人的天性就是绝对的恶,则权力制约的思想基础非此“性恶论”。权力制约的所谓“性恶论”只是一种预设,理论上假定人的本性中有贪婪自私的因素,但又在价值上否定人性之幽暗,认为人的自私之心必须受到约束。因此权力制约的制度只是一个底线的制度,规定人们都不能去做的底线要求,它假定人人都是戚戚小人而非坦荡君子,掌权者若不做小人,他不会成为制度的障碍,制度也不会妨碍他的手脚,两不相妨,而且正是制度的存在保证了他成其为君子;但掌权者若不做君子,设若没有制度防线,权力就会变为魔兽。正是这种对人性的审慎和制度理性导向了法治。

总之,监督与制约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作为公共权力的监控方式,二者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存在前提,比较而言,制约是更好的控权方式。选择哪种控权方式,与权力体系的结构有关,与国家的阶级性质无关。

三、加快权力制约机制建设,实现公共权力监控制度的转型

中国现代化的动力不像欧美那样来自社会,是政府主导,靠政府的强力推进,并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战略。为了实施这个战略,国家必须通过意识形态、政府体制和干部队伍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以动员和提取全社会的资源进行工业化,从而国家权力不受限制无远弗届地渗入和控制到每一领域、每一阶层、直面每个人。这样一种国家全能主义的总体性、一元化的社会,权力不仅“构成了一个社会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并且左右着经济运行方式,经济发展及其动力机制”,而且是整个社会的发展的动力机制,对这样的权力进行限制和削弱是不可思议的,整个社会高度的同质同构,根本不存在分权的社会基础。在这种权力结构下,建立了适应其需要的权力监督制度。

在计划体制时代,国家控制了几乎所有资源,连劳动者自身的劳动力资源都是国家计划的一部分,私权不发达,社会主要关系还不是商品交换关系,像现在这样公权侵夺私权,与民争利等许多腐败情况没有发生的可能,权力监督体系的缺陷没有充分体现。而在市场经济时代,社会关系已商品交换关系为主,国家与社会有了适当的分离,私权发达,公权有了行动的边界,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权力监督体制的缺陷逐渐显露,腐败日益猖獗是它的表征。

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是完全由行政力量配置资源转向了主要由市场力量配置资源,国家统管一切、包揽一切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以权力分化为主线的政社分开、政企分开、党政分开、国家和社会分开的改革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权力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各种权力主体在博弈中开始相互制约,日益分化的社会结构体系引发了中国社会权力关系的深刻变化。因此,必须根据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适时实现公权力监控机制的转型。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需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这指明了公共权力监控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突破原来只是从监督来思考防止权力被滥用的单一路径,强调了权力的相互制约性。当前,我国已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任务,国务院也出台《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十年内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无论是建设“法治国家”还是“法治政府”,核心在于建立合理的权力制约制度。因此,权力制约的制度化建设已具成熟的政治条件。

摘要:监督和制约是两种主要的公共权力监控机制,在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作用的方向方式和效果、哲学基础上,二者有很大的差别。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我们选择了与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相适应的权力监督机制。但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权力监督机制日益显露出它的缺陷。要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有效地控制公共权力,就要加强对权力制约机制的研究和建设。

关键词:权力监督,权力制约,控权机制

注释

1[1]孙笑侠、冯健鹏:《监督,能否与法治兼容?——从法治立场来反思监督制度》[J],《中国法学》2005.4

2[2]秦晖,《传统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第192-194页

3[3]张灏,《幽暗意识和民主传统》[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第24-25页

关于强化企业权力监督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企业权力;监督;风险

1 针对廉洁风险防控实效性的问题,积极探索事前监督

廉洁风险防控,就是重点围绕监督和规范权力运行,找出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拿出有效防范措施,力求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近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原油生产任务,积极服从和服务于原油上产、高质量发展和高标准建设,已经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积累了经验,拓宽了思路。

一是要抓好廉洁风险点源排查。以权力运行是否规范受控为判断标准,以开展“五治五问”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作风状况评价机制为基础,通过自己查找、员工评议、纪委建议、案例分析和领导审定等多种方式,重点进行三个方面查找。即查找由于权力过于集中、运行程序不规范和自由裁量幅度大,可能造成权力滥用的风险;查找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可能导致权力失控的风险;查找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改变,不能严格自律,可能诱发腐败行为的风险。

二是要抓好廉洁风险等级评估。学习和借鉴企业风险管理、安全风险隐患防控治理工作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我们将选取生产经营管理单笔业务为廉洁风险评估试点,识别存在的风险点,确定风险等级。廉洁风险等级评估应结合权力的重要程度、自由裁量权的大小、腐败行为发生的几率以及危害性、影响面、真实度等因素,定期对收集和排查到的廉洁风险进行评估,合理确定等级,明确风险分类和典型风险事项,经领导班子集体审定,逐一登记汇总,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接受员工群众监督。

三是要抓好廉洁风险实时预警。依据信息风险等级,对可能发生腐败行为的苗头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进行风险预警,纪委可运用任前谈话、监督建议等方式及时进行处置,通过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做到监督关口前移,实现预防腐败的目的。对存在较重或严重廉洁风险的岗位或个人,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逐级报告,根据工作职责,明确防控措施;对廉洁风险防控措施不落实、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可采取诫勉谈话、组织处理等方式,责令其及时化解廉洁风险。

2 针对传统监督方式滞后性的问题,逐渐实施事中监督

一是创新监督方式。结合工作实践,对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可采取效能监察、审计和专项检查等方式,逐步加大跟踪力度,使生产经营管理业务流程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处在监控之下。我们将对在项目建设、奖金发放使用以及井下作业调控措施监管等三个方面进行全过程跟踪检查。同时,通过全面推行作业区和基层小队信访举报接待日等活动,把监督的重点逐步由事后向事中转移,及时了解基层干部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把握某项业务权力运行的总体情况,从而实现全过程、动态化监督。

二是发挥科技优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具有刚性约束、实时监控、有迹可查、严密精确等特点,改变以往那种静态的事后监督为动态的过程监督,以加强内控体系、ERP系统以及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信息系统建设等为切入点,把科技手段融入权力运行过程,杜绝各业务流程控制点人为干预的可能,确保权力运行界限清晰、公开透明,有效降低管理风险和廉洁风险。

三是重视员工监督。一方面,要尊重员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高度重视企业和社会舆情动态,引导好员工诉求,进一步增强干部员工的监督意识,更好地吸纳员工的智慧来推进权力运行过程监督。另一方面,要健全信访举报工作机制,通过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等方式,敏锐发现问题苗头,掌握监督主动权,积极寻找案源,通过严肃惩治发现的腐败问题,赢得广大员工群众的信任,保护好员工群众的监督热情,真正实现全程监督、全员监督。

3 针对权力运行过程透明性的问题,稳步推进事后监督

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加强对权力监督的有效措施。多年来,我单位厂务公开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和较好的效果,但是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力、下级监督不了的现象仍然一定程度存在。权力运行公开同厂务公开在具体实践中,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和要求可以把握,所以,应把权力运行公开纳入到厂务公开工作中,做到两者互相促进,整体提升。

一是要提升权力运行公开意识。通过深入开展算账对比教育、正反典型教育和党纪条规教育,进一步提升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从表面上看,把经营管理活动置于广大员工群众的监督之下,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有利于防止全厂各级领导干部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从根本上来说,监督是对权力运行的提醒和督促,促使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重新审视决策和举措,去及时修正错误;躲避、拒绝监督,也就失去了一道安全屏障。从而真正实现全厂各级领导干部从“要我公开”到“我要公开”的转变。

二是要明确权力运行公开内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神秘化,是监督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在规范作业区、基层队厂务公开名录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每个单位和部门,乃至每名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权力事项,以简洁明确、便于监督为原则,以内控流程为蓝本,填写权力清单,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让员工群众清晰看到每一项业务的行使主体、操作流程、重点环节、职责权限以及工作标准等等。今年,我们将继续修订完善《反腐倡廉建设检查考核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增强监督检查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切实将监督检查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管理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提升监督检查工作的刚性效力。

三是要完善权力运行公开制度。要通过深入调研和多方论证,依托现有制度,本着便于员工知情、办事和监督的原则,结合实际及时进行清理整合,制定配套实施细则,增强可操作性。要进一步明确规定权力运行公开的原则、范围、时间和方式,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实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制度约束就延伸到哪里,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违法违纪者无隙可乘。

强化权力监督 篇4

浅议如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

东平湖管理局东平管理局 朱正佳 陈勇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着重强调:加强监督制约,形成权力正确行使的有效机制。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勤政廉政意识,牢固树立党风廉政教育是硬任务的思想,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做到逐级负责,层层落实。要使治黄工作与党风廉政教育协调进行,实行“一岗双责”制,做到计划不打架,内容不撞车,工作不扯皮。要建立考核监督机制,加强量化考核,引入激励机制,使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看得见,摸得着。

一、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制度监督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努力实现“三条黄河”的建设目标,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历程中,一些腐败现象发生的土壤和条件还依然存在,近年来黄河系统内个别腐败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基础,损害了黄河单位的形象。因此,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在巩固廉洁自律有关专项治理成果的同时,针 1

对一些人存在跑官要官的歪风,个别领导干部插手防洪工程建设招投标、工程施工、占地赔偿、政府采购等微观经济活动中谋取私利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严加整治。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围绕监督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内容,制定相关规定和配套措施,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要进一步抓好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要把预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从爱护的角度出发,对于有违纪苗头的同志,要及时提醒帮助,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真心挽救,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要在机制体制上构建硬性的监督体系,进行全方位监督,不仅要有党内监督,还要有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保证权力在正确轨道运行。

结合治黄事业的实际,我们要针对容易发生腐败的“点”,健全和落实规章制度,堵塞漏洞。一是把“管理”作为分配要素,完善工资体系和激励机制。把责任与利益相结合,承担多大的“管理”责任,实行奖罚激励机制,创造公平氛围。二是完善管理结构。局党委(组)、局领导班子、中层领导干部,要职责分明,各负其责,通过“一岗双责”的方式,使领导干部在干部调整、资金使用、重大事项决策等方面,严格按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办理,防止个人独断和少数人说了算。三是完善人、财、物管理制度,严格按规定开展制订规章制度,《人事劳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

度》、《机关工作管理制度》等,要严格按制度管理,确保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完成各项治黄任务。

二、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任用监督

要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觉抵制来自各方面不正之风的干扰,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程序,要认真落实职工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监督机制。没有经过组织人事、纪检部门的考察;没有纪监部门的廉政鉴定;不经会议讨论或会上分歧意见较大的,应暂缓做出决定。党(委)组会在讨论选拔任用干部时,须在充分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这样,才会真正表达个人意见,才会真正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才会起到民主监督的作用。

各级领导干部要抓好自身清正廉洁及其分管范围内党风廉政建设的测评与考核工作。通过严格领导干部廉政述职、职工测评、组织考核等环节,全面了解掌握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和工作情况,使党组织和纪检能够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工作。

三、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

监督权力是遏制和减少权力腐败的重要手段。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

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每个领导干部要把党和人民的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确保权力的行使不越界、不跨线、不离谱、不出格。

加强领导干部廉洁勤政,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是关键。一是坚持和完善反腐败的监督机制,党委(组)要统一领导,纪检负责,党政齐抓共管,把广大干部职工动员起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检查监督。二是切实搞好竞争上岗、民主选举、民主评议、离职审计、辞职等制度。把领导干部用人机制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结合起来,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网络。强化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目前,仍有一些领导干部监督意识淡漠,有的对监督不关心;有的只求自己安宁而不愿监督;有的怕得罪人,好人主义严重,不敢监督;也有的领导干部一听监督就反感,认为监督是组织对自己不信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用于治黄事业的投资在不断扩大,标准化堤防建设在加快,黄河基建工程规模和物资采购量也随之扩大,各单位参与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考验也越来越多。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克服这些模糊、错误的思想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慎用权,用好权。

四、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

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虽然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负责人,但行使监督权的却是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如何行使好监督权,就有个监督素质的问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监督素质。党员干部的监督素质直接影响到党内监督体系能否正常运转,如果党员干部的监督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要实现党内监督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就要不断地加强党内监督的宣传教育,积极构建党风廉政教育载体,把日常教育活动和重点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在思想上构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从源头上防止和杜绝腐败行为的产生。认真贯彻执行好《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克服特权和等级观念,明确自己的监督权利和接受监督的义务。对每个党员干部来说,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既要敢于监督,又要善于监督。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坚持党的性质,实践党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把自己置身于广大群众之中,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

一是加强考核工作。党组织要定期对领导干部进行考核。二是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党员领导干部在一个单位或部门时间久了,就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因此,进行干部交流,对单位、对领导干部都有好处,也有利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三是定期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和岗位审计。当要交流和提拔时,应坚持先审计后离岗的原则。四是当党组织发现党员领导干部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时,该提醒的要及时提醒;该批评教育的要及时批评教育,避免其出问题、犯错误。五是要注意加强职工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充分发挥职工民主监督作用。凡属提交职代会讨论审议的重大事项,必须按照操作程序,广泛听取职工代表意见。要继续坚持职工代表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的制度,这是职工群众监督领导干部的一项有效方式,要严格按评议程序进行。要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按照政务公开的制度规定,将应该公开的内容及时向职工公开,还要公开办事的依据和程序。要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监督网络的作用,强化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要切实做到关口前移,定期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全面了解职工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反映和意见,及时掌握情况,切实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行政权力的监督,防患于未然。

单位名称:东平湖管理局东平管理局

单位住址:东平县东山路南首邮编:271500

用监督规范权力 篇5

(新观察〃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治体系”系列报道③)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中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重要一环。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近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加强对行政权力、司法活动的监督,构建结实的权力笼子,让权力的运行始终处于阳光之下。一套集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于一体,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监督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行政监督

规范行政权力运行

今年上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了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所做的《关于2013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13审计共发现并移送涉嫌重大违法违纪案件314起,涉及1100多人,暴露出群体性腐败问题严重等突出特点。比如,审计署在审计各级财政安排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时发现,38个单位共骗取套取棚户区改造资金15.41亿元,有237个项

目或单位将78.29亿元挪用于市政设施、园区开发等。“审计风暴”近年来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审计报告中指出的问题越来越明确、越来越透明,相关部门的整改措施也越来越有效、越来越有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监督手段,完善审计制度也被写入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之中。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表示,《决定》要求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有助于排除审计监督中的干扰因素,促进审计成为依法治国、保障经济健康运行的利器。

审计作用从弱到强,体现了政府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决心。长期以来,在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问责不彻底等情况常常导致这些领域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实际上,近年来纪检监察机关打的老虎、拍的苍蝇与这些领域存在颇多瓜葛,中央巡视组在多份报告中均指出,有的领导干部及其亲属插手工程招标、土地转让、国有企业转制、矿产水电资源出让等问题突出。

为了把权力装进制度笼子,政府以简政放权为抓手,持续加大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力度,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使“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成为政府行使权力的准则,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司法监督

司法天平的守护者

今年3月15日,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公安局将一起涉嫌故意杀人罪提请顺平县检察院批准逮捕。但顺平县检察院受理此案后,案件承办人、侦查监督科科长蔡文凯对公安机关报捕材料和证据进行审查时发现,犯罪嫌疑人供述前后存在矛盾,“对作案工具的供述就有斧子、锤子、刨锛三种,但每种都不能与死者伤口作同一认定。”在两次提讯后,犯罪嫌疑人最后哭着告诉检察官,自己并未实施杀害王伟,王伟身上的伤是被公安人员打的,一开始未向检察官说实话,是害怕再被打。

据此,顺平县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可能存在非法收集证据和以连续传唤的形式变相拘禁嫌疑人的违法行为,按照非法证据排除规定,应当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同时,检察官还提出了补充侦查意见,建议改变侦查方向,扩大侦查范围。随后,公安机关重新确定了13名重点嫌疑人员,并最终发现其中一人有重大作案嫌疑。

“人民检察院是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这句话常常被检察官用来描述自己的职责。按照法律的规定,从批捕到申诉,检察机关的职能几乎涉及法律全流程,对每一个环节、每一处节点都负有法律监督的神圣使命。检察机关既是“肩扛公正天平”的诉讼参与者,也是“手持正义之

剑”的法律监督者。

事实上,司法监督体系的框架中并不仅仅只有检察机关一家的身影,司法公开、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等也都是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着力司法公开:围绕公开,最高人民法院开设了法院庭审直播网、裁判文书网,四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的生效裁判文书全部上网;围绕公开,最高人民检察院实现了当事人通过网络实时查询举报、控告、申诉的受理、流转和办案流程信息;围绕公开,公安部建立互联网执法公开平台,全面公开执法信息,开展开门评警活动。

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对司法实行更严密的监督,司法活动才能摆脱人为因素的干扰,使法律成为司法天平的唯一砝码。

严密监督

绝不能出现空白

“当前反腐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如果说治标是打老虎、拍苍蝇,那么治本就是构建严密的法律监督体系,打造权力的制度笼子,让行使权力者永远都在各方注视下工作。

无论行政执法,还是司法,都离不开对法律实施的强力监督。只有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才能防止腐败,纠正以言代法、恃权凌法、徇私枉法之风,才能防止和纠正有法不

依、执法不严之风,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之风,社会主义法治才会有权威性,才会有生命力。

四中全会的《决定》既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提出了具体举措,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也对加强司法活动提出具体举措,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绝不允许法外开恩,绝不允许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这些要求都是针对目前我国监督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

通过对权力缺乏监督的典型样本——冤假错案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到,在张高平叔侄、于英生、李怀亮、徐辉的悲剧中,权力是罪魁祸首,是由任意羁押、刑讯逼供、久押不决等无视法律规定的行为造成的,这与缺乏法律实施的监督或者监督疲软有很大关系。实际上,在绝大多数冤假错案中,如果法律监督能够更加有力有效,悲剧本来可以避免。“法治监督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关系到法律能不能很好地实施,关系到公权力机关能不能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使权力,关系到组织、公民能不能遵守法律、信仰法律。因此,法治监督体系必须以法律为前提,任何机关、组织或个人都不能干扰、阻挠甚至破坏法律的实施,这是法治监督必须遵守的前提和原则。”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胡建淼表示,之所以在法治监督体系前加上定语“严密的”,就是对法治监督体系提出的具体要求。严密,意味着监督必须是全方位的,监

督主体之间必须衔接到位,必须明确规定各职能机构的监督权、监督范围、内容和程序等,明确监督机构的分工和相互关系,绝不能出现法治监督方面的空白。

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 篇6

泰戈尔说:“当人是兽时,他比兽还坏。”同此逻辑,当家猫将自己看作仓鼠时,它会比仓鼠更贪婪无耻。王西平、赵威等“白加黑局长”,走向暴富之路,确实比正宗的黑社会还黑。(“大学白读论”不是遮羞布

2009-09-14 13:53:05来源:新华网 手机读新闻

近日,应届本科毕业生连峰(化名)“回炉”读技校,感叹“我的大学真是白读了”的报道引起了舆论热议。

本科生回炉,并非在今年就业艰难的背景下才有,在此之前,就有不少大学生跳出自己的专业,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毫不

相干的工作,其实,这也是本科生回炉的一种体现。具体而言,在笔者所供职的平面媒体中,就有五六个编辑与记者的专业是机电工程,但专业并没有影响他们在平面媒体工作。具体到武汉这名回炉改造的大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当下计算机的普通人才已经严重过剩。

或许,这些被迫去技校回炉的大学生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几乎每个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实际上都可能面临着回炉的过程,而且大学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没有任何关联,之所以这些人依然能干得非常出色,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个人的后天努力与重新学习。从这一点而言,本科生回炉其实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而非个别的小众化的问题。

至于大学白读论,怎么看都像是一块遮羞布。诚然,决定一个人能否就业的因素非常多,但也与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不能完全归咎于大学教育。

尽管目前大学教育体系并非尽善尽美,但有一点不容置疑,即大学是让学生学会心智健全地认知世界,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与判断能力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学什么专业就必须终身从事这一专业的地方,如果大学生意识不到这一点,则令人遗憾。

毕竟,专业受到了限制,但人是可以活学活用的,不论什么情况,倘若都拿出大学白读论来为自己辩护,那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更是这些学生没有意识到为何找不到工作的真正原因的体现。大学白读论,本来就不该是块人人适用的遮羞布。★

政协委员吃盒饭本不该是新闻

2009-09-14 13:54:51来源:新华网 手机读新闻

协委员吃盒饭了,竟也成了新闻,不免让人汗颜。这些年,我们这些大学老师参加学生论文答辩的时候,哪一次中午不是吃盒饭。为何教授吃盒饭、农民工吃盒饭、工人吃盒饭„„不能成为新闻,而政协委员吃盒饭就能成为新闻呢?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政协委员吃盒饭本不是新闻,吃的人少了,也便成了新闻。按照“惯例”,广州市政协应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培训,吃的都是“大餐”,中午还能开房睡午觉。即便是这样,平常还是有一些委员会在附近酒店“加餐”。我们无从得知“大餐”是什么样的标准,也无法知道“加餐”会加到什么水平,我们只知道,政协委员吃盒饭确实并不多见。

“大餐”与“加餐”成了“惯例”,不知是从何时开始的。但这个“惯例”肯定不会是传统,因为我们党和政府的传统应该是“艰苦朴素、廉洁勤政”。当铺张浪费成了“惯例”,于是乎,政协委员吃盒饭,也就成了新闻。

如何健全权力监督和制约体系 篇7

一、当前国有企业权力监督和制约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笼子”建的不完善

一些企业, 在面对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时, 要不无章可循, 要不就是执行的监督、制约制度早已经过时。“监督、制约体系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 只有更好, 没有最好”!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企业反腐倡廉对应的制度也要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2.“笼子”形同虚设

一是部分企业, 对监督、制约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 即使有好的监督、制约体系, 但不注重制度的实施和管理, 走过场、搞形式。如果有了制度不执行, 有多少制度也是一纸空文, 抓落实是关键的关键。

二是权力监督、制约相关规定到了企业主要负责人那里就成了废纸, 主要是用来约束其他管理干部和员工的, 别人该干什么干什么, 领导 (管理者) 自我粉碎, 带头“不执行”, 久而久之, 监督、制约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

三是可操作性差即使有了权力监督、制约制度也不完整、不细致、不严密, 缺乏创新、不科学, 可操作性差。

3. 权力有了“笼子”但没有被“关进”

目前很多企业下属单位, 特别是一些最基层的单位, 内部权力监督和制约体系还不健全, 部分单位的内部监督部门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或流于形式, 避实就虚, 不能真正发挥企业内部权力监督和制约的作用。

4. 职工群众的监督意识还有待增强。

在国有企业里, 职工群众是一切权力的主体, 也是权力监督的主体, 各级管理人员都是职工群众的代言人, 都是监督的对象。但是, 由于官本位意识等仍然比较浓厚, 有相当一部分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意识不强,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接受职工群众监督的观念也相当淡薄,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有企业权力监督和制约体系的有效运转。

5. 没有真正实现“决策权、执行权 (经营) 、监督权”分离

在一些国有企业, 还没有真正做到“决策权、执行权 (经营) 、监督权”分离。“决策、执行、监督”在一个企业里本应该是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魏蜀吴”关系, 但现在基本上是“刘关张”关系, 甚至在一些单位成了“一言堂”。

二、健全权力监督和制约体系的主要对策

1. 建立健全“笼子”, 用权力监督和制约制度保证权力正确运行。

十八大报告指出,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制度是约束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规则体系, 是社会活动有序有效进行的根本保证。用科学严密的制度约束和规范权力, 是保证权力正确运行的关键。

首先要约束和规范权力的运行。在企业管理活动中, 权力是一种具有支配性、控制性、强制性的力量, 由于权力本身的特征和权力掌握者自身的局限性或者私欲等原因, 权力在具体运行过程中, 可能产生好的作用, 也可能产生不好的作用。不受约束和规范的权力, 必然产生严重不良后果。只有受约束和规范的权力, 才能产生对社会有利的作用。权力运行是否正确, 同权力掌握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自我约束有重要关系, 但更重要的是靠制度约束和规范权力运行。

其次要用制度来监督和制约权力。就是企业权力运行不能是随意和任意的, 更不允许以权力掌握者的主观意志和愿望为转移, 而必须在科学严密的制度约束下运行。在制度控权方面, 关键是要用科学、合理的程序来严格控权。程序控权, 即通过程序控制企业各级权力, 是与实体控权相对应的一种理论构想和实践范式, 也是对实体控权理论和实践的一种超越和升华。实体规范能否得以实现, 很大程度上取决程序性规范的执行。程序控权作为一种控权模式, 因具有可见性、先发性、补遗性等特征, 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传统的控权模式的基础上, 加之与程序控权将有利于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控制。

2. 要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确保权力关进“笼子”。

为了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 必须健全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体系。让职工群众行使监督权力, 具有主动性、客观性、广泛性和及时性, 监督范围最广、时效最长、成本最小、信息最真。保障职工群众的“四权”, 就是要保证职工群众在企业权力监督、制约中的主体地位, 只有“四权”得到全面保障, 职工群众才能广泛、充分、切实地参与民主政治活动, 才能保证企业权力正确运行。

3.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

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 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是一个权力系统内部的三个组成部分, 要确保形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关系。

在国有企业日常管理中, 权力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力量, 难以约束, 而如果权力过度集中, 就会变成一种更强的力量, 更难以约束, 在权力运行中就更容易出问题。解决权力过度集中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 就是要形成企业权力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这样一种权力制衡机制。

4. 借鉴中央巡视制度, 建立长效的内部“权力监督和制约体系巡视”制度。

企业党委成立巡视工作领导小组, 向党委负责并报告工作。从专职纪检监察人员和巡视后备人才库中选调优势力量组建巡视组。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各级权力运行, 特别是权力监督和制约体系的执行进行定期不定期内部“权力监督和制约体系巡视巡视”, 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整改、改进意见, 并及时跟踪、监督整改情况等。

5.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凡是与职工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 凡是能够公开的用权行为, 都要向广大职工群众公开, 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通过提高权力运行透明度可以减少自由裁量权, 使国有企业管理决策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用权”行为受到广大职工群众和社会的广泛监督, 可以有效防范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2011, 11.

[2]吴振钧.权力监督与制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3]王爱琦, 王寿林.权力制约和监督研究[M].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7.

[4]魏宏.权力制约与监督法律制度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 2011.

打通权力监督的最后一公里 篇8

关于苍蝇腐败,类似于古人说的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中刳脂油。然而,蚊子腹中刳脂油,指的是贪官之狠之酷之毒,并非专指农村中的村官之贪酷,借用于此,则再恰当不过。

应该加以追问的是,苍蝇叮了健康绿色的蛋,蛋壳上的缝在哪里?农村到底有没有相关的监督“蛋壳”呢?报道中如是说:乡镇纪委,普遍存在专职纪检监察干部少,且面对的是熟人社会,执纪监督问责能力不足,对“蚊蝇腐败”往往是“看得见,却管不着”。无论是看得见管不着,还是管得着看不见,这恐怕只是一种推托的理由。作为农村“蚊蝇腐败”来说,即便所有纪检干部都看不见摸不着,但底层老百姓会不会发声,会不会举报,会不会产生不满情绪甚至诉诸法律途径?不仅会,而且可能因为不满而堵塞道途,至少会在基层乡里之间发出这样那样的不满。那么,作为上级纪检部门有没有义务替基层老百姓维权?

说其是一种推托理由,是因为县乡甚至市一级纪检官员,纪检部门,生于斯长于斯,不仅完全知情,甚至对农村基层“蚊蝇腐败”了如指掌。不仅农村地区的亲属是一个发现“蚊蝇腐败”的渠道,其所把握掌控的工作范围也会发现无数案例。即便这些途径一概不发生作用,即便被事务性工作忙得不亦乐乎,然而,对农村地区的“蚊蝇腐败”主动出击,难道不是县镇乡乃至市一级纪检组织法律部门的义务?换言之,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那这个蛋壳上的细菌繁衍缝隙,到底有多少是人为因素所致?其中又有多少纪检部门失职的成分?

蚊蝇腐败的钱不多,但每一分都事关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无论什么时代,贪污百姓“救命钱”都是不折不扣的犯罪行为。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这样的犯罪行为在基层并非个案,各项惠农政策几乎无一幸免。面对无孔不入的蚊蝇腐败,既要下大力气清除存量、遏制增量,更要打通基层权力监督的最后一公里。

蚊蝇腐败泛滥并不奇怪。一方面,国家扶贫惠农的力度不断加大,投入民生领域的资金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监督机制缺位,“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在基层干部的权力长期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蚊蝇腐败几乎是必然的。

遏制蚊蝇腐败,必须打通基层权力监督的最后一公里,把“小微权力”晒在阳光下、关进笼子里。其实,做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相对于监督大权、重权,监督基层干部的“小微权力”要容易得多,关键在于决心。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纪检部门在网上建立了一个民生监督查询系统,涉及民生项目的资金全部公开,而该系统在乡村的终端是一台可以简便操作的触控一体机,农民可以随时查询。别小看了这个监督查询系统,也别低估了农民监督权力热情和能力,只要是愿公开、敢公开、常公开、真公开,蚊蝇腐败就会失去存在的土壤。

同时,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也要破题、深化。在蚊蝇扑面的现实面前,乡镇纪委书记一年办不了几个案子的情形必须改变,若继续“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就是失职,必须问责。事实上,只要用制度真正激活和整合现有的县乡纪检监察资源,就能在乡村形成一支“看得见也管得着”的监督力量。

打通基层权力监督最后一公里还需依靠群众的力量。蚊蝇腐败之祸,当地农民最能感受、最有发言权。河南、上海等地借鉴中央巡视工作经验,探索市县党委巡察制度,通过市巡察县乡、县巡察乡村,将反腐劲风吹至乡村最基层,此举值得推广。(文丨陈广文)

强化党的意识,正确行使权力 篇9

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以经验,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本质在坚持执

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基本宗旨,执政为民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对我们的要求和期望,所以,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都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才能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具体实践中。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坚持执政为民,正确行使人民授予的权力,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受人民之托,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所以作为我们党的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牢记我们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我们的权力只能用于为人民服务。要时刻坚持人民的利益至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行使权力,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就必须抛弃各种私心杂念远离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花架子工程”,踏踏实实的为老百姓做些实事。本人作为水利行业的一名党员干部曾亲眼目睹了一些单纯为了检查评比而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花架子工程,这些部分人炮制的浪费国家和人民大量财力和人力的“花架子工程”表面上使一些人捞到了“政绩”实质上他们因此失去了民心。正确行使权力,是我们党对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我们党是一个有着六千多万党员的执政大党相当多的党员干部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如何行使手中的权力,关系到党的事业和生命。只有我党的党员干部都按“三个代表”的要求,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三个代表”的要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党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也才能带领我们不断走向胜利。

上一篇:赠与合同实践合同下一篇:厂办公室2006年度工作总结